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语言文字的分析中渗透思想教育——《两只小狮子》教学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李宇婷[1](2020)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研究》文中认为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学科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对培养优秀且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是实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目标和使命的物质载体。本文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为研究对象,首先从我国师范教育以及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史入手,在深入了解历史背景及历史节点之后,挑选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典型教材作为个案去进行分析,总结出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最后给出如何改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的建议。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史,一定程度上是我国师范院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重要体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自出现以来,走过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在研究其历史进程中,我们大致把这段历程分为:国文教授法和国语教授法时期、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语文教材教法时期、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语文教育学时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通过对历史的深入剖析,可以清晰的了解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规律。本研究的主体部分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典型教材进行的分析。首先是根据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历史脉络,确定典型教材的选择依据,通过参考文献以及专家咨询来确定教材分析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之上,对每本教材的具体分析均是按照教材分析框架的五个维度来进行的,分别是教材的自然信息、编写主线、呈现方式、内容结构、价值取向。自然信息主要包括出版时间、出版社、作者简介、取材依据和使用用途。呈现方式主要包括版式设计、图文风格、栏目设置。内容结构包括编写框架和章节特色。而编写主线和价值取向均是深入解读教材后进行的阐释与分析。依据针对典型教材的具体分析,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的总体特征。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通过对“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课程及教材体系的深入研究,研究者发现(1)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历史反映了我们对小学语文学科性质及教学规律认知的发展历程;(2)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折射了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实然样态;(3)新时代我国高质量教育发展需求下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建设应树立体现学科属性的编写价值取向。
马一峰[2](2019)在《利用文本,激活语言文字潜在魅力》文中研究指明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基于语文课程性质的转变,"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成为这一门课程的教学重点。"语言文字运用"主要是指能有方法地、规范地使用书面和口头语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突出语文教学的语用性,针对不同学段的特点,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运用的秘妙,并引导学生运用习得的语言及规律。语文课程教学,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还要考虑汉语言文字对识字写字等的影响,全方位探索出适合于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语文是文选型的教材,每一篇入选的文章无不凝聚着作者、编者对语言文字的凝练,因此,文本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凭借,也是基本的教学资源。应该充分利用文本这一教学资源,激活语言文字的潜在魅力。主要针对文本的课题、字词、句子、篇章甚至单元,研究其内在的语言文字特点及规律。
王雅蓉[3](2018)在《教科书中的中国国家形象话语研究 ——以人教版第十套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强大,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也面临着很多挑战。比如“中国威胁论”“锐实力”等各种针对中国的言论不断充斥在国际外交话语中。对中国来说,现在的时代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个时代。中国想让世界更好地认识自己,就需要做到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般“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因此,我国不仅仅是要让世界知道中国,更要让世界了解中国,形成对中国的正确认知,而作为中国人,增进对本国的了解是讲好自身故事的基础,正确地认识自身,增强对本民族、本国家的文化认同。小学语文教科书作为学生感知中国、认识中国的重要来源之一,它在塑造和传播中国形象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小学语文教科书向学生展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呢?它是从哪些方面、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或者内容呈现的呢?它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这些问题也是本研究关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疑问,本文借鉴了诺曼·费尔克拉夫的批判话语分析三维框架,从批判话语分析的视角看待这些问题。本文希望借鉴批判话语分析的理论及其方法去探究小学语文教科书是如何建构中国形象的,并揭示其背后的社会意义。本文以人教版第十套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探讨它是从哪些角度、哪些方面来建构中国形象的,建构了怎样的中国形象等问题。本文一共分为五大研究部分。引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问题、研究思路、研究意义以及文献综述。第一章梳理了关于教科书中的国家形象的相关研究文献,总结归纳出了“以我观我”“以我观他”“以他观我”三种研究视角。第二章教科书中的中国国家形象话语分析部分从文本层面、话语实践层面、社会实践层面探讨了教科书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生产和传播以及教科书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的社会意义。第三章阐述了教科书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特征。小学语文教科书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底蕴深厚的文明古国形象、顽强不屈的近代中国革命形象、积极进取的现代中国形象、负责任的当代大国形象和渴望世界和平、真诚友好的中国形象,这些形象的建构呈现出了立体性、策略性和倾向性等特征。第四章提出了建设教科书中的中国国家形象话语体系的美好愿景,并就话语体系建设的基础、话语体系建设的要素以及话语体系建设的建议三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耿潇逸[4](2017)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多元文化主题的内容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21世纪全球社会中,多元文化已深刻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的生活,如何在学校开展多元文化教育成为各国人民迫切关注的问题。多元文化更加关注教科书中政治偏见与隐性价值观,它可以打破知识的垄断与文化沉默,并要求我们在课堂实际教学中去实施隐蔽课程转化。聚焦于语文学科的微观视野下,语文正以“不着痕迹,尽得风流”的方式影响学生,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多元文化意识起步阶段,进行多元文化教育具有启蒙与奠基作用。本研究探究小学语文教科书多元文化主题内容呈现与隐含偏见的异同,选择班克斯(Banks,J.A.)提出的种族/民族(族群),性别,国家,阶层,特殊性/非特殊性五大面向,选择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一到六年级,共计12册444篇课文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上述五部分主题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第一,人教版语文教科书的优势种族/族群主题以学生熟悉的“黑头发、黄皮肤”为主,成功塑造了种族认同,并采用中性、正负视角描绘白人;弱势种族/族群主题以少数民族论述为主,强调族群的多样性,在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交流,产生“涵化”的族群关系。第二,性别主题量化分析显示男女图片比例相近,但文字部分两者悬殊,教科书仍然呈现男性观点;反映“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阳刚女阴柔”“男支配女从众”等刻板印象,再制了父权体制下不平等的结构,既而传递了传统性别角色观点,缺乏多元的性别特质呈现。第三,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以中性叙写发达国家(地区),内容主题呈现了发达国家(地区)地理或文化,甚以“鬼子”“强盗”等负面形象表现出发达国家(地区)的为所欲为;教科书选择了发展中国家(地区)的自然风光题材,但另一方面选材更多反映了主导国家意识形态、侧面凸显中国国际形象。第四,教科书广泛提及属于优势阶层的服饰用品、休闲活动、城市化建筑、职业,以中性或正向描绘手法,呈现优势阶层正面形象,塑造文化资本与高品位,以及出现“阶层再制”相关内容;描绘弱势阶层的活动、职业与乡村特色时,更多以积极中性等方式叙写,但也透露出对于弱势阶层职业刻板印象。第五,在特殊性主题方面,教科书大多数以“非特殊性”的观点来编排组织内容,在少量“特殊性”观点发声的主题中,尽管以勇敢乐观完全拼搏包装出激动人心的楷模,但仍将其视为“他者”,是需要可怜悯惜的对象,隐含“次等”的能力偏见。总体而言,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开始注意种族和民族(族群)多样性、逐渐开始性别平等,呈现发展中国家(地区)和发达国家(地区)风土人情、关注到弱势阶层以及关怀身心障碍者,强化多元文化教育的广度。目前来看,教科书还主要是以保守派多元文化主义姿态去叙述,兼及少许自由主义或者复合派多元文化主义观点呈现,且有刻板印象、略去不提、不平衡、不符实际、支离破碎等偏见。本研究从多元化审视主流与非主流的论述、正视多元文化群体的多样性、提高教师批判与反思能力给出若干建议。
赵燕[5](2016)在《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文中研究表明从教育学的视角研究儿童文学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借鉴历史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梳理了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发展线索,即从近代儿童文学教育早期独立性起步,到五四运动之后的激进式发展,再到反思期和深化期。在这几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杂志》作为中国近代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期刊,始终关注儿童文学教育问题,并以近40年的历史忠实地记录了其发展历程。为此,本研究的目标是:首先以一部《教育杂志》期刊的起伏演变为缩影,从中获得有关儿童文学的地位与作用、教育价值、课程、教材、教法、教师等丰富的史料;然后以教育活动史的视角,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确立了学术视野下移、微观化的研究取向,探寻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并为儿童文学教育拓展出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由此而形成的研究内容与论点如下:首先,通过对《教育杂志》在办刊过程中的历史评介,分析了《教育杂志》作为儿童文学教育发展一个典型缩影在中国近代教育历史中特殊的地位与作用,从而凸显出它以非官方的形式记录的历史资源,推动了儿童文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入开展。与此同时,考察了《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主要对日本现代教育思潮、欧美进步主义儿童教育观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近代儿童观的演变、各种课程、教材和教学法的推广等做了认真梳理,在此基础上探讨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从而形成全部研究的基本理论格调。其次,以《教育杂志》及其史料为基本来源,对儿童文学课程、教材、教法和师资等问题进行了集中的讨论。一是在课程方面,分析《教育杂志》中公布的儿童文学的课程标准,掌握当时的教育行政部门对儿童文学教育的相关政策导向,同时梳理了儿童文学课程分阶段的实施情况与争论经过,以《教育杂志》为窗口全面展现了官方和民众对儿童文学教育课程的关注点。二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儿童文学化"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材的主流,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化"也引发了诸多论争。《教育杂志》以详实的史料忠实地记录了五次有关儿童文学教材论争的过程,认真审视这些争论观点,对现今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的比重问题亦有启示。三是教育杂志》从民初、五四到国家本位时期,儿童文学教学法呈现出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国人通过大量的新式教学实验,摸索与寻找适宜于近代新教育发展的儿童文学教学方法,以此推动儿童文学理念在中国的深入开展。四是探讨了《教育杂志》中改善儿童文学教育的师资问题,具体措施有加强师培、制定俸给标准和优待条件以及改善教学环境和提升教师的修养等;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个案研究——以连载于《教育杂志》中的教育小说《倪焕之》为例,讨论了小学教师与儿童文学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对《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期进行了深入的追溯,探讨了有关儿童文学"新"与"旧"的争论、渐进式的发展以及本体性的问题等,从而得出相关的历史观点是,教育传媒与儿童文学教育应形成了一种互动式关系,二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王成国[6](2016)在《儿童本位视角下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研究》文中提出集快乐、幻想、诗意与游戏于一体的童话反映了儿童心中绚丽多彩的梦想,它是深受儿童喜爱的文学样式,是儿童成长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但当童话选编进教材,走进学校,进入课堂后,多数儿童对其产生了厌恶,这是因为儿童本位被泯灭在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中。本研究以儿童本位为理论依据,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儿童本位与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的关系。在第一部分中,笔者对儿童本位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并从童话的快乐原则切合儿童快乐的天性;童话的幻想精神融入儿童多彩的想象力;童话的诗意境界反映儿童诗性智慧;童话的游戏精神投射出儿童游戏的本能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儿童本位与童话阅读的关系,进而指出儿童本位是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在第二部分中,笔者运用儿童本位理论,审视现行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的近况。通过分析发现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选文并未真正依据儿童本位这一理论来编排,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大量的以道德灌输类为主题的童话选文,导致童话快乐的欠缺;二是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仅选编了以知识传递为主题的童话选文,而且童话人物类型单一,造成童话幻想性的欠缺;三是由于教材编写者出于对篇幅的考虑,不仅删减了经典童话的故事情节,还丢弃了其诗性语言,导致童话诗意的欠缺。此外,笔者还运用儿童本位理论来考察现行小学语文童话课堂阅读教学,并总结出儿童本位欠缺在童话课堂阅读教学中的四种征象:一是教师大肆宣扬童话教育功能,其刻板说教替代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二是童话故事被教师肢解成若干个语文知识点,其深刻的理性分析替代了学生心灵的感悟;三是教师为了让每位学生共同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常常忽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四是教师为了制造热闹的课堂气氛,往往脱离童话文本,造成教学的形式化。在第三部分中,笔者提出了一些促使儿童本位在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回归的策略与方法。在童话选文方面,教材编写者应通过淡化说教;增加丰富多彩的幻想作品;还原童话面貌;合理编排各学段选文;增加反映儿童成长的童话等方式,真正实现童话选文的儿童本位化。在童话阅读教学方面,本研究首先呼吁教师应树立关注儿童精神活动,唤醒儿童情感体验,尊重儿童个性感悟的教学理念;其次通过对儿童心理特点的分析,根据儿童本位理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阅读教学目标和童话文体特征,创造性地提出了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阶段性目标,并指出每一学段童话课堂阅读教学所要采用的主要教学策略。
陈燕华[7](2016)在《小学动物题材课文教学研究 ——以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小学语文教材中动物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深受学生的喜爱,因为创作者很好地把握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方式。那些关注动物生存状态和成长环境的故事契合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儿童的情感共鸣,助力儿童的成长。本文首先考察了动物题材选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编排概况和内容特征分类:在教材的编排上,动物题材选文具有比重大、分布广泛、体裁多样等特点;在内容上,动物题材选文可以分为寄寓型、认知型和生态伦理型。其次对选文编排和实际的教学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动物题材选文在选编上存在着成人化倾向,重理趣轻情趣,缺乏儿童本位思想等问题;在教学中存在着漠视学生认知心理的阶段特征,轻视动物题材选文的特性,忽略对不同体裁选文的整合和利用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本文提出了动物题材选文的教学建议,指出实际教学应该围绕原型教育、语文能力教育和生命教育展开,加强学生与自然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从而促进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张源[8](2016)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低段看图说话写话研究》文中指出小学低段作为义务教育的启蒙期,是培养学生习作兴趣,夯实学生习作基础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首要任务就是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实践运用。如何帮助教师提升低段看图说写教学的效率,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说写兴趣和说写能力是当前低段看图说写教学研究的关键所在。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小学低段看图说写的教材选编及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探究小学低段看图说写主要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当前教学活动中存在的误区,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期丰富低段看图说话、写话教学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提升低段说写的教学质量,为后续的习作教学作好铺垫,促进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发展。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阐述当前教学研究现状,对国内外看图说写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归纳,明确了看图说话写话的相关概念。第二部分以人教版小学低段语文教材中的看图说写板块为研究对象,对教材编排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第三部分从教师与学生两个维度对当前小学低段学生看图说写教学现状和实际问题展开调查分析,收集学生对看图说写的喜爱程度、价值期待、素材选择以及对教师评价的认同情况这四个方面的信息,调查发现,教师的看图说写教学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误区,即教学目标误区,教学过程误区以及教学评价误区。第四部分是针对教材编选中的不足以及教师教学中出现的三大误区,提出相应策略:建议教学选编应重视写话的比例与要求,借鉴绘本的配图与审美;建议教学目标的设置应凸显科学性与针对性;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开发教材,穿插情境,积累语言,并嫁接绘本;建议教师在评价方式上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采用个性化的评价语言。
孙建兵[9](2015)在《不同文体的语言品味视角探析》文中认为不同文体的语言品味,有着不同的视角,教师应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把握品味的要点,进而品出文本至味。记叙文的语言品味,立足精彩的遣词造句、精巧的句式表达、精美的情感抒发;说明文的语言品味,立足严密的文章构思、严谨的内部结构、严格的修辞运用;诗歌的语言品味,立足凝练的语言、精炼的形式、洗练的意境;童话的语言品味,立足天真的儿童幻想、纯真的儿童形象、至真的儿童情感;寓言的语言品味,立足形象的语言描绘、具象的画面故事、抽象的寓意揭示。
叶文洁[10](2015)在《小学寓言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寓言,作为一种古老的文体,在世界范围内长久而广泛地流行,并充满了生机。寓言故事性和寄寓性的双重结构特点,使其在世界各地区的基础教育课程中被普遍应用,用以启蒙教化青少年儿童。建国后,寓言在不同时期的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中占领一席之地,扮演着独特的教育作用。寓言具备了德育、智育和美育等独特的教育价值。现行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下,寓言的教育功能有了新的定位视角。包括小学阶段在内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寓言在这样的课程观念下,应充分发掘其在阅读、口语交际、写作以及综合性学习等方面具备的独特价值。为了全面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我对三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及其辅助教学系统的编写情况进行统计对比,发现这些教材在寓言的选编上存在篇目少,年段分布不均、类型单一等问题,辅助教材系统存在存在忽视寓言特色发掘的问题。此外,我还以福州市冯宅学区为例,对师生进行寓言认知、寓言教学方面的调查,并在该学区进行为期一年的随堂听课,获取寓言课堂实际教学情况,最后分析收集到的数据和资料,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三方面对寓言教学提出建议。教学内容注重寓言数量增加、分布合理和类型的多样化,还应注意影响教师生成内容的教材、课后习题及教参方面的因素。教学过程坚持“语文味”和“寓言味”两大原则,就寓言综合性学习和“寓言领路”习作做探索。教学方法则主要建议情境教学、朗读教学、讨论教学以及欣赏教学法。
二、在语言文字的分析中渗透思想教育——《两只小狮子》教学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语言文字的分析中渗透思想教育——《两只小狮子》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1. 教育需要:卓越教师的培养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
2. 学科现状:学者及教师对“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材关注不够 |
3. 个人兴趣:着眼于反思与重建“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体系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实践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1. 专家咨询法 |
2. 文本分析法 |
(五)研究思路 |
一、研究现状述评 |
(一)概念界定 |
1. 教材 |
2.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
3.“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体系 |
(二)文献综述 |
1. 学科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研究 |
2.“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材体系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溯源 |
(一)师范教育百年回顾 |
1. 清末独立师范教育体系的确立 |
2. 民国初期师范教育的改革 |
3. 国民政府时期师范教育的曲折发展 |
4. 新中国建设初期师范教育的改革 |
5. 改革开放初期师范教育的振兴 |
6.2001 年以来师范教育的新发展 |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演进过程 |
1. 国文教授法和国语教授法时期 |
2. 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 |
3. 语文教材教法时期 |
4. 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 |
5. 语文教育学时期 |
6.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 |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演进过程 |
1. 第一阶段(1950-1978 年) |
2. 第二阶段(1978-2000 年) |
3. 第三阶段(2000 年-至今) |
(四)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发展轨迹 |
1. 学科内容日趋丰满 |
2. 学科定位渐趋清晰 |
3. 研究视角日益多元 |
4. 研究范式趋向深入 |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总体态势分析 |
(一)出版情况概述 |
1. 基本信息检索 |
2. 出版信息提取 |
(二)使用情况分析 |
1. 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 |
2. 网络教育(远程教育)教材 |
3. 小学教育专业(专科)指定教材及全国高等教育考试自学辅导丛书 |
4. 中等师范学校语文教科书 |
(三)搜集成果汇总 |
1. 搜集过程 |
2. 搜集成果 |
(四)小结 |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典型教材分析 |
(一)典型教材选择依据 |
1. 历史时期的阶段划分 |
2. 编写人员的学术信息 |
3. 选择教材的框架结构 |
(二)分析工具编制过程 |
1. 教材分析框架的初构 |
2. 教材分析框架的再构 |
3. 教材分析框架的构成 |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典型教材分析 |
1. 自然信息总览 |
2. 编写主线分析 |
3. 呈现方式分析 |
4. 内容结构概说 |
5. 价值取向探析 |
(四)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发展的总体特征 |
1. 编写标准由混乱走向统一 |
2. 编写主线以语文学科教学和教育学为主 |
3. 呈现方式由单一走向多元 |
4. 编写内容围绕课程标准的五大领域进行拓展 |
5. 价值取向隐性化 |
五、结论与讨论 |
(一)研究结论 |
1.“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历史发展反映了我们对小学语文学科性质及教学规律认知的发展历程 |
2. 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折射了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实然样态 |
3. 新时代我国高质量教育发展需求下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建设应树立体现学科属性的编写价值取向 |
(二)研究讨论 |
1. 研究反思 |
2. 研究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利用文本,激活语言文字潜在魅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题是眼睛, 导入显语文 |
1. 读课题 |
2. 研究课题 |
3. 质疑课题 |
二、字词有规律, 归结促运用 |
1. 识字写字 |
2. 词语理解 |
三、文章各不同, 研读悟情理 |
1. 找寻文本语言的独特性 |
2. 注意一组文章的共同特点 |
(3)教科书中的中国国家形象话语研究 ——以人教版第十套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1.基于当前的教育时代 |
2.基于网络传媒的应用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思路 |
1.研究方法 |
2.理论视角 |
3.研究框架 |
(四)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五)文献综述 |
1.中国国家形象的相关概念界定 |
2.中国国家形象的相关研究综述 |
一、教科书中的国家形象研究视角 |
(一)以我观我 |
(二)以他观我 |
(三)以我观他 |
二、教科书中的中国国家形象话语分析 |
(一)教科书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的文本体现 |
1.文化中国 |
2.自然中国 |
3.科技中国 |
4.政治中国 |
(二)教科书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的话语实践 |
1.话语选入:教科书话语权对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选择 |
2.话语传播:教科书文本语言转向课堂教学教师的引导 |
3.话语修辞:教科书文本修辞帮助强化形象的合法地位 |
(三)教科书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的社会实践 |
1.中国国家形象与时代变迁 |
2.中国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 |
3.中国国家形象与价值观念 |
三、教科书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特征分析 |
(一)形象建构的立体性 |
1.形象建构的多维性 |
2.形象建构的时代性 |
(二)形象建构的策略性 |
1.事物选取的典型性 |
2.情感认同的策略性 |
(三)形象建构的倾向性 |
1.题材上的倾向 |
2.互动上的倾向 |
3.视角上的倾向 |
4.地域上的倾向 |
四、教科书中的中国国家形象话语体系建设愿景 |
(一)话语体系建设的基础 |
1.话语体系要兼顾理论与实践 |
2.话语体系要兼顾历史与现实 |
3.话语体系要兼顾民族与世界 |
(二)话语体系建设的要素 |
1.话语体系建设的主体性 |
2.话语体系建设的权衡性 |
(三)话语体系建设的建议 |
1.力求体系化,建构科学性话语体系 |
2.坚持民族性,建构自主化话语体系 |
3.体现时代化,建构新时代话语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文本层面中国国家形象分析维度框架表 |
附录二:教科书入选课文 |
后记 |
(4)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多元文化主题的内容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动机与背景 |
(一)多元文化的教育研究 |
(二)教科书研究多元文化的重要性 |
(三)研究语文教科书多元文化主题的必要性 |
二、研究目的与问题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问题 |
三、概念界定 |
(一)语文教科书 |
(二)多元文化教育 |
(三)多元文化主题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多元文化的理论阐释 |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历史发展 |
(二)多元文化主义的流派 |
(三)多元文化群体 |
(四)多元文化课程转化 |
二、教科书多元文化主题研究现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内容分析对象 |
二、内容分析单位 |
三、内容分析类目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
一、种族/民族(族群)主题内容分析 |
(一)种族/民族(族群)主题的量化分析 |
(二)种族/民族(族群)主题的质性分析 |
二、性别主题内容分析 |
(一)性别主题的量化分析 |
(二)性别主题的质性分析 |
三、国家(地区)主题内容分析 |
(一)国家(地区)主题的量化分析 |
(二)国家(地区)主题的质性分析 |
四、社会阶层主题内容分析 |
(一)社会阶层主题的量化分析 |
(二)社会阶层主题的质性分析 |
五、特殊性/非特殊性主题内容分析 |
(一)特殊性/非特殊性主题的量化分析 |
(二)特殊性主题的质性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一)种族/民族(族群)主题 |
(二)性别主题 |
(三)国家(地区)主题 |
(四)社会阶层主题 |
(五)特殊性/非特殊性主题 |
二、建议 |
(一)多元化审视主流与非主流的论述 |
(二)正视多元文化群体的多样性 |
(三)提高教师批判与反省能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与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境外研究现状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教育杂志》 |
1.3.2 儿童文学 |
1.3.3 文学教育 |
1.3.4 儿童文学教育 |
1.4 理论基础 |
1.4.1 儿童哲学 |
1.4.2 教育学学理 |
1.4.3 图式理论 |
1.4.4 接受美学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分析法 |
1.5.2 活动史研究法 |
1.5.3 统计分析法 |
1.5.4 个案研究法 |
1.6 不足与创新 |
1.6.1 不足之处 |
1.6.2 创新之处 |
第2章 《教育杂志》在儿童文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
2.1 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独立与转型 |
2.1.1 中国古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历史流变(先秦——1904年) |
2.1.2 儿童文学教育初步的独立期(1904—1912) |
2.1.3 儿童文学教育的草创期(1912—1919) |
2.1.4 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激进期(1919—1927) |
2.1.5 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反思期(1927—1936) |
2.1.6 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深化期(1937—1948) |
2.2 《教育杂志》与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关联性 |
2.2.1 《教育杂志》在近代儿童文学教育中的地位 |
2.2.2 《教育杂志》在近代儿童文学教育中的作用 |
第3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理论的传播 |
3.1 《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理论的发展 |
3.1.1 介绍日本现代教育思潮中的儿童文学教育 |
3.1.2 传播欧美进步主义教育思潮中的儿童文学教育 |
3.2 《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观的发展 |
3.2.1 "儿童观"的基本含义 |
3.2.2 "儿童观"的主要模式 |
3.2.3 促进中国近代儿童观的发展 |
3.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的讨论 |
3.3.1 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的提出 |
3.3.2 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的探讨 |
第4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问题的讨论 |
4.1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标准的发展 |
4.1.1 儿童文学课程标准的六次变迁 |
4.1.2 儿童文学教育在六次课标发展历程中的演进 |
4.2 《教育杂志》中对儿童文学课程实施的推进 |
4.2.1 民国初年的儿童文学课程 |
4.2.2 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课程 |
4.2.3 国家本位主义儿童文学课程 |
4.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问题的争论 |
4.3.1 儿童文学课程主旨的争论——"兴趣"与"教化"之争 |
4.3.2 儿童文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争论—"读经与否"之争 |
4.3.3 儿童文学课程的设置——"国语"与"常识"的分合 |
4.4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的延伸 |
4.4.1 儿童文学的课外阅读 |
4.4.2 儿童文学的课外作业 |
4.4.3 儿童文学体现出的课外休闲教育 |
第5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材的建设 |
5.1 《教育杂志》中的小学国语教材概况 |
5.1.1 中国近代第一本儿童文学教育理论专着——《儿童文学概论》 |
5.1.2 小学国语教科书的选择与组织 |
5.1.3 小学国语教科书制度的建立 |
5.1.4 推行小学国语教科书的典型案例 |
5.2 《教育杂志》中推动儿童文学教科书建设的阶段性特点 |
5.2.1 民国初年儿童文学教材的发展(1909—1918) |
5.2.2 儿童文学教材发展的繁荣期(1919—1936) |
5.2.3 抗战时期儿童文学教材的发展(1937—1948) |
5.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材建设的争论 |
5.3.1 儿童文学教材"实用"与"审美"之争 |
5.3.2 儿童文学教材的"文章"与"文学"之争 |
5.3.3 儿童文学教材的"文言"与"白话"之争 |
5.3.4 儿童文学教材的"识字"与"欣赏"之争 |
5.4 《教育杂志》中有关儿童文学教材的宣传 |
5.4.1 儿童文学教科书的广告宣传 |
5.4.2 儿童读物的广告宣传 |
5.4.3 儿童文学领域的其它广告宣传 |
第6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改革的推进 |
6.1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6.1.1 "儿童本位教育"理论 |
6.1.2 儿童文学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 |
6.1.3 儿童文学教学原理 |
6.1.4 儿童文学教学法的外来影响 |
6.2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法的阶段性发展 |
6.2.1 民初儿童文学教学法的萌发(1909—1918) |
6.2.2 儿童文学教学法的繁荣发展(1919—1936) |
6.2.3 国家本位儿童文学教学法的发展(1937—1948) |
6.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自身教学法的发展 |
6.3.1 儿童文学自身教学法的孕育 |
6.3.2 儿童文学自身教学法的发展 |
6.4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实验的尝试 |
6.4.1 江苏一师附小初年级的设计教学实验 |
6.4.2 小问题的教学实验 |
第7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探讨 |
7.1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引发及其原因 |
7.1.1 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引发 |
7.1.2 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引发的原因 |
7.2 《教育杂志》中改善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建议 |
7.2.1 儿童文学教育师资的培训 |
7.2.2 小学教员俸给标准与优待 |
7.2.3 小学教员要求对教学环境的改善 |
7.3 《教育杂志》中论述儿童文学教师的修养 |
7.3.1 个学教师的职责与使命 |
7.3.2 小学教师的基本修养 |
7.3.3 儿童文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
7.4 《教育杂志》中教育小说叙述乡村教师与儿童文学教育——以《倪焕之》为例 |
7.4.1 小学教师地位的卑微与工作的满腔热情 |
7.4.2 小学教师心目中的儿童地位 |
7.4.3 教师打造的儿童文学教育实验基地——乡村田园农场 |
第8章 结语 |
8.1 儿童文学教育第一个黄金期的追溯 |
8.1.1 儿童文学教育中"新"与"旧"的争论 |
8.1.2 儿童文学教育应以渐进的方式发展 |
8.2 儿童文学教育具有的本体性问题 |
8.2.1 文学教育是未来语文教育发展的走向 |
8.2.2 儿童文学教育要求教学应"以善为美" |
8.2.3 儿童美学应成为教育学的重要内容 |
8.3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主体性资源 |
8.3.1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科目中应占较大的比重 |
8.3.2 重新审视儿童文学教学中识字、听说、阅读、写作的分与合 |
8.3.3 儿童阅读是拓宽儿童文学教育领域的有效途径 |
8.4 教育传媒应与儿童文学教育建立起情缘关系 |
8.4.1 教育期刊在儿童文学教育中应扮演重要角色 |
8.4.2 教育期刊助力儿童文学在学校教育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
8.4.3 教育传媒与儿童文学教育联姻构建本学科体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主题索引——《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的文章 |
附录B:《教育杂志》的相关资料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儿童本位视角下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 儿童本位与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 |
(一) 儿童本位的内涵 |
(二) 儿童本位与童话阅读 |
1. 童话的快乐原则切合儿童快乐的天性 |
2. 童话的幻想精神融入儿童多彩的想象力 |
3. 童话的诗意境界反映出儿童的诗性智慧 |
4. 童话的游戏精神投射出儿童游戏的本能 |
(三) 儿童本位与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 |
1. 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 |
2. 儿童本位是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的根本出发点 |
二 儿童本位在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中的欠缺 |
(一) 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选文儿童本位的欠缺 |
1. 童话快乐的欠缺 |
2. 童话幻想的欠缺 |
3. 童话诗意的欠缺 |
(二) 小学语文童话课堂阅读教学儿童本位的欠缺 |
1. 刻板说教 |
2. 理性分析 |
3. 整体牵引 |
4. 形式化教学 |
三 儿童本位在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中的回归 |
(一) 小学语文童话选文选编的儿童本位化 |
1. 放飞童趣,淡化说教 |
2. 增加丰富多彩的幻想作品 |
3. 还原童话面貌,尊重儿童诗性智慧 |
4. 合理编排各学段童话选文 |
5. 增加反映儿童成长的童话 |
(二) 小学语文童话课堂阅读教学的儿童本位化 |
1. 呵护儿童审视童话的心灵 |
2. 确定小学语文童话课堂阅读教学的阶段性目标 |
3. 灵活选用不同学段童话课堂阅读教学策略 |
四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7)小学动物题材课文教学研究 ——以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小学教材中动物题材课文概况 |
第一节 小学语文教材中动物题材课文的呈现特点 |
一、比重较大 |
二、体裁多样 |
三、分布集中 |
第二节 动物题材课文的内容分类 |
一、寄寓型 |
二、认知型 |
三、生态伦理型 |
第三节 动物形象本体性的定位 |
一、象征本体 |
二、价值本体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目前动物题材文本选编及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语文教材动物题材文本选编存在的问题 |
一、成人化倾向明显 |
二、重理趣而轻情趣 |
三、儿童本位教育思想的缺失 |
第二节 动物题材选文实际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
一、漠视学生认知心理的阶段特征 |
二、轻视动物题材选文的特性 |
三、忽略对不同体裁选文的整合和利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动物题材文本教学的指导理论和教学建议 |
第一节 动物题材文本教学的指导理论 |
一、“未成熟状态”理论 |
二、认知发展理论 |
三、社会学习理论 |
第二节 动物题材文本的教学建议 |
一、强调动物原型教育 |
(一)注重动物形象的生活化教育 |
(二)关注动物外形特征 |
二、注重语文能力训练 |
(一)在“听”中学会接受 |
(二)在“说”中学会表达 |
(三)在“读”中促进写作 |
(四)在“写”中整合能力 |
三、渗透生命教育的主题 |
(一)认识自然生命 |
(二)感悟精神生命 |
(三)体会社会生命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动物题材课文题目 |
后记 |
(8)人教版小学语文低段看图说话写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 研究的方法 |
(四) 相关概念界定 |
(五) 看图说话写话的类型 |
(六) 看图说话写话的教学意义 |
二、人教版小学语文低段看图说话写话编选研究 |
(一) 人教版小学语文低段看图说话写话的编排特点 |
1. 题材选择契合单元主题,充分体现整合 |
2. 内容安排体现学生需要,追求形式多样 |
3. 图画选择紧扣儿童特点,贴近学生生活 |
(二) 人教版小学语文低段看图说话写话编选反思 |
1. 看图写话出现的频次过低 |
2. 看图写话的目标指向宽泛 |
三、小学低段看图说话写话教学现状调查和分析 |
(一) 学生接受情况调查分析 |
1. 学生对看图说写的喜爱程度 |
2. 学生对看图说写的价值期待 |
3. 学生对看图说写的素材选择 |
4. 学生对教师评价的认同情况 |
(二) 教师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1. 教师看图说话写话教学调查 |
2. 看图说话写话的教学目标误区分析 |
3. 看图说话写话的教学过程误区分析 |
4. 看图说话写话的教学评价误区分析 |
四、小学低段看图说话写话教材编选与教学改进对策 |
(一) 教材选编改进对策 |
1. 重视写话,完善写话的比例与要求 |
2. 借鉴绘本,增加选图的审美性与文学性 |
(二) 教学目标改进策略 |
1. 看图说写的教学理念要科学灵活 |
2. 看图说写的教学目标要切实具体 |
(三) 教学过程改进策略 |
1. 创造开放的看图说写条件——开发教材 |
2. 营造活跃的看图说写环境——穿插情境 |
3. 提供有效的看图说写指导——积累语言 |
4. 开辟多维的看图说写途径——嫁接绘本 |
(四) 教学评价改进策略 |
1. 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
2. 个性化的评价用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不同文体的语言品味视角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记叙文的语言品味视角 |
(一) 精彩的遣词造句 |
(二) 精巧的句式表达 |
(三) 精美的情感抒发 |
二、说明文的语言品味视角 |
(一) 严密的文章构思 |
(二) 严谨的内部结构 |
(三) 严格的修辞运用 |
三、诗歌的语言品味视角 |
(一) 凝练的语言 |
(二) 精炼的形式 |
(三) 洗练的意境 |
四、童话的语言品味视角 |
(一) 天真的儿童幻想 |
(二) 纯真的儿童形象 |
(三) 至真的儿童情感 |
五、寓言的语言品味视角 |
(一) 形象的语言描绘 |
(二) 具象的画面故事 |
(三) 抽象的寓意揭示 |
(10)小学寓言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节 寓言教学研究现状 |
第二节 寓言教学的研究价值及思路 |
第一章 寓言概述 |
第一节 寓言的起源和发展 |
第二节 寓言的定义和范畴 |
第二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视角下的寓言 |
第一节 寓言运用于教育的历史 |
第二节 寓言的教育价值 |
第三节 语文新课标下的寓言价值定位 |
第三章 寓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分析 |
第一节 寓言教材的现状及分析 |
第二节 寓言课堂的教学现状及分析 |
第四章 寓言教学的内容、过程与方法 |
第一节 教学内容的选择 |
第二节 教学过程的设计 |
第三节 教学方法的选取 |
结语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四、在语言文字的分析中渗透思想教育——《两只小狮子》教学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研究[D]. 李宇婷.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2]利用文本,激活语言文字潜在魅力[J]. 马一峰. 新课程(小学), 2019(01)
- [3]教科书中的中国国家形象话语研究 ——以人教版第十套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D]. 王雅蓉.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1)
- [4]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多元文化主题的内容分析研究[D]. 耿潇逸. 山东师范大学, 2017(02)
- [5]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D]. 赵燕.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6)
- [6]儿童本位视角下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研究[D]. 王成国. 重庆师范大学, 2016(09)
- [7]小学动物题材课文教学研究 ——以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D]. 陈燕华. 苏州大学, 2016(02)
- [8]人教版小学语文低段看图说话写话研究[D]. 张源. 杭州师范大学, 2016(08)
- [9]不同文体的语言品味视角探析[J]. 孙建兵.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2015(09)
- [10]小学寓言教学研究[D]. 叶文洁.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