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润滑油加工主要双革成果及挖潜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润滑油调查组[1](1976)在《润滑油加工主要双革成果及挖潜经验》文中研究指明 几年来,各厂润滑油车间的广大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指引下,高举“鞍钢宪法”伟大红旗,大搞技术革新、技术革命,创造出很多双革成果和装置挖潜经验。其主要成果和经验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林梦[2](2019)在《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非洲是我国重要战略合作伙伴和对外投资目的区域,在中非石油合作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模式,并且推动中非石油合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近年来,国际能源格局不断调整,发达国家对非洲石油合作战略布局逐步加强,非洲国家对石油合作监管更趋严格,对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提出了诸多挑战,深入开展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综合评价研究,对准确把握非洲国家石油投资合作发展环境,推广“一体化”经营合作发展模式,持续发挥“一体化”经营合作优势推动中非石油合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的影响因素,从资源禀赋、合作基础、外向型经济依存度、双边合作机制、监管环境和合作风险等6个方面21个指标构建了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相关模型分析得出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埃及、埃塞俄比亚、莫桑比克、坦桑尼亚等国排名靠前,为优先开展“一体化”经营合作的目的国。同时,对排名靠后的国家可以根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对评价结果负面影响较大的评价指标进行深入分析,找准合作经营的重点阻力点,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两国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此外,在国家层面,应从加强顶层设计、促进政策协同、推动多双边协定商签、促进经贸合作园区发展、加强舆论宣传和企业海外行为规范等角度提供政策保障,在企业层面,应从完善“一体化”发展模式、提升“一体化”经营管理水平、积极提高海外经营透明度、强化合规管理等方面促进“一体化”经营合作模式的逐步完善,为中非石油合作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一是将“一体化”相关理论引入中非石油能源合作研究领域;二是构建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评价指标体系,为推动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提供投资环境分析工具;三是提出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发展路径及保障体系。
王泽宇[3](2019)在《基于全生命周期的DL采油厂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大力推进国企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承载着“工业学大庆”的荣耀,在改革浪潮中不断更新发展思路和经营方式。2016年以来,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为了研究企业资源状况,挖掘资源价值,开展了大量的资产清查工作,用以摸清企业所辖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状况以及开发利用情况。为了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效益,加大了资产报废的力度。DL采油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资产盘活、修旧利废、资产报废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经营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依然是DL采油厂财务资产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资产管理的研究,并考虑改进基于全生命周期的资产管理策略,将大庆油田DL采油厂资产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本文主要研究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在DL采油厂的应用,对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而提出了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问题解决对策与实施保障。首先,阐述了资产经营效率以及固定资产管理基础理论;其次,介绍了DL采油厂固定资产管理现状,通过访谈调查、文献查阅、问卷调查及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由于DL采油厂追求资产功能齐全、不够重视设备运维成本,资产规模大、种类多,管理人员更替频繁等原因,导致存在资产购建成本过高,设备维护支出较高,低效资产存量较大、报废处置不够及时,资产报废残值偏高的问题,影响了DL采油厂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效果,降低了资产经营效率;再次,通过问题分析,提出DL采油厂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改进对策,针对资产购建、资产使用及修保、资产报废三个阶段,通过装备购置、设备调剂利用、修旧利旧、处置报废、低效改造、管理创新六个方面确定了控制资产购建成本、坚持租买结合方式、加强设备维护保养、推进专业润滑管理、加大设备调剂利用、加强设备修旧利旧、低效设备技术改造、实施设备集中管理、做好资产报废处置管理等九项措施,改进资产管理体系,实行资产全过程管控,全员参与的规范化管理;最后,根据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的管理特点,针对九项措施提出实施保障,以确保DL采油厂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改进对策得以顺利实施。
闫沛禄[4](2012)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甘肃省玉门市产业转型对策》文中研究指明甘肃省玉门市是一座因石油开采而兴建的资源型城市,自1939年开发建设以来,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经济建设、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是我国石油工业的摇蓝,“铁人精神”的发源地。经过70多年的发展,随着石油资源储量逐步枯竭,油田经济效益下滑,生存难以为继。如何通过产业转型,让这样一个在中国开发时间最早、发展历程最长的老油田实现成功转型,对打造“百年油城”,传承“铁人精神”,探索西部地区石油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合理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资源型城市的起源、主要特征和发展规律入手,认真梳理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研究成果,对美加澳、欧盟、日本、前苏联和我国辽宁阜新、黑龙江大庆、山西朔州、河南焦作等几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转型中选择的模式、采取的措施、形成的体制、取得的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总结了他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通过上述研究发现,以往的转型研究,没有对资源型城市按照转型模式的选择进行科学分类,导致转型模式多种多样,无规律可寻。本文根据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本要求和相关理论基础,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进行了创新型分类,即分为:接续产业型、替代产业型、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混合型、服务业配套跟进型、整体迁移型五种类型,并对这五种类型城市产业转型的适用范围、转型条件、发展策略进行了论述,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玉门市的经济结构特征、发展现状、转型前景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理性预测,运用规范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采用SWTO方法,对玉门市产业转型过程中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进行了理性分析,借鉴国内外其他城市转型经验,提出玉门要实现成功转型,需采用替代产业和接续产业混合的发展模式。在发展思路上,依托玉门油田的人才、技术和基础设施优势,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石化、炼油等接续产业;依托玉门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风电、光电等新能源产业,培育新的增长极;依托玉门土地、水资源优势,发展壮大特色农产品种植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产业转型巩固基础;依托玉门矿产资源丰富、环境容量大的优势,加快发展先进载能和矿产资源深加工产业,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依托玉门地位独特、资源丰富、人才聚集的优势,着力发展工业旅游、通道经济、物流配送、技术研发等配套服务业,扩大其在国民经济收入中的比重,确保实现可持续发展。
孙礼春[5](2003)在《CA61101Z-07Y型柴油机台架磨合技术的综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柴油机台架磨合试验是柴油机出厂之前必须要进行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到柴油机能否正常、安全、长期、可靠地运转。 近二十年来,在柴油机台架磨合方面虽然开展了大量具体的研究工作,但受到研究手段和方法的局限,至今还没有形成系统、完整、有效的磨合技术。 本文以柴油机为研究对象,以柴油机台架磨合过程为研究重点,采用油液分析技术和表面分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柴油机台架磨合技术进行综合评价。 将油液分析技术应用在柴油机台架磨合过程中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尝试,主要是通过对采集到的柴油机台架磨合润滑油与柴油机台架润滑系统油的油样分别进行光谱分析、铁谱分析、颗粒计数分析、常规理化分析,并对所得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数据处理、特征信息提取、以及图表分析与趋势分析,综合评价柴油机台架磨合过程,暴露柴油机磨合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将表面分析技术应用在柴油机台架磨合过程中是对油液分析技术应用的扩展,主要是通过对磨合前后的摩擦副表面进行表面粗糙度和扫描电镜分析,来反映磨合前后零件表面形貌的变化、磨损的机理及磨损的程度,综合提供柴油机台架磨合质量重要证据。 将油液分析技术与表面分析技术的评价结果综合起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实现了对现有的柴油机台架磨合技术的综合评价,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国内文献资料尚未见先例。 通过对柴油机台架磨合技术的综合评价,可以发现柴油机台架磨合质量存在的各种相关的实际问题,是优化磨合程序、改进磨合工艺、改善润滑质量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 通过对柴油机台架磨合技术的综合评价,还可以在设计制造方面改进主要摩擦副的初始工作状态,改善摩擦副的润滑性能,提高柴油机的综合可靠性。 通过对柴油机台架磨合技术的综合评价,为柴油机试验台的挖潜改造,提供了充分可靠的依据,为柴油机试验台的综合技术改造与创新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通过对柴油机台架磨合技术的综合评价的尝试,有助于国内柴油机磨合技术
詹宝军[6](2019)在《A成品油销售企业合资战略研究》文中认为2015年1月中缅油气管道全线贯通,2017年8月云南省第一家炼化企业建成投运,这对国家调整优化能源布局、保障能源战略安全、缓解西南地区能源紧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重大且深远的影响,同时对云南省成品油市场带来了大的影响。此外,近年来国家成品油零售领域开放力度逐渐加大,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第三种出行方式的渐成规模,可替代能源的不断兴起,企业规模扩张及运营成本的不断增加,这些都给云南省A成品油销售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立足于A成品油销售企业目前发展规模、质量、当前企业发展战略,结合宏观微观发展环境、自身优劣势等,借鉴成品油销售企业中外合资成功案例,并利用战略管理理论和战略分析工具,研究提出了A成品油销售企业基于FDI的合资战略组合措施,包括调整优化组织结构,采取规模化发展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多元化发展战略,以及以人为本、服务优先策略等,以期对A成品油销售企业的下一步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邢小军[7](2010)在《区域发展中的能源约束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能源不仅仅是区域发展的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且是区域内部居民生存的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能源问题涉及面广。区域在发展中受到的能源约束会对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都会产生影响,因而,能源约束问题的研究异常复杂。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研究也是众说纷纭,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针对这种现象,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提出了能源问题研究具有层次性的观点。能源问题的研究从下至上依次可分为“基础层”、“认知层”、“分析层”、“解决层”四个层次。每一层次都构成了上一层次研究的基础。以此为基础对现有的关于能源的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基本上可以发现能源问题研究较为混乱的原因,即大部分文献仅仅对分析层和解决层的问题进行研究,而少有研究诸如“能源约束是否存在?”,“能源约束如何分类?如何度量?”等能源研究的基础层和认知层的问题。提出了区域能源需求层次论。认为区域能源需求也具有层次性,即区域会依次的满足其对能源的“基本生活需求”、“社会安全需求”、“生产需求”和“享乐需求”。虽然由于区域内个体众多,存在部分高级需求先于低级需求被满足的情况,但总体而言,区域的能源需求还是(也应该是)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被满足。以此为基础,证明了“区域发展中能源约束存在”的可能性。根据区域所受到的能源约束的程度、原因等标准,提出了区域能源约束分类的方法,进一步地提出了能源约束度的概念和具体的测算方法。从开放度和发展度两个方面测算区域的开放程度和发展水平,然后从区域能源供需的数量、波动性、能源种类和空间差异四个方面分别测算其能源约束度,最后将区域所受到的能源约束的大小与其开放程度和发展水平结合,构建了区域能源约束度的测算模型,为定量的测量区域能源约束提供了途径。在对区域能源约束进行分类、度量之后,研究了能源系统和经济、产业结构、人口等系统的联系,并以中国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产业结构、人口的年龄结构、空间分布结构、经济产出等因素会极大地影响区域的能源需求。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文所提出的方法,以中国(包括各个省区)为例,实际测算了中国及各省区的能源约束度,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何华[8](2012)在《石化魂——兰州石化人对中国工业的贡献》文中研究说明看中国地图时,你会发现祖国大陆地理版图的几何中心,有一条黄色的河流穿城而过,那就是甘肃的省会城市,人称"黄河之都"的兰州。兰州,孙中山先生曾誉其为中国的"陆都",是西北军事重镇、丝绸之路要塞、唐蕃古道枢
秦瑞岐[9](1991)在《关于我国润滑油生产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方向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综述了我国润滑油生产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的成就与经验,提出了90年代我国润滑油生产技术进步、技术改造的方向、任务与建议。
万辉[10](2011)在《济南炼化润滑油基础油质量升级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中指出可行性研究是石油工业建设项目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是项目前期阶段工作的核心。我国炼油工业近几年来采取的是以改扩建为主的发展路线,通过对现有设施的改造和扩建,使企业消除瓶颈,提升我国石化行业竞争力。由于改扩建项目在已有基础条件上进行,具有一定特殊性,需要对企业现状进行认真分析研究,选择符合企业实际和发展方向的技术方案。因此重视改扩建项目的特点,作好项目前期论证和研究,是避免或减少投资决策失误的关键。本文依据可行性研究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就特定的项目—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济南分公司润滑油基础油质量升级项目进行前期论证。论文首先进行润滑油基础油产品的市场分析和市场预测,说明项目的必要性;然后开展项目生产规模、技术方案、配套工程、公用工程、能耗分析等技术论证等工作,并对项目涉及的环境问题进行论证;之后,利用财务评价的基本理论和评价体系,估算项目投资、效益和费用,进行财务指标评价与分析,并通过不确定分析研究项目财务风险,找出影响经济效益的敏感性因素。利用财务评价结果来论证项目的经济可行性,进行方案比选;最后,根据可行性研究过程和结果,提出润滑油基础油质量升级项目可行的结论,为项目的决策提供依据,为其他炼油改造项目在项目论证前期阶段可行性研究及评价提供参考。
二、润滑油加工主要双革成果及挖潜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润滑油加工主要双革成果及挖潜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2)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
1.3 石油经营合作模式研究综述 |
1.3.1 关于石油企业“一体化”经营研究 |
1.3.2 关于石油产业“一体化”价值增值研究 |
1.3.3 关于石油产业“一体化”合作研究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科学问题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预期创新成果 |
2 理论基础 |
2.1 经济学理论 |
2.1.1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 |
2.1.2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2.2 管理学相关理论 |
2.2.1 企业能力理论:企业核心能力在于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
2.2.2 内部市场理论:市场机制与企业机制的融合 |
2.3 本章小结 |
3 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发展现状与问题 |
3.1 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发展历程 |
3.1.1 第一阶段:巩固基础阶段(1993-1996年) |
3.1.2 第二阶段:探索发展阶段(1997-2002年) |
3.1.3 第三阶段:快速发展阶段(2003-2008年) |
3.1.4 第四阶段:成熟完善阶段(2009年至今) |
3.2 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发展现状 |
3.2.1 中非石油贸易总量不断提升 |
3.2.2 合作范围不断扩展 |
3.2.3 合作主体日趋多元 |
3.2.4 合作方式逐步优化 |
3.3 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取得成效 |
3.3.1 保障我国石油能源安全 |
3.3.2 提升我国石油产业国际竞争力 |
3.3.3 有效推动国家战略建设 |
3.3.4 促进非洲经济社会发展 |
3.4 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存在问题 |
3.4.1 缺乏从整体层面的统筹考虑 |
3.4.2 对非洲“一体化”投资环境研判不足 |
3.4.3 主导企业的“一体化”带动能力有待提高 |
3.4.4 “一体化”协同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
3.4.5 “一体化”发展推进有待平衡 |
3.4.6 企业“一体化”经营管理还需提高 |
3.4.7 相关配套服务支撑尚显不足 |
3.5 本章小结 |
4 石油产业“一体化”经营合作国际经验借鉴 |
4.1 发达国家石油产业“一体化”发展路径 |
4.2 发达国家石油产业“一体化”主要经验 |
4.2.1 兼并重组是“一体化”主要途径 |
4.2.2 持续加大后向“一体化”的投入 |
4.2.3 不断拓展前向“一体化”的深度 |
4.2.4 强调地域差异区别实施“一体化”策略 |
4.2.5 建立与“一体化”经营配套的管理体系 |
4.2.6 石油资源国积极开展“一体化”经营 |
4.3 对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的启示 |
4.3.1 进一步加强中国石油企业“一体化”经营能力 |
4.3.2 持续发挥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优势 |
4.3.3 注重提高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水平 |
4.3.4 加强非洲重点国家“一体化”合作推广策略分析 |
4.3.5 重视“一体化”经营合作中规模与效益的平衡 |
4.4 本章小结 |
5 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环境分析 |
5.1 存在机遇 |
5.1.1 非洲石油资源储量丰富 |
5.1.2 油企竞争转为供应链“一体化”竞争 |
5.1.3 中非经贸合作区不断发展 |
5.1.4 “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中非合作 |
5.2 面临挑战 |
5.2.1 东道国监管要求日益提高 |
5.2.2 发达国家强化非洲石油战略 |
5.2.3 非洲资源国非市场风险增加 |
5.3 本章小结 |
6 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综合评价 |
6.1 指标体系构建概述及依据 |
6.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6.1.2 指标筛选依据 |
6.1.3 定量化处理 |
6.1.4 两层指标体系 |
6.2 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六要素指标体系 |
6.2.1 “六要素”指标体系 |
6.2.2 具体指标解释 |
6.3 非洲重点国家“六要素”指标分析 |
6.3.1 东道国石油资源禀赋条件 |
6.3.2 中非产业合作基础 |
6.3.3 东道国外向型经济依存度 |
6.3.4 中非双边合作机制 |
6.3.5 东道国监管政策环境 |
6.3.6 东道国经营合作风险 |
6.4 基于因子分析的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综合评价 |
6.4.1 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6.4.2 样本及指标选取 |
6.4.3 “一体化”经营合作综合评价的因子分析 |
6.5 重点国家推广策略分析 |
6.5.1 莫桑比克 |
6.5.2 坦桑尼亚 |
6.5.3 乌干达 |
6.6 本章小结 |
7 进一步完善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模式及保障措施 |
7.1 构建新时期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体系 |
7.1.1 总体目标 |
7.1.2 构建原则 |
7.1.3 基本架构 |
7.2 推动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的保障措施 |
7.2.1 国家层面的政策建议 |
7.2.2 企业层面的发展建议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和亮点 |
8.2 存在不足与今后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基于全生命周期的DL采油厂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价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固定资产及其管理概述 |
2.1.1 固定资产的概念及分类 |
2.1.2 影响资产经营效率的因素 |
2.1.3 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特点 |
2.2 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 |
2.2.1 含义 |
2.2.2 应用范围 |
第3章 DL采油厂全生命周期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分析 |
3.1 DL采油厂固定资产概况 |
3.1.1 按资产类型分类 |
3.1.2 按资产技术状况分类 |
3.1.3 按资产综合标准分类 |
3.2 DL采油厂固定资产管理的重点内容 |
3.3 DL采油厂改进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
3.3.1 DL采油厂改进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必要性 |
3.3.2 DL采油厂改进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可行性 |
3.4 小结 |
第4章 DL采油厂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问题分析 |
4.1 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存在问题的调研方法 |
4.2 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存在问题的调研过程 |
4.2.1 档案调查 |
4.2.2 访谈调查 |
4.2.3 问卷调查 |
4.3 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3.1 资产购建成本过高 |
4.3.2 设备维护支出较高 |
4.3.3 低效资产存量较大 |
4.3.4 报废处置不够及时 |
4.3.5 报废资产残值偏高 |
4.4 小结 |
第5章 DL采油厂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改进对策及实施保障 |
5.1 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改进思路及目标 |
5.1.1 对策规划思路 |
5.1.2 对策目标 |
5.1.3 对策实施重点 |
5.2 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改进对策 |
5.2.1 资产购建阶段改进策略 |
5.2.2 资产使用、修保阶段改进策略 |
5.2.3 资产报废阶段的改进策略 |
5.3 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改进策略实施保障 |
5.3.1 提高重视程度,增强人力投入 |
5.3.2 完善规章制度,加大考核力度 |
5.3.3 提高资金投入,保障信息平台 |
5.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固定资产管理合理性及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表1 DL采油厂PLC监控系统统计表 |
附表2 DL采油厂投影仪分布情况 |
个人简介 |
致谢 |
(4)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甘肃省玉门市产业转型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玉门油田的历史贡献 |
1.1.4 玉门油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情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任务与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资源型城市主要特征与发展规律 |
2.1 资源型城市的基本概念 |
2.1.1 资源 |
2.1.2 资源型产业 |
2.1.3 资源型城市 |
2.2 资源型城市的基本分类 |
2.3 资源型城市的主要特征 |
2.3.1 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依赖程度大 |
2.3.2 突发性、被动性与孤立性 |
2.3.3 城市发展时间短,缺少规范性 |
2.3.4 城市具有双重功能属性 |
2.3.5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
2.4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规律 |
第3章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相关理论基础 |
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1.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
3.1.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3.1.3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
3.1.4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
3.2 循环经济理论 |
3.3 产业集群理论 |
3.3.1 产业集群的内涵 |
3.3.2 产业集群理论演化脉络 |
3.4 科学发展观 |
3.4.1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
3.4.2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
第4章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案例分析与对比研究 |
4.1 美、加、澳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 |
4.1.1 美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匹兹堡和休斯敦 |
4.1.2 加拿大——萨德伯里 |
4.1.3 澳大利亚——珀斯 |
4.2 欧盟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 |
4.2.1 德国——鲁尔区 |
4.2.2 法国——洛林 |
4.2.3 英国——伯明翰 |
4.2.4 欧盟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启示 |
4.3 日本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 |
4.4 前苏联和委内瑞拉资源型城市的衰败 |
4.4.1 前苏联资源型城市巴库的兴衰 |
4.4.2 委内瑞拉波力瓦尔大油田的衰落 |
4.5 国外资源型城市发展模式经验总结 |
4.6 国内资源型城市探求可持续发展范例 |
4.6.1 辽宁省阜新市 |
4.6.2 黑龙江省大庆市 |
4.6.3 山西省朔州市 |
4.6.4 河南省焦作市 |
4.6.5 国内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认识和政策建议 |
第5章 玉门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与产业发展战略 |
5.1 玉门市基本概况 |
5.2 玉门市产业结构特征 |
5.3 玉门市产业转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5.3.1 优势 |
5.3.2 劣势 |
5.3.3 机遇 |
5.3.4 挑战 |
5.4 玉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产业发展战略 |
5.4.1 石化产业发展战略 |
5.4.2 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 |
5.4.3 先进高载能产业和矿产资源开发转化战略 |
5.4.4 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 |
5.4.5 第三产业发展战略 |
第6章 玉门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政策与保障措施 |
6.1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主要障碍 |
6.1.1 产业因素 |
6.1.2 产权因素 |
6.1.3 体制因素 |
6.1.4 区位因素 |
6.1.5 资金因素 |
6.1.6 人力资源因素 |
6.2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外部成因 |
6.2.1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
6.2.2 开发利用其他优势资源 |
6.2.3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
6.3 玉门产业转型需要的政策支撑 |
6.3.1 产业政策 |
6.3.2 财税政策 |
6.3.3 社会发展扶持政策 |
第7章 结语 |
7.1 主要成果与认识 |
7.1.1 关于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含义 |
7.1.2 关于资源型城市中的资源利用 |
7.1.3 关于资源型城市的分类 |
7.2 问题与展望 |
7.2.1 玉门油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可确定性因素 |
7.2.2 玉门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不可确定性因素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5)CA61101Z-07Y型柴油机台架磨合技术的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柴油机台架磨合基本知识 |
1.2 柴油机台架磨合技术国内外现状 |
1.3 柴油机台架磨合技术综合评价的现实意义 |
1.4 本课题的提出 |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柴油机台架磨合技术综合评价的基本理论 |
2.1 引言 |
2.2 柴油机台架磨合的基本理论 |
2.2.1 摩擦学的基本知识 |
2.2.2 磨合阶段与磨合过程 |
2.2.3 磨合的主要影响因素 |
2.3 柴油机台架磨合技术评价的基本方法 |
2.3.1 油液分析技术 |
2.3.2 表面形貌分析 |
第3章 油液分析技术在柴油机台架磨合技术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
3.1 引言 |
3.2 光谱分析 |
3.2.1 柴油机台架磨合油的光谱分析 |
3.2.2 柴油机台架润滑系统油的光谱分析 |
3.3 铁谱分析 |
3.3.1 柴油机台架磨合油的直读铁谱分析 |
3.3.2 分析铁谱在柴油机台架磨合润滑系统油中的应用 |
3.4 颗粒计数分析 |
3.4.1 柴油机台架磨合油的颗粒计数分析 |
3.4.2 柴油机台架润滑系统油的颗粒计数分析 |
3.5 柴油机台架润滑系统油的理化分析 |
3.6 小结 |
第4章 表面分析技术在柴油机台架磨合技术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
4.1 引言 |
4.2 表面微观粗糙度的测量与分析 |
4.3 扫描电镜分析 |
第5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展望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A成品油销售企业合资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石化行业中外合资实践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概念 |
2.1 战略管理理论 |
2.1.1 企业战略 |
2.1.2 企业战略管理 |
2.2 战略管理工具 |
2.2.1 PEST分析 |
2.2.2 波特五力分析 |
2.2.3 SWOT分析 |
2.3 合资理论 |
2.3.1 交易费用理论 |
2.3.2 资源依赖理论 |
2.3.3 资源基础理论 |
第三章A成品油销售企业现状 |
3.1 A成品油销售企业发展历史沿革 |
3.1.1 第一阶段:改制重组时期(1999-2003) |
3.1.2 第二阶段:快速发展时期(2004-2008) |
3.1.3 第三阶段:稳健发展时期(2009-2018) |
3.2 A成品油销售企业生产经营现状 |
3.2.1 组织机构设置 |
3.2.2 业务管控模式 |
3.2.3 业务发展现状 |
3.2.4 当前发展规划 |
3.2.5 经营效益分析 |
第四章 内外部环境分析及结论 |
4.1 PEST分析 |
4.1.1 政治与法律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环境分析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4.2 波特五力分析 |
4.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分析 |
4.2.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分析 |
4.2.3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分析 |
4.2.4 替代品的威胁分析 |
4.2.5 同业竞争者的威胁分析 |
4.3 A成品油销售企业SWOT分析 |
4.3.1 优势 |
4.3.2 劣势 |
4.3.3 机遇 |
4.3.4 威胁 |
4.4 分析小结 |
4.4.1 网络发展受限,市场份额难以提升 |
4.4.2 主营业务相对单一,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
4.4.3 营管理成本过高,盈利能力难以维持 |
4.4.4 客户服务能力不强,核心竞争力不突出 |
第五章 A成品油销售企业合资战略 |
5.1 合资战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5.1.1 SA公司概况 |
5.1.2 SA公司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
5.1.3 双方利益诉求的一致性与合资的互补性 |
5.2 合资战略的目标及重点内容 |
5.2.1 合资战略的目标 |
5.2.2 合资战略的主要内容 |
5.3 合资战略的保障措施 |
5.3.1 积极争取加快合资进程 |
5.3.2 积极协调地方政府给予优惠政策 |
5.3.3 积极争取“一套机构、两块牌子”运作模式 |
5.3.4 争取成品油资源遵循市场化定价机制 |
5.3.5 保留核心队伍,维护员工队伍正常权益 |
5.3.6 力争将与运输公司的合作纳入合资条件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局限性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区域发展中的能源约束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相关的研究成果综述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区域发展的相关理论 |
2.1.1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
2.1.2 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 |
2.2 综合评价理论 |
2.2.1 多准则决策理论 |
2.2.2 多属性决策理论和方法 |
2.2.3 多属性综合评价理论 |
2.3 资源约束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区域能源约束的存在性分析 |
3.1 关于命题“能源约束是否存在”的现有学术观点 |
3.2 区域能源需求的层次性 |
3.3 资源的共性及能源的独特性 |
3.4 需求、有效需求和约束 |
3.5 能源特点分析及能源约束存在的解释 |
3.6 区域能源约束存在性的实证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区域发展中的能源约束的成因与分类 |
4.1 区域发展中能源约束的成因 |
4.1.1 区域能源供需在数量上的不匹配 |
4.1.2 区域能源供需在时间上的不匹配 |
4.1.3 区域能源供需在能源结构的不匹配 |
4.1.4 区域能源供需在区域内部地理空间上的不匹配 |
4.2 区域能源供需不匹配的定量验证分析 |
4.2.1 基于Hausdorff 距离的能源供需的整体不匹配性 |
4.2.2 基于动态弯曲距离(DTW)的中国能源供需的不匹配性 |
4.4 区域发展中的能源约束的分类 |
4.4.1 按照区域的开放程度进行划分 |
4.4.2 按照遭受能源约束的区域的发展水平进行划分 |
4.4.3 按照区域受到的能源约束的形成原因进行划分 |
4.4.4 按照能源约束的程度的不同进行划分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区域能源约束的度量 |
5.1 区域能源供需的不匹配状况的度量 |
5.2 区域发展水平和开放水平的度量 |
5.2.1 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及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5.2.2 现存的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
5.2.3 对现有指标体系的评述 |
5.2.4 O-EEES 模型的提出及其指标体系的构建 |
5.2.5 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 |
5.3 区域能源约束的度量方法 |
5.4 实例分析:中国各省区2007 年的能源约束度的测算 |
5.4.1 中国各省区2007 年的开放水平及发展水平评价 |
5.4.2 中国各省区2007 年能源约束度的测算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区域能源约束对其他系统的影响 |
6.1 能源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相互影响 |
6.1.1 经济产业结构与能源需求的关系 |
6.1.2 其他经济变量与能源需求的关系 |
6.2 能源系统与人口系统的相互影响 |
6.2.1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6.2.2 研究结果及讨论 |
6.2.3 能源需求与总人口数、人口城乡分布结构的数量关系 |
6.2.4 研究结论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解决区域能源约束的相关政策建议 |
7.1 解决能源约束的一般性建议 |
7.1.1 解决区域能源供需在数量上不匹配的策略 |
7.1.2 解决区域能源供需在时间上不匹配的策略 |
7.1.3 解决区域能源供需在能源种类上不匹配的策略 |
7.1.4 解决区域能源供需在地理空间上不匹配的策略 |
7.1.5 解决区域开放程度不高的策略 |
7.1.6 解决区域发展水平不高的策略 |
7.2 针对中国所受能源约束的建议 |
7.2.1 扩大开放程度,利用外部资源与市场缓解国内的能源约束 |
7.2.2 提高发展水平,充分内部挖潜,解决国内的能源约束 |
7.2.3 开源节流,双管齐下,解决国内的能源的数量约束 |
7.2.4 减轻国内的能源需求波动的相关建议 |
7.2.5 开展技术创新,解决能源种类的约束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可能的创新点 |
8.3 研究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济南炼化润滑油基础油质量升级项目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项目研究背景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 |
1.4 论文的框架结构 |
第二章 可行性研究相关理论 |
2.1 可行性研究的发展和程序 |
2.2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方法 |
2.2.1 市场研究方法 |
2.2.2 经济评价方法 |
2.2.3 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
第三章 可行性研究的框架设计 |
3.1 石油化工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
3.2 润滑油基础油质量升级项目可行性研究框架 |
第四章 润滑油基础油质量升级项目市场研究 |
4.1 目标产品市场分析 |
4.1.1 国外市场分析预测 |
4.1.2 国内市场分析预测 |
4.2 产品价格走向分析 |
4.3 市场分析结论 |
第五章 技术方案论证 |
5.1 生产规模研究 |
5.1.1 生产规模确定原则 |
5.1.2 项目生产规模研究 |
5.2 工艺技术研究 |
5.2.1 工艺流程简述 |
5.2.2 原料及产品构成 |
5.2.3 产品质量 |
5.2.4 自控系统 |
5.2.5 消耗指标 |
5.2.6 配套工程 |
5.2.7 公用工程 |
5.2.8 能耗分析和节能措施 |
5.3 技术方案论证结论 |
第六章 环境保护评价 |
6.1 建设地区的环境状况 |
6.2 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 |
6.2.1 废水 |
6.2.2 废气 |
6.2.3 废渣 |
6.2.4 噪声 |
6.3 环境保护措施 |
6.4 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
第七章 项目财务分析与评价 |
7.1 项目财务评价的原则及步骤 |
7.2 项目基础数据确定 |
7.3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
7.4 效益与费用估算 |
7.4.1 营业收入和流转税金 |
7.4.2 成本费用计算 |
7.5 财务评价与分析 |
7.5.1 盈利能力分析 |
7.5.2 清偿能力分析 |
7.5.3 财务生存能力分析 |
7.7 不确定性分析 |
7.7.1 盈亏平衡分析 |
7.7.2 敏感性分析 |
7.8 财务评价结论 |
第八章 结束语 |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8.2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润滑油加工主要双革成果及挖潜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 [1]润滑油加工主要双革成果及挖潜经验[J]. 润滑油调查组. 石油炼制与化工, 1976(01)
- [2]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综合评价研究[D]. 林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3]基于全生命周期的DL采油厂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研究[D]. 王泽宇.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4]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甘肃省玉门市产业转型对策[D]. 闫沛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5)
- [5]CA61101Z-07Y型柴油机台架磨合技术的综合评价[D]. 孙礼春. 大连海事大学, 2003(08)
- [6]A成品油销售企业合资战略研究[D]. 詹宝军.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7]区域发展中的能源约束问题研究[D]. 邢小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01)
- [8]石化魂——兰州石化人对中国工业的贡献[J]. 何华. 中国作家, 2012(10)
- [9]关于我国润滑油生产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方向的探讨[J]. 秦瑞岐. 石油炼制与化工, 1991(01)
- [10]济南炼化润滑油基础油质量升级项目可行性研究[D]. 万辉. 山东大学,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