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冻土研究与工程实践三十年

中国冻土研究与工程实践三十年

一、中国冻土研究与工程实践三十年(论文文献综述)

黄小铭[1](1988)在《我国寒区道路工程中冻土问题研究的回顾》文中指出 道路是寒区开发与建设的先驱。三十年来,寒区道路工程的建设规模与水平正在不断地扩大和提高。若以0℃等温线为界,在我国约200×104km2的寒冷地区,已分布有13000km的公路和近3000km的铁路,它们与专用铁路、简易公路和寒区运材公路等构成了延长数万公里的纵横交错的寒区道路网,为寒区工农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我国的寒区,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及西南的高海拔地区,存在着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因此道路工程的选线、设计、施工与养护,均具有不同于一般地区道路的特点。尤其是作为寒区主体的多年冻土地区,道路工程所反映出的地质、地理、地貌、

陈肖柏,童伯良,丁靖康,周长庆[2](1979)在《中国冻土研究与工程实践三十年》文中指出 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是我国冻土研究与工程实践大力开展、冻土学形成与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五十年代里,随着各项基本建设工程的兴建,特别是大兴安岭林业资源的开发和青藏高原公路的修筑,为我国冻土学积累了相当多的资料与建设经验。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铁路、公路、水利、建筑、科研、林

马巍,王大雁[3](2012)在《中国冻土力学研究50a回顾与展望》文中指出中国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面积分别占国土面积的21.5%和53.5%。在这些地区,地表层都被一层冬冻夏融的冻结-融化层覆盖,作为地基的冻结-融化层,在其冻融过程中土体性质受气温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上部建筑物的稳定与安全,因此,在冻土地区进行水利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及交通运输工程的建设,就必须对冻土及其与工程建筑物相互作用的一系列工程冻土学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解答,以确保冻土地基上工程建筑物的稳定性、耐久性及经济合理性。简要回顾了中国冻土力学的创始和发展过程,阐述了冻土力学在强度与变形、本构模型研究、水热过程研究、冻土与结构物相互作用研究及冻土力学测试技术的发展等5个方面的成就,并根据冻土力学学科特点、工程建设对冻土力学发展的要求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展望了冻土力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李宇白[4](2020)在《冻融风化对岩石力学性能和油气储集条件的影响作用研究》文中认为寒区长期冻融风化作用对岩石力学性能的影响是岩石力学和工程地质研究的前沿问题,同时冻融风化作用产生的裂隙(裂缝)对含油气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对于冻融风化后岩石力学性能、裂隙演化及其对油气储集的影响还处于探索阶段,是国际石油地质和工程地质研究的前沿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论文通过系统试验与模拟,在探讨冻融风化对岩石力学性质、裂隙发育机制基础上,结合高寒冻土区羌塘典型含油气盆地分析,探讨冻融裂隙对天然气水合物储集条件的影响和控制作用。论文通过冻融试验、无损检测、冲击压缩试验、数值模拟、本构方程建立、岩芯观察等方法总结归纳,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1)通过对冻融风化成因以及冻融损伤细观研究,提出岩石的冻融风化是由岩性、水饱和度、冻融循环次数、周期和温度等综合因素耦合的复杂劣化过程;其宏观表现为孔隙和微裂隙的发育,并建立了冻融循环与裂隙发育的关系。(2)通过对冻融损伤岩石试件的力学试验,认为冻融风化作用对岩石抗压强度具有明显弱化效应;应变率和围压对抗压强度具有明显强化效应。(3)通过对冻融循环后岩石冲击压缩试验的数值模拟,得出单轴冲击压缩试件轴心受压、轴向压缩的同时径向膨胀,其拉伸应变达到极限而出现劈裂破坏;进而提出围压作用可抑制或暂缓试件的破碎、并能有效提高岩石抗压强度。(4)依据岩石的损伤演化理论,结合试验研究和数值分析的成果建立了统计损伤演化方程;并基于元件模型的思想,构建出一套包括单轴和有围压存在的考虑冻融损伤因素的粘弹塑性动态本构模型。通过改进的差分进化和梯度下降法对建立的动态本构方程进行参数识别运算,反演分析确定特征参数,并通过试验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5)通过冻融试验和裂隙发育演化研究,结合羌塘盆地钻井岩芯裂隙和渗透率、孔隙度分析,识别出4类与冻融作用有关的裂隙,初步得出了各类裂隙的识别标志和识别方法,提出冻融风化作用产生的裂隙对盆地储集物性具有显著的影响,盆地在310-350m岩石渗透率和孔隙度的快速增加主要受冻融作用产生的裂隙控制,并且在盆地具有普遍性。

王兰民,马巍,陈正汉,凌贤长,姚仰平,栾茂田,缪林昌,唐晓武[5](2006)在《特殊土工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与展望》文中指出特殊土因其独特、复杂的工程力学性质和较高的致灾性,引起了国内外诸多研究者的极大兴趣。与特殊土相关的工程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我国广泛分布的黄土、冻土、膨胀土和新近沉积软土等典型的特殊土所造成的(或有可能造成的)灾害日益显著,工程问题日趋突出。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特殊土工程中存在的关键科学理论问题越来越成为政府、工程界和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回顾特殊土工程发展历史、论述其关键的科学问题、综述该领域近20年来国内外主要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展望了今后10-15年内的基本发展趋势,提出了该领域应重点发展的研究方向与课题。

冯广利[6](2009)在《我国冻土路基工程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文中指出回顾了中国冻土路基研究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成果和历史脉络,重点介绍了青藏高原路基工程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果.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青藏铁路工程的建设,我国在冻土路基基础理论、路基稳定性技术和理论模型和模拟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队伍迅速成长,特别是在冻土路基设计原则和理念的创新和进步世界瞩目,为将青藏铁路建设成世界一流的高原铁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青藏铁路的建设为如何修筑多年冻土路基提供了广阔的试验平台,不论从冻土路基设计理论、计算理论、路基稳定性技术等方面,还是新材料、新技术使用方面都可使冻土区路基修筑技术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最后,基于冻土路基工程研究的实际和未来国家需求,提出了本学科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需重点关注之处.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7](2015)在《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文中提出为了促进中国隧道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各国隧道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在总结中国隧道工程建设历程和现状、技术发展与创新的基础上对未来隧道工程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然后分别从钻爆法、盾构工法、沉管工法、明挖法和抗减震设计等方面对隧道工程设计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进而从不同工法(钻爆法、盾构工法、TBM、沉管工法、明挖法)的角度对隧道施工技术进行了详尽剖析;最后从运营通风、运营照明、防灾救灾、病害、维护与加固等方面对隧道运营环境与安全管理进行了全面阐述,以期为隧道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李广信,张在明,沈小克,陈雷,刘松玉,魏弋锋,陈云敏,王育人,高大钊,卞昭庆,高晓军,介玉新[8](2006)在《岩土工程篇》文中指出一、岩土工程及其发展概述 (一)岩土工程学科认识的发展岩土工程被认为是由土力学、岩石力学和工程地质以及相应的工程和环境学科所组成的。它服务于不同的工程门类、建筑、水利、水电、交通、铁路、航空机场、水运、海洋、石油、采矿、环境、军事,甚至航天等各个工程领域都离不开岩土工程。它对于国民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张植松[9](2017)在《工程实践的异化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当今我们生活的时代,没有什么能像工程实践活动那样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如此广泛与深刻,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由各种无形和有形的工程所构成的网络之中。工程实践活动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基本物质生活条件,还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与精神面貌。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当代人类社会的文明就是一种工程文明。自古至今,人类建造了各种各样的工程,有些工程在当时确实发挥了人们预想的功能,比如中国古代修建的万里长城,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帮助抵御了游牧民族的入侵,保证了中原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而在长江上修建的三峡工程虽然至今争议不断,但其独有的防洪、发电和航运的三大功能,在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的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而我们在感激各种工程带给我们福祉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一些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金钱所建构的工程由于各种原因而倒坍、损毁或提前报废,甚至会造成无数人的死伤,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工程的价值问题。我们把这种与工程实践活动的最初愿望相偏离、甚至背道而驰的情况称之为工程实践的异化。现阶段研究工程实践的异化问题不仅对我们当前正在开展的工程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而且也有利于从理论上对工程实践的异化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归纳总结。本文着重探讨工程价值论,以工程实践活动的异化问题为研究主题。首先,笔者从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来追寻工程实践活动的发展历程,力求弄清楚工程和工程实践的确切涵义,只有把这些概念搞清楚了,我们才能对工程实践活动的异化问题做进一步的分析和论证。接着从概念演化和历史发展的维度来探讨异化概念的涵义,尝试用异化概念及其理论来探究工程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背离原来工程价值的问题,并结合价值的主客体之间关系来定义出工程实践的异化所指代的具体含义。即工程实践活动与人们的最初愿望相偏离,甚至背道而驰,产生了各种违背人们意愿、不符合人们价值期望的结果,这些情况都可以被称为工程实践的异化问题。然后把工程实践活动的异化所具有的特点总结为潜在性、危害性和不可逆性,并分别指出了它们的具体涵义。接着,笔者总结了工程实践异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中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我国的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和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这两个例子来阐释工程实践的异化问题。然后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分别分析工程实践异化的产生原因,最后从观念转变、提高工程技术人员伦理道德素质、强化规章制度建设和技术创新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工程实践异化的具体措施。

杨志江[10](2019)在《基于与地层共同作用的深厚土层冻结壁变形规律与设计方法》文中研究指明针对400~800m深厚土层冻结壁设计问题,本文综合采用解析分析、数值模拟和工程实测方法,研究了“开挖卸荷”和“与地层共同作用”实际工况条件下冻结壁的受力和变形规律,构建了冻结壁弹塑性设计新方法,通过实际工程验证了新理论的适用性和可靠性。首先,分析了凿井过程中冻结壁的实际工况特点,建立了“开挖卸荷”和“与地层共同作用”工况下冻结壁的平面应变力学模型;推导了冻结壁和地层应力和变形的解析解,获得了冻结壁临界地压和变形的表达式,揭示了地层对冻结壁受力和变形的影响规律,比较了共同作用模型与传统模型的差异。结果表明:受地层抗剪能力影响,冻结壁受力和变形小于传统模型;仅当地层完全不抗剪(剪切模量或强度参数趋于0)时,冻结壁外边界压力和承载能力与传统模型一致,但变形仍小于传统模型;在常见力学参数下,地层多处于弹性状态。因此,深厚土层冻结壁设计应考虑冻结壁和地层的共同作用,以充分利用地层承载能力。其次,考虑冻结壁与地层共同作用编制了凿井施工过程有限元模拟程序,分析了800m深厚土层冻结壁应力和变形场特征及其随施工过程的演变;获得了井筒内部地层冻结状态、施工段高、冻结壁几何参数和冻土力学参数对冻结壁应力和变形的影响规律;分析了平面应变模型解析解与凿井施工模型数值解的差异。结果表明,有限施工段高减小了施工扰动影响范围,使冻结壁外边界接近初始应力状态,进而使外侧地层易于保持弹性状态(所有计算组地层均为弹性);平面应变模型解析解总体反映了冻结壁应力和变形的分布和演变特征,其井帮位移和塑性区范围大于凿井施工模型数值解,按平面应变模型进行冻结壁设计具有较高的安全储备,且可通过减小施工段高和改善井内地层冻结状态有效提高安全储备。再次,基于冻结壁变形规律解析分析和数值计算研究成果,推导了冻结壁厚度设计公式,给出了设计参数的取值方法,构建了冻结壁弹塑性设计新方法;获得了冻结壁设计厚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规律,揭示了新方法与传统方法的异同。结果表明,传统弹塑性设计方法为新方法的特例,新方法利用了地层承载能力,设计的冻结壁厚度小于传统方法(算例表明比传统方法小15%~40%)。最后,采用新方法计算了土层厚度分别为675.6m和753.95m的龙固煤矿北风井(土层厚度首超600m)和万福煤矿风井(土层厚度首超700m)的冻结壁厚度,实测了冻结壁井帮位移、对井壁的变形压力、井壁混凝土应变和钢筋轴力,揭示了600m~800m深厚土层冻结壁变形规律。实测成果和工程总体效果表明,两井筒冻结壁具有足够的稳定性,按新方法设计冻结壁安全可靠且经济合理。本文揭示了600m~800m深厚土层冻结壁变形规律,拓展了传统冻结壁弹塑性设计方法,获得了适用于400~800m深厚土层的冻结壁设计新方法。该论文有图117幅,表41个,参考文献107篇。

二、中国冻土研究与工程实践三十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冻土研究与工程实践三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寒区道路工程中冻土问题研究的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一、勘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二、筑路技术
三、稳定性评价与病害防治
四、今后研究工作意见
    1. 加强寒区道路建设宏观指导方面的研究
    2. 加强寒区道路工程应用理论与应用技术的研究

(3)中国冻土力学研究50a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中国冻土力学发展的历史回顾
    1.1 创立与发展阶段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1.2 全面发展壮大阶段 (1978年~至今)
2 中国冻土力学研究的成就
    2.1 冻土的强度与变形
    2.2 冻土的本构关系研究
    2.3 冻土的水热过程研究
    2.4 冻土与结构物相互作用研究
    2.5 冻土力学测试技术的发展
3 中国冻土力学的发展机遇与选择

(4)冻融风化对岩石力学性能和油气储集条件的影响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岩石在冻融风化后的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3 岩石抗冲击压缩特性研究现状
    1.4 岩石细观损伤研究现状
    1.5 岩石抗冲击压缩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6 岩石动态本构模型研究现状
    1.7 冻融风化对油气地质条件影响研究现状
    1.8 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9 工作量统计
第二章 岩石的力学性能测试技术
    2.1 引言
    2.2 岩石试件制备
    2.3 冻融循环试验技术
        2.3.1 试验装置原理
        2.3.2 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后试件的物理特性
    2.4 CT扫描无损检测技术
    2.5 动态冲击压缩试验
        2.5.1 一维应力波理论及弹性杆的共轴撞击
        2.5.2 弥散效应分析
        2.5.3 试验装置原理
        2.5.4 试验装置的改进
    2.6 主动围压测试技术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冻融损伤劣化机理及细观损伤研究
    3.1 引言
    3.2 岩石冻胀过程机理分析
        3.2.1 冻胀破坏机理
        3.2.2 影响岩石冻胀性的因素
    3.3 冻融风化作用下岩石损伤力学特性分析
        3.3.1 损伤力学基本原理
        3.3.2 冻融风化损伤机制
        3.3.3 影响岩石冻融损伤劣化的因素
    3.4 冻融风化后砂岩初始损伤检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冻融循环作用后岩石的静动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冻融风化后岩石静态压缩性能研究
    4.3 冻融风化后岩石单轴动态冲击压缩性能研究
        4.3.1 单轴动态冲击压缩破碎形态
        4.3.2 单轴动态冲击压缩力学性能分析
    4.4 破碎分形分析
        4.4.1 筛分试验
        4.4.2 分形维数
    4.5 冻融风化后岩石考虑围压的冲击压缩试验
        4.5.1 有围压动态冲击压缩破碎形态
        4.5.2 有围压动态冲击压缩力学性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ANSYS/LS-DYNA有限元的岩石动态冲击数值模拟
    5.1 引言
    5.2 岩石动态冲击数值模拟方法
        5.2.1 有限元软件介绍
        5.2.2 SHPB试验设备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3 SHPB试验数值模拟HJC动态本构模型
        5.3.1 HJC动态本构模型介绍
        5.3.2 HJC模型各参数意义及选取
        5.3.3 关键参数敏感性分析
    5.4 SHPB试验数值模拟分析
        5.4.1 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4.2 试件破碎特征分析
        5.4.3 试件破碎过程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冻融风化后岩石动态损伤本构模型
    6.1 引言
    6.2 冻融风化岩石损伤演化方程
        6.2.1 损伤变量
        6.2.2 考虑冻融风化的损伤演化方程
    6.3 考虑损伤的本构模型构建
        6.3.1 元件模型理论
        6.3.2 考虑损伤的粘弹塑性本构模型
        6.3.3 考虑围压的损伤粘弹性本构模型
    6.4 基于DE-GD算法的本构模型参数反演
        6.4.1 自适应参数差分进化算法(DE)
        6.4.2 梯度下降算法(GD)
        6.4.3 基于改进的SHADE-Adam参数反演算法
    6.5 模型验证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冻融风化对岩石裂隙发育和油气地质条件的影响作用
    7.1 含油气盆地裂隙研究
    7.2 羌塘盆地油气(天然气水合物)地质条件
        7.2.1 羌塘盆地基本地质特征
        7.2.2 油气地质特征
        7.2.3 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条件
    7.3 盆地构造裂隙特征与冻融风化裂隙识别
        7.3.1 构造裂隙与应力分析
        7.3.2 冻融风化裂隙形态特征及识别
    7.4 冻融裂隙对天然气水合物储集物性的影响
        7.4.1 钻井岩芯中冻融裂隙发育特点
        7.4.2 冻融裂隙与储集物性的关系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6)我国冻土路基工程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中国冻土路基研究的历史回顾
    1.1 早期起步
    1.2 多年冻土区路基工程实践
2 中国冻土路基研究的现状
    2.1 冻土路基设计理论
    2.2 冻土路基稳定性技术
    2.3 理论模型和模拟
    2.4 冻土路基稳定性评价
3 中国冻土路基研究的展望

(7)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 引言
1 隧道工程建设成就与展望(山东大学李术才老师提供初稿)
    1.1建设历程
    1.2 建设现状
    1.3 技术发展与创新
        1.3.1 勘测与设计水平不断提高
        1.3.2 隧道施工技术的发展
        1.3.3 隧道工程防灾和减灾技术的进步
        1.3.4 隧道工程结构新材料与运营管理的进步
    1.4 展望
        (1)隧道全寿命与结构耐久性设计
        (2)隧道精细化勘测与地质预报
        (3)岩溶隧道灾害预测预警与控制技术
        (4)水下隧道建设关键技术
        (5)复杂及深部地层大型掘进机施工关键技术
        (6)岩爆与大变形灾害预测预警与控制技术
2 隧道工程设计理论与方法
    2.1 钻爆法(山东大学李术才、李利平老师,长安大学陈建勋、罗彦斌老师提供初稿)
        2.1.1 设计理论
        2.1.1.1 古典压力理论
        2.1.1.2 弹塑性力学理论
        2.1.1.3 新奥法理论
        2.1.1.4能量支护理论
        2.1.1.5 其他理论
        2.1.2 设计模型
        2.1.2.1 荷载-结构模型
        2.1.2.2 地层-结构模型
        (1)解析法
        (2)数值法
        2.1.3 设计方法
        2.1.3.1 工程类比法
        2.1.3.2 信息反馈法
        2.1.3.3综合设计法
        2.1.4 设计参数
        2.1.5 小结
    2.2 盾构工法(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老师提供初稿)
        2.2.1 盾构隧道管片选定及设计
        2.2.1.1 管片类型、接头方式的选择
        2.2.1.2 管片结构设计
        2.2.1.3 管片防水设计
        2.2.2盾构的构造、设计与选型
        2.2.2.1盾构主体设计
        2.2.2.2 盾构刀盘刀具的设计
        2.2.2.3 盾构其他部分的构造与设计
        2.2.2.4 盾构选型
        2.2.3 开挖面稳定
        2.2.4 盾构掘进控制设计
        2.2.4.1 盾构掘进参数控制
        2.2.4.2 盾构掘进姿态控制
        2.2.5 小结
    2.3 沉管工法(同济大学丁文其老师提供初稿)
        2.3.1 沉管管段设计
        2.3.2 防水与接头设计
        2.3.3抗震设计
        2.3.4 防灾研究
    2.4 明挖法(北京工业大学张明聚、郭雪源老师提供初稿)
        2.4.1 明挖隧道基坑设计的主要内容
        2.4.2 设计理论———土压力理论
        2.4.3 设计模型
        2.4.4 设计方法
        2.4.4.1 围护结构设计方法
        2.4.4.2 内支撑体系设计方法
        2.4.4.3 基坑稳定性设计方法
        2.4.4.4 基坑变形控制设计方法
        2.4.5 其他
    2.5 抗减震设计(西南交通大学何川、耿萍、张景、晏启祥老师提供初稿)
        2.5.1 隧道震害
        (1)隧道震害的类型
        (2)隧道震害原因
        (3)隧道震害影响因素
        2.5.2 抗震计算方法
        2.5.2.1 静力法
        2.5.2.2 反应位移法
        2.5.2.3 时程分析法
        2.5.3 抗减震构造措施
        2.5.3.1 抗震构造措施
        2.5.3.2 减震构造措施
        2.5.4 小结
3 隧道施工技术
    3.1 钻爆法(山东大学李术才、李利平老师,长安大学陈建勋、罗彦斌老师,西南交通大学杨其新老师提供初稿)
        3.1.1 钻爆法施工的发展与现状
        3.1.2隧道钻爆开挖技术
        3.1.3 隧道支护技术
        3.1.4 监控量测
        3.1.5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
        3.1.6 隧道突水突泥灾害防控技术
        3.1.7 小结
    3.2盾构工法(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老师提供初稿)
        3.2.1 盾构始发、到达技术
        (1)盾构始发技术
        (2)盾构到达技术
        (3)端头加固
        3.2.2盾构掘进技术
        (1)开挖面稳定控制
        (2)盾构掘进姿态控制
        (3)刀具磨损检测
        3.2.3 管片拼装技术
        3.2.5 壁后注浆技术
        3.2.5带压进仓技术
        3.2.6 地中对接技术
        3.2.7 特殊地层条件施工技术
        3.2.8 盾构施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刀具磨损问题
        (2)管片上浮问题
        (3)高水压、长距离、大直径盾构隧道问题
        3.2.9 盾构施工新技术展望
    3.3 TBM隧道修建技术(北京交通大学谭忠盛老师提供初稿)
        3.3.1 概述
        3.3.2 TBM的工程应用
        3.3.3 TBM制造技术
        3.3.3.1 TBM刀盘刀具研制
        3.3.3.2 大坡度煤矿斜井TBM研制
        3.3.3.3 大直径多功能TBM研制
        3.3.3.4 小型TBM研制技术
        3.3.3.5 TBM再制造技术
        3.3.4 TBM隧道地质勘察技术
        3.3.5 TBM施工选型技术
        3.3.6 TBM洞内组装及拆卸技术
        3.3.7 TBM掘进技术
        3.3.7.1 敞开式TBM掘进
        (1)刀盘刀具设置技术
        (2)不良地质段TBM施工技术
        3.3.7.2 护盾式TBM掘进技术[373-379]
        (1)护盾TBM卡机脱困技术
        (2)护盾TBM预防卡机技术
        3.3.8 TBM长距离出渣运输技术
        3.3.9 TBM施工测量技术
        3.3.10 TBM支护技术[385-387]
        (1)衬砌与TBM掘进同步技术
        (2)复合衬砌施工技术
        (3)管片拼装技术
        3.3.11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388-390]
        3.3.12 TBM新技术展望[337,388-391]
    3.4沉管工法(同济大学丁文其老师提供初稿)
        3.4.1 地基处理
        3.4.2 管节制作
        3.4.3 管节沉放对接
    3.5 明挖法(北京工业大学张明聚、郭雪源老师提供初稿)
        3.5.1 施工原则
        3.5.2 围护结构施工技术
        3.5.2.1 土钉支护施工技术
        3.5.2.2 锚索支护施工技术
        3.5.2.3 灌注桩施工技术
        3.5.2.4水泥搅拌桩施工技术
        3.5.2.5 钢板桩施工技术
        3.5.2.6 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
        3.5.2.7 双排桩施工技术
        3.5.2.8 微型钢管桩施工技术
        3.5.2.9 SMW施工技术
        3.5.2.10 旋喷桩施工技术
        3.5.3 支撑体系施工技术
        3.5.3.1 内支撑施工技术
        3.5.3.2 锚索(杆)施工技术
4 隧道运营环境与安全管理
    4.1 运营环境
        4.1.1 运营通风(长安大学王亚琼、王永东老师,兰州交通大学孙三祥老师提供初稿)
        4.1.1.1 隧道通风污染物浓度标准研究
        4.1.1.2 横向通风研究
        4.1.1.3 纵向通风研究
        4.1.1.4 互补式纵向通风研究
        4.1.1.5 特殊隧道工程通风研究
        (1)高海拔公路隧道
        (2)沙漠隧道
        (3)曲线隧道
        (4)城市隧道
        4.1.1.6 通风控制模式研究
        4.1.1.7隧道通风数值模拟
        4.1.1.8 隧道通风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4.1.1.9 隧道通风现场测试分析
        4.1.1.10 通风理论及软件设计研究
        4.1.2 隧道运营照明(西南交通大学郭春老师、长安大学王亚琼老师提供初稿)
        4.1.2.1 隧道照明光源研究
        4.1.2.2 隧道照明适用性研究
        4.1.2.3 隧道照明节能与安全研究
        4.1.2.4 隧道照明控制模式研究
        4.1.2.5 照明仿真计算及测试
        4.1.3 隧道运营环境研究展望
    4.2 防灾救灾(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老师,长安大学王永东老师,中南大学易亮老师提供初稿)
        4.2.1 隧道火灾
        4.2.1.1 隧道火灾发展规律研究
        4.2.1.2 隧道火灾救援与人员逃生
        4.2.1.3 隧道衬砌结构高温下的力学性能
        4.2.1.4 隧道路面材料阻燃技术
        4.2.2 隧道防爆
        4.2.2.1 隧道内爆炸
        4.2.2.2 隧道外爆炸
        4.2.3 隧道防水
        4.2.3.1隧道水灾害机理研究
        4.2.3.2 隧道水灾防治研究
        (1)水灾害预报探测技术
        (2)突水灾害的治理技术
        4.2.4 隧道防冻
        4.2.4.1 冻胀机理分析和冻胀力研究
        4.2.4.2 寒冷地区隧道温度场
        4.2.4.3 隧道冻害防治研究
    4.3 病害(重庆交通大学张学富、周杰老师提供初稿)
        4.3.1 隧道病害的种类
        4.3.2 隧道病害的分级
    4.4 维护与加固(重庆交通大学张学富、周杰老师提供初稿)
        4.4.1 衬砌加固
        4.4.2 套拱加固
        4.4.3 注浆加固
        4.4.4 换拱加固
        4.4.5 裂缝治理
        4.4.6 渗漏水治理
5 结语

(9)工程实践的异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工程、工程实践及其异化的概念界定
    一、工程和工程实践的涵义
        (一)工程的涵义
        (二)工程实践的涵义
    二、异化的涵义
        (一)异化的滥觞
        (二)马克思对异化的研究
        (三)异化思想的发展
        (四)本文对异化的理解
    三、工程实践的异化涵义
第二章 工程实践异化的具体表现和典型案列分析
    一、工程实践异化的具体表现
        (一)人与自然冲突中工程实践异化表现的最为淋漓尽致
        (二)人与社会诸多方面由于工程实践异化而产生了对立与矛盾
        (三)人与人关系由于工程实践异化而变的不和谐
    二、工程实践异化的典型案例分析
        (一)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实践异化案例分析
        (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工程实践异化案例分析
第三章 工程实践异化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工程实践异化产生的客观原因
    二、工程实践异化产生的主观原因
第四章 解决工程实践异化问题的具体对策
    一、转变观念,从源头上防范工程实践的异化
    二、加强教育,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伦理道德素质
    三、建章立制,规范工程实践过程的运行机制
    四、技术创新,确保工程实践预期目标的优化实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基于与地层共同作用的深厚土层冻结壁变形规律与设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冻结壁平面应变模型解析分析
    2.1 力学模型
    2.2 单个圆筒的弹性和塑性通解
    2.3 冻结壁和地层的通解
    2.4 共同作用的求解
    2.5 共同作用解的有限元验证
    2.6 平面应变模型假设合理性的有限元验证
    2.7 共同作用解的分析与讨论
    2.8 本章结论
3 凿井过程中冻结壁变形规律的数值模拟
    3.1 计算模型
    3.2 弹塑性时冻结壁的基本力学特征与变形规律
    3.3 流变性对冻结壁变形规律的影响
    3.4 本章结论
4 基于与地层共同作用的冻结壁设计方法
    4.1 冻结壁设计方法的构建
    4.2 冻结壁弹性设计方法分析
    4.3 冻结壁弹塑性设计方法分析
    4.4 冻结壁塑性设计方法分析
    4.5 本章结论
5 冻结壁变形规律的工程实测研究
    5.1 万福煤矿风井工程实测
    5.2 龙固煤矿北风井工程实测
    5.3 本章结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成果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中国冻土研究与工程实践三十年(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寒区道路工程中冻土问题研究的回顾[J]. 黄小铭. 冰川冻土, 1988(03)
  • [2]中国冻土研究与工程实践三十年[J]. 陈肖柏,童伯良,丁靖康,周长庆. 冰川冻土, 1979(02)
  • [3]中国冻土力学研究50a回顾与展望[J]. 马巍,王大雁. 岩土工程学报, 2012(04)
  • [4]冻融风化对岩石力学性能和油气储集条件的影响作用研究[D]. 李宇白.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5]特殊土工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与展望[A]. 王兰民,马巍,陈正汉,凌贤长,姚仰平,栾茂田,缪林昌,唐晓武. 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 2006
  • [6]我国冻土路基工程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 冯广利. 冰川冻土, 2009(01)
  • [7]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5(05)
  • [8]岩土工程篇[A]. 李广信,张在明,沈小克,陈雷,刘松玉,魏弋锋,陈云敏,王育人,高大钊,卞昭庆,高晓军,介玉新. 工程建设技术发展研究报告, 2006
  • [9]工程实践的异化问题研究[D]. 张植松. 苏州科技大学, 2017(08)
  • [10]基于与地层共同作用的深厚土层冻结壁变形规律与设计方法[D]. 杨志江.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中国冻土研究与工程实践三十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