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石散对肝内胆汁淤积大鼠血清生化和肝形态学影响的动态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程龙浩[1](2021)在《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血清生物标志物群的筛选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进展期的共同病理表现,是诊断和治疗慢性肝病的关键环节。现阶段,临床诊断肝纤维化主要依赖于病理学、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但仍需更准确有效的诊断方法;由于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疗效明确的药物可供使用,因此在临床研究前期,需要建立能模拟不同病因导致肝纤维化的小鼠模型,作为解决肝纤维化防治问题的基础研究手段。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的组成部分,是探索疾病发病机制的重要研究工具,生物标志物是代谢组学的研究意义,考虑到目前临床上缺乏有效的诊断性生物标志物和药物治疗手段,通过代谢组学筛选肝纤维化模型的血清生物标志物,不仅能为临床疾病代谢组学提供前期理论基础,也对肝纤维化代谢途径的研究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本课题旨在通过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不同种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的血清代谢物,寻找与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相关的共同代谢标志物和代谢机制。方法:分别建立四氯化碳化学毒性诱导的急、慢性肝纤维化模型,高脂高糖饮食诱导的早、晚期肝纤维化模型和胆管结扎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模型,并通过血清生化指标、肝脏病理分析及纤维化标志物等验证肝纤维化模型的成功性。运用UPLCHDMS技术对以上小鼠模型的血清样本进行检测,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筛选差异性化合物,再与代谢组学数据库匹配,鉴定得到各组模型特定的内源性代谢物,通过通路分析研究与肝纤维化相关的代谢通路变化。最后将五种肝纤维化模型的差异性代谢物信息和代谢通路进行整合,筛选共同的肝纤维化生物标志物。结果:五种肝纤维化模型中Model组小鼠的血清生化指标AST和ALT水平均较Control组有不同升高,但在高脂高糖饮食诱导的早期肝纤维化模型中升高不明显,肝组织切片H&E染色发现五种模型中Model组均发生炎症反应和肝损伤;肝纤维化评价方面,Masson染色和天狼星红染色表明,五种模型中Model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胶原纤维沉积,肝纤维化轻重不同,编码肝纤维化基因Acta2和Col1a1的m RNA表达水平进一步验证肝纤维化病理结果,Model组Acta2和Col1a1的基因表达升高。以上结果说明五种不同类型的肝纤维化小鼠模型构建成功。随后就上述小鼠模型的血清样本进行基于代谢组学的生物标志物群研究。多元统计分析共筛选得到四氯化碳急性模型的81个差异性代谢物,四氯化碳慢性模型的63个差异性代谢物,高脂高糖早期模型的88个差异性代谢物,高脂高糖晚期模型的107个差异性代谢物和胆汁淤积性模型的147个差异性代谢物,代谢通路分析得到与肝纤维化发生相关的通路有苯丙氨酸代谢、色氨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视黄醇代谢和生物素代谢,五种肝纤维化模型差异性代谢物整合分析得到与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相关的共同代谢标志物有Lyso PC(14:0)、Lyso PC(15:0)、Lyso PC(16:0)、Lyso PC(17:0)、Lyso PC(18:0)、Lyso PE(22:0/0:0)、12(S)-HEPE和4,7,10,13-Eicosatetraenoic acid。结论:成功复制了多种不同类型的肝纤维化小鼠模型,并就其血清样本进行代谢组学的生物标志物群研究。肝纤维化发生涉及的代谢通路变化有苯丙氨酸代谢、色氨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视黄醇代谢和生物素代谢。Lyso PC(14:0)、Lyso PC(15:0)、Lyso PC(16:0)、Lyso PC(17:0)、Lyso PC(18:0)、Lyso PE(22:0/0:0)、12(S)-HEPE和4,7,10,13-Eicosatetraenoic acid这8个代谢物可作为肝纤维化的血清生物标志物。
李峰[2](2020)在《茵陈苓桂剂对NASH大鼠干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除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等以外所致的,病变主要在肝小叶,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病理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是NAFLD的关键时期,它由非酒精性肝脂肪变发展而来,同时其也可以向肝硬化和肝癌转变。在NASH的早期可无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乏力、右胁胀痛、口苦、肝肿大、便溏或形体丰腴等症状和体征。NASH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可“多重打击”学说,其包括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脂质过氧化、肠道菌群、脂肪因子、遗传多态性和表观遗传学等。针对NASH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常用的药物有胰岛素增敏剂、保肝降酶药、降脂药和调节肠道菌群药物等,并配合合理的饮食及适当增加运动来进行自我调节。中医认为NASH是由于肝体用失调、脾肾亏虚,痰、湿、浊、瘀、热等病理因素蕴结于内所致,在此基础上,导师谢春娥教授认为其治疗当以祛痰燥湿,清热化瘀为主,创立了茵陈苓桂剂,临床上运用此方加减治疗NASH患者往往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前期的临床研究也表明茵陈苓桂剂能够有效治疗NASH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CAP值、改善肝脏影像学变化、改善肝功能、纠正脂质代谢紊乱。为了进一步明确茵陈苓桂剂对NASH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故做本实验研究。目的:探讨茵陈苓桂剂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脂质代谢、胰岛素抵抗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将SPF级雄性SD大鼠60只适应性喂养7d后,随机分成正常组(10只)和造模组(50只),正常组予以普通饲料喂养,造模组予以高脂饲料喂养8周;在造模组中随机取2只大鼠,确定造模成功后,再将造模组剩下的48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8只)、茵陈苓桂剂高剂量组(10只)、茵陈苓桂剂中剂量组(10只)、茵陈苓桂剂低剂量组(10只)和多烯磷脂酰胆碱组(10只);予对应灌胃药物给药4周。测定大鼠的体质量和肝湿重以计算肝指数,测量大鼠空腹血清葡萄糖(glucose,GLU)和胰岛素(insulin,INS)水平,来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nsulin resistance,HOMA-IR),检测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HO)、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及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水平,测定大鼠肝组织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水平,测量大鼠血清及肝组织瘦素(leptin,LEP)、脂联素(adiponectin,APN)水平,并取大鼠肝脏组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形态学的改变并计算肝组织NAS积分。结果:①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的体质量、肝指数、HOMA-IR及大鼠血清ALT、AST、T-CHO、TG、FFA、肝组织MDA水平及肝组织NAS积分显着增高(P<0.01或P<0.05);肝组织SOD、GSH-PX水平显着降低(P<0.01);血清及肝组织匀浆LEP水平显着升高(P<0.01),APN水平显着降低(P<0.01)。②与模型组比较,茵陈苓桂剂高剂量组大鼠体质量、肝指数、HOMA-IR、血清ALT、AST、T-CHO、TG、FAA、肝组织MDA水平及肝组织NAS积分显着降低(P<0.01或P<0.05),肝组织SOD、GSH-PX水平显着升高(P<0.01),大鼠血清及肝组织APN水平显着升高(P<0.01);茵陈苓桂剂中剂量组大鼠肝指数、HOMA-IR及血清ALT、AST、T-CHO、TG、肝组织MDA水平及肝组织NAS积分显着降低(P<0.01或P<0.05),肝组织GSH-PX水平显着升高(P<0.01),血清及肝组织APN水平显着升高(P<0.01);茵陈苓桂剂低剂量组大鼠肝指数、HOMA-IR及血清AST、T-CHO水平及肝组织NAS积分显着降低(P<0.01或P<0.05),血清APN及肝组织GSH-PX水平显着升高(P<0.01或P<0.05);多烯磷脂酰胆碱组大鼠体质量、肝指数、HOMA-IR及血清ALT、AST、T-CHO、TG、FAA、肝组织MDA水平及肝组织NAS积分显着降低(P<0.01或P<0.05),肝组织SOD、GSH-PX水平显着升高(P<0.01或P<0.05),血清及肝组织APN水平显着升高(P<0.01),血清及肝组织LEP水平显着降低(P<0.01或P<0.05)。结论:1、用高脂饲料喂养大鼠8周,能够复制NASH模型。2、茵陈苓桂剂可以减轻NASH大鼠体质量、肝湿重,可以通过减轻肝脏脂肪堆积,抑制肥胖,达到防治NASH的作用。3、茵陈苓桂剂能增加APN的表达,防止体内脂质沉积,降低胰岛素抵抗对机体的损伤。4、茵陈苓桂剂能通过降低MDA水平,提高SOD、GSH-PX含量,来调节SOD、GSH-PX与MDA之间的动态平衡,从而改善NASH大鼠的抗氧化能力对NASH起到防治作用。
张石蕾[3](2020)在《肉苁蓉苯乙醇总苷脂质体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构建CPhGs脂质体,并表征其特性;考察CPhGs和CPhGs脂质体体外释放行为及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采用体内实验,探讨CPhGs脂质体对BSA诱导的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的防治作用及作用机制;采用体外实验,观察CPhGs脂质体对HSCs增殖、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及胶原分泌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观察CPhGs脂质体对rrPDGF-BB刺激HSCs增殖的影响,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探讨CPhGs脂质体对MAPK和FAK/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揭示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靶点,并阐明其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1)采用薄膜分散一次包封法、薄膜分散二次包封法、逆向蒸发法、真空冷冻干燥薄膜分散二次包封法制备CPhGs脂质体,使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Malvern激光粒度分析仪测量其粒径,Zeta电位、HPLC法测量药物包封率、载药率,评价并确定其最佳制备方法。(2)以原料药为对照组,采用HPLC检测并阐明CPhGs脂质体的体外释药规律,LC-MS法测定CPhGs脂质体中松果菊苷在大鼠血浆中的血药浓度,分析药代动力学特征。(3)使用BSA建立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体内观察CPhGs脂质体及CPhGs原料药对BSA诱导的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的影响,分析血清学指标、肝组织病理、免疫组化指标以及ECM蛋白、MAPK通路、炎症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评价CPhGs脂质体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4)体外观察CPhGs脂质体对HSCs的增殖和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及对细胞活力、细胞毒性的影响,从细胞学水平阐述CPhGs脂质体抗肝纤维化的作用,研究CPhGs脂质体对rrPDGF-BB/FAK/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靶点,从分子水平阐明其作用机制。结果:(1)采用薄膜分散一次包封法制备的3个不同批次CPhGs脂质体包封率平均值为28.55%,载药率为2.73%;采用薄膜分散二次包封法制备的3个不同批次CPhGs脂质体包封率平均值为38.46%,载药率为3.71%;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的3个不同批次CPhGs脂质体包封率平均值为33.88%,载药率为3.28%,薄膜分散二次包封法制备的CPhGs脂质体包封率和载药率均是最高;在以薄膜分散二次包封法制备的CPhGs脂质体基础上,利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了CPhGs脂质体冻干粉,复溶后CPhGs脂质体冻干粉外观形态良好,冻干前后纳米粒的粒径和包封率变化均不大,说明其稳定性良好,为后续实验提供足够的样品量。(2)体外释药结果显示,最适合CPhGs和CPhGs脂质体的模型分别是一级动力学和Higuchi方程,CPhGs脂质体没有显示任何突释效应;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相关参数表明,CPhGs原料药和CPhGs脂质体组在相同剂量灌胃给药的情况下,CPhGs脂质体给药后Cmax明显提高(P<0.05),CPhGs脂质体组给药0.75h之后的血药浓度均远远大于原料药组(CPhGs脂质体组35.95±3.95 ng/ml vs CPhGs原料药组27.14±0.93 ng/ml),给予CPhGs原料药后大鼠血浆中松果菊苷的浓度较低,CL为2.07±0.39 ml/h/kg,t1/2显着延长(CPhGs脂质体组5.33±0.43h vs CPhGs原料药组2.07±0.61h,P<0.05),MRT显着延长(CPhGs脂质体组5.87±0.32h vs CPhGs原料药组2.80±0.47h,P<0.05),Tmax显着增加(CPhGs脂质体组1.60±0.55h vs CPhGs原料药组0.60±0.22h,P<0.05);CPhGs脂质体组大鼠血浆中24h内药时曲线下面积较CPhGs原料药组显着提高,为原料药组的273.30%。(3)体内药效学实验结果表明,CPhGs脂质体和CPhGs原料药干预均可使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脏、脾脏指数降低,其中CPhGs脂质体组大鼠肝脏、脾脏指数与CPhGs原料药组相比显着降低;并且,相同剂量的CPhGs脂质体组大鼠血清ALT、AST、ALP、TBIL、TBA、γ-GT、TGF-β、肝纤维化四项LN、HA、PCⅢ、IV-C以及肝组织HYP含量总体上较CPhGs原料药组有明显的下降,大鼠肝脏病理损伤情况也有所改善;免疫组化和WB实验结果均显示CPhGs脂质体组ECM标志性分子α-SMA和CollagenⅠ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与模型组、CPhGs原料药组以及空白脂质体组大鼠相比,CPhGs脂质体给药组大鼠肝组织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ERK 1/2、p-JNK 1/3和p-P38以及炎症相关蛋白NF-κB、AP-1、Cox-2、HMGB1有所下调,IκBα有所上调。(4)体外药效学实验结果表明,CPhGs脂质体对HSCs的增殖抑制率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逐渐升高,24h的IC50值为42.535μg/ml;CPhGs脂质体(29.45、14.72、7.36μg/ml)对HSCs没有明显的毒性作用(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浓度为29.45μg/ml的CPhGs脂质体可诱导HSCs晚期凋亡,晚期凋亡细胞比例高于早期凋亡细胞比例;在浓度为14.72μg/ml和7.36μg/ml的CPhGs脂质体组中,早期凋亡细胞比例要明显高于晚期凋亡细胞;细胞周期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CPhGs脂质体处理HSCs后,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S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5),G2/M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5)。与rrPDGF-BB组比较,不同浓度CPhGs脂质体组均可抑制rrPDGF-BB诱导的HSCs的增殖;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rrPDGF-BB组相比,29.45、14.72、7.36μg/ml CPhGs脂质体组CollagenⅠ、α-SMA、TIMP-1的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MMP-1 mRNA表达水平均增多(P<0.05)。在rrPDGF-BB刺激活化的HSCs中,CollagenⅠ和α-SMA mRNA表达水平显着提升,经三个剂量组的CPhGs脂质体干预均可以减少CollagenⅠ、α-SMA、TIMP-1的mRNA表达水平,尤其是29.45μg/ml高剂量CPhGs脂质体组效果最为明显。WB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CollagenⅠ、α-SMA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CPhGs脂质体7.36μg/ml、14.72μg/ml和29.45μg/ml三个剂量组中CollagenⅠ、α-SMA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三个剂量组的CPhGs脂质体处理HSCs 24小时后,HSCs中p-PI3K和p-Akt水平持续下降;和rrPDGF-BB刺激组相比,rrPDGF-BB刺激+FAK基因过表达组中FAK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而rrPDGF-BB刺激+FAK基因过表达对照组中FAK蛋白表达水平无显着变化;和rrPDGF-BB刺激+FAK基因过表达组相比,rrPDGF-BB刺激+FAK基因过表达对照组和rrPDGF-BB刺激+FAK基因过表达+CPhGs脂质体给药组磷酸化PI3K和磷酸化Akt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1)。结论:采用薄膜分散二次包封法制备得到CPhGs脂质体纳米粒,形态圆整、包封率较高、粒径分布小、稳定性好;体外释药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制备的CPhGs脂质体纳米粒在一定程度上有缓释作用,并且明显改变了CPhGs的药物动力学行为,减缓了药物的消除时间,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CPhGs脂质体能不同程度降低肝纤维化大鼠的肝、脾指数,改善血清肝功能酶指标,降低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含量,减轻肝细胞变性及炎性细胞浸润,抑制胶原纤维的合成与沉积,通过MAPK通路及炎症因子蛋白表达抑制肝纤维化的发展变化;CPhGs脂质体给药组能在无细胞毒性的基础上明显减少HSCs的活化,剂量依赖性地抑制rrPDGF-BB刺激的HSCs的细胞增殖,能通过PDGF/FAK/PI3K/Akt通路对rrPDGF-BB刺激的HSCs中ECM蛋白表达产生调控。研究结果为CPhGs脂质体纳米粒在抗肝纤维化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吴薇[4](2019)在《郁金散调控MAPK和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建立四氯化碳诱导小鼠肝纤维化模型,探究郁金散对肝纤维化的改善作用及可能的调控机制,为新药的开发提供了有力的实验依据。方法:1.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8组:(1)正常组(Normal),5只、(2)四氯化碳模型组(CCl4),10只、(3)郁金散低剂量组(CCl4+YJP-100mg/kg),9只、(4)郁金散中剂量组(CCl4+YJP-200mg/kg),9只、(5)郁金散高剂量组(CCl4+YJP-300mg/kg),10 只、(6)郁金散单独给药组(YJP-300 mg/kg),9只、(7)水飞蓟宾阳性对照组(CCl4+Silybin-100mg/kg),9只、(8)扶正化瘀胶囊阳性对照组(CCl4+FZHY-2g/kg),9只。用10%的四氯化碳给小鼠腹腔注射6周,诱导小鼠肝纤维化。其余药物灌胃给药6周,每天1次。在第6周末,处死小鼠取其眼球血与肝组织,并观察小鼠一般状态。2.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各组血清ALT、AST、TNF-α、IL-1β、IL-12和IL-18的水平。3.肉眼观察解剖后小鼠肝脏的颜色与表面光滑程度。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天狼星红2种染色方法,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4.应用免疫组化测定α-SMA、Collagen-I阳性表达情况、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α-SMA、Collagen-I的蛋白表达情况、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α-SMA、Collagen-I的mRNA表达水平。5.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 MAPK 通路中 p-ERK/ERK、p-JNK/J-NK、p-P38MAPK/P38MAPK蛋白表达水平:检测PI3K/Akt通路中p-PI3K/PI3K及p-Akt/Akt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正常组小鼠状态良好,行为、活动、摄食饮水无明显异常。模型组小鼠毛发无光泽,易激怒。其余各组小鼠用药物治疗后以上情况有所改善。2.与模型组相比,郁金散和阳性对照组可降低血清中ALT、AST、TNF-α、IL-1β、IL-12和IL-18的水平。3.解剖见正常组肝脏呈分布均匀的红褐色,表面光滑。模型组的肝组织表面有颗粒感呈现。郁金散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较模型组改善以上变化。两种染色结果一致表明模型组小鼠肝组织出现大面积脂肪变性、炎性细胞浸润、胶原纤维沉积,郁金散可明显改善以上组织学变化。4.免疫组化、蛋白免疫印迹、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结果一致,与模型组相比,郁金散可显着降低肝组织中α-SMA、Collagen-I的表达水平。5.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p-ERK、p-JNK、p-P38MAPK及p-PI3K、p-Akt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郁金散与水飞蓟宾可显着降低p-ERK、p-JNK、p-P38MAPK及p-PI3K、p-Akt表达,但扶正化瘀仅能降低JNK、P38MAPK及PI3K、Akt的磷酸化水平。与两阳性对照组相比,郁金散降低p-ERK、p-P38、p-Akt水平更明显。有趣的是,单独用郁金散处理,对p-P38MAPK、p-Akt有抑制作用,而对p-ERK、p-JNK、p-PI3K无明显抑制。结论:1.郁金散可能通过减少促炎细胞因子及细胞外基质的生成而改善肝纤维化;2.郁金散也可能通过同时抑制MAPK信号通路家族和PI3K/Akt的磷酸化进而改善肝纤维化;3.郁金散具有抗肝纤维化的价值。
孙晓寒[5](2019)在《基于法尼醇X受体探究橙皮苷对胆汁淤积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基于分子对接实验考察橙皮苷(Hesperidin,HP)与法尼醇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之间的相互作用;(2)在体外及体内水平,基于FXR探究橙皮苷对胆汁淤积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1)使用Glide软件包中对FXR和橙皮苷进行分子对接,考察橙皮苷与FXR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2)采用橙皮苷干预正常HepaRG细胞及Si-FXR沉默细胞,两种细胞的分组及处理方式相同,具体如下:(1)对照(Control)组:含0.2%DMSO的无血清培养基;(2)橙皮苷(HP)组:含12.5 umol/L橙皮苷的无血清培养基;(3)胆酸盐干预(BAs)组:含50倍正常人血清中胆酸盐水平的无血清培养基;(4)橙皮苷与胆酸盐混合干预(HP+BAs)组:含50倍正常人血清中胆酸盐与12.5 umol/L橙皮苷的无血清培养基;(5)奥贝胆酸与胆酸盐混合干预(OCA+BAs)组:含50倍正常人血清中胆酸盐与2 umol/L奥贝胆酸的无血清培养基,每组干预时间均为24 h。测定总胆汁酸(TBA)、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的含量及HE和F-actin免疫荧光染色考察各组细胞形态变化,并考察转运体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蛋白(Na+/taurocholate cotransporting polypeptide,NTCP)、胆盐外排泵(bile salt export pump,BSE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2,MRP2)、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1B1(organic anion-transporting polypeptides1B1,OATP1B1),细胞色素P450酶系7α-羟化酶(cholesterol 7α-hydroxylase,CYP7A1)以及核受体FXR的mRNA表达。(3)C57BL/6J雄性小鼠70只,体重18-25 g,随机分为7组,每组10只。具体分组及处理如下:(1)对照(Control)组:灌胃给予溶媒(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2)单给橙皮苷(HP)组:灌胃给予橙皮苷100 mg/kg;(3)模型(ANIT)组:灌胃给予溶媒(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4)低剂量橙皮苷治疗(HP 25mg/kg+ANIT)组:灌胃给予橙皮苷25 mg/kg;(5)中剂量橙皮苷治疗(HP 50mg/kg+ANIT)组:灌胃给予橙皮苷50 mg/kg;(6)高剂量橙皮苷治疗(HP 100mg/kg+ANIT)组:灌胃给予橙皮苷100 mg/kg;(7)奥贝胆酸治疗(OCA 10mg/kg+ANIT)组:灌胃给予奥贝胆酸10 mg/kg。上述各组均每天给药一次,连续7天,并在实验第5天,除Control组和HP组灌胃给予等量的溶媒(植物油)外其余各组小鼠均单次灌胃给予α-异硫氰酸酯(ANIT)75 mg/kg。于实验第7天各组灌胃给予相应药物后,禁食4 h,摘单侧眼球取血,颈椎脱臼处死。摘取胆囊,采集肝脏和十二指肠。测定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化酶(ALP)和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T)水平及不同组织TBA含量;肝脏部分组织采用HE染色进行病理学评价,部分采用RT-qPCR技术考察转运体Ntcp、Bsep、Mrp2和Oatp1a1、代谢酶Cyp7a1和Cyp27a1及核受体Fxr和小异二聚体伴侣(small heterodimer partner,Shp)的mRNA表达。结果(1)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橙皮苷和FXR受体的对接打分为-9.443 Kcal/mol,该得分介于FXR受体最优激动剂得分-13.985 Kcal/mol和已知的FXR激动剂OCA得分-9.057 Kcal/mol之间,并且橙皮苷和FXR对接时的氢键、疏水作用以及橙皮苷在FXR受体催化结构域中的结合作用均表明橙皮苷与FXR受体的结合作用方式利于受体蛋白功能的实现。(2)细胞实验结果显示,与BAs组相比,HP+BAs组HepaRG细胞生存率显着提高(p<0.01),TBA水平显着降低(p<0.05),SiFXR+HP+BAs组的AST水平显着上升(p<0.05)。但HE与肌动蛋白(F-actin)染色结果显示各组细胞形态均无明显差异。相较于BAs组,HP+BAs组NTCP与CYP7A1的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MRP2与FXR的表达均显着升高(p<0.05),BSEP的表达有上升趋势,但无显着差异(p>0.05)。(3)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ANIT组相比,100 mg/kg HP+ANIT组的肝重与胆重指数均显着降低(p<0.05),100 mg/kg HP+ANIT组的AST、ALT、TBIL与ALP均显着下降(p<0.05)。各剂量HP+ANIT组中血清、肝脏和胆囊中TBA水平相较于ANIT组均显着下降(p<0.01),十二指肠中TBA水平较ANIT组具有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各剂量HP+ANIT组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较ANIT组有所改善。在RT-qPCR实验结果中,与ANIT组相比,50 mg/kg HP+ANIT组的Ntcp显着降低(p<0.05);100 mg/kg HP+ANIT组的Oatp1a1显着升高(p<0.05);HP 50 mg/kg+ANIT组及HP 100 mg/kg+ANIT组Bsep和Mrp2的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各剂量HP+ANIT组Cyp7a1及Cyp27a1的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Fxr与Shp的表达均显着升高(p<0.05)。结论(1)在分子对接实验中,橙皮苷分子能够通过ARG264和HIE447两个氢键与FXR受体进行牢固对接,并且与FXR激动剂OCA的对接分数相近,推测橙皮苷具有激动FXR的作用。(2)细胞实验结果表明,给予12.5 umol/L橙皮苷干预HepaRG细胞24 h后,能明显缓解细胞内胆酸盐的蓄积毒性;将HepaRG细胞FXR沉默后,发现橙皮苷的作用消失,推测其减毒机制可能与激动FXR有关。(3)动物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橙皮苷对ANIT诱导的胆汁淤积小鼠具有治疗作用,其中高剂量橙皮苷治疗组作用最为显着,且与OCA疗效接近,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橙皮苷激动Fxr受体,进而调控其下游靶基因的表达有关。
李文楷[6](2019)在《黄芪汤抗DDC诱导的小鼠慢性胆汁淤积性肝损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胆汁淤积是以胆汁酸分泌或排泄异常为特征的常见病症。持续胆汁淤积加重肝脏损伤,可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及胆管癌。以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的肝脏疾病统称为胆汁淤积性肝病,然而目前临床用于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药物存在不足。黄芪汤始载于《太平惠民合剂局方》的经典方,具有“补气益虚损之功”,广泛用于肝纤维化、肝硬化等慢性肝病的治疗。我们前期研究证实黄芪汤具有抗急性肝内胆汁淤积作用,但黄芪汤对慢性肝内胆汁淤积的影响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采用1,4-二氢-2,4,6-三甲基-3,5-吡啶二甲酸二乙酯(3,5-diethoxycarbonyl-1,4-dihydroxychollidine,DDC)诱导的慢性肝内胆汁淤积(chronic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CIHC)小鼠模型,运用非靶向/靶向代谢组学、16Sr DNA测序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黄芪汤对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作用及潜在作用机制。通过本研究可为黄芪汤的临床应用及新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1.观察DDC诱导剂量、周期对小鼠血生化、肝脏形态学等影响,优化CIHC小鼠模型。2.采用0.025%DDC的饲料诱导CIHC小鼠模型,观察黄芪汤低剂量(2g/kg)、高剂量(4 g/kg)连续给药4周、8周对小鼠血清生化指标、肝组织形态学以及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评价黄芪汤对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3.采用基于超高效液相结合二维线性离子阱静电轨道阱组合式高分辨质谱(UPLC-LTQ-Orbitrap)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的方法,研究黄芪汤给药4周及8周对慢性肝内胆汁淤积小鼠肝脏代谢轮廓的影响,筛选和鉴定差异性代谢物,分析影响的代谢通路;采用基于UPLC-MS/MS的胆汁酸靶向代谢组学方法,研究黄芪汤给药4周和8周后对CIHC小鼠血清和肝脏胆汁酸谱的影响,分析黄芪汤对CIHC小鼠胆汁酸稳态的影响。4.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黄芪汤给药4周和8周对CIHC小鼠胆汁酸转运体、代谢酶、核受体、膜受体、核转录因子及相关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方法研究黄芪汤对小鼠炎症、纤维化和胆管增生通路的影响,探索黄芪汤抗慢性胆汁淤积肝损伤的效应机制。5.采用16 Sr DNA测序方法,研究慢性胆汁淤积状态下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及黄芪汤连续干预8周后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筛选黄芪汤影响的差异菌群,将差异菌属与药效学指标以及血清胆汁酸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索黄芪汤影响的与胆汁淤积相关的候选肠道菌。结果:1.0.025%DDC饲料诱导CIHC的小鼠血清ALT、AST和TBA水平升高,死亡率低,优化了CIHC小鼠模型。2.黄芪汤给药4周可降低CIHC小鼠ALT、AST、TBA水平;黄芪汤给药8周可降低CIHC小鼠血清ALT的水平。HE染色显示黄芪汤给药4周和8周可明显改善CIHC小鼠胆管细胞增生、汇管区炎症细胞浸润、肝细胞变性坏死等肝组织损伤。天狼星红染色显示黄芪汤可降低胶原沉积,黄芪汤给药8周还降低α-SMA和Collagen I的表达及羟脯胺酸水平。结果表明黄芪汤具有抗DDC诱导的慢性胆汁淤积肝损伤作用,可抑制慢性胆汁淤积所致的肝纤维化水平。3.肝脏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显示,在正常、模型和黄芪汤给药组之间共鉴定出25种差异代谢物,其中4周可影响13种代谢物含量,黄芪汤给药8周可影响12种代谢物,通过KEGG分析发现,这些差异代谢物主要与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等通路有关;胆汁酸靶向代谢组学结果显示,黄芪汤汤给药4周或8周后可降低CIHC小鼠血清和肝脏多种胆汁酸水平,改善CIHC小鼠胆汁淤积。5.黄芪汤给药4周可诱导胆汁酸外排转运体Mrp2、Mrp3、Mrp4、Ost-α的表达,给药8周可继续诱导Mrp4的表达,抑制胆汁酸摄取转运体Ntcp的表达,并能够诱导胆汁酸代谢酶Cyp2b10的表达。黄芪汤给药4周和8周均能够显着诱导核转录因子-E2-因子(Nrf2)的表达。结果表明黄芪汤可促进肝脏胆汁酸外排、抑制胆汁酸摄取、促进胆汁酸代谢,逆转胆汁酸稳态紊乱,而这些作用可能与其诱导Nrf2有关。6.黄芪汤给药8周能够明显降低CIHC小鼠肝脏炎症因子(IL-1β、TNF-α)、细胞粘附因子(ICAM-1)、趋化因子(MIP-2、MCP-1)和生长因子TGF-β的表达,抑制NF-κB炎症通路;还可明显减轻胆管细胞特异性标志物人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tin 19,CK-19)的表达以及肝组织Collagen I的表达,黄芪汤抑制胆管增生可能与其抑制NF-κB/IL-6/STAT3通路有关。7.经16 Sr DNA高通量测序发现,CIHC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明显下降、菌群丰富度明显降低,黄芪汤干预8周改善了CIHC小鼠菌群多样性及丰富度;经逐级筛选发现,在OTU分类学水平中黄芪汤可影响17个差异菌种,其中Prevotellaceae_NK3B31_group(OTU433)、Alistipes(OTU435)、Parabacteroides(OTU430)、Gordonibacter(OTU383)和Parabacteroides_goldsteinii(OTU255)与CIHC小鼠药效学指标呈正相关关系,黄芪汤能够明显的降低CIHC小鼠肠道炎症基因的表达,抑制肠道炎症反应。结论:1、黄芪汤具有抑制DDC诱导的小鼠慢性胆汁淤积肝损伤和减轻小鼠肝纤维化作用。2、黄芪汤对DDC诱导的CIHC小鼠可促进胆汁酸外排转运体和代谢酶的表达,抑制胆汁酸摄取转运体表达,促进肝脏胆汁酸的外排及抑制胆汁的摄取,促进胆汁酸代谢逆转胆汁酸稳态紊乱,作用可能与诱导Nrf2表达有关。3、黄芪汤可抑制抑制NF-κB炎性通路,减轻CIHC小鼠肝脏炎症反应,减轻肝细胞损伤;黄芪汤还可抑制IL-6/STAT3通路,抑制CIHC小鼠胆管增生和纤维化。4、黄芪汤可增加CIHC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及丰富度,调节肠道菌群组成,改善胆汁淤积小鼠肠道菌群紊乱,抑制肠道炎症反应,发挥抗胆汁淤积肝损伤作用。
柯秀慧[7](2019)在《慈姑多糖对肝损伤保护作用的代谢组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慈姑多糖(SSP)干预小鼠异烟肼和利福平联用(INH/RFP)药物性肝损伤以及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作用,并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探讨SSP干预INH/RFP肝损伤小鼠和NAFLD小鼠后的血清代谢物谱,挖掘SSP干预肝损伤作用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以探究SSP保肝作用的分子机制,为SSP开发为保肝产品提供试验依据。方法:1慈姑多糖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联用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代谢组学研究1.1慈姑多糖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联用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24只BALB/C小鼠(20±2g)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模型组(10只)、多糖组(8只)。采用INH/RFP造模,造模同时对多糖组灌胃SSP进行干预。所有小鼠每天灌胃2次,第1次为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0.8g/kg),多糖组灌胃SSP(0.8g/kg),4小时候后第2次灌胃,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0.2g/kg),模型组和多糖组灌胃INH(0.1g/kg)+RFP(0.1g/kg)。持续30天。所有小鼠禁食12小时,称重并处死。然后收集血液和肝脏样本。眼球取血后将血液离心获得血清。分别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含量的检测以及采用HE染色方法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模型是否复制成功,并评价SSP对INH/RFP导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1.2慈姑多糖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联用小鼠肝损伤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分组及给药同1.1。采用UPLC-HRMS方法分析SSP干预INH/RFP联用肝损伤小鼠的血清样本,获取血清代谢物谱,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结合偏最小二乘(PLS-DA)方法挖掘可能的SSP干预肝损伤作用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探究SSP保护作用机制,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核转录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HO-1)蛋白表达水平,从而对代谢组学研究结果中的三羧酸循环通路进行验证。2慈姑多糖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代谢组学研究2.1慈姑多糖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2.1.1评价慈姑多糖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糖脂代谢及炎症的影响24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饲喂普通饲料+灌胃生理盐水(0.8g/kg)、模型组饲喂蛋氨酸-胆碱缺乏饲料(MCD)+灌胃生理盐水(0.8g/kg)、多糖组饲喂MCD饲料+灌胃SSP(0.8g/kg)。饲养12周后,所有小鼠禁食12h,称量体重,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束后麻醉,眼球取血,离心血液为血清,并取出肝组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FBG)、游离脂肪酸(FFA)含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RT-QPCR)检测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6)、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协同激活因子-1α(PGC-1α)mRNA的表达;采用HE染色、油红O染色方法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2.1.2评价慈姑多糖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分组及给药同2.1.1。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LT、AST、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变化;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RT-QPCR)检测肝组织促凋亡蛋白(Bax)、抑制凋亡蛋白(Bcl-2)、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Nrf2、HO-1mRNA水平的变化;采用透射电镜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Western-blot方法对Nrf2蛋白进行检测。2.2慈姑多糖对非酒精性脂肪肝保护作用的代谢组学研究分组及给药同2.1.1。采用UPLC-HRMS方法分析SSP干预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的血清样本,获取血清代谢物谱,并采用PCA方法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OPLS-DA)方法挖掘可能的SSP干预肝损伤作用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寻找标志代谢物,探究SSP保护作用机制,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Nrf2、HO-1蛋白表达水平,从而对代谢组学研究结果中的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进行验证。结果:1慈姑多糖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联用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代谢组学研究1.1慈姑多糖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联用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血清生化检测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AST、ALT含量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多糖组AST、ALT含量降低(P<0.05)。HE染色结果发现,相比于对照组,模型组肝组织出现炎性浸润与坏死灶;与模型组相比,多糖组肝组织炎性浸润和坏死改善。1.2慈姑多糖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联用小鼠肝损伤保护作用的代谢组学研究UPLC-HRMS检测发现SSP能够引起棕榈酸、鸟氨酸、天冬氨酸、琥珀酸、延胡索酸等14种代谢物水平的改变,与调节三羧酸循环、鸟氨酸循环、氨基酸循环等代谢通路相关。免疫组化方法对三羧酸循环通路进行验证,分析发现SSP引起Nrf2、HO-1表达的上调,表明SSP能够引起三羧酸循环通路上调的的研究结果可信度较高。2慈姑多糖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代谢组学研究2.1慈姑多糖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2.1.1评价慈姑多糖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糖脂代谢及炎症的影响模型组小鼠体重与对照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模型组与多糖组无差异。相比于对照组,模型组小鼠葡萄糖耐受能力显着下降,多糖组小鼠葡萄糖耐受能力相比于对照组显着降低,但高于模型组。血清生化分析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TG、TC、FBG、FFA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多糖组小鼠血清TG、TC、FPG、FFA水平显着降低(P<0.05或P<0.01)。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肝组织呈中度脂肪变性,同时伴有炎症和坏死;多糖组脂肪变性得到改善。油红O染色结果表明,模型组肝组织脂肪变性明显,多糖组脂肪变性得到改善。RT-QPCR检测发现相比于对照组,模型组小鼠肝组织中TNF-α、IL-6 mRNA表达增强(P<0.05),PGC-1α mRNA表达降低(P<0.01);相比于模型组,多糖组小鼠肝组织中TNF-α、IL-6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或P<0.01),PGC-1α mRNA表达升高(P<0.01)2.1.2评价慈姑多糖对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细胞凋亡的影响血清生化分析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LDLC水平显着升高(P<0.01);HDLC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多糖组小鼠血清ALT、AST、LDLC水平显着降低(P<0.05或P<0.01);HDLC水平显着升高(P<0.05)。透射电镜观察肝组织线粒体,发现模型组小鼠肝组织线粒体出现肿胀、变形、线粒体嵴消失等表现,多糖组线粒体肿胀、变形、线粒体嵴消失等损伤得到改善。RT-QPCR检测发现相比于对照组,模型组小鼠肝组织中Bax mRNA表达升高(P<0.01),Bcl-2、Sirt1、Nrf2、HO-1 mRNA表达降低(P<0.05);相比于模型组,多糖组小鼠肝组织中Bax mRNA表达减低(P<0.01),Bcl-2、Sirt1、Nrf2、HO-1 mRNA表达升高(P<0.05)。Western-blot方法检测发现Nrf2蛋白在模型组中表达降低(P<0.05),在多糖组中升高(P<0.05)。2.2慈姑多糖对非酒精性脂肪肝保护作用的代谢组学研究UPLC-HRMS检测发现SSP能够引起棕榈酸、花生四烯酸、白三烯A4、白三烯B4等33种代谢物水平的改变,并调节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免疫组化方法分析发现SSP引起Nrf2、HO-1蛋白表达的上调,表明SSP能够调节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的结果可信度较高。结论:SSP对INH/RFP小鼠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三羧酸循环、牛磺酸代谢、支链氨基酸代谢和脂肪酸代谢等通路有关。SSP可能通过调节糖脂代谢、改善炎症、抑制肝细胞凋亡,发挥对NAFLD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还与调节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有关。
谭丹枫[8](2019)在《胆石六号颗粒对动物胆固醇结石、胆固醇代谢关键蛋白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利用高胆固醇致石性饲料诱导豚鼠胆固醇结石模型,观察胆石六号颗粒对豚鼠胆固醇结石的治疗作用;探究胆石六号颗粒对豚鼠胆固醇代谢关键蛋白的影响;同时探索胆石六号颗粒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作用,为胆石六号颗粒临床上用于治疗NAFLD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胆石六号颗粒对豚鼠胆固醇结石的药效学研究60只豚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6组(n=10):正常对照组(等体积纯化水)、模型组(等体积纯化水)、熊去氧胆酸组(ursodeoxycholic acid,UDCA)(50 mg/kg)和胆石六号颗粒低、中、高剂量组(2.9、5.8、11.6 g/kg)。除正常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外,其余各组均采用高胆固醇致石性饲料饲养豚鼠8周,8周后分别给予低、中、高剂量的胆石六号颗粒以及阳性药物熊去氧胆酸4周,观察豚鼠生长情况,称重;给药结束后麻醉豚鼠,腹主动脉采血后处死豚鼠,计算结石形成率;肉眼观察各组豚鼠肝脏及胆囊形态;红外光谱分析检测结石成分;生化检测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含量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活性;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胆囊和肝脏组织的病理改变。(2)胆石六号颗粒对豚鼠胆固醇代谢关键蛋白的影响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blot,WB)方法检测肝脏组织中三羟三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还原酶(trishydroxymethyl glutaryl coenzyme reductase,HMGCR)、胆固醇携带蛋白2(cholesterol carrier protein 2,SCP2)、胆固醇7α-羟化酶(cytochrome P450 7A1,CYP7A1)以及空肠上段粘膜上皮细胞尼曼-匹克C1型蛋白1(niemann-pick c1-like 1,NPC1L1)的蛋白表达。(3)胆石六号颗粒对模型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改善作用研究60只雌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模型组(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辛伐他汀组(3 mg/kg)和胆石六号颗粒低、中、高剂量组(5.5、11、22 g/kg),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高脂饲料饲养8周,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模型。小鼠肝脏B超检查建模是否成功,建模成功后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4周。称定小鼠体重和肝湿重,计算肝指数;观察小鼠肝脏组织病理改变并评分;试剂盒测定小鼠血清TC、TG、HDL、LDL含量和AST、ALT活性,测定小鼠肝脏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结果:(1)胆石六号颗粒对豚鼠胆固醇结石的药效学研究正常组未出现结石,模型组豚鼠成石率为88.9%,胆石六号颗粒(低、中、高)剂量组成石率为55.6%、37.5%、33.3%,UDCA组成石率为22.0%;红外光谱定性结石为胆固醇结石;与正常组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豚鼠的血清TC、TG、LDL、ALT以及AST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UDCA组和胆石六号颗粒(中、高)剂量组血清TC、TG、LDL、ALT、AST降低(P<0.05,0.01),HDL在各组中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肝脏病理组织检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肝脏损伤严重,细胞排列紊乱呈空泡状,与模型组比较,胆石六号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和UDCA组肝细胞变性逐渐改善,趋于正常组;胆囊病理学检查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胆囊组织结缔组织增生明显,与模型组比较,胆石六号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和UDCA组胆囊病理状态逐渐改善,趋于正常组。(2)胆石六号颗粒对豚鼠胆固醇代谢关键蛋白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肝脏中CYP7A1的表达降低(P<0.05),肝脏中HMGCR、SCP2以及空肠上段中NPC1L1均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UDCA组和胆石六号颗粒(低、中、高)剂量组CYP7A1的表达升高(P<0.01),肝脏中HMGCR、SCP2、NPC1L1表达量降低(P<0.05,0.01)。(3)胆石六号颗粒对模型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改善作用研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指数升高(P<0.01);外形可见肝脏肿大呈灰白色,质地较硬,捏之有颗粒及油腻感,边缘较圆钝;病理形态学可见肝小叶界限不清晰,肝细胞肿胀,细胞质出现大量球形脂滴且病理形态学评分升高(P<0.01);血清TC、TG、LDL含量增加(P<0.01),HDL含量降低(P<0.01),AST、ALT活性增强(P<0.01),肝组织中SOD减弱(P<0.01),MDA含量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辛伐他汀组和胆石六号颗粒中、高剂量组小鼠肝指数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辛伐他汀组和胆石六号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可见肝脏颜色趋于正常;病理形态学明显改善且病理形态学评分降低(P<0.01);血清TG、LDL含量减少,HDL含量显着增加,肝组织中SOD增强,MDA含量显着减少(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辛伐他汀组和胆石六号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TC含量减少,AST、ALT活性减弱(P<0.01或P<0.05)。结论:(1)胆石六号颗粒可以降低豚鼠胆固醇结石的发生,对胆固醇结石有治疗作用。(2)胆石六号颗粒降低豚鼠胆固醇结石可能与增加了肝脏组织中CYP7A1的蛋白表达,降低了肝脏HMGCR、SCP2以及空肠上段组织中NPC1L1蛋白的表达有关。(3)胆石六号颗粒可以降低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小鼠脂肪肝病变,其机制与改善脂代谢紊乱、抗氧化应激有关,本研究为胆石六号颗粒临床上用于治疗NAFLD提供了实验依据。
刘媛媛[9](2019)在《五味子治疗阿尔兹海默症活性组分的筛选及作用机制的代谢组学研究》文中认为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s,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丢失、认知功能障碍、语言障碍及情绪控制失常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是老年痴呆中最常见的一种。由于AD发病机制复杂,发病过程涉及的环节较多,目前尚缺乏疗效满意的治疗药物。因此,针对AD的发病机制,寻找高活性且毒副作用小的预防和治疗药物,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五味子是木兰科植物,其干燥成熟果实是五味子的药材主要来源。长期实践证明,五味子具有益气生津、补肾益心、镇惊安神和收敛固涩等作用。虽然药理学研究已经证明了五味子具有治疗AD的作用,但其药效组分及作用机制还不十分清楚。本文将根据AD的发病机制,探讨五味子治疗AD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五味子中各组分的制备及成分分析利用现代提取纯化方法,成功分离制备了五味子多糖、木脂素、挥发油和有机酸组分,并对各组分进行成分分析。(1)五味子中多糖组分的制备及成分分析。首先,利用水提醇沉法提取五味子多糖组分,按照L9(33)正交表设计实验优化提取条件,最终确定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30(w/v),水提2次,每次时间90 min,70%乙醇沉淀。在此条件下获得的五味子多糖组分中多糖的含量为58.65%,提取产率为7.079%。之后,将获得的多糖组分进行酸水解及衍生化,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其单糖组成。结果表明,五味子多糖组分由阿拉伯糖、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核糖、木糖、葡萄糖醛酸、鼠李糖和岩藻糖等多种单糖组成。最后,运用膜透析法将五味子多糖按分子量大小分为6个级别,分子量范围分别为<5×103、5×1031×104、1×1041×105、1×1055×105、5×1051×106和>1×106 Da,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五味子多糖组分相对分子质量主要分布在<5×103和>1×105 Da范围,分别占总多糖的24.96%和23.76%。(2)五味子中木脂素组分的提取纯化及含量测定。以体积分数为80%的乙醇为提取溶剂,利用闪式提取法对五味子水提后药渣中木脂素进行初步提取,然后利用AB-8大孔树脂对提取液进一步纯化,得到木脂素组分,其中木脂素的含量为87.11%。(3)五味子中挥发油组分的制备及成分鉴定。采用蒸馏法提取了五味子中挥发油组分,所得挥发油组分提取率为1.392%。采用GC-MS技术分析鉴定其成分,共鉴定了48个化合物,其中萜类化合物27种,芳香族化合物4种(芳香醚2种,芳香烃2种),脂肪族类化合物10种(脂肪醇9种,脂肪醚1种),酯类化合物4种及酮类化合物3种。(4)五味子中有机酸组分的制备及含量测定。在10oC条件下,加入30倍体积的蒸馏水,提取90 min,共提取2次,收集上清液并浓缩,醇沉过夜,离心取上清,浓缩后冻干得到有机酸组分。利用电位滴定法测得五味子有机酸组分中有机酸的含量为58.83%,提取产率为27.61%。上述实验结果为后续五味子治疗阿尔兹海默症活性组分的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药效物质基础。2.五味子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活性组分筛选结合体内及体外研究对五味子抗AD的活性组分进行筛选。首先,以Al Cl3和D-半乳糖联合诱导建立AD小鼠模型,通过跳台行为学实验、HE染色和免疫组化实验评价五味子各组分对AD小鼠记忆获得和巩固能力、神经细胞保护作用、Aβ沉积和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其次,利用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模型,对五味子活性组分进行进一步筛选及评价,利用MTT法检测各组分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分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形态变化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分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中Caspase-3、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五味子多糖组分和木脂素组分能较好地改善AD模型小鼠的认知能力,并能提高Aβ诱导的PC12细胞活力,表现出显着的抗AD作用。我们确定多糖和木脂素是五味子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活性组分。本文首次发现五味子多糖组分具有显着的抗AD的药效特性,因此,我们着重以五味子多糖为研究对象,深入展开了五味子治疗AD作用机制的研究。3.Aβ2535所致AD大鼠模型的建立、评价及基于UHPLC-Q-TOF-MS的尿液代谢轮廓研究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是一种由淀粉样前体蛋白经蛋白酶水解生成的多肽,被认为是多种原因导致痴呆的共同通路。因而,给予实验动物注射Aβ造成的脑损伤模型与人类老年痴呆更为接近。为了深入开展五味子多糖治疗AD的作用机制研究,本文采用在实验大鼠双侧海马注射Aβ2535的方法建立AD模型,利用行为学、病理学和免疫组化实验对其进行评价,同时,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HPLC-Q-TOF-MS)对手术后第2、4和8周尿液代谢轮廓展开了研究。结果显示,AD大鼠模型可在术后8周成功复制,并确定了45种内源性生物标记物与AD相关。相关代谢途径的分析表明,在Aβ2535诱导的AD模型大鼠中,苯丙氨酸和酪氨酸、色氨酸、精氨酸和脯氨酸、柠檬酸循环、维生素B6、脂肪酸和甘油磷脂、牛磺酸和亚牛磺酸、嘌呤及嘧啶代谢通路受到干扰。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riple 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ry,UHPLC-TQ-MS)技术对上述8个代谢途径中具有代表性的8个潜在生物标志物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定量代谢物含量的变化趋势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结果一致,说明非靶向代谢组学所得内源性标记物结果是可靠的。进一步对代谢轮廓的生物学意义进行分析,结果发现,AD的发病机制主要是与氨基酸的代谢异常、肠道微生物群失调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与胃肠道双向通讯系统的变化、能量代谢抑制、氧化应激损伤和神经保护物质的缺失有关。上述研究为揭示AD的发病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五味子多糖治疗AD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4.五味子多糖对Aβ2535所致AD模型大鼠海马中神经递质的影响首先,利用上述Aβ2535所致AD模型,通过Morris水迷宫行为学实验,评价五味子多糖对Aβ2535所致AD模型大鼠认知能力的改善情况。其次,通过组织病理学HE染色和免疫组化实验对五味子多糖治疗情况静息考察,并利用ELISA试剂盒检测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一氧化氮合酶(N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乙酰胆碱酯酶(Ach E)的活性。最后,利用UHPLC-TQ-MS技术测定了各组大鼠大脑海马区神经递质含量。结果显示,五味子多糖能显着改善Aβ2535所致AD模型大鼠记忆获得和记忆巩固能力障碍,减少Aβ在脑内沉积以及磷酸化tau蛋白的表达,抑制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降低AD模型大鼠脑中Ach E,GSK-3β和NOS的水平,提高SOD活性。Aβ2535所致AD大鼠海马中的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乙酰胆碱(Ach)、牛磺酸(Tau)、γ-氨基丁酸(GABA)和甘氨酸(Gly)的含量显着降低,谷氨酸(Glu)和天冬氨酸(Asp)的含量显着升高,五味子多糖可以使9种神经递质的水平均向正常水平调节。结果说明,五味子多糖能够通过调节AD大鼠海马中神经递质的水平来保护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发挥治疗AD的作用。5.基于代谢组学研究五味子多糖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作用机制采用UHPLC-Q-TOF-MS结合多元统计学分析,进行五味子多糖治疗Aβ2535所致AD模型大鼠尿液代谢组学研究。从代谢组学的角度,探讨五味子多糖治疗AD的作用机制。最终共有38种代谢物被鉴定为五味子多糖治疗AD模型大鼠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正离子模式下鉴定了17种化合物,负离子模式下鉴定了11种化合物。这些生物标记物主要影响色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牛磺酸和亚牛磺酸、精氨酸和脯氨酸、嘌呤和嘧啶、烟酸和烟酰胺以及赖氨酸代谢途径。通过对这38种代谢生物标志物进行生物学功能分析,推断五味子多糖可能通过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稳定性、调节肠道微生物群代谢、加速能量代谢供应和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等途径发挥治疗AD的作用。综上所述,本文采用现代分离提取纯化技术制备了五味子多糖、木脂素、挥发油和有机酸组分,并利用质谱等技术进行了成分分析;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筛选出治疗AD作用显着的活性组分;利用UHPLC-TQ-MS和UHPLC-Q-TOF-MS等技术,从代谢组学角度对AD的发病机制及五味子多糖治疗AD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为进一步阐明五味子治疗AD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五味子治疗AD新药开发奠定了基础。
吴影[10](2019)在《肝乐颗粒水提工艺、质量控制及药效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肝乐颗粒为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院制剂,适用于急慢性肝炎、肝炎病毒携带者、肝纤维化、肝硬化活动期,临床应用十余年,疗效确切。本课题旨在对肝乐颗粒的原水提工艺进行优化,并对优化后工艺产品的指标成分含量、药效学进行比较,为该制剂的深入研究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1肝乐颗粒的水提工艺优化研究参考文献及预实验结果,以绿原酸含量、芍药苷含量、柚皮苷含量、新橙皮苷含量及干浸膏得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最佳提取工艺;采用综合加权评分法,考察加水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及浸泡时间对肝乐颗粒水提工艺的影响,并对优化后工艺进行验证。2肝乐颗粒的定性定量研究及含量比较研究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处方中的十一味中药进行薄层鉴别研究,鉴别出了其中的六味成分,分别是茵陈、白芍、柴胡、黄芪、枳壳和板蓝根,并对薄层图谱进行三维扫描得到三维薄层色谱图;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指标成分绿原酸、芍药苷、柚皮苷和新橙皮苷进行含量测定,比较两种工艺的含量高低。并对两种工艺进行指纹图谱考察,对肝乐颗粒的质量研究进行整体性的评价。3肝乐颗粒两种工艺对大鼠“肝损伤”模型的药效比较研究选取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肝乐颗粒现工艺组(6g/kg)、肝乐颗粒原工艺组(6g/kg)和阳性药秋水仙碱组(0.1×10-3g/kg)。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四氯化碳诱导肝纤维化模型,50%四氯化碳(CCl4)0.1mL/100g背部皮下注射,每周2次,连续12周。于造模第7周起,给药组分别灌胃给予相应的肝乐颗粒,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给药6周。实验结束后,腹主动脉采血,比色法测定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肝匀浆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同时取固定部位肝脏组织,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病理组织学损伤程度,电镜观察细胞内细胞器等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1肝乐颗粒最佳水提工艺结果最佳水提工艺为药材加8倍量水,浸泡时间2h,提取3次,每次1h。2薄层鉴别结果及含量测定结果对肝乐颗粒复方中十一味药材进行薄层鉴别,最终鉴别出茵陈、白芍、柴胡、黄芪、板蓝根、枳壳六味药材。对两种工艺进行含量测定,最终得到现工艺含量稍高于原工艺,其中现工艺中绿原酸、芍药苷、柚皮苷和新橙皮苷的含量分别为绿原酸0.616±0.009mg/g、4.170±0.029mg/g、6.360±0.030mg/g、4.88±0.023mg/g;RSD(n=10)值分别为1.67%、1.52%、1.52%、1.49%。3两种工艺药效比较研究与模型组比较,肝乐颗粒两种工艺组都能明显降低肝纤维化大鼠ALT、AST、TBIL、DBIL、AKP、GGT、MDA、TNOS、iNOS的含量(P<0.05,P<0.01),升高TP、SOD、ALB水平(P<0.05,P<0.01),减轻大鼠肝纤维化增生程度。且肝乐颗粒现工艺组降低或升高各因素指标的水平稍优于原工艺组。结论:1优选出的水提工艺科学合理、稳定可行,为肝乐颗粒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更加可靠的实验依据。2薄层鉴别方法简便,阴性无干扰;现工艺组指标成分含量高于原工艺组。3肝乐颗粒两种工艺组均能有效抑制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但肝乐颗粒现工艺组与原工艺组相比,现工艺组减轻大鼠的肝纤维化程度优于原工艺组,降低或升高各因素指标的水平优于原工艺组。
二、金石散对肝内胆汁淤积大鼠血清生化和肝形态学影响的动态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石散对肝内胆汁淤积大鼠血清生化和肝形态学影响的动态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血清生物标志物群的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Abbreviations)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不同类型的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仪器 |
2.2 药品与试剂 |
2.3 实验动物 |
3.实验方法 |
3.1 溶液配制 |
3.2 动物实验方法 |
3.2.1 CCl_4诱导的急性肝纤维化模型 |
3.2.2 CCl_4诱导的慢性肝纤维化模型 |
3.2.3 高脂高糖饮食诱导的早期肝纤维化模型 |
3.2.4 高脂高糖饮食诱导的晚期肝纤维化模型 |
3.2.5 胆管结扎诱导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模型(BDL模型) |
3.3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
3.4 病理切片分析 |
3.5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基因表达 |
3.5.1 肝组织样本处理 |
3.5.2 Total RNA的提取 |
3.5.3 逆转录(RT) |
3.5.4 实时荧光定量 PCR(qRT-PCR) |
3.6 数据统计分析 |
4.实验结果 |
4.1 CCl_4诱导的急性肝纤维化模型 |
4.2 CCl_4诱导的慢性肝纤维化模型 |
4.3 高脂高糖饮食诱导的早期肝纤维化模型 |
4.4 高脂高糖饮食诱导的晚期肝纤维化模型 |
4.5 胆管结扎诱导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模型 |
5.讨论 |
6.结论 |
第二章 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仪器 |
2.2 药品与试剂 |
3.实验方法 |
3.1 溶液配制 |
3.2 样本处理 |
3.2.1 血清样本前处理 |
3.2.2 质控(QC)样本前处理 |
3.3 仪器分析方法 |
3.3.1 色谱条件 |
3.3.2 质谱条件 |
3.3.3 质量轴调谐与校正和质量控制 |
3.4 数据处理方法 |
3.4.1 数据预处理 |
3.4.2 多元统计分析 |
3.4.3 物质鉴定 |
3.4.4 生物标志物筛选 |
3.4.5 代谢通路分析 |
4.实验结果 |
4.1 质控(QC)样本考察 |
4.2 各组肝纤维化模型血清代谢轮廓分析 |
4.3 多元统计分析 |
4.4 生物标志物的鉴定与筛选 |
4.5 潜在肝纤维化共同代谢物和代谢通路分析 |
4.6 肝纤维化模型代谢标志物含量分析 |
5.讨论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肝纤维化临床非侵入性诊断方法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件 |
(2)茵陈苓桂剂对NASH大鼠干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NASH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发病机制 |
1.1 胰岛素抵抗与NASH的关系 |
1.2 氧化应激与NASH的关系 |
1.3 肠道菌群与NASH的关系 |
1.4 脂联素及瘦素与NASH的关系 |
2 西医的治疗现状 |
2.1 胰岛素增敏剂的应用 |
2.2 保肝药物的应用 |
2.3 降脂药物的应用 |
2.4 调节肠道菌群药物的应用 |
2.5 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
3 思考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NASH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病因病机认识 |
1.1 病因 |
1.2 病机 |
2 中医中药治疗 |
2.1 辨证分型论治 |
2.2 经验方治疗 |
2.3 单味药及其有效成分治疗 |
2.4 其它治疗方法 |
3 思考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第一章 NASH大鼠模型的建造及茵陈苓桂剂对NASH大鼠的肝功、脂肪代谢和肝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第二章 茵陈苓桂剂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第三章 茵陈苓桂剂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氧化应激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讨论 |
1 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认识 |
2 茵陈苓桂剂对NASH治疗的理论基础及组方意义 |
3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肉苁蓉苯乙醇总苷脂质体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肉苁蓉苯乙醇总苷脂质体的制备及评价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肉苁蓉苯乙醇总苷脂质体对BSA致大鼠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CPhGs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
1.3 空白脂质体的制备 |
1.4 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建立与分组 |
1.5 血清肝功能指标的检测 |
1.6 血清TGF-β、肝纤四项及肝组织HYP检测 |
1.7 肝组织标本大体观 |
1.8 肝组织病理学检测 |
1.9 免疫组化 |
1.10 聚合酶链式反应 |
1.11 蛋白免疫印迹 |
1.12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肉苁蓉苯乙醇总苷脂质体对HSCs增殖、凋亡、周期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4)郁金散调控MAPK和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器材 |
2.1.2 实验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郁金散的制备方法 |
2.2.2 动物饲养管理 |
2.2.3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
2.2.4 苏木精-伊红染色 |
2.2.5 天狼星红染色 |
2.2.6 免疫组化实验 |
2.2.7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 |
2.2.8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
2.2.9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小鼠一般情况比较 |
3.2 郁金散对CCl_4诱导的模型小鼠血清中ALT、AST、TNF-α、IL-1β、IL-12、IL-18活性的影响 |
3.3 郁金散对CCl_4诱导的模型小鼠肝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3.4 郁金散对小鼠肝组织中肝纤维化指标α-SMA、Collagen-I表达的影响 |
3.5 郁金散对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
3.6 郁金散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5)基于法尼醇X受体探究橙皮苷对胆汁淤积的治疗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胆汁淤积概述 |
1.2 肝内胆汁淤积的分子发病机制 |
1.2.1 胆酸盐在胆汁淤积中的角色 |
1.2.2 转运体在胆汁淤积中的角色 |
1.2.3 法尼醇受体对胆汁酸合成及转运的调控作用 |
1.3 胆汁淤积的药物治疗 |
1.4 立题依据 |
第二章 分子对接评价橙皮苷与FXR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
2.1 引言 |
2.2 材料 |
2.3 方法 |
2.4 结果 |
2.4.1 FXR与橙皮苷的对接打分 |
2.4.2 FXR与橙皮苷的相互作用与对接图像 |
2.5 小结 |
第三章 橙皮苷降低HepaRG细胞内胆酸盐蓄积的作用及机制 |
3.1 引言 |
3.2 材料 |
3.2.1 仪器 |
3.2.2 试剂 |
3.3 方法 |
3.3.1 细胞培养及传代 |
3.3.2 混合型胆酸盐的MTT实验 |
3.3.3 橙皮苷干预浓度和干预时间选定 |
3.3.4 橙皮苷对HepaRG细胞乳酸脱氢酶、总胆汁酸、核受体FXR及其靶基因表达的影响 |
3.3.5 Si-FXR细胞的构建、筛选和验证 |
3.3.6 橙皮苷对Si-FXR细胞生化指标、细胞形态、核受体FXR及其靶基因表达的影响 |
3.3.7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混合型胆酸盐干预倍数选定 |
3.4.2 橙皮苷干预浓度及干预时间选定 |
3.4.3 橙皮苷对HepaRG细胞生存率及胞内总胆汁酸的影响 |
3.4.4 橙皮苷对HepaRG细胞胆酸盐相关转运体、代谢酶及核受体表达的影响 |
3.4.5 Si-FXR细胞阳性表达结果 |
3.4.6 橙皮苷对HepaRG细胞及Si-FXR细胞的生存率及生化指标影响.. |
3.4.7 橙皮苷对HepaRG细胞及Si-FXR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 |
3.4.8 橙皮苷对HepaRG细胞及Si-FXR细胞胆酸盐相关转运体、代谢酶及核受体表达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四章 橙皮苷对ANIT诱导的胆汁淤积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
4.1 引言 |
4.2 材料 |
4.2.1 仪器 |
4.2.2 试剂 |
4.3 方法 |
4.3.1 动物分组及给药 |
4.3.2 小鼠体重变化以及肝胆指数的计算 |
4.3.3 小鼠血清AST、ALT、TBA、TBIL、γ-GT和 ALP的含量测定 |
4.3.4 小鼠肝脏、十二指肠与胆汁的总胆汁酸样品制备与测定 |
4.3.5 肝脏病理组织切片的固定 |
4.3.6 小鼠肝脏RT-qPCR实验 |
4.3.7 数据处理及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橙皮苷对小鼠体重变化的影响 |
4.4.2 橙皮苷对小鼠胆囊的形态学评估 |
4.4.3 橙皮苷对小鼠肝脏指数与胆指数的影响 |
4.4.4 橙皮苷对小鼠血清生化指标AST、ALT、TBA、TBIL、γ-GT和 ALP的影响 |
4.4.5 橙皮苷对小鼠不同组织总胆汁酸水平的影响 |
4.4.6 橙皮苷对ANIT诱导的胆汁淤积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影响 |
4.4.7 橙皮苷对小鼠肝脏胆酸盐相关转运体的mRNA表达变化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实验结论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黄芪汤抗DDC诱导的小鼠慢性胆汁淤积性肝损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DDC诱导的小鼠慢性胆汁淤积模型优化 |
1.材料 |
1.1 动物 |
1.2 药物及试剂 |
1.3 仪器 |
2.方法 |
2.1 含DDC饲料制备和DDC橄榄油溶液的配置 |
2.2 动物实验及样本采集 |
2.3 血生化指标检测(ALT、AST和TBA) |
2.4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0.1%DDC饲料喂养对实验小鼠模型进程的影响 |
3.2 DDC剂量和给药方法对实验小鼠模型进程的影响 |
4.讨论 |
第二章 黄芪汤抗DDC诱导的小鼠慢性胆汁淤积药效学评价 |
1.材料 |
1.1 动物 |
1.2 药物 |
1.3 试剂 |
1.4 引物 |
1.5 仪器 |
2.方法 |
2.1 黄芪汤的制备与质量控制 |
2.2 药物配置 |
2.3 动物分组及实验 |
2.4 肝功能指标检测 |
2.5 肝病理检测 |
2.6 肝脏羟脯胺酸含量测定 |
2.7 Real-time PCR检测小鼠肝脏纤维化相关基因表达 |
2.8 免疫组化分析纤维化相关蛋白的表达 |
2.9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黄芪汤的质量控制 |
3.2 黄芪汤对慢性肝内胆汁淤积小鼠血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 黄芪汤对慢性肝内胆汁淤积小鼠肝脏形态学的影响 |
3.4 黄芪汤对慢性肝内胆汁淤积小鼠肝纤维化的影响 |
3.5 黄芪汤对慢性肝内胆汁淤积小鼠胆管增生的影响 |
4.讨论 |
第三章 黄芪汤抗DDC诱导的慢性胆汁淤积的代谢组学研究 |
第一节 黄芪汤抗慢性胆汁淤积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 |
1.材料 |
1.1 试剂 |
1.2 仪器 |
1.3 样品 |
2.方法 |
2.1 样品预处理和制备 |
2.2 色谱-质谱条件 |
2.3 数据处理分析 |
2.4 方法学考察 |
3.结果 |
3.1 小鼠肝组织代谢轮廓与变量提取 |
3.2 多变量统计分析与方法学评价 |
3.3 潜在代谢物的筛选与鉴定 |
3.4 代谢通路分析 |
4.讨论 |
第二节 黄芪汤抗慢性胆汁淤积的胆汁酸靶向代谢组学分析 |
1.材料 |
1.1 试剂 |
1.2 仪器 |
1.3 样品 |
2.方法 |
2.1 胆汁酸标准品的配置 |
2.2 样品处理 |
2.3 液相-质谱条件 |
2.4 方法准确度考察 |
2.5 数据处理 |
2.6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多变量统计分析 |
3.2 黄芪汤对肝内胆汁淤积小鼠血清中胆汁酸谱的影响 |
3.3 黄芪汤对肝内胆汁淤积小鼠肝脏中胆汁酸谱的影响 |
4.讨论 |
第四章 黄芪汤抗DDC诱导的慢性胆汁淤积的效应机制研究 |
第一节 黄芪汤对DDC诱导的胆汁淤积小鼠胆汁酸转运体、代谢酶、相关受体以及核转录因子表达的影响 |
1.材料 |
1.1 试剂 |
1.2 引物 |
1.3 抗体 |
1.4 仪器 |
1.5 样品 |
2.方法 |
2.1 Real-time PCR |
2.2 western blot |
2.3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黄芪汤对DDC诱导胆汁淤积小鼠肝脏核受体、膜受体及核转录因子-E2-因子的影响 |
3.2 黄芪汤对DDC诱导胆汁淤积小鼠肝脏胆汁酸转运体表达的影响 |
3.3 黄芪汤对DDC胆汁淤积小鼠胆汁酸代谢酶表达的影响 |
4.讨论 |
第二节 黄芪汤对DDC诱导胆汁淤积肝脏炎症反应和纤维化通路的影响 |
1.材料 |
1.1 试剂 |
1.2 引物 |
1.3 抗体 |
1.4 仪器 |
1.5 样品 |
2.方法 |
2.1 RT-PCR |
2.2 Western blot |
2.3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黄芪汤对模型小鼠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
3.2 黄芪汤对慢性胆汁淤积小鼠NF-κB/IL-6/Stat-3 通路的影响 |
4.讨论 |
第五章 黄芪汤改善DDC诱导的慢性胆汁淤积小鼠肠道菌群紊乱和肠道炎症反应的研究 |
1.材料 |
1.1 试剂 |
1.2 仪器 |
1.3 引物 |
1.4 样品 |
2.方法 |
2.1 粪便DNA抽提、纯化与PCR扩增 |
2.2 粪便PCR样品纯化和Illumina Miseq测序 |
2.3 数据处理 |
2.4 肠道组织PCR测定 |
2.5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粪便样品稀释曲线、样品聚类分析及主坐标分析 |
3.2 黄芪汤对DDC诱导胆汁淤积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
3.3 黄芪汤对DDC诱导胆汁淤积小鼠肠道微生态菌群结构的影响 |
3.4 肠道菌群变化与环境因子关联分析 |
3.5 黄芪汤对DDC诱导胆汁淤积小鼠肠道紧密连接蛋白和炎症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讨论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文献综述 代谢组学在胆汁淤积性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Ⅱ: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会议 |
(7)慈姑多糖对肝损伤保护作用的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中医药防治肝病的代谢组学研究综述 |
1 代谢组学技术 |
2 中医药防治肝病与代谢组学研究 |
3 展望 |
4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植物多糖防治肝病的研究综述 |
1 植物多糖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 |
2 植物多糖防治药物性肝损伤 |
3 植物多糖防治肝纤维化 |
4 植物多糖防治肝癌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慈姑多糖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联用小鼠肝损伤保护作用及代谢组学研究 |
第一节 慈姑多糖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联用小鼠肝损伤保护作用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节 慈姑多糖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联用肝损伤保护作用的代谢组学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二 慈姑多糖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代谢组学研究 |
第一节 慈姑多糖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保护作用 |
1 慈姑多糖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糖脂代谢及炎症的影响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2 慈姑多糖对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二节 慈姑多糖对非酒精性脂肪肝保护作用的代谢组学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8)胆石六号颗粒对动物胆固醇结石、胆固醇代谢关键蛋白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节 胆石六号颗粒对豚鼠胆囊胆固醇结石的药效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节 胆石六号颗粒对豚鼠治疗胆固醇结石的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节 胆石六号颗粒对模型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改善作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五味子治疗阿尔兹海默症活性组分的筛选及作用机制的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阿尔兹海默症 |
1.1.1 阿尔兹海默症概述 |
1.1.2 阿尔兹海默症发病机制 |
1.1.3 阿尔兹海默症常用药物 |
1.2 五味子主要化学组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 |
1.2.1 多糖及药理作用 |
1.2.2 木脂素及药理作用 |
1.2.3 挥发油及药理作用 |
1.2.4 有机酸及药理作用 |
1.3 代谢组学 |
1.3.1 代谢组学概述 |
1.3.2 代谢组学研究方法 |
1.3.3 代谢组学在AD研究中的应用 |
1.4 UPLC-Q-TOF-MS、UPLC-TQ-MS和GC-MS简介 |
1.4.1 UPLC-TQ-MS |
1.4.2 UPLC-Q-TOF-MS |
1.4.3 GC-MS |
1.5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2章 五味子中各组分的制备及成分分析 |
2.1 实验部分 |
2.1.1 药品、试剂与仪器 |
2.1.2 五味子多糖组分的制备及成分分析 |
2.1.3 五味子木脂素组分的制备及含量测定 |
2.1.4 五味子挥发油组分的制备及成分鉴定 |
2.1.5 五味子有机酸组分的制备及含量测定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五味子多糖组分的提取分级及单糖组成分析 |
2.2.2 五味子木脂素组分含量的测定 |
2.2.3 五味子挥发油组分含量的测定及成分鉴定 |
2.2.4 五味子有机酸组分含量的测定 |
2.3 小结 |
第3章 五味子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活性组分筛选 |
3.1 实验部分 |
3.1.1 细胞及实验动物 |
3.1.2 药品、试剂及仪器 |
3.1.3 样本的制备及溶液的配制 |
3.1.4 Aβ25~35 诱导PC12细胞凋亡模型体外筛选实验 |
3.1.5 Al Cl3和D-半乳糖联合诱导AD小鼠体内筛选实验 |
3.1.6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Aβ25~35 诱导PC12细胞凋亡体外筛选实验结果 |
3.2.2 Al Cl3和D-半乳糖联合诱导AD模型小鼠体内筛选实验结果 |
3.3 小结 |
第4章 Aβ25~35 所致AD大鼠模型的建立、评价及基于UHPLC-Q-TOF-MS的尿液代谢轮廓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药品、试剂及仪器 |
4.1.2 Aβ25~35 所致AD大鼠模型建立 |
4.1.3 Morris水迷宫行为学实验 |
4.1.4 组织病理学检查 |
4.1.5 尿样的采集与处理 |
4.1.6 非靶向尿液代谢组学UHPLC-Q-TOF-MS条件 |
4.1.7 尿液中相关标志物定量分析的UHPLC-TQ-MS条件 |
4.1.8 尿液中相关标志物定量分析的方法学考察 |
4.1.9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水迷宫实验行为学实验 |
4.2.2 HE染色 |
4.2.3 免疫组化检测 |
4.2.4 非靶向尿液代谢组学UHPLC-Q-TOF-MS方法验证 |
4.2.5 非靶向代谢组学尿液代谢轮廓分析 |
4.2.6 非靶向尿液代谢组学潜在生物标志物的鉴定 |
4.2.7 尿液中相关标志物的定量分析 |
4.2.8 Aβ25~35 所致AD模型大鼠所扰乱的代谢途径分析 |
4.3 小结 |
第5章 五味子多糖对Aβ25~35 所致AD模型大鼠海马中神经递质的影响 |
5.1 实验部分 |
5.1.1 样品、试剂及仪器 |
5.1.2 实验分组、造模及给药 |
5.1.3 样品采集及处理 |
5.1.4 行为学实验 |
5.1.5 海马组织病理学检查 |
5.1.6 海马组织生化指标的检测 |
5.1.7 基于UHPLC-TQ-MS不同组别大鼠海马中神经递质的测定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五味子多糖对AD模型大鼠行为学功能的影响 |
5.2.2 五味子多糖对AD模型大鼠海马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5.2.3 五味子多糖对Aβ、p-tau、Iba1及GFAP表达的影响 |
5.2.4 五味子多糖对AD模型大鼠海马生化指标水平的影响 |
5.2.5 五味子多糖对AD模型大鼠海马中9种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 |
5.3 小结 |
第6章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五味子多糖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作用机制 |
6.1 实验部分 |
6.1.1 样品、试剂及仪器 |
6.1.2 多糖提取与制备 |
6.1.3 实验动物分组、造模及给药 |
6.1.4 样品收集及前处理 |
6.1.5 尿液代谢组学UHPLC-Q-TOF-MS条件 |
6.1.6 数据分析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尿液代谢组学UHPLC-Q-TOF-MS方法的验证 |
6.2.2 尿液中潜在生物标志物的鉴定 |
6.2.3 五味子多糖对Aβ25~35 所致AD模型大鼠尿液代谢轮廓的影响 |
6.3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肝乐颗粒水提工艺、质量控制及药效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 |
前言 |
第一章 多指标正交试验结合UPLC优选肝乐颗粒水提工艺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正交因素与水平 |
2.2 正交试验设计表 |
2.3 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 |
2.3.1 色谱条件 |
2.3.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3.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3.4 线性关系的考察 |
2.3.5 精密度实验 |
2.3.6 稳定性实验 |
2.3.7 重复性实验 |
2.3.8 含量测定 |
2.4 干浸膏得率的计算 |
2.5 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
2.6 验证性试验 |
3 讨论 |
第二章 肝乐颗粒质量控制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与试剂 |
1.3 肝乐颗粒样品的制备 |
2 薄层鉴别 |
2.1 白芍薄层鉴别方法 |
2.2 柴胡薄层鉴别方法 |
2.3 黄芪薄层鉴别方法 |
2.4 茵陈薄层鉴别方法 |
2.5 枳壳薄层鉴别方法 |
2.6 板蓝根的薄层鉴别 |
3 肝乐颗粒的含量测定 |
3.1 溶液的制备 |
3.2 色谱条件 |
3.3 专属性试验 |
3.4 方法学考察 |
3.5 样品含量测定 |
3.6 两种制备工艺肝乐颗粒的UPLC特征指纹图谱的建立及相似度评价 |
3.7 样品的聚类分析 |
3.8 样品的主成分分析 |
4 讨论 |
4.1 薄层鉴别 |
4.2 制剂的含量测定 |
5 指纹图谱的评价 |
第三章 肝乐颗粒两种不同制备工艺药效对比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试药 |
1.3 试剂 |
1.4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模型的制备及给药方案 |
2.2 大鼠一般形态学观察 |
2.3 病理组织学检测 |
2.3.1 HE染色 |
2.3.2 Masson染色 |
2.4 血清ALT、AST、TBIL、DBIL、TP、ALB、ALP、GGT、MDA、SOD、TNOS、iNOS测定 |
2.5 肝组织MDA、SOD、TNOS、iNOS测定 |
3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 |
5 讨论 |
5.1 动物模型的选择 |
5.2 阳性药的选择 |
5.3 肝纤维化指标选择依据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四、金石散对肝内胆汁淤积大鼠血清生化和肝形态学影响的动态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血清生物标志物群的筛选研究[D]. 程龙浩.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2]茵陈苓桂剂对NASH大鼠干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 李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肉苁蓉苯乙醇总苷脂质体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张石蕾.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4]郁金散调控MAPK和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D]. 吴薇. 延边大学, 2019(01)
- [5]基于法尼醇X受体探究橙皮苷对胆汁淤积的治疗作用及机制[D]. 孙晓寒. 兰州大学, 2019(08)
- [6]黄芪汤抗DDC诱导的小鼠慢性胆汁淤积性肝损伤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李文楷.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慈姑多糖对肝损伤保护作用的代谢组学研究[D]. 柯秀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8]胆石六号颗粒对动物胆固醇结石、胆固醇代谢关键蛋白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D]. 谭丹枫. 遵义医科大学, 2019(08)
- [9]五味子治疗阿尔兹海默症活性组分的筛选及作用机制的代谢组学研究[D]. 刘媛媛. 吉林大学, 2019(10)
- [10]肝乐颗粒水提工艺、质量控制及药效比较研究[D]. 吴影.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