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德造纸工业废水生物净化装置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高达志,毛文永,刘双进[1](1984)在《水污染控制的研究与措施》文中认为 水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因此,防止污染,保护水源,改善水质,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方面,也是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先决条件。 由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的不断扩大,水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和合理开
张素坤[2](2006)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壤/沉积物中PCDDs和PCDFs的空间分布和污染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在美国EPA1613四氯至八氯代二苯并二噁英和二苯并呋喃HRGC/HRMS同位素稀释测定法的基础上,并借鉴国际上其它实验室的净化方法建立了本实验室自己的二噁英测定方法,测定结果准确可靠,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用该法测定了珠江三角洲61个土壤/沉积物样品中的I-TEQ和包括非2378一位氯取代的PCDDs/Fs在内四氯至八氯代二噁英的总浓度,并通过与二噁英已知源的同组物分布和同分异构体分布的特征的比对初步调查了珠江三角洲地区二噁英污染的可能的污染源。珠江三角洲土壤/沉积物中二噁英化合物的总浓度为85.5—14525pg/g(干重),总毒性当量为0.09—19.7pg/g(干重)。按照德国和美国有关的土壤/沉积物标准,三个沉积物样品的I—TEQs表明对一般水生物没有危害;有43(68.7%)个土壤样品对人类的健康没有危害,剩下的15(31.3%)个样品的I—TEQ在5—40pg/g(干重),在土地使用时应有所防护。在这15个土壤样品中,有11个采自郊区,样品点有11,21,27,28,40,41,43,44,51,52和53;有三个采自工业区,采样点有5,7,31,一个样品(样品50)采自居民/商业区。有几个样品有较高浓度和毒性当量,这表明这几个点附近有潜在的污染源。这些样品中二噁英的同组物和同系物的分布特征表明这几个点的二噁英污染源为混合源,PCP或PCP的钠盐的广泛使用可能是主要的污染源,因为这些杀虫剂的副产品中含有大量的二噁英。土壤中二噁英浓度和毒性当量与EC浓度没有相关性,进一步表明了焚烧过程并非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二噁英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人类活动影响不到的山上也检测出了二噁英,这暗示二噁英的源为干湿沉降。本文进一步对二噁英燃烧源进行了调查,家用煤和烧烤木炭燃烧处置烟气中二噁英的测定结果表明,形成于石炭—二迭纪时代的海相成煤和海陆交互相成煤,在燃烧处置时会释放出二噁英。在本研究的范围内,所有样品的烟道气颗粒物样品中二噁英的总浓度和总毒性当量折合为每千克原样后结果分别为742.2-20731pg和4.0-413.9pg。每克烟道灰中的二噁英毒性当量为0.6-88.4 pg。随着样品中氯含量的增加,2378—PCDDs/DFs和二噁英总浓度,每千克煤的毒性当量和每克烟灰中的二噁英的毒性当量总体上来说是增加的。就煤而言,韩城的蜂窝煤样品所排放的二噁英的毒性当量最高,每千克煤样品的I—TEQ为383.3 pg,每克烟道灰中二噁英的I—TEQ为77.4pg。每克烟道灰样品中太原组8号煤,山西组2号煤和山东兖州蜂窝煤燃烧烟道气中的I—TEQ也很高,分别为36.4,26.5和8.9 pg/g。参照德国土壤中二噁英对人的危害标准,人们在接触及处置这些烟道灰时,要有一定的防护措施。一般来说,家用蜂窝煤燃烧处置烟道气颗粒物中的二噁英的测定结果为PCDFs的浓度>PCDDs的浓度,即使是PCDFs的浓度<PCDDs的浓度,二者也是相近的。同组物分布特征为TCDFs和OCDD的浓度相对较高,同系物分布特征为2378—TCDF和23478-PeCDF的毒性贡献比较大。无论是散装烧烤木炭还是包装烧烤木炭,燃烧处置所排放的总浓度和总毒性当量也是很高的。每千克样品中总浓度分别为13053pg和1850pg,毒性当量为413.9pg和141.0pg;每克烟道灰中二噁英的毒性当量为88.4 pg和69.6 pg。以木炭为燃料的烧烤场无疑是环境中二噁英的一个来源,因此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研究从而确定烧烤木炭在二噁英释放源中所占的比重。
蒋立人[3](1982)在《西德造纸工业废水生物净化装置的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所调研的生物净化装置就我们所知,至1980年底,在西德的制浆造纸工业中运转有26座废水生物净化装置。本文叙述的是其中23座装置。其中11座主要处理废纸加工纸厂废水,6座处理涂布纸生产废水,4座处理含磨木浆纸生产废水,1座处理不含磨木浆本色纸生产废水,1座处理亚硫酸
魏在山[4](2002)在《新型高效气浮絮凝剂及设备的开发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气浮设备和絮凝剂是气浮净水技术的核心,研究新型复合聚硅硫酸铁铝絮凝剂及CAF涡凹气浮设备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用钛白废酸和粉煤灰为原料,设计出一条新工艺流程制取新型复合聚硅硫酸铁铝(PFASSi),其最佳工艺条件为:当酸浸时间为1.5h,NaCl助溶剂与粉煤灰的质量比例为0.05:1,固液比为1:10,浸取温度为90℃时,铝的酸浸取率最大可达39.26%;当碱浸时间为2h,浸取碱液浓度为5mol/L,固液比为1:10,浸取温度为90℃时,硅的碱浸取率最大可达35.88%;在常压、40℃的条件下,以NaNO2为催化剂,空气为氧化剂,KI为助催化剂,氧化反应时间为2h;以氧化聚合一步法制取聚合硫酸铁铝。然后加入聚合硅酸复合即可制得聚硅硫酸铁铝的红棕色液体产品。 在混凝处理焦化废水、滇池含藻水和三种再生造纸废水时,与PAC、PFS相比,PFASSi具有用量少,沉降速度快,费用低,对藻类、油、CODcr、SS、色度或浊度的净化效率高,适用的pH值范围较宽等优点;PFASSi的形态分布和混凝研究表明,针对不同的废水研究开发了不同的专一复合PFASSi絮凝剂;它的最优技术指标为B=1.5~2.0,Fe+Al/Si或Fe/Al摩尔比均为10:1,pH为2.0~4.0。 论文初步建立了CAF涡凹型气浮机工作及设计计算理论体系。设计制作了小型CAF样机,同时采用PFASSi絮凝剂为主要絮凝剂对四种废水进行了气浮净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用小型CAF样机气浮处理滇池含藻水、两种再生造纸废水以及焦化废水预处理是可行的,具有用药量低、气浮时间短、净化效果好的优点。除藻率和除油率分别可达99%和99.8%,SS和浊度的净化效率分别可达96%和92%以上,预处理焦化废水时,COD的净化效率可达56.5%。气浮除藻后的水可作为工业用水,再生造纸废水处理后可回用。单独使用絮凝剂时,无机絮凝剂的净化效果顺序为PFASSi>PFS>PAC;复配药剂的处理效果要优于单一用药,而且无机与有机絮凝剂配合使用有利于降低药耗和提高净水效果。 应用分形理论研究分析PFASSi及与PAM复合处理废水时生成的絮体的形成、生长和不规则程度,生成的絮体分形维数为1.53~1.65或1.55~1.73;解释了混凝过程的吸附架桥、沉淀网捕作用机理和气浮过程的凝聚、絮粒与气泡粘附及上浮作用机理。建立了絮体生成的DLA分形模型:Vn=kn△u+p;经过理论推理建立了理想化的气浮絮体分形模型:其分形维数为:,提高结合气浮絮粒的个数n有利于提高分维Df和气浮效率;将无机高分子和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复合使用,通过CAF气浮机叶轮或涡轮的长时间高强度机械搅拌使气浮絮体发生脱水收缩,促进致密型气浮絮体的生成,气浮效果更好。
彭天杰[5](1989)在《苏联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绪言 生态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生物存在与活动的空间,一切与生物有交互作用和关系的环境。生态环境研究的基本含义就是:用生态学和环境料学的观点和基本原理,来研究人类活动与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演化的机理和规律。生态环境概念的提出,是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进一步深化的必然结果。生态环境研究的开展,标志着环境料学的研究工作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它是进行生态建设的基础,是为建设一个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大系统而探索科学规律、以便更好的指导人类的活动。生态环境研究的特点在于它的综合性,它需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全球性的大生态环境的研究是当前环境科研工作的一个大趋势,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15年来工作积累的一个新要求,是我国环境科研工作的一个新起点。为此,中科院于198G年10月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孙捷[6](2017)在《贾鲁河流域再生水大尺度生态补给的风险评价与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水资源匮乏,淮河、海河等北方河流极度缺水,流域闸坝众多。基流匮乏、重污染是我国北方河流的典型特征。基流匮乏重污染河流治理被公认为世界性难题,还缺乏成功经验与实践案例。淮河二级支流-贾鲁河是流经郑州的典型基流匮乏型重污染城市河流。在“十一五”及“十二五”国家重大水专项支持下,通过再生水大尺度生态补给,贾鲁河水质有了根本性改善。然而,由于城市尾水来源复杂以及当前工艺局限,再生水中仍含有种类繁多的微量有毒有害污染物,对再生水大尺度生态补给基流匮乏重污染河流的长期污染效应和累积环境风险仍未有很好的认知。因此,在常规水质改善的同时,贾鲁河的水生态健康和生物多样性是否得到有效恢复?再生水大尺度生态补给可能带来什么样的生态风险?如何才能进行有效控制?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选择贾鲁河为研究对象,探讨再生水大尺度生态补给基流匮乏重污染河的风险评价与控制技术,其研究结果概括如下:(1)贾鲁河主要断面(J0-J3)的藻类细胞总丰度变化范围为0.71 × 106-16.39×106ind/L,几乎所有样点浮游植物种类都以指征水体污染的蓝绿藻为主。浮游动物主要以小型浮游动物(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主,占总比例的84.9%,对应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86-2.88。以上生物多样性调查数据表明,贾鲁河的水体污染特征明显,现有的混凝沉淀工艺制备的再生水作为大尺度的生态补给,仍然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再生水中有毒有害微量污染物可能是影响河流生物多样与水生态健康的重要因素。(2)利用成组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分别测试了贾鲁河4个主要断面(J0-J3)水样的急性毒性、内分泌干扰毒性、遗传毒性、类二噁英毒性等多种毒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贾鲁河上游J0-J1两个断面水样(城市再生水补给水)环境雌激素效应的E2当量值为2.03-6.22 ng/L,是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值的2-5倍,表现出一定的环境雌激素毒性效应;斑马鱼幼鱼的甲状腺-垂体-性腺(HPG)发育轴基因转录情况分析结果也证实这一结论,特别是斑马鱼幼鱼体内的vtg基因的转录水平受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影响更加明显。同时持续暴露到120天的雄性斑马鱼证明了 vtg基因的转录水平受内分泌干扰物影响显著,可用于后续活体分析的生物指标。由于贾鲁河上游生态补给主要来自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或再生水补给,因此,有必要开展城市尾水再生处理与内分泌干扰毒性削减技术研究。双洎河是贾鲁河最大支流,其汇入贾鲁河的J3断面水样的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QO)当量值为4.2±0.3μ g/L,约为PNEC值的6.5倍,呈现较明显的遗传毒性效应。利用活体实验进行“胚胎-幼鱼”的持续暴露14天以及“胚胎-幼鱼-成年雄性斑马鱼”持续暴露120天后,斑马鱼体内的8-OHdG在各取样点中最为显著。通过调研分析判断,双洎河的遗传毒性可能主要来源造纸工业尾水排放,因此有必要开展造纸工业废水再生处理与遗传毒性削减技术研究。(3)以郑州五龙口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发现生化尾水中的雌激素效应E2当量值为6.26±0.21 ng/L,活体毒性实验结果也表明生化尾水对雄性斑马鱼有较强的环境雌激素效应,其中E1、E2、EE2、OP、BPA、DBP等微量有机污染物在尾水中均有检出,是雌激素毒性效应的主要贡献源。本文对比研究了混凝沉淀、磁性树脂吸附、活性炭吸附、电吸附及臭氧氧化5种不同深度处理工艺对生化尾水中雌激素效应及其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五龙口污水处理厂目前混凝沉淀工艺对生化尾水中的雌激素效应去除率仅为34.81%,混凝沉淀中再生水的EEQYEs浓度仍高达3.82±0.33 ng/L;其余4种深度处理工艺对雌激素效应去除率均可达到80%以上,主要原因是留类雌激素物质在深度处理过程中被去除。在此基础上,结合运行与投资成本,团队在五龙口污水厂建设了臭氧和磁性树脂中试工程,对于五龙口生化尾水的EEQYES去除率分别达到79.6%和81.8%,显示了这两种深度处理工艺在贾鲁河流域城市污水厂生化尾水深度处理中的优异的处理能力。目前,五龙口污水厂每天有20万吨的生化尾水经过索须河(18.5公里近自然河道净化工程)生态净化后,补给到贾鲁河的J0点。因此以索须河为对象,研究了生态净化处理技术对城市再生水中雌激素效应的削减去除效率。结果表明,河流生态净化处理对污染水体中的雌激素效应有很好的净化去除效果,特别是甾类雌激素物质在出水中低于检出限,去除率近100%;但是对OP、BPA、DBP等人工合成EDCs的净化去除效率低于甾类雌激素,例如0P的去除效率为58.2%-62.9%,DBP去除效率为11.2%-54.5%。长期暴露在水样中的雄性斑马鱼仍表现出一定的雌激素效应。(4)以双洎河流域新密造纸污水处理厂为对象,研究发现造纸尾水的遗传毒性效应明显,4-NQO当量值为27.4±2.2μ g/L,是其PNEC浓度值的近50倍。以遗传毒性去除为目标,针对造纸尾水“芬顿流化床-混凝沉淀”深度处理技术,本文对pH、双氧水投加量、双氧水和硫酸亚铁的摩尔比等组合条件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pH在3.5、双氧水投加量在1.4 mL、双氧水和硫酸亚铁的摩尔比为4:1时,每升造纸尾水中的TOC削减效率达到71.3%,遗传毒性削减54.0%。虽然遗传毒性有所削减,但是水中的急性毒性却显著增加。通过人工湿地小试实验对“芬顿氧化-混凝出水”进行处理,发现人工湿地可以较好的去除水中的污染物的急性毒性。基于小试实验的结果,在污水处理厂建设了“芬顿流化床-混凝沉淀-人工湿地净化”工程对生化尾水进行深度处理,造纸尾水的急性毒性由中等毒性降低至无毒,遗传毒性削减了 80.7%。结合三维荧光光谱实验结果,遗传毒性的削减主要与水中类蛋白物质、腐殖酸类物质等的削减呈一定的正相关性。在结合工程实际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再生水进入生态补给后水质以及毒性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河道能进一步削减湿地出水的遗传毒性,并确认了类蛋白物质与遗传毒性的关联性。活体斑马鱼实验也验证了离体生物毒性实验的结果,对比所有水样(8倍稀释)暴露的斑马鱼体内8-OHdG浓度显示,“芬顿流化床-混凝沉淀淀-人工湿地净化”可以削减51.4%的遗传毒性,再次证明了这套工艺对遗传毒性去除效果显著。
叶刚[7](2020)在《PS高级氧化技术深度处理造纸废水工程应用及智能化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造纸工业作为国家工业基础原材料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快速发展。但环境污染严重是制约其发展的难题。造纸废水因为有机污染物种类复杂、悬浮物含量高、化学需氧量高、可生化性差等特点,成为工业水处理领域的重点与难点。随着造纸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日益严格,造纸废水深度处理迫在眉睫。基于硫酸根自由基的过硫酸盐新型高级氧化技术因为降解效率好且稳定、药剂成本低、易于贮存运输、操作简单、处理时间短等优点,具备良好的工业化应用前景。本文以造纸厂生化出水为研究对象,研究亚铁盐活化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中各项因素对CODCr去除效果的影响,并完成该技术的工程应用方案设计与调试运行工作。同时结合该处理系统人工控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模糊BP神经网络的分析,完成对该处理过程智能加药系统的设计。主要工作内容与结论如下:(1)以某造纸厂生化出水为对象,采用亚铁盐活化过硫酸钠产生的硫酸根自由基实现对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氧化降解。在室温下考察了初始p H、亚铁盐投加量、过硫酸钠投加量、聚合氯化铝(Poly Aluminum Chloride,简称PAC)投加量等各项因素对CODCr降解率影响。实验表明,硫酸根自由在酸性至中性条件下皆可实现CODCr的有效降解;亚铁离子最佳投加量为0.6 g/L;考虑到降解效果和用药成本,过硫酸钠最佳投加量浓度为0.3 g/L;投加适量的絮凝剂PAC有助于离子沉淀,最佳PAC投加量为0.12 g/L。(2)完成3600 m3/d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深度处理造纸废水生化出水的工程应用方案设计。调试运行后,出水CODCr、NH3-N、TN、TP等各项水质指标长期稳定达标,满足《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544—2008)中水污染排放限值的要求。本段工艺费用成本为1.30元/t,药剂成本为0.96元/t,所占比例为73.72%。(3)为满足排放水安全标准的更高要求,完成200 m3/d的过硫酸盐高级氧化+双膜法组合工艺深度处理造纸生化出水中试规模的工程试验研究。运行结果表明,中试系统处理出水CODCr、NH3-N、TP水质指标优于GB3838-2002的IV类标准;TN、SS优于GB3544-2008的表2新建企业水污染物排放限值要求;各项水质指标皆优于GB/T19923-2005中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补充水标准的要求,可直接回用。本段工艺运行费用为4.39元/t,电费为2.76元/t,占比62.87%。(4)为解决人工控制投药过程中稳定性差,操作失误频发,加药量难以控制,避免药剂浪费,节约成本。利用实验室小试及工程现场采集的进水流量、进水CODCr、亚铁盐投加量、过硫酸钠投加量、PAC投加量、出水CODCr等各项数据。在Windows 10工作环境下,使用Matlab2016a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出水CODCr预测模型及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及Simulink仿真模型,实现对该加药过程的智能化控制。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出水CODCr预测值与测量真实值之间相关性为0.9809,预测效果较好。
黄慧[8](2020)在《进口废纸再生过程污染特征模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进口废物管理制度改革,我国逐步禁止从国外进口废纸,符合标准的进口废纸浆成为造纸原料的重要补给,对进口废纸浆质量标准的完善尤为重要。纸张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引入的化学品将影响废纸浆质量,而关于进口废纸浆中污染物控制指标的研究较少。为降低废纸浆引起的环境风险,本研究以进口废纸为对象,筛选废纸中特征污染物并分析其浓度,确定废纸再生主要产污阶段并在实验室进行模拟,明确纸浆及废水中特征污染物浓度及分布规律,为完善进口废纸浆质量标准污染物指标提出建议。(1)进口废纸特征污染物及污染特征。根据文献总结进口废纸主要污染物为重金属(Cr、As、Cd、Hg、Pb)、邻苯二甲酸酯(PAEs)、可吸附有机卤素(AOX)、多氯联苯(PCBs)及二恶英(PCDD/Fs)并分析其浓度。1#、2#、3#样品重金属浓度分别为21.6、30.1、40.4 mg/kg,∑6PAEs浓度分别为27.9、15.4、17.3 mg/kg,AOX浓度分别为39.2、45.4、67.7 mg/kg,PCDD/Fs浓度分别为3.42、61.2、159 ng/kg,指示性PCBs浓度分别为424、643、1659 ng/kg,dl-PCBs浓度分别为28.4、110、93.1 ng/kg,PCBs及PCDD/Fs浓度较低,最终确定重金属、PAEs、AOX为特征污染物。(2)进口废纸制浆过程特征污染物污染特征。碎浆为1#样品再生过程主要产污阶段,碎浆纸浆中重金属、∑6PAEs、AOX浓度分别为17.8、9.65、12.9 mg/kg。2#和3#样品主要产污阶段为碎浆、脱墨、漂白,2#样品碎浆、脱墨、漂白纸浆中重金属浓度分别为26.0、17.8、15.4 mg/kg,∑6PAEs浓度分别为4.01、2.95、1.45 mg/kg,AOX浓度分别为34.2、29.6、26.2 mg/kg。3#样品这3个阶段纸浆中重金属浓度分别为33.4、26.5、20.3mg/kg,∑6PAEs浓度分别为5.72、4.57、3.25 mg/kg,AOX浓度分别为46.4、38.7、37.1 mg/kg。3种样品在所有阶段产生的废水中,Hg和PAEs中的DBP浓度高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AOX浓度低于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3)掺混比例对进口废纸制浆过程特征污染物污染特征的影响。4#样品夹杂率为4.52%,将1#与4#样品按照质量比1:0、0.8:0.2、0.6:0.4掺混,得到3种不同比例样品,夹杂率分别为<0.5%、0.9%、1.8%,重金属浓度分别为21.6、26.4、27.3 mg/kg,∑6PAEs浓度分别为27.9、30.5、34.0 mg/kg,AOX浓度分别为19.2、22.4、23.0 mg/kg。这类废纸制浆主要产污阶段为碎浆阶段,3种比例样品碎浆纸浆重金属浓度分别为17.8、19.6、17.6 mg/kg,∑6PAEs浓度分别为9.65、9.75、15.4mg/kg,AOX浓度为12.9、14.3、13.6mg/kg。碎浆废水中污染物浓度特征与(2)废水中污染物特征相同。研究结果表明,现行标准中“进口废纸中一般夹杂物比例低于0.5%”要求可有效把控废纸原料质量,利于在源头上减少污染物,应严格按照该标准执行,并建议修订再生纸浆标准时增加纸浆中重金属、PAEs、AOX作为控制指标,以获取高品质进口纸浆原料。
杜仰民[9](1997)在《造纸工业废水治理进展与评述》文中研究表明造纸工业废水排放量大,水污染严重,生态破坏性大,多年来一直是困扰世界各国造纸工业和环境界的热门话题和研究的重点。文中就近几十年来国内、外有关造纸废水,尤其是制浆黑液治理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方法,如制浆黑液的好氧生化处理方法,厌氧发酵处理方法,酸析回收与膜分离,浓缩回收黑液中的木素、纤维素、还原糖与碱等有用的工业副产品,水资源开发等技术,给予全面综述与讨论。
李波[10](2016)在《基于超循环理论的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模式与技术体系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制浆造纸和纸张消费的大国,以稻草、秸秆、芦苇等禾草类为原料的草浆造纸虽然在造纸行业中的比重只占15%,但COD排放量却占造纸行业总排放量的80%以上。以辽宁为例,辽河流域共有草浆造纸厂200多家,其草浆造纸废水COD排放量占工业废水COD总排放量40%,已经成为辽河流域的主要污染源,急待解决。本研究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辽河流域重化工业节水减排清洁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工程—造纸行业节水减排及清洁生产关键技术与示范”(2009ZX07208-002-003)研究课题资助下,运用自组织超循环理论,研究草浆造纸产业的水循环经济超循环模式和技术支撑体系,实现草浆造纸行业的节水减排和污染治理,为改善辽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摘掉辽河重污染的帽子,提供决策依据。主要研究丙容和结果如下:(1)论文运用超循环理论分析了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系统的超循环驱动力的“内外催化剂”,提出了产业政策和法规标准为“外部催化剂”;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废水处理技术为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超循环模式驱动力的“内部催化剂”。通过对辽宁省各个行业污染贡献率分析,发现造纸行业是辽宁产业结构性污染的主要因素。通过修订辽宁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促使辽河流域淘汰落后产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升造纸企业清洁生产与节水减排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发挥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的重要功能。(2)应用超循环理论构建草浆造纸工业水循环经济的超循环模式。从反应循环层面通过开展清洁生产,使造纸企业实现源头减量化,在取水-用水-排水环节中提升用水效率,实现节水减排;从催化循环的层面通过开展造纸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造纸用水网络优化的方式大幅提升水的循环利用效率,节约新鲜水资源;从超循环的层面构建芦苇湿地-造纸一体化超循环复合生态系统,通过芦苇湿地深度处理实现造纸废水良性二元水循环。(3)构建了超循环模式的技术支撑体系。从清洁生产源头减量化方面,开展了碱性过氧化氢低温蒸煮清洁制浆法的研究,结果表明NaOH/H2O2清洁制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NaOH用量为10~11%,H202用量为15~18%,二者投料间隔时间为1 h,总蒸煮时间为2.5 h;采用NaOH/H2O2清洁制浆工艺较传统烧碱制浆工艺降低草浆造纸黑液的COD浓度和排放负荷,生产的纸浆性能和质量也得以大副提升。对制浆黑液资源化方面,开展了黑液合成木质素磺酸钙粘合剂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黑液合成木质素磺酸钙粘合剂的适宜反应条件为:原液浓缩后,在反应釜中首先加入固形物含量5%的甲醛,加热至60℃反应1 h,然后加入固形物含量10%的亚硫酸钙,升温至130℃反应2 h,木质素制备活性炭载体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磷料比为3.5:1,活化温度500℃,活化时间60 mmin,粘合剂性能符合产品质量标准要求。从水循环经济过程方面,开展了梯形平板膜SMBR技术优化研究。通过对Vries建立的气泡与竖直平板相互作用模型的分解、演算,重新建立新的数学模型描述气泡与梯型平板膜的相互作用,从而对SMBR中梯型平板膜组件进行优化设计,实现同等条件下提高曝气冲刷利用率的目的,结果表明:对于半径较小的小气泡(0.5-1.51mm)最佳的梯形膜倾斜角度为8.1°,对于半径较大的气泡(1.5~2.5mm)最佳的梯形膜倾斜角度为6.8°,用梯形膜组件的SMBR工艺处理造纸废水,COD.SS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0.5%、95.1%,梯形膜组件比平板膜组件具备更好的抗污染性能;多级串联湿地系统深度处理造纸废水等草浆造纸水循环技术研究。寒冷地区多级串联湿地系统对草浆造纸废水表现出较好的造纸污染物去除效果,该系统中各污染物的脱除效果受进水负荷影响显著,受温度影响较小,采用“混凝—氧化沟—气浮—氧化塘—苇田湿地”三级组合工艺处理造纸废水,出水水质较稳定在COD 20~50 mg/L、SS 10~20 mg/L,达到了《辽宁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排放限值要求;造纸废水生化处理后经氧化塘处理后进入苇田深度灌溉芦苇湿地对其土壤和地下水的环境质量影响较小,有机质含量有所提高,对芦苇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对芦苇制浆企业用水网络进行了优化研究。采用物质流分析的方法建立了草浆造纸企业的用水网络优化模型与节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模型可以识别草浆造纸企业用水系统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够有效的对制浆造纸企业用水系统进行分析与优化。利用草浆造纸企业的用水网络模型,对辽宁某大型苇浆造纸企业A进行用水网络优化,节水效果显著:吨纸水消耗量减少了49 m3/t,吨纸新鲜水消耗减少98 m3/t,吨纸废水排放量降低到0 m3/t,水资源效率提升268.1%,水环境效率提升+∞,水循环率提升了24.2%。
二、西德造纸工业废水生物净化装置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德造纸工业废水生物净化装置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2)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壤/沉积物中PCDDs和PCDFs的空间分布和污染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二恶英的研究现状 |
一、二恶英的发现及国内外二恶英的大事年表 |
二、二恶英概述,毒性作用机制及对人类健康影响 |
1、二恶英概述 |
2、二恶英的毒性作用机制 |
3、二恶英毒性评价体系 |
4、二恶英对健康的影响 |
三、二恶英的主要的污染源和主要生成机制 |
1、二恶英的主要污染源 |
1.1 焚烧过程 |
1.2 金属生产和回收冶炼过程 |
1.3 水泥生产 |
1.4 汽车尾气 |
1.5 含氯化学品及农药的生产过程 |
1.6 造纸厂漂白过程 |
1.7 其它 |
2、垃圾焚烧炉二恶英的形成机制及最小化 |
2.1 垃圾焚烧炉二恶英的生成机制 |
2.2、影响垃圾焚烧炉二恶英排放的因素 |
2.2.1 供料中的二恶英 |
2.2.2 供料中的前驱物 |
2.2.3 供料中的氯 |
2.2.4 催化剂 |
2.2.5 氧 |
2.2.6 温度和保留时间 |
2.2.7 燃烧条件 |
2.2.8 供料工艺 |
2.3 垃圾焚烧过程中二恶英的生成最小化措施 |
2.4 二恶英的排放标准 |
3、造纸工业二恶英源的最小化 |
三、二恶英的检测方法 |
1、化学分析法 |
1.1 提取 |
1.2 净化 |
1.3 测定 |
1.3.1 色谱仪,色谱进样方式和色谱柱的选择 |
1.3.2 检测器与定性定量 |
2、生物学方法 |
3、免疫学方法 |
四、二恶英环境中的降解 |
1、光降解 |
2、生物降解 |
3、热降解 |
4、化学降解法 |
5、多相催化加氢脱氯 |
五、世界主要工业国家及中国二恶英环境污染水平和相关二恶英的环境标准 |
1、世界各国大气的污染水平及相关标准 |
2、世界其它国家土壤的污染水平及相关标准 |
3、世界各国水/沉积物中二恶英的污染水平及相关标准 |
4、二恶英的人日容许摄入量 |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课题的提出和意义 |
第一章 土壤、沉积物和烟道灰中二恶英的测试方法的建立 |
第一节 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同位素内标稀释定量法测定二恶英 |
一 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二恶英测定原理 |
1 二恶英对高分辨气相色谱的要求 |
2 高分辨质谱测定二恶英的原理 |
3 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的稳定性 |
二 同位素内标稀释法测定二恶英 |
1 标样预处置 |
2 标准样品测定及响应因子的建立 |
3 二恶英化合物的定性和定量 |
第二节、二恶英测定方法的建立 |
一、实验材料 |
1、标样 |
2、有机溶剂 |
3、填料 |
3.1 碱性氧化铝 |
3.2 中性硅胶 |
3.3 酸性硅胶 |
3.4 碱性硅胶 |
3.5 硝酸银硅胶 |
4、其它 |
5、所用玻璃器皿的净化 |
二、土壤/沉积物、烟道颗粒物和气相样品中二恶英的萃取及净化流程的选择与建立 |
1、高纯试剂,净化填料的选择 |
2、萃取和净化流程的选择 |
2.1 索式萃取 |
2.2 酸性硅胶床净化 |
2.3 AgNO_3—多段硅胶柱净化 |
2.4 碱性氧化铝净化 |
2.5 中性硅胶柱净化 |
3、酸性硅胶床段回收率 |
4、多段硅胶柱段净化回收率 |
5、碱性氧化铝段净化回收率 |
6、中性硅胶段净化回收率 |
7、以干净的石英砂为参考基质测定二恶英 |
三、标准参考基质中二恶英的测定 |
小结 |
第二章、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壤/沉积物中二恶英的浓度和毒性当量 |
第一节、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壤/沉积物中二恶英的浓度和毒性当量 |
一、物质和方法 |
1、样品采集 |
2、样品萃取 |
3、净化 |
4、HRGC—HRMS分析 |
二、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壤/沉积物样品中二恶英的浓度和毒性当量 |
三、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壤/沉积物样品中二恶英同组物/同系物的分布特征 |
四、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壤/沉积物样品中二恶英可能的污染源 |
1、文献报道的特定污染源的同组物和同系物分布特征 |
2、可能的污染源 |
五 珠江三角洲土壤沉积物中TOC和EC及与二恶英的相关性 |
1、实验材料 |
2、分析流程 |
2.1 样品的制备 |
2.2 TOC和EC的测定流程 |
2.2.1 TOC的测定流程 |
2.2.2 EC的测定流程 |
2.2.3 EC流程的质量控制 |
3、测定结果 |
4、EC与二恶英总浓度及毒性当量的相关性 |
结论 |
第三章、煤和木炭燃烧处置过程中生成的二恶英的浓度和毒性当量 |
第一节、中国民用能源结构和采样方法 |
1、中国民用能源结构 |
2、固定源有机物的采样方法 |
第二节、煤和烧烤木炭中的二恶英 |
一、实验材料及制备 |
1、样品采集及元素铜、氯的测定 |
1.1 样品采集 |
1.2 样品中元素铜、氯的测定 |
2、燃烧用样品及其制备 |
3、样品燃烧及烟道气采集 |
3.1 玻璃滤膜和PUF |
3.2 样品采集 |
二、烟气中二恶英的测定结果与讨论 |
1、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2、结果与讨论 |
3、样品的同组物和同系物分布特征 |
4、二恶英浓度和毒性当量与有机质及其所含无机元素的关系 |
小结 |
第四章、结论与创新 |
参考文献 |
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新型高效气浮絮凝剂及设备的开发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气浮净水技术的研究概况 |
1.1.1 概述 |
1.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1.3 气浮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1.2 气浮净水的水处理絮凝剂的研究概况 |
1.2.1 絮凝剂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2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研究及性能分析 |
1.2.3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
1.2.4 微生物絮凝剂 |
1.3 粉煤灰和钛白废酸的综合利用研究概况 |
1.3.1 粉煤灰的综合利用概况 |
1.3.2 钛白废酸的综合利用概况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2. 新型复合聚硅硫酸铁铝(PFASSi)的制备研究 |
2.1 概述 |
2.2 聚硅硫酸铁铝絮凝剂制备过程中铁铝溶液化学 |
2.2.1 制备过程中铁的溶液化学 |
2.2.2 制备过程中铝的溶液化学 |
2.2.3 制备过程中硅的溶液化学 |
2.3 钛白废酸和粉煤灰的性质和组成 |
2.3.1 钛白废酸的性质 |
2.3.2 粉煤灰的性质 |
2.4 制备原理 |
2.4.1 浸取原理 |
2.4.2 氧化原理 |
2.5 制备的反应条件及工艺流程的研究 |
2.5.1 酸浸反应条件的选取 |
2.5.2 碱溶反应条件的选取 |
2.5.3 氧化聚合反应条件的选取 |
2.5.4 制备工艺流程 |
2.5.5 产品指标 |
2.6 小结 |
3. 新型复合聚硅硫酸铁铝(PFASSi)的形态分布研究 |
3.1 概述 |
3.2 Ferron逐时络合物比色法 |
3.3 形态分布测定 |
3.3.1 标准曲线制作 |
3.3.2 形态分布测定 |
3.3.3 PFASSi与传统铁铝盐絮凝剂絮凝机理的差异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碱化度B对聚合物形态转化的影响 |
3.4.2 n_(Fe+Al)/n_(si)对聚合物形态转化的影响 |
3.4.3 熟化时间对聚合物形态转化的影响 |
3.4.4 n_(Fe)/n_(Al)对聚合物形态分布的影响 |
3.4.5 硅的加入对絮凝剂形态分布的影响 |
3.4.6 pH值对聚合物形态分布的影响 |
3.5 PFASSi与PFS、PAS的酸解作用比较 |
3.6 小结 |
4. 新型复合聚硅硫酸铁铝(PFASSi)的混凝性能研究 |
4.1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混凝机理 |
4.1.1 胶体的稳定性 |
4.1.2 混凝机理 |
4.2 PFASSi混凝过程中铁铝硅的溶液化学 |
4.2.1 混凝过程中铁铝的溶液化学 |
4.2.2 铁铝与硅相互作用溶液化学 |
4.3 实验方法及测定方法 |
4.4 PFASSi处理焦化废水、含藻水和再生纸废水混凝性能研究 |
4.4.1 PFASSi的最佳用量实验 |
4.4.2 碱化度B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
4.4.3 (Fe+Al)/Si的摩尔比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
4.4.4 水样的pH值对PFASSi混凝效果的影响 |
4.4.5 PFASSi与PFS、PAC对比实验分析 |
4.4.6 残留铁、铝和硅的测定 |
4.4.7 专一复合絮凝剂 |
4.5 环保情况及经济应用前景分析 |
4.5.1 环保情况 |
4.5.2 初步经济分析 |
4.5.3 应用前景分析 |
4.6 小结 |
5. CAF高效气浮净水设备的研究 |
5.1 CAF高效气浮设备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5.1.1 CAF高效气浮设备的结构 |
5.1.2 CAF高效气浮设备的工作原理 |
5.2 气浮过程对CAF气浮设备的基本要求 |
5.3 新型CAF气浮设备的结构特点 |
5.4 气浮机的基本参数及设计原理 |
5.5 0.1M~3/h小型CAF气浮样机的设计 |
5.6 样机参数测定 |
5.7 CAF气浮机放大的基本原理 |
5.8 CAF气浮工业样机(15M~3/h)的设计 |
5.9 CAF与常规DAF性能及经济比较 |
6. 聚硅硫酸铁铝及小型(CAF)样机在气浮净水的应用研究 |
6.1 气浮净水原理 |
6.1.1 研究概况 |
6.1.2 气浮净水原理 |
6.2 实验工艺流程、实验方法及检测方法 |
6.2.1 实验方法及工艺流程 |
6.2.2 实验药剂及检测方法 |
6.3 小型CAF样机气浮处理含藻水的实验研究 |
6.3.1 概述 |
6.3.2 滇池水质变化及含藻水的性质 |
6.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4 小型CAF样机气浮处理再生纸废水的实验研究 |
6.4.1 概述 |
6.4.2 再生纸废水水质 |
6.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5 小型CAF样机气浮处理焦化废水的实验研究 |
6.5.1 概述 |
6.5.2 焦化废水的性质 |
6.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6 小结 |
7. 絮体分形特征研究 |
7.1 分形与混沌理论 |
7.1.1 分形理论 |
7.1.2 混沌与分形 |
7.2 絮体的分形模型 |
7.2.1 絮体产生分形的原因 |
7.2.2 絮体分形模型 |
7.3 絮体的DLA分形模型 |
7.4 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 |
7.5 絮体的结构形貌及分形研究 |
7.5.1 实验方法 |
7.5.2 结果讨论与分析 |
7.6 气浮絮体分形模型 |
7.6.1 气浮絮体分步成长模型 |
7.6.2 气浮絮体模型的分形维数 |
7.6.3 提高气浮效率的方法 |
7.7 小结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贾鲁河流域再生水大尺度生态补给的风险评价与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贾鲁河流域污水处理以及再生水回用现状 |
1.3 国内外再生水制备工艺 |
1.3.1 物理化学法 |
1.3.2 生物化学法 |
1.3.3 生态净化法 |
1.4 再生水生态风险以及毒性评价的主要手段 |
1.4.1 遗传毒性测试方法 |
1.4.2 雌激素效应 |
1.5 贾鲁河污染治理面临的科学问题 |
1.6 研究目的和思路 |
第二章 贾鲁河流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价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方法 |
2.2.1 水样采集 |
2.2.2 浮游植物采集及镜检 |
2.2.3 浮游动物的采集及镜检 |
2.2.4 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计算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常规水质 |
2.3.2 浮游藻类 |
2.3.3 浮游动物 |
2.3.4 有毒有害微污染物对河流水生态健康的影响 |
2.4 结论 |
第三章 贾鲁河水体生物毒性评价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和试剂 |
3.2.2 水样采集 |
3.2.3 成组毒性实验测试 |
3.2.4 活体生物毒性实验 |
3.2.5 GC-MS离子谱图分析 |
3.2.6 内分泌干扰物浓度分析以及雌激素当量(∑EEQ_(EDC))估算 |
3.2.7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离体实验测试 |
3.4 斑马鱼毒性表征(活体生物毒性实验) |
3.5 结论 |
第四章 贾鲁河上游城市再生水生态补给风险控制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4.2.1 实验仪器方法 |
4.2.2 生活污水采集 |
4.2.3 深度处理水样制备 |
4.2.4 索须河水样采集 |
4.2.5 GC-MS离子谱图分析 |
4.2.6 成组离体实验测试 |
4.2.7 斑马鱼活体实验测试 |
4.2.8 数据统计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五龙口污水厂生化尾水水质特征与毒性评价 |
4.3.2 不同深度处理技术对生化尾水中环境雌激素效应的削减效率评价 |
4.3.3 再生水风险控制技术在中试工程上的应用效果评价 |
4.3.4 河流生态净化工程对生态补给再生水的水质提升与毒性削减效果评估 |
4.4 结论 |
第五章 双洎河造纸工业再生水生态补给的风险控制技术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小试实验水样采集和设备 |
5.2.3 现场工程水样采集 |
5.2.4 测试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造纸废水的水质特征分析 |
5.3.2 预处理工艺对造纸废水的毒性削减效果评价 |
5.3.3 芬顿流化床深度处理对造纸生化尾水的毒性削减效果评估 |
5.3.4 深度处理工艺实际工程上应用的效果分析 |
5.3.5 造纸工业再生水大尺度生态补给对双洎河水质改善效果分析 |
5.4 结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7)PS高级氧化技术深度处理造纸废水工程应用及智能化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造纸工业污染现状 |
1.2 造纸废水水质特征及处理方法 |
1.2.1 造纸废水来源及特点 |
1.2.2 造纸废水常规处理方法 |
1.2.3 造纸废水深度处理技术 |
1.3 基于硫酸根自由基的高级氧化技术 |
1.3.1 过硫酸盐产生硫酸根自由基的活化方法 |
1.3.2 基于硫酸根自由基的高级氧化技术的应用 |
1.4 废水处理过程智能化控制研究概况 |
1.4.1 废水处理过程智能化控制研究的意义 |
1.4.2 废水处理过程智能化控制研究现状 |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1.5.1 本文研究内容 |
1.5.2 本文的技术路线 |
1.5.3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
1.5.4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二章 PS高级氧化技术深度处理造纸生化出水的研究 |
2.1 造纸废水的来源及水质指标 |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2.1 实验仪器 |
2.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分析方法 |
2.3.1 化学需氧量COD_(Cr) |
2.3.2 Fe~(2+)浓度的测定 |
2.3.3 过硫酸钠浓度的测定 |
2.4 实验步骤 |
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5.1 PS氧化体系下p H值对COD_(Cr)降解率的影响 |
2.5.2 PS氧化体系下Fe~(2+)投加量对COD_(Cr)降解率的影响 |
2.5.3 PS氧化体系下Na_2S_2O_8 投加量对COD_(Cr)降解率的影响 |
2.5.4 混凝剂(PAC)投加量对PS氧化体系下COD_(Cr)降解率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S高级氧化技术工程应用设计 |
3.1 工程概况 |
3.2 工程主要技术规范与标准 |
3.3 工程设计要点及主要设计参数 |
3.3.1 设计水量 |
3.3.2 设计进水水质 |
3.3.3 设计出水水质 |
3.3.4 造纸废水处理工程升级改造系统设计 |
3.4 调试与运行方案 |
3.4.1 运行调试过程与步骤 |
3.4.2 运行管理注意事项 |
3.5 运行情况分析 |
3.5.1 运行水质结果分析 |
3.5.2 升级改造工艺的技术特点 |
3.5.3 升级改造系统工程现场图 |
3.5.4 升级改造系统的经济性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S高级氧化+双膜法组合工艺深度处理造纸生化出水的中试研究 |
4.1 中试系统水质水量分析 |
4.2 中试废水处理系统工艺 |
4.2.1 中试废水处理系统工艺选择 |
4.2.2 中试废水处理系统工艺特点 |
4.3 中试系统主要构筑物及设计参数 |
4.3.1 PS高级氧化处理单元 |
4.3.2 双膜处理单元 |
4.4 中试研究运行结果 |
4.4.1 中试系统对COD_(Cr)、NH_3-N、TN、TP的去除效果 |
4.4.2 中试系统对电导率的去除效果 |
4.4.3 中试系统现场图 |
4.4.4 中试系统运行费用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模糊BP神经网络的废水高级氧化处理的智能加药系统 |
5.1 本章基本理论概述 |
5.1.1 主元分析法 |
5.1.2 BP神经网络算法 |
5.1.3 模糊神经网络算法 |
5.2 基于PCA-BP神经网络的出水COD_(Cr)预测模型的建立 |
5.2.1 数据选取及预处理 |
5.2.2 建模基本过程及模型参数的选择与设定 |
5.2.3 模型性能评价指标及运行结果与分析 |
5.3 PS高级氧化技术智能加药控制系统的设计及仿真 |
5.3.1 PS高级氧化智能加药控制系统的描述 |
5.3.2 模糊控制器的建模过程及模型参数的选择与设定 |
5.3.3 Simulink仿真模型的建立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进口废纸再生过程污染特征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简写一览表 |
第1章 绪论 |
1.1 进口废纸发展历程 |
1.2 国内造纸原料现状分析 |
1.3 典型废纸再生工艺介绍及污染来源 |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1.6 课题来源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设备仪器 |
2.2 样品采集 |
2.2.1 进口废纸样品的采集 |
2.2.2 进口废纸预处理 |
2.2.3 废纸再生过程碎浆阶段样品采集 |
2.2.4 废纸再生过程脱墨阶段样品采集 |
2.2.5 废纸再生过程漂白阶段样品采集 |
2.3 样品分析 |
2.3.1 重金属测定 |
2.3.2 PAEs的测定 |
2.3.3 AOX的测定 |
2.3.4 PCDD/Fs及 PCBs的测定 |
2.3.5 含水率测定 |
2.4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QA/QC) |
第3章 进口废纸特征污染物识别及其污染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进口废纸特征污染物筛选 |
3.2.2 进口废纸重金属含量分析 |
3.2.3 进口废纸PAEs含量分析 |
3.2.4 进口废纸AOX含量分析 |
3.2.5 进口废纸PCDD/Fs含量分析 |
3.2.6 进口废纸PCBs含量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典型进口废纸制浆造纸过程特征污染物分布特征模拟研究 |
4.1 引言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废纸再生过程重金属分布特征 |
4.2.2 废纸再生过程PAEs分布特征 |
4.2.3 废纸再生过程AOX分布特征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掺混比例对进口废纸制浆过程特征污染物分布特征的影响研究 |
5.1 引言 |
5.2 样品采集与分析 |
5.2.1 夹杂率测定 |
5.2.2 4#废纸组成比例及样品采集 |
5.2.3 进口废纸制浆掺混比例设定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1#和4#废纸混合再生过程重金属浓度分布特征 |
5.3.2 1#和4#废纸混合再生过程PAEs分布特征 |
5.3.3 1#和4#废纸混合再生过程AOX分布特征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基于超循环理论的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模式与技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草浆造纸行业水污染分析 |
1.3 草浆造纸废水污染防治对策研究进展 |
1.3.1 草浆造纸废水处理技术研究概述 |
1.3.2 草浆造纸清洁制浆技术研究现状 |
1.3.3 制浆造纸循环经济的研究进展 |
1.4 循环经济的超循环理论及研究进展 |
1.4.1 超循环理论概述 |
1.4.2 循环经济系统的驱动力 |
1.4.3 实现循环经济“催化剂”的途径 |
1.4.4 超循环理论应用进展 |
1.4.5 超循环理论研究的意义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的超循环结构与模型构建研究 |
2.1 前言 |
2.2 草浆造纸大系统的结构和边界条件 |
2.3 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系统研究 |
2.3.1 水循环经济原理及运作模式 |
2.3.2 草浆造纸用水排水及水循环系统分析 |
2.4 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超循环模式构建 |
2.4.1 循环经济中的超循环运行机制 |
2.4.2 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反应循环 |
2.4.3 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催化循环 |
2.4.4 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超循环 |
2.5 小结 |
3 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的超循环驱动力及对策研究 |
3.1 前言 |
3.2 循环经济的超循环驱动力分析 |
3.3 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超循环驱动力“外部催化剂” |
3.3.1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驱动力 |
3.3.2 排放标准驱动力 |
3.4 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内部催化剂” |
3.4.1 规划选址驱动力 |
3.4.2 建立可持续废物处理技术体系,提高废水处理循环化的经济性 |
3.4.3 开发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技术,构建禾草纤维素-纸浆一体化生态循环模式 |
3.5 小结 |
4 草浆造纸水循环关键技术—黑液减量化、资源化研究 |
4.1 前言 |
4.2 草浆造纸黑液减量化-清洁制浆技术研究 |
4.2.1 清洁制浆工艺流程 |
4.2.2 试验检测方法 |
4.2.3 清洁制浆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
4.2.4 清洁制浆工艺实际运行效果 |
4.2.5 结果分析与小结 |
4.3 黑液资源化技术研究 |
4.3.1 黑液合成木质素磺酸钙粘合剂技术 |
4.3.2 黑液制备活性炭技术 |
4.4 本章小结 |
5 草浆造纸超水循环技术及水网络优化研究 |
5.1 前言 |
5.2 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技术优化研究 |
5.2.1 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技术 |
5.2.2 梯型平板膜组件 |
5.2.3 曝气气泡与梯型平板膜相互作用模型 |
5.2.4 模型计算结果与讨论 |
5.2.5 梯型平板膜SMBR处理草浆造纸废水实验效果 |
5.3 草浆造纸废水湿地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
5.3.1 湿地概况 |
5.3.2 多级串联人工湿地系统深度处理实验及结果分析 |
5.3.3 工程背景 |
5.3.4 多级串联湿地系统对造纸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深度处理实际运行结果及分析 |
5.3.5 造纸废水对苇田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估 |
5.4 草浆造纸造纸厂用水网络优化研究 |
5.4.1 物质流分析 |
5.4.2 草浆造纸企业水循环系统构成 |
5.4.3 草浆造纸企业水循环系统优化模型 |
5.4.4 用水指标 |
5.5 案例分析 |
5.5.1 辽宁省某草浆造纸企业A |
5.5.2 草浆造纸企业A用水网络优化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西德造纸工业废水生物净化装置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水污染控制的研究与措施[J]. 高达志,毛文永,刘双进. 环境科学丛刊, 1984(11)
- [2]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壤/沉积物中PCDDs和PCDFs的空间分布和污染源研究[D]. 张素坤.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6(04)
- [3]西德造纸工业废水生物净化装置的调查[J]. 蒋立人. 国际造纸, 1982(12)
- [4]新型高效气浮絮凝剂及设备的开发应用研究[D]. 魏在山. 昆明理工大学, 2002(02)
- [5]苏联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研究[J]. 彭天杰. 环境科学丛刊, 1989(05)
- [6]贾鲁河流域再生水大尺度生态补给的风险评价与控制技术研究[D]. 孙捷. 南京大学, 2017(03)
- [7]PS高级氧化技术深度处理造纸废水工程应用及智能化控制研究[D]. 叶刚.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进口废纸再生过程污染特征模拟研究[D]. 黄慧.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1)
- [9]造纸工业废水治理进展与评述[J]. 杜仰民. 工业水处理, 1997(03)
- [10]基于超循环理论的草浆造纸水循环经济模式与技术体系研究[D]. 李波. 大连理工大学,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