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不脱泥的条件下以胺浮选碳酸铜矿物(论文文献综述)
杨玉珠,周强[1](2014)在《2013年云南选矿年评》文中认为在广泛查阅2013年全国矿业科技期刊、文献的基础上,对云南选矿工作者发表的选矿科技论文,云南选矿科技工作研究现状,从碎矿与磨矿、选矿工艺、选矿药剂、选矿设备及自动化、工艺矿物学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述。
张旭东[2](2011)在《旧尾矿库尾矿铅锌综合回收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我国铅锌资源丰富,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资料,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铅锌资源国家[1,21。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产品的需求量大幅增加,矿业开发规模也随之增大。选矿厂排放大量的尾矿和废水已成为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危及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在矿石日渐枯竭、环境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铅锌尾矿已随选矿技术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开发价值,对尾矿的二次开发利用已成为必然趋势。某企业尾矿库中堆积了长年生产的老尾矿,保守估计有上百万吨。尾矿中含有的铅品位约0.7%左右,锌品位约2.5%左右,有价金属近3万吨,价值可观。经过前期的探索试验研究表明,这部分金属经过合理的选矿,可以综合回收利用,使尾矿变废为宝。符合国家的资源和产业政策。但是尾矿中的锌主要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氧化锌在工业生产中的选矿指标往往较差,本项目的最终目标是达到生产应用。本文通过合理工艺流程研究,全部采用2000吨/日铅锌选厂未经处理的高钙废水作为现在尾矿再选选厂的用水,在不用新水的条件下,达到锌回收率高的尾矿资源的再回收利用。通过采用各种选矿工艺流程,最终推荐不脱泥全浮选流程回收尾矿中的氧化锌矿,试验指标达到氧化锌精矿品位25%左右,回收率70%以上;工业试验指标达到氧化锌精矿品位25%左右,回收率55%以上。
李明晓[3](2011)在《基于循环经济的低品位难处理氧化锌矿选冶联合新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锌金属第一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锌矿资源紧缺问题已日益凸现,每年约有三分之一的锌原料需要进口,资源供应不足已成为制约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国锌矿资源尤其是低品位高杂质的氧化锌矿由于缺乏高效的加工处理技术而没有得到合理利用。云南兰坪铅锌矿具有矿石品位低、结构复杂、泥化严重、碱性脉石含量高等特点,是一种典型的难处理矿石,其氧化锌矿中的锌金属储量约为400万吨,单就氧化锌矿而言,规模居世界第一位。国内有关单位曾多次进行选矿技术攻关,虽然在小型试验和扩大连选试验中取得了良好的技术指标,但未能进行工业化生产。因此,开采出来的难处理矿石只能堆存甚至废弃,目前已经堆存的氧化锌矿石总量就有3000多万吨。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该矿石若采用单一浮选法处理,虽然可取得较高品位的锌精矿,然而回收率太低,不利于氧化锌的回收,另外还有大量的锌金属损失在矿泥中,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与循环经济所倡导的资源综合利用的目的背道而驰;第二,若采用湿法酸浸工艺直接对原矿进行处理,由于碱性脉石含量高,这样不但会造成酸耗急剧上升,还会增加湿法炼锌的能耗,同样违背了循环经济的节能和降耗原则。因此,提高兰坪氧化锌矿的回收率,尽快解决兰坪以及类似氧化锌矿石的高效利用问题,对于我国低品位难处理氧化锌矿资源的开发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在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背景下,针对兰坪低品位氧化锌矿的处理难点,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选冶联合工艺流程,即“浮选脱钙—预富集—湿法炼锌”工艺。通过系统和深入的试验研究,采用新工艺,可获得全流程总锌回收率为86.56%的良好技术指标,而且氧化锌粗精矿(湿法酸浸给料)的耗酸量仅为2.55t/t·Zn,大幅度降低了湿法炼锌的耗酸量。新工艺技术符合循环经济的三大原则,既发挥了浮选脱杂的优势,又发挥了酸浸能够充分回收氧化锌矿物的优势,整体上取得了提高资源利用率与节能、降耗和减排的效果。在废水零排放的苛刻条件下,通过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实现了浮选回水和冶炼废水的循环利用。湿法炼锌技术已是成熟工艺,因此,本论文对选矿适度富锌脱钙进行了重点研究。通过浮选工艺的选择及优化、磨矿工艺的改进、药剂的协同作用以及改性捕收剂HHA的使用,最终获得了指标优异的氧化锌粗精矿: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18.72%和91.13%。作为后续湿法酸浸的给料,该粗精矿中的氧化钙含量由原矿中的22.23%降到了12.31%,脱除了高达77.28%的氧化钙杂质,实现了保锌脱钙的目标。论文采用响应曲面法对浮选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选择了合适的泥砂分选工艺条件。大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原生矿泥的预先脱除、改性捕收剂HHA的使用、碳酸钠和硫化钠的联合使用是该浮选工艺成功的关键。在浮选机理方面,重点研究了硫化钠与菱锌矿和异极矿之间的硫化反应动力学,推导出了不同pH值(9~11)下硫化钠与菱锌矿和异极矿之间的硫化反应速率方程,速率方程均属于一级反应;发现异极矿在硫化钠高用量条件下才能达到较好的回收率,其原因在于异极矿只能吸附较少的硫化钠参与硫化反应,而且反应速率很慢,表明异极矿较难硫化。用纯矿物实验证实了碳酸钠对异极矿具有活化作用,碳酸钠和硫化钠的联合使用不仅可以提高异极矿的回收率,而且还能有效抑制方解石的上浮。本文提出的选冶联合新技术对于提高低品位难处理氧化锌矿的利用水平、缓解锌资源短缺和实现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
杨少燕[4](2010)在《菱锌矿浮选的理论与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单矿物实验、实际矿石试验、动电位测试、红外光谱测试、粒度测试以及溶液化学计算和热力学计算,研究了菱锌矿的基本浮选行为以及捕收剂、矿物溶解、pH调整剂以及金属离子对菱锌矿浮选行为的影响及其机理,探讨了复杂组分的吸附、溶液界面反应与矿物表面性质转化和浮选的关联。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单矿物实验结果表明,捕收剂用量和矿浆pH对菱锌矿的浮选影响显着;阴离子捕收剂OL-4浮选时,可浮性较好的pH区间在7-9;溶解会对菱锌矿的浮选产生不利影响,脱除矿浆中的溶解组分对浮选有利;Na2CO3做pH调整剂时,会降低溶解对菱锌矿浮选的不利影响;Zn2+、Ca2+、Mg2+、Pb2+会活化菱锌矿的浮选,Fe3+会抑制菱锌矿的浮选。动电位和红外光谱测试结果表明,阴离子捕收剂OL-4在菱锌矿表面发生化学吸附;粒度测试结果表明,捕收剂OL-4使菱锌矿微细颗粒产生了疏水性聚团。“NaOH-金属离子”体系和“Na2CO3-金属离子”体系中,金属离子对菱锌矿浮选的活化或抑制作用与金属离子在平衡体系中的优势组分有关。实际矿石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原矿Zn品位为6.91%的新疆某氧化铅锌矿的难选矿石,采用本工艺,不脱泥就可获得Zn品位20.53%的氧化矿精矿,Zn回收率高达73.20%。
陈晔[5](2006)在《阳离子胺类捕收剂浮选异极矿氧化锌及其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认为异极矿是主要的氧化锌矿物之一,由于异极矿结构复杂,表面性质多变,矿石组成多样,被认为是极难回收的矿种。本文通过纯矿物浮选试验和实际矿石浮选,研究了不同结构和碳链长度的胺类捕收剂对异极矿浮选行为的影响,通过溶液化学计算、热力学计算以及红外光谱测试等方法和手段研究了胺类捕收剂与矿物表面的作用机理以及硫化钠活化机理。研究结果对于异极矿氧化锌浮选机理和新工艺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学术价值。 本文考察了矿浆pH对异极矿、石英、白云石和褐铁矿四种单矿物可浮性的影响,在pH为9~11的条件下,异极矿的浮选回收率最高,有利于异极矿与石英、白云石和褐铁矿的分离。胺的分子结构研究表明随着碳原子数量的增多,胺对异极矿的捕收能力也随之加强,同时胺的选择性也越来越好,选择性大小顺序为:十八伯胺>十六伯胺>十四伯胺>十二伯胺。硫化钠对异极矿具有明显的活化效果,在pH9~11时硫化钠活化效果最好。硫化钠和氢氧化钠联合使用能够强化异极矿的活化效果。不同粒级的褐铁矿矿泥对异极矿浮选的影响研究表明异极矿回收率随矿泥含量增加而下降,矿泥粒度越小,对异极矿回收率影响越大,-7μm矿泥对异极矿回收率影响比-11μm显着。 在纯矿物浮选试验基础上进行了高铁异极矿氧化锌矿石的浮选试验。
陈竞清[6](1977)在《在不脱泥的条件下以胺浮选碳酸铜矿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在不脱泥的条件下浮选脉石为硅酸盐或碳酸盐的碳酸铜时,可将水溶性的木素磺酸盐(如木素磺酸钠)或纤维素-木素磺酸盐粉末悬浮于碱性介质中,只带有两个NH2基的10~14碳任意支链脂肪胺(例如椰子油脂肪胺)或此类胺的混合物为阳离子捕收剂。也可
二、在不脱泥的条件下以胺浮选碳酸铜矿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不脱泥的条件下以胺浮选碳酸铜矿物(论文提纲范文)
(1)2013年云南选矿年评(论文提纲范文)
1 碎矿与磨矿 |
2 选矿工艺 |
2. 1 铜矿的选矿 |
2. 2 铅锌矿的选矿 |
2. 3 铁矿的选矿 |
2. 4 钛铁矿的选矿 |
2. 5 磷矿的选矿 |
2. 6 锡矿、钨矿和钼的选矿 |
2. 7 多金属矿的选矿及脱杂研究 |
2. 8 金矿和银矿的选矿及化学处理 |
2. 9 伴生金、银的综合回收 |
3 选矿药剂 |
4 选矿设备及自动化研究 |
5 工艺矿物学 |
6 综述性研究及其它 |
7 尾矿库 |
8 结语 |
(2)旧尾矿库尾矿铅锌综合回收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铅锌选矿尾矿废水的回收利用 |
1.1.1 选矿废水的组成 |
1.1.2 选矿废水的危害 |
1.1.3 选矿废水的直接回用 |
1.1.4 废水处理后回用 |
1.2 铅锌选矿尾矿中有价金属的回收 |
1.2.1 铅、锌、硫的回收 |
1.2.2 锰的回收 |
1.2.3 钨的回收 |
1.2.4 银的回收 |
1.2.5 萤石的回收 |
1.2.6 重晶石的回收 |
1.2.7 其他金属 |
1.3 尾矿砂的其他用途 |
1.3.1 制水泥 |
1.3.2 制砖 |
1.3.3 制玻璃 |
1.3.4 铅锌尾矿作采空区回填材料 |
1.3.5 尾矿的干堆 |
1.4 铅锌尾矿开发前景 |
1.5 氧化锌选矿的主要浮选方法 |
1.5.1 硫化—胺盐浮选法 |
1.5.2 硫化—黄药浮选法 |
1.5.3 脂肪酸类捕收剂浮选法 |
1.5.4 长碳链CH基和SH基捕收剂浮选法 |
1.5.5 絮凝浮选法 |
1.6 论文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1.6.1 论文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
1.6.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试验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1 试样的采取与制备 |
2.2 试验目的、方法及技术路线 |
2.3 试验的主要设备 |
第三章 原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
3.1 原矿光谱和化学分析 |
3.2 原矿矿物组成 |
3.3 矿物特征 |
3.3.1 硫化物 |
3.3.2 碳酸盐 |
3.3.3 氧化物 |
3.3.4 硅酸盐 |
3.3.5 硫酸盐 |
3.3.6 玻璃质 |
3.4 铅、锌的赋存状态 |
3.4.1 铅的赋存状态及分配率计算 |
3.4.2 锌的赋存状态及分配率计算 |
3.5 小结 |
第四章 选矿试验研究 |
4.1 前言 |
4.2 原矿性质考查 |
4.3 选矿试验 |
4.3.1 回水直接选矿试验 |
4.3.2 预处理回水的选矿试验 |
4.3.3 直接在矿浆中消除回水中有害因素的选矿试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选矿验证试验 |
5.1 前言 |
5.2 矿样的采取与制备 |
5.3 原矿性质考查 |
5.4 原矿选矿试验研究 |
5.4.1 摇床重选试验 |
5.4.2 浮选条件试验 |
5.4.3 小型闭路流程试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现场验证试验简报 |
6.1 不加碳酸钠的试验情况 |
6.2 加碳酸钠的试验情况 |
6.3 碳酸钠的用量试验 |
6.4 十八胺改为醋酸十八胺试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选矿成本盈亏平衡概算 |
第八章 结论及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基于循环经济的低品位难处理氧化锌矿选冶联合新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氧化锌矿资源概况 |
1.2 氧化锌矿的矿石特点 |
1.3 氧化锌矿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 |
1.3.1 浮选法 |
1.3.2 浸出法 |
1.3.3 其他方法 |
1.4 兰坪难处理氧化锌矿加工利用技术述评 |
1.4.1 兰坪氧化锌矿矿石性质 |
1.4.2 兰坪氧化锌矿研究进展 |
1.5 氧化锌矿加工处理技术的飞龙模式 |
1.5.1 加工处理技术的特色 |
1.5.2 飞龙模式循环经济的核心技术 |
1.5.3 飞龙模式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
1.6 论文的选题 |
1.6.1 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6.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矿样及研究方法 |
2.1 矿样 |
2.1.1 原矿的加工制备 |
2.1.2 矿泥的制备 |
2.1.3 纯矿物的制备 |
2.2 试验研究的主要试剂及设备 |
2.2.1 试验药剂 |
2.2.2 试验设备 |
2.3 研究方法 |
2.3.1 浮选方法 |
2.3.2 测试方法 |
第三章 试样工艺矿物学研究 |
3.1 矿石成份分析 |
3.1.1 原矿光谱分析 |
3.1.2 原矿多元素及物相分析 |
3.2 矿石结构分析 |
3.2.1 矿石的构造 |
3.2.2 矿石的结构 |
3.3 矿石矿物的嵌布特征分析 |
3.3.1 矿物成份分析 |
3.3.2 矿物嵌布特征分析 |
3.4 矿物的赋存状态分析 |
3.4.1 铅的赋存状态 |
3.4.2 锌的赋存状态 |
3.5 试样加工处理难点分析与探讨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浮选方法与浮选工艺研究 |
4.1 浮选方法对比研究 |
4.1.1 反浮选 |
4.1.2 正浮选 |
4.2 浮选工艺对比研究 |
4.2.1 泥砂混选工艺 |
4.2.2 泥砂分选工艺 |
4.3 矿泥对比试验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浮选工艺优化及选冶联合新技术研究 |
5.1 矿泥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5.1.1 矿泥对氧化锌粗精矿品位的影响 |
5.1.2 矿泥对氧化锌粗精矿回收率的影响 |
5.2 浮选矿浆浓度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5.3 捕收剂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5.3.1 捕收剂种类的影响 |
5.3.2 捕收剂用量的影响 |
5.4 硫化剂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5.4.1 硫化剂种类的影响 |
5.4.2 硫化钠用量的影响 |
5.5 调整剂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5.5.1 调整剂种类的影响 |
5.5.2 抑制剂用量的影响 |
5.5.3 碳酸钠用量的影响 |
5.6 响应曲面法优化浮选工艺条件 |
5.6.1 试验设计 |
5.6.2 锌品位响应曲面方程拟合及分析 |
5.6.3 锌回收率响应曲面方程拟合及分析 |
5.6.4 钙脱除率响应曲面方程拟合及分析 |
5.6.5 浮选工艺条件的优化及验证 |
5.7 选冶联合新工艺研究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废水零排放条件下的循环利用研究 |
6.1 废水成份分析 |
6.2 浮选回水的循环利用 |
6.3 重金属离子废水的循环利用 |
6.3.1 重金属离子废水对浮选的影响 |
6.3.2 解决方法 |
6.4 高钙回水的循环利用 |
6.4.1 高钙回水对浮选的影响 |
6.4.2 解决方法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氧化锌纯矿物浮选行为研究 |
7.1 PH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7.2 硫化钠的活化机理研究 |
7.3 硫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
7.3.1 菱锌矿与硫化钠的反应动力学 |
7.3.2 异极矿与硫化钠的反应动力学 |
7.4 碳酸钠与硫化钠的协同效应研究 |
7.5 调整剂的联合应用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7.6 改性捕收剂HHA的作用机理研究 |
7.7 杂质离子对纯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7.7.1 钙离子对菱锌矿、异极矿可浮性的影响 |
7.7.2 镁离子对菱锌矿、异极矿可浮性的影响 |
7.8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点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4)菱锌矿浮选的理论与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概述 |
1.1.1 锌的性质及用途 |
1.1.2 世界锌矿资源的分布情况 |
1.1.3 主要的氧化锌矿物及其性质 |
1.1.4 氧化锌矿石的分类 |
1.2 氧化锌矿浮选理论及工艺 |
1.2.1 硫化-胺法 |
1.2.2 硫化-黄药法 |
1.2.3 脂肪酸(脂肪酸盐)法 |
1.2.4 其他浮选方法 |
1.3 金属离子对矿物浮选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 |
1.3.1 金属离子的水解平衡 |
1.3.2 金属离子在矿物/水界面的吸附机理 |
1.3.3 金属离子对矿物浮选的活化或抑制机理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意义 |
第二章 矿样、药剂、仪器设备及研究方法 |
2.1 矿样 |
2.2 药剂 |
2.3 仪器设备 |
2.4 研究方法 |
2.4.1 浮选试验 |
2.4.2 Zeta电位测试 |
2.4.3 红外光谱测试 |
2.4.4 粒度测试 |
第三章 菱锌矿的浮选行为研究 |
3.1 菱锌矿的基本可浮性 |
3.1.1 pH对菱锌矿浮选的影响 |
3.1.2 捕收剂用量对菱锌矿浮选的影响 |
3.2 菱锌矿的溶解行为及其对浮选的影响 |
3.2.1 菱锌矿溶解组分计算 |
3.2.2 溶解对菱锌矿浮选的影响 |
3.3 pH调整剂对菱锌矿浮选的影响 |
3.3.1 pH调整剂对菱锌矿浮选的影响 |
3.3.2 Na_2CO_3的溶液平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金属离子对菱锌矿浮选的影响及其机理 |
4.1 NaOH做调整剂时,金属离子对菱锌矿浮选的影响 |
4.2 Na_2CO_3做调整剂时,金属离子对菱锌矿浮选的影响 |
4.3 金属离子的用量对菱锌矿浮选的影响 |
4.4 金属离子对菱锌矿浮选速率的影响 |
4.5 金属离子与菱锌矿的作用机理研究 |
4.5.1 NaOH-金属离子体系 |
4.5.2 Na_2CO_3-金属离子体系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捕收剂在矿物表面的吸附机理研究 |
5.1 菱锌矿与捕收剂作用前后的表面电性 |
5.2 菱锌矿与捕收剂作用前后的红外光谱 |
5.3 菱锌矿与捕收剂作用前后的粒度分布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际矿石试验 |
6.1 矿石性质 |
6.2 磨矿细度试验 |
6.3 氧化矿粗选条件试验 |
6.3.1 捕收剂YN-2用量试验 |
6.3.2 调整剂T-2用量试验 |
6.3.3 调整剂T-1用量试验 |
6.3.4 Na_2CO_3用量试验 |
6.4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主要成绩 |
(5)阳离子胺类捕收剂浮选异极矿氧化锌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氧化锌矿资源概述 |
1.2 氧化锌浮选工艺研究进展 |
1.2.1 加温—硫化—黄药法 |
1.2.2 硫化—胺浮选法 |
1.2.3 脂肪酸直接浮选法 |
1.2.4 螫合浮选法 |
1.2.5 絮凝浮选法 |
1.2.6 其它方法和药剂 |
1.3 氧化锌浮选药剂与理论研究 |
1.4 异极矿浮选研究的现状 |
1.4.1 异极矿的结构及可浮性 |
1.4.2 异极矿的浮选研究进展 |
1.4.3 异极矿浮选药剂研究 |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试验样品、药剂、仪器及研究方法 |
2.1 矿样制备及性质 |
2.1.1 实际矿石性质及物相分析 |
2.1.2 纯矿物制备 |
2.2 试验仪器及药剂 |
2.3 试验流程 |
2.3.1 矿石浮选试验 |
2.3.2 纯矿物浮选试验 |
2.4 红外光谱的测定 |
第三章 异极矿、石英、白云石和褐铁矿浮选行为研究 |
3.1 矿物可浮性与pH的关系 |
3.2 胺结构和碳链长度对异极矿浮选的影响 |
3.3 胺用量对异极矿浮选的影响 |
3.4 硫化钠用量对异极矿浮选的影响 |
3.5 矿泥含量对异极矿浮选的影响 |
3.6 硫氢根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协同效应研究 |
3.7 小结 |
第四章 异极矿氧化锌矿石浮选研究 |
4.1 前言 |
4.2 不脱泥浮条件下异极矿氧化锌的浮选研究 |
4.2.1 分散剂对异极矿浮选的影响 |
4.2.2 硫化钠用量对异极矿浮选的影响 |
4.2.3 十八胺用量对异极矿浮选的影响 |
4.2.4 胺乳化条件对异极矿浮选的影 |
4.3 脱泥条件下异极矿氧化锌的浮选研究 |
4.3.1 脱泥量对异极矿浮选的影响 |
4.3.2 pH调整剂对异极矿浮选的影响 |
4.3.3 硫化钠用量对异极矿浮选的影响 |
4.3.4 胺种类对异极矿浮选的影响 |
4.3.5 十八胺用量对异极矿浮选的影响 |
4.3.6 胺乳化条件对异极矿浮选的影响 |
4.3.7 硫化铵用量对异极矿浮选的影响 |
4.3.8 氢氧根离子对硫化钠活化效果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胺类捕收剂与矿物的作用机理 |
5.1 胺的作用机理 |
5.1.1 胺的溶液化学性质 |
5.1.2 胺离子与矿物作用机理 |
5.2 硫化钠对异极矿的活化机理 |
5.2.1 硫化钠溶液化学性质 |
5.2.2 氢氧根与硫氢根协同效应研究 |
5.3 碳链长度对胺浮选异极矿性能的影响 |
5.3.1 烃基诱导效应的影响 |
5.3.2 碳链长度对胺的吸附自由能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四、在不脱泥的条件下以胺浮选碳酸铜矿物(论文参考文献)
- [1]2013年云南选矿年评[J]. 杨玉珠,周强. 云南冶金, 2014(02)
- [2]旧尾矿库尾矿铅锌综合回收研究与应用[D]. 张旭东. 昆明理工大学, 2011(05)
- [3]基于循环经济的低品位难处理氧化锌矿选冶联合新工艺研究[D]. 李明晓. 昆明理工大学, 2011(05)
- [4]菱锌矿浮选的理论与工艺研究[D]. 杨少燕. 中南大学, 2010(01)
- [5]阳离子胺类捕收剂浮选异极矿氧化锌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 陈晔. 广西大学, 2006(12)
- [6]在不脱泥的条件下以胺浮选碳酸铜矿物[J]. 陈竞清. 国外金属矿选矿, 197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