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论文及已知信息、未知信息

课题、论文及已知信息、未知信息

一、话题、述题和已知信息、未知信息(论文文献综述)

沈开木[1](1992)在《话题、述题和已知信息、未知信息》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充分肯定话语语言学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用分析语言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对有关文题的几个理论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话题、述题的内涵不包括已知信息、未知信息,话题的排列顺序是固定的,有必要增加发话的人的已知信息、未知信息。四种信息都可以互补的分布在话题、述题上。话题和述题为信息的分布提供场所。话题的结构成分里所含的语用、语义,由四种信息的排列和内在的联系来反映了。

钱蒙莹[2](2020)在《信息结构视角下的自我修正研究 ——以电视访谈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日常会话中难免出现各类会话障碍,导致话轮难以继续或转换,修正是说话双方为保持交流顺畅所共同作出的努力。在修正语前的信息往往都是不完整的、有错漏的或者至少是不合适的,而自我修正是以说话人为主的补充信息、完善信息的有效方式。本文采用切分的方法将自我修正的过程分为会话障碍、引导语和修正语,在信息结构视角下考察自我修正在电视访谈语境中的特点。会话障碍有别于障碍源,真正出现障碍的位置可能出现在障碍源之后。从会话主体和信息交流过程来说,会话障碍可以分为表达障碍和理解障碍,它们可以出现在“提取信息-信息编码-信息传递-信息解码-接收信息”的任何一个环节内,这就能从信息传递流程中梳理会话障碍出现的原因。同时,通过语料统计,以话轮位置为参照,话轮内障碍出现的概率较高,达到85.41%。自我修正的引导语可以分为自我引导语和他人引导语,还包括一种特殊情况:无引导直接修正。自我引导语数量多,且主要引导手段为停顿、延长和非词填充项等非词汇手段;而他人引导语虽然在自我修正中的比例不高,却拥有丰富的词汇引导手段,如重复障碍源、疑问成分等。引导语总体来说都有承上启下的信息过渡功能,但他人引导语由于交际功能不同,还具有信息获取和信息确认的功能。自我修正的策略主要有添加、替换、重复、重构、解释、搜词非词汇表达这七种基本类型。在障碍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将修正语和障碍源的信息结构关系总结为零信息、替代信息和补充信息三种情况。最后,将修正语还原到整体信息结构中,研究得出述题、未知信息、焦点信息三类信息优先的序列规则。最后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总结了信息结构下自我修正的功能。首先自我修正既是一个强势占有话轮,又在另一层面上推动了话轮的转换。其次,我们考察了易位句和自我修正的关系,将修正语的成分后置现象作出句法层面上的分类。最后,从人际功能出发,讨论自我修正的经济功能、礼貌原则和媒体效果。

许明[3](2014)在《汉语语言信息组装的功能话语语法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汉语的信息组装,特别针对汉语话题-述题结构的信息组装,所采用的是功能话语语法的信息组装模式,分析在该语法的信息组装模式下汉语话题-述题结构是如何构建信息组装框架。对信息组装问题的讨论包括功能语法、角色参照语法和系统功能语法,以上三种理论从语音、句法、语篇各层面的信息结构研究都得出一些有见地的成果,但是各个理论的局限和不足还是很明显,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小句的新旧信息两分法,即已知信息-新信息这种分类方法太过简单,未能反映语篇的复杂性。二、对于信息组装的研究主要是把信息结构和句法分析相联系,没有严格区分言语交际行为过程中的已知信息、新信息和在认知中已知信息和新信息的区别,忽视信息是如何传达以及交际者是如何编码信息的。三、上述语法理论所讨论的信息组装研究大多数都采用一种自下而上的方式来研究,即从结构范畴的角度看信息意义,这种方法造成语言分析上的不精确,跨语言研究上的不全面。这些局限和不足都迫切需要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语法形式和信息意义之间的关系,需要有一套新的系统研究体系能够尽可能地描述不同语言中的语言现象,用一种新的视角看待信息组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功能话语语法虽然脱胎于功能语法,但是它的一些基本观点与功能语法有很多不同之处;它虽然是一种偏重于功能的语言理论,但和系统功能语法有所不同。功能话语语法包括以下几个特点:一、功能话语语法采用一种自上而下的组织模式,它从交际意图开始直至最后发音的完成。二、功能话语语法将话语行为作为基本研究单位。话语行为既包括标准的小句,还包括比小句大或小的单位。三、功能话语语法的语法成分中用四个独立层次去分析描述话语整个过程,人际层次和表征层次构成语法的构建过程,形态句法层次和语音层次构成语法的编码过程,四个层次互相作用形成语言输出。四、功能话语语法是广义语言交际中的语法成分,它同概念成分、语境成分、输出成分相互作用构成整个语言交际的模式。在确定以功能话语语法为研究框架后,本文指出功能话语语法在语用功能赋予中存在的问题,由此提出一种新的替代模式,它将话题和述题作为交际内容中的两个层面,焦点作为操作词附加到其中一个层面或者话语中某个单独信息成分,构成五种信息组装框架,分别是话题为焦点的一般句、述题为焦点的一般句、话题为焦点的话题句、述题为焦点的话题句和辨识性焦点句,这样该语法根据以上这五种信息组装框架能够定义语言的不同句法形态结构,从形态充分性的角度说明该语法可以从有限的编码策略中找出语言信息组装的规律。本文首次将功能话语语法中的信息组装框架应用到汉语话题-述题结构的研究中。通过对汉语话题-述题结构的分析,特别是对某些汉语某些特殊结构的分析,找出该语法信息组装框架与汉语结构之间的联系。就汉语的话题-述题结构而言,一般来说信息组装结构是以述题为焦点的话题句框架,但是情况不全是这样,主要有以下几种框架:一、话题为焦点的一般句框架包含呈现句和带有静态意义动词的存在句,该框架主要是用来引出新话题,它用来引导听话者去识解一个新的指称并且用它来作为之后话语的背景知识。在这种一般句表达下,没有必要将话题具体描述。二、述题为焦点的一般句框架包含存在句“有”,话语以“有”作为开头是为了引出一个新的指称,并且对新的指称进行描述,描述的信息也是全新的,所以整个信息都是全新的。三、述题为焦点的话题句框架包含带有名词短语的话题-述题结构、带有主谓结构从句的话题-述题结构、比较句。该信息组装框架包括一个话题层面和一个述题层面,焦点操作词附加在述题层面上,听话者将述题层面的命题内容作为新信息添加到由话题命名的语用背景中。四、话题为焦点的话题句框架包含左偏离结构和右偏离结构,这种信息组装结构是为了让听话者在语用知识中识别一种新的话题指称,同时在接下来的话语行为中近一步识别该指称,将后面的命题内容作为与该话题称谓的信息。在“连......也/都”、“疑问词+也/都”、“重叠度量词+都”、“一+量词+名词......也都”、话题复制结构等这些结构中,它们的信息聚焦在话题上,并提供该话题的相关信息,同时又将话题信息跟之前的预设信息进行对比。因此从信息组装上来看,它们是一个以话题为焦点的话题句和辨识性焦点结构相结合的信息框架。五、辨识性焦点框架包含主语+形容词谓语结构和“是......的”结构,它是一种特殊的信息组装结构,它不特别针对话题或述题成分,该信息组装框架的特点在于焦点操作词直接连接到一个单独的话语次行为,这种信息结构通常是用于对某一具体预设信息进行修改和更新。

张丽娟[4](2017)在《汉语名词句篇章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篇章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交际双方共有的一种心理完型结构。篇章是交际双方认知心理在语言领域的映射。篇章的生成起于说话人/写作者交际意图的产生,终于外部语言的产出。对话体篇章通过交际双方轮流充当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互动生成。非对话体篇章,首先在说话人/写作者头脑中生成,然后借助一定的语言形式进行包装,并通过语音/文字等形式传递给听话人/读者,生成外部语言中的篇章。篇章以“句”为基本单位,“句”是篇章构建的物质基础。以标点为标记、以名词为核心的汉语名词句是汉语“句”的一种重要类型,是篇章构建的重要资源。汉语名词句以零句中名词句,整句中名词性分句、名词谓语句、名词性主谓谓语句以及复句中名词性分句的形式,通过自身具有的话题、连贯以及信息结构等语用功能进行篇章构建。说话人/写作者首先在交际意图的驱使下形成篇章的核心论题。然后在核心论题的指导下,设定层级性的交际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寻找适当的语言表达形式。说话人/写作者概念篇章的生成与客观世界中事实篇章的生成呈现出不同的轨迹。前者是围绕核心论题层层分解的过程;后者是围绕某领域中的一点层层扩容的过程。事实篇章构建过程中,说话人/写作者首先根据自己的交际意图设定谈论对象或范围,这就是话题。话题的本质是认知参照点。认知参照点是认知的起点,提供到达认知目标的路径。说话人/写作者通过对空间性和静态性的名词进行加工,使其成为具有认知参照点性质的篇章话题。篇章话题通过论元、语域等关系吸引述题构成话题结构。话题结构中的话题可以统领一个述题,一对一的话题-述题关系形成汉语整句;话题结构中的话题还可以统领多个述题,一对多的话题-述题关系形成汉语复句或超句。汉语整句是篇章构建的基础层级,复句、超句则是篇章构建的扩展层级。这两个层级都是篇章得以形成的基本物质基础。连贯性是篇章的基本属性。说话人/写作者通过一系列宏观计划和微观计划的指导,保证篇章连贯的生成,从而构建起连贯的篇章。宏观计划和微观计划先在说话人/写作者的头脑中形成,之后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和多种手段方法实现为具体的宏观连贯和微观连贯。汉语名词句可以借助篇章论题的身份,形成指导整个篇章的宏观连贯;也可以借助语用话题身份和词汇-语义能力形成句子、段落之间的微观连贯。篇章连贯的生成保证篇章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语义整体。语言是信息传递的工具,篇章的生成过程也是信息传递的过程。说话人/写作者是篇章的构建者,也是篇章信息角色和篇章信息结构模式的决定者。说话人/写作者的交际意图和交际策略决定了其对汉语名词句篇章信息角色和信息结构模式的处理。对话体中交际双方频繁替换交际身份,听话人也是说话人。对话双方通过互动不断产出新的语言形式(如汉语名词句),传递新的信息。这些产出的语言形式之间相互关联成一个语义整体,构建起对话体篇章。书面语体中,汉语名词句被编码为已知背景性信息时,为篇章构建设立谈论对象和框架,促使篇章开始生成;被编码为新信息时,可以转化为已知信息,这种信息的二重性推动了篇章构建的完成。话题问题、连贯问题以及信息结构问题是篇章中的几个基本问题。以汉语名词句为线索,从说话人/写作者的视角对这些基本问题展开的研究,涉及说话人/写作者的认知心理和篇章生成机制问题。这种研究对于语言学、语言教学以及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都有积极意义。

邱雪玫[5](2011)在《现代汉语话题语—说明语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话题问题”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课题,多种理论背景的参与使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通过对“话-说结构”研究的溯源沿流,在甲柏连孜(1881)的“心理主语-心理谓语”学说和马林诺夫斯基(1920)的话语行为功能-语义学理论之间,找到了基点——回归话语功能范畴和语义句法范畴分析。基于对话-说结构研究沿革的首次梳理,参照前修时贤的研究成果,探讨了话题语-说明语的本质属性,重新界定了“话题语-说明语”、“话-说结构”和“话-说结构句”。沿着鉴别→定性→定量的技术路线,对汉语话说结构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索。参照以往句子类型的研究成果,逐一鉴别了汉语句类、句型、句式与话说结构句的关系。基于成批量句子的分析,抽象出话题语-说明语的功能范畴体系以及匹配框架系统。研制了汉语话说结构信息库,基于语篇的范畴标注,统计分析了四种体裁的话说结构句用例的出现率及其语篇分布特征。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1.作为话语表达层面的两种基本结构,主谓结构句是施事-动作结构,话说结构句是意图-关注结构。凡反映存有类、性状类、数量类、时地类、供使类、协作类、遭致类、感受类、论断类、应对类、评估类含义的陈述句都是话说结构句。2.汉语话说结构范畴系统,一级话题语范畴30个,二级15个;一级说明语范畴26个,二级23个。话说结构范畴匹配框架系统,一级框架34个,二级37个,实际框架63个。3.评估范畴的功能之一就是将句子后段说明化,由此导致主谓结构转变为话说结构。4.基于四种体裁的语篇(16000字)范畴标注数据,话说结构句用例的出现率是:日常会话(55.6%)<记叙文(61.6%)<议论文(68%)<说明文(70%);话说结构句分布在事物描述、事理阐述、感受抒发、属性评判的表达中,而主谓结构句分布在动作行为叙事的表达中。本研究在理论层面,建构了话说结构的研究理论,阐述了与“动词中心论”不同的“名词牵头说”,即句首NP的语义性质决定了其后语义句法结构的走向,以及整个句子表达功能的展开。在方法论层面,提出并实践了“话语功能范畴+语义句法范畴”双重分析法。依据话题语-说明语的观照理念以及“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的途径,通过范畴化方法,建立了话说结构功能范畴体系;通过统计分析法,揭示了话说句用例的出现率倾向和语篇分布特征。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拓宽了话说结构研究的视野,为话说结构凸显型语言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对建立新的语言结构类型学有所启发。话说结构功能范畴体系及其匹配框架,为句子分析、语篇分析提供了操作工具。本研究成果可为编撰语法教材提供体现汉语特色的新框架,可为语言教学提供贴近汉语语感的新思路,可为汉语信息处理提供句法功能成分形式化的新工具。

盛蕾[6](2021)在《现代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认知语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中包含丰富的语言拷贝现象,有同语式(如“好是好,可是……”)、重动句(如“看书看傻了”)、紧缩复句(如“想去就去”)等,这些结构在汉语研究领域比较常见,但由于其涉及范围较广,且结构间区别性特征明显,以往研究多聚焦于某一类具体结构的微观分析,对拷贝现象的整体性关注不足,因此研究缺乏对不同结构内部共性的发掘,难以打破汉语拷贝现象的研究壁垒。汉语拷贝现象的形式共性背后是否存在着实质共性?哪些结构可以被纳入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它们在形式和功能方面又有怎样的典型特征?这些问题都值得探究。本文以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为研究对象,在认知和语用研究视角下,基于象似性理论、原型范畴理论、新标记理论,采用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的研究方法,对自建语料库中的各类拷贝结构进行了类别划分、形式描写和功能分析,并深入发掘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在形式和功能层面的典型特征。研究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本文证明了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是一个开放性的范畴,该范畴由多种类型的拷贝结构组成。具体如下:(1)就结构性质而言,拷贝式话题结构是句法层面的拷贝现象,话题与述题部分的语义相关度高,连续性强,且同形部分是语义表达的核心所在,有别于语用拷贝、修辞复用和话题复指等。(2)就结构成分和关系而言,话题部分在语法单位(包括词、短语及小句)、词类构成(包括体词性成分或谓词性成分)、指称性(包括有定、无定及无指称性)、信息特征(包括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等方面具有多样性,由于述题对话题的拷贝程度存在差异(完全拷贝或不完全拷贝),使得述题与话题之间关系的紧密性亦有不同。(3)就结构位置而言,拷贝式话题结构单位大小不一(可处于单句之内或小句之间),且话题在表达中的地位有主次之分(可居于“主话题”或“次话题”之位)。2.本文基于新标记理论,发现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内部构成了以原型结构群为核心的连续统。从成员类别看,拷贝式话题结构分布在“X是Ⅹ”、“X就Ⅹ”、“说X就X”等34种格式中,可整合为三大结构群的八个类别,分别是:原型结构群(包括象似结构和紧缩结构)、变异结构群(包括延伸结构、松散结构和限制结构)和毗邻结构群(包括任指结构、固化结构和拷贝式右置句)。从成员关系看,本文根据组合、聚合、分布、频率、意义、历时等六个标准确定了范畴成员的位置,其中原型结构群居于范畴连续统的核心部分,变异结构群次之,毗邻结构群居于范畴边缘。3.本文探讨了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在表层形式和深层功能方面的典型特征。(1)在表层形式方面,本文依据话题、述题及其关系的7个特征束标准,对形式特征的分布频度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谓词性”“非指称性”“已知信息”“可加停顿或语气词”等是话题部分的高频特征,话题的“弱延续性”和述题中拷贝部分的“谓词性”是述题部分的高频特征,“紧密性”是述题与话题关系的高频特征。(2)在语用功能方面,本文探讨了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的“否定”功能,按照“否定量域的大小”将结构的功能特征分为8类,并根据“否定强弱差异”划分出结构功能强度的4个等级。结果表明,“肯定和否定协同表达”是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的典型功能,其中“较强否定,较弱肯定”功能证明了原型结构群与变异结构群之间具有亲缘关系,而“较弱否定,较强肯定”功能则是拷贝式话题结构与一般话题结构之间的区别性特征。(3)在形式与功能的关系方面,本文筛选出6个衡量指标作为自变量,运用多元逻辑回归的方法,探讨了结构类别、表层形式对否定功能(因变量)的影响。结果证明:结构类别和形式特征能够共同预测“否定功能强度”,其中,原型结构群、变异结构群、话题为“谓词性成分”、话题后“不能加或不宜加停顿或语气词”、话题为“已知信息”等对“否定功能强度”具有显着影响。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在形式和功能上构成了无标记匹配。4.本文分析了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言语互动功能,对其口语性特征进一步作出了解释。从说话人视角看,主观性表达是结构的本质特征,结构的主观性主要受到语码形式(包括“话语单位大小”和“格式自由度”)和结构功能(包括“主观视角”“主观情感”和“主观认识”)的影响而表现出一定差异。从互动关系看,该结构传递了“礼貌”的信息,本文阐述了拷贝式话题结构的11种礼貌策略,总结了结构的回应性、程式化和范畴化特征,并探讨了结构在言语互动中的社会和心理动因。综上所述,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中包含着多种拷贝现象,该范畴从形式层面到功能层面均存在一个连续统,表层拷贝现象对应着话语背后某种程度的“否定”功能,凸显了范畴内部的共性。本文从话题结构的角度对汉语拷贝现象进行认知语用分析,这可能是发掘汉语本质特征的一种新的尝试,该过程或许有助于开阔拷贝现象研究的视野,有助于反哺上位研究,解决话题层面的某些争议。

王敏辰[7](2021)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语强调句式对比研究》文中指出强调是语言的一种重要功能,而强调句式是实现强调的一种主要方式。学界对于强调句式在强调系统内的地位认识不足,未能全面梳理强调句式与其他强调手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也没有形成强调句式的统一界定。与此同时,强调句式的对比研究局限在句法领域,而语义及语用方面的讨论还不够。有鉴于此,本研究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指导,构建强调语义模型,明确强调句式在强调语义系统中的地位及本质特点,并从句法、语义和语篇三个层面对英汉语强调句式进行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以期揭示英汉语强调句式的异同及其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基于元功能思想,本研究指出强调是语义层面的概念,它以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等三大元功能为基础,帮助增强语言的元功能强度,包括概念意义的语义强度、人际意义的情态强度以及言语内容在语篇中的信息强度等等。换言之,强调功能不是自主功能,而是服务于元功能的附加功能。从级阶角度看,强调功能发生在语言的任何表达层面,包括语音/文字层、词汇语法层和语篇层,其中词汇语法层可以进一步分为词组层和小句层。总的来说,本研究以元功能为基础,从语言的三个连续层次建构了强调语义模型。就强调句式而言,它作为强调功能的体现方式之一,处于词汇语法层次系统的小句层面,与其他层面或者小句层面的其他强调手段相比,强调句式具有四个区别性特征:其一,强调句式位于或趋于小句层强调实现方式的“词汇-语法”连续统的语法极端。其二,强调句式具有特定的句法结构;其三,强调句式的标记词无实际语义,也不自带对比重音。其四,强调句式不受制于语篇分布规则,其强调功能属于结构的必要功能。基于以上特点,本研究从元功能角度,对强调句式作出如下界定:强调句式指的是语言在词汇语法层通过特定的句法结构凸显小句中某个成分或者部分内容,增强该成分的信息强度,并同时强化凸显成分的经验意义或者人际意义,从而引起或者提醒听话者/读者注意被强化的经验意义或者人际意义。接着,按照凸显成分的功能语义范畴,强调句式被分为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和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前者包括参与者角色凸显型强调句式、环境成分凸显型强调句式和情形凸显型强调句式,后者包括判断凸显型强调句式和评价凸显型强调句式。根据“语义为中心,形式体现意义”的功能描述思想,英汉语各类强调句式在句法和语义上有如下异同:就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而言,英语和汉语都可以凸显以下几类经验成分,即动作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交流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等六种过程所期待的参与者角色,跨度、位置、方式、原因、或然、伴随、角色和角度等八种环境成分,以及动作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交流过程和行为过程所建构的情形。此外,强调句式与既定意义相同的原式小句具有两种可能的语义关系,一是强调句式与原式小句的经验意义相同,二是强调句式是原式小句发生概念隐喻的结果,这可能会引起原始经验意义发生改变。除共性外,英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和汉语经验凸显型的主要差异在于二者的主要强调标记的句法功能和语法性质差异。英语中,强调标记“be”具有两种句法功能,分别是“it be x that/wh-疑问词……”(“x”代表凸显成分)结构中与“it”组成强势语气成分的操作词和“wh-疑问词……bex”结构(包括其变形形式“all/the-名词词组+be+x”)中的主要动词。汉语中,关键强调标记“是”与次要强调标记“的”组成四种句法结构,分别为“是1…x…的”“……的是2 x”“是2x的”和“是3x的”。在此,“是1”发挥操作词功能,“是2”发挥谓体功能,“是3”发挥推断状语功能。语法性质上,英语的强调标记“be”具有限定性,且位置固定,凸显成分紧随其后,而汉语的强调标记“是”无限定性,位置多变,可与凸显成分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就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而言,英语和汉语的凸显成分语义范畴一致,涉及六类判断意义,即可能性、惯常性、真实性、明显性、义务性、意愿性,和七类评价意义,即情绪反应、认知反应、行为规范、行为人属性、潜力、实体价值和环境。然而,英汉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强调产生机制不同,这同时引起体现形式上的差异。英语中,表示判断/评价意义的凸显成分与被判断/评价项目以两个独立命题的形式呈现,并且凸显成分由主位引发语“it be”引出而成为主位焦点,因此英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句法结构为:it[主语]+be[主要动词]+x[补语]+被判断/评价项目[补语]。汉语中,存在三种强调方式:一是添加传信语气词“是”和“的”以增强肯定语气,其中“是”位于谓体之前,“的”位于句尾,它们不会改变原式小句的基本句法结构;二是使用“的字结构”使人际意义经验化,以强化命题或者提议的有效性。在这种情况下,强调结构为“被判断/评价项目[主语]+是[谓体]+x-的[补语]”;三是通过“连x都/也y”结构蕴含的非常规判断意义,加强事件真实性或者评价的正确性。在这种结构中,“连”发挥介谓体的功能,用来引出部分凸显内容“x”从语篇角度,本研究考察了英汉语强调句式在小说、新闻和剧本三类语篇中的分布情况。研究发现,英汉语强调句式的总体分布情况相同:剧本语篇>小说语篇>新闻语篇。从语体角度看,在英语书面语篇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出现频率高于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在口语语篇中情况相反,而在汉语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出现频率始终低于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局部来看,英汉语强调句式的分布特征有三:其一,参与者角色凸显型强调句式在英语和汉语任何语篇类型中都是最为常见的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其二,英汉语各类强调句式在每类语篇中的常见性等级序列不同;其三,英汉语各类强调句式在每类语篇中的出现总频率不同。在小说和剧本中,英语强调句式的总频率低于汉语,而在新闻中,却高于汉语。总的来看,英汉语强调句式在语篇中的分布情况主要受到以下两点影响:首先,三类语篇特点造成了上述的总体分布特征。就小说语篇和剧本语篇而言,它们描述完整的故事,涉及多个事件、多种视角等,这为各类强调句式的出现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新闻报道遵循“篇幅最小化、信息最大化”的原则,更常使用强调词汇而非强调句式,因此新闻语篇中强调句式出现频率低于小说语篇和剧本语篇。其次,英汉语强调句式的主客观特点决定了它们在不同语篇中的出现频率差异。由于英语强调句式具有明显的客观性,它符合新闻语篇客观、严谨的文风,因而英语强调句式更常出现在新闻语篇中,而汉语强调句式具有明显的主观性,这不符合新闻语篇特点,所以它较少出现在新闻语篇中,而更常出现在不需要保持客观、中立的语篇中。然后,从话语生成和发展角度,本研究指出英汉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在语篇中主要发挥以下几种话语功能:修正话语、发起话题、延续话题、转换话题和总结话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主要发挥四种功能,即主导观点、推动观点、对照观点和总结观点。最后,本研究发现了引起英汉强调句式异同的历时因素、认知因素和思维因素。历时上,英语强调标记“be”和汉语强调标记“是”的起源不同,这导致了二者的语法性质差异。“be”的发展路线为:动词→系动词→强调标记,“是”的发展路线为:指示代词→系动词→强调标记。相比而言,“be”具有动词起源,所以含有动词的屈折变化的特点,而“是”由指示代词发展而来,没有动词来源,既没有限定性,也不发生屈折变化。认知上,英汉民族都按照舞台模型感知强调现象。不同的是,英语民族将凸显成分置于固定的图形位置,按照从图形到背景的顺序进行认知,而汉语民族运用强调标记激活无固定位置的凸显成分,按照自然顺序进行认知。思维模式上,英语强调句式在客体思维、分析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影响下,具有客观性、“强调部分-非强调部分”二分性和抽象性等特点,而汉语强调句式在主体思维、整体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作用下,呈现主观性、整体把握性和具体性等特点。总而言之,本论文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资源数据库建设与汉外对比研究”(19ZDA319)的部分研究成果,建构了强调语义模型,并基于元功能思想提出了强调句式的界定以及分类,这将有助于深入强调结构在语义方面的理论研究。另外,通过对英语和汉语强调句式的对比性描述和解释,本研究揭示了英汉语言的相关特点,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对比领域的发展,为语篇分析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彭吉军[8](2011)在《《论语》话题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论语》话题结构,全文共分8章。§1.综述话题研究历程,介绍选题缘起、理论背景、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材料及方法以及本课题创新点。§2.介绍《论语》话题的研究基础——原型性话题理论。该理论根据话题层级特征确认话题,跳出了强行区分话题与主语的窠臼。本课题以此为理论背景界定话题概念,将《论语》话题分为无标记、有标记两类,并明确了话题确认原则,交代了话题研究相关问题。§3.研究《论语》话题的构成。《论语》话题可分为无标记、有标记两大基本类型,共998个。无标记话题376个,有两个来源:1.先行词充当;2.回指对象充当。有标记话题622个,也有两个来源:1.话题标记标识(话题标记包括后附性提顿词、前加性提挈连词、介词、动词、形容词);2.句法结构标识(句法结构包括移位结构、汉语式话题结构、句首时地词结构、框架话题结构、类与成员框架结构、主谓倒置结构、被动结构、比较结构、并列性结构)。《论语》话题主要分布在单话题结构中,多话题结构、降级话题结构及内嵌话题结构中较少。话题以指称类结构(代词、名词、名词性结构)为主;其结构类型单一,但充当话题的倾向强烈。陈述类结构(动词及其结构、形容词及其结构、主谓结构、假设分句、复句、句群)类型繁多,总量却很少,充当话题的倾向很弱。§4.探讨《论语》话题的特征。《论语》话题在句法、语义、信息方面表现出显着特征。句法上:1.具有前置性。少数非前置话题要么是语用现象,要么是句法强制的结果。2.共享性。与现代汉语话题共享方式“名词组→代名词→零形式”不同,《论语》话题的共享方式主要是“名词组→零形式”。3.标记性。标识《论语》话题的有后附性标记、前加性标记和合用标记三类。4.可省性。部分话题可承语境省略或承前蒙后省略。这些话题表现出“最高的可预期性”。语义上,可从两个角度对《论语》话题进行分类。1.从指称性角度可分为有定话题、类指话题、指称化话题。有定话题以专有名词为主,类指话题以一般名词为主;指称化话题因其可被指示代词回指或可添加指示代词及中心语而属于有定话题。2.从论元角度可分为论元话题、非论元话题。论元话题包括施事话题、受事话题、致事话题、主事话题和与事话题。非论元话题有三类:A.话题是谓词某论元的领属格;B.话题是外围成分;C.话题与谓词间无语义选择关系。第一类与谓词关系最近,第二类次之,第三类最远。《论语》话题的信息特征主要表现为话题是已知信息。已知信息包括两类:1.言听双方的共知信息;2.文本提及的相关信息。前者较后者已知性强。§5.讨论《论语》话题链。我们提出两项主张。1.认为《论语》主位零形回指是歧义形式,主张将其分为零形回指1和零形回指2。零形回指1衔接小句构成话题链,零形回指2相当于第三人称代词。2.主张将非主位回指代词衔接的小句串视为话题链。本课题以此为基础,参考已有成果,将《论语》话题链界定如下:话题链是以同质性为基础建构语篇的基本功能单位,是一个至少由两个小句衔接起来的小句串。该小句串在主语位置以ZA(零回指)衔接,在非主语位置以ZA(零回指)或PA(代词性回指)衔接。ZA、PA、NA三者之间具有同指关系。话题链中可能内嵌其他非同指话题引领的子链。各种衔接方式对话题链构成产生影响,影响大小为:零形回指(主位/兼语位)>代词性回指/零形回指(宾位)>代词性回指/零形回指(定位)《论语》话题链是篇章构成的基本功能单位,具有重要的篇章功能。话题链主要出现在篇章主体中,传达核心信息,具有陈述本话题和引入新话题的功能;部分话题链出现在篇章的背景部分,具有为篇章主体补充外围信息的功能。“话题链组”指通过主位第三人称代词或零形回指2衔接起来的、用于陈述同一话题的若干话题链的组合。它是比话题链高一级的篇章功能单位,对话题的陈述能力比话题链更强,提供的信息量也更大。§6.分析《论语》话题推进的四种基本形式:话题延续、话题延伸、话题转移、话题回逆。《论语》篇章得以展开,主要依赖话题延续、话题延伸、话题转移、话题回逆以及它们的综合使用,即话题综合推进。借助这些话题推进形式所形成的独立篇章超过《论语》独立篇章的一半。这表明话题推进对《论语》篇章的展开起关键作用。但要使篇章展开得更充分,形成较大篇幅,还须借助其他手段,主要是借助不包含话题结构的独立小句。独立小句在篇章构成中发挥“起”、“承”、“结”的作用。它与话题推进形式相结合,以增强语篇内部关联,构成语篇整体。篇章的篇幅越大,对独立小句的依赖性越强。§7.探究《论语》的话题化。话题化涉及成分移位,与无标记话题无关,只有部分有标记话题来自话题化。其实现方式可表示为:S’→X+S[…Y…]。《论语》话题化的具体实现方式有两种:1.成分前置加话题标记;2.成分移位。前者较后者话题化更明显,话题性更强。《论语》话题化话题分布在单话题结构、多话题结构和降级话题结构中。话题化的动因是凸显话题的需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衔接与连贯篇章;2.凸显话语信息中心;3.提供事件展开的时空框架;4.遵循线性增量及单一新信息限制原则。§8.结语。总结本课题基本结论,交代研究创新点,指出研究不足,展望后续研究。本课题主要有如下创新:1.首次从篇章角度系统讨论《论语》的话题。2.提出话题与句类的选择关系:陈述句、感叹句及疑问词不居于句首的疑问句中可以出现话题;疑问词居于句首的疑问句以及祈使句中不能出现话题。3.认为《论语》中的零形回指是歧义形式,主张将其分为零形回指1和零形回指2。零形回指1衔接小句,构成话题链;零形回指2相当于第三人称代词。4.主张将非主位回指代词衔接的小句视为话题链。5.界定《论语》话题链,提出“话题链组”概念。本课题的理论及实践价值在于:1.将现代话题理论与《论语》语料结合,进行封闭性研究,勾勒《论语》话题结构的基本面貌,可为管窥古代汉语话题问题提供借鉴及研究资料。2.可为考察古今汉语话题结构的异同提供证据。本课题显示,源于现代汉语的话题理论基本适用于《论语》,但在某些方面缺乏概括力。这反映了《论语》作为先秦汉语的特殊性。3.可为汉语话题优先论提供古代汉语语料支撑。话题优先是对整个汉语的论断,而语料却仅限于现代汉语,这难免缺乏根底。本课题通过比较《论语》话题、主语的使用频率证明,《论语》语料支持话题优先论。这使汉语话题优先论的类型学意义底气更足。

冷梅洁[9](2019)在《主宾易位句的语义语用研究》文中提出主宾易位句是现代汉语中存在的一种将主语和宾语互相易位后,句法仍然可以合法成立且语义基本相同的特殊句式。表面上该句式看似可以不受汉语语序的束缚,但是这种特殊性实际上受语言系统中语义语用的限制。本文以主宾易位句为研究对象,基于自建语料库对主宾易位句进行新的分类体系构建,并在新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语义分析研究,考察该句式可易位的语义互易动因和语用选择机制,并尝试运用主宾易位句来例证“语义—语用”界面理论的合理性,从更深层次探索语义与语用的互动关联机制。首先,依据《句法语义范畴标记集》,将搜集筛选出的459例主宾易位句进行语料标注处理工作,构建了主宾易位句式新的分类体系。该体系包括两个层级。第一层级中,基于语料库中筛选出的296个动词(剔除重复后)按照陈述结核范畴进行一级分类,将主宾易位句式区分为以自动核、协动核、状态核、存现核、关系核、感知核为核心的6大类;第二层级中,根据NP的角色范畴(包括基本角色范畴和附加角色范畴)进行下位分类,区分为29个次类。其中以自动核为核心的包括4个次类,以协动核为核心的包括18个次类,以状态核为核心的包括2个次类,以存现核为核心的包括3个次类,以关系核为核心的包括1个次类,以感知核为核心的包括1个次类。其次,在新体系的基础上对各类型主宾易位句进行了详尽的语义分析。本文选择从主宾易位句的VP和前后NP入手进行语义结构分析。在对动词进行语义研究时,先按照《词汇义类标记集》归纳进入该句式的动词语义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参照《句法范畴义征标记集》对各类型句式中的动词进行语义特征分析,尽可能提取了相同类型句式的共同义征和不同类别的区别性义征。概括了主宾易位句的语义结构模式,指出了各个模式下主宾易位句的结构表现形式及其实现易位的难易程度。研究结果显示,新体系下的主宾易位句共有30种语义结构模式,并在总结的模式下分析了各语义结构模式所表达的整式句义,提取了前后NP的角色范畴义征。此外,论文还进一步分析了存在歧义性现象的句式的语义问题。再次,从语义和语用两个维度探讨分析了可易位的语义互易动因和语用选择机制。从语义动因角度出发,总结出以下三点原因:施受关系的对立性特征模糊虚化,动词不再着重凸显动作性,动补式述语成分的语义指向具有双向性。从语用选择角度出发,选择言语交际活动和语篇两种语体应用场景,从四个方面探讨分析了主宾易位句的易位选择机制:主题和焦点的变化,适用语境的不同及歧义的分化,语篇的动态选择性,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和会话合作原则的影响。在考察语篇对主宾易位句的动态选择时,本文从语篇视角的转换和语篇衔接的选择两个角度加以论述,其中语篇衔接的选择性又从衔接模式和衔接顺序两个方面进行考察。衔接模式下包括两种模式:话题不断转换的衔接模式和一个话题控制的衔接模式;衔接顺序下分析了四种顺序原则:信息传递顺序原则、时间顺序原则、空间顺序原则、认知顺序原则。最后,本文尝试从汉语的视角探索“语义—语用”的界面问题,运用主宾易位句来例证“语义—语用”界面理论的合理性,并从更深层次探索语义与语用的互动关联机制。通过研究,提出过分强调语义、语用的独立性或过分强调语义、语用的统一性都是不合理的,语义与语用之间存有界限的同时还存在互动关联机制。研究发现,认知可以成为语义和语用的关联纽带。研究结论为“语义—语用”界面理论在汉语中的适用性提供新的例证,从而丰富“语义—语用”界面理论的研究内容,增强该理论的解释力。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本文仍存在有待改进完善的地方。尤其是对语义与语用互动关联机制的深层次探究也只是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的深度较为粗浅。因此从汉语的视角对“语义—语用”界面问题的探索,亟待后续学者的深化研究。

刘丹青[10](2016)在《汉语中的非话题主语》文中研究指明很多学者认同Li和Thompson(1976)的分类,将汉语视为话题优先型语言,但仍有很多语法学者认为汉语的主语都是语用上的话题,甚至认为汉语基本没有句法上的主语,只有语用上的话题。本文将以若干句法、信息结构和韵律特征为标准,辅以跨语言比较,判定至少在7种情况下,汉语主句的主语不是话题:主语为对比焦点;主语为信息焦点;主语出现于整句焦点句;主语受焦点敏感算子约束;无定主语句;新信息主语句;最小量化主语句等。而且,从句中非话题主语更多。这些情况显示汉语主语和话题虽然交叉很多,但仍是汉语中两个各自独立的句法库藏成分。本文还从跨语言角度进一步探讨主语和话题的关系,赞同主语的原型是施事。主语能够扩展到离施事多远的角色,因语言而异。话题优先语言中主语会比其他语言的主语更常带话题特征,但不妨碍非话题的施事类成分充当主语。

二、话题、述题和已知信息、未知信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话题、述题和已知信息、未知信息(论文提纲范文)

(1)话题、述题和已知信息、未知信息(论文提纲范文)

(2)信息结构视角下的自我修正研究 ——以电视访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2 研究范围界定与理论基础
        1.2.1 研究范围界定
        1.2.2 理论基础
    1.3 研究综述
        1.3.1 会话修正的研究现状
        1.3.2 信息结构理论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说明
第二章 信息结构视角下自我修正的障碍
    2.1“障碍”和“障碍源”的界定
    2.2 障碍发生的位置
        2.2.1 表达障碍和理解障碍
        2.2.2 话轮位置
        2.2.3 相对于障碍源的位置
    2.3 障碍发生的原因
        2.3.1 说话者的信息输出
        2.3.2 听话人的信息接受
        2.3.3 不修正的障碍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信息结构视角下自我修正的引导语
    3.1 引导语的界定
    3.2 自我修正的路径
    3.3 自我引导自我修正的引导语
        3.3.1 自我引导语的位置
        3.3.2 自我引导语的手段
        3.3.3 自我引导语的信息结构意义
    3.4 他人引导自我修正的引导语
        3.4.1 他人引导语的位置
        3.4.2 他人引导语的手段
        3.4.3 他人引导语的信息结构意义
    3.5 无引导直接自我修正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息结构视角下的自我修正语
    4.1 修正语的界定
    4.2 修正策略
        4.2.1 替换
        4.2.2 添加
        4.2.3 重复
        4.2.4 重构
        4.2.5 解释
        4.2.6 搜词
        4.2.7 非词汇表达
    4.3 障碍源与修正语之间的信息结构关系
        4.3.1 零信息
        4.3.2 替代信息
        4.3.3 补充信息
    4.4 修正语在信息结构上的优先序列
        4.4.1 话题与述题
        4.4.2 已知信息与未知信息
        4.4.3 焦点与背景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信息结构视角下自我修正的功能分析
    5.1 信息结构视角下自我修正的会话功能
        5.1.1 保证话轮控制权
        5.1.2 信息传递
    5.2 信息结构视角下自我修正的语法功能
        5.2.1 状语后置
        5.2.2 主语后置
        5.2.3 述语后置
        5.2.4 复谓
    5.3 信息结构视角下自我修正的人际功能
        5.3.1 经济功能
        5.3.2 礼貌功能
        5.3.3 媒体效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
        6.1.1 会话障碍
        6.1.2 引导语
        6.1.3 修正语
        6.1.4 功能分析
    6.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会话分析转写符号(Jefferson)
附录2语料标注示例

(3)汉语语言信息组装的功能话语语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信息组装的研究现状
    2.1 引言
    2.2 信息定义
    2.3 信息组装理据
    2.4 信息研究方法
        2.4.1 信息状态
        2.4.2 话题信息
        2.4.3 焦点信息
        2.4.4 主要的信息运行机制
        2.4.5 其他的信息运行机制
    2.5 信息研究的新视角
    2.6 小结
第三章 功能话语语法
    3.1 引言
    3.2 功能语法的局限
    3.3 从功能语法到功能话语语法
        3.3.1 自上而下的组织形式
        3.3.2 话语行为为基本单位
        3.3.3 功能话语语法的概念成分,语境成分和输出成分
        3.3.4 FDG语法成分的四个层次
    3.4 FDG的整体结构
        3.4.1 FDG和语言交际
        3.4.2 整体组织
        3.4.3 FDG的各个层次表征
    3.5 FDG原型
        3.5.1 构建过程的原型
        3.5.2 形态句法编码过程的原型
        3.5.3 语音编码中过程的原型
        3.5.4 不同层次原型应用
    3.6 FDG的动态实现
        3.6.1 深度优先
        3.6.2 最大深度
        3.6.3 FDG中的单词形式动态实现
    3.7 小结
第四章 功能话语语法的信息组装表征
    4.1 引言
    4.2 功能话语语法的信息表征
    4.3 语用功能赋予问题
        4.3.1 语用功能的形式表征问题
        4.3.2 概念问题
    4.4 信息组装框架
        4.4.1 动词词组的描述
        4.4.2 信息组装的位置
        4.4.3 话题和述题层面
        4.4.4 焦点操作词
        4.4.5 信息组装框架
    4.5 应用分析
        4.5.1 话题为焦点的一般句结构
        4.5.2 述题为焦点的一般句结构
        4.5.3 述题为焦点的话题句结构
        4.5.4 话题为焦点的话题句结构
        4.5.5 辨识性焦点句结构
    4.6 小结
第五章 汉语话题的结构和信息特点
    5.1 引言
    5.2 话题的形态特征
        5.2.1 定指指称短语与话题
        5.2.2 非指称性名词短语与话题
        5.2.3 光杆名词短语与话题
        5.2.4 全称量词与话题
        5.2.5 叠加性量词与话题
        5.2.6 疑问代词+也/都与话题
        5.2.7 部分格“有的”和量词“一些”与话题
        5.2.8 基数词形式的量词与话题
    5.3 话题的语义特征
        5.3.1 名词短语与话题
        5.3.2 介词短语与话题
        5.3.3 动词短语或从句与话题
    5.4 话题的语用特征
    5.5 话题的句法特征
        5.5.1 主语与话题
        5.5.2 宾语与话题
    5.6 小结
第六章 汉语话题-述题结构与信息功能的FDG阐释
    6.1 引言
    6.2 话题为焦点的一般句框架
        6.2.1 呈现句结构的信息组装
        6.2.2 带有静态意义动词的存在句式的信息组装
    6.3 述题为焦点的一般句框架
    6.4 述题为焦点的话题句框架(Ⅰ)
        6.4.1 带有名词短语的话题-述题结构和信息组装
        6.4.2 带有主谓结构从句的话题-述题结构与信息组装
    6.5 述题为焦点的话题框架(Ⅱ)——比较句
        6.5.1 超越关系的“比”字句
        6.5.2 落后关系比较:“没有”结构句和信息组装
        6.5.3 同级比较:“跟….一样”结构与信息组装
    6.6 话题为焦点的话题句框架(Ⅰ)-左分离结构
        6.6.1 左分离结构与信息组装
        6.6.2 左分离结构句的人际特征
        6.6.3 左分离结构的语义特征和形态句法特征
        6.6.4 左分离结构中的辨识性焦点结构
    6.7 话题为焦点的话题句框架(Ⅱ)-右分离结构
    6.8 话题为焦点的话题句框架+辨识性焦点框架(Ⅰ)——对比性话题结构
        6.8.1 “连….也/都”的结构和信息组装
        6.8.2 话题部分“连....”的人际和形态句法特征
        6.8.3 述题部分“......也/都”人际和形态句法特征
        6.8.4 “连.....也/都”结构的语义特征
        6.8.5 “疑问词+也/都”结构与信息组装
        6.8.6 “重叠度量词+都”结构与信息组装
        6.8.7 “一+量词+名词短语……也/都”结构与信息组装
    6.9 话题为焦点的话题句框架+辨识性焦点框架(Ⅱ)——话题复制结构
        6.9.1 话题复制结构与信息组装
        6.9.2 话题复制结构的形态句法和语义特征
        6.9.3 话题复制结构的人际特征
    6.10 辨识性焦点框架——汉语的焦点结构
        6.10.1 汉语的末尾焦点特征和信息组装
        6.10.2 “主语+形容词谓语”结构与信息组装
        6.10.3 “是…..的”结构与信息组装
        6.10.4 “是……的”结构的形态句法和语义特征
    6.11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发现
    7.2 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4)汉语名词句篇章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念界定
    1.2 选题缘起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
    1.6 语料来源
2 现代汉语名词句篇章类型
    2.1 零句中名词句
        2.1.1 独词式名词句
        2.1.2 短语式名词句
    2.2 整句中名词句
        2.2.1 名词性整句分句
        2.2.2 名词谓语句
        2.2.3 名词性主谓谓语句
    2.3 复句中名词句
    2.4 篇章中名词句
    2.5 小结
3 现代汉语名词句篇章话题问题
    3.1 篇章话题界定
    3.2 汉语名词句篇章话题生成
        3.2.1 汉语名词句篇章话题生成动因
        3.2.2 汉语名词句篇章话题生成手段
        3.2.3 汉语名词句篇章话题生成过程
    3.3 汉语名词句篇章话题结构
        3.3.1 汉语名词句篇章话题结构表现形式
        3.3.2 汉语名词句篇章话题结构组织方式
        3.3.3 汉语名词句篇章话题结构构建功能
    3.4 小结
4 现代汉语名词句篇章连贯问题
    4.1 篇章连贯界定
    4.2 篇章连贯生成
        4.2.1 篇章连贯生成条件
        4.2.2 篇章连贯生成手段
    4.3 汉语名词句篇章连贯构建
        4.3.1 汉语名词句篇章连贯构建方式
        4.3.2 汉语名词句篇章连贯构建特点
        4.3.3 汉语名词句篇章连贯构建制约
    4.4 小结
5 现代汉语名词句篇章信息结构问题
    5.1 信息结构界定
    5.2 零句中名词句篇章信息结构
        5.2.1 零句中名词句新信息倾向
        5.2.2 零句中名词句已知信息来源
        5.2.3 零句中名词句信息结构特点
    5.3 整句中名词句篇章信息结构
        5.3.1 整句中名词句信息角色
        5.3.2 名词句作为整句已知信息
        5.3.3 名词句作为整句新信息
    5.4 复句、超句中名词句篇章信息结构
        5.4.1 复句、超句中名词句信息角色
        5.4.2 名词句作为复句、超句已知信息
        5.4.3 名词句作为复句、超句新信息
    5.5 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5)现代汉语话题语—说明语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0.1 话说结构研究的溯源沿流
        0.1.1 欧洲先驱的话说结构研究
        0.1.2 欧洲功能学派的话说结构研究
        0.1.3 中国早期学者的汉语话题论述
        0.1.4 美国结构主义的话说结构研究
        0.1.5 印尼刘宏谟的引-申框架研究
        0.1.6 美国功能主义的汉语话题研究
        0.1.7 结构+功能式的汉语话题研究
    0.2 汉语话题地位的众说纷纭
        0.2.1 汉语句法结构的话-说论
        0.2.2 汉语句法结构的主-谓论
        0.2.3 汉语话题语用平面成分论
        0.2.4 汉语句法层面主、话并存论
    0.3 汉语话说结构的研究思路
        0.3.1 研究旨趣和基本理论
        0.3.2 研究路线和主要方法
    附: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 文献梳理和理论建构
    1.1 关于话题语的特征及性质研究
        1.1.1 基于功能立场的话题特征
        1.1.2 基于形式句法的话题结构
        1.1.3 基于结构句法的话题标志
        1.1.4 基于语用平面的话题性质
        1.1.5 基于信息结构的话题性质
        1.1.6 基于典型范畴的话题特征
        1.1.7 基于综合立场的话题性质
    1.2. 关于话题语-说明语的本质属性
        1.2.1 关于句法话题和语用话题
        1.2.2 两种话语行为的话题层次
        1.2.3 话题语定义的梳理和剖析
        1.2.4 话题语和说明语的新界定
    1.3 关于主谓结构与话说结构的思考
        1.3.1 西洋式主谓结构与汉语式主谓框架
        1.3.2 西洋式三个平面与汉语式三个平面
        1.3.3 汉语主谓结构与话说结构的异同说
    1.4 关于话题语的不同分类研究
        1.4.1 依据话题形成和承担成分的分类
        1.4.2 依据话题数目和层级关系的分类
        1.4.3 依据语用角度和语义关系的分类
        1.4.4 基于三个平面的三种话题类型
        1.4.5 基于结构形式的话题句句型
    1.5 话说结构研究的语言观和方法论
        1.5.1 汉语话说结构研究的语言观
        1.5.2 汉语话说结构研究的方法论
    附:话语结构的形成图示
第二章 汉语单句中的话说结构句鉴别
    2.1 《句子类型》的汉语单句系统
    2.2 传统句类中的话说结构句鉴别
        2.2.1 传统句类的内部结构分析
        2.2.2 传统句类的话说结构辨析
        附一:传统句类与话说句型关系图示
    2.3 传统句型中的话说结构句鉴别
        2.3.1 传统单部句的鉴别
        2.3.2 传统动谓句的鉴别
        2.3.3 传统复杂动谓句的鉴别
        2.3.4 传统形谓句和名谓句的鉴别
        附二:传统句型与话说句型关系图示
    2.4 传统句式中的话说结构句鉴别
        2.4.1 传统存现句的鉴别
        2.4.2 传统受事句的鉴别
        2.4.3 传统使字句的鉴别
        2.4.4 传统比字句的鉴别
        2.4.5 传统是字句的鉴别
        2.4.6 传统有字句的鉴别
        2.4.7 传统把字句的鉴别
        2.4.8 传统双主句的鉴别
    2.5 被动句与被字句的结构辨析
        2.5.1 句首受事句的语义句型辨析
        2.5.2 被字后的介引或隐含成分辨析
        2.5.3 非被字句句首成分的角色辨析
        附三:传统句式与话说句型关系图示
    2.6 汉语的四种主谓结构句
        2.6.1 施动类主谓结构句
        2.6.2 施任类主谓结构句
        2.6.3 施感类主谓结构句
        2.6.4 施言类主谓结构句
第三章 基于事物描绘图式的话说结构范畴化
    3.1 话说结构功能范畴化的任务
        3.1.1 话说结构成分的分析层面
        3.1.2 话说结构范畴的研究路线
    3.2 汉语的存有类话说结构句
        3.2.1 所存句:域事-所存结构
        3.2.2 所隶句:领有-所隶结构
        3.2.3 所归句:归事-所归结构
    3.3 汉语的性状类话说结构句
        3.3.1 性质句:当事-性质结构
        3.3.2 状态句:当事-状态结构
        3.3.3 自事句:自事-动状结构
    3.4 汉语的数量类话说结构句
        3.4.1 计数句:量事-计数结构
        3.4.2 估算句:量事-估算结构
        3.4.3 计价句:量事-计价结构
        3.4.4 计时句:量事-计时结构
        3.4.5 计用句:量事-计用结构
        3.4.6 换算句:量事-换算结构
    3.5 汉语的地时类话说结构句
        3.5.1 说地句:说地-所为结构
        3.5.2 说时句:说时-所为结构
第四章 基于事件记录图式的话说结构范畴化
    4.1 汉语的使用类话说结构句
        4.1.1 工具句:工具-所用结构
        4.1.2 材料句:材料-所用结构
        4.1.3 用处句:用处-所用结构
        4.1.4 用位句:用位-所用结构
    4.2 汉语的协作类话说结构句
        4.2.1 受事句:受事-处置结构
        4.2.2 成事句:成事-制作结构
        4.2.3 与事句:与事-给予结构
        4.2.4 共事句:共事-互动结构
    4.3 汉语的遭致类话说结构句
        4.3.1 遭事句:遭事-结果结构
        4.3.2 致事句:致事-结果结构
        4.3.3 所使句:所使-致使结构
        4.3.4 所变句:所变-致变结构
第五章 基于现象评判图式的话说结构范畴化
    5.1 汉语的感受类话说结构句
        5.1.1 感者句:感者—所感结构
        5.1.2 感位句:感位—所感结构
        5.1.3 感时句:感时—所感结构
        5.1.4 所比句:比事—所比结构
    5.2 汉语的论断类话说结构句
        5.2.1 所断句:断事—所断结构
        5.2.2 所喻句:喻事—所喻结构
    5.3 汉语的应对类话说结构句
        5.3.1 关涉句:涉者—应对结构
        5.3.2 针对句:对者-应对结构
    5.4 汉语的评估类话说结构句
        5.4.1 能力句:评事-能力结构
        5.4.2 可能句:评事-可能结构
        5.4.3 揣测句:评事-揣测结构
        5.4.4 情理句:评事-情理结构
        5.4.5 所评句:评事-所评结构
第六章 汉语话说句的统计分析与分布特点(上)
    6.1 汉语话说句的定量研究思路
        6.1.1 定量研究价值
        6.1.2 语料选取原则
        6.1.3 语料标注体例
        6.1.4 话说句的判定
    6.2 记叙文中的话说句统计分析与分布特点
        6.2.1 所选语篇说明
        6.2.2 疑难解析举例
        6.2.3 标注统计分析
        6.2.4 分布特点讨论
    6.3 说明文中的话说句统计分析与分布特点
        6.3.1 所选语篇说明
        6.3.2 疑难解析举例
        6.3.3 标注统计分析
        6.3.4 分布特点讨论
第七章 汉语话说句的统计分析与分布特点(下)
    7.1 议论文中的话说句统计分析与分布特点
        7.1.1 所选语篇说明
        7.1.2 疑难解析举例
        7.1.3 标注统计分析
        7.1.4 分布特点讨论
    7.2 日常会话中的话说句统计分析与分布特点
        7.2.1 所选语篇说明
        7.2.2 疑难解析举例
        7.2.3 评价成分辨析
        7.2.4 标注统计结果
        7.2.5 分布特点讨论
    7.3 不同体裁中的话语句分布特点
        7.3.1 各自体裁中的话说句出现率均值
        7.3.2 不同体裁中的话说句出现率比值
        7.3.3 话说结构功能范畴总体分布特征
第八章 话说结构功能范畴体系及其研究价值
    8.1 话说结构的功能范畴体系
    8.2 话说结构功能范畴的理论价值
        8.2.1 话说结构研究与名词牵头说
        8.2.2 话说结构研究与语序类型学
    8.3 话说结构功能范畴的析句价值
        8.3.1 汉语式话题句的简约分析
        8.3.2 汉语式话题句的精细分析
    8.4 话说结构功能范畴的其他价值
        8.4.1 话说结构功能范畴与语篇分析
        8.4.2 话说结构功能范畴与信息处理
结语
附录一:语义句法范畴系统
附录二:语料标注样本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6)现代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认知语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综述
        1.2.1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提出
        1.2.2 拷贝结构研究的基本现状
        1.2.3 拷贝结构的话题性研究
        1.2.4 拷贝结构的认知语用研究
        1.2.5 拷贝式话题结构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过程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第二章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概念与特征
    2.1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话题”
        2.1.1“话题”与“主语”及“主位”的区别
        2.1.2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话题”特征
    2.2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拷贝”
        2.2.1 “拷贝”的范围
        2.2.2 述题中“拷贝”的特征
    2.3 作为范畴的“拷贝式话题结构”
        2.3.1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界定
        2.3.2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话语表现
        2.3.3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构成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的宏观理论分析
    3.1 象似性理论与拷贝式话题结构
        3.1.1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数量象似
        3.1.2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顺序象似
        3.1.3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距离象似
    3.2 原型范畴理论与拷贝式话题结构
        3.2.1 将“拷贝式话题结构”作为范畴的依据
        3.2.2 “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内部的层级性
        3.2.3 “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核心的原型特征
    3.3 拷贝式话题结构在自建语料库中的类别分布及频率
        3.3.1 自建语料库中拷贝式话题结构数量的分布情况
        3.3.2 类别划分及整合
        3.3.3 基于类别划分依据的语料库结构数量观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标记理论视角下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特征的微观考察
    4.1 新标记理论为何适用于拷贝式话题结构的研究?
        4.1.1 “相对模式”框架下拷贝式话题结构内部成员的有机连续性
        4.1.2 “关联模式”框架下拷贝式话题结构的典型特征
    4.2 如何判定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
    4.3 拷贝式话题结构连续统的典型范畴特征
        4.3.1 定义拷贝式话题结构连续统的特征束
        4.3.2 拷贝式话题结构特征束的语料库表现
        4.3.3 拷贝式话题结构特征的连续统分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否定”功能
    5.1 拷贝式话题结构功能的特点
    5.2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语用功能——“否定”
        5.2.1 拷贝式话题结构功能的“否定”特征
        5.2.2 拷贝式话题结构实现否定功能的几种手段
        5.2.3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非现实句与否定的关系
        5.2.4 拷贝式话题结构否定量域的差别
    5.3 拷贝式话题结构表层形式与“否定”功能的无标记匹配——基于逻辑回归的分析
        5.3.1 假设一:拷贝式话题结构类别对否定功能的影响
        5.3.2 假设二: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表层形式对否定功能的影响
        5.3.3 假设三:拷贝式话题结构非形式特征对否定功能的影响
        5.3.4 假设四:拷贝式话题结构否定功能表达的综合影响因素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互动性功能
    6.1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说话人“主观性”的凸显
        6.1.1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主观性本质
        6.1.2 拷贝式话题结构主观性的语码形式表现
        6.1.3 拷贝式话题结构主观性的结构功能表现
    6.2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交际双方“礼貌”的传递
        6.2.1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礼貌
        6.2.2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礼貌的几种表现
        6.2.3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礼貌表达的特点
        6.2.4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礼貌的社会与心理动因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及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启示
        7.2.1 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的本质和特征
        7.2.2 拷贝式话题结构对汉语研究及其发展的推动意义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拷贝式话题结构类别的部分格式示例及语料库例句
参考文献
    中文着作期刊
    外文着作期刊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语强调句式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术语缩写表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1.3 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5 论文结构
2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英语强调句式的研究
        2.2.1 英语强调句式的句法研究
        2.2.2 英语强调句式的语义-语用研究
    2.3 汉语强调句式的研究
        2.3.1 汉语强调句式的句法研究
        2.3.2 汉语强调句式的语义-语用研究
    2.4 英汉语强调句式的对比研究
    2.5 小结
3 理论基础
    3.1 引言
    3.2 基本理论
        3.2.1 元功能思想
        3.2.2 功能句法理论
    3.3 强调句式的描写
        3.3.1 强调语义模型
        3.3.2 强调句式的界定
        3.3.3 强调句式的分类
        3.3.4 强调句式的分析框架
    3.4 小结
4 英汉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对比
    4.1 引言
    4.2 英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句法-语义分析
        4.2.1 英语参与者角色凸显型强调句式
        4.2.2 英语环境成分凸显型强调句式
        4.2.3 英语情形凸显型强调句式
    4.3 汉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句法-语义分析
        4.3.1 汉语参与者角色凸显型强调句式
        4.3.2 汉语环境成分凸显型强调句式
        4.3.3 汉语情形凸显型强调句式
    4.4 英汉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对比分析
        4.4.1 英汉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形式对比
        4.4.2 英汉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语义对比
    4.5 小结
5 英汉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对比
    5.1 引言
    5.2 英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句法-语义分析
        5.2.1 英语判断凸显型强调句式
        5.2.2 英语评价凸显型强调句式
    5.3 汉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句法-语义分析
        5.3.1 汉语判断凸显型强调句式
        5.3.2 汉语评价凸显型强调句式
    5.4 英汉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对比分析
        5.4.1 英汉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形式对比
        5.4.2 英汉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语义对比
    5.5 小结
6 英汉语强调句式的语篇考察
    6.1 引言
    6.2 英汉语强调句式的语篇分布
        6.2.1 语料说明
        6.2.2 数据统计
        6.2.3 总体分布异同
        6.2.4 局部分布异同
        6.2.5 小结
    6.3 英汉语强调句式的话语功能
        6.3.1 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话语功能
        6.3.2 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话语功能
    6.4 英汉语多重强调现象
    6.5 小结
7 英汉语强调句式异同释因
    7.1 引言
    7.2 历时因素
    7.3 认知因素
    7.4 思维因素
    7.5 小结
8 结语
    8.1 引言
    8.2 主要研究发现
    8.3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论语》话题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所用符号
1 绪论
    1.1 话题研究综述
    1.2 选题缘起
    1.3 理论背景、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材料来源、研究方法
    1.6 本课题创新点
2 《论语》话题的研究基础
    2.1 原型性话题理论
    2.2 本课题的话题界定及确认原则
    2.3 《论语》话题研究相关问题
3 《论语》话题的构成
    3.1 无标记话题
    3.2 有标记话题
    3.3 多话题结构中的话题
    3.4 降级、内嵌话题结构中的话题
    3.5 小结
4 《论语》话题的特征
    4.1 句法特征
    4.2 语义特征
    4.3 信息特征
    4.4 小结
5 《论语》话题链
    5.1 话题链研究概观
    5.2 《论语》话题链的界定
    5.3 《论语》话题链
    5.4 小结
6 《论语》的话题推进
    6.1 话题推进研究
    6.2 话题延续
    6.3 话题延伸
    6.4 话题转移
    6.5 话题回逆
    6.6 话题综合推进
    6.7 小结
7 《论语》的话题化
    7.1 《论语》话题化的实现方式
    7.2 《论语》话题化动因
    7.3 小结
8 结语
    8.1 本课题结论
    8.2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性
    8.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论语》注疏本、译注本书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9)主宾易位句的语义语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0.1 研究背景和研究价值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价值
    0.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0.2.1 研究思路
        0.2.2 研究方法
    0.3 结构安排和术语界定
        0.3.1 结构安排
        0.3.2 术语界定
第1章 主宾易位句的研究现状综述
    1.1 早期主宾易位句式的零星性研究
    1.2 主宾易位句的分类研究
    1.3 主宾易位句的次类研究
    1.4 主宾易位句可易位的条件及动因尝试性解释研究
    1.5 主宾易位句的语用因素研究
    1.6 小结
第2章 主宾易位句的研究对象和语料处理
    2.1 研究对象
        2.1.1 主宾易位句的界定
        2.1.2 主宾易位句的研究范围
        2.1.3 小结
    2.2 语料处理
        2.2.1 语料来源
        2.2.2 标注体系
    2.3 小结
第3章 主宾易位句的分类研究
    3.1 分类依据和分类标准
    3.2 分类结果
        3.2.1 以自动核为核心的主宾易位句
        3.2.2 以协动核为核心的主宾易位句
        3.2.3 以状态核为核心的主宾易位句
        3.2.4 以存现核为核心的主宾易位句
        3.2.5 以关系核为核心的主宾易位句
        3.2.6 以感知核为核心的主宾易位句
    3.3 小结
第4章 主宾易位句的语义研究
    4.1 主宾易位句的动词语义研究
        4.1.1 目前动词的语义分类体系
        4.1.2 主宾易位句的动词语义类型
        4.1.3 主宾易位句的动词语义特征分析
        4.1.4 小结
    4.2 主宾易位句的语义结构模式
        4.2.1 自动核主宾易位句的语义结构模式及特点
        4.2.2 协动核主宾易位句的语义结构模式及特点
        4.2.3 状态核主宾易位句的语义结构模式及特点
        4.2.4 存现核主宾易位句的语义结构模式及特点
        4.2.5 关系核主宾易位句的语义结构模式及特点
        4.2.6 感知核主宾易位句的语义结构模式及特点
        4.2.7 小结
    4.3 小结
第5章 主宾易位句的“语义—语用”界面研究
    5.1 “语义—语用”界面理论研究综述
        5.1.1 语义、语用界面问题的起源
        5.1.2 语义、语用的分界观
        5.1.3 语义、语用的界面观
        5.1.4 语义、语用的并合观
        5.1.5 小结
    5.2 主宾易位句可易位的语义原因
        5.2.1 施受关系的对立性特征模糊虚化
        5.2.2 动词不再着重突显动作性
        5.2.3 动补式述语成分语义指向的双向性
    5.3 主宾易位句的语用选择机制
        5.3.1 主题和焦点的变化
        5.3.2 适用语境的不同及歧义的分化
        5.3.3 语篇的动态选择性
        5.3.4 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与会话合作原则的影响
    5.4 主宾易位句的“语义—语用”界面
        5.4.1 主宾易位句的界面观例证
        5.4.2 主宾易位句“语义—语用”界面的认知关联
    5.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话题、述题和已知信息、未知信息(论文参考文献)

  • [1]话题、述题和已知信息、未知信息[J]. 沈开木.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2(04)
  • [2]信息结构视角下的自我修正研究 ——以电视访谈为例[D]. 钱蒙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3]汉语语言信息组装的功能话语语法研究[D]. 许明.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1)
  • [4]汉语名词句篇章问题研究[D]. 张丽娟. 武汉大学, 2017(03)
  • [5]现代汉语话题语—说明语结构研究[D]. 邱雪玫. 南京师范大学, 2011(04)
  • [6]现代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认知语用研究[D]. 盛蕾. 山东大学, 2021(11)
  • [7]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语强调句式对比研究[D]. 王敏辰.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
  • [8]《论语》话题结构研究[D]. 彭吉军.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9)
  • [9]主宾易位句的语义语用研究[D]. 冷梅洁.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3)
  • [10]汉语中的非话题主语[J]. 刘丹青. 中国语文, 2016(03)

标签:;  ;  ;  

课题、论文及已知信息、未知信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