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北、南”概略

“东、西、北、南”概略

一、“东西南北”之浅见(论文文献综述)

蔡万通,洪潮,周保荣,姚文峰,郭知非,杨燕,徐蔚,刘新苗[1](2020)在《广东电网内外双环网架结构向组团网架结构的转变研究》文中指出当前广东电网内外双环网架结构面临交直流交互影响严重、短路电流大范围超标、大面积停电风险防控能力不足三大问题,且难以适应未来电源、负荷发展,亟需改变现有网架结构。结合广东电源、负荷发展的新形势和电网发展的要求,提出远景网架结构方案的构网思路和构网方案,各方案在代价合理的基础上,满足远景目标年广东电网负荷供应和电力平衡,且与能源资源分布、行政区划特征相协调,基本解决了广东电网面临的三大安全稳定风险。对不同的组团网架结构构网方案进行技术优劣性、经济性、适应性、可行性的综合比较,结果表明,东西+南北组团异步互联方案是一个较优的选择,但分区和异步的时机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

刘国辉[2](2009)在《英汉方位词“东西南北”的应用模式及其文化认知取向对比研究》文中认为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方位表征模式,英汉语也不例外。表面上看,英汉语都存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但在具体表征模式方面却相差甚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前者以"南北"向为主轴,后者以"东西"向为主轴;(2)前者以自然方位为主导,简明客观;后者以人文方位为主导,复杂主观。其主要理据在于英汉语背后所隐含的文化认知取向差异。

卢凯,刘永洋,吴焕,黄江辉[3](2015)在《非对称通行条件下的双向绿波协调控制数解算法》文中认为为了解决现有绿波协调控制数解算法不适用于采用进口混合放行方式或双向通行条件不对称的干道交叉口群的问题,利用速度变换与相位组合的方法,给出了非对称通行条件下的双向绿波协调控制数解算法。该算法利用时距分析图计算理想交叉口间距,通过寻求与实际交叉口位置最为匹配的理想交叉口位置,对干道公共信号周期、交叉口信号相位组合和各交叉口相位差进行整体优化设计。理论与算例分析结果表明:该算法不会受到干道上交叉口信号相位设置方式、双向行驶速度及交叉口双向间距的限制,能较好地适应干道不同方向上的非对称通行条件,可以使理想交叉口间距取值具有更大的选取空间,易于取得更好的双向绿波协调控制效果,具有良好的通用性与广泛的适用范围。

徐广辉[4](2019)在《面向多路径车流的同步与协调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城市的道路建设已经到达了“瓶颈”阶段,难以再大规模地增加,因此城市的交叉口智能化的管理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居民的交通需求的非对称性日益明显,车流运行的轨迹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单一路径的绿波协调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复杂路径的车流通行需求,因此需要一种全新的面向多路径车流同步与协调控制方法来提高交叉口群的通行效益。本文从协调路径车流通行效益最大为优化目标,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提出了相应的双向绿波协调控制数解算法,对多路径车流的同步与协调控制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不同的绿波设计需求,以队中双向协调控制数解算法为基础,研究了队尾双向协调控制数解算法、队首双向协调控制数解算法,按照不同的场景以及各种算法的适用范围,根据当前交通流的情况确定所需要的设计方法;给出了交叉口理想间距的计算方法,以干道交叉口的偏移绿信比之和最小为目标,通过编程求解获取城市干道交叉口的最优信号方案;对城市干道交叉口进行交通信号协调优化,并通过时距图和VISSIM仿真实验对方案进行评价。(2)提出了社会车流协调路径选取方法,通过识别社会车辆车牌号分析车流运行轨迹,得到协调路径集合;针对公交车流队形难以保持一致问题,提出了公交队形保持控制方法;提出了公交车流路径选取方法,通过对出行站点进行准点控制,以确保公交车流具备一定的交通流量,进而选取公交协调路径;以协调路径车流通行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提出了绿波带宽最大的协调路径选取方法,为实现多路径车流协调控制奠定良好的基础。(3)分析单进口道车流行驶特点,结合交通控制配时参数设计,构建了单进口道车流同步模型,通过信号配时参数的优化设计,使得多股车流在下游交叉口停车线附近实现同步;分析了多进口道车流同步系数模型的组合方法,以单个交叉口为节点,多个交叉口的行驶路径构成的路径,对多股拟同步设计的车流进行组合和选取,构建多进口道车流同步系数模型;针对同步设计多路径车流,运用绿波协调设计方法进行了干道绿波协调控制,提高了多路径车流的通行效益。(4)以广州天河路为例,利用队中双向协调控制数解算法分别针对社会车流和公交车流进行干道绿波协调设计;通过多路径车流同步与协调控制方法对社会车流和公交车流综合分析,得到了兼顾社会车流和公交车流协调控制效益的最佳方案,通过时距图分析和仿真对比了两种算法的效果。

陶氏河宁[5](2006)在《现代汉语方位词“东、西、南、北”的语义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方位词是表示方向、位置的词。根据方位词所表达的意义可以分为不同类别,如:“东、西、南、北”组,“里、外、内、中”类,“前、后”类等。其中,“东、西、南、北”这组方位词在以往的有关方位词研究中一直被忽略,原因是“东、西、南、北”所表达的的方向义是很明显的。实际上,“东、西、南、北”不仅仅表示单纯的空间概念,它跟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日常生活等信息有关,造成“东、西、南、北”的使用上涵盖着复杂而抽象的概念。

邱斌[6](2007)在《古今汉语方位词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结合共时的描写和历时的演变来探讨与方位词有关的一些问题。文章的主要议题包括:方位词的性质;方位词的语义和语法特点;古今汉语方位词的异同和演变;方位短语的性质;方位词的隐现规律等。文章先对方位词的研究历史做了介绍,接着探讨了方位词的归类问题,并对现代汉语方位词的空间语义及其隐喻进行了说明。然后对《左传》中14个核心方位词的使用情况做了穷尽性描写,对新旧方位词的交替情况做了调查和分析,并对古今方位词的语义特点和语法功能进行了比较。最后探讨了方位短语的定义和性质,以及方位词的隐现规律等问题。本文分十章,共计二十万字。各部分的内容简介如下:第一章旨在确定本文所要研究的方位词的内涵和外延。在介绍了以往学者对古今汉语方位词内涵的定义和外延的说明之后,为了确定方位词的外延而对方位词做出了一个定义:凡是在汉语语法研究文献中被认作是“方位词”或“方所词、方位名词、方位标、准方位标、方位词汇成分、以指事成之处者、表所之方位之字、表有定位有界之所又表有定位有界之空、由形容词转来的表地副词、地位副词、定位词”等的词,我们便将之归为方位词。根据这个定义得出了方位词的外延:古代汉语方位词61个,现代汉语方位词273个。第二章叙述了方位词的研究近况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首先分了两部分来叙述,一是以古代汉语方位词为对象的研究近况,一是以现代汉语方位词为对象的研究近况。然后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近期汉语方位词研究的特点和不足。特点是成果多、角度广、重材料、求创新。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两点:一是人们对方位词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不是很统一,因而给研究和教学带来一定的阻碍;二是方位词的比较研究需要加强。最后对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一些有关语料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第三章探讨了方位词和方位后置词的归类问题。首先对前文所定义出的273个现代汉语方位词进行考察,得出方位词的四个主要属性:方域指示性、一价性、名词相关性、可后置性。然后通过分别从语义和语法角度对273个方位词进行次类划分的尝试之后指出,方位词是一个语义类。另外提出方位后置词是作为语义类的方位词和作为语法类的后置词的交集。最后通过考察得出14个核心方位成分:东、西、南、北、左、右、上、下、前、后、外、里、内、中。第四章说明了现代汉语方位词的空间语义及其隐喻。首先对认知语言学家强调的空间语义的基本性做了介绍。然后着重说明了不同物体之间的方位关系和同一物体的不同部位之间的方位关系,用空间概念来隐喻时间的主要方式,用空间概念来隐喻的社会关系的主要方式,词义扩展的主要方式等问题。最后在分析了方向、位置、处所和方位词语义的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位置是属于物体的,处所是属于事件的;方位词本身的语义是用于表示方向或区域。第五章以《左传》为例对古代汉语方位词进行了专题专书的描写。先按照字形搜索出《左传》中所有的“东、西、南、北、左、右、上、下、前、后、外、里、内、中”,并剔除其中用于人名、地名、书名等的不成词语素以得到合格的语料;然后将方位词分单用和合用两种情况逐个进行描写,先描写其语义特点,再描写其语法特点,并进行出现频率的统计;最后汇总成表格。第六章描写了新旧方位词的演变和交替情况。首先对新方位词的产生原因和构词方式做了简单的说明;然后着重考察了双音节方位词的产生时期:“之一”、“以一”类双音节方位词的结构多数在先秦文献中已经出现,“以前”“以后”“以内”“以外”“之里”等在两汉时期已经出现,“以左”“以右”的用法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文献中;而“—边”、“—面”、“—头”类双音节方位词在魏晋南北朝以后的文献中才开始逐渐出现;另外还以现代汉语为例讨论了新方位词的用法,旧方位词用法的保留,旧有方位词的新用法等问题。第七章对14个核心方位词做了古今汉语的对比分析。首先指出这14个核心方位词组成的语义场分三类:空间方位语义场、时间方位语义场和顺序等级方位语义场。这些不同语义场的形成有些时代较早,有些时代稍晚;有些义项现在还用,有些已经不用了。然后通过语义的古今对比研究揭示了这些方位词由成词语素向不成词语素演变的过程。最后通过考察这些方位词的语法功能,来描述它们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第八章探讨了方位词和方位短语之间的关系。首先给出方位短语的定义:方位短语是以方位词为核心的短语,并且方位短语不能够是双核心或多核心结构。然后讨论了一些单音节方位成分能否作为方位词来构成方位短语的问题。另外还提出:方位后置词短语的结构规则不能够递归使用;方位短语在句子中一般用于表示范围、时间、处所、方向等语义;方位短语和名词短语的语法功能十分相似,它们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语义上。第九章对方位词的隐现情况做了分析和探讨。首先对方位词的“隐”和“现”做了界定。然后对方位词出现时的语义和句法特点进行了描述。接着对语序和方位词隐现的关系、介词的隐现和方位词隐现的关系、处所语义和方位词隐现的关系、处所论元的话题化和方位词隐现的关系做了探讨。第十章是结语,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论点进行了整理,并指出了本文研究的一些不足之处。

卢凯,徐建闽,李轶舜[7](2010)在《进口单独放行方式下的干道双向绿波协调控制数解算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进口单独放行的信号相位设计方式,遵循绿波带宽度最大化设计理念,利用干道协调控制中的时距分析方法,给出了进口单独放行方式下的干道双向绿波协调控制数解算法。通过优化选取各交叉口的信号相序组合,确定干道交叉口的最佳公共信号周期与相位差取值,计算不同干道行驶方向的绿波带宽度。分析结果表明:与进口对称放行方式下的数解算法相比,进口单独放行方式下的数解算法能使理想交叉口间距取值具有更大的选取空间,更适合于对交叉口间距不齐的多个干道交叉口进行绿波协调控制;进口单独放行方式下的干道双向绿波协调控制方法能够获得较好的控制效果,特别是对于交叉口间距参差不齐的干道交通条件同样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雷文斌,刘峰[8](2014)在《语言线索下视觉空间知觉任务的性别差异》文中指出为了探索不同方位辨别方式的男女差异,采用自编的经过心理测量学检测符合指标的空间知觉量表和三个语言线索下方位辨别任务范式实验,在测验和实验3中设计两种空间知觉加工方式,即东西南北和前后左右;在实验1中设计东西南北;在实验2中设计前后左右。测验,实验1和实验3均发现,在东西南北方位辨别上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且男生优于女生;测验,实验2和实验3均发现,在前后左右方位辨别上不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这表明男生更擅长于使用东西南北的方位辨别方式。

靳雅姝[9](2003)在《“东西南北”与方位文化》文中认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汉语中“东西南北”同族词群的特点及文化蕴涵。“东西南北”作为汉民族定四至的基本方位词,历来受到研究者的普遍关注,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从词义与方位文化相结合的角度,全面研究其同族词群的研究成果。 《辞源》、《汉语大词典》、《倒序现代汉语词典》共收入1782条同族词语,其中,“东方、南山、东食西宿”等正序同族词1734条,“做东、败北、天南地北”等逆序同族词48条。其中,双音节词语1110条,三音节词语261条,四音节成语或固定短311条,四音节以上的固定短语31条。 本文借鉴前辈学者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运用历时考察与共时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结构分析与文化解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东西南北”及其同族词群与方位文化之间的关系。 本文从三个方面考察分析了“东西南北”与方位文化的关系:第一方面考察了“东西南北”与传统方位观念;第二方面分析了“东西南北”同族词群的特点;第三方面分析了“东西南北”的文化蕴含。 通过上述分析指出:汉民族“尊东南”“卑西北”的传统观念,来源于“日落”“日出”的自然现象和“喜暖恶寒,向阳背阴”的传统习惯;“东西南北”的构词及其对称使用严格遵循“尊在前,卑在后”的排列次序;“东西南北”与汉民族传统的阴阳观和五行观有着密切的语义文化对应关系。 为了更全面地分析汉语方位词的的文化蕴涵,论文在最后一章考察分析了汉民族传统的“尚中”观念。

蒋冰清[10](2009)在《汉英方位词东西南北表达语序的对称与不对称研究》文中认为方位词东、西、南、北在汉英语言中的表达语序既有对称性的一面,又有不对称性的一面。其中,对称是相对的,不对称是绝对的;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人们在指称方位时参照点的选择不同,又有人们认知策略的差异,还有民族之间不同思维模式和不同文化心理的差异。此外,还有方位词之间的相互制约,语音修辞的需求等因素。因此,人们在探究汉英方位词东西南北表达语序的对称与不对称时,不能用单一的某个理论或视角阐释,而必须对其进行立体性的透视,否则,往往会造成理论上的纰漏。

二、“东西南北”之浅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西南北”之浅见(论文提纲范文)

(1)广东电网内外双环网架结构向组团网架结构的转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广东电网现状、风险及远景预测
    1.1 广东电网现状
    1.2 广东电网面临的安全稳定风险
    1.3 广东电网负荷、电源和电力平衡远景预测
2 组团网架结构方案构建
    2.1 构网思路
    2.2 构网方案
    2.3 方案比较
        2.3.1 比较原则和比选方案
        2.3.2 技术优劣性
        2.3.3 经济性
        2.3.4 适应性
        2.3.5 可行性
        2.3.6 综合比较
3 组团网架结构方案和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
    3.1 组团网架结构方案
        3.1.1 多端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应用于分区互联
        3.1.2 工程建设时序
    3.2 影响因素分析
        3.2.1 电力市场改革
        3.2.2 大规模海上风电接入
        3.2.3 负荷和电源发展的不确定性
4 结论

(2)英汉方位词“东西南北”的应用模式及其文化认知取向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方位词“东西南北”概念及其应用
二、英汉方位词“东西南北”应用模式对比
    (一) 英汉语方位词“东西南北”应用量对比
    (二) 英汉语方位词“东西南北”组合模式及组合方向比较
        (1) 上海在中国的东面。
        (2) 上海在安徽的东面。
        (3) 上海在江苏的东面。
        (4) 上海东面曾有一次战役。
三、英汉方位词“东西南北”应用模式的文化认知取向对比
四、结语

(3)非对称通行条件下的双向绿波协调控制数解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算法流程
2 算法特点
    2.1 交叉口信号相位设置方式
    2.2 双向行驶速度
        2.2.1 理想交叉口间距
        2.2.2 相邻理想交叉口位置间距
        2.2.3 偏移绿信比
    2.3 交叉口双向间距
3 算例分析
4 结语

(4)面向多路径车流的同步与协调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来源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对象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面向不同绿波设计需求协调设计
        1.3.2 考虑不同车流特点的协调路径选取及优化
        1.3.3 多路径车流同步与协调控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面向不同绿波设计需求协调设计
    2.1 基本概念
        2.1.1 特征与适用范围
    2.2 队中双向协调控制数解算法
        2.2.1 设计方法
        2.2.2 算例分析
    2.3 队尾双向协调控制数解算法
        2.3.1 设计方法
        2.3.2 算例分析
    2.4 队首双向协调控制数解算法
        2.4.1 设计方法
        2.4.2 算例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考虑不同车流特点的协调路径选取及优化
    3.1 社会车流协调路径的选取
        3.1.1 设计流程
        3.1.2 具体实施步骤
        3.1.3 算例分析
    3.2 公交车流协调路径的选取
        3.2.1 公交车队的形成
        3.2.2 公交车队形成案例分析
        3.2.3 公交车流协调路径选取方法
        3.2.4 公交车流协调路径选取案例分析
    3.3 绿波带宽最大的协调路径选取方法
        3.3.1 设计流程
        3.3.2 具体实施步骤
        3.3.3 算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路径车流同步与协调控制
    4.1 问题分析
    4.2 同步控制
        4.2.1 基本参数
        4.2.2 判定条件
        4.2.3 优化算法
    4.3 绿波协调
        4.3.1 时间窗合并
        4.3.2 等效相位
        4.3.3 协调设计
    4.4 算例分析
        4.4.1 同步协调方案设计
        4.4.2 方案对比分析
    4.5 仿真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例分析
    5.1 基础数据
    5.2 队中双向协调控制数解算法
        5.2.1 双向最大公交车流交通量
        5.2.2 双向最大社会车流交通量
    5.3 多路径车流同步与协调控制方法
    5.4 仿真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6.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现代汉语方位词“东、西、南、北”的语义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方位词“东、西、南、北”的概念义
二、从认知语言学看方位词“东、西、南、北”的引申义
    (一) 方位词“东、西、南、北”的引申义的语言形式
    (二) 方位词“东、西、南、北”的引申义分析
三、余 论

(6)古今汉语方位词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方位词的内涵和外延
    1.0 引言
    1.1 以往文献对古代汉语方位词的理解
    1.2 以往文献对现代汉语方位词的理解
    1.3 本文定义的方位词的内涵和外延
2 方位词的研究近况及本文的研究方法
    2.0 引言
    2.1 以古代汉语方位词为主要对象的研究
        2.1.1 从语法学角度进行的研究
        2.1.2 从语义学角度进行的研究
        2.1.3 从词源学角度进行的研究
        2.1.4 从文化学角度进行的研究
        2.1.5 一般性的研究
        2.1.6 针对个案的研究
    2.2 以现代汉语方位词为主要对象的研究
        2.2.1 一般性的研究
        2.2.1.1 学科内的一般性研究
        2.2.1.2 跨学科的一般性研究
        2.2.2 针对个案的研究
        2.2.2.1 从语法学角度进行的研究
        2.2.2.2 从词汇学角度进行的研究
        2.2.2.3 从其他角度进行的研究
    2.3 以往汉语方位词研究的特点和不足
        2.3.1 以往汉语方位词研究的特点
        2.3.2 以往汉语方位词研究的不足之处
    2.4 本文的研究方法
        2.4.1 本文想解决的主要问题
        2.4.2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3 方位词归类问题探讨
    3.0 引言
    3.1 方位词的主要语义和语法属性
        3.1.1 方域指示性
        3.1.2 一价性
        3.1.3 名词相关性
        3.1.4 可后置性
    3.2 从语义上给方位词分类
        3.2.1 没有价性的方位词
        3.2.2 参照词只能是谓词的方位词
        3.2.3 具有二价性的方位词
        3.2.4 和参照点同指的方位词
        3.2.5 表示参照点内部非任意区域的方位词
        3.2.6 表示参照点内部任意区域的方位词
        3.2.7 表示参照点外部区域的方位词
        3.2.8 表示非单一方向的方位词
        3.2.9 不表示参照点内部区域的方位词
        3.2.10 只表示参照点内部区域的方位词
        3.2.11 只表示空间语义的方位词
        3.2.12 不只表示空间语义的方位词
    3.3 从语法上给方位词分类
        3.3.1 不可进入“向XV”格式的单纯方位词
        3.3.2 可进入“向XV”格式的单纯方位词
        3.3.3 不可后置的合成方位词
        3.3.4 只能后置的合成方位词
        3.3.5 可受“最”修饰的可后置合成方位词
        3.3.6 不可受“最”修饰的可后置合成方位词
    3.4 本文讨论的方位词是语义类
    3.5 方位词的核心和外围
4 现代汉语方位词的空间语义及其隐喻
    4.1 空间语义的基本性
    4.2 空间认知方式和方位词
        4.2.1 凸现维度特征和方位词
        4.2.2 空间关系和方位词
    4.3 空间语义的隐喻
        4.3.1 隐喻时间
        4.3.2 隐喻社会关系
        4.3.3 隐喻其他无形事物或关系
    4.4 方位词词义的扩展方式
    4.5 空间语义中的方向、位置、处所
        4.5.1 什么是方向
        4.5.2 汉语如何表示方向
        4.5.3 方位词和方向
        4.5.4 位置和处所的本质
        4.5.5 位置、处所和方位词
5 古代汉语方位词—以《左传》为例
    5.1 单用的情况
        5.1.1 东
        5.1.2 西
        5.1.3 南
        5.1.4 北
        5.1.5 左
        5.1.6 右
        5.1.7 上
        5.1.8 下
        5.1.9 前
        5.1.10 后
        5.1.11 外
        5.1.12 里
        5.1.13 内
        5.1.14 中
    5.2 合用的情况
        5.2.1 “东、西、南、北”合用
        5.2.2 “左、右”合用
        5.2.3 “上、下”合用
        5.2.4 “前、后”合用
        5.2.5 “外、内”合用
6 新旧方位词的演变和交替
    6.1 新方位词的产生原因和构词方式
        6.1.1 新方位词的产生原因
        6.1.2 新方位词的构词方式
    6.2 双音节方位词的产生时期
        6.2.1 “—面”类方位词的产生时期
        6.2.2 “—边”类方位词的产生时期
        6.2.3 “—头”类方位词的产生时期
        6.2.4 “之—”类方位词的产生时期
        6.2.5 “以—”类方位词的产生时期
    6.3 新方位词的用法
        6.3.1 “东—、西—、南—、北—”类方位词的用法
        6.3.2 “左、右”类方位词的用法
        6.3.3 “上、下”类方位词的用法
        6.3.4 “前、后”类方位词的用法
        6.3.5 “外、里、内、中”类方位词的用法
    6.4 旧词用法的保留
        6.4.1 无条件保留
        6.4.2 有条件保留
    6.5 旧有方位词的新用法
        6.5.1 单音节方位词的新用法
        6.5.2 双音节方位词的新用法
7 方位词的古今对比—以14个核心方位词为例
    7.0 引言
    7.1 方位词和方位语义场
        7.1.1 空间方位语义场
        7.1.2 时间方位语义场
        7.1.3 顺序等级方位语义场
        7.1.4 方位语义场的扩大
    7.2 古今方位词的语义对比
        7.2.1 东
        7.2.2 西
        7.2.3 南
        7.2.4 北
        7.2.5 左
        7.2.6 右
        7.2.7 上
        7.2.8 下
        7.2.9 前
        7.2.10 后
        7.2.11 外
        7.2.12 里
        7.2.13 内
        7.2.14 中
    7.3 古今方位词的语法功能对比
        7.3.1 东、西、南、北
        7.3.2 左、右
        7.3.3 上、下
        7.3.4 前、后
        7.3.5 外、里、内、中
8 方位短语
    8.1 如何定义方位短语
    8.2 方位词和方位构词成分
        8.2.1 单音节方位成分的特点
        8.2.2 单音节方位成分的成词情况
    8.3 方位后置词和狭义的方位短语
        8.3.1 方位后置词
        8.3.2 狭义的方位短语
    8.4 方位短语的语法特点
    8.5 方位短语和语义格
    8.6 方位短语和名词短语的联系和区别
9 方位词的隐现
    9.1 什么是方位词的隐现
        9.1.1 “隐”和“现”
        9.1.2 方位词的隐现和方位后置词的隐现
        9.1.3 本文要讨论的隐现
    9.2 方位词的“现”
        9.2.1 方位词出现时的语法特点
        9.2.2 方位词出现时的语义特点
    9.3 语序和方位词隐现的关系
    9.4 介词隐现和方位词隐现的关系
        9.4.1 能够和方位词语组合的介词
        9.4.2 介词隐现和方位词隐现的关系
    9.5 处所语义和方位词隐现的关系
        9.5.1 语义标记
        9.5.2 处所词可以不带方位词
    9.6 处所论元话题化和方位词隐现的关系
    9.7 小结
10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方位词的语义分类表
附录2: 方位词的语法分类表
后记

(7)进口单独放行方式下的干道双向绿波协调控制数解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进口对称放行方式下的数解算法
2 进口单独放行方式下的数解算法
    步骤1:确定公共信号周期的允许变化范围。
    步骤2:计算不同公共信号周期取值与不同信号相序设置方式下的理想交叉口间距。
    (1) 交叉口B的相序取南北东西或南北西东, 理想交叉口间距si (A, B) 满足关系式
    (2) 交叉口B的相序取北南东西或北南西东, 理想交叉口间距si (A, B) 满足关系式
    (3) 交叉口B的相序取南东北西, 理想交叉口间距si (A, B) 满足关系式
    (4) 交叉口B的相序取南西北东, 理想交叉口间距si (A, B) 满足关系式
        步骤3:确定干道交叉口的最佳相序组合与最佳公共信号周期。
        步骤4:根据各交叉口相对于理想交叉口位置所处的方位, 确定其相位差大小。
        步骤5:根据各交叉口的偏移绿信比, 求取双向绿波带宽度。
3 算例分析
4 结 语

(8)语言线索下视觉空间知觉任务的性别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测验
    2.1 目的
    2.2 方法
        2.2.1 被试
        2.2.2 材料
        2.2.3 研究程序
        2.2.4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3 实验一男女在东西南北方位加工方式上辨别方位的差异
    3.1 目的
    3.2 方法
        3.2.1 被试
        3.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3.2.3 实验程序
        3.2.4 实验设计
    3.3 结果分析
4 实验二男女在前后左右加工方式上辨别方位的差异
    4.1 目的
    4.2 方法
        4.2.1 被试
        4.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4.2.3 实验程序
        4.2.4 实验设计
    4.3 结果与分析
5 实验三男女在不同加工方式上对方位辨别的影响
    5.1 目的
    5.2 方法
        5.2.1 被试
        5.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5.2.3 实验程序
        5.2.4 实验设计
    5.3 结果与分析
6 总讨论
7 结论

(9)“东西南北”与方位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范围与方法
    1.3 前人的研究成果
        1.3.1 方位字的研究
        1.3.2 方位词文化蕴涵的研究
    1.4 本文对方位观念的基本认识
第二章 “东西南北”与传统方位观念
    2.1 自然方位与方位观念
        2.1.1 先民四方观念的萌芽
        2.1.2 方位观念与四时观念
    2.2 “周易”中的方位
        2.2.1 阴阳与方位
        2.2.2 八卦与方位
第三章 “东西南北”同族词群分析
    3.1 构词特点分析
        3.1.1 “东西南北”的粘着性与组合规则
        3.1.2 “东西南北”与“四字格”
        3.1.3 “东西南北”与俗语
    3.2 词群分布
        3.2.1 名词中的分布
        3.2.2 动词中的分布
    3.3 分布特征
        3.3.1 分布中的文化特征
        3.3.2 双音节词语的对称分布
第四章 “东西南北”文化蕴涵分析
    4.1 方位与中国传统文化
    4.2 “东西南北”的文化蕴涵
        4.2.1 “东”的文化蕴涵
        4.2.2 “西”的文化蕴涵
        4.2.3 “南”的文化蕴涵
        4.2.4 “北”的文化蕴涵
    4.3 “中”与“尚中”文化
        4.3.1 关于“中”的解释
        4.3.2 “尚中”观念的产生
        4.3.3 “尚中”观念的文化表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四、“东西南北”之浅见(论文参考文献)

  • [1]广东电网内外双环网架结构向组团网架结构的转变研究[J]. 蔡万通,洪潮,周保荣,姚文峰,郭知非,杨燕,徐蔚,刘新苗.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20(20)
  • [2]英汉方位词“东西南北”的应用模式及其文化认知取向对比研究[J]. 刘国辉.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 [3]非对称通行条件下的双向绿波协调控制数解算法[J]. 卢凯,刘永洋,吴焕,黄江辉. 中国公路学报, 2015(06)
  • [4]面向多路径车流的同步与协调控制方法研究[D]. 徐广辉.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5]现代汉语方位词“东、西、南、北”的语义分析[J]. 陶氏河宁.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05)
  • [6]古今汉语方位词对比研究[D]. 邱斌. 复旦大学, 2007(06)
  • [7]进口单独放行方式下的干道双向绿波协调控制数解算法[J]. 卢凯,徐建闽,李轶舜. 中国公路学报, 2010(03)
  • [8]语言线索下视觉空间知觉任务的性别差异[J]. 雷文斌,刘峰. 心理学探新, 2014(06)
  • [9]“东西南北”与方位文化[D]. 靳雅姝. 延边大学, 2003(01)
  • [10]汉英方位词东西南北表达语序的对称与不对称研究[J]. 蒋冰清.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2009(02)

标签:;  ;  

“东、西、北、南”概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