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镉-乙=胺-8-羟基喹啉络合物极谱吸附波(论文文献综述)
崔洁[1](2012)在《BODIPY类Cu2+荧光探针及BODIPY类荧光染料的研究》文中指出荧光探针由于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操作方便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检测各种阳离子、阴离子以及中性分子中。因此,设计、合成更有效的荧光分子探针备受关注。本文所重点研究的BODIPY类荧光染料,具有很高的摩尔消光系数,吸光效率高,光稳定性良好,荧光量子产率高,灵敏度好等特点,使得其成为了一种被广泛研究的发光基团。本文主要介绍了氟硼(BODIPY)荧光染料的光谱学性质,并且着重研究了8-氨基喹啉取代的BODIPY类荧光染料对铜离子的选择性。全文共分三章。在第一章中,主要阐述了与本论文有关的研究背景。重点介绍了荧光的基本知识,各种荧光探针的识别机理以及BODIPY类染料研究进展等。在第二章中,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对二价铜离子具有特殊响应的BODIPY类荧光探针。BODIPY的3位被8-氨基喹啉所取代,在乙腈溶剂中,它在545nm处有一个微弱的荧光峰,当加入二价铜离子后,荧光会有明显的增强和红移。在第三章中,我们研究了一系列对称和非对称,刚性以及半刚性BODIPY的光物理性质,讨论了取代基、溶剂极性等对这类荧光化合物光物理性质的影响。
王娟娟[2](2012)在《金离子荧光传感器的研制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金是一种贵金属,含量稀少。由于金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近年来金和金离子盐多用于医疗和化学领域。由于有很好的生物适应性,在生物方面也有广泛应用。而多年来的开发和应用已导致了自然界中金的不同程度的损失,还造成了环境污染。因此,对于金的检测也越来越成为热门课题。现在有很多种检测金含量的方法。由于荧光光谱法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和检出限低等优点,越来越成为人们检测金离子的主要手段。本文主要研究以荧光光谱法进行金离子的检测。论文第二章,我们合成了一种荧光分子N-(2-(苯并[d]恶唑-2-基)苯基)-2-氯乙酰胺(NBOPC),并用质谱、核磁进行了表征。论文第三章,我们对Au(Ⅲ)离子荧光传感器的性质进行了研究。在最优化的实验条件下,检验了此传感器对Au3+检测的灵敏性和选择性。室温下,在乙醇中NBOPC的浓度为5×10-3mol/L时,传感器的荧光信号最强。当金离子浓度在2.0×10-6-2.1×10-5mol/L范围内时,荧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达到2.7×10-8mol/L。而常见的碱金属、碱土金属和过渡金属离子对于金离子的测定没有明显干扰。该传感器对于模拟样品中金离子的回收率为98.39%102.74%。
李现红[3](2008)在《铀试剂形成树脂分离富集极谱测试地质样品中贵金属Au、Ru、Pd、Pt、Rh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旨在探索一种新的形成树脂,用以分离富集贵金属,寻找最佳的吸附条件和洗脱条件,并用示波极谱仪对贵金属进行测定。形成树脂是集螯合性、交换性以及水的湿润性于一体的新型树脂,合成简便,无需复杂的工艺流程。性能稳定,选择性好,硫脲-低浓度盐酸洗脱后即可重复使用;吸附容量高、可同时分离富集多个贵金属元素等优点。络合吸附波是近二十年来国内发展最快的研究领域之一,催化极谱分析在对贵金属进行测定时,具有应用范围广、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和准确度高的优点。本文成功合成了铀试剂形成树脂,用于贵贱金属的分离。对贵金属通过离子交换柱的酸度、过柱流速、柱高、洗脱剂类型、洗脱剂用量和洗脱剂流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找到了最佳条件,同时,还对该树脂的吸附性能和重复使用进行了研究。选用示波极谱法对多元贵金属进行了测定。做了最佳条件下的标准回收实验。最后,在最佳条件下,对地质标准样品进行了一系列分析测试并做了t检验,分析结果在误差范围之内,证明该方法准确,无系统误差。
余江虹[4](2008)在《喹啉类药物中间体的合成研究》文中指出喹啉类衍生物是重要的有机物中间体,在药物筛选、化学分析、染料工业等领域都有很广泛的应用。氨基喹啉(AQ)类衍生物是其中最为显着的一种,在对抗疟疾药物的研究中受到极大关注并最早应用于临床,多年来对其深入研究也涌现了一批更高效的新结构。在至今的抗疟药物筛选中,对6-氨基喹啉(6-AQ)类衍生物的研究还不太多,本课题就此类化合物进行了一系列深入实验。在对过往文献大量查阅的基础上,本文首先综述了喹啉及其衍生物的性质、合成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并通过对文献报道方法的优化和改进成功地设计合成了4-氯-6-AQ、5-氯-6-AQ、5-甲氧基-6-AQ、7-氯-6-AQ、8-氯-6-AQ、8-溴-6-AQ、8-甲基-6-AQ和8-甲氧基-6-AQ等8种6-AQ的衍生物作为研究新型抗疟疾药物的中间体。本实验中所有6-AQ的合成均为先制备其对应的6-硝基喹啉衍生物,然后进一步对其进行还原。6-硝基喹啉衍生物原料的获得采取了多种合成路线:杂环上取代衍生物采用了亲电取代反应,而苯环上取代衍生物则采用了Skraup-Doebner-Von Miller合成法、亲电取代、亲核取代等方法。实验中对Skraup-Doebner-Von Miller合成法进行了改进:放弃了经典路线中使用的砷酸,代之以毒性小得多的苯醌;普遍采用的苯胺原料在部分实验中改为其乙酰化的产物,降低了反应的剧烈程度和产物中胶状副产物生成的机率;添加剂的选取也根据反应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对还原剂的对比研究发现,还原性较强的NH2NH2·H2O/Pd-C或H2/Pd-C对卤代物的还原常伴随着强烈的脱卤过程,因而在实验中要根据情况慎重选择。所有产物经核磁共振氢谱、质谱以及元素分析等手段确认为目标结构产物。最终结果表明,改进的路线未对合成产生大的负面影响,总产率均能达到50%左右。本论文涉及的所有合成路线中采用的试剂基本无毒,符合现代社会所提倡的绿色化学及环保化学的要求,更为喹啉类新药的研究开发等提供了实验及理论的依据。
李一峻,常子栋,何锡文[5](2007)在《电化学分析的进展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2005年1月~2007年3月间我国电化学分析的发展进行了评述。文章按照电化学分析的不同领域分为极谱与伏安法,微电极、超微电极和修饰电极,离子选择性电极与传感器,示波分析法,电泳及色谱电化学,光谱电化学、电致发光法,石英晶体微天平,化学计量学方法,其他分析方法和仪器装置及实验技术等几部分。引用文献561篇。
王燕芹[6](2006)在《羟胺型及羧酸型离子交换树脂的制备和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前离子交换树脂已在各个不同的工业部门内得到广泛地应用,开发研究新型的离子交换树脂具有深远的意义。聚苯乙烯作为聚合物载体的一种已为人们广泛的应用,论文选用聚苯乙烯与二乙烯基苯共聚的、粒径单分散的微球作为聚合物载体,反应制备羟胺型吸附树脂以及羧酸型离子交换树脂,并分别将它们应用于吸附水溶液中的金属离子以及用于进一步功能化制备特殊高分子载体。本文取代常用的原料氯甲基化聚苯乙烯(PS-CH2-Cl)树脂,用氯乙酰化聚苯乙烯树脂(PS-Ace-Cl)固载二乙醇胺(DEA)得到一新型的聚苯乙烯二乙醇胺(PS-Ace-DEA)树脂。氯乙酰基苯(Ph-Ace-Cl)与氯甲基苯(Ph-CH2-Cl)有着相似的共轭结构,都易发生胺解反应;另外,酰基基团对苯环有钝化作用,在苯环的亲电取代中不易发生多取代,结构单一;其三,因避免使用致癌原料氯甲醚,使反应过程更加安全,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反应条件的优化,发现本反应中,树脂经溶剂溶胀15h;反应物料比:n (DEA): n (-Cl) =7: 1;在110℃下反应13h时,产物的担载量可以达到最高:3.41mmol·g-1。并且发现随着原料树脂担载量的增加,产物DEA的担载量随之增加,可见反应过程中存在着邻近基团效应。用PS-Ace-DEA树脂对铜离子进行吸附,并研究了其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结果发现树脂对铜离子的吸附量随着DEA的担载量增加而增加,对铜离子的最大吸附量可达3.79 mmol·g-1。且在pH范围5.6~10.5内树脂对铜离子均有稳定的吸附量,树脂的吸附率达到93.81%。同样用PS-Ace-DEA树脂对Cr6+的吸附性能,研究了含Cr6+溶液pH值和浓度等对吸附的影响,实验发现树脂对Cr6+的饱和吸附容量为190mg·g-1;且在0~200mg·L-1的铬浓度范围内,树脂对Cr6+的吸附率都在99.8%以上,吸附平衡浓度小于国家排放标准0.5mg·L-1。此外,选用邻苯二甲酸酐与聚苯乙烯(PS)以傅克酰基化反应制备了聚苯乙烯羧基化弱酸型离子交换树脂(PS-COOH),这种制备方法有利于控制优化反应条件得到特定担载量的羧基树脂,又可使功能化优先在聚苯乙烯微球的表面进行,制成的羧基树脂结构规整,粒径均一,可用于色谱分离介质的制备。同时,
王艳洁[7](2005)在《刚果红形成树脂分离富集极谱催化波连测地质样中钌、金、钯、铂、铱、铑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陈述了用电化学系统示波极谱法进行地质样品中多元贵金属钌、金、钯、铂、铱、铑的同时-连续测定体系。对测定的体系条件以及仪器条件进行了最佳选择,选定了在同一份溶液中连续-同时测定多元贵金属钌、金、钯、铂、铱、铑的最佳分析流程。试验了底液组分、温度、汞柱高度、原点电位、扫描速度、静止时间、稳定时间、表面活性物质等对电流的影响情况,初步讨论了反应机理。实验首先在工作液1 中测定钌的二阶导数波峰电流(Ip”),作钌峰电流-浓度曲线。之后再加入工作液2,在一定仪器条件测定金的二阶导数波峰电流(Ip”),作金的峰电流-浓度曲线;调节pH 测定钯二阶导数波峰电流(Ip”),作钯的峰电流-浓度曲线;加入工作液3,同时测定铂、铱、铑二阶导数波峰电流(Ip”),作铂、铱、铑的峰电流-浓度曲线。实验在最佳测定条件下,可以得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范围分别是金:0.096-0.96μg/ml,钯线性范围:0.01-0.2μg/ml;钌线性范围:0.0001-0.02μg/ml;铱线性范围:0.00002-0.002μg/ml;铑线性范围:0.00002-0.002μg/ml;铂线性范围:0.0002-0.009μg/ml。方法灵敏,;准确性较好,六个贵金属回收率在93%~106%之间;方法稳定,精确度较高;经t 检验,无系统误差;方法简单,用样量少;同时还可以用于水样、生物样、抗癌药物、环境样品、电镀废液、分离富集方法研究中的多元贵金属测定。
李启隆,胡劲波[8](2003)在《电化学分析的发展及应用》文中认为评述了从2001年1月~2002年12月间我国电化学分析发展的概况。内容分极谱与伏安法,微电极、超微电极和修饰电极,离子选择性电极与传感器,示波分析法,电泳及色谱电化学,光谱电化学、电致发光,扫描电化学显微镜及石英晶体微天平,化学计量学方法,电位分析及其它和仪器装置及实验技术等。引用文献591篇。评述了从 2 0 0 1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间我国电化学分析发展的概况。内容分极谱与伏安法 ,微电极、超微电极和修饰电极 ,离子选择性电极与传感器 ,示波分析法 ,电泳及色谱电化学 ,光谱电化学、电致发光 ,扫描电化学显微镜及石英晶体微天平 ,化学计量学方法 ,电位分析及其它和仪器装置及实验技术等。引用文献 5 91篇
于海琴[9](2002)在《草酰胺金属配合物电化学行为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本文详细介绍了配位吸附波的特点、分类和形成条件,概述了配位吸附波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和趋势。在此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Pb(Ⅱ)、In(Ⅲ)与二溴邻苯二胺双草酰胺(dbac)、N-邻羧基苯基-N′-(2-氨基乙基)草酰胺(opac)两种配位体形成的配位吸附波体系的电化学行为,并应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 一.草酰胺电化学行为研究 应用示波极谱法、循环伏安法等实验技术研究了二溴邻苯二胺双草酰胺(dbac)和N-邻羧基苯基-N′-(2-氨基乙基)草酰胺(opac)两种试剂在汞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通过测定吸附量确定了dbac、opac吸附模式,讨论了试剂的电极反应机理和取代基效应对吸附性和电活性影响。研究表明,dbac、opac在一定的底液中均能产生2e不可逆吸附还原峰,其极谱行为受pH影响较大。两者在汞电极上都具有较强的吸附性,且符合Frumkin吸附等温式。 二.Pb(Ⅱ)、In(Ⅲ)-二溴邻苯二胺双草酰胺(dbac)配合物电化学行为研究 在本章中,以dbac为配位体,研究了Pb(Ⅱ)、In(Ⅲ)与其形成的配合物的电化学行为。确定了以下两种配位吸附波体系:①Pb(Ⅱ)-dbac体系。②In(Ⅲ)-dbac体系。对这两种体系系统地进行了机理研究和理论探讨。 1.研究了两种体系配位吸附波的形成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底液在形成配位吸附波时起着重要作用。为了得到灵敏的极谱波,应遵循一定的原则选择底液。底液的组成及浓度,溶液pH,配体浓度和仪器条件通常会对峰电流产生很大影响。 2.通过各种电化学、光化学实验技术研究了配合物的稳定性、吸附性和电活性,探讨了电极反应机理,比较和讨论了金属离子、配位体对配位吸附波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体系电极过程均符合配位吸附波的CAEM过程。 3.线性范围和检出限。通过大量的条件实验,选择了两体系测定金属离子的最佳条件,建立了示波极谱法测定Pb(Ⅱ)、In(Ⅲ)两种离子的分析方法。线性范围在10-6~10-8mol/L,检出限可达10-8mol/L。方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操作简便、快捷等特点。 摘 要 三.In(lll)-一邻波基苯基一N’一口一氨基乙基)草酸胺(opa)配合物电化学行为研究 研究了In(ll)与opac形成的配位吸附波及影响因素。通过对电活性配合物的稳定性、吸附性和电活性研究,探讨了电极反应机理。在大量实验基础上,确定了该体系最佳条件,建立了配位吸附波测定 n0)的新方法。检出限为 SX10-smp皿,线性范围在10-5一 10”7mo凡之间。 四.应用研究 介绍了电化学分析测定Ph(II、In*)的研究现状,重点叙述了配位吸附波测定PhOIXIn(Ill)的研究进展。首次将草酸胺Nbac、opac闯入配位吸附波领域,建立了测定Ph(II、In(lll的新方法,实现了Ph(11)、In(Ill)的同时狈定。用于陶瓷颜料、矿石及人发样品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孙焕冬,梁军[10](2002)在《水中铅的测定方法》文中提出随着科技的发展,铅测定方法也有很大进展,尤其是在仪器分析方面发展更迅速。现将部分方法综述如下。1 原子吸收法1.1 火焰原子吸收法 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本法快速准确,但受高含量的碱土金属或铁的干扰。蒋建国等采用高分子螯合剂(WJ)对铅的去除率可在99.7%以上,且不受
二、镉-乙=胺-8-羟基喹啉络合物极谱吸附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镉-乙=胺-8-羟基喹啉络合物极谱吸附波(论文提纲范文)
(1)BODIPY类Cu2+荧光探针及BODIPY类荧光染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荧光 |
1.1.1 荧光产生的原理 |
1.1.2 影响荧光的几个因素 |
1.1.3 几种描述荧光性质的参数 |
1.1.4 荧光探针的识别原理 |
1.2 BODIPY类荧光染料的研究进展 |
1.2.1 BODIPY类荧光染料的基本结构以及研究进展 |
1.2.2 BODIPY类荧光染料的特点 |
1.3 选题的意义 |
1.3.1 氨基喹啉类衍生物的基本性质 |
1.3.2 氨基喹啉的应用 |
1.3.3 铜离子的检测 |
1.3.4 铜离子检测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一种对铜离子具有特殊响应的BODIPY荧光探针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
2.1 实验试剂与实验测试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测试的仪器以及条件 |
2.2 合成 |
2.3 单晶培养 |
2.3.1 染料晶体的制备和晶体的检测 |
2.3.2 BODIPY-A的单晶数据 |
2.4 BODIPY-A光谱性质的测定 |
2.4.1 溶液的配置 |
2.4.2 BODIPY-A紫外吸收光谱以及荧光发射光谱的测定 |
2.4.3 BODIPY-A的荧光量子产率的测定 |
2.5 BODIPY-A对Cu~(2+)的识别 |
2.5.1 在乙腈溶剂中BODIPY-A对Cu~(2+)识别的紫外吸收光谱 |
2.5.2 在乙腈溶剂中BODIPY-A对Cu~(2+)识别的荧光发射光谱 |
2.5.3 化合物A与铜离子配位的方式推测 |
2.6 BODIPY-A的荧光寿命分析 |
2.7 BODIPY-A的选择特性 |
2.8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几种结构受限的环状BODIPY荧光染料的光谱学性质 |
3.1 BODIPY-B的测量结果以及数据分析 |
3.1.1 BODIPY-B的紫外光谱的测定 |
3.1.2 BODIPY-B的荧光发射光谱的测定 |
3.1.3 溶剂对光谱的影响 |
3.1.4 BODIPY-B的数据统计分析 |
3.2 BODIPY-C测量结果及数据分析 |
3.2.1 BODIPY-C的紫外吸收以及荧光发射光谱分析 |
3.2.2 溶剂对光谱的影响 |
3.2.3 数据统计分析 |
3.3 BODIPY-D测定结果以及数据分析 |
3.3.1 BODIPY-D的紫外吸收光谱以及荧光发射光谱的测定 |
3.3.2 溶剂对光谱的影响 |
3.3.3 数据统计分析 |
3.4 BODIPY-B,BODIPY-C以及BODIPY-D的Catalan参数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金离子荧光传感器的研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金简介 |
1.1.1 金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
1.1.2 金的用途 |
1.1.3 金的富集方法 |
1.1.4 金离子的检测方法 |
1.2 荧光光谱法检测金离子的研究发展 |
1.2.1 PET 型金离子荧光传感器的研究发展 |
1.2.2 PCT 型金离子荧光传感器的研究发展 |
1.2.3 Ag_(25)纳米团簇金离子荧光传感器 |
第2章 Au(Ⅲ)离子荧光传感器的合成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药品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合成 NBOPC |
2.3 产物的表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Au(Ⅲ)离子荧光传感器的性质研究及应用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仪器 |
3.1.2 实验试剂 |
3.1.3 实验过程与结果讨论 |
3.2 NBOPC 荧光传感器的应用 |
3.3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铀试剂形成树脂分离富集极谱测试地质样品中贵金属Au、Ru、Pd、Pt、Rh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贵金属元素及其性质 |
1.2 贵金属的地位及应用 |
1.2.1 贵金属的战略地位 |
1.2.2 贵金属的应用 |
1.3 我国贵金属资源的现状 |
1.4 国内外贵金属分析方法 |
1.4.1 贵金属样品分解方法 |
1.4.2 贵金属分离富集方法 |
1.4.3 现代贵金属分析方法 |
1.5 本课题选题的背景 |
1.5.1 分离富集技术的选择 |
1.5.2 贵金属测试技术的选择 |
1.6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1.1 主要仪器 |
2.1.2 主要试剂 |
2.2 铀试剂形成树脂的合成及作用机理 |
2.2.1 铀试剂形成树脂的合成 |
2.2.2 作用机理 |
2.3 实验操作 |
2.3.1 树脂装柱 |
2.3.2 样品处理 |
2.3.3 贵金属分离富集 |
2.3.4 贵金属的洗脱 |
2.3.5 贵金属的测定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最佳吸附条件的选择 |
3.1.1 最佳吸附酸度的选择 |
3.1.2 最佳柱高的选择 |
3.1.3 最佳过柱流速的选择 |
3.2 洗脱剂的选择 |
3.2.1 洗脱剂类型的选择 |
3.2.2 洗脱剂用量和流速的选择 |
3.3 最佳条件下的标准回收 |
3.4 铀试剂形成树脂的性能研究 |
3.4.1 铀试剂形成树脂的稳定性 |
3.4.2 铀试剂形成树脂对贵金属的吸附性能 |
3.4.3 铀试剂形成树脂的重复使用 |
3.5 样品分析及方法检验 |
3.5.1 样品分析 |
3.5.2 方法检验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4)喹啉类药物中间体的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喹啉及其衍生物的化学性质 |
1.1.1 碱性及环氮上的加成反应 |
1.1.2 喹啉环碳与亲电试剂的反应 |
1.1.3 喹啉环碳与亲核试剂的反应 |
1.1.4 喹啉的还原反应 |
1.1.5 喹啉的氧化反应 |
1.1.6 喹啉的自由基反应 |
1.2 喹啉及其衍生物的合成 |
1.2.1 Friedl?nder-Pfitzinger 合成法 |
1.2.2 Skraup-Doebner-Von Miller 合成法 |
1.2.3 Combes-Conrad-Limpach 合成法 |
1.2.4 Camps 合成法[45] |
1.2.5 Niementowski 合成法[46] |
1.2.6 周环合成法[47, 48] |
1.3 喹啉及其衍生物的应用 |
1.3.1 喹啉及其衍生物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 |
1.3.2 喹啉及其衍生物在光学制剂中的应用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任务 |
第二章 合成路线的优化 |
2.1 SKRAUP 反应合成6-硝基喹啉系列衍生物 |
2.1.1 Skraup 反应的基本原理 |
2.1.2 Skraup 合环的选择性 |
2.1.3 Skraup 反应条件的选择 |
2.1.4 Skraup 反应中间产物的制备 |
2.1.5 Skraup 反应的路线的最终确定 |
2.2 亲电取代合成6-硝基喹啉衍生物 |
2.2.1 6-硝基喹啉的溴代反应 |
2.2.2 6-硝基喹啉N-氧化物的氯代反应 |
2.3 亲核取代合成6-硝基喹啉衍生物 |
2.3.1 直接甲氧基化的反应原理 |
2.3.2 直接甲氧基化反应探索与确定 |
2.4 还原反应合成6-氨基喹啉衍生物 |
2.4.1 金属催化加氢还原 |
2.4.2 水合肼还原 |
2.4.3 活泼金属与金属氢化物还原 |
2.4.4 SnCl_2 还原 |
2.4.5 最终还原路线的确定 |
第三章 目标产物的结构确认 |
3.1 实验所用试剂及仪器 |
3.2 实验操作过程及结果 |
3.2.1 4-氯-6-氨基-喹啉的合成 |
3.2.2 5-甲氧基-6-氨基喹啉的合成 |
3.2.3 5-氯和7-氯-6-氨基喹啉的合成 |
3.2.4 8-氯、8-甲基和8-甲氧基-6-氨基喹啉的合成 |
3.2.5 8-溴-6-氨基喹啉的合成 |
第四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和待发表论文 |
(6)羟胺型及羧酸型离子交换树脂的制备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离子交换剂的发展 |
1.2 离子交换树脂的分类 |
1.2.1 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 |
1.2.2 弱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 |
1.2.3 强碱型阴离子交换树脂 |
1.2.4 弱碱型阴离子交换树脂 |
1.2.5 螯合吸附树脂 |
1.3 离子交换树脂载体的选择 |
1.4 离子交换树脂的应用 |
1.4.1 化工工艺中的应用 |
1.4.2 超纯物生产应用 |
1.4.3 环境保护 |
1.4.4 用于制备含特殊功能基的高分子载体 |
1.5 问题的提出 |
1.6 研究内容和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聚苯乙烯二乙醇胺树脂的制备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化学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方法 |
2.2.4 计算公式 |
2.2.5 结构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红外光谱与元素分析 |
2.3.2 不同溶胀时间对PS-Ace-Cl树脂固载DEA的影响 |
2.3.3 不同物料比对PS-Ace-Cl树脂固载DEA的影响 |
2.3.4 不同反应时间对PS-Ace-Cl树脂固载DEA的影响 |
2.3.5 不同反应温度对PS-Ace-Cl树脂固载DEA的影响 |
2.3.6 不同担载量的PS-Ace-Cl树脂固载DEA的影响 |
2.3.7 加碱对PS-Ace-Cl树脂固载DEA的影响 |
2.3.8 PS-Ace-Cl树脂对不同羟胺的固载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聚苯乙烯二乙醇胺树脂对铜离子的螯合吸附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3.2.1 化学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Cu~(2+)的工作曲线 |
3.4.2 Cu~(2+)在PS-Ace-DEA树脂上的吸附动力学的研究 |
3.4.3 Cu~(2+)在PS-Ace-DEA树脂上的吸附等温线的测定 |
3.4.4 不同担载量的PS-Ace-DEA树脂对Cu~(2+)吸附的影响 |
3.4.5 不同pH条件下PS-Ace-DEA树脂对Cu~(2+)的吸附 |
3.4.6 合成树脂对不同金属离子的选择性吸附 |
3.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聚苯乙烯二乙醇胺树脂对Cr~(6+)的吸附性能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4.2.1 化学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Cr~(6+)的工作曲线 |
4.4.2 在不同pH条件下PS-Ace-DEA树脂对铬溶液的吸附 |
4.4.3 PS-Ace-DEA树脂对Cr~(6+)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
4.4.4 PS-Ace-DEA树脂对不同浓度的Cr~(6+)溶液的吸附 |
4.4.5 PS-Ace-DEA树脂对Cr~(6+)的饱和吸附容量 |
4.4.6 PS-Ace-DEA树脂的膨胀性 |
4.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羧基化聚苯乙烯的制备及其衍生化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羧基化聚苯乙烯(PS-COOH)的制备 |
5.3.2 树脂溶胀度的测定 |
5.3.3 PS-COOH固载β-CD |
5.3.4 PS-COOH固载PEG |
5.3.5 计算公式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羧基树脂的制备 |
5.4.2 羧基树脂固载β-CD |
5.4.3 羧基树脂固载 PEG |
5.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今后工作展望 |
成果 |
致谢 |
(7)刚果红形成树脂分离富集极谱催化波连测地质样中钌、金、钯、铂、铱、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贵金属简介 |
第二节 贵金属分析的必要性 |
1.2.1 贵金属应用十分广泛 |
1.2.2 环境问题日益紧迫,远期负效应不容忽视 |
1.2.3 贵金属元素分析仪器和技术方向 |
第三节 贵金属元素分析现状 |
1.3.1 样品分解 |
1.3.2 分离富集法 |
1.3.3 贵金属多元素分析现状 |
第四节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一节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1.1 仪器 |
2.1.2 试剂 |
第二节 试验操作 |
2.2.1 刚果红形成树脂合成 |
2.2.2 树脂装柱 |
2.2.3 样品处理 |
2.2.4 贵贱金属间的分离 |
2.2.5 树脂的灰化 |
2.2.6 贵金属的测定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一节 影响测定结果的因素 |
3.1 仪器工作条件对各元素峰电流的影响因素 |
3.1.1 仪器工作条件对钌峰电流的影响 |
3.1.2 仪器工作条件对金峰电流的影响 |
3.1.3 仪器工作条件对钯峰电流的影响 |
3.1.4 仪器工作条件对铂峰电流的影响 |
3.1.5 仪器工作条件对铱峰电流的影响 |
3.1.6 仪器工作条件对铑峰电流的影响 |
第二节 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三节 温度的影响 |
第四节 底液组分对各元素i的影响 |
3.4.1 底液组分对钌峰电流的影响 |
3.4.2 底液组分对金峰电流的影响 |
3.4.3 底液组分对钯峰电流的影响 |
3.4.4 底液组分对铂、铱、铑峰电流的影响 |
第五节 共存离子的影响 |
第六节 最佳条件下的标准曲线及标准回收 |
3.6.1 最佳条件下的标准曲线 |
3.6.2 最佳条件下的标准回收 |
第七节 反应机理的初步探索 |
3.7.1 金反应机理的讨论 |
3.7.2 铂、铱反应机理的讨论 |
3.7.3 铑反应机理探讨 |
3.7.4 钌的反应机理 |
3.7.5 钯反应机理 |
第八节 样品分析及方法检验 |
3.8.1 管理样的分析测试 |
3.8.2 方法检验 |
第四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作者简历 |
(9)草酰胺金属配合物电化学行为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极谱配位吸附波 |
1.1 配位吸附波分类 |
1.2 配位吸附波形成条件 |
1.3 配位吸附波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
第二章 草酰胺电化学行为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3 结果与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Pb(Ⅱ)、In(Ⅲ)-dbac配合物电化学行为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3 Pb(Ⅱ)-dbac体系配位吸附波研究 |
3.4 In(Ⅲ)-dbac体系配位吸附波研究 |
第四章 In(Ⅲ)-opac配合物电化学行为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3 In(Ⅲ)-opac体系配位吸附波研究 |
第五章 应用研究 |
5.1 概述 |
5.2 铅的测定 |
5.3 铟的测定 |
5.4 Pb(Ⅱ)、In(Ⅲ)的同时测定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四、镉-乙=胺-8-羟基喹啉络合物极谱吸附波(论文参考文献)
- [1]BODIPY类Cu2+荧光探针及BODIPY类荧光染料的研究[D]. 崔洁. 兰州大学, 2012(09)
- [2]金离子荧光传感器的研制及其应用[D]. 王娟娟. 吉林大学, 2012(10)
- [3]铀试剂形成树脂分离富集极谱测试地质样品中贵金属Au、Ru、Pd、Pt、Rh的研究[D]. 李现红. 吉林大学, 2008(11)
- [4]喹啉类药物中间体的合成研究[D]. 余江虹.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7)
- [5]电化学分析的进展及应用[J]. 李一峻,常子栋,何锡文. 分析试验室, 2007(10)
- [6]羟胺型及羧酸型离子交换树脂的制备和应用[D]. 王燕芹. 南京工业大学, 2006(04)
- [7]刚果红形成树脂分离富集极谱催化波连测地质样中钌、金、钯、铂、铱、铑的研究[D]. 王艳洁. 吉林大学, 2005(06)
- [8]电化学分析的发展及应用[J]. 李启隆,胡劲波. 分析试验室, 2003(06)
- [9]草酰胺金属配合物电化学行为研究及应用[D]. 于海琴. 南京工业大学, 2002(01)
- [10]水中铅的测定方法[J]. 孙焕冬,梁军. 中国公共卫生, 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