一、敌敌畏生产降低消耗(论文文献综述)
王东鹏,叶诚,廖小丽[1](2021)在《微流控芯片在农产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食品工业的迅猛发展,国内外食品安全事故也频繁发生。开发安全可靠、便携有效的检测方法对食品安全至关重要。微流控芯片集样品前处理、分离和检测等过程为一体,实现了样品前处理和检测分析的自动化、集成化、小型化、低消耗、高效率和便携化,满足了现场、实时检测的需求。本研究对微流控芯片在食品成分、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和重金属检测中的应用进行归纳总结,为农产品安全检测提供参考。
朱霞萍,王勇,安艳,张传峰,王泽鹏[2](2021)在《环境样中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前处理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有机磷农药在我国农业生产使用的农药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施用的有机磷农药经过一系列的迁移、转化最终残留在大气、水体和土壤中,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环境样品基体复杂且农残含量极低,基本无法直接测定,因此,针对不同环境样品、不同类型农药选择合适的前处理技术是准确测定有机磷农药的关键。目前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的前处理技术主要有固相萃取、液相萃取、新型搅拌棒吸附萃取、超声辅助萃取、微波辅助萃取、加速溶剂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分子印迹聚合物法、免疫亲和层析法和QuEChERS法等。固相萃取和液相萃取应用广泛,已开发的新型萃取方式很多。微波辅助萃取、超声辅助萃取和加速溶剂萃取是借助外力加快萃取速率。分子印迹聚合物法和免疫亲和层析法是针对某一种农药合成具有高度识别能力的聚合物和抗体来提高萃取选择性。该文总结近年来国内、国外环境样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的前处理技术的分类、原理、应用现状及优劣,指出未来前处理时间短,富集倍数高,使用材料和试剂量少、毒性小的绿色前处理技术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雷梦林,黄锐,宋云杰,杜冬云[3](2021)在《敌敌畏对玉米秸秆产甲烷潜力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不同浓度敌敌畏影响下,玉米秸秆厌氧发酵产甲烷潜力有所差别,该文结合修正的Gompertz方程研究其厌氧消化的产甲烷动力学过程,为判明敌敌畏对玉米秸秆厌氧发酵的影响提供基础依据。未添加敌敌畏(CK)时玉米秸秆的累积甲烷产量为2 720.18 mL,添加浓度分别为30 mg/L(T1)、60 mg/L(T2)、120 mg/L(T3)的敌敌畏后,其累计甲烷产量分别为2 753.586、2 906.476、2 603.86 mL。根据实际所测的产气量变化曲线,依照Gompertz模型来方程拟合,相关性系数均达到0.99,且拟合得到CK组的最高产甲烷速率和延滞期时间分别为130.14 mL CH4/(g VS·d)和10.24 d。T3组玉米秸秆的延滞期较CK组降低,T1、T2组则有升高。这表明一定浓度的敌敌畏残留对玉米秸秆的厌氧发酵有促进作用,反映为提高了秸秆的产甲烷潜力,而当残留的敌敌畏浓度高于120 mg/L时,发酵过程会受到抑制。
喻鹤[4](2021)在《基于基因工程酯酶的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多年来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用于消灭害虫,为农业增产保产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其中毒性较大的农药已被陆续禁止或限制使用,然而仍存在超量使用、超范围使用和隐性添加等违规行为,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实现上述农药残留的快速简便检测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抓手。酶抑制方法于上世纪60年代Ellman等人提出,多年来关于酶抑制法的研究不断深入,我国于2001起陆续颁布了5个相关国家/行业标准,可分别针对12种/18种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进行检测,已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主要技术手段,虽然存在灵敏度低、准确性差等问题,但对规范农产品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二十年过去了,我国农药残留限量标准越来越严格,农产品中高风险的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种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标准方法检测结果的假阳性假阴性比例超过了允许范围,已不适应新时代监管的需求,急需针对该方法的改进和创新。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选取敌敌畏、敌百虫等高风险有机磷农药,旨在对基于课题组通过基因技术获得一种催化效率高、农药敏感性强的微生物酯酶进行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表征,优化反应条件,进一步建立一种基于微生物酯酶与荧光分析的有机磷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方法,开发出敌敌畏残留快检试剂盒。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大肠杆菌表达重组微生物酯酶纯化及其表征。采用镍柱亲和层析纯化前期获得的重组微生物酯酶,除杂蛋白,并采用SDS-PAGE电泳分析验证。电泳结果表明:微生物酯酶的分子量为36k Da,在电泳中呈单一条带,获得了高纯度的酶液。进一步研究其酶学性质,发现该酶的Km=0.033mmol/L,最适p H为7.5,最适温度为50℃。该酯酶对乙腈表现出较差的耐受性,但能耐受低浓度的甲醇和乙醇,Fe3+、Fe2+和Cu2+对该酶的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Cu2+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在加入0.1%BSA作为稳定剂后,其活性在放置240 min后依旧较为稳定。2.基于微生物酯酶和荧光分析的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的建立。通过对微生物对4种底物水解情况的结果分析,选择吲哚乙酸酯作为最适水解底物,确定检测方法的最优条件为:酶浓度0.067 U/m L,底物浓度0.5 mmol/L,抑制反应时间15 min,在最优条件下测定敌敌畏等5种有机磷农药的抑制率并建立标准曲线。结果显示:敌敌畏、敌百虫、甲胺磷、丙溴磷和对氧磷最低检出限分别为0.0032 mg/L、0.0096 mg/L、0.0990 mg/L、0.0990 mg/L和0.0074 mg/L,各农药的标曲方程的R2均大于0.99,满足国家标准限量检测要求。选择梨和大白菜为代表性样品,对该法在果蔬样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进行可行性验证,平均回收率80%-105%,RSD低于5%,表明该方法可应用于实际样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检测。3.冻干微生物酯酶稳定性及其检测敌敌畏残留的应用。通过研究微生物酯酶冻干液浓度、冻干方式,选择冻干液浓度为15%,液氮速冻作为冷冻处理方式,在该方案下冻干微生物酯酶在30天内酶活力仍保持在80%以上;进一步对酶浓度、底物浓度以及抑制反应时间等条件进行优化,建立敌敌畏检测标准曲线,计算半数抑制浓度和检出限,拟合方程R2=0.9903、IC50≈0.026 mg/L和LOD≈0.006 mg/L,与国标《GB5009.199-2003蔬菜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的快速检测》中提出的IC50进行对比,该方法的灵敏度更高。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基于微生物酯酶的敌敌畏残留速测产品,经梨实际样品检测,该产品检测的平均回收率80%-90%,表明能满足实际样品中敌敌畏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
张彧[5](2021)在《农药有机磷与Pb2+的光催化及反应器的CFD模拟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在中国的许多主要流域和水体中都出现了农药有机磷和Pb2+的共存污染,并且会表现出比它们单一存在时更大的毒性。近年来,使用半导体光催化剂TiO2光催化处理水中农药有机磷和Pb2+的研究分别被大量报道,但同时光催化处理农药有机磷和Pb2+并回收无机磷产物的研究还十分鲜见。此外,粉末状TiO2很难从水中分离回收,且具有很高的光生电子-空穴对复合率,导致光催化效率降低。本研究通过将MgFe2O4与TiO2复合,制备出复合光催化材料MgFe2O4@TiO2,以敌敌畏(DDVP)作为农药有机磷目标污染物,以硝酸铅提供Pb2+目标污染物,使复合后的材料不仅具有更高的光催化性能和无机磷同步吸附能力,还具有良好的磁性,从而易于从水中磁分离。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仪(UV-Vis)及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等技术对材料进行了表征分析,并探究了MgFe2O4@TiO2分别光催化处理DDVP和Pb2+的影响因素和反应机理以及对两种污染物同步去除作用。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软件Fluent 16.0,对光催化反应器的流场进行了CFD模拟优化,提高了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并节能降耗,具体结果如下:首先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不同MgFe2O4掺杂比的MgFe2O4与TiO2复合材料,并确定MgFe2O4与TiO2的最优掺杂比,当MgFe2O4掺杂比例为1%时达到了最佳光催化效率,将此复合材料记为MgFe2O4@TiO2。1 g/L MgFe2O4@TiO2在紫外光照时,对于20 mg/L Pb2+光催化去除率达到62%,对于20 mg/L有机磷光催化降解率达到95%,且具备了15%的无机磷同步吸附能力。同时XRD、SEM、UV-Vis、VSM的表征结果表明,MgFe2O4@TiO2是由MgFe2O4和锐钛矿型TiO2组成的微米级材料,相较于纯TiO2光带隙宽度变窄,且具有13.68 emu/g饱和磁化强度,易于利用外加磁场从溶液中分离。其次考察了MgFe2O4@TiO2光催化DDVP和Pb2+的影响因素,包括初始pH值,材料投加量及污染物起始浓度,结果表明:溶液初始pH在2-10范围内对于DDVP光催化效果影响不大,pH>5.5时Pb2+会生成沉淀,pH≤5.5时,pH值越高对Pb2+去除越有利的;在溶液初始pH值为5.5,MgFe2O4@TiO2投加量为1.5 g/L时,起始浓度为20 mg/L的Pb2+最高可达76%的光催化去除率,起始浓度为20 mg/L的DDVP最高可达95%的光催化降解率及35%的无机磷同步吸附率;MgFe2O4@TiO2对10 mg/L以下的DDVP和Pb2+都有百分百的光催化去除能力,但随着浓度上升,DDVP和Pb2+去除率都会出现下降。同时考察DDVP和Pb2+的同步去除能力,并通过XPS对Pb2+反应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b2+首先被光生电子还原成单质形态,然后进一步被光催化产生的·OH和·O2-氧化成Pb O或Pb O2。一方面Pb2+去除会和有机磷形成强氧化剂的竞争,且DDVP光解生成的酸会抑制Pb2+的去除,这些不利于二者的同步去除,另一方面Pb2+还原时会消耗光生电子,从而抑制了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对二者的同步去除有利,因此在溶液初始pH值为5.5、材料投加量为1.5 g/L,DDVP和Pb2+浓度比为10:20时同步去除达到最佳效果,相较于单一污染物处理时,有机磷保持百分百的光解率且无机磷同步吸附率由44.4%提升至90%,同时Pb2+的光催化去除率由76%提升至85.3%,实现农药有机磷和重金属同步光催化和无机磷吸附的一步进行。MgFe2O4@TiO2对于选矿废水中的DDVP和Pb2+也具有良好的同步去除效果,且经4次解吸循环后仍具有较好的光催化活性。光与催化剂的均匀、充分接触,对提高光催化效率、节省能耗至关重要,对于光催化反应器光源的布置已有大量研究。本研究从优化光催化剂分布角度,利用CFD软件Fluent 16.0模拟光催化反应器中的流场,改善反应器的结构和反应条件,优化光催化剂的分布,并实验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可靠性,为进一步放大实验及指导工程实践应用奠定基础。
黄自光[6](2021)在《专用肥配施纳米蚯蚓粪生物有机肥对苹果、番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长期以来,由于化肥滥用和不合理的施肥方式导致了果园、蔬菜农田土壤板结、微生物数量减少、营养成分流失等土壤问题,进而导致果蔬产量和品质的降低。目前,增施有机肥能有效改良土壤,是提高其产量和品质的有效手段。在众多有机肥中,蚯蚓粪能将有机物、微生物及生长因子有效结合起来,在土壤保水保肥,果蔬提质增产方面表现更为突出;纳米肥料拥有更高的溶解度、可提高肥料生产率、减少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提高果品中干物质积累,结合二者优点,在专用肥基础上配施纳米蚯蚓粪生物有机肥可更有效地改善土壤质量、提高果蔬质量。基于此,设计了三种纳米蚯蚓粪生物有机肥:纳米蚯蚓粪生物有机肥A1(纳米碳占总碳0%)、纳米蚯蚓粪生物有机肥A2(纳米碳占总碳40%)和纳米蚯蚓粪生物有机肥A3(纳米碳占总碳80%),研究了专用肥与其配施对苹果、番茄根际土壤理化性质、果实外观品质、品质指标、抗氧化性质及重金属和农药残留安全性评价的影响,获得了如下主要结果:1.苹果专用肥配施纳米蚯蚓粪生物有机肥A2、A3处理(AT2、AT3)可以显着提高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其中AT2处理下,细菌数量提升最为明显,为41.80×109cfu·g-1,较单施苹果专用肥处理(ACF),显着提高了70.48%。AT3处理下,放线菌数量提升最为明显,为31.4×109cfu·g-1,较ACF处理,显着提高了24.11%。2.苹果专用肥配施纳米蚯蚓粪生物有机肥A1处理(AT1)、AT3处理可以显着提高苹果的株产量,分别较ACF处理提高35.95%、24.20%,其中AT1处理下,株产量最高,为24.77 kg,但AT3处理与其无显着差异。3.AT3处理显着提高苹果的单果重、可溶性蛋白含量、总黄酮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显着降低果实中多菌灵农药残留。其中,AT3处理下,单果重(267.40 g)、可溶性蛋白含量(172.86μg·g-1)、总黄酮含量(0.44 mg·g-1)、维生素C含量(18.29 mg·100g-1),分别较ACF处理提高了17.26%、54.39%、55.78%和21.74%。多菌灵残留量为2.25μg·g-1,较ACF处理降低了65.91%。4.配施纳米蚯蚓粪生物有机肥均可以显着提高土壤放线菌数量。番茄专用肥配施纳米蚯蚓粪生物有机肥A1、A2、A3处理(TT1、TT2、TT3)下,放线菌数量分别为60.00×109cfu·g-1、97.00×109cfu·g-1和193.00×109cfu·g-1,较单施番茄专用肥处理(TCF处理)分别提高了114.29%、246.43%和589.29%。其中,TT1、TT2处理还可以显着提高土壤中细菌数量,分别较TCF处理提高了33.00%、56.00%。5.相较于ACF处理,TT2、TT3处理显着提高了番茄的“大果+中果”总占比、总产量及总酚含量,显着降低果实中砷(As)、镉(Cd)残留量。TT2、TT3处理下,番茄的“大果+中果”总占比、总产量和总酚含量分别为20.92%、19308 g、2.78μg·g-1和19.14%、18193 g、1.692.78μg·g-1。均显着高于TCF处理,且TT2处理>TT3处理;TT2、TT3处理下,果实砷(As)、镉(Cd)残留量分别为24.80μg·kg-1、11.58μg·kg-1,较TCF处理(36.15μg·kg-1)分别降低了27.54%、66.18%。6.相较于TCF处理,TT2处理还可以显着提高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显着降低腐霉利在果实中残留;TT3处理还可以显着提高果实中总黄酮含量。TT2处理下,可溶性蛋白含量(86.51μg·g-1)、可溶性糖含量(3.54 mg·g-1)分别较TCF处理提高了11.28%、21.96%,腐霉利残留量为0.66 mg·g-1,较TCF处理降低了51.82%;TT3处理下,总黄酮含量为1.07 mg·g-1,较TCF处理提高了2.71%。总之,纳米蚯蚓粪生物有机肥施入土壤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苹果、番茄专用肥配施纳米蚯蚓粪生物有机肥后,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苹果、番茄的产量、品质指标、抗氧化性质以及降低果实中重金属和农药残留,促进了苹果、番茄的健康高质生产。
宋梓豪[7](2021)在《蜂蜜和蜂花粉中53种农药及5种代谢物残留检测研究及风险评估》文中认为农药在蜂蜜和蜂花粉中的残留不仅给消费者带来健康问题,还可能会影响传粉昆虫蜜蜂的种群发育和数量。本研究选取对人体健康和蜜蜂具有潜在高风险的杀虫剂品种建立快速、灵敏的多残留检测方法,并监测蜂蜜和蜂花粉实际样品中的农药残留,评估其对人体健康和蜜蜂的潜在风险。1.建立了Qu ECh ERS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和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C-MS/MS)同时检测蜂蜜或蜂花粉中53种农药及5种代谢物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制备基于Qu ECh ERS方法,蜂蜜和蜂花粉样品中的农药残留用乙腈提取,盐析后用C18、PSA和GCB吸附剂净化,外标法定量。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1-100μg/L,相关系数>0.997,定量限为1~20μg/kg(S/N=10);在1~100μg/kg范围内的添加回收率为60.4%~127.9%,相对标准偏差≤22.5%。2.采用所建立的蜂蜜和蜂花粉中的农药多残留检测方法对190批次蜂蜜样品、70批次蜂花粉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44批次蜂蜜样品有检出,共检出8种农药,检出率最高的为吡虫啉(12.1%)、依次为啶虫脒(7.9%)、噻虫嗪(2.1%);28批次蜂花粉样品有检出,检出13种农药,检出率较高的为毒死蜱(18.6%)、啶虫脒(10.0%)、噻虫嗪(7.1%)。3.采用危害商值(Hazard Quotient,HQ)法进行风险表征,对蜂蜜和蜂花粉中的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风险进行评估,并计算累积危害商值(HQsum)。结果表明:蜂蜜和蜂花粉中农药残留的长期危害商值(Chronic Hazard Quotient,HQc)、短期危害商值(Acute Hazrd Quotient,HQa)和累积危害商值(HQsum)均<5%,风险可接受。蜂蜜中检出的8种农药中长期膳食风险较高的依次为氧乐果、氟胺氰菊酯、乐果;短期膳食风险较高的依次为:乐果、氟胺氰菊酯、毒死蜱。蜂花粉中检出的13种农药中长期膳食风险较高的依次为三唑磷、甲氨基阿维菌素、茚虫威;短期膳食风险较高的依次为毒死蜱、三唑磷、茚虫威。4.采用风险商值(Risk Quotient,RQ)法进行风险表征,对蜂蜜和蜂花粉中农药残留对蜜蜂的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蜂蜜中的吡虫啉和噻虫嗪残留水平对蜜蜂的急性风险不可接受,毒死蜱对蜜蜂的慢性风险不可接受;比对文献报道的吡虫啉、乐果和毒死蜱的毒理学数据,在蜂蜜中检出的残留水平下,对幼蜂发育的风险表现为可接受。蜂花粉中急性风险最高的是醚菊酯、噻虫嗪和噻虫胺,慢性毒性风险较高的为毒死蜱和噻虫胺,风险表征显示风险不可接受,毒死蜱对幼蜂发育存在潜在风险。本研究建立了53种农药及5种代谢物在蜂蜜和蜂花粉样品中的简单、快速、灵敏、稳定的检测方法,监测了其在21个省区190份蜂蜜样品、70种蜂花粉样品中的实际残留水平,并揭示了潜在的膳食风险以及对传粉昆虫蜜蜂的风险。研究结果可为农药风险监测与管理提供方法和数据支持。
张媛[8](2021)在《植物乳杆菌P9对人体中12种农药残留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益生菌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提高营养物质生物利用度以及产生各种生物活性物质来缓解多种疾病。大量研究表明,益生菌可通过分泌水解酶、调节肠道菌群或增加肠道屏障等多种机制减少农药在动物体内的残留。农药的使用是现代农业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接触农药会对健康造成各种慢性或急性的危害。前期研究发现,植物乳杆菌P9是对有机磷农药具有良好降解效果的益生菌,并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其能缓解甲拌磷对Wistar大鼠的损伤。但益生菌对人体内农药残留的影响尚不清楚,解析植物乳杆菌P9对农药暴露人群的影响,对进一步认识益生菌对人体农药的降解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70例农药暴露人群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两组,通过植物乳杆菌P9或安慰剂进行为期30天的干预,采用UPLC-MS/MS技术对0天和30天农药暴露人群粪便、尿液和血液中农药及代谢物的含量进行检测,并对血液生化免疫指标进行测定,主要结果如下:(1)植物乳杆菌P9能够促进敌敌畏从粪便和尿液排出,并具有促进部分农药从粪便和尿液中排出的趋势。(2)植物乳杆菌P9能调节人体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含量。30天与0天相比,益生菌组ALT、AST、TC和LDL-C的含量下降,而安慰剂组ALT、AST、TC和LDL-C的含量上升,表明植物乳杆菌P9具有保护肝脏的作用。(3)植物乳杆菌P9对干扰素-γ(INF-γ)、白细胞介素-8(IL-8)、调节活化正常T细胞表达与分泌的趋化因子(RANTES)和C反应蛋白(CRP)具有调节作用。30天与0天相比,益生菌组INF-γ、IL-8、RANTES和CRP的含量显着(P<0.05)下降,而安慰剂组INF-γ、IL-8、RANTES和CRP的含量无显着性(P>0.05)变化,表明植物乳杆菌P9可降低体内炎症反应。(4)植物乳杆菌P9能影响血液中维生素C(VC)的含量。30天与0天相比,益生菌组VC的含量显着(P<0.05)上升,而安慰剂组VC的含量无显着性(P>0.05)变化,表明植物乳杆菌P9可能通过增加VC的含量,提高机体免疫力。本研究结合UPLC-MS/MS技术和生化免疫指标探索了植物乳杆菌P9对人体中农药残留的影响,发现植物乳杆菌P9通过影响人体内农药的代谢水平以及生化免疫指标的含量,达到保护肝脏,降低体内炎症和提高免疫力等效果,进而缓解农药残留对人体的危害。
王宽[9](2021)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在有机磷和有机氯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气相色谱串联质谱融合了气相色谱的分离性能和质谱的定性定量特点,在现代分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分析组分日趋复杂多样,传统一维气相色谱串联质谱不能对复杂的混合物提供足够的分离,杂质与目标分析物经常共洗脱,分析效果较差。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将全二维气相色谱优异的分离能力、高峰容量的特点与飞行时间质谱的高采集频率、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等优点结合起来,具有强大的定性定量能力,有效解决了传统一维气相色谱的组分共洗脱和峰容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在石油化工、生物医疗、食品安全、环境检测等现代分析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该技术在农药残留分析领域的应用和系统评价明显不足,本文首次以典型农药品种为对象,系统开展其在不同样品基质中的检测方法研究,评估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在农药残留分析应用的特点,建立了77种有机磷和23种有机氯农药多残留分析方法,主要结果如下:1.优化了77种有机磷和23种有机氯农药的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的离子源温度、载气流速、调制周期、调制补偿温度、热吹时间等关键参数。比较了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与传统一维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在色谱分离上的差异与优势,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较好解决了五氯硝基苯、敌恶磷、β-六六六等25种农药的共洗脱问题。与之前的研究相比,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可以在较短的分析时间(37分钟)内很好地分离100种目标农药,目标分析物的分离度得到提高。2.建立了植物源食品基质(苹果、番茄、柑橘、马铃薯、花生和干蚕豆)中有机磷和有机氯农药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上的残留分析方法,植物源食品基质中目标农药回收率为72.6%~117.5%,相对标准偏差为0.1%~19.9%,苹果、番茄、柑橘、马铃薯和干蚕豆基质中所有目标农药的定量限(LOQ)是10μg/kg,在花生基质中,乙酰甲胺磷、氧乐果、久效磷、甲基对氧磷、倍硫磷亚砜和蝇毒磷的LOQ是50μg/kg,其余目标农药LOQ是10μg/kg。具有较好的线性、准确度、灵敏度和稳定性,符合残留分析方法的要求。并探讨了植物源食品的基质效应,发现植物源食品基质中含量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等组分会对目标农药产生干扰,需采用有效措施去除干扰组分降低基质效应获得准确结果。3.建立了环境基质土壤和水中有机磷和有机氯农药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上的残留分析方法,环境基质中目标农药的回收率为72.3%~118.3%,相对标准偏差为0.1%~29.9%。土壤基质中目标农药LOQ是10μg/kg,水基质目标农药LOQ是0.1μg/kg。方法满足农药残留分析要求。探讨了环境基质的基质效应,土壤基质中的有机物质或矿物质会产生干扰色谱峰,需去除干扰物以获得较可靠的结果。4.基于研究结果,对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应用性能做出如下评价: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分析植物源食品和环境基质中的有机磷和有机氯类农药,是目前分析领域有效解决复杂组分分离的有效技术,其优良的分离和定性定量特点在农药残留分析领域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孙小龙[10](2021)在《榆林地区小杂粮中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榆林地区小杂粮中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为研究对象,基于Qu ECh ERS样品处理技术优化了小杂粮样品前处理过程,对比研究了不同提取溶剂、净化剂对小杂粮样品前处理的吸附净化效果,考察了相关基质效应影响,建立了Qu ECh ER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MS)检测小杂粮中22种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研究成果主要如下:(1)通过优化Qu ECh ERS样品前处理过程,考察了相关基质效应影响,建立了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同时测定绿豆中7种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的分析方法。绿豆中7种有机磷及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在2.0 ng/L~500 ng/m 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最小为0.992;方法定量限最低为0.8μg/kg,荞麦基质中7种农药在三个加标水平(5μg/kg,10μg/kg,20μg/kg)回收率为61.3%~87.6%,RSD1.4%~5.7%。(2)建立了Qu ECh ER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MS)检测小杂粮中22种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22种农药残留在2.0 ng/m L~500 ng/m L线性范围内相关系数良好,相关系数最低为0.990,检出限(LOD)范围为0.2~1.8μg/kg;定量限(LOQ)最低为0.6μg/kg。荞麦基质在三个含量加标水平(5μg/kg、10μg/kg、20μg/kg)回收率为61.8%~85.8%,RSD在1.9%~5.4%范围内,绿豆基质在三个含量加标水平(5μg/kg、10μg/kg、20μg/kg)下22种农药残留回收率为61.5%~86.2%,RSD为1.8%~5.7%。并对榆林地区超市销售的绿豆、豇豆、红豆等13种常见小杂粮样品中有机磷及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进行检测,结果表明;22种有机磷及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在绿豆、黑豆,豇豆等13种小杂粮中均有不同程度检出,农药残留含量在0.0102 mg/kg~0.0536 mg/kg之间,并对荞麦检测结果进行了不确定度评定,并计算合成相对扩展不确定度。(3)上述方法分析周期短、方法准确度高,农药检测种类多等优点,可用于小杂粮中多残留农药留分析。
二、敌敌畏生产降低消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敌敌畏生产降低消耗(论文提纲范文)
(1)微流控芯片在农产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微流控芯片在农产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
1.1 食品成分检测 |
1.2 农药残留检测 |
1.3 兽药残留检测 |
1.4 食品添加剂检测 |
1.5 重金属检测 |
2 展望与结语 |
(2)环境样中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前处理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环境样品中有机磷农药的前处理方法 |
1.1 固相萃取 |
1.1.1 固相微萃取 |
1.1.2 磁性固相萃取 |
1.1.3 分散固相萃取 |
1.1.4 全自动固相萃取 |
1.1.5 圆盘固相萃取 |
1.1.6 搅拌棒吸附萃取 |
1.2 液-液萃取 |
1.2.1 索氏提取 |
1.2.2 分散液-液微萃取 |
1.2.3 浊点萃取 |
1.2.4 旋涡辅助液-液微萃取 |
1.3 微波辅助萃取 |
1.4 超声辅助萃取法 |
1.5 加速溶剂萃取 |
1.6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
1.7 Qu ECh ERS法 |
1.8 分子印迹聚合物法 |
1.9 免疫亲和层析法 |
2 展望 |
(3)敌敌畏对玉米秸秆产甲烷潜力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实验装置 |
1.2.2 实验方法 |
1.3 测试方法与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敌敌畏浓度对玉米秸秆厌氧发酵产气特性影响 |
2.2 敌敌畏浓度对玉米秸秆厌氧发酵p H变化的影响 |
2.3 产甲烷潜力动力学分析及厌氧发酵性能比较 |
2.4 理论产甲烷潜力(TMP)与实际产甲烷潜力(BMP) |
2.5 添加敌敌畏前后玉米秸秆的电镜扫描结构分析 |
3 结论 |
(4)基于基因工程酯酶的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基因工程酶的研究现状 |
1.2.1 当前酶抑制农残检测主要酶源 |
1.2.2 基因工程酶改造技术的概述 |
1.2.3 基因工程酶在农药快速检测技术上的研究现状 |
1.3 酶抑制法农残快检产品的研究现状 |
1.3.1 酶速测卡 |
1.3.2 酶生物传感器 |
1.3.3 微流控装置 |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的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微生物酯酶表达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 |
2.1 实验仪器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溶液配制 |
2.2.2 微生物酯酶的表达纯化 |
2.2.3 微生物酯酶活力的测定 |
2.2.4 米氏常数测定 |
2.2.5 最适pH |
2.2.6 最适温度 |
2.2.7 有机溶剂耐受性 |
2.2.8 干扰离子影响 |
2.2.9 酯酶稳定剂筛选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微生物酯酶的表达纯化 |
2.3.2 米氏常数测定 |
2.3.3 最适pH |
2.3.4 最适温度 |
2.3.5 有机溶剂耐受性 |
2.3.6 干扰离子影响 |
2.3.7 酯酶稳定剂筛选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微生物酯酶和荧光分析的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 |
3.1 实验仪器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2.1 反应条件优化 |
3.2.2 方法灵敏性测定 |
3.2.3 实际样品检测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反应条件优化 |
3.3.2 方法灵敏性测定 |
3.3.3 实际样品检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微生物酯酶的有机磷农药速测试剂盒开发 |
4.1 实验仪器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2.1 不同浓度冻干液对冻干酯酶的影响 |
4.2.2 微生物酯酶冻干方法优化 |
4.2.3 反应条件优化 |
4.2.4 灵敏性和稳定性测定 |
4.2.5 实际样品检测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不同浓度冻干液对冻干酯酶的影响 |
4.3.2 微生物酯酶冻干方法优化 |
4.3.3 反应条件优化 |
4.3.4 灵敏性和稳定性测定 |
4.3.5 实际样品检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农药有机磷与Pb2+的光催化及反应器的CFD模拟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去除方法 |
1.2.1 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方法 |
1.2.2 重金属污染物的处理方法 |
1.3 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同步去除的进展 |
1.3.1 吸附法 |
1.3.2 生物法 |
1.3.3 光催化 |
1.4 CFD模拟在光催化中的应用 |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技术路线图 |
1.7 创新点 |
第二章 材料制备与表征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1.3 实验装置 |
2.2 MgFe_2O_4@TiO_2材料的制备 |
2.2.1 制备方法 |
2.2.2 MgFe_2O_4与TiO_2最优掺杂比的确定 |
2.3 光催化材料的表征 |
2.3.1 表征方法 |
2.3.2 表征结果与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MgFe_2O_4@TiO_2光催化降解DDVP的研究 |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1.1 实验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2 光催化性能影响因素探讨 |
3.2.1 DDVP溶液的初始pH值 |
3.2.2 MgFe_2O_4@TiO_2的投加量 |
3.2.3 DDVP溶液的起始浓度 |
3.3 DDVP光催化降解机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MgFe_2O_4@TiO_2光催化去除Pb~(2+)的研究 |
4.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4.1.1 实验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2 光催化性能影响因素探讨 |
4.2.1 Pb~(2+)溶液的初始pH值 |
4.2.2 MgFe_2O_4@TiO_2的投加量 |
4.2.3 Pb~(2+)溶液的起始浓度 |
4.3 Pb~(2+)光催化去除机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DDVP与 Pb~(2+)同步去除的研究 |
5.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5.1.1 实验试剂 |
5.1.2 仪器与设备 |
5.2 DDVP和 Pb~(2+)共存污染物的同步去除 |
5.3 DDVP和 Pb~(2+)同步光催化去除机理 |
5.4 MgFe_2O_4@TiO2 对选矿废水中Pb~(2+)和DDVP的去除效果 |
5.5 MgFe_2O_4@TiO_2的重复利用性实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光催化反应器的CFD模拟优化与实验验证 |
6.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6.1.1 实验试剂 |
6.1.2 仪器与设备 |
6.2 流体动力学模型 |
6.2.1 VOF模型(Volume of Fluid Model) |
6.2.2 湍流模型 |
6.3 光催化反应器模拟优化与实验验证 |
6.3.1 模拟方法 |
6.3.2 模拟优化与实验验证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个人简介 |
(6)专用肥配施纳米蚯蚓粪生物有机肥对苹果、番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果业发展和肥料施用情况 |
1.1.1 苹果概述及其产业发展现状 |
1.1.2 番茄概述及其产业发展现状 |
1.1.3 中国苹果、番茄贸易情况 |
1.1.4 苹果、番茄栽培存在的问题 |
1.2 施肥措施研究进展 |
1.2.1 化肥与有机肥 |
1.2.2 生物有机肥研究进展 |
1.2.3 蚯蚓粪研究进展 |
1.3 纳米肥料 |
1.3.1 纳米技术的发展 |
1.3.2 纳米肥料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苹果专用肥配施纳米蚯蚓粪生物有机肥对苹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 |
2.2 肥料的生产工艺流程图 |
2.3 肥料的制备 |
2.3.1 蚯蚓原粪的制备 |
2.3.2 纳米蚯蚓粪有机肥的制备 |
2.3.3 苹果、番茄专用肥的制备 |
2.4 试验方法 |
2.4.1 试验场地 |
2.4.2 试验设计 |
2.4.3 指标检测 |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6 结果与分析 |
2.6.1 不同处理对苹果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2.6.2 不同处理对苹果外观品质的影响 |
2.6.3 不同处理对苹果品质指标的影响 |
2.6.4 不同处理对苹果抗氧化性质的影响 |
2.6.5 不同处理对苹果重金属和农药残留安全性评价 |
2.7 讨论 |
2.7.1 不同处理对苹果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2.7.2 不同处理对苹果外观性质的影响 |
2.7.3 不同处理对苹果风味性质的影响 |
2.7.4 不同处理对苹果抗氧化性质的影响 |
2.7.5 不同处理对苹果重金属和农药残留安全性评价 |
2.8 小结 |
第三章 番茄专用肥配施纳米蚯蚓粪生物有机肥对番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来源 |
3.2 试验方法 |
3.2.1 试验场地 |
3.2.2 试验设计 |
3.2.3 指标检测 |
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不同处理对番茄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3.4.2 不同处理对番茄外观性质的影响 |
3.4.3 不同处理对番茄品质指标的影响 |
3.4.4 不同处理对番茄抗氧化性质的影响 |
3.4.5 不同处理对番茄重金属和农药残留安全性评价 |
3.5 讨论 |
3.5.1 不同处理对番茄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3.5.2 不同处理对番茄外观性质的影响 |
3.5.3 不同处理对番茄品质指标的影响 |
3.5.4 不同处理对番茄抗氧化性质的影响 |
3.5.5 不同处理对番茄重金属和农药残留安全性评价 |
3.6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创新点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蜂蜜和蜂花粉中53种农药及5种代谢物残留检测研究及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蜂蜜和蜂花粉中的农药残留现状 |
1.1.1 蜂蜜中的农药残留现状 |
1.1.2 蜂花粉中的农药残留现状 |
1.2 蜂蜜和蜂花粉中的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
1.2.1 仪器分析技术 |
1.2.2 样品前处理技术 |
1.3 蜂蜜和蜂花粉中的农药残留膳食风险评估 |
1.3.1 评估现状 |
1.3.2 评估方法 |
1.4 蜂蜜和蜂花粉中的农药残留对蜜蜂的风险评估 |
1.4.1 评估现状 |
1.4.2 评估方法 |
1.5 中国养蜂业概况 |
1.5.1 中国养蜂和蜂产品生产情况 |
1.5.2 中国主要蜜粉源植物及其用药对蜜蜂的影响 |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1.1 化合物的选择 |
1.6.1.2 蜂蜜和蜂花粉中53种农药及5种代谢物检测方法的建立 |
1.6.1.3 53 种农药及5种代谢物在蜂蜜和蜂花粉中对人的膳食风险 |
1.6.1.4 5 蜂蜜和蜂花粉中检出农药残留及代谢物对蜜蜂及幼虫的风险 |
1.6.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蜂蜜和蜂花粉中53种农药及5种代谢物残留检测方法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设备 |
2.1.3 标准溶液的配制 |
2.1.4 前处理方法 |
2.1.5 仪器条件 |
2.1.5.1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条件 |
2.1.5.2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条件 |
2.1.6 方法学研究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仪器条件的优化 |
2.2.1.1 质谱条件优化 |
2.2.1.2 色谱条件的优化 |
2.2.2 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
2.2.2.1 提取条件的优化 |
2.2.2.2 净化剂的优化 |
2.2.2.3 方法验证 |
2.3 结论 |
第三章 我国主要养蜂区域蜂蜜和蜂花粉中的农药残留监测 |
3.1 样品采集和保存 |
3.2 样品残留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蜂蜜中农药残留检出情况 |
3.3.2 蜂花粉中农药残留检出情况 |
3.3.3 蜂蜜和蜂花粉中农药残留超标情况 |
3.3.4 蜂蜜和蜂花粉中农药残留检出结果比较 |
3.4 结论 |
第四章 蜂蜜和蜂花粉中农药残留膳食风险评估 |
4.1 风险分析与评估方法 |
4.1.1 暴露量分析方法 |
4.1.2 风险计算方法 |
4.2 风险分析与评估结果 |
4.2.1 蜂蜜中农药残留的长期膳食风险 |
4.2.2 蜂蜜中农药残留的短期膳食风险 |
4.2.3 蜂花粉中农药残留的长期膳食风险 |
4.2.4 蜂花粉中农药残留的短期膳食风险 |
4.3 讨论 |
4.4 结论 |
第五章 蜂蜜和蜂花粉中农药残留对蜜蜂的风险评估 |
5.1 风险分析与评估方法 |
5.1.1 暴露量分析方法 |
5.1.2 效应分析方法 |
5.1.3 风险表征方法 |
5.2 结果 |
5.2.1 蜂蜜中残留的8种农药对蜜蜂成蜂的风险 |
5.2.2 蜂蜜中残留的8种农药对蜜蜂幼虫发育的风险 |
5.2.3 蜂花粉中残留的13种农药对蜜蜂成蜂的风险 |
5.2.4 蜂花粉残留的13种农药对蜜蜂幼虫的风险 |
5.3 讨论 |
5.4 结论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植物乳杆菌P9对人体中12种农药残留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农药 |
1.1.1 农药的分类 |
1.1.2 农药残留的危害 |
1.1.3 农药残留的降解 |
1.2 乳酸菌 |
1.2.1 植物乳杆菌 |
1.2.2 植物乳杆菌的应用 |
1.3 细胞因子 |
1.3.1 细胞因子的作用 |
1.4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
1.5 研究意义与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受试者信息 |
2.1.2 仪器与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实验设计 |
2.2.2 基于UPLC-MS/MS测定农药及代谢物的含量 |
2.2.3 生化指标的测定 |
2.2.4 细胞因子的测定 |
2.2.5 其他指标的测定 |
2.2.6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基于UPLC-MS/MS农药及代谢物检测结果 |
3.1.1 基于UPLC-MS/MS农药及代谢物检测方法的验证 |
3.1.2 基于UPLC-MS/MS农药及代谢物的测定结果 |
3.2 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 |
3.2.1 植物乳杆菌P9 对肝脏功能的影响 |
3.2.2 植物乳杆菌P9 对肾脏功能的影响 |
3.3 细胞因子的测定结果 |
3.4 其他指标的测定结果 |
3.4.1 内毒素 |
3.4.2 C反应蛋白 |
3.4.3 维生素A |
3.4.4 维生素C |
3.4.5 维生素E |
4 讨论 |
4.1 植物乳杆菌P9 对人体内农药残留的影响 |
4.2 植物乳杆菌P9 对肝脏功能的影响 |
4.3 植物乳杆菌P9 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
4.4 植物乳杆菌P9对V_C含量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9)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在有机磷和有机氯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农药应用与农药残留 |
1.2 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
1.3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GC-TOF-MS) |
1.4 全二维气相色谱的原理 |
1.5 GC×GC-TOF-MS的应用研究 |
1.5.1 GC×GC-TOF-MS在石油化工分析领域中的应用 |
1.5.2 GC×GC-TOF-MS在食品质量安全分析领域中的应用 |
1.5.3 GC×GC-TOF-MS在生物医疗领域中的应用 |
1.5.4 GC×GC-TOF-MS在环境检测领域中的应用 |
1.5.5 GC×GC-TOF-MS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 |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研究意义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1.6.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有机磷和有机氯农药GC×GC-TOF-MS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农药标准品与试剂 |
2.1.2 仪器设备 |
2.1.3 农药标准溶液的配制 |
2.1.4 GC×GC-TOF-MS分析条件 |
2.1.5 数据处理方法和定量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离子源温度的优化 |
2.2.2 GC×GC程序的优化 |
2.3 GC×GC对农药共洗脱的解决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C×GC-TOF-MS在植物源食品中农药残留分析的应用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设备 |
3.1.3 GC×GC-TOF-MS分析条件 |
3.1.4 数据处理方法和定量 |
3.1.5 样品前处理方法 |
3.1.6 标准溶液和内标溶液的制备以及标准曲线的绘制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优化 |
3.2.2 方法的线性、准确度、精密度和LOQ |
3.2.3 基质效应 |
3.2.4 实际样品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GC×GC-TOF-MS在环境基质中农药残留分析的应用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4.1.2 仪器设备 |
4.1.3 GC×GC-TOF-MS分析条件 |
4.1.4 数据处理方法和定量 |
4.1.5 样品前处理方法 |
4.1.6 标准溶液和内标溶液的制备以及标准曲线的绘制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土壤样品前处理方法的优化 |
4.2.2 水体样品前处理方法 |
4.2.3 方法的线性、准确度、精密度和LOQ |
4.2.4 基质效应 |
4.2.5 实际样品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本文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榆林地区小杂粮中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小杂粮国内外农药残留检测研究现状 |
1.3.1 光谱检测技术 |
1.3.2 快速检测技术 |
1.3.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
1.3.4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
1.4 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前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
1.4.1 萃取技术 |
1.4.2 净化技术 |
1.4.3 其他萃取净化技术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小杂粮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仪器 |
2.1.2 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标准溶液配制 |
2.2.2 样品前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样品前处理条件优化 |
2.3.2 仪器条件的选择 |
2.3.3 基质效应评价 |
2.4 线性关系检出限、定量限 |
2.5 方法回收率和精密度试验 |
2.6 小结 |
第三章 QuEChER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小杂粮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方法研究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仪器 |
3.1.2 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标准溶液配制 |
3.2.2 样品前处理 |
3.2.3 仪器条件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样品前处理条件优化 |
3.3.2 仪器条件选择 |
3.4 线性关系检出限、定量限 |
3.5 方法回收率和精密度试验 |
3.6 检测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 |
3.6.1 检测结果与测量不确定度的关系 |
3.6.2 不确定度来源及分量计算 |
3.6.3 标准物质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分量u_(rel)(C) |
3.6.4 试样质量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分量u_(rel)(m) |
3.6.5 体积转移过程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分量u_(rel)(V) |
3.6.6 重复性测量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_(rel)(r) |
3.6.7 测量回收率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_(rel)(Rec) |
3.6.8 仪器测定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_(rel)A |
3.6.9 检测结果与扩展不确定度(Uc)表示 |
3.7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4.1 结论 |
4.2 创新点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敌敌畏生产降低消耗(论文参考文献)
- [1]微流控芯片在农产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J]. 王东鹏,叶诚,廖小丽. 中国农学通报, 2021(36)
- [2]环境样中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前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 朱霞萍,王勇,安艳,张传峰,王泽鹏. 中国测试, 2021(09)
- [3]敌敌畏对玉米秸秆产甲烷潜力影响研究[J]. 雷梦林,黄锐,宋云杰,杜冬云.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21(04)
- [4]基于基因工程酯酶的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方法研究[D]. 喻鹤.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5]农药有机磷与Pb2+的光催化及反应器的CFD模拟优化[D]. 张彧.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6]专用肥配施纳米蚯蚓粪生物有机肥对苹果、番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D]. 黄自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7]蜂蜜和蜂花粉中53种农药及5种代谢物残留检测研究及风险评估[D]. 宋梓豪.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8]植物乳杆菌P9对人体中12种农药残留的影响[D]. 张媛.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9]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在有机磷和有机氯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D]. 王宽.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10]榆林地区小杂粮中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研究[D]. 孙小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