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30例(论文文献综述)
阮冬冬[1](2021)在《真武汤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meta分析及作用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meta分析和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真武汤加减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的临床效果,并进一步分析真武汤治疗PNS的潜在靶点和作用机制,以期为未来临床用药及相关实验研究提供些许证据和方向。方法:1.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 Fang)、重庆维普全文数据库(VIP)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 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及Embase,检索时间均为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1月17日,检索语种限定为中英文,全面收集真武汤加减治疗PNS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位研究员按照纳排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和提取数据,并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校对,对符合标准的文献采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同时对结局指标异质性较高的按干预措施及用药疗程的不同进行亚组分析。2.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检索真武汤药物活性成分,再通过人类基因组注释数据库(Gene Cards)和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检索该疾病的相关靶点,运用VENNY软件对中药成分靶点与疾病靶点绘制韦恩图,筛选出中药成分-疾病共同靶点,再运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分析,并通过cytoscap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最后通过David数据库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1.检索获得相关文献372篇,共纳入26篇文献,共1827例患者,试验组949例,对照组878例。纳入的文献质量普遍偏低。疗效:在总有效率方面,试验组在提高总有效率方面优于对照组[SMD=-1.00,95%CI(-1.27,-0.73),Z=7.18(P<0.00001)];在24h尿蛋白方面,试验组在降低24h尿蛋白定量方面优于对照组[SMD=-1.00,95%CI(-1.27,-0.73),Z=7.18(P<0.00001)];在血清白蛋白方面,试验组在升高血清白蛋白方面优于对照组[MD=4.31,95%CI(3.62,5.00),Z=12.26(P<0.00001)];在血肌酐方面,试验组在降低血肌酐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MD=-5.18,95%CI(-6.47,-3.89),Z=7.90(P<0.00001)];在尿素氮方面,试验组加减在降低尿素氮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MD=-0.85,95%CI(-1.21,-0.50),Z=4.71(P<0.00001)];在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方面,试验组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方面优于对照组[MD=-0.85,95%CI(-1.16,-0.53),Z=5.27(P<0.00001)],[MD=-0.32,95%CI(-0.44,-0.19),Z=5.06(P<0.00001)];在中医症候积分方面,试验组在改善中医症候方面优于对照组[MD=-3.73,95%CI(-4.45,-3.01),Z=10.19(P<0.00001)];安全性方面,试验组在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RR=0.48,95%CI(0.37,0.64),Z=5.20(P<0.00001)],本研究统计的不良反应有感染、痤疮、失眠、血压升高、血糖升高、以及胃痛胃胀、腹泻或便秘等。2.检索得到真武汤59个药物化学成分,获得药物成分相关靶点94个及疾病有效靶点1778个,drgree值较高的化学成分为β-谷甾醇、山奈酚、豆甾醇、常春藤皂苷元等。PNS与真武汤药物的共同靶点41个,得到39个节点(2个蛋白未参与相互作用),273条边,其中drgree值大于平均值的核心靶点有17个,分别为AKT1、IL6、CASP3、PTGS2、MAPK8、JUN、CAT、HMOX1、HSP90AA1、ICAM1、RELA、ESR1、CASP8、STAT1、VCAM1、NOS2、CASP9;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251个条目,生物过程(BP)相关条目186个,细胞组分(CC)相关条目25个,分子功能(MF)相关条目40个;KEGG信号通路富集功能分析显示共有88条信号通路,富集结果较高的通路有TNF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细胞凋亡、NF-k B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等。结论:1.本研究通过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发现,真武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在提高总有效率、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24h尿蛋白、血肌酐、尿素氮、血脂、中医症候积分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安全性较好。2.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真武汤是通过多药物、多靶点、多通路的协同作用关系发挥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有效成分β-谷甾醇、山奈酚、豆甾醇、常春藤皂苷元等,作用于AKT1、IL-6、CASP3等靶点,同时尚可能与TNF、TOLL样受体、细胞凋亡、NF-k B、HIF-1、NOD样受体等信号通路有关。
张林[2](2021)在《回顾研究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水肿病脾肾气虚型)中药疗效和药物挖掘、网络药理学、文献计量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回顾中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的临床疗效,挖掘所用中药的基本特征,配伍特点,内在联系;(2)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索防己黄芪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潜在机制;(3)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10年之间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文献特征。方法:(1)研究一:纳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和病房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的PNS(水肿病脾肾气虚型)患者共108名,实验组为中药联合西药治疗,对照组予西药治疗,两组各54例,治疗12周后评价疗效,纳入实验组54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中药方剂共268付,分析治疗前后两组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采用Aproiori关联规则,对药物进行关联分析,探索实验组268付中药的基本特征。(2)研究二:根据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寻找防己黄芪汤的所有已知靶点,从Uniprot数据库对靶点校正,再通过OMIM和Genecard数据库寻找目前已知的PNS靶点,分析蛋白互作用网络;基于R Stuidio1.2.5042版本的R 4.0.0软件做GO和KEGG富集分析;Pub Chem数据库寻找药物成分的二维结构式,并将这些药物成分作为配体,Chem Bio3D Ultra 14.0对下载的药物成分进行最低能量值转化,PDB数据库搜索主要蛋白的结构式,受体蛋白经Py MOL 2.4.0去除水分子后摘除配体,并保存为pdb格式,使用Autodock Tools 1.5.6把配体统一转换成pdbqt格式,并对受体进行加氢,根据原配体所在位置设置网格盒子(Grid Box)参数,以参数使用Autodock Vina做分子对接验证。(3)研究三:根据Cite Space 5.7.R2软件,检索2010年1月-2020年11月期间发表在中国知网上关于中医药治疗PNS的文献,以Cite Space5.7.R2对导出的Refworks格式数据进行转换,并导入Cite Space5.7.R2中,筛选与去重后进行可视化展示。在参数设置中,以1年作为时间切片;节点分类分别选择Author/Institution/Keywords;参考2019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自然科学版),统计发表在核心期刊的数据,对作者单位进行统计,设立表达矩阵,做聚类校正分析,校正方式以VBA语言为主。结果:(1)研究一:PNS患者在12周治疗后,两组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均改善,实验组在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上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后的血肌酐和肾小球滤过率两组无差异(P>0.05)。对实验组所用的中药进行挖掘,共发现205味中药,频次最高的中药是黄芪,最常见的药对是黄芪+白术,关联分析得出的最终药物共有8味,分别是是补脾益肾(黄芪、白术、芡实),祛风除湿(青风藤、防己、茯苓),活血化瘀(丹参和鬼箭羽);对所有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共分成3类,最佳的一类是补脾益肾(黄芪,白术,防己,芡实,金樱子,杜仲),祛风除湿(青风藤,薏苡仁,威灵仙,猪苓,冬瓜皮,蝉蜕),活血化瘀(鬼箭羽,土鳖虫,川芎,当归)。(2)研究二: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先寻找防己黄芪汤的有效成分及靶标,共找出有效活性成分124个,其中防己4个,黄芪20个,甘草93个,白术7个,根据相应靶标,蛋白互作用网络筛选出度值最高的五个成分,分别是槲皮素、山奈酚、7-O-甲基-异微凸剑叶莎醇、异鼠李素、β谷甾醇。在PNS的基因检索中,共选出1778个基因,“药物-疾病”有46个共同靶标,GO分析主要与DNA结合转录因子,DNA结合转录激活因子,RNA聚合酶II等有关;KEGG富集分析防己黄芪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可能与糖基化终产物受体通路,卡希波肉瘤通路,液体剪切应力通路,肿瘤坏死因子通路,前列腺癌通路,细胞凋亡通路等有关。为验证相关分子的结合能力,把排名前五的成分槲皮素、山奈酚、7-O-甲基-异微凸剑叶莎醇、异鼠李素、β-谷甾醇作为配体,将基因排名前五的蛋白作为受体,分子对接显示槲皮素、山奈酚与白细胞介素6(IL-6),半胱天冬酶-3(CASP3),丝裂酶原活化蛋白激酶8(MAPK8)的受体1IL6,2XZT,3V3V结合自由能良好,可能是防己黄芪汤治疗PNS的靶点。(3)研究三:文献计量学的时间分析指出,在2010年至2018年间,文献发表量虽然出现波动,但是总体上为上升趋势,2019年之后,文献发表量开始下降。发表机构排名前五的分别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22篇),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8篇),天津中医药大学(16篇),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14篇),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3篇)。作者频数排名分别是邓跃毅教授(14篇),杨洪涛教授(9篇),余仁欢教授(9)。湖北省中医院的王小琴教授2018年-2020年期间文献量开始突现。发表期刊以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最多(36篇),其次是光明中医(26篇),河北中医(19篇),湖南中医杂志(16篇)等。关键词排名前5的分别是肾病综合征(317次),原发性肾病综合征(141次),特发性膜性肾病(95次),中医药疗法(85次),膜性肾病(63次),中医药治疗(58次);其中以特发性膜性肾病为关键词的研究在2018年突现强度最大,突现时间一直持续到2020年,防己黄芪汤的突现时间最长,从2017年持续到2020年;对关键词的中药方剂进行归纳,排名前五的中药有防己黄芪汤(55篇),真武汤(46篇),肾炎康复片(30篇),五苓散(25篇),六味地黄丸(16篇);对关键词证型进行归纳,排名前5的证型分别是脾肾阳虚证(41次),脾肾气虚证(35次),气阴两虚证(26次),湿热瘀阻证(22次),血瘀水停证(22次)。结论:(1)数据挖掘的中药基础方显示为加减防己黄芪汤,加减防己黄芪汤联合西药治疗PNS的疗效在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均优于对照组,但是两组治疗后在血肌酐和肾小球滤过率未见统计差异;(2)防己黄芪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可能通路是肿瘤坏死因子通路和细胞凋亡通路,关键药物成分可能是槲皮素和山奈酚,关键的作用靶点可能是IL-6,CASP3,MAPK8;(3)文献计量学的突现词强调了将来的研究热点可能是防己黄芪汤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关键词中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主要证型是脾肾阳虚型,且真武汤也是常出现的方剂之一,所以真武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依然是众多学者的关注点。
吴思雨[3](2021)在《益气活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研究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Elderly 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EPNS)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蛋白尿分层情况,探讨中医各证型、不同蛋白尿分层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为促进EPNS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理论依据;2.观察益气活血方治疗EPN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旨在提高EPNS疗效,改善患者症状,拓展治疗手段。方法:1.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诊断为EPNS且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录入患者一般资料,中医证型,实验室指标及治疗方案等,并且将中医证型按本虚证与标实证分类,尿蛋白定量按≤4g/24h、4~8g/24h、≥8g/24h分为三组,分析得出中医证型、蛋白尿分层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采取自身前后对照,组间相互比较的方法,评价治疗效果。2.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30例气虚血瘀型EPNS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西医基本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合用益气活血方加减。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12周、治疗24周的各项疗效指标。结果:1.回顾性分析1.1实际共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EPNS患者72例,其中男女比例1.7:1,男性居多。65~69岁患者例数最多,占44.4%,平均发病年龄70.85±5.19岁。病程从10天至36年不等,病程在1至2年的患者最多,中位数为1年。35例行肾活检,病理类型以膜性肾病最多,占68.6%。发病类型中,33例为初发,22例为复发,17例为经6个月及以上治疗无效者。发病时合并并发症18例,依次为感染(61%),深静脉血栓(22%),急性肾损伤(17%);治疗期间发生不良反应事件32例,依次为肝功能异常(38%),感染(31%),类固醇性糖尿病(22%),血肌酐由正常值升高为异常(9%)。合并基础病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主要的基础病有高血压病(84.7%),2型糖尿病(22.2%),脑梗死(19.4%),冠心病(8.3%)。1.2蛋白尿分层与临床:治疗方案中选择单用雷公藤多甙片治疗者最多,不同治疗方案有效率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尿蛋白定量在4~8g/24h人数最多,占40.3%,≤4g/24h的占29.2%,≥8g/24h的占30.5%。不同蛋白尿分组在临床有效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血清白蛋白、肾功能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治疗后在血清白蛋白方面有差异(P<0.05),肾功能方面无差异(P>0.05)。各组治疗后尿蛋白定量、尿蛋白定性、血清白蛋白均较前改善(P<0.05)。蛋白尿分层与尿蛋白定性、甘油三酯显着相关(P<0.01),与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肾功能、CKD分期无明显相关性(P>0.05)。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治疗后血肌酐、血尿酸较治疗前进一步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尿素氮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1.3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EPNS患者以气虚类证夹血瘀证最多见。不同本虚证在蛋白尿分层间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脾肾阳虚证尿蛋白定量水平最高,脾肾气虚证最低(P<0.01)。血清白蛋白水平则是脾肾气虚证最高,肺肾气虚证最低(P<0.01)。本虚证各证型在肾功能、血红蛋白、甘油三酯的分布上无明显差异(P>0.05)。湿浊证血肌酐水平最高,血瘀证最低(P<0.01),湿浊证与其他证型均有差异(P<0.05);湿热证总胆固醇水平最高,湿浊证最低(P<0.01)。标实证各证型在尿蛋白分层间的分布、尿素氮、血尿酸、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方面无差异(P>0.05)。2.前瞻性疗效观察:共有26例患者完成24周观察,其中治疗组13例,对照组13例。两组治疗前尿蛋白定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尿蛋白定量明显下降,有显着差异(P<0.01),对照组有所下降但无差异(P>0.05),两组疗效相当(P>0.05),治疗12周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尿蛋白定量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有所下降但无差异(P>0.05),两组疗效相当(P>0.05),治疗24周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尿蛋白定量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疗效更佳(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4周、12周、24周均明显升高血清白蛋白(P<0.01),疗效相当(P>0.05)。治疗组治疗12周、24周总胆固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P<0.01),对照组治疗24周总胆固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两组疗效相当(P>0.05)。两组治疗前后甘油三酯、肾功能各指标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疗效相当(P>0.05)。治疗组在降低D-二聚体方面疗效较对照组更好(P<0.05)。治疗前后两组间临床总体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存在差异(P<0.05),中医症状总积分、生活质量得分均不同程度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72例EPNS患者以男性居多,病程长短不一,行肾活检的肾脏病理类型主要是膜性肾病,临床症状有轻有重,常合并并发症,用药后易出现不良反应,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用药易出现肝肾功能损伤。2.不同蛋白尿分层间疗效存在差异,蛋白尿分层与尿蛋白定性、甘油三酯显着相关,与血清白蛋白、肾功能、总胆固醇、CKD分期等指标无明显相关性。3.EPNS患者中医辨证以气虚血瘀证最为多见,本虚证从脾肾气虚至肺肾气虚、脾肾阳虚尿蛋白定量递增,血清白蛋白从脾肾气虚至脾肾阳虚、肺肾气虚递减。标实证血肌酐从血瘀证至水湿证、湿热证、湿浊证递增,总胆固醇从湿浊证至血瘀证、水湿证、湿热证递增。4.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加用益气活血方能早期、显着改善EPNS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在提高临床疗效、减少蛋白尿、维持肾功能稳定、改善高凝状态等方面有独特优势,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许加伟[4](2021)在《黄芪颗粒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使用黄芪颗粒联合免疫抑制剂后免疫功能的变化,为各类辅助药物在肾病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60例自2018年9月至2021年2月符合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诊断标准、于我院我科门诊与住院部就诊的患者病历。录入患者基本信息,病理资料,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低盐优质蛋白饮食以及利尿消肿、降压、护肾等一般支持治疗,并参考《2011年成人肾小球疾病KDIGO临床实践指南》、《中国成人肾病综合征免疫抑制治疗专家共识》制定特异性治疗方案;研究组在对照组一般支持治疗的基础上,规律口服黄芪颗粒,每日2次,每次1袋,冲服。在此基础上观察黄芪颗粒对原发肾病综合征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后免疫功能的改善情况及相关感染次数,并对其进行统计。治疗时间为6个月,6月后对两组患者的免疫功能及感染情况进行评估,评估标准包括临床情况及相关临床指标,以此来评价黄芪颗粒联合免疫抑制剂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各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1.免疫功能1.1免疫球蛋白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在使用黄芪颗粒辅助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免疫球蛋白IgA较治疗前升高(P<0.05),IgG水平较治疗前显着升高(P<0.01),且免疫球蛋白IgG、IgA升高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1)。两组患者免疫球蛋白IgM较治疗前略微下降(P<0.05)。研究组可以通过显着提高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治疗后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水平来进一步调节机体免疫力,从而改善机体免疫功能。1.2T细胞亚群单独使用免疫抑制剂后,患者血清CD3+、CD4+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0.05)。CD4+/CD8+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在使用黄芪颗粒辅助免疫抑制剂治疗后,CD3+、CD4+、CD4+/CD8+较治疗前均显着升高(P<0.01)。研究组运用黄芪颗粒辅助免疫抑制剂治疗后,CD3+、CD4+、CD4+/CD8+水平的升高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显着(P<0.01)。研究组较对照组能有效调控T淋巴细胞水平,调节机体免疫平衡。1.3白细胞介素-18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白细胞介素-18均明显下降(P<0.05)。研究组白细胞介素-18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1)。与对照组相对比,研究组能有效下调白细胞介素-18水平,改善免疫功能。2.相关指标2.1感染情况部分患者在治疗期间并发感染:对照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30例,其中并发感染者21例,占比70%;研究组患者30例,并发感染者10例,占比33.3%。治疗期间,对于患者感染的控制情况,研究组相对于对照组能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率(P<0.01)。2.2相关实验室检查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血浆白蛋白均显着升高(P<0.01),24小时尿蛋白定量均显着降低(P<0.01)。研究组治疗后血浆白蛋白升高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1),24小时尿蛋白定量较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说明研究组对于纠正低蛋白血症效果较对照组更佳,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控制蛋白尿方面无明显差异。3.疗效观察本次研究的60例患者,其中完全缓解共20例(对照组8例,研究组12例),显着缓解共15例(对照组6例,研究组9例),部分缓解共17例(对照组11例,研究组6例),无效共8例(对照组5例,研究组3例)。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比较P>0.05,两组治疗方案对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结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相较于单用免疫抑制剂,加用黄芪颗粒对于患者免疫功能的调节,更为有效,且效果更加明显。具体作用表现为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机体免疫球蛋白水平、调节T细胞亚群(CD4+/CD8+)、降低白细胞介素-18水平、降低蛋白尿、改善低蛋白血症,并降低感染发生率。
郭蓉[5](2020)在《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医证候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运用多元统计的方法,研究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的中医证候特点以及证型分类,探究各证型与一般情况、病理类型、用药情况之间的关系,得出更为客观、符合临床的PNS证候规律,以完善PNS证候学研究,指导于临床。方法:本研究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肾病科住院部及门诊符合研究条件的196例PNS患者病案,根据设计制作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信息采集表》对患者病案进行统一的中医证候相关信息采集,并应用SPSS 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1)患者男女比例为1.97:1,平均年龄为49.54岁,青年、中年、老年三组患者人数分布相对均衡。(2)病程在1年5年的患者最多。(3)病理类型上,以膜性肾病(MN)最常见,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MPGN)最少见。(4)使用激素与未使用激素的患者比例约为1:2.1。(5)病理类型中性别构成无明显差异(P>0.05)(6)PNS病理类型与年龄段之间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分类结果:(1)依据聚类结果,在导师指导下将PNS的中医证型分为本虚证和标实证两大类,其中本虚证包括肺脾气虚证、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肾阴亏虚证;标实证包括水湿浸渍证、湿热内蕴证、湿浊血瘀证。(2)本虚证和标实证之间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型与临床信息相关性:(1)证型与性别、年龄、病理类型、激素使用及使用阶段之间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本虚证与病程之间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实证和病程之间的相关性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PNS的病理类型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上有所差异。青年以微小病变型肾病(MCD)多见,中年多见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MPGN),老年以膜性肾病(MN)居多。2.PNS以肺、脾、肾为病变中心,水湿、湿热、湿浊、瘀血为主要病理因素,并涉及外邪侵袭。病性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3.PNS的常见证型按照本虚证和标实证进行分型:本虚证包括肺脾气虚证、脾肾气虚证、肾阴亏虚证、脾肾阳虚证;标实证包括水湿浸渍证、湿热内蕴证、湿浊血瘀证。4.在证型分布方面:(1)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为最常见证型,其次为脾肾阳虚证、肾阴亏虚证、肺脾气虚证;标实证中湿热内蕴证、水湿浸渍证均较多出现,湿浊血瘀证较少;在二者兼夹关系上,肾阴亏虚证多兼夹湿热内蕴证。(2)在疾病发展规律上,早期以脾肾气虚证为主,肺脾气虚次之,随着病程延长,脾肾阳虚证或肾阴亏虚证比例升高,疾病后期多转向脾肾阳虚证。5.患者的性别、年龄、激素使用情况会对PNS中医证候的表现及演变规律产生一定影响。(1)女性及老年患者更易表现为脾肾阳虚证。(2)使用激素患者更容易出现肾阴亏虚证和湿热内蕴证。(3)从激素应用的阶段上看,本虚证在使用激素的初始期,以脾肾气虚证多见;撤减期以肾阴亏虚证最多,脾肾气虚次之;维持期则多表现为脾肾阳虚证。而标实证中,湿热内蕴证比例随激素使用的阶段变化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
刘玉旋[6](2020)在《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医证候学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初步了解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临床特点、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并探讨影响IMN中医证候的因素。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的研究方法,制定IMN中医证候学临床调查表,采集IMN患者基本信息、实验室指标、中医症状、舌脉信息,建立IMN数据库。病例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185例,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91例,总计276例。应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描述IMN的一般资料、临床特点、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影响IMN中医证候分布的因素。结果1.一般资料276例IMN中,男女比例1.3:1。发病年龄平均在51.07±13.90岁(18~83岁),青年组77例(27.90%),中年组161例(58.33%),老年组38例(13.77%),本研究病例以青中年为主。男性与女性的发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MI平均在25.09±3.53,偏瘦组 7 例(2.54%),正常组 135 例(48.91%),超重组 134 例(48.55%)。2.临床特点276 例 IMN 患者中 Ⅰ 期 163 例(59.06%);Ⅱ 期 105 例(33.70%);Ⅲ 期 7例(1.81%);Ⅳ期1例(0.36%)。正在使用糖皮质激素者61人(22.10%),未使用糖皮质激素者215人(77.90%)。CKD 1期195例(70.65%),CKD 2期57例(20.56%),CKD 3 期 18 例(6.52%),CKD4 期 6 例(2.17%)。24 小时尿蛋白定量 4.07±3.53g,<3.5g 151 例(54.71%),24 小时尿蛋白定量在 3.5g~8g 93 例(33.70%),24小时尿蛋白定量>8g 32例(11.59%)。血浆白蛋白为31.44±8.41g/L,≥30g/L的148例(53.62%),血浆白蛋白在20~30g/L之间的有102例(36.96%),血浆白蛋白≤20g/L26例(9.42%)。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者128例(46.38%);伴有血尿者167例(62.55%);伴有高血压者130例(47.10%);伴有并糖尿病者35例(12.68%);伴有高尿酸血症者102例(37.00%)。3.中医证候特征(1)症状频数前十五名神疲乏力(89.13%)>腰脊酸痛(85.14%)>浮肿(63.04%)>肢体困重(54.71%)>睡眠差(52.54%)>食少纳呆(48.55%)>夜尿多(44.20%)>便溏(38.77%)=少气懒言(38.77%)>口干(37.68%)>面色晦暗(31.16%)>胃脘胀闷(28.99%)>面色萎黄(24.28%)>面色(?)白(23.91%)、头晕(23.91%)。(2)虚证、实证分布情况276例IMN中,表现为虚证54例(19.57%),实证有30例(10.87%),虚实夹杂证者192例(69.57%)。在54例虚证中,脾肾气虚证20例(37.04%),脾肾阳虚16例(29.63%),肝肾阴虚证11例(20.37%),肺肾气虚证5例(9.26%),气阴两虚证2例(3.70%)。在30例实证中,湿热证15例(50.00%),湿瘀互结9例(30.00%),水湿证 5 例(16.67%),血瘀证 1 例(3.33%)。(3)虚实夹杂证分布情况脾肾气虚证兼夹实证者总计97例,脾肾气虚证兼夹实型最多的是水湿证36例(37.11%),其次是血瘀证18例(18.56%)、湿瘀互结证17例(17.53%)、湿热证15例(15.46%)、湿浊证11例(11.34%)。脾肾阳虚证兼夹实证有46例,兼夹最多的是湿浊证18例(39.13%),其次水湿证12例(26.09%)、湿瘀互结证7例(15.22%)、血瘀证5例(10.87%)、湿热证4例(8.70%)。肝肾阴虚证兼夹实证者有25例,兼夹血瘀证10例(40.00%)最多,湿瘀互结证8例(32.00%),湿热证3例(12.00%),湿浊证3例(12.00%),水湿证1例(4.00%)。肺肾气虚证兼夹实证有20例,其中兼夹水湿证7例(35.00%),血瘀证6例(30.00%),湿瘀互结证5例(25.00%),湿热证2例(10.00%)。气阴两虚证兼夹实证4例,其中兼夹血瘀证3例,占75.00%;兼夹湿瘀互结证1例,占25.00%。(4)舌苔与脉象分析舌色:淡白舌111例(40.22%),其次依次分别为紫暗舌81例(29.35%),红舌44例(15.94%),淡红舌40例(14.49%)。舌形:正常舌93例(33.70%),胖大(齿痕)舌86例(31.16%)、瘀斑舌55例(19.93%),偏瘦(裂纹)舌30例(10.87%),点刺舌12例(4.35%)。苔色:白苔179例(64.86%);黄苔97例(35.14%)。苔质:薄苔 112 例(40.58%),厚苔 60 例(21.74%),腻苔 55 例,(19.93%),水滑苔 44 例(15.94%),燥苔 5 例(1.81%)。脉象:沉脉 163 例(59.06%)>涩脉53例(19.20%)>弦脉38例(13.77%)>数脉13例(4.71%)>滑脉9例(3.26%)。4.影响中医证型分布的因素分析病程>2年组肝肾阴虚证比例较<2年组明显偏高(26.39%vs 12.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小时蛋白尿>3.5g组脾肾气虚证比例较24小时蛋白尿<3.5g组明显偏高(56.20%vs 35.19%),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白蛋白<30g/L组脾肾气虚证(55.15%vs 34.55%)、血瘀证(31.40%vs 17.82%)比例较>30g/L组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超重组湿瘀互结证(42.96%vs 19.23%)比例较正常组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糖皮质激素组肝肾阴虚证(27.27%vs 13.09%)、肺肾气虚证(20.00%vs 7.33%)比例较未使用糖皮质激素组明显偏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高血压组脾肾阳虚证比例较不伴高血压组明显偏高(33.61%vs 15.32%),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血尿组肝肾阴虚证(21.79%vs 6.67%)、血瘀证(29.45%vs10.53%)比例较不伴血尿组明显偏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种虚证和5种实证在性别、年龄分组、CKD 1、2期、病理分期Ⅰ、Ⅱ期间总体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证型与临床因素的相关性脾肾气虚证与年龄、24小时蛋白尿、尿红细胞、血肌酐、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具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性;与总蛋白、白蛋白、肾小球滤过率具有不同程度的负相关性。脾肾阳虚证与血肌酐具有正相关性,与肾小球滤过率具有负相关性。结论1.IMN中医证候包括虚证、实证和虚实夹杂证,其中以虚实夹杂证为最多。虚证分布中,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肺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实证分布中,湿热证>湿瘀互结>水湿证>血瘀证。虚实夹杂证中脾肾气虚证、肺肾气虚易兼水湿证,脾肾阳虚易兼湿浊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易兼血瘀证。根据IMN的证候特点,本研究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肾两虚,在此基础上产生湿、热、痰、瘀、湿瘀互结等病理产物及其临床表现。2.IMN中医证候分布可能受病程、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是否肥胖、使用激素、伴发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有关。
覃海明[7](2020)在《颐肾育阴合剂防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足量激素阶段阴虚火旺型患者皮肤痤疮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颐肾育阴合剂防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足量激素(Glucocorticoid,GC)治疗阶段阴虚火旺型患者皮肤痤疮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筛选自2019年3月至2019年9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住院及门诊病例,符合纳入标准及诊断标准的PNS足量激素治疗阶段(阴虚火旺型)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根据病理类型予以标准规范的激素疗法,并根据病情需要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辩证使用中成药。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方(颐肾育阴合剂)。收集入组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皮肤痤疮发生的情况及严重程度、中医证候积分等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皮肤痤疮发生的情况、严重程度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以及24小时尿蛋白、血浆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数值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痤疮发生及严重程度比较:治疗组痤疮发生Ⅰ级2例,Ⅱ级0例,Ⅲ级0例,Ⅳ级0例,其发生率为6.67%;对照组患者发生Ⅰ级1例,Ⅱ级4例,Ⅲ级2例,Ⅳ级4例,其发生率为23.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综合疗效比较:颐肾育阴合剂联合激素治疗组临床痊愈12例,显效9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西药对照组临床痊愈9例,显效6例,有效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6.7%;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3、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4、两组治疗前后24小时尿蛋白的比较:治疗后两组24小时尿蛋白均明显下降,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治疗前后血浆白蛋白的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浆白蛋白均明显升高,且治疗组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治疗前后血脂的比较:治疗后两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均明显下降,治疗组更为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颐肾育阴合剂在防治皮肤痤疮的发生及严重程度疗效显着。2、颐肾育阴合剂明显改善阴虚火旺证的各项症状,同时提高综合疗效。3、颐肾育阴合剂联合激素明显改善患者尿蛋白,升高血浆白蛋白,降低血脂。
马晓[8](2020)在《加味实脾饮治疗脾肾阳虚型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加味实脾饮对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脾肾阳虚型水肿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的影响,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并探讨其作用机理,以期为临床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提供更多的思路,同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的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1.资料来源: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在湖北省中医院肾病科住院及门诊的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脾肾阳虚患者作为观察病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2.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标准治疗,包括低盐低脂优质蛋白饮食,改善循环、利尿、抗凝、调脂、降压、控制血糖、激素等对症支持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加味实脾饮治疗,中煎,每日1剂,分2次饭后温服,每次150ml,疗程均为8周,治疗后随访2个月,观察有无不良反应。3.观察指标: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指标变化,包括血生化(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肌酐、尿素氮)、24h尿蛋白定量及中医症状积分,综合评估加味实脾饮对脾肾阳虚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观察患者心电图、血常规、粪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安全性指标。4.数据处理分析: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实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对于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非参数检验。检验水准为a=0.05,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1.疾病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间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76.70(4),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00(4),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观察指标比较: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24h尿蛋白定量、水肿程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血肌酐、尿素氮无统计学差异(P(29)0.05)。3.中医症状积分和证候疗效比较: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中医症状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在改善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4),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00(4),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4.安全性指标评价: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心电图、血常规、粪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较治疗前无明显异常,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加味实脾饮联合西药治疗能升高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脾肾阳虚患者血清白蛋白,减少蛋白尿,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使患者水肿明显减轻,改善了患者临床症状。加味实脾饮临床应用中疗效确切,未发现不良反应,用药安全,具有临床实用和推广价值。
刘洋[9](2020)在《刘晓鹰教授“分段论治”法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搜集的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和随访调查,探究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在各阶段的证型特点及其分布情况,获取刘晓鹰教授“分段论治”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用药规律并总结其学术思想,探讨刘晓鹰教授“分段论治”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以及其对患儿生存质量的影响,为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用药参考。方法:1数据挖掘部分搜集2009年2019年期间刘晓鹰教授经治的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病例,严格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后,将所纳入研究的病例利用Excel表格记录整理患儿的一般资料、诊断以及每一诊次的临床分期、症状表现、证型、治法、方药等,从而建立起原始病例数据库,然后将每一诊次的证型及方药根据临床分期利用Excel表格分别归纳统计,从而建成病例分期数据库,包括复发水肿期数据库、肿退尿浊期数据库、缓解期数据库;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个人版V2.1)依次对病例分期数据库所纳入的证型进行统计以观察证型特点、分布情况,对所选用的中药进行四气、五味、归经、功效分析以观察用药属性特点,结合频次分析、用药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中医证候-用药关联分析以观察刘晓鹰教授“分段论治”法防治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各期各证型的处方用药规律。2临床疗效研究部分搜集整理2009年2019年期间刘晓鹰教授和外院经治的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病例,并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后,采用历史性队列研究和回顾分析,整理、统计、比较相关观察指标,评价“分段论治”法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减毒效应。3生存质量调查部分参照儿童生存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Peds QL4.0)及肾脏疾病生活质量简表(KDQOL-SFTM-1.3),并结合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疾病特点设计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生存质量调查表,将此表以腾讯问卷的形式向刘晓鹰教授门诊儿童肾病综合征微信咨询管理群发放,患儿家长通过手机填写完成问卷调查,然后利用腾讯问卷后台软件对问卷调查表进行回收及数据统计,对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问卷进行数据分析,观察经治前后相关生存质量条目得分变化,以自身前后对照的方式评价“分段论治”法对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1数据挖掘1.1病例搜集情况本研究共纳入病例共203份,共计1381诊次,研究结果显示在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儿童诊次中,以缓解期最为常见,肿退尿浊期次之,复发水肿期最少见。1.2证型分布规律在证型分布上,复发水肿期以外感风邪证(39.27%)最为常见,湿浊、湿热等证(合计5.76%)比较少见,且外感风邪中阳虚外感最为常见;肿退尿浊期以肾气不固证(50.64%)最为常见,湿热蕴结证(5.96%)最少见;缓解期以脾肾阳虚证(37.32%)最为常见,阴阳两虚证(3.67%)最少见。1.3复发水肿期用药规律本期共纳入中药处方共计191首,共使用中药104种,频数分析显示,使用频次前五位的依次是茯苓、泽泻、桂枝、白术、猪苓;药物属性统计显示,四气以温、平居多,五味以甘、辛、淡为主,归经则以肺、脾、肾最为多见;药物归功效分类显示,以利水渗湿药(25.30%)最多,其次是补虚药(24.05%)、解表药(18.21%),主体功效则以祛邪类(62.49%)为主;药物关联分析显示支持度最高的药物组合为“茯苓-泽泻”;结合聚类分析、复杂网络、证型与用药关联分析得出本期常用处方:阳虚外感证为五苓散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气虚外感证为五苓散合人参败毒散加减,阴虚外感证为五苓散合加减葳蕤汤加减,阳虚水泛证为五苓散合真武汤加减,气虚水停证为五苓散合防己黄芪汤加减,数据挖掘结果提示本期核心处方为五苓散,本期治疗以利水消肿为治疗大法,同时辨证辅以解表、补虚等治法。1.4肿退尿浊期用药规律本期共纳入中药处方共235首,共使用中药123种,频数分析显示,使用频次前五位的依次是茯苓、黄芪、金樱子、芡实、泽泻;药物属性统计显示,四气以温、平居多,五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则以脾、肾、肺最为多见;药物归功效分类显示,以补虚药(29.90%)最多,其次是收涩药(14.11%),主体功效以扶正类(47.26%)、祛邪类(43.88%)并重;药物关联分析显示支持度最高的药物组合为“茯苓-黄芪”;结合聚类分析、复杂网络、证型与用药关联分析得出本期常用处方:脾虚气陷证为补中益气汤或举元煎加减,肾气不固证为肾气丸加减,肾阴虚证为知柏地黄丸或杞菊地黄丸加减,湿热蕴结证为泻黄散合三仁汤加减,尽管因证型不同而遣方用药各异,但每一证型均酌情投以芡实、金樱子、覆盆子、益智仁等收敛固精之品,表明治疗以调理脾肾、收涩固精为治疗原则,以改善蛋白尿为治疗目的。1.5缓解期用药规律本期共纳入中药处方共955首,共使用中药204种,频数分析显示,使用频次前五位的依次是茯苓、山药、丹皮、山茱萸、黄芪;药物属性统计显示,四气以温、平居多,五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则以脾、肺、肾最为多见;药物归功效分类显示,以补虚药(39.84%)最多,其次是活血化瘀药(10.45%),主体功效则以扶正类(54.66%)为主;药物关联分析显示支持度最高的药物组合为“丹皮-山茱萸”;结合聚类分析、复杂网络、证型与用药关联分析得出本期常用处方:肺脾气证为参苓白术散合玉屏风散加减,肝肾阴虚证为知柏地黄丸或杞菊地黄丸加减,脾肾阳证为肾气丸加减或六味地黄丸加补骨脂、仙灵脾等,气阴两虚证为六味地黄丸加太子参、黄芪等,阴阳两虚证为六味地黄丸合四逆汤加减。尽管证型不同而治法不同,但所有核心处方的治疗目的均以补益气血阴阳为主,表明本期以补虚为治疗原则。2临床疗效研究2.1“分段论治”法对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临床疗效的影响及减毒效应分析2.1.1“分段论治”对尿蛋白缓解率的影响西医治疗组的31患儿尿蛋白经环磷酰胺冲击后22例(70.97%)得到缓解,其中19例(61.29%)得到完全缓解,完全缓解者中6例(31.58%)1年内持续缓解,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则分别为34例(94.44%)、30例(83.33%)和17例(56.67%),两者比较经卡方检验,结果提示有显着性差异(p<0.05)。2.1.2“分段论治”对尿蛋白转阴时间和浮肿消退时间的影响两组患儿治疗前24小时尿蛋白定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西医治疗组尿蛋白转阴的19例患儿中转阴最快10天,最慢87天,平均28.20±13.14天;浮肿消退最快7天,最慢25天,平均12.69±3.98天。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尿蛋白转阴的30例患儿中转阴最快6天,最慢33天,平均15.72±6.05天,浮肿消退最快4天,最慢16天,平均8.36±2.99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3“分段论治”法对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的影响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上述指标均得到改善(p<0.01),但与西医治疗组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p<0.01)。2.1.4“分段论治”法减毒效应分析环磷酰胺冲击治疗期间,西医治疗组出现呼吸道感染、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转氨酶升高者分别为14例、9例、5例、1例,未见其他副反应,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出现呼吸道感染、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分别为7例、3例、1例,未见肝功能损害等其他副反应,二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2.2“分段论治”法对频复发型、激素依赖型肾病综合征临床疗效的影响2.2.1“分段论治”法对患儿激素、免疫抑制剂用量的影响治疗前两组患儿霉酚酸酯、激素用量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1年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儿激素用量较西医治疗组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2.2“分段论治”法对患儿复发及呼吸道感染情况的影响治疗1年内,西医治疗组患儿出现复发的总人次为58次,平均1.49±0.84次,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出现复发的总人次为49次,平均0.67±0.79次,两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西医治疗组患儿出现呼吸道感染总人次为178次,平均4.57±1.62次,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出现呼吸道感染总人次为176次,平均2.43±1.66次,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3“分段论治”法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儿血清Ig G、Ig A、COR(08:00)的影响纳入研究的97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儿血清Ig G、Ig A、COR值首诊时相比较半年前有所下降(p<0.01),采用“分段论治”法治疗半年后,患儿的血清Ig G、Ig A、COR(08:00)较首诊时有所上升(p<0.01)。3生存质量调查3.1问卷回收情况通过微信群共向170人发放问卷,回收问卷154份,剔除填写不完整及不符合病例纳排标准者48份,有效回收问卷106份,回收率约90.59%,有效回收率约62.35%。3.2“分段论治”法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儿童生存质量总分的影响纳入研究的病例生存质量总分在“分段论治”法治疗前为85.06±9.78分,治疗后为94.51±6.92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3“分段论治”法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儿童生理领域的影响纳入研究的病例生理领域总分在“分段论治”法治疗前为33.64±4.11分,治疗后为37.81±2.74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除了“学习能力/成绩”、“身高增长”两个条目得分和治疗前相比提升不明显(p>0.05)以外,余下9个条目得分较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提升(p<0.01)。3.4“分段论治”法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儿童心理领域的影响纳入研究的病例心理领域总分在“分段论治”法治疗前为20.89±3.61分,治疗后为23.19±2.90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心理领域所包含的6个条目在治疗后均有显着提升(p<0.05或p<0.01)。3.5“分段论治”法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儿童社会关系领域的影响纳入研究的病例社会关系领域总分在“分段论治”法治疗前为30.42±4.01分,治疗后为33.54±3.31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除了“与他人相处困难”、“不愿与他人相处”、“他人不愿与之相处”这三个条目得分和治疗前相比提升不明显(p>0.05)以外,余下7个条目得分较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提升(p<0.01)。结论1.数据挖掘证型分布提示:阳虚是导致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发生、发展的主要本源,外感风邪是导致复发的主要诱因,水湿泛溢是导致复发后水肿的主要病机。2.根据数据挖掘用药规律总结:刘晓鹰教授在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复发水肿期以利水消肿为治疗原则,以快速消除水肿为治疗目的,本期学术思想可概括为“攘外安内,治水为先”;在肿退尿浊期以调理脾肾、收涩固精为治疗原则,以缓解蛋白尿为治疗目的,本期学术思想可概括为“开源节流,治浊为旨”;在缓解期以补虚的为治疗原则,以恢复正气从而减少复发为治疗目的,本期学术思想可概括为“裨补缺漏,治虚为本”;同时,活血化瘀应贯穿本病治疗始终。3.针对儿童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分段论治”法能有效提高蛋白尿缓解率及维持缓解率、加快蛋白尿转阴和浮肿消退,同时改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水平。4.针对儿童频复发型、激素依赖型肾病综合,“分段论治”法能有效降低疾病的复发风险,同时减少激素、免疫抑制剂用量。5.“分段论治”法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不仅本身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同时能有效降低西药治疗所引起的呼吸道感染、胃肠道反应等副反应发生率。6.“分段论治”法能改善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儿童体液免疫功能和肾上腺皮质功能,这可能与其能减少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复发风险的机制部分相关。7.“分段论治”能通过改善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儿童生理、心理、社会关系领域的相关因素而全方位提高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儿童的生存质量。
刘婧玮[10](2020)在《补肾活血法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Meta分析及张大宁教授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来评价补肾活血法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深层次探索国医大师张大宁教授治疗该病的用药规律,以期从循证医学角度出发,为中医药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和经验借鉴,更好的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方法:1.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 Fang)、CBM以及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各大中英文数据库中运用补肾活血法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RCT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并根据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质量评价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5.3及Stata1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就诊于张大宁教授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处方,规范化处理数据后,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建立数据库,采用该软件集成的频次统计法、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张大宁教授治疗该病的用药规律、组方特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系统总结张大宁教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经验,探索潜在规律。结果:1.共纳入文献18篇,1231名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提高临床疗效,升高血浆白蛋白,减少24h尿蛋白排泄,降低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降低血肌酐、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而在降低尿素氮方面与单纯西医治疗无明显差异。2.本研究共纳入患者31人,男性21例,女性10例,男女比例:2.1:1,平均年龄为53.03±17.36岁,其中20岁到40岁的患者为8例,41岁到60岁的患者为12例,61岁到80岁的患者为9例,大于80岁的患者为2例,患者年龄分布比较平均。纳入共135首处方,包含共98味中药,药物使用频次达2687次,使用频次超过50次的中药由高到低依次是黄芪、川芎、丹参、土茯苓、砂仁、白术、五味子、金樱子、莪术、太子参、升麻、石斛、冬瓜皮、补骨脂、茯苓、鸡内金、覆盆子、茯苓皮、芡实。使用频次较多的药类是补虚药、固涩药、活血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药性以温性、平性、寒性药使用较多,常用药味为甘味、苦味,药物归经以肝经、脾经、肾经为主;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张教授治疗该病常用中药为:黄芪、川芎、丹参、土茯苓、砂仁、白术、五味子、金樱子、莪术、太子参。得到复杂熵聚类的药物核心组合6对,新处方6首。结论:1.补肾活血法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有良好的疗效,可改善患者症状,并对一些化验指标有积极的影响。2.通过分析张大宁教授的用药规律,探讨其对于本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及治疗理念。张大宁教授认为成人肾病综合征以脾肾亏虚为本,以“瘀血、水湿、湿热”为标,治疗时应注重调理脾肾、清热祛湿、行气利水、化瘀通络、提涩并用,临证时精准辨证,用药得当,配伍巧妙,确立了现代肾病诊疗的三维坐标。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可以对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进行客观、高效、多维度的剖析挖掘,并为进一步在临床诊疗肾病综合征提供新的思路和宝贵方法。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3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30例(论文提纲范文)
(1)真武汤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meta分析及作用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一真武汤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1.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 |
1.5 文献质量评价 |
1.6 统计学处理 |
1.7 敏感性分析 |
1.8 发表偏倚分析 |
2.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2.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2.4 meta分析结果 |
2.5 发表偏倚评价 |
3.讨论 |
3.1 立题依据 |
3.2 本次研究结果 |
3.3 安全性分析 |
3.4 本次研究的异质性来源 |
3.5 研究不足之处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真武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作用机制 |
1.研究目的 |
2.资料与方法 |
2.1 数据库与软件 |
2.2 真武汤中药物活性成分及潜在作用靶点的筛选 |
2.3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相关靶点检索与筛选 |
2.4 “药物活性成分-靶点”图及韦恩图的构建 |
2.5 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 |
2.6 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 |
3.结果 |
3.1 真武汤中药物活性成分及潜在作用靶点的筛选 |
3.2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相关靶点获取结果 |
3.3 构建真武汤中药成分-靶点图及韦恩图 |
3.4 PPI相互作用网络结果 |
3.5 真武汤治疗PNS的GO与 KEGG通路分析 |
4.讨论 |
5.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文献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2:Jadad评分表 |
附录3: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2)回顾研究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水肿病脾肾气虚型)中药疗效和药物挖掘、网络药理学、文献计量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一 中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回顾性研究和药物挖掘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研究二 防己黄芪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潜在药理学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研究三 10 年间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讨论一 中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回顾性研究和药物挖掘 |
讨论二 防己黄芪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潜在药理学机制 |
讨论三 10 年间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防己黄芪汤在肾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益气活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西医对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认识 |
1.1 疾病定义 |
1.2 流行病学、发病机制 |
1.3 治疗 |
1.4 小结 |
2 中医对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认识 |
2.1 对EPNS病名的认识 |
2.2 对EPNS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中医治疗EPNS |
2.4 小结 |
第二部分 EPNS患者疗效及中医证型特点的回顾性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临床资料 |
2.1 病例来源及研究方法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观察指标 |
2.6 疗效评定标准 |
3 统计学处理 |
4 研究结果 |
4.1 EPNS的临床疗效观察 |
4.1.1 一般资料 |
4.1.2 尿蛋白定量分层情况 |
4.1.3 治疗方案情况 |
4.1.4 临床总体疗效情况 |
4.1.5 蛋白尿分层与临床总体疗效的关系 |
4.1.6 蛋白尿分层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 |
4.1.7 肾功能不全病人的治疗情况 |
4.2 EPNS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研究 |
4.2.1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4.2.2 本证合并兼证分布情况 |
4.2.3 中医证型与蛋白尿分层的关系 |
4.2.4 中医证型与血压的关系 |
4.2.5 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 |
第三部分 益气活血方治疗EPNS的前瞻性疗效观察 |
1 研究目的 |
2 临床资料 |
2.1 病例来源及研究方法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治疗方案 |
2.6 观察指标 |
2.7 疗效评定标准 |
3 统计学处理 |
4 研究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2 临床疗效情况 |
4.2.1 临床总体疗效 |
4.2.2 中医证候疗效 |
4.2.3 治疗前后SF-36生活质量简表各项得分的变化 |
4.2.4 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 |
4.3 临床研究期间不良反应 |
4.4 安全性评价 |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益气活血方制方背景及组方思路 |
2 现代药理学研究 |
3 结果分析 |
3.1 回顾性研究结果分析 |
3.2 前瞻性研究结果分析 |
4 结论 |
5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医证型 |
附录2 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方案 |
附录3 中医症状积分表 |
附录4 SF-36生活质量评分表 |
附录5 CKD分期 |
中英文缩略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黄芪颗粒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后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西医理论研究 |
1. 中医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中医治疗 |
1.3 中医相关研究 |
2. 西医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认识 |
2.1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定义 |
2.2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
2.3 相关治疗 |
2.4 西医相关理论研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对象 |
3.1 病例来源 |
3.2 诊断标准 |
3.3 纳入标准 |
3.4 排除标准 |
3.5 剔除、脱落、中止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分组方法 |
4.2 治疗方法 |
4.3 观察指标 |
4.4 统计分析 |
4.5 不良事件轻重程度判断标准 |
4.6 随访及预后 |
5. 研究结果 |
5.1 研究一般资料 |
5.2 研究组与对照组免疫功能比较 |
5.3 研究组与对照组次要指标观察 |
5.4 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观察 |
6.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情况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一般情况分析 |
2. 临床指标分析 |
2.1 对患者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分析 |
2.2 对患者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分析 |
2.3 对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18 (IL-18)分析 |
3. 研究组与对照组次要指标观察 |
3.1 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感染情况分析 |
3.2 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浆白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分析 |
4. 研究组与对照组疗效观察 |
5. 讨论 |
6. 结论 |
7.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2011年KDIGO针对肾小球肾炎的临床实践指南》 |
附录2: 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方案 |
附录3: 临床观察表 |
中英文缩略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医证候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样本量估算 |
2 诊断标准 |
2.1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研究方法 |
5.1 调研方法 |
5.2 资料收集 |
5.3 数据录入 |
5.4 统计方法 |
6 技术路线图 |
研究结果 |
1 一般情况 |
1.1 性别分布 |
1.2 年龄分布 |
1.3 病程分布 |
1.4 病理类型分布 |
1.5 激素使用情况 |
1.6 病理类型与性别的相关性 |
1.7 病理类型与患病年龄段的相关性 |
2 PNS中医证候分型研究 |
2.1 中医证候信息分布情况 |
2.2 聚类分析结果 |
2.3 主成分分析结果 |
2.4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3 中医证型与临床信息相关性 |
3.1 性别 |
3.2 年龄 |
3.3 病程 |
3.4 病理类型 |
3.5 激素使用情况 |
讨论 |
1 中医学对PNS的认识 |
2 PNS中医证候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1 PNS中医证候研究的必要性 |
2.2 证候研究方法的选择分析 |
3 临床一般资料分析 |
3.1 性别与年龄 |
3.2 病理类型 |
4 PNS中医证候规律分析 |
4.1 高频中医证候信息分析 |
4.2 PNS的辨证分型分析 |
4.3 中医证型与临床信息的相关性分析 |
5 不足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医证候学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概况 |
1. 流行病学情况 |
2. 临床特点 |
3. 肾脏病理特点 |
4. IMN的药物治疗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诊治进展 |
1. 中医对IM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IMN的中医证型分布研究 |
3. 中医证候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研究 |
4. 中医证候与肾脏病理的相关性研究 |
5. IMN的中医药治疗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研究方法 |
4. 观察项目 |
5. 制定IMN中医证候调查表 |
6. 质量控制方法 |
7.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临床特征 |
3. 中医证候分布特征 |
4. 影响中医证型分布的因素分析 |
5. 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1. 一般资料 |
2. 临床特征 |
3. 中医证候分布特征 |
4. 影响中医证型分布的因素分析 |
5. 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研究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表1 |
附表2 |
个人简历 |
(7)颐肾育阴合剂防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足量激素阶段阴虚火旺型患者皮肤痤疮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诊断标准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2 中医阴虚火旺证候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2.6 脱落标准 |
3 研究的实施方案 |
3.1 治疗方案 |
3.2 观察时间 |
3.3 观察内容 |
3.3.1 一般情况 |
3.3.2 安全性指标 |
3.3.3 疗效性观察 |
4 统计学处理 |
5 研究结果 |
5.1 一般情况对比 |
5.2 治疗组与对照组病理类型情况 |
5.3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各项指标的比较 |
5.4 治疗后各项指标的比较 |
5.5 不良反应 |
6 讨论 |
6.1 中医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认识 |
6.2 中医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伴发痤疮的认识 |
6.3 西医对肾病综合征并发痤疮的机制探讨 |
6.4 颐肾育阴合剂 |
6.4.1 方药组成 |
6.4.2 立法依据 |
6.4.3 药物分析 |
6.4.4 颐肾育阴合剂方解 |
7 本课题的疗效评价分析 |
7.1 治疗前后皮肤痤疮疗效分析 |
7.2 两组总疗效分析 |
7.3 中医症状积分疗效分析 |
7.4 降低蛋白尿、升高血浆白蛋白疗效分析 |
7.5 降低血脂疗效分析 |
7.6 安全性分析 |
8 总结 |
9 不足与展望 |
10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药在防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激素副作用中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加味实脾饮治疗脾肾阳虚型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脱落标准 |
1.6 中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价标准 |
2.5 安全性评定标准 |
2.6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一般资料比较 |
3 疗效比较 |
4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PNS的认识 |
1.1 概述与流行病学 |
1.2 病因与发病机制 |
1.3 PNS水肿发病机理 |
1.4 治疗 |
1.5 药物不良反应 |
2 祖国医学对水肿的认识 |
3 加味实脾饮立方依据 |
3.1 对PNS脾肾阳虚水肿的认识 |
3.2 方药组成 |
3.3 方义解析 |
3.4 单味药功效与现代药理作用 |
4 临床疗效分析 |
4.1 疾病疗效比较 |
4.2 观察指标比较 |
4.3 中医症状积分和证候疗效比较 |
5 安全性指标评价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刘晓鹰教授“分段论治”法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分段论治”治疗儿童RNS的数据挖掘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分期标准 |
2.4 病例纳入标准 |
2.5 病例排除标准 |
2.6 诊次剔除标准 |
2.7 治疗方法 |
2.8 数理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复发水肿期证型、用药规律的挖掘分析 |
3.3 肿退尿浊期用药规律的挖掘分析 |
3.4 缓解期用药规律的挖掘分析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分段论治”法治疗儿童RNS的临床疗效观察 |
1 “分段论治”法对SRNS临床疗效的影响及减毒效应分析 |
1.1 资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2 “分段论治”法对FRNS、SDNS临床疗效的影响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3.“分段论治”法对RNS儿童血清IgG、IgA、COR(08:00)的影响 |
3.1 资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分段论治”法治疗后RNS儿童生存质量调查 |
1.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治疗方法 |
1.6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7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病例纳入及分布情况 |
2.2 “分段论治”法治疗对RNS儿童生存质量的影响 |
3 小结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数据挖掘结果分析及学术思想总结 |
1.1 复发水肿期数据挖掘结果分析与学术思想总结 |
1.1.1 结果分析 |
1.1.2 复发水肿期治疗学术思想总结:攘外安内,治水为先 |
1.2 肿退尿浊期数据挖掘结果分析与学术思想总结 |
1.3 缓解期数据挖掘结果分析与学术思想总结 |
1.4 “分段论治”其他临证经验总结 |
2 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
2.1 “分段论治”对SRNS、SDNS/FRNS的治疗作用分析 |
2.2 “分段论治”对RNS儿童血清IgG、IgA、COR(08:00)的影响结果分析 |
2.3 “分段论治”法安全性分析 |
3 生存质量调查结果分析 |
3.1 生理领域分析 |
3.2 心理领域分析 |
3.3 社会关系领域分析 |
结论与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创新之处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 肾脏疾病生活质量简表(KDQOL-SFTM1.3) |
附录3 儿童生存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PedsQL4.0) |
附录4 RNS儿童生存质量调查简表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10)补肾活血法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Meta分析及张大宁教授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补肾活血法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Meta分析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张大宁教授治疗成人PNS用药规律研究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
5 基于熵聚类方剂组合规律分析 |
6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药物核心组合分析 |
7 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的新处方分析 |
讨论 |
1 病因病机 |
2 用药特点 |
3 高频药物讨论 |
4 新方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补肾活血法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3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真武汤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meta分析及作用机制探讨[D]. 阮冬冬.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回顾研究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水肿病脾肾气虚型)中药疗效和药物挖掘、网络药理学、文献计量学分析[D]. 张林.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益气活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吴思雨.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黄芪颗粒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后免疫功能的影响[D]. 许加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医证候规律研究[D]. 郭蓉.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医证候学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刘玉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颐肾育阴合剂防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足量激素阶段阴虚火旺型患者皮肤痤疮临床研究[D]. 覃海明.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加味实脾饮治疗脾肾阳虚型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 马晓.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
- [9]刘晓鹰教授“分段论治”法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刘洋.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补肾活血法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Meta分析及张大宁教授用药规律研究[D]. 刘婧玮.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