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使用Fibreflow碎浆的废纸脱墨生产线(论文文献综述)
胡楠,张辉,张洪成,许银川,郑少斌,滕敬彦,黄伟,刘建坡,张云阁[1](2016)在《“十二五”自主装备创新成果(之一)废纸处理装备技术》文中研究指明"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我国废纸处理与废纸制浆装备技术取得显着成就,研制开发出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产品,不仅满足并支撑国内制浆造纸工业的发展,而且为世界废纸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做出了贡献。废纸处理技术装备的快速发展,应该说主要得益于造纸工业废纸原料的大量利用。据中国造纸协会统计,2014年全国废纸浆消费量6189万t,占纸浆消费总量9484万t的65%,同比2009年的4997万t增长24%。若折合成废纸,2014年全国消耗
雷龙,冯文英[2](2014)在《旧报纸脱墨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新闻纸的主要印刷方式、不同印刷方式所用油墨的组成及其脱墨性能。针对目前回收废纸中柔版印刷(水基油墨)废纸比例的增大对旧报纸(ONP)脱墨带来的影响,重点介绍了水基油墨印刷废纸的脱墨化学品研究、脱墨工艺、脱墨废水的处理技术以及脱墨效果评价方法,对旧报纸的脱墨过程提出了一些建议。
赵媛媛[3](2013)在《白卡纸生产用脱墨浆弱碱性脱墨工艺优化》文中研究指明脱墨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趋于成熟,由最开始的碱性脱墨到之后的弱碱性脱墨、酶脱墨、中性脱墨等,但目前尚未能在工厂中广泛应用。以中冶美利浆纸有限公司的白卡纸生产用脱墨生产线来说,脱墨用碱量还是较高的。为了解决碱性脱墨中存在的问题,在不影响脱墨效果的情况下,减少用碱量,本论文就中冶美利浆纸有限公司白卡纸脱墨生产线的脱墨工艺进行改进和优化。本论文首先按照现行的中冶美利浆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利”)脱墨工艺条件,选择目前工厂使用效果较好的五种脱墨剂,对比美利提供的三种脱墨剂(PM,326,323),在弱碱性条件下,进行浮选脱墨实验,选出效果较好的脱墨剂。然后,选用DIA-30脱墨剂,对碎浆温度、碎浆时间、NaOH用量、H2O2用量、Na2SO3用量五个条件进行工艺优化。选用碎浆温度60℃,碎浆时间20min,H2O2用量0.5%,Na2SO3用量0.3%,NaOH用量0.5%,碎浆浓度13%,作为碎浆条件,选取筛选出的效果较好的脱墨剂(326,DIA-30,罗地亚),进行脱墨剂用量的优化实验。326脱墨剂在白度值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最佳用量为0.2%;DIA-30脱墨剂在浮选与洗涤相结合的脱墨效率、胶黏物和尘埃的去除方面比较有优势,其合适的用量仅0.1%;罗地亚在浮选脱墨效率和尘埃去除方面也有较好的优势,合适的用量也为0.1%。根据以上碎浆、浮选等的工艺条件优化,以及脱墨剂选型,就三种效果较好的脱墨剂在宁夏美利的白卡纸生产用脱墨浆生产线进行试运行,对未优化前的各指标与优化后进行对照。最后得出:326脱墨剂在洗后ERIC总值具有明显的优势,浮选脱墨效率略好于DIA-30脱墨剂,但弱于罗地亚脱墨剂,最优用量0.2%;DIA-30脱墨剂在胶黏物去除方面最优,在尘埃去除方面与罗地亚脱墨剂接近,明显优于脱墨剂326最优用量0.1%;罗地亚脱墨剂对油墨的去除的优势主要在浮选过程发挥中,洗涤效率较差,去除尘埃效果最好,最优用量0.1%。优化后的碎浆条件:碎浆温度60℃,碎浆时间20min,H2O2用量0.5%(相对于绝干废纸),NaOH用量0.5%-0.7%(折100%后,相对于绝干废纸),Na2SiO3用量0.5%(折100%后,相对于绝干废纸)。浮选条件:温度50℃,浮选5min,浆浓1%。
李小红[4](2012)在《提高废纸脱墨浆洁净度的工艺控制与优化》文中研究表明废纸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资源,是我国造纸工业的主要纤维原料。由于废纸来源广泛,种类繁多,含有的对造纸有害的杂质、油墨、胶粘物等较多,若不去除对造纸过程及产品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如何去除废纸浆中的各种杂质、油墨和胶粘物等而提高废纸浆的洁净度是废纸造纸的技术关键。本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紧密结合广州造纸股份有限公司脱墨浆的生产实际,进行了提高废纸脱墨浆洁净度的工艺控制与优化的研究和实践。从废纸浆中杂质的去除、油墨的脱除、胶粘物的控制以及白度的提高等工艺环节探求提高废纸脱墨浆洁净度的技术措施并将其应用于新闻纸的生产中。研究结果和生产实践表明:适当提高鼓式连续碎浆机碎解区浓度的同时,适当降低筛选区浓度,并保证废纸连续均匀给料是提高碎浆机效率和碎解效果的有效措施;通过对脱墨浆生产线的高浓除渣器、低浓除渣器、复合筛、缝筛、重质除渣器等除渣、筛选设备的工艺调整和优化,使脱墨浆生产线的产量、效率和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产量提高了9%,成浆得率提高了7%,浆料洁净度明显提高,胶粘物含量下降了63%,及时调整并优化除渣、筛选系统的工艺参数是提高脱墨浆生产线产量和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EcoCell浮选脱墨系统是适合于废旧新闻纸脱墨的先进、高效脱墨系统,为了充分体现其效能,除了把握好基本的脱墨要素,包括废纸质量、碎浆程度、脱墨剂的选择和浮选浓度、温度、pH值等,浮选系统的平衡也直接影响浮选效果和效率,掌握好一段浮选进浆量和二段浮选良浆分配的平衡,将有助于更好地发挥EcoCell浮选系统的作用,实现更优质、高效的脱墨生产,通过认真的探索和调整,找到了一段浮选进浆量和二段浮选良浆分配的平衡点,实现了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与普通皂类脱墨剂相比,使用硅类脱墨剂,脱墨浆的成浆得率和灰分保留率提高,脱墨线排水的CODcr总量减少,综合化学品成本下降,吨脱墨浆总成本约下降20元,在脱墨剂和脱墨工艺优化的同时,需兼顾生产成本的平衡;控制或消除废纸浆中胶粘物产生的障碍是废纸造纸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筛选、除渣、热分散以及化学固着法、生物控制法等技术手段的有机结合可有效控制或大大减少脱墨浆的胶粘物含量和纸机生产的胶粘物障碍,改善纸机运行性能并提高成纸的质量;采用生物酶Optimyze525作为胶粘物控制剂,胶粘物去除率显着提高,纸机运行平稳高效,断纸次数和纸病减少,产品质量提高;将过氧化氢中浓漂白(浆浓10%-12%)改造成高浓漂白(浆浓25%-30%),对螺旋输送机、漂白塔及其底部卸料装置进行了相应的改造。漂白系统改造为高浓漂白后,脱墨浆白度增值大大提高,白度合格率也显着提高。在目标白度相同的情况下,可以减少漂白剂用量或可降低对漂前废纸浆的白度要求;采用过氧化氢-甲脒亚磺酸两段漂,在H2O2用量<2.0%,FAS用量为0.5%时,脱墨浆白度可达60%ISO左右,比单段H2O2漂白浆的白度高1.8%ISO,同时漂白浆的b值也明显降低。通过上述技术措施,使广纸废纸脱墨浆的洁净度大大地提高,而脱墨浆质量的提高保证了纸机高速稳定运行,使广纸能用100%脱墨浆在高速纸机上生产出优质低定量胶印新闻纸,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徐世荣[5](2012)在《废纸脱墨浆生产线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从介绍新闻纸废纸脱墨浆流程设计开始,到将原新闻纸脱墨浆生产线改造成文化用纸脱墨浆生产线,以及当前规模较大的、用于文化用纸脱墨浆生产线工艺流程及设备排列的特点、设备选型的方法供读者参考。
张永龙,郑少斌[6](2012)在《废纸脱墨制浆流程及新型设备的介绍》文中提出废纸脱墨制浆是集合碎浆系统、筛选净化系统、浮选洗涤脱墨、洗涤浓缩、热分散系统、漂白为一体的制浆过程,其各个环节和作用效果是相互影响。整条浆料制备生产线的技术及设计方案必须具有较高的成本效率和符合低碳经济要求,以满足生产商的最大利润化要求。
张永龙,郑少斌[7](2010)在《用新型设备配置的废纸脱墨制浆流程》文中研究指明废纸脱墨制浆是集合碎浆系统、筛选净化系统、浮选洗涤脱墨、洗涤浓缩、热分散系统、漂白为一体的制浆过程。其各个环节和作用效果是相互影响。整条浆料制备生产线的技术及设计方案必须具有较高的成本效率和符合低碳经济要求,以满足生产商的最大利润化要求。
张辉,王淑梅,程金兰,胡楠[8](2010)在《制浆造纸装备科学技术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一、引言(一)制浆造纸装备及其制造业在造纸工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造纸工业是典型的流程工业,生产过程既有化学化工过程,又有物理处理和流变过程。制浆造纸装备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三方面的作用:①提供制浆造纸工艺的化学过程所需的环境和条件;②实现制浆造纸工艺所需的物理处理和流变所需的机械机构;③发挥着联系各工艺单元所需的传输、中转、储存等作用。
李超[9](2010)在《回用废纸生产新闻纸过程中黏性物质特性及其控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用废纸造纸可以节约原生纤维资源,降低生产过程能耗,减轻对环境的影响。随着废纸回用量的持续增加和现代造纸机的大型化和高速化,纸浆中的黏性物质导致的问题日趋突出,成为困扰生产的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废纸浆的构成十分复杂,不仅包括纤维、细小组分和填料,还包括大量的黏性物质。因此,废纸回用造纸需要解决更为特殊的问题,其技术难点主要在于油墨去除和胶黏物处理。重视脱墨处理和浮选操作,尽可能多地分离油墨和黏性物质微粒是十分重要的。然而,脱墨浮选无法完全去除黏性物质,由胶黏物引起的困扰始终是影响造纸机运行和纸张质量的难题。胶黏物是指伴随废纸回用造纸的过程并引起严重障碍的黏性物质,来源于胶黏剂、热熔胶、涂布黏合剂、油墨连结料和造纸过程中添加的化学品等。胶黏物引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设备和机件上的沉积,使得造纸成形网和压榨毛毯堵塞,黏结在压榨辊、烘缸、压光辊表面,使得纸张抄造过程中发生断头,给生产操作造成障碍,增加停机清洗次数,造成产量损失,还会导致生产的纸张发生质量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胶黏物,是新闻纸厂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本论文以华泰集团有限公司年产能45万吨新闻纸机及其脱墨浆生产线为对象,研究了废纸脱墨及新闻纸生产过程中主要部位的黏性物质的数量和特性,并进行了吸附-留着方式控制胶黏物的探索。内容包括:采用Pulmac Master Screen胶黏物筛分仪对生产线不同部位取样的废纸脱墨浆进行了筛分处理,获得了大胶黏物试样,然后采用Verity IA Master Screen图像分析软件检测了其含量和存在状况,讨论了废纸脱墨制浆过程中不同操作单元对大胶黏物的去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的大胶黏物尺寸为0.01-0.1 mm2。从废纸碎解成浆后到造纸机之前,所产生的大胶黏物90%以上可以通过筛选、净化等过程除去。粗筛选和低浓除渣、精筛选分别可以去除进浆中大约45%和31%的大胶黏物。热分散处理可以显着减小胶黏物的尺寸。采用FTIR、Py-GC-MS和SEM-EDAX分析技术,研究了新闻纸机干燥部的黏性沉积物试样,分析结果表明,黏性沉积物中含有的有机合成物主要为聚醋酸乙烯酯类和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类的成分。黏性沉积物抽提残余物在灼烧后的灰分中主要含有C、O、Al、Si和Ca元素,还含有少量的Na和Mg元素。系统地研究了水循环系统不同部位的白水中的DCS、DS、CS、SS和TS含量并讨论了它们的变化情况,分析了电导率、CD值、浊度等物化性质及其与pH值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与漂白和后浮选的水循环回路和造纸机网部多余白水处理的循环回路相比,筛选和前浮选的水循环回路中含有更多的DCS。白水塔和2#微气浮白水中的DCS约占TS的88%。水循环系统各个部分的DCS中,DS含量均占了90%以上,其中压榨部白水中的DS/DCS达到了98.2%。表明溶解与胶体物质的主要构成为溶解性物质,仅有少量的胶体物质。电导率和阳离子电荷需求量主要是由DS所贡献的。DCS的浊度主要来自于其中的胶体类物质。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系统中的DCS会逐渐积累。微气浮处理对于固体悬浮物有着良好的去除作用,可以去除80%以上的SS。去除DCS的作用主要是去除了所含的CS。采用GC-MS分析了DCS中的MTBE抽出物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白水塔白水的DCS中含有较多的树脂酸和少量的脂肪酸,主要包括脱氢枞酸、枞酸、海松酸、异海松酸、油酸、戊二酸、辛二酸等。其中,含量最多的是脱氢枞酸,所占比例达到28.2%,其次是枞酸,所占比例为12.7%。此外,白水塔白水的DCS中存在聚糖降解后的多种单糖成分,包括木糖、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和甘露糖,以及葡萄糖醛酸和半乳糖醛酸。其中,以木糖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0.9%,其次是葡萄糖醛酸、阿拉伯糖和葡萄糖。进行了阳离子滑石粉用于胶黏物控制的实验室研究,检测了施用阳离子滑石粉后纸浆中的胶黏物以及溶解和胶体物质含量,分析了浆料的造纸湿部化学特性,讨论了对成纸物理性能的影响,并与施用普通滑石粉的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阳离子滑石粉对胶黏物有着有显着的控制作用,能够减少脱墨浆中的阴离子垃圾,降低阳电荷需要量和滤液浊度。对比试验显示,阳离子滑石粉加入量为2.0%时,铝箔法检测的胶黏物含量可减少63.1%,溶解和胶体物质从1989 mg/L降至1927 mg/L。阳离子滑石粉的使用,能够在控制胶黏物的同时提高填料留着,显着增加纸页的灰分含量,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纸张的强度性能。
刘贵钊[10](2009)在《高浓废纸浆过氧化氢漂白技术与装置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是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新世纪。一方面,废纸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资源,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废纸资源的利用,废纸利用率和回收率逐年增长。另一方面,当前纸浆漂白正朝着无元素氯(ECF)和全无氯(TCF)的方向发展,过氧化氢作为一种重要的无氯漂白剂,广泛用于废纸浆清洁漂白中。应用过氧化氢漂白纸浆的关键是如何抑制过氧化氢的无效分解,提高漂白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在纸浆和漂白剂能够均匀混合的情况下,纸浆漂白浓度越高,漂白效果越好。随着高浓工艺与设备的发展和完善,由高浓漂取代中浓漂已成为一种趋势。本论文在学习和研究高浓纸浆过氧化氢漂白化学反应机理和工艺条件影响的基础上,对高浓过氧化氢漂白的主要设备装置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高浓纸浆浓缩设备、高浓混合器和高浓漂白塔及其卸料装置等关键设备的发展和完善,促进了高浓纸浆过氧化氢漂白技术的发展。本论文以广州造纸股份有限公司650t/d废纸脱墨浆生产线的高浓废纸脱墨浆过氧化氢漂白系统为基础,研究了引进的高浓废纸浆过氧化氢漂白生产线。又通过设备改造将两条旧废纸脱墨浆生产线的漂白系统改造为高浓过氧化氢漂白,年节约生产成本1000万元以上,为实现高浓废纸浆过氧化氢漂白工艺技术的推广、设备的国产化和高效使用奠定基础。高浓过氧化氢漂白的工艺条件主要包括H2O2用量、NaOH用量、Na2SiO3用量、温度和时间等。本论文以70%的8号美废、20%的港废和10%的道林纸为废纸原料的漂前高浓废纸脱墨浆为实验原料,通过优化实验确定高浓废纸脱墨浆过氧化氢单段漂的最佳漂白工艺条件为:H2O2用量2.5%、NaOH用量0.8%、Na2SiO3用量1.6%、温度80℃、时间60min。在该实验室最佳漂白工艺条件下,漂白增益为78%ISO,漂后浆白度能满足新闻纸对浆料白度的要求。在实验室获得最佳漂白工艺条件的指导下,本论文又在实施高浓漂白改造后的250t/d废纸脱墨浆生产线进行了生产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改造后的漂白系统设备运行比较平稳,能够满足高浓过氧化氢漂白要求。(2)生产最佳工艺条件与实验室大致相同,H2O2用量为2.5%;漂白温度为80℃、漂白时间为60min;但发现Na2SiO3用量与H2O2用量有关,最佳比例为Na2SiO3/H2O2=0.8;NaOH用量以漂后浆pH为7.8时最佳,约为0.6%0.8%。
二、使用Fibreflow碎浆的废纸脱墨生产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使用Fibreflow碎浆的废纸脱墨生产线(论文提纲范文)
(2)旧报纸脱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新闻纸的印刷方式及其可脱墨性 |
1.1 新闻纸的印刷方式 |
1.2 油墨的组成和特性 |
1.3 不同油墨印刷废纸的脱墨性能 |
2 脱墨化学品及脱墨工艺的研究进展 |
2.1 脱墨化学品的研究 |
2.1.1 抑制水基油墨的再沉积 |
2.1.2 增加水基油墨印刷废纸的可脱墨性 |
2.2 脱墨工艺的研究进展 |
2.2.1 常规碱性脱墨 |
2.2.2 中性 (酶促) 脱墨 |
2.2.3 低碱性脱墨 |
2.2.4 多种脱墨工艺相结合的方法 |
2.2.5 其他脱墨新工艺 |
3 脱墨废水及其处理技术 |
4 脱墨效果的评价方法 |
5 建议和展望 |
6 结语 |
(3)白卡纸生产用脱墨浆弱碱性脱墨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废纸脱墨技术的现状 |
1.1.1 脱墨原理 |
1.1.2 碱性脱墨 |
1.1.3 弱碱性脱墨 |
1.1.4 中性脱墨 |
1.1.5 酶法脱墨 |
1.1.6 蒸汽爆破法脱墨 |
1.1.7 溶剂法脱墨 |
1.1.8 附聚法脱墨 |
1.1.9 超声波法脱墨 |
1.2 宁夏美利白卡纸年产 30 万吨废纸脱墨浆线概况 |
1.2.1 高浓水力碎浆机 |
1.2.2 水力清杂机 |
1.2.3 鼓筛 |
1.2.4 高浓除渣器 |
1.2.5 一段粗筛 |
1.2.6 二段粗筛 |
1.2.7 浮选槽 |
1.2.8 压力精筛 |
1.2.9 除渣器 |
1.2.10 多圆盘浓缩机 |
1.2.11 螺旋压榨机 |
1.2.12 螺旋输送机 |
1.2.13 快速加热螺旋 |
1.2.14 热分散 |
1.2.15 高浓漂白塔降流式 |
1.2.16 贮浆塔 |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二章 几种脱墨剂的使用效果对比 |
2.1 实验前言 |
2.2 实验 |
2.2.1 原料与化学品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不同脱墨剂对白度的影响规律 |
2.3.2 不同脱墨剂对残余油墨的影响规律 |
2.3.3 不同脱墨剂对尘埃去除率的影响规律 |
2.3.4 不同脱墨剂对大胶粘物去除率的影响规律 |
2.3.5 不同脱墨剂对纤维流失率影响规律 |
2.3.6 几种脱墨剂的泡沫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碎浆工艺条件优化 |
3.1 实验前言 |
3.2 实验 |
3.2.1 原料与化学品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不同碎浆条件碎浆后、浮选后以及洗涤后浆料白度 |
3.3.2 不同碎浆条件对浆料 ERIC 的影响规律 |
3.3.3 不同碎浆条件对浮选、洗涤的脱墨效率影响 |
3.3.4 不同碎浆条件对尘埃的影响 |
3.3.5 不同碎浆条件对胶黏物的影响 |
3.3.6 不同碎浆条件的纤维流失率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脱墨剂用量的优化 |
4.1 实验前言 |
4.2 实验 |
4.2.1 原料与化学品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不同脱墨剂对白度的影响 |
4.3.2 不同脱墨剂对残余油墨的影响 |
4.3.3 不同脱墨剂对胶黏物面积去除的影响 |
4.3.4 不同脱墨剂对胶黏物个数去除的影响 |
4.3.5 不同脱墨剂对尘埃面积去除的影响 |
4.3.6 不同脱墨剂对尘埃个数去除的影响 |
4.3.7 不同脱墨剂对纤维流失率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三种脱墨剂在最优工艺条件下的使用效果 |
5.1 实验前言 |
5.2 实验 |
5.2.1 原料与化学品 |
5.2.2 实验仪器 |
5.2.3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优化后各工段的 ERIC 值 |
5.3.2 优化后各工段的尘埃 |
5.3.3 优化后各工段的胶黏物 |
5.3.4 优化后各工段的白度 |
5.3.5 优化前后各工段物理强度 |
5.4 本章小结 |
5.4.1 各脱墨剂优劣势 |
5.4.2 关于制浆工艺条件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提高废纸脱墨浆洁净度的工艺控制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废纸回用的意义和我国废纸利用现状 |
1.2 我国脱墨浆生产面临的挑战 |
1.3 脱墨浆洁净度的要求 |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4.1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广纸脱墨浆生产线的流程分析 |
2.1 杂质去除流程 |
2.1.1 废纸中的杂质 |
2.1.2 杂质去除流程 |
2.2 油墨去除流程 |
2.2.1 油墨的分类 |
2.2.2 油墨去除原理 |
2.2.3 油墨去除流程 |
2.3 胶粘物控制流程 |
2.3.1 废纸中胶粘物的来源和危害 |
2.3.2 胶粘物控制流程 |
2.4 白度提高流程 |
2.4.1 白度提高原理 |
2.4.2 白度提高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脱墨浆杂质去除的工艺控制与优化 |
3.1 碎浆设备与技术 |
3.2 碎浆设备与技术在广纸的应用 |
3.3 脱墨浆净化设备与技术 |
3.4 广纸脱墨浆净化设备与技术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脱墨浆油墨脱除的工艺控制与优化 |
4.1 浮选法脱墨原理 |
4.2 浮选脱墨设备 |
4.3 EcoCell 浮选槽应用与优化 |
4.3.1 浮选系统配置 |
4.3.2 EcoCell 浮选系统工艺控制 |
4.3.3 生产实践体会 |
4.4 浮选脱墨剂的选用 |
4.4.1 浮选脱墨剂实验室筛选试验 |
4.4.2 硅类脱墨剂生产应用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脱墨浆胶粘物去除的工艺控制与优化 |
5.1 一次胶粘物的控制 |
5.1.1 冷法处理 |
5.1.2 热法处理 |
5.2 二次胶粘物的控制 |
5.2.1 化学控制法 |
5.2.2 生物控制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提高脱墨浆白度的工艺控制与优化 |
6.1 脱墨浆白度提高设备与技术 |
6.1.1 废纸浆的过氧化氢漂白 |
6.1.2 废纸浆的连二亚硫酸盐漂白 |
6.1.3 废纸浆的甲脒亚磺酸漂白 |
6.1.4 H_2O_2、Na_2S_2O_4或甲脒亚磺酸的组合漂白 |
6.2 提高脱墨浆白度的工艺控制与优化 |
6.2.1 过氧化氢中浓漂白改高浓漂白的实践 |
6.2.2 脱墨浆过氧化氢-甲脒亚磺酸两段漂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废纸脱墨浆生产线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500t/d废纸脱墨浆生产线 |
(1) 废纸脱墨浆的工艺主流程 (图1) |
(2) 废纸处理与碎浆系统 |
(3) 筛选系统 |
(4) 脱墨系统 |
热分散漂白系统包括螺旋挤浆机、加热螺旋、热分散机和高浓漂白塔等。 |
2 改造实例 |
2.1 改造前的生产系统设备 |
(1) 筛选系统 |
(2) 浮选脱墨系统 |
(3) 热分散漂白系统 |
2.2 改造后的生产流程 |
3 文化用纸 (卫生纸) 废纸脱墨浆流程的设计 |
3.1 一般供文化用纸的脱墨浆流程 |
(1) 流程之一 (图2) |
(2) 流程之二 (图3) |
(3) 流程之三 (图5) |
3.2 白水的回用 |
(1) 造纸车间送来的白水: |
(2) #2多盘滤液 |
(3) #1多盘滤液 |
(4) 浅层气浮 |
3.3 化学品加入 |
4 设备的选型 |
4.1 浆水平衡计算前要知道的技术参数 |
4.2 设备选型的考虑 |
5 国内废纸脱墨浆生产线报价流程时存在问题 |
(9)回用废纸生产新闻纸过程中黏性物质特性及其控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新闻纸生产的现状及其发展 |
1.1.1 废纸回用的现状 |
1.1.2 新闻纸生产及消费的现状 |
1.1.3 废纸脱墨制浆的工艺流程 |
1.2 胶黏物的来源与性质 |
1.2.1 胶黏物的来源 |
1.2.2 胶黏物的分类 |
1.2.3 胶黏物的性质 |
1.2.4 胶黏物的危害 |
1.3 胶黏物的分析与检测 |
1.3.1 胶黏物数量的测定 |
1.3.2 胶黏物化学成分的分析 |
1.4 胶黏物的控制 |
1.4.1 工艺途径控制胶黏物 |
1.4.2 化学途径控制胶黏物 |
1.4.3 生物方法控制胶黏物 |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5.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废纸脱墨制浆过程中大胶黏物的特性研究 |
2.1 研究方法 |
2.1.1 废纸脱墨生产新闻纸的工艺流程 |
2.1.2 取样地点的选择 |
2.1.3 大胶黏物的检测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胶黏物问题的表现 |
2.2.2 取样点处的纸浆浓度和pH 值 |
2.2.3 脱墨制浆过程中的大胶黏物状况与数量 |
2.2.4 不同操作单元去除大胶黏物的情况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造纸机干燥部黏性沉积物的特性研究 |
3.1 实验与方法 |
3.1.1 黏性沉积物的选取 |
3.1.2 黏性沉积物化学组分的分离 |
3.1.3 黏性沉积物化学组分的分析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黏性沉积物各组分所占比例 |
3.2.2 己烷不溶物的FTIR 分析 |
3.2.3 氯仿抽出物的FTIR 分析 |
3.2.4 固相萃取己烷洗出物的FTIR |
3.2.5 黏性沉积物的Py-GC-MS 分析 |
3.2.6 抽提残余物灰分的SEM-EDAX 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回用废纸生产新闻纸的水循环系统中 DCS 的分析 |
4.1 实验与方法 |
4.1.1 取样点的选择 |
4.1.2 总固形物、溶解与胶体物质及溶解物的检测 |
4.1.3 水样物理化学性质的检测 |
4.1.4 DCS 水中木质素降解产物的分析与测定 |
4.1.5 DCS 水中金属离子的测定 |
4.1.6 DCS 水中碳水化合物降解产物的GC-MS 分析 |
4.1.7 DCS 水中MTBE 抽出物的GC-MS 分析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白水处理和循环回用系统 |
4.2.2 不同操作单元白水中的TS、DCS 及DS |
4.2.3 白水中所含DCS 的物理化学性质 |
4.2.4 pH 值对白水物理性能的影响 |
4.2.5 开机运行时间对白水中DCS 的影响 |
4.2.6 微气浮处理白水效率的评价 |
4.2.7 DCS 水样中木质素降解产物的紫外光谱分析 |
4.2.8 DCS 水样中金属离子的分析 |
4.2.9 DCS 水样中碳水化合物降解产物的GC-MS 分析 |
4.2.10 DCS 水样中MTBE 抽出物的GC-MS 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阳离子滑石粉控制废纸脱墨浆中胶黏物的研究 |
5.1 实验与方法 |
5.1.1 实验原料与准备 |
5.1.2 铝箔法检测胶黏物的实验 |
5.1.3 试样中溶解与胶体物质的检测 |
5.1.4 浆样湿部化学性质的检测 |
5.1.5 纸张性能的检测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施用滑石粉对胶黏物的控制效果 |
5.2.2 施用滑石粉对溶解与胶体物质的控制效果 |
5.2.3 滑石粉类型对浆水体系湿部化学性质的影响 |
5.2.4 阳离子滑石粉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 |
5.2.5 施用滑石粉对纸页性能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结论 |
6.2 论文的创新之处 |
6.3 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高浓废纸浆过氧化氢漂白技术与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废纸回收利用和废纸制浆的发展现状 |
1.1.2 纸浆漂白技术与装置的发展现状 |
1.2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 |
1.2.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
1.2.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高浓废纸浆过氧化氢漂白技术综述 |
2.1 概述 |
2.2 过氧化氢的性质和制备 |
2.2.1 过氧化氢的性质 |
2.2.2 过氧化氢的制备 |
2.3 过氧化氢漂白反应原理 |
2.3.1 碱性过氧化氢漂白体系反应物成分 |
2.3.2 过氧化氢漂白期间木素的反应 |
2.3.3 剥皮反应和终止反应 |
2.4 过氧化氢漂白的工艺条件 |
2.4.1 H_2O_2 用量 |
2.4.2 NaOH 用量 |
2.4.3 纸浆浓度 |
2.4.4 温度和时间 |
2.4.5 漂白液与纸浆的混合 |
2.4.6 纸浆的洗涤 |
2.5 过氧化氢的无效分解及其抑制 |
2.5.1 过氧化氢的无效分解 |
2.5.2 减少过氧化氢分解的途径 |
2.6 高浓废纸浆过氧化氢漂白流程及特点 |
2.6.1 高浓废纸浆过氧化氢漂白流程 |
2.6.2 过氧化氢的加入部位 |
2.6.3 高浓废纸浆过氧化氢漂白的特点 |
第三章 国内引进的高浓废纸浆过氧化氢漂白关键设备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
3.1 高浓纸浆浓缩设备 |
3.1.1 双网压滤机 |
3.1.2 单螺旋挤浆机 |
3.1.3 双辊挤浆机 |
3.2 高浓混合器 |
3.2.1 Micar 高浓混合器 |
3.2.2 立式盘式高浓混合器 |
3.2.3 卧式高浓混合器 |
3.2.4 双轴搓揉机 |
3.2.5 圆盘式热分散机 |
3.3 高浓漂白塔及其卸料装置 |
3.3.1 圆柱形漂白塔 |
3.3.2 高浓卸料装置 |
3.3.3 底部稀释卸料的高浓漂白塔 |
第四章 引进高浓废纸浆过氧化氢漂白生产线的运行及技术改造 |
4.1 #3 脱墨线的高浓过氧化氢漂白 |
4.1.1 漂白工艺流程 |
4.1.2 关键设备情况 |
4.1.3 漂白系统优点 |
4.2 #2 脱墨线高浓过氧化氢漂白改造 |
4.2.1 改造前工艺流程 |
4.2.2 改造后工艺流程 |
4.2.3 设备改造情况 |
4.2.4 改造小结 |
4.3 #1 脱墨线高浓过氧化氢漂白改造 |
4.3.1 改造前工艺流程 |
4.3.2 改造后工艺流程 |
4.3.3 设备改造情况 |
4.3.4 改造小结 |
第五章 废纸浆过氧化氢漂白工艺条件的研究 |
5.1 实验 |
5.1.1 实验原料和化学药品 |
5.1.2 漂白工艺 |
5.1.3 白度测定 |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2.1 氢氧化钠用量对漂白结果的影响 |
5.2.2 硅酸钠用量对漂白结果的影响 |
5.2.3 过氧化氢用量对漂白结果的影响 |
5.2.4 漂白温度对漂白结果的影响 |
5.2.5 漂白时间对漂白结果的影响 |
5.3 结论 |
第六章 高浓废纸浆过氧化氢漂白的生产实践 |
6.1 生产试验 |
6.1.1 试验原料和化学药品 |
6.1.2 漂白工艺流程 |
6.1.3 白度测定 |
6.2 试验结果与讨论 |
6.2.1 硅酸钠与过氧化氢的相对比例对漂白结果的影响 |
6.2.2 氢氧化钠加入量和漂后pH 对漂白结果的影响 |
6.2.3 漂白温度和时间对漂白结果的影响 |
6.3 结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使用Fibreflow碎浆的废纸脱墨生产线(论文参考文献)
- [1]“十二五”自主装备创新成果(之一)废纸处理装备技术[A]. 胡楠,张辉,张洪成,许银川,郑少斌,滕敬彦,黄伟,刘建坡,张云阁. 第三届中国造纸装备发展论坛报告和论文专集, 2016
- [2]旧报纸脱墨的研究进展[J]. 雷龙,冯文英. 中国造纸, 2014(09)
- [3]白卡纸生产用脱墨浆弱碱性脱墨工艺优化[D]. 赵媛媛.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5)
- [4]提高废纸脱墨浆洁净度的工艺控制与优化[D]. 李小红.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5)
- [5]废纸脱墨浆生产线的设计[J]. 徐世荣. 中华纸业, 2012(08)
- [6]废纸脱墨制浆流程及新型设备的介绍[J]. 张永龙,郑少斌. 华东纸业, 2012(01)
- [7]用新型设备配置的废纸脱墨制浆流程[J]. 张永龙,郑少斌. 华东纸业, 2010(06)
- [8]制浆造纸装备科学技术发展研究[A]. 张辉,王淑梅,程金兰,胡楠. 2010-2011制浆造纸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 2010
- [9]回用废纸生产新闻纸过程中黏性物质特性及其控制的研究[D]. 李超. 山东轻工业学院, 2010(04)
- [10]高浓废纸浆过氧化氢漂白技术与装置的研究[D]. 刘贵钊. 华南理工大学, 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