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97上海明精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新产品介绍——CJK6136经济型数控车床(论文文献综述)
丁卓[1](2009)在《我国数控机床行业关键成功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数控机床是工业母机,数控机床行业被称为“装备制造业中的装备制造业”。目前我国数控机床行业发展迅速,在2007年首次占领了超过50%的国内市场份额,并在经济型数控机床市场上取得较大成功。本文的研究目的是研究并解析该行业的关键成功因素。本文综合采用了文献综述、国内外行业比较分析、典型案例分析和专家访谈的研究方法,定性地识别了我国数控机床行业的关键成功因素。本文首先进行了国内外学者既往研究的综述,过去研究主要提出了政策、技术战略和市场空间三个因素,尚缺乏对行业关键成功因素的系统总结;其次描述了行业的现状和特点,并分别回顾了数控机床行业主要强国及我国行业发展历史和现状,并对其特点和竞争动态进行了归纳;实证分析部分本文主要分析了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的浙江玉环数控机床产业圈和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的华中数控这两个典型案例,并分别分析了其关键成功因素。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将我国数控机床行业关键成功因素总结为政策支持、迅速增长的国内需求、需求的层次机构、数控机床结构和制造链的可分性、后发优势、企业制度转变、贴近用户、低成本等八个因素。并采用问卷的方式对这几个因素做了验证性调研。最后,本文提出为了克服在中高端市场上对国际先进企业的竞争劣势,我国数控机床行业应该提高行业集中度,加强政策引导,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持续创新体系。
杜彦斌[2](2012)在《退役机床再制造评价与再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机床保有量世界第一,但整体技术水平落后,大量机床面临技术性或功能性淘汰。机床再制造是一种基于废旧资源循环利用的机床制造新模式,是解决我国量大面广的退役机床处理过程所存在问题的最有效途径,符合当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施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需要。退役机床再制造评价与再设计是机床再制造的关键技术之一,迫切需要相关理论与方法的支持。本文结合“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机床再制造关键技术与应用”(课题编号:2006BAF02A20)及“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滚动课题“机床再制造成套技术及产业化”(课题编号:2011BAF11B09)等项目,集成现代机床设计理念、方法以及机床再制造经验,对退役机床再制造评价与再设计方法进行研究,为机床再制造产业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首先,在分析比较机床再制造与机床维修及改造、新机床制造的共同点以及区别的基础上,阐述机床再制造的定义及内涵;从生命周期过程的角度出发,建立包括关键技术层、生命周期过程层、目标层的机床再制造过程模型,并分别从机床再制造的目标、再设计、工艺过程、技术框架、质量控制、资源消耗及环境影响等视图,全面分析机床再制造过程。其次,提出面向过程的退役机床可再制造度评价总体流程,建立包括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资源环境效益三方面的退役机床可再制造度评价指标体系,对各个指标的量化方法进行分析,并确定各准则下各指标的权重值,进而形成一种集成的面向机床再制造过程的退役机床可再制造度评价方法,并应用于B2025龙门刨床再制造评价过程。再次,在分析退役机床再设计过程特点的基础上,引入公理化设计理论,建立基于公理化设计的退役机床定制化再设计总体流程框架,主要包括用户需求分析、概念再设计及再制造工艺设计等过程;重点从功能特性规划、结构再设计等方面分析退役机床概念再设计过程,并结合案例对某车床再制造过程进行分析;考虑退役机床再设计的定制化特点,建立一种面向定制化再设计的退役机床物料优化配置方法,以再加工时间,再制造效益,再制造工艺难易度为定制化再设计的目标,最终实现“被动式”定制需求与“主动式”定制需求之间的优化协调。然后,阐述退役机床再制造工艺过程的特点,对机床再制造工艺方案设计过程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机械部分修复与再制造、数控及电气部分再设计,并从节能性、环境友好性、信息化等方面,对机床整机性能综合提升方案进行分析;建立包括经济性、技术性、资源性、环境友好性的机床再制造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一种基于熵权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进而建立退役机床再设计方案综合评价模型。最后,对重庆机床集团实施机床再制造的实践情况进行介绍;在对YX3120系列滚齿机再制造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形成YX3120系列滚齿机再制造设计方案,再制造效益显着。
叶雪枫,刘抒[3](1997)在《’97上海明精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新产品介绍——CJK6136经济型数控车床》文中指出 一、机床简介 CJK 6136数控车床是我公司最新开发的经济型数控车床。控制系统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的SINUMERIK802S系统。该机床设计先进,功能齐全,操作方便,造型美观,具有标准数控车床功能。该机床由本公司结合原上海第二机床厂数控车床的生产技术,进行设计和制造。
王博[4](2008)在《我国数控机床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机床工业是装备制造业的基础产业,数控机床是机床工业的核心产品。在数字化控制技术和精密制造技术快速发展的国际制造业中,数控机床作为现代制造业的主流加工设备,已成为国际制造业和国防工业竞争的焦点。我国数控机床经过了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但在数控机床品种、质量和性能等方面仍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特别是高级型数控机床主要依赖进口,已明显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的发展。本文从产业创新理论出发,结合数控机床产业特点提出数控机床产业创新能力概念模型。概念模型主要包括政策制度、创新动力、技术能力的形成、创新活动的实现和创新活动的反馈五个作用环。而创新活动的实现就是在产业政策制度引导协调下,产业技术能力与创新动力进行匹配的结果。进而运用该模型对我国数控产业创新动力、能力、政策制度等现状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我国数控机床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沈步云,俞尧[5](2002)在《上海地区机床行业硕果累累》文中研究表明 在2001年,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国内装备机械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机床机械事业部所属企业实现产值同比增长11.4%、销售额同比增长11.5%。其中,上海机床工具集团2001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0亿元,如上海机床工具集
何宁[6](2017)在《全球技术进步背景下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各种技术进步融合体的装备制造业是工业化之母,是高新技术产业之根,是国民经济的脊梁。在新一轮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的今天,全球经济增长格局不断变化、全球化生产方式不断变革。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GVC)中仍处于中低端地位,不仅面临颠覆性技术的冲击,还面临着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要想保持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必须通过产业升级推动装备制造业向附加值更高和盈利前景更好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方向发展。技术进步是促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之一。全球技术进步背景下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已不仅仅是某个国家产业发展的问题,而是一种与特定的全球价值链及其生产网络互动的关系。一般认为,融入GVC可以通过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授权、进口资本品等直接和间接渠道实现知识转移、知识共享,进而促进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然而,GVC治理模式使发达国家企业更多处于价值链高端环节,广大发展中国家制造企业往往被封锁在低端环节,基本按照价值链主导企业传递的知识和信息开展本环节工作。融入GVC能否有效促进技术进步取决于发达国家技术外溢的程度以及发展中国家是否具有足够的技术吸收能力。因此,开展全球价值链下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问题研究,不仅对于中国在以智能制造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中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提升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进而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经济增长理论、技术进步后发优势理论和全球价值链升级理论等,重点从融入全球价值链视角分析了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问题,并系统阐述了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的一般规律和经典模型,分析了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技术进步机制和产业升级路径,剖析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总体发展情况、产业技术水平和样本企业情况,分析了中国装备制造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对全球技术进步趋势进行了分析,对主要国家产业政策进行了比较与评价,从技术创新、资产结构、人才结构、产出结构、绿色发展以及两化融合发展等6个方面构建了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理论建模,并运用1999-2012年7个装备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首次实证检验了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技术进步效应,进而提出了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模式“自主式”升级路径、基于产业公地的“集群式”升级路径、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再创新的“渐进式”升级路径、由主价值链融入到多点融入的“包围式”升级路径等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具体路径,同时针对机床装备制造业进行了案例研究。本文综合运用文献演绎法、理论建模法、多元统计分析法等方法,得出以下基本结论:(1)自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以来,中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很多突出的成就,同时产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也愈加突显。通过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制造及贸易大国,在装备制造业领域主要体现在:工业总产值规模不断扩大,在整体国民经济中仍是支柱产业;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出口结构有所改善,但出口比重呈现下降趋势;吸引外资增速放缓、对外投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一些制约因素也导致装备制造业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测算结果显示,中国装备制造业各行业在2008年以前呈现明显的技术进步,之后呈现下降趋势,2010年及以后部分行业又出现缓慢提升,总体呈现“先升、后降、再升”的变化路径与趋势,表明装备制造业内部存在一定的结构性矛盾,正在通过产业升级优化提升。(2)本文基于投入产出表测算了装备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全球价值链融入程度指数,结果表明,1999-2012年间,各细分行业融入程度基本呈现“W”型特征,在2005年达到最高点,在2001年和2009年出现两个低点,这种特征可能与2003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2001年和2008年发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有关。基于对总出口复杂度分析测算得出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结果显示,2001-2014年间中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并不稳定,表明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仍然较低,与领先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3)融入GVC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存在“阻碍效应”和“促进效应”双重效应的影响。本文利用1999-2012年7个装备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检验了融入GVC的技术进步效应,实证结果显示,融入GVC与技术进步效应之间呈U型曲线关系,这体现出作为高技术产业的装备制造业与一般加工制造业的区别。随着“入世”谈判进程的加快,自1998年开始,中国本土装备制造业的高保护措施逐渐弱化,进口装备关税大幅降低,外商投资企业全面落户中国。由于中国市场面临外商投资企业和国外产品的直接竞争,给本土企业的研发和产品销售造成了较大冲击。由于本土企业技术吸收能力较弱,而且一旦到达功能升级时便会触及价值链主导企业的核心利益,因此在较长一段时间无法通过融入GVC获得有效的技术溢出,存在阻碍效应;随着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吸收能力的不断提升,促进效应的作用将逐渐增强。(4)全球技术进步下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产业政策和经济体制、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企业的跨国投资与经营能力、高级人力资本的供给等。随着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细化与产业活动的不断分离,除了 Humphrey和Schmitz(2002)提出的传统全球价值链升级模式外,产业升级路径还包括同一产品价值链上的升级、同一产业内产品结构的升级、不同要素密集度的产业升级、基于技术能力的产业内升级等。本文结合融入全球价值链对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影响机制,以及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自身特点,提出了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模式“自主式”升级路径、基于产业公地的“集群式”升级路径、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再创新的“渐进式”升级路径和从主价值链融入到多点融入的“包围式”升级路径。基于研究成果和有关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在国家层面,构建完善的对外投资法律体系,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强技术成果保护力度,警惕知识产权陷阱;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促进大中小企业的融通发展;构建产业公地,促进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模式的实现;加快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提升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2)在行业层面,建立基于技术成熟度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形成良性互动机制;行业协会应适应脱钩改革新形势,更好的服务微观、影响宏观;融入全球价值链应重点关注技术升级空间大的行业,实现国内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的高效对接。(3)在企业层面,深入践行“军民融合”战略,促进装备制造企业融合发展;合理选择升级路径,按照比较优势融入全球价值链;努力提升技术吸收能力,注重跨国并购技术协同效应。
王群[7](2009)在《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装备制造业是工业的“母机”,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重任。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不仅决定了其它产业竞争力强弱,而且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大量形成和迅速发展,有效的促进了辽宁乃至全国经济的建设和发展。然而,随着跨国公司对全球价值链高附加值环节的占领,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发展遭遇了“瓶颈”。在此背景下,探索和研究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模式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目前,研究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有两种基本思路。一种是从集群内部寻找升级发展的路径,另一种是基于集群的外部关联。从第一种思路,即从集群内部地方资源整合的思路考虑集群发展问题,不能完全解决诸如资源要素禀赋优势持续、区域创新系统外部牵引等产业集群的发展障碍。因此,本研究基于第二种思路,即从集群的外部关联入手,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探讨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发展模式问题,以期从理论和实践上更有效地解决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问题。论文以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为研究对象,以经济学视角的全球价值链为研究工具,以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为研究目的,结合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理论,综合运用比较分析、规范研究、数理经济方法与实地调研以及案例剖析与统计分析等多种方法,提出从“嵌入价值链”走向“主导价值链”的集群持续发展的战略模式,构建了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蔓延式和突破式发展模式框架,并从集群、企业、政府等多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及辽宁经济腾飞贡献力量。论文除绪论和结论外,共分为5章:第1章分析装备制造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下的基本特征,根据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发展状况揭示其被主导跨国公司“低端锁定”的特征事实,为发展模式的研究明确前提和基础。第2章世界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经验借鉴。分析以美国为代表的先行工业国和以日本、中国台湾为代表的追赶型后发工业国家和地区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借鉴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第3章构建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模式之一——蔓延式发展模式。蔓延式发展模式核心是嵌入全球价值链,实施有效的“反向整合”。获得价值链局部主导权的关键在于学习吸收。蔓延式发展的基本途径是成本领先、差异化和网络化。以沈阳冶矿装备制造业集群为案例探讨蔓延发展的模式方法。第4章构建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模式之二——突破式发展模式。突破式发展模式的核心是突破“低端锁定”,实施有效的“反预占”措施。突破价值链“低端锁定”的关键在于自主创新。突破式发展模式的基本途径在于技术创新、价值链重构和价值链扩展。以沈阳机床装备制造业集群为案例探讨突破的模式方法。第5章构建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模式演化的三阶段模型,明确二种发展模式在不同阶段的适用和作用。分析在全球价值链下集群发展的不同模式中政府的作用和措施。
徐正平[8](1998)在《1998年度中国机床工业的一次检阅——第四届中国机床工具商品展览交易会侧记》文中研究表明 由中国机床总公司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机床工具商品展览交易会(CMTF’98),暨第三届中国国际机械装备展览会(CIMES’98)于1998年4月6~10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来自美、日、意、俄、中和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与台湾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家厂商参加了这次盛会,展览面积26000m2,展台面积超过11500m2,估计观众人数超过5万人次。这次展览的展品以车床最多,共有34家厂商展出了89台车床,其中数控车床有63台,占71%;15 家厂
钟永华[9](2006)在《四川内江四海锻压机床有限公司营销战略研究》文中认为2004年11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辽宁视察工作时明确指出:“机床是装备制造业的工作母机,实现装备制造业现代化,取决于我国机床发展水平。振兴装备制造业,首先要振兴机床工业,我们要大力发展国产数控机床。”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机床设备产业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在建国以后和改革开放的早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竞争的加剧,大量国外优秀的机床设备生产企业的进入,我国的机床设备行业正处在重要的转折时期;面对国内外的激烈竞争,国内许多知名的机床设备企业都已经破产或被兼并,即使现在仍然生存的企业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何使这部分企业发挥其潜在的优势和走出困境,这是许多机床设备企业必须面对的现状。本文作者以其所工作过的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对四川内江四海锻压机床有限公司的组织结构、产品种类和生产经营现状进行了简介,让读者对研究的对象有个初步的认识;第二章,介绍了机床行业和锻压机床行业的基本情况,使读者对机床行业和锻压机床行业的特点,以及国内处的发展状况有初步的认识;同时,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对锻压机床行业进行分析研究;第三章,运用SWOT分析理论对四川内江四海锻压机床有限公司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明确了四海公司的优势和劣势、机遇和威胁,然后介绍了四海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及公司可选择的战略;第四章,运用STP理论,通过市场细分、市场定位,最后确定四海公司的目标市场;第五章,根据营销的4Ps理论,制定出四海公司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第六章,为了保证公司的营销战略能够得到贯彻执行,公司在体制创新、技术开发、人才培养和售后服务等方面应当加强,从而为营销战略的实施提供保障。希望通过本论文能为四海
屈平[10](2005)在《国内数控机床现状简析及建议》文中研究说明 一、国内数控机床行业近年取得的成绩我国的数控机床无论从产品种类、技术水平、质量和产量上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一些关键技术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据统计,目前我国可供市场的数控机床有1500种,几乎覆盖了整个金属切削机床的品种类别和主要的锻压机械。领域之广,可与日本、德国、美国并驾齐驱。这标志着国内数控机床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
二、’97上海明精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新产品介绍——CJK6136经济型数控车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97上海明精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新产品介绍——CJK6136经济型数控车床(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数控机床行业关键成功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论 |
1.1 行业现状和本文研究问题 |
1.2 研究方法论 |
1.2.1 关键成功因素分析法 |
1.2.2 本文研究方法 |
1.2.3 本文研究思路和流程 |
1.2.4 论文主要内容 |
第2章 研究现状总结 |
2.1 对我国数控机床行业以往研究回顾 |
2.2 领先国家数控机床行业关键研究回顾 |
2.3 对研究文献的总结和本研究的具体切入点 |
第3章 机床行业及其演化史 |
3.1 数控机床行业简介及其特点 |
3.1.1 世界机床市场现状简介 |
3.1.2 数控机床行业的制造链和价值链分析 |
3.1.3 数控机床行业特点分析 |
3.2 世界机床行业发展史 |
3.2.1 数控技术发展史 |
3.2.2 数控机床主要强国发展史 |
3.3 我国数控机床行业演化史 |
3.4 我国数控机床行业现状 |
3.4.1 市场方面 |
3.4.2 技术方面 |
3.4.3 国内厂商面临的竞争环境 |
第4章 案例研究 |
4.1 浙江玉环数控机床产业圈 |
4.1.1 现状简介 |
4.1.2 历史回顾 |
4.1.3 政府和行业组织 |
4.1.4 商业模式和行业生态 |
4.1.5 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
4.2 华中数控 |
4.2.1 企业背景介绍 |
4.2.2 科研和市场成就 |
4.2.3 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
4.3 案例研究小结 |
4.3.1 案例典型性 |
4.3.2 成功关键因素小结 |
第5章 我国数控机床行业成功关键因素总结 |
5.1 对分析框架的讨论 |
5.2 企业外部因素/行业特点 |
5.2.1 国家政策的支持 |
5.2.2 迅速增长的国内需求 |
5.2.3 需求的层次结构 |
5.2.4 数控机床的结构/制造链可分性 |
5.2.5 技术后发优势 |
5.3 企业内部因素 |
5.3.1 企业制度的转变 |
5.3.2 贴近国内市场 |
5.3.3 低成本 |
5.4 验证性调研 |
5.4.1 调研目的 |
5.4.2 调查对象和内容 |
5.4.3 数据和结论 |
第6章 结论及讨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价值 |
6.3 本研究的局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数控技术简介 |
B.1 数控技术、数控系统和数控机床 |
B.2 数控机床的结构和功能 |
B.3 数控机床的分类 |
A.3.1 按技术指标分 |
A.3.2 按经济指标分 |
(2)退役机床再制造评价与再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 |
1.1.1 再制造-循环经济“再利用”的高级形式 |
1.1.2 机床再制造的重要意义 |
1.1.3 再设计是退役机床再制造的关键技术之一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再制造产业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2 机床再制造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1.2.3 退役机床再设计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意义及课题来源 |
1.3.1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3.2 论文的课题来源 |
1.4 论文研究内容的安排 |
2 面向生命周期的退役机床再制造过程模型 |
2.1 退役机床再制造的定义及内涵 |
2.2 面向生命周期的退役机床再制造过程模型 |
2.2.1 机床再制造目标视图 |
2.2.2 机床再设计过程视图 |
2.2.3 机床再制造工艺过程视图 |
2.2.4 机床再制造技术视图 |
2.2.5 机床再制造质量控制过程视图 |
2.2.6 机床再制造过程的资源消耗及环境影响视图 |
2.3 本章小结 |
3 面向再制造过程的退役机床可再制造度评价方法 |
3.1 退役机床可再制造度评价总体流程框架 |
3.2 退役机床可再制造度评价指标体系及其量化 |
3.2.1 技术可行性指标体系及量化 |
3.2.2 经济可行性指标及量化 |
3.2.3 资源环境效益指标体系及量化 |
3.3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3.4 应用算例 |
3.4.1 概述 |
3.4.2 退役 B2025 龙门刨床可再制造度分析 |
3.4.3 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公理化设计的退役机床定制化再设计方法 |
4.1 退役机床再设计过程的特点 |
4.2 基于公理化设计的退役机床定制化再设计过程模型 |
4.2.1 公理化设计基本原理 |
4.2.2 基于公理化设计的退役机床定制化再设计过程框架 |
4.3 面向定制化的再制造机床概念再设计过程分析 |
4.3.1 基于 QFD 的再制造机床功能特性规划 |
4.3.2 再制造机床结构再设计过程分析 |
4.3.3 应用案例 |
4.4 面向定制化的退役机床再设计物料优化配置方法 |
4.4.1 问题描述 |
4.4.2 面向定制化再设计的退役机床物料优化配置模型 |
4.4.3 基于 GA 的优化配置模型求解方法 |
4.4.4 应用算例 |
4.5 本章小结 |
5 退役机床再制造工艺方案设计及评价方法 |
5.1 退役机床再制造工艺过程特点 |
5.2 退役机床修复与再制造工艺方案设计 |
5.2.1 机械部分修复与再制造工艺方案设计 |
5.2.2 数控及电气部分再制造方案设计 |
5.3 退役机床整机性能综合提升方案设计 |
5.3.1 退役机床能效提升方法 |
5.3.2 退役机床环境友好性改进方法 |
5.3.3 退役机床信息化提升技术 |
5.4 基于熵权的退役机床再制造方案评价方法 |
5.4.1 机床再制造设计方案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5.4.2 基于熵权的机床再设计方案综合评价模型 |
5.4.3 应用案例 |
5.5 本章小结 |
6 案例应用:重庆机床集团滚齿机再制造实践 |
6.1 重庆机床集团实施机床再制造情况 |
6.1.1 重庆机床集团简介 |
6.1.2 重庆机床集团实施机床再制造模式 |
6.2 YX3120 系列滚齿机再制造方案设计 |
6.2.1 YX3120 系列滚齿机再制造需求分析 |
6.2.2 YX3120 系列滚齿机再制造方案 |
6.2.3 再制造效益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从事的主要科研工作 |
D.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奖励 |
(4)我国数控机床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数控机床产业自主创新内涵及创新能力概念模型构建 |
2.1 数控机床产业的定义与技术特点 |
2.1.1 数控机床业含义及范围 |
2.1.2 数控机床产业特点 |
2.1.3 数控机床产业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必要性 |
2.2 数控机床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概念模型的建立 |
2.2.1 自主创新能力 |
2.2.2 产业创新系统理论 |
2.2.3 数控机床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概念模型 |
2.3 数控机床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概念模型相关理论解析 |
2.3.1 数控机床产业自主创新政策制度 |
2.3.2 数控机床产业自主创新动力 |
2.3.3 数控机床产业技术能力 |
2.3.4 数控机床产业自主创新活动过程 |
2.3.5 数控机床产业自主创新反馈 |
3 我国数控机床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实证分析 |
3.1 我国数控机床产业自主创新发展历程 |
3.1.1 我国数控机床产业自主创新发展回顾 |
3.1.2 我国数控机床产业自主创新发展特点 |
3.1.3 我国数控机床产业自主创新发展评述 |
3.2 我国数控机床产业自主创新现状分析 |
3.2.1 我国数控机床产业自主创新政策制度分析 |
3.2.2 我国数控机床产业自主创新动力分析 |
3.2.3 我国数控机床产业技术能力分析 |
3.2.4 中国数控机床产业自主创新过程分析 |
3.2.5 中国数控机床产业自主创新反馈分析 |
4 我国数控机床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
4.1 强化政府服务功能,提高数控产业自主创新系统反馈效率 |
4.1.1 为数控产业创新主体传递信息,提供咨询服务 |
4.1.2 加快数控技术公共研发平台和检测平台的建设 |
4.2 增强我国数控产业自主创新动力 |
4.2.1 以国内市场需求为导向,差异化生产 |
4.2.2 加强政府导向性作用,调整市场结构 |
4.2.3 关注市场发展,开拓国际市场 |
4.2.4 尊重发展规律,立足自主创新 |
4.3 提升我国数控机床产业自主创新技术能力策略 |
4.3.1 加强我国数控机床产业与用户的交流与合作 |
4.3.2 加强我国数控机床产业与供应商的交流与合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全球技术进步背景下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1 国际背景 |
1.1.2 国内背景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1.4.1 结构安排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与评述 |
2.1 装备制造业概述及文献综述 |
2.1.1 装备制造业概述 |
2.1.2 关于装备制造业的研究综述 |
2.2 技术进步的类型及文献综述 |
2.2.1 技术进步的类型 |
2.2.2 关于技术进步的研究综述 |
2.3 产业升级概述及文献综述 |
2.3.1 产业升级概述 |
2.3.2 关于产业升级的研究综述 |
2.4 全球技术进步下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研究综述 |
2.4.1 全球价值链的概念 |
2.4.2 融入全球价值链与技术进步关系研究 |
2.4.3 融入全球价值链与产业升级关系研究 |
2.4.4 融入全球价值链、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的关系研究 |
2.4.5 全球技术进步下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问题研究 |
2.4.6 “一带一路”倡议下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问题研究 |
2.5 国内外现有研究述评 |
2.5.1 技术进步与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现有研究述评 |
2.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3章 技术进步与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理论探讨 |
3.1 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相关理论 |
3.1.1 经济增长理论 |
3.1.2 技术进步后发优势理论 |
3.1.3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
3.1.4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3.1.5 雁行形态理论 |
3.1.6 全球价值链升级理论 |
3.1.7 产业升级的一般规律 |
3.2 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的模型 |
3.2.1 产品种数扩大的技术进步模型 |
3.2.2 产品质量提高的技术进步模型 |
3.2.3 模型对比分析 |
3.3 融入全球价值链、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的互动机制 |
3.3.1 融入全球价值链下的技术进步机制 |
3.3.2 技术进步对产业升级的推动机制 |
3.3.3 融入全球价值链下的产业升级路径 |
3.4 全球技术进步下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影响因素分析 |
3.4.1 产业政策和经济体制 |
3.4.2 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 |
3.4.3 跨国投资与经营能力 |
3.4.4 高级人力资本的供给 |
3.5 全球技术进步下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评价指标体系 |
3.5.1 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3.5.2 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
3.5.3 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评价指标体系定量研究 |
第4章 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
4.1 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总体发展 |
4.1.1 装备制造业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 |
4.1.2 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 |
4.1.3 吸引外资增速放缓、对外投资快速增长 |
4.1.4 重引进、轻消化、少自主创新平台 |
4.2 装备制造业产业技术发展及竞争力分析 |
4.2.1 全要素生产率 |
4.2.2 劳动生产率 |
4.2.3 全球价值链融入程度指数 |
4.2.4 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 |
4.3 装备制造业样本企业分析 |
4.3.1 生产经营情况 |
4.3.2 盈利能力情况 |
4.3.3 研发投入情况 |
4.3.4 国际化发展与出口情况 |
4.4 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面临的问题 |
4.4.1 总体技术水平不高 |
4.4.2 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
4.4.3 产业政策的不足 |
4.4.4 FDI的影响 |
第5章 全球技术进步趋势与产业政策国际比较 |
5.1 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的趋势: 智能制造 |
5.1.1 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方向 |
5.1.2 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 |
5.2 主要国家装备制造业的产业政策 |
5.2.1 中国的产业政策 |
5.2.2 美国的产业政策 |
5.2.3 德国的产业政策 |
5.2.4 日本的产业政策 |
5.3 产业政策对比分析与评价 |
5.3.1 美德日发展装备制造业的相同点 |
5.3.2 美德日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差异 |
5.3.3 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政策评价 |
第6章 融入全球价值链与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效应分析 |
6.1 引言 |
6.2 分析框架与理论假设 |
6.2.1 融入GVC对技术进步的阻碍效应 |
6.2.2 融入GVC对技术进步的促进效应 |
6.2.3 融入GVC与技术进步效应的U型关系假说 |
6.3 模型构建、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6.3.1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
6.3.2 数据说明 |
6.4 实证方法与变量处理 |
6.4.1 实证方法 |
6.4.2 变量处理 |
6.4.3 融入GVC的阻碍效应检验 |
6.4.4 融入GVC的双重效应检验 |
6.4.5 融入全球价值链下行业特征因素的影响分析 |
6.5 融入程度分析 |
6.5.1 正U型曲线效应分析 |
6.5.2 稳健性检验 |
第7章 全球技术进步下装备制造业的升级路径 |
7.1 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主要路径 |
7.1.1 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自主式”升级路径 |
7.1.2 基于产业公地的“集群式”升级路径 |
7.1.3 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再创新的“渐进式”升级路径 |
7.1.4 由融入主价值链到多点融入的“包围式”升级路径 |
7.2 数控机床装备制造业升级案例分析 |
7.2.1 数控机床装备制造行业的发展 |
7.2.2 机床行业的技术进步趋势与智能化发展 |
7.2.3 机床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面临的问题 |
7.2.4 产业升级典型企业案例分析 |
7.2.5 产业升级的路径与对策 |
第8章 研究结论、对策建议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对策建议 |
8.2.1 国家层面 |
8.2.2 行业层面 |
8.2.3 企业层面 |
8.3 本文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
8.3.1 本文的局限性 |
8.3.2 未来的研究方向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问题的提出 |
0.1.1 选题背景 |
0.1.2 理论、现实意义 |
0.2 文献综述 |
0.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0.2.2 全球价值链研究现状与评价 |
0.2.3 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现状与评价 |
0.3 论文技术路线 |
0.4 论文研究基本内容 |
0.5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0.5.1 论文的研究方法 |
0.5.2 论文的创新之处 |
1 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特征 |
1.1 全球价值链下装备制造业集群的特征 |
1.1.1 产业特征决定的市场势力强大 |
1.1.2 寡占组织模式下的高研发强度 |
1.1.3 支柱产业地位强化 |
1.1.4 跨国公司对价值链的高端占领 |
1.2 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概况 |
1.2.1 门类齐全、规模较大、网络组织结构分明 |
1.2.2 区域集中度高、寡头垄断特征明显 |
1.2.3 高市场占有利率与低经济效益并存 |
1.2.4 传统装备制造业比重大、创新能力差 |
1.3 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的"低端锁定" |
1.3.1 产品出口"量增价跌"日趋严重 |
1.3.2 进口关键元器件价格持续攀升 |
1.3.3 价值链上利益分配严重失衡 |
1.3.4 跨国公司的"垄断性进入" |
1.3.5 本地企业盈利能力薄弱 |
1.4 本章小结 |
2 全球价值链下世界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经验借鉴 |
2.1 美国"先导创新型"集群发展模式 |
2.1.1 美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概况 |
2.1.2 美国"先导创新型"集群发展模式 |
2.1.3 经验与启示 |
2.2 日本"模仿-超越型"集群发展模式 |
2.2.1 日本装备制造业发展概况 |
2.2.2 日本"模仿-超越型"集群发展模式 |
2.2.3 经验与启示 |
2.3 中国台湾地区"嵌入发展型"集群发展模式 |
2.3.1 中国台湾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概况 |
2.3.2 中国台湾地区"嵌入发展型"集群发展模式 |
2.3.3 经验与启示 |
2.4 本章小结 |
3 蔓延式发展: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模式之一 |
3.1 蔓延式发展模式的基本内涵 |
3.2 蔓延式发展模式中的学习创新国际化模式 |
3.2.1 模仿与自主创新并重模式 |
3.2.2 学习创新战略框架 |
3.3 蔓延式发展的实现机制 |
3.3.1 基于过程创新的成本领先 |
3.3.2 基于产品市场创新的差异化 |
3.3.3 基于组织创新的网络化 |
3.4 蔓延式发展模式下集群竞争优势的培育 |
3.4.1 以规模经济与速度经济实现成本领先 |
3.4.2 以定位市场小生境实现差异化 |
3.4.3 以构建战略联盟发挥网络优势 |
3.4.4 根据阶段特征制定发展策略 |
3.5 案例分析:沈阳冶矿装备集群的蔓延发展 |
3.5.1 冶矿装备组成及其特征 |
3.5.2 沈阳冶矿装备集群发展概况 |
3.5.3 沈阳冶矿装备制造集群的蔓延发展之路 |
3.6 本章小结 |
4 突破式发展: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模式之二 |
4.1 突破式发展模式的基本内涵 |
4.1.1 突破性技术创新与自主创新品牌 |
4.1.2 价值链重构 |
4.1.3 跨国并购 |
4.2 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自主创新模式选择 |
4.2.1 自主创新和自主创新模式选择 |
4.2.2 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的自主创新模式 |
4.3 突破式发展模式的实现机制 |
4.3.1 价值链上游预占与中游反预占 |
4.3.2 价值链下游预占与中游反预占 |
4.3.3 全球价值链中上下游的双向突破 |
4.4 突破式发展模式下集群竞争优势的培育 |
4.4.1 促进集群创新网络升级 |
4.4.2 整合全球科技资源、提升技术获取能力 |
4.4.3 构建专利网络、打造自主标准 |
4.4.4 推动渠道整合、实施名牌战略 |
4.5 案例分析:沈阳机床装备制造业集群的突破发展 |
4.5.1 沈阳机床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现状 |
4.5.2 问题与差距 |
4.5.3 沈阳机床制造业集群突破式发展之路 |
4.6 本章小结 |
5 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模式演化与政府作用 |
5.1 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模式演化 |
5.2 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中的地方政府作用 |
5.2.1 依据全球价值链定位制定集群发展的战略和政策 |
5.2.2 依据集群发展模式制定对策措施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9)四川内江四海锻压机床有限公司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四川内江四海锻压机床有限公司简介 |
一、公司简介 |
二、公司组织结构 |
三、公司产品介绍 |
四、公司经营现状 |
第二章、行业分析 |
一、机床行业现状分析 |
二、锻压行业现状分析 |
三、锻压行业竞争能力分析(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第三章、四川内江四海锻压机床有限公司的SWOT 分析 |
一、SWOT 理论的简介 |
二、公司存在的优势 |
三、公司存在的劣势 |
四、公司存在的机遇 |
五、公司存在的威胁 |
六、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七、可选择的战略 |
第四章、四川内江四海锻压机床有限公司的 STP 分析 |
一、STP 分析理论的简介 |
二、细分市场 |
三、选择目标市场 |
四、市场定位 |
第五章、四川内江四海锻压机床有限公司的营销策略 |
一、产品策略 |
二、价格策略 |
三、分销策略 |
四、促销策略 |
第六章、 四川内江四海锻压机床有限公司的营销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一、管理体制的创新 |
二、技术创新 |
三、人才培养计划 |
四、售后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
五、计划的执行控制 |
参考文献 |
致 谢 |
四、’97上海明精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新产品介绍——CJK6136经济型数控车床(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数控机床行业关键成功因素分析[D]. 丁卓. 清华大学, 2009(S2)
- [2]退役机床再制造评价与再设计方法研究[D]. 杜彦斌. 重庆大学, 2012(02)
- [3]’97上海明精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新产品介绍——CJK6136经济型数控车床[J]. 叶雪枫,刘抒. 上海机床, 1997(04)
- [4]我国数控机床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D]. 王博. 大连理工大学, 2008(03)
- [5]上海地区机床行业硕果累累[J]. 沈步云,俞尧. 上海机床, 2002(01)
- [6]全球技术进步背景下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问题研究[D]. 何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7(05)
- [7]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D]. 王群. 辽宁大学, 2009(04)
- [8]1998年度中国机床工业的一次检阅——第四届中国机床工具商品展览交易会侧记[J]. 徐正平. 机械制造, 1998(07)
- [9]四川内江四海锻压机床有限公司营销战略研究[D]. 钟永华. 西南财经大学, 2006(11)
- [10]国内数控机床现状简析及建议[J]. 屈平. 装备机械, 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