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中《汽化》一节教学的做法(论文文献综述)
贾闯[1](2019)在《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现状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提问,作为初中物理课堂互动形式的重要分支,是一线教师应用最为普遍、存在问题颇为庞杂、问题类型极为抽象的教学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打通“教”和“学”这两者之间的壁障,弱化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阻碍,使教师和学生实现交流互通和高效链接,可以辅助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集学情信息并进行针对化处理,可以引领学生进行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探究式思维,从而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帮助学生“跳脱出”学科知识的束缚,收获全方面的发展。本研究立足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出发,贯彻“生本课堂”的教育理念,在国内外研究现状理论综述的基础上,以“建构主义”、“学习生成”、“自我效能”等心理学和教育学成果为理论支撑,通过教学一线的“问卷调查”反馈,将课堂提问中的师生关系作为分析视角,归纳出课堂提问存在的诸多阻碍因素,精准把握当下初中物理课堂提问教学的实施现状。通过统整研究脉络,从教学活动的全方位着眼,共计凝练出6个1级策略,下设16个2级策略。相比同类研究,本研究在理论指导的视域下,以“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光的折射”、“密度”、“大气压强”、“浮力”、“杠杆”、“电动机”等十余个教学片段情境设计作为辅助性材料,对提问策略进行了可操作性阐释。在课堂提问教学反思策略中,本研究独创性地设计出“初中物理课堂提问教学反思检验表”,一定程度上为课堂提问教学提供了更为科学、专业的教师反思参考依据。
汪依凡[2](2018)在《基于STEM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与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国家对于综合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职业教育、技术教育的课程改革也得到不断的推进。STEM教育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兴起与发展,正逐步得到我国专家学者的关注。从物理学科的特点来看,物理的学习既涉及理论知识,又与生产生活、工程技术息息相关。在本课题中笔者通过对文献研究和教材对比研究,提出教师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将STEM教育工程技术理念融入物理知识讲授的教学策略。笔者对描述STEM教育特点的文献进行了总结概括,STEM教育理念是对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这四种理念的融合,体现了理科教育和工科教育之间的平衡。这种融合说明在物理教学中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要强化对学生进行工程技术的训练。融入STEM理念并不是完全让学生学习技术,也不是形成另一种过分强调工科学习的教育模式,而是通过在日常的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融入STEM领域相关的工程技术理念。这样既能提升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可以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从2001年新课改至今的教育研究现状看来,笔者发现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仍存在重视理论知识讲授、忽略工程技术教育的问题,大量一线教学工作者发表的教育研究文献还是以强调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但也不乏希望通过实验探究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水平。笔者认为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同于STEM教育对学生工程技术理念的提升和技术技能的训练。就国外现状来看,美国在K-12阶段的物理教育中,重视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对STEM理念的渗透,其他各发达国家也同样重视对学生在STEM领域的培养。而我国工程技术教育仍以职业教育为主,在高等教育中也出现了理工科教育脱节的问题,在普通高中和义务教育阶段的日常物理教学中甚至很少涉及对学生进行与STEM领域相关的教育。因此,笔者结合对文献的理论研究期望教师在初中物理日常教学中,对初中生进行STEM教育的渗透。此外,笔者对比苏科版和人教版教材中理论知识与STEM领域相关内容的结合情况,发现在这两版本教材的内容中,都包含体现STEM教育理念的素材,是可以提供教师融入日常课堂教学来对学生进行工程技术理念的启蒙教育。但初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更注重物理知识(S)和数学方法(M)的传授,而忽略了教材中原本隐含的工程(E)技术(T)理念。另外,教材对于工程技术内容的呈现方式和所处模块,都能够使物理中抽象的概念更贴近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将这些教材中丰富的工程技术素材融入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STEM教育,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实现STEM教育理念的融入的目标。其次,在本研究中笔者对课程标准进行分析发现,在STEM教育中所包括的工程与技术理念,符合职业教育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教学目标要求。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及初中学情,笔者主张通过让学生在“玩”中学习物理知识培养工科思维、在“做”中巩固物理知识渗透技能训练以及在“设计”中应用物理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策略,在STEM教育将理论知识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理念指导下,利用游戏活动、制作活动等教学活动的设置,来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素养。同时,笔者根据设计的教学策略对从苏科版教材中选择《声音是什么》、《平面镜》等八节内容进行在知识学习时融入STEM教育理念的课堂教学设计。笔者发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STEM教育理念,既能强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加强对学生思维方式、创新能力和技术技能的训练。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笔者仅对其中一个教学案例《物体的浮与沉》进行了课堂教学的实践,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最后,笔者对本课题的整个研究过程进行总结,希望基于以上对融入STEM教育理念的教学案例设计分析,能够为一线初中物理教师提供课堂教学的新视角。
林升日[3](2010)在《初中物理个性化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文中研究说明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是多样化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现行的班级授课制在提高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的品格方面有其优势,但在照顾学生个性差异方面存在不足,本研究就是探讨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下,如何开展初中物理个性化教学,照顾到全体学生的个性差异,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本文的中心论题是“初中物理个性化教学”。围绕这一论题,本文用五个部分别探讨了个性和个性化教学的内涵,初中物理个性化教学的涵义及其特点,重点是对初中物理个性化教学的策略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探索。第一部分在调查分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个性化教学的研究状况,提出了“初中物理个性化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这一论题。第二部分对个性和个性化教学的内涵作了理论探讨,分析了我国基础教育实施个性化教学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第三部分对初中物理个性化教学的定义作了界定,指出了初中物理个性化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分析了初中物理个性化教学的理论和现实条件。第四部分对初中物理个性化教学的策略进行了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成功实施个性化教学的途径之一,在班级课级授课制的教学级织形式下进行弹性分组教学,开展探究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并合理运用现象观察和机械手等策略,结合成立物理课外兴趣小组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都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和发展,能让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并结合教材提供了一些可操作性案例。第五部分结合教材和教学对相应的教学策略加以了应用,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表明,初中物理个性化教学的开展对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照顾全体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和发展学生的个性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明显的作用。并对相应的初中物理个性性化教学策略的应用结合实际提供了一些案例。最后是结束语,对整个研究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并指出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以便相应的后继研究。
王长江[4](2015)在《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及其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优秀人才是我国现阶段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如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首先综合运用文献法、比较分析、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学习科学等为理论基础,构建了“思维型”课堂教学框架,并以初中物理为学科背景,探索了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过程;接着选取270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以测量学指标良好的量表作为测试工具,开展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对学生创新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研究发现: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促进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论文最后提出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建议。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理论探究、实验研究和实施建议三部分。本研究的理论探究部分,目的在于构建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框架,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以“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为基础,设计了“思维型”课堂教学框架。这个框架以认知冲突、自主建构、思维监控、应用迁移四条基本原理为核心,包括4个基本教学环节:以诱发思维动机为特征的教学导入、以引发思维动力为特征的教学过程、以思维监控为特征的教学反思和以灵活运用为特征的应用迁移。第二部分,探讨在“思维型”课堂教学框架中,如何开展初中物理教学。物理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吸收了科学教育领域中概念转变、核心概念、论证教学与合作探究等最新研究成果,以及认知科学中的关于创新素质的最新研究成果。物理概念教学、规律教学、习题教学和实验教学是中学物理常见的4种教学形式。本研究从知识形成心理、教学环节、教学策略等方面,就如何将“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基本原理融入到这4种形式的教学中展开讨论,其中:在概念教学探索中,讨论了概念引入、概念形成、理解运用以及反思小结等环节的教学策略,并以《物质的密度》一节内容为教学课例,讨论了基本问题的设计、培养创新素质的教学活动的设计,最后展示完整的教学设计。在规律教学探索中,设计了“思维型”规律教学环节,讨论了提出问题、建立规律、运用规律以及反思小结等环节的教学策略,并以《平面镜》一节内容为教学课例,讨论了基本问题的设计、培养创新素质的教学活动的设计,最后展示了完整的教学设计。在习题教学探索中,设计了习题教学环节,每个教学环节都包括前后相继的两个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最后讨论了确定问题、提出假设、形成计划、方案实施、回顾反思等5个环节的教学策略。在实验教学探索中,讨论了如何将“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基本原理融入到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教学,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本研究的实验研究部分,目的在于探究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框架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影响,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对实验过程进行描述。本研究采取“准实验”设计,进行前测-后测对照组设计。在实验方案中设计了以“思维型”课堂教学框架、学校类别、学习基础类别为自变量,以知识理解、科学创造力、创造性倾向、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倾向、学习动机等为因变量的研究架构,研究对象为3所不同学校的学生;实验教师均自愿参加教学实验,并且都参加了培训;确定了每项具体研究的测试工具以及数据处理方法。第二部分,探究了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初二物理教学中,开展“思维型”课堂教学,能显着提升学生的知识理解水平、科学创造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倾向、内部学习动机以及创造性倾向之好奇心、冒险性和挑战性三个层面。2.在初二物理教学中,开展“思维型”课堂教学,不能显着提高学生创造性倾向之想象力层面,不能显着提升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3.在初二物理教学中,开展“思维型”课堂教学,均能显着提高不同学习基础学生的知识理解水平、科学创造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倾向、内部学习动机以及创造性倾向之好奇心、冒险性和挑战性三个层面。4.在初二物理教学中,开展“思维型”课堂教学,均能显着提高不同学校类别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倾向以及创造性倾向之好奇心、冒险性和挑战性三个层面。本研究的实施建议部分,对于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思维型”课堂教学,从教学准备、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建议。概括起来,本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能显着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
任柯宇[5](2019)在《初中物理实验微视频的开发与应用》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学习观念、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纸张,电子资料和媒体视频也是人们学习的材料。在知识经济时代里终生学习已成为共识,人们也会抓住能利用的琐碎时间学习,地铁、公交上看学习视频已成为风潮。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推进,目前发展较好地区已有大量的老师开始尝试自拍实验视频并开展了相关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围绕着如何运用技术开发和应用初中物理微视频这一核心问题从以下3个方面展开:1.开发视频理论:视频设计理论中有哪些理论适合指导设计物理微视频?有哪些可以支持制作视频的技术?开发物理实验微视频的指导主流是什么?满足初中生心理需求和视觉美感的标准是什么?2.制作视频的模型:视频制作符合怎样的流程模型?开发途径和步骤是什么?3.视频的用处和效果:视频在课堂中的应用方式和视频能起到的教学效果分别是什么?能够促进中学生哪些技能?本研究围绕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搜寻相关的理论基础和现代技术做支持,开发了涉及力、热、光、电四个领域的初中物理实验微视频。并通过等组前后测准实验研究对开发的微视频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检验。本研究通过开发物理实验微视频和对开发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开发物理实验微视频需要经历设计、拍摄和剪辑三大过程,在这三大过程中需要考虑实验内容、情景、剧本、实验材料、拍摄场地、摄像硬件、审查、片头设计、片尾设计、配音和字幕共11个环节。开发物理实验微视频是一个繁琐的活动。本研究通过等组准教学实验,发现初中学生利用物理实验微视频进行预习的效果比阅读文字的效果更好;用物理实验微视频比不易被全班学生看清现象的演示实验达到的教学效果更好;相比于文字式的制作指导资料学生更青睐视频式的动手制作指导资料。
宋云云[6](2020)在《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国家和社会各界对综合型工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工程在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正日益突出。STEM教育和工程教育在发达国家的发展正逐步得到国内学者的认可和关注,STEM教育理念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不断深入发展,也为在初中教育阶段融入工程教育理念提供了理论支持。但国内对工程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阶段,在基础教育阶段尚未有系统具体的研究方案,基础教育阶段工程教育的严重缺乏直接影响了高等工程教育人才的输送和培养。初中阶段可作为培养学生工程素养的起始阶段,在初中教学阶段渗透工程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对工程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工程课程和日后跻身工程领域的兴趣和热情。从物理学的角度出发,学生学习物理不仅要探究物理原理、概念,也离不开工程技术、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等方方面面。因此,从培养初中生工程综合技能,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角度来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工程教育理念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综述和教材分析,设计出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渗透工程教育理念的教学策略,采用的研究方法为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观察法。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从STEM教育及工程教育的兴起出发,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STEM教育及工程教育的研究和发展现状、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了阐述,论证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工程教育的可行性。第二部分在相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工程、工程教育以及K-12阶段工程教育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工程教育理念的必要性。第三部分通过对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的分析,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可用于工程教育渗透的教学素材,为初中物理教学中工程教育的渗透提供基础。为了解初中生物理学习情况和工程素养储备情况,笔者对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部分一线初中物理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发现虽然教材本身蕴含丰富的工程教育资源,但实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大部分教师只重视理论却忽视了实践,学生工程素养储备缺失,并分析造成此现状的主要原因。第四部分在对学生调查问卷、教师访谈进行分析以及课堂实践观察的基础上设计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工程教育理念的具体可行性教学策略,即创建多样化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挖掘工程教育素材,加深学生工程认知;抓住演示实验契机,启蒙学生工程意识;模仿设计从做中学,培养学生工程技能的策略。第五部分根据制定的教学策略,以初中物理中《物体的浮与沉》、《杠杆》为例进行渗透工程教育理念的教学案例设计,并利用实习机会对教学案例进行了课堂教学的实践,考察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体现了符合工程教育理念的教学目标,分析对应了何种教学策略。第六部分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对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对工程教育在我国初中物理教学中该如何实施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并进行了前景展望。笔者希望基于以上对融入工程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构建和教学案例设计,能为初中物理教师提供教学的新视角。
李滨[7](2011)在《中学物理启蒙教育阶段“非常规”物理实验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门学科教育,物理教育是从8年级正式开始的,无论从知识内容还是学习方法,都与学生在小学自然课或者综合科学课程接受到的单纯自然和生活中的某些物理现象的渗透不同。它不仅包含了系统的知识结构,更包含了科学方法的训练及科学思想的树立。在物理学习伊始,能否奠定良好的基础,能否对学科形成正确认识,将会影响学生之后的学习态度、效果乃至升学就业方向等的选择。首先,本文对物理启蒙教育及阶段进行了界定,并根据“非常规”物理实验的定义、特点和功能的分析,认为将灵活、简便的“非常规”物理实验采取适合的方法与形式融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其实验过程生活化和趣味性,适合物理教育启蒙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所以,“非常规”物理实验教学运用于物理启蒙教育阶段的研究,对促进初中生科学素养的达成及其对物理学产生积极的情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本文以皮亚杰的学习理论、情景认知与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和物理学习动机的部分观点等理论为主要依据,结合物理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提出的要求,对将“非常规”物理实验应用于物理启蒙教育中的原则和形式进行了探讨,并设计了的相应案例。再次,就“非常规”物理实验教学对物理启蒙教育的功效开展了教育实验研究。选择普通中学8年级两个平行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实践研究。本研究将两个平行班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采用前测——后测控制组设计,利用问卷调查、考试成绩对比等方法,对搜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了如下研究结论:在物理启蒙教育阶段,合理应用“非常规”物理实验,能够减小成绩分化的速度;有助于激发和稳定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保持学习信心;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用实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有助于对学生物理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整体启蒙。本实践研究验证了实验前的基本假设,初步证明了本文提出在物理启蒙教育阶段运用“非常规”物理实验教学的原则和形式的有效性、可行性及可操作性。最后,对研究过程和结论进行了反思,找出不足,为以后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提供了一些借鉴。
张阵营[8](2015)在《“蒸发”一节教学思考》文中指出"蒸发"是汽化的另一种方式,它与"沸腾"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教学中一方面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紧紧围绕学生的亲身体验这个中心展开教学。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利用有趣的演示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边教边实验的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活动中获取知识。
张跃[9](2014)在《中学科学模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学模型是科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分支,对科学方法教育的促进影响深远,其中科学模型教育是指在通过认识和建立模型来实现教学。国际上对科学模型的探索已逐步完善,而我国对科学模型教育重视不足,即使涉及也从未将科学模型作为整体研究,同时较少有研究对中学科学模型进行梳理和总结。科学模型教学的有效实施促使教师更加深刻的理解科学本质,同时存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故针对中学开展科学模型教育,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丰富科学方法教育的途径是极为有益的。本论文立足国际视野,通过对科学模型理论的探索,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深入探究了我国中学科学模型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为中学科学模型教学的有效实施提出建设性意见。本论文采用了定量和定性混合研究方法,考虑到群体差异,针对教师和学生分别采用了半开放式问卷和封闭式问卷,利用SPSS软件进行差异性、相关性、对比和回归分析。为使研究更为深入,结合个案访谈的文本分析和教学片断分析,定性地探索了科学模型教育的现状。根据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结果,论文最后对科学模型教育在中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面的应用提出了启示与展望。
刘玉敏[10](2015)在《启发式教学原则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上课之前做准备.备课时要特别备好教学目标,着眼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其次,上课的时候,按照备课的内容步步深入,教学中由浅入深,学生动手动脑.循序渐进地讲清概念,通过铺垫问题,引导学生,达成目标.最后,积极运用启发式教学原则,无论是上新授课还是复习课、习题课都可以使用.
二、初中《汽化》一节教学的做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初中《汽化》一节教学的做法(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现状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缘起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
1.1.2 “生本课堂”的华丽出场 |
1.1.3 “课堂提问”助推学生参与 |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
1.2.1 国内研究情况 |
1.2.2 国外研究情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理论概述 |
2.1 课堂提问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所谓“问题” |
2.1.2 所谓“提问” |
2.1.3 作为教学工具的“课堂提问” |
2.1.4 “课堂提问策略”的解读 |
2.2 相关理论及教学模式 |
2.2.1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2.2.2 认知观的教学理论 |
2.2.3 学习生成理论 |
2.2.4 自我效能理论 |
第3章 课堂提问问卷调查研究 |
3.1 研究目的与调查对象 |
3.1.1 研究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2 问卷核定与实施工作 |
3.2.1 问卷核定与信效度检测 |
3.2.2 问卷实施与回收 |
3.3 课堂提问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
3.3.1 学生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
3.3.2 教师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
3.4 问卷调查总结 |
3.4.1 对学情分析不够重视 |
3.4.2 教师自身的提问素养 |
3.4.3 课堂问题设计的困惑 |
3.4.4 问答实施环节相关事项 |
3.4.5 课堂提问教学反思缺失 |
第4章 基于教学片断问题设计的课堂提问策略 |
4.1 优化提问环境的策略 |
4.1.1 基于自身课程规划,优化零散的前概念 |
4.1.2 积极营造提问氛围,师生共建合作课堂 |
4.1.3 适当弱化教师真理,鼓励学生踊跃参与 |
4.2 基于学情因素分析的策略 |
4.2.1 把握学生的前概念,合理规划提问建构 |
4.2.2 关注学生情感因素,优化课堂教学氛围 |
4.2.3 基于学生学习能力,生成教学成果目标 |
4.3 基于教师提问素养的策略 |
4.3.1 树立端正提问态度,养成良好提问习惯 |
4.3.2 掌握基本问答技能,准确表述提问内容 |
4.3.3 善于营造认知冲突,激励学生自主探究 |
4.3.4 即时采集学情信息,及时处理学生反馈 |
4.4 基于课堂问题设计的策略 |
4.4.1 紧密结合教材生活,巧妙选择问题切入 |
4.4.2 有序编排提问深度,合理设置提问坡度 |
4.4.3 问题设计环环相扣,教学铺陈层层递进 |
4.5 基于问答实施环节的策略 |
4.5.1 甄选恰当发问时机,预留合适待答时长 |
4.5.2 叫答面向全体生群,理答鼓励引导探究 |
4.6 课堂提问教学反思的策略 |
第5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初中物理课堂提问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二:初中物理课堂提问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三:教师卷Q17填空题作答情况记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STEM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与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STEM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
1.1.2 我国初中物理教育改革的要求 |
1.2 国内外STEM教育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3 基础教育阶段工程技术教育发展的国内外现状研究 |
1.3.1 国外发展现状综述 |
1.3.2 国内发展现状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行动研究法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意义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
2.1 STEM与STEM教育 |
2.2 STEM理念与工科教育 |
2.2.1 工程意识 |
2.2.2 工科思维 |
2.2.3 技术技能 |
2.3 STEM理念下的理工科教育与三维目标 |
2.4 理论基础 |
2.4.1 活动教学 |
2.4.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 初中物理教材中工程技术内容的对比分析 |
3.1 教材选取 |
3.1.1 教材版本 |
3.1.2 教材对比 |
3.2 教材中涉及工程技术内容的分析 |
3.2.1 初中物理知识中涉及的工程技术内容 |
3.2.2 教材中工程技术内容呈现方式的对比分析 |
3.3 教材中工程技术内容所处模块的对比分析 |
3.4 总结与反思 |
4 教学策略设计 |
4.1 在物理知识教学中融入工科意识的教学策略 |
4.1.1 教师需要具备与工科教学相关的工程技术意识 |
4.1.2 利用物理课堂教学对初中生进行工科意识的培养 |
4.2 在“玩”中学习物理知识,培养工科思维的策略 |
4.2.1 工科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
4.2.2 以“玩”的方式培养集成思维的有效性 |
4.3 在“做”中巩固物理知识,渗透技能训练的策略 |
4.3.1 在模仿中实现“从做中学” |
4.3.2 在制作中进行工科技能的训练 |
4.4 在“设计”中应用物理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策略 |
4.4.1 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质疑 |
4.4.2 学会应用物理知识,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
4.5 总结 |
5 融入STEM教育的教学案例设计 |
5.1 初二物理教学案例设计 |
5.1.1 《声音是什么》 |
5.1.2 《汽化和液化》 |
5.1.3 《平面镜》 |
5.1.4 《物体的浮与沉》 |
5.2 初三物理教学案例设计 |
5.2.1 《杠杆》 |
5.2.2 《滑轮》 |
5.2.3 《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 |
5.2.4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动机》 |
5.3 总结与反思 |
6 课堂教学案例 |
6.1 以《物体的浮与沉》为例 |
6.1.1 学生背景 |
6.1.2 课堂实录 |
6.1.3 教学反思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教师访谈记录 |
附录Ⅱ: 融入STEM教育理念的教学设计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3)初中物理个性化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
1.1.2 教育本质的回归 |
1.1.3 初中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
1.2 研究问题 |
1.2.1 研究问题的界定 |
1.2.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2章 个性和个性化教学 |
2.1 什么是个性 |
2.1.1 个性的内涵 |
2.1.2 个性的基本特点 |
2.2 个性化教学 |
2.2.1 个性化教学的概念 |
2.2.2 个性化教学的内涵 |
2.2.3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实施个性化教学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
第3章 初中物理个性化教学的理论探讨 |
3.1 初中物理个化教学的概念界定 |
3.2 初中物理个性化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 |
3.3 初中物理个性化教学的实施条件 |
3.3.1 理论基础——多元智能理论 |
3.3.2 现实条件——新课程改革大环境的支撑 |
第4章 初中物理个性化教学的策略 |
4.1 班内弹性分组教学 |
4.1.1 弹性分组教学的内涵 |
4.1.2 初中物理学科弹性分组教学的实施步骤 |
4.1.3 初中物理弹性分组教学案例 |
4.2 探究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
4.2.1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标准中的重要学习目标和教学方式 |
4.2.2 探究式教学为初中物理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
4.2.3 结合初中物理教学的研究性学习的案例 |
4.3 机械手的策略 |
4.3.1 重视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 |
4.3.2 利用好教材上的“课外活动” |
4.3.3 成立物理课外兴趣小组 |
4.4 现象观察的策略 |
4.4.1 实验现象的观察 |
4.4.2 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
第5章 初中物理个性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
5.1 初中物理课堂个性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
5.1.1 初中物理课堂个性化教学的准备 |
5.1.2 初中物理课堂个性化教学的实施 |
5.2 初中物理课堂个性化教学的延伸 |
5.2.1 源于课堂教学的研究性学习 |
5.2.2 物理课外兴趣小组的开展 |
5.3 初中物理个性化教学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
5.3.1 对初二学生物理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 |
5.3.2 实施个性化教学前后学生考试成绩的对比及其分析 |
5.4 对初中物理个性化教学探索的感想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一览表 |
致谢 |
(4)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及其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 |
1.1.2 学术领域的持久关注 |
1.1.3 教学改革的重要选择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教学理论的关注焦点 |
1.3.2 科学教学研究的进展 |
1.3.3 创新素质培养的研究 |
1.4 研究问题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进程 |
第2章 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探索 |
2.1 “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建构 |
2.1.1 理论基础 |
2.1.2 基本原理 |
2.1.3 核心思想 |
2.1.4 “思维型”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理论探索 |
2.2 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中概念教学探索 |
2.2.1 概念形成的心理过程 |
2.2.2 概念教学环节设计 |
2.2.3 概念教学策略分析 |
2.2.4 概念教学设计示例 |
2.3 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中规律教学探索 |
2.3.1 规律形成的心理过程 |
2.3.2 规律教学环节设计 |
2.3.3 规律教学策略分析 |
2.3.4 “思维型”规律教学示例 |
2.4 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中习题教学探索 |
2.4.1 程序性知识形成的心理过程 |
2.4.2 习题教学环节设计 |
2.4.3 习题教学策略分析 |
2.4.4 “思维型”习题教学示例 |
2.5 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中实验教学探索 |
2.5.1 演示实验教学探索 |
2.5.2 分组实验教学探索 |
第3章 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对创新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 |
3.1 实验目的与假设 |
3.1.1 实验目的 |
3.1.2 实验假设 |
3.2 实验方法与过程 |
3.2.1 实验设计 |
3.2.2 实验对象 |
3.2.3 实验工具 |
3.2.4 实验程序 |
3.2.5 数据处理 |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3.3.1 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对学生知识理解的影响 |
3.3.2 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对学生科学创造力的影响 |
3.3.3 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对学生创造性倾向的影响 |
3.3.4 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 |
3.3.5 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的影响 |
3.3.6 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
3.4 综合讨论 |
3.4.1 对实验方法的讨论 |
3.4.2 对实验过程的讨论 |
3.4.3 对实验结果的讨论 |
3.5 实验结论 |
第4章 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实施建议 |
4.1 教学准备方面的建议 |
4.2 教学设计方面的建议 |
4.3 教学活动方面的建议 |
4.4 教学方法方面的建议 |
4.5 教学环境方面的建议 |
4.6 教学评价方面的建议 |
第5章 结语 |
5.1 研究的回顾与结论 |
5.1.1 研究回顾 |
5.1.2 研究结论 |
5.2 研究的创新与局限 |
5.2.1 研究的创新之处 |
5.2.2 研究的局限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5)初中物理实验微视频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微视频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
1.3.2 微视频作用的研究现状 |
1.3.3 课堂运用微视频的原则研究现状 |
1.3.4 微视频设计的研究现状 |
1.3.5 已有研究的不足 |
1.4 研究的问题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的问题 |
1.4.2 研究的方法 |
2 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微视频 |
2.1.2 初中物理实验微视频 |
2.2 学习理论 |
2.2.1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
2.2.2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
2.2.3 碎片化学习理论 |
2.2.4 工作记忆理论 |
2.2.5 视听教育理论 |
2.2.6 认知负荷理论 |
2.2.7 中学生学习心理学理论 |
2.3 视频设计理论 |
2.3.1 传播学 |
2.3.2 影视审美 |
2.3.3 制作视频方法论 |
2.3.4 视频制作注意事项 |
3 实验微视频的开发 |
3.1 力学实验微视频设计 |
3.1.1 力学实验特点 |
3.1.2 设计注意事项 |
3.1.3 设计案例 |
3.1.4 微视频制作 |
3.2 热学实验微视频设计 |
3.2.1 热学实验特点 |
3.2.2 设计注意事项 |
3.2.3 设计案例 |
3.2.4 微视频制作 |
3.3 光学实验微视频设计 |
3.3.1 光学实验特点 |
3.3.2 设计注意事项 |
3.3.3 设计案例 |
3.3.4 微视频制作 |
3.4 电学实验微视频设计 |
3.4.1 电学实验特点 |
3.4.2 设计注意事项 |
3.4.3 设计案例 |
3.4.4 微视频制作 |
4 实验微视频应用 |
4.1 预习环节 |
4.1.1 应用方式 |
4.1.2 应用反馈 |
4.1.3 反馈分析 |
4.2 课堂环节 |
4.2.1 应用方式 |
4.2.2 应用反馈 |
4.2.3 反馈分析 |
4.3 课后环节 |
4.3.1 应用方式 |
4.3.2 应用反馈 |
4.3.3 反馈分析 |
5 结论与展望 |
5.1 本研究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STEM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
1.1.2 工程教育重要性日益显现 |
1.2 国内外STEM教育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3 基础教育阶段工程教育发展的国内外现状研究 |
1.3.1 国外发展现状综述 |
1.3.2 国内发展现状综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调查研究法 |
1.5.3 观察法 |
1.6 研究意义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
2.1 工程 |
2.2 工程教育 |
2.3 K-12工程教育 |
2.4 理论基础 |
2.4.1 活动教学 |
2.4.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4.3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3章 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工程教育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3.1 教材中涉及工程内容的分析 |
3.1.1 初中物理知识中涉及的工程内容 |
3.1.2 教材中工程内容所处栏目的分析 |
3.2 初中生物理学习情况及工程素养储备情况调查 |
3.2.1 调查的目的及对象 |
3.2.2 调查问卷的编制 |
3.2.3 问卷的有效性分析 |
3.2.4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3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3.3.1 学生物理学习情况 |
3.3.2 工程素养储备情况 |
3.4 教师个别访谈 |
3.4.1 访谈提纲的设计 |
3.4.2 访谈对象的确定 |
3.4.3 初中一线物理教师访谈分析 |
3.5 调查结果与结论 |
第4章 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工程教育的教学策略 |
4.1 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教学目标 |
4.2 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教学特点 |
4.3 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教学原则 |
4.4 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 |
4.4.1 创建多样化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
4.4.2 挖掘工程教育素材,加深学生工程认知 |
4.4.3 抓住演示实验契机,启蒙学生工程意识 |
4.4.4 模仿设计从做中学,培养学生工程技能 |
4.5 总结 |
第5章 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设计 |
5.1 初二物理教学案例设计 |
5.1.1 以《物体的浮与沉》为例 |
5.2 初三物理教学案例设计 |
5.2.1 以《杠杆》为例 |
5.3 总结与反思 |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6.2.1 加强理论及实践研究,为工程教育渗透奠定基础 |
6.2.2 合理规划教师培训,保障工程教育开展的有效性 |
6.2.3 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搭建工程教育课外活动平台 |
6.2.4 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促进工程教育良性发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学生物理学习情况和工程素养储备情况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中学物理启蒙教育阶段“非常规”物理实验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初中生物理学习的兴趣得不到维持 |
1.1.2 厂制器材开展的物理实验不便于开展多样化的物理教学 |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2.1 物理启蒙教育 |
1.2.2 "非常规"物理实验 |
1.3 研究的意义 |
1.3.1 有利于启蒙教育阶段对初中生科学素养目标的达成 |
1.3.2 有利于初中生对物理学产生积极的情感 |
1.4 研究的总体思路 |
1.4.1 研究的内容 |
1.4.2 研究的目标 |
1.4.3 研究的方法 |
2 相关研究动态和文献综述 |
2.1 我国物理启蒙教育研究 |
2.2 我国"非常规"物理实研究 |
2.3 国外物理启蒙教育及"非常规"物理实验教学研究 |
3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
3.1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3.1.1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主要观点 |
3.1.2 皮亚杰理论为开展"非常规"物理实验教学提供了依据 |
3.2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
3.2.1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主要观点 |
3.2.2 "非常规"物理实验能够营造初中生易于接受的学习情境 |
3.3 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
3.3.1 奥苏贝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
3.3.2 "非常规"物理实验有助于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 |
3.4 学习动机 |
3.4.1 物理学习动机简述 |
3.4.2 通过"非常规"物理实验教学激发和维持学生良好学习动机 |
4 物理启蒙教育中运用"非常规"物理实验的原则、形式及案例 |
4.1 物理启蒙教育中运用"非常规"物理实验的原则 |
4.1.1 体验性原则 |
4.1.2 典型性原则 |
4.1.3 便捷性原则 |
4.1.4 趣味性原则 |
4.1.5 双主体原则 |
4.2 在物理启蒙教育中"非常规"物理实验教学主要形式 |
4.2.1 探究性"边学边实验" |
4.2.2 创设问题情境的演示实验 |
4.2.3 连接课内外的实践性作业 |
4.3 "非常规"物理实验教学案例 |
4.3.1 探究性边学边实验案例:探究光的折射 |
4.3.2 创设问题情境的演示实验示例 |
4.3.3 连接课内外的实践性作业活动示例 |
4.3.4 综合运用"非常规"物理实验的教学设计案例:汽化和液化 |
5 "非常规"物理实验教学对物理启蒙教育功效的实践研究 |
5.1 实验目的和基本假设 |
5.2 实验方法 |
5.2.1 实验方法的设计 |
5.2.2 被试的选取 |
5.2.3 变量控制 |
5.2.4 测量工具和数据处理工具的选择 |
5.3 实验研究数据分析及结论 |
5.3.1 卷面成绩分析及结论 |
5.3.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及结论 |
5.3.3 研究结论 |
6 对研究过程和结论的反思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物理启蒙教育中教学状况的访谈提纲(教师用) |
附录2: "非常规"物理实验教学实施后学生反馈状况的访谈提纲 |
附录3: 调查问卷(前测) |
附录4: 学生调查问卷(后测) |
附录5: 调查问卷(后测)原始数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8)“蒸发”一节教学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2提出问题进行新课 |
1) 蒸发的概念 |
2)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
( 1) 提出问题 |
( 2) 演示实验 |
( 3) 学生实验 |
3) 蒸发吸热致冷 |
( 1) 学生亲自体验 |
( 2) 演示实验 |
3巩固新知识 |
4学生小结 |
5教学反思 |
6结束语 |
(9)中学科学模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插图目录 |
表格目录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与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问题 |
1.2.3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意义和创新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创新 |
1.4 研究设计和论文框架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1.4.4 论文的整体框架 |
第2章 国内外中学科学模型的研究现状 |
2.1 国内外科学方法的历史追溯 |
2.1.1 国外科学方法的理论探寻 |
2.1.2 我国科学方法的历史研究 |
2.2 国外科学模型的基础理论 |
2.2.1 科学模型的研究视域 |
2.2.2 科学模型的研究范式 |
2.2.3 科学模型的基本内涵 |
2.3 我国中学科学模型的研究现状 |
2.3.1 物理模型的研究现状 |
2.3.2 化学模型的研究现状 |
2.3.3 生物模型的研究现状 |
2.4 本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 |
2.4.1 科学方法 |
2.4.2 科学模型 |
2.4.3 科学模型教育 |
2.4.4 科学建模 |
2.5 本研究所用到的科学模型分类 |
第3章 我国中学科学模型的文本分析 |
3.1 基于课程标准视角的科学模型分析 |
3.1.1 物理课程标准的概况述评 |
3.1.2 物理课程标准中科学模型的总结与分析 |
3.2 基于中学教材视角的科学模型分析 |
3.2.1 中学物理教材的发展概况 |
3.2.2 中学物理教材中科学模型的总结与分析 |
3.3 基于中、高考视角的科学模型分析 |
3.3.1 中、高考的整体概况 |
3.3.2 中、高考中的物理模型整理与分析 |
第4章 我国中学科学模型教育的实证研究 |
4.1 中学科学模型的评审 |
4.1.1 中学科学模型评审的理论基础——德尔菲法 |
4.1.2 中学科学模型评审的过程与分析 |
4.1.3 中学科学模型评审的结果 |
4.2 中学科学模型教育现状问卷的混合研究 |
4.2.1 研究工具和参与研究者 |
4.2.2 封闭式问卷和半开放式问卷的分析 |
4.2.3 问卷的评定 |
4.2.4 质性分析的评定路径 |
4.3 中学科学模型教育现状的问卷的定量分析方法 |
4.3.1 问卷的信度效度 |
4.3.2 问卷的描述性统计 |
4.3.3 问卷的差异性分析 |
4.3.4 问卷的回归分析 |
4.4 中学科学模型教育现状的问卷的定性分析方法 |
4.4.1 个案对象选择 |
4.4.2 个案数据收集 |
4.4.3 个案数据分析 |
第5章 师生基于中学科学模型教育的量化调查 |
5.1 教师基于中学科学模型教育现状的量化调查 |
5.1.1 半开放式问卷的研究设计 |
5.1.2 半开放式问卷的量化分析 |
5.2 学生基于中学科学模型教育现状的量化调查 |
5.2.1 封闭式问卷的研究设计 |
5.2.2 封闭式问卷的量化分析 |
5.3 师生基于中学科学模型教育现状的调查结果总结 |
5.3.1 教师基于中学科学模型教育现状量化调查的主要结论 |
5.3.2 学生基于中学科学模型教育现状量化调查的主要结论 |
第6章 师生基于中学科学模型教育的质性研究 |
6.1 师生基于中学科学模型教育现状的个案访谈 |
6.1.1 个案访谈的研究设计 |
6.1.2 教师个案访谈的质性分析 |
6.1.3 学生个案访谈的质性分析 |
6.2 师生基于中学科学模型教育的案例分析 |
6.2.1 模拟式物理模型的案例分析——首师大附中教学片段实例 |
6.2.2 理想化实体模型的案例分析——北京四中教学片段实例 |
第7章 研究结果与展望 |
7.1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论 |
7.1.1 教师、课程标准、考试要求程度不同现象普遍且合理 |
7.1.2 科学模型的显化教育需要分阶段进行 |
7.1.3 科学模型教育需要多样化教学手段 |
7.2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启示 |
7.2.1 模型教学的有效实现需要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 |
7.2.2 模型教学的有效实验需要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 |
7.2.3 模型教学的有效实现需要课程体系的变革 |
7.3 本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硕士期间其他工作 |
附录A 中学物理模型评定及评估问卷 |
附录B 初中学生中学物理模型教育调查问卷 |
附录C 高中学生中学物理模型教育调查问卷 |
附录D 初中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E 高中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F 初中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G 高中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四、初中《汽化》一节教学的做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现状及策略研究[D]. 贾闯.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2]基于STEM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与设计研究[D]. 汪依凡. 扬州大学, 2018(01)
- [3]初中物理个性化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D]. 林升日. 江西师范大学, 2010(06)
- [4]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及其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影响研究[D]. 王长江. 陕西师范大学, 2015(03)
- [5]初中物理实验微视频的开发与应用[D]. 任柯宇.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6]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研究[D]. 宋云云. 扬州大学, 2020(05)
- [7]中学物理启蒙教育阶段“非常规”物理实验教学研究[D]. 李滨.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10)
- [8]“蒸发”一节教学思考[J]. 张阵营. 教学仪器与实验, 2015(09)
- [9]中学科学模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张跃. 首都师范大学, 2014(01)
- [10]启发式教学原则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 刘玉敏.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