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室综合征十二例

手室综合征十二例

一、手部骨筋膜室综合征12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宇[1](2021)在《手术时机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临床疗效影响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术前等待时间≤12小时的早期手术与不同时间段的延迟手术在闭合复位率、手术时间、并发症等方面是否存在显着差异,以期发现一个相对安全的延迟手术时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医疗资源。方法:1.收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小儿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supracondylar humeral fracture,SCHF)病例,筛选出符合标准的病例共120例。观察指标:闭合复位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Flynn肘功能评分以及针道感染、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肘内翻并发症发生情况。2.根据手术时机的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四组:术前等待时间≤12个小时,共计15例;术前等待时间为12-24个小时,共计35例;术前等待时间为24-72小时,共计58例;术前等待时间≥72小时,共计12例。3.手术方式为闭合复位经皮穿针(closed reduction and percutaneous pinning,CRPP)或切开复位经皮穿针(open reduction and percutaneous pinning,ORPP)。术后均给予患儿肘关节屈曲90°、前臂中立位石膏外固定。4.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对四组病例的各项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性检验采用Shapiro-Wilk检验法。满足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指标采用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来比较各组之间有无显着差异,非正态分布指标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无序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有序分类变量采用秩和检验。Bonferroni法校正显着性水平行事后多重比较(当≥2个单元格期望计数小于5时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满足正态分布的数值变量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不满足正态分布的数值变量用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表示。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四组病例在性别、受伤侧别、年龄、体重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前等待时间≤12小时组与术前等待时间为12-24小时组的病例,在闭合复位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Flynn肘功能评分、针道感染、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肘内翻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四组病例在闭合复位率、闭合复位时间、住院时间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合复位率:术前等待时间≤12小时组的闭合复位率显着高于术前等待时间为24-72小时组(80.0%VS 34.5%,P<0.05),术前等待时间≤12小时组的闭合复位率显着高于术前等待时间≥72小时组(80.0%VS 25.0%,P≤0.05),术前等待时间为12-24小时组的闭合复位率显着高于术前等待时间为24-72小时组(62.9%VS 34.5%,P<0.05),术前等待时间为12-24小时组的闭合复位率显着高于术前等待时间≥72小时组(62.9%VS 25.0%,P<0.05)。闭合复位时间(分钟):术前等待时间≤12小时组显着短于术前等待时间为 24-72 小时组(35.00(22.5~42.50)VS45.00(30.0~50.00),P<0.05),术前等待时间≤12小时组显着短于术前等待时间≥72小时组(35.00(22.5~42.50)VS115.00(112.5~117.50),P<0.05),术前等待时间为 12-24 小时组显着短于术前等待时间为24-72小时组(45.00(30.0~50.00)VS55.00(50.00~60.00),P<0.05),术前等待时间为12-24小时组显着短于术前等待时间≥72小时组(45.00(30.0~50.00)VS115.00(112.5~117.50),P<0.05)。住院时间(天):术前等待时间≤12小时组显着短于术前等待时间为24-72小时组(5.0(4.0~6.0)VS8.0(7.0~9.0),P<0.01),术前等待时间≤12小时组显着短于术前等待时间≥72小时组(5.0(4.0~6.0)VS9.5(8.0~12.0),P<0.01),术前等待时间为12-24小时组显着短于术前等待时间为24-72小时组(7.0(6.0~8.0)VS8.0(7.0~9.0),P<0.01),术前等待时间为12-24小时组显着短于术前等待时间≥72小时组(7.0(6.0~8.0)VS9.5(8.0~12.0),P<0.01)。4.四组病例在切开复位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Flynn肘功能评分、针道感染、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肘内翻并发症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于无血管损害的闭合性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时机由12小时延迟至24小时尚且是安全的,二者之间的各观察指标均无显着差异。2.超过24小时的延迟手术,闭合复位率显着下降,闭合复位手术时间显着延长,住院时间显着延长。3.不同手术时机对切开复位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及针道感染、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肘内翻并发症均无显着影响。

袁小伟[2](2021)在《多个网状小切口切开减压治疗毒蛇咬伤导致的儿童早期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多个网状小切口切开减压在毒蛇咬伤导致的儿童四肢早期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OC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2018年因毒蛇咬伤导致四肢OCS(包括前臂、手、足及小腿),并且采用多个小切口切开减压治疗的患儿75例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患儿在切开减压术前、后患肢皮肤颜色、肿胀、疼痛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伤口愈合情况;长期随访患肢外观、感觉及功能。结果:术后患肢皮肤颜色明显好转,肿胀明显消退,疼痛明显缓解。手术时间26.9±16.7min,出血量11.3±9.8ml。术后均无切口感染及神经血管损伤,切口愈合时间9.2±2.5天,均无二次缝合。术后平均随访6年,在随访的患儿中没有发现沃尔克曼挛缩,患肢感觉和功能完全恢复。结论:多个网状小切口切开减压是治疗毒蛇咬伤导致儿童四肢早期OCS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王帅[3](2020)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医用几丁糖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联合医用几丁糖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OCS)的临床疗效观察,为OCS切开减压后创面的治疗提供更加合理有效的方案。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唐山工人医院的OCS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对筋膜室行切开减压。对照组采用VSD技术治疗方案,观察组采用VSD技术联合医用几丁糖治疗方案,即在VSD装置上的进水管每日固定时间输入医用几丁糖30ml,在治疗7天后拆除VSD装置,对比两组治疗后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无意外发生。两组患者在肉芽组织生长评分(3.44±0.43 VS 2.38±0.54,P=0.00)、患肢消肿时间(7.25±0.73 VS 12.48±0.46,P=0.00)、创面愈合时间(9.04±2.25 VS 14.26±5.61,P=0.00)、住院时间(11.83±3.68 VS 18.75±2.35,P=0.00)、创面感染率(0%VS 19.23%,P=0.02)等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VSD技术联合医用几丁糖是治疗OCS的有效方法之一,在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及缩短患肢消肿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降低创面感染率等方面相较对照组有显着提高,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应用。图0幅;表4个;参148篇。

郭淼[4](2019)在《手外伤后继发骨-筋膜室综合征医疗损害鉴定1例》文中研究指明1案例1.1简要案情张某,男,50岁。2014年12月13日因"交通事故车轮碾压左手受伤"入住某三级医院治疗,诊断为左手挤压挫裂伤。2014年12月13日急诊在臂丛麻醉下行"左手开放性外伤清创缝合术",术后持续伤口疼痛,17日转入烧伤科,二次手术左手掌基

李玉福[5](2016)在《手部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和探讨手部骨筋膜室综合征进行早期诊断和诊断的积极意义。方法选取30例由于外伤导致手部筋膜间隙综合征患者,在住院1天后确诊为手部骨筋膜室综合征,采用减压术治疗。结果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情况较好,有部分患者出现肌肉挛缩和部分功能丧失,大部分患者的恢复情况较好,治疗优良率较高。结论尽早诊断确诊有助于手部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采用减压术治疗的效果显着。

倪国骅[6](2016)在《皮肤弹性牵张法修复肢体皮肤缺损》文中提出肢体因创伤、感染、血管疾患、医源性因素如皮瓣切取术后等原因均可造成皮肤缺损,有的出现骨及肌腱、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外露。轻者影响肢体功能,创面经久不愈,长期换药或住院,无法参加工作,生活质量下降,重者出现外露骨组织坏死,骨感染,血管栓塞,神经、肌腱坏死,有时不得不截除肢体。为了能治愈皮肤缺损创面,现临床常用外用中药、皮肤移植植皮、皮瓣转移或移植、皮下埋置扩张器、皮肤牵拉等多种治疗皮肤缺损的方法。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种治疗方法可以完美地修复皮肤缺损,每一种方法均有其适应证及优缺点,中药治疗只能解决较小的皮肤缺损,较大创面和骨外露创面难以用此法治愈,植皮手术对于肉芽组织生长良好的创面效果良好,但骨外露及肌腱等重要组织外露的创面、关节部位均不适合,皮瓣移植或转移虽能解决骨外露等难题,但手术技术要求较高,皮内埋置扩张器皮肤扩张不适宜新鲜创面的皮肤缺损,皮肤牵张术(皮外扩张法)需有一定的器械,并且易发生疼痛、皮缘坏死、牵张器脱落等并发症,影响其在临床应用。因应用皮肤牵张术扩张的皮肤外观、质地、毛发生长、感觉等与正常皮肤完全相似,因此,探索新的皮肤牵张手术方式成为临床的需要。第一部分:皮肤弹性牵张法治疗皮肤缺损的可行性研究目的:探讨自行设计的医用硅胶管与骨圆针组合的皮肤弹性牵张法修复皮肤缺损的可行性。方法:以6只白色家猪为动物实验模型,将每只猪的两侧背部分别制成一处皮肤缺损(每只猪的皮肤缺损位于相同部位,两边对称),创面大小定为12cm×8cm,6只猪共12个创面,其中实验组8个创面(编号1-8),对照组4个创面(编号9-12),实验组创面用自行设计的皮肤弹性牵张法进行治疗,对照组创面仅覆盖碘伏纱布,无菌敷料包扎。术后实验组置于能限制猪活动的特制猪笼,使实验猪的四肢活动受限,每天换药,观察皮缘及受牵张皮肤色泽、毛细血管反应,创面缩小情况及乳胶管的张力,根据以上情况重新调整乳胶管的拉力,对照组术后每天常规换药。结果:实验组创面每日缩小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尤以前3天最为突出,第6天创面即可对合。对照组创面每日缩小面积较小,经统计学处理与实验组创面每日缩小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自行设计的以医用硅胶管与骨圆针组合的皮肤弹性牵张法能够促进皮肤扩张,快速闭合创面。第二部分:皮肤弹性牵张法修复肢体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目的:探讨利用骨圆针与医用乳胶管组合的皮肤弹性牵张法治疗四肢皮肤缺损的可行性,介绍其手术方法,分析其手术适应证、禁忌证以及术后注意事项,本方法的优缺点以及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方法:自2006年12月至2015年2月,采用骨圆针与医用乳胶管组合的皮肤弹性牵张法治疗70例四肢皮肤缺损的患者,其中男49例,女21例,年龄1656岁,平均35岁。皮肤缺损位于足踝部12例,小腿38例,大腿8例,手部8例,肩部4例;创伤后肢体皮肤坏死致皮肤缺损28例,肢体筋膜室高压切开后所致皮肤缺损面积16例,皮瓣远端坏死后所致皮肤缺损8例,皮瓣切取术后供区皮肤缺损10例,糖尿病足皮肤缺损8例;伴有骨折27例,神经及血管损伤15例;感染创面18例;皮肤缺损面积10cm×16cm2cm×3cm。将皮肤缺损的创面清创,然后以两枚骨圆针从分别从切口两侧缘的一端穿入,自另一端穿出,若创缘皮肤不规整将骨圆针截短以多根短骨圆针固定,以无菌乳胶管横向联结相对的两枚骨圆针,收紧乳胶管,使皮肤受到一定的张应力,骨圆针牵拉皮缘相互靠近,观察皮缘毛细血管反应,判断皮缘供血情况,确定皮缘成活不受影响后维持乳胶管张力,打结,无菌敷料覆盖创面,术后应用扩血管及改善微循环药物。根据创面大小及有无感染确定是否应用抗菌素,根据创面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确定使用何种抗菌素,观察皮缘血供情况及乳胶管的张力,及时调整乳胶管的松紧度,敷料有渗透时及时更换敷料。皮缘对合后行皮肤间断缝合术,若创面不能完全消失,创面缩小后可行植皮术。疗效判定标准:治愈:经持续皮肤弹性牵张不需植皮及其它手术处置,最终创面完全闭合;好转:经持续皮肤弹性牵张创面缩小,勿需行皮瓣修复,但仍需行植皮手术;无效:经皮肤弹性牵张一周创面无缩小,仍需行植皮或皮瓣手术修复。结果:完全治愈61例,患者经皮肤牵张后,创面消失,其中36例一次牵张成功,皮缘对合后直接行间断缝合术,10例因创面大、牵张时间长或因感染出现骨圆针从皮缘处切穿皮肤脱落,再次给予穿针继续牵张,最终创面消失,行皮肤间断缝合或皮缘换药愈合。好转7例,使本需行皮瓣手术方能治愈的创面经皮肤弹性牵张后创面缩小,采用植皮手术治愈。无效2例,创面无明显缩小,仍需行植皮或皮瓣转移手术修复。有效率达97.1%,随访614月,创面无复发,无渗出,扩张后的皮肤无臃肿,毛发生长正常,触痛觉正常,外伤所致的皮肤缺损扩张的皮肤色泽同正常皮肤,弹性良好,因血管病变等原因所致的皮肤缺损扩张的皮肤在早期色泽较深,经3个月至半年不等的时间皮肤颜色逐渐同周围皮肤色泽,弹性稍差。结论:利用骨圆针与医用乳胶管组合的皮肤弹性牵张法可使皮肤得到扩张,能达到消除创面或使创面面积减小的目的,是治疗四肢皮肤缺损的有效手术方法,根据手术适应证选择合适的治疗对象,术后的观察与处理同样需重视,采用此手术方法,可使具备手术适应证的骨外露创面避免采用皮瓣移植这一复杂手术,使创面面积减小或完全闭合,避免植皮手术或减少取皮的面积,避免患者其它部位的损伤或本已受伤较重的肢体因需皮瓣移植手术进一步损伤。第三部分:皮肤弹性牵张法修复肢体皮肤缺损的力学研究目的:研究皮肤弹性牵张法牵张皮肤时作用于每单位长度皮肤上力的大小及每条硅胶管上力大小,为皮肤弹性牵张法确定安全牵拉力的参考值。方法:自2006年12月至2015年2月,在应用皮肤弹性牵张法的患者中选取10位患者,按接受手术顺序依次排序(1,2,3……10),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1855岁,平均34岁。皮肤缺损均位于小腿,缺损面积3cm×2cm12cm×8cm,伴胫腓骨骨折7例,5例行外固定架固定,2例行钢板内固定,均不伴下肢主要血管损伤。于受伤后当天至一周内开始行皮肤弹性牵张术。在平行于患者皮肤缺损区域纵轴的长边,距离皮缘1.5cm处,自一端至另一端穿入1枚骨圆针,骨圆针位于靠近皮下组织的真皮层内,于相对侧置入另一枚骨圆针,然后以医用乳胶管分别穿过两枚骨圆针。长边皮缘长度3cm6cm时于长边皮缘中点穿过一条乳胶管,皮缘长度6cm9cm时平均穿过两条乳胶管,皮缘长度9cm12cm时平均穿过三条乳胶管,分别拉紧乳胶管,拉紧前在皮缘中点距离皮肤边缘2cm处标记皮肤测温点,以电子皮温计(北京恒奥德仪器仪表有限公司)测量牵拉前皮肤温度。先给予较大拉力,观察靠近骨圆针处皮肤毛细血管反应时间较周边皮肤明显延长或毛细血管无充盈时给予临时打结,然后逐一减小乳胶管牵拉力,观察毛细血管反应时间并测定皮肤温度。将已消毒的拉力仪挂钩钩于一侧骨圆针中点,固定对侧骨圆针,拉力仪牵拉骨圆针至乳胶管完全松弛时读取测量值即为皮肤所受到乳胶管的牵拉力。牵拉力除以乳胶管的条数即为每条乳胶管的拉力,牵拉力除以皮缘长度(cm)即为每单位长度皮肤上所受到的牵拉力。结果:10例患者平均每单位长度(cm)皮肤所受的牵拉力为1.11±0.22Kg,平均每个乳胶管所受牵拉力为4.18±0.38Kg。结论:应用皮肤弹性牵张法牵拉皮肤时每单位长度皮缘上所承受拉力的适宜数值为1.11±0.22Kg/cm,平均每个乳胶管所受牵拉力为4.18±0.38Kg。

殷耀斌,钟文耀,杨辰,童德迪,武竞衡,田光磊[7](2015)在《负压封闭引流应用于保肢患者创面引流量的相关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于保肢患者创面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探讨术后引流量的相关规律。方法 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63例四肢外伤合并主干动脉损伤患者(上肢亚组38例,下肢亚组25例)接受血管修复后残留创面无法一期关闭,应用VSD对创面临时覆盖。另有38例骨筋膜室综合征(无并发主干动脉损伤,上肢亚组16例,下肢亚组22例)患者,切开减张创面应用VSD临时覆盖。估算创面大小并记录VSD引流量。对比2组病例应用VSD术后7天内单位面积VSD引流量并加以对比。结果对于主干动脉损伤组,术后17天单位面积平均引流量(单位:ml/cm2)分别:上肢亚组:1.50,1.48,1.35,1.09,0.97,0.86,0.94;下肢亚组:1.25,0.83,0.65,0.74,0.59,0.47,0.42;而骨筋膜室综合征组,术后17天单位面积平均引流量(单位:ml/cm2)分别是:上肢亚组:1.21,0.92,0.60,0.47,0.42,0.33,0.26;下肢亚组:0.55,0.58,0.40,0.37,0.25,0.24,0.26。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血管损伤组术后单位面积平均引流量在上肢亚组及下肢亚组均多于骨筋膜室综合征组相应亚组,但仅在上肢亚组术后27天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同组内相应亚组对比,上肢亚组单位面积平均引流量多于下肢亚组,但仅在血管损伤组术后第27天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保肢患者创面应用VSD后创面引流量大,须密切监测。

辛庆峰[8](2015)在《封闭负压引流术在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术中应用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封闭负压引流术(VSD)在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51例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我院收治的12例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确诊为骨筋膜室综合征后均急诊行切开减压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切开减压术后采取传统换药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创面采用聚维酮碘浸泡及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后,采用VSD进行持续负压吸引。两组患者均根据骨折不同部位采取外固定支架固定、石膏固定、克氏针内固定或钢板内固定;术后均配合抗生素预防性抗感染治疗,根据患者创面情况,直接缝合伤口或植皮、皮瓣修复创面。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恢复及创面缝合情况,并随访患者1年,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中有2例(4%)患者发生创面感染,再经两次清创及更换两次负压引流后治愈;对照组中有3例(25%)患者发生感染,观察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肝肾功能衰竭。观察组术后创面植皮率为24%,对照组植皮率为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患者1年,观察患者术后切口恢复良好,未出现肌肉挛缩及骨不连等并发症,对照组有1例患者(8%)减压创面大量瘢痕增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肿胀消退时间、伤口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及换药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VSD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可缩短治疗时间,降低感染风险,减少抗生素的应用,减轻患者身心痛苦,减轻医护人员工作负荷,且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王衍彪,刘立峰,曹学成,周振宇,周伟杰[9](2015)在《儿童手部骨筋膜室综合征治疗体会》文中研究指明儿童手部闭合性掌骨多发骨折是由于直接暴力所致的严重损伤,该损伤常并发手部骨筋膜室综合征,骨筋膜室综合征(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OCS)指常发生在四肢,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征候群。由于儿童患者具有症状隐蔽性、不典型性,得不到及时治疗者肌肉神经将出现不可逆损伤,甚至截肢,应引起骨科临床工作者的

袁民,韩国章,王伟,申光华,官丕财[10](2015)在《闭合性损伤合并手部骨筋膜室综合征16例诊治体会》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手部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手部闭合性损伤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16例,早期无水泡或少量水泡形成者手背侧采用网状切口,纵向切开深筋膜,清除血肿。合并掌骨骨折和在大量水泡形成者采用手背、手掌侧大切口。合并腕骨骨折脱位且损伤重肿胀明显者,选择掌侧沿鱼际纹切口,纵向切开腕横韧带及掌腱膜,清除血肿,松解正中神经。结果:单纯切开减压6例,切开减压同时掌骨骨折内固定8例,切开减压同时腕骨骨折复位内固定2例。8周后拍片见骨折愈合均良好,无移位情况。随访324个月,平均8个月。感觉活动正常14例,手指感觉麻木1例为受伤至手术时间16小时患者,但活动无明显障碍。明显手指麻木1例为受伤至手术时间25小时患者,内在肌挛缩,爪形手畸形。结论:早期诊断、早期切开减压是治疗手部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最有效方法。

二、手部骨筋膜室综合征1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手部骨筋膜室综合征12例(论文提纲范文)

(1)手术时机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临床疗效影响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资料
        2.1.1 病例来源
        2.1.2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2.1.3 病例一般资料
    2.2 分组依据
    2.3 数据采集
    2.4 术前准备
    2.5 手术方式
        2.5.1 闭合复位经皮穿针
        2.5.2 切开复位经皮穿针
    2.6 术后处理及注意事项
    2.7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不同手术时机下各组的一般临床资料
    3.2 不同手术时机下各组的闭合复位率与切开复位率
    3.3 不同手术时机下各组的手术时间
    3.4 不同手术时机下各组的住院时间
    3.5 不同手术时机下各组的骨折愈合时间
    3.6 不同手术时机下各组的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
    3.7 不同手术时机下各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第4章 讨论
    4.1 关于手术时机的争议
    4.2 不同手术时机对手术方式及其临床疗效的影响
        4.2.1 不同手术时机对闭合复位率的影响
        4.2.2 不同手术时机对闭合复位手术时间的影响
        4.2.3 不同手术时机对住院时间的影响
        4.2.4 不同手术时机对并发症的影响
第5章 结论
第6章 典型病例
参考文献
综述 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现状及热点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多个网状小切口切开减压治疗毒蛇咬伤导致的儿童早期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诊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医用几丁糖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资料
        1.1.2 诊断标椎
        1.1.3 纳入标椎
        1.1.4 排除标椎
    1.2 手术治疗
        1.2.1 术前准备
        1.2.2 单一VSD治疗
        1.2.3 VSD联合医用几丁糖治疗
        1.2.4 术后护理
    1.3 观察指标及统计分析
        1.3.1 观察指标
        1.3.2 统计分析
    1.4 结果
        1.4.1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
        1.4.2 两组治疗效果分析
    1.5 讨论
        1.5.1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病情观察
        1.5.2 ICP的测量方法
        1.5.3 生化检测及其他辅助检查
        1.5.4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
        1.5.5 VSD在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中的应用、原理及优缺点
        1.5.6 医用几丁糖的历史及临床应用
        1.5.7 VSD的联合治疗
    1.6 结论
    1.7 不足及解决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2.1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病因、病理生理及细胞反应
        2.1.1 病因
        2.1.2 病理生理
        2.1.3 细胞反应
    2.2 诊断
    2.3 VSD的背景及在临床应用中的最佳压力设定值
    2.4 VSD的应用
    2.5 医用几丁糖特性
        2.5.1 抗氧化活性
        2.5.2 抗炎作用
        2.5.3 抗菌效果
        2.5.4 免疫刺激和抗癌作用
        2.5.5 药物输送系统中的应用
    2.6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知情同意书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4)手外伤后继发骨-筋膜室综合征医疗损害鉴定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案例
    1.1 简要案情
    1.2 病例资料摘录
    1.3 法医学检查
    1.4 鉴定意见
2 讨论
    2.1 关于手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2.2 关于医疗过错
    2.3 医疗过错的原因力
    2.4 医疗过错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5)手部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早期诊断
    1.3 治疗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6)皮肤弹性牵张法修复肢体皮肤缺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意义及现状
        四肢皮肤缺损的原因
        四肢皮肤缺损的治疗方法
        皮肤牵张术的研究及应用
    现阶段研究存在的问题
    研究贡献与创新
    论文结构安排
第一部分 皮肤弹性牵张法治疗皮肤缺损的可行性研究
    1.1 引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实验材料
        1.2.2 动物选择及分组
        1.2.3 皮肤缺损模型制作
        1.2.4 治疗方法
        1.2.5 观察测量及统计分析
    1.3 结果
        1.3.1 创面闭合情况
        1.3.2 创面减小情况对比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部分 皮肤弹性牵张法修复肢体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
    2.1 皮肤弹性牵张法治疗四肢创伤性皮肤缺损
        2.1.1 引言
        2.1.2 材料与方法
        2.1.2.1 一般资料
        2.1.2.2 手术方法
        2.1.2.3 术后处理
        2.1.3 结果
        2.1.4 典型病例
        2.1.5 讨论
        2.1.6 结论
    2.2 皮肤弹性牵张法闭合小腿骨筋膜室高压减张切口
        2.2.1 引言
        2.2.2 材料与方法
        2.2.2.1 一般资料
        2.2.2.2 手术方法
        2.2.2.3 术后处理
        2.2.3 结果
        2.2.4 典型病例
        2.2.5 讨论
        2.2.6 结论
    2.3 皮肤弹性牵张法修复四肢皮瓣供区创面
        2.3.1 引言
        2.3.2 材料与方法
        2.3.2.1 一般资料
        2.3.2.2 手术方法
        2.3.2.3 术后处理
        2.3.3 结果
        2.3.4 典型病例
        2.3.5 讨论
        2.3.6 结论
    2.4 皮肤弹性牵张法修复皮瓣远端坏死
        2.4.1 引言
        2.4.2 材料与方法
        2.4.2.1 一般资料
        2.4.2.2 手术方法
        2.4.2.3 术后处理
        2.4.3 结果
        2.4.4 典型病例
        2.4.5 讨论
        2.4.6 结论
    2.5 皮肤弹性牵张法修复糖尿病足皮肤缺损
        2.5.1 引言
        2.5.2 材料与方法
        2.5.2.1 一般资料
        2.5.2.2 手术方法
        2.5.2.3 术后处理
        2.5.3 结果
        2.5.4 典型病例
        2.5.5 讨论
        2.5.6 结论
第三部分 皮肤弹性牵张法修复肢体皮肤缺损的力学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一般资料
        3.2.2 手术方法
        3.2.3 测量
    3.3 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第四部分 总结及未来工作展望
    4.1 工作总结
        4.1.1 皮肤弹性牵张法治疗皮肤缺损的机理
        4.1.2 皮肤弹性牵张术的优点
        4.1.3 皮肤弹性牵张术的适应证
        4.1.4 皮肤弹性牵张术的注意事项
        4.1.5 将单位长度皮缘受到的牵张力给予量化
        4.1.6 结论
    4.2 不足及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7)负压封闭引流应用于保肢患者创面引流量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手术材料
    三、手术方法
    四、术后处理
    五、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治疗结果
    二、统计学结果
讨论
    一、创面负压引流量的影响因素
    二、本研究的意义
    三、本研究的不足

(8)封闭负压引流术在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术中应用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手术方法
    1.3观察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儿童手部骨筋膜室综合征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儿童手部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特点
    3.2儿童手部骨筋膜室症切开减压
    3.3 骨折及切口的处理

(10)闭合性损伤合并手部骨筋膜室综合征16例诊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2 讨论
    2.1 手部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特点
    2.2 提高认识力争早诊断早治疗
    2.3 手术方式的选择

四、手部骨筋膜室综合征1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手术时机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临床疗效影响的分析[D]. 刘宇. 山东大学, 2021(09)
  • [2]多个网状小切口切开减压治疗毒蛇咬伤导致的儿童早期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D]. 袁小伟.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医用几丁糖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帅.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4]手外伤后继发骨-筋膜室综合征医疗损害鉴定1例[J]. 郭淼. 中国司法鉴定, 2019(05)
  • [5]手部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效果[J]. 李玉福.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95)
  • [6]皮肤弹性牵张法修复肢体皮肤缺损[D]. 倪国骅. 郑州大学, 2016(03)
  • [7]负压封闭引流应用于保肢患者创面引流量的相关研究[J]. 殷耀斌,钟文耀,杨辰,童德迪,武竞衡,田光磊.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15(12)
  • [8]封闭负压引流术在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术中应用观察[J]. 辛庆峰. 临床军医杂志, 2015(12)
  • [9]儿童手部骨筋膜室综合征治疗体会[J]. 王衍彪,刘立峰,曹学成,周振宇,周伟杰. 实用医药杂志, 2015(08)
  • [10]闭合性损伤合并手部骨筋膜室综合征16例诊治体会[J]. 袁民,韩国章,王伟,申光华,官丕财. 交通医学, 2015(01)

标签:;  ;  ;  

手室综合征十二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