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韩国临时政府在陪都重庆(论文文献综述)
李镐秀[1](2013)在《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重庆时期宪政立法研究(1940-1945)》文中研究指明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重庆时期是韩国民族独立运动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也是韩国宪政史上最重要的一段历史时期。为争取早日实现韩国民族独立复国的目标,巩固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正统地位,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重庆时期积极开展了修宪立宪、政府改组以及创建政党、军队等实践活动。尤为重要的是,韩国临时议政院修订和颁布的《大韩国民临时宪章》、《大韩民国建国纲领》等宪法性法律,奠定了韩国民族独立运动各党派团结的思想基础,指引了韩国民族独立运动的方向,勾画了韩国未来民主共和国的基本框架,为战后韩国独立复国作好了宪法和思想上的准备。本文拟对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重庆时期的宪政立法从理论思想到实践活动进行深入地研究,以充分论证韩国“三一”运动以来的民族独立复国法统精神和宪法正统性,以及韩国临时政府重庆时期宪政立法实践体现的近代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双重意义。全文除序论和余论部分外,正文共五章。序论部分,主要介绍本选题的研究范畴、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现状和方法。第一章,介绍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历史演变情况。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上海时期(1919-1932年)。这一时期韩国独立运动在世界范围兴起、“三一”民族独立运动作为导火索引发了朝韩全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在此历史背景下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上海成立;第二个时期是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辗转迁徙时期(1932-1940年)。因上海“虹口公园爆炸案”发生后,临时政府主要成员被迫离开上海,在中国南京、长沙、广州、柳州等城市辗转迁徙,途中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因为人员变动等客观情形不得不多次改组政府成员,同时,临时政府作为韩国独立光复运动的核心机构,始终不忘实现光复独立的目标,在中国各地积极组建独立光复组织,为韩国独立复国运动做好组织上的准备。第三个时期是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重庆时期(1940-1945年)。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经过近8年的辗转迁徙,最后迁都中国国民政府战时首都重庆。重庆时期是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内阁成员相对稳定时期,实现了韩国左右翼各党派的团结与统一,为实现韩国独立光复运动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二章,介绍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重庆时期宪政立法的背景与指导思想。这一时期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以实现韩国独立光复运动为目标,在此期间,围绕着该目标进行了宪政立法及政府改革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开展的历史背景主要涉及临时政府进行的政党、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即韩国“三党”统一、韩国光复军的建立、取消《韩国光复军行动准绳》9条规定、争取国际社会对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承认。此外,这部分中涉及的宪政立法实践的指导思想主要包括朝鲜近代开化派思想、中国着名革命党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以及苏联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些指导思想的影响下,韩国临时政府领导人赵素昂形成了“三均主义”思想,并以此奠定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宪政立法正统性的理论基础,指引着大韩民国宪法的改革及发展。第三章,重点论述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重庆时期宪政立法实践活动。包括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早期进行的三次修宪活动,以此为基础,重庆时期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进行了一系列宪政立法实践。如第四次、第五次“修宪”,制定了《大韩民国临时宪章》、《大韩民国建国纲领》、《大韩民国临时议政院法》以及政党、军事等法规政策文件,与此同时,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根据这些宪法性法律文件进行了党、政、军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第四章,阐述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重庆时期宪政立法的特点。通过重庆时期临时议政院进行的两次修宪活动,反映出修宪的核心问题是临时政府指导体制的变更,即从总理内阁制到集体指导制以至到主席指导制的完成贯穿了修宪活动的始终。此外,在这一时期进行的宪法实践中,最具代表的宪法性法律《大韩民国建国纲领》将“三均主义”作为其核心理念并加以在法律实践中运用,这是最为突出的特征。再次,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自成立开始的修宪制宪等宪政立法活动中坚持了其正统性特点,重庆时期的修宪立宪实践也遵循了临时政府的法统精神并体现出对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宪法正统性的继承。第五章,论述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重庆时期宪政立法的价值及意义。首先,民族主义意义方面,阐述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重庆时期两次“修宪”为民族独立运动提供了宪法保障;制定的《大韩民国建国纲领》为民族独立运动提供了法理依据;临时政府党政及军事立法实践为民族独立运动提供了政治理论保障。其次,民主主义意义方面,论述了临时政府宪政立法实践对民主主义精神的体现以及临时政府的“政党政治”民主主义实践。最后,论述了临时政府重庆时期宪政立法对当今大韩民国宪法的价值。以《大韩民国建国纲领》和《大韩民国临时宪章》为典型,论述了其民主立宪经验对大韩民国宪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大韩民国宪法以人权保障为核心对民主主义宪政精神的发展。余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归纳,论证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重庆时期金九主席提出的“临时政府、独立党、光复军三位一体”执政理念与宪政立法实践的统一关系。
甘露[2](2008)在《抗战时期重庆的韩侨研究》文中提出中韩两国,辅车相倚,唇齿相依。从古至今,两国人民往来密切,相互移居频繁。到了近代,中国境内尤其是东北地区的韩国移民激增,他们在中国主要从事垦荒种地以及经商等活动。1910年韩国被日本吞并之后,中国成为韩国反目复国运动的重要基地。1919年4月13日,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上海成立以后,众多韩国仁人志士在其领导下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民族独立运动。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全民抗战开始,国民政府西迁重庆。重庆作为陪都,在抗战时期,不仅吸引了大量中国国内各方人士到此聚居,也聚集了不少外国侨民在渝居留,其中在重庆的韩侨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为随着国民政府西迁,韩国临时政府也历经磨难,一路迁移到重庆;跟随临时政府迁移的还有上百名韩国临时政府职员们的眷属,此后几年又有不少韩侨在临时政府的号召下来到重庆积极参加中国的抗战。因此,抗战时期重庆韩侨的人员构成,绝大部分都是反日独立运动的志士及其家属。韩国临时政府于1939年3月迁至重庆的綦江县,1940年9月迁入重庆市区,至抗战胜利后解散归国。韩国临时政府在重庆期间获得了很大发展,六年间开展了诸多活动,如创建韩国光复军、建立多党合作、举行“三·一”节纪念会等,扩大了临时政府的影响。抗战前期,重庆的韩侨人数在百人左右;韩国临时政府迁入后,韩侨人数每年增加,至抗战结束时已达五百多人。对于在渝韩侨的人数激增,重庆市政府较严格执行了国民政府颁发的《韩侨登记暂行办法》,对在市区居住的韩侨都照章登记;在抗战前期按照《国籍法》对自愿申请加入中国国籍的韩侨办理入藉手续,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则对此进行严格控制。韩国临时政府的侨眷们先后在重庆的綦江县、市郊的巴县土桥场生活过,韩国临时政府在重庆巴县土桥场还修建了“韩人村”供侨民居住。在渝韩侨每人每月可领取中国国民政府发放的生活补贴,因此,他们的生活维持在中国人中产阶级的水平上。韩侨子弟同中国学生一同接受教育,还可以优先升入中学、大学学习。由于受重庆的气候和战时的恶劣环境影响,在渝韩侨患呼吸道疾病如肺病的死亡率很高,对此,他们成立了韩国救济总会和韩侨保健会等组织进行救济。在渝韩侨在艰苦的条件下积极进行新闻宣传,创办了《韩民》、《独立新闻》、《朝鲜义勇队》等刊物,向中国、向世界宣传在华韩侨的反日复国的思想,及时报道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取得的成就。重庆韩侨与中国人民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中国社会各阶层对韩国的反日独立运动都抱同情、支持的态度,重庆的国民政府在各方面特别是经济上给予了韩国临时政府和韩侨大力援助,中国共产党积极支持他们,新闻舆论界也对他们的活动及时报导,大力声援,社会各界还多次捐款援助他们。而在渝韩侨虽然自己的生活很艰辛,但他们仍多次捐款慰劳中国的抗战将士。战时在重庆还成立了中韩文化协会,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了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抗战胜利后,韩国临时政府成员及在渝侨胞大部分都以个人身份归国。
李慧[3](2019)在《13张民国时期银行票据的保护修复与研究》文中认为收藏于重庆韩国临时政府旧址陈列馆的13张民国时期银行票据是珍贵的纸质文物。由于文物材质脆弱及保存不当等因素,文物出现了酸化、折痕、残缺、字迹模糊等病害。根据这13件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的要求,对其进行了去污、脱酸、修补、平整等保护修复操作,使得文物病害得以消除或控制,文物寿命大大延长。同时,文物上的信息显示出国民政府对韩国临时政府经济上的援助,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支持韩国临时政府活动的实物证明,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申恩定[4](2016)在《抗日战争时期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与中国关系研究(1937-1945)》文中研究表明1919年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上海成立,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自然地解体,在解体前的27年期间扎根于中国本土。因此,中国是韩国独立运动史中最重要的地区。1910年韩日合并以后,为躲避日本殖民统治,多数韩国人来到中国,形成韩人移民社会,其中多数韩国侨民为了韩国的独立积极地活动。近代历史上韩国和中国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两国在历史上得以形成前所未有的紧密关系。尤其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等中国的各政治力量根据各自的政策方向支持韩国独立运动,以各自的方式参与韩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在此基础上,因两国民众的抗日战争和守护国家这两个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斗争经验,得以互相理解和建立更深厚的友谊。最终,在中国的境内,在中国政府的援助下,韩国独立运动家们为反抗日本的殖民统治,得以增强争取独立的实力,并找到更有效的方法和战略。在遭到日本的殖民统治后,韩国独立志士们纷纷移住中国,在中国国内以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为中心和起点,开展各种活动。尤其以中国的抗日战争为起点,在中国和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关系中,成为改变两国的态度、作用和地位的分水岭。1937年中日战争以后,中国国民党开始更积极地从政府的角度支持韩国的独立运动,中国共产党也依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与临时政府取得紧密的联系,支持韩国独立运动。因此,本论文中将中国国内临时政府的活动时间定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对韩中关系中进行积极交流时期的两国关系进行研究。本论文以抗战时期(1937—1945年)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与中国关系的比较为切入点,重点研究抗战时期各个阶段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的背景、它在中国主要活动、具体韩中两国抗日合作的内容以及意义等等,并试图通过对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与中国关系的考察,让韩中两国共同反抗日本法西斯主义的历史重新被民众熟悉,推动韩中两国感情的升温和合作的提升。
冯开文[5](1998)在《韩国临时政府在陪都重庆》文中指出 重庆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留下光辉的一页。抗日战争时期,它曾是中国战时的陪都,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国远东指挥中心,也是中国共产党派驻国统区的代表机关所在地。重庆与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抗战事业息息相关。众多的陪都
冯开文[6](1998)在《韩国临时政府在陪都重庆》文中研究指明 重庆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留下光辉的一页。抗日战争时期,它曾是中国战时的陪都,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国远东指挥中心,也是中国共产党派驻国统区的代表机关所在地。重庆与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抗战事业息息相关。众多的陪都
张玉红[7](2010)在《中国国民政府与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1919年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上海成立后至1948年间中国国民政府与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关系为研究课题,较为系统、全面地论述了1919-1948年间中国国民政府与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历史,并对中国国民政府对韩国临时政府的支持和援助的特点、效果以及韩国临时政府对中国抗战的贡献给予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价。本文分为绪论、本论、结论和文献资料四个部分。绪论由研究动机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的主要问题与创新点等内容组成。本论共分五章。第一章论述韩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及其与广州护法政府关系的缘起。其中包括20世纪初的东北亚政治格局与韩国临时政府的成立;韩国临时政府初期的内政建设与内部矛盾;中韩两国爱国志士的早期联系;护法政府的援韩活动;孙中山援韩的思想理论基础和原因分析等。第二章论述韩国临时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关系的新转机。主要包括“九一八事变”后中韩联合抗敌御侮的新起点;韩国临时政府前期的活动及其困境;1932年4月“虹口事件”对国民政府援韩政策的影响;朝鲜义烈团与三民主义力行社的关系;韩国临时政府与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的关系等。第三章论述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对韩国临时政府的鼎力支持。包括抗战爆发后中韩两国面临的新形势;蒋介石援韩的思想理论基础与动机;中国共产党与韩国革命者联合抗日对国民政府援韩政策的影响;韩国临时政府在战火中的辗转流离;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韩国独立运动中派系矛盾的调处和影响等。第四章论述太平洋战争期间国民政府的对韩政策。主要包括国民政府与韩国临时政府对光复军的不同定位;国民政府对韩国临时政府的经济援助;国民政府大力争取国际社会对韩国临时政府的承认;韩国临时政府未能得到国际社会承认的原因分析;韩国临时政府及其武装力量对中国抗战的贡献等。第五章论述国民政府对韩国临时政府驻华代表团的后续援助。包括韩国临时政府的解体及国民政府协助临时政府成员以个人身份返国;韩国驻华代表团的成立与国民政府的后续援助;国民政府承认韩国临时政府驻华代表团的原因;中韩携手处理韩侨问题;李承晚访问中国及其影响;韩国驻华代表团的解体等。结论部分着重分析总结了1919-1948年间中国国民政府援韩的主要成效,对其给予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中国国民政府援韩过程中的问题做以深层反思。本论文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意:一是在理论上阐明中国国民政府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援助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动因和思想基础;二是在中国国民政府和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双方的相互影响方面有所创新,尤其是对韩国临时政府对中国抗战的贡献给予公允的评价;三是在充分肯定中国国民政府支持、援助韩国临时政府的积极意义的同时,对其援韩过程中既支持又控制的两面方针问题做出深刻剖析,以期借鉴历史,裨益现实。
朱芹[8](2012)在《体系与依附:李承晚外交独立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李承晚外交独立思想为研究命题,在这一研究过程中,以依附论为理论核心,以体系论为理论铺垫,以历史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为分析工具,透析李承晚外交独立思想的国内外背景、早期的萌生、着作中的建构、实践中的蜕变与沉淀,及其对半岛命运的影响。本命题涉及期间上自朝鲜王朝末期,贯穿大韩帝国与日据时期,下至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延及美国军政府时期,涉及半岛与中美苏日等多个行为体之间的外交斡旋与政治博弈,对本命题的研究是一大挑战。对于本文的理论基石与主线——依附论,为了避免提及依附论就顺理成章地将之划归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范畴,本文对之进行了解读与再构,进而提出强制性依附论与自主性依附论的概念,自主性依附论恰恰成为本文的理论基石和需再检验的理论支架,这一理论的精髓与逻辑思维贯彻本文始终。对于本文的理论大环境和隐线——体系论,本文主要将之渗透到对李承晚开展的一系列外交实践的分析中,并将之与层次分析法相衔接,借用国际系统·国家·人的结构视角分析李承晚外交独立思想形成的国际、国家与个人背景,这三个层次的背景对李承晚的性格塑造及独立思想的萌生与建构,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文中详细论述了东亚区域国际体系从宗藩自治到条约殖民的变迁、近现代周边四国在朝鲜半岛上的博弈以及李承晚的家世、父母及求学经历对其性格与思想的影响与塑造。本文应用历史分析法与定性分析法提出并解析了一系列概念,如依附外交,依附式独立,独立式依附,边缘政府,边缘第一轨道外交,等等,探讨了李承晚独立思想的演变,评述了其开化期独立思想的懵懂、着作中独立思想的憧憬以及实践中独立思想的蜕变,涉及武力独立思想的式微、中立独立思想的蜕变和外交独立思想的沉淀,论证了其对外观随着国际局势的变迁及实践中的历练由开化期的青涩与稚嫩走向独立运动时期的成熟与老练,由早期的蔑清亲美防俄拥日过渡到附美疑华反日恐苏。本文详细阐述了李承晚依托于大韩人国民会、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及欧美委员部的外交实践活动,这是其外交独立思想的三个最具典型性的案例,是李承晚外交实践的最为关键和至关重要的三个阶段,主要涉及李承晚参与或主导的委任统治外交、与孙中山护法军政府缔交、跟苏俄列宁政府结盟、向美请愿外交以及承认外交和反托管外交,各个外交实践见证了李承晚的独立思想与外交思维由青涩、修正、检验走向成熟。最终,在经过以理论为基石、以分析方法为工具以及以历史事实为根基的一系列分析与解读之后,本文对李承晚的独立模式、外交模式、外交性质、外交范畴、外交途径以及外交结果等进行了盖棺定论,总起来说,他通过附美用美的独立路径,以独立为外交目的,以依附外交为独立手段,实施一种侧重威权主义统治的半民主体制,传承、探索与定位了近现代朝鲜半岛与中美关系,但,通过依附方式获得的独立,依然难以摆脱依附,韩国由依附式独立走向了独立式依附。总之,李承晚作为一个亲美用美依美附美的现实主义者,是一个矛盾体,体内既流淌着君王专制的残余,又标榜着民主共和的理想,既渴望着独立与统一,又不拒绝依附与分裂,充斥着理想与现实的背离、言论与行为的不一。
郭辉[9](2012)在《民国国家仪式研究》文中认为“民国国家仪式”指中华民国时期由南京临时政府、中华民国北京政府、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三个国家层面的政权正式主导或派员参加,普通民众主动或被动参与,出于某种原因,周期性或指向性进行的程式化活动。西方现代国家仪式知识在晚清中国即已流传,国人对此认识渐多,且在中国古代传统礼仪、节日文化的交织下,产生出“清末”国家仪式。辛亥革命后各阶层重新寻找自身位置,经过短暂波动后社会很快趋于“平静”,各方政治势力最终被暂时性地归于“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举行的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仪式,即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典礼,为中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性国家仪式,昭示新民族国家、新政府成立。为新“国家”寻求“正统”,孙中山在南北统一大庆典上特往拜谒南京明太祖孝陵。如此背景下作为新政制的总统就任仪式得以继续。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典礼因其实力和权威,受到各方支持和拥护,民众对新国家充满希望。“革命”与“共和”作为民国“新传统”,为新的合法性资源。国民党人对“革命”传统的提倡体现于民元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仪式,实为强调自身在建立民国过程中的地位和功绩,阐释统治合法性。而“共和”精神集中体现于民元双十节纪念,“共和”与国庆被建构起密切联系,民元国庆纪念可称“共和”胜利的庆祝,通过各种方式,“共和”意象得以广泛传播。民国虽成立,但新国家的盛世景象实为短暂。因民主制度取代专制制度并非易事,各种力量随着社会稍微稳定反开始复苏。社会人心日益不安,国家统治面临危机。于是袁世凯开始援引“旧传统”,试图“拯救”国家,恢复祭天和国家祀孔。当时社会确有不少怀念传统者,希望借助国家权力恢复传统,同情乃至支持祭天和国家祀孔。但祭天、祀孔与民主共和理念格格不入,最终受到社会的怀疑与批评。令人遗憾的是社会不仅对旧传统已不能接受,对新政制也难以完全适应。总统就任仪式作为民初典型的现代性国家仪式,随着政局变化,社会对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典礼的态度已发生改变,社会并非关注表面形式,而是看重形式背后操演者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北京政府统治后期,社会对“共和”越来越失望的情绪体现于国庆纪念言论。国家仪式的操演面临重重困境,此缘于社会难以忍受的现实政治局势,“民主共和”的“民族国家”只剩下一块有名无实的空招牌。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于北京行辕铁狮子胡同,北京政府与国民党合办葬礼,期间的妥协与斗争可见南北方势力之微妙。舆论界掀起对孙中山“盖棺论定”的热潮,各种言说铺天盖地,有赞誉者,有贬斥者。国民党人参与完葬礼即匆匆南下,孙中山遗体暂厝西山碧云寺。直到国民党取得全国政权后,1929年6月1日才对孙中山实行“奉安大典”,规模宏大可谓空前,深刻表达出党国政治权威,此时孙中山形象已堪称“伟大”。国民党作为打破传统的“革命”政党,建立政权之初急需构建统治合法性以稳定社会,周期性国家仪式的广泛运用即为明证,制定的“革命纪念日”体系,纪念日数量达28个之多,目的无非在于塑造和加强自身统治权威和地位,国家仪式“党国化”。国民党建立起“党国体制”后,很快即遭遇统治新危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在国难之际对国家仪式作出相应调适,吸纳某些传统元素,将之制作成“现代”国家仪式,孔子诞辰纪念日与民族扫墓节以现代方式呈现和表达传统。日本侵华的标志性事件也被制作成纪念日,更直接、深刻的表示抵抗外敌,以进行民族动员。这些成为国家仪式调适中的重要内容,体现出抗战时期民族主义的特色。原本私人性的蒋介石寿辰被利用开展“捐款购机”活动,以进行全国性抗战动员,同时也是蒋介石个人权力和权威的展现和操演。“蒋介石崇拜”作为民族主义兴盛的孪生兄弟,在抗战期间逐步形成。从更广义角度理解,此时兴起的“蒋介石崇拜”存有其合理性,国家需要强大政府,也需要强人领导民众抗击外侮,取得抗战胜利。中国军民经过八年艰苦抗战,以胜利结束,人们为此狂欢。国共两党却从抗战时期的合作逐步走向对抗,内战爆发。国家仪式成为宣传“戡乱剿匪”与蒋介石崇拜的工具。作为执政者的国民党将抗战胜利的庆贺与纪念制作成“抗战纪念日”,借以宣传“戡乱剿匪”。庆祝胜利还都的国家仪式也被用来宣扬蒋介石个人崇拜,实际上成为庆祝蒋介石“个人胜利”。为完成建国重任庆祝蒋介石六十寿辰,看似合理,但因社会变化而显得不合时宜。之后总统副总统就职典礼,蒋介石个人崇拜犹存,但已不具规模和影响。抗战取得胜利后,国家仪式理应为更具价值的国家社会的建设服务,宣扬“民主共和国”政治理念。就此而言,国家仪式步入歧途,因过分强调现实政治而异化并产生悖论,似为国民党大陆统治终结宿命的表现。不管国家仪式如何运作,都难以挽救本身出现问题的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政治操演”落幕。
石建国[10](2007)在《论金九与重庆时代的韩国抗日复国独立运动》文中研究说明 在韩国独立运动史上,重庆时代是比较重要而又特殊的时期。打开这段尘封的历史,你或许因为金九自传中仅仅8页的记述,因而难以理解当日的艰辛和韩国独立运动事业发展的过程与意义,更难以体会独立运动领袖金九的贡献和作用。其实正是这一时期,一是韩国独立运动右翼党派在中国国民党支持下,立
二、韩国临时政府在陪都重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韩国临时政府在陪都重庆(论文提纲范文)
(1)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重庆时期宪政立法研究(1940-1945)(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序论 |
一、 研究的范畴 |
二、 研究的意义 |
三、 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历史演变 |
第一节 上海时期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 |
一、 韩国独立运动的发起 |
二、 “三一”民族独立运动的爆发 |
三、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上海成立 |
第二节 辗转时期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 |
一、 “虹口公园爆炸案” |
二、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多次改组 |
三、 韩国光复组织的筹建 |
第三节 重庆时期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 |
一、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迁都重庆 |
二、 重庆期间临时政府的内阁组成 |
第二章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重庆时期宪政立法的背景与指导思想 |
第一节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重庆时期宪政立法的背景 |
一、 韩国“三党”的统一 |
二、 韩国光复军的建立 |
三、 取消《韩国光复军行动准绳》9 条规定 |
第二节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重庆时期宪政立法的指导思想 |
一、 朝鲜近代开化派思想的影响 |
二、 中国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 |
三、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 |
四、 苏联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
第三章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重庆时期宪政立法实践 |
第一节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早期修宪状况 |
一、 第一次“修宪” |
二、 第二次修宪 |
三、 第三次修宪 |
第二节 重庆时期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宪政立法活动 |
一、 第四次“修宪”及《大韩民国临时约宪》的颁布 |
二、 《大韩民国建国纲领》的制定 |
三、 《大韩民国临时议政院法》的修订 |
四、 第五次“修宪”及《大韩民国临时宪章》的颁布 |
五、 党政及军事立法实践 |
第四章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重庆时期宪政立法的特点 |
第一节 修宪的核心——政府指导体制的变更 |
一、 临时政府国务委员集体指导制的形成 |
二、 重庆时期临时政府主席指导制的完成 |
第二节 制定建国纲领的核心理念——“三均主义” |
一、 “三均主义”政治理念的产生 |
二、 “三均主义”在《大韩民国建国纲领》中的体现 |
第三节 法统精神下宪法的正统性 |
一、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法统精神——“三一”运动精神的发展 |
二、 重庆时期临时政府宪政立法对宪法正统性的继承 |
第五章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重庆时期宪政立法的价值与意义 |
第一节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重庆时期宪政立法的民族主义意义 |
一、 两次“修宪”为民族独立运动提供了宪法保障 |
二、 《大韩民国建国纲领》为民族独立运动提供了法理依据 |
三、 党政及军事立法实践为民族独立运动提供了政治理论保障 |
第二节 韩国临时政府重庆时期的主要宪政立法实践的意义 |
一、 宪政立法实践对民主主义精神的体现 |
二、 临时政府“政党政治”的民主主义实践 |
第三节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重庆时期宪政立法对当今大韩民国宪法的价值 |
一、 《大韩民国建国纲领》和《大韩民国临时宪章》的民主立宪经验 |
二、 大韩民国宪法对临时政府民主立宪经验的继承与发展 |
余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抗战时期重庆的韩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 论题的缘起和意义 |
1.2 研究的状况与创新之处 |
1.3 研究的理论、方法和特色 |
一、重庆韩侨与西迁重庆的韩国临时政府 |
1.1 綦江县的韩侨与韩国临时政府 |
1.2 迁入重庆市区的韩侨与韩国临时政府 |
二、在渝韩侨的人口变迁状况 |
2.1 抗战时期在渝韩侨调查 |
2.2 在渝韩侨登记与入籍 |
三、重庆韩侨的文化生活状况 |
3.1 日常生活 |
3.2 教育医疗 |
3.3 新闻宣传 |
四、重庆韩侨与中国人民的互动关系 |
4.1 重庆韩侨与中国人民的相互支援 |
4.2 中韩文化协会 |
4.3 重庆韩侨的归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3)13张民国时期银行票据的保护修复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银行票据的基本情况 |
1.1 级别与名称 |
1.2 文字信息 |
2 保护修复 |
2.1 保存现状与病害分析 |
2.2 检测分析 |
2.2.1 检测项目与仪器 |
2.2.2 结果与讨论 |
2.3 修复步骤 |
2.3.1 去污 |
2.3.2 脱酸 |
2.3.3 平整 |
2.3.4 修补 |
2.3.5 保存 |
3 历史研究 |
3.1 军事方面 |
3.2 经济方面 |
3.3 外交方面 |
4结语 |
(4)抗日战争时期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与中国关系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境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框架、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抗日战争爆发前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与中国关系概述 |
2.1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及其在中国关内地区的主要活动 |
2.1.1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背景 |
2.1.2 日本在朝鲜殖民统治政策的变化对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影响 |
2.1.3 20世纪30年代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中国境内军事组织的形成 |
2.2 抗日战争爆发前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与中国关系分析 |
2.2.1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初期与中国政府的关系 |
2.2.2 “上海虹口公园爆炸”事件后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与国民党关系的变化 |
第三章 抗战时期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左右派的独立运动 |
3.1 韩国光复军与朝鲜义勇队 |
3.1.1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与韩国光复军 |
3.1.2 朝鲜民族革命党与朝鲜义勇队 |
3.2 韩国光复军与朝鲜义勇队的对中关系比较研究 |
3.2.1 韩国光复军与中国国民党关系 |
3.2.2 朝鲜义勇队与中国共产党关系 |
第四章 抗战时期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与中国关系分析 |
4.1 中国国共两党对韩国独立运动发展的援助 |
4.1.1 “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对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认识的变化 |
4.1.2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外交政策的变化引起的韩中关系的变化 |
4.2 东北亚地区形势的变化对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与中国关系的影响分析 |
4.2.1 太平洋战争爆发对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影响 |
4.2.2 “开罗宣言”与韩半岛独立问题(以金九、蒋介石为中心) |
第五章 对抗日战争时期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与中国关系的思考 |
5.1 国共两党对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看法的比较研究 |
5.1.1 国共两党对韩人武装队伍看法的比较 |
5.1.2 金九与国共两党的关系 |
5.2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对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支持的原因 |
5.2.1 抗日战争爆发后韩中两国的新形势 |
5.2.2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对韩人独立运动新政治路线的确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韩国临时政府在陪都重庆(论文提纲范文)
韩国临时政府迁重庆 |
建立多党合作实现统一大业 |
建立韩国光复军 |
发扬“三一”革命精神实现民族复兴再生 |
中韩人民友好的历史见证 |
(7)中国国民政府与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研究的动机和意义 |
2. 研究的现状 |
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一章 韩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及其与广州护法政府关系的缘起 |
1.1 20世纪初的东亚政治格局与韩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
1.1.1 20世纪初期中韩两国面临的形势 |
1.1.2 韩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及其内政建设 |
1.1.3 韩国临时政府成立初期的内部矛盾和处境 |
1.2 韩国临时政府与广州护法政府关系的发端 |
1.2.1 中韩爱国志士的早期交往和联系 |
1.2.2 广州护法政府的援韩活动 |
1.2.3 孙中山援韩的思想理论基础和原因分析 |
第二章 南京国民政府与韩国临时政府关系的新转机 |
2.1 中韩联合抗敌御侮的新起点 |
2.1.1 韩国临时政府前期内外交困的处境 |
2.1.2 "九一八"事变与"虹口事件"对国民政府援韩政策的影响 |
2.2 朝鲜义烈团与三民主义力行社的关系 |
2.2.1 金若山与黄埔军校的渊源 |
2.2.2 力行社援助朝鲜义烈团的举措和原因 |
2.3 韩国临时政府与国民党中央组织部 |
2.3.1 金九与国民党中组部的渊源 |
2.3.2 国民党组织部对韩国临时政府的援助 |
第三章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对韩国临时政府的鼎力支持 |
3.1 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与公开援韩的开始 |
3.1.1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韩两国面临的新形势 |
3.1.2 蒋介石的援韩的思想理论基础与动机 |
3.2 中国共产党与韩国革命者联合抗日对国民政府援韩政策的影响 |
3.2.1 中国共产党对韩国独立运动的支持和协助 |
3.2.2 中共与韩国革命者联合抗日对国民政府援韩政策的影响 |
3.3 韩国临时政府在战火中的辗转流离 |
3.3.1 避走杭州 |
3.3.2 小憩镇江 |
3.3.3 徘徊南京 |
3.3.4 暂避长沙 |
3.3.5 漂泊广州 |
3.3.6 栖息柳州 |
3.3.7 屯驻綦江 |
3.3.8 落户重庆 |
3.4 国民政府对韩国独立运动派系矛盾的调处和影响 |
3.4.1 国民政府对韩政策的主基调 |
3.4.2 国民政府援韩政策的检讨与反思 |
第四章 太平洋战争期间国民政府的对韩政策 |
4.1 国民政府对韩国临时政府的军事援助 |
4.1.1 国民政府援助韩国独立运动方针的确立 |
4.1.2 国民政府与韩国临时政府对光复军的不同定位 |
4.1.3 国民政府对韩武装力量既支持又控制的两面方针 |
4.2 国民政府对韩国临时政府的经济援助 |
4.3 国民政府大力争取国际社会对韩国临时政府的承认 |
4.3.1 韩国临时政府谋求国际社会承认的努力及其对建国前途的构想 |
4.3.2 国民政府对承认临时政府的态度及在开罗会议上的仗义执言 |
4.3.3 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关于战后韩国实行国际共管的主张 |
4.3.4 国民政府为谋求抗战后韩国独立而进行的对外交涉 |
4.4 韩国临时政府未能得到国际社会承认的原因分析 |
4.4.1 韩国临时政府执政力的薄弱与内部纷争 |
4.4.2 中国国民政府外交上受制于人 |
4.4.3 韩国临时政府迷惘在与大国的盟友关系中 |
4.5 韩国临时政府及其武装力量对中国抗战的贡献 |
4.5.1 极大地唤起了中韩民众的抗日情绪 |
4.5.2 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
4.5.3 有力地支援了中国的抗日战争 |
第五章 国民政府对韩国临时政府驻华代表团的后续援助 |
5.1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解体 |
5.1.1 战后韩国临时政府面临的挑战 |
5.1.2 国民政府协助临时政府成员以个人身份悲壮返韩 |
5.2 韩国驻华代表团的成立及其与国民政府的后续合作 |
5.2.1 韩国驻华代表团的成立 |
5.2.2 国民政府承认韩国临时政府驻华代表团的原因 |
5.2.3 国民政府与韩国临时政府驻华代表团的后续合作 |
5.3 中韩携手处理韩侨问题 |
5.3.1 关内地区韩侨的集中与遣返 |
5.3.2 东北地区韩侨问题的交涉 |
5.3.3 国民政府遣返韩侨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
5.4 韩国驻华代表团解体 |
5.4.1 李承晚访问中国及其影响 |
5.4.2 韩国驻华代表团的解体 |
结语 |
主要文献及参考资料 |
致谢 |
附录A |
(8)体系与依附:李承晚外交独立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文献综述与评析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与难点 |
五、研究结构安排 |
注释 |
第一章 理论框架与概念解析 |
一、依附论:解读、背离与再构 |
1、强制性依附论:现状与局限 |
2、自主性依附论:探索与界定 |
二、概念的提出与解析 |
1、外交独立思想 |
2、依附外交 |
3、依附式独立→独立式依附 |
4、边缘政府 |
5、边缘第轨道外交 |
注释 |
第二章 背景分析:国际系统·国家·人的结构视角 |
一、东亚区域体系的变迁:由宗藩自治到条约殖民 |
二、近现代周边四国在朝鲜半岛上的博弈 |
1、中国保韩政策的变迁:宗藩→平等→扶助 |
2、日本征韩政策的始末:争夺→吞并→归还 |
3、俄国争韩政策的沉浮:角逐→援助→托管→扶植 |
4、美国涉韩政策的折冲:涉足→坐视→托管→坐拥 |
三、家世及个人经历 |
四、评析 |
注释 |
第三章 外交独立思想的沉淀与再解读 |
一、开化期独立思想的萌生 |
1、弃儒从西的知识体系大转换 |
2、蔑清防俄拥日亲美的对外观 |
二、着作中独立思想的建构 |
1、《清日战记》 |
2、《独立精神》 |
3、《美国影响下的中立论》 |
4、《韩国教会被迫害记》 |
5、《日本内幕记》 |
三、实践中独立思想的变迁 |
1、武力独立思想的式微 |
2、中立独立思想的蜕变 |
3、外交独立思想的沉淀 |
4、对外观的定型——依美疑华反日恐苏 |
四、评析 |
注释 |
第四章 依托于大韩人国民会的外交活动 |
一、大韩人国民会的概况 |
1、成立与机构变迁 |
2、性质定位 |
3、李承晚与国民会:由隶属到决裂 |
二、委任统治外交之冉刍议 |
1、提案出笼 |
2、根源探析 |
3、难以消弭的后果 |
三、评析:外交思维的初体验与青涩 |
注释 |
第五章 依托于临时政府的外交活动 |
一、临时政府的沉浮变迁 |
1、草创期(1919.3-1919.9) |
2、派系纷争期(1919.9-1932.4) |
3、流亡期(1932.4-1940.9) |
4、涅盘重生期(1940.9-1945.9) |
5、解体期(1945.9-1948.8) |
二、李承晚与临时政府的关系 |
1、纠葛期(1919.3-1925.3) |
2、藕断丝连期(1925.3-1941.6) |
3、合作期(1941.6-1945.11) |
4、争统期(1945.11-1948.8) |
三、大统领任期间的外交活动 |
1、与孙中山护法军政府缔交 |
2、向美请愿 |
3、跟苏俄列宁政府结盟 |
四、评析:外交思维的检验与修正 |
注释 |
第六章 依托于欧美委员部的外交活动 |
一、欧美委员部的概况 |
1、成立概况 |
2、沉浮变迁 |
3、运作方式 |
二、欧美委员部与临时政府的关系 |
1、分庭期(1919.8-1925.3) |
2、分裂期(1925.3-1941.6) |
3、分属期(1941.6-1945.11) |
4、欧美委员部的合法性问题 |
三、欧美委员部的外交 |
1、承认外交 |
2、反托管外交 |
四、评析:外交思维的冉检验与成熟 |
注释 |
结论 |
一、附美用美的独立路径 |
二、威权与民主的混合体 |
三、半岛与中美关系的传承与定位 |
四、难以摆脱的依附:由依附式独立走向独立式依附 |
注释 |
附录 |
一、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六部临时宪法 |
二、驻美外务委员会规程 |
三、临时政府驻同盟国各战区特派员服务规程 |
四、李承晚生平与外交大事年表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民国国家仪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写作缘起及意义 |
二、学术研究现状 |
三、理论方法、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 |
(一) 理论方法 |
(二) 概念界定 |
(三) 研究内容 |
四、民国国家仪式产生的背景 |
(一) 中国传统礼仪、节日文化的影响 |
(二) 域外“现代”国家仪式知识的传入 |
(三) 中西交织下的“清末”国家仪式 |
第一章 民国国家仪式的产生 |
一、新国家的建立 |
(一) 阐释“国家”: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仪式 |
(二) 宣告“正统”:中华民国南北统一大庆典 |
(三) 权力转移: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典礼 |
二、新意象的表达 |
(一) “革命”传统:民元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 |
(二) “共和”精神:民元双十节纪念 |
第二章 民国国家仪式的扩展 |
一、旧传统的援用 |
(一) 借助天神:祭天大典 |
(二) 尊崇孔子:国家祀孔 |
二、新政制的演绎 |
(一) 实权的表征: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典礼 |
(二) 总统的接替:徐世昌总统就职仪式 |
第三章 民国国家仪式的党国化 |
一、从“在野”到“执政” |
(一) 国民党与北京政府的博弈:孙中山北京葬礼 |
(二) 党国政治的权力化表达:孙中山奉安大典 |
二、从“一党”到“国家” |
(一)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革命纪念日”体系 |
(二) “革命烈士”的建构:革命先烈纪念日 |
(三) “革命领袖”的塑造:孙中山诞辰与逝世纪念日 |
(四) “革命事迹”的强化:国庆纪念日 |
第四章 民国国家仪式的调适 |
一、传统文化的“发明” |
(一) 时代意义的赋予:孔子诞辰纪念日 |
(二) 民族精神的建构:民族扫墓节 |
二、现实事件的纪念 |
(一) 御侮救国:“九一八”纪念 |
(二) 崇拜渐成:蒋介石五十寿辰 |
(三) “抗战建国”:“七七”纪念日 |
第五章 民国国家仪式的歧途 |
一、抗战胜利庆祝的异化 |
(一) “戡乱剿匪”:抗战胜利纪念日 |
(二) 个人胜利:还都庆典 |
二、蒋介石崇拜的悖论 |
(一) 崇拜的“淡化”趋向:蒋介石六十寿辰 |
(二) 崇拜的“谢幕”演出:总统副总统就职典礼 |
结语:民国国家仪式与合法性的建构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韩国临时政府在陪都重庆(论文参考文献)
- [1]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重庆时期宪政立法研究(1940-1945)[D]. 李镐秀. 西南政法大学, 2013(07)
- [2]抗战时期重庆的韩侨研究[D]. 甘露. 西南大学, 2008(09)
- [3]13张民国时期银行票据的保护修复与研究[J]. 李慧.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18)
- [4]抗日战争时期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与中国关系研究(1937-1945)[D]. 申恩定. 山东大学, 2016(12)
- [5]韩国临时政府在陪都重庆[J]. 冯开文. 韩国研究论丛, 1998(S1)
- [6]韩国临时政府在陪都重庆[J]. 冯开文. 韩国研究论丛, 1998(S1)
- [7]中国国民政府与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关系研究[D]. 张玉红. 延边大学, 2010(09)
- [8]体系与依附:李承晚外交独立思想研究[D]. 朱芹. 复旦大学, 2012(02)
- [9]民国国家仪式研究[D]. 郭辉. 华中师范大学, 2012(09)
- [10]论金九与重庆时代的韩国抗日复国独立运动[J]. 石建国. 韩国研究论丛,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