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第一台330千伏超高压隔离开关(论文文献综述)
杨晓兵[1](2021)在《陕西:照亮圣地 跨越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00年前,一群年轻人为了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从一艘红船扬帆启航,开天辟地,改天换地。100年来,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和新中国成长的脚步,一代代陕西电业人励精图治、砥砺奋进,陕西电网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陕西经济强省建设输送源源不竭的强大动能。
郝克[2](2021)在《基于无功补偿的特高压电力工程分系统调试大回路注流试验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西电东输、大气雾霾治理计划等国家重点举措的不断推进,特高压输电技术凭借输送容量大、距离远、效率高和损耗低的技术优势成为西电东输的主要技术方式,在保障电力供应、促进清洁能源发展、改善环境、提升电网安全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特高压工程的不断推进,电力设备容量、尺寸不断增大,同时对安装调试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传统变电工程的调试方法已很难满足特高压工程的调试要求。本文主要结合近年投运的特高压工程调试情况,全面论述了大回路注流试验应用于特高压工程的主要问题、解决方案,并结合无功补偿、自动控制等相关技术对大回路注流试验进行了重新设计及现场应用。(1)介绍了大回路注流试验的含义及作用。大回路注流试验是工程带电前的最后一项关键性试验,可以全面检测变电站控制保护系统的正确性,大大减少一次设备初次受到高电压冲击时由于保护故障发生事故的风险。(2)结合近年投运的特高压工程试验情况,深入分析了工程中大回路注流试验的现状,对以往工程常用的几种注流试验方法进行了综合对比,并通过分析试验数据阐述了目前特高压工程中影响试验效果的主要因素。(3)针对试验中的主要问题结合无功补偿、自动控制等技术,对现有大回路注流试验进行了优化设计,增加无功补偿、调压控制、过负荷保护等控制模块,从而通过提高试验系统的功率因数增加注入被试设备的电流,有效解决了试验注入电流不足的问题。(4)结合几个在建的特高压工程对优化后的试验系统进行应用,重点阐述了变压器、换流器、直流场等几个注流难度大、一次系统相对复杂的典型特高压被试系统的试验方法。试验结果中注入电流量得到了有效提升。该试验方法可以很好的在继电保护装置中判断保护功能的正确性,对分系统调试起到了极高的指导作用。
孟猛[3](2020)在《高压断路器液压驱动系统的动态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压断路器由操动机构和开断元件组成,在电网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复杂电力设备之一。操动机构控制着断路器开断元件分合闸动作的执行,其性能的优劣不仅决定着断路器开断元件分合闸效果的好坏,对整个输变电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也起着关键性的影响,因此对操动机构的研究与分析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论文在对国内外一些典型的液压操动机构工作原理和关键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自主研发的高压断路器专用双稳态液压控制阀,以及重新设计的液压驱动系统进行了分析。该控制阀类似插装阀结构,系统压力27MPa下其阀芯仿真分合时间分别为2.2ms、2.1ms,分合通流面积分别473mm2、425mm2,具有快速、无泄漏、大流量的特点。其次,针对采用皮囊式蓄能器储能的液压操动机构普遍存在的蓄能器漏气不易检测、察觉困难的问题,论文创新性地提出了一套基于波义耳定律的皮囊式蓄能器漏气检测系统,并进行了仿真及试验验证。该系统解决了此类液压操动机构长期储能可靠性差的问题,为此类操动机构的工业应用提供了保障。最后,论文对所开发的由蓄能器、控制阀系统、管路、液压缸及缓冲装置组成的驱动系统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借助Amesim液压系统仿真软件重点仿真分析了双稳态控制阀的动态响应特性、建立了机构整体仿真模型。通过样机试验,验证了分合闸仿真模型、仿真计算结果的合理性。进而通过计算机仿真,进一步研究了液压缸机构参数、缓冲装置参数,控制阀开度、调速阀开度、系统压力等对操动机构动态特性的影响,并且对系统关键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本论文研究成果为以后此类操动机构液压驱动系统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并对系统优化和改进提供了理论方法和数据基础。
孙宽舒[4](2020)在《电力系统电力一次设备状态检修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系统设备检修是保证电网健康运行的关键要素,一次设备运行中的利用效率、事故频率和整体使用寿命是衡量电力企业整体发展状况的直接标准。目前我国社会各方面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其中最为重要的经济建设、基础建设的发展深度依赖于电网设备坚强的保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更高追求,意味着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基础上需要保证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总的来说电力系统设备状态检修体系的出现不仅是应对时代发展需求,也是更好服务于社会发展现状的势在必行之举。本文在详细分析课题的背景、意义、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变压器、断路器、开关柜、GIS等一次设备的常见故障,介绍了事后检修、定期检修、状态检修这3种电气设备检修方式的运用情况和并对三者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然后,在搜集和查询电网现行的设备状态检修工作标准和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归纳了江西省现投入运行的输、变、配电设备的应用情况,分析了设备故障停运原因。最后,分别阐述了 SF6气体红外成像法检测技术、油中溶解气体状态检修技术和高频、特高频、超声波局部放电状态检测修技术的检修原理,论述了这5种状态检修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并针对现今电力系统中几大重要的电力一次设备分别例举状态检修技术应用案例,如变压器状态检修所使用的油中溶解气体在线监测技术、超声波局部放电监测技术;GIS、HGIS断路器设备状态检修中常使用的特高频局部放电检测、SF6气体红外成像法检测技术;以及与互感器、避雷器设备状态检修有关的超声波局部放电监测技术、避雷器泄漏电流在线监测技术的应用。
赵雪[5](2020)在《快速暂态过电压对GIS的电磁干扰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电力系统的电压等级逐渐向超高压、特高压等级发展,气体绝缘变电站(Gas Insulated Substation,GIS)作为电力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参与电网的日常运行。GIS中隔离开关的操作会在其管道内产生幅值较高、陡度很大、频率较快的过电压,即快速暂态过电压(Very Fast Transient Over-voltage,VFTO),产生的电压波在管道内传播时遇到波阻抗不连续的位置会产生折反射进而耦合到壳体上,造成壳体电位的升高,即壳体暂态过电压(Transient Enclosure Voltage,TEV),壳体向外辐射电磁波,会在空间激起强烈的瞬态电磁场。由于GIS智能化的发展,如数字技术和计算机硬件的应用,其用于测量、控制、保护的二次设备被就近安装在一次设备附近,从而由隔离开关操作激起的瞬态空间电磁场会对这些二次设备产生强烈的电磁干扰,极易造成相关设备的损坏,进而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转。因此,VFTO下的GIS空间及其二次设备的电磁干扰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在隔离开关操作下的GIS暂态过电压计算的基础上,采用“场”与“路”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VFTO所产生的空间电磁场在GIS空间上的分布,并对影响GIS空间电磁场的因素进行分析。除此之外,研究VFTO所产生的辐射干扰对GIS电子式互感器的影响,且对影响电子式互感器的电磁干扰因素进行分析,文章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针对隔离开关操作下GIS暂态过电压计算这一问题,本文以550kV GIS为研究对象。选取一条典型的操作方式,依据多导体传输线理论对GIS中的关键设备进行等效建模。在仿真软件EMTP上搭建完整的暂态电路模型,对隔离开关操作下形成的暂态过电压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VFTO最严重的的地方出现在断路器电源侧为2.09p.u,TEV最严重的地方出现在出线套管上为0.102p.u,暂态电压波形频率高且成分复杂。研究在VFTO下产生的空间电磁场在GIS空间上的分布。采用电磁暂态仿真软件CST(Computer Simulation Technology),对GIS空间瞬态电磁场的分布进行仿真建模,得到550kV GIS在隔离开关操作下的空间瞬态电磁场分布。仿真结果表明:GIS线路附近的电场可以达到每米十几千伏的强度,磁场强度达到每米几十安培,相比于磁场来说电场对GIS产生的干扰更大;频率对于场强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场强随着频率的增加而减小;距离对场强有着明显的影响,对于处在GIS线路附近的场强随着距离的增加变化明显,且场强值较大,对于远离线路的,随着距离增加场强值趋于稳定,且场强值较小。因此,二次设备应当远离线路布置,在避免不了的情况下要采取屏蔽措施保证安全。研究VFTO所产生的辐射干扰对GIS电子式互感器的影响。在CST中搭建电子式互感器三维仿真模型,利用仿真计算得到VFTO辐射至电子式互感器采集箱内部的电磁场分布。仿真结果表明,VFTO产生的电磁场可以穿透接线端子到达采集箱内部,对于采集箱内部的设备产生电磁干扰。采集箱内部的电场强度达到了每米十几千伏等级的水平,磁场强度处在每米几十安培的等级。由此可见。电场在电磁干扰中占主导作用。除此之外,考虑接线端子圆盘半径与圆盘厚度对采集箱内部的电磁场影响。结果表明,接线端子圆盘半径对采集箱内部的电磁场有着显着的影响,减小半径,采集箱内部的场强随之变小;圆盘厚度对于采集箱内部的电磁场无显着影响。
王安琪[6](2020)在《1100 kV GIS特快速暂态过电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特高压的迅速发展,1100 kV气体绝缘封闭金属开关设备(Gas Insulated Switchgear,GIS)的绝缘特性及其运行状态逐渐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在针对1100 kV GIS绝缘性能的研究性试验过程中,盆式绝缘子击穿等现象的产生引起试验人员对特快速暂态过电压(Very Fast Transient Overvoltage,VFTO)的关注。本文在1100 kV GIS研究性试验现象和数据的基础上,针对1100 kV GIS试验回路开展特快速暂态过程的仿真研究。为了获得1100 kVGIS在实际运行中的状态,在试验回路仿真的基础上开展了1100 kV变电站电气主接线隔离开关合闸操作电弧重燃的仿真研究。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研究特快速暂态过电压的基本理论和仿真计算方法。隔离开关操作是特快速暂态过电压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通过隔离开关操作过程理论分析特快暂态过电压的产生机制,并对过电压波形的幅值、陡度和频率进行特征描述,分析总结特快速过电压在不同传播通道下可能产生的绝缘破坏等影响;另外,对特快速暂态过电压仿真计算中集中和分布参数元件的等效原理进行理论分析。(2)对1100 kVGIS试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进行整理,总结为三个部分:一是由内部暂态过电压引发的气隔绝缘子沿面放电,二是外部暂态过电压导致的试验变压器匝间绝缘击穿以及二次设备故障;三是由壳体暂态过电压导致的1100 kVGIS壳体暂态电位升高。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提出针对试验现象的仿真分析方案。(3)对1100 kV GIS试验回路进行特快速暂态过电压仿真分析,获得套管与GIS连接处气隔绝缘子耐压水平,传播至试验变压器入口的暂态过电压和经弱阻尼分压器传播至二次侧的过电压,据此解释内外部暂态过电压引发的试验现象,并根据暂态过电压产生的原因提出提高试验设备安装工艺以及增加试验变压器保护电阻节数的抑制方案。(4)在VFTO仿真结果基础上采用电源等效的方式开展试验回路的壳体暂态电位仿真计算,获取壳体暂态回路在试验电压激励下的电压响应,提出采用接地抑制的方式限制壳体暂态电位的抬升。比较三种接地线型和接地方式,确认最合理的接地方案为铜箔就近接地,并且采用铜编织线缠绕短接壳体法兰。(5)在试验回路等效模型建立和参数选择的基础上,开展特高压变电站电气一次主接线单次燃弧仿真分析,采用电阻描述隔离开关操作过程断口间隙的绝缘变化,过程包括起弧、燃弧和熄弧三个阶段。通过对变电站暂态仿真模型添加起弧和熄弧的控制模块,建立电气一次主接线重燃仿真模型,获得实际变电站条件下VFTO燃弧过程。仿真对比合闸电阻和铁氧体磁环抑制特快速暂态过电压的效果,结果验证了采用合闸电阻抑制VFTO的合理性。
胡嘉昕[7](2020)在《双模控制的50kV高压电源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高压电源(High Voltage Power Supply,HVPS)在高压离子引擎、电空气动力推进系统、高压静电纺纳米纤维、科学实验甚至现代日常生活等应用领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现有的高压静电纺丝电源存在效率低、稳定性差、输出纹波大、体积大、控制方式单一和操作复杂等缺点。为此,探究和研制一款具备稳定高效、操作简单、体积小等优点的高压电源并应用于静电纺丝技术领域具有实际的工程价值与意义。本文针对静电纺丝设备高压输出以及需要灵活控制的要求,设计了双模控制的、最高能达到50k V输出的高压电源,完成高压电源软硬件系统电路设计并构建仿真模型验证初步效果,制作实物高压电源样机,并做好绝缘灌封工艺措施,连接高压静电纺丝设备能安全稳定地工作。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阐述了高压电源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从研究领域、拓扑结构和升压策略等方面分析高压电源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总结高压电源技术上的关键问题。其次,分析了高压电源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和拓扑结构组合。并推导升压拓扑低压侧到高压侧的传递函数的解析表达式,分析升压拓扑对传递特性的影响。然后采取对不同的倍压拓扑和主功率拓扑进行比较,结合拓扑工作原理,再通过考虑其优缺点以及合适的拓扑组合来优化完成高压电源的主电路拓扑架构。接着,利用开关电源技术对高压电源进行分模块化的整体架构设计。设计了由4个模块构成并完成各自阶段功能的高压电源。其中4个主要模块包括供电模块、驱动及逆变模块、隔离升压模块以及控制模块,实现了AC-DC整流、DC-AC逆变、模拟/数字二选一控制、隔离/转换与AC-DC倍压整流的功能。详细描述了双模控制的50k V高压电源硬件系统各部分电路的设计思想以及设计过程。另外,还有对关键电路以及关键组件如升压变压器选型设计、绝缘高耐压特性的高压电容和高压二极管等进行重点设计,确定关键元器件的参数,并进行软件系统部分的设计及验证。最后,利用设计好的元器件参数进行软件仿真及验证,并搭建一台50k V的双模控制高压电源实验样机进行测试,验证了设计的正确性、有效性与合理性。
唐伟华[8](2020)在《500kV同塔双回输电线路感应电压电流对运维的影响与防控策略》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电力建设的迅速发展,输电网容量的不断增大,为了减少输电走廊占地,采用同塔架设的双回输电线路己成为我国主干网架。同塔双回线的出现,无疑大大减少线路的投资、增大输电容量,但同时也给输变电设备的运行维护带来了新的课题。因此,研究同塔双回感应电压电流对设备运维的影响和制定相应防控策略很有必要。首先,文章针对同塔双回输电线路的特点,对同塔双回输电线路中,当一回正常运行,另一回停运检修时的不同运行工况进行了理论分析。利用分布参数法推导停运线路的感应电压和电流的通用公式,进一步对停运线路不接地,单侧接地,双侧接地及带线路并联电抗器四种情况展开公式推导及分析。其次,文章针对电力行业运维人员对同塔双回线路感应电压和电流缺乏了解,对其设备运维方面的影响缺乏系统认识的现状。从生产运维的设备选型、日常维护、倒闸操作、检修作业等核心业务出发,围绕生产工作中发生的实际案例和可能发生的情况,分析500k V同塔双回线路感应电压和电流对运维的影响,得出感应电压电流影响运维的密切相关因素。以某500k V同塔双回输电线路为实例,运用PSCAD/EMTDC仿真软件对感应电压电流影响运维的密切相关因素进行进一步仿真分析。最后,将研究结论应用于生产实际中的设备选型维护、日常运行、操作安全、作业安全等一系列运维问题的处理解决,开展策略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防控策略有助于指导运维人员开展设备维护,操作及异常处理,养成良好的安全运维习惯,保障电网、设备及人身安全,对电力设备运维工作有很现实的意义。
高宇轩[9](2020)在《同塔多回输电线路并联电抗器的谐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特高压线路输电距离长,通常利用并联电抗器来补偿对地电容,抑制工频过电压,并联电抗器的中性点和地之间安装小电抗,与三相高抗形成相间感抗,补偿线路相间电容,当发生短路故障且重合闸开断后,此种并联补偿接线方式能够抑制故障相接地电流(潜供电弧)从健全相电压传输,抑制潜供电弧,提高自动重合闸的成功合闸概率。当并联电抗器补偿的多回线路发生短路故障,线路中某些回路被断路器开断,在重合闸成功动作之前的非全相运行期间,并联电抗器的电感将与传输线路的相间电容以及对地电容间形成串联回路,如果参数匹配,将会产生串联谐振现象。谐振过电压的幅值会急剧上升,其持续时间比操作过电压长,甚至可能稳定存在,需对并联电抗器补偿的多回线路谐振问题进行研究分析。首先,本文利用电磁暂态仿真软件EMTP-ATP搭建一套同塔多回输电线路耦合模型,并联电抗器的补偿度范围为60%-90%。改变线路故障状态变换得到各故障状态非全相运行期间的等效阻抗模型,并推导出线路各非全相运行状态下的谐振频率计算表达式,通过频率扫描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为了更直观的反映并联电抗器与同塔多回输电线路谐振的关系,作出并联电抗器的补偿度和中性点小电抗的谐振关系曲线,结合中性点小电抗的取值要求,改变输电线路的回数,对不同回数的线路谐振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对同塔多回输电线路并联电抗器的谐振规律研究有参考价值。其次,交流输电线路长距离传输受到系统稳定性条件的约束,随着输电距离的增加,线路的输送能力将不断下降,串联补偿技术可以提高线路传输能力和系统的稳定性。考虑综合配置并联电抗器和串联补偿电容的输电系统,在同塔多回输电线路耦合模型中加入串联补偿电容,仿真分析串联补偿电容接在线路不同位置的谐振特性。仿真结果表明,串联补偿电容接在线路末端时,线路的谐振范围最大,对该情况进行具体计算分析,探讨了优化多回线路谐振特性的串、并联补偿配置方案。最后,研究了可控并联电抗器对输电线路谐振的影响。简述了可控高抗的分类与结构原理,通过仿真分析了分级式可控并联电抗器在同塔多回输电线路中对线路谐振特性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超/特高压多回输电线路的谐振特性及参数设计提供参考。
毕逸群[10](2020)在《大数据时代超高压电网运维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今,超高压电网采取集中监控、统一调度的模式统筹管理,变电设备隐患、缺陷的排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设备状态监视系统。这种工作模式下,设备的指标示数往往是在“临界”、甚至“越限”才会被运维人员发现,工作前瞻性不足、贻误“苗头性”缺陷治理时机,工作效率、操作精度受到很大制约,极易造成“小恙成疾”、“小病成灾”的被动局面。当前,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电网安全提出更高需求,尤其对供电的可靠性、稳定性要求更为严格。技术的迭代更新为电力系统带来了大数据、智能运检等革新手段,运维一体化、状态检修、远程智能管控等创新理论已逐步走向现实。在此背景下,统合全口径变电设备表征数据,依据特征趋势确定设备状态,探究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变电运维、设备管理模式十分必要。本论文在变电运维专业流程中引入管理学分析思想,从当前变电运维管理具备的优势、劣势和面临的机遇挑战入手,分析了超高压电网变电运维管理现状,围绕作为运维管理重点的设备巡视工作方面,找出了设备缺陷隐患治理前瞻性不足的原因;对当前运维模式进行整体评价,分析当前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评估专业的发展方向;分析了大数据技术对优化变电运维管理的必要性,阐述了二者的内在联系与应用基础;以M省超高压电网为研究对象,建立起运维管理数据分析模型,佐以模型在M省三座500千伏变电站的应用实例,详述设备状态分析诊断由“事后缺陷处置”到“事前趋势预判”的管理提升过程;对所提出的管理优化方案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分别从技术改进与经济效益层面论证方案的优越性,多角度分析大数据技术为超高压变电运维专业带来的技术革新与进步,为专业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我国第一台330千伏超高压隔离开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第一台330千伏超高压隔离开关(论文提纲范文)
(1)陕西:照亮圣地 跨越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点燃星星之火电网建设从无到有 |
迎来改革开放城乡电网协调发展 |
转变发展方式电网建设实现新跨越 |
技术管理升级打造坚强智能电网 |
进入特高压时代送端电网更加坚强 |
(2)基于无功补偿的特高压电力工程分系统调试大回路注流试验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特高压大回路注流试验原理分析 |
2.1 大回路注流试验原理 |
2.1.1 二分之三接线注流 |
2.1.2 双母线及单母线接线注流 |
2.1.3 变压器注流 |
2.1.4 滤波器及无功补偿装置注流 |
2.2 特高压大回路注流试验方法 |
2.2.1 调压器注流 |
2.2.2 站用电源注流 |
2.2.3 调压器升压变配合注流 |
2.3 特高压注流试验对比 |
2.4 小结 |
第3章 基于无功补偿的特高压注流试验设计 |
3.1 无功补偿系统分析与设计 |
3.1.1 串联电容器无功补偿 |
3.1.2 并联电容器无功补偿 |
3.1.3 补偿系统设计 |
3.2 控制系统设计 |
3.2.1 电压及阻抗控制元件设计 |
3.2.2 过流保护控制元件设计 |
3.3 设备参数及特点 |
3.4 小结 |
第4章 特高压大回路注流试验实例分析 |
4.1 变压器注流 |
4.1.1 换流变保护及TA配置 |
4.1.2 换流变注流试验方法及参数计算 |
4.1.3 试验数据 |
4.1.4 试验结论 |
4.2 换流器注流 |
4.2.1 特高压换流器注流试验概述 |
4.2.2 换流器注流试验方法及接线 |
4.2.3 换流器注流参数计算 |
4.2.4 换流器注流试验步骤 |
4.2.5 注流数据及波形分析 |
4.2.6 试验结论 |
4.3 直流场注流 |
4.3.1 特高压直流场注流试验概述 |
4.3.2 试验接线及步骤 |
4.3.3 试验数据 |
4.3.4 试验结论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高压断路器液压驱动系统的动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选题依据及立论背景 |
1.1.3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
1.2 断路器及操动机构 |
1.2.1 高压断路器 |
1.2.2 操动机构 |
1.3 液压操动机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 |
1.3.1 液压操动机构特点 |
1.3.2 液压操动机构发展历程 |
1.3.3 液压操动机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高压断路器液压操动机构的结构及原理分析 |
2.1 液压操动机构工作原理及要求 |
2.2 液压机构结构分析 |
2.2.1 国外液压操动机构 |
2.2.2 国内液压操动机构 |
2.3 本项目所设计液压机构结构及工作原理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蓄能器的特性分析 |
3.1 蓄能器的分类及特点 |
3.1.1 蓄能器的分类 |
3.1.2 蓄能器作用及特点 |
3.2 皮囊式蓄能器动态特性分析 |
3.2.1 气室模型 |
3.2.2 液室模型 |
3.2.3 参数确定 |
3.2.4 整体模型 |
3.3 蓄能器漏气检测系统 |
3.3.1 试验验证 |
3.3.2 检测原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阀系统的动态特性分析 |
4.1 电磁阀的动态特性分析 |
4.1.1 电磁铁工作过程 |
4.1.2 动铁芯触动阶段 |
4.1.3 动铁芯运动阶段 |
4.2 先导阀及主阀的动态特性分析 |
4.2.1 先导阀及主阀合闸动作时间分析 |
4.2.2 先导阀及主阀分闸动作时间分析 |
4.3 先导阀及主阀的仿真 |
4.3.1 先导阀及主阀的仿真分析 |
4.3.2 液压系统参数对先导阀及主阀的动态响应特性的影响 |
4.4 阀系统的仿真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液压操动机构运动特性分析 |
5.1 液压系统中的压力损失 |
5.2 液压缸缓冲过程分析 |
5.2.1 液压缸内缓冲一般分析 |
5.2.2 缓冲过程的理论分析 |
5.3 液压缸分闸过程运动分析 |
5.3.1 液压操动机构工作原理 |
5.3.2 液压操动机构分闸过程数学模型 |
5.3.3 液压缸仿真模型 |
5.4 液压操动机构整体仿真模型 |
5.5 分闸仿真试验及参数分析 |
5.5.1 液压操动机构缓冲特性优化 |
5.5.2 主阀开度对分闸特性的影响 |
5.5.3 分闸调速阀对分闸特性的影响 |
5.5.4 液压缸参数对分闸特性的影响 |
5.5.5 液压操动机构系统压力对分闸特性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4)电力系统电力一次设备状态检修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电力一次设备及检修方法分类 |
2.1 电力一次设备 |
2.2 电力一次设备常见故障 |
2.2.1 变压器常见故障 |
2.2.2 断路器常见故障 |
2.2.3 开关柜常见故障 |
2.2.4 GIS常见故障 |
2.2.5 互感器常见故障 |
2.3 电力一次设备检修方法分类 |
2.4 电力一次设备亊后检修、定期检修方法局限性 |
2.5 电力一次设备状态检修应用情况分析 |
第3章 江西电网输、变、配电设备应用情况 |
3.1 江西电网输、变电设备运行概况 |
3.1.1 江西电网输、变电设备规模 |
3.1.2 江西电网输、变电设备运行情况 |
3.1.3 输电设备跳闸与故障停运分析 |
3.1.4 变电设备跳闸与故障停运分析 |
3.2 江西电网配电设备运行概况 |
3.2.1 江西配电网规模 |
3.2.2 江西配电网线路运行情况 |
第4章 SF_6在状态检测技术中的应用 |
4.1 SF_6气体性质与用途 |
4.2 基于SF_6气体的状态检修技术 |
4.2.1 SF_6气体湿度检测 |
4.2.2 SF_6气体成分分析 |
4.2.3 SF_6气体红外成像法的原理 |
4.3 基于SF_6气体的状态检修技术应用案例 |
4.3.1 GIS六氟化硫气体湿度不合格案例 |
4.3.2 GIS六氟化硫气体分解产物检测案例 |
4.3.3 六氟化硫气体红外成像法检测GIS、HGIS设备气体泄漏案例 |
第5章 油中溶解气体状态检修技术的应用 |
5.1 油中溶解气体状态检修技术原理 |
5.1.1 油中溶解气体产生过程 |
5.1.2 气相色谱检测原理 |
5.2 油中溶解气体状态检修分析方法 |
5.3 油中溶解气体状态检修技术应用案例 |
5.3.1 变压器近区短路引起中压绕组损坏案例 |
5.3.2 变压器有载分接开关引线接触不良案例 |
5.3.3 220kV油浸式电流互感器内部故障案例 |
第6章 高频、特高频、超声波局部放电状态检测修技术的应用 |
6.1 高频法状态检测修技术原理及应用案例 |
6.1.1 高频法状态检测修技术原理 |
6.1.2 高频法状态检测修技术应用案例 |
6.2 特高频法状态检测修技术原理及应用案例 |
6.2.1 特高频法状态检测修技术原理 |
6.2.2 特高频法状态检测修技术应用案例 |
6.3 超声波法状态检测修技术原理及应用案例 |
6.3.1 超声波法状态检测修技术原理 |
6.3.2 超声波法状态检测修技术应用案例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快速暂态过电压对GIS的电磁干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电磁兼容问题的提出 |
1.1.2 GIS中电磁兼容的问题 |
1.1.3 电子式互感器的电磁兼容问题 |
1.2 相关理论方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传输线理论 |
2.1 概述 |
2.2 双导体传输线及其方程 |
2.2.1 双导体传输线模型 |
2.2.2 双导体传输线方程 |
2.3 多导体传输线及其方程 |
2.3.1 多导体传输线模型 |
2.3.2 多导体传输线方程 |
2.4 Bergeron数值计算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隔离开关操作下GIS暂态过电压的计算 |
3.1 气体绝缘变电站结构 |
3.2 GIS内部暂态电路模型的建立 |
3.2.1 等效电路模型的建立 |
3.2.2 仿真计算结果及分析 |
3.3 GIS外部暂态电路模型的建立 |
3.3.1 等效电路模型的建立 |
3.3.2 仿真计算结果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VFTO下 GIS空间电磁场的研究 |
4.1 GIS空间瞬态电磁场的建立 |
4.1.1 GIS空间电磁场模型的建立 |
4.1.2 激励源 |
4.2 计算结果与分析 |
4.2.1 GIS空间电磁场的分布 |
4.2.2 不同频率下GIS的空间电磁场 |
4.2.3 不同空间位置下GIS空间电磁场分布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VFTO对 GIS电子式互感器影响的研究 |
5.1 GIS电子式互感器相关介绍 |
5.2 GIS电子式互感器三维模型的建立 |
5.2.1 三维模型的建立 |
5.2.2 电场仿真计算结果与分析 |
5.2.3 磁场仿真计算结果与分析 |
5.3 影响采集箱内部电磁场因素分析 |
5.3.1 接线端子圆盘半径对采集箱内部电磁场的影响 |
5.3.2 接线端子圆盘厚度对采集箱内部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6)1100 kV GIS特快速暂态过电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VETO研究方式 |
1.2.2 VFTO研究进程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VFTO基本理论和仿真计算方法 |
2.1 VETO基本理论 |
2.1.1 VFTO产生机制 |
2.1.2 VETO波形特征 |
2.1.3 VETO传播机制 |
2.2 VFTO仿真计算方法 |
2.2.1 分布参数传输线模型 |
2.2.2 集中参数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VFTO的实验室产生 |
3.1 试验现象暂态分析 |
3.1.1 气隔绝缘子 |
3.1.2 GIS壳体 |
3.1.3 试验变压器 |
3.1.4 二次侧设备 |
3.2 试验回路布置 |
3.3 试验电压设置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1100 kV GIS试验回路特快速暂态过程仿真分析 |
4.1 1100 kV GIS试验回路仿真建模 |
4.1.1 1100 kV GIS试验回路组成分析 |
4.1.2 1100 kV GIS试验回路模型等效 |
4.1.3 1100 kV GIS试验回路等效参数 |
4.1.4 1100 kV GIS隔离开关燃弧模型 |
4.2 1100 kV GIS试验回路VFTO仿真结果分析 |
4.3 1100 kV GIS试验回路TEV仿真研究分析 |
4.3.1 1100 kV GIS试验回路TEV产生原理 |
4.3.2 1100 kV GIS试验回路TEV模型建立 |
4.3.3 1100 kV GIS试验回路TEV仿真结果分析 |
4.3.4 1100 kV GIS试验回路TEV接地抑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1100 kV GIS变电站特快速暂态过程仿真 |
5.1 1100 kV GIS变电站电气主接线 |
5.2 1100 kV GIS变电站单次燃弧建模 |
5.2.1 燃弧电阻 |
5.2.2 回路等效 |
5.3 1100 kV GIS变电站重燃建模 |
5.3.1 临界击穿电压 |
5.3.2 熄弧判据 |
5.4 仿真结果分析 |
5.5 VFTO抑制方案的研究 |
5.5.1 合闸电阻 |
5.5.2 铁氧体磁环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双模控制的50kV高压电源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高压电源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高压电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高压电源的发展趋势 |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高压电源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
2.1 高压电源的基本组成 |
2.2 高压电源的升压拓扑研究 |
2.3 高压电源升压拓扑传递特性分析 |
2.4 高压电源的工作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双模控制的50kV高压电源系统设计 |
3.1 双模控制的50kV高压电源总体架构设计 |
3.2 高压电源主电路硬件设计 |
3.2.1 供电模块设计 |
3.2.2 驱动及逆变模块设计 |
3.2.3 隔离升压模块设计 |
3.3 高压电源控制模块硬件设计 |
3.3.1 双模控制 |
3.3.2 模拟控制单元设计 |
3.3.3 数字控制单元设计 |
3.4 高压电源软件系统设计 |
3.4.1 Modbus协议及上位机软件设计 |
3.4.2 软件系统的程序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双模控制的50kV高压电源仿真测试与实验结果 |
4.1 引言 |
4.2 高压电源软件仿真测试 |
4.2.1 高压电源主电路模块Saber仿真测试 |
4.2.2 高压电源控制模块Multisim仿真测试 |
4.3 双模控制的50kV高压电源的实际测试与结果 |
4.3.1 实验平台及工具 |
4.3.2 实验测试及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500kV同塔双回输电线路感应电压电流对运维的影响与防控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 |
1.2.1 国内现状 |
1.2.2 国外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同塔双回线路感应电压电流理论研究 |
2.1 引言 |
2.2 同塔双回线路静电及电磁感应理论分析 |
2.3 同塔双回线路电容和电感参数的算法 |
2.4 同塔双回线路感应电压电流的算法 |
2.5 停运线路感应电压电流的计算分析 |
2.6 小结 |
第三章 同塔双回线路感应电压电流对运维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对线路接地开关选型及维护的影响 |
3.2.1 接地开关选型的影响 |
3.2.2 接地开关维护的影响 |
3.3 导致设备操作闭锁 |
3.3.1 闭锁断路器合闸 |
3.3.2 闭锁断路器重合闸 |
3.3.3 闭锁线路接地开关合闸 |
3.4 对接地操作安全的影响 |
3.5 对线路检修作业安全的影响 |
3.6 小结 |
第四章 同塔双回线路感应电压电流仿真分析 |
4.1 引言 |
4.2 500kV厂站甲、乙线线路仿真建模 |
4.2.1 等值系统及其参数 |
4.2.2 线路模型及其参数 |
4.3 500kV厂站甲、乙感应电压电流仿真计算 |
4.4 同塔双回线路感应电压电流影响因素分析 |
4.4.1 运行电压的影响 |
4.4.2 负荷电流的影响 |
4.4.3 线路长度的影响 |
4.4.4 杆塔高度的影响 |
4.4.5 线间水平距离的影响 |
4.4.6 接地电阻的影响 |
4.4.7 运行线路过电压的影响 |
4.4.8 线路高压电抗器的影响 |
4.5 小结 |
第五章 感应电压电流的防控策略 |
5.1 引言 |
5.2 线路接地开关选型策略 |
5.3 线路接地开关维护策略 |
5.4 闭锁断路器合闸的防控策略 |
5.5 闭锁断路器重合闸的防控策略 |
5.6 闭锁接地开关分合闸的防控策略 |
5.7 变电站线路接地操作防控策略 |
5.7.1 带高抗线路的接地操作策略 |
5.7.2 装设线路侧接地线的操作策略 |
5.7.3 应对接地开关开合能力不足的策略 |
5.7.4 应对线路侧设备检修需要的接地策略 |
5.8 输电线路检修作业防控策略 |
5.9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同塔多回输电线路并联电抗器的谐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输电线路谐振以及同塔多回输电线路的研究现状 |
1.2.2 串联补偿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3 可控并联电抗器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同塔多回输电线路并联电抗器的谐振特性分析 |
2.1 非全相运行谐振特性分析 |
2.1.1 接地故障的谐振特性分析 |
2.1.2 相间短路故障的谐振特性分析 |
2.2 故障模型的建立与仿真 |
2.2.1 仿真软件的简介 |
2.2.2 同塔多回输电线路耦合模型 |
2.2.3 输电线路非全相运行谐振仿真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谐振频率的计算与谐振的抑制措施 |
3.1 谐振频率计算与验证 |
3.1.1 谐振频率计算 |
3.1.2 频率扫描验证 |
3.2 并联电抗器的谐振曲线分析 |
3.3 谐振的抑制措施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串联补偿器对输电线路谐振的影响 |
4.1 串联补偿装置的基本结构 |
4.1.1 串联电容器 |
4.1.2 金属氧化物避雷器 |
4.1.3 阻尼回路 |
4.1.4 火花间隙 |
4.1.5 旁路断路器 |
4.2 串联补偿线路发生谐振的机理分析 |
4.2.1 串联电容器在输电线路在安装位置的选择 |
4.2.2 串联电容器的谐振条件 |
4.2.3 串补线路的谐振特性 |
4.3 串联补偿技术引起的谐振问题治理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可控并联电抗器对输电线路谐振的影响 |
5.1 可控并联电抗器的结构原理及特点 |
5.1.1 磁控式可控并联电抗器 |
5.1.2 晶闸管控制变压器(TCT)式可控并联电抗器 |
5.1.3 分级式可控并联电抗器 |
5.2 可控并联电抗器对输电线路谐振的影响 |
5.2.1 可控并联电抗器的仿真模型 |
5.2.2 可控并联电抗器的谐振特性 |
5.3 本章小结 |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10)大数据时代超高压电网运维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局限性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电力系统大数据相关理论 |
2.1.1 电力大数据的特征 |
2.1.2 电力大数据的类型 |
2.1.3 电力大数据的来源 |
2.1.4 电力大数据技术所涉数据量 |
2.2 超高压电力系统大数据分析方法 |
2.2.1 大数据方法适用情况 |
2.2.2 超高压系统中大数据研究思路 |
2.2.3 超高压电力系统常见业务数据平台 |
2.3 超高压电力系统大数据关键技术介绍 |
2.3.1 大数据采集技术 |
2.3.2 大数据预处理技术 |
2.3.3 大数据存储及管理技术 |
2.3.4 大数据分析及挖掘技术 |
2.3.5 大数据可视化技术 |
2.4 电力大数据应用现状 |
2.4.1 数据平台的搭建 |
2.4.2 整体框架描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超高压电网运维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超高压电网运维管理的重要性 |
3.1.1 发展超高压电网的动因分析 |
3.1.2 研究对象的分类 |
3.2 超高压电网变电运维管理及研究重点分析 |
3.2.1 现行变电运维管理方式 |
3.2.2 超高压电网变电运维管理现状 |
3.2.3 超高压电网变电运维管理工作研究重点 |
3.3 超高压变电站设备巡视管理研究分析 |
3.3.1 超高压变电站设备巡视流程概述 |
3.3.2 超高压变电站巡视管理问题分析 |
3.4 超高压电网变电运维管理战略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M省超高压电网运维管理优化方案设计 |
4.1 大数据技术对于变电运维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
4.1.1 设备故障和运行数据具有天然因果关系 |
4.1.2 设备潜在故障的过程结构参数具有特异性 |
4.1.3 设备运行状态数据池不断扩容 |
4.1.4 精准预测助力设备早期故障诊断 |
4.2 以M省超高压电网为研究对象的运维数据分析 |
4.2.1 研究对象管理现状 |
4.2.2 设备气体压力数值对比分析 |
4.2.3 设备接地电流数值对比分析 |
4.2.4 设备红外测温数值对比分析 |
4.3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巡视管理优化方案设计 |
4.3.1 基于数据分析模型的巡视管理优化建议 |
4.3.2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巡视管理问题解决方案 |
4.4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运维管理拓展方案 |
4.4.1 断路器储能电机运转信号数据分析与预警模型 |
4.4.2 500千伏变电站集控系统遥测信息异常监测模型 |
4.4.3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电压数据持续跟踪分析模型 |
4.4.4 变压器油温及绕组温度及变压器温升监测模型 |
4.5 运维管理优化方案在M省超高压电网中的应用实例 |
4.5.1 断路器储能电机运转信号数据分析与预警模型应用 |
4.5.2 500千伏变电站集控系统遥测信息异常监测模型应用 |
4.5.3 电压互感器电压数据持续跟踪分析模型应用 |
4.5.4 变压器油温及绕组温度及变压器温升监测模型应用 |
4.6 优化方案技术经济性比对分析 |
4.6.1 应用大数据分析比对模型带来的技术改进 |
4.6.2 应用大数据分析比对模型产生的经济效益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四、我国第一台330千伏超高压隔离开关(论文参考文献)
- [1]陕西:照亮圣地 跨越发展[J]. 杨晓兵. 国家电网, 2021(07)
- [2]基于无功补偿的特高压电力工程分系统调试大回路注流试验研究与应用[D]. 郝克. 山东大学, 2021(12)
- [3]高压断路器液压驱动系统的动态特性研究[D]. 孟猛.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2020(01)
- [4]电力系统电力一次设备状态检修应用研究[D]. 孙宽舒. 南昌大学, 2020(01)
- [5]快速暂态过电压对GIS的电磁干扰研究[D]. 赵雪.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6]1100 kV GIS特快速暂态过电压研究[D]. 王安琪. 厦门理工学院, 2020(01)
- [7]双模控制的50kV高压电源的设计与实现[D]. 胡嘉昕.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8]500kV同塔双回输电线路感应电压电流对运维的影响与防控策略[D]. 唐伟华.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同塔多回输电线路并联电抗器的谐振研究[D]. 高宇轩. 湖南大学, 2020(07)
- [10]大数据时代超高压电网运维管理研究[D]. 毕逸群.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