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地区成矿总结初步成果

三江地区成矿总结初步成果

一、三江地区成矿总结取得初步成果(论文文献综述)

张生辉[1](2006)在《云南三江地区铜铅锌金银综合信息矿产预测》文中提出云南三江地区是中国有色金属贵金属重要成矿带,是全国固体矿产资源十六个重点成矿区带之一。本文在充分搜集分析云南三江地区以往地、物、化、遥及矿产勘查资料的基础上,对该区成矿地质背景进行了全面、系统、完整的论述;在归纳总结云南三江地区已发现的62个主要铜、铅锌、金、银矿床成矿作用、成矿时代、成矿构造地质环境等特征的基础上,从地质构造演化和成矿地质构造环境的角度构建了云南三江地区铜、铅锌、金、银成矿系列;全面论述了云南三江地区主要矿床类型典型矿床特征、各主要成矿区带地质矿产特征和主要矿产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云南三江地区铜、铅锌、金、银综合信息找矿靶区预测并提出了云南三江地区铜、铅锌、金、银找矿工作部署建议。这些成果首次对该区已发现的铜、铅锌、金、银主要矿床成矿特征和成矿规律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对区域找矿靶区进行了预测,对指导区域找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可供矿床学研究及矿产勘查领域科研、生产和教学人员参考。

李龚健[2](2014)在《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带构造演化与典型矿床成矿过程研究》文中提出三江地区地处特提斯构造域东段以及青藏高原东南侧,先后经历了特提斯增生造山以及印度-欧亚陆陆碰撞造山两大阶段。多个微地块于此齐聚一堂,展现出中腰拢合、两侧散开的独特构造格局。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系统解析了典型古特提斯后碰撞型岩浆岩的成因及其大地构造意义;复原了早古生代微地块分布古地理格局并重新界定了哀牢山缝合带位置;建立了特色大型矿床成矿模式并探讨了其构造驱动机制;研究了三江增生造山/碰撞造山演化过程;初步构建了三江特提斯成矿系统时空格架。对哀牢山缝合带北部镇沅地区花岗岩体进行了全岩微量元素、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晚二叠世(248-255Ma)石英斑岩和花岗斑岩形成于哀牢山古特提缝合带后碰撞伸展转换背景下。综合哀牢山缝合带俯冲型和碰撞型岩浆的年龄数据,得出其闭合时限为晚二叠世(260Ma)。通过地层对比分析,以及晚二叠世岩浆岩继承锆石和地层碎屑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与年龄谱线对比工作。结果表明镇沅地区含蛇绿岩套残片的晚古生代地层属于思茅地块的一部分。本文由此在镇沅地区东边界沿着蛇绿岩套的分布新拟定了哀牢山缝合线的位置,认为其夹持于西边的雅轩桥火山弧与东边的金平峨眉山玄武岩之间,并沿着古生代地层的西界向南与马江缝合带衔接。对三江各微地块地层碎屑锆石进行了系统的U-Pb年代学分析,通过全面的年龄谱线比照工作,提出:早古生代时期,华南地块、印支地块(思茅地块)、西羌塘地块和东羌塘地块靠近于印度陆块北部边缘;拉萨地块和滇缅泰马地块(腾冲-保山地块)靠近澳大利亚西北部边缘。对老厂VMS型Pb-Zn-Ag-Cu矿床和镇沅造山型Au矿床进行了系统的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老厂Pb-Zn-Ag-Cu矿床围岩沉积记录、矿体结构、矿石组构和矿物组合反映块状硫化物集聚于海底局部的还原环境中。结合流体包裹体以及S-Pb和H-O-C同位素数据认为矿床形成与岩浆释气作用相关。老厂矿床成生于古特提斯大洋晚密西西比阶(320Ma)洋岛火山环境。火山岩与矿体的Pb-Zn等贱金属的富集与深俯冲地壳物质回返过程相关,其机制可能为早石炭世末期古特提斯大洋板块的初始俯冲作用或者晚寒武世-志留纪原特提斯洋的俯冲作用。镇沅Au矿床S-Pb同位素结果结合前人报导的含金流体He-Ar-C-H-O同位素数据,表明成矿流体主要系下地壳变质流体。矿石矿物组合、元素富集特征、富CO2流体包裹体和S-Pb同位素特征均与造山型金矿床相吻合。结合大地构造背景认为,华南岩石圈在渐新世(30Ma)发生西向俯冲作用,挤压导致区域载金变质流体被驱逐并汇聚,最终发生金属卸载并形成了造山型金矿床。系统开展了地层、蛇绿岩套、弧岩浆岩和碰撞型岩浆岩等多方面综合研究,全面阐释了增生造山期原、古、中、新特提斯旋回的时空演化历程。古特提斯洋俯冲伊始时间(早二叠世)与中特提斯洋开启时间相同,而古特提斯洋闭合时间(早三叠世),与中特提斯俯冲伊始以及新特提斯洋的开启时间也能很好吻合,反映板块扩张为大洋俯冲消减的驱动机制。基于碰撞造山期构造变形、岩浆活动、盆地充填和成矿作用综合研究,首次提出青藏高原陆陆侧向碰撞带四期构造变形史,即挤压褶皱期(>45Ma)、拆沉伸展期(44~32Ma)、挤压走滑期(31~13Ma)和伸展旋钮期(12~0Ma)。基于增生造山/碰撞造山构造演化过程,建立了增生造山原、古、中、新特提斯成矿系统和碰撞造山挤压褶皱、拆沉伸展、挤压走滑与伸展旋钮期成矿系统的时空构架与演化。构造体制转换对三江区域成矿作用的类型与时空分布具有显着的控制作用。叠加成矿在三江地区表现突出,可划分为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岩浆热液叠加、沉积-热液叠加以及多期热液叠加三种类型。

邓军,王长明,李文昌,杨立强,王庆飞[3](2014)在《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与成矿作用研究态势及启示》文中提出简述了"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与成矿作用"项目的总体框架、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总结了已开展的研究工作和研究进展。项目已在4个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进展:(1)通过对缝合带中放射虫硅质岩和基性-超基性岩,以及不同地体内火成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研究,构建了三江地区从原特提斯、古特提斯、中特提斯到新特提斯大地构造-岩浆演化格架;(2)通过对VMS型Cu-Pb-Zn,沉积岩容矿型Zn-Pb-Cu-Ag,夕卡岩/斑岩Cu-Au-Mo及多成因类型Au 4种典型矿床类型研究,建立了复合造山过程中成矿系统结构和解析了巨量金属集聚成矿过程;(3)分析了增生造山→碰撞造山、主碰撞→晚碰撞和晚碰撞→后碰撞三期重要构造体制转换事件,提出了叠加成矿作用的3种类型和9种方式;(4)总结提炼了适合"三江"地区的"斑岩成矿系统+模型+高光谱+蚀变矿物填图+高精度磁测+电法"、"成矿模式+层位+瞬变电磁法+激发极化法"、"成矿系统+重+磁+多种电法"等勘查技术方法。

杨立飞[4](2019)在《兰坪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矿系统》文中研究说明兰坪盆地位于三江特提斯造山带中部,是典型造山盆地。经历了中、新特提斯及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亦是我国重要成矿区域。然其构造演化尚存在争议,成矿系统亟待建立。本文通过碎屑岩地球化学与年代学特征从沉积物物源、思茅地块归属性以及盆地性质等方面研究,解析了盆地构造演化过程,解剖了盆地典型矿床,探讨了成矿系统及复合成矿过程。碎屑岩具有轻稀土右倾、重稀土平缓、负Eu异常,较低的La/Sc(平均4.35)、Sc/Th(0.79),Cr/Th(5.01)和Co/Th(0.76)值特征,碎屑锆石年龄峰值主要集中在25162304Ma、18931855 Ma和244185 Ma三个区间,提出盆地沉积物物源主要来自扬子板块和思茅地块。碎屑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显示思茅地块在新太古代、元古代和古生代峰值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与扬子板块一致,有别于腾冲-保山地块,认为前者属于华夏古陆,后者属于冈瓦纳大陆。结合地球化学和沉积学研究,提出兰坪盆地三叠纪–新近纪为被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分为早-中三叠世前陆盆地、晚三叠-早侏罗世裂谷盆地、中侏罗–晚白垩世陆内坳陷盆地、古近世-始新世前陆盆地和晚渐新世以来的走滑拉分盆地等阶段。金满-连城Cu-Mo矿床具有δ65Cu(-0.350.21‰)、δ13C(-5.3-4.1‰)、δ18O(11.915.5‰)和δ34S(-2.0-4.0‰)同位素特征,认为成矿物质来自盆地沉积岩。δD(-95.2109.7‰)、δ18O(6.28.0‰)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160300℃;820%NaCleqv)特征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变质水,部分来自盆地热卤水和大气降水,提出其属于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金顶Pb-Zn矿床具有δ66Zn(00.35‰)、δ34S(-22.0-13.0‰,-1.02.0‰)同位素特征,认为成矿物质来自新生代砂岩、膏岩层及古油气藏。黄/白铁矿较高Co/Ni值(0.510.0),与MVT型矿床一致,含矿流体为盆地热卤水,属于MVT型矿床。盆地南部笔架山Sb、扎村Au等矿床含矿流体具有低温、低盐度特征,成矿物质主要来自矿区灰岩及岩浆岩,属于低温热液型矿床。通过重点解剖盆地典型矿床和盆地构造演化,划分出古新世-早始新世中低温热液脉型Cu-Mo-Pb-Zn-Ag、渐新世MVT型Pb-Zn-(Cu)和始新世低温热液Sb-Au-As-Hg三类成矿系统,并提出两种复合成矿作用类型。

楚亚婷[5](2016)在《深部地质过程中流体作用及流体演化研究 ——以滇西新生代富碱岩浆成岩成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富碱侵入岩这一概念最早由着名地质学家涂光炽先生于1982年提出,它包括硅不饱和的碱性岩与硅过饱和的碱性花岗岩;两者主要形成于与拉张作用有关的陆内裂谷、热点和后造山松弛环境当中,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常与重要多金属矿床共生相伴;源区多与交代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有关,具有特征的幔源稀土、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组成,它们是地幔流体和物质在深部地球动力学背景下向上运移并与地壳岩石和流体相互作用的历史记录,因而该类岩石被认为是除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浆岩外,另一类可直接探测地幔地质作用的重要岩石。受印度-亚欧大陆俯冲碰撞的影响,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幔源岩浆作用广泛,特别是沿金沙江-哀牢山古缝合带及两侧产出大量以富碱斑岩为主的新生代富碱火成岩和系列相关多金属矿床而彰显其特殊重要性。地幔流体作用是深部地质过程的重要构成,与之相关的成岩成矿作用机制更是当前地学前沿研究课题。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流体作用成矿理论和分析测试技术,结合相关典型矿床研究,以遗留于岩(矿)石中的流体作用微观物质踪迹和流体或玻璃包裹体为载体,以揭示地幔流体作用和流体性质演化导致系列成岩成矿效应为主线,深入剖析滇西新生代以六合、剑川、小桥头正长斑岩为代表的硅不饱和富碱岩浆和以马厂箐赋矿斑状花岗岩为代表的硅过饱和富碱岩浆的成岩成矿过程,并结合老王寨金矿、金顶铅锌矿床中岩(矿)石分析,获得如下主要认识和成果:(1)岩相学研究发现,发育于富碱斑岩及其包体中的富钠微晶玻璃、富铁微晶玻璃以及富铁熔浆包体是一种含地幔标型矿物和挥发分的纳米-微米级的超显微隐晶固体,与寄主岩浆呈熔浆不混溶关系,也见穿插于相关典型矿床岩(矿)石中。研究认为,该物质起源于富集地幔,是具熔浆性质的超临界流体在上升运移过程中因温压等环境突变导致挥发分散失,过冷凝形成的隐晶-雏晶-非晶质固体,是地幔流体参与成岩成矿作用而遗留于岩(矿)石中的现实微观物质踪迹,同时也是引发硅化、碳酸盐化、钾化、钠化蚀变和多金属矿化的重要物质源和动力源。(2)地幔流体在伴随富碱岩浆耦合运移和解耦分离过程中,对主岩、包体和矿床围岩进行交代蚀变和引发多金属矿化。在此过程中,地幔流体自身随环境温压和氧逸度及壳幔混染程度的改变而发生物质组成和流体性质演变,其微观物质踪迹的超微观矿物组成表现为:六合、剑川正长斑岩和包体中以富含典型地幔标型矿物组合→马厂箐赋矿斑岩中产出以出现与矿化有关的微晶金属矿物和富铁、钛硅酸盐组合→老王寨矿化岩石以含金硫化物、碳酸盐、硅酸盐等组合→金顶矿化岩石以铅锌硫化物、碳酸盐、甚至出现硫酸盐等组合为特征;相对应的含矿地幔流体性质演化表现为强地幔属性的熔体→壳幔混染属性的熔流体→以壳源为主导的壳幔混染属性的热液流体。(3)富铁熔浆包体、石英包晶(体)中含CO2和H20的高钾玻璃包裹体、石英方解石包晶(体)和钠长石伟晶岩包体共同构成了贫硅富碱岩浆中所含不混溶的四种不同地幔流体物质成分端元,即含CO2和H20的高钾硅酸盐玻璃代表了富K端元;钠长石伟晶岩包体代表了富Na端元、石英方解石包晶(体)代表了富CO2端元,而富铁熔浆包体与富铁微晶玻璃类型相同,代表了富Fe端元;熔流体不混溶作用和氧逸度变化(包括壳慢物质混染)是引发流体性质演化的根本原因。(4)岩(矿)石年代学研究发现,滇西三江地区新生代富碱岩浆源区的形成和富碱岩浆活动是两个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阶段。幔源包体中交代角闪石的Ar-Ar年龄在102.87±1.19Ma和116Ma左右,而六合花岗质岩浆活动起始时间约为42.8±1.6Ma,与包体结晶成岩和寄主正长斑岩成岩年龄基本一致,为38.63±0.52Ma,指示幔源包体在富碱岩浆形成之前已经遭受过碱交代作用;马厂箐含矿富碱岩浆起始活动时间约为38.51±0.52Ma,结晶成岩时间与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基本吻合,为35.80±0.20Ma;锆石的Ti温度计、稀土元素以及Ce+4/C e+3分析指示了富碱岩浆上侵过程中发生了岩浆混合作用。据此综合分析认为:超前活动地幔流体的交代作用触发了交代富集地幔的形成,来自交代富集地幔源区的硅不饱和富碱岩浆伴随互不混溶含矿地幔流体同步上升运移;该富碱岩浆以其底劈作用和所含地幔流体交代作用引发地壳深熔成长英质岩浆;此后的两类岩浆演化过程分为两部分:一是富碱岩浆直接捕获少量长英质岩浆以不混溶方式继续同步运移至地壳结晶成岩,形成含花岗岩包体的硅不饱和富碱斑岩;二是富碱岩浆与长英质岩浆发生同化混染形成混合岩浆运移至地壳,其中所含不混溶含矿地幔流体伴随其结晶成岩进行自交代蚀变,形成硅过饱和的赋矿花岗岩类岩石。(5)综合研究认为,成矿作用发生的关键并不在于壳幔混染作用,而是含矿地幔流体作用过程中的某个阶段是否易于多金属成矿物质的活化与卸载。地幔流体作用及其流体性质演化过程是制约滇西新生代多金属系列成矿的核心因素。在上述认识成果基础上,运用地幔流体作用结合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的综合分析研究成功揭示,遗留于滇西新生代各类岩(矿)石中的流体作用微观物质踪迹,在与富碱岩浆耦合与解耦过程中,对不同部位的不同岩石进行交代蚀变成矿,相应形成“斑岩型”矿床→“接触交代型”矿床→远程中低温热液矿床系列成矿效应。本论文研究对于深入认识和揭示滇西新生代富碱岩浆-地幔流体-成矿作用三者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岩浆-流体演化关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邓军,葛良胜,杨立强[6](2013)在《构造动力体制与复合造山作用——兼论三江复合造山带时空演化》文中研究表明构造动力体制是研究区域大地构造演化和成矿地质环境的基础,而造山带作为全球金属矿产资源集中产出的地带,同时保留了地球地质构造演化最为丰富的记录,因而是用来解剖不同构造动力体制及相关成矿环境和成矿作用的主要对象。板块构造源于大洋,描述和解释的是以水平运动为主导的板块构造导致的大陆边缘增生和大洋板块消失及与其相关的地质现象,其动力学体制称为大洋动力体制;大陆构造描述和解释的主要是大陆内部而不是边缘发生的以垂直运动(壳幔相互作用)为主导的的大陆物质增生和消失及其相关的地质现象,其动力学体制称为大陆动力体制;而洋陆转换则是水平和垂直运动相互耦合、共同作用的动力学体制,描述和解释的是洋陆转换及其相关的地质现象,可以将其称为转换动力体制。不同构造动力体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同区转承和异区并存特点。每一种构造动力体制都可以激发造山作用,因此,地球上同时存在着不同类型的造山作用和造山带,可以归结为俯冲造山(带)、碰撞造山(带)、伸展造山(带)和陆内造山(带)等完整反映造山带演化过程的4种类型。复合造山概念科学地描述了全球不同造山带的复杂性。它具有三种涵义,一是不同时期相同或不同类型造山带在空间上的复合(叠置);二是同一造山带在不同地质历史阶段、不同构造动力体制下造山作用的时间复合(叠加);三是同时具有时空复合特征的复合造山带。对三江造山带时空结构的解析表明,它是具有时空复合特征的巨型复合造山带的典型代表。

张长青,芮宗瑶,陈毓川,王登红,陈郑辉,娄德波[7](2013)在《中国铅锌矿资源潜力和主要战略接续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铅锌原本是中国的优势资源,但随着国内铅锌资源需求不断增大,中国铅锌的后备资源难以跟上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文章通过总结中国铅锌矿的主要特征,分析中国铅锌资源面临的问题,并根据铅锌资源潜力评价工作需要,将中国铅锌矿床划分为(火山)-沉积变质型、火山岩型海相、火山岩型陆相、矽卡岩型、层控热液型、岩浆热液型、风化(壳)型7类不同的预测类型,共计48个矿床式。基于此,对目前已发现的的潜在铅锌矿集区进行了潜力分析,在全国范围内共划分出28个铅锌资源战略接续区,并对重点接续区进行了介绍。最后通过资源潜力分析,对中国铅锌矿床下一步工作部署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

葛良胜[8](2007)在《滇西北富碱岩浆活动与金多金属成矿系统》文中提出滇西北是西南三江金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属成矿作用与新生代富碱岩浆活动具密切的时空和成因联系。经特提斯复杂地质演化之后,本区处于一个由多陆块拼合形成的陆内环境之中。新生代特殊区域应力边界条件(地理位置)、青藏高原强烈碰撞造山过程、太平洋板块俯冲远程效应和深部多层架结构与分层受力条件下发生的壳-幔相互作用等多元构造动力体制复合,造就了本区复杂的成岩成矿地球动力学环境。陆内深部古(近)东西向构造带重新活动(表现为张性)与地壳浅部其他方向构造活动(主要为压扭性)联合控制着富碱岩体成岩及相关金多金属矿床成矿的时空一体化特征,表现为独立成区(滇西北)、东西成带、带内含多个集中区、成岩成矿形影相随。滇西北富碱岩浆岩是一套以富碱(K2O+Na2O>8%)为突出特点的从基性到中酸性的岩石系列,主体形成于50-20Ma。而与之相关的金多金属矿床(区)表现出多型集中、成矿元素组合复杂、控矿因素多样、成矿时代基本一致的特点。根据富碱岩体δ18):7.72~8.61‰;δ34S:1.7~6.6‰;87Sr/86Sr:0.7054~0.7111;143Nd/144Nd:0.512319~0.512573,εNd(t):-6.75~1.68;206Pb/204Pb:18.094~18.644,207Pb/204Pb:15.537~15.709,208Pb/204Pb:38.566~39.094;δ30Si:0.0~0.4‰;稀土总量较高,不具或仅具微弱的δEu异常,呈右倾的近平滑配分曲线,La/Ce值变化为0.40-0.63;Ce/Nd为1.88-2.81;Sm/Nd为0.11-0.20等综合分析认为,其源区为具有富集地幔Ⅱ型地球化学特点的壳幔混合带。成矿流体属于富碱(K+、Na+),高Cl-、CO2,低Ca2+、Mg2+、S,并以H2O为的地幔型流体。由近东西向构造活动激发并上升至岩浆源区,导致源区岩石部分熔融形成富碱岩浆。地幔富碱流体同时富含Au-Cu等矿质,在流体致浆过程中,通过水岩相互作用又汲取了岩浆源区内的矿质,并随岩浆一起演化和上升,在合适的空间或介质条件下分别成岩成矿。同富碱岩体相比,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在总体相似的同时,还依不同矿床类型、元素组合、产出位置等而各具特点。由此构成了滇西北区域多元构造动力体制及其构造体系-壳幔混合源区及富碱岩浆活动-地幔富矿质流体作用等复杂要素耦合的区域Fe-Cu-Mo-Pb-Zn-Au-Ag-As-Sb-Hg金多金属成矿系统,并可划分为受扬子板块和兰坪盆地两个不同地质构造背景控制的Cu-Pb-Zn-Au-Ag-As-Co-Hg-Sb和Fe-Cu-Mo-Pb-Zn-Au(-Ag)子系统。在各成矿集中区则表现为由不同类型矿化体、蚀变、物化遥异常构成的复杂而有序的矿化网络,并具有不完全相同的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对成矿系统产物的变化和保存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根据成矿系统产物及其变化和保存特点,通过总结不同成矿产物的发现标志和找矿勘查方法组合的有效性,建立了与富碱岩体有关的金多金属矿床区域找矿模型。

肖昌浩[9](2013)在《三江中南段低温热液矿床成矿系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综合分析了云南三江中南段区域成矿背景(不同构造单元出露的地层、构造环境、主要矿床类型、矿床地质特征、矿床地球化学特征、成岩成矿年代学)和三江构造演化,将三江中南段自西向东划分为三个成矿子系列:腾冲与热泉有关的Au成矿子系列、保山赋存于晚古生代碳酸盐岩中Pb-Zn成矿子系列与巍山岩浆—热液多金属成矿子系列。区域构造和矿床构造研究表明,区域深大断裂控制矿床和岩体的空间产出位置,矿区控矿构造、层间破碎带、裂隙等小构造控制着矿体的就位及产出样式,故提出了“大断裂控分布、小构造定就位”。基于野外和显微镜观察发现,三江中南段低温热液成矿系列中矿石结构以开放空间充填型为主。矿石矿物组合简单和围岩蚀变较弱,但不同子系列中矿石矿物组成和元素组合有差异。归纳前人研究成果并结合闪锌矿原位微量研究初步得出三江中南段低温热液成矿系的成矿温度在300℃以内。通过H-0同位素研究揭示三江中南段低温热液成矿系列成矿流体至少有2种来源:①沿断裂运移的成矿流体,包括循环的大气降水和地层中封存卤水;②深部岩浆水的参与。硫同位素研究显示三江中南段低温热液成矿系列硫主要来自岩浆并混有其它来源。硫化物δ34S介于-16.0%0~6.0%o,主要集中在-6.0%0~6.0%o,显示硫主要来自幔源(除东山铅锌矿床外),并有其它硫的贡献,部分硫酸盐可能来自下渗的盆地卤水和地层中封存的蒸发海水。三江中南段低温热液成矿系列成矿物质来源具有多源性。矿石、围岩、单金属硫化物ICP-MS和LA-ICPMS的微量稀土元素显示不同成矿子系列的成矿物质来源主要与其所在构造单元的背景值丰度或顶底板围岩有关。地层中预富集的成矿元素受成矿深部流体或下循环流体的萃取而富集成矿。系统年代学研究表明三江中南段低温成矿系列形成时代与三江构造演化及新生代印亚大陆碰撞过程关系密切。指出腾冲和巍山低温成矿子系列分别产于喜马拉雅期后碰撞(25Ma~至今)和晚碰撞(~34.11±0.36Ma)阶段。后者伴随着特提斯洋演化,具有早期沉积预富集的特点。保山Pb-Zn成矿子系列的形成可能与中特提洋的闭合相关。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三江中南段低温热液成矿系列成矿模式。基于此模式应用成矿系列理论在邻区域进一步找矿方向推测。

薛顺荣[10](2008)在《云南三江地区西北部优势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论文以成矿地质背景分析、成矿规律和典型矿床研究为基础,以区域成矿系列理论为指导,多源综合信息浓缩与类比、求同求异的新思维和矿产资源评价定量技术为手段,建立基于GIS技术平台的固体矿产资源评价系统(MRAS)为核心的“三三”式矿产资源评价方法为研究思路。围绕研究思路,在系统收集研究区已有的地、物、化、遥等资料基础上,通过对各类地学信息的重新处理和解译,从地层与岩相建造、地质构造、岩浆岩、矿产、重力、航磁、水系沉积物、重砂、遥感等方面分析了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并特别探讨了不进一步划分地质背景和划分地质背景的元素含量组合特征、异常分布与地质构造单元的关系,论述了研究区优势矿产为格咱河断裂与三江口—剑川断裂间的普朗—麻花坪地区与印支期、燕山晚期浅成—超浅成中酸性侵入岩和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有关的斑岩型铜多金属矿,其中以与印支期中酸性斑岩有关的斑岩型、矽卡岩—斑岩型铜多金属矿为重点。通过优势矿产资源成矿规律和普朗、红山及北衙典型矿床研究,从统计的观点,定性或定量的概括了地、物、化和遥等直接或间接找矿信息对优势矿产的控矿作用,概括了典型矿床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矿体特征,并建立了成因模式。根据岩浆侵入岩体、矿床点产出的地质构造背景、时空分布、成矿作用,划分并总结了普朗—麻花坪地区的成矿带、成矿系列特征,建立了成矿系列的概念性区域成矿模式。以普朗—麻花坪地区与印支期中酸性斑岩有关的铜多金属矿成矿系列为重点,在已知矿床点与区域地质、重力、航磁、水系沉积物、重砂和遥感等直接或间接找矿信息的空间有机关联分析的基础上,以成矿系列的区域成矿模式为指导,提取和构置了矿床点,出露中酸性岩体,重磁、地球化学和遥感信息推测隐伏中酸性岩体,断裂、重磁线型构造和遥感线性构造影响宽度(BUFFER区),重磁上延5km负剩余异常区和莫霍面的幔坡带,以及Cu元素和Cu-W-Mo、Cu-W-Mo-Au-K2O及Pb-Zn-Ag累加指数异常区,大于5个标准单位和大于10个标准单位的各铜矿物异常汇水盆地等各类地学成矿信息预测变量,以地质统计单元为桥梁,基于MARS系统证据权重法建立了该区综合信息找矿预测证据权重模型,按2×2网格单元对该区优势矿产资源进行了定位评价,以后验概率定量划分了A、B、C三个级别的找矿预测远景区,并与已知铜多金属矿床点关联,编制了该区基于MRAS证据权重法后验概率找矿预测图,从地质角度对找矿预测远景区进行了评价。同时,以普朗—麻花坪地区已有1:20万、1:5万地质矿产调查出露中酸性岩体,重磁、地球化学和遥感推测隐伏中酸性岩体为主,结合断裂构造,重力、航磁和遥感线性解译构造,以及水系沉积物测量成矿元素异常、铜矿物重砂异常汇水盆地,遵循“地质体为单元,面积尽可能小且基本一致”的原则,定性圈定了45个评价矿种成矿有利地段,其中32个为出露中酸性岩体成矿有利地段,13个为推测隐伏中酸性岩体成矿有利地段,运用面金属量法对各成矿有利地段铜多金属矿潜在资源量进行估算,全区预测资源总量:铜13624万吨,金9026吨,银2557万吨,铅1525万吨,锌1199万吨,钨10736万吨,钼466万吨,铍373万吨。并以定性和定量综合成矿信息相结合,系统评价了该区斑岩型铜多金属矿成矿系列找矿潜力和具有大型规模远景的找矿有利地段,提出该区面积性、矿产勘查和重点矿产勘查分层次,分步逐渐实施的寻找大型—超大型铜多金属矿的工作部署建议。

二、三江地区成矿总结取得初步成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江地区成矿总结取得初步成果(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三江地区铜铅锌金银综合信息矿产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绪言
第一章 云南三江地区成矿地质背景
    第一节 区域地层与成矿
    第二节 区域地质构造演化与成矿
    第三节 岩浆岩与成矿
    第四节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第五节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第六节 区域遥感特征
    第七节 成矿地质背景小结
第二章 云南三江地区铜、铅锌、金、银成矿系列与成矿规律
    第一节 区域矿产概述
    第二节 铜、铅锌、金、银主要矿床类型典型矿床特征
    第三节 云南三江地区铜、铅锌、金、银成矿系列
    第四节 成矿区带地质矿产特征
    第五节 云南三江地区主要矿产时空分布规律
第三章 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的理论
    第二节 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的实践
第四章 云南三江地区铜、铅锌、金、银综合信息矿产预测
    第一节 云南三江地区铜、铅锌、金、银综合信息矿产预测靶区
    第二节 云南三江地区铜、铅锌、金、银找矿工作部署建议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摘要
ABSTRACT
致谢

(2)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带构造演化与典型矿床成矿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岩浆—沉积记录与古地理格局再造
        1.3.2 代表性矿床成矿模式与构造驱动
        1.3.3 增生造山/碰撞造山过程
        1.3.4 成矿系统时空构架
    1.4 完成工作量
    1.5 创新点
        1.5.1 增生/碰撞造山演化过程
        1.5.2 古地理格架与缝合带位置新界定
        1.5.3 特色大型矿床成矿模式与构造驱动机制
        1.5.4 成矿系统时空构架
2复杂壳幔结构
    2.1 增生造山结构
        2.1.1 主要地块
        2.1.2 缝合带
        2.1.3 岩浆带
    2.2 碰撞造山结构
        2.2.1 三大剪切带
        2.2.2 岩浆岩类型与时空分布
    2.3 深部结构
3岩浆—沉积记录与古地理格局再造
    3.1 哀牢山缝合带晚二叠世岩浆活动及其构造意义
        3.1.1 地质背景与采样
        3.1.2 分析技术与方法
        3.1.3 地球化学特征
        3.1.4 岩浆源区与岩石成因
        3.1.5 哀牢山古特提洋缝合时限
    3.2 碎屑锆石年代学
    3.3 特提斯早古生代地理格局
    3.4 哀牢山缝合带位置新界定
4代表性矿床成矿模式与构造驱动
    4.1 老厂 Pb-Zn-Ag-Cu 矿床
        4.1.1 区域地质背景
        4.1.2 矿床地质特征
        4.1.3 火山岩元素地球化学
        4.1.4 硫同位素
        4.1.5 铅同位素
        4.1.6 成矿模式与构造指示
        4.1.7 结论
    4.2 镇沅 Au 矿床
        4.2.1 区域地质背景
        4.2.2 矿床地质特征
        4.2.3 构造网络与控矿
        4.2.4 矿床地球化学
        4.2.5 成矿过程与动力学背景
        4.2.6 结论
5特提斯复合造山过程与成矿系统时空构架
    5.1 增生造山构造演化
        5.1.1 原特提斯旋回
        5.1.2 古特提斯旋回
        5.1.3 中特提斯旋回
        5.1.4 新特提斯旋回
        5.1.5 构造演化模型
        5.1.6 微地块裂解与增生
    5.2 碰撞造山构造演化
        5.2.1 挤压褶皱期
        5.2.2 拆沉伸展期
        5.2.3 挤压走滑期
        5.2.4 伸展旋钮期
        5.2.5 构造演化过程与效应
    5.3 复合造山特征与构造转换
    5.4 成矿系统划分与演化
        5.4.1 增生造山成矿系统
        5.4.2 碰撞造山成矿系统
        5.4.3 复合造山成矿系统特色
6结论
    6.1 主要认识与成果
        6.1.1 增生造山演化过程
        6.1.2 碰撞造山演化过程
        6.1.3 后碰撞型岩浆岩成因与大地构造指示
        6.1.4 古地理格架与缝合带位置新界定
        6.1.5 特色大型矿床成矿模式及其构造驱动机制
        6.1.6 成矿系统时空构架
    6.2 存在问题与建议
        6.2.1 原-古特提斯的构造转换形式和机制
        6.2.2 中生代板内伸展的动力学机制与成矿事件
        6.2.3 富集地幔再活化的触发机制与成岩成矿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与成矿作用研究态势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总体目标
2 研究内容
3 研究进展
    3.1 三江特提斯构造域大地构造格架及岩浆演化
        3.1.1 古特提斯演化
        3.1.2 中特提斯演化
        3.1.3 新特提斯演化
    3.2 复合造山过程中成矿系统结构和巨量金属集聚成矿过程
    3.3 构造体制转换与复合叠加成矿
    3.4 成矿预测理论和勘查技术集成
4 结语

(4)兰坪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矿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1.1 选题背景
        1.1.2 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创新点
        1.5.1 解析盆地性质
        1.5.2 示踪沉积物物源
        1.5.3 约束成矿物质与流体来源
        1.5.4 研究新生代成矿系统及复合成矿作用
2 三江特提斯构造演化
    2.1 原特提斯洋
    2.2 古特提斯洋
    2.3 中特提斯洋
    2.4 新特提斯洋
    2.5 新生代碰撞造山
3 兰坪盆地构造演化
    3.1 物质来源
        3.1.1 盆地地质
        3.1.2 样品与岩相学
        3.1.3 碎屑岩地球化学
        3.1.4 碎屑锆石年代学
        3.1.5 物质来源讨论
    3.2 地块属性与盆地性质
        3.2.1 地块属性
        3.2.2 盆地性质
4 兰坪盆地典型矿床
    4.1 金满-连城Cu-Mo矿床
        4.1.1 矿床地质
        4.1.2 矿体与矿石
        4.1.3 含矿流体
        4.1.4 成矿物质
        4.1.5 成矿制机制
    4.2 金顶Pb-Zn矿床
        4.2.1 矿床地质
        4.2.2 矿体与矿石
        4.2.3 含矿流体
        4.2.4 成矿物质
        4.2.5 成矿机制
    4.3 白秧坪Pb-Zn-Cu-Ag矿集区
        4.3.1 东矿带
        4.3.2 西矿段
5 兰坪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矿系统
    5.1 古新世前陆盆地与中低温热液脉型成矿系统
        5.1.1 成矿时代
        5.1.2 成矿物质
        5.1.3 含矿流体
        5.1.4 成矿机理
    5.2 渐新世走滑拉分盆地与MVT型成矿系统
        5.2.1 成矿年代
        5.2.2 成矿物质
        5.2.3 含矿流体
        5.2.4 成矿机理
    5.3 始新世前陆盆地与低温热液成矿系统
        5.3.1 成矿年代
        5.3.2 成矿物质
        5.3.3 含矿流体
        5.3.4 成矿机理
    5.4 盆地复合成矿作用
6 结语
    6.1 主要认识与成果
        6.1.1 思茅地块属性
        6.1.2 盆地沉积物物源
        6.1.3 盆地构造演化
        6.1.4 盆地成矿系统
    6.2 存在问题
        6.2.1 成矿系统时限约束
        6.2.2 成矿系统与岩浆岩关系
        6.2.3 成矿系统间耦合关系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5)深部地质过程中流体作用及流体演化研究 ——以滇西新生代富碱岩浆成岩成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研究区地质构造背景
        1.2.2 研究区富碱岩浆成岩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1.2.3 地幔流体作用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4 论文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滇西地区成岩成矿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大地构造背景
        2.1.1 构造单元及演化
        2.1.2 主要深大断裂特征
    2.2 地球物理特征
        2.2.1 遥感地质特征
        2.2.2 地球物理异常信息
    2.3 研究区地层、岩浆岩概况
        2.3.1 区域地层概况
        2.3.2 区域岩浆岩概况
    2.4 研究区富碱火成岩及相关多金属矿床的分布特征
        2.4.1 新生代富碱火成岩的时空分布
        2.4.2 多金属矿床分布特征
    2.5 研究区典型矿床地质背景特征
        2.5.1 马厂箐矿床地质特征概述
        2.5.2 老王寨金矿地质特征概述
        2.5.3 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地质特征概述
        2.5.4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小结
    本章小结
第3章 富碱斑岩及包体岩相学研究
    3.1 典型富碱斑岩及其包体岩石特征
    3.2 主岩和包体中流体作用微观物质踪迹特征
        3.2.1 富钠微晶玻璃
        3.2.2 富铁微晶玻璃
        3.2.3 富铁熔浆包体
    3.3 典型矿床中流体作用微观物质踪迹特征
        3.3.1 马厂菁钼铜金矿床
        3.3.2 老王寨金矿床
        3.3.3 金顶铅锌矿床
    3.4 流体作用微观物质踪迹的属性分析
    本章小结
第4章 典型富碱斑岩及相关矿床地球化学
    4.1 元素地球化学
        4.1.1 主岩和包体的常量元素分析
        4.1.2 主岩和包体的稀土和微量元素分析
        4.1.3 典型矿床的稀土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4.2 典型岩石和矿床的同位素地球化学
        4.2.1 主岩和包体的Pb、Sr、Nd同位素特征
        4.2.2 典型矿床的Pb、Sr、Nd同位素特征
        4.2.3 典型矿床的稀有气体同位素特征
    4.3 富碱岩浆起源与地幔流体交代作用
        4.3.1 富碱岩浆源区的“部分熔融作用”
        4.3.2 富碱岩浆源区中的地幔流体交代作用
    本章小结
第5章 流体作用演化的地质年代学研究
    5.1 典型岩石和包体的锆石U-Pb定年
        5.1.1 岩石基本特征
        5.1.2 六合花岗岩包体岩相学特征
        5.1.3 样品制备、分析方法及锆石特征
        5.1.4 锆石U-Pb定年
        5.1.5 富碱岩浆成岩时代
    5.2 锆石所记录的岩浆混合作用
        5.2.1 锆石稀土特征分析
        5.2.2 岩浆氧逸度估算
        5.2.3 锆石Ti温度计
    5.3 含矿地幔流体作用时限
        5.3.1 锆石的地幔流体作用特征
        5.3.2 交代角闪石Ar-Ar定年
        5.3.3 六合岩体中石英包晶和马厂箐硅化石英的ESR定年
        5.3.4 马厂箐辉钼矿Re-Os定年
    5.4 含矿地幔流体作用及流体性质演化
        5.4.1 地幔流体作用“超前性”
        5.4.2 流体作用演化序列
    本章小结
第6章 玻璃-流体包裹体不混溶特征研究
    6.1 玻璃/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6.1.1 特殊包体岩石学特征
        6.1.2 流体包裹体显微特征
        6.1.3 玻璃包裹体特征
    6.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6.2.1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
        6.2.2 压力估算
    6.3 各类包晶(体)与玻璃包裹体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6.3.1 玻璃包裹体原位电子探针分析
        6.3.2 包晶(体)和主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6.4 地幔流体演化过程中的不混溶作用
        6.4.1 地幔流体运移及演化特征
        6.4.2 硅酸盐熔体-富CO_2流体不混溶作用
        6.4.3 富碱高钾硅酸盐玻璃熔体演化特征
    本章小结
第7章 深源包体的上升定位动力学机制探讨
    7.1 深源包体分布特征
    7.2 包体沉浮定位动力学机制理论基础
    7.3 理论计算结果
        7.3.1 粘度和密度
        7.3.2 包体最小沉浮半径
        7.3.3 包体沉浮速率
    7.4 包体/不混溶熔流体上升定位动力学机制分析
        7.4.1 研究区包体沉浮机制分析
        7.4.2 不混溶熔流体上升运移机制探讨
    本章小结
第8章 深部地质过程的流体作用演化
    8.1 富碱岩浆源区与地幔流体的关系
        8.1.1 富碱岩浆形成的构造动力学背景
        8.1.2 富碱岩浆源区形成机制
    8.2 成岩成矿作用和地幔流体演化
        8.2.1 成岩成矿作用与地幔流体的关系
        8.2.2 富碱岩浆运移与地幔流体演化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构造动力体制与复合造山作用——兼论三江复合造山带时空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全球构造动力体制
    2.1 大洋动力体制
    2.2 大陆动力体制
    2.3 转换动力体制
    2.4 构造动力体制的同区转承和异区并存
3 造山带与复合造山
    3.1 关于造山 (带) 类型
    3.2 关于碰撞和伸展造山作用
    3.3 关于陆 (板) 内造山
    3.4 关于造山过程
    3.5 关于复合造山
4 三江复合造山带的时空演化
    4.1 三江复合造山带的基本结构
    4.2 造山过程的构造动力体制控制与空间复合
    4.3 复合造山作用的时间演化
5 结论

(7)中国铅锌矿资源潜力和主要战略接续区(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1.1 中国铅锌矿床分布及成矿条件
    1.2 中国铅锌矿床主要特点
        (1) 资源丰富, 分布地区广, 但相对集中
        (2) 探明资源储量大, 贫矿多, 富矿少
        (3) 铅锌矿床物质成分复杂, 共伴生组分多, 综合利用价值大
        (4) 现有资源形势不容乐观
        (5) 成矿条件优越, 找矿潜力大
    1.3 中国铅锌矿床主要成因类型
2 中国铅锌矿战略接续区划分
    2.1 预测类型划分
    2.2 战略接续区划分
3 重要铅锌资源接续区特征
    3.1 川滇黔接续区
        1) 含矿建造形成
        2) 流体形成阶段
        3) 流体运移阶段
        4) 卸载成矿阶段
    3.2 西秦岭接续区
    3.3 三江中北段类乌齐—左贡接续区
    3.4 三江南段兰坪接续区
    3.5 冈底斯接续区
4 主要接续区潜力评述
    4.1 潜力分析
        4.1.1 西部新矿区潜力初步显现
        4.1.2 东部老矿区深部找矿潜力不容忽视
    4.2 典型类型铅锌接续区潜力评述
        4.2.1 矽卡岩型铅锌接续区——以冈底斯矿集区为例
        4.2.2 碳酸盐岩型铅锌接续区——以川滇黔接续区为例
        4.2.3 海底喷流沉积型铅锌接续区——以西秦岭接续区为例
        4.2.4 沉积-热液改造型铅锌接续区——以西藏类乌齐—左贡矿集区为例
        4.2.5 砂 (砾) 岩型铅锌接续区——以兰坪矿集区为例
5 下步勘查建议
    (1) 加大资金投入, 实现国家找矿目标。
    (2) 依靠科技进步, 提高资源利用率。
    (3) 实施资源整合, 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4) 重视物探工作, 进一步提高找矿效果。
    (5) 重视矽卡岩型和层控型铅锌矿床勘查工作, 力争实现找矿新突破。
    (6) 依靠老区、发展新区, 重视东、西部两种资源。

(8)滇西北富碱岩浆活动与金多金属成矿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
    1.2 研究范围、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3 技术路线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1.3.1 碱性岩与富碱岩体
        1.3.2 斑岩型矿床与碱性岩型矿床
        1.3.3 成矿系列与成矿系统
        1.3.4 中国金矿床分类探讨
        1.3.5 金矿成矿地质环境专属性与成矿-找矿体系
    1.4 主要工作量
    1.5 论文结构
2 区域构造演化及新生代构造动力学环境
    2.1 特提斯构造演化及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特征
        2.1.1 特提斯构造演化
        2.1.2 大地构造单元特征
    2.2 陆内构造演化及新生代构造体系
        2.2.1 陆内构造演化
        2.2.2 新生代构造活动
    2.4 新生代构造动力学环境
3 富碱岩浆活动及成岩动力学
    3.1 时空分布
        3.1.1 时间分布
        3.1.2 空间分布
    3.2 岩石学及矿物学特征
    3.3 岩石化学特征
        3.3.1 岩石化学成分特征
        3.3.2 岩石化学分类命名
        3.3.3 富碱岩体(脉)演化系列
    3.4 岩桨起源
        3.4.1 富碱岩体(脉)同源性
        3.4.2 富碱岩体(脉)的源区
        3.4.3 讨论
    3.5 成岩动力学
        3.5.1 构造环境判别
        3.5.2 构造环境讨论
        3.5.3 多元构造动力体制复合的成岩动力学
    3.6 成岩机制
4 金多金属矿床地质-地球化学与成因
    4.1 空间分布与应用类型
        4.1.1 空间分布
        4.1.2 应用类型
    4.2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4.2.1 马厂箐金多金属矿床
        4.2.2 北衙金多金属矿床
        4.2.3 巍山扎村金多金属矿床
        4.2.4 小水井-大龙潭金多金属矿集区
    4.3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4.3.1 同位素地球化学
        4.3.2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4.3.3 包裹体地球化学
    4.5 矿床成因
        4.5.1 成岩成矿作用一体化
        4.5.2 成矿过程分析
        4.5.3 矿质在流体中的搬运与沉淀
5 金多金属成矿系统
    5.1 成矿时代和理论类型
        5.1.1 成矿时代
        5.1.2 理论类型
    5.2 成岩成矿作用地质环境控制
        5.2.1 大地构造演化中的时空叠接与成矿地质构造环境
        5.2.2 大地构造演化中的物质交换与成矿地球化学环境
        5.2.3 小结
    5.3 成岩成矿作用的构造控制
        5.3.1 岩(矿)带、集中区的构造控制
        5.3.2 岩(矿床)体(脉)产出的构造控制
    5.4 金多金属成矿的富碱岩浆活动控制
        5.4.1 与富碱岩浆活动相关的矿化谱系
        5.4.2 金多金属成矿富碱岩体岩石化学控制
    5.5 成岩成矿作用的地层控制
    5.6 成矿系统
        5.6.1 成矿系统属性特征
        5.6.2 成矿系统要素
        5.6.3 成矿系统作用过程
        5.6.4 成矿子系统
    5.7 成矿系统形成的深部构造基础及动力学
        5.7.1 深部构造基础
        5.7.2 金多金属成矿系统动力学
6 金多金属成矿系统产物和找矿系统
    6.1 成矿系统的产物
        6.1.1 区域金多金属成矿系列
        6.1.2 成矿集中区的矿化网络
    6.2 成矿系统产物的变化和保存
        6.2.1 成矿系统产物变化和保存的控制因素
        6.2.2 成矿系统产物变化的结果
    6.3 成矿系统产物的分布规律综述
    6.4 成矿系统产物的发现与找矿系统
        6.4.1 区域成矿系统产物发现的标志体系
        6.4.2 部分成矿集中区成矿系统产物的发现标志
        6.4.3 区域成矿系统产物的发现思路
        6.4.4 找矿系统
7 结论
    1、金矿床从理论类型到应用类型的分类方案。
    2、基于地质环境成矿专属性的成矿一找矿体系
    3、区域大地构造演化历史及新生代多元构造动力学体制及其表现。
    4、区域富碱岩浆活动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岩浆成因、形成环境及成岩动 力学
    5、金多金属矿床的应类型及典型矿床地质一地球化学特征。
    6、金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机制。
    7、基于成矿时间-空间(环境)的金多金属矿床理论类型和金多金属成矿区 城控制
    8、金多金属矿床成矿系统及其动力学。
    9、区域成矿系统的成矿产物及其变化和保存。
    10、对成矿系统产物的发现问题与找矿系统。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9)三江中南段低温热液矿床成矿系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成矿系列研究现状及进展
    1.3 低温热液矿床研究现状及进展
    1.4 研究目的、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思路
        1.4.3 技术路线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工作量
2 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三江特提斯大地构造格架
        2.1.2 三江地区构造演化
        2.1.3 三江特提斯岩浆带时空格架
    2.2 成矿子系列划分
3 与热泉活动有关的低温热液AU成矿子系列
    3.1 与热泉活动有关的低温热液Au矿床的区域分布
    3.2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3.2.1 热海地热区
        3.2.2 两河Au矿床
    3.3 小结
4 赋存于晚古生代碳酸盐岩中的低温热液铅锌成矿子系列
    4.1 西邑Pb-Zn矿床
        4.1.1 区域地质
        4.1.2 矿床地质
        4.1.3 矿物成分
        4.1.4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5 矿床成矿年龄
        4.1.6 成矿过程
    4.2 东山Pb-Zn矿床
        4.2.1 成矿背景
        4.2.2 矿床地质
        4.2.3 矿物成分
        4.2.4 成矿温度
        4.2.5 S同位素特征
    4.3 小结
5 巍山沉积盆地中岩浆—低温热液多金属成矿子系列
    5.1 莲花山Au矿化点
        5.1.1 岩石名称和组分
        5.1.2 岩体锆石分析
        5.1.3 岩浆岩与成矿关系
    5.2 扎村金矿床
        5.2.1 地质背景
        5.2.2 矿床地质
        5.2.3 黄铁矿矿物成分
        5.2.4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5.3 笔架山锑矿床
        5.3.1 地质背景
        5.3.2 矿床地质
        5.3.3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5.3.4 成矿年龄
    5.4 小结
        5.4.1 成岩成矿背景
        5.4.2 成矿温度
        5.4.3 成矿元素和矿石矿物组合
        5.4.4 成矿模式
6 三江中南段低温热液成矿系列概述
    6.1 成矿系列的时空分布
        6.1.1 三江低温热液矿床成矿系列空间分布
        6.1.2 三江低温热液矿床成矿系列年代学格架
    6.2 成矿环境
    6.3 成矿温度
    6.4 成矿物质来源
    6.5 成矿模式
    6.6 找矿前景
7 结语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云南三江地区西北部优势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依据
    第二节 研究区概况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六节 主要研究内容和完成工作量
    第七节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第八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综合信息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处理
    第一节 地质数据处理
    第二节 地理数据处理
    第三节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
    第四节 地球化学数据处理
    第五节 遥感数据处理
    第六节 综合数据处理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第一节 区域地质背景
    第二节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第三节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第四节 遥感地质特征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优势矿产成矿规律和典型矿床
    第一节 控矿因素分析
    第二节 典型矿床
    第三节 成矿系列及区域成矿模式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优势矿产资源综合信息定位评价
    第一节 矿产资源定位评价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评价技术思路
    第三节 地质统计单元划分、地质变量提取与赋值及模型单元选择
    第四节 综合致矿异常信息专题图层确定
    第五节 基于MRAS证据权重法的找矿预测远景区评价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优势矿产资源量估算
    第一节 矿产资源量估算的基本方法
    第二节 矿产资源量估算结果
    第三节 成矿有利地段评价及工作部署建议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第三节 问题与讨论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件
个人简历

四、三江地区成矿总结取得初步成果(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三江地区铜铅锌金银综合信息矿产预测[D]. 张生辉. 吉林大学, 2006(05)
  • [2]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带构造演化与典型矿床成矿过程研究[D]. 李龚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8)
  • [3]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与成矿作用研究态势及启示[J]. 邓军,王长明,李文昌,杨立强,王庆飞. 地学前缘, 2014(01)
  • [4]兰坪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矿系统[D]. 杨立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5]深部地质过程中流体作用及流体演化研究 ——以滇西新生代富碱岩浆成岩成矿为例[D]. 楚亚婷.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5)
  • [6]构造动力体制与复合造山作用——兼论三江复合造山带时空演化[J]. 邓军,葛良胜,杨立强. 岩石学报, 2013(04)
  • [7]中国铅锌矿资源潜力和主要战略接续区[J]. 张长青,芮宗瑶,陈毓川,王登红,陈郑辉,娄德波. 中国地质, 2013(01)
  • [8]滇西北富碱岩浆活动与金多金属成矿系统[D]. 葛良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02)
  • [9]三江中南段低温热液矿床成矿系列研究[D]. 肖昌浩.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5)
  • [10]云南三江地区西北部优势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研究[D]. 薛顺荣.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8(04)

标签:;  

三江地区成矿总结初步成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