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符号识别的一些现状

光学符号识别的一些现状

一、目前光学符号识别的一些情况(论文文献综述)

田学东[1](2007)在《光学公式识别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光学公式识别技术作为将印刷体数学公式自动输入计算机的有效手段,可以弥补现有光学字符识别系统难以识别数学公式的不足,促进科技文献的数字化。本文针对光学公式识别这一有别于普通文本的二维模式识别、分析与重构问题的关键技术展开研究,包括公式字符与符号的切分与识别、公式结构分析与理解和公式重构等三个方面。主要工作如下:1.面向公式识别的需要,设计了对公式图像进行噪声去除、二值化、倾斜和变形校正的预处理方案,以改善识别性能。实验表明了该方案的有效性。2.针对与普通文本有很大差别的二维公式符号的切分问题,提出基于组合策略的公式符号自组织反馈切分算法,在切分过程中,根据识别情况对部件或符号进行合并或切分操作。针对符号粘连问题,通过对纵向粘连情况的归纳,提出基于符号知识的公式符号纵向粘连切分方法,对其进行智能切分,并设计了斜向和横向粘连符号的切分算法;融入“基于整体”的切分方法,对常见粘连符号,建立整体识别字典进行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3.在公式符号识别中,在定义符号图像跳转函数表示法的基础上,提出基于跳转函数的方向线素特征快速提取方法,避免了耗时的轮廓提取操作,并设计了层次结构的公式符号识别器,有效地提高了符号识别的准确率和效率。4.在公式结构分析中,根据公式特点,提出融入几何信息的公式符号最大匹配分词算法,提高了符号串提取的准确性;针对传统结构分析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语义的主基线定位方法,根据符号语义对符号关系进行智能分析以得到正确的基准符号;提出符号功能的模糊分类方法,将模糊逻辑应用于符号功能分析中,以适应公式在利用符号空间关系表达隐性运算关系时所存在的不确定性;提出动态的符号基线归属判别方法,根据符号综合特征判断其基线归属。上述改进措施提高了结构分析的准确性和适应性。5.在公式重构中,提出智能匹配的公式重构算法,根据所处理公式的特点选择LaTeX参数,实现了公式的准确重构。

邵将[2](2016)在《基于视觉认知理论的头盔显示界面信息编码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近年来航空航天技术和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战机的航电系统交互界面已经从传统的模式控制进入了数字化显示的视觉信息界面。尤其是战机头盔显示系统(Helmet Mounted Display System, HMDs)界面的应用,对未来战机系统人机交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HMDs界面不同于传统航电界面,界面的透视增强、头盔的跟踪显示、信息的动态呈现、目标的符号标注等方面对界面信息编码呈现和人机交互提出了极高的设计要求。美国等发达国家在相关领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研究基础,而我国在航电系统界面的认知问题研究、HMDs界面的信息编码设计与之存在巨大差距,而基于视觉认知的HMDs界面信息编码方法研究更是设计领域、工程领域和心理学领域交叉研究的空白点。基于该问题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研究匮乏的考虑,本论文以HMDs界面为研究对象,以飞行员视知觉理论为基础,针对界面的图标符号编码、信息布局编码、色彩编码等重点问题开展以下研究工作:(1)提出了HMDs界面可视性的基本原则。总结HMDs界面信息编码的显示系统设计参数,重点包括显示方式、出射光瞳、眼距、视场等。并从飞行员视知觉认知的角度,提出图标、亮度/对比度、分辨率、字符符号、色彩等方面的HMDs界面信息可视性的基本原则。(2)建立了从飞行员视觉认知到HMDs界面要素的映射关联方法。根据Shannon信息通讯系统模型、Wickens视觉搜索模型、Endsley的SA理论模型等视知觉分析方法,从界面信息编码和大脑信息解码的角度,重点分析信息传递过程中所涉及的态势感知、选择性注意、认知负荷等认知问题,总结HMDs界面设计元素信息编码与认知机理之间的层次关系。(3)提出了针对HMDs界面图标特征、信息布局、界面色彩应用的信息编码方法和设计原则。全面系统地对不同飞行任务阶段飞行员信息需求进行层次划分。根据本文提出的视觉认知到设计元素的映射关联理论,采用单探测变化检测、析因检测等实验范式开展了界面图标特征、告警信息布局、色彩应用等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获取、总结、提出了关于HMDs界面图标特征、信息布局、色彩应用的编码方法和设计原则。(4)基于本文所提出的由视觉认知到界面信息特征映射的HMDs界面编码方法,对界面中的高度指示、速度指示、航向指示和姿态指示等信息要素进行了全新编码设计,重点优化了HMDs界面图标标注、信息结构布局、背景色彩处理和告警提示方式等。开展了针对设计方案的认知负荷评估实验,通过眼动跟踪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编码方法和设计原则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本文的研究为HMDs界面设计提供了信息编码方法和实验方法,为HMDs人机交互问题提供了创造性的研究思路。从设计学的角度为提高我国战机航电系统界面设计水平、增强飞行员认知能力、提高飞行员决策判断的准确性做出了突出贡献。

张婷[3](2007)在《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光学标记阅读机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应用范围的扩大,需要计算机处理的数据量也越来越大,在很多领域里,常采用OMR(光学标记阅读机)来解决大规模数据的采集、识别和录入的问题。虽然OMR解决了一些填涂信息卡数据录入的问题,但是由于其自身存在对填涂信息卡裁切精度要求高、光电头安装位置和排列密度相对固定、分辨率低等难以克服的缺陷,使得其使用和推广受到了限制。本文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对采集的填涂信息卡的数据进行识别,它使用文字识别的方法、算法完成信息卡上标记的识别。即首先通过CCD摄像头把信息卡作为整幅图像输入,再用算法定位、分割、按照文字的识别方法,识别出各种手写符号,对于涉及一些填写了汉字的信息卡,把包含汉字的图像块分割出来,并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进行人工校验、录入,大大降低了信息卡的填写和制作要求,减小了误识率,提高了信息卡的处理速度。这种方法除了可以避免上述OMR自身存在的缺陷外,还可使填涂信息卡的式样设计更为灵活和用户化,数据准确性高。该技术在教育、卫生、财政、民政、组织、司法、能源、邮电、交通等等诸多领域显示出其良好的应用前景,将成为当今大型数据处理的首选设备。本论文首先系统地探讨了光标阅读器(OMR)的原理、结构。接着对符号识别系统的关键,即图像预处理,做了深入的研究,讨论了提高图像质量的多种方法,分析了图像预处理中多种方法的特点。针对信息卡图像的特性,以提高识别率为目的,提出了相应的预处理方法。在对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时,我们提出了一种动态阈值二值化方法,它通过动态改变阈值,对光照造成的灰度不均匀图像有很好的效果;同时详细介绍了一种彩色二值化方法,它避免了灰度化的过程和灰度化方法选择的弊端,直接对彩色图像的RGB值进行处理,具有保留图像的原始特征、不依赖前期的灰度化过程、二值化效果稳定的特点。本文对当前多种已有的字符识别方法进行了探讨,并根据本系统需要识别的信息的特点,采用模板匹配方法、神经网络学习方法以及结构识别多种方法对用户手写符号进行识别,并且采用表决方式选择识别结果,提高了系统的识别率。识别时结合多种特征提取方法,在用最小距离分类器时,将一种误差均衡距离方法用于手写体符号识别,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在手写符号识别的基础上完成了信息卡的识别,实现了本文研究的基于图像识别的OMR系统设计。

陈浩伟[4](2020)在《结合显示与通信的可见光通信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可见光通信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发光二极管(LED,Light Emitting Diode)具有电光转换效率高、调制带宽大等优点,是用于可见光通信技术的理想光源。使用光学摄像头作为接收机的可见光通信技术称为光学摄像头通信技术。目前光学摄像头被大规模应用,有利于光学摄像头通信技术的普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将光学摄像头通信技术与现有的光学显示系统结合可使显示屏集成通信功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仍有不少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针对结合显示与通信的可见光通信系统进行研究。按照信号发射机的种类分为LED背光源信号发射机以及LED显示阵列信号发射机。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从LED、图像传感器的光电特性出发,建立光学摄像头通信系统的理论模型,并对之进行仿真研究。探究色移键控(CSK,Color Shift Keying)用于该系统的可能性。结果表明,8-CSK能带来3倍于开关键控的调制效率。所述光学摄像头通信系统具有与传统射频通信类似的误码特征。使用背光源作为信号发射机,利用摄像头的卷帘快门特性接收信号。配合液晶模组即可实现通信和显示的结合。设计独特的帧结构以完成时钟还原与最大似然解码。支持8-CSK与信标联合包重构法以提高通信效率。最终获得远高于摄像头帧率的数据传输速率,数据发送速率达到20 kbps。误码率满足7%前向纠错码的要求。使用LED显示阵列作为信号发射机,利用摄像头的近似全局快门特性接收信号。使用插帧的方法实现显示与通信结合。使用8-CSK提高调制效率。使用k-means方法识别LED阵列位置,使用k-means++与高斯混合模型聚类算法联合的方法解析信号。在4x4的阵列规模下实现2.88 kbps的数据速率。误码率满足7%前向纠错码的要求。

齐嘉锐[5](2017)在《基于高阶卷积神经网络的工图零件字符识别与检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在工业工程领域中的应用也越发广泛。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工程图纸作为重要一环,是工作人员进行施工的信息依据,而将图纸中的关键信息录入到计算机中也是一项较为常见的工作内容。但由于工程图纸通常数量多,内容复杂,传统人为识别并录入的方法工作效率较低,且出错率较高。所以,工图字符识别技术作为一项基于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的综合应用,在工程领域中有着重要意义。光学字符识别(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OCR)作为图像处理的重要方向从被提出到现在已经约有90年的历史,在这期间人们对于它的研究兴趣逐渐上升。光学字符识别通常由字符定位和字符识别两大部分组成,在字符定位方面虽已趋于成熟,但随着图像的分辨率以及复杂度的提升,对于算法的效率及空间要求逐渐提高,多数算法虽能达到较高的精确度,但在情况复杂特殊的工图中要求算法具有较强的鲁棒性,传统的算法无法在工图图纸中达到精确的定位,且许多算法在分辨率高达十亿级以上的时候显得效率较低。而在字符识别方面,该研究方向大致分为字符形状结构方法和基于统计的方法两类,卷积神经网络相比传统的特征提取统计算法,可以自动提取出字符的特征,而不需要显性的再次改造及加入二次处理特征提取算法,这样就减少了很多主观的选取误差,体现了卷积神经网络提取出特征的强鲁棒性,因而卷积神经网络在图像处理机器视觉方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以将卷积神经网络加入其中具有可行性。本文首先在字符定位方面,针对英文字母以及数字结构的无规律性及不饱和性,并参照传统的较为成熟的几种定位算法,选取了相对稳定且精确度高的连通域算法作为本文定位算法的基础。针对复杂度较高的工图提出了改进的区域生长阈值连通域算法,与基于区域生长以及基于轮廓跟踪的连通域算法相比在工图字符定位方面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应用范围更广。针对工程图纸的绘图特征,本文加入了针对性的直线检测、阈值判定及尺寸比例判定等算法,加强了实验效果。在卷积神经网络的识别方面,国外近些年来较多的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图像识别方面的应用,但国内的研究尚未成熟。随着卷积神经网络种类以及复杂度的提升,目前针对不同的目标图像特征来选取恰当的卷积神经网络,从而改进神经网络结构,择优选取合适的激励函数来提升学习效率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难题。Le Net-5是一个较早提出的相对成熟稳定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该网络最初应用于银行手写数字识别中,随后应用于其它方面的特征识别,而本文所面对字母以及数字的识别类别远大于原卷积神经网络所处理的10个数字,算法的时间复杂度较之前的目标学习有了较大的改进,所以本文针对原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构层数、输出以及激励函数、池化算法等都进行了改进。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到算法的执行时间大幅减少,并且在工图特定环境中识别的精度也有显著提高。本文在自采集的实验工图中进行实验,为确保实验图的有效性,本文采集了30000幅标准工图,尺寸分辨率在3000×5000到10000×20000的范围内,为增添实验的复杂性,本文又在实验中加入1000幅手绘工图。实验证明,本文在字符定位方面准确率到达97.8%,说明提出的改进连通域算法有效,同样在字符识别方面,识别率高达99.4%,运行时间对比之前的Le Net-5算法节约20%,证明本文针对复杂工图上的字符识别有较大的改进。

刘婷婷,程涛,金冈增,王熙堃,高明[6](2019)在《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数学公式识别》文中提出数学公式识别在拍照搜题、自动阅卷和题库建设等智慧教育任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由于这些应用中数学公式大多以图片的形式存在,因此识别图片中的数学公式成为智慧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问题之一.数学公式结构复杂,从图片中识别数学公式远比一般的光学符号识别要复杂得多.将公式识别分为字符分割、符号识别和公式重组这3个步骤:首先,综合运用投影和连通域方法将字符从图片中分割出来;其次,基于单个字符的区域像素数占总像素比例提取字符特征,建立监督学习模型识别字符;最后,利用每个字符在公式中出现的位置对数学公式进行重组.真实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数学公式识别方法准确率高达98.0%.

郑水钦[7](2019)在《应用于奇点光学的光场操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奇点光学被认为是现代光学的一个新分支,研究的对象是具有奇异性的光场。该类光场在传输过程能维持光学奇点的存在,而光学奇点的存在会导致奇点零光强。光学奇点是指光场中物理参数无法被定义的点,因此该点的光强或者振幅必须要等于零,才能使其具有物理存在性。相位奇点是奇点光学中最初研究也是最广泛研究的对象,携带相位奇点的光场一般被称为涡旋光。与沿直线传播的光束不同,涡旋光是指在传播方向上螺旋前进的光,其相位呈现一个螺旋线分布。从光的波动性来看,涡旋光是螺旋前进的,那么中心点处于相位连续变化的位置使得该点的相位具有不确定性,从而导致场振幅必须要消失,导致在光场的中心形成暗场,即零光强。偏振奇点则是与相位奇点相对应的另一种光场奇异性。相位的连续变化导致相位具有不确定性的点称为相位奇点,而因偏振连续变化从而具有偏振不确定性的点则被称为偏振奇点。我们所说的偏振变化,一般指线偏振的连续变化。具有偏振奇点的光束称之为矢量光束。奇点光束由于其独特的光学特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许多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例如,粒子捕获、量子操控、材料加工等,特别是光通讯领域。不同阶的同一类奇点光束之间满足正交性。例如,不同拓扑荷的涡旋光之间、不同偏振拓扑荷的矢量光束之间、不同拓扑荷或不同径向系数的拉盖尔高斯模式之间、不同的阶数的厄米高斯模式之间都是相互正交的。因此,它们都可以作为光通讯中模分复用的载体,是实现下一代高容量光通信系统的重要候选技术。模分复用,顾名思义,是在同一物理信道上以每个光场模式作为一个通道的通信方式。而模分复用中必然少不了:对平面光或者基模激光进行调控,将其变换为相应阶数的奇点光束;对多束相互正交的奇点光束进行调控实现合束,使这些奇点光束能在同一物理信道上传输,即模式复用器;最后,还需要将混合的奇点光束进行调控,使得混合的奇点光束分离为各个单独的光束,方便对各个通道的光场进行下一步操作,即模式解复用。与此同时,超快超强的奇点光束也是研究强场物理过程的重要物理工具。然而,由于超快激光包含丰富的光谱,因此超快超强的奇点光束的产生必须进行精确色散控制。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博士学位论文致力研究应用于奇点光学的光场调控技术,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聚焦于涡旋光束拓扑荷调控,首次提出了基于液晶的阶数可调的涡旋波片系统。这种新颖的涡旋波片系统没有任何机械部件,是一种纯固态的电控系统。通过控制系统的电压配置可实现大范围的阶数调控。在此,我们设计一套具有4个位单元的涡旋波片系统,其阶数可调范围为-1515,可用于产生阶数可调的涡旋光以及矢量光束,并在实验上成功验证了其可行性。2.致力于超快飞秒涡旋脉冲产生放大技术研究。1)研究基于涡旋波片的涡旋超短脉冲产生系统的色散影响。通过建立琼斯矩阵进行理论分析,提出了一种改进超快涡旋光对比度的技术。2)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超快涡旋光再生放大系统,实验上获得了35 GW脉冲功率的飞秒涡旋光输出。系统通过引入半径可调的圆环泵浦,有效抑制了再生放大腔的基模高斯振荡,并有效地激发低阶拉盖尔高斯模式竞争能力。同时注入与低阶拉盖尔高斯模式相近的光场,通过模式牵引效应实现高功率涡旋脉冲输出。实验上,输出的50.86 fs的超快涡旋脉冲能量达到1.8 m J。3)为产生焦耳量级飞秒涡旋光,我们采用损耗阈值高的石英涡旋波片系统对超强飞秒光系统进行改造,实验上成功获得了2.84J、20fs的飞秒涡旋光脉冲。3.针对涡旋光波前无法通过传统衍射成像技术实现波前恢复的问题,提出了用于恢复涡旋光波前的旋转像散衍射成像技术。该技术采用可旋转的柱透镜进行旋转像散调制,利用相机采集不同像散角度畸变的衍射图样。将这些衍射图案作为约束条件,可实现电场的振幅分布以及相位分布重建。实验上重建分辨率达到14.25 lp/mm,相当于达到了0.6倍的衍射极限。在空间频率<4 mm-1时,相位重建误差为138 mrad,大约λ/45。4.针对矢量光的高效解复用问题,1)首次理论上提出了基于偏振共轭器件的偏振拓扑荷分拣技术。该技术通过采用偏振共轭器件将不同偏振拓扑荷的矢量光束聚焦到不同位置上的方式,实现了偏振拓扑荷分解的功能,分拣效率可以达到78%。2)首次提出一种基于几何相位器件的偏振拓扑荷分拣系统。设计加工了基于光取向技术的几何相位器件,并通过实验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证明了该系统可以将不同偏振拓扑荷的矢量光束聚焦到不同位置上,从而实现偏振拓扑荷分解的功能,实验分拣效率达60%。3)首次提出一种高分离效率的偏振拓扑荷分拣系统,可以将衍射分束引入到基于几何相位器件的偏振拓扑荷分拣系统。我们的实验证明,与没有衍射分束的情况相比,衍射分束方法的应用使得偏振拓扑荷解复用系统的分离效率从58%提高至78%。5.针对利用多衍射相位板进行光场调控问题,对光学衍射神经网络进行了理论研究,从而揭示了三条光学衍射神经网络系统中无法规避的定理。发现如果输出光强在空间上完全分离,则输入光场必定彼此正交。可见,光学衍射网络适合作为两组正交模式之间的模式转换器。对于这种情况,模式之间应该是一对一的连接。在此,我们首次提出采用光学神经网络对正交模式(如涡旋光)进行模式操控,并且给出了针对该类的光学衍射神经网络系统优化设计和算法。在此设计了厄米高斯-拉盖尔高斯模式转换器、拉盖尔高斯-高斯解复用器、以及拉盖尔高斯模式识别器。仿真结果表明,光学衍射神经网络系统在模式转换、模式复用器/分拣器和光模式识别等面向光学正交模态的应用中表现优异,可作为一种自由度极高的光场操控手段。

魏钊[8](2019)在《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测评研究》文中指出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STEM)的学习中,学生会经常面临图形、动画、视频等非语言信息。这些信息很多时候比语言能更清晰、直观和准确地表达和传递复杂的概念。加工这些信息,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能力。具有较高空间能力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和处理复杂思想的心理表征,从而在STEM学科学习中表现出创新能力。为了突出空间能力在STEM学科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相关的教育和实践,美国专门成立了空间智能与学习中心,促进相关实践和研究的不断进步。同时,化学教学的实践也表明,学生在涉及空间信息的化学问题解决中存在着很大的困难,有必要深入研究化学空间能力及其相关测量与评价问题。绪论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本研究的意义展开了详细的论述。接着,为了明确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明确地界定了研究的核心概念“化学空间能力”;在查阅了大量英文文献的基础上,对心理学中关于空间能力的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空间能力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述评;最后,提出了本研究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一章梳理了化学空间能力的理论基础。首先回顾了在科学史上化学空间概念的发展和演变历程,指明了化学空间能力的加工对象是微观层面的物质结构问题。其次介绍了科学教育领域的视觉化理论和化学教育领域的三重表征理论。指出化学空间能力本质上是微观表征能力的一部分。第二章是建构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的评价标准。首先分析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化学空间问题的相关论述。然后,以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SOLO分类理论、范希尔的几何思维水平理论,以及皮亚杰和英海尔德的儿童空间发展理论为基础,建构了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分成4个水平,包括学生的行为表现、涉及的化学知识、几何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内容。最后,为了检验建构的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邀请大学的化学教育学者、高中化学教研员、高中化学教师和化学竞赛教练等4类专家,进行了德尔菲法研究。结合专家的咨询意见,修订和优化了评价标准。第三章是开发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的测评工具。首先介绍了经典测量理论和Rasch模型等相关教育与心理测量理论,然后在测量理论的指导下,编制了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的测评工具,接下来对测评工具进行了两轮的质量检验,并分别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和优化。最后,检验结果显示测评工具的质量达到了进行大样本测试的要求。第四章是运用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测评工具实施大样本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测试的数据表明,首先,研究者所建构的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评价标准是科学、合理的。其次,高中生的化学空间能力总体上呈正态分布。再次,经过训练以后,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高中生的化学空间能力没有显著性的差异,但是,不同学业水平和不同学校层次的高中生的化学空间能力有显著性的差异。第五章是对整个研究进行总结。首先认为研究的理论创新是建构了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的评价标准,其次是在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开发了较高质量的化学空间能力的测评工具,并通过大样本的测试发现: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呈正态分布等实证研究的贡献。在此基础上,针对高中化学教学与命题,提出了策略方面的建议。最后,结过反思发现,本研究存在着研究对象还不够多元、研究方法过少和定量研究水平不高等不足,这也指明了未来深入研究的方向。

邓强[9](2019)在《三维动画艺术创作维度研究》文中提出三维动画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现代社会视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新技术的推动下与相关应用领域进行融合,产生了新的媒介形式与艺术类别。三维动画技术与艺术的双重属性结合现代社会文化、产业经济等因素,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丰富的内涵及外延。本论文围绕20世纪末兴起的三维动画进行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三维动画的定义、特征、应用领域及其与造型艺术、电影艺术、传统动画的关系进行了界定,对三维动画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资料梳理,重点分析了三维动画的技术基础与艺术形式、社会功能与文化形态、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之间的联系;提出了三维动画的维度构成概念,基于这一概念对三维动画艺术创作中技术与艺术、认知与体验、经济与文化等维度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论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及个案研究法,对三维动画自1972年萌芽至今各个阶段的技术发展、艺术形式、创作流程、代表作品进行较为全面的资料收集与整理。通过数据分析法及归纳总结法,以互联网权威数据中心对于全球范围内自1995年至2018年上映的三维动画电影的数量及票房情况、三维动画出现后历届奥斯卡动画短片提名及获奖情况、中国三维动画创作及生产情况进行数据采集。从创作时间、创作国家、作品题材、艺术风格、创作特征等进行多角度的比对分析,论证三维动画现阶段的经济、文化与形式内容之间的联系与发展特征。结合创作实践经验,对于维度概念在三维动画创作流程中各个环节的作用方式进行了解析,强调维度概念在技术、技巧、艺术表现中所起到的的重要作用;并对于三维动画艺术创作在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联系我国三维动画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个人观点。笔者力求通过本文进行三维动画的创作实践技巧总结及基础理论框架的建构。为三维动画的创作者和研究者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创作理念和研究思路。

刘俊敏[10](2019)在《基于深度学习的空间结构光场信息提取及通信研究》文中提出空间结构光场是指光场的相位、偏振等在空间上呈特殊分布的结构化光场,比较典型的有涡旋光场、矢量光场等。结构光场所具有的独特的动力学特性、轨道角动量(Orbital Angular Momentum,OAM)特性和拓扑结构,为基于光波或光子载运信息、传输能量、向物质传递角动量等方面的应用打开了一个新的通道,现已广泛应用于光学微操控、通信、粒子诱捕等方面。尤其是在通信领域,研究探索空间结构光通信技术有望于解决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全光互联”等应用的发展以及智能终端的普及所引起的人们在通信容量、调制方式以及安全性等方面的新要求。在空间结构光通信研究中,主要可分为模式调制和模式复用两大类。模式调制和模式复用应用的关键在于模式的有效识别,现有研究工作中对于模态的检测主要基于干涉法和衍射法,空间结构光束经过特定的光学元器件后,根据衍射或干涉图案较明显的特征来区分不同模式的空间结构光束。随着拓扑荷的增大,大气湍流的干扰、器件的限制以及识别能力的局限,模态识别范围逐渐减小,准确率也急剧下降,只能检测有限的空间结构光模态。与此同时,空间结构光束在传输过程由于大气湍流的影响会产生的畸变及模式串扰,这也严重限制了空间结构光通信技术的实际应用。因此,利用空间结构光束进行通信,其核心难点在于模态识别以及模式畸变补偿,研究探索模式识别和畸变补偿具有很重要的物理意义。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以及任务学习方面的优异表现,正为我们在模态识别以及模式补偿等方面的难题提供了潜在的解决方案。作为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深度学习在图像处理、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展现了巨大的优势。在常规模式识别方面,通过干涉、衍射图案来对模态进行识别,其信息本身需具有较强的规律性,且在人眼可识别范围内,而深度学习可对更多隐藏的信息进行提取和识别,这将进一步拓宽我们在OAM模态识别方面的研究思路。另外,深度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在特定任务方面的学习能力,直接根据光强分布信息获取光束中的畸变相位的能力,其强大的快速计算能力也将为模式的快速、实时补偿提供可能。在本论文研究中,我们将深度学习与空间结构光通信技术有机结合,研究空间结构光场调控技术,实现灵活的结构光场产生及调控,并进一步深入研究空间结构光场的场分布和传输特性,揭示空间结构光束的传输畸变、模式串扰规律;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空间结构光束模态识别技术,探索基于深度学习实现空间结构光束传输畸变实时补偿的可行性。研究结果将不仅为实现空间结构光束模式信息的高效解调/解复用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更有助于促进人工智能与空间结构光通信的实际融合,为发展新型空间结构光通信提供关键技术支撑。本论文的主要成果与创新:1)研究利用通过全息相位图设计来实现径向高阶完美涡旋光的产生及灵活调控。传统拉盖尔-高斯光束由于其拓扑荷与光束尺寸之间的依赖性,使得该光束在很多应用中具有局限性。完美涡旋由于其本身光束的尺寸与拓扑荷不相关,很好的解决了拉盖尔-高斯光束的问题。但是现有的完美涡旋光的调控只限于单个完美涡旋光的调控,在径向阶数,及叠加完美光束的独立调控方面仍未开展有效研究。在本论文中,我们通过灵活的设计全息相位图,在实验上实现了任意可控高阶完美涡旋光的产生,包括角向阶数、径向阶数、椭圆度以及多光束叠加等调控。2)提出基于交叉偏振调制的矢量光场模式编码调制通信。通过将与左旋和右旋圆偏振涡旋光相干组合来产生矢量光。并且通过操纵两个圆偏涡旋光的OAM状态来实现矢量光的调制,使得矢量光通信具有双信道容量。并且密钥信息可以分别编码到两个圆偏振涡旋光上,这可以有效提升通信链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3)提出利用深度学习对涡旋光束的模态进行灵活识别,并应用于键控通信。现有涡旋光束OAM模态检测方面的研究,主要采用的是干涉、衍射等方法,通过干涉或者衍射图案来对OAM模态进行识别和检测,但这些方法能实现的模态识别范围及其有限,且无法实现模态的快速、实时识别。同时,大气湍流对传统检测方法采用的人眼识别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本论文提出的基于前馈神经网络算法及卷积神经网络算法的OAM模态识别技术,能够有效利用深度学习在大数据处理方面优势对涡旋光束OAM模态进行高效、实时检测,不仅能够对涡旋光束的OAM模态进行大范围识别,还能够有效抵抗大气湍流的影响。4)提出利用深度学习对结构光束经过大气湍流之后的畸变信息进行提取及补偿,并应用于通信性能提升研究。目前,在结构光束畸变补偿方面,采用的方法主要有自适应光学和相关迭代算法,自适应光学方法复杂度较高且无法实现单次、实时补偿,其他迭代算法也无法得到准确的畸变相位。本论文提出的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模式畸变补偿技术为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思路,利用神经网络强大的学习功能,根据采集的光强分布来提取相位畸变信息并进行补偿,不仅对相位畸变信息具有快速提取和补偿能力,而且有望适用于不同的传输环境。该工作发展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大气湍流相位畸变信息提取技术,并将其用于空间结构光通信研究,成功抑制了大气湍流等带来的相位噪声以及信道间的模式串扰,提高了当前结构光复用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二、目前光学符号识别的一些情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目前光学符号识别的一些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1)光学公式识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研究内容
    1.4 组织结构
第2章 光学公式识别技术
    2.1 光学公式识别技术的定义
    2.2 光学公式识别技术的内容
    2.3 光学公式识别技术有待解决的问题
    2.4 小结
第3章 公式图像的识别预处理
    3.1 公式图像噪声的去除
        3.1.1 图像去噪的光学原理
        3.1.2 图像去噪方法综述
        3.1.3 面向公式图像的去噪方法
    3.2 公式图像的二值化
    3.3 公式图像倾斜变形的校正
        3.3.1 公式图像的倾斜校正
        3.3.2 公式图像的变形校正
    3.4 小结
第4章 公式符号识别
    4.1 公式符号切分
        4.1.1 公式符号切分概述
        4.1.2 公式符号切分算法
    4.2 公式符号识别
        4.2.1 公式符号识别概述
        4.2.2 符号识别的对象与策略
        4.2.3 符号图像的规范化
        4.2.4 符号特征的选择与提取
        4.2.5 识别器设计
    4.3 公式图像光学采集参数的选择
    4.4 小结
第5章 公式结构分析
    5.1 公式结构的相关知识
    5.2 公式结构分析概述
    5.3 改进的公式结构分析算法
        5.3.1 结构分析的接口参数
        5.3.2 公式的词法分析
        5.3.3 公式结构分析算法的改进
    5.4 小结
第6章 公式重构
    6.1 重构的目标
    6.2 重构文件格式的选择
    6.3 智能匹配的公式重构算法
        6.3.1 LaTeX文档规范
        6.3.2 基本的重构算法
        6.3.3 重构过程中的智能处理
    6.4 小结
第7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7.1 样张的选择与分类
    7.2 公式符号识别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7.3 公式结构分析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7.4 公式识别总体实验与分析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2)基于视觉认知理论的头盔显示界面信息编码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与背景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HMDs设备发展综述
        1.2.2 HMDs等航电系统界面编码研究综述
        1.2.3 航电系统界面设计中的认知问题研究综述
    1.3 课题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4 论文撰写安排
第2章 HMDs显示界面设计基础理论概述
    2.1 引言
    2.2 战机航电系统界面发展概述
        2.2.1 航电系统界面的发展
        2.2.2 HUD显示界面特征
        2.2.3 HMDs显示界面和HUD显示界面对比分析
    2.3 HMDs显示系统概述
        2.3.1 HMDs显示光学系统
        2.3.2 HMDs显示界面设计参数
    2.4 HMDs界面的飞行员视知觉基础
        2.4.1 视知觉系统
        2.4.2 视知觉参数
        2.4.3 视知觉特征
        2.4.4 HMDs界面可视性设计的基本原则
    本章小结
第3章 HMDs界面信息编码的设计认知机理分析
    3.1 引言
    3.2 界面信息编码
        3.2.1 信息编码过程
        3.2.2 HMDs界面设计的信息界定
        3.2.3 信息解码
    3.3 信息编码与态势感知
        3.3.1 态势感知定义
        3.3.2 态势感知特征
        3.3.3 态势感知要素
        3.3.4 HMDs界面编码中的态势感知问题
    3.4 信息编码与选择性注意
        3.4.1 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
        3.4.2 注意的反应选择模型
        3.4.3 HMDs界面编码中的选择性注意问题
    3.5 信息编码与认知负荷
        3.5.1 认知负荷概念
        3.5.2 认知负荷影响因素
        3.5.3 认知负荷分类及特征
        3.5.4 HMDs界面编码中的认知负荷问题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认知的HMDs界面图标特征编码研究
    4.1 引言
    4.2 HMDs界面中现实层和增强层的要素划分
        4.2.1 HMDs界面中现实层的环境分析
        4.2.2 HMDs界面中增强显示层的视觉要素细分
        4.2.3 HMDs界面中增强层与现实层叠加的基本原则
    4.3 HMDs界面中图标符号尺寸编码
    4.4 HMDs界面图标特征编码方式实验研究
        4.4.1 实验目的
        4.4.2 实验方法
        4.4.3 实验程序
        4.4.4 实验结论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飞行任务和视觉认知的HMDs信息布局研究
    5.1 引言
    5.2 战机通用显示信息分类和典型飞行任务分析
        5.2.1 战机通用显示信息分类
        5.2.2 战机典型飞行状态与飞行任务分析
    5.3 HMDs界面信息布局划分
        5.3.1 飞行员视觉功效区分析
        5.3.2 HMDs界面信息布局划分
    5.4 HMDs界面告警信息显示布局实验研究
        5.4.1 实验目的
        5.4.2 实验方法
        5.4.3 实验程序
        5.4.4 实验数据讨论与分析
        5.4.5 实验结论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认知的HMDs界面色彩编码研究
    6.1 引言
    6.2 HMDs界面色彩编码研究基础
        6.2.1 界面色彩设计理论基础
        6.2.2 HMDs界面色彩元素分析与编码
    6.3 HMDs界面视敏度测量级数实验研究
        6.3.1 实验目的
        6.3.2 实验方法
        6.3.3 实验程序
        6.3.4 实验结论与分析
    6.4 HMDs界面色彩编码和显示元素辨识度实验研究
        6.4.1 实验目的
        6.4.2 实验方法
        6.4.3 实验程序
        6.4.4 实验结论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7章 HMDs界面设计与实验分析
    7.1 引言
    7.2 HMDs界面设计
        7.2.1 界面布局编码分析
        7.2.2 界面背景色彩编码分析
        7.2.3 高度指示信息编码分析
        7.2.4 空速指示信息编码分析
        7.2.5 航向指示信息编码分析
        7.2.6 姿态指示信息编码分析
        7.2.7 瞄准指示信息编码分析
        7.2.8 目标标记提示信息编码分析
    7.3 界面设计呈现
        7.3.1 自动巡航状态界面信息编码设计
        7.3.2 常规状态HMDs界面信息编码设计
        7.3.3 瞄准战斗状态HMDs界面信息编码设计
        7.3.4 HMDs界面告警信息编码设计
    7.4 界面眼动评估实验
        7.4.1 实验设备与环境
        7.4.2 实验材料与被试
        7.4.3 实验任务
        7.4.4 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
        7.4.5 实验结论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后续研究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3)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光学标记阅读机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光标阅读机的发展过程和现状
        1.2.1 国外发展
        1.2.2 国内发展
    1.3 光标阅读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1.4 目前存在的问题
    1.5 论文的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数字图像的基础知识
    2.1 数字图像概述
        2.1.1 图像的数字化
        2.1.2 数字图像的表示
        2.1.3 数字图像的存储
    2.2 数字图像文件格式
        2.2.1 BMP位图的概念
        2.2.2 BMP位图的结构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信息卡图像预处理
    3.1 灰度化
        3.1.1 RGB彩色空间
        3.1.2 灰度化方法
    3.2 倾斜校正
        3.2.1 现有倾斜角度检测算法的介绍
        3.2.2 图像旋转方法的介绍
        3.2.3 信息卡图像的倾斜校正
    3.3 平滑
        3.3.1 空间域平滑
        3.3.2 频率域低通滤波
    3.4 图像的二值化
        3.4.1 灰度图像二值化
        3.4.1.1 全局阈值二值化方法
        3.4.1.2 局部阈值二值化方法
        3.4.1.3 动态阈值二值化方法
        3.4.2 彩色图像二值化
        3.4.2.1 LS颜色特征
        3.4.2.2 高斯平滑滤波
        3.4.2.3 决策树
        3.4.2.4 阈值的选取
        3.4.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归一化
    3.6 细化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字符识别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4.1 模式识别概念
    4.2 字符识别一般过程
    4.3 字符识别的研究方法
        4.3.1 模板匹配方法
        4.3.2 统计决策法
        4.3.3 句法结构法
        4.3.4 模糊判决法
        4.3.5 直接逻辑法
        4.3.6 神经网络法
        4.3.7 支持向量机方法
    4.4 字符识别的特征提取
        4.4.1 统计特征
        4.4.2 结构特征
        4.4.3 统计特征和结构特征的融合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图像识别的OMR的应用
    5.1 OMR简述
    5.2 基于图像识别的OMR设计
    5.3 基于图像识别的OMR应用
    5.4 手写标记符号识别
        5.4.1 模板匹配法
        5.4.1.1 手写符号特征选择
        5.4.1.2 手写符号识别
        5.4.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2 神经网络法
        5.4.2.1 BP网络
        5.4.2.2 BP网络算法及其在手写标记符号中的应用
        5.4.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3 结构识别方法
        5.4.3.1 有穷状态自动机
        5.4.3.2 运用自动机识别手写符号
        5.4.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目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结合显示与通信的可见光通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可见光通信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光学摄像头通信信道模型
    2.1 发光二极管器件特性
        2.1.1 发光二极管光电特性
        2.1.2 适合于发光二极管的调制方式
    2.2 颜色空间
        2.2.1 CIE1931 XYZ颜色空间
        2.2.2 RGB颜色空间
    2.3 光学摄像头器件特性
        2.3.1 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图像传感器
        2.3.2 卷帘快门模型
        2.3.3 卷帘快门下全局快门的近似方法
    2.4 通信信道建模与仿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卷帘快门的光学摄像头通信技术研究
    3.1 背光源设计
        3.1.1 背光源器件设计
        3.1.2 背光源驱动设计
        3.1.3 背光源驱动参数校准
        3.1.4 显示和通信结合的方式
    3.2 信号解调解码算法研究
    3.3 通信系统性能测试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全局快门的光学摄像头通信技术研究
    4.1 阵列显示器设计
        4.1.1 发光二极管阵列器件设计
        4.1.2 发光二极管阵列驱动设计
        4.1.3 发光二极管阵列驱动参数校准
        4.1.4 显示与通信结合的方式
    4.2 信号解调解码算法研究
        4.2.1 采样区域识别技术
        4.2.2 星座点识别技术
    4.3 通信系统性能测试与分析
    4.4 解码算法性能优化
        4.4.1 解码算法问题分析
        4.4.2 高斯混合模型聚类算法
        4.4.3 星座点格雷编码优化
    4.5 通信距离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基于高阶卷积神经网络的工图零件字符识别与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光学字符定位研究现状
        1.2.2 卷积神经网络技术研究现状
        1.2.3 卷积神经网络在光学字符识别的应用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文章节安排
第2章 工程图像字符定位算法及识别算法概述
    2.1 传统定位算法
        2.1.1 一般定位算法
        2.1.2 FFT
        2.1.3 投影定位算法
    2.2 连通域算法
    2.3 特征提取
        2.3.1 概述
        2.3.2 特征类别
    2.4 卷积神经网络
    2.5 神经网络模型结构
    2.6 多元神经网络结构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工程图纸的改进连通域光学字符定位算法
    3.1 引言
    3.2 常见的连通域算法分析
        3.2.1 常见连通域算法比对
        3.2.2 传统连通域算法应用于工图的劣势分析
    3.3 改进的区域生长阈值连通域算法
        3.3.1 构建算法描述
        3.3.2 预备数据结构
        3.3.3 干扰零件去除
    3.4 设定字符阈值
    3.5 基于干扰字符的工图直线判别
        3.5.1 改进的霍夫变换阈值直线检测算法
        3.5.2 连通直线阈值判定
第4章 基于工程图纸的改进卷积神经网络识别算法
    4.1 图像识别算法概述
    4.2 工程图纸字符识别的特殊情境
    4.3 改进的LENET-5卷积神经网络算法
        4.3.1 改进的Lenet-5卷积神经网络算法算法核心思想及创新
        4.3.2 卷积
        4.3.3 改进的池化算法
        4.3.4 改进的Leaky-ReLU-Tanh激活函数算法
        4.3.5 卷积神经网络高阶流程
    4.4 卷积神经网络训练
        4.4.1 训练过程
        4.4.2 Drop Out训练算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与分析
    5.1 数据库
        5.1.1 字符定位数据库
        5.1.2 字符识别数据库
    5.2 字符定位实验
    5.3 字符识别实验
    5.4 实验总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数学公式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0研究背景及意义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字符分割
    1.2 符号识别
    1.3 公式重组
2 公式识别方法详解
    2.1 字符分割
    2.2 符号识别
        2.2.1 特征提取
        2.2.2 多分类模型构建
        2.2.3 分类器识别符号
    2.3 结构分析及公式输出
3 实验评估
    3.1 实验设置
        3.1.1 数据集
        3.1.2 参数设置
        3.1.3 比较方法
        3.1.4 度量指标
    3.2 实验结果
4 总结

(7)应用于奇点光学的光场操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奇点光学
        1.1.1 相位奇点
        1.1.2 偏振奇点
        1.1.3 矢量光和涡旋光的关系
    1.2 应用于奇点光学的光场操控
        1.2.1 涡旋光的产生技术
        1.2.2 矢量光的产生技术
        1.2.3 涡旋光的检测技术
        1.2.4 矢量光的检测技术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安排及创新点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安排
        1.3.2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电控阶数可调的涡旋波片
    2.1 涡旋波片
    2.2 电控阶数可调的涡旋波片的原理
    2.3 实验验证
        2.3.1 产生偏振拓扑荷可调的矢量光束
        2.3.2 产生拓扑荷可调的涡旋光束
    2.4 系统应用展望
    2.5 小结
第3章 超快涡旋光的产生及放大
    3.1 超快涡旋光
    3.2 连续相移SPIDER
        3.2.1 光谱相位干涉电场直接重建
        3.2.2 连续相移SPIDER原理
        3.2.3 连续相移SPIDER实验验证
    3.3 纳焦量级的高对比度超快涡旋光产生
    3.4 毫焦量级的超快涡旋光再生放大技术
        3.4.1 啁啾脉冲放大与再生放大器
        3.4.2 再生腔中的模式牵引
        3.4.3 实验验证
    3.5 焦耳量级的超快涡旋光的多通放大
    3.6 小结
第4章 基于旋转像散衍射的波前恢复技术
    4.1 相干衍射成像与像散衍射方法
    4.2 系统原理
    4.3 实验验证
    4.4 小结
第5章 矢量光的偏振拓扑荷分拣系统
    5.1 矢量光及偏振拓扑荷
    5.2 拓扑荷分拣与偏振拓扑荷分拣
    5.3 基于偏振共轭相位器件的偏振拓扑荷分拣
        5.3.1 偏振共轭相位器件与系统
        5.3.2 仿真验证
    5.4 基于几何相位元件的偏振拓扑荷分拣系统
        5.4.1 几何相位器件及系统
        5.4.2 实验验证
    5.5 高分离效率的偏振拓扑荷解复用系统
        5.5.1 系统原理
        5.5.2 实验验证
    5.6 小结
第6章 用于光场操控的光学衍射神经网络
    6.1 光学衍射神经网络和相位衍射板
    6.2 内在约束及优化
    6.3 光场操控应用仿真
    6.4 小结
第7章 总结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空间能力”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二、STEM领域中的空间能力
        三、化学空间能力的界定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心理学对空间能力的研究
        二、化学学习中的空间能力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化学空间能力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化学空间问题的科学哲学基础
        一、化学空间概念及其演变过程
        二、原子论分子学说的演变过程
        三、化学键理论的发展:从路易斯到鲍林
    第二节 科学教育中的视觉化
        一、视觉化的概念
        二、视觉化的作用
        三、学生的“元视觉化能力”
    第三节 化学教育中的三重表征
        一、化学表征
        二、三重表征理论视角下的化学教学
第二章 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评价标准的建构
    第一节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第二节 评价标准的初步建构
        一、评价标准的理论基础
        二、评价标准的具体内容
    第三节 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评价标准的德尔菲法研究
        一、德尔菲法
        二、研究过程
        三、研究结果
    第四节 评价标准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
第三章 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测评工具的开发
    第一节 测评工具开发的教育测量理论基础
    第二节 测评工具的开发路线
    第三节 测评工具的项目设计
        一、测评工具的编制
        二、测评工具的质量检验及改进
第四章 大样本测评实施过程及结果分析
    第一节 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测评的实施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数据分析
    第二节 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测评的研究结果
        一、测评数据的总体统计
        二、测评数据的微观分析
        三、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化学空间能力上的差异
        四、不同年龄的学生在化学空间能力上的差异
        五、不同层次学校的学生在化学空间能力上的差异
        六、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在化学空间能力上的差异
第五章 研究总结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理论创新
        二、实证贡献
        三、实践策略
    第二节 研究反思
        一、研究对象需要扩大
        二、研究方法需要丰富
        三、研究水平需要提高
附录
    附录一 “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的评价标准”的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二 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测评试卷(初选)
    附录三 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测评试卷(第一轮)
    附录四 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测评试卷(第二轮)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致谢

(9)三维动画艺术创作维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1 动画发展概述
        2 三维动画的社会应用
    二 研究文献综述
        1 计算机三维图形学研究
        2 三维动画技术及创作流程研究
        3 三维动画发展历程研究
        4 三维动画艺术创作研究
    三 研究对象及目标框架
        1 研究对象的界定
        2 研究的预定目标
        3 研究的概念框架
    四 研究方法、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1 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2 研究中拟突破的难题
        3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4 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
1 三维动画的概念综述
    1.1 三维动画的定义及特征
    1.2 三维动画的应用领域
    1.3 三维动画与传统艺术的关系
        1.3.1 与造型艺术的关系
        1.3.2 与电影艺术的关系
        1.3.3 与传统动画的关系
2 三维动画的发展历程
    2.1 三维动画在20世纪的发展
        2.1.1 20世纪70年代萌芽时期
        2.1.2 20世纪80年代探索时期
        2.1.3 20世纪90年代确立时期
    2.2 三维动画在21世纪的发展
        2.2.1 2000-2009年发展时期
        2.2.2 2010-2018年成熟时期
    2.3 三维动画工具及创作流程的发展
        2.3.1 三维动画工具的进化
        2.3.2 三维动画创作流程的确立
3 三维动画技术构成及艺术风格流变
    3.1 三维动画的技术基层
        3.1.1 三维造型及运动技术
        3.1.2 三维着色及渲染技术
        3.1.3 特定对象模拟技术
    3.2 三维动画的艺术形式变迁
        3.2.1 技术风格阶段
        3.2.2 复制现实阶段
        3.2.3 强化真实阶段
    3.3 三维动画艺术创作研究的关键问题
        3.3.1 三维动画阶段性特征数据分析
        3.3.2 三维动画艺术创作研究的关键问题
4 三维动画艺术创作的构成维度
    4.1 技术与艺术维度
        4.1.1 传统动画基础上的技术突破
        4.1.2 数字技术语境下的美学建构
        4.1.3 创作流程中的时空维度架构
    4.2 认知与体验维度
        4.2.1 视觉真实感与认知经验
        4.2.2 视觉成像原理与审美心理
        4.2.3 体验方式的维度限制与扩展
    4.3 经济与文化维度
        4.3.1 三维动画的全球化现象
        4.3.2 视觉文化与肯定的文化
        4.3.3 本土文化特色与时代精神
5 维度概念在三维动画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5.1 前期设计中的维度转换
        5.1.1 概念设计中的绘制与创建
        5.1.2 模型制作中的编辑与深入
        5.1.3 造型表现中的形体与结构
        5.1.4 纹理绘制中的映射与包裹
        5.1.5 风格界定中的写实与概括
    5.2 中期制作中的维度控制
        5.2.1 造型立体感的强化与削弱
        5.2.2 场景空间感的缩放与变换
        5.2.3 渲染方式的离线与实时
        5.2.4 创作过程中的确定与随机
        5.2.5 动画角色的表演与操控
    5.3 后期整合中的维度调整
        5.3.1 后期合成的层体建立
        5.3.2 视觉重点的组织调整
        5.3.3 镜头剪辑的时间变化
6 三维动画艺术创作发展趋势
    6.1 应用领域与传播媒介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6.1.1 社会功能促使视觉风格的突破
        6.1.2 媒体样式的发展影响实现方式
    6.2 关键技术发展对创作的促进
        6.2.1 艺术与技术的衔接
        6.2.2 创作主体的个人化
    6.3 尖端技术发展为艺术创作带来的契机
        6.3.1 交互与生物传感技术实现互动沉浸体验
        6.3.2 深度学习技术挖掘自主模拟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0)基于深度学习的空间结构光场信息提取及通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空间结构光的研究现状
        1.2.1 空间结构光通信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空间结构光的模态识别、畸变补偿技术研究现状
    1.3 深度学习在空间结构光通信应用中的研究现状
        1.3.1 深度学习技术在空间结构光模式识别中的研究现状
        1.3.2 深度学习技术在大气湍流信息提取及矫正中的研究现状
        1.3.3 深度学习技术在通信中的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第2章 空间结构光场和深度学习技术的基础理论
    2.1 涡旋光场的产生、调控与检测
        2.1.1 涡旋光场的数学描述
        2.1.2 典型涡旋光场
        2.1.3 涡旋光的产生及检测
    2.2 矢量光束的产生、调控及检测
        2.2.1 柱矢量光的数学描述
        2.2.2 柱矢量光的产生及检测
    2.3 深度学习技术的基本理论
        2.3.1 深度学习算法基本分类
        2.3.2 典型深度学习算法介绍
    2.4 小结
第3章 空间结构光场调控及其在光通信中的应用
    3.1 径向高阶完美涡旋光束的产生及调控
        3.1.1 完美涡旋光束理论分析
        3.1.2 任意可控的径向高阶完美涡旋光束的产生
        3.1.3 分数高阶完美涡旋光束的产生与调控
        3.1.4 高阶椭圆完美涡旋光束的产生与调控
    3.2 基于正交偏振调制的矢量光束调制通信
        3.2.1 理论分析
        3.2.2 基于正交偏振调制的矢量光束模式编码解码
        3.2.3 基于矢量光束模式编码的图像信息传输
    3.3 大气湍流扰动下结构光的复用通信
        3.3.1 理论分析
        3.3.2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3.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涡旋光束模式识别及通信
    4.1 基于前馈神经网络的涡旋光束模式识别及通信
        4.1.1 理论分析
        4.1.2 基于前馈神经网络的涡旋光模式识别
        4.1.3 基于前馈神经网络的涡旋光模式解调通信
    4.2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涡旋光束模式识别及通信
        4.2.1 理论分析
        4.2.2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涡旋光模式识别
        4.2.3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涡旋光模式解调通信
    4.3 小结
第5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大气湍流矫正及涡旋光束复用信道均衡
    5.1 理论分析
        5.1.1 大气湍流对涡旋光束的影响
        5.1.2 基于深度学习的大气湍流补偿
    5.2 基于深度学习的涡旋光复用信道均衡结果及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总结及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目前光学符号识别的一些情况(论文参考文献)

  • [1]光学公式识别技术研究[D]. 田学东. 河北大学, 2007(04)
  • [2]基于视觉认知理论的头盔显示界面信息编码方法研究[D]. 邵将. 东南大学, 2016(02)
  • [3]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光学标记阅读机的研究与应用[D]. 张婷. 安徽大学, 2007(01)
  • [4]结合显示与通信的可见光通信系统研究[D]. 陈浩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基于高阶卷积神经网络的工图零件字符识别与检测[D]. 齐嘉锐. 吉林大学, 2017(09)
  • [6]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数学公式识别[J]. 刘婷婷,程涛,金冈增,王熙堃,高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3)
  • [7]应用于奇点光学的光场操控技术研究[D]. 郑水钦. 深圳大学, 2019(09)
  • [8]高中生化学空间能力测评研究[D]. 魏钊.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9]三维动画艺术创作维度研究[D]. 邓强. 西安美术学院, 2019(01)
  • [10]基于深度学习的空间结构光场信息提取及通信研究[D]. 刘俊敏. 深圳大学, 2019(10)

标签:;  ;  ;  ;  ;  

光学符号识别的一些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