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货币与殷商奴役

商品货币与殷商奴役

一、商品货币与殷商奴隶制(论文文献综述)

戴冠来[1](2021)在《我国最早的价格现象研究》文中认为通过古籍考证、考古文物佐证和古文字验证,提出了中国最早的价格现象产生于商代;研究了最早价格的类型和价格形成的特点;指出商朝的氏族社会、自然经济和最早价格三者共生的特点,对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演变起到了深刻的影响作用。

邹昕[2](2021)在《李剑农史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李剑农(1880—1963),是我国近现代着名的史学家,在中国近代政治史和中国古代经济史等领域深耕多年,做出了颇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然而目前学界对李剑农的研究却与其贡献不成正比。本文主要通过梳理李剑农的治学历程、史学成果、史学思想与方法,探讨其学术成就及其对中国史学的贡献。论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章以《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新中国成立后修改删减为《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李剑农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对中国近代政治的论述,阐明了李剑农在中国近代政治史领域的研究概况与研究成果。李着分析鸦片战争至国民党改组这段历史,条理清晰,详略得当,正色直言,敢于批判,善于在中外交往复杂时局中研究中国内部政治的演变,在国内外学术界均获得较高评价。第二章在梳理《中国古代经济史稿》版本流传的基础上,立足于当时历史背景,探究其在中国古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商业、货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及特点。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中国古代经济通史,该书做到了内容详实,史料丰富,考证严密,论断谨慎,对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第三章是全文的总结与升华,基于李剑农的政治史、经济史研究,探析其史学思想与史学方法。李剑农的史学思想包含历史观、历史辩证思想、实事求是的史学原则、多学科结合的理念等等,史学方法则包含联系法、比较法、心理研究法、统计法等,这些史学思想、史学方法对后世史学研究者均具有重要意义。

邬昶俊[3](2018)在《赵德馨经济史学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说明赵德馨教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成长起来的第一代经济史学工作者。他在经济史学的多个研究领域取得了极高的建树。从1956年完成研究生班学习至今,赵德馨教授已出版7部专着,1部专题论文集,1部论文选,3部合着,2部资料汇编,主编书7种,发表论文224篇。1998年退休后,赵德馨教授依然专注于科研工作,至今已完成的或正在进行的国家课题有5个,省级项目5个,自定项目3个。其中,已完成的项目中,主编的着述4部,共计1516万多字。合着的着作1部,30万字。独撰的着作5项,共计284万多字。独编资料集1部,140万字。赵德馨教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学科的开创者与奠基人,是创建“中国经济发展学”的倡导者与先行者。被同行学者誉为“经济史学界一通才”。赵德馨教授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十分注重经济史学科的教学工作。他先后编写并出版了 5部经济史教材,并首次在国内高校开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和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课程。赵德馨教授60多年如一日的砥砺治史,只为了完成自己在研究生毕业时定下的目标:回答经济史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与中国经济是怎样发展过来的。从经济史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以他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与进行的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围绕他对“经济史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中国经济是怎样发展过来的”两个问题的解答,追寻他的学术研究路径和对构建经济史学科体系的构想,分别梳理他在经济史学科研究和经济史学科建设两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按照以上的思路,从结构安排上,共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论述研究目的与意义。对目前学界关于赵德馨教授的治学特点、对他的研究成果的述评等内容进行学术回顾,并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进行说明。第二部分为第一章,重点分析赵德馨教授对经济史学科结构的界定。以此作为全文的分析框架。第三部分为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按照赵德馨教授对经济史学科结构的层次划分,分别梳理赵德馨教授对经济史学科各分支学科在研究和学科建设两方面取得的成果与进行的实践,进而突出他取得的学术成就。赵德馨教授对经济史实研究的贡献主要以专题研究的时间为序,分别探讨他在中国古代经济史实、中国近代经济史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实三个研究领域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在中国古代经济史实研究方面。首先,赵德馨教授全面描述了两汉商品经济的历史过程。其次,他从广泛的角度对楚国的货币进行了全面的揭示与研究,对中国古代货币史上诸多谜题,或进行了确切的解答;或提供了解答的思路;或汇集各家观点,提供了一个讨论的平台。在中国近代经济史实研究方面。赵德馨教授取得的学术成就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出版了两部史料汇编:《张之洞全集》和《太平天国财政经济资料汇编》。第二,以经济现代化为主线,对中国近代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历史规律进行了总结。第三,研究了不同群体在中国经济现代发展的经济活动,突出“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实研究方面。赵德馨教授取得的学术成就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先后主编了三部多本资料集:《新中国经济文献索引(1949——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专题大事记》、《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专题资料长编》。其二,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课题组,主编了一部多卷本全面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运行过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赵德馨教授的经济史实研究是为抽象经济史理论而服务。因此,他在经济史理论研究领域取得的学术贡献,又可以从他的中国古代经济史理论、中国近代经济史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理论和贯通中国古今经济史的理论四个方面来探讨。在中国古代经济史理论研究方面。赵德馨教授取得的学术成就主要是对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变化或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进行了新的理论解释,提出“五主经济形态论”。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理论研究方面。赵德馨教授取得的学术成就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从经济现代化起步的角度出发,重新定义了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时间区间。在时间上限上,定在鸦片战争结束后《中英南京条约》签订的1842年,将时间下限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949年。他进一步提出将中国近代经济史与中国现代经济史“合二为一”,突破1949年的界限,将自1842年以来以经济现代化为主线的经济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第二,提出了“经济现代化两层次”学说,对经济现代化的内涵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理论研究方面。赵德馨教授取得的学术成就主要有以下四点:其一,中国经济向现代化方向前进,具有内在的基础与动力,基本趋势是发展、进步、上升。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市场化与工业化的共同发展。其二,最有利于中国经济向现代化发展的经济形态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形态。其三,多元互补型经济适合中国的国情,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其四,“之”字形路径理论,从1949年到2000年,中国经济发展呈现一个明显的“之”字路。赵德馨教授至今的经济史学研究力求达到“通”,希望用中国的经济史理论解释中国的经济历史。具体来说,他在“求通”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五点:其一,对中国对外关系的演变与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过程进行了整体考察,并进行理论解释。其二,分析了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增长方式,得出了“历史形成的情况不同,自然资源禀赋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不同,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将走一条与别国不同的路”的理论观点。其三,提出“商兴国兴论”,通过考察中国历史上的商品交换及商业演变的历史趋势与中国历史上各时期经济水平的历史情况,对商业与国家经济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具体的理论解释。其四,研究了中国历史上的市场关系,分析了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历史基因,并以此判断中国今天的市场经济是经济运行4000多年的历史之必然。其五,研究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发现中国历史城与市的演变规律为,无城无市——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市比城大,城在市中。并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演变的规律与中国市场关系演变的规律结合起来,进一步强调了市场经济是历史发展之必然,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符合其历史规律。对于经济史学科的建设而言,赵德馨教授通过开设课程、编着教材、培养专业研究人员、召开学术会议等实践工作,为完整且独立的经济史学科的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经济史学科建设方面。赵德馨教授所作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创建完整的经济史学科点。该学科点在专题研究的时间范围上囊括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近代经济史与中国现代经济史等学科;在学科研究的层次上,既有与经济史实相关的成果积累,又有经济史理论的提出,还开展了经济史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为经济史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丰赡的档案资料、质量上乘的学术成果,培养了一批专业的经济史学工作者。第二,赵德馨教授推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学科的诞生。为此,他主编了一部多卷本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学着作,最先在高等院校开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课程、编着课程教材并招收研究生,主持召开以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学科发展为目的的学术会议,推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学科交流平台的创办。第三,赵德馨教授为了使经济史学科成为一门完整的独立学科。他以经济史学科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一系列专题研究,先后对经济史学科的研究对象,经济史学研究的分期标准,经济史学科的历史与发展,经济史学科的功能,经济史学科的研究程序、规范与方法,经济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问题进行研究,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经济史学”和“怎样研究经济史学”的问题,并开创了经济史学概论这门新学科。第四部分是结语部分。对赵德馨教授在经济史学科建设方面所进行的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进行了总体式回顾,梳理了到目前为止他建设经济史学科的历史过程和取得的成就。总体而言,他对经济史学科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第一,为经济史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可资参考的研究成果;第二,为推动经济史学科的发展主编并出版了一系列资料集、工具书和教材;第三,培养了一批经济史学研究与教学工作者,为经济史学科的发展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第四,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开创经济史学概论。

何驽[4](2017)在《中国史前奴隶社会考古标识的认识》文中指出一、已有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学术讨论所存在的问题中国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奴隶社会学术研究的奠基之作是郭沫若的《奴隶制时代》(1),而其有关中国古代奴隶制的学术思考,早在1930年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便已基本形成(2),在当代中国曾影响极大,以致社会和学术界的主流观点都认为中国历史上存在奴隶制社会。略有分歧的是郭沫若认为夏商

冯皓[5](2016)在《李埏史学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李埏(1914-2008),字子沂,号幼舟,中国着名历史学家和教育家、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学科开创者。他在中国古代史、中国经济史、中国商品经济史和中国土地制度史上均有很深的造诣;在土地所有制形态、古史分期、农村公社以及地主阶级划分等重大问题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是中国土地国有制和西周封建论的重要代表。他深刻分析和揭示了商品经济史的历史地位,第一次将土地制度史与商品经济史进行了有机结合,从商品经济发展的角度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兴衰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史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他还在“云南地方经济史”、“唐宋货币经济”、“重农抑商”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学问上,他思维严谨,重史实,不盲从,不轻信,强调学术独立,一直遵从“治史明义”、“通史致用”的治学标准,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成为治学的典范。本文主要围绕李埏的重要学术论着进行梳理和总结,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历史分析法、访谈研究法等方法,以李埏先生的一系列重要着作为基础,将其学术成就置于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具体国情中进行分析,详尽剖析李埏先生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中的学术思想及其贡献,用辩证和历史的眼光审视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力求客观、完整、全面地展示李埏先生学术思想、研究成果和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李埏先生“厚重、通达、博雅”的学术风格,“一体两翼,一核多点”的学术思想体系架构和“五个结合”的学术研究特点。第一章属于导言部分,论述了关于经济史学泰斗李埏的求学之路,关于李埏作为学术研究对象的价值,目前国内外关于李埏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第二章阐述了李埏史学思想体系的渊源与基本架构。论文首先对李埏的学术发展按照时间关系进行分期研究;既而指出名师指引开启学术研究之路、马克思主义指引、实践经历丰富学术内涵是他学术思想的成长渊源;“一体两翼、一核多点”是其思想体系基本架构,即:中国经济史研究是主体,中国土地制度史和中国商品经济史是其学术研究的两块基石,货币问题研究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和核心,学术思想多点延伸结硕果;本章还对其史学思想体系的“两翼”进行了剖析,即:“多种形态并存说”: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研究的重大突破,商品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并对古史分期与中国封建地主制研究进行了论述。第三章“开拓与奠基”探讨了李埏关于中国古代商品经济思想的研究。其凭借自身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对史实的娴熟把握,从货币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入手,对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史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对唐宋货币史和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史的发展历程进行探析,成功解决了交子起源和兑界的悬案,成为学界推崇的重大成果;他纠正了学术界中对商品经济史的片面认识,将货币形态与货币流通、商品经济发展与土地制度结合在一起来进行考察和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的大门,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和路径。第四章“开新与成熟”论述了李埏对土地制度史的研究。李埏在土地所有制、古史分期、商品经济等重要问题的见解上独树一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观点,是学界公认的中国土地国有制和西周封建论的重要代表人物,同时也被尊称为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本章详细分析了他研究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多种土地所有形态之间矛盾运动的丰富内涵,探究了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状貌、特征及历史渊源。首次从理论上对土地国有制、大土地占有制和大土地私有制三者作了科学的区分,并深刻分析了土地国有制及其与地理环境、中央集权与农民大起义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提出我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是封建的土地国有制、大土地所有制、大土地占有制、小土地所有制和残余的村社所有制多种形态并存,互为消长,组成了我国古代封建土地制度的矛盾运动规律。在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史研究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五章深入探析了李埏的治学思想及教育理念。在对其多年学术和教育实践成果分析基础上,对其“古今结合、史论结合、人我结合、文思结合、道法结合”的学术研究特点进行分析。独立思辨的学术品德,充分占有史料与重视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治学方法,严谨细致的学术作风,始终饱满的学术热情使他成为古代经济史学科的学术大家。他秉承教书育人的“公孙树”精神,“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教育方法,言传身教的教育理念;他关心学生生活,与学生做朋友;既重视总的指导原则、又重视具体过程的指导方法形成的培育学生的风格,使其成为受人尊重、爱戴的师者。李埏做人、治学、育人的方式方法和高尚的学术、教育品格已成为云南大学师生的楷模,他在学术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及育人实践已经成为云南大学之所以成为名校的重要支撑,他的治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已成为云南大学文化底蕴的重要内容,感染了一届又一届学子,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诸多弟子皆属一时之秀,成为知名学者。李埏由此成为受人推崇,桃李满天下的一代名师。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中国的经济史学研究,已经走过100多年历程,出现了一大批颇具代表性的学者,发表了一系列标志性的研究成果,成绩斐然,令世人瞩目。李埏属于造诣颇深的代表性人物。除了在学术方面的造诣,他在教育理念上的贡献也值得后人遵循和学习。研究李埏的学术成就、育人理念、治学思想和方法,对其治学思想、教学方法和学术成果有更深入的认识,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他所留下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研究和传承,启迪后人在人品、道德、文章等方面向李埏看齐。从中寻找研究经济史学的路径,创新研究思路,也能更好地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智力源泉,汲取思想智慧和人生启迪。

李德贵[6](2013)在《借贷关系的经济学再认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借贷关系,作为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一种,长期存在于人们的经济生活之中,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经济运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经济学研究关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四种经济关系,忽视了借贷关系这经济生活重要的一环。因此,将借贷关系纳入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并对其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进行重新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各种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推动理论经济学研究的发展。从借贷关系发展的历史来看,借贷关系的产生与生产和交换关系的产生同样的古老,对人们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借贷关系逐渐发展成为众多的经济形式,与生产和交换等经济关系共同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在现代社会,借贷关系形式繁多,影响到经济领域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方面。然而,从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历史来看,借贷关系在经济学研究中一直处于被忽略的地位。从斯密到马克思和凯恩斯等经济学家的理论分析中,对于借贷关系的认识仅仅是其他问题研究的背景条件之一,从来不是其研究的主要内容。今年来,不断发展的现代金融学,其研究的内容是金融领域内实在的借贷关系,但是由于其涉及的内容仅仅是与货币有关的借贷关系,是整个经济中复杂的借贷关系中的组成部分,使得现代金融学无法从整体上分析借贷关系。这也使得传统经济学理论在经济系统出现危机时,既无法对危机的发生给予较好的解释,也不能为摆脱危机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本文从借贷关系发展的历史和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历史出发,重新认识借贷关系在经济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借贷关系分别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影响经济生活。从微观层面,借贷关系具有财富储藏和资源配置的功能,影响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首先,借贷能够影响借贷双方的收益,这一方面满足了借方的不时之需;另一方面满足了贷方对财富的保值增值的需要,并使得借贷成为人们储藏财富的主要方式之一。其次,经济主体依据自身的特点和各种储藏方式的收益情况,调整经济行为决策,使得资源在各个经济主体之间流动。最后,借贷的资源配置功能,使得它和交换一起在各个经济主体之间进行资源配置。借贷与交换,是资源配置一驾马车的两个轮子。在宏观层面,借贷关系对于宏观经济运行有直接的和间接的两方面影响。一方面,借贷直接影响着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由于经济增长在核算中包括了借贷活动带来的收益,所以借贷活动直接影响经济增长;同时,由于借贷活动对于经济中货币的占用,影响着货币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中的配置,直接影响实体经济中的物价水平。另一方面,借贷还通过影响宏观经济中的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等宏观经济变量,进而间接影响到整个经济运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虚拟化的发展,全球经济紧密地联结成为一个整体。全球经济的紧密联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原料产地到全球市场,通过物质商品生产和交换相互联结;另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各个经济主体通过相互的资源借贷密切联系。交换和借贷成为经济主体相互联系的链条,使得各个经济主体连接成为一个复杂的经济关系网。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再次提醒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并重视借贷对于全球经济运行的作用。借贷关系处理得好坏,不仅影响借贷双方的收益情况,而且影响着全球经济发展的走势。

沈斌[7](2011)在《二十世纪关于商周公社的研究》文中提出自二十世纪初在中国学术界展开有关中国史分期问题的讨论以来,商周社会的形态、性质问题一直是史学界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商周社会的研究上,如何在“五种生产方式”理论与“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之间找出平衡点,这始终是二十世纪诸多学者所孜孜以求的目标。“亚细亚生产方式”就其本质来说,其实就是个“公社”的问题,因此所谓“五种生产方式”理论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平衡实际上也就是“五种生产方式”理论与“公社”的平衡问题。可以这么说,自从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传到中国以来,中国史特别是商周史的研究中就引来了“公社”问题,而“公社”问题的深入研究又促使人们不断地修正对“五种生产方式”理论的看法。“公社”问题在研究商周社会形态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可惜多年以来,几乎没有一本专着来专门研究和梳理关于商周“公社”问题的研究状况。为了弥补学术史研究中的此种不足,本文试图从理论与研究史两个方面对二十世纪中国学者有关商周公社组织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探讨。本文在体例上分为“上编”和“下编”:上编主要从理论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的“公社”理论进行系统的反思和探讨,研究和分析中国学者在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公社”理论上的重大缺陷和错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重点研究和探讨了马克思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及《复信草稿》,指摘了近半个世纪以来被绝大多数中国学者所误解的“农村公社”概念,并且还研究了《复信草稿》的思路等问题。下编则是在以上基础上分“中国社会史论战以来”(1927-1949)、“建国后”(1949-1966)和“新时期”(1979年以来)三个阶段来系统地整理二十世纪初以来中国学者关于商周“公社”问题的研究成果,并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反思和检讨。在叙述的安排上则采取了以学者为“目”的方式,力求完整地介绍和反映各家对于商周“公社”问题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按照马克思在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研究上所达到的最后认识,“公社”崩坏前后实为人类社会两个不同性质的时代,即以“共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是两个连续但又是不可等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正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取代以“共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的变革阶段,殷商西周社会正处于这个重要变革的前夜,但总体上仍然是以“共有制”为基础的社会;整个二十世纪在研究商周社会形态及“公社”问题上的最大的误区,就是在以“私有制”即“阶级”的原则去研究和探讨了以“共有制”为基础的商周社会。马克思给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是中国学者研究“公社”问题的最重要的理论依据之一,它反映了马克思在东西方社会发展形态及公社理论上的最后思考成果。但是,包括最新的中译文在内,都没有把马克思在《复信草稿》中所删去的重要字句及修改痕迹翻译出来,而这些修改却是研究和认识马克思晚年历史观的重要材料。有鉴于此,本文还根据马克思的法文手稿对《复信草稿》的最新中译文进行了增订,首次以中文的形式再现了这些被删去的重要字句及修改痕迹。

于文善[8](2011)在《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文中提出研究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总结和反思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过程中的成就和失误,对于继续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和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有着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抗战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为主要考察对象,对这一史学进行了整体性的研究。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直接源头在于唯物史观指导下的20~30年代中国社会史研究、社会性质和社会史论战的开展,这一问题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抗战时期乃至以后,加上“史学变革”的影响和“学术中国化”运动的推动,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终于在时代使命感的推动下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把握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这一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条件,是我们考察这一史学现象的前提。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涉及到的一个主要领域是史学理论建设。当时的马克思主义史家在从事史学研究时,重视社会经济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对各种错误史学观点的批判,重视历史主义的人物评价观和“人民本位”的史评原则等。此外,史家还关注史学与现实的结合,将史学研究与与国家、民族的需要结合,这一切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的进步。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涉及到的又一个主要领域是古代社会史研究。从这一时期社会史的研究情况看,史家侯外庐的研究比较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此外,史家吕振羽和吴泽的原始社会史和殷周奴隶社会史研究成就也狠突出。他们的研究一方面使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脉络和真相被人所知,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规律,呼应了当时马克思所说的东方社会形态理论。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涉及到的第三个研究领域是中国思想史,这一研究涉及到的思想史研究领域很多,如中国政治思想、中国哲学思想、先秦诸子思想、明清哲学思想,涉及到的史家主要有侯外庐、吕振羽、郭沫若、杜国庠和嵇文甫等,他们的思想史研究颇具开创之功,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贡献极大,至今仍为学界所关注。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领域还包括中国通史的撰述,这一研究是抗战时期诸多史家极力主张、追求的目标之一,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部分内容通过对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家中国通史研究的框架体系、主要观点、编写方法等的探讨,以及通过马克思主义史家与非马克思主义史家的相关对比研究,论述了史家对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通史体系的贡献。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与发展是20世纪中国史学变迁史的重大事件,这一新的史学形态的出现和演变,既对中国的抗日救亡运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对抗战及其以后中国史学的走向与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也有其时代局限性,如过渡关注现实,“借古说今”等,应该实事求是地看待这一史学,以便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前进与发展。

贾轶[9](2010)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及运用研究》文中指出任何一门科学或学科,都存在着一定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也是如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和历史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其最基本的和灵魂性的方法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原理的研究仅限于概括性的讨论是不够的,还要在运用中进一步深化研究。只有通过运用,才能达到对于这一方法的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而运用不是被动的,需要研究者主动设定研究范围,选择研究对象,展开自己的研究。历史唯物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辩证的唯物主义、彻底的唯物主义。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首要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科学说明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认识论,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的说法是不妥的。唯物史观消除了过去哲学和历史理论的包括最为隐蔽的缺点,是最有系统说服力的科学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意义既体现为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不同于以前研究历史的新的并且是科学的方法上,又体现为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是研究的方法而不是研究历史的教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同唯物史观具有紧密的内在统一性,相对于其他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学科,它同唯物史观的关系更为密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唯物史观的发展史表明,马克思经济学和唯物史观能够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的历史性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质就在于两者的内在统一性。这种内在统一既体现在动态的学科发展史的过程中,也体现在静态的学科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中。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各门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它是事后的方法,即唯物史观在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中基本形成后,人们可以从中得到的方法论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最初的经济学研究中不可能运用作为事后方法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但已明显体现出不同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唯心史观的新历史观,而历史观是历史的产物。从历史事实出发,不从既定理论出发,是唯物史观对理论研究包括经济学研究的根本要求,也是唯物史观经济学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唯物史观还要求经济学研究从物质生产实践这个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经济事实出发。这两者都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也是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还包括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为方法、历史辩证法、主体既定法、科学研究经济范畴和阶级分析法等方法。上述方法都是有联系的,可以形成一些基本的分析思路,比如我们运用从历史事实出发和生产实践出发的思路和方法来划分社会历史主体,然后对具体事物进行主体既定分析等,该思路体现在本文后两章中。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主要是一个从历史事实出发和从生产实践出发的研究态度和研究思路,并不神秘深奥,事前研究不要过于强调某些人们常说的原理,这些原理正需要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思路去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还存在一般抽象思维方法以及抽象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思维方法,如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等,一些方法也是人类各门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史表明,衡量作为社会科学和历史科学的经济学的抽象法深浅和科学与否的根本标准在于历史观。错误的历史观导致或者一些方法本身就不是或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方法,或者一些本来是科学研究方法的具体方法失去了根本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三层,第一层是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或简单地说即唯物的历史辩证法,但也包括了那些其本身并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特有的方法但被它科学说明了的方法,第二层是一般思维运动辩证方法,第三层是思维辩证运动中更加具体的方法。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的历史辩证法是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中运用后者的灵魂性方法。本文对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原理的运用和进一步研究在广义政治经济学范围内进行。第四章基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事实,从人类社会的生产实际出发,对人类生产什么、用什么生产、怎样生产进行历史考察,顺理成章提出对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所有制诸范畴含义的探讨,而后以思想史实为基础,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加以说明。随后在历史事实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生产的特殊社会形式及其体现的生产关系对社会历史进行了一般阶段的划分,即依存关系的社会阶段、依附关系的社会阶段、资本所有的社会阶段,可分别称为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古希腊罗马地区还存在一种特殊社会形态,称为奴隶社会。随后本文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表明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进而决定生产关系的社会历史变迁原理,并借鉴相关研究进行理论说明,同时在各地区具体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说明该原理和历史发展的辩证关系。第五章对农村公社、土地国家所有、合作社、股份公司等典型研究对象进行主体既定分析,表明和分析所选研究对象及其发展变化是不同历史阶段主要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个侧面或表现,进一步深化对社会历史主体的认识。

胡义成[10](2005)在《关中文化的历史和逻辑起点:周公型模》文中研究指明“周革殷命”的经济实质,是用“抑商”文化取代“重商”文化。由关中人周公奠基的“周公型模”,作为“抑商”体制的具体化,是一个含纳了哲学、伦理、民本理念、礼治和无逸精神等等的完整体系,也与古希腊的市场经济文化体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商品货币与殷商奴隶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商品货币与殷商奴隶制(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最早的价格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殷商以前价格现象研究述评
二、关于商代价格现象研究文献的评述
    (一)文献摘要
        1. 杨升南等考证。
        2. 李雪山、黄延延的考证。
        3. 翟建宏的考证。
        4. 陈旭的考证。
    (二)简单评析
三、商代价格现象考证———商品价格分类研究
    (一)奇珍异宝的买卖价格
        1. 商王下属方国向商王进贡所购买珍宝的价格。
        2. 商王派人向国外购买珍贵商品的价格。
        3. 外国人购买奇珍异兽的价格。
    (二)商王子族向外国购买青铜原料的价格
    (三)对礼器、土地等进行估价的“价格”
    (四)官营手工业铸造彝器的垄断费用
    (五)其他交换环节中的价格行为
四、商朝价格现象考证———价格形成特点研究
    (一)在祭祀和族谱中的地位决定物品贵贱
    (二)神意和卦运决定商品供求以及得朋的多少
    (三)王权喜好的珍稀特效对价格形成有重要影响
    (四)王权垄断是决定产品价格、估价高低的重要因素
    (五)商旅一体是得贝获利的重要保障
    (六)在自然经济中货币也是对非商品估价的尺度
五、结论

(2)李剑农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李剑农与中国近代政治史撰着
    一、由政治活动到政治史研究的转变之路
    二、对中国近代政治史的撰着分析
    三、迈向政治史撰着的精进之路
第二章 李剑农与中国古代经济史撰着
    一、由政治史到兼修经济史的研究之路
    二、对先秦两汉经济史的撰着分析
    三、拓展经济史撰着的内容
第三章 李剑农的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
    一、史学思想
    二、史学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赵德馨经济史学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赵德馨关于经济史学科结构的研究
    第一节 赵德馨关于经济史学的解释
    第二节 赵德馨关于经济史学的构成层次
    第三节 赵德馨关于经济史学科理论与着作类型的划分
第二章 赵德馨经济史实研究述评
    第一节 贯通古今,解答“中国经济是怎样演变过来的”
    第二节 赵德馨的中国古代经济史实研究
        一、论证两汉的商品生产与商业发展以奴隶制为基础
        二、两汉的社会性质:奴隶制
        三、生产结构的变化:两汉商品货币关系由盛转衰的根源
        四、揭示楚国货币的全貌
        五、论证布币的实体是布匹
        六、提出破解西汉“黄金热”退潮的新思路
    第三节 赵德馨的中国近代经济史实研究
        一、近代中西关系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太平天国的经济政策
        三、不同群体开展的经济活动对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第四节 赵德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实研究
        一、主持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专题大事记》
        二、主持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专题资料长编》
        三、主编5卷本《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赵德馨的经济史理论研究述评
    第一节 赵德馨的中国古代经济史理论研究
    第二节 赵德馨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理论研究
        一、第一次突破:打破1919年的界限
        二、提出以经济现代化为主线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
        三、第二次突破:提出经济现代化两层次学说,突破1949年的界限
    第三节 赵德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理论研究
    第四节 若干贯通中国古今经济史的理论分析
        一、中国对外关系的演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增长方式
        三、商兴国兴论
        四、中国历史上市场关系发展的三阶段论
        五、论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赵德馨关于经济史学科建设的实践
    第一节 构建经济史学科体系的实践
    第二节 赵德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学科创建的实践
    第三节 创见:开创经济史学概论
        一、赵德馨对经济史学概论的解释
        二、经济史学概论的内涵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4)中国史前奴隶社会考古标识的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已有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学术讨论所存在的问题
二、以石峁城址为例认识奴隶社会的考古标识
    1.作为商品交易市场 (城市) 的地理区位优势
    2.作为市场的安全性
    3.货币———玉器一般等价物的新认识
        (一) 特级:
        (二) I级:
        (三) II级:
        (四) III级:
        (五) IV级:
        (六) V级:
        (七) VI级:
    3. 华西玉器系统与石峁玉器货币的流通
    4. 石峁人牲、人祭、人殉的特点
三、陶寺遗址晚期社会———石峁集团的“国家奴隶制”
四、余论

(5)李埏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李埏的问学之路
    第二节 李埏的研究价值
    第三节 相关研究的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二章 李埏史学思想体系的渊源与架构
    第一节 李埏史学思想的形成及发展
        一、李埏学术发展分期
        二、李埏史学思想的形成渊源
        (一) 名师指引开启学术之路
        (二) 马克思主义指导走上学术大道
        (三) 实践经历丰富学术内涵
    第二节 “一体两翼、一核多点”的思想体系基本架构
        一、“厚重、通达、博雅”的学术风格
        二、“一体两翼,一核多点”的学术思想体系架构
        (一) 中国经济史研究是主体
        (二) 中国土地制度史和中国商品经济史是两大主要成果
        (三) 货币问题研究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和核心
        (四) 学术思想多点延伸结硕果
    第三节 李埏史学思想体系“两翼”简论
        一、“多种形态并存说”: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研究的重大突破
        (一) 土地国有制的理论探讨
        (二) 关于土地国有制史的研究
        (三) 土地所有制变化发展的研究
        (四) 关于井田制的研究
        (五) 关于农村公社的剖析
        (六) 农村公社与商品经济发展关系探究
        二、商品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
        (一) 唐宋货币形态研究
        (二)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追溯
        (三) 商品经济的两个高峰
        (四) 中国古代商人阶级的兴起
        (五) 《史记·货殖列传》文本研究
        (六) 把商品经济上升到历史哲学的高度加以认识
        三、古史分期与中国封建地主制研究
        (一) 西周封建论
        (二) 中国封建地主阶级发展研究
第三章 开拓与奠基——李埏中国古代商品经济思想的研究
    第一节 以货币问题为核心的商品经济史研究
        一、唐宋货币发展体现商品经济水平
        (一) “钱帛兼行”探源
        (二) 唐代“钱帛兼行”研究
        (三) 从“钱帛兼行”到“钱楮并用”
        (四) 北宋楮币发展
        二、四川交子和东南会子起源及兑界
        (一) 四川交子起源分析
        (二) 交子兑界考
        (三) 东南会子起源探析
        三、货币形态变化与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一) 货币形态的变迁
        (二) 货币形态体现商品经济发展程度
        四、李埏之后的货币发展史研究
    第二节 商品经济、封建土地制度与生产关系史融合
        一、经济史研究在史学中的地位
        二、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辨析
        (一) 商品经济推进社会变革
        (二) 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两个高峰探讨
        三、商品经济和土地制度演变的关系辨析
        (一)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曲线
        (二) 农村公社存续的决定因子
        (三) 商品经济促进地主阶级产生和更新
        四、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史后续研究与发展
    第三节 商品经济高峰期的社会变迁与特征——李埏关于《史记·货殖列传》的研究
        一、《史记·货殖列传》时代特征分析
        二、中国古代商人阶级的兴起
第四章 开新与成熟——李埏关于土地制度的研究
    第一节 “多种形态并存说”开启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研究新篇
        一、封建土地国有制和其他土地占有形式辨析
        (一) 封建土地国有制和封建土地占有制之别
        (二) 大土地所有制与大土地占有制差异
        二、封建土地国有制溯源及盛衰
        (一) 封建土地国有制的渊源探析
        (二) 封建土地国有制盛衰研究
        三、土地国有制是影响封建社会制度和封建王朝发展的核心要素
        (一) 自耕农的多寡和景况的好坏影响封建国家兴衰
        (二) 自耕农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四、国有土地的所有权、占有权和使用权
        五、“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后续研究及对李埏的承继
    第二节 殷商奴隶制走向西周封建制根本动力研究
        一、二重属性过渡社会形态的农村公社
        (一) 农村公社概念辨析
        (二) 农村公社构成特殊过渡时期的原因探析
        二、商周社会主要矛盾及封建制产生
        (一) 商周主要矛盾是奴隶主和奴隶间的阶级矛盾
        (二) 封建制产生于灭商之前的周
        (三) 商朝是未充分发展的奴隶制社会
        三、奴隶制过渡问题的后续研究
    第三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存亡盛衰研究
        一、农村公社存续的决定性因素探析
        (一) 农村公社是公私兼具的“二重性”社会结构
        (二) 农村公社是从公有制向私有制过渡的必经阶段
        (三) 经济形态和所有制对农村公社存续的影响
        二、西周不发达商品经济与农村公社共存
        (一) 井田制与农村公社具有相同特点
        (二) 西周商品经济的微弱不足难以解体农村公社
        三、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井田制瓦解
        (一) 布币刀币的出现预示井田制农村公社衰亡
        (二) 铁农具生产的增加引起农村公社质的变化
        (三) 商鞅变法宣告井田制农村公社的解体
        四、农村公社问题的后续研究
    第四节 土地所有制和社会变革下的中国封建地主阶级
        一、地主作为一个阶级的本质特征
        二、商品经济发展是地主阶级产生的前提
        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地主阶级发展
        四、相对稳定存在的地主阶级及其更新
        五、有关地主阶级研究的深入
第五章 李埏的治学思想及教育理念
    第一节 “五个结合”:李埏治学从教的思想内涵
        一、古今结合
        二、史论结合
        三、人我结合
        四、文思结合
        五、道法结合
    第二节 学术研究成果体现的思想体系
        一、“通史致用”与“治史明义”
        (一) 强调历史尤其商品经济史的作用
        (二) 将问题放到历史发展中研究
        (三) 从历史研究中寻找现实关怀
        二、独立思辨的学术品德
        (一) 勇于创新,开创多领域先河
        (二) 不轻信,不盲从,追求真理
        (三) 尊重科学,敢于“自我否定”
        三、充分占有史料与重视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治学方法
        (一) 充分占有史料,见前人之所未见
        (二) 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学习
        四、甘冒不韪,承认历史局限性
        五、严谨细致的学术作风
        六、理论付诸实践,恭敬桑植服务发展
        七、始终饱满的学术热情
    第三节 教育理念的实践和延伸
        一、无私“公孙树”
        二、“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两因原则”
        三、言传且身教
        四、与学生为友
        五、重视具体过程
        (一) 独立思考,“一问三不答”
        (二) “发现问题就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
        (三) “博与精”
        六、余音绕梁,桃李成蹊
余论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6)借贷关系的经济学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主要研究的回顾及文献综述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第二章 为什么要对借贷关系进行再认识
    第一节 借贷关系本应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 借贷关系在经济中长期存在并影响日渐增大
    第三节 经济学对借贷关系研究的忽视
    第四节 部分概念的界定
        2.4.1 借贷与借贷关系的界定
        2.4.2 借贷与信贷、信用的区分
第三章 借贷关系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古代社会的借贷关系
        3.1.1 奴隶社会时期的借贷关系
        3.1.2 封建社会时期的借贷关系
    第二节 现代社会的借贷关系
        3.2.1 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借贷关系
        3.2.2 借贷关系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
第四章 经济学对于借贷关系的研究
    第一节 亚当·斯密经济思想中的借贷关系
        4.1.1 作为商品价格组成部分的地租
        4.1.2 作为利润参照的利息
        4.1.3 贷出取息的资财
        4.1.4 国债对财富增长的影响
    第二节 李嘉图经济思想中的借贷关系
        4.2.1 关于地租理论
        4.2.2 对高利贷的“支持”
    第三节 马歇尔经济思想中的借贷关系
        4.3.1 借贷与资本
        4.3.2 利息与租金
        4.3.3 关于地租问题
    第四节 凯恩斯经济思想中的借贷关系
        4.4.1 《货币改革论》中的借贷关系
        4.4.2 《货币论》中的借贷关系
        4.4.3 《通论》中的借贷关系
    第五节 马克思经济思想中的借贷关系
        4.5.1 利息的来源与不确定性
        4.5.2 关于高利贷问题
        4.5.3 关于地租问题
    第六节 现代金融学对于借贷关系的研究
第五章 借贷关系在微观经济中作用的再认识
    第一节 借贷关系因利益而产生
        5.1.1 借方的利益
        5.1.2 贷方的利益
        5.1.3 借贷双方的共同利益
        5.1.4 借贷双方利益的重新分配——利息
        5.1.5 借而不还的影响
    第二节 借贷关系的财富储藏功能
        5.2.1 财富和财富范畴的变化
        5.2.2 财富的储藏方式
        5.2.3 借贷的财富储藏功能
        5.2.4 财富储藏方式的选择
    第三节 借贷关系的资源配置作用
        5.3.1 资源配置的两种思路
        5.3.2 借贷关系的资源配置作用
        5.3.3 借贷与交换——资源配置的两个轮子
第六章 借贷关系在宏观经济中作用的再认识
    第一节 借贷关系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直接影响
        6.1.1 借贷直接影响经济增长
        6.1.2 借贷直接影响物价水平
        6.1.3 借贷直接影响就业
    第二节 借贷关系对宏观经济运行的间接影响
        6.2.1 借贷与消费
        6.2.2 借贷与投资
        6.2.3 借贷与政府支出
    第三节 借贷关系与经济波动
        6.3.1 马歇尔计划中的借贷
        6.3.2 中国的世界工厂与对外借贷
        6.3.3 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与借贷
第七章 本文的主要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本研究的主要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二十世纪关于商周公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中国古史分期讨论中的商周"公社"问题
上编 理论的检讨
    第一章 马恩对"公社"问题的开拓性研究
        一、19世纪的"公社"学说
        二、马恩的社会发展理论与"公社"问题(上)
        三、马恩的社会发展理论与"公社"问题(下)
    第二章 当代相关学科对"公社"理论的进一步探讨
        一、氏族公社
        二、"家庭公社"的有关问题
        三、"农村公社"研究的新进展
    第三章 对若干公社理论问题的再探讨
        一、《起源》中的"家长制家庭公社"
        (1) 《起源》中的一处误译
        (2) "罗马的家长制家庭"与"家长制家庭公社"
        (3) "罗马的家长制家庭"与"家长制家庭"
        (4) 马恩对"家长制家庭"发展阶段的探索
        二、"农村公社"与"农业公社"
        (1) 对《复信草稿》文本的考察
        (2) 同时代其他学者的观点
        (3) "农业公社"概念的来源
        (4) 马克思放弃"农业公社"概念的原因
        (5) 混淆"农村公社"与"农业公社"概念的影响
        三、对马克思给查苏利奇《复信草稿》次序及其思路的研究
        (1) 王旭章先生的观点
        (2) 日本学者日南田静真的观点
        (3) 关于四个草稿次序的其它重要证据
        (4) 正式复信突然简化的真正原因
        (5) "卡夫丁峡谷"的问题
下编 回顾与反思
    第一章 中国社会史论战以来商周"公社"研究的回顾与反思(1927—1949)
        一、"亚细亚生产方式"论战与"公社"问题
        二、马恩有关"公社"理论着作的翻译与传播情况
        三、商周"公社"研究的回顾
        (1) "五种生产方式"论者
        郭沫若(1892~1978)
        何干之(1906~1969)
        熊得山(1891~1939)
        吕振羽(1900~1980)
        翦伯赞(1898~1968)
        侯外庐(1903~1987)
        邓初民(1889~1981)
        吴泽(1913~2005)
        (2) 其他学者
        陶希圣(1899~1988)
        李季(1892~1967)
        胡秋原(1910~2004)
        陈邦国
        王礼锡(1900~1939)
        王伯平
        张宵鸣
        四、本章总结
    第二章 建国后商周"公社"研究的回顾与反思(1949—1978)
        一、马恩有关"公社"理论着作的翻译情况
        二、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再讨论
        三、商代"公社"研究的回顾
        (1) 原始社会末期说者
        于省吾(1896~1984)
        赵锡元(1929~)
        丁山(1901~1952)
        (2) 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说者
        尚钺(1902~1982)
        朱本源(1916~2006)
        (3) 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说者
        童书业(1908~1968)
        范义田(1909~1968)
        (4) 奴隶社会说者
        (一) 发达奴隶制说者
        李亚农(1906~1962)
        (二) 早期奴隶制说者
        徐中舒(1898~1991)
        吴泽(1913~2005)
        吴大琨(1916~2007)
        刘毓璜(1909~1993)
        维至(1916~)
        徐喜辰(1921~1994)
        李埏(1914~2008)
        王玉哲(1913~2005)
        孙海波
        杨棫
        (三) 东方类型奴隶制说者
        杨向奎(1910~2000)
        束世澂(1896~1978)
        (5) 小结
        四、西周时期"公社"研究的回顾
        (1) 奴隶社会说者
        (一) 发达奴隶制说者
        郭沫若(1892~1978)
        李亚农(1906~1962)
        杨棫
        (二) 早期奴隶制说者
        尚钺(1902~1982)
        日知(1910~2007)
        吴大琨(1916~2007)
        徐喜辰(1921~1994)
        斯维至(1916~)
        何兹全(1911~2011)
        (三) 东方类型奴隶制说者
        杨宽(1914~2005)
        朱本源(1916~2006)
        田昌五(1925~2001)
        林甘泉(1931~)
        (2) 初期封建社会说者
        徐中舒(1898~1991)
        童书业(1908~1968)
        范义田(1909~1968)
        刘毓璜(1909~1993)
        杨向奎(1910~2000)
        李埏(1914~2008)
        束世澂(1896--1978)
        王玉哲(1913~2005)
        孙作云(1912~1978)
        (3) 小结
        五、春秋战国时期"公社"研究的回顾
        (1) 奴隶制由初级发展为高级
        尚钺(1902~1982)
        王仲荦(1913~1986)
        何兹全(1911~2011)
        徐喜辰(1921~1994)
        韩连琪(1909~1990)
        (2) 封建制的进一步发展
        徐中舒(1898~1991)
        童书业(1908~1968)
        范义田(1909~1968)
        刘毓璜(1909~1993)
        杨向奎(1910~2000)
        (3)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吴大琨(1916~2007)
        斯维至(1916~)
        林甘泉(1931~)
        (4) 小结
        六、本章总结
    第三章 新时期商周"公社"研究的回顾与反思(1979年以来)
        一、"亚细亚生产方式"与社会发展形态的再讨论
        二、马恩有关"公社"理论着作的翻译
        三、商代"公社"研究的回顾
        (1) 奴隶社会说者
        赵光贤(1910~2003)
        裘锡圭(1935~)
        杨锡璋(1936~)
        徐喜辰(1921~1994)
        金景芳(1902~2001)
        韩连琪(1909~1990)
        赵世超(1946~)
        林甘泉(1931~)
        俞伟超(1933~2003)
        唐嘉弘(1927~2000)
        李朝远(1953~2009)
        (2) 封建社会及其他论者
        张广志(1937~)
        晁福林(1943~)
        斯维至(1916~)
        朱凤瀚(1947~)
        何兹全(1911~2011)
        (3) 小结
        四、西周时期"公社"研究的回顾
        (1) 奴隶社会说者
        田昌五(1925~2001)
        金景芳(1902~2001)
        俞伟超(1933~2003)
        韩连琪(1909~1990)
        徐喜辰(1921~1994)
        柯昌基(1934~1986)
        林甘泉(1931~)
        郭豫才(1909~1993)
        赵世超(1946~)
        谢维扬(1947~)
        (2) 封建社会及其他论者
        赵光贤(1910~2003)
        唐嘉弘(1927~2000)
        李朝远(1953~2009)
        何兹全(1911~2011)
        朱凤瀚(1947~)
        张广志(1937~)
        晁福林(1943~)
        沈长云(1944~)
        袁林(1949~)
        (3) 小结——评关于西周公社性质问题的论争
        五、春秋战国时期"公社"研究的回顾
        俞伟超(1933~2003)
        何兹全(1911~2011)
        朱凤瀚(1947~)
        林甘泉(1931~)
        赵世超(1946~)
        徐喜辰(1921~1994)
        顾德融(1935~)、朱顺龙(1964~)
        谢维扬(1947~)
        斯维至(1916~)
        唐嘉弘(1927~2000)
        杨宽(1914~2005)
        沈长云(1944~)
        袁林(1949~)
        小结
        六、本章总结
结语 "身分"与"财产"——对"公社"及商周"公社"研究相关问题的再思考
    一、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与"公社"
        (1) 马克思眼中的东西方社会发展模式
        (2) 马克思晚年对"公社"与社会发展模式关系的探索
        (3) 中国学者对"公社"问题的探索与贡献
        (4) "公社"的历史作用
    二、"公社"解体前后实为两个不同的时代
        (1) "公社"解体前后的国家形态:非阶级的国家与阶级国家
        (2) "身分"本位的社会与"财产"本位的社会:对商周社会的再认识
    参考文献
附录 对马克思给查苏利奇《复信草稿》最新中译文的增订
    一、《复信》与《复信草稿》的文献史简述
    二、《复信草稿》译文的增订
        [二稿]
        [初稿]
        [三稿]
        [四稿]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8)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关于本专题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二、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
第一章 抗战重庆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及其时代使命
    第一节 战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
        一、历史认识论的转变:从进化论到唯物史观
        二、社会史论战与社会形态历史理论的构建
        三、社会史论战中唯物史观的运用评析
    第二节 “学术中国化”与抗战重庆的马克思主义史学
        一、抗战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群体的形成
        二、“学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史学建设的新阶段②
        三、重庆学界与延安学界的相互交流及其影响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的推进
    第一节 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历史理论建构
        一、关于历史发展的合法则性等问题论述
        二、对各种错误历史观的批判
        三、确立“人民本位”的史评原则
    第二节 史学理论与方法的探索
        一、对史学与现实关系的强烈关注
        二、史学方法论的总结
        三、重视史料和历史考证的运用
    第三节 社会形态史理论的研讨
        一、古代社会史分期及其争论
        二、“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解读
        三、关于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问题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史学社会史研究的深入
    第一节 古代社会史研究溯源
    第二节 侯外庐的“古典社会”研究
    第三节 吕振羽的原始社会史研究
    第四节 吴泽的古代社会史研究
        一、吴泽与《中国原始社会史》
        二、吴泽与《中国历史大系·古代史》
第四章 唯物史观视野下的中国思想史研究
    第一节 侯外庐的思想史研究
    第二节 吕振羽与《中国政治思想史》
    第三节 郭沫若、杜国库与先秦诸子思想研究
        一、郭沫若的先秦诸子思想研究
        二、杜国库的先秦诸子思想研究
    第四节 嵇文甫与晚明思想史研究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通史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史家中国通史研究概述
        一、进化史观指导下中国通史撰述回顾
        二、马克思主义史家的通史着述
    第二节 通史研究中社会形态理论的构建
    第三节 通史研究中历史发展动因论分析
    第四节 通史研究中对民族问题的认识
    第五节 通史研究中的编撰方式问题
第六章 抗战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评述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社会影响和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学术价值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中的若干反思
        一、反思问题之一:史学要不要为现实社会服务?
        二、反思问题之二:如何对待传统史学和海外先进史学与文化的关系?
        三、反思问题之三::如何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便进一步推动中国史学的发展?
结语
附录一:抗战时期华岗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贡献
附录二: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家主要着述目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9)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及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四、研究方法
    五、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历史唯物主义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内在统一性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概论
        一、历史唯物主义发展史和经典表述
        二、历史唯物主义是实践的、彻底的、辩证的唯物主义
        三、历史唯物主义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内在统一性
        一、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史动态地看两者的统一性
        二、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静态地看两者的内在统一性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研究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概说
        一、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各门学科包括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是事后的方法,历史观是历史的产物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提供的若干方法
        一、从历史事实出发和从生产实践出发
        二、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作为方法及历史辩证法和主体既定法
        三、科学抽象经济范畴、阶级分析法
第三章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方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思维方法
        一、一般思维运动及其作为科学研究方法
        二、一般思维方法的抽象法和抽象过程中的具体思维方法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方法中的灵魂作用
        一、衡量经济学抽象法深浅和科学与否的根本标准在于历史观
        二、西方经济学唯心主义历史观使一般方法失去实质意义
        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灵魂方法
第四章 从人类社会的历史事实和生产实践出发——历史阶段划分与历史变迁研究
    第一节 人类生产什么、用什么生产、怎样生产的历史考察
        一、从人类社会基本事实出发划分历史阶段、考察历史变迁
        二、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考察
    第二节 马克思经济学及唯物史观若干基本范畴研究和经济的社会形态划分
        一、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所有制
        二、社会历史时期一般划分的初步研究
    第三节 社会历史变迁及其事后原理的历史考察和说明
        一、社会变迁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作用原理的历史考察
        二、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决定原理的理论说明
        三、社会历史变迁的辩证关系
第五章 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至资本主义社会:若干分析对象的主体既定分析
    第一节 原始社会末期和封建社会的农村公社
    第二节 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土地国家所有权的性质和变迁
    第三节 西方资本主义时期的合作经济和股份公司的二重性
        一、资本主义合作社的二重性
        二、资本主义股份公司的二重性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工作
后记

四、商品货币与殷商奴隶制(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最早的价格现象研究[J]. 戴冠来.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21(08)
  • [2]李剑农史学研究[D]. 邹昕. 扬州大学, 2021(09)
  • [3]赵德馨经济史学研究述评[D]. 邬昶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8)
  • [4]中国史前奴隶社会考古标识的认识[J]. 何驽. 南方文物, 2017(02)
  • [5]李埏史学思想研究[D]. 冯皓. 云南大学, 2016(12)
  • [6]借贷关系的经济学再认识[D]. 李德贵. 南开大学, 2013(07)
  • [7]二十世纪关于商周公社的研究[D]. 沈斌. 陕西师范大学, 2011(07)
  • [8]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 于文善.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 [9]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及运用研究[D]. 贾轶. 河南大学, 2010(10)
  • [10]关中文化的历史和逻辑起点:周公型模[J]. 胡义成.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05(03)

标签:;  ;  ;  ;  ;  

商品货币与殷商奴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