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型冬油菜北移可行性初探

白菜型冬油菜北移可行性初探

一、甘蓝型冬油菜北移可行性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米文博,刘自刚,徐春梅,邹娅,徐明霞,郑国强,曹小东,方新玲[1](2021)在《低温胁迫下甘蓝型冬油菜蛋白质组学及光合特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探明低温胁迫对甘蓝型冬油菜光合特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抗寒性不同的两种甘蓝型冬油菜,在低温(-4℃)处理下对其蛋白质组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温处理下,甘蓝型冬油菜叶片萎蔫下垂,叶绿体膜质出现不同程度的破裂,叶绿体基质出现断裂,保卫细胞淀粉粒由多变少、由大变小。气孔处于关闭或半关闭状态,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增加,气孔导度(Gs)、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减小,相较于强抗寒品种,冷敏感品种受害症状更明显。2-DE和PDQuest8.0.1软件对强抗寒品种分析表明,低温胁迫下具有显着差异蛋白点414个,对表达变化量在2倍丰度以上的24个蛋白点进行质谱分析鉴定。成功鉴定出的20个蛋白参与能量代谢、氧化磷酸化、氨基酸代谢、光合生物的固碳作用和光合作用蛋白等过程。综上,低温胁迫下,冷敏感品种气孔关闭,叶绿体受损,进而使其净光合速率下降,淀粉积累量减少,导致其越冬困难;强抗寒品种气孔不完全关闭,叶绿体受损较小,且与光合作用相关的蛋白上调表达,净光合速率下降较小,淀粉粒积累较多,能安全越冬。本研究揭示了甘蓝型冬油菜低温胁迫下光合适应机制,为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育种提高理论依据。

郑国强,刘自刚,魏家萍,李诚德,曹小东,方新玲,董小云,李辉,米文博,徐春梅,徐明霞,邹娅[2](2021)在《北方强冬性区白菜型冬油菜临界安全越冬率及产量补偿效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以3个不同抗寒性的白菜型冬油菜品种为材料,在模拟不同越冬条件下,探讨越冬率对强抗寒性白菜型冬油菜产量、株型性状、角粒性状、生育期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越冬率在30%~100%范围内,随越冬率的增加,白菜型冬油菜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陇油7号、冬油2号越冬率为85%时产量分别为4 462.2 kg·hm-2和4 057.0 kg·hm-2,达到最高值;天油4号越冬率为90%时产量最高,为3 591.8 kg·hm-2。方差分析表明,陇油7号和天油4号越冬率大于75%,冬油2号越冬率大于70%时,越冬率变化对其产量水平无显着影响,而越冬率低于这一阈值时,其产量显着降低。回归分析表明,白菜型冬油菜越冬率与其产量的关系符合线性模型;相关性分析表明,白菜型冬油菜越冬率变化与植株分枝部位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单株分枝数、角果长度和数量、粒数和粒重、单株重量等呈显着负相关(P<0.05),种子、角果和侧枝的干鲜质量及蔗糖含量与越冬率变化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P<0.01或P<0.05)。因此,冬前播种密度保持在65万株·hm-2时,我国北方强冬性区白菜型冬油菜安全越冬临界值范围为70%~75%,不同品种的安全临界越冬率存在差异;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白菜型冬油菜的分枝和结实性能,对返青群体不足导致的产量损失具有补偿效应。

卢川,翟黎芳,李悦有[3](2021)在《冀中南地区冬油菜与夏播作物轮作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在冀中南地区,随着限水压采区域的扩大,人们开始寻找替代冬小麦的越冬作物。而冀中南地区冬油菜种植面积扩大,成为替代冬小麦的首选作物。选择鹿泉、南宫、肥乡为试点,分别利用甘蓝型和白菜型冬油菜品种各3个,在露地条件下进行试验。首先,利用越冬率和产量,对不同类型冬油菜在冀中南地区种植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发现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的抗寒性优于甘蓝型,种植冬油菜时首选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然后,利用灌水量、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通过比较冬油菜与冬小麦的种植效益对冬油菜替代冬小麦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发现冬油菜较冬小麦节水,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较好,可以替代冬小麦。最后,利用生育期拟合度对冬油菜(白菜型)与10种夏播作物(7种不同类型的玉米,大豆、谷子和超早熟棉)轮作模式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进行了田间验证试验,结果显示,冬油菜除不宜与超早熟棉轮作外,与其他试验作物均可进行轮作,其中与早熟玉米、糯玉米和谷子轮作较好。研究结果为冀中南地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

王万鹏[4](2021)在《白菜型冬油菜适应低温过程中的DNA甲基化响应》文中提出为探究DNA甲基化在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演化形成中的作用,以来自不同环境选育的白菜型冬油菜为试验材料,通过半致死温度、DNA甲基化抑制剂处理对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分析试验材料间抗寒性差异;分析低温胁迫下不同抗寒性试验材料DNA甲基化水平和模式的变化,对DNA甲基化差异条带进行回收、克隆、测序,进行BLAST序列比对,以期筛选得到形成抗寒性差异相关的关键基因;并对筛选得到的差异甲基化基因进行克隆,并进行表达分析与生物信息学分析。为解析低温适应过程中环境DNA甲基化调控机理、挖掘强抗寒性白菜型冬油菜种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育种环境选育的材料半致死温度具有显着差异,其中吉林范家屯和山西大同选育的材料2018-FJT、DT-7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16.04℃、-15.98℃,抗寒性最强;发现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的形成和育种环境显着相关,抗寒性的形成与育成环境纬度、年平均气温呈极显着正相关。5-aza C处理对不同抗寒性材料的萌发期生长具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1000μmol/L处理显着抑制其根生长;5-aza C处理对参试材料抗御低温胁迫起主要作用,与对照相比四个抗寒性不同的材料在低温下的REC和MDA含量显着,且抗寒性较弱的材料CT-2360增幅最高,达到291.7%,5-aza C处理能够显着降低REC和MDA含量,缓解低温对材料的损伤;且有利于强抗寒性材料DT-7的Pro含量积累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减少;低温处理过程中,CT-2360、MXW-1、2018-FJT、DT-7四个不同抗寒性材料的SOD、POD、CAT活性均上升,以低温处理5d最显着(P<0.05),其中2018-FJT的SOD活性增幅最高,为45.85%,且在POD活性中表现为DT-7的增幅最大,为460%,而在CAT活性中表现为CT-2360材料增幅321.02%最显着;5-aza C处理后,四个材料在低温过程中的SOD、POD、CAT活性均显着增加。低温下强抗寒性材料2018-FJT甲基化水平降低的快,而抗寒性较弱材料CT-2360的甲基化水平降低幅度小;经过5-aza C处理后发生明显的去甲基化作用。2.MSAP分析共筛选出18对多态性较好的引物,扩增出1426个清晰条带,甲基化位点594条,占总扩增条带的41.65%。低温处理后四个材料的总甲基化比率均降低,其中CT-2360的DNA甲基化水平高于其他三个材料;MXW-1、2018-FJT、DT-7的去甲基化程度高于甲基化,分别是22.99%、19.77%、24.35%,而CT-2360中甲基化程度较高,为22.95%;该结果表明较高程度的去甲基化模式与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的形成有关。Blast同源性分析显示,64条特异性片段中有39条片段与已知和假定功能的酶以及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推测这些片段的变化可能导致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发生差异。3.筛选到差异甲基化基因VQ22和未知功能基因LOC103871127进行克隆和表达分析,以MXW-1为例,VQ22基因开放阅读框为591bp,编码196个氨基酸,VQ22蛋白属于不稳定亲水蛋白。预测VQ22蛋白定位在细胞核上,可在70-94个氨基酸上有一个高度保守的VQ结构域。未知功能基因LOC103871127在白菜型冬油菜中的开放阅读框为1347bp,编码448个氨基酸,属于不稳定亲水蛋白,定位在叶绿体上,4个白菜型冬油菜中LOC103871127的同源性达99.02%,三级结构预测可能与NTF2样转肽酶类似。通过低温下的实时荧光定量分析发现,VQ22低温下其保守序列和特异序列在强抗寒性材料2018-FJT中上调表达,而其保守序列在CT-2360中几乎不表达;LOC103871127低温下其保守序列在强抗寒的2018-FJT中上调表达,而其特异序列在不同抗寒性材料中的表达不显着;VQ22和LOC103871127在低温胁迫下发生的不同甲基化模式导致基因表达的上调或下调与白菜型冬油菜对低温环境的适应性密切相关。

祁伟亮[5](2021)在《活性氧在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生长发育和冷胁迫下信号传导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但因抗寒性较差,在北纬35o以北地区越冬较难。为此,课题组通过远缘杂交方式,以冬性甘蓝型油菜(B.napus)Vision与强抗寒白菜型冬油菜(Brassica rape L.)陇油7号杂交创制了新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本研究从生理生化、细胞、分子学等角度出发,旨在明确活性氧(ROS)参与调控强抗寒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生长发育和冷胁迫应激响应机理。1)以母本陇油7号为A基因组探针,GISH结果发现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2n=38)的30条染色体上均检测到A基因组信号,该信号主要分布于中间着丝粒、随体以及短臂位置上的片段易位,推测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的抗寒性与强抗寒白菜型油菜陇油7号A基因(小片段或大片大片段基因)渗入现象有关。2)以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的下胚轴和子叶作为外植体,在MS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2,4-D、6-BA、NAA和Ag NO3构建甘蓝型油菜的再生体系。结果表明:子叶和下胚轴分别在MS+1 mg/L和1.5 mg/L 2,4-D培养基预培养7d后,再以MS+3.0mg/L 6-BA+0.2 mg/L 2,4-D+3 mg/L Ag NO3为最优培养基进行芽的诱导,最后以MS+0.2 mg/L NAA为生根培养基,可得到较好的甘蓝型油菜再生苗。3)在严酷的冬季环境下,强抗寒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为了适应冷胁迫环境,表现出匍匐生长、叶色变为黄绿色或紫色等表型性状,且强抗寒性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的抗氧化酶(SOD、CAT和POD)活力与渗透调节物质(Pro、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的积累均显着的高于弱抗寒性品种天油2238,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清除了体内ROS的积累,降低对细胞的伤害。细胞结果也证明,冷胁迫环境下弱抗寒性品种天油2238的叶肉细胞超微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包括细胞膜膨散、轮廓不清晰、核染色质凝聚、线粒体和叶绿体结构的破坏等。在正常的代谢过程中,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和天油2238均会积累少量的ROS。但在低温胁迫后,ROS会迅速释放,这不仅是局部免疫应答的重要信号,也是细胞间通信的重要信号。但因品种抗寒差异性,强抗寒性品种16VHNTS309细胞内的ROS(H2O2和O2-)积累显着少于弱抗寒性品种天油2238。O2-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O2-存在向周围细胞扩散的迹象,说明ROS信号传递是一个动态过程。O2-细胞定位和DPI验证试验进一步加强了甘蓝型油菜细胞中叶绿体、线粒体、质膜NADPH氧化酶参与形成ROS的观点,且不同组织细胞及同一部位不同组织间ROS的产生机制均存在差异性。该观点也为NADPH酶介导产生的“ROS波”信号传递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研究也证实甘蓝型油菜的维管束组织系统可以完成氧化还原反应信使的合成、信号放大和系统转运,是ROS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之间的远距离信号传递通道,可实现甘蓝型油菜植株的冷胁迫机制响应。4)适量的ROS(H2O2和O2-)也是甘蓝型油菜生长发育所必须的关键分子,研究表明:在正常情况下具有较强细胞分裂能力的根尖分生组织、茎尖分生组织、叶原基、叶边缘和愈伤组织细胞中均检测到O2-信号,这说明O2-积极参与调控细胞分裂。而在幼苗、愈伤组织和种子添加DPI,均有效降低内源ROS的产生,进而抑制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生长发育。但外施0.6%H2O2后,内源ROS显着升高且种子的发芽率可达到67.5%,说明外源H2O2可以有效缓解DPI的抑制作用,进一步证实适量的ROS在调控甘蓝型油菜种子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研究也证明甘蓝型油菜的Bn UBP1与O2-信号积累呈负相关性,Bn UPB1基因的沉默表达能够调控O2-的积累,进而增强细胞的分裂能力,该研究也支持了前人的研究观点:UPB1在调控O2-和H2O2的平衡关系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5)ROS浓度阈值范围探究结果表明:0.3%-0.6%H2O2为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芽的适宜浓度范围。较高浓度的H2O2(0.7%-1.3%)导致ROS酶的清除能力下降,甘蓝型油菜体内产生了较多的ROS(H2O2和O2-),进而对甘蓝型油菜的生长发育起到抑制作用。验证试验证明:1.4%-1.5%H2O2为甘蓝型油菜生长发育发育的半致死H2O2浓度,而当H2O2浓度>2.1%时,会导致甘蓝型油菜种子不发芽、内含O2-、SOD、POD和CAT降到最低值,这说明高浓度外源H2O2导致细胞的死亡,使细胞的渗透能力增强,最终使细胞内积累了高浓度的H2O2,这与DAB染色和H2O2含量测定结果一致。6)基于转录组数据GO和KEGG分析,强抗寒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中有57个通路表现出显着的变化(q Value<0.05),而弱抗寒性甘蓝型油菜天油2238有9个通路表现出显着变化(q Value<0.05),这可能与甘蓝型油菜的抗寒差异性有关。强抗寒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中,与ROS产生、清除相关的维生素B6、过氧化物酶体、自噬体和硫代谢等代谢通路在抗逆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也进步说明,强抗寒性品种具有高效的ROS清除能力,使得细胞中积累较少的ROS。研究已证明,适量的ROS在甘蓝型油菜生长发育和冷胁迫信号传导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且细胞间存在“ROS波”动态信号传递机制。由于冷胁迫后,强抗寒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的Ca2+、MAPK级联途径、转录因子(WRKY)、ABA和H2S等关键信号发生了显着性变化,这进一步暗示:强抗寒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在接受冷胁迫信号刺激后,适量的ROS与Ca2+、MAPK和转录因子(WRKY)、ABA、H2S等关键分子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进而调控耐寒基因的表达,使的16VHNTS309表现出较强的抗寒性。

陈雷[6](2021)在《新疆伊犁地区春油菜种质资源生态适应性研究及综合评价》文中提出【目的】油菜(Brassica napus L.)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可用作油、菜、花、饲、肥、蜜等,是多功能、能重复利用最有效的经济作物,也是一二三产结合最为典型的作物。油菜是新疆地区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占新疆地区油料作物总种植面积的23.34%。种植油菜对于促进新疆油料产业稳定发展和维护地区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新疆伊犁地区昭苏县平均海拔1800m以上,夏季光热资源充足,降雨量丰沛,昼夜温差大,气候冷凉湿润,年平均日照时数2699小时,非常有利于油菜籽粒发育和脂肪的积累,是新疆地区春油菜籽种植的优势区域,占全疆油菜种植面积的50%以上,也被誉为“中国油菜之乡”。油菜不仅是伊犁河谷重要的油料作物,也是当地特色的观赏和蜜源作物,保障油菜稳定生产对新疆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疆伊犁河谷近年来大量引进长江流域、黄淮海流域广泛种植的地方高产油菜品种,在当地进行试种研究。因气候条件、栽培条件和生长环境不同,部分引进的新品种遗传特性和生态适应性会发生改变,但关于引种资源的生态适应性和综合性状评价报道较少。【方法】本文首先采用文献调研法,对我国油菜产业发展历程及油菜种质资源的选育现状进行梳理分析。设置田间小区试验,对伊犁地区2017-2019年从各地引进的甘蓝型油菜新品种(系)30余份材料,在第四师75团、77团等地开展试种研究。采用田间调查法和生物统计学方法,对参试品种农艺学性状和经济性状进行调查统计,并对其含油量进行检测分析,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所有参试品种在当地的适宜性及综合效益做出综合评价,筛选适于新疆伊犁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春油菜品种。【结果】(1)参试品种生长性状:株高在127.33-194.53 cm;生育期最长142 d,最短的是132 d;(2)参试品种经济性状:有效分枝高度32.67-84.00 cm,平均有效分枝数在4-13个,主花序有效长度32.25-67.00 cm,单株平均角果数、角果长度分别在130.33-227.67个、6.40-8.69 cm,主花序角果密度在0.50-1.09,单株产量9.76-26.67 g/株,千粒重在4.1-5.2 g、含油量36.3%-44.8%。(3)参试品种中油菜籽产量排名前5的依次是:中油杂750、阳光158、保油杂D18-6、秦油558、青杂5号,平均亩产在297.24-360.02 kg,有效分枝高度、分枝数、角果数、角果长及千粒重是产量增加的主要贡献因子。油脂含量基本在36.5-44.8%,其中,阳光158含油量最高,保油杂D18-6次之,青杂系列略低于保油杂D18-6,品种间含油量差异显着。【结论】综合性状灰色评判值排名前5的品种依次是:中油杂750、青杂17、阳光158、保油杂D18-6、秦油558,总体上产量构成因子与最终产量建成显着正相关;参试品种中综合性状最优的油菜品种是中油杂750,灰色评判值位居第1,为一级品种,株高为168.33 cm,生育期为140 d。综合各品种产量、含油量表现和各性状指标的灰色评判值,中油杂750、青杂17、阳光158、保油杂D18-6、秦油558、青杂5号适宜在伊犁地区推广种植,并对以上综合性状优良品种进行具体介绍。研究成果可为拓宽新疆伊犁区油菜种质资源及其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祁伟亮,孙万仓,马骊[7](2021)在《活性氧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胁迫应激响应机理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使植物进化出复杂而又巧妙的机制来感知外部信号,并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应性调整。在这种信号整合和决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一类物质是活性氧(ROS)。细胞内、外产生的ROS与Ca2+和电信号相互偶联组成的ROS波,向"友邻细胞"或远端细胞进行快速信号转导,进而伴随着多种信号组分共同完成应激响应表达。而ROS的产生与清除平衡关系决定了ROS在植物生长发育、器官发生和抗逆方面的作用。系统结并讨论了ROS的产生来源、信号传导机制、响应表达及ROS引起的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最新研究进展。为深入了解ROS激活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研究触发信号转导通路,使植物积极、高效地应对各种内在或外源的刺激信号,以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或适应胁迫环境,提供新的观点和见解。

李鹏宇[8](2021)在《基于垄沟集雨模式的轮作冬油菜-夏玉米适播期及适播密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我国油菜种植呈现出“北移西扩”的趋势,北方地区冬油菜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这就使得冬油菜与夏玉米在部分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进行轮作的可行性越来越高。与冬油菜传统种植区的气候条件不同,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常年干旱少雨,而垄沟集雨覆膜的增温保墒效果显着,可有效缓解干旱缺水问题。因此,针对北方广大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易旱地区,基于垄沟集雨模式下冬油菜-夏玉米轮作的播期及密度研究,对于提高该地区光热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灌溉用水、丰富北方农业种植结构、增加农业生产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大田实验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播期及密度对冬油菜和夏玉米生育期内土壤水热环境,生理生长及产量等的影响,并以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作为评价指标,旨在获得适合关中地区的冬油菜-夏玉米轮作生产模式,以期为该地区的冬油菜和夏玉米种植以及进一步研究该轮作模式下作物对水、肥、气、热等的响应状况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垄沟集雨覆膜栽培可显着改善冬油菜和夏玉米生育期内的土壤水热状况,促进了作物生长和产量的提高。覆膜提高了冬油菜和夏玉米生育期内的土壤含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同时降低了耗水量,显着提高了生育前期的0~25cm深度土层的土壤温度。在生理生长方面,冬油菜和夏玉米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地上干物质量和根系干质量增加。相较于平作,成熟期冬油菜的分枝数、角果数和千粒重增加,(9月22日播)产量增加了39.1%~55.9%,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51.2%~64.7%;夏玉米行粒数、穗粗、穗长和百粒重增加,产量增加了39.4%~81.1%,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39.4%~82.0%。(2)垄沟集雨覆膜栽培冬油菜的适播密度要低于平作。增加种植密度,冬油菜个体间的竞争加剧,耗水量增加,土壤温度降低,株高、茎粗和根系干质量下降,主根长、群体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地上干物质量增加,成熟期的分枝数、角果数和千粒重降低。而覆膜冬油菜长势更优,积累的地上干物质也更多,增加了对有限水肥资源的消耗,相较于平作冬油菜个体间的竞争也更为激烈。本研究表明,垄沟集雨覆膜种植冬油菜的适播密度为10万株/hm2(产量为4658.7kg/hm2);平作冬油菜的适播密度为15万株/hm2(产量为3252.3kg/hm2)。(3)正常播期夏玉米收获后可采用垄沟集雨覆膜的方式复播冬油菜,可保证晚播冬油菜安全越冬,提高冬油菜产量。播期推迟,限制了冬油菜苗期的干物质积累,使成熟期的单株分枝数和角果数减少,千粒重降低,造成产量下降。覆膜显着提高了冬油菜越冬后返青期的土壤含水量,并且随着播期的推迟,覆膜冬油菜越冬后的土壤含水量显着增加。较高的土壤水分含量保证了冬油菜越冬后的快速增长,降低了播期推迟所带来的产量损失。播期由B1(9月22日)推迟为B3(10月12日)时,P1(平作)越冬率仅为30%,产量下降了66.9%,而P2(垄沟集雨覆膜)可以安全越冬,产量下降了28.05%。(4)冬油菜-夏玉米轮作模式下,覆膜夏玉米的生长状况和产量要优于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并且适宜种植密度也相应提高。种植密度的增加,限制了夏玉米个体的生长,使夏玉米生育期内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降低,耗水量增加;灌浆期的茎粗和单株叶面积下降,但株高、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地上干物质量增加;成熟期的行粒数、穗长、穗粗和百粒重下降。播期提前,夏玉米生育期内有效积温和灌浆期日均温增加,灌浆期延长,同一密度处理下的百粒重显着增加。B1(5月28日播)夏玉米在10万株/hm2时获得最高产量,为12522.5 kg/hm2;B2(6月15日播)夏玉米在7.5万株/hm2时获得最高产量,为11492.0 kg/hm2。(5)基于垄沟集雨覆膜栽培的轮作冬油菜-夏玉米,土壤水热状况得到改善,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显着提高。本研究认为,在关中地区于9月下旬采用垄沟集雨覆膜的方式播种冬油菜,冬油菜可于5月下旬收获,后采用垄沟集雨覆膜的方式播种夏玉米,夏玉米可于9月中下旬收获。冬油菜和夏玉米密度均控制在10万株/hm2,可获得最高产量。

郑国强,郭敏明,魏家萍,米文博,徐春梅,徐明霞,邹娅,曹小东,方新玲,崔小茹,董小云,米超,陈其鲜,刘自刚[9](2020)在《强冬性区白菜型冬油菜品质和产量相关性状变异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以11个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系)为材料,探讨白菜型冬油菜由传统种植区(天水)北移至强冬性区种植后,品种(系)的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变异。结果表明,与原产区(天水)相比,北移种植后植株变矮、分枝降低、主花序长度变短、主花序角果减少、根部变小、全株角果数表现出减少的趋势、一次分枝和二次分枝增多,株形变差;角果长度、角粒数、根长等性状有所改善;茎直径与根直径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株高与主花序角果数呈显着正相关(p<0.05);硬脂酸、亚油酸、廿碳烯酸、芥酸和含油量均呈降低趋势,硫苷除会宁试点外其它各点表现出降低趋势,棕榈酸、油酸、亚麻酸呈上升趋势;产量除会宁试点外,其它各点表现降低的趋势,且产量性状对全株角果数表现出极显着的正相关性(p<0.01)。本研究结果能够为白菜型冬油菜的北移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曹小东,刘自刚,米文博,徐春梅,邹娅,徐明霞,郑国强,方新玲,崔小茹,董小云,米超,陈其鲜[10](2020)在《甘蓝型冬油菜北移种植的适应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育成强抗寒新品种/系在高海拔高纬度种植的生态适应性和甘蓝型冬油菜北移的可行性,实现劣质低效白菜型冬油菜品种替代、农田生态改善和产业提升。【方法】以新育成的10个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品系为材料,选择甘蓝型冬油菜原种植区和典型北移生态区为试点,研究了甘蓝型冬油菜强抗寒品种在高纬度、高海拔冷凉区越冬,其生育期、产量、品质、株型等性状的变化。【结果】在原种植区(天水)甘蓝型冬油菜均能安全越冬,北移种植后甘蓝型冬油菜越冬率明显降低。对照品种(甘杂1号)在北移区(白银、定西)种植不能正常越冬;10个强抗寒品种在白银试点均能安全越冬,其越冬率在81%—94%之间;在定西试点越冬率在51%—88%之间,其中6个强抗寒品系可在定西安全越冬(≥75%)。甘蓝型冬油菜北移后生育期延长52—70 d;北移至白银,强抗寒品系产量变幅在-11.05%—44.67%,产量最高达5 170.80 kg·hm-2,定西试点各参试品系产量均明显降低,产量最高为3 392.85 kg·hm-2。北移种植后参试品种株高、分枝部位降低,二次分枝增加,株型变差;全株角果数降低,角粒数、千粒重增加,角粒性状变优。北移后甘蓝型冬油菜含油量、硫苷含量降低,芥酸含量增加。参试品系/种中1个为双低优质强抗寒品系(16NS20H1),1个为低芥酸抗寒品种(甘杂1号)。相关性分析表明,越冬率、产量、株高、分枝部位、主花序长度、含油量、硫苷含量与海拔、纬度显着负相关,与年平均温度、年降水量、无霜期天数、最冷月温度显着正相关;而生育期、二次分枝变化相反。在北移区甘蓝型冬油菜抗倒伏性显着优于白菜型。【结论】育成的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新品系抗寒性比对照(甘杂1号)明显增强,可以在北纬36°12′、海拔2 248 m的地区安全越冬;可通过选择高产优质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品系,提升北方强冬性区冬油菜产量水平和品质营养价值。

二、甘蓝型冬油菜北移可行性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蓝型冬油菜北移可行性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低温胁迫下甘蓝型冬油菜蛋白质组学及光合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果与分析
    1.1 低温胁迫下甘蓝型冬油菜形态特征的变化
    1.2 低温胁迫下甘蓝型冬油菜气孔结构变化
    1.3 低温胁迫下甘蓝型冬油菜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
    1.4 低温胁迫下甘蓝型冬油菜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变化
    1.5 低温胁迫下甘蓝型冬油菜叶片差异蛋白组学分析
        1.5.1 蛋白质图谱及差异表达蛋白点质谱鉴定与分析
        1.5.2 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分析
        1.5.3 RT-q PCR定量分析
2 讨论
3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及处理
    3.2 甘蓝型冬油菜形态特征的观察
    3.3 甘蓝型冬油菜叶片气孔结构的观察
    3.4 甘蓝型冬油菜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测定
    3.5甘蓝型冬油菜叶绿体超微结构的观察
    3.6 甘蓝型冬油菜叶片总蛋白提取与双向电泳分离
    3.7 RT-q PCR定量分析
    3.8 统计分析
作者贡献

(2)北方强冬性区白菜型冬油菜临界安全越冬率及产量补偿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地概况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1.4.1 生育期记载
        1.4.2 产量及农艺性状测定
        1.4.3 干、鲜质量测定
        1.4.4 蔗糖含量测定
    1.5 补偿效应计算方法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越冬率对白菜型冬油菜产量的影响
        2.1.1 白菜型冬油菜小区产量与越冬率的方差分析
        2.1.2 白菜型冬油菜产量与越冬率的回归分析
        2.1.3 不同白菜型冬油菜产量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2.1.4 不同白菜型冬油菜的补偿效应
    2.2 越冬率对白菜型冬油菜农艺性状的影响
        2.2.1 白菜型冬油菜株型性状变化分析
        2.2.2 白菜型冬油菜产量相关性状的变化分析
    2.3 越冬率对白菜型冬油菜生育期的影响
    2.4 越冬率对白菜型冬油菜种子、角果、侧枝干/鲜质量及蔗糖含量的影响
        2.4.1 白菜型冬油菜干/鲜质量的变化
        2.4.2 白菜型冬油菜蔗糖含量的变化
3 讨 论
    3.1 强冬性区白菜型冬油菜的临界安全越冬率及补偿效应
    3.2 越冬率对冬油菜农艺性状、生育期、干/鲜质量及蔗糖含量的影响
4 结 论

(3)冀中南地区冬油菜与夏播作物轮作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1.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2. 1 冬油菜越冬率。
        1.2.2. 2 作物产量。
        1.2.2. 3 种植效益。
        1.2.2. 4 生育期拟合度。
        1.2.3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类型冬油菜品种的越冬率和产量比较
        2.1.1 越冬率
        2.1.2 产量
    2.2 冬油菜替代冬小麦与夏播作物轮作的可行性分析
        2.2.1 冬油菜与冬小麦的种植效益比较
        2.2.1. 1 灌水量。
        2.2.1. 2 经济效益。
        2.2.1. 3 生态效益。
        2.2.2 冬油菜与不同夏播作物轮作的可行性分析
    2.3 冬油菜替代冬小麦与夏播作物轮作的田间验证试验
        2.3.1冬油菜与早熟玉米、超早熟棉和谷子轮作
        2.3.2 冬油菜与糯玉米轮作
3 结论与讨论

(4)白菜型冬油菜适应低温过程中的DNA甲基化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植物抗寒性与低温胁迫
        1.1 形态结构与植物抗寒性的关系
        1.2 生理特性变化与植物抗寒性的关系
        1.2.1 细胞膜系统
        1.2.2 光合作用
        1.2.3 活性氧及抗氧化物酶系统
        1.2.4 渗透调节物质
    2 植物冷适应性机制研究
    3 DNA甲基化与植物抗寒性
        3.1 DNA甲基化的研究方法
        3.2 DNA甲基化与低温胁迫
        3.3 DNA甲基化抑制剂与植物生长发育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5 研究内容
    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DNA去甲基化参与环境选择提高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的生理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主要仪器和试剂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4.1 半致死温度测定及计算
        1.4.2 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测定
        1.4.3 叶片基因组DNA提取
        1.4.4 HPLC分析
        1.4.4.1 DNA的水解
        1.4.4.2 流动相的配置
        1.4.4.3 标准品的配置
        1.4.4.4 DNA甲基化水平计算方法
        1.5 数据处理及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环境条件下选择的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
        2.2 参试材料半致死温度与来源地主要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
        2.3 DNA甲基化抑制剂5-aza C处理对不同抗寒性材料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
        2.4 5-aza C处理对不同抗寒性材料低温下苗期叶片膜特性的影响
        2.5 5-aza C处理对不同抗寒性材料低温下苗期叶片渗透调节能力的影响
        2.6 5-aza C处理对不同抗寒性材料低温下苗期叶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7 白菜型冬油菜DNA的提取及HPLC条件优化
        2.8 胞嘧啶(C)和5 甲基胞嘧啶(5-m C)色谱图及标准曲线和回归方程的建立
        2.9 不同浓度5-aza C处理对低温下DNA整体甲基化水平的影响
    3 讨论
        3.1 不同育成环境对参试材料抗寒性的影响
        3.2 5-aza C处理对不同育种环境选育的材料低温下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3 参试材料抗寒性与DNA甲基化水平
    4 小结
第三章 低温胁迫下白菜型冬油菜DNA甲基化水平和模式变化分析
    1 试验材料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MSAP(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分析
        1.4 特异性片段的回收、克隆及BLAST比对
    2 结果分析
        2.1 预扩增反应及多态性引物的筛选
        2.2 低温胁迫对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
        2.3 低温胁迫对白菜型冬油菜DNA甲基化模式的影响
        2.4 恢复生长对白菜型冬油菜DNA甲基化模式的影响
        2.5 差异甲基化位点的克隆
        2.6 低温胁迫后白菜型冬油菜DNA甲基化特异性片段的序列分析
    3 讨论
        3.1 DNA甲基化水平和模式与植物抗寒性形成的关系
        3.2 不同环境选育的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与特异基因的调控网络相关
    4 小结
第四章 白菜型冬油菜VQ22 和LOC103871127 克隆及实时荧光定量分析
    1 试验材料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RNA提取及c DNA合成
        1.4 引物设计
        1.5 生信分析
        1.6 实时荧光定量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VQ22 和LOC103871127 基因克隆
        2.2 VQ22 基因编码蛋白质特征分析
        2.3 VQ22 蛋白序列比较及系统进化树分析
        2.4 LOC103871127 基因编码蛋白质特征分析
        2.5 LOC103871127 蛋白序列比较及系统进化树分析
        2.6 VQ22 在不同白菜型冬油菜材料中的相对表达量分析
        2.7 LOC103871127 在不同白菜型冬油菜材料中的相对表达量分析
    3.讨论
        3.1 VQ蛋白家族响应非生物胁迫
        3.2 LOC103871127 基因编码蛋白的特性
    4 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5)活性氧在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生长发育和冷胁迫下信号传导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Abbreviation
第一章 绪论
    1.1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资源创制与抗寒研究进展
        1.1.1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的创制与推广
        1.1.2 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抗寒研究进展
    1.2 ROS的信号产生、传导机制及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1.2.1 ROS的产生途径
        1.2.2 ROS的动态信号传递机制
        1.2.2.1 ROS波传递机理
        1.2.2.2 维管束组织在ROS信号传递中的作用
        1.2.3 ROS植物生长发育所必要的关键分子
        1.2.3.1 ROS调控植物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1.2.4 适量的ROS作为逆境响应信号分子
        1.2.4.1 ROS参与MAPK级联反应
        1.2.4.2 ROS与 MAPK信号途径及植物激素(ABA、BR等)存在广泛的互作关系
        1.2.5 过量的ROS不利于植物生长发育
        1.2.5.1 ROS的清除机制
        1.2.5.2 过量的ROS诱导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
    1.3 研究目的意义
第二章 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遗传背景及抗寒生理、生化和细胞学分析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处理
        2.1.2 指标测定方法
        2.1.2.1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方法
        2.1.2.2 组织化学检测方法
        2.1.3 细胞学分析方法
        2.1.3.1 O_2~-亚细胞定位
        2.1.3.2 电镜透射
        2.1.4 甘蓝型油菜染色体核型及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分析
        2.1.4.1 染色体制片
        2.1.4.2 GISH分析
        2.1.5 数据分析方法
    2.2 结果分析
        2.2.1 染色体组核型分析
        2.2.2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 GISH分析
        2.2.3 冷胁迫处理后,甘蓝型油菜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指标分析
        2.2.4 冷胁迫处理后,甘蓝型油菜H_2O_2和O_2~-定性分析
        2.2.5 冷胁迫处理后,甘蓝型油菜组织中ROS(O_2~-)的分布规律
        2.2.6 冷胁迫处理后,甘蓝型油菜细胞超微结构变化
    2.3 讨论
        2.3.1 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16VHNTS309 遗传背景分析
        2.3.2 冷胁迫引起的甘蓝型油菜生理、生化和形态特征差异性变化
        2.3.3 低温胁引起的甘蓝型油菜细胞超微结构差异性变化
        2.3.4 甘蓝型油菜受到冷胁迫应激后发生ROS“爆发”现象
        2.3.5 甘蓝型油菜不同组织细胞中ROS产生机制存在差异性
        2.3.6 甘蓝型油菜组织细胞中产生的ROS是一种动态信号分子
    2.4 小结
第三章 ROS参与调控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生长发育及冷胁迫信号响应传递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处理
        3.1.2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 再生体系建立
        3.1.2.1 愈伤组织诱导培养
        3.1.2.2 愈伤组织分化培养
        3.1.2.3 Ag~+对芽诱导的影响
        3.1.2.4 NAA对生根诱导的影响
        3.1.3 ROS(O_2~-)亚细胞和超微结构定位
    3.2 结果分析
        3.2.1 不同浓度2,4 -D对强抗寒甘蓝型油菜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3.2.2 不同浓度2,4 -D和6- BA对强抗寒甘蓝型油菜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3.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愈伤组织生根的影响
        3.2.4 ROS(O_2~-)在甘蓝型油菜愈伤组织中积累规律
        3.2.5 ROS(O_2~-)参与调控甘蓝型油菜顶端分生组织细胞分裂
        3.2.6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组织细胞中ROS(O_2~-)亚细胞定位
        3.2.7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组织细胞中ROS(O_2~-)信号超微结构定位
    3.3 讨论
        3.3.1 不同浓度生长激素对强抗寒甘蓝型油菜再生体系建立的影响
        3.3.2 ROS(O_2~-)积极参与调控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组织细胞分裂
        3.3.3 线粒体、叶绿体和质膜NADPH是甘蓝型油菜组织细胞ROS的主要来源机制
        3.3.4 维管束组织是ROS信号长距离运输的快速通道
    3.4 小结
第四章 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ROS浓度阈值范围和ROS的动态平衡调节机制分析
    4.1 试验材料及处理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处理
        4.1.2.1 ROS阈值范围探究
        4.1.2.2 ROS致死浓度及半致死浓度验证试验
        4.1.3 指标测定
        4.1.4 UPB1 基因克隆及序列比对分析
        4.1.5 BCIP/NBT显色原位杂交
        4.1.6 数据分析
    4.2 结果分析
        4.2.1 外源H_2O_2对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4.2.2 外源H_2O_2对强抗寒甘蓝型油菜发芽长势的影响
        4.2.3 外源H_2O_2对甘蓝型油菜种子或幼苗内含H_2O_2和O_2~-的影响
        4.2.3.1 内含H_2O_2和O_2~-的定性分析
        4.2.3.1 内含H_2O_2和O_2~-的定性分析
        4.2.4 外源 H_2O_2对甘蓝型油菜种子或幼苗内源 SOD、POD和 CAT的影响
        4.2.5 ROS阈值验证试验
        4.2.6 强抗寒甘蓝型Bn UPB1 基因克隆及亚细胞定位
        4.2.7 甘蓝型油菜Bn UPB1与O_2~-信号关联分析
    4.3 讨论
        4.3.1 O_2~-和H_2O_2在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芽过程中的分布差异性
        4.3.2 Bn UPB1 在强抗寒甘蓝型油菜产生ROS动态平衡调节方面的作用
        4.3.3 适宜H_2O_2浓度促进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芽
        4.3.4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芽半致死H_2O_2浓度阈值分析
        4.3.5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芽致死 H_2O_2 浓度阈值分析
        4.3.6 不同浓度H_2O_2处理后,内含H_2O_2、O_2~-、SOD、POD和 CAT含量变化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外施DPI验证NADPH酶在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生长发育及冷胁迫信号传递中的作用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DPI抑制试验
        5.1.1.1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无菌苗DPI抑制试验
        5.1.1.2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叶和茎愈伤组织DPI抑制试验
        5.1.1.3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种子DPI抑制试验
    5.2 结果分析
        5.2.1 DPI处理强抗寒甘蓝型油菜无菌苗后,O_2~-的分布规律变化
        5.2.2 DIP处理强抗寒甘蓝型油菜愈伤组织后,O_2~-的积累规律变化
        5.2.3 冷胁迫+DPI处理愈伤组织及无菌后,O_2~-的积累规律变化
        5.2.4 DPI处理后的强抗寒甘蓝型油菜愈伤组织、叶和茎H_2O_2和O_2~-含量变化
        5.2.5 DPI处理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种子后,种子的发芽率及ROS规律变化
    5.3 讨论
        5.3.1 NADPH酶介导产生的ROS在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5.3.2 NADPH酶是强抗寒甘蓝型油菜根毛细胞ROS的主要来源途径
        5.3.3 NADPH酶介导产生的ROS在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细胞分裂过程中的作用
        5.3.4 NADPH酶介导产生的ROS在冷胁迫信号传递过程中的作用
    5.4 小结
第六章 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冷应答过程中与ROS产生、清除及信号传导相关的通路分析
    6.1 试验处理及指标测定
        6.1.1 试验处理
        6.1.2 ABA、H2S和 VB6 指标测定方法
        6.1.3 转录组数据测序和分析
        6.1.4 qRT-PCR对差异基因进行验证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转录组测序质量统计
        6.2.2 冷胁迫下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6.2.3 qRT-PCR 分析
        6.2.4 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6.2.5 差异表达基因 KEGG 富集分析
    6.3 讨论
        6.3.1 强抗寒和弱抗寒甘蓝型油菜ROS清除机制差异性分析
        6.3.1.1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维生素B_6的合成可有效清除体内过量的ROS
        6.3.1.2 过氧化物酶体在甘蓝型油菜细胞内维持ROS平衡的作用
        6.3.1.3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硫代谢在ROS清除机制中的作用
        6.3.1.4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油菜SOD和 CAT活性变化积极参与调控ROS代谢
        6.3.1.5 甘蓝型油菜的强抗寒性与ROS和 Ca~(2+)信号互作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6.3.1.6 甘蓝型油菜的强抗寒性与ROS、MAPK和 WRKY等分子存在互作作用
        6.3.1.7 甘蓝型油菜的强抗寒性与ROS、ABA和 H_2S互作存在关联性
        6.3.1.8 过量的ROS会诱导VDAC上调表达,进而触发PCD
    6.4 小结
第七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6)新疆伊犁地区春油菜种质资源生态适应性研究及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1.2.1 我国油菜生产现状及种植分布
        1.2.2 我国油菜产消情况
        1.2.3 油菜品种选育情况
        1.2.4 不同生态区油菜新品种引种筛选
        1.2.5 作物引种筛选综合性状评价方法
    1.3 已有研究文献述评
    1.4 本文基本脉络及创新之处
        1.4.1 整体研究思路
        1.4.2 研究创新点
        1.4.3 研究框架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区概况
        2.1.2 供试材料及试验设计
    2.2 研究方法
        2.2.1 调查指标与测定方法
        2.2.2 数据分析及评价方法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新疆地区油菜种植及种质资源现状
    3.1 新疆地理环境特征及自然资源
        3.1.1 地理环境特征
        3.1.2 自然资源
    3.2 新疆地区油菜种植及产量情况
        3.2.1 新疆种植油菜品种的情况
        3.2.2 兵团油菜种植情况
    3.3 油菜品种审定及推广种植现状
        3.3.1 油菜品种审定
        3.3.2 油菜推广种植情况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疆伊犁地区春油菜品种的适宜性筛选研究
    4.1 参试品种农艺学性状调查分析
        4.1.1 不同品种株高比较
        4.1.2 不同品种生育期比较
    4.2 参试品种产量构成及籽粒产量比较
    4.3 不同品种油品质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疆伊犁地区引种油菜种质资源综合性状评价
    5.1 引进品种的综合性状评价
        5.1.1 评价方法
        5.1.2 数据处理及运算分析
        5.1.3 灰色评价结果分析
    5.2 筛选出适宜新疆地区种植的春油菜品种
        5.2.1 中油杂750
        5.2.2 青杂17 号
        5.2.3 阳光158
        5.2.4 保油杂D18-6
        5.2.5 秦油558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活性氧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胁迫应激响应机理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ROS来源机制
2 ROS的动态信号传递机制
3 ROS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
    3.1 ROS植物生长发育所必要的关键分子
    3.2 ROS调控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4 ROS介导的抗逆防御反应
    4.1 ROS参与MAPK级联反应
    4.2 ROS与MAPK信号途径及植物激素途径(ABA、BR等)存在广泛的互作关系
5 过量的ROS不利于植物生长发育
    5.1 ROS的清除机制
    5.2 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与线粒体的关系
6 结 语

(8)基于垄沟集雨模式的轮作冬油菜-夏玉米适播期及适播密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垄沟集雨覆膜种植对土壤水热环境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1.3.2 种植密度改变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3.3 播期改变对冬油菜和夏玉米生长的影响
    1.4 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内容
        1.5.1 密度改变对冬油菜生长的影响
        1.5.2 播期改变对冬油菜生长的影响
        1.5.3 2 种轮作模式下夏玉米最适播种密度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冬油菜试验设计
        2.2.2 夏玉米试验设计
    2.3 指标测定
        2.3.1 环境相关指标则定
        2.3.2 作物相关指标测定
    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对冬油菜生长的影响
    3.1 土壤环境
        3.1.1 土壤水分
        3.1.2 土壤温度
    3.2 作物指标
        3.2.1 冬油菜生长特征
        3.2.2 叶绿素
        3.2.3 根系特征
    3.3 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及产量构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种植方式和播期对冬油菜生长的影响
    4.1 土壤环境
        4.1.1 土壤水分
        4.1.2 土壤温度
    4.2 作物指标
        4.2.1 生长特征
        4.2.2 叶绿素
    4.3 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及产量构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播期和密度对垄沟集雨覆膜夏玉米生长的影响
    5.1 生长环境
        5.1.1 气象因子
        5.1.2 土壤水分
        5.1.3 土壤温度
    5.2 作物指标
        5.2.1 灌浆期生长特征
        5.2.2 根系特征
        5.2.3 产量、产量构成及水分利用效率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研究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强冬性区白菜型冬油菜品质和产量相关性状变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 法
        1.3.1 试验设计
        1.3.2 成熟期农艺性状的测定
        1.3.3 品质性状的测定
        1.3.4 小区产量的测定
        1.3.5 数据整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菜型油菜农艺性状分析
        2.1.1 不同试点白菜型油菜植株农艺性状差异分析
        2.1.2 不同试点白菜型冬油菜植株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2.1.3 农艺性状的差异分析
    2.2 白菜型冬油菜籽粒品质性状分析
        2.2.1 不同试点白菜型冬油菜籽粒棕榈酸含量比较
        2.2.2 不同试点白菜型冬油菜籽粒C 18脂肪酸含量比较
        2.2.3 不同试点白菜型冬油菜籽粒廿碳烯酸含量比较
        2.2.4 不同试点白菜型冬油菜籽粒芥酸和硫苷比较
        2.2.5 不同试点白菜型冬油菜籽粒含油量比较
        2.2.6 品质性状在不同试点的差异分析
    2.3 不同白菜型冬油菜品种原产区与北移区产量差异分析
3 讨 论

(10)甘蓝型冬油菜北移种植的适应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指标测定
        1.3.1 越冬率
        1.3.2农艺性状测定
        1.3.3 籽粒品质测定
        1.3.4 倒伏指数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甘蓝型冬油菜在不同生态区的越冬率
    2.2 不同生态区甘蓝型冬油菜生育期变化
    2.3 甘蓝型冬油菜北移种植的产量表现
    2.4 甘蓝型冬油菜品系性状与种植区生态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
    2.5 甘蓝型冬油菜在不同生态区农艺性状的变化
    2.6 不同生态区种植甘蓝型冬油菜籽粒品质性状变化
        2.6.1含油量变化
        2.6.2 参试品系芥酸、硫苷含量变化
    2.7 抗倒指数评价冬油菜抗倒伏性
3 讨论
    3.1 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品种/系北移区越冬性
    3.2 甘蓝型冬油菜北移种植区产量水平变化
    3.3 甘蓝型冬油菜北移种植改善强冬性区油菜品质
    3.4 甘蓝型冬油菜北移对种植区冬油菜倒伏问题的解决
    3.5 甘蓝型冬油菜北移种植的意义
4 结论

四、甘蓝型冬油菜北移可行性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低温胁迫下甘蓝型冬油菜蛋白质组学及光合特性分析[J]. 米文博,刘自刚,徐春梅,邹娅,徐明霞,郑国强,曹小东,方新玲. 分子植物育种, 2021(21)
  • [2]北方强冬性区白菜型冬油菜临界安全越冬率及产量补偿效应分析[J]. 郑国强,刘自刚,魏家萍,李诚德,曹小东,方新玲,董小云,李辉,米文博,徐春梅,徐明霞,邹娅.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1(05)
  • [3]冀中南地区冬油菜与夏播作物轮作可行性研究[J]. 卢川,翟黎芳,李悦有. 河北农业科学, 2021(03)
  • [4]白菜型冬油菜适应低温过程中的DNA甲基化响应[D]. 王万鹏.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5]活性氧在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生长发育和冷胁迫下信号传导的作用机制[D]. 祁伟亮.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6]新疆伊犁地区春油菜种质资源生态适应性研究及综合评价[D]. 陈雷.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7]活性氧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胁迫应激响应机理的研究进展[J]. 祁伟亮,孙万仓,马骊.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1(03)
  • [8]基于垄沟集雨模式的轮作冬油菜-夏玉米适播期及适播密度研究[D]. 李鹏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9]强冬性区白菜型冬油菜品质和产量相关性状变异分析[J]. 郑国强,郭敏明,魏家萍,米文博,徐春梅,徐明霞,邹娅,曹小东,方新玲,崔小茹,董小云,米超,陈其鲜,刘自刚. 种子, 2020(10)
  • [10]甘蓝型冬油菜北移种植的适应性分析[J]. 曹小东,刘自刚,米文博,徐春梅,邹娅,徐明霞,郑国强,方新玲,崔小茹,董小云,米超,陈其鲜. 中国农业科学, 2020(20)

标签:;  ;  ;  ;  ;  

白菜型冬油菜北移可行性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