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贷款的安全——征信公司

银行贷款的安全——征信公司

一、银行贷款的安全保障──征信公司(论文文献综述)

梁小红[1](2021)在《政府主导下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国际经验和策略》文中研究指明健全的民营企业信用体系是衡量民营企业合约履行能力、竞争实力、资质信誉的综合指标,是民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无形资产。当前我国尚未构建较为完善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民营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活动。通过梳理美国、日本、德国信用体系建设的模式,认为应采取政府主导的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模式,提出政府是民营企业信用法律法规的建立者和执法者,在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中应起到协调和引导作用;政府要完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和信用环境,制定和执行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进一步加快信用数据库与信用数据服务市场建设,从而形成良好的民营企业信用文化,推动民营企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孙志伟[2](2021)在《区块链技术在仓单质押融资方面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

包秀华[3](2021)在《金融科技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文中指出

任文思[4](2021)在《我国互联网银行监管的法律路径研究》文中认为

石策心[5](2019)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的个人征信体系建设以央行征信系统为主导,但是,近年来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已经不能满足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需求,因此我国应该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的需求,以解决互联网金融发展中所存在的个人征信问题。当前国外个人征信模式主要有市场化征信、公共征信、行业协会征信三种,如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化个人征信体系模式,以法国、德国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个人征信体系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行业协会型个人征信体系模式,这些国家的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已基本处于成熟阶段,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监管、立法、组织模式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参考以上国家的建设经验,同时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针对性加强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本文运用了对比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首先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回顾和梳理,其次对信用、征信、个人征信的概念做了详细阐述,在介绍关于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两个基本理论,即在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现状,并探讨了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接着对发达国家三种主流的个人征信体系建设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可为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提供的经验和启示。之后以芝麻信用为例,对其评分模型、数据来源、评分模型的合理性、优势等进行分析,发现互联网金融个人征信体系相对于传统的个人征信体系具有覆盖范围更大、收集数据更多、处理数据更快、评估结果更准确的优势,是未来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方向。最后对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进行展望并提出相关建议,如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应注重服务共享经济的发展、收录更多的自然人信息,提高个人征信覆盖率、加快我国个人征信体系法律法规建设速度、建立统一的个人征信评估体系等。

李声高[6](2019)在《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失信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大到“老赖”,小至“碰瓷”,无不深层次反映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正面临严重的诚信缺失问题。常怀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敬畏源于法治,法治源于规则和良法。因此,面对失信问题,建立失信惩戒制度是一条必由之路。然而,我国当前的失信惩戒远未“制度化”,失信惩戒主体的“各自为尊”,惩戒依据的“规范壁垒”,惩戒措施的“求速弃理”,这些问题成为我国失信惩戒制度的发展瓶颈。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是社会规范的底线;法律权威的实现,以公正判决的彻底执行得以实现;民事案件占据的案件比重最大,执行难又是民事案件最大的程序痼疾;民事案件一旦进入法律程序,也就意味着常规手段无法获得“诚信履行”的效果,同时也注定了案件将会在执行程序遇到失信障碍。从广义上讲,民事案件执行难的司法痼疾,归根结底几乎都可以囊括为民事失信问题,除却无能力履行的“客观”失信人,最应当惩戒的就是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的“主观”恶意失信人,这类“老赖”是失信惩戒制度的关键对象。此文以民事案件的失信被执行人为切入点,从失信惩戒措施的理论支撑、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构成要素、惩戒制度的案例实效性剖析以及我国失信惩戒的制度化模式几个关键问题来对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进行系统阐述。此文以递进式的结构,从理论到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结合域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制度上的完善路径。文章在内容上分为五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文章的研究综述部分,并且涵盖文章的问题缘起、研究思路、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论文创新点等内容。基于诚信理论渊源的传统研究思路,运用道德、经济和法学理论交叉研究的方法诠释失信惩戒制度。反观失信被执行人惩戒的社会热点案例,基于“前卫性”惩戒措施的理论争议,如能引入多维学科的价值理念进行深层阐释,往往会更具说服力和实用性,即此文应用的“案例理论结合法”,作为问题缘起的索引和理论铺排的前提。第一部分论述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基本范畴,对失信惩戒的系统性介绍,由浅入深,从制度内涵到理论支撑,介绍诚信与失信、失信惩戒及其功能、执行中的失信惩戒以及三种维度的失信惩戒基本要义。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失信惩戒制度的内涵和思想源流,从社会学、经济学和法学三个维度阐述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并以执行程序中的失信惩戒制度切入,系统论述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功能。第二部分从立法与实践层面,介绍我国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基本现状,立法上的侧重于三种性质文件的体系梳理,探究如何将其上升为国家的基本立法及其现实路径问题,实践层面主要是失信惩戒与执行难的司法痼疾之间关系的数据规整,以及对典型案例中失信惩戒制度的实效性功能深化透析。具体而言,是从立法与实证研究的视角,系统梳理现行失信惩戒的民事、刑事和行政性规范文件,并应用大量的实证性研究资料和规整相关的司法大数据,结合相关典型案例,梳理执行难与失信惩戒的关系。失信被执行人惩戒的制度化问题是此文研究的重心,制度化最直接的体现是法律体系的建立,基于立法主体系统梳理了三种性质的失信被执行人惩戒的相关规范,并提出各自存在的问题。我国失信惩戒立法现状,特别是行政性立法泛化和司法性立法边缘化的问题,如何重新定位我国失信惩戒的立法模式,是此文的一项重点研究工作。在分项制度上,归结起来大致就是司法拘留和罚款措施、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财产调查和报告制度、限制高消费和拒执罪适用等几个方面。制度支持上主要就是刑诉法及其解释;最高法的失信名单相关规定;刑法和刑诉法上的拒执罪等。失信惩戒解决的是整个社会的失信问题,是国家一项系统性的法治工程,需要在立法上对失信惩戒相关的法律进行体系性的规整、梳理和汇编。在细节上,行政性、民事性和刑事性失信惩戒的程序衔接和转化,也是失信惩戒制度亟待解决的问题。失信惩戒的立法问题,特别是立法模式和立法内容的程序协调,是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实践层面最应当关注的论题。第三部分主要基于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现状中发现问题,进行成因分析。通过系统检思我国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困境及成因,首先阐释失信惩戒的模式定位难题,包括立法、司法和执法模式困境,其次解析失信惩戒的司法治理效果,再次从程序理性路径阻塞的视角论述失信惩戒问题的成因,最后从私益保障的角度对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具体问题上,失信被执行人民事惩戒中“连带惩戒”的合法性与合理性问题,既是社会热点,也是该制度在理论部分最值得深层论思的问题;失信惩戒的人权保障问题,涉及到惩戒过程的合法私益保障和信用修复,失信惩戒不应当是没有节制的惩戒,应当实现惩戒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衡平。失信被执行人的刑事惩戒方面,突出体现在拒执罪的立法与实践问题。拒执罪实体立法明晰,在程序法上拒执罪的立案管辖问题始终难以调试,立法上的管辖衔接与实务操作中的程序转化形成了“脱节效应”,拒执罪立案“成功率”不高,立案后相互推诿,执行申请人救济途径阻塞的问题亟待解决。失信被执行人的行政性惩戒存在部门规则冲突与程序衔接问题,多达四十四部门联动机制,在规则适用和衔接上,如何把握标准,需要专门的立法进行协调和解释。以案说理,言之有物,论之有据,规整出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理论支撑的症结,才能有效化解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发展瓶颈。第四部分对域外经验进行借鉴和吸收,外部经验参考并为之所用。该部分侧重于域外的比较法借鉴,系统阐释美国的私营征信模式、欧陆国家的政府主导的征信模式和日本的混合征信模式,通过对不同失信惩戒制度运行模式具体内容和侧重点分析,在体系化论证的基础上甄别吸收先进经验。制度化的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应当在立法主体模式设置和立法体系专门化上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我国失信惩戒的制度短板正在于此,对域外典型国家的公立、私立和混立三种立法模式经验的甄别吸收,是一个治理捷径。第五部分作为文章的重心,系统设证我国失信被执行人惩戒的制度性建构问题,理念是前提,立法是保障,合理性是长效机制,失信名单与财产报告是手段,具体程序设置是制度的根本。从理论到制度,再将视角切回制度的完善部分。失信惩戒制度不仅是一个实体法问题,更是一个程序法问题。失信惩戒是为了还社会以诚信,彰显司法正义,而程序正义是看得见的正义。当前的失信惩戒的“经济性”远强于“司法性”,承前难以从伦理道德的维度寻求惩戒措施的合理性支持,启后无法做到与司法程序的正当性衔接,致使失信惩戒的实效难达预期。失信惩戒制度不是执行程序的“临时性”工具,而应当是一项“底线性”的程序法规则,任何失信惩戒措施的施行,都要由恣意走向规范,准确地说是“良性”的程序规则上来。我国当前的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程序理性缺失问题相当严重,“无程序可讲、有程序不讲、程序冲突乱讲”问题,甚为常见。司法性弱化和程序理性缺失问题,成为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完善的中心和核心指导理念。具体来说,是从我国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理念建构、分项制度推进方案、程序本位回归和配套措施四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完善。

岳晨琼[7](2017)在《基于第三方机构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技型中小企业是金融生态系统中重要的资金需求者,以融资风险高、缺乏可靠抵押物和技术比重较大等特点,在传统金融市场上难以获得有效融资。但却以企业数量占市场份额比例较大、资金需求总量较高等特点,长期以来处于金融市场资金需求的长尾端,被资金供给方所忽视。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特点,结合其融资问题。认为科技型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资金支持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信用状况难以衡量和贷款缺乏抵押物。因此,本文的研究重点就是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信用问题及贷款缺乏抵押物问题,并提出新的融资渠道,构建新的融资模型解决该问题。经过采用逻辑分析法、统计学法、案例分析等相关研究方法,构建新的信用风险评价模型和专利技术资产定价方法。具体方法是借助第三方征信公司信用风险评价指标,构建适应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评价指标,新的指标体系可以使银行有效衡量企业的信用状况和偿付能力,筛选信用较好的企业。利用专利技术评估公司,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专利技术价值进行合理估值,对比分析传统专利技术定价方法之间的差异和适用条件,分析不足并提出新方法。传统方法主要从静态的角度对其进行定价,新方法主要从动态的角度进行评估。通过对信用问题和抵押物问题的解决构建一个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新平台,设立第三方担保公司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商业银行、第三方征信公司及专利技术评估公司连接起来,构建新型融资模式。新的融资平台构造了一个完备的金融生态系统,使各部分相互配合、共同发展。综上所述,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融资市场的长尾群体,受制于融资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和抵押物不足等劣势。本文就是基于这两点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并创新性的提出了以“企业+银行+第三方机构”为主的“三部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模式。该模式基于第三方征信企业的信息收集优势和数据挖掘能力,缓解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引入担保机构降低银行贷款损失风险。

姚静[8](2016)在《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事实一直困扰着经济政策制定者和作为市场主体的中小企业本身。在某项调查中,只有约16%中小企业表示容易获得贷款。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基础薄弱、企业规模小、经营风险大、财务透明度低、操作不规范等原因,中小企业融资规模小、融资渠道单一。2015年全年平均数来看,小微企业对贷款的需求度指数比大型企业高出近10个百分点1。鉴于中小企业目前的情况,从融资渠道的拓宽到加强中小企业自身建设等内外各方面来看,对中小企业进行适合其特征的信用评级是十分必要的。我国目前的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将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放在更重要的位置,而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未被考虑充分。对于已经稳定发展的大型企业,主要的评级体系是较为合理的。但对于尚未稳定的中小型企业,这样的评价体系没有完全反馈出其信用情况,所以不够公平。在此背景下,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外信用评级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总结和归纳,分析目前国内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和风险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当前信用评级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应当如何改进定量指标及提出了应当增加的定性指标。建立该评级指标体系主要应考虑解决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如何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选择适宜的评级指标;第二,各评级指标的权重以及评分标准应如何确定才符合中小企业的特点。本文共分七章,内容如下: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即是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和当前资本市场新发展对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二章简要概述了信用风险和信用评级理论,对国内外信用评级理论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系统综述。第三章对我国中小企业进行重新界定,对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特征进行了分析。第四章系统整理了国内外企业信用评级方法和模型,并介绍了国际上三大评级公司的评级方法。之后对国内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信用评级系统存在的问题。第五章提出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中小企业应当有适合的针对性较强的指标体系,但目前尚没有系统的适合我国当前发展阶段的单独的指标体系。第六章提出中小企业评级的定量指标(财务指标),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对定性指标进行了权重分析。在此基础上,建议可以适当修正某些中小企业的财务指标。第七章是针对中小企业的定性指标(非财务指标),基于对评级现状的发展,提出了新增企业景气度(行业景气度和地区景气度两个方面)、征信数据指标两个重要指标的建议。原创性:(1)加入景气指数包括中小企业所处行业的景气指数和所处地区的经济景气指数。行业景气指数作为重要参考的优势在于:行业细分才能精准定位企业真实背景,是对企业的精细化分析,是未来中小企业评级不可跨越的分析路径,应尽早建立行业分析体系。其劣势在于:容易推波助澜,加大经济周期的波动性。此外,还加入了征信数据作为定性指标。目前各类信用评级指标体系中,都还未将征信指标作为单独的定性指标来考察。企业征信数据和企业主的个人征信数据的重要性在未来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将进一步体现出来,在定性分析中应当加大对企业信息和实际控制人个人信息等方面的权重。(2)在定量指标的分析中,对企业信用评级的指标进行了梳理,针对中小企业财务数据不够规范信息不够透明的情况,建议在评级中酌情对对企业财务数据进行调整。另外,本文也针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问题做了重新解释。(3)本文中小企业评级适用的范围:本文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除可以针对商业银行内部评价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债(私募债、短期融资券等)之外,还可以针对中小不良资产收购和处置、互联网金融等其他细分融资领域。

耿得科[9](2012)在《征信体制建设及其对金融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征信日益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在实践上迅速推进。征信已经在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金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后发赶超”型的征信建设模式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与欧美自发型的征信发展模式相比,我们更需要征信理论的指导。但我国的征信建设目前只有20来年的时间,在征信建设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上,有许多亟待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其中诸如征信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征信的体制建设(公共与私营的选择)及其对金融的影响等则属于影响全局的核心问题。深入分析世界征信实践、探究征信建设的基本规律,回答征信建设面临的一些核心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这是对180余年世界征信历史的总结与提炼,更是为当前我国征信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通过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构建数理模型、供求分析、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分析、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和手段,本文在征信理论与实证两个层面、从供给与需求、公营与私营、个人与企业三个维度对征信的发展基础、运营体制、对不同经济主体的金融影响等问题依次展开研究。最后结合上述理论分析了中国的征信实践。按照供求分析的逻辑思路,遵循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的分析方法,本文研究表明,征信发展的供给因素有三: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飞跃提高了信息的处理效率、降低了信息的处理成本、经济信息化提供了丰富的较为规范的信用信息、制度化信任的渴求增强了主体间共享信息的动力。而从需求方面看,经济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客观上要求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现代化背景下的社会分工深化更是加剧了信息不对称、不断扩大的信用交易孕育的违约与泡沫经济的风险迫切需要规范信用交易。综上可见,征信机构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在体制建设上采取公共抑或私营的投资模式则因国情而别。依然遵循前文的分析思路和方法,结合19世纪以来的重大经济现象以及若干经济理论的研究发现:公共征信机构建立有两种机制,原生和次生机制。对于原生的建立机制而言,后工业化背景下的政府干预是一国建立公共征信机构的供给因素;金融体系的银行主导型特征为需求因素;而爆发重大经济、金融问题则是建立公共征信机构的触发点。而金融体系之外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信息来源、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以及多元化、个性化的征信产品需求等则是私营征信机构建立的供求因素。至于公共征信机构是否与私营征信机构并存或者哪一种占据主导地位,则主要取决于最先建立的征信机构在市场、功能方面的定位宽度。从宏观层面研究征信及其不同的经营体制对金融的影响是征信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首次将面板模型引入征信对银行不良贷款影响的跨国研究,利用横截面加权(Cross-section Weights)的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对2004-2008年92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计量结果表明:在全样本中,公共征信、私营征信都对银行不良贷款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而在发达国家样本中,这一作用更大。不过在发展中国家,私营征信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公共征信的抑制作用不显着。公共征信与全样本国家中的廉洁度、发达国家的私营征信有显着替代作用,而私营征信与发展中国家的因特网普及率有显着的互补性。关于中国的征信实践,本文认为公共征信为主导是合适的体制选择,但当前我国公共征信是中央与地方两套体系并行,地方公共征信区域化分割与垄断问题并存。私营征信规模小、专业化不强。当前的核心问题是信用信息的行政性分割与垄断,当务之急是以立法加快信息共享,未来走向是适时统一地方公共征信系统、引导征信的专业化分工上述研究不但开拓了征信的研究视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信息不对称理论在这一问题研究上的不足:前现代已有信息不对称,为什么没有出现征信机构,以什么样的方式解决信息不对称,公共征信机构与私营征信机构选择的依据是什么等问题。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回答当前我国征信体制建设中的问题,比如如何界定公共征信的地位,如何协调公营、私营征信的管理体制以及科学制定征信建设规划等这些关键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当然,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囿于数据资料的限制,很难揭示公共、私营征信对个人信贷、企业融资的影响差别,也无法对其进行计量检验,只能通过构建理论模型阐释征信对这二者的影响机制。尤其是中国的征信研究,还难以取得足够而完整的数据对当前的运行体制效果进行计量检验。

鲜于丹[10](2008)在《中国征信体系建设的制度安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征信体系是维系现代市场体系健康运行的重要保障,征信制度可以有效解决信用市场上一个根本问题,即由于信用双方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从而降低社会的交易成本。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信用意识和信用制度的缺失,信用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运行。良好的信用体系和征信制度是现代金融体系、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以及整个社会良好运行的重要制度保障。目前中国正在建设自己的征信体系,其征信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于健全和完善,从理论上探讨中国征信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把征信问题作为一个制度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征信问题是中国面临的新的制度设计问题。论文在对信用、征信和征信体系的相关概念、内涵进行明确界定的基础上,追溯我国征信体系发展的历程,分析了中国目前征信体系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运用信息经济学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和交易费用等经济学理论,从理论上分析建立征信体系的必要性;在实证方面,介绍以美国、欧洲、日本为代表的征信体系的建设情况,总结其征信体系建设的经验,结合我国目前征信体系现状,提出建立我国征信体系的战略及政策建议;在中国征信制度建立的途径选择上,从征信模式、征信监管和法律、征信机构及征信数据、信用道德教育以及失信惩戒机制建设等几个方面对中国征信体系的建设提出政策建议。本文认为征信制度可以节约和降低交易成本;征信制度可以有效解决信用交易和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声誉机制可以约束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征信制度具有制度对经济活动规范和激励的功能;建议中国的征信体系按照“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总体思路,加强征信机构、数据库、法律、产品和市场等方面的建设。本文创新之处体现在:在研究视角上,把征信问题锁定为一个制度问题进行研究;在理论应用上,借用信息经济学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和交易费用经济学理论建立征信体系的必要性;在研究方法上,创造性的运用博弈理论分析征信问题,包括声誉博弈分析、失信惩戒机制博弈分析和交易成本模型分析;在政策建议上,从模式选择、征信机构及其服务、数据库建设、法律建设、征信教育等方面对中国征信体系建设的制度建设提出建议。

二、银行贷款的安全保障──征信公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银行贷款的安全保障──征信公司(论文提纲范文)

(1)政府主导下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国际经验和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二、民营企业失信的危害性
三、民营企业建设信用体系的时代要求
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国际经验
    (一)美国模式
    (二)日本模式
    (三)德国模式
五、我国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策略
    (一)政府要做民营企业信用法律法规的建立者和执法者
    (二)政府要做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协调者和引导者
    (三)完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和信用环境
    (四)制定和执行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五)进一步加快信用数据库与信用数据服务市场建设
六、结语

(5)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文献述评
第二章 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个人征信体系的相关概念
        2.1.1 征信的含义
        2.1.2 个人征信以及个人征信体系的含义
        2.1.3 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所收集的信息
    2.2 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交易费用理论
第三章 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历程以及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现状
    3.1 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历程
        3.1.1 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探索阶段
        3.1.2 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起步发展阶段
        3.1.3 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快速发展阶段
    3.2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现状
        3.2.1 我国互联网金融个人征信体系市场征信活动开展状况
        3.2.2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我国个人征信体系法律法规的建设状况
        3.2.3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我国个人征信体系信息系统的建设状况
        3.2.4 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的征信机构建设状况
        3.2.5 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对自然人覆盖率建设状况
        3.2.6 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征信产品的建设
        3.2.7 新版个人征信报告内容
    3.3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3.3.1 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对于共享经济的支持作用有待加强
        3.3.2 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对自然人的覆盖率有待提升
        3.3.3 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立法建设相对缓慢
        3.3.4 我国个人征信行业评估指标标准化建设偏弱
        3.3.5 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数据来源单一
第四章 国外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经验借鉴
    4.1 发达国家的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历程与模式
        4.1.1 发达国家的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历程
        4.1.2 发达国家的个人征信体系运行模式
    4.2 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化个人征信体系建设
        4.2.1 美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历程
        4.2.2 美国个人征信体系法律法规的建设
        4.2.3 美国个人征信体系监管制度的建设
    4.3 以法国、德国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个人征信体系建设
        4.3.1 以法国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个人征信体系建设
        4.3.2 以德国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个人征信体系建设
    4.4 以日本为代表的行业协会型个人征信体系建设
        4.4.1 日本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4.4.2 日本个人征信体系构成
        4.4.3 日本个人征信体系监管制度的建设
    4.5 国外三种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优劣分析
        4.5.1 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化征信体系的优劣
        4.5.2 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公共征信体系的优劣
        4.5.3 以日本为代表的行业协会征信体系的优劣
    4.6 国外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经验对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启示
第五章 基于芝麻信用的互联网金融个人征信案例分析
    5.1 芝麻信用介绍
        5.1.1 芝麻信用分
        5.1.2 芝麻信用采用的评分模型
        5.1.3 芝麻信用的数据来源
    5.2 芝麻信用的合理性分析
    5.3 芝麻信用的优势分析
        5.3.1 芝麻信用收录个人信息的来源较广泛
        5.3.2 芝麻信用获取个人信息成本较低
        5.3.3 芝麻信用处理数据的方式更先进
        5.3.4 芝麻信用个人信用信息安全防护更强
第六章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展望与建议
    6.1 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趋势和展望
        6.1.1 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将呈现多层次的发展
        6.1.2 “互联网+个人征信”有望助力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弯道超车
        6.1.3 民营征信与互联网征信存在的风险与问题需要引起关注
    6.2 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建议
        6.2.1 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应注重服务共享经济的发展
        6.2.2 收录更多的自然人信息,提高个人征信覆盖率
        6.2.3 加快对我国个人征信体系法律法规建设速度
        6.2.4 建立统一的个人征信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价值
    二、研究动态及文献评述
    三、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立论之基:失信被执行人惩戒的制度范畴
    第一节 失信惩戒制度概述
        一、失信的概念
        二、失信应对之惩戒制度
        三、失信惩戒之思想源流
    第二节 失信被执行人的内涵界定
        一、失信被执行人的概念解读
        二、失信被执行人的构成要素
        三、失信被执行人的界限范围
    第三节 理论维度中的失信惩戒制度
        一、社会学:德性生成、德治规训与效力局限
        二、经济学:学理解构、博弈机理与信用环境
        三、法学:失信惩戒法律定位与惩戒类型设计
    第四节 执行范畴中的失信惩戒制度
        一、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内涵
        二、执行难中的失信成本要素分析
        三、失信被执行人惩戒的程序理性
    第五节 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功能
        一、构筑诚信法治生态
        二、治理民事执行痼疾
        三、重塑司法公信权威
        四、实践智慧司法模式
第二章 现状阐释:我国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立法与实践
    第一节 我国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规范缕析
        一、失信惩戒的民事立法及司法解释规整
        二、失信被执行人惩戒的行政性立法梳理
        三、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刑事罪名适用解读
    第二节 我国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实施数据分析
        一、执行案件的收执结数据分析(2013—2017)
        二、存在失信被执行人的案件规整
        三、失信惩戒的方式及实效例证
        四、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受限情况
    第三节 我国失信被执行人惩戒案例分析
        一、失信主体特殊性:行政机关执行失信系列案
        二、惩戒方式信息化:微博案代表的网络失信系列案
        三、失信惩戒界限:老赖致子女入学资格受限系列案
        四、惩戒的预防性:保姆纵火案代表的失信审查缺失
        五、案例总结:失信惩戒与执行司法痼疾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检思防范:我国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困境及成因
    第一节 “运动式”惩戒下的失信治理模式定位难题
        一、立法困境:体系混乱与效力边缘
        二、司法困境:司法弱化和成本忽视
        三、执法困境:执法乏力与救济缺失
    第二节 失信惩戒的司法治理效果欠佳
        一、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实施困境
        二、被执行人财产调查制度难以落实
        三、拒执罪追诉机制适用困境及成因
    第三节 失信惩戒的程序理性路径阻塞
        一、失信惩戒制度程序规制缺位
        二、失信惩戒制度程序运作混乱
        三、失信惩戒程序衔接机制不畅
        四、失信惩戒程序保障制度缺失
    第四节 失信惩戒的私益保障不足
        一、事前曝光机制不规范
        二、事中正当私益被忽视
        三、事后信息处理未同步
第四章 探寻借鉴:失信惩戒制度的域外经验
    第一节 美国的私营信用责任模式
        一、市场征信体系中的失信惩戒
        二、信用报告评级中的惩戒基准
        三、信用监管中的失信法律惩治
    第二节 欧陆国家的公共信用责任模式
        一、公共信用责任的体系架构
        二、公力主导征信体系的惩戒
        三、公共信用管理的隐私保护
    第三节 日本混合信用责任模式
        一、日本的混合信用责任模式
        二、信用监管中的惩戒与评级
        三、行政信用信息的公开透明
    第四节 国外失信惩戒模式经验分析及价值借鉴
        一、失信惩戒模式的经验分析
        二、信用责任模式的价值借鉴
        三、模式移植的风险规避问题
第五章 革新展望:我国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完善路径
    第一节 失信被执行人惩戒理念的建构
        一、法治诚信理念
        二、司法中心理念
        三、协同惩治理念
        四、责过均衡理念
    第二节 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的推进方案
        一、被执行人信用评级的智慧惩戒转型
        二、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的深层推进
        三、被执行人财产调查与报告制度完善
        四、拒执罪追诉刑事失信惩戒路径破局
    第三节 失信被执行人惩戒的程序本位回归
        一、失信惩戒制度程序规则体系的建构
        二、失信被执行人惩戒衔接程序的理顺
        三、失信被执行人惩戒程序制裁的引入
        四、失信惩戒制度信用修复程序的完善
    第四节 失信被执行人惩戒配套措施的完善
        一、推进执行制度的独立化改革
        二、创建中国式的个人破产制度
        三、构筑规范化的征信体系模式
        四、创新媒体舆论监督法律机制
结语
    一、初创概览与论证思路
    二、经验总结与研究补正
    三、遗留问题与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7)基于第三方机构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
    2.2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
    2.3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2.4 国外主要国家融资问题的解决方案
    2.5 国内的融资问题解决途径
第3章 互联网第三方融资模式分析
    3.1 P2P融资模式
    3.2 红岭创投
    3.3 阿里小贷融资模式
    3.4 众筹融资模式
    3.5 网络联保的融资模式
第4章 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状况的衡量办法
    4.1 第三方征信公司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4.1.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4.1.2 第三方征信机构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4.2 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模型
    4.3 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结果
    4.4 案例分析
第5章 新构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
    5.1 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抵押物的定价方法
        5.1.1 成本法
        5.1.2 市场法
        5.1.3 收益法
        5.1.4 期权定价模型
    5.2 新型融资模式分析
        5.2.1 金融生态系统中各组织成员的定义及作用
        5.2.2 新金融生态系统的融资模式
第6章 结果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文献综述
第二章 信用风险和信用评级基本理论
    第一节、信用风险理论综述
        一、信用的定义和作用
        二、信用风险的涵义及特征
    第二节、信用评级的基本理论
        一、什么是信用评级
        二、违约的定义
        三、信用评级历史及发展
        (一)西方主流信用评级的历史
        (二)我国信用评级的发展
        四、信用评级的意义
第三章 中小企业主要信用风险
    第一节 中小企业的界定及作用
    第二节 我国中小企业主要信用风险特征及防范
        一、主要信用风险特征
        二、主要信用风险的防范
第四章 国内外企业信用评级方法
    第一节 国外信用评级的方法和各种模型
        一、专家判断法
        三、贷款评级法
        四、信用评分统计模型
        五、主流评级公司采用的商用模型
        六、国外三大主要评级机构信用评级方法
    第二节 国内信用评级的方法和模型
        一、定量分析
        (一)参数法
        (二) 非参数法
        二、定性分析
        三、信用等级划分及含义
        四、信用评级的道德风险和技术盲区
第五章 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
    第一节、企业信用评级指标的研究综述
    第二节 一般企业信用风险评级指标: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
        一、5C评级指标
        二、国外主要信用评级公司的评级指标
        (一)穆迪的指标选择
        (二)标准普尔指标选择
        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主体评级要素
    第三节 中外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指标的发展
        一、发达国家的经验
        二、发展中国家的经验
        三、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指标选择
        (一)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
        (二) 建立针对中小企业的的财务与非财务指标
第六章 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财务指标的选择
    第一节 中小企业财务指标的选取
        一、总体财务指标选择
        二、重点财务指标的分解
    第二节 财务指标的权重分析--层次分析法(AHP)
        一、层次分析法
        二、主要的财务指标权重分析
    第三节 中小企业财务指标的修正
        一、中小企业财务指标设置的特点
        二、中小企业部分财务指标的修正
第七章 中小企业信用评级非财务指标的选择
    第一节 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的非财务指标的选取
    第二节 新增定性指标--中小企业的行业经济景气指数
        一、中小企业的行业景气指数指标
        二、引入行业景气因素的信用评级
    第三节 新增定性指标--中小企业的地区经济景气指标
    第四节 新增定性指标--征信数据
        一、征信数据是企业信用评级的重要指标
        (一) 征信运营流程
        (二)征信数据的来源和产品分类
        二、建立和完善个人征信体系建设
        (一) 个人征信行业商业模式
        (二)我国个人征信产业发展空间广阔
        三、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征信体系
        (一)我国中小企业征信现状
        (二)美国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建设经验借鉴
        (三)征信大数据发展对信用评级的意义
第八章 研究结论和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9)征信体制建设及其对金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征信概述
        1.1.1 征信的概念辨析
        1.1.2 征信的演变
        1.1.3 征信的主要产品——信用评估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征信是控制信用风险的重要手段
        1.2.2 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深受公共、私营征信的影响
        1.2.3 征信建设是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基本内容
    1.5 研究的创新点、难点与不足
2 文献述评
    2.1 借贷信息不对称与征信
    2.2 信用信息的征集
    2.3 信用信息共享的实现:建立征信机构
        2.3.1 征信模式选择
        2.3.2 征信模式比较
        2.3.3 征信经验总结
    2.4 征信的影响
        2.4.1 征信对信贷市场的影响
        2.4.2 征信对银行经营的影响
        2.4.3 征信对企业融资、个人信贷的影响
        2.4.4 征信对金融监管的影响
3 征信发展的供求基础
    3.1 征信发展的需求基础
        3.1.1 经济人假设、有限理性与机会主义
        3.1.2 社会分工细化加剧了信息不对称
        3.1.3 市场经济背景下信用交易的扩大
    3.2 征信发展的供给基础
        3.2.1 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是最重要的技术支撑变量
        3.2.2 经济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3.2.3 制度信任的渴求增强了各主体共享彼此信息的动力
4 征信的经营模式:公营与私营的选择
    4.1 引言
    4.2 公共征信机构建立的供求分析
        4.2.1 公共征信机构的供给因素:后工业化背景下的政府干预
        4.2.2 公共征信机构的需求因素:金融体系的银行主导型特征
        4.2.3 建立公共征信机构的触发点:重大金融问题
    4.3 私营征信公司建立的供求分析
        4.3.1 私营征信公司建立的供给因素
        4.3.2 私营征信公司建立的需求因素
    4.4 公共、私营征信机构的组合安排
5 征信对个人信贷、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
    5.1 征信对个人信贷的影响
        5.1.1 征信与个体跨期消费: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
        5.1.2 经验结果与部分案例
    5.2 不同征信背景下的公司债务违约风险估计
        5.2.1 引言
        5.2.2 企业征信系统完备时的公司债务违约概率
        5.2.3 企业征信系统不完备时的债务违约概率估计
        5.2.4 债务违约风险对声誉等因素的敏感性
        5.2.5 结论
6 征信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
    6.1 征信抑制不良贷款的渠道
    6.2 征信抑制不良贷款的跨国实证分析
        6.2.1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6.2.2 计量结果及解释
    6.3 征信对商业银行内部评级的影响
    6.4 小结
7 中国的征信实践
    7.1 中国征信的现状
        7.1.1 中国的公共征信机构
        7.1.2 中国的民营征信机构
    7.2 中国征信存在的问题
        7.2.1 地方公共征信体制导致信用信息的行政性分割与垄断
        7.2.2 个人征信发展的基础有待加强
    7.3 中国征信业的对策与展望
        7.3.1 对策
        7.3.2 展望
8 基本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基本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节选)
附录2 世界各地征信机构发展概况
附录3 部分国家的主要征信机构
附录4 世界私营征信公司列表(截至2009年)

(10)中国征信体系建设的制度安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目前研究的不足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信用、征信及征信体系概述
    2.1 信用的概念
    2.2 信用的基本要素
    2.3 信用的主要形式
    2.4 征信的定义
    2.5 征信市场
    2.6 征信体系
第3章 建立征信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3.1 征信制度与交易成本理论
        3.1.1 交易成本理论
        3.1.2 征信制度与交易成本
        3.1.3 征信机制减少交易成本模型分析
    3.2 征信制度的信息经济学分析
        3.2.1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3.2.2 信用关系的信息经济学解释
    3.3 建立征信制度的声誉模型博弈分析
        3.3.1 声誉是一种无形资产
        3.3.2 模型条件假设
        3.3.3 单阶段博弈
        3.3.4 T阶段重复动态博弈
        3.3.5 模型结论及分析
    3.4 征信的制度变迁理论分析
        3.4.1 制度变迁理论的涵义
        3.4.2 征信制度是一种制度变迁
        3.4.3 征信制度对市场经济的作用
    3.5 失信惩戒机制的理论分析
        3.5.1 失信行为的原因分析
        3.5.2 建立失信惩罚机制的博弈分析
    3.6 发展我国征信市场的必要性实证分析──淄博案例
第4章 中国征信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中国征信业历史回顾
    4.2 中国征信体系建设现状
        4.2.1 企业征信体系现状
        4.2.2 个人征信体系现状
    4.3 我国征信体系建设实例──上海、浙江和深圳征信模式
        4.3.1 上海模式:以个人征信为起点、市场化运营为基本特征
        4.3.2 浙江模式:以企业信用建设为突破口、公益性服务为基本特征
        4.3.3 深圳模式:以市场运作和政府建设相结合为基本特征
        4.3.4 三地社会信用建设情况比较分析及启示
第5章 国外征信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5.1 以私营征信服务为特征的美国征信体系模式
        5.1.1 私营模式概述
        5.1.2 美国征信体系的发展状况
        5.1.3 美国信用法律体系及执法机构
    5.2 以公营征信服务为代表的欧洲征信体系模式
    5.3 以会员制征信机构为代表的日本模式
    5.4 国外信用征信体系运行模式的比较
        5.4.1 三种征信模式运行的共同点
        5.4.2 三种征信模式运行的不同点
    5.5 国外征信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5.5.1 征信体系模式与经济运行特点相适应
        5.5.2 信息共享制度及完备的征信数据库
        5.5.3 完善的征信法律体系
        5.5.4 明确的政府和行业监管职能
        5.5.5 完善的失信惩戒机制
    5.6 国外征信状况案例分析──邓白氏公司案例
第6章 中国征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6.1 总体思路
        6.1.1 战略原则
        6.1.2 征信体系建设的起步重点
    6.2 中国征信模式选择
        6.2.1 坚持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征信模式
        6.2.2 在银行征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中介征信的模式
        6.2.3 分别建立企业征信体系和个人征信体系的模式
    6.3 加强征信行业建设
        6.3.1 培育专业的征信机构
        6.3.2 加强征信数据管理
        6.3.3 加强信用评级工作
    6.4 加强征信法律建设
    6.5 加强社会信用文化培育
        6.5.1 加强信用道德教育
        6.5.2 人才培育和队伍建设
    6.6 失信惩戒机制建设
        6.6.1 法律惩戒
        6.6.2 经济惩戒
        6.6.3 信誉惩戒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主要研究结论
    7.3 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四、银行贷款的安全保障──征信公司(论文参考文献)

  • [1]政府主导下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国际经验和策略[J]. 梁小红.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21(09)
  • [2]区块链技术在仓单质押融资方面的应用[D]. 孙志伟. 安徽大学, 2021
  • [3]金融科技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 包秀华. 西南民族大学, 2021
  • [4]我国互联网银行监管的法律路径研究[D]. 任文思. 长春理工大学, 2021
  • [5]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研究[D]. 石策心.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6]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制度研究[D]. 李声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7]基于第三方机构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D]. 岳晨琼. 天津大学, 2017(06)
  • [8]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研究[D]. 姚静.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6(12)
  • [9]征信体制建设及其对金融的影响[D]. 耿得科. 浙江大学, 2012(08)
  • [10]中国征信体系建设的制度安排研究[D]. 鲜于丹. 武汉理工大学, 2008(12)

标签:;  ;  ;  ;  ;  

银行贷款的安全——征信公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