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新指针”意欲何为?(论文文献综述)
石敏[1](2019)在《安倍两次执政时期对华政策调整及其动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以来随着中日两国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动,两强并立趋势渐趋明朗,尤其是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越日本,跃居第二位之后,中日两国进入了战略磨合期,如何塑造与中国的关系成为日本外交政策中至关重要的课题。日本作为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其首相在对华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进一步对两国关系产生深刻影响。当今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两次执政的经历,及前后对华大相径庭的外交政策引起学者们的关注。第一次执政时期,安倍晋三积极改善对华外交,主张两国建立战略互惠关系。然而时隔五年,安倍再次出任首相后一改之前的“战略互惠”立场,不断展现强硬的对华姿态。由此可以看出,安倍两次执政时期的对华政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什么因素迫使他在第一次执政时期对华偏温和友好?又是什么动因促使其第二次执政时将矛头对准了中国?这些问题对于指导中国今后如何正确看待安倍对华政策、正确处理中日关系有着重要的价值,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在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的视角下进行研究,该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顺应新时代兴起的、且历经二十多年渐趋成熟的理论。新古典现实主义架构以体系层次和国内层次为分析视角,实现了双层次的跨越。本文将亚太格局变动带来的压力和机遇作为自变量,将领导人意象、社会舆论产生的认知干预,政党制度、事前审查制度及议会制度等国家制度带来的制度干预作为中介变量,通过分析自变量输入国内之后、在中介变量干预下,与“认知—决策—政策执行”这—国内进程产生纷繁复杂作用的过程来深入分析安倍内阁对华政策调整的动因。通过对安倍两次执政时期对华政策调整和动因研究,在当下及未来中日关系分析及研究上延续科学理性的视角。这对于正确剖析2017年之后安倍对华释放友好信号并于2018年实现访华的行为,理清安倍意欲通过经济上与中国增强合作来提高支持率和政绩、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之际为日本经济寻求发展新路径的真实意图有着重要意义。文章结论部分从全文的分析思路出发建议中国从国家利益和国际大局出发、维稳与维权并行、理性处理今后的中日关系以在国际较量中占据主动地位。
陈雅琳[2](2018)在《日本在中美南海争端中的角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南海问题作为东亚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与东南亚最大的国家集团中的一些成员国间的利益纠葛,在国际社会中备受关注。除南海主权声索国外,美国和日本等域外国家为谋取自身利益在南海兴风作浪,欲将南海之水越搅越混,以趁火打劫。而中国与南海主权声索国间力量对比的不平衡使得与中国有南海主权争端的国家几乎无一例外的欢迎美国、日本等域外国家的介入。这为美国、日本等域外国家干涉南海问题提供了契机。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和中美两国实力的逐渐缩小,南海地区成为中美博弈的前沿阵地。而日本作为中国在地缘上的邻国和美国的同盟国,其在中美南海博弈中的角色更值得我们关注。因此,厘清日本在中美日三国的角色需求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梳理日本自帝国主义时期至今的南海政策,运用国家角色理论,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日本在中美南海争端中的角色,总结了多年来中国在处理南海问题时的战略思维。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日本在中美南海争端中的角色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南海问题涉及主权声索国较多,加之美国、日本等域外国家极力干预,显然其最终解决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因此,认清当前局势,厘清日本在中美日三国的角色需求及在南海问题上各个国家间的关系,对我们今后在南海地区与他国进行博弈该采取何种策略或战略思维具有一定的启示。
张铎[3](2017)在《日本安倍政府东亚安全政策研究》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东亚地区安全形势仍然严峻复杂。美国奥巴马政府实行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将美国军事战略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朝鲜核试验和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使朝鲜半岛局势更加复杂和紧张。安倍二次执政后,积极推动修改和平宪法和系列安保法案,解禁集体自卫权,摒弃专守防卫的“战后体制”,使日本重新成为能够主动对外宣战的“能战国家”。由于日本具有侵略东亚地区国家的战争历史,中日两国存在着钓鱼岛和东海海洋划界的领土主权争端,对日本的东亚安全政策和军事动态应当高度关注,积极应对日本军事安全政策对中国国家安全和东亚地区和平与稳定可能产生的威胁和挑战。本文全面地研究了日本安倍政府东亚安全政策出台的背景、安倍政府东亚安全政策及其实施,分析了安倍政府东亚安全政策对东亚地区安全的影响,提出了中国的战略对策。第一章,安倍政府东亚安全政策背景分析。从日本国内层面看,二战后,日本长期受到《日美安全条约》和“和平宪法”的双重制约,致使日本在丧失部分自主性的同时,安全上依赖于美国。冷战后,小泽一郎提出了“普通国家论”,为战后日本安全政策进行了重新定位。安倍二次执政后,日本政治更加保守化,试图打破二战后国际秩序,使日本走向普通国家化。从外部因素看,日本安全政策长期以日美同盟为基轴,奥巴马政府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对安倍政府安全政策起到了助推的作用。从地区层面来看,东亚地区国际体系正发生重要历史转型,中国的崛起使东亚地区出现中日两强并立的局面。中日间力量对比的变化使两国的结构性矛盾凸显,地区安全形势变得更加复杂。第二章,安倍政府东亚安全战略目标与政策。安倍政府以重建日本“军事大国”为其安全政策的主要目标。彻底摒弃了“专守防卫”的安全政策,背离了战后以来日本一直坚持的和平主义路线。安倍政府不断强化日美同盟,通过修改《日美防卫合作指针》深化日美双边军事合作,并力求与美国的亚太战略相对接。与此同时,安倍政府注重提升日本自身的防卫能力,并将其视为维护国家安全之根本。为此,安倍政府构建了“综合机动防卫体制”,并制定了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态”的应对措施。此外,安倍政府积极向海外派兵,参与地区和全球安全事务,以提升其国际影响力。第三章,安倍政府东亚安全政策的实施。安倍政府东亚安全政策主要是在修改和平宪法、加强日美同盟体系、推进军力建设、构筑多边同盟关系四个层面展开的。具体来看,安倍政府通过修改安保系列法案,解禁集体自卫权,为自卫队打开枷锁,使日本重新成为能对外主动宣战的国家。通过修改安保系列法案,使日本自卫队更具进攻性。安倍政府在日美同盟框架下扩大日美安全合作领域,提高两国在应对各种事态上的无缝合作能力。从而全方位提升日本的军事作战水平和整体防卫能力。安倍政府积极推进日本的军备建设,加强应对岛屿攻击的军事设施建设,增强其海洋军事实力和地区海上的控制能力。此外,安倍政府积极在东亚地区搭建准同盟框架,构筑“日美澳印”所谓的民主安全砖石菱形。通过渲染地区威胁从而积极介入东亚地区事务,积极介入中国南海问题。第四章,安倍政府东亚安全政策的影响及对策。安倍政府东亚安全政策的特点是,构筑日美同盟轴心,使日本走上了重建军事大国的道路,更具对外军事扩张性。日本安倍政府的东亚安全政策使东亚地区军事安全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加深了东亚地区大国的安全困境,对东亚地区国际秩序构成新的挑战。应对安倍政府东亚安全政策及其挑战,维护东亚地区和平与安全,扞卫二战后东亚地区国际秩序成为重要外交目标。为此,中国应当积极倡导新的安全观,推动建立东亚地区安全合作架构。中日应当妥善处理两国间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争端,建立安全对话和危机管控机制。与此同时,更应该加强中国的国防能力建设,提升中国军备水平,以有效维护中国领土主权和国家安全利益。
孙斌[4](2016)在《试析日美同盟联合作战能力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日美军事同盟是当今世界需要关注的双边关系之一,是日美联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美军事同盟着重加强联合作战能力的构建,以提升自身军事力量,并为日美同盟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力量保障,为美国推行对外战略及日本军事力量走向世界提供条件。研究表明,这势必对亚太地区的安全及战略格局产生重要影响,理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韩建平[5](2016)在《安倍二次执政以来日本对华外交战略调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围绕如何看待21世纪世界格局和日本在其中的地位的议题,日本外交力量形成了三大战略派别:亲美派、亚洲派和右翼民族主义派。围绕如何增进日本国家利益,增强日本独立性,使日本成为多极化世界中的“一极”的问题,三大战略派别在外交资源分配权上相互博弈,导致从小泉执政到安倍二次执政时,日本外交在亲美、重视亚洲和激进自主三个维度上不断摇摆、漂流、演变。这成为安倍二次执政以来日本对华外交战略调整的基础。安倍第二任内阁初期继承了民主党执政时期日本对华外交实践的遗产,继承了安倍首任内阁的价值观外交理念。日本国家安全保障会议的正式启动标志安倍内阁战略领导机制的建立,也标志安倍内阁领导下的日本对华外交战略第一次微调的成功,对华开展的战略性外交逐渐步入成熟期。中日四点原则共识的达成和安倍对中国实现首脑访问,标志着安倍内阁对华外交战略进入了第二次微调进程。与第一次微调强调实现两国关系正常交流不同,二次微调的目标是共同建立一个畅通的日中高层交流机制或平台,安倍对华外交进入实用主义外交新阶段。安倍内阁对华外交战略调整是突破安倍再度执政初期的外交困局的需要,也是配合日本整体外交战略调整的需要,也是遏制中国、夺回“强大的日本”的需要。通过对华外交新战略赢取政绩争取选民支持进而巩固政权是安倍内阁对华外交战略调整的内在动力。对华战略“战略互惠”自身局限、国际体系的雅尔塔秩序、政治体制运行机制的限制以及安倍个人执政理念局限性等在实际战略调整中都有可能成为调整的现实障碍。安倍内阁对华外交战略调整的内容包含:政治上对冲中国崛起,以包围促谈判,以交流谋利益;经济上对抗中国“一带一路”战略,鼓励日企采纳“中国加一”战略,与中国争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影响力,同时,加入TPP谈判对抗中国的区域经济整合计划,将TPP的重要性置于中日韩自贸区之上;军事上谋求安全菱形同盟,为增加对华战略手段,安倍对日本制度进行改革,解除武器出口禁令和清除了使用武力的制度障碍,在国际舞台上强调中国的军事威胁,意图拉拢某些大国应对“中国威胁”;文化上鼓励中日民间交往,以文化外交为战略手段增进日本的国家利益。安倍内阁对华外交战略调整的核心目标是推动日本成为全球性大国,增进日本的国家利益,其实质是迟滞乃至遏制中国崛起,利用中国的战略资源增进日本的国家利益。安倍对华外交调整具有坚持程序合法性、兼顾中美关系、以邻为壑制衡中国和战略性全面应对等特征。安倍内阁对华外交战略调整在对中国外交的影响为:冲击着中国整体外交布局、迟滞了中华民族崛起进程,影响了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还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形成压制。对日本外交战略的影响为:因过于强调对冲中国外交造成战略能耗较大并引发中国反制,冲击了日本“地球仪外交”与日本联合国外交,使日本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一部分降低了日本外交自主性,损害了日本国际地位。安倍领导下的日本暂时减弱了对华外交的战略摇摆、漂流特征,意味着日本对华外交战略将步入一段较长时期的战略定型期或成熟期。安倍内阁目前仍在接触和防范中国的基础上不断寻找日本国家利益的平衡点,随着日本深度参与全球化外交,对华外交战略手段将更趋成熟,对华外交将更加走向务实。
王彬[6](2015)在《浅析新版《日美防卫合作指针》》文中提出2015年4月27日美日安保磋商委员会发表新版《日美防卫合作指针》,重新定义了美日军事合作,取消了美日军事合作的地理限制范围,将美日军事合作推向"全球"。这一修订对中国周边地区安全形势及亚太安全形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拟从修订过程、主要变化特征以及所造成的影响方面对新版《日美防卫合作指针》进行简要分析。在日本首先安倍晋三访美之际,由美日两国外交部长与国防部长组成的美日安保磋商委员会(2+2会议)于2015年4月27日发表了新版《日美防卫合作指针》1,这是美日双方间隔18年后再次修订《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宣布建立"将促进旨在应对21世纪新产生的课题的更为有效的日美同盟关系",将美日同盟关系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新版《防卫合作指针》是在美日双方在新的国际关系背景下,根据双方各自利益需求进行修订的,同1997年版《日美防卫合作指针》有较大变化。本文将从新版《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修订过程、主要变化特征、造成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以期能对新版《防卫合作指针》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马亚男[7](2013)在《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亚洲战略是美国全球战略中的一部分。奥巴马上台以来,为了维护和巩固美国在亚洲地区的领导地位和战略利益,积极整合全球资源,将战略重点转向亚洲地区。美国在亚洲地区战略的调整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安全、外交和大国关系等各个方面。在美国、日本等传统西方国家整体衰落、亚洲地区大国不断崛起、美国在亚洲地区利益日益增加的背景下,美国以“巧实力”外交为手段,在巩固传统盟友的基础上,积极拉拢新伙伴,完善前沿部署战略,力图构筑以美国为主的地区双边和多边机制。美国“重返亚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应对中国在亚洲日益形成的影响力,遏制中国的崛起,特别是积极介入地区争端,因此,中国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及时准备好应对的策略。本文第一章从美国“重返亚洲”的提出、内涵和特点进行了研究。冷战前美国在亚洲政策的初步形成,冷战后,美国先后经历了老布什时期的超越围堵、克林顿时期的参与和扩展、小布什时期的单边主义,到奥巴马时期“重返亚洲”战略的提出,得出美国“重返亚洲”的实质是要重新取得该地区的主导权。本文第二章从目标、举措和效果评估三方面对美国“重返亚洲”战略进行解析,其中将战略的依托日本、战略伙伴印度、大国平衡者东盟等几个涉及美国“重返亚洲”的主要力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点分析。其次,就系列战略举措,如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予以分析,特别评估了这些举措对亚洲地区政治经济格局的实效性以及其所面对的一些挑战。本文第三章首先就中国和美国战略二者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于美国战略给中国带来的影响给予明晰,最后通过提出推动睦邻友好外交,深化经贸领域合作,构建东亚安全共同体,增进中美两国战略互信,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等方面来应对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带给中国的消极影响。
庞中鹏[8](2012)在《日本加强与东盟关系意欲何为》文中研究表明2011年11月,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日本与东盟首脑会议,通过了日本和东盟各国的共同宣言《巴厘岛宣言》,这是继2003年《东京宣言》后,时隔8年日本与东盟之间又一个规划双方未来关系发展的新指针。
高超[9](2008)在《论朝美在核问题上的博弈及其危险性》文中研究说明朝鲜半岛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一直是世界政治的焦点之一,两次朝鲜核危机的爆发,均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客观分析朝美两国在核问题上的博弈,不仅有助于我们透彻的了解这个问题,更加有助于我们看清和分析朝鲜半岛的局势。朝鲜半岛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必将直接影响到东北亚新的安全格局的形成。东北亚地区牵涉美俄中日等大国,这一地区任何政治力量对比上的变化,不仅会带来亚洲政治格局的改变,甚至会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本文通过比较分析,来阐明朝美围绕朝鲜核危机所进行的博弈对东北亚地缘政治的影响。第一章是绪论部分,包括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动态及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二章主要介绍朝鲜核问题的由来现状及其实质。朝鲜核危机由来已久,成因复杂,迄今为止已经爆发过两次比较严重的危机,第一次危机爆发于1993年3月,第二次危机爆发于2003年的1月,这两次核危机的爆发虽然间隔了几乎10年,但是也正是由于第一次核危机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才导致第二次核危机的爆发,并最终造成现今朝核问题的解决步履维艰,致使朝鲜半岛的安全形势持续紧张,东北亚的安全形势也蒙上了一层阴影。第三章分析朝美在核问题上的博弈。近十几年来,朝核问题成为朝美关系重要载体,两国在这盘无形的棋局之上,你来我往,根据自己国家利益的需要,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核博弈”棋局尚未结束,胜负还在未定之天。本章将对两国各自的利益及战略意图进行分析,对持续至今的“核博弈”进行小结,并揭示这场博弈的一些特点。第四章先分析并合理预测朝美博弈的结局然后阐述对东北亚地缘政治的影响。当前朝美两国围绕朝核问题展开了一场外交战。这颇类于一盘棋局,双方布子谋势,力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笔者尝试运用博弈理论的规则对双方的行为进行分析,以期对事态的进一步发展作出预期。第五章是结论部分
张玉国[10](2008)在《冷战后日美同盟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日美同盟正在由“冷战同盟”向“冷战后同盟”转型。在冷战后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演变的时空坐标中,时间的推移为总体上把握日美同盟关系持续变化的进程、勾画变革的全貌创造了条件;空间的延展为从总体上确定日美同盟关系变革的方向、路径及其相对位置和变化程度开拓了视野,时空的动态演进使冷战后日美同盟关系变革的总体态势和变革的本质逐渐明了和清晰。本文从解析冷战后日美同盟继续维持的根源入手,在明确日美同盟关系变革的总体流程基础上,标明了日美安保宣言、新防卫合作指针、驻日美军重组在总体流程中的相对位置,分析了它们对日美同盟关系变革的不同意义、作用与影响,在“转向——转轨——转型”的相对定性、定位及其内在联系的考察中,勾画出了日美同盟由“冷战型”向“后冷战型”变革、变质的全貌。总体上看,日美同盟关系变革本质上是日美两国国家战略及其相互关系变化的缩影,其不但影响日美两国关系的未来架构,也必将影响未来东亚地区秩序和地缘政治格局的建构与重构。
二、日本“新指针”意欲何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新指针”意欲何为?(论文提纲范文)
(1)安倍两次执政时期对华政策调整及其动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理论意义 |
1.1.3 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难点 |
第2章 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分析框架 |
2.1 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的基本假设 |
2.2 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的分析层次 |
2.3 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变量因素 |
2.3.1 体系因素:格局变动带来压力与机遇 |
2.3.2 认知干预:领导人意象和国家—社会关系干预认知 |
2.3.3 制度干预:国内政治制度干预决策制定 |
第3章 安倍两次执政时期对华政策的调整及特征 |
3.1 安倍两次执政时期对华政策的调整 |
3.1.1 第一阶段(2006年9月—2007年9月)第一次安倍执政时期实行对华战略互惠政策 |
3.1.2 第二阶段(2012年12月—2018年)第二次安倍执政前期转向对华强硬政策 |
3.1.3 第三阶段(2018年—至今)第二次安倍执政后期对华政策的新转向 |
3.2 安倍两次执政时期对华政策的特征 |
3.2.1 对华两面性 |
3.2.2 对美依赖性 |
3.2.3 政策务实性 |
第4章 安倍两次执政时期对华政策调整的动因分析 |
4.1 体系因素:亚太格局变动下的压力与机遇 |
4.1.1 东亚地区力量结构的变化 |
4.1.2 美国亚太战略调整提供的助力 |
4.1.3 东盟实行“大国平衡”战略的机遇 |
4.2 认知干预:领导人意象和国家—社会关系干预认知 |
4.2.1 领导人意象影响对局势的感知 |
4.2.2 国家—社会关系和社会舆论干预对政局的认知 |
4.3 制度干预:日本国内政治制度干预决策制定 |
4.3.1 日本政党制度的掣肘 |
4.3.2 日本事前审查制和官邸主导的干预 |
4.3.3 日本议会制度的影响 |
第5章 安倍两次执政时期对华政策调整产生的影响 |
5.1 安倍对华政策调整对日本国内的影响 |
5.1.1 日本政局右倾保守化由缓和到加剧 |
5.1.2 日本民族主义由沉寂到活跃 |
5.2 安倍对华政策调整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
5.2.1 中日两国政治外交关系由友好期进入低谷期 |
5.2.2 中日经济合作由蓬勃发展到前行受阻 |
5.2.3 中日两国由互信到互疑撼动了友好根基 |
5.3 安倍对华政策调整对东亚安全和地区合作的影响 |
5.3.1 东亚地区安全形势由缓和渐趋紧张 |
5.3.2 东亚一体化的进程由稳步前行到受阻延迟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日本在中美南海争端中的角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意义 |
(一)现实意义 |
(二)理论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国家角色理论研究综述 |
(二)南海问题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历史分析法 |
(三)比较研究法 |
五、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国家角色理论概述 |
一、“角色”和“国家角色” |
(一)角色 |
(二)国家角色 |
二、研究国家角色的视角及意义 |
(一)研究国家角色的视角 |
(二)研究国家角色的意义 |
第二章 中美南海争端概述 |
一、中美南海争端的由来和现状 |
(一)中美南海争端的由来 |
(二)中美南海争端的现状 |
二、中美南海博弈的原因及特点 |
(一)中美南海博弈的原因 |
(二)中美南海博弈的特点 |
第三章 日本在中美南海争端中的角色定位 |
一、冷战前日本的南海政策及角色定位 |
(一)20世纪30年代前——资源掠夺者 |
(二)20世纪30年代后至冷战前——军事占领者 |
二、冷战期间日本的南海政策及角色定位 |
(一)日本战败归还并承认中国对南沙群岛的主权所属 |
(二)日本在中越西沙海战和南沙武装冲突中的立场 |
三、冷战后至2008年日本的南海政策及角色定位 |
(一)日本对中菲美济礁事件的态度 |
(二)强化日美同盟并将南海问题纳入其中 |
(三)积极参与东盟南海声索国的多边外交机制 |
(四)拉拢东盟南海声索国在南海地区寻求多方位合作 |
四、2009年至今日本的南海政策及角色定位 |
(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下日本的南海政策及角色定位 |
(二)黄岩岛事件中日本的南海政策及态度 |
(三)特朗普执政以来日本的南海政策及角色定位 |
第四章 日本在中美南海争端中的角色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
一、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
(一)加剧了中日间的海洋权益之争 |
(二)阻碍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 |
(三)促使中国对南海战略进行调整 |
二、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
(一)中美在亚太地区的结构性矛盾将会深化 |
(二)中美间合作的收益远远大于对抗 |
三、对南海声索国的影响 |
(一)增强了南海声索国同中国博弈的信心 |
(二)影响了中国同南海声索国间的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日本安倍政府东亚安全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主要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政策科学分析法 |
四、论文结构与基本思路 |
五、论文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观点 |
(二)论文的不足 |
第一章 安倍政府东亚安全政策背景分析 |
一、日本安全政策演变与再定位 |
(一)日本安全政策的演变 |
(二)安倍政府的新保守主义 |
(三)日本安全战略再定位 |
二、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 |
(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布局 |
(二)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影响 |
三、东亚地区国际体系新变化 |
(一)中国迅速崛起 |
(二)东亚地区国际体系转型 |
(三)东亚地区安全形势 |
第二章 安倍政府东亚安全战略目标与政策 |
一、重建日本军事大国地位 |
(一)摆脱战后体制,主导东亚地区安全事务 |
(二)彻底摒弃“专守防卫”,迈向军事大国 |
二、维护日美同盟体系 |
(一)坚持日美同盟政策 |
(二)巩固日美同盟体系 |
三、强化自主防卫能力 |
(一)建设“综合机动防卫体制” |
(二)构建防卫力的理想状态 |
四、巩筑总体安全环境 |
(一)维护日本国家安全环境 |
(二)营造东亚地区和全球安全环境 |
第三章 安倍政府东亚安全政策的实施 |
一、修改安保系列法案 |
(一)解禁集体自卫权 |
(二)推动新安保法的修改 |
二、加强日美同盟体系 |
(一)加强日美同盟的军事应对能力 |
(二)拓展日美同盟的合作领域及无缝合作能力 |
三、全面推进军力建设 |
(一)增强应对岛屿攻击的军事能力 |
(二)提高海洋军事实力及地区海上控制力 |
四、构筑多边“准同盟”关系 |
(一)在地区积极搭建“准同盟”框架 |
(二)通过渲染地区威胁介入东亚地区事务 |
第四章 安倍政府东亚安全政策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 |
一、安倍政府东亚安全政策的指向 |
(一)重建军事大国 |
(二)坚持日美同盟 |
(三)更具对外扩张性 |
二、安倍政府东亚安全政策的地区影响 |
(一)加剧东亚地区军事安全形势 |
(二)加深地区大国安全困境 |
(三)挑战东亚地区国际秩序 |
三、中国的安全对策 |
(一)加强中国军事实力和防卫能力 |
(二)建立东亚地区安全合作架构 |
(三)扩大中日对话、交流与合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4)试析日美同盟联合作战能力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日美军事同盟的历史演变 |
(一)日美军事同盟的酝酿形成期 |
(二)日美军事同盟的扩充发展期 |
(三)日美军事同盟的重新定义 |
二、日美联合作战能力构建的具体体现 |
(一)建立联合指挥体制,完善机制效能 |
(二)提升情报共享水平,提高快反速度 |
(三)举行联合军事演习,提高作战能力 |
(四)整编同盟军事力量,深化协同水平 |
三、日美联合作战能力构建的前景分析 |
四、结语 |
(5)安倍二次执政以来日本对华外交战略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安倍对华外交战略调整的背景 |
一、体系层次:中日实力对比变化与对华战略调整 |
二、国内层次:日本国家战略调整与对华战略调整 |
三、个体层次:安倍的执政理念与对华战略调整 |
第二章 安倍对华外交调整的内容及战略取向 |
一、对华政治外交:围堵与战略对冲 |
二、对华经济外交:协调与战略规制 |
三、对华安全外交:对抗与战略平衡 |
四、对华文化外交:诱导与战略规范 |
第三章 安倍对华外交战略调整的特征 |
一、利用“中国威胁”操控国内国际舆论 |
二、借重美国“再平衡战略”强化日本的地位 |
三、倚靠实用主义与价值观外交牵制中国的崛起 |
四、采用“两面下注”的策略平衡中国的影响 |
第四章 安倍对华外交战略调整的影响 |
一、日本的战略调整对中国崛起的影响 |
二、中日“两强并立”格局对地区秩序重构的影响 |
三、日本对华战略与日本大战略对世界的深远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一) 美国政界的言论 |
(二) 美国媒体的观点 |
(三) 美国学界的关注 |
二、 研究现状述评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 研究的方法与研究的思路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 |
第一章 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提出、内涵、特点 |
一、 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形成 |
(一) “冷战”之前美国的亚洲政策 |
(二) “冷战”以后美国亚洲政策的演变 |
(三) 奥巴马“重返亚洲”战略的提出 |
二、 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动因 |
(一) 美国“重返亚洲”的背景 |
(二) 美国“重返亚洲”的动因 |
三、 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实质与行动特点 |
(一) 调整全球布局,将战略重点转向亚洲 |
(二) 调整单边政策,更加重视运用巧实力 |
(三) 以发展巩固盟友为基础,积极经营多边机制 |
(四) 军事战略的重点东移,进攻色彩日渐浓厚 |
第二章 美国“重返亚洲”战略解析 |
一、 “重返亚洲”战略的目标及几个重要关系 |
(一) “重返亚洲”的战略目标 |
(二) “重返亚洲”战略中几个重要关系 |
二、 “重返亚洲”战略的主要举措 |
(一) 积极强化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 |
(二) 经济上利用TPP主导区域经贸合作 |
(三) 积极地外交行动 |
三、 “重返亚洲”战略的效果评估 |
(一) “重返亚洲”战略可资利用的因素分析 |
(二) “重返亚洲”战略面临的问题 |
(三) 美国“重返亚洲”取得的成果 |
第三章 中国应对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对策 |
一、 中国与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相关性 |
(一) 中国在美国“重返亚洲”战略中的角色定位 |
(二) 中国亚洲政策与美国亚洲战略共处的可能性 |
(三) 中国政策与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矛盾性 |
二、 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对中国的影响 |
(一) “强制性接触”战略对中国的综合影响 |
(二) 美国“重返亚洲”对中国消极影响的审视 |
三、 中国应对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策略 |
(一) 推进睦邻友好外交,继续增进同亚洲国家的合作关系 |
(二) 大力推进东亚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合作步伐 |
(三) 努力构建东亚安全共同体 |
(四) 加强中美对话,增进两国战略互信 |
(五) 提高中国自信,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日本加强与东盟关系意欲何为(论文提纲范文)
一、福田主义———日本对东南亚外交三原则 |
二、冷战之后日本与东盟关系持续深化 |
1、东盟在20世纪90年代后, 经历了 |
2、日本自身经济实力不断下降, 面对中国崛起万分焦虑与不甘, |
3、美国重新加大对亚太地区的关注 |
三、《巴厘岛宣言》透露玄机 |
1、日本加大与东盟在政治与安全保障领域合作意有所指 |
2、《巴厘岛宣言》透露日本的大国目标战略 |
(9)论朝美在核问题上的博弈及其危险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动态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二章 朝鲜核问题的现状及实质 |
2.1 朝鲜核问题的由来与现状 |
2.2 朝鲜核问题的实质 |
第三章 朝美在核问题上的博弈 |
3.1 美国在朝核问题上的利益及安全战略 |
3.2 朝鲜在朝核问题上的利益及安全战略 |
3.3 朝美博弈的特点 |
第四章 朝美博弈的结局预测及其对东北亚地区 地缘政治的影响 |
4.1 零和博弈的结局预测 |
4.2 非零和博弈的危险性 |
4.3 朝美核博弈对东北亚地缘政治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冷战后日美同盟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导言 |
一、选题的背景与原因 |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三、选题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四、结构的设计与主要观点 |
五、主要的研究方法 |
六、本文的主要创新 |
七、本文用语的补充说明 |
第一章 冷战后国际体系与日美的同盟战略 |
一、冷战后国际体系与日美关系 |
1、国际体系变革的总体审视 |
2、国际体系变革与日美关系 |
3、日美同盟关系面临的问题 |
二、美国的同盟战略与日美同盟 |
1、美国全球战略与同盟战略 |
2、美国亚太战略与亚太同盟 |
3、美国对日战略与日美同盟 |
三、日本的同盟战略与日美同盟 |
1、大国战略与对外结盟理念 |
2、“普通国家”化与同盟外交 |
3、日本对美战略与日美同盟 |
第二章 日美同盟“再定义”与同盟的转向 |
一、“再定义”的辨析与思考 |
1、“再定义”的前提与基础 |
2、“再定义”的目标与策略 |
3、“再定义”的进程与方式 |
二、冷战时期日美同盟的“再定义” |
1、日美安保条约的修改 |
2、防卫合作体制的变更 |
3、“同盟关系”的进化 |
三、冷战后日美同盟的“再定义” |
1、“同盟漂流”的终结 |
2、“同盟合作”的新理念 |
3、“再定义”自身逻辑与形式的变迁 |
第三章 新防卫合作指针与日美同盟的转轨 |
一、新防卫合作指针与任务分担体制 |
1、新指针与同盟的远景规划 |
2、新旧防卫合作指针的比较 |
3、新指针的实际地位与影响 |
二、日美防卫合作与共同作战体制 |
1、日美防卫合作的总体演进 |
2、联合军演与共同作战体制 |
3、日美防卫合作变化的趋势 |
三、新指针与同盟的全球合作体制 |
1、新指针与“有事立法”化 |
2、“有事战略”与海外派兵 |
3、“有事法制”与安保体制 |
第四章 驻日美军重组与日美同盟的转型 |
一、美国军事转型与战略态势的调整 |
1、美国的军事转型计划与盟国 |
2、美军的全球态势调整与盟友 |
3、美军全球基地的重组与布局 |
二、驻日美军重组与日美战略对话 |
1、日美的重组协商与日美分歧 |
2、日美的战略对话与重组方案 |
3、日本的重组战略与重组论争 |
三、美国同盟体系重构与日美同盟 |
1、重组与美国同盟体系的重构 |
2、盟国同盟贡献与日本的地位 |
3、重组与日美同盟结构的变革 |
第五章 日美同盟的走向与中国的对策 |
一、日美的同盟观与同盟前景论争 |
1、美国的日美同盟观及其论争 |
2、日本的日美同盟观及其论争 |
3、日美同盟论争的持续与变化 |
二、日美同盟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向 |
1、双重身份与双重角色 |
2、内在的制度化与外在的机制化 |
3、“特殊关系”化与“普通关系”化 |
4、同盟困境与安全困境 |
三、中国的政策与对策 |
1、日美同盟战略中的“中国问题” |
2、中国的政策选择 |
3、中国的战略对策 |
结论 |
附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后记 |
四、日本“新指针”意欲何为?(论文参考文献)
- [1]安倍两次执政时期对华政策调整及其动因研究[D]. 石敏. 山东大学, 2019(09)
- [2]日本在中美南海争端中的角色研究[D]. 陈雅琳. 西北师范大学, 2018(06)
- [3]日本安倍政府东亚安全政策研究[D]. 张铎. 吉林大学, 2017(09)
- [4]试析日美同盟联合作战能力的构建[J]. 孙斌. 国防科技, 2016(03)
- [5]安倍二次执政以来日本对华外交战略调整研究[D]. 韩建平. 吉林大学, 2016(10)
- [6]浅析新版《日美防卫合作指针》[J]. 王彬. 商, 2015(21)
- [7]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 马亚男. 兰州大学, 2013(11)
- [8]日本加强与东盟关系意欲何为[J]. 庞中鹏. 学习月刊, 2012(03)
- [9]论朝美在核问题上的博弈及其危险性[D]. 高超. 延边大学, 2008(03)
- [10]冷战后日美同盟关系研究[D]. 张玉国. 吉林大学,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