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师资不稳定现象分析及对策

师范院校师资不稳定现象分析及对策

一、师专教师队伍不稳定现象的分析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胡晓阳[1](2021)在《小学初任教师教学效能感对专业成长的影响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学是教育事业的基础阶段,小学教师肩负着重大教育使命。要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要高度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初任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中最具可塑性和不稳定性,入职初期是整个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影响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教学效能感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良好的教学效能感是初任教师的成长加速器和信念支撑,也是实现成功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与访谈三种研究方法。共分为五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阐述研究目的、背景及意义,界定相关概念,呈现研究思路与方法。且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明确当前的研究现状,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特点以及影响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因素。第二章主要探究小学初任教师教学效能感现状。对问卷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与独立样本T检验,了解小学初任教师教学效能感现状的同时,为下一步访谈对象的确定提供依据。整理调查材料,归纳教学效能感在初任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影响良好教学效能感形成的因素。第三章主要剖析教学效能感对小学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提出良好的教学效能感是小学初任教师适应入职期的内部助力,是专业成长的可持续动力,是合理规划专业发展的重要依据。第四章基于第三章对小学初任教师专业成长中教学效能感展现出的重要意义的归纳,主要从内、外两大角度对影响初任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进行分析论述。第五章根据以上对小学初任教师教学效能感现状以及影响良好教学效能感形成因素的剖析,本章尝试提出提升小学初任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可行性对策,以期为小学初任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实践参考。

张晓霞[2](2021)在《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 ——以山西省K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人们更为关注公办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而对于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缺乏关注。事实上,这种片面的关注,对于高校教师专业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而言并不能称之是“科学的关注”。除此以外,人们在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研究时,往往忽略了教师的主体地位,更愿意从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入手,即把教师专业发展看作是学校管理的一个方面进行研究。事实上,这种研究主体客体化的倾向往往会忽略高校教师内在的价值需求和动力,进而导致教师专业发展在实践中遭遇“瓶颈”。本研究将试图突破以往研究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局限,以山西省K学院为例,跳出师资管理视角,以教师为主体探究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首先,在梳理和分析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概念进行阐释。即受教师个体因素的影响,如专业发展意识、职业认同等,在政策法规、专项经费等社会支持下,民办高校为教师提供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学习、发展的条件和机会,如基础设施、专业发展机制等,促进教师在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熟练掌握知识和技能,最终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不断提升、走向成熟的过程。其次,采用叙事研究方法,在对访谈对象进行筛选的基础上,最终选取山西省K学院四名教师进行深度访谈,以其专业发展故事为基本研究线索,走进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场域,透视当前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状态。再次,以生物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从个体、学校、社会三个层面对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故事进行探析,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即个体层面的专业发展意识、职业认同、家庭因素;学校层面的基础设施、专业发展机制、制度体系、交往关系;社会层面的政策法规、专项资金、社会舆论、信息化技术。最后,结合民办高校发展实际从个体调适、组织支持、宏观把控三方面为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提出建议。个体调适方面,加强自主发展的教师自觉,即提高发展意识,实现自主发展;保持终身学习,加强职业认同;合理分配时间,工作家庭两不误。学校层面,打造共谋发展的学校生态,即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领导重视、同事合作、师生教学相长的发展环境;有效落实专业发展机制;优化制度体系。宏观把控方面,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即完善法律法规,适当解决编制和社会保障问题;多渠道筹集资金,保证专项资金投入;转变偏见,营造良好舆论环境;信息化技术与专业发展活动相融合。

臧智慧[3](2021)在《共同体视域下高校教研室的重组与改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研室作为高校中重要的基层教学组织,是高校教学工作的落实单位,对于提高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教研室面临着高校对基层教研组织管理模式的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教研室教学质量逐年下滑。高校教研室的建设工作关系到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师资队伍能力的提升以及高校的教育质量的保证。本文将共同体理论模型同高校教研室特征进行结合,提出新型教研室建设的范式,以提高高校教研室的运转,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了解学者的共同体与学科的共同体之间的理论适切性分析,了解高校教研室在共同体载体下的应然状态。分析当前教研室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共同体载体下高校教研室的实然状态,存在管理状态不明确、队伍结构不稳定等问题。明确教研室建设的目标与定位,对教研室的建设进行策略选择,从微观把握到中观规划再到宏观调控,明确教研室的主任及教师自身与精神的发展,完善教研室的相应规章制度,优化教研室运转方式,明确教研室整体性、协调性和自由性特征,改变教研室当前的制度模式与管理方式,使教研室在原有基础上进行重组与改造,发挥教研室基层教学组织作用,促进提升高等教育培养质量。

龙助国[4](2021)在《共生理论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协同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国民道德品质、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一环。体育教师作为推动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角,其专业能力水平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体育作为对学生身体教育的特殊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实践性和社会性,显着的教学特点使体育教学成为了学校道德教育与体质教育共同进行的良好途径。因此,体育教师不仅要作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促进者,更应该担负起品德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发挥其体育课堂育德实效促进学生的体育品德发展,使体育课不再是单纯的体质与技能的提高,而是从学生体质和品德角度建立共生发展的并行局面。受我国传统的体质健康观念的影响,体育教师往往过度注重育体能力的发展,忽视了育德能力的提升,致使体育教师育德能力发展缓慢,与育体能力呈现发展失衡、不协调的现象。基于此,本研究借助共生理论为工具,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分析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发展失衡的现状,提出融合发展的策略,以期推动我国体育学科德育渗透的改革,促进我国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的协同提高。研究结果表明,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发展现状及问题表现为:(1)教师自身发展上,表现为育德目标认识不足、缺乏育德素养、育体和育德教法联系不足;(2)教师课堂育德层面上,表现为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设计不匹配、课堂实施中育德能力表现不足、育德效果评价能力薄弱;(3)教师育体、育德环境发展层面上,表现为体育德育相关政策不够细化、学校德育物质资源配置比失衡、校园育德氛围缺失;(4)教师育体、育德模式发展层面上,表现为育德模式发展缺乏理论基础、体育课堂德育理念表现不足、教师育德能力无法实现育德目标、课堂教学无德育过程体现。为促进我国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协同发展,本文以共生理论为支撑,主要提出对策为:(1)共生单元之间增加促进育体、育德能力协同发展的共生因子;(2)共生界面上,建立课堂目标与设计、课堂组织与实施、育德教学效果评价的多元化共生通道;(3)共生环境方面,呼吁相关部门加大体育德育政策颁布和执行力度、保证德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建立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校园环境和课堂氛围;(4)共生模式方面,融合育体、育德指导思想、明确阶段性育德发展目标、构建课堂育德活动实施步骤。

唐清雄[5](2020)在《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秘书素质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 ——以四川省S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教育事业进入新时代,国家教育政策调整和普通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建本科院校为适应整体转型发展需要不得不在学校建设的各方面进行全面革新。在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转型发展大背景下,该类院校在教学质量对教学管理队伍素质上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教学管理队伍中最基层的岗位,教学秘书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教学秘书业务上接受学校教务处指导,具体工作由二级学院分配和安排,受到教务处和二级学院的双重领导。其工作质量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着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工作效果,而且还会间接地影响着教学质量。在日常工作中,那些具备良好师德师风素质、熟练业务素质以及健康心理素质的教学秘书人员,善于人际沟通、能协调好各方面的工作、办事效率较高,并能成为领导的参谋助手和对学生起到管理育人的作用。优秀的教学秘书人员拥有较好的素质结构,能树立全面的质量观,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初步探讨了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秘书的素质现状。通过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秘书在日常工作状态(专业)素质、师德师风素质、业务能力素质以及职业情感(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分析,发现当前教学秘书素质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师生对教学秘书人员师德师风素质要求高,教学秘书的服务意识不高、业务服务能力不强,教学秘书因个人发展得不到满足,对从事的工作满意度不高等现象,其中尤其以教学秘书人员职业情感素质未能有效改善,造成了教学秘书人员对本职业认同感低,这些都对改革新建本科院校在优化教学秘书人员个人素质的制度构建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秘书素质现状,本研究提出了解决策略:提高领导认识,树立建设高素质教学秘书队伍目标;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开展师德师风素质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服务意识;完善绩效管理体系、薪酬分配管理制度,加强教学秘书过程考核力度;改善工作环境,增强教学秘书岗位的吸引力,减轻职业倦怠感。

林媛[6](2020)在《福建省师范类高职院校就业管理研究 ——以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张小惠[7](2020)在《学前教育快速发展背景下幼儿园“助理式”教师队伍的现状研究 ——以福州市某集团五所公办幼儿园为例》文中提出

付含菲[8](2020)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支持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到职校任教,推动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随后三年,国务院出台多项文件反复强调要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包括支持校企共建培养培训基地,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机制,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本土化创造,始终是职业院校教育工作关注的重点与难点。本文以湖北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文本分析法、混合研究法,试图剖析湖北省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找到现有问题及原因,并结合产教融合背景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阐述了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在国家深化产教融合的政策导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经济驱动以及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内生驱动等背景下开展。分析了产结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必要性在于实现校企互利双赢、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以及符合发展本质要求,并且其具有技术、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可行性。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及文本分析得出湖北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多维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其存在的问题及问题成因。主要包括校企之间培训的渠道还不畅通,专任教师的实践场所和实践机会缺乏、兼职教师队伍不稳定、“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界定不清,学校投入培养培训经费不足、师资数量紧张,教师无暇参加培训等。基于问题及原因分析,本研究提出应从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落实企业参与主体地位,完善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责任机制以及加强制度保障四方面着手,为更好的建设湖北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建议与参考。

周萍萍[9](2020)在《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的演进分析 ——基于中国知网1992-2019期刊文献》文中研究表明科学研究有助于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审视当前残疾人体育研究成果对推动其向前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以残疾人体育研究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选取1992-2019年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献作为样本数据,运用词频统计法、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从宏观视角揭示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特征、知识结构变化及演进规律。结果如下:(1)1992-2019年间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呈现出不平稳趋势,处于普赖斯所提出的指数增长规律;残疾人体育研究发文量与国家政策颁布、重大事件产生有着密切联系。依据文献发文趋势可将该时期残疾人体育研究划分为1992~2004年(初步发展期)、2005~2008年(快速发展期)、2009~2019年(稳步发展期)三个阶段,并且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特点。(2)初步发展期,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呈现出“泛化”特征。表现为研究主题少且较为分散,其次科研生产力以独立研究是主,研究作者、机构更多集中在体育院校,合作面相对较窄,合作频率较低;在期刊上,出版物以体育核心期刊为主,不同期刊载入文献数量分布不均衡;在基金上,基金赞助密度较低,以国外校级基金赞助为主。(3)快速发展期,残疾人体育研究呈现“扩大化”特征。在研究主题上有所丰富,其次科研生产力聚集在高等体育院校、师范类学校和综合性大学,科研模式呈现出由独立研究向合作模式转变的趋势,合作度与合作率有所提高,其次核心作者与高产机构对前沿研究关注一致性程度相对较高,但侧重点不同;在期刊上,期刊载文量数量与质量增加,载文类型增多,新增全国哲社类核心期刊刊载;在基金上,主要以省部级基金赞助为主,基金资助文献数量比较均匀。(4)稳步发展期,残疾人体育研究呈现“多样化”特征。研究主题得到进一步发展,其次科研生产力中发文作者呈现年轻化趋势,科研机构出现新兴机构,但合作关系相比之前有所减弱。在期刊上,出版物新添了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刊载,所载文献与前沿研究相似度较高,分布趋向均衡化;在基金上,以国家级为主,省部级为辅;基金赞助论文数量、质量增强及对研究主题的探讨密度越来越大。纵观1992-2019年期间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的历史进程,不同时期中的残疾人体育研究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李辉[10](2020)在《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职业理想是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想在职业领域中的具体体现。职业理想是职业实践的方向盘和指南针,任何职业生活都需要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肩负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特殊使命,更需要树立崇高的教师职业理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有崇尚师德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国历代教育家也均执着追求着“师范端严,学明德尊”的个人修养和教育境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和教师职业理想问题,并将教师职业理想教育置于教师培养的核心地位。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也激励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简洁概括激励着广大人民教师实现从世俗生活到精神自由、从个人价值到使命担当的发展跨越,为我国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及师范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为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主力军,他们只有拥有崇高教师职业理想,才能形成可贵的师范气质和深厚教师情怀,才能调动起奉献教育事业的职业热情和奋斗意志。职业理想教育是高校师范生理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生职业理想培育的坚实保障。因此,对标“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整体要求,积极关注并研究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问题对师范生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以“新时代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涵及功能进行了阐释,明确了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及马克思主义职业观为理论指导,并借鉴了西方职业发展理论相关研究测量工具。同时,对新时代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意义和要求进行了分析: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关乎新时代我国教育强国战略及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关乎新时代师范院校立德树人工作以及师范专业改革工作的成效;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整体要求成为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目标指引。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借鉴心理学研究方法编制了《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问卷》及《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并使用上述两个自编问卷进行了相关测量和调查,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主体差异、积极方面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剖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存在的“实施原则存在偏差”“内容体系有待完善”“路径依赖问题凸显”“合力结构尚未形成”等问题,并从学校、学生、国家及社会四方面分析了上述问题的成因。结合前期文献研究和实证分析结果,本文对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思路与举措进行了重点研究:一是在实施原则的调试方面,提出要遵循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协调、理论指导与实践熏陶相结合、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融合、专业教育与全方位教育相统一等原则;二是在内容体系建构方面,建议内容体系应涵盖政治信仰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教师职业认知教育、教师职业认同教育、教师职业情感教育以及教师从教信念教育等五个方面;三是在实践举措探索方面,梳理了以讲授、体验、榜样、环境和自我为核心的“五维”培育路径以及探索了构建“向师型”师范生课程体系、发挥以“实习支教”为核心的实践教育优势、发挥“榜样力量”的启迪与激励影响、彰显“师范教育”特质文化环境的熏陶作用、激发高校师范生主体意识及自我教育积极性等对策。在此基础上,也提出了完善高校师范生的“录取与退出机制”“效果评价机制”“国家支持机制”“社会引导机制”以及“家庭干预机制”等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支持机制的思路。其中,第一章“理论概述”是研究起点和基础;第二章“意义与要求”是研究的方向和指引;第三章“现状实证分析”和第四章“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是研究难点和切入点;第五章“思路与举措”是研究重点和落脚点。

二、师专教师队伍不稳定现象的分析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师专教师队伍不稳定现象的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初任教师教学效能感对专业成长的影响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初任教师
        1.3.2 教学效能感
        1.3.3 教师专业发展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1.5.2 初任教师的相关研究
        1.5.3 教学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第2章 小学初任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现状调查
    2.1 问卷调查
        2.1.1 问卷制定
        2.1.2 问卷发放
        2.1.3 数据分析
        2.1.4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2 访谈
        2.2.1 访谈目的
        2.2.2 访谈对象
        2.2.3 访谈材料整理分析
    2.3 小结
第3章 教学效能感对小学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
    3.1 教学效能感是适应入职期的内部助力
        3.1.1 良好的教学效能感有助于初任教师融入新环境
        3.1.2 良好的教学效能感有助于初任教师角色定位
        3.1.3 良好的教学效能感有助于初任教师直面困境
    3.2 教学效能感是专业成长的可持续动力
        3.2.1 态度制约方向:教学效能感影响工作态度
        3.2.2 反思方得深度:教学效能感是自我反思中的重要一环
        3.2.3 创新开拓广度:教学效能感给予创新动能
    3.3 教学效能感是合理规划专业发展的重要依据
        3.3.1“知己知彼”促进专业发展意识觉醒
        3.3.2“对症下药”促进个性化规划形成
        3.3.3“自我监测”利于及时调整发展重心
        3.3.4“内在信念”保障发展规划顺利落实
第4章 影响小学初任教师提升教学效能感的因素
    4.1 内部因素
        4.1.1 专业能力
        4.1.2 专业情意
        4.1.3 归因方式
        4.1.4 个性特点
    4.2 外部因素
        4.2.1 社会层面
        4.2.2 学校支持
        4.2.3 人际关系
        4.2.4 获得反馈
第5章 小学初任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升策略
    5.1 自我提升
        5.1.1 提升专业能力
        5.1.2 培养深厚的专业情意
        5.1.3 学会积极归因
        5.1.4 保持积极心态
    5.2 外部支持
        5.2.1 社会方面:减轻“理想化”职业期待
        5.2.2 学校方面:关怀成长,增强初任教师归属感
        5.2.3 人际关系:目标一致,和谐共赢
        5.2.4 积极反馈提升初任教师幸福感与成就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小学初任教师教学效能感调查问卷
附录B 小学初任教师访谈提纲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 ——以山西省K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民办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1.2 教师专业发展——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牛鼻子”
        1.1.3 叙事研究——教育真相的近距离表达
        1.1.4 现实缘由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文献综述
        1.3.2 国外文献综述
        1.3.3 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对象的择取
        1.4.4 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1.5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5.1 概念界定
        1.5.2 理论基础
第二章 渐摄与融构: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叙事
    2.1 L教师:勤奋努力对专业发展心存困惑的年轻教师
        2.1.1 L教师的形象素描
        2.1.2 得心应手——“民办高校有优势”
        2.1.3 起早贪黑——“科研与教学互相促进”
        2.1.4 发展才是硬道理——“我最想参加国培了”
        2.1.5 老教师是指路明灯——“有人带太重要了”
        2.1.6 一个都不能少——“实践对我们来说更重要”
        2.1.7 未来规划——前路漫漫,砥砺前行
    2.2 O教师:具有访学经历处于专业发展上升期的潜力教师
        2.2.1 O教师的形象素描
        2.2.2 心怀感激——“是学校成就了我”
        2.2.3 有舍有得——“抓住机会就要多学习”
        2.2.4 导师力量——“外出访学受益匪浅”
        2.2.5 与时俱进——“我是我们学校最早应用教育技术的”
        2.2.6 科研受限——“教学科研难平衡、单枪匹马作战难上加难”
        2.2.7 实践短板——“邀请在企业工作或创业的朋友帮忙讲”
        2.2.8 未来规划——享受当下,打磨自己
    2.3 V教师:担任行政职务对专业发展充满期待的较成熟型教师
        2.3.1 V教师的形象素描
        2.3.2 始料未及——从无奈之举到觉得幸运
        2.3.3 逐步改进——“学校组织的培训还是挺多的”
        2.3.4 重视反思——“反思的过程就是“纠错”的过程”
        2.3.5 危机意识——“教科研就是我们的筹码”
        2.3.6 工作家庭难兼顾——“不仅赚钱养家,还要有时间管家”
        2.3.7 未来规划——主动思维,“自为”发展
    2.4 E教师:抓住机会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积极要求进步的成熟教师
        2.4.1 E教师的形象素描
        2.4.2 教育情怀——“只有在讲台上我才能找到我自己”
        2.4.3 办学不易——“没有回报也要发展”
        2.4.4 团队建设——“教研室互相学习,打造精品课程”
        2.4.5 珍惜培训——“教师必须终身学习”
        2.4.6 摒弃面子工程——“现在是本科,考核制度也要有所变化”
        2.4.7 未来规划——默默坚守,发挥余热
第三章 局内与局外: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3.1 个体因素
        3.1.1 专业发展意识
        3.1.2 职业认同
        3.1.3 家庭因素
    3.2 学校因素
        3.2.1 基础设施建设
        3.2.2 专业发展机制
        3.2.3 制度体系
        3.2.4 交往关系
    3.3 社会因素
        3.3.1 从法律法规到编制社保
        3.3.2 教师专业发展专项资金
        3.3.3 舆论对民办高校的偏见
        3.3.4 信息技术与专业发展活动的融合
第四章 图景与路向:促进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
    4.1 个体调适:加强自主发展的教师自觉
        4.1.1 提高发展意识,实现自主发展
        4.1.2 保持终身学习,加强职业认同
        4.1.3 合理分配时间,工作家庭两不误
    4.2 组织支持:打造共谋发展的学校生态
        4.2.1 完善基础设施,保障教师专业发展
        4.2.2 营造领导重视、同事合作、师生教学相长的发展环境
        4.2.3 有效落实专业发展机制,多措并举合力推进发展
        4.2.4 优化制度体系,维护教师发展权益
    4.3 宏观把控: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
        4.3.1 完善法律法规,适当解决编制、社保问题
        4.3.2 多渠道筹集资金,保证专项资金投入
        4.3.3 转变偏见,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4.3.4 信息化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相融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共同体视域下高校教研室的重组与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创新之处
    五、概念界定
第一章 共同体视域下高校教研室的理论建构
    第一节 学者的共同体与学科的共同体的新探索
        一、学者的共同体理论背景
        二、学科的共同体内涵及特点
        三、理论适切性分析
    第二节 共同体载体下高校教研室的特点与功能
        一、教学质量保障的前提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三、高校完善提升的保障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校教研室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述评
    第一节 教研室发展现状分析
        一、教研室设置结构及定位模糊
        二、教研室管理状态及教研室主任工作职能不明确
        三、教研室内教师队伍结构不稳定
    第二节 教研室发展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组织环境发展下的角色定位偏差
        二、组织功能弱化下的管理制度缺失
        三、组织成员松散下的团队互动缺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共同体视域下高校教研室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节 教研室建设的目标与原则
        一、教研室建设的目标定位
        二、教研室建设的原则设定
        三、教研室建设的功能明确
    第二节 教研室建设的策略选择
        一、微观把握:教研室成员的精神发展
        二、中观规划:教研室的完善运作
        三、宏观调控:教研室的赋能增权
    第三节 共同体视域下高校教研室的重构
        一、完善教研室的范式与规章
        二、创建教研室的文化与精神
        三、促进教研室的保障与发展
        四、虚拟教研室的打造与实现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共生理论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需求
        1.1.2 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1.1.3 共生理论分析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协同发展的适切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研究述评
        2.1.1 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情况
        2.1.2 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情况
        2.1.3 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发展情况
        2.1.4 小结
    2.2 共生理论概述
        2.2.1 共生理论起源
        2.2.2 共生理论构成
        2.2.3 共生理论国内应用情况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协同发展释义及共生特征
        4.1.1 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协同发展释义
        4.1.2 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的共生特征
    4.2 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协同发展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4.2.1 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自身层面发展现状
        4.2.2 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课堂发展现状
        4.2.3 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环境发展现状
        4.2.4 中学体育课堂育体、育德模式发展现状
    4.3 共生理论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协同发展思路探析
        4.3.1 平衡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发展失调的共生单元
        4.3.2 营造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多元融合的共生界面
        4.3.3 完善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正向诱导的共生环境
        4.3.4 打造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稳定高效的共生模式
    4.4 共生理论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协同发展对策
        4.4.1 共生单元:增加育体、育德能力的共生因子
        4.4.2 共生界面:建立新层次、多元化的育体、育德能力的共生通道
        4.4.3 共生环境:优化协同发展的共生环境
        4.4.4 共生模式:构建一体化对称的互惠共生模式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协同发展现状调查问
附录B 专家访问问卷
附录C 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发展环境教师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秘书素质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 ——以四川省S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1.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对基层教育管理人才提出的要求
        2.政策要求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秘书人员素质的优化
        3.所选学校的发展规划及个人研究兴趣为研究提供条件保障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教师素质的相关研究
        2.教学秘书素质的相关研究
        3.简要总结
    (四)概念界定
        1.新建本科院校
        2.教学秘书
        3.教学秘书素质
    (五)理论基础
        1.需要层次理论
        2.人力资本管理理论
        3.人-岗匹配理论
        4.职业倦怠理论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秘书素质应然状态
    (一)师德师风
    (二)知识水平与教育管理能力
    (三)工作技能
    (四)职业认同感
二、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秘书素质的实然状况及分析
    (一)问卷调查统计说明
        1.问卷数据资料来源
        2.问卷数据资料分析方法
        3.问卷数据分析
    (二)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秘书素质实然状况
        1.教学秘书队伍人员构成不够合理
        2.教学秘书人员工作压力大,职业发展规划与职业认同感差距大
        3.教学秘书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业务素质不够强
        4.教学秘书人员心理素质较差,易产生职业倦怠
三、教学秘书队伍素质困境原因剖析
    (一)来自认识上的偏差
        1.领导层对教学秘书队伍素质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2.二级学院尚未合理认识并利用教学秘书素质
        3.教学秘书人员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对自身作用的认识不足
    (二)来自政策上的原因
        1.缺少科学规范的绩效管理体系
        2.缺少公平合理的激励薪酬管理制度
        3.缺少有效的制度约束、合理选聘机制
        4.缺少职业吸引力及发展空间
        5.缺少相应的岗位培训制度
        6.缺少有利的科研环境
四、优化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秘书队伍素质的策略
    (一)提高领导认识,树立建设高素质教学秘书队伍目标
    (二)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开展师德师风素质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服务意识
    (三)完善绩效管理体系、薪酬分配管理制度,加强教学秘书过程考核力度
    (四)促进教学秘书队伍专业化发展,提高队伍整体发展水平
    (五)改善工作环境,增强教学秘书岗位的吸引力,减轻职业倦怠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缘由
        1.1.1 政策导向:国家对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关注
        1.1.2 经济驱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的现实趋势
        1.1.3 质量关切: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内生驱动与必然选择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教融合
        2.1.2 高等职业教育
        2.1.3 “双师型”教师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教师专业化理论
        2.2.2 现代组织理论
        2.2.3 教育生态理论
第3章 产教融合背景下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3.1 必要性
        3.1.1 实现校企互利双赢
        3.1.2 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3.1.3 符合发展本质要求
    3.2 可行性
        3.2.1 技术可行性:校企合作的逐步深入
        3.2.2 经济可行性: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3.2.3 社会可行性:政策体系的逐渐完善
第4章 产教融合背景下湖北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湖北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4.1.1 任课教师结构现状
        4.1.2 学位结构现状
        4.1.3 职称结构现状
        4.1.4 双师素质教师比例现状
        4.1.5 “双师型”教师认定及管理制度建设现状
        4.1.6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4.2 湖北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2.1 “双师型”教师比例整体有待提升
        4.2.2 “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质量有待提升
        4.2.3 “双师型”教师内涵界定不清
        4.2.4 “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有待完善
第5章 产教融合背景下湖北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改进对策
    5.1 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充实专兼职“双师型”教师队伍
        5.1.1 扩大人才引进渠道
        5.1.2 加强兼职教师引进力度
        5.1.3 提高薪资福利待遇
    5.2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5.2.1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5.2.2 完善教师培训体系
    5.3 落实企业参与主体地位,完善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责任机制
        5.3.1 发挥政府职能,明确企业参与的法律地位与职责
        5.3.2 落实行业组织的约束与监管职责
    5.4 加强制度保障,营造良好用人环境
        5.4.1 完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5.4.2 完善“双师型”教师考核激励机制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创新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的演进分析 ——基于中国知网1992-2019期刊文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残疾人体育兴盛是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
        1.1.2 科学研究是促进残疾人体育健康有序发展的外推力
        1.1.3 科学知识图谱助推厘清残疾人体育研究的有利工具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残疾人体育研究现状
    2.2 科学知识图谱相关研究
        2.2.1 科学知识图谱的理论
        2.2.2 科学知识图谱的应用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词频统计法
        3.2.2 社会网络分析法
        3.2.3 聚类分析
        3.2.4 突变词探测
4 研究工具与文献来源
    4.1 研究工具
    4.2 文献来源与确定
5 分析与讨论
    5.1 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时间分布与阶段划分
        5.1.1 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的时间分布
        5.1.2 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的阶段划分
    5.2 1992-2004: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初步发展期
        5.2.1 初步发展期研究主题分析
        5.2.2 初步发展期作者网络分析
        5.2.3 初步发展期期刊来源分析
        5.2.4 初步发展期机构网络分析
        5.2.5 初步发展期基金论文分析
    5.3 2005-2008: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快速发展期
        5.3.1 快速发展期研究主题分析
        5.3.2 快速发展期作者网络分析
        5.3.3 快速发展期期刊来源分析
        5.3.4 快速发展期机构网络分析
        5.3.5 快速发展期基金论文分析
    5.4 2009-2019: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稳步发展期
        5.4.1 稳步发展期研究主题分析
        5.4.2 稳步发展期作者网路分析
        5.4.3 稳步发展期期刊来源分析
        5.4.4 稳步发展期机构网络分析
        5.4.5 稳步发展期基金论文分析
    5.5 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的演进分析
        5.5.1 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主题的演进分析
        5.5.2 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作者网络演进分析
        5.5.3 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载文期刊演进分析
        5.5.4 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机构网络演进分析
        5.5.5 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基金论文演进分析
6 研究结论
7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重点难点
        (二)创新点
第一章 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内涵及功能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内涵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概念结构模型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功能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涵及功能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涵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功能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职业观
第二章 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意义和要求
    一、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新时代教育强国战略及教师队伍建设实施
        (二)推动新时代我国师范院校“立德树人”工作开展
        (三)助力新时代我国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深化改革
    二、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方向与要求
        (一)根本方向:培育“四有”好老师
        (二)职责要求:做好“四个引路人”
第三章 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现状实证分析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问卷编制及使用
        (一)编制目的
        (二)编制方法
        (三)编制过程
        (四)问卷使用
    二、当前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主体差异分析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当前的积极方面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实施原则存在偏差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容体系有待完善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路径依赖问题凸显
        (四)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合力结构尚未形成
    二、当前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弱化的成因分析
        (一)学校原因: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及教育有效性不足
        (二)学生原因:师范生职业理想塑造自觉性差
        (三)国家原因:薪酬待遇及社会保障不佳
        (四)社会原因:社会价值观影响及就业形势压力
第五章 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思路与举措
    一、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工作原则调适
        (一)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协调原则
        (二)理论指导与实践熏陶相结合原则
        (三)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融合原则
        (四)专业教育与全方位教育相统一原则
    二、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容体系建构
        (一)政治信仰与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师职业认知教育
        (三)教师职业认同教育
        (四)教师职业情感教育
        (五)教师从教信念教育
    三、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实践举措探索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路径选择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对策提升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机制支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访谈提纲》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问卷(正式版)》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四、师专教师队伍不稳定现象的分析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初任教师教学效能感对专业成长的影响及提升策略研究[D]. 胡晓阳. 沈阳大学, 2021(09)
  • [2]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 ——以山西省K学院为例[D]. 张晓霞. 山西大学, 2021
  • [3]共同体视域下高校教研室的重组与改造研究[D]. 臧智慧.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共生理论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协同发展研究[D]. 龙助国.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5]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秘书素质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 ——以四川省S学院为例[D]. 唐清雄. 西南大学, 2020(05)
  • [6]福建省师范类高职院校就业管理研究 ——以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D]. 林媛.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7]学前教育快速发展背景下幼儿园“助理式”教师队伍的现状研究 ——以福州市某集团五所公办幼儿园为例[D]. 张小惠.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8]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D]. 付含菲.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0)
  • [9]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的演进分析 ——基于中国知网1992-2019期刊文献[D]. 周萍萍. 成都体育学院, 2020(07)
  • [10]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研究[D]. 李辉.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师范院校师资不稳定现象分析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