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建设一套立体教材而努力(论文文献综述)
黄海龙,曲晓海[1](2015)在《基于Adobe平台工程训练立体教材的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在分析立体教材的优越性及工程训练系列教材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托于Adobe制作、应用、支撑平台的工程训练系列立体教材的建设方案,具体包括立体教材、立体实训指导书、立体实训报告册以及立体考试题库的建设,并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思路、实施过程和应用策略。在此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了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的与移动学习相结合的新教材形式和以纸质试卷为基础的与移动终端数字化教学资源相结合的基于场景和过程的新考核方式。其应用为推进工程训练实践教学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效率、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张道真[2](1983)在《为建设一套立体教材而努力》文中认为 几年来,在高校公共外语教学中,电化教学正日益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为了提高公外的教学质量,有必要建设一套电化教学的立体教材。这里提出一个初步设想,供大家讨论。一个设想按照大多数院校现在公外时数的规定,我们暂时按256学时设计这一教程,即每学期64学时,上课16周,每周4学时(复习及考试不算在内)。教学内容分三个方面: 1.基础教程(相当于传统的精读课,每周2节,
姚静华[3](2016)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信息化支持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信息技术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的价值并加以探讨。基于此,本研究以信息化支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为研究焦点。本研究以信息化支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为切入点,对广西、贵州、渝东南等地的职教校企合作现状实施了田野考察。研究发现,信息化在支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重硬件而数字化课程资源少、未能有效解决师资短缺、专业设置偏离民族地区需求、校企信息化协作平台缺失的问题。通过分析,发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际需求围绕在课程、师资与服务于继续学习的支持三方面。从需求出发,回顾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一般策略和方法,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评估方法和策略做了审视。接着便深入分析信息技术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进而探讨了信息技术支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核心机制,基于信息化资源的补偿与转移、虚拟时空的扩展、工具的拓展与创新来提升职业教育校企的深度合作。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对已经发生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进行了案例探讨。研究发现,信息技术可以实现校企之间跨区域的交流和资源流动,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本研究从校企深度合作为出发点,为发挥信息化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基于协同理念,提出在合作形式上政、校、企、行四方协作,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在课程资源上,加强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建设并引入VOOCs(Vocational open online courses)扩大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在师资建设上提出基于在线实践社区COP的民族职教师资培训与基于职业教育云平台下的网络综合教学,在提高教师能力的同时缓解师资缺乏的压力;在实训上引入虚拟现实、仿真技术与大数据技术,形成实训新形式。从合作形式、课程资源、师资、实训四个方面提出了改进策略,以期为民族地区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提供改进意见。
刘莹[4](2016)在《校友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校友文化是指母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由广大校友所创造出来的独特文化,是连接学校、校友和社会的情感联系,是凝聚广大校友的精神纽带。基于学缘关系的校友文化具有丰富性、凝聚性、生动性、认同性和传承性等特点,因此可以作为宝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文化育人有其深厚的依据和内涵,而校友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有其独特的意义和潜在的价值,亦可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论文以校友文化为切入点,梳理了相关概念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列举了校友文化育人的依据和典型成功范例,继而详细阐述了校友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和作用,并对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具体措施。本文立足于对校友文化的开发培育,以建立校友文化的育人新理念,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重点探讨内容,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论文开始部分阐述了选题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在掌握了本领域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基础上,详细研究了“校友”、“校友文化”的相关概念,分析了“校友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剖析了文化育人的内涵,列举出国内外几所高校的优秀校友文化范例,力证了校友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论文的中间部分详细论述了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总结出了校友文化所蕴含的情感育人、激励示范、团结凝聚和传播辐射等重要价值,并对校友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力证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校友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性、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同时,论文分析了校友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原因。最后,作者根据以上研究归纳、调查分析的结果,从实践的角度,就如何充分发挥校友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若干具体的措施。并希望通过本研究,唤起大家对校友文化的重视,使校友文化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张美玲[5](2020)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已经为我们吹响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奋斗号角。这是首次明确提出的“立德树人”概念,它揭示了德育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优先地位,育人是高等教育的本质所在,这是十八大报告在党的教育方针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了“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是基于教育及文化的宏观角度对德育研究的科学把控和有效落实。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就要在高校全面育人的大背景下,深入思考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重要意义,积极探索其所面临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文章内容包括三部分:引言、正文、结语。引言部分主要是对文章的选题背景与意义、研究现状、方法、创新与不足之处进行整体梳理与论述。在正文中,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研究了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理论依据、客观要求以及重要意义。第二部分探析了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问题和成因,从五个方面概括了高校“立德树人”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分别是领导在立德树人方向上有所偏离、教师主体在立德树人效能上有所弱化、教学模式创新不足、德育环境优化欠缺以及大学生主体认知行为脱节。具体原因,分别是组织领导协调不完善、教师素质水平亟待提高、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校园文化环境的复杂性、大学生观念立场易受冲击。第三部分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对策。这是本文的重点,本章从五个维度论述了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健全和完善高校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发挥课程育人的重要作用,优化高校德育环境,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结语中,对本文进行系统地总结,提出在文章撰写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进一步研究作出展望。
徐晓丽[6](2015)在《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仰在人的精神图谱中居于核心位置,信仰状况是社会状况的缩影,关系国家兴衰和民族沉浮。西方历经数百年的现代化过程业已表明,单纯的物质繁荣不能导向人的真正幸福。吸取前车之鉴,关注人的精神生活问题,关注精神家园的建设,引领民众过有科学信仰的生活是中国特色现代化之路的应然选择。以科学性和价值性为特质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但是,在急剧的社会变革时期,一些人在平衡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过程中,人的精神尤其是信仰的迷失,使得人难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呈现,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和危机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信仰选择也受到影响。大学生群体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关系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命运和中华民族的未来走向。大学时期是信仰选择和确立的关键时期。于是,从教育的视角引导大学生科学、理性地选择信仰便具备了合法性和必要性,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即是顺势而为。围绕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这一主题,本文除绪论外主要分四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论述了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理论基础。概念的界定是学术分析和探究的逻辑起点。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便会引起不必要的争论,难达共识。在明确界定了“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这四个核心概念的基础上,本文进而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科学依据,马克思主义信仰对象的科学性和信仰方式的科学性,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具备了完备的科学形态。但作为一种理性信仰,人们难以自发形成、自觉把握。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把握基础之上的,这就呼唤教育的介入,使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具备了必要性与合法性。另外,从发生学意义上为马克主义信仰教育作以必要的历史旁注,宏观勾勒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历史轨迹,目的是总结经验、以兹借鉴,切实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第二部分系统总结了新中国建立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历史经验,客观分析了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也是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践进一步展开的出发点。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紧迫局面。环视国际局势,西方发达国家科技经济的领先局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低潮中徘徊以及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肆意冲击均在影响大学生的信仰选择。回顾国内形势,转型期市场经济的同步约束机制滞后、党风不严的恶劣影响、非主流文化和腐朽文化的惯性侵蚀皆在冲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我们必须正视大学生信仰的西化、物化和分化风险,防患于未然。同时,高校现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存在着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如:教育者重知识教育轻信仰教育的错误观念依然存在,信仰教育体制、机制有待创新以及部分教育者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动摇模糊等。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巨大挑战。第三部分阐述了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建立在信仰基本知识教育基础上的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旨在帮助大学生构筑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塑造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生追求和构建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哲学基础。科学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无神论教育的主题是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进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和生命观。现时代的科学无神论教育的要点有二,一是厘清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与追求神圣性、保持内心的神圣感与敬畏之心二者之间的关系;二是把握好无神论教育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之间的关系。个人生活信仰教育的内容包括引导大学生崇尚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生理想)、追求社会本位的幸福(人生目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行为指向)、为人民而死,死得其所(观照死亡)。共产主义社会理想教育(社会政治信仰教育)的内容包括坚定“两个必然”,把握“两个决不会”,依托共同理想,构筑中国梦。第四部分论述了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推进路径。成熟的信仰教育要求教育原则与方法的内在统一。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法的创新应在遵循主导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基础上,着力构建对终极关怀的引领与对现实困惑的回应相结合、信仰教育生活化与政治性相结合、正面“灌输”与比较批判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体系。理论讲授法、情意感染法和实践教育法是其中的主要方法。与此同时,我们应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机制建设,健全信仰教育组织管理机制,完善课堂教学实施机制,构建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总之,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一项恢宏的事业,未来任重而道远。
杨柳,罗生全[7](2021)在《论教材建设的文化逻辑》文中研究指明教材建设是中国现代化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材建设的关切直接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的有力实现。教材建设有着"知识—认知—文化"三元共建的逻辑取向,但长期囿于知识逻辑与认知逻辑的认识取向,遮蔽了教材建设文化逻辑的价值作用。重拾教材建设逻辑共识,亟须对教材建设立场、教材编写取向以及教材建设系统要素等方面进行文化释义上的深度考查与价值再现。在此基础上,可对教材内容坚持守正与创新的文化关系逻辑、"教科书学"学科建构循依文化再生逻辑、教材建设现代化方案转向文化叙事逻辑,以及教材建设树立创造性转化文化的变革逻辑等文化思路进行探微,以求整全教材建设文化逻辑取向的思维认识,推动我国特色教材体系的一体化建设。
徐冬鸣[8](2008)在《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初探》文中认为本文从教育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及社会发展与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分析了我国现阶段高职院校中人文教育的现状,通过对人文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缺失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阐述,对于人文教育的作用、内容、原则、途径进行了探讨,并对如何通过加强人文教育以达到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互促进,使学生的职业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种种变革,充分地实现自身的价值提出了本人的观点。论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了本研究的选题缘由、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范式与方法的选择等;第二章为概述,主要是人文主义、人文精神、人文素质、人文教育等概念的辨析及阐述人文教育和人文素质对高职学生的学业、事业及人生的影响;第三章是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通过问卷和案例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各方面原因;第四章是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从社会、传统、个人等方面论述了人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不可或缺。第五章是加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对策,提出通过课程设置,专业渗透、校园文化建设等方法加强人文教育,并建立一套有实效的人文教育评价机制。第六部分是结语。
刘爽[9](2014)在《基于混合学习理论的地方师范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探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课程越来越多的体现在如今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逐渐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精品课程作为“高等院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组成部分,经过了近十年的发展和各大高校的努力创建,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网络教学平台。各地方师范院校也积极响应,并且部分地区师范院校还获得了国家精品课程,但是由于其地理位置,教育条件,生源特点等方面的独特性,地方师范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完善才能找到属于自身特色并有利于地方师范院校前进和发展的精品课程。精品课程不完全属于网络课程,只是以互联网为载体,通过网络实现课程资源共享,从而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享有课堂教学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内容规划,师资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模式的整合,也包括对于精品课程有效维护和评审机制的建立。笔者通过对某地方师范院校《儿童发展心理学》精品课程的调研,深入了解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历程和特色。例如在课程规划方面突出课程内容的模块化设计并增加了实践类课程,使理论概念更加形象化,并且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例如观摩课程的增加,丰富多样化课程设置,在管理机制上,其合理的人员配备,充足的经费保障和网络交流平台的构建以保证精品课程长期有效的发展。尽管精品课程建设在人力和物力方面均有投入,但是在教材方面立体化教材尚未完善,教师整体水平不高,对于精品课程网页制作和网络交流平台的搭建不够完善,等等依然是构建精品课程亟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因此对于精品课程构建,首先要形成科学有效的精品课程构建理念,以自身高校实际情况为基准,构建具备自身发展特色的精品课程,其次,要组建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师专业水准,再次,在形成良好的课程建设教师团队的同时,大力发展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只有良好的教师团队,合理的精品课程管理模式,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建设等前提下,将精品课程汇集成“精华”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的广泛学习和运用,这才是精品课程发展的长久保障。
二、为建设一套立体教材而努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建设一套立体教材而努力(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dobe平台工程训练立体教材的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立体教材的建设 |
1.1 Adobe平台介绍 |
1.1.1 制作平台Adobe Acrobat |
1.1.2 应用平台Adobe Reader |
1.1.3 Adobe的支撑平台 |
1.2 知识点整体规划 |
1.3 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
1.3.1 图片资源建设 |
1.3.2 动画资源建设 |
1.3.3 视频录像资源建设 |
1.3.4 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建设 |
1.3.5 三维模型资源建设 |
1.3.6 录音资源建设 |
1.3.7 微课资源建设 |
1.4 立体教材建设 |
1.4.1 立体教材的建设 |
1.4.2 立体实训指导书的建设 |
1.4.3 立体实训报告册的建设 |
1.4.4 立体考试题库的建设 |
2 立体教材的应用 |
2.1 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的应用 |
2.2 互联网平台的应用 |
2.3 移动终端平台的应用 |
3 结束语 |
(3)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信息化支持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已有研究基础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的意义 |
一、信息化支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分析 |
(一)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影响 |
(二)信息化加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核心机制 |
二、信息化在民族地区职教校企合作中的问题表现与分析 |
(一)信息化支持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
(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需求分析 |
(三)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一般策略与方法 |
三、信息化支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案例探讨 |
(一)数字化校园的建设 |
(二)校企合作的开展情况 |
(三)信息技术在其中的作用 |
四、信息化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策略 |
(一)理论基础:协同理论 |
(二)政、校、企、行四方协作,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
(三)以信息技术促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 |
(四)以信息技术缓解民族地区职教师资不足 |
(五)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训新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 附录 1:调查问卷 |
(二) 附录 2:访谈提纲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学术成果情况 |
(4)校友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之处 |
2 校友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
2.1 校友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概述 |
2.1.1 校友与校友文化 |
2.1.2 校友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2.2 校友文化育人的相关依据 |
2.2.1 文化育人的内涵 |
2.2.2 校友文化育人的成功范例 |
3 校友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作用 |
3.1 校友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蕴含的价值 |
3.1.1 基于学缘关系的校友情蕴含着情感育人的价值 |
3.1.2 拥有成功经验的校友蕴含着激励示范的价值 |
3.1.3 对母校的高度认同感蕴含着团结凝聚价值 |
3.1.4 校友文化的传承发展蕴含着传播辐射价值 |
3.2 校友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
3.2.1 校友文化增强了高校育人的实效性 |
3.2.2 校友文化优化了高校育人的教育环境 |
3.2.3 校友文化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3.2.4 校友文化创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
4 校友文化育人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4.1 校友文化育人的现状 |
4.1.1 多数高校尚未重视对校友文化的培育研究 |
4.1.2 高校校友文化育人的环境不完善 |
4.2 校友文化育人现状的原因分析 |
4.2.1 校友文化育人的运行机制不完善 |
4.2.2 校友文化育人的内涵建设环节薄弱 |
4.2.3 高校对校友资源的开发运用重视性认识不够 |
5 充分发挥校友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作用的具体措施 |
5.1 提高校友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位置 |
5.1.1 充分认识到校友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
5.1.2 切实发挥校友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作用 |
5.2 注重优秀校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
5.2.1 加大力度宣传优秀校友的事迹 |
5.2.2 邀请优秀校友回母校讲授成功经验 |
5.3 整合校友的社会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
5.3.1 通过校友的专业技能对在校生进行专业教育 |
5.3.2 通过校友的社会资源促进毕业生就业 |
5.4 加强在校生与毕业校友的联系 |
5.4.1 定期开展寻访校友社会实践活动 |
5.4.2 利用网络搭建校友交流平台 |
6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
1.创新之处 |
2.不足之处 |
一、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理论依据、客观要求及意义 |
(一)立德树人理念的渊源与内涵 |
1.立德树人的历史渊源 |
2.立德树人的当代内涵 |
3.“立德”与“树人”的辩证关系 |
(二)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依据和客观要求 |
1.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理论依据 |
2.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客观要求 |
(三)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意义 |
1.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全新定位 |
2.是高等院校发展的立身之本 |
3.是高校培养人才的迫切需要 |
二、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问题和成因 |
(一)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问题 |
1.领导在立德树人方向上有所偏离 |
2.教师主体在立德树人效能上有所弱化 |
3.教学模式创新不足 |
4.德育环境优化欠缺 |
5.大学生主体认知行为脱节 |
(二)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问题成因 |
1.组织领导协调不完善 |
2.教师自身素质亟待提高 |
3.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
4.校园文化环境的复杂性 |
5.大学生观念立场易受冲击 |
三、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对策 |
(一)健全和完善高校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
1.健全高校组织领导体制 |
2.完善高校“立德树人”保障机制 |
3.建立高校“立德树人”评价机制 |
(二)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
1.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和专业素质 |
2.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 |
3.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
(三)发挥课程育人的重要作用 |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
2.实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发展 |
3.打造“第二课堂”教育实践基地 |
(四)优化高校德育环境 |
1.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
2.强化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
3.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
(五)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
1.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 |
2.提升大学生的自我体验能力 |
3.加强大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目的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方法 |
1.3.1 阶级分析方法 |
1.3.2 历史分析方法 |
1.3.3 文献研究法 |
1.3.4 系统分析方法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1.4.1 从三个维度清晰解读“信仰”内涵 |
1.4.2 深入阐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科学依据 |
1.4.3 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个人生活信仰的内容 |
第2章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基本范畴的界定与阐释 |
2.1.1 信仰 |
2.1.2 马克思主义信仰 |
2.1.3 信仰教育 |
2.1.4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
2.2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科学依据 |
2.2.1 马克思主义信仰对象的科学性 |
2.2.2 马克思主义信仰方式的科学性 |
2.2.3 自发的工人运动不能产生科学社会主义 |
2.3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
2.3.1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创立 |
2.3.2 列宁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
2.3.3 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
第3章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历史演进及经验 |
3.1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开展 |
3.1.1 教育目标的确立与优化 |
3.1.2 教育内容的形成与完善 |
3.1.3 教育机制的建立与健全 |
3.2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历史经验 |
3.2.1 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 |
3.2.2 在理论创新中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
3.2.3 在实践创新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
第4章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紧迫局面 |
4.1 复杂的国际环境使大学生信仰面临西化风险 |
4.1.1 西方发达国家科技经济的领先局面影响大学生的信仰选择 |
4.1.2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低潮态势影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心 |
4.1.3 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影响大学生的信仰生成 |
4.2 转型期的国内社会环境使大学生信仰存在物化、分化风险 |
4.2.1 市场经济的同步约束机制滞后消解马克思主义信仰 |
4.2.2 党风不严及腐败问题冲击马克思主义信仰 |
4.2.3 非主流文化的消极因素解构马克思主义信仰 |
4.3 高校现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
4.3.1 重知识教育轻信仰教育的观念依然存在 |
4.3.2 信仰教育体制、机制亟待优化创新 |
4.3.3 部分教育者马克思主义信仰动摇、模糊 |
第5章 把握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 |
5.1 信仰基本知识教育 |
5.1.1 把握“什么是信仰” |
5.1.2 思考“信仰的价值何在” |
5.1.3 了解“如何选择和确立信仰” |
5.2 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 |
5.2.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
5.2.2 科学无神论教育 |
5.3 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生追求教育 |
5.3.1 崇尚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
5.3.2 追求社会本位的幸福 |
5.3.3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5.3.4 为人民而死的终极观照 |
5.4 共产主义社会理想教育 |
5.4.1 坚定“两个必然” |
5.4.2 把握“两个决不会” |
5.4.3 依托共同理想,构筑中国梦 |
第6章 创新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法 |
6.1 创新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法的基本原则 |
6.1.1 主导性原则 |
6.1.2 系统性原则 |
6.1.3 科学性原则 |
6.1.4 主体性原则 |
6.2 创新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法的总体要求 |
6.2.1 引领终极关怀与回应现实困惑相结合 |
6.2.2 信仰教育生活化与政治性相结合 |
6.2.3 正面“灌输”与比较批判相结合 |
6.2.4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
6.3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具体方法 |
6.3.1 理论讲授法 |
6.3.2 情意感染法 |
6.3.3 实践教育法 |
第7章 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机制建设 |
7.1 健全信仰教育组织管理机制 |
7.1.1 强化校级管理 |
7.1.2 深化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
7.1.3 优化教师队伍建设 |
7.2 完善课堂教学实施机制 |
7.2.1 实现教学内容与信仰教育相衔接 |
7.2.2 调动“教师”和“学生”双重积极性 |
7.2.3 推进优质教材编写 |
7.2.4 在通识课程体系中嵌入信仰教育课程 |
7.3 构建实践教学长效机制 |
7.3.1 共建共享社会实践基地 |
7.3.2 扶持大学生“红色社团” |
7.3.3 抢占网络信仰教育阵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7)论教材建设的文化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材建设的文化价值 |
二、教材建设的文化范式 |
(一)教材建设应坚持“以文化人”的文化立场 |
(二)文化价值逻辑统摄教材编写全过程 |
(三)教材建设系统中要保持文化张力 |
三、教材建设的文化路向 |
(一)教材内容要坚持守正与创新的文化关系逻辑 |
(二)“教科书学”学科建构应循依文化再生逻辑 |
(三)教材建设现代化方案应转向文化叙事逻辑 |
(四)教材建设应树立创造性转化文化的变革逻辑 |
(8)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2. 概述 |
2.1 人文主义的历史 |
2.1.1 西方的人文主义渊源 |
2.1.2 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人文主义解读 |
2.1.3 现阶段的人文主义内涵 |
2.2 人文教育的定义、要素和特点 |
2.2.1 人文教育的概念辨析 |
2.2.2 国外高教界发起的人文教育的内容、特点与作用 |
2.2.3 我国现阶段人文教育的特征及意义 |
2.3 人文素质的含义及培养 |
2.3.1 人文素质的含义辨析及其特点 |
2.3.2 人文素质的重要性 |
2.4 人文素质与学生成才的关系 |
2.4.1 非智力性因素在学生成才中的作用 |
2.4.2 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 |
3.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其原因 |
3.1 现状 |
3.1.1 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偏低 |
3.1.2 校方普遍忽视人文教育 |
3.2 原因 |
3.2.1 观念上的缺失 |
3.2.2 师资不足 |
3.2.3 人文教育资源相对贫乏 |
4. 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
4.1 继承和发扬传统教育思想的需要 |
4.2 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
4.3 适应转型期社会发展的需要 |
4.4 实现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需要(国外高职人文课程设置的经验) |
5. 加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对策 |
5.1 转变观念,实现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 |
5.2 高职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 |
5.2.1 改革课程设置,充实人文课程 |
5.2.2 通过学科渗透,强化人文教育 |
5.2.3 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
5.2.4 营造有利于人文教育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
5.2.5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
5.3 人文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
5.3.1 充实有高职特色的人文教育基本内容 |
5.3.2 采用有高职特色的人文教育方法 |
5.4 人文教育的改革与评价 |
5.4.1 改革人文教育的体系 |
5.4.2 人文教育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混合学习理论的地方师范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一、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精品课程文献综述 |
(三) 研究目的和意义 |
(四) 研究方法 |
二、关于地方师范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其理论依据 |
(一) 主要概念界定 |
(二) 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
(三) 地方师范学院精品课程建设的作用 |
(四) 研究理论基础 |
三、基于混合学习理论的地方师范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以《儿童发展心理学》精品课程为例 |
(一) 《儿童发展心理学》精品课程建设历史 |
(二) 《儿童发展心理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 |
(三) ××师范院校《儿童发展心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创新点 |
(四) 地方师范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四、借鉴与启示 |
五、结语 |
(一) 总结 |
(二) 存在问题和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为建设一套立体教材而努力(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dobe平台工程训练立体教材的建设研究[J]. 黄海龙,曲晓海.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5(23)
- [2]为建设一套立体教材而努力[J]. 张道真. 外语电教, 1983(04)
- [3]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信息化支持策略研究[D]. 姚静华. 西南大学, 2016(02)
- [4]校友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D]. 刘莹. 辽宁工业大学, 2016(07)
- [5]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问题及对策研究[D]. 张美玲.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6]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D]. 徐晓丽. 辽宁大学, 2015(06)
- [7]论教材建设的文化逻辑[J]. 杨柳,罗生全. 教育学报, 2021(05)
- [8]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初探[D]. 徐冬鸣. 江西师范大学, 2008(07)
- [9]基于混合学习理论的地方师范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探究[D]. 刘爽. 安徽大学,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