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多层轻型房屋钢结构建筑的应用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曹万林,杨兆源,周绪红,石宇[1](2021)在《装配式轻钢组合结构研究现状与发展》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其主要实现途径是创新发展装配式建筑。装配式轻钢组合结构具有受力高效、抗震节能、绿色环保等优点,主要用于低层和多层建筑,它适应了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综述了包括装配式冷弯薄壁型钢结构、装配式轻钢轻混凝土结构、分层装配式轻钢框架-柔性支撑结构以及装配式轻钢组合框架-轻钢组合剪力墙结构在内的典型装配式轻钢组合结构的发展过程、体系构成以及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现状等。分析了上述结构的技术特点、标准体系、工业化建造及工程应用情况,提出了装配式轻钢组合结构研究的若干问题,对装配式轻钢组合结构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展望。
李元齐,吴雨杭[2](2021)在《冷弯型钢轻钢集成体系建筑工业化建造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文中提出随着国家和各地方推进建筑装配化、工业化乃至智能化建造的相关政策及技术标准的出台和逐步细化,能够实现高度工业化建造的各类轻钢集成体系建筑展现出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在技术研发和应用实践方面都得到快速的发展。本文简要回顾了采用冷弯型钢的轻钢集成体系建筑的国内外技术发展状况及市场应用前景,总结了其工业化、智能化建造技术的内涵及现状,阐述了建筑数字化和产品思维对其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对采用冷弯型钢的轻钢集成体系建筑工业化乃至智能化建造技术的关键问题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韩楚燕[3](2021)在《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导向下的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努力争取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为达目标,消耗全球半数能源的建筑行业势必要节能减排。其中,超过城市碳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的城市住宅建筑成为行业减排重点。目前,城市住宅短寿现象普遍,该现象伴随的建筑低性能运行和造成的拆建活动量的增加导致住宅全生命周期年均碳排放强度增高。因此,通过延长城市住宅使用寿命来减少建筑碳排放对帮助实现国家减排目标有重要意义。首先,从内在属性上分析住宅寿命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总结城市住宅长寿化的意义。通过对拆除住宅案例的调研及分析,结合城市住宅建设情况及城市化发展背景的研究分析我国住宅寿命现状。运用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建筑寿命与碳排放的关系进行分析,指出延长建筑寿命可以有效降低建筑全生命周期年均碳排放强度。其次,分析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建筑活动对建筑碳排放及住宅寿命的影响,指出不同阶段住宅寿命与建筑碳排放间的关系,并总结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的设计依据。本文在全生命周期理论指导下,结合建筑层级概念建立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的构建框架。对长效住宅理论发展进行梳理,对长寿住宅实践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长寿住宅特征。然后,在此理论及实践的指导下,分别在建造物化阶段、使用维护阶段及拆解回收阶段提出降低住宅碳排放强度的、提升住宅适应性和可变性的长寿化设计策略。最后,选取实际工程案例在不同情景下的建筑碳排放情况进行计算分析,对住宅的长寿化设计策略进行验证与优化。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导向下的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的提出是对降低住宅碳排放研究的重要补充,对建筑行业节能减排以及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起到积极作用,也为城市住宅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李文凯[4](2021)在《单层工业厂房温度效应分析及伸缩缝间距取值建议》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工业化得到迅猛发展,工业厂房结构不断涌现且纵向长度远超规范限值。目前,基于美观和工艺的需要,设计人员往往少设或者不设伸缩缝,而钢结构规范规定的最大伸缩缝间距,主要以经验为主,理论为辅,缺乏合理设置伸缩缝间距的依据,且无特别说明有吊车的厂房结构的伸缩缝间距如何取值。因此,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单层工业厂房在温度作用下的温度响应,以期得到有吊车的钢厂房结构在不同柱高下,伸缩缝间距的合理取值。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对单根构件进行不同约束条件和温度荷载加载方式下的理论计算;在此基础上,利用有限元建立数值模型,得到构件的内力及变形。通过对比理论和数值模拟结果,验证软件的可行性。(2)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混凝土排架结构计算模型,分析结构在整体温差作用下,纵向结构的变形特点及内力变化规律;其次,研究结构在纵向长度、柱高、柱截面等参数变化下,结构温度应力的变化规律;之所以对混凝土排架结构进行温度分析,是为了确定规范规定的最长温度区段内,温度应力的增量,为后面钢结构厂房温度区段设置提供依据。计算结果表明:结构纵向第一开间的端柱变形及内力最大,由端部向中部逐渐减小,并找出荷载工况下的较不利构件,以距端部第二根柱作为控制构件;众多影响因素中,柱高的变化对纵向结构温度效应的影响最大;通过分析得到混凝土排架结构厂房在温度作用下,厂房取最大温度区段时,控制构件的温度内力增量为该构件截面承载力的6%。(3)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建立单层门式刚架计算模型,研究结构在整体温差作用下,结构的温度应力及位移分布特点;研究了结构在(有、无)吊车梁、柱间支撑位置、柱高、纵向长度等参数变化下,温度应力的变化情况;钢结构也以控制构件的温度内力约占构件截面承载力的6%为控制条件,确定钢结构厂房的最大温度区段。结果表明:纵向结构的端柱侧移及内力最大,由端部向不动点逐渐减小;根据温度内力增量占比为条件,提出不同柱高下,门式刚架纵向温度区段长度。
田硕[5](2020)在《以性能为导向的装配式建筑立面单元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装配式建筑因其在环境、经济与社会方面具备的可持续潜力:如有效缩短建造时间、提升建筑品质、减少材料浪费、缓解环境负荷、降低造价成本等,成为了可持续建筑研究中的重要环节。装配式建筑是当下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与必然趋势。但目前装配式建筑一方面片面追求快速建造与批量复制,多样性不足,同时缺乏本土化的气候适应性研究。另一方面既有体系在在建筑性能上的缺陷与整合设计上不足,无法有力回应使用者对建筑全生命周期中舒适度、节能潜力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建筑围护结构直接影响建筑物与外部环境的换热量、自然通风状况和自然采光水平等,而这三方面涉及的内容将构成60%以上的建筑空调负荷。因此,针对装配式建筑围护结构的系统性研究是提高装配式建筑可持续性能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将视角建立在装配式建筑的可持续性能表现上,重点探索三种装配式建筑立面单元设计策略的构造做法及其气候适应性表现。论文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五方面内容:(1)研究围绕三种装配式立面单元的构造体系展开:轻钢龙骨体系、预制混凝土体系(PC)和正交胶合板(CLT)体系,完成构造图集的总结绘制,同时选定性价比最优的立面单元构造形式。(2)通过对比分析研究现状,针对三个典型气候区进行气候适应性设计,形成空腔式、井箱式和嵌入式三种装配式建筑立面单元的设计策略。(3)设计完成三种立面单元设计策略的构造做法以及构件连接,针对每种设计策略提出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方式。(4)利用能耗模拟软件Design Builder对不同气候区的三种设计策略进行能耗模拟,测试节能效果。(5)以立面单元的原材料成本作为初期投资费用,以立面单元所对应的基本模块的全生命周期采暖制冷能耗的总成本作为后期运营费用,分析由三种设计策略与三种构造体系组合而成的九种组合的综合经济性能。结论:本文完成了空腔式、井箱式和嵌入式三种装配式立面单元的策略设计,并针对不同地区对其物理性能和综合经济性能进行评价。研究成果可为装配式建筑立面单元的构造选型提供依据,为以性能为导向的装配式立面单元的设计提供借鉴和启示。
徐阳[6](2020)在《H型钢柱安装初始缺陷对门式钢结构厂房结构影响分析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钢结构建筑的快速发展,钢结构在各式各样的工业厂房、大型场馆、商场等建筑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门式钢结构厂房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钢结构建筑,门式钢结构厂房一般由刚架、支撑体系、围护结构等组成[1]。门式刚架是门式钢结构厂房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H型钢柱是主要的受力构件之一。然而,钢结构在设计的时候为了充分利用截面材料性能,使得H型钢柱的“应力比”比较大,在钢结构构件上表现为长、细等特点。这些特点在施工过程中很容易使得H型钢柱产生一些初始缺陷,如:柱脚标高误差、轴线偏移、钢柱弯曲与倾斜等。这些初始缺陷会对结构受力、位移和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对此问题的研究报道甚少,缺乏此问题对结构影响程度的深入分析以及在各种初始缺陷下对结构影响的预控与处理。因此,研究H型钢柱初始缺陷问题对门式钢结构厂房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初始应力和初始位移是H型钢柱安装初始缺陷引起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门式钢结构厂房的设计特点和各类规范中对门式钢结构厂房的H型钢柱安装偏差要求,结合H型钢柱的运输和安装方法,找出几种典型的初始缺陷以及初始缺陷组合。对这些初始缺陷和组合进行理论计算和分析,并结合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立模型,对门式钢架中初始缺陷进行模拟并分析出初始缺陷和初始缺陷组合产生的最大初始应力和最大初始位移情况。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方面的研究:1、结合门式钢结构的设计特点及H型钢柱施工过程,分析并选取了4种安装过程中产生的初始缺陷。2、理论计算分析了在不考虑结构自重条件下,4种初始缺陷的特点及最大初始应力情况。3、利用软件模拟出结构自重条件下单个初始缺陷在单跨和双跨结构中的最大初始应力情况,并与理论计算进行对比分析。4、通过对比分析,找出最不利因素的初始缺陷组合。5、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这些初始缺陷组合进行分析,找出了由初始缺陷组合产生的初始应力和初始位移的规律,并与单个初始缺陷的情况进行对比。6、分析了这些初始缺陷组合产生的应力和位移对门式钢结构厂房结构的影响。7、探究了结构受到的应力达到规范要求的强度时初始缺陷组合的偏移情况。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结构自重会使得H型钢柱初始安装缺陷对结构的影响发生变化。2、H型钢柱初始安装缺陷出现的位置不同,其对结构的影响也有较大区别。3、对于某些初始缺陷,其在结构中单独出现时不产生初始应力,但是在与其他初始缺陷同时出现在结构中时会使结构受到的影响发生较大的变化。4、同样的初始缺陷组合在不同高度的H型钢柱中,对结构的影响不同。随着钢柱高度的增加,初始缺陷组合产生的初始应力减小、初始位移增大。5、单跨结构中初始缺陷组合对结构的稳定性影响要大于双跨结构。6、结构所受应力达到强度设计值时单跨和双跨结构初始缺陷组合的偏移量大于规范的允许值。图[49]表[24]参[55]
卞子铭[7](2020)在《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专利作为一种承载科研技术信息的文献形式,通过分析运用可以使其成为衡量领域内技术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指标。装配式建筑在国外起步较早,发展已日趋成熟。近年来,在政策的引领和建筑产业的导向下,我国装配式建筑开始发展,并逐渐成为行业内市场的热点领域,随之涌现出大量相关技术专利。配套的外围护系统作为装配式建筑技术发展的核心,大量难点问题亟需解决,专利技术含量有待提高,对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专利和技术的分析应运而生。本文以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相关专利为研究对象,采用专利分析与建筑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对我国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的相关专利信息进行搜集,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加工整理的基础上,从建筑技术的角度对技术专利进行梳理和总结。然后通过专利分析的方法研究得到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技术的发展现状,主要内容包含了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专利的申请趋势,技术构成和申请主体,以及当前研究的技术热点、难点、空白点和核心技术。最后结合专利信息对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的相关技术进行研究,汲取经验,针对专利空白点,提出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对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专利及技术的分析,得到当前我国技术发展的难点、热点、空白点和核心技术,为未来我国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一种装配式建筑阻水结构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弥补了当前技术的空白点,为外墙连接处防水技术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思路,对推进装配式建筑专利技术的研发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苏颐媛[8](2020)在《轻型钢结构模块化青年公寓设计策略研究 ——以深圳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建筑产业化持续推进的进程中,装配式体系、集成化体系、钢结构建筑的发展使得轻型钢结构模块化建筑备受越来越多的关注并促进了其在城市工程项目的应用。面对城市中青年群体对居住的迫切需求,现有的青年公寓在制度管理方面尚未健全,居住质量得不到完全保障和更新,因此本文提出用轻型钢结构模块化的设计建造手段对青年公寓进行系统构建和功能应用方面的探究。轻型钢结构模块具有轻质、灵活、独立的特点,标准化生产和装配式建造能够加快项目工程,节省时间和成本同时可以达到合理利用资源、发展可持续性建筑的效果,可以解决城市青年批量化、精细化、优质化的居住需求。本文对轻型钢结构模块化青年公寓议题中的关键字做出了定义解释,对轻型钢结构模块和建筑体系的分类和特点进行了阐释,介绍了轻型钢结构模块化青年公寓的体系支撑,对国内外相关学术理论、历史发展和实践案例进行研究分析,总结此类建筑的发展阻碍因素和发展优势。对深圳青年群体的居住现状进行实地调研以及发放调研问卷,分析青年群体的居住行为及需求特征,总结具体居住问题以及提出公寓居住空间的设计建议。实地调研深圳轻型钢结构模块化公寓的相关案例,分类解析对比各个案例的模块组合、单元特性、居住空间的特点。深入研究轻型钢结构模块单元和建筑系统构建,结合相关案例、理论和规范对模块的尺寸、构件、功能、组合方式、连接方式进行解析和归纳。从原则性问题、构建逻辑、不同的视角、信息化技术应用及用户参与模式等角度提出轻型钢结构模块化青年公寓的设计策略。最后通过模拟设计表现轻型钢结构模块化理念对青年公寓设计的应用,从设计目标、解决设想、选址分析、概念设计探讨设计理念。引入轻型钢结构模块化的理念,顺应时代潮流,希望能够为青年群体未来居住模式带来全新的启发。
董芙蓉[9](2020)在《JNDC钢结构公司市场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营销战略是现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如何对企业的营销策略进行优化关系到企业的经营效果。近年来,钢结构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行业内近3万家年产量不足5万吨的中小型企业为求生存竞争激烈,上游产能过剩的大型钢铁企业纷纷向钢结构行业延伸,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蜂拥而上的结果导致钢结构企业利润增速不断缩窄,平均利润率已由2005年的5%左右降至3.5%左右。本文的研究对象JNDC钢结构公司作为山东省首家入选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试点的企业,在推动钢结构行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奠定了一定的行业竞争基础,但目前也存在一些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而市场营销策略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导致2018年营业收入、净利润较17年大幅下降。如何对公司的市场营销策略进行优化、在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市场机会的同时,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扭亏为盈是摆在JNDC钢结构公司经营管理面前的一个重要难题。本文以4Ps营销策略组合、STP战略等相关理论为基础,首先对公司现行的营销策略及经营现状进行分析,并采用实地调研和调查访谈的方法总结归纳出其目标市场选择不利、营销管理弱、销售净利润下降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综合运用PEST、波特五力模型等分析工具对JNDC公司营销所面临的宏观环境与行业环境进行分析,得出钢结构产品面临的外部政治、经济、技术、社会以及行业环境均有利于大型钢结构企业的发展;在对JNDC钢结构公司内部环境进行分析后得出其具有公司实力雄厚、技术水平高等优势和产品结构不合理、营销管理弱等劣势。继而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内、外部因素评价矩阵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公司在当前钢结构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国家政策大力扶持的背景下有利于其发挥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的优势来获得成功。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并结合SWOT分析模型和STP目标市场战略理论,本文提出JNDC公司当前应抓住“新冠疫情”带来的市场机遇发展医院隔离病房改扩建业务;长远来看则应重新定位目标市场、调整产品结构,围绕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个维度实施JNDC公司的营销策略优化方案,并从制度、组织、人员等方面设计了保障措施。最后提出了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装配式建筑的背景下,JNDC钢结构公司营销策略方案优化的核心是发展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业务、将营销重心由国际转向国内的结论,并对钢结构企业的市场营销前景做了展望。
曹石[10](2020)在《装配式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结构体系抗震性能与设计理论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逐渐加快推进住宅产业化发展,装配式钢结构因其抗震性能优越以及轻质环保等诸多优点,从而得到大力推广和广泛应用。但是,当前我国应用的钢结构住宅体系尤其是应用的高层住宅钢结构体系存在着工厂制作程度较低、标准化应用较差以及围护体系落后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制约了国内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应用和推广。针对我国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体系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基于标准化制作和设计理念提出一种新型装配式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体系。该体系主要由钢异形束柱承重构件、上环下隔式梁柱节点、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以及叠合楼板等部件组成,其具有工厂制作化、现场焊接少、施工便捷高效以及集成化高等特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该体系的抗震性能和部分关键设计依据尚缺乏足够的研究和理论支撑,制约了该体系的推广。因此,本文将围绕装配式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及设计理论中的关键问题开展研究,旨在为其推广和应用奠定理论技术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梁柱节点在本文研究结构体系中为传递力的主要部位,对结构的承载力和抗震性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本文考虑柱壁厚度、梁截面高度、柱截面形式、外肋贴板、柱连接方式以及翼缘削弱(RBS)梁截面构造等因素,遵循“强节点、弱构件”的原则,共设计了9个足尺上环下隔式异形束柱梁柱节点,并对其进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来研究该节点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模式、传力机制、耗能能力以及承载力等性能。结果表明,除了RBS梁截面节点的试件,其塑性发展以及破坏区域主要集中梁端,破坏模式主要包括梁端焊缝断裂和环板断裂两种;而采用RBS梁截面构造的上环下隔式梁柱节点的塑性发展则集中在RBS区域,其破坏模式为在RBS区域内翼缘受拉断裂。试验中得到的试件荷载-位移滞回曲线饱满,表明该节点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节点的承载力主要受到梁截面高度和柱壁厚度的影响,而外肋贴板构造、异形束柱截面形式等因素对承载力的影响很小;此外,除了试件T-6以外,试验中其余节点的转动能力均能够满足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抗震设计要求。(2)通过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新型上环下隔式异形束柱梁柱节点的数值模型,对试验节点进行模拟分析,并与试验结果对比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通过该模型对节点进行全过程和关键部位的应力分析可得,环板的应力主要集中与梁直接连接的腔体区域,表明该腔体主要承受梁端传递来的弯矩,其他腔体承受的弯矩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梁与环板连接截面、环板与柱壁连接截面以及RBS区域过焊孔都处存在的严重的应力集中现象,与试验中的破坏截面基本一致。为弥补试验的参数不足,基于上述有限元模型进行参数分析,结果表明,环板和隔板的厚度和悬挑长度以及柱壁厚度对节点的承载力和刚度有一定影响,而轴压比的影响很小。采用屈服线理论推导出此类节点的承载力计算公式,将该公式计算得到的承载力与试验、有限元模型以及《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2015)的结果进行对比,表明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和有限元结果比较接近,比规程取值更加合理和准确;最后依据试验、理论和有限元模型对新型节点的研究成果给出了该类节点的构造要求和设计方法。(3)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拟合的方法,建立了上环下隔类梁柱节点的初始刚度计算公式;基于前文研究成果,并通过有限元模型数据,建立该类节点弯矩-转角(M-θ)关系分别在单调荷载作用下的计算模型和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恢复力模型;将采用上述模型的计算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对比,两者结果吻合较好,表明上述模型可以用作结构的弹塑性分析。(4)针对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在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中应用时与主体结构连接的问题,分别提出外挂和内嵌两种连接形式的新型墙板连接节点;对其中受力复杂的外挂墙板连接节点进行研究,并给出该连接节点的设计方法和参数取值。为了研究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对装配式钢结构的动力特性的影响,分别对两栋采用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的装配式钢结构工程的动力特性进行现场实测;试验结果表明,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对主体钢结构的动力特性有较大的影响,我国《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2015)给出的自振周期折减系数取值较大;为避免采用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的主体结构在抗震设计时计算得到地震荷载偏小,通过分析研究建议当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与结构柔性连接时,结构自振周期折减系数可取0.7~0.8,当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与结构刚性连接时,需将墙板做为结构构件建模来进行结构分析计算。(5)选取不同结构高度建立考虑上环下隔式梁柱节点弯矩-转角关系的装配式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结构体系地震反应分析模型,通过静力弹塑性分析法和能力谱法对装配式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结构体系的强度折减系数R进行分析和讨论,建议该体系的强度折减系数R可取3.6,并依据建议的系数得到修正后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可供该新型体系抗震设计参考。(6)对某一工程案例应用装配式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体系进行设计,分别从结构体系和围护体系两个方面出发,详细介绍了该体系的设计流程和装配化施工过程,表明该体系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二、我国多层轻型房屋钢结构建筑的应用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多层轻型房屋钢结构建筑的应用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装配式轻钢组合结构研究现状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现状 |
1.1 装配式冷弯薄壁型钢结构 |
1.2 装配式轻钢轻混凝土结构 |
1.3 分层装配式轻钢框架-柔性支撑结构 |
1.4 装配式轻钢组合框架-轻钢组合剪力墙结构 |
2 结构特点与技术标准 |
2.1 结构特点 |
2.2 技术标准 |
3 工业化建造与工程应用 |
3.1 工业化建造 |
3.2 工程应用 |
4 研究展望 |
4.1 几个问题 |
(1) 结构体系: |
(2) 节点连接: |
(3) 生态构件: |
(4) 绿色建造: |
(5) 克服弊端: |
4.2 展望 |
(2)冷弯型钢轻钢集成体系建筑工业化建造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采用冷弯型钢的轻钢集成体系建筑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 |
1.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1.1 轻钢龙骨体系 |
1.1.2 轻钢模块体系 |
1.1.3 冷弯型钢门式刚架体系 |
1.1.4 冷弯型钢框架结构体系 |
1.2 市场前景 |
1.2.1 产业相关政策及技术标准 |
1.2.2 产品属性带来的产业模式可能变化 |
1) 产品属性。 |
2) 销售模式。 |
3) 产业链。 |
4) 盈利模式。 |
5) 成本管理。 |
6) 创新手段。 |
2 轻钢集成体系建筑工业化建造技术内涵及发展 |
2.1 技术内涵 |
2.1.1 设计环节 |
2.1.2 生产环节 |
2.1.3 施工环节 |
2.1.4 运维环节 |
2.2 技术发展和应用 |
2.2.1 轻钢龙骨体系 |
2.2.2 轻钢模块体系 |
1) 模块建筑智能设计。 |
2) 数字孪生技术应用。 |
3) 运维阶段多种智能化技术融合。 |
3 建造数字化及其影响 |
3.1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
1) 设计领域。 |
2) 施工领域。 |
3) 一体化平台。 |
3.2 数字化技术的影响 |
4 产品思维对轻钢集成体系建筑智能化建造的重要意义 |
4.1 产品思维的内涵 |
4.2 产品思维的指导意义 |
5 技术发展展望 |
1)针对细分市场的产品化开发。 |
2)基于产品思维的设计方法。 |
3)基于BIM的数字化技术。 |
4)建造全过程智能优化关键技术。 |
5)智能工厂协同制造技术。 |
6)装修及设备一体化技术。 |
7)运输破损机理及防损技术。 |
8)结构关键技术。 |
9)基于产业互联网平台的智能化建造关键技术。 |
(3)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导向下的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球气候背景 |
1.1.2 国家减排目标与建筑碳排放现状 |
1.1.3 我国城镇建筑发展现状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全生命周期理论及住宅建筑低碳发展现状 |
1.3.2 国外长寿住宅建筑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全生命周期理论及住宅建筑低碳发展现状 |
1.3.4 国内长寿住宅建筑研究现状 |
1.3.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城市住宅寿命及其与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关系 |
2.1 城市住宅建筑寿命 |
2.1.1 城市住宅建筑寿命内涵 |
2.1.2 城市住宅建筑寿命影响因素 |
2.1.3 城市住宅建筑长寿化的意义 |
2.2 我国城市住宅建筑寿命现状 |
2.2.1 我国城市住宅建筑寿命现状 |
2.2.2 我国城市住宅建筑寿命的影响因素 |
2.2.3 我国城市住宅建筑长寿化 |
2.3 住宅寿命与建筑碳排放的关系 |
2.3.1 建筑全生命周期及其应用 |
2.3.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
2.3.3 住宅寿命与建筑碳排放的关系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
3.1 前期准备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
3.1.1 前期准备阶段碳排放特点 |
3.1.2 前期准备阶段对住宅寿命的影响 |
3.2 建造物化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
3.2.1 建造物化阶段碳排放特点 |
3.2.2 建筑物化阶段对住宅寿命的影响 |
3.3 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
3.3.1 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特点 |
3.3.2 使用维护阶段对住宅寿命的影响 |
3.4 拆解回收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
3.4.1 拆解回收阶段碳排放特点 |
3.4.2 拆解回收阶段对住宅寿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
4.1 前期准备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
4.1.1 长寿住宅体系的发展与应用 |
4.1.2 城市住宅长寿化实践活动分析及其意义 |
4.1.3 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构建原则 |
4.2 建造物化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
4.2.1 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碳排放及结构使用寿命特点 |
4.2.2 钢结构建筑碳排放及结构使用寿命特点 |
4.2.3 木结构建筑碳排放及结构使用寿命特点 |
4.2.4 不同类型结构特点对比与建筑施工方式优化 |
4.3 使用维护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
4.3.1 建筑系统划分 |
4.3.2 建筑结构维护加固策略 |
4.3.3 建筑维护结构长寿化设计策略 |
4.3.4 建筑设备优化设计策略 |
4.3.5 建筑平面长寿化设计策略 |
4.3.6 住宅部品工业化发展 |
4.4 拆解回收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
4.4.1 建筑拆解方式优化 |
4.4.2 建筑再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案例计算验证分析与策略优化 |
5.1 工程案例计算 |
5.1.1 工程情况简介 |
5.1.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方法 |
5.1.3 案例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 |
5.1.4 钢结构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估算 |
5.1.5 木结构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估算 |
5.2 不同情景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对比分析 |
5.2.1 不同情景下建造物化阶段碳排放对比分析 |
5.2.2 不同情景下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对比分析 |
5.2.3 不同情景下拆解回收阶段碳排放对比分析 |
5.2.4 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对比分析及策略优化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附录 |
致谢 |
(4)单层工业厂房温度效应分析及伸缩缝间距取值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背景及意义 |
1.2.1 背景 |
1.2.2 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1 混凝土温度应力的研究 |
1.3.2 钢结构温度应力的研究 |
1.4 问题的提出及本文研究的内容 |
1.4.1 提出问题 |
1.4.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温度场基本理论 |
2.1 温度场理论 |
2.2 温度应力 |
2.3 温度荷载类型 |
2.3.1 季节温差 |
2.3.2 骤降温差 |
2.3.3 日照温差 |
2.4 MIDAS/GEN有限元介绍 |
2.5 有限元与理论对比研究 |
2.5.1 有限元计算 |
2.5.2 理论计算 |
2.5.3 有限元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 |
2.6 温度计算 |
2.6.1 我国规范 |
2.6.2 工程经验 |
2.7 温度作用工况的确定 |
2.8 结构温度参数的确定 |
2.9 温度对混凝土排架厂房纵向结构的影响原理 |
2.9.1 带吊车的结构 |
2.9.2 无吊车的结构 |
2.10 算例 |
2.10.1 算例一(有吊车) |
2.10.2 算例二(无吊车) |
第三章 单层混凝土排架结构的温度效应分析 |
3.1 引言 |
3.2 有限单元的选取 |
3.3 模型 |
3.3.1 模型参数 |
3.3.2 基本假定 |
3.3.3 基本模型 |
3.4 纵向结构的温度效应分析 |
3.4.1 有吊车的温度效应 |
3.4.2 无吊车的温度效应 |
3.4.3 理论计算与软件计算结果对比 |
3.5 纵向结构在整体温差作用下影响因素的分析 |
3.5.1 结构纵向长度 |
3.5.2 柱刚度 |
3.5.3 柱高 |
3.5.4 柱间支撑 |
3.5.5 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门式刚架厂房的温度效应分析 |
4.1 引言 |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2.1 有限单元的选取 |
4.2.2 模型参数 |
4.2.3 基本假定 |
4.2.4 基本模型 |
4.3 结构在温度作用下的温度效应分析 |
4.3.1 有吊车的横向结构 |
4.3.2 有吊车的纵向结构 |
4.3.3 无吊车的横向结构 |
4.3.4 无吊车的纵向结构 |
4.3.5 纵向结构构件的温度效应对比 |
4.4 柱间支撑的布置对纵向结构温度效应的影响 |
4.4.1 有吊车的结构 |
4.4.2 无吊车的结构 |
4.5 纵向结构在整体温差作用下影响因素的分析 |
4.5.1 纵向长度 |
4.5.2 柱高 |
4.5.3 柱刚度 |
4.5.4 吊车梁刚度变化 |
4.5.5 柱距 |
4.5.6 影响因素的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伸缩缝设置及取值建议 |
5.1 引言 |
5.2 相关参数的确定及说明 |
5.2.1 温度工况的确定 |
5.2.2 结构温度效应折减系数 |
5.2.3 控制构件的选取 |
5.2.4 规范规定伸缩缝间距对应纵向有吊车的结构 |
5.3 混凝土排架结构相关参数确定 |
5.3.1 轴压比 |
5.3.2 配筋率 |
5.3.3 截面的承载力 |
5.4 混凝土排架结构在不同影响因素的温度内力增量占比 |
5.4.1 柱截面变化 |
5.4.2 柱高变化 |
5.4.3 不同影响因素下的2号柱温度内力 |
5.4.4 单层混凝土排架结构伸缩缝间距取值建议 |
5.5 门式刚架厂房在不同影响因素的温度应力增量占比 |
5.5.1 柱高变化 |
5.5.2 柱截面变化 |
5.5.3 不同影响因素下的2号柱温度应力 |
5.5.4 门式刚架厂房伸缩缝间距取值建议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以性能为导向的装配式建筑立面单元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界定 |
1.2.1 装配式建筑 |
1.2.2 立面单元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内容、目标和研究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标 |
1.4.3 研究框架 |
2 装配式建筑立面单元设计策略研究方法 |
2.1 现有研究综述 |
2.1.1 装配式建筑的演进 |
2.1.2 以性能为导向的建筑立面设计策略 |
2.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2.1 研究思路 |
2.2.2 研究方法 |
3 装配式建筑围护结构的构造体系选型与设计 |
3.1 构造体系选型 |
3.1.1 轻钢龙骨体系 |
3.1.2 预制混凝土(PC)体系 |
3.1.3 正交胶合板(CLT)体系 |
3.2 基本功能模块设计 |
3.2.1 模块单元尺寸确定 |
3.2.2 模块功能设计 |
3.3 基于气候适应性的设计策略 |
3.3.1 气候区定位 |
3.3.2 基于气候适应性的设计策略构建原则 |
3.3.3 设计策略构建 |
3.4 本章小结 |
4 装配式建筑立面单元设计策略构造做法 |
4.1 围护结构构造设计 |
4.1.1 轻钢龙骨体系 |
4.1.2 PC体系 |
4.1.3 CLT体系 |
4.2 设计策略构造 |
4.2.1 空腔式设计策略 |
4.2.2 井箱式设计策略 |
4.2.3 嵌入式设计策略 |
4.3 立面单元与主体结构的连接 |
4.3.1 空腔式设计策略与主体结构的连接 |
4.3.2 井箱式设计策略与主体结构的连接 |
4.3.3 嵌入式设计策略与主体结构的连接 |
4.4 本章小结 |
5 能耗模拟分析 |
5.1 模拟软件介绍及选择 |
5.2 设计策略的空间尺度选型模拟 |
5.2.1 空腔式设计策略 |
5.2.2 井箱式设计策略 |
5.3 不同构造体系立面单元模拟 |
5.3.1 空腔式设计策略 |
5.3.2 井箱式设计策略 |
5.3.3 嵌入式设计策略 |
5.4 本章小结 |
6 经济性能分析 |
6.1 原材料成本分析 |
6.1.1 空腔式设计策略 |
6.1.2 井箱式设计策略 |
6.1.3 嵌入式设计策略 |
6.2 能耗成本分析 |
6.2.1 北京地区 |
6.2.2 南京地区 |
6.2.3 广州地区 |
6.3 设计策略的综合经济性分析 |
6.3.1 北京地区 |
6.3.2 南京地区 |
6.3.3 广州地区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7.2.1 研究的不足 |
7.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索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H型钢柱安装初始缺陷对门式钢结构厂房结构影响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门式钢结构厂房H型钢柱设计基本理论 |
2.1 门式钢结构厂房结构组成和布置 |
2.1.1 结构组成 |
2.1.2 结构布置 |
2.2 门式钢结构厂房H型钢柱的材料选择 |
2.2.1 材料类型 |
2.2.2 材料规格 |
2.2.3 材料选用 |
2.3 H型钢柱构件设计 |
2.3.1 构件计算 |
2.3.2 支撑设计 |
第三章 钢结构H型钢柱的稳定性研究 |
3.1 概述 |
3.2 钢结构稳定性问题的特点 |
3.2.1 多样性 |
3.2.2 整体性 |
3.2.3 相关性 |
3.3 稳定性问题的分析和计算方法 |
3.3.1 平衡法 |
3.3.2 能量法 |
3.3.3 动力法 |
3.4 单层侧移钢架的弹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H型钢柱安装过程中初始缺陷的产生及分析 |
4.1 钢结构构件的运输和吊装 |
4.2 钢结构厂房中H型钢柱安装初始缺陷分析 |
4.2.1 规范中对钢结构厂房安装的要求 |
4.2.2 H型钢柱安装初始缺陷分析 |
4.3 初始缺陷在单层单跨结构中影响性分析 |
4.3.1 初始缺陷1在单跨结构中的影响分析 |
4.3.2 初始缺陷2在单跨结构中的影响分析 |
4.4 初始缺陷在单层双跨结构中影响性分析 |
4.4.1 在双跨结构中,左柱存在初始缺陷1的影响分析 |
4.4.2 在双跨结构中,中柱存在初始缺陷1的影响分析 |
4.4.3 在双跨结构中,左柱存在初始缺陷2的影响分析 |
4.4.4 在双跨结构中,中柱存在初始缺陷2的影响分析 |
4.5 结构中存在初始应力的初始缺陷模拟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H型钢柱安装初始缺陷组合及影响分析 |
5.1 H型钢柱安装初始缺陷组合 |
5.1.1 单跨结构中H型钢柱安装初始缺陷组合 |
5.1.2 双跨结构中H型钢柱安装初始缺陷组合 |
5.2 不同长度的H型钢柱安装初始缺陷组合影响分析 |
5.2.1 单跨结构中H型钢柱安装初始缺陷组合影响分析 |
5.2.2 双跨结构中H型钢柱安装初始缺陷组合影响分析 |
5.2.3 初始缺陷组合与单个初始缺陷产生的应力对比分析 |
5.3 初始缺陷产生的应力、位移对结构的影响分析 |
5.3.1 初始缺陷组合产生的应力对结构强度的影响 |
5.3.2 初始缺陷组合产生的结构位移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专利技术引领创新驱动 |
1.1.2 技术标准引领我国装配式建筑快速发展 |
1.1.3 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的重要性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框架 |
第2章 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专利分析 |
2.1 相关概念阐释 |
2.1.1 装配式建筑的定义及构成 |
2.1.2 外围护系统的定义及构成 |
2.2 专利数据检索及信息处理 |
2.2.1 专利信息来源及检索方式 |
2.2.2 专利信息处理——装配式建筑技术分支 |
2.3 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专利总体布局 |
2.3.1 专利申请趋势 |
2.3.2 专利技术构成 |
2.3.3 专利申请主体分析 |
2.3.4 专利权人及其布局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装配式建筑外围护墙体专利技术研究 |
3.1 装配式建筑墙体系统技术概述 |
3.1.1 外围护系统集成设计内容与要求 |
3.1.2 不同结构体系的外围护墙体性能要求 |
3.1.3 装配式外围护墙体概览 |
3.1.4 装配式外围护墙体适用范围 |
3.2 墙体相关技术专利布局 |
3.2.1 专利申请趋势 |
3.2.2 专利技术构成 |
3.3 外墙保温系统专利技术分析 |
3.3.1 外墙外保温的问题及专利技术解决方案 |
3.3.2 “三明治”墙板技术专利分析 |
3.3.3 其他外墙保温系统专利技术 |
3.4 墙体构造及节点技术分析 |
3.4.1 混凝土结构墙体构造及节点设计技术分析 |
3.4.2 钢结构墙体构造设计及节点技术分析 |
3.4.3 木结构墙体的构造和连接设计技术分析 |
3.5 制作工艺及施工专利技术分析 |
3.5.1 预制构件的制作工艺分析 |
3.5.2 施工技术分析 |
3.5.3 相关专利技术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其他专利技术研究 |
4.1 屋面、门窗及其他相关专利技术布局 |
4.1.1 屋面相关专利技术构成 |
4.1.2 门窗及其他相关专利技术构成 |
4.2 屋面性能相关专利技术分析 |
4.2.1 屋面保温节能技术分析 |
4.2.2 屋面防水技术分析 |
4.3 门窗的性能和安装构造专利技术分析 |
4.3.1 外窗保温节能技术分析 |
4.3.2 门窗安装构造技术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技术空白点分析及专利申请 |
5.1 技术空白点及专利技术分析 |
5.1.1 技术空白点 |
5.1.2 专利技术分析 |
5.2 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申请 |
5.2.1 说明书摘要 |
5.2.2 权利要求书 |
5.2.3 专利说明书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专利汇总表 |
附录2 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受理通知书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轻型钢结构模块化青年公寓设计策略研究 ——以深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工业化促进轻型钢结构模块化建筑 |
1.1.2 青年公寓的兴起 |
1.2 选题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
1.2.1 选题的内容 |
1.2.2 研究目的 |
1.2.3 研究意义 |
1.3 轻型钢结构模块化青年公寓国内外研究成果 |
1.3.1 轻型钢结构模块化青年公寓国外研究成果 |
1.3.2 轻型钢结构模块化青年公寓国内研究成果 |
1.4 研究重点与方法 |
1.4.1 研究重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第2章 轻型钢结构模块化青年公寓发展状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模块与轻型钢结构模块 |
2.1.2 模块化青年公寓 |
2.1.3 轻型钢结构模块化青年公寓 |
2.2 轻型钢结构模块化青年公寓设计的体系支撑 |
2.2.1 集成化生产 |
2.2.2 装配式建造 |
2.3 国外轻型钢结构模块化青年公寓实践 |
2.3.1 国外对于轻型钢结构模块化建筑的实践 |
2.3.2 国外对于青年公寓建筑的实践 |
2.3.3 国外轻型钢结构模块化青年公寓相关案例分析 |
2.3.4 国外案例钢结构模块特点对比分析 |
2.4 国内轻型钢结构模块化青年公寓实践 |
2.4.1 国内对于轻型钢结构模块化建筑的实践 |
2.4.2 国内对于青年公寓建筑的实践 |
2.4.3 国内轻型钢结构模块化青年公寓相关案例分析 |
2.4.4 国内案例钢结构模块特点对比分析 |
2.5 轻型钢结构模块化青年公寓发展分析 |
2.5.1 轻型钢结构模块化建筑发展的阻碍因素 |
2.5.2 轻型钢结构模块化青年公寓在国内的发展优势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深圳青年群体居住需求及轻型钢结构模块化公寓相关实例调研 |
3.1 深圳青年群体居住现状调研 |
3.1.1 深圳青年居住访问调研 |
3.1.2 深圳青年居住问卷调研及分析 |
3.2 深圳青年群体居住行为和需求研究 |
3.2.1 青年群体居住行为分析 |
3.2.2 青年群体居住需求分析 |
3.3 深圳青年居住问题总结 |
3.4 青年公寓居住空间设计建议 |
3.5 深圳轻型钢结构模块化公寓现状研究 |
3.5.1 深圳轻型钢结构模块化公寓相关实例分析 |
3.5.2 深圳实例钢结构模块特点对比分析 |
3.5.3 深圳轻型钢结构模块化青年公寓现状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轻型钢结构模块化青年公寓的模块单元研究及系统建立 |
4.1 青年公寓空间的轻型钢结构模块化的模数研究 |
4.1.1 基于人体工程学的模块空间 |
4.1.2 模数制和模数协调 |
4.1.3 运输条件限制 |
4.2 轻型钢结构模块化青年公寓的构件模块设计 |
4.2.1 轻型钢结构模块墙体 |
4.2.2 轻型钢结构模块楼板 |
4.2.3 轻型钢结构模块顶板 |
4.2.4 轻型钢结构模块屋面 |
4.2.5 轻型钢结构模块设备管线 |
4.3 轻型钢结构模块化青年公寓的功能模块设计 |
4.3.1 卫浴空间模块化设计 |
4.3.2 厨房空间模块化设计 |
4.3.3 居住空间模块化设计 |
4.3.4 共享空间模块化设计 |
4.4 轻型钢结构模块青年公寓的模块系统建立 |
4.4.1 轻型钢结构模块组合类型 |
4.4.2 轻型钢结构模块连接方式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深圳轻型钢结构模块化青年公寓设计策略 |
5.1 轻型钢结构模块化青年公寓设计基本原则 |
5.2 基本模快的建立与系统化组织 |
5.3 人居需求的模块系统设计 |
5.4 空间灵活可变性的模块系统设计 |
5.5 视觉效果的模块系统设计 |
5.6 地域适应性的模块系统设计 |
5.7 信息化技术下的模块系统设计 |
5.8 用户参与式的模块系统设计 |
5.9 本章小结 |
第6章 模拟设计——轻型钢结构模块化体系下的青年公寓设计“巧盒青年家” |
6.1 模拟设计目标 |
6.2 解决设想 |
6.3 模拟设计选址分析 |
6.4“巧盒青年家”青年公寓概念设计 |
6.4.1 概念提出 |
6.4.2 空间网格化设计 |
6.4.3 模数确定 |
6.4.4 户型设计 |
6.4.5 组团形式 |
6.4.6 功能分区 |
6.4.7 居室模块 |
6.4.8 共享模块 |
6.4.9 模块单元 |
6.4.10 构造节点 |
6.4.11 管线空间 |
6.4.12 用户参与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7.2.1 未来青年群体居住模式预测 |
7.2.2 轻型钢结构模块化青年公寓发展方向 |
参考文献 |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附录 1 深圳青年人居住现状调研问卷 |
致谢 |
(9)JNDC钢结构公司市场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STP目标市场战略理论 |
2.2 4Ps营销策略组合 |
2.2.1 产品策略 |
2.2.2 价格策略 |
2.2.3 分销策略 |
2.2.4 促销策略 |
第三章 JNDC钢结构公司现行营销策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3.1 公司简介 |
3.2 现行营销策略及经营现状分析 |
3.2.1 现行营销策略 |
3.2.2 经营现状分析 |
3.3 JNDC公司现行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1 产品方面 |
3.3.2 价格方面 |
3.3.3 渠道方面 |
3.3.4 促销方面 |
第四章 JNDC钢结构公司内外部营销环境分析 |
4.1 外部环境分析 |
4.1.1 宏观环境分析 |
4.1.2 行业环境分析 |
4.1.3 外部环境评价 |
4.2 内部环境分析 |
4.2.1 组织结构 |
4.2.2 人力资源 |
4.2.3 技术水平 |
4.2.4 营销现状 |
4.2.5 企业荣誉 |
4.2.6 内部环境评价 |
4.3 SWOT分析矩阵 |
第五章 JNDC钢结构公司市场营销策略优化方案设计 |
5.1 JNDC钢结构公司STP分析 |
5.1.1 市场细分 |
5.1.2 目标市场选择 |
5.1.3 市场定位 |
5.2 产品策略 |
5.3 价格策略 |
5.3.1 招标定价 |
5.3.2 降低价格 |
5.3.3 撇脂定价 |
5.4 渠道策略 |
5.4.1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渠道策略 |
5.4.2 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渠道策略 |
5.4.3 海外业务渠道策略 |
5.5 促销策略 |
第六章 JNDC钢结构公司市场营销策略优化的保障措施 |
6.1 加大研发力度,打造新型绿色产业链 |
6.2 加强成本控制,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 |
6.3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美誉度 |
6.4 培养专业营销人才,进行全方位促销 |
6.5 加强售后服务,维护好客户关系 |
6.6 优化营销激励机制,促进工程款回收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装配式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结构体系抗震性能与设计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钢结构住宅结构体系发展 |
1.2.1 低层钢结构住宅体系 |
1.2.2 多高层钢结构住宅体系 |
1.2.3 装配式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体系 |
1.3 本文研究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冷弯方钢管-H型钢梁柱节点研究现状 |
1.3.2 异形柱梁柱节点研究现状 |
1.3.3 钢结构强度折减系数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4 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对钢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研究现状 |
1.4 当前研究不足 |
1.5 论文研究方法和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上环下隔式异形束柱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节点试件设计及加工 |
2.3 节点试件材性试验 |
2.4 节点试验准备 |
2.4.1 加载方案 |
2.4.2 加载制度 |
2.4.3 量测内容 |
2.5 试验现象 |
2.5.1 试件I-1 |
2.5.2 试件I-2 |
2.5.3 试件I-3 |
2.5.4 试件T-1 |
2.5.5 试件T-2 |
2.5.6 试件T-3 |
2.5.7 试件T-4 |
2.5.8 试件T-5 |
2.5.9 试件T-6 |
2.5.10 试验现象及破坏模式分析讨论 |
2.6 试验结果分析 |
2.6.1 荷载-位移滞回曲线 |
2.6.2 刚度退化 |
2.6.3 骨架曲线 |
2.6.4 延性系数 |
2.6.5 耗能能力 |
2.6.6 节点域剪切角分析 |
2.6.7 梁翼缘应力分布 |
2.6.8 环板与贯穿隔板应力分布 |
2.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上环下隔式异形束柱梁柱节点数值分析及理论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节点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1 模型中材料本构关系 |
3.2.2 单元选取及边界条件 |
3.2.3 有限元模型的求解 |
3.3 试验与有限元模型结果对比 |
3.3.1 试验过程现象对比 |
3.3.2 滞回曲线对比 |
3.3.3 骨架曲线对比 |
3.4 关键部位应力分布 |
3.4.1 梁截面应力分布 |
3.4.2 环板与隔板应力分布 |
3.5 节点域受力机理分析 |
3.5.1 I型束柱的节点域受力分析 |
3.5.2 T型束柱的节点域受力分析 |
3.6 节点构造参数的影响 |
3.6.1 柱壁厚度的影响 |
3.6.2 环板与隔板悬挑长度影响 |
3.6.3 环板与隔板厚度的影响 |
3.6.4 轴压比的影响 |
3.7 节点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 |
3.7.1 标准梁截面节点承载力计算方法 |
3.7.2 翼缘削弱式(RBS)节点承载力计算方法 |
3.8 新型节点的设计方法 |
3.8.1 环板和隔板构造要求 |
3.8.2 强柱弱梁验算 |
3.8.3 节点域验算 |
3.9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上环下隔式梁柱节点的弯矩-转角关系及其恢复力模型研究 |
4.1 引言 |
4.2 梁柱节点分类 |
4.3 上环下隔式梁柱节点的初始刚度 |
4.3.1 节点初始刚度的参数分析 |
4.3.2 节点初始刚度计算 |
4.4 新型梁柱节点的形状系数 |
4.5 理论模型与有限元结果对比 |
4.6 上环下隔式梁柱弯矩-转角关系恢复力模型研究 |
4.6.1 上环下隔式梁柱节点的弯矩-转角关系滞回曲线 |
4.6.2 上环下隔式梁柱节点的弯矩-转角关系骨架模型 |
4.6.3 理论和有限元结果对比 |
4.6.4 节点弯矩-转角关系刚度退化规律 |
4.6.5 节点弯矩转角关系滞回模型的建立 |
4.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设计及其对主体钢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体系常用的围护墙板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
5.3 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设计方法 |
5.3.1 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的设计 |
5.3.2 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与主体钢结构连接的设计 |
5.3.3 新型外挂墙板连接节点设计 |
5.3.4 新型内嵌墙板连接节点设计 |
5.3.5 工业化的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制作和装配 |
5.4 带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的钢结构工程动力特性现场实测 |
5.4.1 试点工程的动力特性实测 |
5.4.2 实测结果分析 |
5.4.3 有限元模型分析与试验结果对比 |
5.5 当前各国规范基本自振周期的计算结果对比 |
5.6 考虑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影响的结构抗震设计建议 |
5.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装配式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结构体系的强度折减系数研究 |
6.1 引言 |
6.2 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结构体系地震反应分析模型 |
6.2.1 上环下隔式梁柱节点在ETABS中模型模拟 |
6.2.2 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加载模式 |
6.3 新型体系的抗震强度折减系数取值 |
6.3.1 强度折减系数的计算方法 |
6.3.2 强度折减系数的求解 |
6.3.3 结构分析分析模型 |
6.3.4 确定结构目标位移 |
6.3.5 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求解 |
6.3.6 新体系抗震设计地震作用计算建议 |
6.3.7 结构层间位移角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装配式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体系设计及应用 |
7.1 引言 |
7.2 装配式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结构体系设计 |
7.2.1 工程案例基本概况 |
7.2.2 荷载取值 |
7.2.3 抗震地震力取值建议 |
7.2.4 分析结果 |
7.3 围护体系设计 |
7.3.1 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设计 |
7.3.2 外挂墙板连接节点设计 |
7.3.3 内嵌墙板的连接节点设计 |
7.4 工厂化制作和装配化施工 |
7.5 装配式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体系的适用范围 |
7.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本文创新点 |
8.3 建议与展望 |
附录 节点试件加工图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我国多层轻型房屋钢结构建筑的应用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装配式轻钢组合结构研究现状与发展[J]. 曹万林,杨兆源,周绪红,石宇. 建筑钢结构进展, 2021(12)
- [2]冷弯型钢轻钢集成体系建筑工业化建造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J]. 李元齐,吴雨杭.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21(03)
- [3]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导向下的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研究[D]. 韩楚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单层工业厂房温度效应分析及伸缩缝间距取值建议[D]. 李文凯.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5]以性能为导向的装配式建筑立面单元设计策略研究[D]. 田硕.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H型钢柱安装初始缺陷对门式钢结构厂房结构影响分析研究[D]. 徐阳. 安徽建筑大学, 2020(01)
- [7]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装配式建筑外围护系统技术研究[D]. 卞子铭. 吉林建筑大学, 2020(02)
- [8]轻型钢结构模块化青年公寓设计策略研究 ——以深圳为例[D]. 苏颐媛. 深圳大学, 2020(02)
- [9]JNDC钢结构公司市场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董芙蓉.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10]装配式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结构体系抗震性能与设计理论研究[D]. 曹石. 东南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