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铺模型改造的假设

卧铺模型改造的假设

一、关于轨枕模型改型的设想(论文文献综述)

叶军,裴爱华,郭骁[1](2017)在《京张高速铁路有砟轨道动力特性及轨枕优化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国内有砟轨道多用于时速250 km及其以下线路,为考察列车运行速度提高对有砟轨道动力特性的影响,建立了路基段高速车辆-有砟轨道动力学模型,对比了列车运行时速由250 km提高到350 km时轨道结构及车辆动力响应的变化。同时计算并对比分析了加宽轨枕、加长加高轨枕、加宽加高轨枕3种轨枕改型方案对有砟轨道受力变形的影响,结合工程实际对高速有砟轨道轨枕结构的优化提出了合理建议。

朱瑞[2](1981)在《关于轨枕模型改型的设想》文中研究指明一、2×5轨枕模型的优缺点在预应力混凝土轨枕的成批生产中,我国一开始建厂生产就选用了2×5组合模型,一次成型10根轨枕。2×5组合模型在我国十多个轨枕工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总装备量达到2000套以上。它具有既能最大限度减少预应力钢丝损耗,又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等优点。但是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也表明:2×5组合模型的工艺性能和结构性能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伴随着轨枕生产工艺的现代化,

汪加蔚,白玲[3](2013)在《我国预应力混凝土轨枕生产工艺综述》文中研究说明预应力混凝土轨枕是我国研制成功较早、应用量大、分布面广的一种铁路混凝土制品,其生产流水线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生产工艺和生产效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本文作为预应力混凝土轨枕系列技术介绍之二,系统地介绍了我国预应力混凝土轨枕生产的工艺特点、工艺流程和工艺布置等。

谢友均[4](2006)在《超细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针对我国铁路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构件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和当前高速铁路建设中对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构件的重大需求,研究了超细粉煤灰(Ultrafine FlyAsh,UFA)在低水胶比浆体和混凝土中的作用效应,系统探讨了超细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with Ultrafine Fly Ash,UFA-HPC)的制备技术及其性能特点,深入分析了UFA-HPC对铁路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构件结构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成果已纳入相关技术规范并在实际工程中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本文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论文系统研究了低水胶比条件下UFA的作用效应。提出了以浆体相对密实度和浆体最小用水量为指标,评价UFA在低水胶比浆体和混凝土中密实填充效应的新方法。通过对水泥—粉煤灰体系水化过程、微观结构以及强度等性能的测试分析,揭示了粉煤灰细度对其物理特性及其火山灰活性的影响规律,表明UFA物理化学密实填充作用有利于改善水泥水化特性、孔结构和界面过渡区;水胶比的降低对水泥粉煤灰复合胶凝材料硬化浆体抗压强度的贡献比纯水泥浆体的贡献要大;UFA与高效减水剂之间具有叠加作用效应。2、试验研究发现大掺量粉煤灰高强混凝土蒸养适应性差。合理控制粉煤灰的细度及其掺量、粉煤灰与适量磨细矿渣复合和适当降低混凝土的水胶比等可有效改善大掺量粉煤灰高强混凝土蒸养适应性。在此基础上,成功研制出了适合铁路预应力预制构件用蒸养高强混凝土的超细粉煤灰复合矿物掺合料(Ultrafine FlyAsh Composite,UFAC)。3、在对UFA-HPC性能系统试验研究和UFA对蒸养混凝土作用效应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UFA和UFAC的合理细度范围及最大掺量限值。在现行的生产工艺条件下,配制C50~C60铁路预应力预制构件用蒸养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UFA和UFAC合适的细度范围约为550 m2/kg~700m2/kg,UFA和UFAC等量取代水泥率宜分别控制在30%和40%以内。通过优选混凝土配合比主要设计参数,研制的UFA-HPC具有良好的成型性能、力学性能以及长期性能:同时,有效地解决了较大掺量粉煤灰蒸养混凝土早期脱模强度与后期性能平衡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4、首次采用蒸养UFA-HPC制备了预应力混凝土轨枕并实现了大规模生产应用。研制的UFA-HPCⅢ型轨枕其轨中和轨下截面静力抗裂荷载、极限承载力、轨端局部承压性能、疲劳性能和长期承载力等构件性能均比普通混凝土Ⅲ型轨枕有较大改善,满足相应规范要求且具有较高的安全储备。掺入UFA或UFAC有效地提高了蒸养混凝土密实程度,减小了蒸养混凝土内部的损伤积累。UFA-HPC在轨枕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具有明显的技术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应。5、系统对比研究了UFA-HPC和普通混凝土的徐变特性及其对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徐变上拱的影响规律,提出了UFA影响高性能混凝土徐变特性的机理,建立了UFA-HPC长期徐变度预测的改进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C50强度等级的UFA-HPC与C50普通混凝土相比,徐变系数降低40%;特别是UFA-HPC干燥徐变的降低,从而导致UFA-HPC预应力简支梁体徐变上拱度对环境湿度的敏感性显著降低;与28天龄期加载的混凝土徐变变形相比,10天龄期时加载所导致混凝土的徐变变形增量基本上发生在持荷2个月以内;与C50普通混凝土梁体相比,UFA-HPC梁体的徐变上拱度显著降低。在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控制无碴轨道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徐变残余上拱的有效技术措施。6、相关研究成果分别纳入《矿物掺合料应用技术规范》(国标送审稿),《自密实混凝土设计与施工指南》(CCES02-2004)和铁道部《青藏铁路高原冻土区混凝土耐久性技术条件》【科技基函(2002)56号】、《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等4本技术规范或指南。

马娜[5](2009)在《桥上梯形轨枕轨道动力特性分析》文中认为梯形轨枕是在纵向轨枕的基础上研制的一种新型轨枕,与传统轨枕相比,具有多方面的优点,越来越受到各国铁路的关注。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静力方面,动力方面的研究较少,本论文从模态和幅频响应方面分析了梯形轨枕的动力特性。根据已有的研究资料,参照传统轨枕的力学模型,建立车体-钢轨-梯形轨枕-桥梁的模型进行动力分析,道床和扣件用弹簧模拟。利用该模型对梯形轨枕进行竖向模态分析,得到其固有频率和振型,在高阶振动中会出现翘曲和扭转等现象。与普通轨枕相比,梯形轨枕具有整体性及传递性,不适宜采用半枕模型分析,论文中采用整体力学模型。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有限元计算模型,其中,钢轨、梯形轨枕、桥梁采用实体单元建模,符合梯形轨枕构造的要求,能更好的模拟实际的力学模型。为了使单元尽可能的少,依据等效原理对所分析的结构体进行部分简化,即对结构体上与分析目标关系不大的部分进行简化,以缩小求解规模。对桥上梯形轨枕有砟轨道结构进行谐响应分析,得到频率。位移曲线,并与相同条件下普通轨枕轨道进行位移、加速度、枕上压力、减振性能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梯形轨枕具有分散动荷载的能力,并有很好的减振效果。最后提出了论文中存在的几点不足,并对论文的进一步研究工作及对梯形轨枕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做出了几点展望。

王创[6](2018)在《木塑复合轨枕力学性能试验与参数研究》文中指出多年来,轨枕研究多是先搜寻可用的原材料,再利用这些材料进行产品生产,最后再在轨道线路上检验产品是否适用。较少有学者逆向思维,先考虑铁路轨枕应具备怎样的最优技术参数,随后再寻找材料、开展轨枕产品设计。在复合轨枕出现以前,传统轨枕的工作性能受原材料限制而变化不大,这样的思维是不切实际的。然而,随着具有可设计性的复合材料的出现和有限元分析软件的发展,这样的逆向技术路线开始变得可行。例如,软木木枕的弹性模量公认偏低,而混凝土枕弹性模量偏大,理想轨枕的弹性模量取值应介于两者之间,故对于特定行车模式的“路基-道床-轨枕-钢轨-车辆”系统而言,轨枕弹性模量存在最优解,而该问题可通过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加以解决。本论文正是基于上述逆向思维过程,综合利用材料科学常用的试验设计法(Design of Experiment)、列车线路动力学建模分析结果、回归分析以及最优化理论,对复合轨枕的技术参数开展优化研究,同时利用所建立的响应函数的数学模型研究复合轨枕技术参数等对轨道系统其他部件的影响,以便更好理解轨枕参数与轨道系统各部件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另外,论文另一创新在于采用激光全息干涉测量技术对所提出的木塑复合轨枕材料试样压缩试验中的变形破坏机理进行了研究。论文成果可总结为三个方面:(1)对所提出的木塑复合轨枕(以木屑为填料、以木梁为增强结构、以聚合物为基体,见图4.3)材料的抗裂性能(基于抗裂性试验)、抗压和变形特性(基于抗压试验和激光全息干涉技术)进行研究分析,获得了重要的数据与图像资料,为该型复合轨枕的进一步优化设计提供参考。(2)基于试验设计法、列车线路动力学建模分析结果、回归分析以及最优化理论,针对时速80km、运营机车类型为BJI-80的1520mm宽轨铁路直线段,对所提出的木塑复合轨枕的轨枕弯曲系数、轨枕质量、水平方向弹性模量、竖向弹性模量等参数进行优化。(3)基于试验设计法、列车线路动力学建模分析结果,通过绘制响应函数等高线图,研究轨枕弯曲系数、轨枕质量以及与季节因素相关的轨下基础水平及竖直方向弹性模量对响应函数的影响。其中响应函数包括轨底应力、钢轨竖向挠度、轨枕竖向挠度、轨枕竖向加速度、道床顶面应力、路基顶面应力、钢轨竖向荷载以及轨头踏面应力。

寸冬冬[7](2012)在《基于纵向弹性轨枕的车辆/轨道动态特性研究》文中认为纵向轨枕轨道系统是一种新型轨道结构,它是在梯形轨枕轨道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对于梯形轨枕,纵向轨枕即保留了轻质和良好的减振性能等特点,又对中间连接横梁、固定方式以及施工方法等做出了改进。本文从系统学考虑,研究基于纵向轨枕轨道的车辆-轨道系统动态特性,并对其动力学性能进行了参数影响分析。根据车辆-轨道垂向耦合系统动力学理论,本文建立了单节车辆-纵向轨枕轨道垂向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采用新型快速显示数值积分法对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进行求解,得到其各部分的动力学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在本文研究范围内,车辆的运行平稳性和安全性均可以得到保障。但是系统的动力学响应会受车辆和轨道的设计参数影响,特别是车速和车辆的承载情况,说明在纵向轨枕轨道设计中综合考虑车辆和轨道因素是非常必要的。以有限元理论为基础,本文建立了城市高架桥上纵向轨枕轨道有限元模型。首先,通过模态分析和谐响应分析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分析了纵向轨枕轨道振动的固有特性。然后,以车辆-轨道耦合系统中的轮轨垂向作用力作为外荷载,将其施加到有限元模型上,进行随机响应分析,得到桥上纵向轨枕轨道结构的动力学响应及其传递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枕下减振材料刚度取20MN/m时,从轨枕到桥面的加速度级在31.5Hz以上最大可衰减40dB,Z振级衰减最大可达36.1dB,说明枕下减振材料对纵向轨枕轨道的振动衰减具有显著效果。在一般设计条件下(即轨道结构设计参数变化范围较小),纵向轨枕轨道的结构参数对其动力学响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结构的自振频率附近,研究轨道结构参数对系统动力学性能的影响为结构设计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朱瑞[8](2002)在《我国与欧洲轨枕工业优势比较——赴欧考察10年回顾》文中提出通过赴欧考察回顾 ,对我国与欧洲轨枕工业优势进行比较分析 ,提出发展高性能轨枕设备的目标。

朱瑞[9](1999)在《转产Ⅲ型枕的合理模式探讨》文中认为介绍我国混凝土轨枕生产线的发展改进过程,分析长模生产工艺的弊端,提出转产Ⅲ型枕的合理模式

朱江南[10](2013)在《高速客运专线轨下橡胶垫板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回顾了国内外对高速铁路橡胶垫板的研究工作,指出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存在的不足,据此提出了研究的方向以及研究的意义。本文采用杭甬客运专线上wJ8扣件中的B型橡胶垫板为样板,根据国家标准的试验规范对橡胶垫板进行了材料以及力学性能的一系列试验,包括比重、硬度以及压缩性能试验。在试验的基础上,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橡胶垫板进行仿真模拟,含整块垫板的模拟以及四分之一垫板的模拟,并将有限元模拟计算的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和验证。在试验以及数值模拟验证的基础上,建立了钢轨与橡胶垫板的有限元计算模型。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078361)的资助下,对高速客运专线轨下橡胶垫板进行了设计研究。从垫板的厚度,沟槽的数量,深度以及宽度的结构尺寸诸方面来评估橡胶垫板的刚度以及内部应力。为达到降低橡胶垫板的刚度,满足无砟轨道高弹性的目的,设计了一种厚度高于现有产品,同时部分支承沟槽型的新型轨下橡胶垫板。通过有限元理论计算结果分析,该垫板在额定轮载的情况下内部应力分布合理,刚度低,预计在减振降噪方面优于现有橡胶垫板。该设计可作为高速铁路轨道用橡胶垫板的参考选择。

二、关于轨枕模型改型的设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轨枕模型改型的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1)京张高速铁路有砟轨道动力特性及轨枕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高速车辆-有砟轨道-路基空间耦合动力分析模型的建立
2 高速行车对有砟轨道动力特性的影响
3 轨枕优化方案比选
4 结论

(3)我国预应力混凝土轨枕生产工艺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预应力混凝土轨枕流水机组-传送法工艺特点
二、预应力混凝土轨枕流水机组-传送法工艺流程
三、预应力混凝土轨枕流水机组-传送法的典型工艺布置
    (一) 1号轨枕车间流水线布置
    (二) 2号轨枕车间流水线布置
四、预应力混凝土轨枕流水机组-传送法工艺的流水节拍和工序作业时间
五、预应力混凝土轨枕流水机组-传送法工艺操作和技术要求
    (一) 钢丝编组
    (二) 预应力钢丝的张拉
    (三) 混凝土的搅拌、浇灌和成型
    (四) 混凝土轨枕的养护
    (五) 脱模与堆放
六、预应力混凝土轨枕的先张台座法生产工艺
    (一) 台座 (如图8所示)
    (二) 钢模型
    (三) Φ7mm高强螺旋肋钢丝的编组
    (四) 张拉
    (五) 安装模间端隔板和箍筋、螺旋筋
    (六) 浇灌混凝土
    (七) 混凝土插入振捣和表面振动压实
    (八) 清边、拆卸模间端隔板
    (九) 养护
    (十) 放张、脱模
七、预应力混凝土轨枕流水机组-传送法生产工艺的若干问题
    (一) 关于混凝土自动化搅拌系统中砂、石含水率的快速、自动测定问题
    (二) 轨枕车间的噪声问题
    (三) 轨枕生产安全问题
八、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思考

(4)超细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铁路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构件存在的问题
    1.2 高性能混凝土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1.2.1 矿物掺合料作用效应研究
        1.2.2 混凝土耐久性设计的研究进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超细粉煤灰在低水胶比浆体中的作用效应
    2.1 原材料与试验研究方法
        2.1.1 主要原材料及性质
        2.1.2 试验研究方法
    2.2 水泥基胶凝材料体系密实填充性能
        2.2.1 固体颗粒密实填充效应
        2.2.2 浆体相对密实度
        2.2.3 浆体最小用水量
    2.3 水泥粉煤灰体系水化硬化性能
        2.3.1 凝结时间
        2.3.2 水化进程
        2.3.3 抗压强度
    2.4 小结
第三章 蒸养超细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制备及其力学性能
    3.1 试验概况
        3.1.1 蒸养UFA-HPC配合比设计的基本要求
        3.1.2 原材料
        3.1.3 试件制作与养护
        3.1.4 试验方法
    3.2 超细粉煤灰的改性和复合
        3.2.1 化学激发
        3.2.2 矿物掺合料复合
    3.3 蒸养UFA-HPC配合比主要参数优选
        3.3.1 单位用水量
        3.3.2 高效减水剂掺量
        3.3.3 超细粉煤灰掺量和细度
        3.3.4 砂率
    3.4 蒸养UFA-HPC的力学性能
        3.4.1 抗压强度
        3.4.2 劈裂抗拉强度和抗折强度
        3.4.3 棱柱体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
        3.4.4 构件中试混凝土力学性能验证
        3.4.5 蒸养UFA-HPC的应力-应变特性
    3.5 小结
第四章 超细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的徐变性能
    4.1 试验设计
        4.1.1 试验方法
        4.1.2 试件制作和养护工艺
        4.1.3 混凝土配合比
        4.1.4 加载龄期与徐变应力比
    4.2 UFA-HPC徐变性能及其机理
        4.2.1 徐变变形测试结果
        4.2.2 组成材料对混凝土徐变的影响
        4.2.3 养护制度对混凝土徐变的影响
        4.2.4 加载龄期对混凝土徐变的影响
        4.2.5 UFA-HPC与普通混凝土的徐变特性比较
        4.2.6 UFA影响高性能混凝土徐变特性的机理探讨
    4.3 UFA-HPC徐变度和徐变系数预测模型
        4.3.1 徐变度预测模型
        4.3.2 徐变系数预测模型
    4.4 小结
第五章 超细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及微细观结构
    5.1 UFA-HPC耐久性能
        5.1.1 抗氯离子渗透性与护筋性能
        5.1.2 抗冻融性能
        5.1.3 抗盐结晶侵蚀破坏性能
    5.2 UFA-HPC微细观结构
        5.2.1 孔结构
        5.2.2 微观形貌
        5.2.3 水化产物组成
    5.3 小结
第六章 超细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在预应力构件中的应用研究
    6.1 UFA-HPCⅢ型预应力混凝土轨枕性能
        6.1.1 轨枕构件制作
        6.1.2 轨枕静力性能
        6.1.3 轨枕疲劳性能
        6.1.4 轨枕徐变性能
    6.2 UFA-HPC在预应力混凝土轨枕生产中的应用
    6.3 UFA-HPC对预应力简支梁桥徐变上拱的影响
        6.3.1 模型梁设计制作与变形测试系统
        6.3.2 梁体徐变上拱度
        6.3.3 梁体混凝土徐变与收缩
        6.3.4 无碴轨道整孔预应力简支箱梁徐变上拱控制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5)桥上梯形轨枕轨道动力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轨道结构的发展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梯形轨枕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第2章 单个梯形轨枕竖向振动特性分析
    2.1 概述
    2.2 竖向振动力学分析模型
    2.3 计算方法及理论
    2.4 计算结果及分析
    2.5 结论
第3章 桥上梯形轨枕轨道系统模型
    3.1 力学模型
    3.2 计算理论
    3.3 计算方法
    3.4 模型参数选择
第4章 桥上梯形轨枕轨道系统动力特性分析
    4.1 概述
    4.2 有限元模型
    4.3 频率位移关系分析
    4.4 加速度
    4.5 枕上压力
    4.6 减振性能
    4.7 结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主要工作与总结
    5.2 对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木塑复合轨枕力学性能试验与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传统轨枕
        1.1.1 木枕
        1.1.2 混凝土枕
        1.1.3 钢枕
    1.2 复合轨枕
        1.2.1 产品与分类
        1.2.2 复合轨枕性能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发展趋势与挑战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力学性能检测
        2.2.1 抗裂性检测
        2.2.2 激光全息干涉测量
    2.3 试验设计
        2.3.1 试验设计
        2.3.2 试验设计可靠度
    2.4 本章小结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复合轨枕材料抗裂性
        3.1.1 第一组样品
        3.1.2 第二组样品
        3.1.3 对比分析
    3.2 复合轨枕材料抗压和变形特性
    3.3 本章小结
4 参数优化分析
    4.1 最优化模型
    4.2 模型精度
    4.3 优化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复合轨枕参数及季节因素对轨道系统各部件的影响分析
    5.1 轨底应力
    5.2 钢轨竖向挠度
    5.3 轨枕竖向挠度
    5.4 轨枕竖向加速度
    5.5 道床顶面应力
    5.6 路基顶面应力
    5.7 钢轨竖向荷载
    5.8 轨头踏面应力
    5.9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基于纵向弹性轨枕的车辆/轨道动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车辆-纵向轨枕轨道系统耦合动力学模型
    2.1 车辆-纵向轨枕轨道系统振动方程
        2.1.1 车辆系统振动方程
        2.1.2 纵向轨枕轨道系统振动方程
        2.1.3 轮轨相互作用
    2.2 振动微分方程求解方法
    2.3 模型简单验证
    2.4 小结
第三章 车辆-纵向轨枕轨道系统动态特性分析
    3.1 车辆和轨道系统的参数介绍
        3.1.1 车辆系统参数
        3.1.2 纵向轨枕轨道系统参数
        3.1.3 轨道高低不平顺
    3.2 车辆-轨道耦合系统的动态特性
        3.2.1 轮轨力和轨枕力
        3.2.2 车辆-轨道系统的加速度响应
        3.2.3 车辆系统的平稳性和安全性
    3.3 参数影响分析
        3.3.1 车辆空载-定员-超载对车轨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
        3.3.2 车辆一系阻尼参数对车轨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
        3.3.3 轨道扣件刚度参数对车轨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建立纵向轨枕轨道系统有限元模型
    4.1 理论基础
    4.2 计算模型及模型参数
        4.2.1 纵向轨枕轨道有限元模型
        4.2.2 有限元模型参数介绍
    4.3 模态分析
        4.3.1 模态分析方法
        4.3.2 不同减振材料刚度下模态分析结果
    4.4 小结
第五章 纵向轨枕轨道系统动态特性分析
    5.1 谐响应分析
        5.1.1 求解方法
        5.1.2 简谐荷载的加载及谐响应结果
    5.2 随机响应分析
        5.2.1 时域分析
        5.2.2 频谱分析
        5.2.3 三分之一倍频程谱及Z振级分析
        5.2.4 传递函数和相干函数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纵向轨枕轨道系统动态特性参数影响分析
    6.1 扣件刚度影响分析
    6.2 减振材料刚度影响分析
    6.3 减振材料阻尼影响分析
    6.4 车速影响分析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我国与欧洲轨枕工业优势比较——赴欧考察10年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具有发展规模优势
    (1) 十大企业形成规模优势
    (2) 长模体系形成多功能优势
2 欧洲具有多种体系优势
    (1) 在德国同时存在先张和后张两种预应力生产工艺。
    (2) 英国选择长线台座生产轨枕有悠久历史。
    (3) 法国学者不同意采用长线台座体系。
3 我国与欧洲的主要技术差异
4 发展高性能设备, 提高轨枕制造技术水平
    (1) 第一步目标是从工艺改型带动设备改型
    (2) 第二步目标是选择3项设备, 进行性能改造
    (3) 第三步目标是创建高技术生产线, 实现跨越式发展

(10)高速客运专线轨下橡胶垫板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高速铁路轨下橡胶垫板理论与试验研究现状
    1.3 高速铁路轨下橡胶垫板数值分析研究现状
    1.4 高速铁路轨下橡胶垫板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思路
2 橡胶材料试验
    2.1 比重试验
    2.2 硬度试验
        2.2.1 试验方法
        2.2.2 试验原理
        2.2.3 仪器
        2.2.4 步骤
        2.2.5 试验结果
        2.2.6 橡胶硬度与橡胶垫板静刚度之间的关系
3 橡胶垫板试验
    3.1 橡胶垫板压缩性能试验
        3.1.1 原理
        3.1.2 设备
        3.1.3 试验步骤
        3.1.4 加载试验结果与分析
4 有限元原理与计算软件
    4.1 有限元原理及用有限元法的基本步骤
        4.1.1 有限元的基本思路原理
        4.1.2 有限元法的基本步骤
        4.1.3 有限元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
    4.2 ABAOUS有限元软件总体介绍
    4.3 ABAQUS的主要模块
        4.3.1 ABAQUS/CAE
        4.3.2 ABAQUS/Viewer
        4.3.3 ABAQUS/Standard
        4.3.4 ABAQUS/Explicit
        4.3.5 ABAQUS/Aqua
        4.3.6 ABAQUS/DesignABAOUS
    4.4 ABAQUS有限元软件分析步骤
        4.4.1 前处理(ABAQUS/CAE)
        4.4.2 分析计算(ABAQUS/Standard或ABAQUS/Explicit)
        4.4.3 后处理(ABAQUS/CAE或ABAQUS/Viewer)
    4.5 ABAQUS/CAE的建模
        4.5.1 创建部件(Part)
        4.5.2 创建材料和截面属性(Property)
        4.5.3 定义装配件(Assembly)
        4.5.4 创建分析步(Step)
        4.5.5 设置相互作用(Interaction)
        4.5.6 定义边界条件和荷载(Load)
        4.5.7 划分网格(Mesh)
        4.5.8 提交分析作业(Job)
        4.5.9 绘图(Sketch)
        4.5.10 后处理(Visualization)
5 橡胶垫板仿真模拟和验证
    5.1 橡胶材料的行为特征
    5.2 橡胶垫板的模型理论
    5.3 计算参数的选取
        5.3.1 橡胶材料参数
        5.3.2 结构参数
        5.3.3 试验参数
    5.4 橡胶垫板试验模拟分析
    5.5 完整橡胶垫板仿真模拟
    5.6 1/4橡胶垫板仿真模拟
    5.7 仿真模拟结果分析
6 橡胶垫板改型设计
    6.1 1/2垫板与钢轨平面仿真模拟
    6.2 厚度对刚度的影响分析
    6.3 沟槽数量对刚度的影响分析
    6.4 沟槽深度对刚度的影响分析
    6.5 沟槽宽度对刚度的影响分析
    6.6 橡胶垫板改型结果及预测分析
        6.6.1 橡胶垫板改型结果
        6.6.2 减振效果分析
        6.6.3 疲劳寿命分析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关于轨枕模型改型的设想(论文参考文献)

  • [1]京张高速铁路有砟轨道动力特性及轨枕优化研究[J]. 叶军,裴爱华,郭骁. 高速铁路技术, 2017(04)
  • [2]关于轨枕模型改型的设想[J]. 朱瑞. 铁道标准设计通讯, 1981(12)
  • [3]我国预应力混凝土轨枕生产工艺综述[J]. 汪加蔚,白玲. 混凝土世界, 2013(08)
  • [4]超细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D]. 谢友均. 中南大学, 2006(01)
  • [5]桥上梯形轨枕轨道动力特性分析[D]. 马娜. 西南交通大学, 2009(03)
  • [6]木塑复合轨枕力学性能试验与参数研究[D]. 王创. 北京交通大学, 2018(06)
  • [7]基于纵向弹性轨枕的车辆/轨道动态特性研究[D]. 寸冬冬.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
  • [8]我国与欧洲轨枕工业优势比较——赴欧考察10年回顾[J]. 朱瑞. 铁道标准设计, 2002(08)
  • [9]转产Ⅲ型枕的合理模式探讨[J]. 朱瑞. 铁道标准设计, 1999(12)
  • [10]高速客运专线轨下橡胶垫板的设计研究[D]. 朱江南. 中南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卧铺模型改造的假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