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天然保健系列饮料(论文文献综述)
李俊位[1](2017)在《GST公司KYK功能饮品生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保健意识也逐步增强,保健品市场需求将会越来越大。但是我国我保健品市场发展还很不完善,特别是具有保健功能的饮料需求不小,但市场鱼龙混杂,消费者无所适从。在此背景下,本文从功能饮料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国家的有关产业政策,分析了国内外功能型饮料的发展状况,提出了GST公司投资生产KYK功能饮品的可行性方案,为GST公司投资生产KYK饮品项目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首先对项目可行性分析的相关理论进行概括,并且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所涉及的主要内容进行描述;对KYK生产建设项目的发展趋势和市场形势进行分析,从而为投资选择打下基础;运用SWOT法,对GST公司生产项目进行系统分析,为项目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构建GST公司KYK饮品生产建设项目可行性方案,并对该方案进行财务效益评价和分析,最终得出该方案可行的结论。
陈楠楠,陈珍,卜黎明,廖鲜艳,黄俊逸[2](2016)在《丝胶枸杞保健饮料的研制》文中认为以丝胶蛋白和枸杞提取液为原料,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丝胶枸杞饮料中主原料的优化配方为:枸杞浸出物为10%、丝胶蛋白1.0%、柠檬酸为0.10%、阿斯巴甜为0.050%;所制得的饮料色泽呈淡黄色,有枸杞的清香味,具有抗菌、促进肠胃道消化、抗氧化等功效,是一款有开发前景的保健饮料。
刘杰[3](2014)在《雷竹笋复合饮料的研发与生产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雷竹笋(Phyllostachys praecox C.D.Chu et C.S.Chao)是日常蔬菜中的佳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与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保健和养生。雷竹笋作为一种绿色天然食品,具有粗脂肪含量较少、蛋白质含量较高等特点,且具有悠久的食用历史,也是餐桌上常见的一种菜品。雷竹笋营养丰富且食用方法很多,又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深受消费者青睐,其种植也较为广泛。本文研究了雷竹笋复合饮料的配方、加工工艺以及通过添加稳定剂对果肉型复合饮料进行稳定化处理,并且研究了均质过程对饮料稳定性和相对粘度的影响以及杀菌工艺对饮料的口感和褐变情况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全天然雷竹笋复合饮料产品研发:采用添加天然果蔬原汁或中草药提取物的方式,结合单因素实验与正交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设计、研究雷竹笋汁系列饮料产品配方试验;采用综合评分法优化、确定产品配方。通过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考查了白砂糖、果葡糖浆、柠檬酸和新鲜苹果汁的添加量对复合汁饮料感官值的影响,得到有糖型雷竹笋复合汁饮料基本配方为:①雷竹笋果肉型复合饮料:白砂糖7%、果葡糖浆4%、柠檬酸0.18%、新鲜苹果汁4%、竹笋原浆20%、琼脂0.3%,竹笋果肉10%;②雷竹笋凉茶型复合饮料:白砂糖5%、果葡糖浆6%、竹笋原浆10%、菊花汁8%、荷叶汁4%、仙草汁4%、甘草汁2%。确定了无糖型雷竹笋复合饮料的基本配方为:①雷竹笋果肉型复合饮料:木糖醇6%、阿斯巴甜0.015%、柠檬酸0.12%、新鲜苹果汁6%、竹笋原浆20%、琼脂0.3%、竹笋果肉10%;②雷竹笋凉茶型复合饮料:木糖醇5%、阿斯巴甜0.015%、竹笋原浆25%、菊花汁2%、荷叶汁3%、仙草汁6%、甘草汁5%。(2)通过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研究了不同的均质条件对产品的稳定性和相对粘度的影响,进而确定了产品均质的最佳条件为:温度50℃、压力25MPa、次数3次。通过对产品杀菌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雷竹笋果肉型复合饮料采用冷灌装并在灌装后利用微波杀菌,用于杀菌的微波功率10~20KW,频率约为915~2450MHz,杀菌时间3~10秒,温度50℃左右。雷竹笋凉茶型复合饮料采用100℃,15min的杀菌工艺。(3)根据斯托克斯定律,本文研究了雷竹笋果肉型复合饮料中果肉的稳定性,确定了竹笋果粒使用0.3%的琼脂作为稳定剂,并且在8个月的贮藏期中始终保持均一稳定状态。通过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研究包埋剂、温度、硬化剂浓度及硬化时间对竹笋果肉口感及咀嚼性的影响,从而确定了在1.5%硬化剂、1.0%包埋剂、硬化温度5℃,硬化时间3min的条件下,能够得到口感良好、软硬适中的竹笋果粒。
郑凯[4](2013)在《姜汁浸提工艺的研究与姜汁饮料的开发》文中指出生姜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有效成分及微量元素,如糖类、氨基酸、脂类、钙、铁、锌、磷、姜辣素等,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本实验以莱芜生姜为原料,对姜汁浸提工艺和姜汁复合饮料的配方进行了研究,实验以感官评价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确定姜汁浸提的最佳工艺条件与姜汁饮料的最佳配方,开发出一系列风味独特的姜汁复合饮料,改善了姜汁的品质,丰富了姜汁饮料的种类,对姜汁复合饮料的工业化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为工业化生产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1)姜汁浸提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生姜(含水量87%)与纯净水的料液比1:4,护色剂柠檬酸添加量0.2g/100mL、75℃条件下浸提1h。此条件下所得姜汁的外观与风味最佳,品质最高。(2)姜汁蔗糖饮料的最佳组合为姜汁添加量25mL,柠檬酸添加量0.10g,蔗糖添加量9g,所得饮料呈浅黄色、甜酸适宜、具有生姜特有的色香味,感官评分为85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9.2%,总酸含量为2.24g/kg,符合标准Q/YXB0003S-2012(可溶性固形物≥2.5%,总酸含量≥0.6g/kg)。(3)姜汁红糖饮料的最佳组合为红糖添加量9g,姜汁添加量16mL,柠檬酸添加量0.20g,所得饮料色泽明亮、呈棕红色、均匀一致、甜酸适宜、具有生姜和红糖特有的色香味,感官评分为84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9.0%,总酸含量为7.24g/kg,符合标准Q/YXB0003S-2012(可溶性固形物≥2.5%,总酸含量≥0.6g/kg)。(4)姜汁红枣饮料的最佳组合为姜汁添加量20mL,柠檬酸添加量0.10g,红枣汁添加量55mL,蔗糖添加量5g,所得饮料色泽明亮、呈棕红色、半透明且均匀一致、甜酸适宜、具有生姜和红枣特有的色香味,感官评分为86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9.9%,总酸含量为2.51g/kg,符合标准Q/YXB0003S-2012(可溶性固形物≥2.5%,总酸含量≥0.6g/kg)。(5)姜汁甘草饮料的最佳组合为姜汁添加量20mL,柠檬酸添加量0.10g,甘草汁添加量45mL,蔗糖添加量5g,所得饮料色泽明亮、呈浅黄色、均匀一致、甜酸适宜、具有生姜和甘草特有的色香味,感官评分为87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5.3%,总酸含量为1.73g/kg,符合标准Q/YXB0003S—2012(可溶性固形物≥2.5%,总酸含量≥0.6g/kg)。
徐效圣[5](2010)在《核桃乳生产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新疆核桃为原料进行了核桃乳生产工艺条件的研究。对核桃仁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对核桃仁脱皮、核桃仁水酶法提油、核桃仁磨浆的最佳工艺条件进行研究。对核桃乳液稀释倍数、乳化剂和增稠剂的用量、核桃乳和红枣核桃乳调配的最佳配方、均质及杀菌的最佳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对产品的蛋白质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理化指标及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微生物指标等进行了测定,并进行了感官评定。同时采用气质联用对核桃乳的风味物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核桃仁去皮最佳条件为以4%Na2CO3和10%Ca(OH)2混合溶液预煮3分钟,自来水冲洗去皮;核桃仁磨浆最佳条件为液固比为8:1(g/g)、磨浆温度为60℃、浸泡时间3h、碳酸氢钠浓度为0.6%时,可溶性蛋白质得率最大值达到39.01%;单一酶对核桃油提取效果最佳为中性蛋白酶,提取率最高,达48.2%;复合酶对核桃油提取效果最佳为果胶酶+纤维素酶+中性蛋白酶,提取率最高,达52.5%。水酶法提取核桃油工艺条件为:料液比为1:5、酶解pH7.5、酶添加量1.5%、酶解温度45℃、酶解时间2h,在此优化的工艺条件下,核桃提油率可达54.2%。核桃乳稀释最佳倍数小于30倍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大于0.5%。最佳乳化剂和增稠剂为单甘酯和蔗糖酯混合使用,其比例为7:3(g/g),海藻酸钠0.3%、黄原胶为0.15%,果胶为0.15%。脱脂核桃乳饮料配方为:核桃蛋白液加水量20倍、蔗糖8%、柠檬酸为0.1%、核桃香精为0.1%、烘烤核桃仁添加量为10%。红枣核桃乳饮料配方为:核桃汁15倍,红枣汁8%、蔗糖6%、乙基麦芽酚为0.04%。核桃乳均质试验的最佳工艺条件:均质温度50℃,均质压力40MPa,二次均质较佳。杀菌试验的最佳条件:75℃条件下15min。根据GC-MS确定了普通核桃乳中17种化合物,烘烤型核桃乳中21种化合物,红枣核桃乳中了26种化合物。
陈志杰[6](2006)在《糙米为主要原料的灵芝深层发酵培养与保健饮料开发》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糙米、麦芽、黄豆芽为灵芝发酵培养基的原料,对培养基混料比及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对灵芝菌丝体风味及不同发酵进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研究,同时采用优化的培养基及发酵条件进行了上罐中试发酵,并以灵芝发酵液为原料进行了保健饮料研制。1、采用D-最优混料回归设计对组成灵芝发酵培养基的糙米浆、麦芽汁及黄豆芽汁混料比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三者体积比例限定范围内,糙米浆、麦芽汁和黄豆芽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为12%,12%和2%)混料比为4:1:5时,灵芝菌丝干重最大。2、在优化获得培养基的基础上对灵芝发酵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灵芝深层发酵的起始pH 5.5、接种量10%、装液量40mL/250mL和接种菌龄5d时可以获得最大灵芝菌丝干重,装液量和接种菌龄对灵芝生长有显着影响。研究了灵芝摇瓶发酵过程中主要营养成分、pH值、电导率及淀粉酶和Cx酶活力变化趋势。在灵芝深层发酵过程中,pH值、可溶性固形物、总糖、还原糖、游离氨基态氮含量呈下降趋势,胞外粗多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Cx酶活力呈增加趋势,发酵至第4d淀粉酶活力最大。3、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GC-MS分离鉴定方法,在灵芝菌丝体中鉴定出挥发性化合物58种,占整个挥发性化合物的95.65%;这些物质中含烯烃类7种、芳香烃类2种、醚类1种、醇类12种、酮类5种、醛类19种、酸类2种、酯类7种和呋喃类3种;其中主要风味物质是1-辛烯-3-醇、乙醇、己醛、1-己醇、倍半萜呋喃、3-辛醇和3-辛酮。鉴定出灵芝发酵过程中的上清液中挥发性化合物为117种,其中发酵初始检测到73种、发酵第2d检测到75种、发酵第4d检测到61种,发酵第6d检测到55种。对灵芝发酵上清液风味贡献较大物质是醇类、醛类、酯类和呋喃类化合物。4、采用优化的培养基及发酵条件进行了上罐中试发酵,并以此发酵液为原料进行了保健饮料研制。通过试验得到灵芝乳饮料的主要配方为:40%灵芝发酵液、8%白砂糖、3%脱脂奶粉和0.2%香料、0.25%食用胶Ⅰ、0.03%食用胶Ⅱ、0.02%食用胶Ⅳ和0.04%品质改良剂。模糊综合评价表明灵芝乳饮料合乎消费者的饮用要求。
刘正祥,张华新,刘涛[7](2006)在《我国森林食品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开发利用森林食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中在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森林食品分为森林蔬菜、森林粮食、森林油料、森林饮料、森林饲料、森林药物、森林蜜源、森林香料以及其他,共9类,分析了我国森林食品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并探讨了森林食品开发利用的前景、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谢芬[8](2005)在《茶饮料的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茶叶的故乡,茶叶是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它作为饮料的历史最悠久,饮用地区最广,数量也最大。是世界上最早栽茶、制茶和饮茶的国家。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前,先人神农氏发现了茶树并发现茶叶有解毒作用。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茶经历了由祭品、茶食、药用、宫廷高级饮品到普通饮料的发展历程;其饮用方式经历了传统热水冲泡—固体速溶茶—果汁茶饮软饮料——纯茶汁—保健茶饮料的五个发展阶段。本文主要阐述了茶饮料的分类、功能以及现存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前景,以期对茶饮料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涂小林,文炳[9](2005)在《层出不穷的功能性食品添加剂新产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莫湘筠,万宁[10](2004)在《保健食品的开发》文中指出 1概况保健食品是专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它适用于特定人群,主要用于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20世纪60年代,日本首先在市场上推出了保健食品。当时日本摆脱了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经济衰退,基本解决了国内的温饱问题,人们对食品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提供必要的营养素以维持生命,还要求食品具有调节机体生理活动的功能。
二、全天然保健系列饮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天然保健系列饮料(论文提纲范文)
(1)GST公司KYK功能饮品生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内外研究情况 |
1.3.2 功能饮料的市场发展 |
1.4 研究的目标、结构和方法 |
2 项目可行性理论 |
2.1 可行性研究的概念 |
2.2 可行性研究的阶段 |
2.2.1 投资机会研究 |
2.2.2 初步可行性研究 |
2.2.3 详细可行性研究 |
2.2.4 评价报告 |
2.3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依据 |
2.4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 |
2.5 不确定性分析的评估 |
2.5.1 盈亏平衡分析 |
2.5.2 敏感性分析评估 |
3 KYK功能饮品项目市场及需求分析 |
3.1 项目简介 |
3.2 功能饮料国内外发展情况 |
3.2.1 国外功能饮料的发展情况 |
3.2.2 国内功能饮料发展情况 |
3.3 KYK功能饮品项目SWOT分析 |
3.3.1 KYK饮品的优势 |
3.3.2 KYK饮品的劣势 |
3.3.3 KYK饮品的机遇 |
3.3.4 KYK饮品的威胁 |
3.4 KYK功能饮品市场需求分析和定价 |
3.4.1 KYK功能饮品需求预测 |
3.4.2 功能饮料市场价格分析 |
4 KYK功能饮品项目技术方案可行性分析 |
4.1 工艺技术方案 |
4.1.1 工艺流程 |
4.1.2 物料、消耗定额 |
4.1.3 主要设备选择 |
4.1.4 自动控制 |
4.2 原、辅材料用量及运输方式 |
4.3 安全设计 |
4.3.1 消防安全 |
4.3.2 劳动安全卫生 |
4.4 节能规划 |
5 KYK功能饮品项目建设方案可行性分析 |
5.1 建厂选址 |
5.2 厂房建设 |
5.3 建厂市政配套条件 |
5.3.1 供水条件 |
5.3.2 供电条件 |
5.3.3 通讯条件 |
5.3.4 供热条件 |
5.3.5 供气条件 |
5.3.6 土地条件 |
5.4 环境保护措施 |
5.4.1 项目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措施 |
5.4.2 环境影响分析 |
5.5 人力资源配置 |
5.6 项目建设周期规划 |
5.6.1 项目前期工作 |
5.6.2 项目筹建 |
5.6.3 工程设计阶段工作 |
5.6.4 安装施工和试车 |
5.6.5 工程项目进度计划表 |
6 KYK功能饮品项目财务分析 |
6.1 财务评价依据 |
6.2 投资估算及资金的筹措 |
6.3 正常生产年收入与成本的估算 |
6.4 财务效益分析 |
6.5 敏感性分析 |
6.6 财务分析结论 |
7 社会效益及风险分析 |
7.1 社会效益分析 |
7.2 项目风险识别分析 |
7.3 风险控制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设备设施一览表 |
附录2 项目总投资使用计划与资金筹措表 |
附录3 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 |
附录4 总成本费用估算表(要素成本法) |
附录5 外购原材料费估算表 |
附录6 外购燃料和动力费估算表 |
附录7 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
附录8 项目资本金现金流量表 |
附录9 利润与利润分配表 |
(2)丝胶枸杞保健饮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生产工艺流程 |
1.4 实验方法 |
1.4.1 枸杞提取液的制备 |
1.4.2 单因素实验 |
1.4.3 正交试验 |
1.4.4 感官评价 |
1.4.5 辅料添加量的确定 |
1.4.6 微生物指标检测 |
1.5 保健饮料的研制工艺 |
1.5.1 丝胶蛋白与胶体的溶解 |
1.5.2 调配 |
1.5.3 均质 |
1.5.4 罐装与封口 |
1.5.5 灭菌、冷却与保存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枸杞提取液添加量对饮料的影响 |
2.2 柠檬酸添加量对饮料风味的影响 |
2.3 阿斯巴甜添加量对饮料风味的影响 |
2.4 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 |
2.5 微生物指标检测 |
2.6 综合评价 |
3 总结与讨论 |
(3)雷竹笋复合饮料的研发与生产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竹笋资源概况 |
1.2 雷竹笋概况 |
1.3 国内外竹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趋势 |
1.3.1 竹笋开发利用现状 |
1.3.2 竹笋开发利用的趋势 |
1.4 雷竹笋开发利用现状 |
1.4.1 雷竹笋主要营养成分的研究 |
1.4.2 雷竹笋药用价值的研究 |
1.4.3 雷竹笋膳食纤维的研究与开发 |
1.4.4 雷竹笋笋汁饮料的研究与开发 |
1.5 复合果蔬汁饮料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 |
1.5.1 软饮料概述 |
1.5.2 复合果蔬饮料加工现状与发展趋势 |
1.5.3 我国凉茶饮料发展现状与展望 |
1.6 立题意义 |
1.7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7.1 课题研究目的 |
1.7.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雷竹笋复合饮料加工配方的确定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与主要试剂 |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3 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甘草最佳浸提条件的确定 |
2.3.2 菊花最佳浸提条件的确定 |
2.3.3 仙草最佳浸提条件的确定 |
2.3.4 荷叶最佳浸提条件的确定 |
2.3.5 饮料配方的确定 |
2.4 小结 |
3 雷竹笋复合饮料生产工艺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和主要实验试剂 |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1.3 分析项目与实验方法 |
3.1.4 微生物指标的测定 |
3.1.5 雷竹笋复合饮料试验工艺流程 |
3.1.6 均质条件的优化试验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均质技术对雷竹笋复合饮料悬浮稳定性的影响 |
3.2.2 雷竹笋复合果肉型饮料灌装及杀菌条件的确定 |
3.2.3 雷竹笋凉茶饮料产品杀菌工艺的确定 |
3.3 小结 |
4 雷竹笋果粒饮料加工工艺的确定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 |
4.2.2 仪器与设备 |
4.2.3 研究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竹笋果粒成粒研究 |
4.3.2 饮料稳定剂的确定 |
4.4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附录B 产品检测报告 |
附录C 产品企业标准 |
附录D 产品中试生产照片 |
致谢 |
(4)姜汁浸提工艺的研究与姜汁饮料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生姜 |
1.1.1 生姜简介 |
1.1.2 生姜的成分 |
1.1.3 生姜的保健和药用价值 |
1.1.4 生姜在食品中的应用 |
1.2 红枣 |
1.2.1 红枣的营养价值 |
1.2.2 红枣的药用价值 |
1.2.3 红枣在食品中的应用 |
1.3 甘草 |
1.3.1 甘草的药用价值 |
1.3.2 甘草在复合饮料中的应用 |
1.4 果蔬汁的发展 |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仪器与试剂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方法 |
2.3.1 姜汁的制备 |
2.3.2 姜汁蔗糖饮料配方的确定 |
2.3.3 姜汁红糖饮料配方的确定 |
2.3.4 姜汁红枣饮料配方的确定 |
2.3.5 姜汁甘草饮料配方的确定 |
2.4 理化指标的测定 |
2.4.1 可溶性固形物测定 |
2.4.2 还原糖含量测定方法 |
2.4.3 总酸的测定 |
2.4.4 透光率的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姜汁最佳浸提工艺条件的确定 |
3.1.1 护色剂柠檬酸添加量的确定 |
3.1.2 浸提温度的确定 |
3.1.3 浸提时间的确定 |
3.1.4 料液比的确定 |
3.1.5 正交试验优化最佳浸提工艺条件 |
3.1.6 姜汁理化指标的测定 |
3.2 姜汁蔗糖饮料配方的确定 |
3.2.1 姜汁添加量的确定 |
3.2.2 蔗糖添加量的确定 |
3.2.3 柠檬酸添加量的确定 |
3.2.4 正交试验优化姜汁蔗糖饮料配方 |
3.2.5 姜汁蔗糖饮料理化指标 |
3.3 姜汁红糖饮料配方的确定 |
3.3.1 红糖添加量的确定 |
3.3.2 正交试验优化姜汁红糖饮料配方 |
3.3.3 姜汁红糖饮料理化指标 |
3.4 姜汁红枣饮料配方的确定 |
3.4.1 红枣汁添加量的确定 |
3.4.2 正交试验优化姜汁红枣饮料配方 |
3.4.3 姜汁红枣饮料理化指标 |
3.5 姜汁甘草饮料配方的确定 |
3.5.1 甘草汁添加量的确定 |
3.5.2 蔗糖添加量的确定 |
3.5.3 正交试验姜汁甘草饮料配方 |
3.5.4 姜汁甘草饮料理化指标 |
4 讨论 |
4.1 姜汁的制备 |
4.2 姜汁复合饮料的开发 |
4.3 下一步研究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专利与参与的课题 |
(5)核桃乳生产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核桃的组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
1.2.1 核桃的组成 |
1.2.2 核桃的开发利用现状 |
1.3 核桃仁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
1.3.1 核桃仁的营养价值 |
1.3.2 核桃仁的药理价值 |
1.3.2.1 抗氧化 |
1.3.2.2 健脑益智 |
1.3.2.3 养颜美容 |
1.3.2.4 防止胆结石形成 |
1.3.2.5 预防心血管疾病 |
1.4 植物蛋白饮料 |
1.5 核桃蛋白饮料 |
1.6 核桃蛋白饮料的加工工艺 |
1.6.1 天然全脂核桃乳 |
1.6.2 果汁核桃乳饮料 |
1.6.3 花生核桃乳 |
1.6.4 乳酸菌发酵核桃乳 |
1.6.5 银杏核桃乳 |
1.6.6 低聚异麦芽糖核桃乳 |
1.7 立题背景及意义 |
1.8 本课题研究特点 |
1.9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
1.10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核桃仁营养成分的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和仪器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结论 |
2.4 讨论 |
第3章 核桃乳加工工艺条件的研究 |
3.1 试验材料和仪器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试剂 |
3.1.3 仪器设备 |
3.2 测定方法 |
3.3 试验方法 |
3.3.1 核桃乳的生产工艺流程 |
3.3.2 核桃仁去皮工艺的研究 |
3.3.3 水酶法提取核桃油的工艺的研究 |
3.3.4 核桃仁磨浆工艺的研究 |
3.3.5 核桃乳稀释倍数确定试验 |
3.3.6 乳化剂和增稠剂的选择试验 |
3.3.7 核桃乳配方筛选的试验 |
3.3.8 红枣核桃乳配方筛选试验 |
3.3.9 BIB 在核桃乳感官评定中的应用分布 |
3.3.10 核桃乳的均质试验 |
3.3.11 核桃乳杀菌试验的最佳工艺条件研究 |
3.3.12 核桃乳产品各项指标的测定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核桃仁去皮工艺的研究结果 |
3.4.2 水酶法提取核桃油工艺条件的研究结果 |
3.4.3 响应曲面分析方案与结果 |
3.4.4 核桃仁磨浆工艺的条件优化 |
3.4.5 核桃乳稀释倍数确定试验结果 |
3.4.6 最佳乳化增稠剂的选择 |
3.4.7 调配试验的最佳配方选择 |
3.4.8 核桃乳均质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 |
3.4.9 核桃乳杀菌试验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 |
3.4.10 核桃乳的产品指标 |
3.5 讨论 |
第4章 核桃乳产品风味物质的测定 |
4.1 核桃乳的风味物质GC-MS 测定 |
4.1.1 材料 |
4.1.2 仪器设备 |
4.1.3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结论 |
4.4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糙米为主要原料的灵芝深层发酵培养与保健饮料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灵芝主要活性物质 |
1.1 灵芝多糖 |
1.2 灵芝三萜类化合物 |
2 灵芝液体深层发酵技术 |
3 蕈菌挥发性风味物质 |
4 灵芝保健产品的开发 |
5 本论文主要内容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糙米为主要原料的灵芝深层发酵培养基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培养基各原料主要营养成分分析 |
2.2 模型建立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灵芝发酵条件优化及发酵动力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发酵条件优化 |
2.2 发酵过程中相关指标动态研究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灵芝菌丝体风味及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灵芝菌丝体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鉴定 |
2.2 灵芝菌丝体中的挥发性醇类化合物 |
2.3 灵芝菌丝体中的挥发性醛类化合物 |
2.4 灵芝菌丝体中的挥发性酮类、酯类和酸类化合物 |
2.5 灵芝菌丝体中的挥发性呋喃及其它化合物 |
2.6 灵芝发酵液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动态研究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灵芝乳饮料研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灵芝乳饮料配方确定 |
2.2 灵芝乳饮料单一稳定剂的确定 |
2.3 灵芝乳饮料复合稳定剂最佳组成 |
2.4 灵芝乳饮料模糊综合评价 |
2.5 灵芝乳饮料成分 |
2.6 灵芝乳饮料质量指标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7)我国森林食品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森林食品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 |
1.1 森林食品的特点 |
1.2 森林食品开发的重要性 |
2 我国森林食品资源现状 |
2.1 森林蔬菜 |
2.2 森林粮食 |
2.3 森林油料 |
2.4 森林饮料 |
2.5 森林饲料 |
2.6 森林药材 |
2.7 森林蜜源 |
2.8 森林香料 |
2.9 其他种类 |
3 我国森林食品开发利用现状 |
3.1 森林食品资源基地建设 |
3.2 科学研究现状 |
3.3 森林食品加工应用 |
4 我国森林食品开发利用前景 |
5 我国森林食品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5.1 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 |
5.2 综合加工度低 |
5.3 资源浪费和破坏严重 |
5.4 科学研究基础薄弱 |
6 我国森林食品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与措施 |
(8)茶饮料的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茶饮料的分类 |
1.1 按口味分类 |
1.2 按国家标准分类 |
1.3 按营养角度分类 |
2 茶饮料的功用 |
3 茶饮料的主要质量问题 |
3.1 液体饮料质量与水质的关系 |
3.2 茶饮料中的沉淀问题 |
3.3 茶饮料的香气 |
4 茶饮料的发展趋势 |
四、全天然保健系列饮料(论文参考文献)
- [1]GST公司KYK功能饮品生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D]. 李俊位.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6)
- [2]丝胶枸杞保健饮料的研制[J]. 陈楠楠,陈珍,卜黎明,廖鲜艳,黄俊逸.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2016(04)
- [3]雷竹笋复合饮料的研发与生产工艺研究[D]. 刘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02)
- [4]姜汁浸提工艺的研究与姜汁饮料的开发[D]. 郑凯. 山东农业大学, 2013(05)
- [5]核桃乳生产工艺研究[D]. 徐效圣. 新疆农业大学, 2010(06)
- [6]糙米为主要原料的灵芝深层发酵培养与保健饮料开发[D]. 陈志杰. 南京农业大学, 2006(S1)
- [7]我国森林食品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J]. 刘正祥,张华新,刘涛. 世界林业研究, 2006(01)
- [8]茶饮料的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J]. 谢芬. 茶叶科学技术, 2005(02)
- [9]层出不穷的功能性食品添加剂新产品[J]. 涂小林,文炳. 江西食品工业, 2005(01)
- [10]保健食品的开发[A]. 莫湘筠,万宁. 2004年全国生物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