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医学与证候智诀》辨证论治探讨

《小儿医学与证候智诀》辨证论治探讨

一、《小儿药证直诀》下证辨治探微(论文文献综述)

潘琳琳[1](2021)在《薛己妇科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研究》文中认为薛己为明代着名医家,精于医术,擅长妇科,临床辨证施治疗效显着。目前,虽有部分学者对薛己妇科领域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进行了研究,但往往局限于妇科某一病症的辨治,尚未有能够全面完整的反映薛己妇科学术体系的研究,故薛己妇科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的全貌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掘。目的:全面挖掘和总结薛己妇科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力求客观、全面地反映薛己妇科核心学术思想、辨证思路、用药特色和临证经验,从而在理、法、方、药等方面完整地展现其妇科辨证论治体系,使其妇科独特的学术思想和有效的临床经验得以继承和发扬,丰富和发展中医妇科学术理论和诊疗方法,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以提高临床疗效。方法:运用传统文献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基于薛己妇科着作《女科撮要》《校注妇人良方》,以及《内科摘要》《外科发挥》《外科心法》《外科枢要》《保婴粹要》《保婴撮要》等着作中包含妇人经、带、胎、产、杂病医论医案的内容进行挖掘、梳理、归纳和总结。结果:薛己妇科诊疗以补土培元、温化脾肾、调肝养血、条畅情志和补益气血的思想为基,临证用药以五脏辨证与四诊合参,重视温补而不废寒凉,结合天时以择时服药,活用古方且内外兼施的思想为要。薛己临证善用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六君子汤、逍遥散、六味丸、小柴胡汤、十全大补汤、八珍汤和四物汤诸方治疗妇人由脾胃亏损、肝脾不和、脾肾不足和脾肺气虚等所致的经、带、胎、产及各类妇科杂病。薛己临证师古不泥,不断推陈出新,妙用以补制火法调治妇人月经病,外治法调治妇人疮疡,食疗法调治妇人产后诸症及单味药调治妇人诸疾,并创制了一系列新方(解语汤、通气散、海藻散坚丸、舒筋散、竹叶汤)和发展了一系列新法(提出“药从乳传”之法、将消毒法应用于产科、明确早期乳腺癌的临床表现、提出保产诸法、提出精神抚慰法助产和奠定了补中益气汤治疗子宫下垂的地位)。薛己妇科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对后世医家孙一奎、武之望、王肯堂、张介宾、胡慎柔、赵献可、李中梓和张璐等产生深远影响。结论:薛己在妇科方面提出了“妇人以血为基本”的体质观,“妇人肝脾郁结”的病理体质观,“胃气为本”的治病求本观,“温化脾肾”燮阴阳的治疗新理念和“以补制火法”论治月经病的新思路。薛己辨病尤重脉法,五脏辨证注重气血,调理女科独具体系,合天地阴阳审时用药,倡内外合治多法并举,在理、法、方、药等方面形成了完备的妇科辨治体系,极大地提高了临床疗效。薛己妇科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陈红梅[2](2021)在《肝气虚病机理论溯源与集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活跃肝气虚病机的文献、理论、临床等研究,确认该领域研究的瓶颈所在,为未来研究指明路向,推动肝气虚病机理论的完善与发展,提高肝藏象乃至整个藏象学说的完整性,促进肝气虚病机理论的临床应用与相关病证疗效的提高。方法 运用中医文献学方法,搜集整理古今有关肝气虚的文献,挖掘整理,综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肝气虚病机理论。结果 以溯源为基础,继以集成研究,对肝气、肝气虚概念进行界定,剖析肝“其脏最贵”及其主要生理学基础,剖析古代医籍少论肝气虚的原因,揭示与总结肝气虚的病因,并提出肝气虚临床诊断的参考要素。结论①肝气虚病机理论是客观存在的,有着详实的古籍文献依据与丰富的临床实践依据。确认肝气虚病机理论,对于提高肝藏象乃至整个藏象学说的完整性,对于促进其临床应用,以及相关病证疗效的提高,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②当代肝藏象理论构建必须明确肝气为生理概念、肝气虚为病机概念,肝气定义的广义、狭义之分决定了肝气虚概念的广狭二义。但与肝藏血功能相对待,肝气即肝主疏泄功能,肝气虚即肝主疏泄功能减退。③肝主疏泄(狭义肝气)的生理效应具有其他四脏所无法比拟的广泛性、特殊性与重要性,它决定了肝气虚病机理论的突出重要价值。④古代医籍文献少论肝气虚病机以及当代有关研究举步维艰的原因主要来自肝脏系统理论的内部,与肝气疏泄生理效应、病理影响的广泛性、复杂性、特殊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正是研究“瓶颈”之所在,未来探索之路向。⑤对肝气虚病因的认识,在强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的基础上,应重视禀赋不足、年高久病、伐肝太过等因素的重要影响。⑥肝气虚的诊断是个难题,困难同样来自肝气疏泄生理效应、病理影响的广泛性、复杂性与特殊性。但原则上则宜依据气虚的共有症状和肝脏系统特异性定位症状两个方面做出判断。

王畅[3](2021)在《中医暖肝治法的理论及运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治法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其上承病因病机,下统方药,在理、法、方、药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独特体现。历代医家无不重视对治法的研究。采用医史文献学、考据学、归纳与总结等研究方法,构建了暖肝治法的理论框架,提出了暖肝治法的定义及适用范围,厘清其学术发展源流,系统归纳了其功效,总结其在临床中的运用。论文主体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中医“肝”相关的理论问题。具体包括(1)中医对“肝”的解剖认识概括成命名时期、功能概括时期、丰富发展时期、中西医交流互鉴四个时期。(2)“肝藏象”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3)中医文献中少见“肝阳虚”的原因。(4)关于“肝无补法”的提法有失偏颇。(5)肝为“刚脏”,是对肝脏不易见阳虚病机而易见阴虚病机的病机易趋性和病证表现的概括。(6)梳理了历代对“肝主疏泄”生理功能的认识过程。(7)对“肝藏血”生理功能的进行了阐释。(8)肝与小便的调控及生殖功能的发挥密切相关。(9)肝之所以称为“将军之官”,是由于肝的疏泄功能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作用。(10)“罢极之本”一词主要有“耐受疲劳”和“遣散气血到周身”两种含义。(11)“肝生于左”并非指的是肝的实际解剖部位,而是对其功能特点的高度概括。第二部分提出了“暖肝”的定义与适用范围。认为暖肝法适用于治疗肝阳不足或寒凝肝脉所引起的寒性病证。暖肝法的适用范围是肝寒证,包括肝阳虚证、肝气虚证、肝血虚证、寒凝肝脉证、肝郁气滞证等诸证中有寒象者。比较了暖肝与疏肝、泻肝、补脾与补肾这几组治法,阐释了其间的区别与联系。第三部分梳理了散落在中医古籍中有关“肝寒”和“暖肝”的内容,将暖肝治法学术源流划分先秦两汉、晋唐、宋元、明清四个时期,其理论特点分别概括为理论奠基、深化病机、创制新方、崇尚温补的四个阶段。第四部分归纳了暖肝治法的功效与临床运用,暖肝治法下又可以再分为八个证治原则,分别是(1)暖肝散寒,理气止痛法;(2)暖肝温阳,舒筋通脉法;(3)暖肝行血,补虚养血法;(4)暖肝通阳,行气解郁法;(5)温敛肝气,缩尿起痿法;(6)暖肝和胃,降逆止呕法;(7)暖肝通阳,化气行水法;(8)暖肝补虚,调摄冲任法。第五部分对《临证指南医案》中对暖肝法的运用进行数据发掘,数据挖掘结果与文献分析结果相互应证。

姚蕙莹[4](2021)在《《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五脏辨治规律研究》文中提出《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传承《黄帝内经》“藏象”理论精髓,彰显五行学说,蕴含着独具特色的五脏辨治思想,并且有严谨的组方用药法则。通过与不同时期典籍中的五脏辨治理论比较,可总结归纳出《辅行诀》五脏辨治理论的独特性。目的:1.通过对《辅行诀》的研究,能够从文献资料上对相关书籍的医学研究及文献学研究提供有力的历史依据;尤其对该书的参考文献:《神农本草经》、《桐君采药录》、《汤液经法》及《伤寒杂病论》的内容及相互关系提供参考。2.研究《辅行诀》中的五脏辨治理论,发掘其中的辨治特色,丰富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理论,拓展中医辨治法则,为现代中医临床实践提供借鉴。方法:1.研读《辅行诀》各版本,总结其中的五脏辨治理论。2.探讨、总结历代代表性典籍中的五脏辨治理论内容。3.与历代典籍中的五脏辨治理论进行对比研究,梳理、归纳《辅行诀》中独具特色的五脏辨治规律。结果:1.《辅行诀》中五脏辨治理论以《黄帝内经》、《难经》的“藏象”思维为根基,五行学说为框架,引入了哲学“体-用-化”模型,融合了陶弘景行医经历与修行思想,其中内容别具风格。2.与历代各医家典籍对比研究,《辅行诀》所载的五脏辨治理论与传统脏腑辨治理论不尽相同。其特点可归纳为:(1)在辨析病证上:病归五脏,证分虚实;(2)在病证治则上:五味互含,补用泻体;(3)在遣方用药上:方出《汤液》,源同《伤寒》。结论:通过对《辅行诀》的研究,不仅补充了中医学辨治理论,为现代中医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价值;还在文献研究方面为医学界与史学界提供新的历史依据。

张佩文[5](2021)在《基于《杏轩医案》的新安医家程文囿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以程文囿的临床医案《杏轩医案》为基础,对医案的成书过程及编写特点、程杏轩的学术渊源、学术观点、各科临证经验、治学特点等进行研究,以期相对系统地阐发程杏轩的学术渊源和学术观点,发掘程文囿治疗内、外、妇、儿的临证经验,并总结其治学之道。方法:1.文献研究法:运用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检索平台,以及查阅着作等对本课题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2.经验总结法:对《杏轩医案》中的医案进行梳理、分类、剖析、对比、总结,使其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3.个案研究法:通过选取部分代表性医案,加以分析讨论,弄清其特色,由此类推,以小见大,呈现程氏的学术思想。结果:1.通过对程文囿及其主要着作的研究,明确了《杏轩医案》的编写人员系程氏及其弟子。此书的编写特点为:记录详实完整;选案典型精严,不掩己德,不避己过;全书编次不分门类,对于病证、病理记述颇详;善于引喻,深入浅出地呈现医理;案末常附程氏基于本案的思考或感叹。2.通过分析《杏轩医案》内容,还原程文囿的学术渊源,即溯源《内经》,师法仲景,喜宗景岳、效法吴门,旁通各家。3.基于医案提炼了程文囿“变通为要,守正创新”、“药简功专,当机立断”、“未得其证,切忌投药”、“疑病探之,勿失良机”、“情志致病,独药难疗”、“守正补虚,不图近功”的学术观点。4.通过对医案进行梳理分类,撷取程氏内、外、妇、儿各科的临证经验。如在内科脾胃病以虚实为要、肢体经络病重视肝肾等;外科痈疽余毒未清守正清火、常从经络辨证获奇效;妇科方面不拘成方既论、善从理奇经取效;儿科方面惊风补虚清解灵活运用、痘证活用寒温之剂,在妇儿两科的辨证论治上强调结合妇、儿的体质特点等。5.总结出程文囿不掩己功,不避己过、蔑古则失之纵,泥古又失之拘、并重医情与人情、提倡临证增才识的治学之道。结论:1.《杏轩医案》是程氏毕生临床经验之总结,此书的编写特点决定了其现代适读性较高,对新安医学的传承、研究和理论完善均具有现实意义,值得研究。2.程氏在学术渊源上尊内经,崇仲景,法景岳,效吴、叶,学出多源。《杏轩医案》所收录医案涵盖内外妇儿各科,对于病因病机、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的记录均详实完整。此书对新安医学乃至整个中医学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3.程氏的学术观点和治学之道对于现代临床,无论是在医术还是医德医风上均有可取之处,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今国家对中医药传承提出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要求也完全契合。

王小芳[6](2020)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探析名中医治疗小儿泄泻的证治规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文献检索及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现代名中医治疗小儿泄泻的验案进行统计分析,挖掘证型、症状、方药等相关信息,构建网络关系图,实现中医药治疗小儿泄泻的可视化,以期为中医临床治疗小儿泄泻、中医药基础研究、中药成方制剂的研发等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主题词与关键词相结合的检索方式,检索CNKI等三个数据库中名中医应用中药治疗小儿泄泻验案的相关文献。根据文献纳入、排除及诊断标准,对研究文献进行筛选。制定“小儿泄泻中医文献调查表”,将筛选出的研究文献的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对症状、证型、中药名称及用量等信息进行统一规范后,将其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录入平台后,利用平台自带的统计报表系统和数据分析系统,对研究医案的证型、症状及处方用药的频次、四气、五味、归经进行统计,分别运用关联规则分析、无监督的熵聚类、改进的互信息法得出高频药物组合和新处方。结果:1.总体:研究共纳入157篇文献,264例医案,证型以脾虚泻、湿热泻、伤食泻为主,治法以健脾、理气、消食、清热为主,药物四气以温性、平性、寒性居多,五味以甘味、辛味、苦味居多,归经以脾经、胃经、肺经为主,核心药物组合为白术、茯苓、陈皮,共挖掘出13个新处方。2.层次:脾虚泻常用药物的核心组合为:白术、茯苓、陈皮、木香,常用补气药、理气药、消食药、化湿药等,四气以温、平为主,五味以甘、辛为主,共挖掘出10个新处方。湿热泻的核心药物组合为葛根芩连汤组成,药物四气以寒、温为主,五味以甘、苦为主,共挖掘出8个新处方。伤食泻的核心药物组合为:茯苓、麦芽、山楂、苍术、陈皮、神曲、木香,药物气味以温、甘为主,共挖掘出2个新处方。脾肾阳虚证核心药物组合为:白术、附子、干姜、炙甘草、茯苓、肉桂、陈皮,药物气味以温、甘为主,共挖掘出6个新处方。气阴两伤证核心药物组合为:乌梅、人参、甘草、石斛、荷叶、天花粉、山药,气味以寒、甘为主,共挖掘出5个新处方。风寒泻核心药物组合为:苍术、茯苓、藿香、木香,药物气味以温、甘为主,共挖掘出4个新处方。肝脾不调证核心药物组合为痛泻要方组成,药物气味以温、甘为主,挖掘出1个新处方。结论:本研究结果与中医理论及临床对小儿泄泻的认识基本一致,且挖掘出总体新处方及各证型新处方,既提示了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挖掘临床数据的可靠性,又为临床诊治及研究小儿泄泻提供了依据和新思路。

王位[7](2020)在《两汉隋唐时期肾藏象理论研究》文中认为藏象理论是指导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肾作为五脏之本,人体生命之根,在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藏象理论的研究一直深受历代医家重视。两汉隋唐时期是肾藏象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本时期从初具肾藏理论及辨证论治体系,过渡到肾藏象的治法方药,及其对临证具体方药治法重视的发展。经过宋金元至明清时期肾藏象理论进一步深化发展,现今肾藏象理论及其辨证论治趋于完善和成熟,且肾藏象理论在辨证论治中的作用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也尤为重视肾藏象理论在临证中的应用。本文运用文献学方法,对两汉隋唐时期以及现今有关肾藏象理论文献进行研究,展开全面系统的梳理,以期理清两汉隋唐时期肾藏象理论体系,以及肾藏象理论在后世的传承和发展生态,揭示肾脏象理论在两汉隋唐时期的理论特点及辨证论治基本规律。两汉隋唐时期文献多从肾与膀胱的基本属性、脉象、及其基本病变进行阐述,肾藏象理论体系已成体系,在其指导下的辨证论治体系已初步成型,在临证治疗方面稍显薄弱。在肾膀胱基本属性上,论述较为全面。从脉、症两方面论肾、膀胱病病变,尤为重视经脉病。病因病机以肾、膀胱气虚为本,外邪侵袭加重肾膀胱病或直接导致肾膀胱病,他脏病久也会影响肾、膀胱,并与嗜欲不节、情志内伤、劳倦过度、过服丹药等因素密切相关。辨证模式上,主要从气之有余及不足(即虚实辨证)、寒热辨证、肾之形态位置辨证、凭脉辨证、经络辨证五方面展开。治疗原则以“调气”为总则,遵循虚实补泻之法,兼具“寒则温之,热则凉之”“不虚不实,以经调之”等治则。此时期尤为重视脉象在肾、膀胱病诊断中的作用;在肾膀胱病证之间不存有明确的从属关系;肾膀胱、病辨证与临症治疗关联度不高。因而可以认为此时期是肾藏象理论体系形成时期。肾藏象理论在后世的传承和发展中,肾、膀胱的基本属性以传承为主。脉象在肾、膀胱病诊断中仅作为四诊参考之一。肾、膀胱基本病变的症候机理仍然以继承为主,病名有所简化。两汉隋唐时期肾、膀胱疾病现今被划分在不同范畴的病证体系中。肾脏辨证多以虚为主,膀胱辨证多以实为要,病证之间有明确的从属关系,辨病病证结合,治则治法仍循虚补实泻等古法,发展成了病与证皆立治则治法的模式。后世医家更为重视肾藏象理论在辨证论治中的应用。

罗侨[8](2019)在《旴江医家龚廷贤急症证治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旴江医学,历经两千多年发展,植根于赣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是一支绚丽夺目的地方医学群体。其中明代医家龚廷贤为江西古代十大名医之一,其着述涉及临床各科,学术思想丰富,对后世影响深远。龚氏在急症证治上颇具心得,其急症证治思想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龚廷贤医学全书》收录的《万病回春》、《寿世保元》、《种杏仙方》、《云林神彀》、《古今医鉴》、《济世全书》、《小儿推拿秘旨》、《鲁府禁方》8本代表着作为研究对象,以任继学主编的《中医急诊学》为参考[1],对龚氏着作中急症内容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整理归类,从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方药等方面分析总结龚氏急症证治思想,从而丰富旴江医学学术思想,并且为现代中医急症诊疗提供参考。通过对龚氏急症证治思想系统整理,笔者认为:(1)龚氏深谙经典,尤推《内经》,效法各家,博采众长,对各科急性病证病因病机认识深刻。(2)龚氏临证辨治,灵活多变,运用灸法、吹鼻法,吐法等外治法以救急,救急后再辨证论治,施以内治法,如汤剂、丸剂、散剂等,内外合用,相得益彰;(3)龚氏在急救内治法中遣方多样,并且承前人之基础,依自己之临验,增减化裁,自创新方,如主治中风痰迷心窍,不能言的清神解语汤,主治眩晕的清晕化痰汤,主治吐血、衄血、嗽血、咯血、唾血的全生饮,主治伤寒瘟疫的二圣救苦丸;(4)龚氏在急救外治法中尤善灸法,选穴精而少,方法多样,如隔蒜灸、隔姜灸等,取材方便,操作简便,疗效可靠,临床实用性强。总之,龚廷贤对急性疾病认识深刻,辨证细微准确,所用之方,多有效验,所述之法,丰富多彩。龚氏急症证治思想丰富,临床实用价值大,值得现代中医急症工作者深入挖掘探讨。

莫可珍(Hochun Mok)[9](2018)在《郭元峰《伤寒论》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通过研究清代岭南名医郭元峰所着的《伤寒论》,目的是将郭元峰《伤寒论》的临床诊疗知识和经验转化成可利用和传承性的科学知识。从古籍文献整理和名家经验传承角度,通过全要素、规范化提取其中疾病、证、症状、治法、方药、预后等临床经验知识,构建“病-证-症-治-方-药-预”数据知识库,并借助基于属性偏序理论的大数据知识发现方法进行分析,将挖掘的知识数据转化为可视化、可传承、可利用、能创新的科学理论知识;并从不同角度比较郭元峰《伤寒论》与仲景《伤寒论》的异同,冀能完整、客观、系统、正确地挖掘郭元峰《伤寒论》,为中医药理论及临床经验传承与创新发展作出贡献。方法以文献郭元峰《伤寒论》为数据来源,研究方法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建构郭元峰《伤寒论》病、证、症状、舌脉、治法、方、药、转归知识数据库,生成“病、证、症状、舌、脉、治法、方、药、转归”属性偏序结构图,并实现数据库质量控制。2)基于郭元峰《伤寒论》病、证、症状、舌、脉、治法、方、药、转归知识数据库,生成病-证-症-脉-治-方-药结构图,重点选出书中12种病作全面、系统、多层次挖掘郭元峰《伤寒论》知识。3)对上述知识数据库及属性偏序结构图进行解释说明,完成可靠、合理、具意义的知识发现。第二部分:用比较法从不同角度比较郭元峰《伤寒论》与仲景《伤寒论》的异同。包括比较两者的治疗法则及辨证方法等的异同,补充属性偏序结构大数据不能挖掘到的知识,为中医临床经验传承提供新的视点。成果本研究的创新点是首次以较系统、全面、客观、多层次的方法研究郭元峰《伤寒论》的学术思想和临床证治规律。根据建立的郭元峰《伤寒论》“病-证-症-治-方-药-预”知识数据库,生成“病-证-症-治-方-药-预”属性偏序结构图总,客观、系统地发现郭元峰《伤寒论》临床经验知识,统计出方剂144首,当中仲景方占55首,其他方剂占89首,(时方占62%,仲景方占38%)。而从频数出现2次或以上的方剂仲景方占75%,其他方剂占25%。频数出现最多的顺序是小柴胡汤、其次是理中汤、五苓散。而柴胡汤类包括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双解饮是郭氏最常用方。从统计数字可以反映郭氏博釆众长,既重视及常用仲景方的同时,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岭南地区的具体情况,广纳不同医家的时方,灵活运用经方与时方。此外,本研究的另一创新点是首次比较郭元峰《伤寒论》与仲景《伤寒论》的异同。从“伤寒-证-症-治-方-药”偏序结构图显示,伤寒的分类归纳为阳证、阴证、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郭氏提醒虽然有发热症状,但不代表全是阳证,若是脉微弱,无力就不是阳证。强调必须凭脉象判断阴阳。从“四时感冒-症-治-方-药”属性偏序结构图主要分为柴胡双解饮和败毒散两类方证。这切合岭南地方的实际气候,因地制宜。郭氏示人四时感冒有寒热虚实,因应临床情况治法方药亦有所不同,要知常达变,灵活变通。从“太阳病-脉-症-治-方”偏序结构图显示郭氏在太阳病的治疗上,没有提及仲景太阳病所用的方药,变易仲景汗法为宣解法,若太阳病兼阳明以阳明为主的则用清解法。方药如九味羌活汤、十神汤、败毒散之类、石膏汤加知母、栀子升麻汤、白虎汤等。从“阳明病-证-症-治-方-预”偏序结构图只有8项,主要分为阳明经证及腑实证。郭氏提醒“阳明经证,热证,口干渴,不欲饮水,不可与凉药,将为衄”。郭氏提出阳明经证因应证候不同可用柴葛解肌汤、升麻葛根汤、一六甘露散、竹叶石膏汤。从“太阴病-症-脉-治-方-药”偏序结构图显示腹满是太阴病的主要症状,而去湿是太阴病的常法。郭氏指出,“太阴经非白术、干姜不能去湿。当分寒热施治。”从“厥阴病-症-脉-治-方-药”偏序结构图只有5项,显示囊缩、消渴、腹泻、脉沉是厥阴病主要症状,而厥阴病有温法、下法和汗法。郭氏总结曰:“此经非白芍、甘草不能滋养。”从“合病-证-脉-症-治-方”偏序结构图提示三阳合病见经表证,宜解表;三阳合病,自汗,用白虎汤;太阳与阳明合病,腹泻,用葛根汤;太阳与少阳合病;腹泻,用黄芩汤;太阳与阳明合病,表证,气喘,胸满,宜汗;阳明与少阳合病,腹满,腹痛,大便艰难,脉数;宜下。从“并病-证-脉-症-治-方”偏序结构图显示发热、头痛是并病主要常见症状。”郭氏郭氏总结并病的治则,他认为凡三阳并病而见在经之表,应当解三阳之表;三阴三阳之并病或其热已甚,宜清火;倘表证尚未解,仍当散邪;但表不甚而里证急,则和里。从“咳嗽病-证-症-脉-治-方-药-预”偏序结构图显示热证(包括伤寒余热、发热、胃热、肺热、火盛证)是出现频数最多的症状。方药方面,五味子出现频数较多(4次),芎苏饮加羌活频数次之(3次)。特别提到如冬月咳嗽用十神汤加减,余月芎苏饮加羌活。郭氏在余热咳嗽偏重于热证,故偏重于清热养血的时方药物。从“喘病-证-症-脉-治-方-药-预”偏序结构图看出小柴胡汤出现频数较多(5次)。除了小柴胡汤,也有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泻白散、四逆汤、生脉散、五味子汤、八味、右归丸、五苓散、麻杏石甘汤。也提到有表证、热证、阴证、虚证和阴虚证,即寒热虚实均有示范。从“呕吐病-证-症-治-方-药”偏序结构图看出生姜和天花粉出现频数较多(6次),其次是芩连二陈汤频数(4次)和二陈汤频数(3次)。可见温中和化痰是郭氏治疗呕吐的常用方法。统计总共有7首仲景方(旋复代赭石汤、金匮大黄甘草汤、大半夏汤、吴茱萸汤、竹叶石膏汤、人参汤、葛根汤)及7首时方(芩连二陈汤、二陈汤、人参养胃汤、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橘皮半夏汤、都气丸)。显示郭氏重视经方与时方的运用。从“发黄-证-症-脉-治-方-药-预”偏序看到茵陈出现频数15,是出现频数最高的药。事实上,排除瘀血发黄及表虚黄汗,其余的发黄证均含茵陈,可见茵陈是退黄首选常用药。从集结的分类看,发黄可分为热、寒、湿、瘀、虚,郭氏根据证候病情不同而治法也有所不同。郭氏提到6首韩氏名方,并特别提到次第用药大效。比较法研究郭氏《伤寒论》与仲景《伤寒论》的异同,发现郭氏崇经典,深研仲景伤寒之说,提出许多新观点,郭氏《伤寒论》阐发伤寒,结合岭南地区的具体情况,师古而不泥古,处处从临床实际需要出发。郭氏和仲景同样是传承和创新者,他们的治法治则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样是采用六经辨证方法,重视四诊合参。郭氏吸取前人包括仲景,加上自己在临床中总结经验,灵活运用经方与时方,扩大经方及时方治疗疾病的领域,补充了仲景的论述,给后世临床治疗疾病提供很宝贵的参考价值。从比较汗、吐、下三法,可见仲景的论述给后世临床辨证作出详尽的指引,而郭氏在仲景及自己的临床经验中总结经验,补充了仲景的论述,给后世临床治疗有很宝贵的参考价值。比较郭氏与仲景《伤寒论》有关看目,发现郭氏与仲景皆重视看目。郭氏强调治伤寒,须观两目,并总结出看目可分辨阴阳、病机、经证、病势及预后。仲景临床观察入微,关于看目的辨证丰富,郭氏则擅于分析与总结经验,给后世临床治疗很有指导和参考价值。比较郭氏与仲景《伤寒论》有关论饮水,二者皆论到饮水不当所导致的问题。仲景论到从饮水可判别病因和预后,如“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202条)郭氏提出:“凡阳明病,口渴,欲漱水而不欲咽者,以热在经而里无热也,必将为衄,不可与凉药。”补充仲景的论述。郭氏提出阳明经证,但欲漱水而不欲咽者,不可以给予病人凉药,否则凉遏冰伏经脉,病不得除,变生他证。比较郭氏与仲景《伤寒论》有关论咳喘,郭氏与仲景《伤寒论》均以六经辨证为纲。郭氏除了师仲景法,使用经方,也釆用其他医家之法,灵活运用经方与时方。结论从古籍文献整理和名家经验传承角度,将传统经典古籍与严密的数学理论研究相结合,基于属性偏序理论开展中医理论传承创新研究,以郭元峰《伤寒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符合中医特色的中医理论传承创新方法,借助计算机平台可客观地将待挖掘的数据转化为可视化、可利用、可传承、创新性的科学理论知识,减少整理者的主观偏见。研究结论发现郭氏崇经典,深研仲景伤寒之说,提出许多创见,辨证从临床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岭南地区的具体情况,辨证手段丰富,师古而不泥古,活用经方,参以时方。郭氏和仲景同样是中医传承和创新者,他们的治法治则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样是采用六经辨证方法,重视四诊合参,郭氏吸取前人包括仲景,加上自己在临床中总结经验,灵活运用经方与时方,扩阔经方及时方治疗疾病的领域,补充了仲景的论述,给后世临床治疗很宝贵的参考价值。

史艳平[10](2016)在《杨震教授学术经验总结及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继承老中医的学术经验是中医药事业发展创新的重要途径。杨震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载,是全国着名的中医肝病专家。先生心存仁爱,德艺双馨,熟读经典,博采众长。且师古而不泥古,善于融会贯通而勇于创新。他自青年起便悬壶济世,擅长诊治各种疑难杂症,尤以肝病见长。在长期的临床诊疗中,先生的学术理论体系逐步形成,其学术思想独到,临床经验丰富,治疗效果卓越。我有幸成为先生的继承人,在跟师临诊时深切感受,理论学习时深入思考,临床实践中反复琢磨,个人思维上感触颇多,学术上获益丰厚。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杨震教授的学术渊源,挖掘、归纳、总结他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在继承先生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对其学术思想进行临床应用验证。从相火理论出发辨治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采用凉血解毒、养阴散瘀法治疗本病,为中医药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提供新的思路和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方法1跟师学习 抓住每次学习的机会(包括门诊、查房、学术会议、小讲课、专题汇谈等),随时向先生请教,探讨相关学术观点及临床运用。认真做好跟师记录,包括诊病方法,临证用药等,从中分析总结先生的辨证思路和用药规律。2研读文献系统研究相关文献,以研读先生的着作,先生发表的学术论文、讲义文稿及其他继承人发表相关论文为出发点;向上延伸至四大经典、与先生学说相关的古代文献及先生推荐中医古籍;向下至现代医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包括杂志、书籍等,以求更为深入地探寻先生学术思想形成的渊源,深入对先生学术思想的理解和认识。3实践与探索 对先生学术思想形成脉络进行深入探索,系统思考后总结先生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并与个人所从事的儿科临床相结合,反复实践、探索优化,在实践中完善理论,验证学习成果,进一步加深对先生的学术思想的领悟。研究内容1杨震教授学术思想渊源通过肝病理论学术渊源与相火学说学术渊源两部分探索先生的学术思想渊源所在。1.1肝病理论学术渊源先生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临床实践中,学术成就以肝病理论为主。通过对历代医家学术着作研究发现,《黄帝内经》为肝病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伤寒杂病论》所创辨证论治及肝病治法方药为临床证治准则。金元四大家丰富和发展肝病学说。明清时期温病学说、气机学说及近现代中西合参的辨证论治理论,均对先生肝病学术理论形成产生了影响。此外,他曾师从王新午、麻瑞亭、午雪峤三位老师,尽得真传。先生在学术上兼容并蓄,吸收各医家学术之精华,结合个人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形成了其丰厚的肝病理论学术思想体系。1.2相火学说学术渊源先生多年来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其所推崇的相火学说可谓独树一帜,别具特色。“相火”始见于《内经》,当时用来阐述气候变化,后世医家逐步将相火用于解释人体生理病理,开启了对相火新的认识。金元时期,相火理论得到了丰富的发展,刘河间提出了命门相火,朱丹溪对相火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包括相火的生理功能,相火的常与变等。张介宾认为相火的起源是命门,诸脏皆有相火。李时珍也推崇命门相火的观点,对相火的治疗分为火旺和火衰两类。这些理论,均对先生的相火学说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以朱丹溪的影响最大。2杨震教授学术思想研究与临床经验总结2.1杨震教授学术思想研究本节对先生学术思想体系的脉络进行梳理,将他的学术思想进行归纳分类。把学术思想分为学术观点和遣方用药特点两个部分,以便理清逻辑关系,便于学习。经过反复揣摩,深入思考,将先生的学术观点总结为“崇尚相火学说、重视滋养阴液、倡导疏肝调气、注重给邪出路”。这四点是对先生学术思想的高度概括,是研究内容的核心。2.1.1杨震教授学术观点①崇尚相火学说:相火学说是先生学术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他通过学习古代先贤对相火的认识,结合自身对相火的理解与领悟,并与临床相结合,形成了完整的相火学说理论。他推崇朱丹溪“相火论”的思想,但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完善。先生认为相火生于命门,藏于诸脏,而以肝肾二脏为着。相火之常具有恒动的性质,温煦脏腑周身皮毛,受心火支配,与肝肾之阴密切相关,是人体的动力所在。而相火妄动则可引起耗伤阴津,甚则出现阴损及阳之虚衰之证。在此理论指导下,先生将反常相火分为郁热相火、血热相火、湿热相火、瘀热相火、阴虚相火及相火虚衰六种。同时,将先生论治相火的方法总结为“郁热发之、血热清之、湿热化之、瘀热凉散之、滋阴润之和虚则补之”。通过观察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挖掘先生相火观点,对小儿相火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认为异常情志、不当饮食、温病伏邪、药毒及孕母相火素旺等原因均可引起小儿的反常相火,并提出小儿反常相火的论治方法。②重视滋养阴液:重养阴液反映了先生肝病临床中以肝体、肝阴为本的思想。他推崇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认为阴液作为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阴液亏虚为人身之常,肝体为阴,寄相火,相火妄动、五志化火及热病均可引起阴液亏损。针对人体“阴常不足”的特点,在辨证时注重阴血、肝阴不足,在论治时重视滋养阴液。在治疗时通过补肝血、养肝阴、滋肾水、养肺阴、滋脾阴,益气养阴、滋阴熄风等不同治法来柔肝养阴。同时提出疏肝不过于温燥、慎用苦寒泻火及强调防重于养的治疗原则。③提倡疏肝调气:《素问·举痛论》有“百病生于气”之论。先生认为气机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而“司疏泄者肝也”,肝失疏泄则可致诸脏之病,故诸病治疗皆以疏肝为要。他在突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的同时,将脏腑关系、气血津液辨证融入疏肝调气之中,形成独特的辨治方法。通过疏肝调气的方法来治疗诸脏之病,使肝气条达,升降有序,则机体功能正常。治疗时采用疏肝行气解郁、疏肝行气止痛、疏肝行气化痰、疏肝行气化湿、疏肝健脾、疏肝和胃、疏肝利胆、疏肝泻火及补肝气、益肝血等多种疏调肝气之法,旨在通过气机一通,则一通百通。④注重给邪出路:人体以五脏六腑中心,与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五脏六腑变化皆以“通”为要,这样机体才能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而“通”之法以“给邪出路”最为便捷有效。在治疗外感热病,依“肺与大肠相表里”,予通腑泻热;内科杂病多有痰、热、湿、瘀、毒等多种病理因素互结,只要有内热之证,均可采用通下、润下、清下的方法;在治疗肝病时,也多采用给邪出路的方法,通过利小便以利水泻热,或通大便以排出郁、热、湿、瘀、毒等;而小儿为纯阳之体,外感内伤皆易热化,治疗时也当于发表、和中、清里时加用通下之品。2.1.2杨震教授遣方用药特点先生临床用药经验丰富,他深谙药性、选药灵活。他的用药经验也是学术思想和辨治法则在临床中的体现。本节介绍了先生用药以辨治施治为原则、遵从理法方药;善用经方及多方共用;用药以“平”见长;喜用对药;常用花叶类药;多用引经药及鸡内金等。突出了他对方剂及药物的认识和应用特点。2.2杨震教授临床经验总结在此就先生临证最为常见的肝系疾病、杂病及儿科疾病的经验进行总结整理。力求深入、完整理解和领悟他的学术主旨。2.2.1杨震教授治疗肝系疾病及杂病经验先生多年来从事肝病临床工作,本节对他临床治疗最常诊治的疾病经验进行了整理与研究。列选了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抑郁症、痤疮等五种常见疾病。对疾病特有的辨病规律进行概括,治疗经验多能体现先生的学术思想,亦是他学术思想的具体运用。尤其较全面地总结了先生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的经验和辨病思路。2.2.2杨震教授治疗小儿疾病经验先生曾在儿科工作,在儿科领域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挖掘、整理、探讨等多种形式,归纳总结他治疗儿科疾病,如性早熟、病毒性心肌炎、手足口病、药物性肝损害等的诊疗特色,分别从相火、温病等方面论治疾病,充分突出不同的辨治特色。3应用相火学说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研究通过对先生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继承,特别是“相火”学说的深入领悟和理解之后,探索其在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中的应用,为本病的辨治开拓新的思路,从理论挖掘到临床实践均实现了进展。3.1目的:观察运用相火理论辨治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疗效,评价其有效性和优效性。使“相火学说”理论的理解在临床实践中得以深化,验证继承先生学术经验的成效。同时为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辨治思路和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3.2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选择符合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瘀热黄疸型病例92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西医治疗方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凉血解毒、养阴散瘀中药。治疗周期为21天。分别在治疗2周、治疗3周,评价两组疗效、症状积分、生化指标及炎性指标等。3.3结果:①收集完整病例85份,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②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对比,治疗组治愈18例(41.8%),显效17例(39.5%),有效6例(14%),无效2例(4.65%),总有效41例(95.34%)。对照组治愈10例(23.8%),显效12例(28.57%),有效8例(19.05%),无效12例(28.57%),总有效30例(71.43%)。两组患儿疗效经Ridit检验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③两组中医证侯积分疗效经Ridit检验有差异性(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2周、3周的证侯积分对比有差异(P<0.01),治疗组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④两组生化指标对比,如TBIL、DBIL、ALT、AST、ALP、GGT、TBA等与疗前对比均有差异(P<0.05),表明治疗后两组的肝功能均有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TBIL、DBIL在治疗2周、3周均有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ALT、AST在治疗2周、3周均有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ALP在治疗2周、3周均无差异(P>0.05)。两组GGT在治疗2周、3周均有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TBA在治疗2周时无差异(P>0.05),在治疗3周时有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CMV-DNA在治疗2周、3周后的阳性例数无差异(P>0.05)。⑤两组的IL-6与TNF-a在治疗前均有较高水平,治疗后较前均有所下降,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P<0.05)。⑥随访结果表明,治疗组预后优于对照组(P<0.05)。3.4结论:①应用相火学说之瘀热相火辨治婴儿CMV肝炎联合西医治疗具有较好疗效,可改善预后;②凉血解毒、养阴散瘀中药具有利胆退黄、保肝降酶、减轻炎性反应的作用;③凉血解毒、养阴散瘀法可能成为中医治疗婴儿CMV肝炎的常用方法之一。研究成果经过三年的跟师学习,细致研读古代文献及先生着作、学术论文等文稿,对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了深入挖掘和系统总结,提出“崇尚相火学说、重视滋养阴液、倡导疏肝调气、注重给邪出路”为先生学术思想的核心。并运用先生的学术思想对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治疗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收到预期疗效,达到对先生的学术经验传承和发扬的目的,同时使自身学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二、《小儿药证直诀》下证辨治探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儿药证直诀》下证辨治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1)薛己妇科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薛己简介
    1 生平介绍
    2 成才之路
        2.1 家学渊源
        2.2 社会因素
        2.3 自身积淀
    3 着作介绍
        3.1 妇科专着
        3.2 其他相关着作
第二部分 妇科临证经验与诊疗特色
    1 妇科病症治疗经验
        1.1 月经病
        1.2 带下病
        1.3 不孕症
        1.4 妊娠病
        1.5 产后诸疾
        1.6 妇人杂病
    2 以补制火法调治月经病
        2.1 理论依据
        2.2 遣方用药特色
        2.3 用药宜禁
    3 妇科高频方药应用分析
        3.1 高频方剂
        3.2 常用药对
    4 创制新方调理妇人诸证
        4.1 解语汤
        4.2 通气散
        4.3 海藻散坚丸
        4.4 舒筋散
        4.5 竹叶汤
    5 单味药调理妇人杂病
        5.1 白术治妇人腰痛
        5.2 远志治妇人瘰疬
        5.3 红花治产后胎衣不出
        5.4 葛根治妊娠发热
        5.5 朴硝治胎死腹中
    6 外治法调理妇人疮疡
        6.1 桑木灸
        6.2 隔豆豉饼灸
        6.3 隔附子饼灸
        6.4 隔蒜灸
        6.5 隔木香饼熨
        6.6 葱熨
        6.7 针刺法
        6.8 外涂法
        6.9 外贴法
    7 食疗法调理妊娠和产后诸疾
        7.1 鲤鱼粥治疗妊娠数堕胎
        7.2 猪腰子粥治产后发热盗汗
        7.3 猪腰子粥治疗产后褥劳发热
        7.4 黄雌鸡汤治疗产后虚羸腹痛
        7.5 羊肉汤治产后腹痛
        7.6 乳汁治产后二便不通
        7.7 秋茄子治疗产后妒乳
    8 发展妇产科诊疗方法
        8.1 提出“病从乳授,药从乳传”之论
        8.2 将消毒法应用于产科
        8.3 明确早期乳腺癌的临床表现
        8.4 提出保产诸法
        8.5 提出精神抚慰法助产
        8.6 奠定补中益气汤治疗子宫下垂的地位
第三部分 讨论
    1 妇科病症病因病机
        1.1 病因
        1.2 病机
    2 妇科学术特色
        2.1 “妇人以血为基本”的体质观
        2.2 “妇人肝脾郁结”的病理体质观
        2.3 “胃气为本”的治病求本观
        2.4 “温化脾肾”燮阴阳的治疗新理念
    3 妇科临证特色
        3.1 四诊辨病尤重脉法
        3.2 五脏辨证须合气血
        3.3 调理女科独具体系
        3.4 合天地阴阳审时用药
        3.5 倡内外合治多法并举
    4 妇科用药特色
        4.1 四诊合参,不拘表象
        4.2 重视气血,调补为宜
        4.3 缓急有别,补法各异
        4.4 慎用攻伐,不尚苦寒
        4.5 辨清虚实,不忌峻剂
        4.6 活用古方,方活力专
第四部分 对后世医家的影响
    1 孙一奎
    2 武之望
    3 王肯堂
    4 张介宾
    5 胡慎柔
    6 赵献可
    7 李中梓
    8 张璐
第五部分 总结
    1 创新点
    2 结论
        2.1 阐明了薛己辨治妇人病症的核心思想
        2.2 厘清了薛己治疗妇人病症的病因病机
        2.3 梳理了薛己治疗妇人病症的用药思路
        2.4 总结了薛己治疗妇人病症的特色经验
    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2)肝气虚病机理论溯源与集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肝气虚病机理论溯源研究
    一、形成期(先秦两汉)
        (一) 《黄帝内经》
        (二) 《难经》
        (三) 《伤寒杂病论》
        (四) 《神农本草经》
        (五) 小结
    二、形成期(晋唐宋元)
        (一) 晋唐
        (二) 宋元
    三、成熟期(明清)
        (一) 明代
        (二) 清代
第二部分 肝气虚病机理论集成研究
    一、肝气与肝气虚的概念界定
    二、肝“其脏最贵”及其生理学基础
        (一) 肝“其脏最贵”的主要生理学基础在于肝气(狭义)
        (二) 肝气疏泄的生理效应
    三、古籍文献少论肝气虚的原因剖析
        (一) 一个颇为趋同的观点——古籍文献少论肝气虚
        (二) 外部原因
        (三) 内部原因
    四、肝气虚的病因
        (一) 感受外邪
        (二) 饮食不节
        (三) 情志失调
        (四) 禀赋不足
        (五) 年高久病
        (六) 过劳
        (七) 伐肝太过
        (八) 他脏传变
    五、肝气虚的诊断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新中国成立以来肝气虚临床研究疾病汇要(来自CNKI)
致谢
文献综述 肝气虚若干基础理论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3)中医暖肝治法的理论及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中医“肝”相关理论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 中医对“肝”的解剖认识
    第二节 “肝藏象”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
    第三节 “肝阳虚”源流及文献中少见“肝阳虚”的原因探讨
    第四节 “肝无补法”之说的探讨
    第五节 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考释
    第六节 “肝主疏泄”生理功能的再认识
    第七节 “肝藏血”生理功能阐释
    第八节 肝与小便及生殖功能的关系
    第九节 肝为“将军之官”的理论内涵
    第十节 肝为“罢极之本”的理论内涵
    第十一节 关于“肝生于左”的考释
第二章 暖肝治法的理论内涵
    第一节 暖肝治法的定义与适用范围
    第二节 暖肝治法的相关概念解析
    第三节 暖肝与疏肝、泻肝、补肾、补脾的区别与联系
        1. 暖肝与疏肝
        2. 暖肝与泻肝
        3. 暖肝与补肾
        4. 暖肝与补脾
第三章 暖肝治法的学术源流
    第一节 先秦两汉——理论奠基
    第二节 晋唐时期——深化病机
    第三节 宋元时期——创制新方
    第四节 明清时期——重视温补
第四章 暖肝治法的功效与运用
    第一节 暖肝散寒,理气止痛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二节 暖肝温阳,舒筋通脉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三节 暖肝行血,补虚养血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四节 暖肝通阳,行气解郁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五节 温敛肝气,缩尿起痿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六节 暖肝和胃,降逆止呕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七节 暖肝温阳,化气行水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八节 暖肝补虚,调补冲任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五章 《临证指南医案》运用暖肝法的数据挖掘
    第一节 暖肝治法相关医案的频数统计
    第二节 暖肝治法相关药物的频数统计
    第三节 暖肝药物关联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一节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第二节 暖肝治法的代表药物整理
    第三节 暖肝治法的代表方剂整理
    第四节 小茴香历代本草文献整理
    第五节 缩泉丸用茴香考
        1《魏氏家藏方》中有关“缩泉丸”的原始记载
        2 后世传抄过程中将两首“缩泉丸”混淆
        3 现代《方剂学》教材因袭讹误
        4 缩泉丸配伍茴香的意义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介

(4)《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五脏辨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辅行诀》的研究概况
    1 《辅行诀》的发现与流传
        1.1 对作者的考证
        1.2 名称及相关版本
    2 《辅行诀》的内容及价值
        2.1 《辅行诀》的五脏辨治内容
        2.2 《辅行诀》的学术价值
第二章 历史发展中各典籍的五脏辨治理论内容
    1 先秦时期典籍中的五脏辨治
        1.1 《黄帝内经》中的五脏辨治
        1.2 《难经》中的五脏辨治
    2 汉魏晋时期典籍中的五脏辨治
        2.1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五脏辨治
        2.2 《中藏经》中的五脏辨治
        2.3 《脉经》中的五脏辨治
        2.4 《针灸甲乙经》中的五脏辨治
        2.5 《肘后救卒方》中的五脏辨治
    3 隋唐时期典籍中的五脏辨治
        3.1 《诸病源候论》中的五脏辨治
        3.2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的五脏辨治
        3.3 《外台秘要》中的五脏辨治
    4 宋金元时期典籍中的五脏辨治
        4.1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的五脏辨治
        4.2 《小儿药证直诀》中的五脏辨治
        4.3 《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中的五脏辨治
        4.4 《脾胃论》中的五脏辨治
        4.5 《丹溪心法》中的五脏辨治
    5 明清时期各书籍的五脏辨治
        5.1 《景岳全书》中的五脏辨治
        5.2 《医宗金鉴》中的五脏辨治
        5.3 《温病条辨》中的五脏辨治
第三章 《辅行诀》中的五脏辨治理论内容
    1 肝脏病辨治
        1.1 肝脏虚实辨证
        1.2 肝脏虚实病证治则制方
        1.3 肝脏病证的遣药组方
    2 心脏病辨治
        2.1 心脏虚实辨证
        2.2 心脏虚实病证治则制方
        2.3 心脏病证的遣药组方
    3 脾脏病辨治
        3.1 脾脏虚实辨证
        3.2 脾脏虚实病证治则制方
        3.3 脾脏病证的遣药组方
    4 肺脏病辨治
        4.1 肺脏虚实辨证
        4.2 肺脏虚实病证治则制方
        4.3 肺脏病证的遣药组方
    5 肾脏病辨治
        5.1 肾脏虚实辨证
        5.2 肾脏虚实病证治则制方
        5.3 肾脏病证的遣药组方
第四章 与其他典籍对比《辅行诀》的五脏辨治特色
    1 各时期典籍中五脏辨证规律
        1.1 先秦时期典籍中的五脏辨治规律
        1.2 汉魏晋时期典籍中的五脏辨治规律
        1.3 隋唐时期典籍中的五脏辨治规律
        1.4 宋金元时期典籍中的五脏辨治规律
        1.5 明清时期各书籍的五脏辨治规律
    2 《辅行诀》五脏证治规律
        2.1 五行五味,归经五脏
        2.2 证分虚实,苦欲补泻
        2.3 仅言五脏,未论六腑
        2.4 方出《汤液》,源同《伤寒》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辅行诀》脏腑辨证探析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
获奖情况

(5)基于《杏轩医案》的新安医家程文囿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程文囿生平简介及主要着作
    1.1 程氏生平简介
    1.2 程文囿的主要着作
        1.2.1 《医述》与《杏轩医案》
        1.2.2 《杏轩医案》编写特点
2 程文囿学术渊源
    2.1 溯源《内经》,细辨病机
    2.2 师法仲景,活用经方
    2.3 阳脱杂病,喜宗景岳
    2.4 外感热病,效法吴门
    2.5 学出多源,旁通各家
3 程文囿学术观点
    3.1 变通为要,守正创新
    3.2 药简功专,当机立断
    3.3 未得其证,切忌投药
    3.4 疑病探之,勿失良机
    3.5 情志致病,独药难疗
    3.6 守正补虚,不图近功
4 程文囿临证经验采撷
    4.1 内科临证经验
        4.1.1 伤寒论治
        4.1.2 温病论治
        4.1.3 脾胃患病,虚实为纲
        4.1.4 肢体经络病证,调养气血重肝肾
        4.1.5 气血津液病证,平调脏腑纠失常
    4.2 外科临证经验
        4.2.1 痈疽余毒未清,当守正清火
        4.2.2 从经络辨证获奇效
    4.3 妇科临证经验
        4.3.1 审证求因,不拘成方既论
        4.3.2 月经不调、妇科杂病,善理奇经
        4.3.3 辨证论治当结合妇人的体质特点
    4.4 儿科临证经验
        4.4.1 惊风之证,补虚清解治法各异
        4.4.2 痘证论治,凭证活用寒温之剂
        4.4.3 辨证论治当结合小儿的体质特点
5 程文囿治学之道
    5.1 蔑古则失之纵,泥古又失之拘
    5.2 实事求是,不掩己功,不避己过
    5.3 反对穷研医理,倡临证增才识
    5.4 窥得病情,处得人情
6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程文囿《杏轩医案》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参与科研情况

(6)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探析名中医治疗小儿泄泻的证治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小儿泄泻的中医源流
        1.1 病名溯源
        1.2 病因溯源
        1.3 病机溯源
        1.4 证治溯源
    2 小儿泄泻的现代中医研究
        2.1 现代名中医论治经验
        2.2 中医内治法研究概况
        2.3 中医多种疗法研究概况
第二部分 课题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文献检索策略
        1.2 文献选择标准
        1.3 诊断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制定文献调查表
        2.2 数据的规范化
        2.3 分析软件
        2.4 录入数据库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总体挖掘结果
        3.2 层次挖掘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总体挖掘结果分析
    2 层次挖掘结果分析
        2.1 脾虚泻挖掘结果分析
        2.2 湿热泻挖掘结果分析
        2.3 伤食泻挖掘结果分析
        2.4 脾肾阳虚证挖掘结果分析
        2.5 气阴两伤证挖掘结果分析
        2.6 风寒泻挖掘结果分析
        2.7 肝脾不调证挖掘结果分析
    3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优缺点
    4 创新与不足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两汉隋唐时期肾藏象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两汉隋唐时期涉及肾藏象理论医籍概要
2.两汉隋唐时期肾藏象理论的主要内容
    2.1 肾、膀胱的基本特性
        2.1.1 肾、膀胱的解剖特点及与疾病关系
        2.1.2 肾、膀胱的基本属性
    2.2 肾、膀胱脉象
        2.2.1 平脉—以沉濡而滑为平
        2.2.2 病脉—一病一脉,脉病相应
    2.3 肾膀胱病变
        2.3.1 肾、膀胱的病名
        2.3.1.1 论病从症
        2.3.1.2 论病从脉
        2.3.2 肾、膀胱症候
        2.3.2.1 同病异名,病同症异
        2.3.2.2 症候病机
        2.3.3 重视经脉病
    2.4 肾、膀胱病病因病机
        2.4.1 嗜欲不节,肾气受损
        2.4.2 肾气虚损,感受外邪
        2.4.3 他脏疾病,病久及肾
    2.5 肾、膀胱辨证模式
        2.5.1 虚实辨证
        2.5.2 虚实寒热结合辨证
        2.5.3 经络辨证
        2.5.4 据肾之性状及位置辨证
        2.5.5 凭脉辨证
        2.5.5.1 从脉辨邪气
        2.5.5.2 以阴阳辨病位,虚实辨寒热
        2.5.5.3 以寸口、人迎脉大小辨虚实
    2.6 肾、膀胱病的治则
        2.6.1 以“调气”为总则—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2.6.2 以气味补泻为主
        2.6.3 寒则温之,热则凉之
        2.6.4 不虚不实—以经调之
    2.7 肾、膀胱病证的治疗
        2.7.1 肾脏病的治疗
        2.7.1.1 症后附方,辨证不详
        2.7.1.2 脾肾同调,扶肾为主
        2.7.2 肾脏证的治疗
        2.7.2.1 补之以本味,泻之以克我之味
        2.7.2.2 按症候立方,内外兼治,多法并用
        2.7.3 膀胱病证的治疗
        2.7.4 肾、膀胱病的传变及预后
        2.7.4.1 从日期论
        2.7.4.2 从脏腑论
3.两汉隋唐时期肾藏象理论特点
    3.1 全面记载了肾、膀胱的基本特性
    3.2 辨证模式多样
    3.3 病与证是平行关系,并非从属关系
    3.4 凭脉诊断病证有重要作用
    3.5 病因病机以气虚为主
    3.6 治则以“调气”为主,兼具多种治则
    3.7 辨证与临症治疗关联度不高
4.肾藏象理论后世的传承与发展
    4.1 肾、膀胱基本属性多以传承为主
    4.2 仍以沉取有力为平脉,太过不及为病脉
    4.3 肾、膀胱病辨证
        4.3.1 肾、膀胱基本病变机理认识一致
        4.3.2 病名由繁至简,病种范畴划分更为精细
        4.3.3 辨证肾以虚辨为主,膀胱以实辨为主
        4.3.4 辨病辨证结合,病证相从
        4.3.5 肾脏病证兼他脏症
        4.3.6 肾、膀胱病证的病因病机发展更加成熟和完善
    4.4 肾、膀胱病的治疗
        4.4.1 病证皆立治则治法,法多遵循虚补实泻之古法
        4.4.2 肾藏象理论发展重视临证应用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8)旴江医家龚廷贤急症证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第一部分 龚廷贤生平概述
    1.生平简介
    2.行医经历
        2.1 少习举子业不第,承袭父业而从医
        2.2 云游行医数十年,医林状元名中州
        2.3 荣归故里着新书,延年益寿享晚年
    3.医学成就
        3.1 着作宏富,卷帙浩繁
        3.2 学术思想,影响深远
        3.3 名方璀璨,流传古今
        3.4 方书传播,驰名中外
第二部分 龚廷贤急症证治思想研究
    1.中风
        1.1 病因病机
        1.2 重视先兆
        1.3 内治法
        1.4 外治法
    2.中暑
        2.1 病因病机
        2.2 重视预防
        2.3 内治法
        2.4 外治法
    3.厥证
        3.1 病因病机
        3.2 内治法
        3.3 外治法
    4.发热
        4.1 病因病机
        4.2 内治法
    5.疔疮
        5.1 病因病机
        5.2 内治法
        5.3 外治法
    6.崩漏
        6.1 病因病机
        6.2 辨证特色
        6.3 内治法
        6.4 外治法
    7.急惊风
        7.1 病因病机
        7.2 内治法
        7.3 外治法
    8.喉痹
        8.1 病因病机
        8.2 内治法
        8.3 外治法
    9 其他急症
第三部分 龚廷贤急症证治学术思想特点
    1.尊奉经典,效法各家
    2.急治辨证,灵活变通
    3.用药灵活,自创新方
        3.1 清神解语汤
        3.2 清晕化痰汤
        3.3 全生饮
        3.4 二圣救苦丸
    4.急救外治,善用灸法
        4.1 灸法急救,运用广泛
        4.2 选穴精而少
        4.3 灸法多样
        4.4 灸脐保命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答辩委员会名单

(9)郭元峰《伤寒论》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伤寒历史发展背景概况
        1.1.1 伤寒历史发展背景
        1.1.2 岭南伤寒历史发展背景
    1.2 郭氏《伤寒论》学术思想概略
    1.3 郭氏《伤寒论》概略
        1.3.1 何谓伤寒?重新厘清伤寒的定义
        1.3.2 伤寒第一要:阴阳为最要纲领,脉为依据分阴阳
        1.3.3 六经辨证为基本法,细别六经之阴阳,每经皆有其专药
        1.3.4 重视合病并病
        1.3.5 重视四诊合参
        1.3.6 治伤寒不可拘泥于传变次序
        1.3.7 活用经方及时方加减
    1.4 岭南医学研究的现状
        1.4.1 岭南医学的地域性
        1.4.2 岭南医学的务实性
        1.4.3 岭南医学的兼容性
        1.4.4 岭南医学的创新性
    1.5 中医伤寒论传承创新研究概况
        1.5.1 国家推动支持,中医走出去
        1.5.2 名师指导
    1.6 中医大数据的新时代
    1.7 属性偏序理论研究概况
第二章 基于属性偏序理论的可视化方法
    2.1 整体思路
        2.1.1 构建郭氏《伤寒论》病、证、症状、舌脉、治法、方、药、转归数据知识库:
        2.1.2 构建郭氏《伤寒论》“病-证-症-脉-治-方-药-预”数据知识库
第三章 郭氏《伤寒论》原文知识发现
    3.1 整体思路
    3.2 研究内容
        3.2.1 郭氏《伤寒论》的知识数据库构建
        3.2.2 基于郭氏《伤寒论》病、证、症状、舌、脉、治法、方、药、转归偏序结构图及“病-证-症-脉-治-方-药-预”属性偏序结构图知识发现
        3.2.3 比较郭氏《伤寒论》与仲景《伤寒论》的异同
        3.2.4 比较郭氏与仲景《伤寒论》有关看目
        3.2.5 比较郭氏与仲景《伤寒论》有关论饮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杨震教授学术经验总结及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杨震教授学术思想渊源
    第一章 杨震教授肝病理论学术渊源
    第二章 杨震教授相火学说学术渊源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杨震教授的学术思想研究及临床经验总结
    第一章 杨震教授学术思想研究
        (一) 杨震教授学术观点
        1 崇尚相火学说
        2 重视滋养阴液
        3 倡导疏肝调气
        4 注重给邪出路
        (二) 杨震教授遣方用药特点
        1 以辩证论治为原则,遵从理法方药
        2 善用经方及多方共用
        3 用药以“平”见长
        4 喜用对药
        5 常用花、叶类药
        6 多用引经药及鸡内金
    第二章 杨震教授临床经验总结
        (一) 杨震教教授治疗肝系疾病及杂病经验
        1 杨震教授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经验
        2 杨震教授治疗肝硬化经验
        3 杨震教授治疗脂肪肝经验
        4 杨震教授治疗抑郁症经验
        5 杨震教授辨治痤疮经验
        (二) 杨震教授治疗儿科疾病经验
        1 杨震教授治疗小儿性早熟经验
        2 杨震教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经验
        3 杨震教授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经验
        4 杨震教授治疗小儿药物性肝损害经验
        临床验案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应用相火学说辨治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研究
    前言
    第一章 综述研究
        (一) 婴幼儿抗巨细胞感染治疗研究进展
        (二) 中医学对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认识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诊疗标准及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小结
不足与展望
附录
    杨震教授学术生平
    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症状体征评分表
个人简历
致谢

四、《小儿药证直诀》下证辨治探微(论文参考文献)

  • [1]薛己妇科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研究[D]. 潘琳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肝气虚病机理论溯源与集成研究[D]. 陈红梅.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中医暖肝治法的理论及运用研究[D]. 王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五脏辨治规律研究[D]. 姚蕙莹.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杏轩医案》的新安医家程文囿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D]. 张佩文.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探析名中医治疗小儿泄泻的证治规律[D]. 王小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两汉隋唐时期肾藏象理论研究[D]. 王位.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旴江医家龚廷贤急症证治思想研究[D]. 罗侨.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郭元峰《伤寒论》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研究[D]. 莫可珍(Hochun Mok).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10]杨震教授学术经验总结及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研究[D]. 史艳平.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6(01)

标签:;  ;  ;  

《小儿医学与证候智诀》辨证论治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