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进未申报现象的证据

激进未申报现象的证据

一、部首不表义现象举证(论文文献综述)

张思远[1](2021)在《儒莲《汉文指南》研究》文中指出《汉文指南》(Syntaxe nouvelle de la Langue chinoise fondée sur la position des mots)系19世纪法国汉学家儒莲(Stanislas Julien,1797或1799—1873)的汉语研究代表作。全书分上下两册,分别论述文言与白话的句法规则,旨在揭示有助于汉语学习的词位规律(regles de position des mots)。书中语料丰富详实,均以中外文对照的方式呈现。儒莲既从中文典籍中取例,又采撷戏剧小说里的句段,从雅俗两个层次分析汉语的词位规律;既译介清代小学家的着作,又评述欧洲其他汉语研究者的观点,以期融汇中西两方的成果,架构一套新的汉语研究体系。《汉文指南》的法语书名可直译为“基于词位的汉语新句法”,其意在“新”,重在“词位”。因而有必要分析该书如何继承欧洲既有语法书的优点、开创新的研究思路,从而追问词位规律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法国专业汉学时期的汉语学习方法与研究路数。为回答上述问题,本论文将以正文四章来展开分析。第一章以儒莲生平为主线,梳理他的外语学习与汉学研究经历,找到各项研究内容的核心与联系,从而确定《汉文指南》在儒莲着述中的地位。同时对《汉文指南》的全书结构与成书背景予以进一步分析,明确这部作品的学术性质。第二章深入《汉文指南》的语法部分,厘清儒莲划分汉语词类的标准,分析《汉文指南》如何吸收清代小学作品与前辈汉学家的研究成果,并以全新的逻辑阐释汉语中的词位规律。第三章从翻译入手,集中研究《汉文指南》的三处长篇例文。通过文本分析,提炼儒莲选择文言和白话例文的标准,评价词位规律在何种程度上提高了译文的准确性。最后一章则把《汉文指南》置于法国汉学史的发展进程中,参考现代东方语言专业学院的教学成果,评价《汉文指南》的指导作用;参考欧洲学者的反馈,定位《汉文指南》在欧洲汉语研究与汉学史上的学术影响。

邱春美[2](2021)在《陈硕仟家族之历史文化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以台湾屏东内埔的陈硕仟家族为对象,进行田野调查与访谈,并以小区域地方往上追溯到大的时空,如何由内埔到竹田之陈氏来台祖为核心,往上追溯到粤、闽、赣;并对陈硕仟家族在台湾文化的价值提出新的论点。为探讨家谱祖系的发展,本文提出家族研究的创新理论“气根雁行说”,说明来台祖陈硕仟先生的名字、生卒年、官职生涯、来台原因等,并就其家族后裔代表的文学创作与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考。包括对于颍川堂、栋对、祖牌、后裔作品等用字的辨析;以及对陈氏相关拓垦、义民精神、祭祀公业(“公尝”、“尝会”)进行厘清与分析等等。依据本研究的分析,印证了两岸血缘密切,确实无法切割,并且彰显家族研究对后代子孙的重大意义;并指出未来研究可以关注的方面,包括:一、敬祖崇宗,流传祖德,如何让家族组织对族人感受到温暖与爱;二、观古鉴今,感恩惜福;三、家族与祭祀公业的永续经营;四、家训传家与数据库建立。这些方面对未来的家族研究均极具挑战性,并值得后续的关注。

顾王乐[3](2020)在《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说文》是我国第一部运用“六书”原理对汉字进行系统分析的文字学专着。《说文》中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文字资料,以及许慎时代关於文字的研究成果,爲古文字学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但是许慎所见到的小篆、古文、籀文等字形已有譌误,他对字形结构和造字本义的理解有不少是不可信的。而且《说文》成书以後,屡经传抄刊刻,年代浸远,谬误滋多。历代学者在校正《说文》方面都做出了很大努力,但真正有所突破则是在近代古文字学兴起以後。随着古文字资料在《说文》研究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古文字与《说文》的互证研究已经成爲《说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清末、民国时期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考订《说文》方面取得了十分显着的成果,除一些专门研究《说文》的着述外,这一时期的许多甲骨金文考释书籍、论文、札记和题跋中都能看到不少根据古文字资料纠正《说文》错误的意见。目前对於清末民国学者利用古文字资料校正《说文》的研究和总结还有很多不到位之处,许多早期的研究成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一些已经被古文字学界判定爲错误的观点在《说文》学界仍然有很大的影响,也没有得到及时的修正。本文对清末民国时期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方面的成就、特点以及不足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全文主要分爲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包括相关术语的界定,学术史的回顾,选题目的及其意义,研究思路等方面内容。第一章主要讨论了与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密切相关的学术背景:一是利用金石文字考订《说文》的学术传统;二是清末民国古文字学的发展及其对传统《说文》学的拓新;三是出土材料的新发现与研究在清末民国《说文》学界的不同反响。第二章详细介绍了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学术历程,共分爲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83年吴大澂《说文古籀补》书成到甲骨文发现前夕;第二阶段,从1899年殷墟甲骨文发现到1929年马叙伦《说文解字研究法》出版;第三阶段,从三十年代起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每一阶段介绍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研究成果。第三、四章是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成果例释。第三章主要考察清末民国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印证和纠正《说文》篆文和说解方面的具体成果。第四章则主要收录清末民国学者利用古文字资料考订《说文》古籀形体方面的成果。第五章是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研究之失误例析。我们对这一时期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研究中的失误类型和失误原因进行分类与总结。结语部分对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的研究进行总体的评价,并对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说明。附录部分是清末民国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的相关论着目录,分爲《说文》研究论着目录、古文字学论着目录和文字学通论着作目录三类。

李佩[4](2020)在《渗透文字学知识于初中文言文字词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提出

徐文文[5](2020)在《翟云升《说文辨异》整理与研究》文中认为《说文辨异》为清代学者翟云升所着,共有8卷,将《说文解字》的前十四卷重新分卷,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八都是由《说文解字》中的两卷合为一卷,如《说文辨异》中的卷一对应《说文解字》的卷一、卷二。卷六、卷七则是对应《说文解字》的卷十一、卷十二。《说文辨异》各卷内部根据《说文解字》的部首顺序列字,但并未收录所有的部首和字,共收字头2888个,先列部首,後列所阐发之字。每条将《说文》本论文条举於前,次列《说文解字繁传》或引《说文》古籍文献,後列疏解於下。书前有翟云升所写的《说文辨异引首》,说明了着书的原因及目的。《说文辨异》以大小徐本为底本,旁徵博引,考订《说文》及引《说文》古籍文献,力求《说文》之完备。本论文以清郭氏松南书庐钞《五经岁徧斋许学》本中的《说文辨异》八卷为研究对象,共五部分。绪论。本部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先简要介绍了选题缘起;其次介绍了当前学术界对於《说文辨异》的研究现状;最後介绍了研究意义、方法和凡例。第一章,翟云升及其《说文辨异》。本部分主要介绍了翟云升的生平经历、着述以及《说文辨异》的概况。主要从成书过程、版本、编纂体例、收字情况介绍了《说文辨异》的概况。第二章,《说文辨异》的研究内容。本部分共分为五个小节,主要对《说文辨异》中的异文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主要包括辨别异体字、辨别俗字、辨别通假字、辨别古今字、增补《说文》逸字。第三章,《说文辨异》的成就与局限性。本部分主要分析了《说文辨异》的成就与局限性。《说文辨异》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徵引古籍文献丰富;二是考订方法科学;三是校订大小徐本,利於恢复《说文》原貌;四是校订所引书证,有助於古籍文献整理;五是辨别字体,增补逸字,有助汉字学史的发展;六是继承“朴学”之风,考证严谨,慎下结论。《说文辨异》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说解偶有失误;二是说解缺少文献支撑。结语。本部分概括了全文的整理与研究的内容,总结了一些研究的成果,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罗璇[6](2020)在《《礼记》复音词郑玄注研究》文中指出郑玄是东汉着名的经学大师,他遍注群经,为后世理解上古语言提供了重要借鉴。本文以《礼记》复音词郑玄释义为研究对象,对其复音词释义的特点及所揭示的复音词词义情况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概括郑玄在词汇与词典释义方面的成就与价值。本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目的、研究内容、研究价值和意义、研究方法。并就先秦复音词、《礼记》复音词、郑玄所注《礼记》复音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第二部分,郑玄所注《礼记》复音词。借鉴前人研究成果,阐述本文判定复音词的标准。进而依据所属类别,对这些复音词进行分类。第三部分,《礼记》复音词郑玄释义概况。从训释体例、训释方式两个方面就其释义进行较为详细地描写分析。第四部分,《礼记》复音词郑注与词义分析。从郑玄的分类观、词义观两个方面,研究郑玄对复音词词义的认识。从共时角度分析郑玄对单义词与多义词、理性意义与非理性意义、语言义与言语义的认识;从历时角度分析郑玄对本义与引申义、转喻与隐喻的认识。从探求两语素之间的意义关系、无直接语义关系的两语素结合原因、复音词中一个语素的命名来源、着眼于命名的某一方面四种方式,研究郑玄对复音词深层隐含义的揭示。可以看出郑玄揭示《礼记》复音词词义时多层次、多角度的特点。第五部分,《礼记》复音词郑注与词典释义。从词际关系、词类、复音词来源三个方面考察郑注复音词释义特点,探究郑玄释义对词典释义的补充和借鉴作用。第六部分,结语。对论文的研究做出简要的总结,并指出论文的不足。

呼利娟[7](2020)在《崇祯本《篇海》(卷六至卷十一)研究 ——兼谈《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引《篇海》条目存在的问题》文中提出《四声篇海》(简称《篇海》)是金代一部大型字书,其前承《类玉篇海》,博引它书,广收俗字,据音编部,计画列字,体例新颖,便於查检。自面世以来,风行一时,对後世字书编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金、元、明年间多次翻刻,版本众多,今较为常见的为明刻本,字经辗转翻刻,不免)误,加上明人刻书之弊,学者对明刻本多有诟病。国家图书馆藏明崇祯年间刻本《篇海》(以下简称崇祯本)直承万历本而来,少有增改,更是无人问津。捡《汉语大字典》主要参考书目表,可知《大字典》援引《篇海》内容,所参原书正是崇祯本,因此,将崇祯本《篇海》与其前版本进行对比研究,对《篇海》自身系统化整理和《汉语大字典》引《篇海》条目的修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崇祯本《篇海》(卷六至卷十一)与金元刻本和明刻其他本进行对比,发现其在字头、字音、释义、引书符号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其中字头主要表现在收字数量、列字次序不同和字形差异三个方面;字音主要表现在音项多少、注音方式、注音用字不同三个方面;释义主要表现在义项多少、释义内容不同两个方面;引书符号主要表现在相同位置引书符号的不同和有无两个方面。在对上述异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从传刻和编纂两个方面,对出现异文原因进行分析。最後,在对崇祯本《篇海》(卷六至卷十一)进行充分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对《汉语大字典》引《篇海》条目进行摘录,将其中涉及《篇海》卷六至卷十一的条目与原书进行核对,发现并纠正《汉语大字典》在字头、字音、释义、引书书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期能对《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提供参考。

朱诗哲[8](2020)在《《印典》(三)释文校订》文中研究说明康殷、任兆凤的《印典》系统性地收集了包括古玺和秦汉印章在内的玺印四万余方,材料丰富、编排合理、查检方便,爲研究者研究以玺印爲载体的古代文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但《印典》作爲一部大型资料型工具书,本身卷帙浩繁,又几乎全凭个人编撰而成,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爲正确使用它、发挥其价值有必要对其进行校订。本人以前人的相关研究爲基础并结合自身思考,运用多种校释方法,对《印典》第三册进行全面的复核,主要着眼於:一、纠正其释文错漏及释读不当之处并按照原书的顺序依次条陈;二、在考释方法上结合官制、历史地理、社会经济和思想习俗等多方面的研究资料对印文涉及的官制、地理、姓氏、人名等相关问题作一些必要说明;三、在纠错的同时归纳总结古文字的演变规律、释读方法并避免一些不当的研究方法。本文分爲四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对象和研究现状,并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章节体例作了简要的説明。第一章至第四章以《説文解字》部首爲序分章编排,是本文的主体内容。结语部分以《印典》第三册爲例对古文字的演变规律、释读方法作比较详细的説明。

刘坤[9](2020)在《小学语文单元式整体教学的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在核心素养的教育背景下,更加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体验与获得的过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开宗明义指出: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以及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语文学科素养的关键。但长期以来的教学惯性以及教材内容的编排方式,致使语文知识点线性排列、分点训练、单篇课文精讲细析,语文课堂教得浅、碎、杂等现象,这使得学生积极经历建构,逐步生成必备能力和品格的学科目标难以真正实现。而单元式整体教学的核心即由零散走向关联,由浅表走向深入,由远离生活需要走向实际问题的解决。2017年秋季统编版语文新教材开始在全国投入使用,以“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双线组织的单元结构形式,强化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兼顾语文素养的各个方面,为小学语文单元式整体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指向语文素养的单元式整体教学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基础,是素养时代对语文教学形态的一种探索。基于此,本研究以构建小学语文单元式整体教学的策略为主要目标,对以下问题做出思考与探讨:1.统编版小学语文新教材哪些方面更有利于开展单元式整体教学?教师是否明晰这些变化?2.小学语文教师能否正确理解、设计和实施单元式整体教学?即小学语文教师开展单元式整体教学的现状如何?3.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单元式整体的教学过程中有哪些阻碍,缘由何在?4.面对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单元式整体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困境该如何有效解决?针对以上疑惑,笔者结合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原理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进行结构主义分析,从理论层面分析单元式整体教学的内涵、特征、价值及实施依据,构建单元式整体教学的分析框架,为本研究研究工具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探析小学语文单元式整体教学基本意蕴的基础上,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进入课堂进行实时观察,听取专家和一线教师的意见,不断修订和调整本研究的研究工具(问卷、访谈),然后选取四川和重庆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作为调查对象,收集数据和访谈资料。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教师们对统编教材单元式整体教学的价值认可度高;单元式整体教学设计的整体性良好;部分教师在开展单元式整体教学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在深入探析之下,笔者发现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单元式整体教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大部分教师没有进行单元式整体教学;部分教师对单元式整体教学理解存在片面性;单元式整体教学设计存在随意性;单元式整体教学实施存在表面性。通过对不同教师的深入访谈,本研究发现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专业情意、教学能力,以及单元式整体教学发展之中的朦胧,统编版新教材带来新的挑战,工具价值的羁绊等因素共同导致了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单元式整体教学过程中困境的出现。为了解决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单元式整体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困境,提高教师单元整体教学的能力,笔者主要从小学语文单元式整体教学的设计、实施和评价角度出发,提出四点建议:整体关照,素养为本,明晰学习目标与单元主题;整体架构,逻辑关联,明确核心任务与学习活动:创设语文学习与真实生活关联的学习情境,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驱动任务,有效组织言语实践的学习活动;资源整合打开全新的学习空间;综合测评,一体贯穿,巩固习得成果。最后,基于策略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识字单元为例,编写完整的单元式整体教学案例并分析。

曹雨杨[10](2020)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据碳14年代测定为战国中晚期,文字风格主要为楚系。经整理,2010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内容包含《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武王之志(金縢)》《皇门》《祭公之顾命(祭公)》《楚居》等九篇;2011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内容包含《系年》一篇;2012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内容包含《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辞》《赤鹄之集汤之屋》等八篇;2013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内容包含《筮法》《别卦》《算表》等三篇;2015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内容包含《厚父》《封许之命》《命训》《汤处於汤丘》《汤在啻门》《殷高宗问于三寿》等六篇;2016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内容包含《郑武夫人规孺子》《管仲》《郑文公问太伯(甲、乙)》《子仪》《子产》等五篇;2017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内容包含《子犯子余》《晋文公入于晋》《赵简子》《越公其事》等四篇。本文主要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柒)》的三十六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对简文中一些未能解决、讨论较多的疑难字词进行串联集释,收集各家观点以及研究成果,同时对诸家观点尽量客观分析并补充自己的意见,下编在归纳总结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献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对简文进行重新校注,力求反应当下学界的研究成果。限於篇幅,本论文仅选择《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部分。

二、部首不表义现象举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部首不表义现象举证(论文提纲范文)

(1)儒莲《汉文指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论文选题的原因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1.2.1 欧洲汉语教育史及语言学背景研究
        1.2.2 儒莲及其作品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论文的创新性
第一章 儒莲生平与学术成就
    第一节 儒莲的研学生涯
        1.2.1 身份考辨
        1.2.2 汉学研究与《汉文指南》
    第二节 《汉文指南》基本框架与成书背景
        1.2.1 《汉文指南》的全书结构
        1.2.2 《汉文指南》的成书背景与文本定位
第二章 《汉文指南》语法研究初探
    第一节 基本词类与用法界定
        2.1.1 名词与动词的分类
        2.1.2 名词的变格
        2.1.3 动词的人称、时态和语式
        2.1.4 形容词与副词的用法
    第二节 常用词研究与中西汇通
        2.2.1 专题论文的虚词研究
        2.2.2 清代小学作品的补正作用
        2.2.3 词表法的运用
第三章 《汉文指南》翻译思想研究
    第一节 文白译本的选取标准
        3.1.1 《喻林》原书与儒莲译本
        3.1.2 《赵氏孤儿》选段与儒莲的官话教学
    第二节 儒鲍之争与《大唐西域记》译文
        3.2.1 词位规律译文的恰切之处
        3.2.2 词位规律译文的文学性
第四章 《汉文指南》与法国汉学
    第一节 实用与学术翻译的不同发展
        4.1.1 两种汉语教学方法
        4.1.2 《汉文指南》的教学效果
    第二节 欧洲学者的评价
        4.2.1 语言学领域的反响
        4.2.2 从语言研究到文明反思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汉文指南》目录译文
附录二: 《告读者》译文
附录三: 儒莲的主要着述目录

(2)陈硕仟家族之历史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问题意识
    第二节 名词释义与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
第一章 陈硕仟家族之时空溯源
    第一节 客家民系之主要脉络嬗变
    第二节 陈硕仟远祖、上祖祖系史略
    第三节 陈硕仟相关族谱系略
    第四节 提出气根雁行说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陈硕仟人物考及家族来台的发展
    第一节 明清以来对台湾之移民变迁
    第二节 陈硕仟辨考及其家族来台拓垦
    第三节 陈硕仟家族之支派系谱、祭祀公业
    第四节 参与伯公祭祀以祈福敬祷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陈硕仟祖堂创建、重修与维护
    第一节 陈硕仟家族祖堂
    第二节 陈氏祖堂堂号、栋对之辨析
    第三节 陈氏祖堂碑文、祖牌与画像
    第四节 陈氏祖堂重建、倾颓管理之问题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台湾陈硕仟家族的重要活动
    第一节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
    第二节 后裔之生命书写与传播
    第三节 家族记忆的内涵传承
    第四节 海内外社会之流衍与挑战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陈氏家训家风
    第一节 义门陈、台湾陈之家训
    第二节 受莆田陈俊卿、陈文龙之影响
    第三节 对台湾陈城富、陈明富之熏陶
    第四节 后裔认知及社会名流之评价
    第五节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相关术语的介绍
    二、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校证《说文》研究之回顾
    三、选题目的及意义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学术背景
    第一节 利用金石文字考订《说文》的学术传统
    第二节 清末民国时期古文字学的发展及其对传统文字学的拓新
    第三节 出土材料的新发现与研究在《说文》学界的不同反响
第二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学术历程
    第一节 探索尝试时期(1883-1898)
    第二节 初步发展时期(1899-1929)
    第三节 蓬勃发展时期(1930-1949)
    第四节 汉学家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情况
第三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例释(上)
    第一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印证《说文》保存的单字和古说
        (一)《说文》保存的单字
        (二)《说文》保存的古说
    第二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纠正《说文》篆形和说解的错误
        一、《说文》分爲二字或三字、古实爲一字
        二、校正《説文》篆形和字形结构分析之失
        三、纠补《说文》释义之失
        四、纠正《说文》形义分析俱失
    第三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补苴《说文》漏收偏旁字
    第四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探求文字形体演变之迹
第四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例释(下)
    第一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古文例释
    第二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籀文例释
第五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研究之失误例析
    第一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失误类型分析
        一、误析字形结构
        二、误认文字初形
        三、误说字本义
        四、误混二字爲一字
    第二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失误原因分析
        一、因误据古文字形而误
        二、因误析古文字形结构而误
        三、因不明汉字构形演变规律而误
        四、因囿於《说文》而误
        五、因不明字词关系而误
        六、因所见古文字资料有限而误
结语
附录: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论着目录
    一、《说文》研究论着目录
    二、相关古文字学论着目录
    三、文字学通论着作目录
单字索引
简称对照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5)翟云升《说文辨异》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意羲、方法及凡例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凡例
第一章 翟云升及其《说文辨异》
    第一节 翟云升生平经历及其着述
        一、翟云升的生平经历
        二、翟云升的着述概况
    第二节 《说文辨异》概述
        一、《说文辨异》的成书过程及版本
        二、《说文辨异》的编纂体例
        三、《说文辨异》的收字情况
第二章 《说文辨异》的研究内容
    第一节 辨别异体字
        一、关於“异体字”的界定
        二、《说文辨异》中的异体字
    第二节 辨别俗字
        一、关於“俗字”的界定
        二、《说文辨异》中的俗字
    第三节 辨别通假字
        一、关於“通假字”的界定
        二、《说文辨异》中的通假字
    第四节 辨别古今字
        一、关於“古今字”的界定
        二、《说文辨异》中的古今字
    第五节 增补《说文》逸字
        一、关於“《说文》逸字”的界定
        二、清代《说文》逸字研究概况
        三、《说文辨异》补《说文》逸字考
第三章 《说文辨异》的成就与局限性
    第一节《说文辨异》的成就
        一、徵引古籍文献丰富
        二、考订方法科学
        三、校订二徐本,利於恢复《说文》原貌
        四、校订所引书证,有助於古籍文献整理
        五、辨别字体,增补逸字,有助汉字学史的发展
        六、继承“朴学”之风,考证严谨,慎下结论
    第二节《说文辨异》的局限性
        一、说解偶有失误
        二、说解缺少文献支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礼记》复音词郑玄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郑玄所注《礼记》复音词
    第一节 复音词的判定原则
    第二节 复音词的类别分布
第二章 《礼记》复音词郑玄释义概况
    第一节 释义体例
        一、释义术语
        二、校勘词形术语
        三、注音术语
    第二节 释义方式
        一、直训
        二、义界
        三、综合式
第三章 《礼记》复音词郑注与词义分析
    第一节 郑玄对复音词词义的认识
        一、郑玄的分类观
        二、郑玄的词义观
    第二节 郑玄对复音词词义的分析
        一、从词义共时角度
        二、从词义历时角度
    第三节 郑玄对复音词深层隐含义的分析
        一、探求两语素之间的意义关系
        二、探求无直接语义关系的两语素结合原因
        三、探求复音词中一个语素的命名来源
        四、着眼于命名的某一方面
第四章 《礼记》复音词郑注与词典释义
    第一节 从词际关系看郑玄复音词释义
        一、等值释义
        二、不等值释义
        三、文意补充释义
    第二节 从词类看郑玄复音词释义
        一、名词的释义
        二、动词的释义
    第三节 从复音词来源看郑玄复音词释义
        一、凝固而来的复音词
        二、直接拼合的复音词
    第四节 郑玄复音词释义对后代词典释义的补充
        一、增补词条
        二、补充书证
        三、补充义项
        四、提前书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7)崇祯本《篇海》(卷六至卷十一)研究 ——兼谈《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引《篇海》条目存在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凡 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解题
    二、《篇海》简介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篇海》崇祯本与其前版本对比研究
    第一节《篇海》崇祯本与其前版本字头对比研究
        一、收字数量对比研究
        二、列字次序对比研究
        三、字形差异对比研究
    第二节《篇海》崇祯本与其前版本字音对比研究
        一、音项多少不同
        二、注音方式不同
        三、注音用字不同
    第三节《篇海》崇祯本与其前版本释义对比研究
        一、义项不同
        二、释义不同
    第四节《篇海》崇祯本与其前版本引书符号对比研究
        一、相同位置引书符号有无
        二、相同位置引书符号不同
第三章 《篇海》崇祯本与其前版本差异形成原因
    第一节传刻方面原因
        一、讹文
        二、脱文
        三、衍文
        四、倒文
    第二节编纂方面原因
        一、误引
        二、误植
        三、误增
        四、误改
第四章 《篇海》崇祯本与其前版本对比研究意义
    第一节有助於《篇海》整理与研究
        一、字头
        二、字音
        三、释义
        四、引书符号
    第二节有助於发现和纠正《汉语大字典》引《篇海》条目疏误
        一、订正字头之误
        二、订正字音之误
        三、订正释义之误
        四、订正字际关系沟通之误
        五、订正引书书名之误
        六、订正混合讹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印典》(三)释文校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一) 玺印文字
        (二) 《印典》
    二、研究现状
        (一) 古玺印的相关研究
        (二) 秦汉印章的相关研究
        (三) 《印典》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 分析字形
        (二) 藉助官制、历史地理、社会经济和思想习俗等信息
        (三) 参考相关研究成果
    四、论文章节设置及体例说明
        (一) 章节设置
        (二) 体例说明
第一章 “宀”部至“白”部释文校订
    1.1 宀部
        1.1.1 “宗”字条
        1.1.2 “(?)”字条
        1.1.3 “(?)”字条
        1.1.4 “(?)”字条
        1.1.5 “(?)”字条
        1.1.6 “(?)”字条
        1.1.7 “(?)”字条
        1.1.8 “(?)”字条
        1.1.9 “(?)”字条
        1.1.10 “□”字条
        1.1.11 “(?)”字条
        1.1.12 “(?)”字条
        1.1.13 “(?)”字条
    1.2 宫部
        1.2.1 “宫”字条
        1.2.2 “营”字条
        1.2.3 “(?)”字条
        1.2.4 “(?)”字条
    1.3 吕部
        1.3.1 “吕”字条
        1.3.2 “身躳”字条
    1.4 穴部
        1.4.1 “穿”字条
        1.4.2 “空”字条
        1.4.3 “窈”字条
        1.4.4 “窒”字条
        1.4.5 “突”字条
        1.4.6 “(?)”字条
    1.5 疒部
        1.5.1 “疾”字条
        1.5.2 “瘣”字条
        1.5.3 “疕”字条
        1.5.4 “疡”字条
        1.5.5 “痤”字条
        1.5.6 “疢”字条
        1.5.7 “疫”字条
        1.5.8 “瘳”字条
        1.5.9 “(?)”字条
        1.5.10 “(?)”字条
        1.5.11 “(?)”字条
        1.5.12 “(?)”字条
        1.5.13 “(?)”字条
        1.5.14 “(?)”字条
        1.5.15 “(?)”字条
        1.5.16 “(?)”字条
        1.5.17 “(?)”字条
        1.5.18 “(?)”字条
        1.5.19 “(?)”字条
        1.5.20 “(?)”字条
        1.5.21 “(?)”字条
        1.5.22 “(?)”字条
        1.5.23 “(?)”字条
        1.5.24 “(?)”字条
        1.5.25 “(?)”字条
        1.5.26 “(?)”字条
        1.5.27 “(?)”字条
        1.5.28 “□”字条
        1.5.29 “(?)”字条
        1.5.30 “(?)”字条
    1.6 冖部
        1.6.1 “冣”字条
        1.6.2 “肎”字条
        1.6.3 “同”字条
    1.7 网部
        1.7.1 “网/网”字条
        1.7.2 “罟”字条
        1.7.3 “罗”字条
        1.7.4 “署”字条
        1.7.5 “罢”字条
        1.7.6 “置”字条
    1.8 巾部
        1. 8.1“带”字条
        1.8.2 “常”字条
        1.8.3 “幕”字条
        1.8.4 “布”字条
        1.8.5 “希”字条
    1.9 市部
        1.9.1 “市/韍”字条
    1.10 帛部
        1.10.1 “帛”字条
    1.11 白部
        1.11.1 “白”字条
第二章 “人”部至“比”部释文校订
    2.1 人部
        2.1.1 “人”字条
        2.1.2 “保”字条
        2.1.3 “仁”字条
        2.1.4 “佩”字条
        2.1.5 “杰”字条
        2.1.6 “伯”字条
        2.1.7 “仲”字条
        2.1.8 “倩”字条
        2.1.9 “伃”字条
        2.1.10 “倓”字条
        2.1.11 “伟”字条
        2.1.12 “侨”字条
        2.1.13 “侗”字条
        2.1.14 “佗”字条
        2.1.15 “何”字条
        2.1.16 “伦”字条
        2.1.17 “傅”字条
        2.1.18 “倚”字条
        2.1.19 “依”字条
        2.1.20 “佴”字条
        2.1.21 “侍”字条
        2.1.22 “侁”字条
        2.1.23 “偁”字条
        2.1.24 “佰”字条
        2.1.25 “(?)”字条
        2.1.26 “代”字条
        2.1.27 “任”字条
        2.1.28 “传”字条
        2.1.29 “倌”字条
        2.1.30 “偏”字条
        2.1.31 “伤”字条
        2.1.32 “系”字条
        2.1.33 “但”字条
        2.1.34 “僊/仙”字条
        2.1.35 “僰”字条
        2.1.36 “俟”字条
        2.1.37 “恪”字条
        2.1.38 “仟”字条
        2.1.39 “(?)”字条
        2.1.40 “惴”字条
        2.1.41 “(?)”字条
        2.1.42 “(?)”字条
        2.1.43 “(?)”字条
        2.1.44 “(?)”字条
        2.1.45 “(?)”字条
        2.1.46 “僧”字条
    2.2 七部
        2.2.1 “真”字条
    2.3 匕部
        2.3.1 “顷”字条
        2.3.2 “印”字条
        2.3.3 “艮”字条
    2.4 从部
        2.4.1 “从”字条
        2.4.2 “郱”字条
    2.5 比部
        2.5.1 “比”字条
第三章 “北”部至“(?)”部释文校订
    3.1 北部
        3.1.1 “北”字条
        3.1.2 “冀”字条
    3.2 丘部
        3.2.1 “丘”字条
    3.3 (?)部
        3.3.1 “衆”字条
        3.3.2 “聚”字条
    3.4 壬部
        3.4.1 “徵”字条
        3.4.2 “(?)”字条
    3.5 卧部
        3.5.1 “监”字条
        3.5.2 “临”字条
    3.6 身部
        3.6.1 “身”字条
    3.7 衣部
        3.7.1 “衣”字条
        3.7.2 “哀”字条
        3.7.3 “袭”字条
        3.7.4 “袍”字条
        3.7.5 “褢”字条
        3.7.6 “襃”字条
        3.7.7 “袁”字条
        3.7.8 “裴”字条
        3.7.9 “襄”字条
        3.7.10 “裨”字条
    3.8 (?)部
        3.8.1 “求/裘”字条
    3.9 老部
        3.9.1 “老”字条
        3.9.2 “耆”字条
        3.9.3 “寿”字条
        3.9.4 “孝”字条
    3.10 毛部
        3.10.1 “毛”字条
    3.11 尸部
        3.11.1 “居”字条
        3.11.2 “眉”字条
        3.11.3 “屠”字条
    3.12 尾部
        3.12.1 “尾”字条
        3.12.2 “属”字条
        3.12.3 “(?)”字条
    3.13 履部
        3.13.1 “(?)”字条
    3.14 舟部
        3.14.1 “(?)”字条
    3.15 方部
        3.15.1 “方”字条
    3.16 儿部
        3.16.1 “儿”字条
        3.16.2 “充”字条
    3.17 兄部
        3.17.1 “兄”字条
    3.18 皃部
        3.18.1 “貌/皃”字条
        3.18.2 “弁/(?)”字条
    3.19 先部
        3.19.1 “先”字条
    3.20 见部
        3.20.1 “(?)”字条
    3.21 欠部
        3.21.1 “欠”字条
        3.21.2 “欢”字条
        3.21.3 “钦”字条
        3.21.4 “欧”字条
        3.21.5 “次”字条
    3.22 (?)部
        3.22.1 “(?)”字条
        3.22.2 “(?)”字条
第四章 “页”部至“水”部释文校订
    4.1 页部
        4.1.1 “颜”字条
        4.1.2 “(?)”字条
        4.1.3 “顽”字条
        4.1.4 “顾”字条
        4.1.5 “顺”字条
        4.1.6 “顼”字条
        4.1.7 “俛/頫”字条
        4.1.8 “颢”字条
        4.1.9 “顗”字条
        4.1.10 “颤”字条
        4.1.11 “颏”字条
        4.1.12 “顡”字条
        4.1.13 “显”字条
        4.1.14 “(?)”字条
        4.1.15 “(?)”字条
        4.1.16 “(?)”字条
    4.2 (?)部
        4.2.1 “首”字条
    4.3 须部
        4.3.1 “须”字条
    4.4 彡部
        4.4.1 “修”字条
    4.5 文部
        4.5.1 “文”字条
        4.5.2 “(?)”字条
    4.6 髟部
        4.6.1 “鬃/(?)”字条
    4.7 后部
        4.7.1 “后”字条
    4.8 司部
        4.8.1 “司”字条
    4.9 卪部
        4.9.1 “令”字条
    4.10 印部
        4.10.1 “印”字条
    4.11 (?)部
        4.11.1 “卿”字条
    4.12 勹部
        4.12.1 “匈”字条
    4.13 嵬部
        4.13.1 “(?)”字条
    4.14 山部
        4.14.1 “山”字条
    4.15 广部
        4.15.1 “府”字条
        4.15.2 “庠”字条
        4.15.3 “庞”字条
    4.16 石部
        4.16.1 “石”字条
    4.17 长部
        4.17.1 “长”字条
    4.18 勿部
        4.18.1 “昜”字条
    4.19 马部
        4.19.1 “马”字条
        4.19.2 “骏”字条
        4.19.3 “骄”字条
        4.19.4 “驷”字条
        4.19.5 “冯”字条
        4.19.6 “□”字条
    4.20 鹿部
        4.20.1 “(?)”字条
    4.21 犬部
        4.21.1 “猜”字条
    4.22 火部
        4.22.1 “尉”字条
        4.22.2 “光”字条
        4.22.3 “烕”字条
    4.23 大部
        4.23.1 “大”字条
    4.24 (?)部
        4.24.1 “吴”字条
    4.25 (?)部
        4.25.1 “睾”字条
    4.26 卒部
        4.26.1 “皋”字条
    4.27 夫部
        4.27.1 “夫”字条
    4.28 立部
        4.28.1 “立”字条
    4.29 心部
        4.29.1 “庆”字条
        4.29.2 “忌”字条
    4.30 水部
        4.30.1 “水”字条
        4.30.2 “江”字条
        4.30.3 “汉”字条
        4.30.4 “洛”字条
        4.30.5 “潞”字条
        4.30.6 “潭”字条
        4.30.7 “淮”字条
        4.30.8 “冲”字条
        4.30.9 “泛”字条
        4.30.10 “泽”字条
        4.30.11 “渡”字条
        4.30.12 “溟”字条
结语
    一、《印典》(三)所见古文字的形变
    二、《印典》(三)所见玺印文字的释读
引书简称表
    一、出土文献材料简称表
        (一) 楚系简帛
        (二) 秦汉简帛
    二、着录书与文字编简称表
        (一) 甲骨文着录书与文字编
        (二) 其他文字着录书与文字编
参考文献
致谢

(9)小学语文单元式整体教学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路径
        2.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组元方式的改变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然之困
    (二)核心概念界定
        1.整体教学
        2.单元式整体教学
    (三)文献综述
        1.单元教学的起源和发展研究
        2.小学语文单元式整体教学的相关研究
        3.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四)研究设计
        1.研究目标
        2.研究的重难点
        3.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一、小学语文单元式整体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二)加涅教学设计原理
二、小学语文单元式整体教学的基本意蕴
    (一)小学语文单元式整体教学的内涵
    (二)单元式整体教学与单篇教学、主题式单元教学的比较
    (三)小学语文单元式整体教学的特征
        1.整体关联性
        2.阶层递进性
        3.创造重构性
    (四)小学语文单元式整体教学的价值
        1.有助于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2.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3.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能力
    (五)小学语文单元式整体教学的现实依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2.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结构和编写特点
    (六)小学语文单元式整体教学的分析框架
三、小学语文单元式整体教学的现实考察及缘由探析
    (一)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的选取
    (二)调查工具的设计
        1.问卷的编制
        2.访谈设计
    (三)数据与分析
        1.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统计
        2.调查对象进行单元式整体教学情况分析
    (四)调查结论及其深入探讨
        1.小学语文单元式整体教学的成效
        2.小学语文单元式整体教学困境的具体表现
        3.小学语文单元式整体教学困境的缘由探析
四、小学语文单元式整体教学的策略
    (一)整体关照,素养为本,明晰学习目标与主题
    (二)整体架构,逻辑关联,明确核心任务与学习活动
        1.创设语文学习与真实生活相关联的学习情境
        2.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驱动任务
        3.有效组织言语实践的学习活动
    (三)资源整合打开全新的学习空间
    (四)综合测评,一体贯穿,巩固习得成果
五、小学语文单元式整体教学案例设计与分析
    (一)整体关照,素养为本,明晰学习目标与主题
    (二)整体架构,逻辑关联,明确核心任务与学习活动
    (三)综合测评,一体贯穿,巩固习得成果
结语
    (一)小学语文单元式整体教学策略研究的反思
        1.单元式整体教学在不同学段和不同类型单元中的适用性
        2.单元式整体教学的“破与立”
    (二)小学语文单元式整体教学策略研究的总结
        1.研究结论
        2.研究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前言
上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尹至》
        第二节 《尹诰》
        第三节 《程寤》
        第四节 《保训》
        第五节 《耆夜》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第七节 《皇门》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第九节 《楚居》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系年》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说命上》
        第二节 《说命中》
        第三节 《说命下》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第五节 《芮良夫毖》
        第六节 《良臣》
        第七节 《祝辞》
        第八节 《赤 之集汤之屋》
下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释文校注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释文校注
        第一节 《尹至》
        第二节 《尹诰》
        第三节 《程寤》
        第四节 《保训》
        第五节 《耆夜》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第七节 《皇门》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第九节 《楚居》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释文校注
        第一节 《系年》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释文校注
        第一节 《说命上》
        第二节 《说命中》
        第三节 《说命下》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第五节 《芮良夫毖》
        第六节 《良臣》
        第七节 《祝辞》
        第八节 《赤(?)之集汤之屋》
附录一:全文全称简称对照表
附录二:引用文献及简称
附录三:《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论着知见录
    凡例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
        《尹至》篇知见录
        《尹诰》篇知见录
        《程寤》篇知见录
        《保训》篇知见录
        《耆夜》篇知见录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篇知见录
        《皇门》篇知见录
        《祭公之顾命(祭公)》篇知见录
        《楚居》篇知见录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存目)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存目)
    综论知见录(存目)

四、部首不表义现象举证(论文参考文献)

  • [1]儒莲《汉文指南》研究[D]. 张思远.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0)
  • [2]陈硕仟家族之历史文化研究[D]. 邱春美. 闽南师范大学, 2021(09)
  • [3]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之研究[D]. 顾王乐. 吉林大学, 2020(03)
  • [4]渗透文字学知识于初中文言文字词教学的实践研究[D]. 李佩. 太原师范学院, 2020
  • [5]翟云升《说文辨异》整理与研究[D]. 徐文文. 河南大学, 2020(02)
  • [6]《礼记》复音词郑玄注研究[D]. 罗璇.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崇祯本《篇海》(卷六至卷十一)研究 ——兼谈《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引《篇海》条目存在的问题[D]. 呼利娟. 河北大学, 2020(08)
  • [8]《印典》(三)释文校订[D]. 朱诗哲. 南京大学, 2020(02)
  • [9]小学语文单元式整体教学的策略研究[D]. 刘坤. 西南大学, 2020(01)
  • [10]《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D]. 曹雨杨. 吉林大学, 2020(08)

标签:;  ;  

激进未申报现象的证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