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部门大庆类企业标准

测绘部门大庆类企业标准

一、测绘部门大庆式企业的标准(论文文献综述)

王大钧[1](1977)在《坚决响应华主席、党中央的伟大号召为在全国测绘部门普及大庆式企业而奋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同志们:在举国上下认真学习党的十一大文件,宣传贯彻十一大精神,热烈欢庆十一大和十一届一中全会取得圆满成功的大喜日子里,全国测绘部门工业学大庆会议在北京召开,我们的心情分外激动。党的十一大,是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坚持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大会,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团结、坚持光明正大的大会。大会总结了第十一次路线斗争的经验,制定了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抓纲治国,继续革命,为建设社会主

齐光波[2](1977)在《全国测绘部门工业学大庆会议闭幕词》文中提出同志们:我们全国测绘部门工业学大庆会议,从九月二十一日正式开幕,历时二十天,圆满完成了会议任务,今天就要胜利闭幕了。这次会议,是测绘部门盛况空前的一次会议。是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认真学习十一大文件、深刻领会十一大精神、坚决贯彻执行十一大路线的一次盛会;是推动测绘部门工业学大庆、普及大庆式企业运动进一步深入发展的一次盛会;是树雄心,立壮志,大鼓干劲,大鼓实劲,推动我们测绘事业迅速向前发展的一次盛会。这次盛会,将作为十分光荣的一页载入我国的测绘史册。

李廷赞[3](1977)在《全国测绘部门工业学大庆会议开幕词》文中认为同志们:在举国上下热烈欢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取得伟大胜利的大喜日子里,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认真学习十一大文件,坚决贯彻十一大路线的热潮中,全国测绘部门工业学大庆会议今天正式开幕了。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测绘生产第一线的学大庆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有内、外作业队的干部和工人代表,有各省、市、自治区测绘部门的领导干部,共三百五十人。一些新闻单位的同志也应邀参加了我们的会议。我代表国家测绘总局领导向出席这次会议的全体代表致以热烈的祝贺,并通过你们向奋战在丛山峻岭、戈壁草原和工农业生产第一线上,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绘新图的广大测绘战士和家属表示亲切的问候。

新华社[4](1977)在《尽快建立我国现代化测绘体系——全国测绘部门工业学大庆会议胜利闭幕余秋里、王震副总理出席会议,谷牧副总理作重要讲话》文中提出据新华社一九七七年十月十日讯 全国测绘部门工业学大庆会议十月九日在北京胜利闭幕。会议是九月二十一日开幕的。这次会议是测绘部门贯彻党的十一大路线,深入开展工业学大庆群众运动,实现党中央抓纲治国战略决策,迅速把测绘工作搞上去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自始至终开得热气腾腾,充满了团结战斗的气氛。九月二十五日,英明领袖华国锋主席,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副主席,以及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亲切接见了参加会议的全体代表,给测绘战士们巨大的鼓舞和鞭策。十月八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余秋里,国务院副总理王震、谷牧,以及国家建委的领导同志出席了会议。谷牧副总理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

新华社[5](1977)在《尽快建立我国现代化测绘体系——全国测绘部门工业学大庆会议胜利闭幕 余秋里、王震副总理出席会议,谷牧副总理作重要讲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据新华社一九七七年十月十日讯 全国测绘部门工业学大庆会议十月九日在北京胜利闭幕。会议是九月二十一日开幕的。这次会议是测绘部门贯彻党的十一大路线,深入开展工业学大庆群众运动,实现党中央抓纲治国战略决策,迅速把测绘工作搞上去的一次重要会议。

周澎[6](2020)在《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手法研究 ——以西安为例》文中指出经济的发展使城市的产业结构向“退二进三”的目标升级,对高科技的技术进行开发和引用,城市的类型也从工业化时代的“生产城市”向后工业时代的“消费城市”转化,进而带来城市中旧工业难以生存的情况,传统工业逐渐衰败,面对对工业遗产建筑的保护的困难和挑战,如何将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相协调?如何在遵循原真性的原则下发挥其最大的使用价值?这些问题都是现实中急需解决的。本文以旧工业建筑空间改造设计手法研究为核心,结合西安旧工业建筑改造实例为主体研究对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追溯与建构,第二部分梳理西安工业建筑历史背景与发展脉络并展开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空间再利用具体实例现状调研与分析,第三部分总结具体改造设计方法。第一部分由前两章基础理论研究内容构成,第一章首先分析当前城市更新背景下旧工业建筑所面临的困境与机遇,梳理相关宪章与理论的发展,确定选题依据与目标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整体方法与框架。第二章则进一步深入阐述了关于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空间再利用理论基础与发展,界定了相关概念,结合再利用动因,分析其改造由“静态”保护理念向多层级的保护与利用理念的转变,在遵循改造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不同旧工业建筑改造类型与方式。第二部分为全文核心部分,其中第三章梳理了西安近现代工业发展历史沿革,分析不同历史时期西安城市工业空间格局演进过程与旧工业建筑遗存的分布,结合现状遗存整体分布情况,重点研究三个典型片区的具体优势与存在问题,进而分类总结了西安旧工业建筑空间现状类型特征与相应改造再利用设计模式。第四章与第五章内容展开两个具体旧工业建筑片区空间改造实证研究,分别从区位背景,建筑群体外部环境,单体建筑三个层面论述其空间特征,结合现状改造措施,以此为重点,分别提出相应的整体与单体改造策略,针对设计策略的基础研究,从整体环境空间序列重构、单体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研究方面提出相对应的改造再利用设计具体操作方法。最后为总结和思考部分,以西安具体旧工业建筑实例改造策略与设计手法为基础,结合经典案例,探讨有关于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操作语汇。

魏琰[7](2016)在《苏联援建对西安现代工业城市建设影响的历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开始,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工场手工生产的生产模式开始席卷世界,带来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这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西方社会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促使西方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在工具由人机体的工具变为机械装置即工具机的工具以后,发动机取得了独立的、完全摆脱人力限制的地位”[1],机器作为工具,从出现开始就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十八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是人类近代社会发展的转折点,在工业革命的影响和推动下,不仅引起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而且引发社会关系的变革,人类社会开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城市从封建手工城市逐步向大机器生产的工业城市转化,开启了人类近现代城市化进程。之后,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家建设中都重视对工业的建设,M.D.布瑞斯指出“在全世界,工业化已成为本世纪中叶(1)一个使人着魔的字眼。”[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新中国成立后,在当时特定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制定了以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生产的工业化道路,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中国经济转入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后提出的第一个宏伟目标。1950年中苏同盟关系确立,其后苏联同意帮助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体系,并签订了苏联援助中国建设“156项工程”,开始对中国展开大规模援助。在国民经济建设的“一五”时期,西安被列为全国新的重工业中心城市之一,大批苏联援建工业项目在西安设立,在苏联援助西安建设过程中,苏联社会主义理念的城市建设设计理论和原则、建设程序和方法,以及经济技术指标,影响了西安现代城市建设,包括城市规划、工业区规划、居住区规划、工业建筑、居住建筑,以及建筑技术和管理等城市建筑发展的各个方面。在苏联援助的时代背景下,西安开始由中国典型传统手工业商贸城市向现代化工业城市转变,奠定西安当代城市的格局基础。本论文从五部分进行阐述:论文的第一章为绪论部分,解释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明确了研究的对象和视角,归纳了苏联援建中国的研究现状,同时确定了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框架;第二章研究苏联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城市建设的相关理论,分析苏联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工业化发展政策和意识形态对城市建设理论形成的影响,以及苏联在城市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社会主义和工业化理想的建设特征;第三、四章从梳理西安城市传统城市格局入手,分析手工业时期城市发展历程和特征,进而分析苏联援助建设的工业化时期西安城市工业空间建设和转变,以及形成的工业城市规划、工业区规划和工业建筑、居住建筑等方面建设特征;第五章对苏联援助建设的中国其他城市规划活动进行历史比较,梳理、归纳与总结中国现代城市建设与苏联影响的源流关系,即中国现代城市发展与建设呈现出与苏联关联与交集特征,显现为具有苏联印迹的城市范型;第六章提出苏联援助建设引入的社会主义城市理论在当代城市发展构建中的价值与启示,虽然苏联理论在中国城市建设引入移植中出现问题和冲突,但还需对苏联援助建设给予价值肯定,其中部分设计理念依旧对当今社会的城市建设具有借鉴作用。第七章对苏联援建时期西安城市规划历史特征进行全面总结,并探讨了后续研究方向。

贺鹏飞[8](2021)在《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遗产是包括了工业建筑遗产等诸多类型遗产在内的遗产综合体,对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目前城市更新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随着对工业建筑遗产基础研究的深入,也逐渐开始探讨如何去保护这些遗留下来的城市工业文化特色。但由于我们国家对于这些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认知不全面,比较匮乏,导致近些年来,出现了一大批有着可供研究的工业建筑遗产被拆除、破坏的现象,在这些被破坏的工业建筑遗产中,建国初期的“156项目”便是这些工业建筑遗产的代表。这些工业项目是我国建国初期的工业支撑和基础,它所含有的一系列丰富的内涵和价值,如历史、科技和社会等需要我们去发现和认识。建国初期,西安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城市,以其原有的工业基础成为了建国初期八大重点工业城市之一。随后,在一五计划期间,由苏联援建和国家重点建设的“156项目”在西安建厂的一共有17个,其中主要的行业代表有电力、机械和军工等三大产业,在之后的几十年,这些工厂的产品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工厂到目前或拆除或遗留下来的一些价值特色需要我们去进一步的研究和发现。本文以西安高压电瓷厂为例进行分析研究,为西安高压电瓷工业建筑遗产价值作出基础研究,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其价值等作出理论基础。本文对以西安高压电瓷厂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沿革和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梳理了西安电工城工业建筑遗产的背景和规划特征、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的现状、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构成和评价体系的建构、高压电瓷厂的价值和保护研究等等。首先以高压电瓷厂为研究对象,多次对其进行现状调研和测绘,并就其建筑和厂区进行相关技术图纸的绘制,并分析总结其现状概况;其次,以工业建筑遗产价值构成、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为基础研究对高压电瓷厂进行评价体系建构,然后结合西安高压电瓷工业建筑遗产的实际情况,在对比论证后选取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作为其价值评价方法,从而对高压电瓷厂的价值进行判断并总结是否有对其保护和再利用的可能性;最后,对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进行保护研究,通过梳理高压电瓷厂目前面对的主要问题、保护体系和再利用的相关措施,提出对高压电瓷厂合理的保护和再利用建议,为更好的保护和利用工业建筑遗产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沈镭[9](2005)在《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论与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资源型城市因资源而兴,也因资源枯竭而亡或者转型。世界各国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它们之间的转型经验和教训可以相互借鉴。发达国家的资源型型城市转型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有的转型成功,如美国的休斯敦,有的转型失败,如阿塞拜疆的巴库。我国的资源型城市有其特殊性,特别是资源枯竭型城市所面临的问题严重,引起了国家有关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应针对我国的国情和城市的特点,因地制宜,分类实施,采用切合我国实际的转型理论,指导不同类型的资源型城市及早地转型。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没有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论专著可供参考。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从资源生命周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出发,系统地分析总结资源型城市从形成、发展到衰亡或转型的整个过程中的科学规律,探索资源型城市功能变化机制的科学问题,科学界定资源型城市内涵和发展或转型模式,综合评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再生能力,探索我国资源型城市功能转型机制和发展模式以及各种途径与对策。可以说,这既是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一个系统的理论总结,又是对以往我所研究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案例研究的成果集成。本研究力图回答以下一些关键问题:1)什么叫资源型城市?有无定量的界定标准?以及如何划分资源型城市?2)什么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划分资源枯竭型城市?以及资源枯竭型城市有什么特殊之处?3)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状况如何?有哪些基本特征?4)国内外资源型城市如何实现转型?有无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教训?5)资源型城市是如何形成的?有无特殊的成因机制?6)资源型城市转型有无具体的理论依据?能否总结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一般模式和实施战略?7)能否为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提出一些具体的政策性建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提出了资源型城市的概念和划分标准,认为资源型城市必须用“质”和“量”两个指标来界定,“质”的指标是指该城市中的资源经济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重大并且占主导产业的地位;“量”的指标是指资源产业(如矿业)产值在当地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不低于10%以及资源产业(如矿业)从业人员在城市全部职工中所占的比例不低于15%;2)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资源型城市研究的成果;3)全面分析了资源型城市的历史贡献和现实问题;4)科学地分析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基本特征;2000年,我国有矿业城市178个,占全国城市总数663个的26.9%,比1/4强。全国矿业城市的市区人口约为8275.74万,占全国城市总人口的57.0%;仅占全国城市总从业人员3.3%的矿业从业人员(约705万)创造了全国城市24.60%的GDP (约为2万亿元,约占1/4);城市的矿业总产值约占全国矿业总产值的59.0%(为2716亿元);5)探讨了资源型城市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6)提出了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理论、转型模式和生命周期,认为我国绝大部分资源型城市都是有依托型城市,它们一般可以通过结构调整继续转变成综合性城市,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7)全面地比较和分析了国际、国内以及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本经验;8)提出了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战略和政策建议。

刘锋[10](2013)在《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与方法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化己成为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国内油田企业更是积极投身于信息化建设浪潮之中。经过近十几年的飞速发展与不断完善,中国三大石油集团公司及其下属的各地区级油田企业的信息化均取得了长足进步,信息化规模不断扩大,信息化深度持续拓展,信息化水平持续保持央企先进地位。但是,国内地区级油田企业信息化发展并不均衡,一些油田企业信息化尚处于初级阶段(诺兰模型的起步和蔓延期),部分开始步入中级阶段(控制和集成期),只有大庆汕田、新疆油田和胜利油田等极少数开始进入高级阶段(优化和成熟期)。吐哈油田企业是中国石油旗下的一个地区级油田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大规模勘探开发建设以来,信息技术对其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进一步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数字油田、勘探开发数据仓库、勘探开发一体化平台等大型综合信息系统或平台先后建设并不断发展,试验数据中心系统、录井远传系统等专业数据库、源头采集及综合应用系统成功建设应用并持续优化,A1、A2、ERP等集团公司统一推广项目积极开展并创新应用。发展至今,吐哈油田的信息化成熟度已逐步上升到了第四级(IMM模型的战略支持级),开始进入高级阶段(诺兰模型的优化和成熟期),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目前,我国油田企业在信息化思想观念、信息化组织管理、信息技术总体应用水平、数据采集与管理方面、跨学科系统集成和综合分析研究能力等方面与国际知名的石油大公司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吐哈油田也不例外。此外,与新疆油田等几个信息化领先的国内油田企业相比,吐哈油田的信息化建设也存在五个方面的差距和不足:(1)IT战略与企业战略结合还不够紧密,IT战略在企业战略中的地位还不够重要和突出。(2)公司各级领导对信息化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信息化“一把手”工程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3)信息化组织机构还不够健全,激励机制不够有效,整体信息技术力量尚显薄弱。(4)数据中心建设相对滞后,数字吐哈建设力度不够,知识管理刚刚起步。(5)企业信息化流程重组与再造不足,勘探开发一体化信息化平台与协同工作机制还未有效形成。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中存在的上述差距、问题和不足,有吐哈油田企业自身战略、规模、环境条件、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也有其信息化发展战略、阶段进程、信息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制约,但综合研究分析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现状水平及上述问题与影响因素后发现:影响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科学有效发展的主要原因(或问题)是缺乏系统、完整、科学、适用的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和模型体系的指导和规范。正因如此,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才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才会在整体发展上与国内外信息化先进的油田企业存在不小差距。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目前存在的上述差距和不足,其实也是国内其他许多油田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总结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与不足,探索和优化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和方法,不仅对吐哈油田企业今后的信息化建设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也将为国内其它油田企业信息化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因此,开展《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与方法研究》工作不仅十分必要,也非常重要。本论文在系统科学及系统工程、信息科学及信息工程、地质信息科学及地质信息技术、大成智慧科学及大成智慧工程等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方法论指导下,运用文献(资料)调查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概念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系统研究法、分析综合法、抽象概括法等研究方法,沿着选定课题——系统梳理——现状分析——模型研究——方法论探讨——完成论文的技术路线展开相关研究工作。通过研究和探讨,本文取得了三个方面的主要创新点:(1)根据油田企业信息化特征规律及研究需求,借鉴已有的相关定义或解释,主要对尚未明确定义的油田企业信息化、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油田企业信息化战略模型、油田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型、油田企业信息化技术模型和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等六个油田企业信息化相关概念进行了较系统、科学的辨析,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较完整、明确的新定义,为本文研究及他人借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2)对吐哈油田企业相关信息化模型进行了较系统的归类、研究和完善,并创新构建起一套相对系统、科学和实用的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体系——SMEAT模型体系。该模型体系主要由信息化战略模型、管理模型、技术模型、实施模型和应用模型五大类模型组成。其中,战略模型(S)居于SMEAT模型体系的中心位置,它是其它四大模型的纲领、方向和原则,同时,其它模型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也在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战略模型;管理模型(M)、实施模型(E)、应用模型(A)和技术模型(T)四大模型则环绕在战略模型周围,在战略模型的统领下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这四大模型之间也息息相关、密不可分。(3)本文在系统分析研究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研究与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借鉴钱学森等的系统科学的体系及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模式,创新构建了一套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体系,以更好地指导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该方法论体系横向上从左到右,依次包含哲学、基础科学及技术科学、相关工程技术、相关工程技术方法论、油田企业信息化工程方法论及其主要应用领域五大部分;纵向上依次列出了各大部分的主要组成内容,较系统合理地展现了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构。此外,本文概括总结出五点研究认识:(1)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研究和应用的力度需进一步加大。油田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已应用了一些方法论来指导具体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许多专家学者也对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做过一些研究和应用探索,但还不够系统,不够深入,远没有达成共识,没有形成合力。(2)油田企业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战略融合工作需进一步加强。国内一些油田企业的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战略并非十分协调融合,有的信息化战略并没有完全基于企业发展目标与经营战略而制定,有的没有根据企业战略的变化及时调整信息化战略,有的出现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战略相脱节的情况,更为突出的问题是普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CIO,导致再好的企业信息化战略也无法真正有效实施。(3)油田企业信息化流程再造和业务重组力度需进一步加大。当前的信息革命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革命,更重要的是管理理念和技术的革命,油田企业只有在信息化的同时配套进行企业流程再造、业务重组、管理理念和技术以及研究和生产方式的创新、升级,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才能确保油田企业信息化本质目标的早日实现,目前国内油田企业普遍在这方面做得不够。(4)油田勘探开发核心业务信息化的主体地位需进一步突出。国内油田企业应该学习借鉴国外石油公司的信息化模型(或模式),进一步突出油田勘探开发核心业务和主工作流程信息化的主体地位,集中精力和资源首先把油气勘探开发核心业务和主工作流程的信息化做强、做深、做精,然后兼顾做好其它业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避免全面开花、表面繁荣,却远离信息化本质目标情况的出现或持续。(5)专业人员在油田企业信息化中的重要作用需进一步强调。信息技术中最核心的应该是“信息”而非“技术”,油田企业中勘探开发等主专业技术人员才是对油田地质信息最了解,也是最迫切进一步认识的人员,这些“信息”的真正拥有者和使用者们才是当前信息革命的主角,主导油田企业信息化的人应该是主专业人员而非信息技术人员,显然目前的情况大多相反。展望未来,油田企业信息化充满希望,但必须着手解决好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和挑战:(1)U网、物联网(传感网)、云计算等泛在化新技术己开始被国内油田企业关注和应用,但要真正建成并发挥重要作用还需要在技术、管理和方法上大胆创新突破。(2)如何更好地实现表达、分析、过程、设计和决策五位一体的可视化,充分发挥可视化技术在油田研究和决策方面的重要作用,仍然是油田企业今后信息化研究与建设的重点和难点。(3)油田企业目前在智能化方面还多偏重于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往往忽略了人的智能化,需要大力提倡“人机协同智能化”,充分体现人与计算机的综合优势。(4)信息技术是促进勘探开发一体化目标实现的最有效技术,但虚拟现实等关键技术在油田还不实用,勘探开发一体化协同工作环境还缺少有效的技术载体和方法手段,急需改进。(5)实现生产过程实时监控和远程操作等自动化目标一直是油田企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目前,实时监控较容易实现,但实时研究分析、实时决策指挥还很不够,需要整体配套建设。(6)“两化融合”背景下,油田信息技术在与勘探开发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充分融合的同时,还需要与管理技术、核心业务人员等有效融合,但显然目前这方面的工作还不够充分,不够彻底,重技术轻管理、重建设轻应用现象仍然存在,急需改进。油田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探索和建设过程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甚至反复波折的过程。本文以吐哈油田信息化为例,对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方法及方法论等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和认识,为吐哈油田及至国内其他油田企业更好地开展其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但本人深知这些研究成果和认识还有许多问题和不足,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不断完善与优化,也十分需要国内外关注或从事油田企业信息化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对本文的研究和探讨提出宝贵的批评与完善意见,并共同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合力推动油田企业信息化事业不断科学发展。

二、测绘部门大庆式企业的标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测绘部门大庆式企业的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6)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手法研究 ——以西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西安城市更新下的“增量”转“存量”
        1.1.2 城市工业遗产的亟待保护
        1.1.3 后工业时代消费空间观念转变
    1.2 旧工业建筑概念界定与特征
        1.2.1 旧工业建筑相关概念界定
        1.2.2 旧工业建筑空间类型特征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综述
        1.4.1 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研究历程
        1.4.2 相关纲领文献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理论基础与发展
    2.1 工业建筑发展背景
        2.1.1 工业建筑兴起与发展
        2.1.2 工业建筑与现代主义
        2.1.3 工业建筑艺术化与遗产化时期
    2.2 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动因
        2.2.1 改造与再利用概念辨析
        2.2.2 城市旧工业区空间结构调整
        2.2.3 旧工业产业调整与置换
        2.2.4 实践主体关系的互动与平衡
    2.3 旧工业建筑保护再利用理念
        2.3.1 静态保护修复理念
        2.3.2 动态再循环理念
        2.3.3 分级保护与再利用理念
    2.4 旧工业建筑改造设计基本原则
        2.4.1 尊重历史本体的真实性原则
        2.4.2 强调新旧共生的整体性原则
        2.4.3 基于建筑更新的动态性原则
    2.5 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实践
        2.5.1 城市事件策动类型
        2.5.2 创意产业导入类型
        2.5.3 文化教育综合类型
        2.5.4 商业消费嫁接类型
        2.5.5 居住生活开发类型
        2.5.6 工业景观再生类型
    2.6 本章小结
3 西安旧工业建筑历史发展概况
    3.1 西安近现代工业发展历史沿革
        3.1.1 近代工业萌芽时期(1869—1934)
        3.1.2 近代工业起步发展时期(1835—1948)
        3.1.3 社会主义初步发展时期(1949—1962)
        3.1.4 现代工业曲折发展时期(1963—1978)
    3.2 西安近现代城市工业空间格局演进历程
        3.2.1 清末、民国时期——近代工业格局雏形初构
        3.2.2 “一五计划”时期——现代工业基础格局奠基
        3.2.3 “二五计划”时期——现代工业基础格局混乱
        3.2.4 “三线建设”时期——现代工业基础格局成型
    3.3 西安重要旧工业建筑遗存分布与现状
        3.3.1 韩森寨地区旧工业建筑遗存分布与现状
        3.3.2 大庆路地区旧工业建筑遗存分布与现状
        3.3.3 纺织城地区旧工业建筑遗存分布与现状
    3.4 西安既有旧工业建筑空间类型及改造再利用实践现状
        3.4.1 西安既有旧工业建筑空间类型特征
        3.4.2 西安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实践现状
    3.5 本章小结
4 西安大华纱厂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研究
    4.1 西安大华纱厂更新改造背景分析
        4.1.1 区位背景
        4.1.2 历史沿革
    4.2 基于原有整体环境空间特征的改造发展模式
        4.2.1 基于保护修缮的空间谨慎加减——密度疏解
        4.2.2 边界的介入与渗透——城市街区的形成
        4.2.3 历史工业建筑转向商业消费空间——“符号的象征”
    4.3 总体环境空间序列重构
        4.3.1 功能业态构成
        4.3.2 公共空间与流线构成
    4.4 基于原有单体建筑空间特征的改造策略——“空间——事件”:边界介入与组织的空间序列
    4.5 单体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研究
        4.5.1 增补叠加式屋顶标识空间——一期生产厂房
        4.5.2 并置开放式柔性廊空间——二期生产厂房
        4.5.3 织补围合式院空间——老南门办公区及动力用房
        4.5.4 扩张包容式庭空间——厂区锅炉房
        4.5.5 折叠嵌入式体空间——新布厂车间
    4.6 本章小结
5 陕钢厂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研究
    5.1 陕钢厂更新改造背景分析
        5.1.1 区位背景
        5.1.2 历史沿革
    5.2 基于原有整体环境空间特征的改造发展模式
        5.2.1 面向产业的恢复与安置
        5.2.2 面向大学校园的改造
        5.2.3 面向房地产项目的推到重建
        5.2.4 面向老钢厂创意设计产业园的整体改造
    5.3 总体环境空间序列重构
        5.3.1 功能业态构成
        5.3.2 公共空间与流线构成
    5.4 基于原有单体建筑空间特征的改造策略——“多米诺”结构框架与自由平面:相似结构单元下的空间拓扑与界面异质拼贴
    5.5 单体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研究
        5.5.1 外部相邻异质体量扩建与内部多重空间重组型——产业园7.8号楼
        5.5.2 外部界面消解与内部盒体嵌入——1.2号教学楼
        5.5.3 外部基本保留原状与内庭空间围合——产业园 11 号楼
        5.5.4 外部体量局部加减与内部多层级空间叠置——产业园12号楼
    5.6 本章小结
6 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语汇
    6.1 基于外部整体环境的空间再利用操作
        6.1.1 外部整体环境肌理拆分与整合
        6.1.2 外部整体环境界面连续与引导
        6.1.3 外部整体环境公共空间介入与渗透
    6.2 基于建筑外部空间体量的介入与共生操作
        6.2.1 空间体量的介入
        6.2.2 空间体量的并置
        6.2.3 空间体量的叠加
    6.3 基于建筑界面的整合与重塑操作
        6.3.1 界面的自性整合
        6.3.2 界面的片段(废墟)处理
        6.3.3 界面的消解渗透
        6.3.4 界面的拼贴异质
    6.4 基于建筑内部空间秩序重构操作
        6.4.1 拆分与重组——空间的自由与流动
        6.4.2 叠合与渗透——空间的层析与透明
        6.4.3 嵌入与加建——空间的体积与扩展
    6.5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表录
    图录
致谢

(7)苏联援建对西安现代工业城市建设影响的历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政治背景——中苏同盟关系
        1.1.2 经济背景——新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
        1.1.3 区位背景——西安工业地位的确立
    1.2 课题提出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相关定义、时间范畴和概念界定
        1.4.1 相关定义
        1.4.2 时间范畴
        1.4.3 概念界定
    1.5 研究综述
    1.6 研究内容、创新点、难点
    1.7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二十世纪二十至六十年代初苏联社会主义城市建设理论
    2.1 20 世纪 20-60 年代初苏联政治与经济特征
        2.1.1 苏联历史文化源流
        2.1.2 苏联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2.1.3 苏联的工业化经济发展政策
    2.2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城市思想根源和建设特点
        2.2.1 苏联城市建设主导意识形态
        2.2.2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思想
        2.2.3 苏联社会主义城市建设目的
    2.3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城市规划建设
        2.3.1 空想社会主义城市思想
        2.3.2 苏联社会主义城市规划思想
        2.3.3 苏联社会主义城市建设特点
    2.4 苏联社会主义城市工业区、工厂区与工业建筑理论
        2.4.1 苏联城市工业区规划理论与特征
        2.4.2 苏联工厂区规划、工业建筑理论
    2.5 苏联工人住宅区规划与住宅建筑理论
        2.5.1 工人住宅区与住宅
        2.5.2 苏联住宅区规划理论
        2.5.3 苏联工人住宅建设特点
    2.6 小结
3 手工业及工业萌芽时期的西安城市空间格局
    3.1 西安城市地理环境特征概述
        3.1.1 地理环境特征
        3.1.2 气候与水文特征
    3.2 手工业时期的西安城市空间格局
        3.2.1 手工业时期西安空间区位优势
        3.2.2 手工业时期西安城市格局的演变
        3.2.3 手工业时代的西安城市空间特征
    3.3 近代工业萌芽时期的西安城市空间格局
        3.3.1 近代工业萌芽时期的工业发展
        3.3.2 近代工业萌芽时期的西安城市规划
        3.3.3 近代工业萌芽时期的西安工业分布特征
    3.4 西安近代工厂、工业建筑和城市居住形态
        3.4.1 西安近代工厂区和工业建筑
        3.4.2 西安近代民居形态
    3.5 小结
4 苏联援助建设对西安城市工业空间格局影响
    4.1 城市建设背景
        4.1.1“生产性城市”建设方针
        4.1.2“一五”时期西安工业建设
    4.2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计划”时期西安城市规划
        4.2.1 1950、1951、1952 年西安都市发展计划
        4.2.2 借鉴苏联规划理论的《西安市 1953—1972 年城市总体规划》
        4.2.3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三次都市计划与 1953-1972 年西安城市规划比较
        4.2.4 苏联城市理论对西安城市工业空间格局影响
    4.3 《1953-1972 年西安总体规划》工业区规划及工厂建设
        4.3.1《1953-1972 年西安总体规划》的工业区规划
        4.3.2 苏联援建的西安工厂区规划建设
        4.3.3 苏联援建的工业厂房建筑
    4.4 苏联援助建的工人住宅区与住宅建筑
        4.4.1 西安工业建设与工人住宅需求
        4.4.2 苏联援建影响下的工人住区规划
        4.4.3 苏联设计理论影响下的工人住宅
    4.5 小结
5 苏联援助建设对中国城市建设影响
    5.1 新中国初期工业城市建设概述
        5.1.1 影响新中国工业城市分布的因素
        5.1.2 依托“156 项工程”的新中国工业分布
        5.1.3 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城市类型的划分
    5.2 苏联建设理论对中国城市建设影响途径
        5.2.1“苏联模式”的引入方式
        5.2.2“一五”时期苏联专家对中国城市建设的主导作用
        5.2.3“苏联模式”影响形成的建设理念、方式与特点
    5.3“苏联模式”影响的中国城市建设
        5.3.1 城市内部整合
        5.3.2 城市外部新区
        5.3.3 新建工业城市
    5.4“苏联模式”影响的工业区和住宅区建设
        5.4.1“苏联模式”影响的工业区建设
        5.4.2“苏联模式”影响的住宅区建设
    5.5 小结
6 苏联援建的价值与启示
    6.1 苏联援助建设的指导意义
        6.1.1 城市建设全面师从苏联
        6.1.2 城市建设以工业为核心
        6.1.3 城市建设与计划相结合
    6.2 苏联援助建设的作用
        6.2.1 苏联援建的现象
        6.2.2 苏联援建的文化内涵
        6.2.3 苏联援建的时代性作用
    6.3 当代城市转型中的保护与发展
        6.3.1 城市工业遗产视角的传统工业区保护
        6.3.2 城市更新视角的传统工业区发展
    6.4 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1 苏联援建的“156 项工程”
附录2 《1953~1972 年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
附录3 苏联援建西安建设大事记
附录4 1949-1960 年苏联城市建设相关译著

(8)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缘起
        1.1.1 我国城市高速发展与城市文化遗产发展的现状
        1.1.2 国内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和保护策略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的对象与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2 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概况
    2.1 西安电工城工业建筑概况
        2.1.1 电工城产生背景
        2.1.2 规划特征
        2.1.3 各厂区工业建筑概况
    2.2 西安高压电瓷厂现状分析
        2.2.1 历史沿革
        2.2.2 厂区整体分析
        2.2.3 厂区建筑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工业建筑遗产价值构成和评价标准研究
    3.1 价值与评价关系辨析
        3.1.1 概念阐释
        3.1.2 关系辨析
    3.2 遗产价值构成研究
        3.2.1 文化遗产价值构成
        3.2.2 工业建筑遗产价值构成
    3.3 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标准
        3.3.1 代表性
        3.3.2 稀缺性
        3.3.3 完整性
    3.4 相关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4.1 相关价值指标体系
        3.4.2 我国相关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及具体说明
    3.5 本章小结
4 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体系建构
    4.1 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指标体系建构
        4.1.1 指标体系建构原则及评价范围确定
        4.1.2 指标体系目的及建构步骤
        4.1.3 各项指标的评价标准及具体说明
        4.1.4 指标体系建构
    4.2 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方法选择
        4.2.1 评价方法分析
        4.2.2 评价方法筛选及确定
    4.3 建立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评价模型
        4.3.1 模型建立思路及原则
        4.3.2 指标权重确定
        4.3.3 模糊综合计算
    4.4 本章小结
5 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
    5.1 西安高压电瓷厂主要建筑价值分析
        5.1.1 历史价值
        5.1.2 科技价值
        5.1.3 艺术价值
        5.1.4 社会价值
    5.2 西安高压电瓷厂主要建筑体系测评
        5.2.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2.2 西安高压电瓷厂主厂房车间及办公楼指标体系测评
        5.2.3 西安高压电瓷厂主厂房车间及办公楼价值测评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策略
    6.1 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
        6.1.1 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保存现状
        6.1.2 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6.2 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策略研究
        6.2.1 保护对象的确定
        6.2.2 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的保护体系
        6.2.3 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的保护策略研究
        6.2.4 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的再利用策略研究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表录
图录
附表
    附表一: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表
    附表二:西安电工城工业建筑遗产调研现状

(9)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论与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附表目录
附图目录
引言
    1 论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1 提出背景与依据
        1.1.1 资源型城市的历史贡献
        1.1.2 资源型城市面临的问题
        1.1.3 资源型城市问题发生根源分析
        1.2 研究意义
        1.2.1 科学意义
        1.2.2 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对资源型城市的研究状况
        2.2 国内对资源型城市的研究状况
    3 本文研究方案与特色创新
        3.1 研究目标
        3.1.1 科学问题
        3.1.2 国家需求
        3.2 研究内容与框架体系
        3.2.1 研究内容
        3.2.2 研究框架
        3.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3.3.1 研究方法
        3.3.2 技术路线
        3.3.3 可行性分析
        3.4 特色创新
        3.4.1 本文研究与其他研究的联系和差别
        3.4.2 本文特色创新
    4 研究基础与资料说明
        4.1 研究基础
        4.2 资料说明
        4.2.1 资料来源
        4.2.2 数据来源
        4.2.3 数据使用与处理说明
第1章 资源型城市的界定与划分标准
    1 资源型城市的界定与划分
        1.1 什么是资源型城市?
        1.2 资源型城市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1.3 我国矿业城市的划分
        1.3.1 矿业城市数量
        1.3.2 矿业城市的类型结构
    2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划分
        2.1 什么是资源枯竭型城市?
        2.2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是世界性难题
        2.3 与国外的资源型城市相比,我国的资源型城市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更为严峻..
        2.4 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问题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2.5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已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
        2.6 阜新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唯一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市
第2章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地理分布与基本特征
    1 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历史和演变趋势
        1.1 史前及古代资源型城市
        1.2 近代资源型城市
        1.3 现代资源型城市
        1.4 未来的资源型城市
    2 资源型城市的地理分布和现状
        2.1 矿业城市的地理分布
        2.2 资源型城市的城市化与空间结构
        2.3 资源型城市的位序结构
    3 资源型城市的基本特征
        3.1 对资源的依赖程度高
        3.2 主导资源性企业对城市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3.3 城市空间结构分散
        3.4 城市具有双重功能属性
        3.5 主导企业功能的二元性
    4 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资源接续难于解决
        4.2 经济转型难度大
        4.3 生态环境治理亟待治理
        4.4 社会矛盾复杂
        4.5 体制不顺
        4.6 资源价格扭曲
第3章 资源型城市的成因机制
    1 资源禀赋和资源产业是资源型城市形成的依托
        1.1 资源禀赋理论
        1.2 作为增长极的资源产业
        1.2.1 增长极与资源产业
        1.2.2 矿产品链和矿业产业的关联效应
        1.2.3 集聚经济效应
        1.3 逐渐衰退的资源产业
        1.3.1 资源稀缺与资源危机
        1.3.2 资源产业地位的下降
    2 区位条件决定了资源型城市形成的地域指向
        2.1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2.2 区位是资源型城市形成的依托
        2.3 区位因素的变化
    3 城市化是资源型城市形成的途径
        3.1 城市化理论
        3.2 资源型城市的城市化模式
        3.2.1 资源型城市的城市化
        3.2.2 资源型城市的城市化动力与阻力
        3.2.3 资源型城市的城市化过程
第4章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理论
    1 城市经济结构演进
        1.1 资源产业的序次演化
        1.1.1 产业结构概念与内涵
        1.1.2 产业结构的序次演化
        1.2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变
        1.2.1 产业结构演变顺序异常
        1.2.2 第二产业占相当大比重
        1.2.3 资源产业集聚度
        1.2.4 二元经济突出
    2 城市功能发展与完善
        2.1 城市发展理论
        2.2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
        2.2.1 资源型城市基本部分的确定
        2.2.2 城市基本部分的作用机制
        2.2.3 最佳规模限制
        2.2.4 基本部分的动态转变
    3 城市空间扩张
        3.1 城市的地域空间化过程
        3.2 资源型城市的地域空间化
        3.2.1 资源型城市和区域发展
        3.2.2 资源型城市之间的互补关系
        3.2.3 资源型城市与腹地
        3.3 资源型城市的城乡二元经济
第5章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模式与生命周期
    1 资源型城市发展模式与转型
        1.1 无依托型资源型城市
        1.2 有依托型资源型城市
        1.3 两种转型模式的思路
    2 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理论
        2.1 矿区生命周期理论
        2.2 资源型城市发展历程
        2.3 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
    3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
        3.1 可持续性的资源型城市
        3.2 资源的持续性
        3.3 城市的持续性
        3.3.1 矿区向城市演变过程的突发性
        3.3.2 城市化水平低层次性
        3.3.3 城市社会发展高工业化的虚假性
        3.3.4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性
        3.3.5 企业与城市机制的约束性
        3.3.6 城市发展面临资源枯竭和环境整治任务重的两难境地
        3.4 资源型城市持续性的实现途径
第6章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案例的比较分析
    1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案例和经验的比较
        1.1 美国匹兹堡(钢城)、休斯顿和洛杉叽(油城)
        1.2 德国鲁尔(煤城)
        1.3 法国洛林(煤钢城)
        1.4 欧洲萨尔区和英国蒂斯区(产煤地域)
        1.5 日本北九州(煤城)
        1.6 阿塞拜疆巴库(油城)
        1.7 加拿大萨德伯里(镍矿城)
        1.8 玻利维亚Inti Raymi(金银矿城)
        1.9 马来西亚吉隆坡(锡矿城)
        1.10 冰岛雷克雅未克(地热城)
        1.11 澳大利亚珀斯(综合矿城)
        1.12 巴布亚新几内亚(Ok Tedi 矿山)
        1.13 瑙鲁(磷矿)
        1.14 国外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的转型经验
    2 国内资源型城市转型案例的比较
        2.1 以同种资源为基础发展替代产业的大庆市
        2.2 以替代资源为基础发展替代产业的抚顺市
        2.3 以优势产业为主、发展生态城市的淮北市
        2.4 利用高新技术提升改造传统煤炭产业的枣庄市
        2.5 退出传统的工矿业发展现代农业的阜新市
        2.6 调整行政区划、寻求新发展的冷水江市
第7章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案例分析
    1 东北资源型城市的突出问题及其状态判别
        1.1 主要资源型城市概况
        1.2 发展状态判断
    2 东北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经济结构单一
        2.1.1 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
        2.1.2 就业结构以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比例占绝对优势
        2.1.3 企业结构以小型企业为主
        2.2 资源性行业亏损严重
        2.3 政策制度遗留问题多
        2.4 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集中显化
        2.5 技术力量不足,创新能力有所下降
    3 东北三省资源型城市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3.1 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3.2 基础设施相对比较完备
        3.3 科技教育水平比较高
        3.4 自然资源丰富
        3.5 有利的国际与国内环境
    4 东北资源型城市面临着难得的转型机会
        4.1 国家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发起地和重点地区
        4.2 中央高度重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4.3 国家投资巨资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
        4.4 国务院成立了振兴东北办公室
        4.5 人事部为振兴东北提供人才保障
        4.6 国土资源部制定振兴东北近期工作要点
        4.7 交通部提出加快东北交通发展措施
        4.8 铁道部加快东北铁路建设
        4.9 国资委将集中力量打造东北地区优势产业基地
        4.10 中国科协重视东北资源型城市的转型
    5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区域政策
        5.1 注重与其他经济区域的融合
        5.2 促进城乡经济互动
        5.3 发展混合型经济
        5.4 利用高新技术发展现代农业
        5.4.1 发展粮食加工业,打造知名品牌
        5.4.2 争取国家对农产品加工的资金投入
        5.5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生态经济
        5.5.1 积极发展林业
        5.5.2 重点发展“生态经济”
        5.6 整合三省资源,加速东北经济一体化进程
        5.6.1 东北中心城市应加大“退二进三”的力度
        5.6.2 大力培植自身的优势产业
        5.7 调整区域产业结构
        5.7.1 调整一、二、三产业的结构
        5.7.2 调整轻、重工业的结构
        5.7.3 调整新、老工业产品的结构
        5.8 处理好几个关系
        5.8.1 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
        5.8.2 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关系
        5.8.3 所有制结构调整与民间创业机制的关系
        5.8.4 技术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
        5.8.5 产业结构调整与投资结构调整的关系
        5.9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5.9.1 发挥民营企业在东北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作用
        5.9.2 民营企业要掌握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系列政策
        5.9.3 民营企业家要看到资源型城市转型与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联系
    6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国家政策
        6.1 尽快制定《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战略规划》
        6.2 支持东北资源型城市的国有企业调整与改革
        6.2.1 以战略性思维谋划国有企业改制
        6.2.2 构造实施战略性重组的市场主体
        6.2.3 进行债务重组,为招商改制创造条件
        6.2.4 统筹社会保障试点,为国企改制营造良好环境
        6.2.5 设立产业投资公司,在重组中促进产业集聚
        6.3 支持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及接续产业的培育
        6.4 鼓励采取优惠的税收政策
        6.5 支持解决经济转型中的融资问题
        6.6 支持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
        6.7 扶持国家粮食主产区发展,建立东北地区国家粮食安全基地
        6.8 继续扩大对外开放
第8章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战略
    1 战略选择
    2 分类转型战略
        2.1 区分情况实行差异化转型
        2.2 潜在资源型城市规避转型战略
        2.3 成长资源型城市积极转型战略
        2.4 枯竭资源型城市应急转型战略
    3 优势转换战略
        3.1 优势替代
        3.2 优势再造
        3.3 优势互补
        3.4 优势延伸
        3.5 优势挖潜
    4 战略措施
        4.1 坚持产业多元化发展
        4.2 适度控制资源开发强度,延长资源性企业寿命
        4.3 依靠科技进步,合理开发和集约利用资源
        4.4 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加快矿山生态恢复与治理,建设绿色矿城
        4.5 加强人力资本建设
        4.6 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扩大开放,树立城市的良好形象
        4.7 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资源型城市和矿山企业的共同发展
        4.8 国家对资源型城市必须而且也应该采取一定的扶持政策
第9章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与建议
    1 产业政策
        1.1 制定新的资源产业发展方针
        1.2 确保产业政策与城市政策的统一
        1.3 产业结构转换援助政策
        1.4 替代产业选择政策
        1.5 制定促进非资源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
    2 财税政策
        2.1 建立衰老报废煤矿转户基金
        2.2 建立资源型城市技术改造专项基金
        2.3 增加政策性贷款
        2.4 提高单一资源型城市的财政转移支付比例
        2.5 税收优惠政策
    3 环境治理与保护政策
    4 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
    5 投资政策
    6 区域开发政策
总结与展望
    1 本文所作的工作及主要结论
    2 问题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附表1 全国178 个矿城社会经济统计指标
后记
个人简历

(10)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1.2.1 主要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
        1.3.1 研究技术路线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内外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与方法研究现状分析
    §2.1 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与方法概念辨析及研究意义
        2.1.1 油田企业信息化概念辨析及新定义
        2.1.2 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概念辨析及新定义
        2.1.3 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研究的重要意义分析
        2.1.4 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及方法论概念辨析及新定义
        2.1.5 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研究的重要意义分析
    §2.2 国内外油田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2.2.1 石油工业发展史概览
        2.2.2 国外油田企业信息化概况
        2.2.3 国内油田企业基本特征概述
        2.2.4 国内油田企业信息分类情况综述
        2.2.5 国内油田企业信息化基本情况概述
    §2.3 国内外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研究现状
        2.3.1 国内外企业信息化模型研究成果综述
        2.3.2 国内外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研究成果概览
    §2.4 国内外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研究现状
        2.4.1 系统科学及系统工程方法论研究成果概述
        2.4.2 信息科学及信息工程方法论研究成果概述
        2.4.3 地质信息科学及地质信息技术方法论研究成果概述
        2.4.4 大成智慧学及大成智慧工程方法论研究成果概述
        2.4.5 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研究现状评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现状研究
    §3.1 吐哈汕田企业基本情况概述
        3.1.1 油田简介
        3.1.2 发展简史
        3.1.3 战略演变
        3.1.4 组织机构特征
        3.1.5 主要业务及工程技术
        3.1.6 信息分类及特征研究
    §3.2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概论
        3.2.1 信息化建设历程梳理
        3.2.2 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3.2.3 主要信息技术方法发展现状研究
        3.2.4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发展需求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研究
    §4.1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研究现状剖析
        4.1.1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战略模型研究现状
        4.1.2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型研究现状
        4.1.3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技术模型研究现状
        4.1.4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实施模型研究现状
        4.1.5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应用模型研究现状
    §4.2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优化与重构
        4.2.1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战略模型优化与重构
        4.2.2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型完善
        4.2.3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技术模型抽象简化
        4.2.4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实施模型优化与完善
        4.2.5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应用模型优选
    §4.3 一般油田企业信息化参考模型体系的构建
    §4.4 实例解剖——以吐哈油田试验数据中心系统建设与应用项目为例
        4.4.1 项目背景
        4.4.2 项目模型体系组成及其应用效果分析
        4.4.3 解剖认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研究
    §5.1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研究现状分析
    §5.2 系统科学方法论在吐哈油田信息化中的应用
        5.2.1 硬系统方法论的应用情况
        5.2.2 软系统方法论的应用情况
        5.2.3 其它系统科学方法论的应用情况
        5.2.4 一般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应用情况
    §5.3 信息工程方法论在吐哈油田信息化中的应用
    §5.4 地质信息技术方法论在吐哈油田信息化中的应用
        5.4.1 主题信息管理法的应用情况
        5.4.2 信息交互本体法的应用情况
        5.4.3 信息分析综合法的应用情况
        5.4.4 行为功能模拟法的应用情况
        5.4.5 系统整体优化法的应用情况
    §5.5 大成智慧工程方法论在吐哈油田信息化中的应用
        5.5.1 油田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5.5.2 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应用情况
        5.5.3 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的应用情况
    §5.6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体系的构建
        5.6.1 方法论体系构建的目的和意义
        5.6.2 方法论体系的组成结构与特点
        5.6.3 方法论体系的推广应用前景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与认识
        6.1.1 主要研究成果
        6.1.2 主要研究认识
    §6.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测绘部门大庆式企业的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 [1]坚决响应华主席、党中央的伟大号召为在全国测绘部门普及大庆式企业而奋斗[J]. 王大钧. 测绘通报, 1977(S1)
  • [2]全国测绘部门工业学大庆会议闭幕词[J]. 齐光波. 测绘通报, 1977(S1)
  • [3]全国测绘部门工业学大庆会议开幕词[J]. 李廷赞. 测绘通报, 1977(S1)
  • [4]尽快建立我国现代化测绘体系——全国测绘部门工业学大庆会议胜利闭幕余秋里、王震副总理出席会议,谷牧副总理作重要讲话[J]. 新华社. 测绘通报, 1977(S1)
  • [5]尽快建立我国现代化测绘体系——全国测绘部门工业学大庆会议胜利闭幕 余秋里、王震副总理出席会议,谷牧副总理作重要讲话[J]. 新华社. 测绘通报, 1977(06)
  • [6]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手法研究 ——以西安为例[D]. 周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苏联援建对西安现代工业城市建设影响的历史研究[D]. 魏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2)
  • [8]西安高压电瓷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研究[D]. 贺鹏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9]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论与案例研究[D]. 沈镭.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05(11)
  • [10]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与方法研究[D]. 刘锋. 中国地质大学, 2013(04)

标签:;  ;  ;  ;  ;  

测绘部门大庆类企业标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