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持贸易平衡政策

中国保持贸易平衡政策

一、China Keeps Trade Balance Policy(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永,杨先明,周骁[1](2020)在《人民币兑美元实际汇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国际收支的中介效应》文中研究说明文章基于国际收支约束下的经济增长理论,检验了中国自加入WTO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实际汇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国际收支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短期内人民币兑美元实际汇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直接效应和以国际收支为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但该中介效应在长期内不存在。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从总效应角度看,实际汇率贬值对中国经济增长均有抑制作用。人民币兑美元实际汇率贬值将引起中国对美进出口需求弹性呈现非同步性降低,且出口需求弹性降幅小于进口的需求弹性,即人民币兑美元实际汇率贬值将加剧中美贸易的失衡态势。汇改政策有利于放松中美两国间的国际收支约束,使得贸易条件改善并可缓解中美贸易的持续失衡。结论表明,在中美贸易摩擦持续背景下,维持国内物价稳定对人民币兑美元实际汇率和中国经济增长有积极意义,积极拓展外部需求市场可降低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冲击,此外适度有序地进行汇改可改善汇率波动对中美贸易和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

李洋洋[2](2020)在《东北亚各经济体的贸易平衡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以来,特朗普政府因为贸易不平衡问题一再对自己的贸易伙伴国加征关税、发动贸易战,波及了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洲的许多国家,尤其以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贸易战最为激烈,引起全球贸易关系紧张,这凸显出贸易平衡的重要性。近30年来,东亚经济圈是世界范围内经济增长最快和贸易量增长最多的经济区域,其中东北亚地区又是东亚经济圈的核心区域,一直以来备受世界关注。东北亚各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平衡不仅可以减少国家间的摩擦和冲突,有利于各经济体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发展,而且对地区的和平稳定也有很大的贡献。首先,本文研究了东北亚各经济体的贸易平衡现状。在全球贸易关系中,中国、韩国和俄罗斯远东联邦区是常年贸易顺差,日本是顺逆交替的状态,蒙古则实现了逆差向顺差的转变,朝鲜是常年的逆差状态。而在东北亚区域,中国和朝鲜处于逆差状态,日本、韩国和俄罗斯远东联邦区则是顺差状态,蒙古则是逆差转变为顺差的状态。另外,还研究了各经济体的贸易政策对贸易平衡的影响、自由贸易协定对各经济体贸易平衡的影响。其次,作者通过最小二乘法实证检验了进口和出口贸易对GDP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中国、韩国和日本的出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而朝鲜、远东联邦区和蒙古的进口贸易促进其经济增长,也就是说,贸易顺差和贸易逆差对不同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最后,根据贸易平衡现状、贸易政策对贸易平衡的影响、自由贸易协定对贸易平衡的影响,以及实证检验的结果,作者列出了东北亚各经济体存在的贸易平衡问题,并提出维持贸易平衡或改善贸易失衡的建议。

李文沁[3](2020)在《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的影响分析 ——基于全球贸易分析模型》文中研究指明中美经济贸易往来频繁,中美贸易关系不仅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经贸关系之一。但在中国飞速发展贸易的同时,中美贸易摩擦也在不断增多。2017年,特朗普在美国换届选举成为新一任总统之后,高举“美国优先”的旗帜,凭借其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和强大的综合国力,大规模推行单边主义的对外战略。同年8月份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表声明,声称将针对中国技术转让、知识产权和创新有关政策或行为开展“301调查”,调查报告直指中国的高技术制造业,并采取具体投资限制,其中“对中国进口部分产品加征关税”侵蚀了原本坚固的中美经贸关系。特朗普政府的一系列行为明显醉翁之意不在酒,打着对中国进行“301调查”的名号和运用加征关税的手段,意图对中国高技术制造业进行打压。本文利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模拟2018年至2020年间中美贸易摩擦两国互相加征关税对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的影响,在回顾贸易摩擦理论和国内外学者关于贸易摩擦研究的基础上,将贸易摩擦对产业的影响、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情况和GTAP模型应用等方面文献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通过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发展现状,对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创新研发情况和进出口贸易情况进行总结,发现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既面临机遇也存在挑战。接下来对此次中美贸易摩擦的产生背景和持续过程进行梳理,结合中美贸易摩擦的特征作出四种模拟情景,分别为:情景一,美国对中国5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的关税,中国不反制;情景二,美国对中国5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的关税,中国反制美国进口500亿美元商品25%的关税;情景三,美国对中国25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的关税,中国反制1100亿美元商品5~25%的关税;情景四,美国与中国分别对来自对方的全部进口商品加征25%关税。然后将GTAP模型、关税以及征税清单结合起来进行冲击得出模拟结果,分析结果可知,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中国对美国加征关税以及中美互相加征关税对于高技术制造业产生的一系列经济影响都有所不同。结合四种情景的冲击结果发现,美国对自中国进口的500亿美元清单加征25%关税对中国高技术制造业造成的冲击最为明显,对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的产出、总进出口、对美进出口、贸易平衡等造成较大影响。中国反制500亿美元时也对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造成一定影响,但相对于美国加征关税对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的打击而言影响较小。另外,加征关税对高技术制造业的各子部门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对高技术制造业关键子部门具有针对性的打击。最后,以促进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稳步发展为目的,根据理论研究和模拟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周玲玲[4](2020)在《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阶段,中国正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全面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推进中国外贸的高质量发展。众所周知,中国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大国与贸易大国,农产品贸易开放程度也在逐步扩张,农业全面开放格局逐步形成。迄今我国已签订17个自由贸易协定,共涉及世界25个国家或地区,中国-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协定是贸易自由化程度相对较高的自贸协定。其中,农产品贸易一直作为中国和澳大利亚的重要贸易领域,双边自贸协定的签署实施必将对我国农产品部门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中澳FTA建立将引发思考如下问题:首先,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进一步,伴随全球生产分工的日益细化,农业生产链条的延伸将不再桎梏于某个国家或区域内部,那么中澳FTA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增加值又将产生怎样影响呢?更进一步,由于中国不同省份的气候环境、资源禀赋、人口结构等诸多因素差异悬殊,农业生产的区域非均衡性显着,且农业格局呈现高度集中特点。因此,中澳贸易自由化可能不仅对我国国家层面的农业经济产生强烈影响,而且还将影响我国不同区域的农业经济发展,那么中澳FTA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本文将以中澳贸易自由化为研究对象,试图全面系统地揭示出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效应。鉴于此,本文综合国际经济学中的贸易理论与文献研究并结合中国实际,以中澳FTA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国家视角、贸易增加值视角及区域视角探究中澳FTA对我国农业部门的影响效应。与以往大部分文献的不同是,本文不仅采用最新的GTAP 10的数据库与高度细化的中国区域数据库(Sino-TERM Database),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GTAP模型与Koopman等(2014)的链接,以细致分解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影响效应;此外,还构建了GTAP模型与区域CGE模型(Sino-TERM模型)的链接,以进一步探究中澳FTA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的影响。已有文献为本文提供重要的参考借鉴,本文边际贡献则在于以下三大方面:第一,研究视角。以往文献主要侧重贸易自由化对生产端的影响研究,而本文重要区别在于以下两点:其一,不仅考察了中澳FTA对农业经济生产端的影响,还进一步从消费端阐述了中澳FTA对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影响;其二,本文还从农产品贸易增加值视角深度挖掘了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影响,分别从国家层面与产业层面阐释中澳贸易自由化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重塑效应。第二,数据方面。为尽最大可能与现实吻合,本文在数据库方面进行了核查与完善。主要在于以下两点:其一,在国家层面。本文采用普渡大学于2019年7月发布的GTAP 10数据库,并运用Walmsley动态递归的方法将该数据库更新到2018年,基于该数据模拟评估了中澳FTA对我国农产品部门的经济效应;其二,在区域层面。本文则运用最新版本的Sino-TERM数据库,并综合现有统计年鉴、海关数据等数据信息,分别从省际生产结构、省际消费结构、进出口贸易结构及省际调入调出结构四大方面对Sino-TERM基准数据库进行了一系列的数据校准完善,以最大可能确保数据库的精准性。第三,模型方面。拓展了中澳FTA分析框架,首先,运用了GTAP模型与Koopman等(2014)的链接模型,探究中澳FTA框架下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分解,拆解了自贸区框架下总贸易的影响效应;其次,构建了标准GTAP模型与Sino-TERM模型的链接,深化了中澳FTA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效应的影响,突破了标准GTAP模型评估国家层面经济效应的制约;最后,在标准Sino-TERM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传统“Fan分解”拓展为“FFZZ分解”,即由传统“Fan分解”的国内市场效应、进口产品的替代效应及出口市场效应三大效应,而无法展示区域间调入调出效应的影响程度。故本文将其拓展为“FFZZ分解”的本地市场份额效应、出口国外市场效应、调出国内其他区域市场效应、进口国外市场效应及调入国内其他区域产品效应五个维度来解构某个区域某种商品产出的变化效应,细化了省际区域间调入调出效应对部门产出的影响。有鉴于此,本文紧紧围绕中澳自贸区对我国农业经济效应展开如下一系列研究:第一,本文采用了世界银行WITS数据库中1992-2018年中国与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贸易数据,并依据Chen(2006)的五大类农产品分类,以细致刻画中澳农产品贸易结构演变。研究发现:首先,分别阐释了中国与澳大利亚的谷物油籽植物油、园艺产品、动物产品、加工农产品及纺织原料农产品五大类农产品贸易结构演变。中澳两国农产品贸易合作深度日趋增强,但我国一直长期逆差地位且贸易逆差状态在逐步扩大。中国出口澳大利亚的农产品以加工农产品、园艺产品及动物产品为主;而澳大利亚出口中国的农产品则主要为纺织原料。其次,测算了中澳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MSR)和显示性比较优势(RCA)评估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演变。鉴于中澳两国自然禀赋差异悬殊,中国以加工产品、园艺产品等农产品一直占据相对比较优势,而澳大利亚的纺织农产品则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这与中国-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结构保持高度吻合。再次,测度了中澳不同要素禀赋的农产品贸易结构。中国出口澳大利亚农产品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为主,但出口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占农产品出口总量的份额在逐年递减,表明我国由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为主的出口格局在逐步向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出口格局过渡,这可能与我国“人口红利”总量渐趋缩小存在密切关系;而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农产品则主要以土地密集型为主,这主要归因于澳大利亚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国际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中澳不同要素禀赋农产品的结构演变规律,也揭示出伴随着中国农业的日益发展及居民需求的逐步提高,澳大利亚出口中国的农产品结构有所转变。中澳农产品互补性日益凸显,这也将极大推动双边农产品贸易。第二,在中澳农产品贸易统计描述的基础上,本文继续运用了GTAP模型研究中澳FTA对农业经济效应,并重点从贸易结构、生产结构和供需结构考察了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具体而言,首先,基于GTAP模型模拟结果,本文不仅从生产端分析了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而且还从尝试从消费端出发探究中澳FTA对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影响,拓展了中澳FTA的研究视角。研究发现:总体而言,中澳FTA对我国宏观经济具有正向促进效应,无论是GDP、居民福利及贸易条件均有显着增进。从生产视角来看,中澳贸易自由化对我国部分农业部门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而从消费视角来看,中澳贸易自由化有利于促进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优化改善,主要表现为:中国家庭消费者进口大米、小麦、谷物等低附加值农产品的增幅要低于进口糖类、牛羊肉、猪肉、奶制品、水产品及加工食品等高附加值农产品;此外,中国家庭消费进口的牛羊肉、猪肉、植物油、奶制品及加工食品等产品对福利增长贡献程度要远高于大米、小麦、谷物。因此,中澳FTA不仅对我国促进宏观经济增长,而且还会促进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改善,以满足居民食物消费的多元化需求。第三,为进一步探究中澳FTA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影响,本文还构建了标准GTAP模型与Koopman等(2014)贸易增加值分解模型的有效链接。该链接模型能够综合标准GTAP模型与Koopman等(2014)贸易增加值分解模型的双重优势,进而从贸易增加值层面深度解构中澳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农产品不同贸易增加值部分的影响,而非仅局限于整体贸易层面。本文主要从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以下三个层面考察。首先,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国别异质性。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影响具有较强的国别异质性,极大推进中澳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增长,同时对新西兰的优势农业部门造成了正向溢出效应,而其他国家农业部门则会受到负向抑制效应。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中澳农产品贸易关税削减后,直接造成贸易成本迅速下降,引致中国同日韩产生大规模的贸易转移效应,如:中国同东盟的水果蔬菜、其他作物、肉类制品及食物制品的不同贸易增加值部门均显着降低。其次,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总体的增加值分解。这里不区分贸易伙伴,将中国与所有贸易伙伴的农产品贸易作为分析对象。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总体贸易增加值具有显着影响,不同贸易增加值部分的影响存在显着异质性。从中国视角来看,中澳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农产品部门的最终品出口蕴含的增加值部分与中间品出口蕴含的增加值部分影响最为严重,这主要归因于我国农产品国内价值链相对较长,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初级加工品为主;贸易自由化对澳大利亚农业部门贸易增加值的正向促进效应要高于中国,主要原因在于澳大利亚出口中国的农产品贸易体量于中国出口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贸易体量,中澳农产品贸易一直呈现显着的逆差状态。此外,澳大利亚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农业部门的产业链相对而言更长,国内贸易增加值相对更高。最后,中澳FTA对双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重塑效应。这里区分贸易伙伴,仅指中国与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贸易作为分析对象。中澳FTA对双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存在显着影响。具体地,从中国视角而言,中澳贸易自由化对我国棉花、动物产品、牛羊肉、奶制品和食物制品等部门具有重要影响。从澳大利亚而言,中澳贸易自由化对澳大利亚的谷物、棉花、动物产品及奶制品等农产品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中澳FTA将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增加值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中澳重要的农产品部门。第四,贸易自由化对不同区域的农业影响存在较强的异质性,故本文继续探究中澳FTA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的影响。本文不仅修正完善了Sino-TERM数据库,还构建了标准GTAP模型与Sino-TERM模型的链接,并拓展了Sino-TERM模型的分解范式,以期评估中澳FTA对区域层面的农业经济效应,评估了中澳FTA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效应的影响。具体而言,首先,本文主要基于Sino-TERM的初始数据库进行数据库的完善与修正。主要通过收集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13)》、《中国城市(镇)生活与价格年鉴(2013)》及2012年海关数据库,分别从省际生产结构、省际消费结构、进出口贸易结构和省际调入调出结构四大方面修正完善数据库,以确保数据库尽最大可能接近现实数据,并经过多次RAS调平处理,以确保数据库的平衡。其次,本文借鉴Mark Horridge与Zhai Fan(2006)的方法构建了标准GTAP模型与Sino-TERM的模型链接,以能够反映出政策冲击对我国区域层面农业部门的影响效应。最后,本文还将标准Fan分解进一步拓展为“FFZZ分解”,将传统的国内市场效应、进口产品的替代效应及出口市场效应三大部分,进一步拓展为本地市场需求效应、出口国外市场需求效应、调出其他区域市场效应、进口国外产品效应及调入其他区域产品效应五大部分,进而能够更加详尽分解出省际区域间调入调出对部门产出变化的影响。基于上述GTAP模型与Sino-TERM模型链接模拟中澳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区域农业的经济影响,研究发现:就整体层面而言,在短期内中澳FTA对我国不同区域的影响差异性显着,无论从实际GDP变动、实际投资变动、实际消费变动、实际出口、实际进口,均呈现出沿海各个省份受益较大,而内陆地区受益较小,甚至受到负面波及。但从长期而言,我国绝大部分省份均受到正向波及效应,表明中澳贸易自由化在长期将有利于宏观经济发展。此外,从Fan分解视角来看,基于“传统Fan分解”发现,在短期内,除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和谷物等部门外,其余主要农产品部门的销量有所提升,主要归因于中澳FTA进口效应的影响;在长期内,我国绝大多数农产品部门的销量均有所提升,表明中澳贸易自由化将有利于我国不同区域农产品部门销量的提升。此外,本文在原有Fan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FFZZ分解”,发现中澳贸易自由化对不同省份的不同农业部门的影响截然不同。基于拓展的“FFZZ分解”效应,则表明不同区域不同产品部门的销量变化的分解效应大相径庭。限于篇幅,本文以中澳主要农产品部门奶制品、牛羊肉和食物制品为例。在短期内,奶制品、牛羊肉和食物制品虽然总体受到波及,但有些省份的奶制品产出也显示增长态势;牛羊肉和食物制品亦如此,虽然国家层面受到一定程度的波及,但有些省份也受到正向溢出效应。在长期内,我国绝大多数省份的奶制品、牛羊肉和食物制品的销量均呈现正向促进效应,主要归因于长期内生产要素可以实现区域间与部门间的自由流动,进而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基于拓展的FFZZ分解效应的模拟结果发现省际间调入与省际间调出对农产品部门的销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围绕“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的经济效应”展开一系列研究。首先,本文从国家层面出发刻画了中澳农产品贸易结构并分析了双边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其次,本文借鉴了GTAP模型与Koopman等(2014)贸易增加值分解模型的有效链接,探究中澳FTA对双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影响;再次,为详细刻画中澳FTA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效应,进一步对Sino-TERM数据库进行了修正与完善,并构建了Fan分解的拓展应用“FFZZ”分解,能够从本地市场效应、出口国外市场效应、调出其他区域市场效应、进口国外市场效应及调入其他区域产品效应五个维度解构省际区域层面某种商品销量的变化,以期准确评估中澳FTA对我国不同省际区域农业的影响效应;最后,本文还构建了标准GTAP模型与Sino-TERM区域模型的有效衔接,探讨中澳FTA对我国省级区域层面的农产品的影响效应。本文还通过围绕中澳FTA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影响,分别从国家层面、贸易增加值层面和区域层面三个维度展开一系列的模拟评估,在理论方面,能够为后续学者研究提供崭新视角与研究框架;在实践方面,基于对政策的量化研究为中国国家层面与区域层面农业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参考。

张帆[5](2020)在《互利共赢还是重商主义 ——中国外贸平衡问题研究-基于合竞行为视角》文中指出迄今为止学者从合作与竞争的角度来区分互利共赢与重商主义似乎达成了一种共识:互利共赢是一种合作行为,具有互惠利他、集体利益最大化的特征;而重商主义就是一种竞争行为,是典型的利己主义,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这种简单的划分难以将互利共赢与重商主义界定清楚,也缺少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因而难以解释现实贸易情况。中国对外贸易长期保持巨额顺差具有明显的重商主义特征,但是中国进出口增长率协同变化,贸易顺差相对额趋于下降,对外贸易表现出日益平衡的特征,符合中国互利共赢的外贸发展战略。这种互利共赢与重商主义特征并存的矛盾现象现有理论未充分解释。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证两个角度解决这个问题。对互利共赢与重商主义的研究都存在概念解释不清的问题,也缺少具体的指标区分互利共赢与重商主义。本文在前期文献的基础上从合竞行为角度将互利共赢界定为一种合竞行为,在现实贸易中表现为贸易总额的增长及进出口增长率协同变化;将重商主义界定为一种竞争行为,在现实贸易中表现为贸易差额的扩大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借用了经典经济学商品之间的合竞关系,进而分析两个交易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借助埃奇沃思盒形图分析博弈组合能否达到交易的一般均衡,最后得出结论:两个交易者是(合竞,合竞)组合能达到均衡,实现交换的帕累托均衡。具体到中国对外贸易分析中,中国对外贸易是既合作又竞争,对应(合竞,合竞)组合,能够达到均衡,实现互利共赢。为了验证上述理论结果,本文采集了中国2000-2018年的贸易数据,从贸易总额变化,贸易差额变化,经济增长情况及贸易进出口增长率的变化来验证中国对外贸易是互利共赢而非重商主义,为了使实证结果具有对比性,引入了对比的变量:汇率、财政赤字及外商直接投资,并构建回归模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剔除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得到回归结果:中国对外贸易是互利共赢,表现为贸易总额的不断增长。至于中国贸易顺差的增长,主要来自美国,是一种货币现象,并不能证明中国实行“竞争行为”的重商主义政策。这也说明了合竞行为理论能够很好解释中国外贸互利共赢与重商主义并存的矛盾现象,揭示了中国外贸行为互利共赢的本质特征,从而为实现中国外贸平衡提供有益思路。

唐坚,刘文川[6](2019)在《逆全球化浪潮与中国的开放之路——基于世界贸易平衡视角》文中认为近几年来,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逆全球化"现象愈演愈烈,使中国经济增长面临压力。分析1960年-2017年世界经济和贸易数据发现,近60年全球化进程中共出现了两次"逆全球化"浪潮,"逆全球化"只是短暂非主流现象,全球化发展才是主流长期趋势,当前世界经济正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第二次"逆全球化"浪潮中。建立世界贸易平衡度指标,分析发现在当前的"逆全球化"浪潮中,世界贸易从极不平衡的状态变为较不平衡,未来还有进一步向更平衡状态调整的压力。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自身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也做出了卓越贡献。面对当前的"逆全球化"浪潮,中国应继续坚定不移的走开放之路,应积极扩大进口来改善自身和世界贸易平衡度,应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增强对外贸易稳定性。实践证明中国的开放之路是完全正确的,在未来有能力应对全球化发展的各种问题,推动和引导甚至是主导全球化发展新趋势。

员文博[7](2019)在《美国加征钢铁关税对中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美国走上了贸易保护的道路。特朗普政府针对全球加征钢铁关税的贸易保护措施将会导致世界经济震动。中国作为美国重要的贸易伙伴,美国政府的一举一动都会对中国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选择研究此次美国针对进口钢铁产品征收重税的贸易保护行为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本文的第一部分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的文献,对贸易保护主义、相关的关税理论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分析了美国加征钢铁关税的原因。第三部分对比分析了中美两国钢铁行业发展的现状以及钢铁进出口状况,还介绍了中美之间的钢铁贸易摩擦现状。第四部分通过使用GTAP模型对美国加征钢铁关税、以及其他国家跟进实施报复措施等不同情况进行了政策模拟。分析结果显示,美国单边的加征钢铁关税政策短期内会为自身带来利益,但是会损害包括中国在内其他国家的利益,在遭到其他国家的报复后,美国早先得到的利益将不复存在,并且会受到损失,而互相进行贸易制裁将会导致参与贸易战的国家经济情况恶化,加剧社会福利损失。在中国不参与贸易战时,中国的贸易状况反而因其他国家经济条件的恶化变得更有优势,中国对美国的农产品实行反制措施虽然对美国的农业部门产生了影响,但是并没有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反而加剧了经济损失。第五部分通过前文的总结为中国钢铁行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政策建议。

王红梅[8](2019)在《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中作用变迁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增速连续下台阶,跌破过去长达约20年的两位数高速增长。同时,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由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转变为在经济增长中作用减弱,甚至产生负的贡献。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呈现出发展动力转换期、经济结构调整期、全球价值链重构期、外部需求不确定期和外贸政策转向期“五期”叠加的特点。在国内外形势均已发生较大变化的背景下,如何看待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变迁,成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命题。在当前我国外贸发展动力由传统的比较优势向规模经济与“大国市场”转变,我国不断推进工业化发展进程以及全球价值链重构正在加速进行的背景下,本文对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中作用变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对外贸易发展前景进行了研究。这对于回答我国未来是否还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尤其是还要不要努力扩大出口,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为8章。第1章为导论。第2章梳理了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相关理论基础。第3章回顾了改革开放四十年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变迁,分为四个阶段,不同时期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作用也略有不同。同时,对当前学术界围绕对外贸易地位和作用的争论进行了分析。接下来三章分别从内部因素——外贸发展动力、工业化发展阶段以及外部因素——全球价值链重构的角度,对我国对外贸易及在经济增长中作用变迁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这三章为论文的核心章节部分,研究内容和观点如下。第4章为发展动力演变与我国对外贸易作用变迁研究。通过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后两个时期贸易顺差结构的比较,来识别我国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观察图形中数据点偏离趋势线的程度,对具体产品的比较优势变化情况进行了测度,对更多地属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部分产品借助贸易专业化指数(TSI)进行了再考察。然后从“大国市场”视角对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新动力探源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我国传统比较优势弱化,资本积累成为重要的比较优势来源,资本密集型产品逐渐占据我国比较优势产品篮子的主导地位。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我国的大国市场将逐渐成为开展对外贸易的新动力。总之,传统的发展动力削弱,新的发展动力还在孕育之中,这成为我国对外贸易进入新阶段以及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作用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第5章为工业化发展阶段与我国对外贸易作用变迁研究。首先对工业化与对外贸易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其次通过一个国际比较研究,分别对美、德、日三国不同工业化阶段对外贸易发展变化的情况进行了剖析。接着对我国工业化所处阶段进行了判断,并分析了我国工业化发展各阶段的对外贸易情况,最后得出各国经验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启示。通过分析发现,我国还处在工业化进程中,并未结束,但已进入中后期阶段,服务业占比超过制造业。经济结构的转折性和趋势性变化,意味着我国外贸发展已进入拐点。尽管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我国外贸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会立即下降,但必将对我国外贸中长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总之,产业是本,贸易是流,工业化发展阶段和经济的结构性变化,是我国外贸及其作用发生变迁的重要原因。第6章为全球价值链重构与我国对外贸易作用变迁研究。从全球价值链及其变化的角度来分析全球贸易萎缩的原因,是国际学术界较为主流的看法,也自然对我国的外贸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本章首先介绍了全球价值链重构对外贸发展的影响,其次分析了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外贸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变迁,最后在理论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参考OECD创立的全球价值链指数,基于OECD数据库提供的基础数据,对全球价值链重构与我国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球贸易面临的结构性因素即全球价值链重构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轨迹发生重大变化的重要原因。第7章基于上述三种因素对未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前景进行了实证研究。本章将以上三种因素纳入统计分析中,通过随机前沿模型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潜力进行了实证分析。选取我国对34个代表性国家2000—2015年数据实证分析发现:中国人均GDP、外国人均GDP、外国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中国中间品进口额占贸易出口额比重、外国中间品进口额占贸易出口额比重、国外经济自由度、腐败的控制度、政府效能、监管质量对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潜力具有促进作用;而中国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中国与目标国的地理距离、公民话语权和问责制、政治稳定性、法制水平、已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对对外贸易出口潜力的提高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通过对平均效率的分析发现,不管是从整体还是个体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潜力还没有完全实现,还存在着一定的挖掘和实现空间。第8章为结论与政策建议。从外贸发展动力来看,我国的大国市场逐渐成为开展对外贸易的新动力。从经济发展阶段看,我国工业化进程仍未结束,制造业仍然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根基。从全球价值链重构看,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短期内不会改变,较长时期内仍将是“世界工厂”。这就决定了对外贸易仍将在我国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未来提质量、调结构的国家经济总体发展战略中,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中仍将起到“稳定器”的作用。

黄伟荣[9](2019)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研究 ——贸易效应与发展前景》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自由贸易区合作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则是其中之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初步建设以来,双方大幅度降低或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使双边贸易流量大幅度上升,给双方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推进作用。随着中国与东盟经济发展,双方签署自由贸易区的旧协定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双边经济发展的需求,经过多次谈判,双方于2015年11月21日在马来西亚吉隆玻正式签署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议定书》,主要丰富、补充与完善原有协议,提升了该自由贸易协定的标准。然而,贸易自由化的提升也是一把双刃剑,中国与东盟各国绝大多数属于发展中国家,资源和生产的产品相似性较高,导致区域内成员国竞争激烈,部分成员国内各产业受到自由贸易的冲击,加上受到区外的不利影响,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未来发展带来更多的挑战。为此,尽可能地减少中国与东盟在自由贸易区合作中可能发生的风险,促进双方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对目前正在升级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一步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将主要讨论:1.升级版的原由和当前的进程如何;2.自由贸易区的成立给中国与东盟对外贸易发展带来的影响;3.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后将给中国与东盟经济与贸易发展带来的影响;4.双方各产业从自由贸易便利化的提升中是否得到福利;5.如何战胜各种内外的不确定性,以及未来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如何发展。并按照如下逻辑进行阐述: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总结出学界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相关研究,以及该自由贸易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并通过历史分析法进行解析,阐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建设的发展历程,从该自由贸易区发展前期至全面建成,而且还对该自由贸易协定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梳理解释。其次,通过理论与实践分析阐述了该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的背景,以及中国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区战略对双方的经贸合作的影响,并指出了未来合作面临各种可能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再次,分析升级后对双边货物贸易的影响及变化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细分中国与东盟在各类产品的竞争性与互补性,通过使用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并通过运用GTAP模型进行模拟预测升级版全面实施后对中国与东盟及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宏观经济、贸易和福利水平,乃至各国各行业产出和贸易的变化。此外,还设定CPTPP生效所带来的影响。最后,根据上述分析得出的结论,并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未来发展提出政策建议,从而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实现自由化,为双方命运共同体奠定基础提供参考。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从自由贸易区发展现状与贸易效应来看,自由贸易区合作对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双边贸易增长率高于各自的整体对外贸易增速,双边贸易规模占双方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呈现增长趋势,但是双方的贸易差额仍存在不平衡。而随着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中国向东盟出口产品结构倾向于工业制品,而中国自东盟进口产品结构则倾向于初级产品。这与中国和东盟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的结果一致,说明中国与东盟各类产品贸易中存在互补关系,但是在一些产品中,双方的贸易仍存在这竞争关系。最后贸易引力模型实证结果表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对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增长发挥着积极作用,说明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给中国与东盟带来积极的贸易效应。第二,从自由贸易区升级版未来发展的贸易效应来看,GTAP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全面实施后给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济增长、福利水平具有显着促进作用。升级版对双方进出口贸易的增长带来积极影响,并给中国与大多数东盟国家的贸易条件进一步改善。但在贸易平衡方面,除了新加坡以外的成员国均出现贸易差额恶化状况。在产业层面,中国与东盟各行业产出和进出口贸易额增长均出现明显增加,贸易差额均得到改善,主要集中在双方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相反受到冲击则为各国具有比较劣势的行业。在升级版全面实施的前提下,CPTPP的成立给中国与东盟的经济、贸易增长带来的消极影响并不明显,说明双方贸易自由化的提升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区外带来的影响。尽管如此,部分成员因国内产业则受到冲击,而导致其的贸易条件出现恶化。同时还给区外非成员的经济与贸易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第三,中国与东盟在自由贸易区合作未来发展仍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内外环境,双方应该加快推进升级版的落实及内容的完善。推进双方发展战略协调与对接,通过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共同体《2025蓝图》建设,以互利共赢方式帮助东盟互联互通建设,打破东盟国家经济发展瓶颈,不断地扩大双方经贸合作规模,进一步加强政治互信,并加大推进区内各国之间社会文化和民间的交流,设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秘书处,确保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未来发展的稳定、健康和持续发展。

查尔斯·恩格尔[10](2019)在《关于国际资本流动管理和汇率政策的几点思考》文中提出本文研究发现中国在早期之所以采用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是为了显示中国维持稳定、低通胀货币政策的决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逐步放开汇率调整区间以修正贸易平衡。中国使用资本管制是为了增加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独立性。本文构建了一个简化的、对称的、两国开放经济下的新凯恩斯模型,其中一国(中国)可以使用两种政策工具——总需求管理工具和贸易平衡工具,另外一个国家(美国)只有总需求管理工具,两国采用策略性非合作政策。在此模型中,中国拥有两种政策工具,因而中国比美国能够达到更高的福利水平。但是中国稳定贸易平衡对美国也是有利的。模型显示,尽管两国采用非合作性政策,但如果中国采用两种政策工具而非仅仅使用总需求管理工具,美国的福利会提高。

二、China Keeps Trade Balance Policy(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hina Keeps Trade Balance Policy(论文提纲范文)

(1)人民币兑美元实际汇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国际收支的中介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回顾
三、理论框架与计量模型构建
    1.理论框架
    6. a)。
四、实证结果
    1.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2.中国对美国进出口需求的马歇尔-勒纳条件检验
    3.中介效应检验
    4.人民币兑美元实际汇率对中美进出口需求弹性的影响
    5.汇改政策的贸易与经济效应
五、结论与启示

(2)东北亚各经济体的贸易平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3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2 贸易平衡问题的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
    2.1 贸易平衡问题的文献综述
        2.1.1 与贸易平衡相关的文献综述
        2.1.2 贸易平衡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综述
        2.1.3 贸易失衡原因的文献综述
    2.2 贸易平衡的相关理论
        2.2.1 国际贸易平衡
        2.2.2 对偶和一般均衡理论
    2.3 文献述评
3 东北亚各经济体贸易平衡的现状
    3.1 中国贸易平衡的现状及特点
        3.1.1 全球贸易关系中中国处于顺差状态
        3.1.2 东北亚区域中国处于贸易逆差状态
    3.2 日本贸易平衡的现状及特点
        3.2.1 全球贸易关系中日本是顺逆交替的状态
        3.2.2 东北亚区域日本处于贸易顺差状态
    3.3 韩国贸易平衡的现状及特点
        3.3.1 全球贸易关系中韩国处于贸易顺差地位
        3.3.2 东北亚区域韩国由贸易逆差转变为贸易顺差
    3.4 俄罗斯远东联邦区贸易平衡的现状及特点
        3.4.1 全球贸易关系中俄罗斯远东联邦区处于大额顺差状态
        3.4.2 东北亚区域俄罗斯远东联邦区也处于顺差状态
    3.5 蒙古贸易平衡的现状及特点
        3.5.1 全球贸易关系中蒙古处于逆差状态
        3.5.2 东北亚区域蒙古实现了逆差到顺差的转变
    3.6 朝鲜贸易平衡的现状及特点
        3.6.1 全球贸易关系中朝鲜处于贸易逆差状态
        3.6.2 东北亚区域朝鲜依旧处于逆差状态
    3.7 本章小结
4 东北亚各经济体贸易政策对贸易平衡的影响
    4.1 中国的贸易政策对贸易平衡的影响
        4.1.1 贸易环境的改善有效调节了贸易平衡
        4.1.2 汇率的变化是影响贸易平衡的重要政策
        4.1.3 关税税率的变化是影响贸易平衡的直接政策
    4.2 日本的贸易政策对贸易平衡的影响
        4.2.1 日本的FTA战略对贸易平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2.2 汇率的调整对贸易平衡的影响并不显着
        4.2.3 对外投资直接影响了日本的贸易平衡
    4.3 韩国的贸易政策对贸易平衡的影响
        4.3.1 改善贸易结构和环境有利于贸易平衡
        4.3.2 农产品贸易政策直接影响了贸易平衡
        4.3.3 汇率政策的变化对贸易平衡有一定的影响
    4.4 俄罗斯远东联邦区的贸易政策对贸易平衡的影响
        4.4.1 改善贸易环境刺激进出口贸易的增长
        4.4.2 优先发展运输贸易能有效调节贸易平衡
        4.4.3 优势资源的大量出口增加了贸易顺差
    4.5 蒙古的贸易政策对贸易平衡的影响
        4.5.1 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强化相关产业增加出口贸易
        4.5.2 引进外资有利于贸易平衡
    4.6 朝鲜的贸易政策对贸易平衡的影响
        4.6.1 进出口贸易并重发展进出口贸易
        4.6.2 汇率的变化对贸易平衡有一定影响
    4.7 本章小结
5 东北亚各自由贸易协定下双边的贸易平衡分析
    5.1 中韩自由贸易协定下两国的贸易平衡分析
        5.1.1 中国与韩国的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5.1.2 韩国与中国的贸易顺差不断扩大
    5.2 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下三国间的贸易平衡分析
        5.2.1 中日的投资逆差增大和中韩的投资逆差转变
        5.2.2 日本与中国、韩国的投资顺差不断扩大
        5.2.3 韩中的投资顺差转变和韩日的投资逆差扩大
    5.3 中蒙俄自由贸易协定下三个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平衡分析
        5.3.1 中国与远东联邦区、蒙古的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5.3.2 远东联邦区与中国、蒙古的贸易顺差不断扩大
        5.3.3 蒙古与中国的贸易顺差、与远东联邦区的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5.4 日蒙双边经济伙伴协议(EPA)下两国间的贸易平衡分析
        5.4.1 日本与蒙古的贸易顺差不断扩大
        5.4.2 蒙古与日本的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5.5 本章小结
6 东北亚各经济体贸易平衡问题的实证检验
    6.1 东北亚各经济体的贸易平衡和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6.1.1 各经济体贸易平衡的测算
        6.1.2 各经济体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
    6.2 东北亚各经济体贸易平衡问题的实证分析
        6.2.1 模型的简介与建立
        6.2.2 模型的检验和诊断
        6.2.3 实证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东北亚各经济体的贸易平衡问题
    7.1 中国的贸易平衡问题
        7.1.1 中国存在区域性的贸易不平衡
        7.1.2 货物贸易优势明显,服务贸易劣势明显
        7.1.3 贸易规模虽然很大,但贸易效益却比较低
    7.2 日本的贸易平衡问题
        7.2.1 贸易平衡缺乏稳定性
        7.2.2 对外投资过大严重影响贸易平衡
    7.3 韩国的贸易平衡问题
        7.3.1 过度依赖进出口贸易
        7.3.2 服务贸易缺乏竞争力
    7.4 俄罗斯远东联邦区的贸易平衡问题
        7.4.1 外贸商品结构过于单一
        7.4.2 对东北亚经济体的依赖度过高
    7.5 蒙古的贸易平衡问题
        7.5.1 对东北亚经济体的贸易依赖过大
        7.5.2 出口商品结构单一
        7.5.3 服务贸易没有竞争力
    7.6 朝鲜的贸易平衡问题
        7.6.1 朝鲜的开放度不够高
        7.6.2 进出口贸易对中国的依赖度很高
        7.6.3 外贸结构不完善
    7.7 本章小结
8 对东北亚各经济体贸易平衡问题的建议
    8.1 加强区域性贸易平衡的调节
    8.2 提高服务贸易在贸易平衡中的作用
    8.3 完善进出口贸易结构
    8.4 扩大与区域外国家的经贸往来
    8.5 加强政府对贸易平衡的调控
    8.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3)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的影响分析 ——基于全球贸易分析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与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三)论文创新与不足
        1.论文的创新
        2.论文的不足
二、文献综述
    (一)中美贸易摩擦的研究
        1.中美贸易摩擦的定位
        2.中美贸易摩擦产生的背景
        3.中美贸易摩擦的前景研究
    (二)贸易摩擦对产业的影响研究
        1.贸易摩擦对产业的影响机理
        2.贸易摩擦对产业的影响程度
    (三)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发展的研究
        1.中美高技术制造业贸易发展
        2.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发展的条件
        3.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发展的障碍
    (四)GTAP模型的相关研究
        1.GTAP模型的产生及分类
        2.GTAP模型在贸易领域的应用
三、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发展
    (一)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概况
        1.生产规模扩大
        2.创新能力提升
    (二)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的国际地位
        1.进出口规模扩大
        2.加工贸易方式为主
        3.研发投入力度加强
    (三)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空间
        1.平衡部门间发展差距
        2.平衡地区间发展差距
        3.促进国内外投资平衡
四、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与进程
    (一)中美贸易摩擦背景
        1.美国经济长期乏力
        2.“美国优先”战略重振制造业
        3.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4.中美贸易持续顺差
    (二)中美贸易摩擦概况
        1.美国挑起贸易摩擦
        2.中美互征关税博弈
        3.中美开启多回合磋商谈判
        4.高技术制造业是贸易摩擦的重点领域
五、加征关税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影响的GTAP模拟分析
    (一)GTAP模型及设计
        1.GTAP模型介绍
        2.模型理论基础
        3.地区及部门分组
        4.模型情景设计
    (二)模拟结果及影响分析
        1.不同情景下关税税率的计算结果
        2.情景一模拟结果及对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的影响
        3.情景二模拟结果及对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的影响
        4.情景三模拟结果及对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的影响
        5.情景四模拟结果及对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的影响
六、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4)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中国农产品贸易开放格局
        1.1.2 中澳自贸区典型特点及重要意义
        1.1.3 中国农业区域发展非均衡性
        1.1.4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技术路线
        1.2.3 研究方法
        1.2.4 数据资料
    1.3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1.3.1 研究创新
        1.3.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中澳自贸区经济效应评估
    2.2 贸易自由化与居民食物消费
    2.3 自贸区框架下贸易增加值分解
    2.4 文献述评
第三章 中澳农产品贸易结构
    3.1 中澳农产品贸易结构演变
    3.2 中澳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演变
        3.2.1 中澳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
        3.2.2 中澳农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
    3.3 中澳不同要素禀赋类型农产品贸易结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澳FTA对我国整体农业经济的影响
    4.1 模型框架与数据处理
        4.1.1 全球贸易分析模型
        4.1.2 数据处理、模型校准及情景设定
    4.2 中澳FTA对我国整体农业经济的影响——生产端
        4.2.1 中澳FTA对我国整体农业经济的影响——宏观层面
        4.2.2 中澳FTA对我国整体农业经济的影响——产业层面
        4.2.3 中澳FTA对我国整体农业经济的影响——进出口贸易
    4.3 中澳FTA对我国整体农业经济的影响——消费端
        4.3.1 贸易自由化对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影响机制
        4.3.2 标准GTAP模型家庭消费需求系统
        4.3.3 中澳FTA对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影响效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影响
    5.1 世界投入产出模型
    5.2 贸易增加值分解
    5.3 链接机制
    5.4 贸易增加值分解测算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区域CGE数据库完善与分解拓展
    6.1 Sino-TERM模型框架结构
    6.2 Sino-TERM数据库构建与修正
        6.2.1 Sino-TERM数据库构建
        6.2.2 Sino-TERM数据库修正调整
    6.3 Sino-TERM模型中传统Fan分解拓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澳FTA对区域农业经济效应影响
    7.1 标准GTAP模型与Sino-TERM链接
    7.2 Sino-TERM模型宏观经济闭合
    7.3 Sino-TERM模型模拟结果
        7.3.1 宏观经济变化——BOTE分析
        7.3.2 宏观经济指标的区域异质性
        7.3.3 主要农业部门产出波动的区域异质性
    7.4 Sino-TERM模型Fan分解及拓展
        7.4.1 Sino-TERM模型中传统Fan分解
        7.4.2 Sino-TERM模型中Fan分解拓展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启示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启示
        8.2.1 国家层面的政策启示
        8.2.2 贸易增加值层面的政策启示
        8.2.3 贸易自由化与居民食物消费的政策启示
        8.2.4 区域层面的政策启示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农产品部门分类
附录 B 标准GTAP模型主要机制
附录 C 中澳FTA对农产品贸易增加值的重塑效应
附录 D 中澳FTA对主要农产品产出的区域异质性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互利共赢还是重商主义 ——中国外贸平衡问题研究-基于合竞行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合作与竞争关系的理论综述
    2.2 中国是互利共赢还是重商主义的争论研究
        2.2.1 论证中国对外贸易是重商主义的角度
        2.2.2 论证中国对外贸易是互利共赢的角度
    2.3 中国外贸平衡研究中常见解释变量的综述
    2.4 文献综述评价
3 互利共赢与重商主义的概念界定及其具体表现
    3.1 传统视角下的互利共赢与重商主义
    3.2 合竞行为视角下的互利共赢与重商主义
        3.2.1 合竞行为视角下的互利共赢
        3.2.2 合竞行为视角下的重商主义
    3.3 中国贸易互利共赢与重商主义并存的事实呈现
        3.3.1 中国外贸互利共赢特征的事实表现
        3.3.2 中国外贸重商主义特征的事实表现
        3.3.3 中国贸易顺差的来源与对重商主义的质疑
    3.4 小结
4 合竞行为视角下互利共赢与重商主义的对比分析
    4.1 合竞行为视角下两种商品之间的关系
    4.2 合竞行为视角下两个交易者之间的关系
        4.2.1 交易的一般模型建立
        4.2.2 交易的模型分析
    4.3 贸易平衡增长与互利共赢的合竞行为思想
    4.4 贸易顺差与重商主义的竞争行为思想
    4.5 小结
5 中国外贸互利共赢的实证分析
    5.1 中国外贸互利共赢的指标选取及理由
        5.1.1 被解释变量
        5.1.2 解释变量
    5.2 .中国外贸互利共赢的实证模型建立
        5.2.1 数据来源及标准化
        5.2.2 主成分分析原理
        5.2.3 相关系数矩阵
        5.2.4 主成分选取
    5.3 回归分析及检验
    5.4 实证结果分析
        5.4.1 主变量结果分析
        5.4.2 对比变量结果分析
    5.5 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6)逆全球化浪潮与中国的开放之路——基于世界贸易平衡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逆全球化原因
    (一)自然背离理论
    (二)制度缺陷理论
    (三)利益分配失衡理论
三、世界经济逆全球化
    (一)世界经济与贸易长期增长
    (二)世界经济与贸易短期波动
    (三)两次逆全球化浪潮
四、世界贸易平衡度
    (一)单个国家贸易平衡的度量
    (二)世界贸易平衡的度量
    (三)逆全球化与贸易平衡度
五、逆全球化下中国开放路径
    (一)中国经济开放度
    (二)中国对世界贸易平衡度的影响
    (三)当前中国开放路径选择
六、结束语

(7)美国加征钢铁关税对中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文献综述
        0.2.1 关于中美贸易摩擦的研究
        0.2.2 关于中国钢铁产品贸易摩擦的研究
        0.2.3 关于GTAP模型应用的研究
    0.3 研究思路与方法
        0.3.1 研究思路
        0.3.2 研究方法
    0.4 本文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0.4.1 创新之处
        0.4.2 不足之处
1 理论基础
    1.1 贸易保护主义理论
        1.1.1 重商主义
        1.1.2 超保护贸易理论
        1.1.3 新贸易保护主义
    1.2 关税理论
        1.2.1 钢铁关税对两国经济影响的局部均衡分析
        1.2.2 最佳关税理论
2 美国加征钢铁关税的原因
    2.1 政治上的原因
        2.1.1 特朗普政府的政治倾向
        2.1.2 钢铁贸易状况危害美国国家安全
    2.2 经济上的原因
        2.2.1 对外贸易长期保持逆差
        2.2.2 贸易失衡引发社会问题
        2.2.3 美国制造业面临挑战
3 中美两国钢铁行业发展现状
    3.1 中国钢铁行业
    3.2 美国钢铁行业
    3.3 中美两国钢铁贸易状况
        3.3.1 中国钢铁产品进出口状况
        3.3.2 美国钢铁产品进出口状况
        3.3.3 中国钢铁产品对美国进出口状况
    3.4 中美钢铁贸易摩擦现状
4 美国加征钢铁关税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分析-基于GTAP模型
    4.1 GTAP模型、模拟条件的假设
        4.1.1 GTAP模型的说明
        4.1.2 模拟条件的设置
        4.1.3 模拟数据的选择
    4.2 模拟结果的分析
        4.2.1 美国加征钢铁关税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4.2.2 美国加征钢铁关税对中国的进出口影响
        4.2.3 美国加征钢铁关税对中国的各部门价格及产出的影响
    4.3 结论
5 政策建议
    5.1 政府采用合理的贸易政策
        5.1.1 积极推进与美国政府的贸易谈判
        5.1.2 扩大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
        5.1.3 建立预警机制
    5.2 钢铁企业与工业协会提高管理水平
        5.2.1 钢铁企业应提高钢铁产品质量
        5.2.2 钢铁工业协会发挥主导作用
        5.2.3 积极应对国外的调查
参考文献
致谢

(8)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中作用变迁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1.2.2 发展动力与对外贸易
        1.2.3 工业化发展阶段与对外贸易
        1.2.4 全球价值链重构与对外贸易
        1.2.5 对外贸易发展潜力
        1.2.6 文献述评
    1.3 论文结构安排
    1.4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发动机”论
        2.1.1 分工理论
        2.1.2 需求理论
        2.1.3 供给理论
    2.2 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负效应”论
        2.2.1 保护幼稚工业学说
        2.2.2 中心-外围学说
        2.2.3 牵引增长学说
    2.3 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折衷”论
        2.3.1 国际贸易重要性递减规律
        2.3.2 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辅助作用
        2.3.3 诺克斯对“经济增长发动机”命题的修正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变迁
    3.1 不同发展阶段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3.1.1 第一阶段(1978—1991年)
        3.1.2 第二阶段(1992—2001年)
        3.1.3 第三阶段(2002—2008年)
        3.1.4 第四阶段(2009年以来)
    3.2 当前围绕对外贸易地位和作用的争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发展动力演变与我国对外贸易作用变迁
    4.1 我国外贸发展动力变迁:基于比较优势变化
        4.1.1 测度方法
        4.1.2 我国比较优势变化的具体分析
        4.1.3 我国比较优势来源的变化
    4.2 我国外贸增长新动力探源
        4.2.1 贸易理论关于贸易动因探析
        4.2.2 贸易理论框架下我国贸易动因分析
        4.2.3 我国外贸增长新动力:基于“大国市场”视角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业化发展阶段与我国对外贸易作用变迁
    5.1 工业化与对外贸易的关系
    5.2 国际比较研究
        5.2.1 美国
        5.2.2 德国
        5.2.3 日本
    5.3 对我国工业化所处阶段的判断
    5.4 我国工业化发展各阶段的对外贸易情况
    5.5 各国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球价值链重构与我国对外贸易作用变迁
    6.1 全球价值链重构对外贸发展的影响
        6.1.1 全球价值链与外贸发展密切相关
        6.1.2 全球价值链重构对外贸发展结构的冲击
    6.2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外贸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变迁
        6.2.1 我国融入全球价值链实现了外贸对经济增长的大幅拉动
        6.2.2 全球价值链重构冲击了我国外贸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6.3 实证分析
        6.3.1 变量选取、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6.3.2 实证结果分析
    6.4 政策建议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未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前景研究:基于上述三种因素
    7.1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7.2 模型的设定
    7.3 模型结果分析
        7.3.1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潜力的实证结果
        7.3.2 代表性国家技术效率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研究 ——贸易效应与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结构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技术路线
    1.3 研究创新、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1.3.1 研究的创新
        1.3.2 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综述
        2.1.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
        2.1.2 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类型
    2.2 自由贸易区理论概述
        2.2.1 自由贸易区理论概述
        2.2.2 自由贸易区的相关理论
    2.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的文献综述
        2.3.1 有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与贸易效应的研究综述
        2.3.2 有关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综述
        2.3.3 有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的研究综述
    2.4 小结
第3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及其主要内容
    3.1 建设的历史进程
        3.1.1 建设前期
        3.1.2 建设期间
        3.1.3 全面建成后
    3.2 主要内容
        3.2.1 货物贸易合作
        3.2.2 服务贸易合作
        3.2.3 投资合作
        3.2.4 其他领域合作
    3.3 小结
第4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的背景、内容与障碍
    4.1 升级版的环境与背景
        4.1.1 升级版提出的背景
        4.1.2 升级版的必要性
        4.1.3 中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现状
        4.1.4 "一带一路"倡议对升级版的影响
        4.1.5 东盟的自由贸易区战略现状
        4.1.6 东盟共同体的建设对升级版的影响
    4.2 升级版的现状与内容
        4.2.1 升级版的现状
        4.2.2 升级版的主要内容
    4.3 升级版面临的挑战
        4.3.1 经济方面
        4.3.2 政治方面
        4.3.3 国情方面
        4.3.4 合作机制方面
    4.4 小结
第5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双边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5.1 双边贸易整体发展现状分析
    5.2 若干贸易指标分析
        5.2.1 贸易增速变化分析
        5.2.2 贸易比重变化分析
        5.2.3 贸易平衡变化分析
        5.2.4 贸易结构变化分析
        5.2.5 贸易竞争性分析
        5.2.6 贸易互补性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实证分析
    6.1 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与发展
    6.2 贸易引力模型的设定
    6.3 数据来源与说明
    6.4 贸易效应实证结果分析
    6.5 小结
第7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贸易效应模拟实证分析
    7.1 GTAP模型的理论基础
    7.2 GTAP模拟情境设定
        7.2.1 国家(地区)与行业设定
        7.2.2 情境模拟设定
    7.3 升级版贸易效应模拟实证分析
        7.3.1 对各国家(地区)宏观经济的影响
        7.3.2 对各国家(地区)贸易的影响
        7.3.3 对各国家(地区)各行业产出的影响
        7.3.4 对各国家(地区)各行业贸易的影响
    7.4 小结
第8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加快升级版的落实及内容的完善
        8.2.2 推进双方发展战略协调与对接
        8.2.3 扩大双方经贸合作的规模
        8.2.4 设立秘书处及优化现有的合作机制
        8.2.5 加强政治互信
        8.2.6 强化社会文化和民间交流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关于国际资本流动管理和汇率政策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国资本账户管理与汇率
二、 冲销干预与资本管制
三、 货币政策与冲销干预
    (一) 模型设定和推导
    (二) 货币政策和冲销干预
    (三) 没有冲销干预的货币政策
    (四) 竞争性的目标
四、 资本管制前沿文献回顾
五、 结 论

四、China Keeps Trade Balance Policy(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民币兑美元实际汇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国际收支的中介效应[J]. 王晓永,杨先明,周骁. 世界经济研究, 2020(09)
  • [2]东北亚各经济体的贸易平衡问题研究[D]. 李洋洋. 兰州财经大学, 2020(02)
  • [3]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的影响分析 ——基于全球贸易分析模型[D]. 李文沁.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4]中澳FTA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研究[D]. 周玲玲.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5]互利共赢还是重商主义 ——中国外贸平衡问题研究-基于合竞行为视角[D]. 张帆.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6]逆全球化浪潮与中国的开放之路——基于世界贸易平衡视角[J]. 唐坚,刘文川. 经济问题探索, 2019(12)
  • [7]美国加征钢铁关税对中国的影响研究[D]. 员文博. 辽宁大学, 2019(01)
  • [8]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中作用变迁的影响因素研究[D]. 王红梅.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9]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研究 ——贸易效应与发展前景[D]. 黄伟荣.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10]关于国际资本流动管理和汇率政策的几点思考[J]. 查尔斯·恩格尔. 经济学(季刊), 2019(02)

标签:;  ;  ;  ;  ;  

中国保持贸易平衡政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