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副粘病毒人工感染试验

鹅副粘病毒人工感染试验

一、鹅副粘病毒的人工感染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杨程程[1](2019)在《鹅细小病毒对雏鸭免疫器官损伤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是一种感染4-21日龄雏鹅和雏番鸭的单链线性DNA病毒,新型鹅细小病毒(Novel goose parvovirus,NGPV)是引起鸭短喙-侏儒综合征的病原,NGPV在遗传性和抗原性方面与GPV极其相似,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商业化的鸭群中GPV可与其他病原协同存在或感染发病,文献报道GPV人工感染雏鸭可造成雏鸭不同脏器的损伤,但没有直接证据证实GPV在鸭群的传播,GPV对鸭免疫器官的损伤情况也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对2015-2018年安徽地区GPV的分离鉴定,扩增其VP基因,绘制遗传进化树,选择与NGPV亲缘关系最近的一株经典GPV AH-1株进行雏鸭攻毒试验,观察GPV对雏鸭免疫器官的损伤,旨在研究GPV在雏鸭免疫器官内的增殖规律,为揭示GPV的致病机制提供参考依据。1、对2015-2018年安徽地区12例具有典型临床症状的疑似GPV病例和2例疑似NGPV病例的组织进行PCR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均为阳性,其中GPV命名为AH-1至12,NGPV命名为AH13和AH14。然后,将14份病料分别接种13日龄非免疫鹅胚,结果胚体、脏器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收集死亡胚体尿囊液,扩增14株病料VP基因和ITR基因,并测序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12株GPV属于一个子集,亲缘性较高,其中GPVAH-1株(GenBank登录号:MK333463)与NGPV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因此,选择GPV AH-1株进行鹅胚半数致死量测定,结果显示AH-1株的ELD50=10-4.17/0.2ml,并以此毒株作为后续研究的候选株。2、参考GPV标准B株基因(GenBank登录号:U25749)VP3片段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扩增VP3基因,测序正确后构建pMD18-T-VP3质粒,以该质粒为阳性标准品,建立了 SYBR Green I荧光定量PCR方法。VP3标准曲线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3.2568X+37.987(R2=0.9986),扩增效率在90%-120%之间,最低检测下限为46.95copies/μL,这说明建立的SYBR Green I荧光定量PCR的反应有效性以及不同浓度梯度对数值与Ct值之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特异性试验中DTMUV、GPMV、ALV、ILTV、CIAV均为阴性,应用SYBR Green I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GPV在雏鹅组织内的病毒含量变化,结果显示在感染后3-5d内均能在组织中检测到病毒,表明该方法具有很高灵敏度和特异性。3、用1000倍ELD50的GPVAH-1株肌肉注射2日龄非免疫雏鸭,研究GPV对雏鸭免疫器官的病理损伤。通过人工感染雏鸭,采集攻毒后1d、3d、5d、7d、10d、14d 7个时间段的组织分别进行大体检查、病理切片观察,抗原的定量和定位分析,结果显示GPV感染雏鸭后除了感染后1d有轻微的精神沉郁和厌食外,无异常变化,14d内没有死亡,感染后3d胸腺有出血点,5d脾脏与肠管肿大,7d肝脏有点状出血。镜下观察感染后5-7d胸腺和脾脏出血较严重,3-5d哈德氏腺充血较为严重,10-14d后所有脏器损伤减轻或消失。qPCR检测结果显示病毒在法氏囊、胸腺、哈德氏腺中第一天增殖达到最高水平并随后呈现递减的规律;在脾脏、盲肠扁桃、骨髓细胞中的增殖规律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抗原定位结果显示GPV在免疫器官中3-5d内阳性信号较强,7d后阳性信号逐渐减弱,这些结果说明GPV能够在鸭体免疫器官复制,并造成部分免疫器官病理损伤。综上所述,本研究对12例安徽地区GPV和2例NGPV进行了分离鉴定和VP基因的扩增分析;建立了检测GPV的SYBR Green I荧光定量PCR方法;选取一株GPV经典强毒株AH-1通过肌肉注射雏鸭,观察GPV对雏鸭的病理损伤,并对1-14d感染雏鸭的各免疫器官进行了 GPV的定量和定位分析,为研究GPV的致病机制提供了一定参考依据。

翟骏飞[2](2017)在《狮籽鹅三种重要病毒病的免疫程序建立及疫苗免疫效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狮籽鹅是通过狮白鹅和籽鹅杂交的方法选育的一种北方良种鹅。虽然该鹅具有抗寒、抗病性高、适合北方饲养等特点,但是在饲养过程中防疫问题仍然非常重要。由于不同地区、不同鹅种等差异,疫苗免疫的程序各有差异。为了探讨适用于本地区狮籽鹅的免疫程序,本试验将开展三种主要病毒病-小鹅瘟、禽流感和鹅副粘病毒病的免疫程序研究,并评价现有疫苗的现场免疫效果。该研究对于狮籽鹅主要疫病防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为了确定雏鹅的母源抗体消长规律,选用1日龄狮籽鹅雏鹅60只,在人工智能气候室中按照雏鹅饲养要求进行饲喂。分别在1、3、5、7、9、11、13等日龄每次随机选择10只采血,分离血清,应用琼脂扩散实验检测小鹅瘟抗体效价,应用血凝和血凝抑制实验检测禽流感和鹅副粘病毒病的抗体效价。结果显示,雏鹅在1日龄至13日龄小鹅瘟血清抗体检测均为阴性,表明雏鹅体内无小鹅瘟母源抗体。1日龄禽流感HI抗体几何平均滴度为2.8log2;10日龄下降到临界值0.5log2,半衰期为4.3d。1日龄鹅副粘病毒病HI抗体几何平均滴度为2.4log2,10日龄下降到临界值0.4log2,半衰期为5d。其次,为了确定三种病毒病疫苗免疫的效果,选择1日龄狮籽鹅雏鹅,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第一组1日龄注射鹅源高免血清,6日龄加免小鹅瘟弱毒疫苗。第二组10日龄皮下注射重组新城疫病毒灭活疫苗A-VII株和重组禽流感病毒H5亚型二价灭活疫苗(Re-6,Re-7株),第三组10日龄免疫重组新城疫病毒灭活疫苗A-VII株,7天后免疫重组禽流感病毒H5亚型二价灭活疫苗(Re-6株+Re-7);每间隔7天采血一次,每次随机采血5只。琼扩试验检测小鹅瘟抗体结果表明:免疫后第14天群体保护率可达90%以上;第二组鹅副粘病毒病HI抗体几何平均滴度低于第三组,ELISA抗体定量检测结果表明免疫后第三组抗体量快速上升,明显高于第二组,24日龄达到最高峰,随后逐渐下降,45日龄左右抗体量接近单独免疫的第三组;第二组禽流感HI抗体几何平均滴度低于第三组,ELISA抗体定量检测结果表明17日龄时,第二组的抗体量明显高于第三组,并于31日龄达到最高峰,逐步下降,并维持到50日龄左右;而第三组抗体量于24日龄时超过第二组,38日龄达到高峰,52日龄时仍明显高于第三组。第三,为了确定未经免疫的当地农村放养鹅副粘病毒病和禽流感疫苗的免疫效果,30日龄鹅用新城疫弱毒疫苗饮水免疫,免疫一周后,颈部皮下注射禽流感灭活疫苗(H5N1,Re-6株),每7天采血测抗体效价。结果仅经过一次鹅副粘病毒病弱毒疫苗免疫的雏鹅HI抗体效价均低于4log2。禽流感疫苗免疫后抗体滴度快速上升,58日龄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79日龄后仍维持较高滴度。综上所述,研究所选狮籽鹅雏鹅无小鹅瘟母源抗体,1日龄注射鹅源高免血清,6日龄加免小鹅瘟弱毒疫苗,可使雏鹅获得有效抗体保护。副粘病毒灭活疫苗10日龄首免,免疫后第2周需进行加免。禽流感灭活疫苗17日免疫,免疫后第3周需加强免疫。弱毒疫苗饮水免疫不适用于放养鹅,而灭活疫苗免疫效果确实可靠,值得实际生产应用参考。

谭华龙[3](2017)在《12株NDV F/HN基因分析及鸭源毒株生物学特性测定》文中指出新城疫是由NDV引起禽呼吸道、消化道黏膜严重出血的一种传染病,是目前养禽业极为重视的传染病之一。近年来我国水禽感染NDV的病例报道越来越多,而且水禽感染NDV已经表现出新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不再局限于一般的生产能力下降,感染NDV的水禽发病率、死亡率正在逐渐升高,并以逐年增加的趋势向全国大部分区域蔓延,使得对NDV流行动态作研究分析十分必要。本研究对1997-2016年期间从广东佛山、肇庆、云浮等地疑似患新城疫家禽病料分离鉴定获得的12株NDV,采用RT-PCR方法对12株NDV的F基因和HN基因扩增,扩增产物经克隆并测序后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参考毒株作遗传进化和同源性分析,并对1株番鸭源NDV作了较为系统的生物特性测定,为今后的诊断与免疫防控研究提供更多详细的参考资料。F基因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1)12株分离株中有9株属于基因Ⅶ型,这9株病毒来源禽种覆盖鸡、鸭和鹅,来源地域覆盖广东省4个地级市的6个县级市,来源时间覆盖最初的1997年至最近的2016年。提示,近20年来,基因Ⅶ型可能一直是广东各地、各种禽NDV流行的优势基因型,且自2007年以来,水禽NDV分离率有明显增高;(2)1株来自1997年病鸡的毒株(CK/FS-SS/N/1997株)和1株来自2014年病鸭的毒株(MDK/FS-SS/485/2014株)属于基因Ⅸ型,其来源均为佛山市三水区,提示,基因Ⅸ型一直存在流行的威胁,已经由鸡向水禽传染(或由水禽向鸡传染),但传播流行速度尚较缓慢,具有一定的区域局限性;(3)鸽源PG/GZ-HD/PN/2011株属于基因Ⅵ型,与国内外鸽源分离株所属基因型一致。F基因和HN基因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1)12株毒株与参考毒株间的相似性存在较大的差异,所有分离株与目前使用的疫苗株LaSota、B1、Mukteswar和Clone30的相似性在80.9%91.9%之间;(2)2株基因Ⅸ型毒株与传统强毒株F48E8的相似性高于99%,推测2株毒株为F48E8株的亲缘性较近;(3)12株毒株间相似性的差异较大,9株基因Ⅶ型的毒株中的5株鹅源毒株和1株鸭源毒株之间的相似性高于97%,但与其他3株Ⅶ型病毒(MDK/FS-SS/E/2007、WDK/FS-NH/A/2006和CK/YF-LD/L/1997)之间的相似性仅在83.4%87.8%之间。提示,本省流行的基因型相同的毒株之间存在基因亚型的差异。NDV的F基因与HN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显示,12株分离株与NDV强毒株的氨基酸特征相符,有10株病毒的HN基因第514氨基酸残基出现I→V的变异,有9株分离株的F基因和HN基因的中和抗原位点出现变异。另外,2011年后分离的7株毒株中,有6株毒株的HN基因第347氨基酸残基出现E→D。由此推测,当前广东地区大部分的分离株与传统疫苗株之间存在抗原性差异,这可能是目前大部分禽群对于NDV免疫失败的原因之一。本研究对鸭源NDV(MDK/FS-SS/E/2007)的生物特性测定结果显示,该毒株对鸭胚半数致死量为10-8.668/0.1 mL,MDT为75.2 h,ICPI为1.725和IVPI为2.48,均与NDV强毒标准相符。MDK/FS-SS/E/2007株对雏鸭和雏鹅的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感染雏鸭和雏鹅出现精神沉郁,瘫痪和扭颈等神经症状,剖检可见脑部充血、出血,胰腺、脾脏和肝脏等器官出现变性坏死,其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都呈现典型新城疫的特征。另外,利用MDK/FS-SS/E/2007株制备成灭活油乳疫苗免疫雏番鸭,结果表明,对番鸭于1、2、3周龄进行三次免疫后,HI抗体水平均值在第7周龄达到8log2,用约105个ELD50病毒液攻击番鸭,番鸭保护率达100%。提示本毒株对番鸭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效果。另外,本题尚对该毒株的F蛋白进行了表达,并利用抗His标签鼠单克隆抗体对产物进行了Western blot验证,显示在53 kDa位置只有一条清晰的蛋白印迹,可为制备针对F基因的单克隆抗体和诊断水禽源新城疫病提供参考,也为研究相关基因工程疫苗打下了一定基础。

刘燕,荀来武,彭洁,冯刚,施忠芬,陈红艳[4](2017)在《鹅新城疫病毒的分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新城疫的分布和流行遍及全世界,在我国的养鸡地区也是常年发生,给养鸡业带来严重危害;除鸡以外,火鸡、雉鸡、鸽及很多鸟类都可以感染发病。水禽对新城疫的抵抗力很强,鸭、鹅可感染和带毒但不发病。然而近些年鹅感染新城疫而大量发病和死亡的报道越来越多,并严重威胁着养鹅业的发展。

闫瑞凤,谢晓芸,赵静,张红凤[5](2016)在《鹅副粘病毒对鸽的致病性研究》文中认为用鹅副粘病毒BY株人工感染1月龄鸽,观察试验鸽的发病情况、临诊症状及病理变化,并对病毒抗原的组织分布进行检测,以研究鹅副粘病毒对鸽的致病性。结果表明,鹅副粘病毒人工感染可致试验鸽严重发病,发病率达100%,病死率达92%;病鸽临诊表现为下痢、眼睑发炎、呼吸困难、咳嗽,并表现瘫痪、翅膀下垂、转圈或震颤等神经症状;病理剖检和病理组织学检查表明,病鸽各种器官都存在组织损伤,但以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较为严重,表现显着的变性、坏死或出血等变化;免疫组化检测发现,病毒可以在病鸽体内多种组织器官中复制。本研究结果表明,鹅副粘病毒对鸽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陈家生[6](2014)在《中药口服液防治鹅副黏病毒病的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用珍珠草、华荠苎2味中药制成口服液,研究其防治鹅副黏病毒病的效果。将试验雏鹅随机分成6组,其中中药预防与治疗组每羽每次口服1 m L,2次/d,连用4 d。西药奥司他韦(达菲)胶囊预防与治疗组每羽每次口服18.75mg,2次/d,连用4 d。结果中药口服液预防组存活率90%,治疗组存活率80%;西药预防组存活率95%,治疗组存活率80%。表明中药口服液防治鹅副黏病毒病的疗效与奥司他韦基本相同。

鲁爱玲[7](2014)在《鸭源新城疫病毒对雁鹅的致病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 ND)是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 NDV)引起禽类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规定为A类动物疫病,被中国列为Ⅰ类动物传染病,是严重危害养禽业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NDV可以引起禽类呼吸道、消化道黏膜出血,出现扭头、转圈等神经症状。传统理论认为NDV不感染水禽,即使感染也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但近年来,NDV出现了某些新的致病特点,特别是对鹅表现为较强的致病性,加强该病的研究,对保护和促进我国养禽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60只15d健康雁鹅,随机分为静脉注射组、肌肉注射组、点眼滴鼻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利用分离的鸭源新城疫病毒(NDV)SDFC株通过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点眼滴鼻三种途径人工感染15d雁鹅,每只接种10-8.2ELD50/0.2mL尿囊液,观察试验鹅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于感染后不同时间剖杀,观察各组织器官的主要剖检变化,采集血液检测血液生化指标和细胞因子,并采集各组织器官按常规方法制备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其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显示,试验鹅感染鸭源NDV后发病率达45/45,静脉注射组死亡只数为12/15,肌肉注射组死亡只数为6/15,点眼滴鼻组死亡只数为4/15。病鹅表现下痢、流泪,部分鹅出现瘫痪、扭头、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剖检变化表现为胰腺、脾脏有大小不等的白色坏死灶,胸腺、法氏囊萎缩,心包积液,肠道、肝脏、肺脏、肾脏出血;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尿酸(UA)、总蛋白(TP)等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各攻毒组的IL-6、IFN-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病理组织学变化表现为胸腺、脾脏、法氏囊等器官内淋巴细胞坏死、崩解,心脏、肺脏、肝脏、肾脏广泛性出血、变性。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对试验组病鹅不同时间所采集的各组织器官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从胰腺、腺胃、肠道、胸腺、脾脏、法氏囊、脑、肾脏、气管、肺脏、心脏、肝脏等多种组织中均能检测到阳性信号,其中肠道、胰腺、胸腺、脾脏、法氏囊、肾脏、心脏、脑的阳性率较高,但肌肉注射组和点眼滴鼻组各组织器官的阳性信号数量少于静脉注射组。以F基因为目的基因设计并合成170bp的特异性引物,同时以β-actin为内参基因,设计并合成139bp的特异性引物。回收PCR产物并连接到pMD18-T载体上构建重组质粒,筛选阳性质粒并纯化,将纯化好的阳性质粒倍比稀释作为标准品,用于构建SYBRGreenⅠ荧光定量RT-PCR的标准曲线。试验结果显示,构建的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最小检出模板浓度约为50Copies/μL,F基因和β-actin基因的Ct值与构建的标准品浓度的线性关系良好,R2值均在0.99以上;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F基因和β-actin的熔解曲线有单一的峰值,说明扩增产物单一,无非特异性产物和引物二聚体的产生;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F基因和β-actin的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6%。上述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RT-PCR方法快速、稳定、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以用于NDV早期检测。应用已建立的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人工感染雁鹅不同组织在不同时间病毒载量的变化。结果显示,经不同途径接种的NDV可以存在于雁鹅体内所有的组织器官,但不同组织病毒载量和感染持续时间不同。静脉注射攻毒后2-10d,在所检测的各组织中均有病毒存在;肌肉注射攻毒后2-8d,在各组织器官中均能检测到病毒的存在,但在攻毒后10d,大脑、法氏囊和胰腺的相对病毒含量接近阴性值;点眼滴鼻后大脑和肺脏的病毒含量最高,攻毒后10d在法氏囊中检测不到病毒。

艾景利,宋云峰,王景阳[8](2013)在《鹅副粘病毒病的防治》文中认为鹅副粘病毒病是由鹅副黏病毒引起各年龄鹅只发病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其主要症状是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重迅速减轻,拉水样稀粪,并出现扭颈、转圈等神经症状。病理变化特征是脾脏和胰腺呈灰白色坏死灶,消化管黏膜有坏死、溃疡和结痂。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可高达98%,是养鹅业的大敌。莫旗是

杜宗沛,吴植,徐小琴,叶滨[9](2013)在《江苏中部地区鹅副粘病毒的分离与鉴定》文中指出[目的]调查江苏省泰州市某鹅场鹅大批死亡的原因。[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病理变化、动物回归感染试验、血清学检查等对江苏省泰州市某鹅场发生的疑似鹅副黏病毒病的病料进行病原分离与鉴定。[结果]该病毒能使SPF鸡胚以及10日龄鹅和鸡全部死亡,能凝集鸡红细胞并能被NDV标准阳性血清所抑制,不能被禽流感病毒标准阳性血清所抑制。发病死亡与人工感染死亡的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基本一致。经电镜观察发现该病毒颗粒呈圆形,直径在150 nm左右,有囊膜及纤突。该分离毒株经灭活后免疫鹅群,取到良好的防治效果。[结论]该病毒为禽Ⅰ型副黏病毒,属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属。

舒秀伟,陈生雷,周丽,刘艳霞,苗玉和,李学志[10](2013)在《鹅副粘病毒YF株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认为从辽宁省某鹅场病死鹅中分离到1株禽I型副粘病毒。应用鸡胚传代、电镜形态学观察、红细胞凝集、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血清中和试验、动物回归试验、免疫保护试验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最小致死量平均死亡时间(MDT)、脑接种致病指数(ICPI)、静脉内接种致病指数(IVPI)三项毒力指标的测定。参照新城疫病毒毒力判定的标准及其方法,分别测定该分离株的鸡(鹅)胚MDT、1日龄鸡(鹅)ICPI和6周龄鸡(鹅)IVPI为51.6/68.6 h、1.75/1.70和1.68/1.72。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为鹅副粘病毒强毒株,命名为YF株。应用YF毒株制备的油乳剂灭活苗免疫实验鸡和雏鹅,结果表明有良好的保护率。

二、鹅副粘病毒的人工感染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鹅副粘病毒的人工感染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鹅细小病毒对雏鸭免疫器官损伤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文献综述
    1.鹤细小病毒概述
    2.病原学
    3.实验室诊断
    4.GPV感染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5.小鹅瘟的防治
    6.研究目的与意义
引言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病料及毒株
        1.1.2 实验动物
        1.1.3 主要试剂
        1.1.4 主要仪器
        1.1.5 主要试剂的配制
    1.2 方法
        1.2.1 鹅细小病毒的鉴定
        1.2.2 12例GPV和2例NGPV的VP基因测序
        1.2.3 AH-1毒株ELD_(50)测定
        1.2.4 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1.2.5 雏鸭致病性试验
        1.2.6 病理组织观察
2.结果
    2.1 鹅细小病毒的PCR鉴定及电镜观察
    2.2 AH-1毒株ELD_(50)测定
    2.3 12例GPV病例和2例NGPV的基因测序
        2.3.1 VP基因测序
        2.3.2 ITR基因测序
    2.4 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PCR
        2.4.1 pMD-18-T-VP3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2.4.2 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
        2.4.3 SYBR Green I荧光定量PCR的特异性检测
    2.5 SYBR Green I荧光定量PCR应用检测
        2.5.1 人工感染雏鹅的临床症状
        2.5.2 SYBR Green I荧光定量PCR检测雏鹅组织脏器的病毒含量
    2.6 AH-1病毒株对雏鸭致病性试验
        2.6.1 临床症状
        2.6.2 SYBR Green I荧光定量PCR定量检测雏鸭组织脏器的病毒含量
        2.6.3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GPV在雏鸭免疫细胞中的位置
        2.6.4 雏鸭免疫器官的病理组织学观察及抗原定位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狮籽鹅三种重要病毒病的免疫程序建立及疫苗免疫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1 文献综述
    1.1 我国养鹅业现状
    1.2 鹅疫病防控
    1.3 影响养鹅业发展主要疾病
        1.3.1 小鹅瘟
        1.3.2 鹅副粘病毒
        1.3.3 鹅禽流感
    1.4 本试验目的意义
2 小鹅瘟、禽流感和副粘病毒母源抗体检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动物与饲养
        2.1.2 试验设计
        2.1.3 试验方法
        2.1.4 副粘病毒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检测材料与试剂
        2.1.5 禽流感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
        2.1.6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2.1.7 统计分析
    2.2 试验结果
        2.2.1 雏鹅各日龄血液中小鹅瘟母源抗体检测结果
        2.2.2 鹅副粘病毒母源抗体检测
        2.2.3 鹅禽流感母源抗体检测检测结果
    2.3 讨论
        2.3.1 小鹅瘟母源抗体
        2.3.2 鹅副粘病毒母源抗体
        2.3.3 鹅禽流感母源抗体
    2.4 小结
3 小鹅瘟、副粘病毒和禽流感免疫效果检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动物与饲养
        3.1.2 方法
        3.1.3 试验设计
        3.1.4 主要仪器设备及疫苗制品
        3.1.5 统计分析
    3.2 结果
        3.2.1 小鹅瘟免疫抗体检测
        3.2.2 鹅副粘病毒试验A组抗体检测结果
        3.2.3 鹅副粘病毒试验B组抗体检测结果
        3.2.4 鹅副粘病毒试验A组与B组ELISA试剂盒抗体含量检测结果
        3.2.5 鹅禽流感试验A组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3.2.6 鹅禽流感试验B组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3.2.7 禽流感试验A组与B组ELISA试剂盒抗体含量检测结果
    3.3 讨论
        3.3.1 小鹅瘟免疫效果
        3.3.2 鹅副粘病毒免疫效果
        3.3.3 鹅禽流感免疫效果
    3.4 小结
4 放养鹅副粘病毒和禽流感疫苗免疫效果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动物及免疫方案
        4.1.2 试验检测方法
        4.1.3 主要仪器设备及疫苗制品
        4.1.4 统计分析
    4.2 检测结果
        4.2.1 副粘病毒弱毒疫苗饮水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4.2.2 禽流感灭活疫苗抗体检测结果
        4.2.3 禽流感ELISA试剂盒抗体含量检测结果
    4.3 讨论
        4.3.1 副粘病毒弱毒疫苗饮水免疫
        4.3.2 禽流感灭活疫苗免疫
    4.4 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12株NDV F/HN基因分析及鸭源毒株生物学特性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英汉对照表
1 前言
    1.1 NDV生物学特性
        1.1.1 NDV结构特征
        1.1.2 NDV的理化特性
        1.1.3 NDV的培养特性
        1.1.4 NDV毒力与致病性
        1.1.5 血凝活性与神经氨酸酶活性
    1.2 NDV基因组与结构蛋白特性
        1.2.1 NDV基因组
        1.2.2 NDV结构蛋白的特性
    1.3 NDV的流行病学
    1.4 NDV疫苗学概况
    1.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毒株、标准血清和抗原及雏禽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2.1.4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病毒复壮
        2.2.2 病毒HA/HI测定
        2.2.3 F基因与HN基因克隆与遗传进化分析
        2.2.4 MDK/FS-SS/E/2007株的生物学特性检测
        2.2.5 动物致病性试验
        2.2.6 动物免疫保护试验
        2.2.7 鸭源MDK/FS-SS/E/2007株F蛋白原核表达载体构建和表达
        2.2.8 阳性重组表达质粒表达
3 结果
    3.1 HA与HI试验结果
    3.2 F基因与HN基因的PCR扩增结果
    3.3 F基因核苷酸序列与氨基酸序列分析
        3.3.1 F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3.3.2 F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析
        3.3.3 F蛋白氨基酸序列分析
    3.4 HN基因核苷酸序列与氨基酸序列分析
        3.4.1 HN基因核苷酸序列分析
        3.4.2 HN蛋白氨基酸序列分析
    3.5 MDK/FS-SS/E/2007株的毒力指标的测定结果
        3.5.1 MLD与MDT测定结果
        3.5.2 ICPI的测定结果
        3.5.3 IVPI的测定结果
    3.6 鸭胚ELD_(50)的测定结果
    3.7 动物攻毒试验结果
        3.7.1 雏番鸭攻毒试验结果
        3.7.2 雏鹅攻毒试验结果
    3.8 MDK/FS-SS/E/2007株疫苗免疫保护试验结果
        3.8.1 MDK/FS-SS/E/2007株疫苗对雏鸭免疫应答结果
        3.8.2 免疫保护试验结果
    3.9 F蛋白原核表达载体构建结果
        3.9.1 MDK/FS-SS/E/2007株的F基因PCR扩增结果
        3.9.2 重组质粒pET30a-F-E双酶切鉴定结果
    3.10 表达产物的SDS-PAGE鉴定
        3.10.1 诱导时间的优化结果
        3.10.2 IPTG诱导浓度的优化结果
        3.10.3 重组蛋白可溶性分析结果
    3.11 表达产物的Western-blot鉴定
4 讨论
    4.1 水禽源NDV的流行情况
    4.2 12株NDV的F基因与HN基因序列分析
    4.3 12株NDV的F蛋白与HN蛋白的抗原变异分析
    4.4 MDK/FS-SS/E/2007株毒力测定与攻毒试验结果分析
    4.5 MDK/FS-SS/E/2007株灭活疫苗免疫保护试验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鹅新城疫病毒的分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城疫病毒概述
2 NDV的一般生物学特性
    2.1 NDV的生物学活性
    2.2 NDV的培养特性
    2.3 NDV的致病性
3 ND在鹅群的流行及水禽在ND流行中的地位变迁
4 鹅新城疫病毒的致病性

(6)中药口服液防治鹅副黏病毒病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动物
        1.1.2 鹅副黏病毒毒株
        1.1.3 药物
    1.2 方法
        1.2.1 最小致死量测定
        1.2.2 接种试验
        1.2.3 观察记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7)鸭源新城疫病毒对雁鹅的致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NDV 的一般生物学特性
        1.1.1 NDV 的分类与结构
        1.1.2 抵抗力
        1.1.3 NDV 的培养特性
        1.1.4 NDV 生物学活性
        1.1.4.1 血凝性
        1.1.4.2 神经氨酸酶活性
        1.1.4.3 细胞融合与溶血活性
        1.1.4.4 其他活性
        1.1.5 NDV 的毒力及致病性
    1.2 NDV 的基因组与结构蛋白特性
        1.2.1 NDV 的基因组结构
        1.2.2 NDV 的结构蛋白特征
        1.2.2.1 NP 蛋白
        1.2.2.2 P 蛋白
        1.2.2.3 M 蛋白
        1.2.2.4 F 蛋白
        1.2.2.5 F 蛋白与 HN、M 蛋白的协同致病作用
    1.3 NDV 的分子流行病学
    1.4 NDV 在水禽中的分子流行病学
        1.4.1 NDV 宿主范围的扩大
    1.5 NDV 的诊断
        1.5.1 病毒分离与鉴定
        1.5.2 血清学诊断技术
        1.5.2.1 血凝试验(HA)与血凝抑制试验(HI)
        1.5.2.2 琼脂凝胶扩散试验
        1.5.2.3 乳胶凝集试验
        1.5.2.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1.5.3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1.5.3.1 RT-PCR 技术
        1.5.3.2 核酸探针技术
        1.5.3.3 RNA 指纹图谱
        1.5.4 免疫组化染色技术
    1.6 实时荧光定量 RT-PCR 检测方法
        1.6.1 实时荧光定量的方法及工作原理
        1.6.1.1 非特异性荧光定量 PCR——染料法(以 SYBR Green 为介绍)
        1.6.1.2 特异性荧光定量 PCR——探针法
        1.6.1.3 分子信标(Beacon)法
        1.6.1.4 双杂交(FRET)探针法
        1.6.2 实时荧光定量 PCR 的定量方法
        1.6.3 实时荧光定量 RT-PCR 在 NDV 检测中的应用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病毒
        2.1.2 试验动物
        2.1.3 仪器和试剂
    2.2 方法
        2.2.1 主要试剂的配制
        2.2.2 人工攻毒试验
        2.2.2.1 病毒的增殖
        2.2.2.2 攻毒试验
        2.2.3 血液生化指标及细胞因子的检测
        2.2.4 病理组织学观察
        2.2.4.1 石蜡切片制作方法
        2.2.4.2 HE 染色步骤
        2.2.5 免疫组化染色
        2.2.5.1 玻片处理
        2.2.5.2 组织包埋及切片
        2.2.5.3 免疫组化染色具体步骤
        2.2.6 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 RT-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
        2.2.6.1 NDV F 基因和β-actin 引物设计
        2.2.6.2 病料组织中总 RNA 的提取
        2.2.6.3 目的基因 PCR 产物的扩增及克隆测序
        2.2.6.3.1 NDV F 基因与β-actin 的提取
        2.2.6.3.2 RT-PCR 反应
        2.2.6.3.3 目的片段的纯化回收
        2.2.6.3.4 PCR 产物与 pMD18-T Vector 载体连接
        2.2.6.3.5 用 CaCl2制备大肠杆菌 DH5α感受态细胞
        2.2.6.3.6 转化
        2.2.6.4 质粒 DNA 的提取
        2.2.6.5 荧光定量 RT-PCR 反应条件的优化
        2.2.6.5.1 引物最佳浓度的优化
        2.2.6.5.2 最适退火温度的优化
        2.2.6.6 荧光定量 RT-PCR 标准曲线的建立
        2.2.6.7 荧光定量 RT-PCR 的特异性试验
        2.2.6.8 荧光定量 RT-PCR 的敏感性试验
        2.2.6.9 荧光定量 RT-PCR 的重复性试验
        2.2.7 NDV 在雏鹅各组织中的分布情况
        2.2.7.1 各组织总 RNA 的提取及 cDNA 的合成
        2.2.7.2 病料中 NDV 的荧光定量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人工攻毒试验结果
        3.1.1 人工感染鹅的临床症状
        3.1.2 人工感染鹅的剖检变化
        3.1.3 血液生化及细胞因子检测结果
        3.1.4 人工感染鹅的病理组织学变化
    3.2 免疫组化染色对人工感染 NDV 发病及死亡鹅各组织器官的检测结果
    3.3 NDV 荧光定量 RT-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
        3.3.1 重组质粒的 PCR 鉴定及其测序鉴定结果
        3.3.2 荧光定量 RT-PCR 反应条件的优化结果
        3.3.3 荧光定量 RT-PCR 标准曲线的建立
        3.3.4 特异性试验结果
        3.3.5 敏感性试验结果
        3.3.6 重复性试验结果
    3.4 NDV 在雏鹅各组织中的分布情况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鹅副粘病毒病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病学
2 临床症状
3 病理变化
4 病原诊断
5 实验室诊断
6 鉴别诊断
7 预防
8 治疗

四、鹅副粘病毒的人工感染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鹅细小病毒对雏鸭免疫器官损伤的初步研究[D]. 杨程程.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2]狮籽鹅三种重要病毒病的免疫程序建立及疫苗免疫效果观察[D]. 翟骏飞.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7(01)
  • [3]12株NDV F/HN基因分析及鸭源毒株生物学特性测定[D]. 谭华龙.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17(01)
  • [4]鹅新城疫病毒的分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J]. 刘燕,荀来武,彭洁,冯刚,施忠芬,陈红艳.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17(01)
  • [5]鹅副粘病毒对鸽的致病性研究[A]. 闫瑞凤,谢晓芸,赵静,张红凤. 第三届河北省畜牧兽医科技发展大会论文集(上册), 2016
  • [6]中药口服液防治鹅副黏病毒病的试验研究[J]. 陈家生. 湖北畜牧兽医, 2014(10)
  • [7]鸭源新城疫病毒对雁鹅的致病性研究[D]. 鲁爱玲. 山东农业大学, 2014(12)
  • [8]鹅副粘病毒病的防治[J]. 艾景利,宋云峰,王景阳. 养殖技术顾问, 2013(09)
  • [9]江苏中部地区鹅副粘病毒的分离与鉴定[J]. 杜宗沛,吴植,徐小琴,叶滨. 安徽农业科学, 2013(09)
  • [10]鹅副粘病毒YF株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J]. 舒秀伟,陈生雷,周丽,刘艳霞,苗玉和,李学志. 中国兽药杂志, 2013(02)

标签:;  ;  ;  ;  ;  

鹅副粘病毒人工感染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