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动物保健市场概述(论文文献综述)
于鹏凯[1](2021)在《BCD公司海参蛋白肽粉研发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参蛋白肽粉作为一类能够为人体提供各类营养元素,缓解疲劳,增强免疫力、降压降脂、提高记忆力的功能性营养保健食品,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开展新型保健品的设计研发是当前大健康产业的一个研究热点,具有周期长、风险高、难度大等特点。风险管理之于保健品研发过程非常重要,若在该阶段加强风险管理,从生产源头确保产品品质和安全,则可以有效规避或降低产品研发失败地风险。本论文是结合自身从事的工作和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以BCD公司海参蛋白肽粉研发项目为具体案例,研究保健品产品生产研发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中小型食品深加工企业保健品研发项目的风险管理,结合保健产品研发的特点、流程,运用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根据食品安全法、保健品注册管理条例等文件标准,制定BCD公司海参蛋白肽粉研发风险管理计划。在风险识别环节,通过SWOT分析、WBS工作流程分解法等方法,识别出项目整体风险及研发五个阶段中存在地风险,最后根据相关标准及法律法规,识别产品安全风险,并采取头脑风暴法对上述风险进行分析。在风险评估环节,采用模糊综合评价、定性分析、半定量分析等方法,分别对项目整体风险、研发过程风险及产品安全风险进行评估,最终得出项目整体风险可控,并识别出各阶段关键风险,为后续控制提供依据。在风险控制方面,针对关键风险,制定专门方案进行控制,从而降低发生概率;对非关键风险,通过提升整体管理水平,降低风险发生危害,最终实现产品预期目标的受益值超出部分高于剩余风险,达到项目整体风险可接受。总之,本研究可以为BCD公司海参蛋白肽粉研发项目提供切实有效的风险管理思路和方法,同时,可对后续其他中小型食品深加工企业同类产品的研发提供一定思路与借鉴。
李泽明[2](2021)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保健食品安全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保健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关系到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平稳运行。时至今日,保健食品安全已经成为衡量国家治理水平、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成为衡量社会管理水平的重要方面。与其它可控性疾病不同,保健食品安全问题不会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得到有效的控制。恰恰相反,随着保健食品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机械生产的集约化,保健食品安全事故在近几年不断涌现。历史经验表明,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保健食品安全事故都有可能出现。因此,为了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保健食品安全,应该建立完善的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是一个涉及多种因素的系统工程,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也应该全面考量保健食品监管的各个方面,这是因为,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任何环节都能直接对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产生重大的影响。虽然我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目前来看,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来说,我国保健食品风险评估制度尚不完善;保健食品监管部门监管手段单一;保健食品内部举报人制度尚不完善;保健食品行业协会、社会公众以及企业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以解决上述问题为出发点是建立现代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核心,也是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重中之重。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建立,应该强调理论基础、应该重视理论建设。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理论是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基石,也是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重要保障。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是一个涵盖多个学科的重大课题,因此,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应该深入探索相应的经济学理论、政治学理论、管理学理论以及法律价值理论。在研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建构还应该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总结出我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应该坚持的原则和思路。通过对国内外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实践的考察,我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建立应该坚持法治原则、效率原则和信息化原则,应该重视法律制度建设、监管主体建设和社会公众的作用。具体而言,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应该健全保健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在确立保健食品监管法律法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明确保健食品监管法律法规的路径选择。除此以外,还应该从技术层面完善保健食品监管风险评估制度。监管主体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建立应该重视监管主体监管能力的提高,因此,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应该转变保健食品监管部门的监管理念、应健全保健食品监管问责制度、应完善保健食品监管信用体系、应健全内部举报人制度。企业以及保健食品行业协会和社会公众等也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建立应提高企业自我监督的意识、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社会公众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中的监督作用。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3](2021)在《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博物馆不仅作为一个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和公共性的展示、教育和休闲的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它是现代语境下文化再生产必不可少的场域。随着社会进入信息数字化的生物医学的21世纪,博物馆正走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构建和提升博物馆公共性和民主性方面。博物馆的公共性是现代博物馆进行各项工作的基础,如何创生和提高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就成为了本论文研究讨论的重点。全文主要以艺术的亲和性与数字科技的传播性为视角,以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进、展览藏品、公众教育和公共空间的多重维度为切入点,论文分为六个部分展开研讨。首先,从回顾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开始,以医学知识的传承记载、人体标本的收藏保存和医学教育为主轴,总结医学博物馆在历史各个阶段的里程碑事件和重要医学发现。接着从回顾艺术与医学的交融演绎的关系入手,分析了艺术对医学的发展进步和传承的历史贡献,艺术品本身和博物馆治疗对人类身心健康和疾病的疗愈功效。其次,结合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理论,拓展了医学博物馆改革的思维模式,讨论了如何在展品和展览空间的设计中注入艺术审美概念,探索运用多媒体、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来提升医学博物馆对公众的吸引力,从而改善公众教育的可能性。然后,借鉴最前沿的重组教育的理念,分析了在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普及教育中如何形成新的学习生态系统,以自主导向的体验式、社会性和分散式学习为特征,创造出特殊的文化景观和开放的公共场域的新型医学博物馆空间,有效地达成普及健康卫生教育的重要职能。探究了在信息网络全球化的后真相时代,医学博物馆在公众健康教育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提出了博物馆公共教育的策略。接着结合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以公众化的视角,阐述了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从而打破现有文化区隔的可能性,推演了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将极大程度地推动医学博物馆的健康知识民主化的进程。最后,以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作为理论原点,首次提出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结合文化资本再生产理论探究在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再生产模式、路径及其在公众教育方面的策略,展望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对社会福祉和健康文化的贡献。希望该研究结果能为传统医学博物馆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对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和公众健康教育的发展和未来布局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广州市人民政府[4](2021)在《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重心下移一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的决定》文中研究指明广州市人民政府文件穗府[2021]1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深化"放管服" 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市政府决定取消和重心下移2597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其中取消269项,实行重心下移、改由区(含功能区,下同)就近实施2328项。各区、市有关部门要做好落实和衔接工作,细化监管措施,提高监管效能,推进政府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
宋子健[5](2021)在《森林康养基地适宜性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目前,中国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如日方升,作为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前提条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森林康养基地适宜性评价研究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本研究首先从国家政策、社会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等角度论述了森林康养基地适宜性评价研究的必要性以及创新性,同时对森林康养基地的四大主客体维度进行了研究,分别为生态环境基础维度、康养环境延伸维度、需求维度以及社会维度,综合以上四个维度的研究,提出森林康养基地的主客体维度交互研究,涵盖客体康养因子与主体康养因子对于适宜性评价结果的影响,增强了落地性、实操性以及普适性。随后本研究根据主客体维度交互研究结果分别搭建主客体交互下的单目标评价框架以及主客体交互下的多目标评价框架,根据评价框架分别构建了单目标、多目标适宜性评价方法,并根据主客体交互研究结果,对相关康养因子进行筛选,最终得到森林康养基地适宜性评价指标,并对相关评价指标进行解释与等级划分。最后,在蔡家川森林康养区的实践研究中,运用森林康养基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区域进行适宜性评价,并得到相关评价结果,实现了主客体交互下的多目标森林康养基地适宜性评价理论到实践的研究,解决了现有研究缺乏主体因子以及单目标评价在普适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之后的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发展提供了一定借鉴意义。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李松阳[7](2020)在《中老年群体需求视角下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 ——以三明市格氏栲森林康养基地为例》文中提出森林是宝贵的生态资源,是人们认识自然、感知自然的重要场所,如何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森林资源,开展有益身心的森林康养活动,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同时,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们的出行方式也逐渐从观光游憩向旅居康养模式转变。中老年人是森林康养的主要群体之一,故研究中老年群体需求背景下的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对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及改善中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文献综述与分析、国内外案例借鉴、调查问卷发放与分析,总结了中老年群体需求背景下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策略,并以三明市格氏栲森林康养基地为例进行实践论证。首先,对中老年群体特征及需求、森林康养的相关概念及优势、相关基础理论进行概述,并从供需角度分析森林康养功能与中老年群体需求的相关性,为规划实践构建理论基础。其次,从项目概况、项目特色、借鉴意义三个方面对国内外建成的优秀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可参考的规划经验,为康养基地的规划提供实践指导。接着,根据前文的研究,设计并发放关于中老年群体森林康养需求的问卷,得到中老年人对于森林康养的主观看法和康养产品的需求倾向,进而总结森林康养产品的开发与分类方式及适于中老年需求的森林康养产品环境营造方法。基于前文的研究,对本次森林康养基地的规划设计原则、总体布局、植物景观、交通体系、森林康养设施等方面规划策略进行总结,探索出一套相对科学、完善的中老年群体需求视角下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策略。最后,以三明市格氏栲森林康养基地为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前文得出的方法、策略进行验证。
范晓玥[8](2020)在《基于康复疗养景观的都市农业公园规划设计探索 ——以北京市房山区长阳农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国家政策对旅游农业的发展大力扶持,另一方面健康逐渐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在对田园乡村生活极度渴望和对康养场所需求增加的背景下,充分利用我国的农业资源,形成具有康复疗养特色的都市农业景观,对于推动农业的蓬勃发展、缓解日趋严重的城市老龄化、恢复亚健康人群的身心健康等问题具有很大的意义。本文立足于丰富传统都市农业公园的设计内容,把康复疗养景观的理论与设计方法运用到都市农业公园中,以北京市房山区长阳农场为设计研究对象。经过深入探索,主要研究成果如下:第一,对康复疗养景观及都市农业公园的概念作出厘定,综述了其研究概况,概述了康复疗养景观的类别与特征,以及都市农业公园的功能与具体形态,研究其中康复疗养景观的设计手法和表现方式。综合分析得出基于康复疗养景观的都市农业公园的设计原则与具体设计方法。第二,研究了五个国内外已建成运营的成功案例,包括两个国外案例和三个国内案例,有休闲康养主题的农业园区,也有广为人知的疗养胜地,类型全面多样,分析总结了五个案例当中可应用于康复疗养特色的都市农业公园规划设计的相关理论依据、康复疗养体系的构建及可借鉴的设计手法。第三,以北京市房山区长阳农场的规划设计为实证,以五感设计、园艺疗法、中国传统的中医学与保健学理论为指导,以康复疗养为核心,将园区分为湖滨怡养区、山林悠养区、药蔬食养区、园艺康养区、活力疗养区、禅意冥养区六个分区,从外到内以环境、行为、药食康养三种方式,打造一个康复疗养特色的都市农业公园,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一个参考。
王宁[9](2020)在《X生物科技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在全球人口及其对食物需求的持续增长驱动下,全球动物保健产品(本文也叫做“动保产品”)的市场规模稳步增长。动保产品是保障动物健康成长不可替代的必需品,在预防、治疗和控制各种类型动物疫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抗生素作为动保产品的一类产品,在养殖过程中广泛被使用,但是由于养殖过程的不规范使用或者超量使用,导致抗生素在动物体内大量残留,进而影响人类健康。2018年非洲猪瘟在中国及东南亚地区蔓延开来,生猪市场遭受重创,上游的饲料公司和动保公司,经营业绩严重下滑,加上中国农业部于2019年7月颁布了禁止抗生素添加到饲料中用于促生长的法规,这对抗生素类饲料添加剂行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本文将以X生物科技公司为例,对抗生素类饲料添加剂生产商的发展战略进行研究。本文论题是X生物科技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以战略管理和管理学为理论依据,首先,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与方法;其次,运用PEST分析法、波特五力竞争模型、行业生命周期理论分析和价值链分析法对X生物科技公司的内外部环境进行系统性分析和研究,明确了公司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以及内部的优势和劣势;然后,通过SWOT分析法,制定了公司愿景和战略目标,进而制定了公司多元化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战略实施的方案;最后,从战略领导力保障、组织保障、财务保障、人力资源保障和企业文化保障五个方面制定了一些保障措施,确保战略的有效实施。本文通过对X生物科技公司发展战略的研究,明确了该公司在国家限制抗生素的政策下,可以选择多元化发展战略,以产品多元化为核心,通过在国内市场、国外市场的多渠道发展以及开展进出口贸易工作,最终成为世界前十的动保公司,这有助于提高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对提高公司经营效益以及长远、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同类抗生素类饲料添加剂公司建立战略管理体系,制定发展战略提供借鉴意义,对中国动保行业的发展与整合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曹文斌[10](2019)在《动物伦理中的权利与福利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动物伦理是当今世界颇具争议的伦理学前沿学科,其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古希腊。当人们开始反思人与动物的伦理关系时,对待动物的道德问题开始纳入研究的学术视野,特别是西方近现代生态环境危机的加剧,不断敲响了人与自然应该如何相处的警钟。而人与动物的关系更是人与自然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反映和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程度和方向。动物伦理这一新兴学科正是适逢这一时机,基于改善人与动物伦理关系的迫切需要应运而生。尽管动物权利和动物福利的运动大潮在20世纪汹涌而至,然而动物伦理研究的学术步伐相比它的运动要稍显滞后,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动物权利理论和动物福利理论的问题,它们都未能很好地解决人与动物的伦理关系,这也导致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哲学界聚焦动物的权利或福利问题的研究来建构学界的动物保护理论;法学界谋求动物法律地位的研究以期促进官方的动物保护制度;文学界通过大量的动物文学籍此播下民间的动物保护种子。虽然这三大领域的谋求路径不同,但是在致力于保护动物的旨归上显然一致。论文直指动物伦理中的权利与福利问题,以期有一定的创新性探索,从而为动物伦理开出一副较有可行性的诊疗良方。论文的第一部分为了突显问题意识,第1章对动物伦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了较为详实的文献综述。首先,着重于动物伦理的国外研究现状,根据共同的理论特征将动物伦理的理论流派进行了四大分类。凭借动物伦理的研究文献进行总结,概括出从动物伦理走向动物福利科学、从基础理论触及纵深伦理研究领域、从单一伦理学科迈入跨学科研究的三大发展趋势。此外,结合动物伦理的发展趋势来看,动物权利理论存在严重的内在矛盾,动物伦理和动物福利科学之间缺乏交流融合,动物伦理的创新性研究成果贫乏,这些都揭示出动物伦理研究的不足之处。其次,梳理介绍了动物伦理的国内研究现状。鉴于国内动物伦理的研究还不成熟,掌握的文献材料也相当有限,故按不同的研究特征将其分成三个阶段来进行评述:第一阶段的特征是囿于生态环境伦理视野对动物伦理进行引进和介绍,第二阶段的特征是涉及动物权利与动物福利的问题开始评价和创新,第三阶段的特征是聚焦动物伦理的新兴议题进行探索和发展。论文的第二部分直奔动物权利理论的问题及论争、动物福利理论的问题及困境。在第2章,我们分析了内在价值、感觉能力、自我意识和生态神学四大动物权利理论的依据,然而这四大理论依据又因自身的缺陷,不足以支撑起动物权利理论,这正是动物权利理论的问题之一。动物权利理论还存在着平等原则及权利类型的内在矛盾,以及动物权利理论在立场上的左右分歧,这些理论问题都导致了动物权利理论的论争,哲学家、法学家、动物福利科学家们围绕动物权利的有无、内涵以及界限等问题一度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从第3章中可以看到,动物福利理论同样也面临问题,虽然同情情感、卫生保健和肉类品质这三大理论依据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可以指陈,但是由于动物福利理论缺乏哲学基础、漠视死亡问题以及排斥权利思想,这些都是短期内不容易解决的理论问题。不仅如此,动物福利在现实中也遭遇到了道德冲突、法律障碍和贸易壁垒的三大困境。论文的第三部分是论文尝试解决动物伦理中的权利与福利问题的总论,致力于探索动物伦理的未来之路。第4章是动物权利理论辩正。这需要克服以往那种人与自然相敌对的虚无主义,并对动物伦理中的道德虚无主义进行批判,才能既修正现有的动物权利理论,又能不走向完全否定动物权利的错误,提出一种可行性的最无争议的普适性的动物的基本权利,必须寻求动物权利与动物福利之间的平衡,既要考虑动物的权利,也要考虑动物的福利。因此,动物权利尽可能是最为基本的权利:即受到善待和尊重的权利,也称底线动物权利。在这种权利框架下,人类对动物负有保护它们不受肆意伤害的直接义务。第5章是动物福利理论探新。通过发现和探索动物伦理中的“是-应该”的休谟难题,运用现象学的“悬置”(epoche)方法,提出和论证动物伦理的功利原则和人道原则、动物伦理的绝对命令和动物伦理的绝对命令的行为贯彻,并以此作为动物福利理论的核心思想的“五大自由原则”的指导思想,建构动物福利理论的哲学基础,从而解决了长期没有得到哲学论证的“五大自由原则”的为什么“应该”的问题。第6章是动物科技伦理研究。一是研究动物福利中的科技手段:人造肉技术、动物实验替代方法、无痛苦屠宰技术和人与动物对话技术;二是研究动物伦理中的人工智能,通过对动物伦理中的“人-人工智能-动物”的三元伦理关系的论证,提出了人工智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国际动物保健市场概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动物保健市场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BCD公司海参蛋白肽粉研发项目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主要问题及研究途径与方法 |
1.3.1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1.3.2 研究途径与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 |
2.1.1 项目风险管理的概念 |
2.1.2 项目风险管理的内容 |
2.1.3 保健食品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3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BCD公司海参蛋白肽粉研发风险管理概况 |
3.1 BCD公司海参蛋白肽粉保健品研发项目简介 |
3.1.1 项目现状 |
3.1.2 海参蛋白肽粉研发开放式创新模式 |
3.2 海参蛋白肽粉研发项目风险管理计划 |
3.2.1 风险管理目标与团队 |
3.2.2 风险管理流程 |
3.2.3 风险管理方法 |
第四章 BCD公司海参蛋白肽粉研发项目风险识别与分析 |
4.1 项目整体风险识别与分析 |
4.1.1 项目整体风险识别 |
4.1.2 项目整体风险分析 |
4.2 研发过程风险识别与分析 |
4.2.1 WBS工作流程分解 |
4.2.2 研发策划阶段风险识别和分析 |
4.2.3 基础研发阶段风险识别和分析 |
4.2.4 生产开发阶段风险识别和分析 |
4.2.5 临床试验阶段风险识别和分析 |
4.2.6 注册审批阶段风险识别和分析 |
4.3 产品安全风险识别与分析 |
第五章 BCD公司海参蛋白肽粉研发项目风险评估 |
5.1 项目整体风险评估 |
5.1.1 建立风险等级评价体系 |
5.1.2 风险危害二维定性评估 |
5.1.3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定量评价各风险因素 |
5.1.4 BCD公司保健品研发项目整体风险评估结论 |
5.1.5 项目整体风险应对能力评估 |
5.2 研发过程风险定性评估 |
5.3 产品安全风险半定量评估 |
5.4 风险评估结果对比 |
第六章 BCD公司海参蛋白肽粉研发项目风险控制 |
6.1 项目整体风险控制 |
6.1.1 系统性风险应对措施 |
6.1.2 非系统性风险应对措施 |
6.2 研发过程关键风险控制 |
6.3 产品安全关键风险控制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BCD公司海参蛋白肽粉研发项目各风险因素重要性问卷调查 |
附录二 BCD公司海参蛋白肽粉研发项目各风险因素影响程度隶属度问卷调查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有利于完善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法律体系 |
(二)有利于完善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理论 |
(三)有利于提高保健食品安全标准、减少保健食品安全事故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 |
(一)保健食品的定义 |
(二)保健食品与其它相似概念的区分 |
(三)保健食品的特征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比较研究法 |
六、创新点 |
第一章 保健食品安全风险及法律控制机制 |
一、保健食品风险控制的基础——保健食品的多元价值 |
(一)保健食品的文化价值 |
(二)保健食品的经济价值 |
(三)保健食品的社会价值 |
二、保健食品的特殊风险 |
(一)一般食品的风险特性 |
(二)保健食品风险的特殊性及分类 |
三、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概念 |
(一)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的含义 |
(二)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内容 |
四、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的意义 |
(一)保障人体健康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
(二)构建有效的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机制的需要 |
(三)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机制法治化的需要 |
第二章 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机制存在的问题 |
一、保健食品相关制度上存在的问题 |
(一)保健食品风险评估制度存在的问题 |
(二)保健食品广告宣传存在的问题 |
(三)保健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存在的问题 |
二、政府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
(一)监管手段相对不足 |
(二)多元监督机制尚未建立 |
三、行业协会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
(一)保健食品行业协会缺少规范性 |
(二)保健食品行业协会缺少正当性 |
(三)保健食品行业协会缺少自律性 |
四、社会公众及企业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
(一)社会公众无法有效参与保健食品安全立法 |
(二)社会公众无法有效参与保健食品监管决策 |
(三)社会公众无法有效参与保健食品监管执法过程 |
(四)企业缺少守法意识和社会责任 |
第三章 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的理论基础 |
一、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法律价值基础 |
(一)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秩序价值 |
(二)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效益价值 |
(三)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公平正义价值 |
(四)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对生命健康权的保障价值 |
二、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政治学基础 |
(一)保健食品安全风险的控制需要行政权力介入 |
(二)消费者权利需要行政权加以保障 |
三、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经济学基础 |
(一)保健食品交易中存在信息不对称 |
(二)保健食品的市场失灵理论 |
第四章 完善我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机制的思路与原则 |
一、域外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措施及借鉴 |
(一)美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措施 |
(二)欧盟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措施 |
(三)香港地区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措施 |
(四)域外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经验的借鉴价值 |
二、完善我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思路 |
(一)完善我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制度建设的思路 |
(二)完善我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具体思路 |
(三)加强企业自我监督 |
(四)发挥行业协会、社会公众的协同作用 |
三、完善我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机制应坚持的原则 |
(一)安全性原则 |
(二)社会整体效率原则 |
(三)坚持法治原则 |
第五章 完善政府主导下控制保健食品安全风险的具体措施 |
一、健全保健食品监管的法律制度体系 |
(一)健全中国特色保健食品监管法律体系 |
(二)完善保健食品监管法律的重点 |
二、保健食品相关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
(一)强化保健食品的风险评估 |
(二)保健食品广告宣传机制的完善 |
(三)健全保健食品质量安全标准 |
三、提高监管部门监管能力的相关措施 |
(一)转变保健食品监管部门监管理念 |
(二)健全保健食品监管问责制度 |
(三)建立约谈机制 |
(四)完善保健食品监管信用体系 |
(五)健全内部举报人制度 |
第六章 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辅助性措施 |
一、完善企业自我监督的相关措施 |
(一)提高企业在经营中的守法意识 |
(二)增强企业在经营中的社会责任 |
二、发挥行业协会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中的监督作用 |
(一)明确行业协会性质,保障行业协会的规范性 |
(二)理清行业协会关系,保障行业协会的正当性 |
(三)健全行业协会制度,保障行业协会的自律性 |
三、发挥社会公众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中的监督作用 |
(一)健全社会公众参与保健食品监管立法的途径 |
(二)提升社会公众参与保健食品监管决策的能力 |
(三)提高社会公众参与保健食品监管执法的水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3)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
(一)世界博物馆学的研究趋势 |
(二)早期的医学博物馆馆藏研究推动了人文自然科学发展 |
(三)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概况 |
(四)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文献综述 |
(五)艺术和医学的交融促进医学的发展和医学知识的传播 |
三、研究方法和论文构架 |
第一章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变 |
第一节 西方医学和医学史的记录和传承 |
(一)史前医学时期 |
(二)远古文明中的医学时期 |
(三)古希腊医学时期 |
(四、五、六)古罗马医学、中世纪医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医学时期 |
(七)近现代医学时期 |
(八)后现代医学时代 |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
一、早期西方医学博物馆 |
二、大众人体解剖博物馆 |
三、卫生博物馆与健康博物馆 |
四、医学相关专科博物馆 |
五、西方医学史和医学博物馆沿革的历史时间轴 |
第三节 欧美医学博物馆的现状和困境 |
一、博物馆在当代被赋予了新的发展内涵 |
二、欧美医学博物馆现状 |
三、欧美医学博物馆困境成因分析 |
四、欧美医学博物馆发展状况对中国医学博物馆发展的启示 |
第四节 欧美博物馆与其瘟疫主题展 |
一、20 世纪流行传染性疾病的主题教育展与其博物馆 |
二、古老的黑死病与亚姆村瘟疫博物馆的建立 |
三、其它博物馆的瘟疫教育展 |
第二章 艺术和医学的共同演绎 |
第一节 对人体的研究是艺术与医学的永恒话题 |
一、艺术与医学的交融与萌芽:人体 |
二、艺术与医学的交汇与探究:人体解剖学 |
三、人体艺术的西方具象写实与东方抽象写意 |
第二节 世界名画里的人体和医学 |
一、名画中人物的疾病和健康状况 |
二、名画里反映出画家本人的身体疾病 |
三、名画里反映的医护病患关系 |
四、名画里记录着医学史中的重要事件 |
五、名画里记录的瘟疫 |
第三节 人体疾病和心理健康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
一、身疾心病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 |
二、疾病对艺术创作影响的作用机制 |
第四节 艺术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博物馆处方与艺术治疗 |
一、博物馆处方和博物馆治疗 |
二、艺术是一种新型的古老治疗工具 |
三、艺术治疗的形式与主要方法 |
四、绘画治疗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 |
五、艺术博物馆艺术治疗的有效性评估 |
第五节 艺术在医院和临床医学的应用 |
一、艺术有助于提升医务人员的人文修养 |
二、艺术在现代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
三、医院空间环境的艺术化:绘画、雕塑、色彩和绿化等的治疗效果 |
第六节 生物医学艺术:艺术与医学融合的新趋势 |
一、欧美生物艺术的萌芽时期 |
二、欧美生物艺术的发展阶段 |
第三章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路径 |
第一节 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
第二节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重要手段:高新科技的应用 |
一、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内涵 |
二、医学博物馆的艺术化离不开科技化 |
第三节 人体和医学展品的标本固定和保存的艺术化 |
一、制成木乃伊(Mummification) |
二、蜜渍法(Mellification) |
三、古代防腐剂和福尔马林固定保存法(Formalin fixation) |
四、现代防腐剂:化学和物理方法综合使用(Embalming) |
五、人体冷冻(Cryogenics) |
六、塑化技术保存人体标本(Plastination) |
第四节 电子科技发展衍生人体艺术品:数字人体和数字解剖标本 |
一、人体生物医学标本的数字化 |
二、数码人体:电脑合成的三维人体 |
三、人体虚拟尸体解剖 |
四、3D-打印的人体器官标本 |
五、医学数字产品和数字艺术品 |
六、生物医学艺术作品 |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艺术科技化 |
一、围绕展品医学内涵和展览主题,强调知识性并突出审美感 |
二、展陈空间中的科技、医学和艺术的融合 |
三、应用数字医学标本和增强现实及虚拟空间:创造艺术化的虚拟场景 |
四、虚拟艺术的传播作用与意义 |
第六节 未来科技化的医学博物馆的表征 |
一、博物馆的线上数字展览 |
二、虚拟医学博物馆 |
三、博物馆的人工智能和医学智能博物馆 |
第七节 人体艺术标本和生物艺术品之伦理问题 |
一、东西方的生死观的讨论 |
二、海根斯塑化人体艺术的伦理道德问题 |
三、生物医学艺术的伦理问题与特点 |
第四章 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及公众教育 |
第一节 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与博物馆教育改革 |
一、当代教育体制的问题和挑战 |
二、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和学习网格模式 |
三、后真相时代博物馆教育的公信力 |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 |
一、传授医学知识是医生的重要职责 |
二、医学博物馆是医学教学的重要课堂 |
三、人体解剖也是早期艺术家的专业课 |
四、医学博物馆专业教育的现状 |
第三节 西方医学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
一、早期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
二、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和公众卫生健康教育普及 |
三、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内容 |
四、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的现状与策略 |
第四节 医学博物馆不可替代的的公众教育特色 |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挑战 |
一、传统医学博物馆和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差别 |
二、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问题 |
三、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的意义 |
第六节 现代医学健康公众教育有关主题展的实例解析 |
一、心脏主题展 |
二、大脑主题展 |
三、人体解剖生理的公众教育:玻璃人和透明人人体模型 |
四、灵活机动的博物馆公众教育:微型主题展 |
五、人体生物科学技术内容主题展 |
第五章 拓展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 |
第一节 消失的边界: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与边界拓容 |
一、布尔迪厄的文化区隔理论与博物馆公共性的创生 |
二、当代艺术和博物馆的公共性 |
三、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价值与实践意义 |
第二节 当代医学博物馆公共性应有的审美表征 |
一、生物艺术品和新标本艺术赋予新的审美特征 |
二、艺术再造医学博物馆现代展陈语境 |
三、艺术融入医学博物馆的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 |
四、医学和艺术并行:医学艺术混合展 |
五、医学和艺术的融合:医学专家和艺术家合作 |
第三节 医学美术在传播医学知识和拓展公共性上的作用 |
一、医学美术的传播力:一图胜过千百字 |
二、医学插图展现艺术家和医学的完美融汇 |
三、超级写实主义雕塑表现人体医学的科学细节 |
四、医学三维动画展示生命和疾病的机制 |
第四节 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是一个系统工程 |
一、用普惠美学思想指导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建设 |
二、医学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多学科专业的培训 |
三、数字时代展陈设计中文化再生产的新模式 |
四、建构新型博物馆教育模式与加强公众健康知识的传播 |
五、医学博物馆需融合市场经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运营模式 |
第五节 解析公共性的典型案例:惠康医学博物馆 |
一、惠康信托基金会和惠康典藏博物馆 |
二、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一:公众参与共建文化民主 |
三、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二:当代艺术融合医学艺术 |
四、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三:分享主义与资源共享 |
五、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四:公共性和精英性共存 |
第六章 走向未来的大医学艺术博物馆 |
第一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的界定与意义 |
一、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溯源 |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形成的背景 |
三、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 |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多元化的特点 |
第二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作为公共性的文化空间生产 |
一、增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公众影响力 |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公众影响力的作用机制 |
三、加强医学艺术博物馆公共性的审美表征 |
第三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线上线下的运作机制 |
一、线上大医学博物馆的运作机制 |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智能化的管理系统 |
三、医学健康普及的不仅是医学科学也是社会文化 |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为中心的社区文化健康与福祉联盟 |
第四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建设的(SWOT)可行性分析 |
一、机会与威胁分析(OT)主要是对环境和时势的分析 |
二、优势与劣势分析(SW)主要是对自身优势和劣势的评估 |
三、博物馆企业家在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作用与职能 |
第五节 构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策略 |
一、打造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特色品牌 |
二、寻求艺术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
三、寻求医学专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与医学机构及博物馆的合作 |
五、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主题展要围绕公众关心的健康话题 |
六、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社教部门的规划要反映新时代的述求 |
七、大医学艺术博物馆要应用在多元文化空间生产的管理思维 |
八、大医学艺术博物馆需要寻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的国际合作 |
结束语 |
附录一 、欧美十大医学博物馆 |
附录二、图版索引(按前后顺序)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 |
后记与致谢 |
附件 |
(5)森林康养基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健康危机 |
1.1.2 康养热潮带来的机遇 |
1.1.3 森林康养基地适宜性评价研究的必要性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康养环境研究现状 |
1.2.2 适宜性评价研究与应用 |
1.2.3 森林康养基地适宜性评价面临的问题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1.4.1 技术路线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森林康养基地适宜性评价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森林康养 |
2.1.2 森林康养与传统森林旅游的区别 |
2.1.3 森林康养基地 |
2.1.4 适宜性评价 |
2.1.5 森林康养基地适宜性评价 |
2.2 森林康养基地客体维度研究 |
2.2.1 生态环境基础维度 |
2.2.2 康养环境延伸维度 |
2.3 森林康养基地的主体维度研究 |
2.3.1 康养基地的需求维度 |
2.3.2 康养基地的社会维度 |
2.4 主客体维度交互研究 |
2.5 森林康养基地评价框架模型 |
2.5.1 主客体交互下的单目标评价框架 |
2.5.2 主客体交互下的多目标评价框架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森林康养基地适宜性评价指标 |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含义 |
3.1.2 评价指标筛选基本原则 |
3.1.3 评价指标的构成方法 |
3.1.4 评价指标的选取 |
3.2 森林康养基地适宜性评价评分标准的确定 |
3.3 评价指标以及评价标准研究 |
3.3.1 生态环境基础指标 |
3.3.2 康养环境延伸指标 |
3.3.3 康养主体指标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森林康养基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
4.1 确立评价目标 |
4.2 主客体交互下的单目标评价流程 |
4.2.1 确定评价单元范围 |
4.2.2 评价指标重要性调查 |
4.2.3 判断矩阵与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
4.2.4 森林康养基地适宜性评价单目标评价结果分析 |
4.3 多目标二次修正评价 |
4.3.1 筛选多目标共通评价指标 |
4.3.2 赋值评价指标权重 |
4.3.3 多目标二次修正评价 |
4.3.4 森林康养基地适宜性综合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森林康养基地适宜性评价案例研究 |
5.1 确立评价目标 |
5.2 主客体交互下的单目标评价流程 |
5.2.1 资料收集与分析 |
5.2.2 确定评价单元范围并划分评价单元 |
5.2.3 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
5.2.4 建立评价单元数据库 |
5.3 蔡家川森林康养区单目标适宜性评价结果及分析 |
5.3.1 主导功能森林康养基地适宜性单目标评价结果 |
5.3.2 单目标评价适宜性分布图 |
5.4 多目标二次修正评价结果分析 |
5.5 蔡家川森林康养区发展建议 |
5.5.1 生态优先与保障 |
5.5.2 康养环境延伸维度相关指标得分较低 |
5.5.3 市场普及度与认知度相关指标得分失衡 |
5.5.4 加强需求针对性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6.2.1 主客体维度的交互研究 |
6.2.2 多目标评价框架的建立 |
6.3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老年群体需求视角下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 ——以三明市格氏栲森林康养基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 |
1.1.2 康养旅游模式正在兴起 |
1.1.3 当代背景下研究森林康养意义重大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中老年群体需求研究现状 |
1.2.2 森林康养研究现状 |
1.2.3 研究总结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主要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框架 |
1.5.2 技术路线 |
2 中老年群体需求及森林康养相关理论研究 |
2.1 中老年群体需求相关理论研究 |
2.1.1 中老年群体划分 |
2.1.2 中老年群体生理特征分析 |
2.1.3 中老年群体心理特征分析 |
2.1.4 中老年群体行为活动分析 |
2.1.5 中老年群体需求分类与总结 |
2.2 森林康养的概念及发展前景 |
2.2.1 森林康养概念 |
2.2.2 森林康养的发展前景 |
2.3 森林康养的优势及主要功能 |
2.3.1 氧气 |
2.3.2 芬多精(植物精气、植物杀菌素) |
2.3.3 空气负离子 |
2.3.4 森林产品 |
2.3.5 森林环境 |
2.4 中老年群体需求与森林康养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2.5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2.5.1 生态哲学 |
2.5.2 生态潜意识与生态自我理论 |
2.5.3 心理进化理论 |
2.5.4 亲生命假设 |
2.5.5 注意力恢复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3 相关案例分析 |
3.1 德国:巴登巴登小镇 |
3.1.1 项目概况 |
3.1.2 项目特色 |
3.1.3 借鉴意义 |
3.2 日本:FUFU山梨保健农园 |
3.2.1 项目概况 |
3.2.2 项目特色 |
3.2.3 借鉴意义 |
3.3 韩国:山阴疗养林 |
3.3.1 项目概况 |
3.3.2 项目特色 |
3.3.3 借鉴意义 |
3.4 韩国:国立山林治愈园 |
3.4.1 项目概况 |
3.4.2 项目特色 |
3.4.3 借鉴意义 |
3.5 台湾省:杉林溪森林生态度假园区 |
3.5.1 项目概况 |
3.5.2 项目特色 |
3.5.3 借鉴意义 |
3.6 浙江省:千岛湖森林公园 |
3.6.1 项目概况 |
3.6.2 项目特色 |
3.6.3 借鉴意义 |
3.7 案例启示 |
3.8 本章小结 |
4 中老年群体需求视角下森林康养产品环境营造研究 |
4.1 中老年群体森林康养需求调研与分析 |
4.1.1 中老年群体森林康养需求问卷设计与发放 |
4.1.2 中老年群体森林康养需求问卷分析 |
4.2 森林康养产品的开发与分类 |
4.2.1 森林康养产品的开发 |
4.2.2 森林康养产品的分类 |
4.3 中老年群体需求视角下森林康养产品环境营造 |
4.3.1 五感体验与环境营造 |
4.3.2 森林浴活动与环境营造 |
4.3.3 地形疗法与环境营造 |
4.3.4 森林作业疗法与环境营造 |
4.3.5 森林康养活动的频率 |
4.4 本章小结 |
5 中老年群体需求视角下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策略 |
5.1 规划设计原则 |
5.2 森林康养基地选址及评价 |
5.2.1 森林康养基地选址 |
5.2.2 基地建设适宜性评价 |
5.3 总体布局 |
5.3.1 空间布局 |
5.3.2 功能分区 |
5.4 植物景观规划 |
5.4.1 森林环境选择与保护 |
5.4.2 中老年需求视角下植物群落构建 |
5.5 交通体系规划 |
5.5.1 交通游线规划 |
5.5.2 康养步道设计 |
5.6 森林康养设施规划 |
5.6.1 综合服务设施 |
5.6.2 体验教育设施 |
5.6.3 医疗应急设施 |
5.6.4 配套基础设施 |
5.7 本章小结 |
6 三明市格氏栲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 |
6.1 项目背景 |
6.1.1 区位分析 |
6.1.2 规划背景 |
6.1.3 客群市场分析 |
6.2 基地现状分析 |
6.2.1 地形地貌 |
6.2.2 气候条件 |
6.2.3 水文条件 |
6.2.4 土壤条件分析 |
6.2.5 动植物资源分析 |
6.2.6 人文资源分析 |
6.2.7 现状交通分析 |
6.2.8 格氏栲森林康养基地建设适宜性评价 |
6.2.9 SWOT分析 |
6.3 定位目标 |
6.3.1 规划思路 |
6.3.2 相关规划依据 |
6.3.3 规划原则 |
6.3.4 规划定位 |
6.3.5 规划目标 |
6.4 总体规划 |
6.4.1 功能分区 |
6.4.2 客群定位 |
6.4.3 规划总平面图 |
6.5 分区规划与专项 |
6.5.1 栲林生态核心区 |
6.5.2 栲林静修区 |
6.5.3 栲居综合服务区 |
6.5.4 栲居民宿区 |
6.5.5 森林作业体验区 |
6.5.6 森林运动康健区 |
6.6 总体专项 |
6.6.1 总体植物专项 |
6.6.2 驳岸规划专项 |
6.6.3 交通系统专项 |
6.6.4 森林康养设施专项 |
6.6.5 康养活动与节事策划 |
6.7 经济技术指标 |
7 总结与讨论 |
7.1 研究总结 |
7.2 经验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中老年群体森林康养需求调查问卷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附件 |
(8)基于康复疗养景观的都市农业公园规划设计探索 ——以北京市房山区长阳农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亚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
1.1.2 人口老龄化加剧 |
1.1.3 都市农业的蓬勃发展 |
1.1.4 康复疗养景观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基于康复疗养景观的都市农园公园研究概况 |
1.4.1 康复疗养景观研究概况 |
1.4.2 都市农业公园研究概况 |
2 相关概念概述及理论依据 |
2.0 康复疗养景观概述 |
2.0.1 概念阐述 |
2.0.2 康复疗养景观的类别 |
2.0.3 康复疗养景观的特征 |
2.1 都市农业公园概述 |
2.1.1 概念阐述 |
2.1.2 都市农业公园的功能 |
2.1.3 都市农业公园的具体形态 |
2.2 相关理论概述 |
2.2.1 恢复性环境理论 |
2.2.2 环境行为学理论 |
2.2.3 五感疗法理论 |
2.2.4 园艺疗法理论 |
2.2.5 养生农业理论 |
2.2.6 传统中医养生理论 |
3 基于康复疗养景观的都市农园公园规划设计要点 |
3.1 基于康复疗养景观的都市农业公园设计原则 |
3.1.1 生态性原则 |
3.1.2 可持续发展原则 |
3.1.3 文化性原则 |
3.1.4 人性化原则 |
3.2 针对不同使用者在康复疗养农业园中的设计要点 |
3.2.1 老年人的行为特性及其设计要点 |
3.2.2 儿童的行为特性及其设计要点 |
3.2.3 亚健康人群行为特性及其设计要点 |
3.2.4 残障人士行为特性及其设计要点 |
3.3 康复疗养景观在都市农业公园中的实现手段 |
3.3.1 环境康养——被动接受型 |
3.3.2 行为康养——主动参与型 |
3.3.3 药食康养——膳食调理型 |
3.4 康养旅游项目策划 |
4 典型案例分析 |
4.1 日本山梨市FUFU山梨保健农园 |
4.1.1 项目概况 |
4.1.2 项目特色 |
4.1.3 经验总结 |
4.2 泰国奇瓦颂疗养度假区 |
4.2.1 项目概况 |
4.2.2 项目特色 |
4.2.3 经验总结 |
4.3 北京市房山区草根堂农场 |
4.3.1 项目概况 |
4.3.2 项目特色 |
4.3.3 经验总结 |
4.4 成都多利农庄 |
4.4.1 项目概况 |
4.4.2 项目特色 |
4.4.3 经验总结 |
4.5 台湾清境农场 |
4.5.1 项目概况 |
4.5.2 项目特色 |
4.5.3 经验总结 |
4.6 案例对比总结 |
5 案例实践——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都市农业公园规划设计 |
5.1 项目概况 |
5.1.1 项目区位与周边环境分析 |
5.1.2 基地内部资源环境分析 |
5.1.3 游客市场调研 |
5.1.4 上位规划 |
5.2 规划设计定位与目标 |
5.2.1 规划项目的总体定位 |
5.2.2 规划设计的目标 |
5.2.3 设计策略 |
5.3 总体规划 |
5.3.1 总体规划设计 |
5.3.2 规划结构设计 |
5.4 分区详细设计 |
5.4.1 湖滨怡养区 |
5.4.2 山林悠养区 |
5.4.3 药蔬食养区 |
5.4.4 园艺康养区 |
5.4.5 活力疗养区 |
5.4.6 禅意冥养区 |
5.5 康复疗养专项规划 |
5.5.1 康复疗养项目策划 |
5.5.2 康养疗法设计与环境植物设计 |
5.5.3 康养节事活动策划 |
5.5.4 康养游览线路规划 |
5.5.5 康复疗养建筑设计 |
5.5.6 康养构筑与设施设计 |
5.5.7 康养标识导览系统设计 |
5.5.8 康养旅游合作运营机制 |
5.6 其他专项规划 |
5.6.1 道路系统设计 |
5.6.2 竖向设计 |
5.6.3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
5.6.4 铺装设计 |
5.6.5 照明设计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基于康复疗养景观的长阳农场规划设计调查问卷》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附件 |
(9)X生物科技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X生物科技公司的外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X生物科技公司的基本情况介绍 |
第二节 X生物科技公司的宏观环境分析 |
一 政治法律环境 |
二 经济环境 |
三 社会环境 |
四 技术环境 |
第三节 X生物科技公司的行业环境分析 |
一 X生物科技公司的“五力竞争模型”分析 |
二 行业生命周期分析 |
第三章 X生物科技公司的内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X生物科技公司的内部资源分析 |
一 实物资源 |
二 信息化资源 |
三 技术资源和知识产权 |
四 财务资源 |
五 人力资源 |
第二节 X生物科技公司的内部能力分析 |
一 运营能力 |
二 创新能力 |
三 营销能力 |
四 管理能力 |
第三节 X生物科技公司的价值链分析 |
第四章 X生物科技公司的发展战略制定 |
第一节 X生物科技公司SWOT分析 |
一 SO策略 |
二 WO策略 |
三 ST策略 |
四 WT策略 |
第二节 X生物科技公司愿景和战略目标 |
第三节 X生物科技公司多元化发展战略制定 |
一 抗生素产品 |
二 非抗生素类饲料添加剂产品 |
第四节 X生物科技公司多元化发展战略实施 |
一 国内市场 |
二 国外市场 |
三 整合全球资源,开展进出口贸易 |
第五章 X生物科技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保障 |
第一节 战略领导力保障 |
第二节 组织保障 |
第三节 财务保障 |
第四节 人力资源保障 |
第五节 企业文化保障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动物伦理中的权利与福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依据和选题意义 |
二、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
第1章 动物伦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 动物伦理的国外研究现状 |
1.1.1 动物伦理的理论流派 |
1.1.2 动物伦理的发展趋势 |
1.1.3 动物伦理的研究不足 |
1.2 动物伦理的国内研究现状 |
1.2.1 引进和介绍阶段:囿于生态环境伦理视野 |
1.2.2 评价和创新阶段:涉及权利与福利的问题 |
1.2.3 探索和发展阶段:聚焦动物伦理新兴议题 |
第2章 动物权利理论的问题及论争 |
2.1 动物权利理论的依据 |
2.1.1 内在价值依据 |
2.1.2 感觉能力依据 |
2.1.3 自我意识依据 |
2.1.4 生态神学依据 |
2.2 动物权利理论的问题 |
2.2.1 动物权利理论的依据不足 |
2.2.2 动物权利理论的内在矛盾 |
2.2.3 动物权利理论的立场分歧 |
2.3 动物权利理论的论争 |
2.3.1 动物权利的有无之争 |
2.3.2 动物权利的内涵之争 |
2.3.3 动物权利的界限之争 |
第3章 动物福利理论的问题及困境 |
3.1 动物福利理论的依据 |
3.1.1 同情情感依据 |
3.1.2 卫生保健依据 |
3.1.3 肉类品质依据 |
3.2 动物福利理论的问题 |
3.2.1 动物福利理论缺乏哲学基础 |
3.2.2 动物福利理论漠视死亡问题 |
3.2.3 动物福利理论排斥权利思想 |
3.3 动物福利理论的困境 |
3.3.1 道德冲突 |
3.3.2 法律障碍 |
3.3.3 贸易壁垒 |
第4章 动物权利理论辩正 |
4.1 批判和克服动物伦理中的道德虚无主义 |
4.1.1 克服人与自然相敌对的虚无主义 |
4.1.2 批判和克服动物伦理中的道德虚无主义 |
4.2 论证动物的基本权利 |
4.2.1 权利概念的历史辨析 |
4.2.2 动物权利概念的重新解读 |
4.2.3 动物权利理论辩正——论证动物的基本权利 |
第5章 动物福利理论探新 |
5.1 动物福利理论的基本原则——动物伦理的功利原则和人道原则 |
5.1.1 平等原则——理想型动物伦理的应用原则 |
5.1.2 功利原则——实用型动物伦理的应用原则 |
5.1.3 人道原则——底线型动物伦理的应用原则 |
5.2 动物福利理论的行为准则——动物伦理的绝对命令 |
5.2.1 动物伦理中的“是-应该”的休谟难题 |
5.2.2 动物伦理的绝对命令——禁止肆意伤害动物 |
5.3 动物福利理论的实践规范:动物伦理的绝对命令的行为贯彻 |
5.3.1 禁止肆意杀害动物 |
5.3.2 禁止肆意虐待动物 |
5.3.3 禁止肆意侵害和破坏动物的栖息地和生存环境 |
第6章 动物科技伦理研究 |
6.1 动物福利中的科技手段 |
6.1.1 人造肉技术 |
6.1.2 动物实验替代方法 |
6.1.3 无痛苦屠宰技术 |
6.1.4 人与动物对话技术 |
6.2 动物伦理中的人工智能 |
6.2.1 动物伦理中的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 |
6.2.2 动物伦理中的“人-人工智能-动物”的三元伦理关系 |
6.2.3 动物伦理中的人工智能的道德责任确证 |
6.2.4 动物伦理中的人工智能的基本原则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四、国际动物保健市场概述(论文参考文献)
- [1]BCD公司海参蛋白肽粉研发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于鹏凯. 山东大学, 2021(12)
- [2]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研究[D]. 李泽明. 中国政法大学, 2021(08)
- [3]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D].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4]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重心下移一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的决定[J]. 广州市人民政府. 广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S1)
- [5]森林康养基地适宜性评价研究[D]. 宋子健.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中老年群体需求视角下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 ——以三明市格氏栲森林康养基地为例[D]. 李松阳.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8]基于康复疗养景观的都市农业公园规划设计探索 ——以北京市房山区长阳农场为例[D]. 范晓玥.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9]X生物科技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王宁. 郑州大学, 2020(03)
- [10]动物伦理中的权利与福利问题研究[D]. 曹文斌. 湘潭大学,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