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膜试样制作方法的改进

漆膜试样制作方法的改进

一、漆膜标本制作方法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吴双成[1](2010)在《浅谈中国古代漆膜研究现状及相关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漆器的发展历史入手,总结前人在生漆、漆膜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加强漆膜材质、结构及其劣化等方面的研究,以期更好地做好漆器的脱水保护工作。

容春光[2](2019)在《水性隔热涂料主要成膜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节能环保材料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提高建筑玻璃节能效果,人们越来越重视水性隔热涂料的研究。通过组分调控和工艺优化制备得到有机硅KH570改性酮-肼交联乳液,进而与硅烷偶联剂KH560混合制备水性隔热涂料成膜物。研究了有机硅KH570对乳液各性能的影响,以及硅烷偶联剂KH560对成膜物漆膜综合性能以及隔热性能的影响。论文重点研究内容如下:(1)本课题根据水性隔热涂料成膜物的性能要求,设计有机硅KH570改性乳液配方、优化乳液合成的工艺条件,完成有机硅改性酮-肼交联乳液的合成。通过FT-IR、TEM、SEM测试,确定了有机硅改性酮-肼交联乳液和水性隔热涂料成膜物结构和形态。(2)通过在聚合物配方中引入有机硅原料以及利用聚合物与硅烷偶联剂杂化形成空间网络结构,引入硅元素降低成膜物导热系数和提高成膜物对紫外光、红外光透过率等复合作用,提高成膜物隔热效率。探究了适宜的KH560添加量使成膜物获得良好的漆膜性能和隔热性能。利用FT-IR、DSC、TGA测试方法证明水性有机硅改性酮-肼交联乳液和水性隔热涂料成膜物的结构。利用TEM,SEM测试,表明了成膜物内部互相交联形成的空间网络结构。通过导热系数仪,光学透过率测试仪和自制隔热效率检测仪测试,证明水性隔热涂料涂膜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论文采用预乳化半连续滴加法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有机硅KH570改性酮-肼交联丙烯酸酯乳液。研究了有机硅KH570的添加量对乳液单体转化率,凝胶率,以及乳液粒径的影响。确定了有机硅改性酮-肼交联乳液最佳配方,即乳液配方中有机硅KH570的最佳添加量为11.46%(配方PA6)时,乳液凝胶率为0.27%,转化率为96.22%,乳液平均粒径为100nm。通过FT-IR测试,证明有机硅KH570与(甲基)丙烯酸单体通过双键自由基反应形成了化学键连接。TEM测试显示乳液成膜过程的相互交联,且具有球形的核壳结构。探究了硅烷偶联剂KH560与有机硅改性乳液复合制备水性隔热涂料成膜过物的综合性能和隔热性能。确定了水性隔热涂料成膜物硅烷偶联剂KH560与有机硅改性乳液的最佳配方,即KH560占有机硅改性乳液重量百分数为25.62%(配方P7),漆膜交联度达到54.3%时,漆膜综合性能为:附着力0级,耐乙醇擦拭100次,耐水浸泡36h,硬度为3H,耐5%HCl溶液腐蚀性20h,耐5%NaOH腐蚀性24h,耐摩擦40次,耐水煮合格。通过FT-IR、DSC、TGA测试,证明KH560与有机硅改性酮-肼交联乳液在成膜过程中进行了环氧基与酰胺基反应、酮-肼反应、硅烷偶联剂水解反应、硅羟基缩合反应以及硅羟基与基材所形成的氢键作用。论文还研究了水性隔热涂料成膜物的隔热性能。通过测试其光学透过率,导热系数,隔热效率。确定了水性隔热涂料成膜物硅烷偶联剂KH560与有机硅改性乳液的最佳配方,即KH560占有机硅改性乳液重量百分数为25.62%(配方P7),可见光透射率为77.42%,红外线透射率为56.56%。紫外透过率66.67%,导热系数0.18w/(mK),隔热效率8.94%。TEM显示水性隔热涂料在成膜过程中,通过交联反应和杂化反应,形成了致密的网络结构。SEM显示涂膜表面光滑,内部存在致密的层状交联。

王雪娇[3](2018)在《汉阳陵陪葬墓园外藏坑出土漆器的实验室考古与保护》文中研究指明在对汉阳陵陪葬墓园外藏坑的田野发掘中出土了大量漆木器类文物,这些文物具有很高的考古学研究价值,但由于糟朽严重,使得现场清理与保护工作遭遇了极大的困难。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及保留文物的所有信息,对该陪葬墓园中M3陪葬墓出土的16处漆木器遗迹采取整体打包的方式,运回实验室中进行实验室考古与保护。选择16处打包遗迹中一处具有代表性的漆器遗迹,其编号为(6)号石膏包,通过实验室内的发掘清理、检测分析、保护处理及全面记录,探索该批遗迹的实验室考古及保护工作的方法与程序。采用分区域清理、显微观察清理及全方位发掘等方法对遗迹进行精细化清理,发现该遗迹主要包含三处西汉时期中等偏大的耳杯遗迹;采用超景深显微镜、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等方法对漆器的形貌、结构及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漆器遗存有两种漆膜结构,初步研究了漆器制作的特征;同时,对实验室内环境变化进行记录和调控,根据漆器的保存状况及时进行加固及回软,基本保持了漆耳杯形状和表面颜料的稳定,探讨汉阳陵出土糟朽漆器的保护方法;采用传统手段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记录方法,对实验室考古的过程进行全面记录,得到文字、图像、三维模型等多角度的信息。通过对(6)号石膏包内漆器遗迹进行实验室考古与保护,弥补了田野考古发掘的不足,将考古、科学检测与文物保护相融合,为汉阳陵出土脆弱遗迹的发掘与清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李萍,张飞龙[4](2010)在《中国生漆科学技术发展30年》文中指出引言生漆是一种从漆树(Toxicodendron vernicifluum(Stokes)F.A.Barkley)皮层采集的天然高分子生态树脂,为我国特产,堪称"国宝",被誉为"涂料之王"。根据考古发现,生漆在我国已有近万年使用历史[1]。从漆树皮层采集的生漆可直接髹涂在器物表面,形成美丽光亮的漆膜,经久耐用;其干漆又是传统的中药,在

胡继高[5](2001)在《文物保护科学的回顾和探索》文中提出我国历史悠久,文物丰富,地上、地下蕴藏着大量文物。这些文物带着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多方面的信息,它们本身也存在着完好与损坏直至毁灭的矛盾。

吕九芳[6](2006)在《明清古旧家具及其修复与保护的探究》文中认为明清古旧家具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遗产,是凝结在家具载体上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特定时期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对其进行修复和保护的工作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课题。 论文第一章从明清古旧家具的概念、地域风格、装饰题机用材、结构形式等方面认知古旧家具,对这些层面的研究,是展开修复和保护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第二章探讨了明清古旧家具的价值及其鉴定,它们是制定修复和保护指导原则的理论基础。第三章探讨了明清古旧家具修复和保护的指导思想,它们是制定修复和保护工艺措施的理论准则。第四章介绍了明清古旧家具修复和保护工作中运用的材料及修复工艺中运用的工具及设备。第五章探讨了明清古旧家具修复和保养方式及常见的工艺流程,主要从损坏的因素、常见的缺陷及相应的修复方式、修复的工艺流程、出土文物家具的修复和保护的关键处理技术、修复中的传统工艺、文物家具复制及古旧家具维护和保养等多层面展开讨论。第六章介绍了两例古旧家具修复中比较成功的案例,供实际工作中参考借鉴。第七章对论文进行总结,并提出在实践工作中切实可行的建议。 本课题研究的展开,一方面,为国内高等教育中专业设置的空白—古旧家具的修复和保护专业的开设做前期铺垫;另一方面,在于整理和挖掘中国古旧家具保护和修复的传统技术,为各类文博单位及民间收藏的珍品家具的修复和保护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最后,课题的展开,在挽救民族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为从事古旧家具修复和仿古家具生产和出口的企业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

马细柳[7](2006)在《新型丙烯酸酯改性聚氨酯水性树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性聚氨酯(PU)是一种新型以水为溶剂的聚氨酯体系。该乳液由于其优良性能和无污染被广泛应用。本论文由四部分组成:1)IPDI基阴离子水性聚氨酯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酮亚胺的制备及其对水性聚氨酯性能的改进 3)新型丙烯酸酯改性聚氨酯水性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活性自由基聚合大分子引发剂的制备。 第一部分系统地研究了HEA封端的水性聚氨酯树脂,讨论了DMPA用量、反应温度、引发剂种类和用量对乳液及成膜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DMPA用量的增加,乳液粒径减小,外观由不透明变得透明;当温度为75℃,反应3h得到的乳液透明且带蓝光,外观最好;安息香乙醚引发的交联型聚氨酯漆膜与过氧化二异丙苯引发所得到的电泳膜相比,硬度明显提高。 第二部分以丙酮和乙二胺与己二胺为原料合成酮亚胺,并以其作为潜伏性扩链剂改性水性聚氨酯。实验过程中,研究了不同方式、加入不同量的酮亚胺对水性PU漆膜厚度、硬度、涂膜的耐水性、耐酸性、耐碱性、热稳定性和机械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丙酮缩乙二胺扩链的水性PU乳液的电泳漆膜和涂膜,在耐水性、耐酸性、耐碱性等性能都优于用丙酮缩己二胺和用水扩链的PU乳液的漆膜和涂膜,且加入过量的酮亚胺扩链效果较好,但其热稳定性并没有得到明显提高。 第三部分采用设计合成的丙烯酸酯与半封闭TDI或聚氨酯预聚物溶液共聚法对聚氨酯进行改性,合成了不同封端比例和不同封端剂的半封端异氰酸酯以及不同配方的丙烯酸酯,并对二者进行共聚研究。讨论了半封端异氰酸酯的种类与封端比、丙烯酸酯的用量、配方等对漆膜外观、凝胶含量、耐腐蚀性能和热稳定性的影响。交联后的漆膜的凝胶含量提高达10%,聚氨酯-丙烯酸酯在低温下共聚时得到的漆膜外观柔软有韧性,但是乳液不能长期稳定,而高温下共聚得到乳液虽然稳定,但是漆膜硬且脆。随丙烯酸酯软单体含量的增加,漆膜硬度下降,PUA热稳定性相对提高,但漆膜的耐水、耐酸性和耐碱性普遍下降。在MEKO封端体系中,PUA漆膜,耐水、耐酸、耐碱性均为封端比例高者较好。在HEA封端的体系中,漆膜的耐酸性为封端比例高者较好,但其耐水性和耐碱性反而为封端比例低者较好。

明姝婕[8](2020)在《高固低黏可UV固化聚酯的制备及其在涂料中的应用》文中认为UV固化涂料具有高性能和环境友好的优点,满足涂料发展的“五E”要求。其中乙烯基低聚物是影响UV固化涂膜性能的主要因素。现有乙烯基树脂存在黏度高、乙烯基官能度低和成本高等缺点,难以满足高端UV固化技术要求。鉴此,本课题采用两种路线合成乙烯基树脂,并采用长碳链缩水甘油醚和聚醚多元醇分别对两种树脂进行改性,以降低树脂黏度。(1)通过酸酐与乙烯基缩水甘油醚开环聚合制备乙烯基脂肪族聚酯,采用不含乙烯基的环氧化合物参与聚合反应,调节树脂的黏度和乙烯基官能度;利用FTIR、1H NMR和GPC对乙烯基脂肪族聚酯的分子结构及分子量进行表征,研究酸酐和缩水甘油醚的种类和比例对聚酯黏度和涂膜硬度的影响。研究发现使用含苯基刚性基团的酸酐能明显增加漆膜硬度,长碳链叔碳酸缩水甘油酯(E10P)降黏效果最佳,采用酸酐、乙烯基缩水甘油醚及E10P摩尔比为4:1:3时,所制备的乙烯基聚酯黏度低至2755 mpa·s,其数均分子量为1425 g·mol-1,分子量分布指数为1.16,同时漆膜的硬度高达H,具有优异的耐水性和耐醇性。(2)以多元醇为核,先与酸酐反应生成半酯,再与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开环得到乙烯基星形聚酯。研究了酸酐和小分子多元醇的种类和配比对乙烯基星形聚酯的黏度和涂膜性能的影响,发现小分子多元醇羟基官能度越多,树脂黏度和涂膜硬度越大。同时发现反应体系中引入聚醚多元醇N210能降低树脂粘度至2025 m Pa·s,漆膜硬度达到2H时,具有较好的冲击韧性。采用FTIR和1H NMR光谱表征了聚酯分子结构,通过GPC测试树脂的分子量及分布,发现树脂的数均分子量在1149~1645 g·mol-1,与理论分子量接近,PDI指数在1.2以内。研究乙烯基星形聚酯与商业化聚酯丙烯酸酯复配比例对涂膜性能的影响,确定活性稀释剂的种类和添加量以及光引发剂最佳比例,获得涂膜铅笔硬度可达2H,且具有优异的附着力和柔韧性。

张然[9](2014)在《纳米银水性抗菌木器涂料的研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和办公环境,由于家具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媒介,因此研制具有广谱,高效,持久性能的抗菌水性木器涂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纳米银材料因其独特的纳米效应,具有高效的杀菌能力,广谱的抗菌效果,且能利用自然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净化空气,为纳米银抗菌新型功能涂料的开发提供一条有效途径。1.以硅溶胶为载体,采用硼氢化钠,水合肼,葡萄糖三种不同还原剂通过化学还原法制备出纳米银溶胶。利用电子扫描显微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动态光散射粒度分析仪等对溶胶样品的结构,粒径和稳定性进行了表征,探讨了不同还原剂,载体用量以及负载的硝酸银溶液浓度对纳米银溶胶的稳定性和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葡萄糖为还原剂,硅溶胶负载的银离子浓度为0.05mol/L时,制备的纳米银溶胶呈球形,平均粒径29.5nm,粒径分布窄,室温下稳定储存大于2个月,银溶胶浓度可达1000mg/L,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均为31.25mg/L。2.在我们实验室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制备出一种用苯乙烯改性的热-紫外光双重固化乳液。探讨了软硬单体的配比,苯乙烯用量,核壳单体质量比对双重固化乳液性能的影响。合成的双重固化乳液的硬度能达到3H,耐乙醇擦拭106次不破,耐水性和耐碱性均优良。3.将纳米银溶胶引入双重固化乳液体系,配方设计制备出了纳米银水性抗菌木器涂料,并探讨了一些助剂,纳米银溶胶的用量和涂装工艺对木器涂料漆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有机硅交联剂的质量分数为1%,蜡乳液质量分数为4%,银溶胶的质量分数为10%,采用一腻一底两面的涂装工艺,得到了高性能的水性木器涂料,各项技术指标均能达到水性木器漆的国标HGT23999-2009的要求。4.通过纳米银水性抗菌木器涂料对细菌和霉菌的抗菌性能和降解甲醛效果的实验表明:当纳米银溶胶质量分数为10%,24h后该木器涂料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灭菌率都可达90%以上,防霉效果可以达到2级,自然光照射48h后对甲醛的降解率可达到70%。

肖俊芳[10](2012)在《低温光—热双重固化的紫外光固化涂料》文中研究表明光固化涂料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由德国拜耳公司推出的一种高性能、节能的环境友好型涂料,其固化速度快,能量利用率高,有机挥发分(VOC)少,环境友好,可涂装各种基材。但是,由于紫外光固化体系是由紫外光引发的,存在固化深度受到限制、在有色体系中难以应用、阴影部分无法固化、固化对象的形状受到限制等一些缺点。因此出现了双重固化体系来弥补光固化的不足。本课题选择研究的是光-热双重固化体系,即以热固化来弥补光固化的不足,为了降低成本,研究低温光-热双重固化。本研究选择以环氧丙烯酸酯(EA)为主体树脂,采用新的工艺与配方合成了低温快干型环氧丙烯酸酯树脂。为了使合成的树脂可以进行低温热固化,先使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与三羟甲基丙烷二烯丙基醚(TMPDE)反应合成预聚物,合成的预聚物再与EA反应,利用甲苯二异氰酸酯(TDI)的架桥作用在合成的环氧丙烯酸酯上接枝上气干性基团——烯丙基醚基团。优化确定了以环氧树脂E-51与丙烯酸为原料,双酚A型环氧丙烯酸酯的工艺合成条件,该反应适宜的合成条件为:催化剂选择三乙胺,用量为所用E-51质量的0.9%;反应温度90℃~110℃;阻聚剂对羟基苯甲醚用量为所用E-51用量的0.02%;丙烯酸滴加时间控制在2h小时左右,环氧基与羧基当量比为1.05:1;通过漆膜表干时间测试研究了不同预聚物含量对产物气干性的影响,确定了TDI与TMPDE的反应预聚物与EA按质量比1:6反应时为最佳。将改性后的树脂通过加入合适的光引发剂、热引发剂和热促进剂配成涂料,利用红外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对树脂的表干时间、硬度、附着力及耐水性等漆膜性能进行了测试,并对漆膜的耐热性能进行了分析。合成的树脂加入引发剂和促进剂后不仅在紫外光辐射下可以快速固化,而且单独在50℃加热的条件下也可在一小时内达到表干,较传统的热固化相比,大大缩短了漆膜表干时间和降低了加热温度;研究了光引发剂、活性稀释剂对漆膜单独光固化时的影响,分析了热引发剂、热促进剂对漆膜单独热固化时的影响,并测试了漆膜的性能。通过红外光谱表征显示,在单独的光固化条件或在单独的热固化下,漆膜的固化程度均较高,凝胶含量可达到90.34%,且热重分析显示漆膜耐热性能良好。将合成的树脂配成光-热双重固化哑光漆,分析了消光剂、活性单体、涂布量等对漆膜光泽度的影响,确定了光-热双重固化哑光漆的基本配方,并测试了哑光漆漆膜的性能。结果表明,无论是单独的光固化漆膜还是单独的热固化漆膜,都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凝胶含量都可达90%以上,其中光固化漆膜硬度可达2H,但其柔韧性比热固化漆膜差一些。而经过光-热双重固化后的漆膜性能均比单独固化下的性能要好一些,这归功于双重固化后漆膜交联程度高固化更彻底,结合了热固化和光固化的双重优点。

二、漆膜标本制作方法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漆膜标本制作方法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中国古代漆膜研究现状及相关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漆膜的化学性质
    1.1 漆树的种植与生漆的采集
    1.2 生漆的组成
    1.3 生漆的成膜过程
    1.4 漆膜的老化
    1.5 漆膜老化降解后的成份分析
2. 漆膜的物理性质研究现状
    2.1 漆膜的基本物理性质
    2.2 漆膜表面结构
    2.3 漆膜的横断结构
3. 讨论
    3.1 有关漆膜老化方面的研究有待更进一步。
    3.2 脱水及保护化学试剂对漆膜的影响方面的研究。
    3.3 关于漆膜的渗透性方面的研究。

(2)水性隔热涂料主要成膜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隔热涂料分类及隔热机理
        1.2.1 阻隔型涂料及其隔热机理
        1.2.2 反射型隔热涂料及其隔热机理
        1.2.3 辐射型隔热涂料及其隔热机理
    1.3 水性隔热玻璃涂料的研究现状
        1.3.1 有机聚合物基材的选用
        1.3.2 无机纳米粒子的选用
    1.4 水性隔热涂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水性隔热涂料存在的问题及其展望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及创新
        1.6.1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1.6.2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
第二章 有机硅KH570改性酮-肼交联乳液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所用材料
        2.2.2 实验所需仪器及测试设备
        2.2.3 合成原理
        2.2.4 合成路线和工艺
        2.2.5 性能测试与表征
        2.2.6 有机硅改性酮-肼交联乳液配方设计
    2.3 实验结果及讨论
        2.3.1 不同含量有机硅对改性酮-肼交联乳液性能
        2.3.2 不同含量有机硅对改性酮-肼交联乳液固含量、粘度的影响
        2.3.3 不同含量有机硅对改性酮-肼交联乳液粒径的影响
        2.3.4 有机硅改性酮-肼交联乳液红外光谱图
        2.3.5 不同含量的有机硅对改性酮-肼交联乳液TEM图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硅烷偶联剂与改性乳液复合制备水性隔热涂料主要成膜物及漆膜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实验原料及仪器
        3.2.2 配方设计和制备
        3.2.3 水性隔热涂料成膜物漆膜制备步骤
        3.2.4 水性隔热涂料成膜物漆膜固化机理
        3.2.5 水性隔热涂料成膜物漆膜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配方水性隔热涂料成膜物漆膜产品性能
        3.3.2 不同配方水性隔热涂料成膜物漆膜产品固含量、粘度分析
        3.3.3 不同配方水性隔热涂料成膜物漆膜性能分析
        3.3.4 水性隔热涂料成膜物漆膜TGA
        3.3.5 水性隔热涂料成膜物漆膜DSC曲线
        3.3.6 有机硅偶联剂KH560改性酮-肼交联乳液成膜物红外光谱图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性隔热涂料主要成膜物隔热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实验原料及仪器
        4.2.2 隔热机理
        4.2.3 漆膜导热系数计算
        4.2.4 水性隔热涂料成膜物隔热性能测试
    4.3 结果及讨论
        4.3.1 实验结果
        4.3.2 结果讨论
    4.4 水性隔热涂料成膜物TEM图
    4.5 水性隔热涂料成膜物SEM图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汉阳陵陪葬墓园外藏坑出土漆器的实验室考古与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立题思路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实验室考古研究综述
        1.2.2 古代漆器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实验室考古清理
    2.1 准备工作
    2.2 打开石膏包
        2.2.1 石膏包基本情况
        2.2.2 石膏包打开方法
        2.2.3 遗迹初步观察
    2.3 清理方法与步骤
        2.3.1 遗迹分区
        2.3.2 正面分区域清理
        2.3.3 全方位发掘
    2.4 遗迹与遗物
        2.4.1 区域一
        2.4.2 区域二
        2.4.3 区域三
        2.4.4 区域四
第三章 遗迹遗物检测分析
    3.1 土壤检测分析
    3.2 漆器文物样品
    3.3 漆器分析测试方法与结果
        3.3.1 超景深显微镜观察
        3.3.2 扫描电镜观察及能谱分析
        3.3.3 X射线衍射分析
        3.3.4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3.4 综合分析与讨论
第四章 漆器保护措施
    4.1 漆器的主要病害
    4.2 实验室环境条件
        4.2.1 环境因素对漆器的影响
        4.2.2 漆器保护环境条件
        4.2.3 实验室环境条件下的遗迹保存情况
    4.3 漆器遗迹保护措施
        4.3.1 表面漆膜及彩绘保护
        4.3.2 遗迹背面加固
    4.4 总结与讨论
第五章 信息记录
    5.1 考古与文物保护信息记录的内容
        5.1.1 考古信息记录
        5.1.2 文物保护信息记录
    5.2 信息记录方法
        5.2.1 文字记录
        5.2.2 图像记录
        5.2.3 三维建模记录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生漆科学技术发展30年(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生漆概论
        1.1 生漆概念
        1.2 漆树的分布
        1.3 漆树和生漆的应用
        1.4 生漆工艺是中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4.1 北京雕漆技艺 (北京市崇文区)
        1.4.2 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 (山西省平遥县)
        1.4.3 扬州漆器髹饰技艺 (江苏省扬州市)
        1.4.4 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 (浙江省天台县)
        1.4.5 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 (福建省福州市)
        1.4.6 厦门漆线雕技艺 (福建省厦门市)
        1.4.7 成都漆艺 (四川省成都市)
        1.4.8 宁波朱金漆木雕 (浙江省宁波市)
        1.4.9 金漆镶嵌髹饰技艺 (北京市)
        1.4.10漆器髹饰技艺 (安徽省黄山市、重庆)
        1.4.11 彝族漆器髹饰技艺 (四川省喜德县、贵州省大方县)
        1.4.12 雕漆技艺 (甘肃省天水市)
        1.4.13 宁波泥金彩漆 (浙江省宁海县)
    2 生漆与漆树的科技信息
        2.1 工具书
        2.2 专着
        2.3 标准、专利、文献标准与专利
        2.4 影像资料
        2.5 《中国生漆》杂志
        2.6 大事记
    3.生漆与漆树的科技进展及展望
        3.1 研究领域
        3.1.1 开展普查 奠定基础
        3.1.2 提纯复壮 进行选优
        3.1.3 古今漆树 地理分布
        3.1.4 育苗采割 示范生产
        3.1.5 采集标本 世界第一
        3.1.6 生漆化学 深邃莫测
        3.1.7 精制改性 防腐领先
        3.1.8 过敏防治 综合利用
        3.1.9 深度开发 综合利用
        3.1.10 研究历史 传承文明
        3.2 重要获奖的优秀成果
        3.3 展望

(6)明清古旧家具及其修复与保护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明清古旧家具
    1.1 明清古旧家具的概念
    1.2 明清古旧家具的地域风格
        1.2.1 苏作家具
        1.2.2 广作家具
        1.2.3 京作家具
        1.2.4 晋作家具
        1.2.5 宁式家具
        1.2.6 民国海派家具
    1.3 明清古旧家具的装饰题材——吉祥图案
        1.3.1 明清家具吉祥图案的精神文化内涵
        1.3.2 明清家具吉祥图案的构成手法
        1.3.3 明清家具吉祥图案的造型特点
        1.3.4 明清家具吉祥图案的主要题材及其寓意解析
    1.4 明清古旧家具用材
        1.4.1 明清古旧家具用材的时代性
        1.4.2 明清古旧家具所用木材的种类及材质的宏观特性
        1.4.3 其它家具用材
    1.5 明清古旧家具的结构形式
        1.5.1 明清古旧家具的结构特点
        1.5.2 明清古旧家具的卯榫结合形式
        1.5.3 金属饰件与木材构件的连接形式
        1.5.4 家具结构的专业名词术语
2 明清古旧家具的价值及其鉴定浅析
    2.1 怎样估价明清古旧家具
        2.1.1 年代方面
        2.1.2 材质方面
        2.1.3 品相方面
        2.1.4 稀有性
        2.1.5 完整性
    2.2 明清古旧家具识别鉴定浅析
        2.2.1 明清古旧家具的造型、结构各具特色
        2.2.2 明清古旧家具某些单个构件的造法各具特色
        2.2.3 明、清家具的装饰纹样区别明显
        2.2.4 清代家具特有品种
        2.2.5 明、清家具用材的时代特点
        2.2.6 明、清古旧家具的款识
    2.3 明清古旧家具常见的作伪手段
        2.3.1 生拼硬凑改制家具
        2.3.2 冒充优质木材
        2.3.3 将常见品种改成稀有品种
        2.3.4 打散重构
        2.3.5 更改装饰和结构
        2.3.6 珍贵薄木贴面作伪
        2.3.7 将高型家具改为矮型家具(更改家具使用功能)
        2.3.8 新、旧料搭配仿制
        2.3.9 在新做家具上制造使用痕迹
    2.4 明清古旧家具真品与赝品之鉴别
        2.4.1 古旧家具辨伪应具备的基础知识
        2.4.2 家具辨伪的具体方法
3 明清古旧家具修复及保护指导思想的探索
    3.1 古旧文物家具保护和修复的涵义
        3.1.1 古旧文物家具的保护和家具保护师
        3.1.2 古旧文物家具的修复和家具修复师
    3.2 古旧文物家具修复和保护指导原则的探索
        3.2.1 “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3.2.2 遵循“按原样修复”和“修旧如旧”的原则
        3.2.3 家具孤品,遵循“变修复为保养”的原则
        3.2.4 保存尚好未有修复史的珍品家具,采用“以维护代替修复”的原则
        3.2.5 遵循文物修复的可逆性原则
        3.2.6 遵循相互退让和前后照应的原则
        3.2.7 修复步骤确切肯定,没有把握勿轻举妄动
        3.2.8 勿“整旧如新”,尽可能保留原物表层的包浆
        3.2.9 复制零、部件要准确,复制件的做旧要适度
        3.2.10 伤残部位修复,秉承“大伤化小,小伤化无,见好就收”的原则
        3.2.11 修复时尽量多保留原材料,少添加新材料
        3.2.12 避免“以假乱真"的原则
        3.2.13 修复措施符合安全的原则
    3.3 对古旧文物家具在保护和修复前展开全面调研
        3.3.1 调研的目的
        3.3.2 调研的对象
        3.3.3 全面检查家具
4 明清古旧家具保护修复中常运用到的材料和工具
    4.1 明清古旧家具保护修复中常运用到的材料
        4.1.1 材料选择的原则
        4.1.2 明清古旧家具修复、复制、保养的材料
        4.1.3 现代科技与新材料的应用
    4.2 明清古旧家具修复中运用的工具及设备
        4.2.1 创建古旧家具修复工作室
        4.2.2 传统手工工具
        4.2.3 现代电动工具和设备
5 明清古旧家具的修复和保养
    5.1 明清古旧文物家具损坏的因素
        5.1.1 自然因素
        5.1.2 人为破坏
        5.1.3 养护失当
    5.2 明清古旧家具常见的缺陷及相应的修复方式
        5.2.1 分清家具类型,区别对待留“旧”的程度
        5.2.2 突出修复对象个性,尊重收藏者个人品味
        5.2.3 知晓用途
    5.3 修复古旧家具的工艺流程
        5.3.1 名贵硬木古旧家具修复的工艺流程
        5.3.2 民间柴木古旧家具修复工艺
        5.3.3 青铜家具的修复工艺
        5.3.4 出土文物木家具的修复和保护的关键处理方法
    5.4 古旧家具修复中的传统工艺
        5.4.1 掌握传统的工艺技术,是修复好古旧家具的关键所在
        5.4.2 明清古旧家具的传统髹饰手法
        5.4.3 明清古旧家具修复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5.4.4 修复工作中面临的传统工艺技术中的难点
        5.4.5 古旧家具修复采用传统技艺的利弊
    5.5 明清古旧文物家具的复制
        5.5.1 复制文物家具的原因
        5.5.2 文物家具复制的要求
        5.5.3 文物家具复制的方法
    5.6 明清古旧家具的维护和保养
        5.6.1 防蛀杀菌、防尘
        5.6.2 存放环境要保持合理的温湿度
        5.6.3 避免阳光直射,并注意防火
        5.6.4 防碰
        5.6.5 保护家具的脚部
        5.6.6 及时修复
        5.6.7 定期进行保养
6 明清古旧家具修复例说
    6.1 吉林省博物馆清末雕云龙纹椅的修复
        6.1.1 材料工具
        6.1.2 方法步骤
        6.1.3 点评
    6.2 明代黄花梨四面平琴桌的修复
        6.2.1 方法步骤
        6.2.2 点评
7 总结
    7.1 论文中有意义的特色之处
    7.2 建议
8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详细摘要

(7)新型丙烯酸酯改性聚氨酯水性树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1.1 水性聚氨酯发展概况
    1.2 水性聚氨酯的分类
    1.3 水性聚氨酯的制备方法
        1.3.1 外乳化法
        1.3.2 自乳化法
    1.4 水性聚氨酯制备流程
    1.5 水性聚氨酯的应用
    1.6 水性聚氨酯改性方法的研究
        1.6.1 交联改性技术
        1.6.2 -NCO封端改性技术
        1.6.3 复合改性技术
    1.7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8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主要原料及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设备
    2.2 水性聚氨酯的一般制备路线
    2.3 水性聚氨酯电泳漆的基本原理
        2.3.1 聚氨酯阳极电泳漆的基本反应
        2.3.2 涂装工艺
    2.4 PU膜的制备
        2.4.1 涂膜的制作
        2.4.2 聚氨酯电泳膜的制作
    2.5.测试与表征
    参考文献
第三章 IPDI型阴离子水性聚氨酯树脂的制备与性能
    3.1 引言
    3.2 水性聚氨酯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亲水剂(DMPA)用量对乳液外观影响
        3.3.2 反应温度对乳液和漆膜的影响
        3.3.3 催化剂用量对乳液及漆膜的影响
        3.3.4 自由基引发剂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3.3.5 固化时间对漆膜耐腐蚀性的影响
    3.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第四章 酮亚胺的制备及其对水性聚氨酯性能的改进
    4.1 引言
    4.2 合成工艺
        4.2.1 酮亚胺的合成
        4.2.2 PU预聚体的合成
        4.2.3 聚氨酯脲乳液的制备
    4.3 结果和讨论
        4.3.1 酮亚胺的红外谱图分析
        4.3.2 涂膜硬度和厚度的研究
        4.3.3 涂膜的耐腐蚀性能的研究
        4.3.4 涂膜的耐热性能的研究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丙烯酸树脂改性聚氨酯的制备与研究
    5.1 引言
    5.2 PUA嵌段共聚原理
    5.3 聚氨酯-丙烯酸酯共聚树脂的合成
        5.3.1 丙烯酸树脂的合成
        5.3.2 -NCO部分封端的聚氨酯预聚物的合成
        5.3.3 PUA共聚物的合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半封端异氰酸酯的红外谱图分析
        5.4.2 异氰酸酯-丙烯酸酯共聚物的红外谱图分析
        5.4.3 封端剂和封端比例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5.4.4 交联前后漆膜性能的对比
        5.4.5 共聚温度对漆膜的影响
        5.4.6 丙烯酸树脂单体配方对漆膜的影响
    5.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第六章 活性自由基聚合大分子引发剂的制备
    6.1 引言
    6.2 聚氨酯大分子引发剂的合成工艺
        6.2.1 聚氨酯大分子引发剂的合成
        6.2.2 活性自由基嵌段共聚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反应时间的影响
        6.3.2 反应温度的影响
        6.3.3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6.3.4 扩链剂用量的影响
    6.4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声明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8)高固低黏可UV固化聚酯的制备及其在涂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紫外光固化涂料
        1.2.1 紫外光固化涂料的组成
        1.2.1.1 低聚物
        1.2.1.2 光引发剂
        1.2.1.3 活性单体
        1.2.1.4 其他助剂
        1.2.2 紫外光固化涂料的主要种类
        1.2.2.1 UV固化溶剂型涂料
        1.2.2.2 UV固化粉末涂料
        1.2.2.3 UV固化水性涂料
        1.2.3 紫外光固化涂料的应用
        1.2.3.1 木器涂料
        1.2.3.2 塑料涂料
        1.2.3.3 纸张上光涂料
        1.2.3.4 金属涂料
        1.2.3.5 光纤涂料
        1.2.3.6 其他
    1.3 脂肪族聚酯
        1.3.1 脂肪族聚酯的合成
        1.3.1.1 缩合聚合
        1.3.1.2 内酯交酯的开环聚合
        1.3.1.3 环状酸酐和环氧化合物的开环聚合
        1.3.2 脂肪族聚酯的应用
    1.4 星形聚合物
        1.4.1 星形聚合物的合成
        1.4.2 星形聚合物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1.5.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5.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5.3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可UV固化不饱和脂肪族聚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酸酐和环氧化合物的共聚合反应
        2.2.4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2.2.4.1 不饱和脂肪族聚酯的酸值
        2.2.4.2 相关计算
        2.2.4.3 不饱和脂肪族聚酯的红外光谱
        2.2.4.4 不饱和脂肪族聚酯的核磁共振氢谱
        2.2.4.5 不饱和脂肪族聚酯的凝胶渗透色谱
        2.2.4.6 不饱和脂肪族聚酯的漆膜热稳定性
        2.2.4.7 不饱和脂肪族聚酯光固化动力学测定与分析
        2.2.4.8 不饱和脂肪族聚酯的清漆制备及漆膜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含量对聚酯性能的影响
        2.3.2 酸酐的种类对聚酯性能的影响
        2.3.3 其他环氧单体的种类对聚酯性能的影响
        2.3.4 开环聚合催化剂的选择
        2.3.5 不饱和脂肪族聚酯的红外光谱
        2.3.6 不饱和脂肪族聚酯的核磁共振氢谱
        2.3.7 不饱和脂肪族聚酯的凝胶渗透色谱
        2.3.8 不饱和脂肪族聚酯的光固化行为分析
        2.3.9 不饱和脂肪族聚酯的热稳定性
        2.3.10 不饱和脂肪族聚酯的漆膜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UV固化星形聚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可UV固化星形聚酯的合成
        3.2.4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3.2.4.1 可 固化星形聚酯的红外光谱
        3.2.4.2 可 固化星形聚酯的核磁共振氢谱
        3.2.4.3 可 固化星形聚酯的凝胶渗透色谱
        3.2.4.4 可 固化星形聚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3.2.4.5 可 固化星形聚酯的黏度及稀释曲线
        3.2.4.6 可 固化星形聚酯的漆膜热稳定性
        3.2.4.7 可 固化星形聚酯的清漆制备及漆膜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酸酐种类对树脂性能的影响
        3.3.2 小分子多元醇种类对聚酯性能的影响
        3.3.3 聚醚多元醇对星形聚酯共混改性
        3.3.4 可UV固化星形聚酯的红外光谱
        3.3.5 可UV固化星形聚酯的核磁共振氢谱
        3.3.6 可UV固化星形聚酯的凝胶渗透色谱
        3.3.7 可UV固化星形聚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3.3.8 可UV固化星形聚酯的稀释曲线
        3.3.9 星形聚酯涂膜的热稳定性
        3.3.10 星形乙烯基聚酯漆膜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固体分UV涂料的配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高固体分UV涂料的配制
        4.2.4 漆膜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UV固化树脂的配比优选
        4.3.2 不同活性单体对固化体系的影响
        4.3.3 光引发剂的优选
        4.3.4 最终配方设计与涂料性能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纳米银水性抗菌木器涂料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第一章 绪论
    1.1 纳米银的性质
        1.1.1 银的基本性质
        1.1.2 银的抗菌性能
        1.1.3 纳米银的特殊效应
    1.2 纳米银的制备及应用
        1.2.1 纳米银的制备方法
        1.2.2 纳米银的应用
    1.3 水性木器涂料的定义及研究进展
        1.3.1 水性木器涂料的定义
        1.3.2 水性木器涂料的研究现状
    1.4 纳米银水性抗菌涂料的研究进展
        1.4.1 木质家具引起室内污染的现状
        1.4.2 涂料用纳米载银无机抗菌剂的研究进展
        1.4.3 纳米银抗菌水性涂料的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创新性及内容
        1.5.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5.2 本论文的创新性
        1.5.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浓度纳米银溶胶的制备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实验原料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2.3 纳米银溶胶的制备
        2.2.4 纳米银溶胶结构及稳定性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还原剂制备的纳米银溶胶的稳定性分析
        2.3.2 不同质量硅溶胶载体对纳米银溶胶粒径的影响
        2.3.3 不同浓度硝酸银溶液制备的纳米银溶胶的紫外可见图谱分析
        2.3.4 纳米银溶胶浓度的测定
    2.4 本章结论
第三章 热-紫外光双重固化乳液的制备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实验原料
        3.2.2 主要仪器设备
        3.2.3 实验步骤
        3.2.4 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软硬单体比例对双重固化乳液性能的影响
        3.3.2 核壳单体质量比对双重固化乳液涂膜性能的影响
        3.3.3 MMA与St的比例对双重固化乳液涂膜性能的影响
        3.3.4 热-紫外光双重固化乳液的反应机理及红外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性抗菌木器涂料的配方设计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实验原料
        4.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4.2.3 热-紫外光双重固化水性木器漆的配制
        4.2.4 双重固化水性抗菌木器漆膜的制备
        4.2.5 双重固化水性抗菌木器涂料漆膜性能测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水性木器涂料低漆,腻子,面漆的选择标准
        4.3.2 有机硅交联剂添加量对木器涂膜性能的影响
        4.3.3 蜡乳液添加量对涂膜性能的影响
        4.3.4 纳米银溶胶添加量对水性木器漆漆膜性能的影响
        4.3.5 不同刷涂工艺的漆膜效果
        4.3.6 刷涂和喷涂下漆膜效果及与现行标准的对比
        4.3.7 热-紫外光双重固化水性木器涂料各项技术指标检测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纳米银水性木器涂料抗菌性能的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主要实验原料
        5.2.2 主要仪器设备
        5.2.3 实验步骤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纳米银溶胶的抗菌性能
        5.3.2 纳米银水性抗菌木器漆抗菌防霉性能的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纳米银水性木器涂料降解甲醛效果的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理
        6.2.2 仪器和试剂
        6.2.3 实验步骤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甲醛浓度标准曲线的绘制
        6.3.2 不同质量分数的纳米银溶胶对降解甲醛效果的影响
        6.3.3 不同处理时间对降解甲醛效果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低温光—热双重固化的紫外光固化涂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光固化涂料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光-热双重固化体系综述
        1.3.1 光-热双重固化体系
        1.3.2 光-热双重固化原理
    1.4 光-热双重固化涂料的组成及其研究进展
        1.4.1 双重固化低聚物
        1.4.2 活性稀释剂的分类
        1.4.3 引发剂
        1.4.4 其他助剂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5.3 本课题的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与实验器材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测试仪器
    2.2 实验原理
        2.2.1 羧基与环氧基的反应原理
        2.2.2 催化剂的催化原理
        2.2.3 三羟甲基丙烷二烯丙基醚改性环氧丙烯酸酯的原理
    2.3 实验方法
        2.3.1 环氧丙烯酸酯的合成
        2.3.2 烯丙基醚改性环氧丙烯酸树脂的合成
        2.3.3 光-热双重固化涂料的研制及漆膜的制备
    2.4 测试方法
        2.4.1 酸值的测定
        2.4.2 羟基质量分数的测定
        2.4.3 粘度的测定
        2.4.4 贮存稳定性的测定
        2.4.5 固化时间的测定
        2.4.6 凝胶含量测定
        2.4.7 力学性能测试
        2.4.8 漆膜光泽度的测定
        2.4.9 漆膜性能的测定
第三章 三羟甲基丙烷二烯丙基醚改性环氧丙烯酸酯的合成
    3.1 前言
    3.2 环氧丙烯酸酯的合成工艺研究
        3.2.1 环氧基与羧基的当量比的影响
        3.2.2 催化剂种类及其用量的影响
        3.2.3 阻聚剂及其用量的影响
        3.2.4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3.2.5 丙烯酸的滴加时间的影响
    3.3 预聚物与 EA 配比的确定
        3.3.1 预聚物含量对树脂外观、粘度、贮存稳定性的影响
        3.3.2 预聚物用量对热固化时间的影响
    3.4 反应前后的红外分析
        3.4.1 环氧树脂与环氧丙烯酸酯红外谱图对比
        3.4.2 环氧丙烯酸酯改性前后的红外光谱图对比
    3.5 改性后漆膜的性能研究
        3.5.1 改性前后漆膜的热固化时间对比
        3.5.2 漆膜红外光谱分析
        3.5.3 漆膜热分析
        3.5.4 漆膜性能测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温光-热双重固化木器涂料的研制
    4.1 前言
    4.2 各组分对光-热双重固化涂料的影响
        4.2.1 热固化的影响因素
        4.2.2 光固化的影响因素
        4.2.3 其他助剂的选择
    4.3 光-热双重固化哑光漆的配制及性能测试
        4.3.1 消光粉种类的选择
        4.3.2 低聚物对漆膜光泽度的影响
        4.3.3 活性单体对漆膜光泽度的影响
        4.3.4 膜厚对漆膜光泽度的影响
        4.3.5 哑光漆漆膜性能测试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漆膜标本制作方法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中国古代漆膜研究现状及相关问题[J]. 吴双成.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10(03)
  • [2]水性隔热涂料主要成膜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容春光. 广州大学, 2019(01)
  • [3]汉阳陵陪葬墓园外藏坑出土漆器的实验室考古与保护[D]. 王雪娇. 西北大学, 2018(02)
  • [4]中国生漆科学技术发展30年[J]. 李萍,张飞龙. 中国生漆, 2010(02)
  • [5]文物保护科学的回顾和探索[A]. 胡继高. 中国文物学会通讯2001、2002年合订本, 2001
  • [6]明清古旧家具及其修复与保护的探究[D]. 吕九芳. 南京林业大学, 2006(04)
  • [7]新型丙烯酸酯改性聚氨酯水性树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 马细柳. 青岛科技大学, 2006(11)
  • [8]高固低黏可UV固化聚酯的制备及其在涂料中的应用[D]. 明姝婕.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纳米银水性抗菌木器涂料的研制与应用[D]. 张然. 广东工业大学, 2014(10)
  • [10]低温光—热双重固化的紫外光固化涂料[D]. 肖俊芳.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5)

标签:;  ;  ;  ;  ;  

漆膜试样制作方法的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