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气象规律开展科学耕作从“一苗三谷”做起

掌握气象规律开展科学耕作从“一苗三谷”做起

一、掌握气象规律实行科学种田从“一类禾苗三类谷”谈起(论文文献综述)

李海云[1](2017)在《乡土社会边界研究 ——山东潍北地区东永安村烧祭仪式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边界在人类生活中无处不在,乃是理解人类生活与文化的基本维度,然而民众多"日用而不知",学界亦少有深究。在乡土社会中,仪式常被用以划分或强化边界,牵涉到社区传统、群体心理与个人身份感等的认同等。在鲁中东永安村,每年春节期间次第举行的"烧大牛"、"烧大马"仪式活动,借助仪式的组织运作、巡游路线,以及消灾祛恶的功能预设与文化解释,昭显出村内不同家族之间、周边村落之间、乡土与城市之间的多重边界,营造出相关家族、村落与乡土的不同个性。其实质是,借助年度节庆活动中烧祭仪式的定期上演,搭建地方社区的公共生活平台,强化"有底限的竞争"的民间伦理规则,形成一种以家族边界为基础、以家族和村落关系调谐为指向的乡土公共性传统,从而体现出民众主动调谐社会关系、安顿社区生活的传统智慧。既然边界具有一定的文化建构性质,也就不可能一成不变,而具有相对性、动态性与多元性。作为潍北地区的一种普遍社会现象,烧祭仪式证明了特定生态环境对于乡土传统的重要影响。高埠泽薮相间,盐碱土质遍布,是潍北突出的生态环境特征,长居于此的人们开拓出农业与编织业相结合的兼业生计传统。历经沧海桑田之变,当地编织业渐趋式微,但与此相关的扎制传统却借神圣仪式存身并世代传袭,承担起以边界为载体的文化意义,这是潍北地区普遍扎制圣物以烧祭的地缘契机。同时,这一带湖洼广布,涝灾频繁,使得以山埠为代表的土地资源极为宝贵,随着人口渐增,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使得"原居民"的边界意识有增无已。以庙宇修筑、仪式实践、口头传说等为表征的文化政治,寓含边界意识,预设跨界交流的弹性空间,旨在缓和与规避地方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恶性竞争,时至今日仍继续发挥作用。就潍北地区烧祭仪式而言,无论是杂姓村中不同家族的结盟,单姓村同一家族内部不同家支的合作,还是相邻村落的协作等,无不显示出村际之间、村落家族之间与村民个体之间的边界运用。显然,群体或个人之间广泛存在的竞争性,既会导致地方社会中某种信仰逻辑的普遍认同与仪式实践的普遍存在,也会催生仪式形式与细节方面的差异性,这是村民依据边界建构仪式、通过仪式调谐社会的实践表现。此时的边界,不仅以实体物质形式呈现,还借助人们的文化叙事来表达,仪式符号因之富有弹性,从而代表了一种广泛包容差异性的文化共在与共享的状态,不仅不会妨碍"有底限的竞争"的民间伦理规则,反而有助于将之升华为社区共同的价值观。东永安村不同家族之间"烧大牛"、"烧大马"仪式活动的轮流主办与相互观演,即是明证。通过边界的视角,可以观察到村落生活的表象、本质与机制一—乡土公共性基于有差序的"共在"而产生,"共在"的方式既包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边界,也包括特定时空中的边界融合,从而将边界所寓含的等级柔化于乡村生活的"共在"之中。当边界被用以表达或调谐社会关系,自身也就成为一种"文化工具",围绕边界的文化设置就与当地民俗的形成、传承、变迁等密切相关,或者说民俗本身即与地方社会中的边界融合与跨越问题难解难分。当然,乡土社会秩序的维系是有着多种形式的,边界及相关底限的设置即是一种,其内核是民众约定俗成、传承已久的一套道德伦理规范。在村落共同体内部,村民同属一村,有分有合,所呈现的是一种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复杂态势。村民日常相处的边界底限,皆与村落社区共同体的观念有关,并外化为一种依靠伦理约束的规约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围绕边界而形成的规约形式,总是蕴涵着一定的等级观念在内。边界划分的表象是区隔,其实质却是意义等级,惟此才能真正促成竞争中的合作。换言之,边界的实质并不在于区分你我之界,而是在区分你我之界的过程中确立一种意义等级,并试图赋予这种意义等级以神圣性,乡土社会结构及其文化意义由此得以表达。可以说,乡土边界的设置与意义生成,是借助传统的名义与村民在仪式中的主体性发挥以及阐释的选择性强调而实现的。在村落中研究边界,是对民俗学田野研究的一种拓展式探索,而以村落为基点的边界研究,也蕴具着对已有边界理论有所推进的学术张力。

李祖民[2](2017)在《先秦诸子教育经济思想研究》文中指出教育经济思想产生于教育经济实践,是随着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原始时期氏族首领教民稼穑是中国教育经济思想的萌芽阶段;商和周初“百工”出现及“工商食官”局面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教育经济思想正式产生;周朝中、晚期由生产力发展需要催生的“六艺”教育则见证着中国教育经济思想的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先秦诸子的教育经济思想业已进入成型阶段,迎来了发展的第一座高峰。先秦诸子的教育经济思想分学派主要包括儒、墨、道、法以及兵家、阴阳家、纵横家、货殖家等教育经济思想。在学派内部、学派之间,诸子的教育经济思想在展开的过程中,既争鸣竞胜,在有关教育收益、受教育机会、人的素质构成、劳动者行为规范、身体存养、人才取用等方面歧见迭出,又融贯汇通,形成义利之辨、先富后教、顺民而教、壹教则富等共同论域。与古希腊哲学家们的“思辩理性”、“理论理性”的特征大为不同,先秦诸子之理性思维,无论是儒家的道德理性、墨家的工具理性,还是道家的反思理性、法家的实践理性,均指向现实人生和伦常日用,呈现出“实用理性”、“生活理性”的总特征,在此特征统摄下,先秦诸子的教育经济思想体现出整体性、辩证性、人本性等鲜明的特征。诸子教育经济思想诞生于春秋、战国这一大调整、大变革的社会全面转型时期,形成于经济的引发、政治的促发、文化的激发以及诸子个人的创发。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以及多元的经济结构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促成了教育与经济的“联姻”;在政治转型的背景下,士阶层得以产生,历史赋予士以“修齐治平”的使命担当,士在以“道统”自任,保持精神独立的同时,批判地向“政统”靠拢,将治平的理想落实到对现实改造的“世俗化”行动中,成为教育与经济建立紧密联系的纽带;学术下移导致私学产生,由此推动,教育的社会功能开始向经济领域扩展。同时,私学产生带来思想领域的空前繁荣,各种思想自由滋长,教育经济思想也在争鸣中发展,在融合中成熟;以此为背景,诸子凭借在哲学、教育、经济方面的天赋异禀,转识成智,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教育经济思想。先秦诸子为中国的教育经济思想确立了“内圣”与“外王”两条发展路向,循此,古代的教育经济思想在跳跃中前进。先秦诸子的许多教育经济思想不仅具有开创性,而且极富生命力,影响着各个时期的学者。批判地继承诸子的教育经济思想,不仅有助于廓清对古代教育经济思想的模糊认识,纠正当前研究中的一些弊失,而且对于增强学科发展的民族自信,形成学科发展的民族特色,以及为世界教育经济学发展作出独特贡献都是大有裨益的。

文忠祥[3](2006)在《土族民间信仰研究》文中提出土族民间信仰是在万物有灵观念基础上产生的没有至上神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灵信仰的综合体,包括在这些信仰基础上产生的以巫术为基本逻辑的各种祭祀仪式、禁忌、占卜等活动,具有较为松散的组织体系。土族民间信仰具有一定的宗教性,是区别于正式宗教的一种较低层次的信仰方式。 在概述土族及其社会环境的基础上,较为深入地论述了土族民间信仰的发生空间。认为土族村落是民间信仰发生的主要空间形式,各种民间信仰仪式活动都是在村落范围内或者村落联合进行的,每个村落都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制度。这些实际上是土族民间信仰的物化形式,是在民间信仰的观念的指导下,对自然空间和时间进行民族化、神圣化的结果。 土族民间信仰,包括万灵崇拜、人格神崇拜为主题的多神崇拜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演绎出将观念外化、具体化的民间信仰各种仪式,通过禁忌、符咒、占卜、巫术、风水等形式将民间信仰观念化约为土族人民日常生活的规范,其间存在民间信仰观念的伦理化、道德化过程。而土族民间信仰仪式活动大多都要借助于神职人员作为人神中介来开展活动并达到目的,其活动场所大多以庙宇为中心,部分以祖坟为中心来开展。 在论述土族民间信仰图景的基础上,对土族民间信仰展开进一步的解析。通过土族民间信仰中求雨仪式、跳勃仪式、丧葬仪式、斋醮仪式、纳顿仪式等的结构分析,展示了土族民间信仰主要仪式的内容,认为土族民间信仰的仪式是为了完成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转换,是为了建构一个新的理想的社会生活环境。土族民间信仰象征分析,旨在通过民间信仰仪式中的各种象征的深入分析,认识土族民间信仰的更为深刻的观念和意识,了解隐藏在具体的表现形式背后的内在逻辑。分象征思维、象征结构、象征具象来探讨。勾画了土族民间信仰的宇宙观,分析了国家象征符号在民间信仰中的在场。 土族民间信仰与土族社会,就民间信仰与道德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日常生活几个方面,说明土族民间信仰在土族社会中的表现形式和影响。认为,民间信仰充斥与土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教育普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一定的改变。 最后,就土族民间信仰的变化趋势和目前在民间信仰管理方面需要改进的问题,提出如何实现土族民间信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一些原则和具体策略。

马云[4](2006)在《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扫盲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生命个体赖以发展的需要。正如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局势直接影响着本国各领域的发展一样,成人教育问题也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前进步伐,因此关注成人基础教育——即扫盲教育、尤其是文盲率较高的农村的扫盲教育问题至关重要。 在坚持历史唯物论和引入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本论文以扫盲组织、扫盲教材、扫盲内容、扫盲形式、扫盲师资等问题为主线,从乡村社会控制视角探讨共和国50多年来农村扫盲教育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论文还将采用文献资料、档案资料和口述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努力展现基层扫盲工作开展的具体场景,借鉴成人学习动机理论以探析特定时期农民不同的学习心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时期农村扫盲教育的横向比较、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扫盲教育的纵向比较,力求深层次解读我国农村扫盲教育的发生生态,刻画其复杂多样、嬗变斑斓又极具张力的社会历史画卷,系统分析和总结扫盲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期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村扫盲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正文部分共六章。 第一章即导论,分别论述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研究角度、已有研究成果、论文的基本概念及论文的框架结构等问题。 第二章着重论述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共和国成立后,为满足新的经济、政治建设和广大干部、群众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及其中央政府借鉴革命根据地扫盲教育的经验、师承苏联扫盲教育的体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扫盲教育,并于50多年来不断建构和健全农村扫盲教育的运行系统。遵循共和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而主要按照扫盲教育自身的发展逻辑,本论文将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分为健康起步(1949年—1957年)、“亚健康”发展(1958年—1965年)、“折戟沉沙”(1966年—1976年)、“梅开二度”(文革后—1992年)及“双向导”理念指引(1993年以后)的前进历程。 第三章嵌入社会学视角、尤其是运用社会控制理论,探讨共和国农村社会控制的变迁对农村基层扫盲组织的影响。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及其中央政府建构了高度集权的控制体系,将国家权力触角深入乡村社会,打通了几千年来国家与乡村之间呈现的“内核——边缘”、“中心——边陲”的结构,基层扫盲组织

段治文[5](2004)在《当代中国的科学文化变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问题,学术界较多的是侧重在对科技史的研究,而对科学文化史尤其是对当代中国的科学文化史的研究却很少。本文尝试突破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范围,力图从思想文化史角度,依据科学发展的战略思想、科学发展的体制建构以及科学文化观念变迁等三个层次,对当代中国的科技发展的历程进行新的观照。 新中国的建立结束了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无序、散漫和缺乏目标的状态,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本文在探讨中国近代科技的源起及其历史文化缺陷基础上,分三个阶段按三个层次系统分析了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科技建制以及科学文化观的变迁。其中包含了一系列重要的具有新意的探索:比如在科学技术发展的背景及政策环境上,文章系统分析了建国以来三代领导集体的视野和重要探索;在科技发展建制上,文章第一次系统总结了当代中国科学体制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进,这就是建国初期新体制的建立、50年代后期开始的中国式“大科学”体制以及改革开放进程中市场导向的科技体制初步形成;在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上,文章第一次揭示了科技大潮与社会主义思潮两次历史性合流的过程;在科学技术发展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上,文章更是首次提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科学文化观经历了“人民科学观”、政治化科学观以及理性化科学观三种形态的历史转换,等等。 通过对中国科学发展历程的文化思考,本文认为:经过长期曲折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已成全社会的共识,深入人心,中国不可能再回到以往那种不重视科学以致反科学的老路上去。但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是,目前中国不仅科技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民众科学素养状况仍是国家竞争力的重大制约因素;而且在如何发展中国科学技术的问题上更是存在严重问题,突出表现在科技发展仍存在严重的体制性障碍,制约科学发展的传统的文化因素仍未得到根本突破。探索中国本土科学技术发展的出路,推动中国原创性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等,仍是今日中国的严峻课题。 在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不仅要实现科技全球化与科技本土化的融合,以营造科技发展的良好的战略与文化环境;而且要实现科学社会化与社会科学化,以构建科学与社会互动的良性机制;更要通过科学教育化与教育科学化,冲破传统的制约科学发展的文化观念,以铸造面向未来的具有科学素养的国民。这是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科学文化发展方面的必由之路。

陈建成[6](2002)在《山西林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林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整个国际和国内经济的发展,鉴于此,研究林业经济发展战略,首先必须了解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变化;林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内国外对林业的深化认识,因此研究林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了解国内国际林业发展的趋势。研究山西林业发展战略正是从这一背景开始的。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第一、二章着重探讨了区域经济发展和林业发展的有关理论。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山西林业发展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得出山西经济的发展必须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山西林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山西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善,而且关系到全国特别是北京的生态安全,这就为研究山西林业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意义。本文在客观分析山西林业的历史、现状、存在的问题、林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有利条件基础上,提出了山西林业发展总目标、分区森林发展远景的设想和战略重点,最后研究了实现这一战略的包括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强化法制、依靠科技、加强管理、对外开放等措施,使整个山西林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基本完成。

中央气象局情报所文献资料组[7](1977)在《近年来国内农业气象部分成果资料索引》文中研究表明

全南县陂头公社农科所[8](1976)在《掌握气象规律实行科学种田从“一类禾苗三类谷”谈起》文中研究表明 农业生产活动主要在大自然中进行,受气象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很大。不仅作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光、温、湿、风等气象因素,而且各个生产环节和各种农技措施也无不直接或间接与气象条件有关。掌握了气象科学,就可以能动地指导生产实践,争取主动权。违背了气象规律,就可能处于被动,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一九七五年我所早稻生产经历的“一类禾苗三类谷”的过程,就从正反两个方面给我们以深刻的教训。

二、掌握气象规律实行科学种田从“一类禾苗三类谷”谈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掌握气象规律实行科学种田从“一类禾苗三类谷”谈起(论文提纲范文)

(1)乡土社会边界研究 ——山东潍北地区东永安村烧祭仪式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的思索
    四、论文的结构
    五、资料的来源
    俗语说明表
第一章 潍北的地理环境与历史社会
    第一节 潍北地区的地理环境变迁
        一、潍北地貌与土壤气候
        二、潍河
        三、潍北地区古湖泊的形成与演变
    第二节 潍北地区的生计方式
    第三节 潍北地区的历史社会
        一、昌邑的历史沿革
        二、明代以降的潍北灾乱
        三、科举传统与地方礼俗
    小结
第二章 村落与家族生活中的边界表征
    第一节 古湖畔的村落
        一、记忆中的湖区生活(1949年以前)
        二、建国以来的国家治理与村落生计
    第二节 村落中的家族
        一、"三大家族"
        二、"丛吕不分"
        三、"前齐"与"后齐"
    第三节 村落历史的集体记忆
        一、捻军过境
        二、抗战时期的记忆
        三、解放至今的生活记忆
    第四节 村落礼俗生活中的边界
        一、岁时节俗生活
        二、人生礼仪制度
    小结
第三章 村落庙宇与烧祭仪式的边界
    第一节 "东庙"与"西庙"
        一、"西庙":丛吕家族的孙膑庙
        二、"东庙":齐氏家族的玉皇庙
    第二节 "烧大牛"与"烧大马":村落仪式制度
        一、"烧大牛"、"烧大马"的历史记忆
        二、村落两仪式的组织运作
    第三节 村落烧祭仪式过程分析
        一、丛吕家族"烧大牛"
        二、齐氏家族"烧大马"
        三、村落烧祭仪式中的边界"消隐"
    第四节 功德碑与捐款榜:村落家族关系的昭示
        一、庙宇功德碑
        二、捐款榜:村落仪式的家族运作模式
        三、公益的表达:村落家族间合作与竞争的秩序建构
    小结
第四章 潍北区域社会结构与边界
    第一节 孙膑崇拜:"大传统"与"小传统"
        一、历代对孙膑的评价
        二、孙膑崇拜的正统化脉络
        三、潍北瓦城的孙膑崇拜
        四、从瓦城到东永安:潍北地区孙膑崇拜中心地的转移
    第二节 潍北地区的烧祭传统与边界设置
        一、圣物选择与潍北地区烧祭传统
        二、潍北地区的焚烧圣物
        三、焚烧圣物仪式中的边界建构
    第三节 边界与乡土秩序建构
        一、乡土边界的仪式表达
        二、有底限的竞争:边界与乡土秩序建构
        三、边界与等级秩序:在村落中研究边界
    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孙膑庙会活动记录表
附录二: 东永安村功德碑与捐款榜
附录三: 东永安村流传的佛歌经卷目录及常用佛歌详文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先秦诸子教育经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从“舶来品”到“本土化”
    二、研究目的与价值
        1. 研究目的
        2. 研究价值
    三、文献综述
        1. 凤毛麟角:直接冠以“教育经济思想”的研究文献
        2. 隐而不彰:揭示教育经济思想的非专论性文献
        3. 缺乏勾连:教育经济实践研究文献
        4. 寥若晨星:研究文献述评
    四、核心概念的界定
        1. “先秦”与“先秦诸子”
        2. “教育经济思想”、“教育经济理论”与“教育经济学”
    五、研究方法
        1. 文献法
        2. 阐释法
        3. 比较法
    六、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 研究思路
        2. 结构安排
第一章 先秦诸子的教育经济思想
    一、儒家的教育经济思想
        1. 孔子“执用两中”的教育经济思想
        2. 孟子的“教”“养”两端
        3. 荀子“大富之器唯学”的教育经济思想
    二、墨子的教育经济思想
        1. “无差等”的教育经济思想
        2. “兼爱”“交利”的教育经济思想
        3. “尚贤”“使能”的教育经济思想
        4. 节用的教育经济思想
        5. “教人耕者其功多”的教育经济思想
        6. “强力从事”的教育经济思想
        7. 墨子的其它教育经济思想
    三、老子及其道家的教育经济思想
        1. 老子的教育思想
        2. 老子的经济思想
        3. 老子“无为”“无不为”的教育经济思想
    四、法家的教育经济思想
        1. 邓析“养养之义”的教育
        2. 李悝的“尽地力之教”
        3. 商鞅的“壹教”
        4. 韩非的“法教”
    五、管子的教育经济思想
        1. 道德的“物质经济”意涵
        2. 劳教定而国富
        3. 四民分业与专业教育
        4. 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
        5. 以人为本的资源论
        6. “修其能”的科技教育
        7. “经济教育”思想
    六、其他诸子的教育经济思想
        1. 兵家的教育经济思想
        2. 阴阳家的教育经济思想
        3. 纵横家的教育经济思想
        4. 货殖家的教育经济思想
第二章 争鸣与融合:先秦诸子教育经济思想比较
    一、学派间的争鸣交锋
        1. 关于教育收益
        2. 关于受教育机会
        3. 关于“人力”
    二、学派内的歧见异说
        1. 对影响生产效能的道德素质的认识有异
        2. 教育规范劳动者行为的方式有别
        3. 不同的人力存养之道
        4. 不同的人才取用之法
    三、思想上的吸纳融通
        1. 分化深化
        2. 融合互通
        3. 共同论域
第三章 先秦诸子教育经济思想的特征
    一、实用理性:先秦诸子教育经济思想的总体特征
        1. 儒家的道德理性
        2. 墨家的工具理性
        3. 道家的反思理性
        4. 法家的实践理性
    二、先秦诸子教育经济思想的具体特征
        1. 整体性
        2. 辩证性
        3. 人本性
第四章 先秦诸子教育经济思想形成的动因
    一、经济引发:生产力发展促成教育与经济“联姻
        1. 经济发展要求教育获得相应发展
        2. 技术进步使“教人耕”成为必要
        3. 多元的经济结构决定多样的人才结构
    二、政治促发:士阶层是教育与经济建立更紧密联系的纽带
        1. 政治转型与士阶层的出现
        2. 政治需要士走“学而仕进”之路
        3. 政治权力(“政统”)与士的使命担当(“道统”)
    三、文化激发:私学产生带来的思想空前繁荣
        1. 学术下移与私学产生
        2. 教育经济思想的私学基础
        3. 学术开放与教育经济思想的繁荣
    四、个体创发:诸子的转识成智与教育经济思想的最终成型
        1. 哲学思想
        2. 教育思想
        3. 经济思想
第五章 先秦诸子教育经济思想的流变与影响
    一、 内圣与外王:中国古代教育经济思想发展的基本路向
        1. 内圣:教育与经济渐行渐远
        2. 外王:教育与经济相伴相生
    二、沉寂与活跃:中国教育经济思想跳跃发展的“三座高峰”
        1. 相对沉寂:封建时期的教育经济思想
        2. 阶段活跃:先秦诸子、中世纪的“明珠”及近代启蒙
    三、 成就与不足:中国教育经济学的本土化追寻
        1. 先秦诸子的成就:与古代西方教育经济思想相比较
        2. 不足之处
        3. 中国教育经济学的本土化追寻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3)土族民间信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原创性声明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土族及其社会环境
    第一节 土族概况
    第二节 土族社会的生态环境
    第三节 土族社会的人文环境
第二章 土族民间信仰的发生空间
    第一节 土族村落概况
    第二节 土族村落的空间结构
    第三节 土族村落的时间制度
第三章 土族民间信仰图景
    第一节 土族民间信仰的分类
    第二节 万灵崇拜
    第三节 人格神崇拜为主题的多神崇拜
    第四节 民间信仰仪式
    第五节 禁忌、符咒、占卜、巫术、风水
    第六节 神职人员及其活动场所
    第七节 土族民间信仰发展史略
第四章 土族民间信仰解析
    第一节 土族民间信仰特征
    第二节 土族民间信仰存在原因
    第三节 土族民间信仰仪式结构分析
    第四节 土族民间信仰象征分析
第五章 土族民间信仰与土族社会
    第一节 民间信仰与道德生活
    第二节 民间信仰与政治生活
    第三节 民间信仰与经济生活
    第四节 民间信仰与文化生活
    第五节 民间信仰与日常生活
第六章 土族民间信仰如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第一节 土族民间信仰的变化趋势
    第二节 土族民间信仰如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参考书目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后记

(4)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分析
        一 研究现状的回顾
        二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四节 几个重要概念
        一 农村
        二 扫盲教育
        三 社会控制
    第五节 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二章 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的历史轨迹
    第一节 继往开来与农村扫盲教育的健康起步:1949年-1957年
        一 建国初期农村扫盲教育的缘起
        二 农村扫盲教育的健康起步
    第二节 “政治挂帅”与扫盲教育的“亚健康”发展: 1958年-1965年
        一 “大跃进”与扫盲运动“大跃进”(1958年-1960年)
        二 挫顿后的调整与扫盲教育的缓慢恢复(1961年-1966年)
    第三节 意识形态极端化与扫盲教育的“折戟沉沙”:1966年-1976年
        一 人为之灾与扫盲教育的尽乎停滞
        二 努力抗争与夹缝中的扫盲坚守
    第四节 经济重心与扫盲教育的“梅开二度”:文革后-1992年
        一 扫盲教育正规化 制度化道路的重返及发展
        二 经济建设下的“经济”扫盲观
    第五节 非均衡理念与扫盲教育发展的“表”“里”:1993年-2005年
        一 “两基”初始齐驱与扫盲制度的继续调整(1993年-1996年)
        二 划片推进与扫盲依次攻坚(1997年-2000年)
        三 “双向导”旨趣与扫盲教育的“东”“西”理路(2001年-2005年)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第三章 重建与变迁:农村社会控制与扫盲组织关系探微
    第一节 农村社会强势控制与扫盲教育组织的趋同化:1949年-1957年
        一 强势“硬”“软”控制与国家权力的逐渐下渗
        二 农村扫盲组织的“枝繁叶茂”
    第二节 农村社会控制偏差与扫盲教育组织的“沉”“浮”:1958年-1965年
        一 社会控制过度与教育权力的困顿
        二 扫盲组织的“沉”“浮”:结构及功能泛政治化的凸显
    第三节 农村社会相对失范与扫盲教育组织的解构:1966年-1976年
        一 农村社会控制的相对失序与教育危机
        二 “东风无力百花残”:扫盲组织形态及功能的解构
    第四节 文革后农村社会控制重建与扫盲教育组织的多维呈现
        一 社会控制体系的重构与乡村秩序的重建
        二 现代农村扫盲组织的“差序格局”
第四章 农村扫盲教育的范式转型(上):扫盲教育理念与教育内容
    第一节 教育理念转型:扫盲教育思想重心的从低到高
    第二节 扫盲教育内容及教材分析
        一 扫盲教育内容的解析
        二 扫盲教材解读
第五章 农村扫盲教育的范式转型(下):形式 师资及农民学习心理
    第一节 多样的扫盲学习形式
        一 集中学习
        二 分散学习
    第二节 扫盲师资及教师教学心理
        一 扫盲师资的选择与培养
        二 扫盲教师心理剖析
    第三节 学习心理与动机:农民学习心理解读
        一 主动性参与扫盲
        二 被动性参与扫盲
第六章 新世纪农村扫盲教育理念和发展路向的若干思考
    第一节 新世纪农村扫盲教育理念的指向
        一 50多年来农村扫盲教育的成效及局限
        二 建国以来农村扫盲教育的经验及其对当代扫盲教育实践的启示
        三 新世纪扫盲教育的新理念
    第二节 扫盲教育路径的比较与整合
        一 现代化进程中农村扫盲教育发展的不同理路
        二 扫盲教育发展路径的整合
参考文献
后记

(5)当代中国的科学文化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中国近代科学的源起及其历史缺陷
一、 新中国科学发展的历史文化基础和新开端
    (一) 统一的人民民主政权建立:科学中国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 新中国科学的重建
        1 科研机构的组建与中国科学新体制的建立
        2 科学人才的集聚与自然科学界的大团结
        3 中国科学发展道路的最初探索
    (三) 科学文化观的第一次转型与民众科学文化发展的新探索
        1 科学文化观的转型与“人民科学观”的历史奠定
        2 自然科学的大众化、通俗化与本士化
        3 对民众科学文化发展的新探索
二、 第一代领袖群体的科技战略思想
    (一) 工业化视野下的科技观
    (二) “向科学进军”的主要思想和实践
        1 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追赶世界科技发展潮流
        2 切实解决好知识分子问题,努力培养大批又红又专的科技人才
        3 科技发展要与中国实际结合,重点发展,迎头赶上
        4 走群众路线,大搞技术革新、技术革命
    (三) 科技发展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首次合流与历史迷途
三、 中国式“大科学”体制的建立及其影响
    (一) 科学体制的转换与中国式“大科学”体制的建立
        1 建国之前中国的科技体制变革
        2 建国以后科学体制的转换与“大科学”体制的建立
    (二) 科学建制国家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1 世界科学建制发展的新动向
        2 中国现代化后发展特点的历史要求
        3 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果
    (三) 中国式“大科学”体制的作用和反思
        1 科学规划和政策的制定
        2 科技发展战略的转移
        3 “大科学”体制下取得的突出成果
        4 中国式“大科学”体制并非真正现代的“大科学”体制
四、 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文化观的历史迷途
    (一) 科学文化观的第二次转型与“政治化科学观”的确立
    (二) 科学政治化的背景及原因探析
        1 历史原因:人民科学观的进一步发展与高度政治化的形势
        2 根本原因:整风与反右后全社会政治意识畸形转向并向各领域渗透
        3 现实原因:急于求成,全面大跃进形势的推动
        4 内在原因: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与功利主义科学观的泛起
    (三) 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与民众科学文化的畸形发展
        1 群众性的科技协作网建立
        2 群众性科技革新运动全面开展和畸形演变
    (四) 科学与反科学仅一步之遥
五、 从邓小平到江泽民:科技战略思想的新发展
    (一) 邓小平的科技战略思想的演进
        1 拨乱反正“从科学和教育着手”:邓小平科技战略思想的开端
        2 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科技战略思想的展开
        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科技战略思想的深化
    (二) 江泽民对科技战略思想的发展
        1 科技动力论:江泽民科技战略思想的基础
        2 科教兴国论:江泽民科技战略思想的展开
        3 技术创新论:江泽民科技战略思想的核心
    (三) 科技发展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再度合流
        1 关于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关系的深刻阐述和新认识
        2 科技发展与社会主义再度历史性汇流的战略展开
六、 中国科技体制的新变革及其影响
    (一) 中国科技体制的转型之路
        1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政策发展的四个阶段
        2 市场导向的科技体制初步形成
        3 科技发展仍存在严重的体制性障碍
    (二) 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体现
        1 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
        2 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科技法制体系
        3 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科技奖励制度
        4 开始建设并初步形成了国家创新体系
    (三) 科技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七、 中国社会的科学文化观的新发展
    (一) 科学文化观的再次转型与“理性化科学观”的初步形成
        1 科学文化观再次转型的历程
        2 对科学的理解进入了一个理性化的时期
    (二) 民众科学文化的新发展与民众科学素养评价
        1 民众科学文化的新发展
        2 民众科学素养状况仍是国家竞争力的重大制约因素
    (三) 制约科学发展的传统的文化因素仍未得到根本突破
八、 21世纪中国科学文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其对科学文化发展的新要求
    (二) 科技全球化与科技本土化:营造科技发展的良好的战略与文化环境
    (三) 科学社会化与社会科学化:构建科学与社会互动的良性机制
    (四) 科学教育化与教育科学化:铸造面向未来的具有科学素养的国民
附录一: 科学中国的历程:1949-2004年重要文献编目
附录二: 全国性的科学技术团体一览表
附录三: 作者在中国科技文化史领域发表的相关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6)山西林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
2 研究区域发展战略的有关理论问题
    2.1 战略、经济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2.2 区域战略抉择理论
    2.3 区域发展战略理论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区域林业发展理论
    3.1 现代林业
    3.2 可持续林业
    3.3 跨越式林业
    3.4 区域林业有关理论研究
4 山西林业发展的一般条件分析
    4.1 自然条件
    4.2 经济条件
    4.3 社会条件
5 山西林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5.1 山西林业的历史与现状
    5.2 山西林业发展阶段与存在的问题
6 山西林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有利条件
    6.1 恶化的山西生态环境
    6.2 潜在的水土资源危机
    6.3 市场发育不良
    6.4 偏倚的价值取向和封闭的传统观念
    6.5 低下的人口素质
    6.6 农民收入低
    6.7 有利条件
7 山西林业发展战略目标
    7.1 山西林业发展总目标
    7.2 分区森林发展远景的设想
8 战略重点
    8.1 重点工程
    8.2 产业体系
    8.3 基础建设
9 战略措施
    9.1 转变思想观念
    9.2 深化林业改革
    9.3 强化法制建设
    9.4 加强工程管理
    9.5 依靠科技进步
    9.6 实行对外开放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四、掌握气象规律实行科学种田从“一类禾苗三类谷”谈起(论文参考文献)

  • [1]乡土社会边界研究 ——山东潍北地区东永安村烧祭仪式考察[D]. 李海云. 山东大学, 2017(08)
  • [2]先秦诸子教育经济思想研究[D]. 李祖民.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3]土族民间信仰研究[D]. 文忠祥. 兰州大学, 2006(03)
  • [4]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研究[D]. 马云.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2)
  • [5]当代中国的科学文化变革[D]. 段治文. 浙江大学, 2004(03)
  • [6]山西林业发展战略研究[D]. 陈建成. 北京林业大学, 2002(07)
  • [7]近年来国内农业气象部分成果资料索引[J]. 中央气象局情报所文献资料组. 气象科技资料, 1977(S2)
  • [8]掌握气象规律实行科学种田从“一类禾苗三类谷”谈起[J]. 全南县陂头公社农科所. 农业科技, 1976(01)

标签:;  ;  ;  ;  ;  

掌握气象规律开展科学耕作从“一苗三谷”做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