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师,请坐!”(论文文献综述)
欧阳凡[1](2021)在《赴泰汉语教师课堂导入研究 ——基于泰国初级中学汉语学习者需求》文中认为近年来,泰国与中国交往密切,泰国各大中小学都设置了中文课,但是教学效果有待提升。赴泰汉语教师不了解泰国学生的特点,难以实行有效的课堂导入,导致教学效果不高。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实施有效的课堂导入,可以使泰国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并降低课堂焦虑,对提高汉语学习效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结合教师教学视频中的导入情况,对泰国初中生的课堂导入需求与教师课堂导入实施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并对二者中的导入要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教师导入策略运用不当、学校资源设备缺乏与导入效果不明显问题。主要原因是教师专业能力弱,导入技能不足;学生汉语水平低,纪律意识不高;学校学习氛围宽松,教学资源有限等。最后笔者针对性地从学校、教师、导入实施三方面提出建议。教师方面要增强导入技能、注重学生需求、充分备课、精心设计导入和提升教师语言能力;学校方面要改善教学环境、扩充师资队伍、加强教学技能培训、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课堂导入要分阶段、分层级。
谭梦琪[2](2021)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比较研究 ——基于体验式阅读教学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现代诗歌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初中现代诗歌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初中现代诗歌教学需要改进,对初中现代诗歌教学的研究也需要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更新研究方法。体验式阅读教学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特点,契合了现代诗歌的文体特征,能够为改进初中现代诗歌教学提供新的思路。本文的研究方法是“课例比较研究”,研究视角是“体验式阅读教学”,研究对象是余映潮、李华平、肖培东三位名师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通过本文的研究总结对初中现代诗歌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启示。本文共分六章进行论述。第一章阐述了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梳理了有关课例研究、现代诗歌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相关研究成果,说明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对“课例与课例比较研究”“现代诗歌与现代诗歌阅读教学”以及“诗歌体验式阅读教学”三组核心概念进行定义与阐释,为本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分析了选取体验式阅读教学视角对三位名师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进行比较研究的原因。第四章对余映潮、李华平、肖培东三位名师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的基本情况进行概述。第五章从学生的体验内容、学生的体验方式、课堂呈现的体验情境三个维度进行名师课例的比较。第六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主要基于前一章的课例比较分析,总结出对初中现代诗歌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启示,首先阐述了体验式阅读教学开展的重要前提,接着从体验内容、体验方式以及体验情境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策略。
蔡双双[3](2021)在《高中化学必修部分课堂实验观察研究 ——以江苏省优质课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17年新课标的颁布,标志着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的启动,近年来无论是化学理论教学还是化学实验教学都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但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受制于应试教育的惯性和高考选拔机制的制约,现行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仍不乐观,实验教学的结果与新课标中以化学实验为抓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相差甚远,实验在化学学科中的地位尚未全面突显。本论文以新课标对高中化学课堂改革的要求为背景,聚集实验教学为改进的方向,通过文献研究和课堂观察的方法了解当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新课标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要求以及江苏省优质课评比中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案例特征,对实验教学应、实然状态进行差异性研究,寻找聚焦高中化学课堂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为一线教师提供可行的建议。本论文共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论证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明确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思路方法。第二部分是研究方法,对课堂观察、课堂实验观察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讨论了课堂观察的研究历程和本论文的理论基础,进一步剖析了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分析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化学课堂实验教学的基本特征,确定了课堂观察的基本框架和工具。第三部分为实证,主要进行了课堂观察和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的实验教学的应、实然状态的差异性,进行数据比对。第四部分为总结与展望,基于上述具体案例得到的差异性进行总结,对一线教师提供了以下建议:精心设计适合实验探究问题情境、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探究过程、注重反思评价的探究结果、教师提高自身实验教学水平、开放化学实验室。
刘敏[4](2020)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文中提出提高法治教育实效性,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基础环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法治中国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法治教育实效性,不仅有利于初中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初中阶段学生法治意识及法治素养的形成;更有利于对初中学生群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然而,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在实施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直接影响着法治教育的实效性,不利于初中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养成守法用法习惯。因此,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观察法和案例分析法为基础,系统分析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的理论和政策基础,对相关概念进行解读,提出法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标准。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摩和案例分析,针对法治教育实效性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结合学科核心素养中法治意识的培育、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相关要求等,提出增强法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第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造性地加工、处理法治教育内容;通过整合教材内容,开发利用法治教育网络资源,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有机整合;第二,采用案例分析法、议题式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第三,开展校内外法治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守法、用法能力;第四,提升教师法律专业素养,增强其法治教育能力;第五,建立利于提升法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机制;第六,相关部门为开展法治教育提供教师专业发展、经费、实践基地、法律公共产品保障。
董燕芝[5](2020)在《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Q市C小学的调查》文中认为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接触最为频繁的一种评价方式,具有诊断、导向、调控、反馈、发展等功能。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工具及表现形态,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教师评价素养的课堂体现,是师生课堂对话互动的桥梁,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小学阶段的语言学习对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具有奠基作用。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运用现状如何?是否存在问题?原因何在?如何立足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这就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和基本思路。首先,本研究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进行新的审视,基于教学评价分析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基本准则。其次,从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基本准则出发,综合运用文献法、课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对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目标、评价语言内容、评价语言主体、评价语言类型、评价语言效果五个方面进行调查。通过进一步对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梳理分析发现,当前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评价语言重视判断结果对错轻视指导学生发展、评价语言重视知识记忆轻视能力态度的全面表现、评价语言重视教师独白轻视师生对话、评价语言重视反复单调轻视灵活多样、评价语言重视随意发挥轻视艺术设计。再次,深入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和访谈资料得出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存在问题的原因在于:学校管理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忽视、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理念的偏差、小学语文教师专业能力和语言艺术的限制、小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制约。最后,针对问题原因,立足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探讨了优化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策略:学校方面要加强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管理,强化对语文教师评价语言的指导,完善教学评价体制;小学语文教师在观念上要从评价目标、内容、主体、对象、方式五个方面树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观;小学语文教师在专业能力上要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语言表达艺术以及增强教育机智;小学语文教师还要重视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对话能力。
张详[6](2020)在《论证视角下小学科学课堂话语分析》文中提出现代社会中科学教育的方向是:“把科学研究与现代教育的互相对抗作出相应变化,达成科学研究与现代教育两者的目标一致。”本文的研究目的是试图研究小学科学优质课中教师课堂话语的特点,为其他优质课或者常规课提供经验,为其他相关研究提供材料。本文选出来自五个地区的五位小学科学教师的优质课作为研究对象,把他们的课堂实录转换写成文字,采用文献研究法,课堂观察法来进行,以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分析所得数据。本文的研究成果是,总结出了这五位小学科学教师的课堂话语的一般性规律。教师的课堂话语比重比学生话语所占比重多得多。在教师课堂话语中,非论证话语几乎占论证话语的两倍之多,有的甚至是更多。在教师论证话语中,“鼓励学生提出主张”这一话语类别又占绝对优势。其次是鼓励学生提出理由。“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论点”也占一定的比例,但相对较少。其他的话语类别也是更少了。在教师的非论证话语里,“口语解说”和“指示”占有较大的比重。其次是“引导学生做出回应”。在“评价学生的观点”中,林老师所占比重较大,李老师、费老师、孙老师和田老师所占比重较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内容”也占有较小比重。其他的类型的非论证话语所占比例则更少。在这些总结中,值得其他小学科学优质课和小学科学常规课学习的有:多关注论证,多引导学生进行论证,多鼓励学生提出主张,多让学生自己思考说出相关主张的理由。对于自己的主张,让学生多反思自己的论点。鼓励其他同学多反思他人的论点,鼓励学生提出反论点,鼓励学生提出反驳,意识到让学生对现有论点进行反驳的重要性。其他论证话语也应占一定比例,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非论证话语尽量简洁明了,论证话语的比重尽量提高。多提问开放性较高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学生观点的表达以及对问题探讨的能力。
虎小粉[7](2020)在《“5E”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为例》文中认为《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组织以探究为特点的主动学习是落实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通过转变教育教学的思维理念和方法模式,最大化达成“以探究为特点的主动学习”的教育教学目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1第四章的内容较微观抽象、新概念多、知识点零散,学生难以系统掌握。另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基础知识的识记,忽视思维与能力的培养,缺乏以探究为特点的主动学习。而以探究为主要环节的“5E”教学模式,能构建高效有序的课堂教学,能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能培养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本文采用文献法了解“5E”教学模式的起源、主要内容以及研究现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渭源县××高中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学习参与度的情况;通过访谈了解样本学校师生对“5E”教学模式的了解和使用情况。以调查结果为依据制定实践方案,构建基于“5E”教学模式的实践策略,对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1第四章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通过课堂观察和对实施班级师生的访谈,了解依据“5E”教学模式设计的教学案例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分析总结其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以期构建自主高效的生物学课堂。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5E”教学模式有以下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应用“5E”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转变学习动机,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自主探究和协作交流的能力,同时对提升学生主体地位,促使教师角色转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也有好处。但是,笔者也发现该教学模式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缺乏大规模使用“5E”教学模式的经验;运用“5E”教学模式时对教学内容缺乏选择;对“5E”教学模式各环节缺乏科学的组合应用;学生能力水平层次不齐。针对以上不足,本人也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加强教师对“5E”教学模式的全面认识;精选教学内容,实现“5E”教学模式的高效运用;准确掌握“5E”教学模式五个环节的使用要领;兼顾学生整体水平,要求学生进行课前准备。
刘冉[8](2020)在《湘潭市初中数学教师MPCK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学学科教学知识(MPCK)作为数学教师从事数学教育教学的核心知识,不仅是数学教师区别其他学科教师的一种重要特征,更是数学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体现。本论文以数学原理教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教师访谈、个案研究等方法对湘潭市初中数学教师MPCK发展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当前初中数学教师MPCK发展现状,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本论文总共五章,第一章为引言,第二章建构初中数学教师MPCK发展的分析框架,第三章分析初中数学教师MPCK发展差异状况,第四章通过个案研究分析初中数学教师MPCK发展的具体情况,第五章针对初中教师MPCK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详细情况如下。第一章引言,详细阐明了什么是数学学科教学知识(MPCK),为什么研究和怎么研究三个问题。数学学科教学知识是数学教师从事数学教育教学的核心知识,是数学教师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对于数学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MPCK相关理论,更重要的是为数学教师课堂教学提供实践指南。第二章建构初中数学教师MPCK发展的分析框架。基于目前MPCK已有研究成果和现有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建构了三维度十七指标的分析框架。其中数学内容知识是基础,主要包括初中数学知识、初中数学知识知识之间的联系、数学思想方法知识和数学史知识。数学内容知识向教学任务的转化是桥梁,它是第一层转化,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中。教学任务向学生实际理解的转化是保障,它是第二层转化,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第三章初中数学教师MPCK发展状况分析。通过对湘潭市三所中学的61名数学教师的问卷调查,详细分析了数学内容知识、数学内容知识向教学任务的转化、教学任务向学生实际理解的转化分别与教师性别、教龄、职称、学历、所学专业的差异情况。第四章初中数学教师MPCK发展的个案研究。通过对由新手教师前后不同时期、新手教师和成熟教师形成的同课异构的个案研究,结合三位教师的访谈情况,对比分析新手教师MPCK纵向上、新手教师和成熟教师MPCK横向上的发展情况,进一步深入了解初中数学教师MPCK发展状况。第五章初中数学教师MPCK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提升策略。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情况,总结当前初中数学教师MPCK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升初中数学教师的MPCK,必须加强自主学习,努力钻研数学课程标准,充分发挥校本教研活动,加强教学行为的反思,充分利用师徒制,开展课例研究。
赵瑞[9](2020)在《《套中人》教学知识研究 ——以李镇西、黄厚江、郭初阳三位名师教学实录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外国小说作品风格鲜明,内涵丰富,一直以来都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套中人》是契诃夫的优秀短篇小说,作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在外国小说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外国小说教学一直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过于重视背景介绍而忽略了作品的艺术鉴赏,使学生阅读和学习外国小说的兴趣逐渐降低,导致教学达不到理想的预期效果。语文教学名师作为中学语文教育行业的优秀代表,深受一线教师的关注,他们的优秀教学课例成为了业界典范,这些典范不仅蕴含着他们独特的教育教学理念,而且体现了他们独特的教学方式方法,我们可以吸收借鉴他们的课例精华,改善我们的教学行为。本研究即以李镇西、黄厚江和郭初阳三位语文名师所执教的《套中人》为抓手,从多个角度对其课例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提炼出值得我们反思、学习、借鉴的东西。本课题在对三位名师执教的《套中人》从文本、教师、课例三方面进行背景介绍的基础上,细致解读三位教师的课堂实录,对比分析他们执教《套中人》时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最终教学效果的呈现等方面的差异。三位教师在教学理念上也各不相同,这是他们执教《套中人》的根基。三位教师分别提出并践行了“民主教学”、“本色语文”和“创新语文”的主张。在教学实践中,他们针对作为课堂主体的师生,精心建构了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反应并不断追问的课堂环境,并开展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他们的课例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他们的课例实践告诉人们,外国小说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在内容上足够重视“这一篇”,并能由“这一篇”推及“这一类”;教学方法一定要根据实际灵活运用,努力探索全新的教学方式;课堂一定是发挥师生双向互动的“磁场”效应,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独具魅力,实现良好教学效果。三位名师《套中人》的课例也有力启迪中学语文教师,深入研读名师的优秀教学案例,是他们快速提高外国小说作品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因为这样可以使一线教师在借鉴语文教学名师优秀课例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外国小说教学的目标、要求和特点,启发他们不断创新教学实践,从而彰显外国小说的独特教学价值,使外国小说教学在实践中不断引向深入。
李月莹[10](2020)在《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表征的个案研究》文中认为美国学者舒尔曼提出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独有的,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其本质是教师在融合课程知识、教学法知识、学生理解、情境知识和其它相关知识基础之上,将学科知识重新进行组织与调整,通过各种教学表征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容易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储存大量学科知识的表征方式,以便在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呈现。由此可见,教学表征是学科知识向学科教学知识转化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师专业知识的体现。教学表征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依据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图示、解说、多媒体等多种外显方式将学科内容知识呈现给学生的过程,它是教师对特定教学内容的转化和呈现,是教师与学生在学科知识间的桥梁。教学表征作为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体现出教师对学科知识本质的理解,又要反映出对学生特点和需求的关注,真正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同时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因此,深入探讨一位优秀小学数学教师是如何在真实课堂上将内在学科知识转化为外在表现形式呈现给学生,为促进学生理解学科知识提供借鉴。研究选取了本省某小学李老师作为研究对象,对个案教师在实际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学表征方式进行观察和记录。首先,通过解读教材、分析学情和选择教法了解李老师进行教学设计时是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来选取有效的教学表征方式呈现学科知识的。其次,透过李老师的教学案例,研究者从课堂导入、探究新知和练习巩固三个方面获取课堂教学中李老师对教学内容理解和转化后所呈现出的教学表征;从课堂氛围民主和谐、学习兴趣的有效调动、数学问题的积极思考、学习情况的有效反馈、错误资源的有效获取、单元知识的系统梳理几个方面探讨了李老师在教学实施层面呈现教学表征所产生的效果;从学生数学理解能力得到提高、数学思维能力逐步提升和归纳总结能力有所加强三个方面对李老师运用教学表征后学生学习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访谈资料综合分析得出影响李老师选择教学表征的五个因素,分别为教学理念、数学学科知识、数学教科书、学生学情把握和教学经验。研究结果显示,个案教师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再到课后反思,教学表征一直贯穿于教学的各个阶段,在课堂教学中个案教师呈现的教学表征具有多种不同类型,其中,依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已有知识经验使得解说、问答引导和课堂板书三种教学表征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的频率最高,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个案教师呈现的是多样化教学表征样态,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学表征之间的联系,会根据学生上课的反应和教学反馈,不断调整和转换不同类型的教学表征来重点突出数学知识的本质,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点间的联系,建构起数学知识框架,以此促进学生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教学表征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使得个案教师更加透彻的理解数学知识,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个案教师运用教学表征的方式也变得更加娴熟,逐步形成和完善了教学表征体系,同时课堂教学质量和专业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基于研究结论,从学校和教师个人两个方面为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表征在课堂中的有效运用提出合理化建议。学校应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教学培训,通过学习新兴理念和方法,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经验来充实自己,为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提供良好的外部支持。教师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拓展深化数学知识结构体系,努力优化教学表征的运用,为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注重反思总结,在反思中发展自我,不断的完善数学教学表征,以期提升教学质量。
二、“老师,请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师,请坐!”(论文提纲范文)
(1)赴泰汉语教师课堂导入研究 ——基于泰国初级中学汉语学习者需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五、课堂导入理论 |
第一章 赴泰汉语教师课堂导入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赴泰汉语教师课堂导入实例统计分析 |
一、导入方法单一 |
二、导入时长随意 |
三、导入语言不规范 |
四、导入手段运用度低 |
第二节 赴泰汉语教师课堂导入问卷调查分析 |
一、调查问卷设计 |
二、问卷发放与回收 |
三、赴泰汉语教师问卷调查分析 |
第二章 泰国学生汉语课堂导入认知调查 |
第一节 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问卷设计 |
二、问卷发放与回收 |
第二节 学生对课堂导入的认知及反馈 |
一、学生基本信息 |
二、学生对课堂导入认知 |
三、学生对课堂导入的反馈 |
第三节 学生对教师课堂导入的评价及建议 |
一、学生对教师课堂导入的评价 |
二、学生给教师课堂导入的建议 |
第三章 学生需求和教师课堂导入现状对比 |
第一节 师生课堂导入频率和时间对比 |
一、导入频率对比 |
二、导入时间对比 |
第二节 师生课堂导入内容和语言对比 |
一、导入内容对比 |
二、导入语言对比 |
第三节 师生在课堂导入方法和手段上的对比 |
一、导入方法对比 |
二、导入手段对比 |
第四章 赴泰汉语教师课堂导入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课堂导入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导入策略运用不当 |
二、学校资源设备缺乏 |
三、导入效果不明显 |
第二节 课堂导入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教师专业能力弱,导入技能不足 |
二、学生汉语水平低,纪律意识不高 |
三、学校学习氛围宽松,教学资源有限 |
第五章 泰国初级中学汉语课堂导入实施建议 |
第一节 对教师的建议 |
一、增强导入技能,实行导入原则 |
二、加强师生沟通,注重学生需求 |
三、充分利用资源,精心设计导入 |
四、扎实泰语学习,提升语言能力 |
五、创新多种形式,实现导入多样化 |
第二节 对泰国学校的建议 |
一、改善教学环境,创造学习氛围 |
二、扩充师资队伍,加强技能培训 |
三、制定奖惩措施,维护教学秩序 |
第三节 对课堂导入的分阶段、分层次建议 |
一、课堂导入分阶段 |
二、课堂导入分层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问卷I |
附录B 问卷II |
附录C 视频观察记录 |
附录D 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比较研究 ——基于体验式阅读教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有利于加深对初中现代诗歌教学的认识 |
1.2.2 有利于探索初中现代诗歌教学新思路 |
1.2.3 有利于促进初中现代诗歌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发展 |
1.2.4 有利于丰富课例比较研究的研究角度 |
1.3 研究现状 |
1.3.1 关于“课例研究”的研究 |
1.3.2 关于现代诗歌教学的研究 |
1.3.3 关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研究 |
1.3.4 小结与反思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概念界定 |
2.1 课例研究与课例比较研究 |
2.1.1 课例研究 |
2.1.2 课例比较研究 |
2.2 现代诗歌与现代诗歌阅读教学 |
2.2.1 现代诗歌 |
2.2.2 现代诗歌阅读教学 |
2.3 诗歌体验式阅读教学 |
2.3.1 体验 |
2.3.2 体验式阅读教学 |
2.3.3 诗歌体验式阅读教学 |
3 选取体验式阅读教学视角进行课例比较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
3.1 选取体验式阅读教学视角进行课例比较的必要性 |
3.1.1 彰显现代诗歌的文体特征 |
3.1.2 体现现代诗歌的课程要求 |
3.1.3 开掘初中现代诗歌教学新思路 |
3.2 选取体验式阅读教学视角进行课例比较的可能性 |
3.2.1 名师现代诗歌教学理念中对体验的强调 |
3.2.2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教学价值 |
4 三位名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概述 |
4.1 三位名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情况简介 |
4.1.1 余映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情况简介 |
4.1.2 李华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情况简介 |
4.1.3 肖培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情况简介 |
4.2 三位名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基本流程阐述 |
4.2.1 余映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基本流程阐述 |
4.2.2 李华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基本流程阐述 |
4.2.3 肖培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基本流程阐述 |
5 体验式阅读教学视角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名师课例比较 |
5.1 课例中学生的体验内容对比 |
5.1.1 文本与学生体验内容的关系梳理 |
5.1.2 名师课例中学生的体验内容分析 |
5.2 课例中学生的体验方式对比 |
5.2.1 余映潮课例:读写结合式体验 |
5.2.2 李华平课例:语言品味式体验 |
5.2.3 肖培东课例:联合生成式体验 |
5.3 课堂呈现的体验情境对比 |
5.3.1 余映潮课例:氛围营造型情境 |
5.3.2 李华平课例:生活事件型情境 |
5.3.3 肖培东课例:想象描绘型情境 |
6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比较研究对教学的启示 |
6.1 初中现代诗歌体验式阅读教学开展的重要前提 |
6.1.1 基于“主体间性”开展体验式阅读教学活动的重要性 |
6.1.2 “主体间性”在体验式阅读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
6.2 初中现代诗歌体验式阅读教学体验内容的生成 |
6.2.1 结合现代诗歌文体特征生成体验内容 |
6.2.2 结合学生个体体验生成体验内容 |
6.2.3 结合编者意图生成体验内容 |
6.3 初中现代诗歌体验式阅读教学的体验方式 |
6.3.1 通过多感官并用的朗读进行体验 |
6.3.2 通过充分的想象进行体验 |
6.3.3 通过阅读互文本进行体验 |
6.3.4 通过揣摩关键词句进行体验 |
6.4 初中现代诗歌体验式阅读教学情境的创设 |
6.4.1 结合学生生活形成情境 |
6.4.2 立足诗歌语言生成情境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高中化学必修部分课堂实验观察研究 ——以江苏省优质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1 课程标准对实验教学的新要求 |
1.1.2 高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现状 |
1.1.3 课堂观察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和意义 |
1.3.1 内容与目标 |
1.3.2 思路与方法 |
1.3.3 研究意义 |
第2章 研究方法 |
2.1 课堂观察研究现状 |
2.1.1 关于课堂观察的国内研究现状 |
2.1.2 关于课堂观察的国外研究现状 |
2.2 实验教学观察的研究现状 |
2.3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1 施瓦布的探究性课程思想 |
2.3.2 弗兰德斯课堂语言互动分析系统理论 |
2.4 概念界定 |
2.4.1 课堂观察 |
2.4.2 课堂实验观察 |
2.5 新课标背景下实验教学的特征要素 |
2.6 基于实验的课堂观察的设计与实施 |
2.6.1 观察内容体系的设计 |
2.6.2 实施方法 |
第3章 实证部分 |
3.1 观察的结果分析 |
3.2 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
3.2.1 课程分析 |
3.2.2 具体案例分析 |
3.2.3 差异性分析 |
3.3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 |
3.3.1 课程分析 |
3.3.2 具体案例分析 |
3.3.3 差异性分析 |
3.4 化学反应限度 |
3.4.1 课程分析 |
3.4.2 案例分析 |
3.4.3 差异性分析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应、实然状态比较分析 |
4.1.1 教学情境阶段 |
4.1.2 实验课堂模式阶段 |
4.1.3 课堂总结阶段 |
4.2 优化课堂实验教学的建议 |
4.2.1 精心设计适合实验探究问题情境 |
4.2.2 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探究过程 |
4.2.3 注重反思评价的探究结果 |
4.2.4 教师提高自身实验教学水平 |
4.2.5 开放化学实验室 |
4.3 总结与反思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实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研究目标 |
2.研究思路 |
3.研究方法 |
(五)研究重难点和研究的特色之处 |
1.研究重难点 |
2.研究的特色之处 |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实效性概述 |
(一)法治教育实效性的基础 |
1.理论基础 |
2.政策基础 |
(二)法治教育实效性相关概念解读 |
1.学科核心素养与法治意识 |
2.法治教育 |
3.法治教育实效性 |
(三)法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标准 |
1.法治教育内容符合初中学生认知水平,促使学生愿意学法 |
2.学生内化法治教育内容,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 |
3.学生内在法治意识外化于行,提高守法、用法实践能力 |
(四)提高法治教育实效性的必要性 |
1.有利于初中学生健康成长 |
2.有利于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
3.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4.有利于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实效性现状调查分析 |
(一)调查的基本过程 |
1.调查目标 |
2.调查对象 |
3.调查方式 |
4.调查实施 |
(二)调查的结果分析 |
1.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具体情况 |
2.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具体情况 |
3.课堂观摩结果具体情况 |
(三)法治教育取得的成效 |
1.新课改强化了法治教育在学科中的地位 |
2.传统教学理念有所转变 |
3.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常识 |
4.学生守法意识有所提升 |
5.教材栏目设计更加贴近学生实际 |
(四)法治教育实效性存在的问题 |
1.法治教育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 |
2.法治教育教学方式单一 |
3.开展法治教育的途径单一化 |
4.忽视法治教育的价值引领 |
5.学生守法、用法能力有待提高 |
(五)影响法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因分析 |
1.应试教育思维注重知识性,忽视价值性 |
2.法治教育教学中理论性和实践性相脱节 |
3.教师法治素养欠缺 |
4.针对法治教育的评价体系缺失 |
5.法治教育的活动开展缺乏保障 |
三、增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
(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造性地加工、处理法治教育内容 |
1.整合教材内容,注重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持续性 |
2.开发利用法治教育网络资源,增强法治教育吸引力 |
3.法治教育与其它教育有机整合,促使法治教育入脑、入心 |
(二)采用综合性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法的积极性 |
1.运用案例教学法,感受法治知识魅力 |
2.运用议题式教学法,凸显法治价值引领 |
3.运用活动教学法,感受法的温度 |
(三)开展法治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守法、用法能力 |
1.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内法治教育实践活动 |
2.拓展校外法治教育实践活动 |
(四)提升教师法律专业素养,增强法治教育能力 |
1.加强师范教育,抓好源头培养 |
2.完善教师招聘方案,为法治教育提供师资力量 |
3.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活动,增强法治教育能力 |
4.教师加强自身法治知识学习,提升法治素养 |
(五)建立利于提高法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机制 |
1.注重评价目标指向法治意识素养 |
2.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 |
3.注重评价内容综合化 |
4.注重评价方法多样化 |
(六)相关部门为开展法治教育提供保障 |
1.教师专业发展保障 |
2.经费保障 |
3.实践基地保障 |
4.法律公共产品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调查问卷 |
附录二:课堂实录 |
后记 |
(5)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Q市C小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论文选题的缘由 |
1.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表现形态 |
2.对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现实困境的反思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3.对已有研究的评析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内涵与基本准则 |
(一)教学评价的内涵 |
1.教学评价的概念 |
2.教学评价的基本要素 |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 |
(三)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基本准则 |
1.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目标的发展性 |
2.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内容的全面性 |
3.课堂教学评价语言主体的对话性 |
4.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类型的多样性 |
5.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效果的艺术性 |
二、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的选择 |
3.调查工具的编制 |
(二)调查实施 |
1.观察的实施 |
2.问卷的实施 |
3.访谈的实施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1.小学语文教师对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重视程度 |
2.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使用频次 |
3.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运用的过程性表现 |
4.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学生反馈 |
三、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目标重结果轻过程 |
1.重视判断对错,忽视缘由分析 |
2.发展性反馈语言缺失 |
(二)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内容重知识轻态度 |
1.忽视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
2.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
(三)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主体重独白轻对话 |
1.教师评价语言“他评”主导 |
2.教师评价语言缺失“互评”和“自评”引导 |
(四)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类型失之单调 |
1.忽视肢体评价语言的运用 |
2.表扬性与批评性评价语言急需矫正 |
3.忽视学生个体差异 |
(五)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效果艺术性较弱 |
1.评价语言的语文学科性淡化 |
2.评价语言缺乏机智性 |
四、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学校管理对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忽视 |
1.学校疏于对语文教师的评价语言进行指导和培训 |
2.学校课堂教学评价导向重结果轻过程 |
(二)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理念的偏差 |
1.错误的课堂教学评价理念 |
2.错位的学生观和教师观 |
(三)小学语文教师专业能力和语言艺术的限制 |
1.自我反思能力不足 |
2.语言表达艺术欠缺 |
3.教育机智匮乏 |
(四)小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制约 |
1.小学生的评价意愿不强 |
2.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制约 |
五、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优化策略 |
(一)学校应加强对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管理 |
1.学校应强化对语文教师评价语言的指导与培养 |
2.学校应恰当选用评价方式完善教学评价体制 |
(二)小学语文教师应树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观 |
1.评价目标:坚持发展性评价理念 |
2.评价内容:注意三维教学目标的交融整合 |
3.评价主体:强调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
4.评价对象:体现“因材施评”观念 |
5.评价方式:语言要突出语文学科特性 |
(三)小学语文教师应完善自身的专业能力 |
1.提高自我反思能力,重视对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反思 |
2.锤炼语言表达艺术,突显课堂评价语言的多样性与激励性 |
3.增强教育机智,提高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机智性 |
(四)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对话能力 |
1.提高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
2.培养小学生的对话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课堂观察量表 |
附录二 :调查问卷 |
附录三 :访谈提纲 |
致谢 |
(6)论证视角下小学科学课堂话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特色 |
1.研究的范围 |
2.研究的对象 |
2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2 科学论证的相关研究 |
2.3 科学课堂中学生论证的研究 |
2.4 论证教学模式方面的研究 |
2.5 课堂师生互动话语分析 |
3 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
3.1 研究的方法 |
3.2 数据收集 |
3.2.1 数据收集 |
3.2.2 数据分析 |
4 小学科学优质课中教师课堂话语的研究结果 |
4.1 小学科学优质课中师生话语形式 |
4.1.1 在课堂中的师生话语比例 |
4.1.2 在课堂中教师论证话语和非论证话语所占的比重 |
4.2 对话语类别具体分析 |
5 研究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值得其他小学科学优质课和小学科学常规课学习的方面 |
5.3 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对未来研究的的期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致谢 |
(7)“5E”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1.基于生物学课程改革趋势的需求 |
2.基于高中生物学学科特点 |
3.基于“5E”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
4.基于“5E”教学模式对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促进作用 |
5.基于改变样本学校生物学教学现状的需求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核心概念界定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概念转变学习理论 |
二、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问卷调查法 |
3.访谈法 |
4.观察法 |
5.案例分析法 |
(二)研究思路 |
三、生物学教学现状及“5E”教学模式应用分析 |
(一)学生的生物学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情况分析 |
1.学生的生物学学习兴趣情况分析 |
2.学生学习参与度情况分析 |
(二)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三)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四)影响因素 |
1.教师层面 |
2.学生层面 |
四、应用“5E”教学模式的策略和实践 |
(一)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5E”教学模式的策略 |
1.做好“5E”教学模式实施前的准备 |
2.五个教学环节的具体应用策略 |
(二)研究实施过程 |
1.分析高中生物学必修1第四章内容,制定本章教学计划 |
2.授课教师明晰“5E”教学模式的内涵,使学生了解该模式 |
3.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实施“5E”教学模式 |
(三)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对“5E”教学模式进行实践应用 |
1.“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内容简介 |
2.在高中生物学不同课型中对“5E”教学模式的应用 |
五、“5E”教学模式实施结果分析 |
(一)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
(二)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三)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四)“5E”教学模式的实施结果 |
六、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1.“5E”教学模式适用于高中生物学教学 |
2.“5E”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的优势 |
3.“5E”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
(二)改进建议 |
1.加强教师对“5E”教学模式的全面认识 |
2.精选教学内容,实现“5E”教学模式的高效运用 |
3.准确掌握“5E”教学模式五个环节的使用要领 |
4.兼顾学生整体水平,要求学生进行课前准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关于样本学校学生生物学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的调查问卷 |
附录B 实施前期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C 实施前期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D 实施后期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E 实施后期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F 实施前对教师访谈资料的整理 |
附录G 实施前对学生访谈资料的整理 |
附录H 实施后对教师访谈资料的整理 |
附录I 实施后对学生访谈资料的整理 |
附录J 复习课上第五组同学画的概念图 |
(8)湘潭市初中数学教师MPCK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4.1 问卷调查法 |
1.4.2 访谈法 |
1.4.3 课堂观察法 |
1.4.4 个案研究法 |
1.5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5.1 PCK |
1.5.2 MPCK |
1.5.3 MPCK发展 |
第2章 初中数学教师MPCK分析框架的建构 |
2.1 静态的MPCK分析框架的评议 |
2.1.1 “MK、PK、CK”三维分析框架 |
2.1.2 “内容、学生、教学”三维分析框架 |
2.2 动态的MPCK分析框架的建构 |
2.2.1 数学内容知识 |
2.2.2 数学内容知识向教学任务的转化 |
2.2.3 教学任务向学生实际获得的转化 |
第3章 初中数学教师MPCK发展的现状 |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1.2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
3.1.3 问卷调查的过程 |
3.2 初中数学教师MPCK发展的差异分析 |
3.2.1 数学内容知识的差异分析 |
3.2.2 数学内容知识向教学任务转化的差异分析 |
3.2.3 教学任务向学生实际获得的转化的差异分析 |
3.3 研究结论 |
3.3.1 关于数学内容知识 |
3.3.2 关于数学内容知识向教学任务的转化 |
3.3.3 关于教学任务向学生实际理解的转化 |
第4章 初中数学教师MPCK发展的个案研究 |
4.1 新手教师MPCK纵向上的发展对比分析 |
4.1.1 背景与主题 |
4.1.2 观察与描述 |
4.1.3 调查与访谈 |
4.1.4 讨论与分析 |
4.1.5 结论与启示 |
4.2 新手教师与成熟教师MPCK横向上的发展对比分析 |
4.2.1 背景与主题 |
4.2.2 观察与描述 |
4.2.3 调查与访谈 |
4.2.4 讨论与分析 |
4.2.5 结论与启示 |
第5章 初中数学教师MPCK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建议 |
5.1 初中数学教师MPCK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5.1.1 关于数学内容知识 |
5.1.2 关于数学内容知识向教学任务的转化 |
5.1.3 关于教学任务向学生实际获得的转化 |
5.2 提升数学教师MPCK发展的策略 |
5.2.1 加强自主学习,提升自身数学专业知识 |
5.2.2 钻研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 |
5.2.3 充分发挥校本教研活动,增强教学设计能力 |
5.2.4 加强教学行为的反思,提升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能力 |
5.2.5 充分利用师徒制,提升课堂教学实施能力 |
5.2.6 开展课例研究,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初中数学教师数学学科教学知识(MPCK)问卷调查 |
附录 B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C 数学课堂实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9)《套中人》教学知识研究 ——以李镇西、黄厚江、郭初阳三位名师教学实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三位教学名师《套中人》课例比较研究的背景介绍 |
第一节 文本介绍 |
一、《套中人》文本阐述 |
二、《套中人》在教材中的地位 |
第二节 教师介绍 |
一、三位教学名师的核心教学理念及对《套中人》的贯彻 |
二、语文教学名师课堂的研究价值 |
第三节 课例介绍 |
一、三位教师《套中人》课例的相关内容介绍 |
二、三位教师《套中人》课堂的基本流程 |
三、选取三位教学名师《套中人》课例的原因 |
第二章 三位教学名师《套中人》课例比较 |
第一节 “教什么” |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
第二节 “怎么教” |
一、文本切入点的选取 |
二、主问题的提炼与设计 |
第三节 教学效果 |
一、李镇西:体会小说的语言人物特点,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
二、黄厚江:培养学生小说鉴赏能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
三、郭初阳:拓展解读面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
第三章 《套中人》课例分析对外国小说教学的启示 |
第一节 切实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
一、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
二、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
第二节 做积极主动、有风格的教师 |
一、构建不断更新的知识体系 |
二、学习名师教学艺术,努力形成个人教学风格 |
第三节 必须具备国际意识和世界眼光 |
一、以开放视角、国际意识解读外国小说作品 |
二、补充课外阅读和丰富课外知识,拓宽世界眼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李镇西《套中人》课堂实录 |
附录2:黄厚江《套中人》课堂实录 |
附录3:郭初阳《套中人》课堂实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表征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1.学生深度学习数学的需要 |
2.数学教师有效教学的需要 |
3.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已有研究现状 |
1.教学表征的研究 |
2.数学教学表征的研究 |
(四)研究思路 |
一、数学教学表征的概述 |
(一)数学教学表征的概念界定 |
1.表征 |
2.教学表征 |
3.数学教学表征 |
(二)数学教学表征的分类 |
(三)数学教学表征的价值 |
1.促进学生有效理解知识 |
2.帮助学生有效运用知识 |
3.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式 |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对象 |
1.个案教师基本情况 |
2.班级学生基本情况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课堂观察法 |
3.访谈法 |
4.案例分析法 |
(三)资料收集与整理 |
1.访谈资料的整理 |
2.课堂录音的整理 |
3.实物资料的整理 |
4.课堂观察的记录 |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
(一)李老师教学设计的分析 |
1.数学教材解读 |
2.学生学情分析 |
3.教学方法选择 |
(二)李老师数学教学表征的呈现 |
1.课堂导入阶段的教学表征方式 |
2.探究新知阶段的教学表征方式 |
3.巩固练习阶段的教学表征方式 |
(三)李老师课堂教学的效果分析 |
1.课堂氛围的民主和谐 |
2.学习兴趣的有效调动 |
3.数学问题的积极思考 |
4.学习情况的有效反馈 |
5.错误资源的有效获取 |
6.单元知识的系统梳理 |
(四)学生学习效果分析 |
1.学生数学理解能力得到提高 |
2.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逐步提升 |
3.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有所加强 |
(五)影响李老师选择教学表征的因素 |
1.教学理念 |
2.数学学科知识 |
3.数学教材内容 |
4.学生学情把握 |
5.教学经验 |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1.教学表征贯穿于教学的各个阶段 |
2.教学表征是深度学习的有效手段 |
3.教学表征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动力 |
(二)研究建议 |
1.学校教育:重视教师培训,丰富表征知识 |
2.教师成长: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表征水平 |
3.教师个人:注重教学反思,完善表征体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访谈提纲 |
附录 B 课堂观察表 |
致谢 |
四、“老师,请坐!”(论文参考文献)
- [1]赴泰汉语教师课堂导入研究 ——基于泰国初级中学汉语学习者需求[D]. 欧阳凡.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例比较研究 ——基于体验式阅读教学的视角[D]. 谭梦琪.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高中化学必修部分课堂实验观察研究 ——以江苏省优质课为例[D]. 蔡双双. 扬州大学, 2021(08)
- [4]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 刘敏.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5]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Q市C小学的调查[D]. 董燕芝.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6]论证视角下小学科学课堂话语分析[D]. 张详.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7]“5E”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为例[D]. 虎小粉.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湘潭市初中数学教师MPCK发展研究[D]. 刘冉.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9]《套中人》教学知识研究 ——以李镇西、黄厚江、郭初阳三位名师教学实录为例[D]. 赵瑞. 陕西理工大学, 2020(12)
- [10]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表征的个案研究[D]. 李月莹. 河南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