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理想是什么?

他们的理想是什么?

一、他们的理想是什么?(论文文献综述)

刘西华[1](2013)在《“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 ——以S大学为例》文中认为"90后”已成为当代在校大学生的主体,并受到了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关注。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90后”大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生活的时代背景、接受的思想引导与以往大学生相比有着显著的差别,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文化认同、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碰撞空前激烈,因而在理想信念方面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理想信念体现了一个人的向往与追求,只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让他们在前行的道路上永不迷失方向,激励他们不断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及创造性,向既定的目标奋进。当前"90后”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及取向,部分"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只有充分把握当代"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深入揭示其理想信念的影响因素,探究目前理想信念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揭示其所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政策建议,完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体系,更好地对"90后”大学生加以引导,才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本研究以S大学在校“90后”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一名一线辅导员的角度出发,结合"90后”大学生群体的自我认知视角,运用量表分析、问卷调查以及质性研究等实证研究手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借鉴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当前在校"90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现状,目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从调查量表和调查问卷两方面揭示了"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群体特征,并结合质性研究分析了影响其理想信念的个体、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不足提出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呈现明显的时代特征。整体上,“90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表现出积极向上的趋势,可以顺应时代要求,做到个人成长与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相契合,能够胸怀天下,注重自我修养的提高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懂得知恩图报;然而"90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正面临着全球化、社会转型、思想转变、体制创新等带来的诸多挑战和冲击,从研究的各个层面也反映出“90后”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理想信念缺失的现象,与以往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表现出功利化、现实化、物质化和自我化的特点,强调追求个人享受以及个人舒适等,并且这些问题正变得越来越突出。目前我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师资队伍方面还存在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为此,本文在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两方面结果互相印证的基础上,明确了学校教育在"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并系统分析了个体自我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引导教育等其他教育方式在“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补充作用,揭示了"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出现的新特征,分析了影响"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相关因素,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存在的不足,结合国内外理想信念研究成果,探讨了对"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和原则,并以具体的实证研究结果为依据,提出了"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思路和途径。论文创新性地将质性研究引入到"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问题研究中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深入分析了“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究了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及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的政策建议,丰富了"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研究理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并为"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和工作思路,有助于加强我国当前“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本文的研究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论文导言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分析了开展"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问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并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关于理想信念方面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介绍了国内外"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及教育研究现状,为后续研究奠定坚实基础;最后说明了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创新和不足之处。论文第一章对"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一般理论进行了分析。首先对相关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总结了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90后”大学生概念的界定,重新对"90后”大学生进行了定义,并从成长环境入手介绍了其与以往时代大学生的不同之处;随后对理想信念概念进行了辨析,分析了理想、信念的含义、特征与分类以及理想、信念的辩证关系,并逐步深入到“理想信念”这一综合性概念的提出;最后阐述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概念以及重要性;而后对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着重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想观及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并介绍了论文研究中借鉴的教育心理学理论,这些理论对分析和理解"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和理想信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探讨了理想信念对大学生发展的动力作用、指引作用、净化作用和凝聚作用,并系统阐述了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论文第二章是对"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的实证考察。首先介绍了调查量表、调查问卷及质性研究等实证研究的具体实施过程;随后,结合调查量表、调查问卷及质性研究结果归纳出了"90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现状及其特征。通过调查研究我获得了122个关于理想信念阐述的变量列,并以此制作调查量表对"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进行了调查,从定性的角度归纳了"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一些基本现状,如鲜明的时代性、直接的现实性等,又对调查量表进行了定量分析。结合辨别力评分结果将"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分为两组即共识性高组及共识性低组,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初步得出了"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典型特征,对调查问卷和质性研究的结果相互印证,总结出了"90后”大学生在道德理想信念、职业理想信念、生活理想信念、社会理想信念四个方面的现状及特征。论文第三章阐述了当前"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及影响因素。首先系统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教育理念不断丰富但还缺乏先进性;教育内容不断充实但缺乏实效性;教育方法不断改进但创新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不断加强但仍需进一步调整结构等。然后从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四个层面阐述了"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影响因素。个体的自我教育影响因素方面,分析了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及生活经历对其理想信念建立的影响;在家庭教育因素方面,分析了家庭成员及家庭背景对其理想信念形成的影响;对学校教育因素的分析中,重点阐述了学校经历、师长引导和课程学习三个方面的影响作用;从经济全球化、科技的发展、改革开放的实践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四个方面对影响"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社会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论文第四章进行了"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策的探讨。对"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和教育原则进行了剖析,提出进行"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知识传授与思想引导紧密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促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互协调、继承借鉴与发展创新共同引导四大原则;最后结合研究发现,指出从提升个体素质、完善家庭环境、优化学校教育、发挥构建和谐社会伟大实践的引导作用等方面来进一步完善"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体系,建设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以及个体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引导的补充作用,帮助"90后”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使其坚定社会主义伟大理想,并能结合社会及国家需要,形成顺应时代发展、符合当前社会本质的伟大理想信念。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把握"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呈现的新特点并能够从理论和实践出发对其影响因素展开科学系统地分析,针对当前"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探索完善的途径,这是一个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90后”大学生应当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以正确的立场、光荣的使命感及社会责任感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合格的祖国未来建设者与接班人。

贺敬雯[2](2014)在《教师愿景与教师发展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富勒(Fuller F.)以关注为切入点考察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特征,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研究便拉开序幕。综合审视已有研究,尽管研究者视角纷呈,但大多数教师发展过程研究多偏向于对教师实际经历的或表现出的发展情形的描述,并且通常从被动、消极的一面出发,如:不同阶段教师遇到的问题、关注的问题、专业能力及表现、教师工作态度及需求、教师外显行为与自我反思等。然而,从“负”面问题出发,并不能全面的反映教师发展的特征,尤其未能充分体现教师在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性。进入21世纪之后,教师主体地位得到彰显,并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教师在发展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是影响教师持续、有效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选择什么样的表征方式更能从主动、积极的一面探索教师发展过程,并更能够体现教师发展中的主体性呢?已有研究表明教师愿景关涉教师发展的意愿、动力以及发展方向。因此,本研究选择以愿景为表征,从主动、积极的视角探索不同生涯阶段教师的发展规律,并且在此基础上,对教师愿景与教师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为了理清教师愿景与教师发展之间的关系,主要从两个角度入手来研究:一是看自然发展中的教师,看他们的教师愿景有何变化;二是看专业发展中的教师,看他们的教师愿景有何不同。因此,本研究采取纵向和横向两种路径:(1)纵向路径:分析不同生涯阶段教师愿景的特征,探寻教师愿景与教师生涯发展之间的关系;(2)横向路径:比较普通教师与优秀教师愿景特征的差异,从横向探寻教师愿景与教师发展之间的关系;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本研究在质化研究范式下,选择了吉林省长春市四所初级中学,依据事先划分好的教师生涯阶段,采用目的性抽样的方式,对不同生涯阶段的教师进行抽样,共抽取32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另外,为了将普通教师与优秀教师的愿景进行比较,在抽样时对每个生涯阶段有针对性的抽取了部分优秀教师,并通过深度访谈的方法搜集数据,共获得访谈资料25万字。访谈提纲的设计主要是基于研究所建构的分析框架对数据进行了编码、归类和分析。主要发现如下:1.教师在不同生涯阶段的愿景的特征不同;2.在同一生涯阶段,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愿景主要体现为类型差异;3.从愿景的构建时机来看,教师愿景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大致相同,都为工作第一年,第三年至工作第七年以及第十年左右;4.教师的自我愿景、教学愿景以及学生发展愿景分别构成不同生涯时期影响教师发展的主要因子;5.焦点清晰、范围宽广、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呈现“远”特征的愿景可能更利于促进教师发展;

张慧[3](2019)在《习近平青年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年是时代的先锋,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赢得青年,就赢得了祖国的未来,赢得了民族的希望。无论是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始终关心青年的成长成才,始终把青年问题作为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不仅是青年成长的关键,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力量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党关爱青年的优良传统,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阐述青年问题,关心青年、信任青年、依靠青年,号召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号召广大青年在实干中增长才干,增长见识,逐步形成了理论化、系统化的习近平青年观。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习近平青年观,对于丰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关于青年论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对于指导当代中国青年的成长成才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第一章,绪论。主要从选题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论文的难点与创新之处这四大方面对习近平青年观的相关理论工作进行梳理,为深入研究习近平青年观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章,习近平青年观概述。本章从习近平青年观的相关概念、习近平青年观的位置、习近平青年观的特征这三大方面进行系统论述,为习近平青年观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章,习近平青年观的发展历程。本章从青年观发展的奠基期、青年观发展的雏形期、青年观发展的完善期这三方面对习近平青年观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系统论述,系统整理出习近平青年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第四章,习近平青年观的理论渊源与现实依据。分别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的青年观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青年观理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年观理论这三大方面来探究习近平青年观的理论渊源;分别从瞬息万变的时代背景、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当代青年的现实反思这三方面来为习近平青年观提供现实依据。第五章,习近平青年观的主要内容。本章从以下四方面对习近平青年观的主要内容进行论述,即:青年为本的观点和情怀、青年的成长与成才、青年的教育与培养、青年的组织与领导。通过此章的论述分析,让广大青年更加明确习近平青年观的主要内容,为指导青年工作提供根本遵循,为阐述习近平青年观的价值意蕴做准备。第六章,习近平青年观的当代价值意蕴。主要从助力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引发全社会对青年培养的重视、指导群团组织有效开展青年工作、促进广大青年自我修养的完善这四方面来分析习近平青年观的价值意蕴,为促进青年的健康成长指明方向,为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提供根本指导,同时也能够深化青年理论工作的研究。

张琳[4](2019)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文中提出随着2017版最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颁布,基础教育进入了核心素养导向的新阶段,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人类也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进行了信息时代的新阶段——智能时代。信息技术具有潜力支持教育教学变革,改变目前基础教育阶段以知识传递为主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对于信息技术,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师范生比作为数字移民的大部分在职教师有更强烈的认同感。若师范大学能有效地促进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当代师范生便能成为未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推动者与催化剂。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五大问题:(1)为了促进未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师范生需要相应地具备什么样的信息化教学能力?(2)目前师范大学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哪些模式?在不同的培养模式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培养成效如何,是否能够胜任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3)在师范大学不同的培养模式下,哪些因素促进了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又有哪些阻碍因素?(4)在顶层设计、中层管理与课程实施中哪些策略发生了作用?哪些策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5)如何综合各个层面利益主体的力量,系统性地实现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常态化发展?本研究在研制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产出结构的基础上,指向2017新课标的核心素养内涵,结合国内外已有的标准,制定了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目标框架;以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结构为框架,从复杂系统的视角出发对基于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培养模式、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模式与多方协同的综合培养模式三种不同培养模式的三所师范大学做了个案研究,以量化与质化的方法对三所师范大学的政策文本进行分析,以深度访谈各方利益主体、多元数据相互佐证的方法,对于三个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系统的现状做了研究,分析了各个系统内各方利益主体的信息化教学意愿、行为与影响因素,剖析了三种模式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源,总结了三种模式的合理性、局限性及其适用的情境。在此基础上,对于三个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了在三个案例中各个层面被证明有效的培养策略,从而形成了师范大学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系统性培养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未来教师通过信息化教学促进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能力,其能力结构需要突出核心素养的指向。本研究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产出结构中融于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突出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的核心素养导向;在整合学科知识的教学法(TPACK)框架中融入了核心素养因子,形成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法(TPACCK)框架,作为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结构,突出了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与课程的相关性,为师范大学设置培养路径指明方向。第二、个案研究中的三所师范大学的三种培养模式都有其合理性与局限性,其有效性有赖于师范大学系统内部具体的情境。自上而下基于通用信息化课程的培养模式在课程授课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为符合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时,能够促进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反之就会失效;自下而上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的培养模式有赖于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示范,如果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意愿不强、能力欠缺,那么这种模式也就失去了动力源;多方协同综合培养的模式因其多元的动力源而相对存在一定的优势,如果动力源均产生预期的效果,那么这种模式便兼具前两种模式的优势,使得师范生既能在课程学习中获得系统性的信息化教学知识,又能在教师示范与实践活动中获得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但是这种模式依然存在教师信息化教学实施与示范均不符合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而导致模式失效的风险。第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有赖于师范大学系统内各方利益主体在顶层设计、中层管理、课程实施三个层面采用合适的培养策略共同推进。顶层设计的整体策略是设置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多元化培养路径,并通过各种措施促进多元化发展路径中的利益主体形成共同愿景,为各方利益主体促进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院系管理层面要发挥其中层的变革领导,通过人员支持、文化支持、设备支持等保障措施来加强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建设,从而为师范生提供优质的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支持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从而为师范生提供丰富优质的信息化教学体验。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师在课程目标定位上要注重技术支持教学的导向以及核心素养的指向,重点发展师范生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解决教学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师还应注重课程与学科以及学科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在系统中多方利益主体协同推动之下,师范生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才能获得常态化发展。

吴林龙[5](2015)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代中国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目前研究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多,研究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少,而缺少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视域下对这项实践活动的对象开展本体性、根源性、发展性、阶段性和规律性的深入系统研究。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进行立体、多维、动态和带有经验支持性的研究,可以助益于加强和改进整体视域中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丰富完和善整体视域中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乃至学科建设。本文除导论和结语外,主体内容由七章构成。第一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意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人,而不是人的思想品德或人的思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求学的人,从层次上主要包括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发展的人,从元素上涉及到生理、心理、需要、行为和问题的形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历史上就存在的人,自奴隶社会开始经历不同的社会构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主要对象、关键对象和重点对象。中国古代思想家、西方古代思想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直接或间接波及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理解。第二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生理。生理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本体的前提性元素,是与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或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相关的生理,主要涉及到大脑及发育、腺体激素及发育、骨骼肌肉及发育、心脏血管及发育、肺生理及发育、第二性征及发育。以生命原始发生和人类起源的思考为视角可以为理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生理提供宽广的视域。不论是从尊重自然的角度,还是从敬畏生命的角度,抑或尊重人类的角度,都要尊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生理及发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生理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表现,整体上呈现出自然过程性和对意识影响性的发展特点。第三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心理。心理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本体的基础性元素,是基于个体思想品德或世界观、人生观进和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需要,对心理学意义上心理的一种重新整合,主要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以及贯穿其中的注意。凸显想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成长发展乃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是从心理原始进化视角得出的重要结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心理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表现,从内容上表现为从具体形象性到抽象逻辑性的发展,从形成方式上表为从无意识性到有意识性的发展。第四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需要。需要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本体的核心性和动力性元素,本质上是思想意识的欲求状态,反映的是对自我、他人、社会、国家等层面某些特定事物的倾向性和敏感性,体现的是对自我、他人、社会、国家等层面的特定事物的投入和摄取状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需要不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也不是成人的需要,而是他们自己的需要。这种需要具有价值发生、理想形成、情感体验、人格发育、行为发动的功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需要是通过生命遗传机制获取自然进化积淀的需要机能的基础上受到社会同化并通过个体实现出来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不同学段有不同的主导需要,从内容上表现为从个体重心到社会重心的发展,从形成方式上经历自在表达到自觉形成的发展。第五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行为。行为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本体的关键性和表现性元素,是指个体协调关于自我、他人、国家和社会等关系及其中特定事物的现实活动。观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行为就要到个体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去观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行为具有承载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习惯养成和创新创造的作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行为植根于环境的交互作用、需要的驱动转化和认知力量的调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行为在不同学段具有不同的特点,从内容上表现出从行为动作到行为实践的发展,从形成方式表现为从依从立场到整合立场的发展。第六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问题。问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本体的伴随性元素,是指个体处理关于自我、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及其中特定事物而表现出的自身成长发展的困境或与国家和社会要求的差距。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问题的来源,从形成意义上,是在个体成长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个体成长发展与社会实际的相互影响中形成的;从建构意义上,是国家作为社会的支配力量运用社会主流价值进行的权威话语建构,是国家和社会的要求与个体成长发展状况的相互比较中建构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不同学段有不同的典型问题,从内容表现出从社会差距向自我困惑的演进,从呈现背景上看表现从适应背景到成材背景的变换。第七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转换。发展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根据个体的原初成长发展,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来辩证重构个体的成长发展,从而使个体形成新的成长发展内容和态势。当代中国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是一种发展教育,即是一种以个体原初成长发展为基点,以个体主动成长发展为过程和核心,以个体全面成长发展为归宿的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是实现从模塑式到发展式转换。这涉及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者、目标、内容和方法等相关层面的调整。

王海霞[6](2019)在《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保证、价值引领和精神支撑;它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结晶和升华,为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坚实的实践基础。首先,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理论、马列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理论以及我国历代党的领导人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精髓要义,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其次,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是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经验教训和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实践经验、科学回答为什么加强和怎样加强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等实践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解决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教育问题、探求意识形态教育规律的过程中,对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原则、方针、内容、途径、方法等进行客观认识和安排部署的理论成果,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习近平作为主要创立者,对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形成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指出,意识形态教育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维护党和国家政治稳定大局的根本要求,具有固本铸魂的重要作用;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目标,习近平强调,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教育根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还针对党员干部、学生、农民、军人等不同人群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意识形态教育具体目标;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任务,习近平提出,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并提出“四个讲清楚”、“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坚定“四个自信”等意识形态教育具体任务;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方针,习近平提出,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方针是四个“服务”,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原则,习近平主要提出了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坚持以正面宣传教育为主、坚守意识形态教育阵地、遵循意识形态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注重实效等原则。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习近平认为,意识形态教育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党史国史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方法,习近平倡导并使用了宣传教育法、舆论斗争法、辩证分析法、示范警示法、滴水穿石法等;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途径,习近平主要从宣传教育、制度建设、教育队伍建设、重要支撑构筑等方面阐述了意识形态教育的途径,在宣传教育方面,他主张正面宣传教育和舆论斗争相结合、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集中教育和经常性教育相结合、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教育和分层分类教育相结合、教育“软约束”和制度“硬措施”相结合等,在制度建设方面,他主张建立健全宣传教育体制机制、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制度、意识形态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意识形态教育相关法规等,在教育队伍建设方面,他主张选拔和任用优秀教育人才、加强教育队伍培训和管理、增强教育者自我教育能力、加大对教育者的考核激励力度等,在重要支撑构筑方面,他分别从话语支撑、理论支撑、文艺支撑、环境支撑等方面构建起了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支撑体系。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具有丰富意蕴、重要价值和鲜明特征。首先,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蕴含丰富的哲学意蕴,体现了深邃的哲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并主张寓言于教,在形象生动的话语隐喻中彰显意识形态教育功能;其次,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重要价值,在理论方面,它继承了中国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理论,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理论,在实践方面,它为促进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提供行动指南,为解决意识形态教育问题提供科学方法,为意识形态教育理论创新提供方向指引;最后,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尤其是唯物辩证法贯穿始终,使其显示出独特而辩证的特征,实现了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整体性和针对性的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孙建青[7](2014)在《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面对世界多元走势下文化多元、价值观多元的发展,如何有效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工作之一。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是对理想、信仰、信念、道德、精神、品质、人格、人生目标等主要特征的反映,教育目标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时代发展所需要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依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功能,全方位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引领,能帮助大学生积极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侵蚀和错误思潮的影响,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求我们积极培育和塑造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当前,大国博弈已经进入以核心价值观为支点的时代。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新时期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社会稳定发展的要求,能否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帮助、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问题,也关系到大学生成长的根本问题。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发展回顾,我们可以梳理、总结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做法和经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的价值观教育方法在不断创新,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把握保证了价值观教育的有序开展,高校师资队伍不断优化、教育形式不断创新,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得到继承和发扬等,都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经验做法。当然,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存在着突出的问题。没有向学生提供简单明了、易学易记的核心价值观内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教育方式还没有完全适应教育空间的变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素质有待提高等都是阻碍核心价值观教育发展的因素。究其原因,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滞后、当代社会存在的多样社会思潮、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发展都有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社会道德问题和错误的社会价值导向等都是大学生错误的价值观产生的诱因。通过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发展回顾和存在问题分析,我们试图从问题着手,解决问题,推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分析、总结国外部分先进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特点,可以对我国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借鉴和建议。国外很多国家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启动早于我国,并且经历了很多变革,有一些成功的基本经验,像政府重视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视学科教学中贯穿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视本国传统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重视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重视发挥社会和家庭的作用,实现全员育人,尊重学生主体、鼓励主动参与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理念和方法。科学凝炼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是做好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前提。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要重点体现两个层面:一是理想目标,包括政治、思想、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内容;二是生活目标,包括成才、个人发展、基本素质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凝炼的基本原则、基本理论的分析,我们认为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既要体现中华民族特色,具备时代精神,有统一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涵盖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艰苦奋斗精神,又要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可以将其概括为“爱国爱党,自强自立,重德守信,求真向善。”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是适应大学生群体发展需求,体现大学生价值理想、价值追求的共识性观点,立足于现实又统领于未来,居于大学生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就要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定位和概括,并提出教育方法、思路和举措。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包括理想信念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美德教育等主要内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既要坚持抓住主渠道,发挥正面教育的有效方法,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校园文化、实践教育、榜样教育等,又要关注价值教育,将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精神教育、人格教育等方面的内容纳入价值教育的范畴,开展文化价值教育、情感价值教育、生命价值教育、审美价值教育等一系列以具体载体为基础的价值教育活动,发挥价值观教育的综合性作用。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和培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塑造是我们近期的重要工作和任务。要深刻挖掘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核和精神实质,找准结合的切入点,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另外,还要重视隐性教育的潜在作用、使群体教育与个体教育互为补充、加强全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自我建构引导,多管齐下,共同推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自发与自觉。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的素质是影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这里的主体不惟单指老师或学生,两个主体都关系到教育的实效性。论文主要以受教主体——学生作为主体素质提升的研究对象,一方面是因为作者的身份特征,更致力于对学生的研究和探讨;另一方面作者还是认为学生素质的形成和提高是更能显而易见的效果形式,因为论文探讨的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象和主体也是大学生,老师虽然也是主体,但老师、资源、环境等都是外力,外力终归只是推动力,能否实现核心价值观的成功塑造需要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和自我价值建构。一定的教育方式需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交往等,在自我建构中转化为学生的个性素质。因此,针对大学生主体素质提升的要求,论文提出六点建议:建立“以人为本”的新型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主体需求;帮助大学生提升价值意识,提高价值选择的主体性和规范性;引导大学生在社会价值实现和自我价值发展中保持好张力和平衡;在学科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终身学习的理念服务;加强校园文化的主流导向,做好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塑造和发展;搭建实践平台,提高主体的创新能力。大学教育仅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个主要渠道,大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形成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论文主要以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要议题来探讨、研究,而真正意义上的“全员育人”应该是全体社会成员联动参与,共同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希望会有更多的人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一课题。

陈庭奉(Tran Dinh Phung)[8](2015)在《当代越南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成效如何都与越南共产党的政治使命、国家与民族的前途、越南当代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有直接关系。坚定社会主义的民族独立、实现越南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实现民主、公平、文明被确定为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最基本的内容。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历史的责任和人民的重托。但是,当代越南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独立、自由、有足够条件使得充分地发展自己才能的国家,他们没有经历艰苦的战争,在创改革时代出生和成长,因此不能真正理解他们前辈以抛头颅洒热血才得到的现在生活所有的价值。同时,他们对社会政治问题特别敏感而人缺少社会实践经验,所以在政治方面上容易产生模糊。另外,世界与地区政治局势的动荡、市场机制的负面影响、敌军的攻击和背叛等都对当代越南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建立过程产生消极影响。上述多种原因已经让不少大学生觉得悲观和无助、有起伏不定的行为、不在乎政治活动、忽略革命传统、逃避兵役、对党和团队的组织减少信任、对社会主义道路和创新事业的胜利没有信心。加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保持强大精神支柱的基础,是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必然选择。面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的现实,因此,高校必须要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进行全面地研究,发挥理想信念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寻找解决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问题的对策,以加强当代越南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本文着重分析理想、信念、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与特征,以及加强当代越南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针对当代越南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指出对当代越南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产生影响的因素。根据当代越南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以及对中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经验的研究,确定当代越南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原则和方式。作者提出当代越南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内容。作者认为当代越南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须让大学生对马列主义、胡志明思想的革命、科学观点有正确的认识,创造科学和现实的基础以保护越南共产党思想基础的稳定;另外,要主动地帮助大学生有效地确定和反驳敌对势力不实的指控,从而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这是一个重要、复杂与困难的任务,事关越共的政治使命、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国家的长久发展。因此,当代越南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跟科学知识体系教育进行密切联系,全面培养关于马列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培养并形成大学生对党的领导、对当代越南社会主义的道路的理想信念。但如何将该内容在每一个大学生的思维和意识中形成和深入并转变为理想信念,同时要促进他们采取行动以及为国家的革命事业做出贡献,这样是一个长久性和战略性的问题。理想信念教育获得实效,除了遵守一般的教育原则,还要坚持特殊教育原则,如导向性原则、渗透性原则和人本性原则。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漫长、复杂、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过程。可以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耳濡目染、润物无声的教化,引导、感召、渗透、体验、自我修炼的过程,单向的理论灌输和说教不能有效地帮助大学生确立理想信念。当代越南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大力加强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说服力,重视践活动,拓宽大众媒体的领域,增加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培训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够面向未来构建有稳定理想信念的年轻人的模型,让一代又一代又“红”又“专”大学生传承,并努力实现越南全民族重要且伟大的目标——实现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事业以及坚定社会主义的道路。

王奕昆[9](2019)在《“中国梦”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文中认为当前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深入发展,不仅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了便利,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当代中国正以崭新面貌向实现中国梦的目标进军,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更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以“中国梦”为背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驱动下,了解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积极探索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本论文对我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展开调查研究,调查以大学生对“中国梦”和理想信念的认知情况和情感态度为基础,意在了解影响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想信念的因素和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开展情况,肯定其取得的成绩并发掘大学生自身及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当前部分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呈现出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突出的现状;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内容、理念、渠道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仍存在突出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大学生主体的角度出发,总结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并通过构建新媒体使用机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弘扬英模人物先进事迹来增强理想信念的教育形式;从课堂、网络、实践平台、校园文化以及师资队伍建设这五个方面完善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体系;推动家庭理想信念教育;发挥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作用,以推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进一步展开。表23个,参考文献53篇。

孙树彪[10](2019)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研究》文中指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事关当代教育发展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述,深刻诠释了内涵式教育的本质使命是培养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所以在新形式下如何发挥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已成为当前高校发展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要求,它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立德树人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精神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的变革,先进的生产力必然产生先进的社会思想和文化,开辟了人的发展新路。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人”和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被提上了日程。具备社会主义觉悟,德才兼备的劳动者是民族振兴的重要资源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内涵式发展中立德树人工作显得非常重要。立德树人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会更好地弘扬中国精神,反对西方和平演变和改革开放中产生的功利主义等腐朽思想,能有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发展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提供智力支持。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形态,而人的发展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内容,贯穿社会历史发展的始终,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最终目的。内涵式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精神资源,是教育最本质的精神力量和构建社会主义新文明的关键,显示了大学生命力的根本所在,贯彻了党的群众路线,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会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新时期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对新时期高校及相关社会领域的发展起到了价值导向功能。本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现状和方法,创新点与难点。第二部分是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之路。主要阐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说明了内涵式发展是在马克思主义和科教兴国战略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履行教育本身立德树人使命的需要,对突破传统外延式教育发展模式局限有着积极作用。第三部分则为“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基本内涵。科学地分析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内涵,阐释了“立德树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和立德树人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第四部分是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承担的重大使命。结合现实需要论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培养人和人才的重要性。明确了高等教育中人是目的,人的价值导向等问题,并进一步阐明了人和人才二者的关系。第五部分论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要素。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新形势下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系统分析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问卷法和多学科综合研究法,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并结合现实需要,有针对性地探讨了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和优化途径,明确了新时期立德树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尝试从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角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他们的理想是什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他们的理想是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1)“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 ——以S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ONTENTS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语
    一、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基本思路与方法
        (一) 基本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点
第一章 “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一般理论分析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 “90后”大学生概念界定
        (二) “理想信念”概念辨析
        (三) “理想信念教育”概念阐述
    二、理想信念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的理想观及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 西方教育心理学理论
    三、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的作用
        (一) 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的动力作用
        (二) 理想信念对大学生前进的指引作用
        (三) 理想信念对大学生心灵的净化作用
        (四) 理想信念对大学生群体的凝聚作用
    四、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一) 理想信念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素质的内在需求
        (二) 理想信念教育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有力保证
        (三) 理想信念教育是应对时代挑战的现实需要
第二章 “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考察
    一、实证研究的实施
        (一) 调查量表实证研究
        (二) 调查问卷实证研究
        (三) 质性实证研究
    二、由调查量表看"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
        (一) 调查量表辨别力评分
        (二) “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的直观分析
        (三) “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的因子分析
    三、从调查问卷及质性研究看“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
        (一) “90后”大学生个人理想信念现状
        (二) “90后”大学生社会理想信念现状
    四、“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的总体描述
第三章 “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
        (一) 教育理念不断丰富但先进性有待完善
        (二) 教育内容不断充实但实效性有待加强
        (三) 教育方法不断更新但创新性有待提高
        (四) 教育队伍不断扩大但科学性有待改进
    二、“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影响因素
        (一) 个体因素对“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影响
        (二) 家庭因素对“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影响
        (三) 学校因素对“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影响
        (四) 社会因素对“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影响
第四章 “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
    一、明确“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
        (一) 社会理想信念教育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部分
        (二) 个人理想信念教育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组成
    二、坚持“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原则
        (一) 知识传授与思想引导紧密结合
        (二)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促进
        (三)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互协调
        (四) 继承借鉴与发展创新共同引导
    三、探索“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
        (一) 提升个体素质是“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
        (二) 完善家庭环境是“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补充
        (三) 优化学校环境是“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
        (四) 构建和谐社会是“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导向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博期间发表的文章及研究成果
附件1:“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及教育对策调查问卷
附件2:“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及教育对策调查量表
附件3:“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及教育对策质性研究访谈联系信件
附件4:“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及教育对策质性研究访谈题纲
附件5:“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及教育对策质性研究访谈接触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教师愿景与教师发展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一) 教师愿景是影响教师发展有效性、持续性的重要因素
        (二) 教师愿景是教师发展的重要表征方式
    二、 研究问题
    三、 研究目标
    四、 研究意义
        (一) 为合理的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提供夯实的理论支持
        (二) 对解决教师发展实践中持续存在的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五、 概念界定
        (一) 愿景
        (二) 教师愿景
        (三) 教师发展
        (四) 教师生涯发展
        (五) 教师专业发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 关于愿景的研究
        (一) 关于愿景的概念界定
        (二) 关于愿景类型的研究
        (三) 关于愿景构成要素的研究
        (四) 关于愿景本质和功能的研究
    二、 关于教师愿景及其对教师发展影响的研究
        (一) 关于教师愿景的概念界定
        (二) 关于教师愿景的类型和特征的研究
        (三) 关于教师愿景发展的研究
        (四) 关于教师愿景对教师发展影响的研究
    三、 关于教师发展的研究
        (一) 以关注、需求等为表征的教师生涯发展研究
        (二) 以知识、技能为表征的教师专长发展研究
    四、 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 研究整体设计
        (一) 研究整体思路
        (二) 具体研究思路
        (三) 分析框架
    二、 研究方法
        (一) 方法论——质化研究
        (二) 资料收集——深度访谈
    三、 研究对象的选取
        (一) 教师生涯阶段的划分
        (二) 抽样方式
        (三) 具体实施
    四、 分析过程
第四章 教师关于自我的愿景与教师发展
    一、 不同生涯阶段教师关于自我的愿景类型
        (一) 本研究涉及的愿景类型
        (二) 工作 1-3 年教师的自我愿景
        (三) 工作 4-10 年教师的自我愿景
        (四) 工作 11-20 年教师的自我愿景
        (五) 工作 21 年以上教师的自我愿景
    二、 不同生涯阶段教师关于自我愿景的特征
        (一) 教师自我愿景的关注点
        (二) 教师自我愿景的焦点、范围和距离
    三、 同一生涯阶段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自我愿景的比较
        (一) 教师自我愿景的关注点
        (二) 教师自我愿景的焦点、范围、距离
    四、 教师自我愿景的构建时机
        (一) 工作第一年
        (二) 工作第三年至工作第七年
        (三) 工作十年左右
    五、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教师关于教学的愿景与教师发展
    一、 不同生涯阶段教师关于教学的愿景类型
        (一) 工作 1-3 年教师的教学愿景
        (二) 工作 4-10 年教师的教学愿景
        (三) 工作 11-20 年教师的教学愿景
        (四) 工作 21 年以上教师的教学愿景
    二、 不同生涯阶段教师关于教学愿景的特征
        (一) 教学愿景的关注点
        (二) 教学愿景的焦点、范围和距离
    三、 同一生涯阶段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教学愿景的比较
        (一) 教学愿景的关注点
        (二) 教学愿景的焦点、范围和距离
    四、 教师教学愿景的构建时机
        (一) 工作第一年
        (二) 工作第四年至工作第八年
        (三) 工作十年左右
    五、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教师关于学生发展的愿景与教师发展
    一、 不同生涯阶段教师关于学生发展的愿景类型
        (一) 工作 1-3 年教师的学生发展愿景
        (二) 工作 4-10 年教师的学生发展愿景
        (三) 工作 11-20 年教师的学生发展愿景
        (四) 工作 21 年以上教师的学生发展愿景
    二、 不同生涯阶段教师关于学生发展愿景的特征
        (一) 教师的学生发展愿景的关注点
        (二) 教师的学生发展愿景的焦点、范围和距离
    三、 同一生涯阶段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学生发展愿景的比较
        (一) 教师的学生发展愿景关注点
        (二) 教师的学生发展愿景的焦点、范围、距离
    四、 教师的学生发展愿景的构建时机
        (一) 工作第一年
        (二) 工作第三年至工作第七年
        (三) 工作第十年左右
    五、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综合讨论与分析
    一、 教师的自我愿景、教学愿景与学生发展愿景
        (一) 愿景的内容
        (二) 愿景的焦点、范围和距离
    二、 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愿景比较
        (一) 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愿景的总体比较
        (二) 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愿景在同一生涯阶段的特征比较
    三、 愿景的构建时机
    四、 教师愿景与教师发展
        (一) 工作 1-3 年:教学愿景的积极影响为主
        (二) 工作 4-10 年:自我愿景与教学愿景的积极影响为主
        (三) 工作 11-20 年:自我愿景和关于学生发展愿景的积极影响为主
        (四) 工作 21 年以上:教学愿景与关于学生发展愿景的积极影响为主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3)习近平青年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1.4 论文难点与创新之处
        1.4.1 论文难点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习近平青年观概述
    2.1 习近平青年观的概念解读
        2.1.1 青年
        2.1.2 青年观
        2.1.3 习近平青年观
    2.2 习近平青年观的地位
        2.2.1 青年理论的创新发展
        2.2.2 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
        2.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融合
    2.3 习近平青年观的特征
        2.3.1 着眼现实突出青年地位的时代性
        2.3.2 立足中国聚焦青年问题的本土性
        2.3.3 博采众长指引青年成长的引领性
第3章 习近平青年观的形成和发展
    3.1 青年观的雏形期
        3.1.1 知青岁月的生活体验
        3.1.2 学习生活的独立思考
        3.1.3 基层工作的充分肯定
    3.2 青年观的发展期
        3.2.1 办好教育理念中的青年观
        3.2.2 推进群团改革中的青年观
        3.2.3 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青年观
    3.3 青年观的完善期
        3.3.1 纪念五四运动讲话中的青年观
        3.3.2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青年观
        3.3.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青年观
第4章 习近平青年观的理论渊源与现实依据
    4.1 理论渊源
        4.1.1 马克思主义经典的青年观理论
        4.1.2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理论
        4.1.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年观理论
    4.2 现实依据
        4.2.1 瞬息万变的国内背景
        4.2.2 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
        4.2.3 当代青年的现实反思
第5章 习近平青年观的主要内容
    5.1 青年为本的观点与情怀
        5.1.1 明确青年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
        5.1.2 遵循青年特点规律的科学分析
        5.1.3 促进青年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
    5.2 青年的成长与成才
        5.2.1 立志成长立德成才
        5.2.2 学习成长吃苦成才
        5.2.3 实践成长创新成才
    5.3 青年的教育与培养
        5.3.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
        5.3.2 以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青年
        5.3.3 以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激发青年
    5.4 青年的组织与领导
        5.4.1 加强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权
        5.4.2 推动青年引领方式方法的时代创新
        5.4.3 完善面向青年“大宣传”理念的体制机制
第6章 习近平青年观的时代价值
    6.1 助力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
        6.1.1 青年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6.1.2 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利保证
        6.1.3 青年是国际间交往的重要载体
    6.2 引发全社会对青年培养的重视
        6.2.1 家庭教育的不可缺失
        6.2.2 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6.2.3 政府培养人才的高度重视
    6.3 指导群团组织有效开展青年工作
        6.3.1 提供认识当代青年的科学依据
        6.3.2 揭示当代青年工作的根本遵循
        6.3.3 推进新时代共青团工作的深化改革
    6.4 促进广大青年自我修养的完善
        6.4.1 在自我教育中促进知行合一
        6.4.2 在自我管理中获得价值提升
        6.4.3 在自我监督中建立完备体系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致谢

(4)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时代迭替:指向核心素养的育人导向
        二、顺势而为: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型
        三、信息技术:教育变革的天使还是魔鬼
        四、培养窘境:师范教育亟需振兴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研究路径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的国际经验
        一、美国《ISTE教育者标准》2017版
        二、欧盟《教育者数字能力的欧洲框架》
        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信息通信技术能力框架》
        四、三大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的比较与启示
    第二节 我国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的启示
        一、《2014 标准》的制定目的
        二、《2014 标准》的能力维度
        三、《2014 标准》的能力层级
    第三节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研制依据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产出结构
        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结构
    第四节 面向核心素养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与层级研制路径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
        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层级
第三章 基于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的培养模式
    第一节 顶层设计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定位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课程设置
        三、信息化教学的保障措施
    第二节 课程实施
        一、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
        二、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愿与行为
    第三节 培养成效
        一、通过信息化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意愿整体较低
        二、实习时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信息化教学行为基本缺失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结构各因子中信息技术能力识最强
        四、主动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在动机不足
    第四节 培养成效的归因分析
        一、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实施技术取向的负面影响
        二、学科专业教师的优质信息化教学示范缺失
        三、部分实习学校的负面体验
        四、信息化教学技术支持的缺乏
        五、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机制的缺位
    第五节 主要动力源的影响因素
        一、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未及预期的归因分析
        二、保障措施未及预期的归因分析
    第六节 基于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培养模式的启示
        一、基于信息化教学课程培养模式的合理性
        二、基于信息化教学课程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第四章 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的培养模式
    第一节 顶层设计
        一、培养定位未强调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
        二、课程设置尚未形成系统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课程体系
        三、教师专业发展未强调信息化教学能力
    第二节 培养成效
        一、通过信息化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意愿整体中等
        二、实习时信息化教学行为以促进知识传递为主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结构各因子中信息技术能力最强
        四、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意愿整体较高
    第三节 培养成效的归因分析
        一、学科专业教师的优质信息化教学示范
        二、选修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的正面影响
        三、实习学校经历的综合影响
        四、师范生丰富的校外教学与学习经历的正面影响
        五、课程设置不利于系统性的信息化教学知识学习
    第四节 主要动力源的影响因素
        一、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为及影响因素
        二、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为及影响因素
    第五节 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模式的启示
        一、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模式的优势
        二、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模式的局限性
第五章 多方协同的综合培养模式
    第一节 顶层设计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定位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多元路径建设
        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保障措施
    第二节 培养成效
        一、通过信息化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意愿整体中等
        二、实习时的信息化教学行为以多媒体教学为主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在四年中获得较大提升
        四、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结构各因子中信息技术能力最强
        五、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意愿整体内在动机充分
    第三节 培养成效的归因分析
        一、学科专业教师丰富的信息化教学示范
        二、各类信息化教学活动与比赛的正面影响
        三、通用信息化教学课程技术取向的负面影响
        四、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设置问题的负面影响
        五、实习学校经历的综合影响
        六、师范生信息化学习经历的正面影响
    第四节 主要动力源的影响因素
        一、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影响因素
        二、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为及影响因素
    第五节 多方协同综合培养模式的启示
        一、多方协同综合培养模式的优势
        二、多方协同综合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第六章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系统性培养策略
    第一节 三种模式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启示
        一、成效差异启示: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化教学三要素
        二、动力源差异启示:多元化的培养路径
        三、治理权力分布差异启示:激发中层的联动作用
    第二节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顶层设计策略
        一、形成培养目标的共同愿景
        二、明确变革领导核心机构
        三、设置多元化的培养路径
        四、重视院系的变革推动力
        五、评价机制支持创新与多样性
        六、设施建设重视教师的需求
    第三节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中层变革策略
        一、支持学科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
        二、加强学科信息化教学课程建设与师资发展
        三、配置专职人员提供技术支持
        四、营造鼓励创新的组织文化
        五、重视学科信息化教学设施建设
        六、加强实习期间对师范生的支持
    第四节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显性信息化教学课程的教学策略
        二、隐性信息化教学课程的教学策略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创新与价值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意蕴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释义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人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求学的人
        (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发展的人
        (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历史的人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构成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层次构成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元素构成
        (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历史构成
    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地位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主要对象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关键对象
        (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重点对象
    四、历史上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观念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观念
        (二)西方古代思想家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观念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观念
第二章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生理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生理的划定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生理的指涉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生理的组成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生理的原始溯源
        (一)生命起源视角的溯源
        (二)人类进化视角的溯源
    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生理的学段发展
        (一)小学阶段的生理发展
        (二)初中阶段的生理发展
        (三)高中阶段的生理发展
        (四)大学阶段的生理发展
    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生理发展的特点
        (一)自然过程性
        (二)意识影响性
第三章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心理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心理的圈定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心理的所指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心理的内容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心理的原始发生
        (一)感觉的发生阶段
        (二)知觉的发生阶段
        (三)记忆的发生阶段
        (四)思维的萌芽阶段
        (五)想象形成的阶段
    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心理的学段发展
        (一)小学阶段的心理发展
        (二)初中阶段的心理发展
        (三)高中阶段的心理发展
        (四)大学阶段的心理发展
    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心理发展的规律
        (一)从具体形象到抽象逻辑的发展
        (二)从无意识性到有意识性的发展
第四章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需要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需要的厘定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需要的内涵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需要的主体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需要的功能
        (一)价值发生功能
        (二)理想形成功能
        (三)情感体验功能
        (四)人格发育功能
        (五)行为动力功能
    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需要的根源
        (一)根源于自然进化
        (二)根源于社会同化
        (三)根源于个体实现
    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需要的学段表现
        (一)小学阶段的主导需要
        (二)初中阶段的主导需要
        (三)高中阶段的主导需要
        (四)大学阶段的主导需要
    五、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需要的发展规律
        (一)从个体重心到社会重心的发展
        (二)从自在表达到自觉形成的发展
第五章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行为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行为的界定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行为的含义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行为的观察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行为的作用
        (一)承载思想观念
        (二)承载政治观点
        (三)承载道德规范
        (四)承载习惯养成
        (五)承载创新创造
    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行为的根据
        (一)环境的交互作用
        (二)需要驱动的转化
        (三)认知力量的调控
    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行为的特点
        (一)小学阶段的行为特点
        (二)初中阶段的行为特点
        (三)高中阶段的行为特点
        (四)大学阶段的行为特点
    五、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行为发展的规律
        (一)从行为动作到行为实践的发展
        (二)从依从立场到整合立场的发展
第六章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问题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问题的界说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问题的语用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问题的实质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问题的来源
        (一)个体形成
        (二)社会建构
        (三)个体与社会互动
    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问题的学段表现
        (一)小学阶段的典型问题
        (二)初中阶段的典型问题
        (三)高中阶段的典型问题
        (四)大学阶段的典型问题
    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问题的演化规律
        (一)从社会差距到自我困惑的演进
        (二)从适应背景到成材背景的变换
第七章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
    一、发展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能转换
    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转换
    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构成转换
    五、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转换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及著作情况

(6)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二、相关概念解析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思想溯源
    第一节 中国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一、中国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目标
        二、中国传统意识形态教育任务
        三、中国传统意识形态教育内容
        四、中国传统意识形态教育方法
    第二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二、列宁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第三节 中共历代领导人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一、毛泽东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二、邓小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三、江泽民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四、胡锦涛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第二章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实践基础
    第一节 时代召唤: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时代背景
        一、历史方位
        二、国际背景
        三、国内背景
    第二节 历史借鉴: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历史依据
        一、对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成败得失的反思
        二、对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经验教训的借鉴
    第三节 现实需要: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现实依据
        一、顺应国内外意识形态教育形势发展的根本要求
        二、解决当前中国意识形态教育矛盾问题的必然选择
        三、十八大以来中国意识形态教育实践经验的理论提升
    第四节 发展历程: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发展脉络
        一、孕育阶段
        二、萌芽阶段
        三、探索阶段
        四、形成和发展阶段
第三章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宏观设计
    第一节 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一、意识形态教育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二、意识形态教育是维护党和国家政治稳定大局的根本要求
        三、意识形态教育具有固本铸魂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 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目标
        一、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根本目标
        二、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具体目标
    第三节 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任务
        一、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根本任务
        二、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具体任务
    第四节 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方针和原则
        一、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方针
        二、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原则
第四章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具体部署
    第一节 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理想信念教育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
        四、党史国史教育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第二节 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方法
        一、宣传教育法
        二、舆论斗争法
        三、辩证分析法
        四、示范警示法
        五、滴水穿石法
    第三节 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途径
        一、宣传教育途径
        二、制度建设途径
        三、教育队伍建设途径
        四、重要支撑构筑途径
    第四节 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多维视角及具体要求
        一、领域维度具体要求
        二、群体维度具体要求
第五章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意蕴、价值和特征
    第一节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意蕴
        一、哲理深邃: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哲学意蕴
        二、寓教于言: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话语隐喻
    第二节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价值
        一、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理论价值
        二、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实践价值
    第三节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特征
        一、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二、整体性和针对性的统一
        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四、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7)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迎接时代挑战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 全球化时代经济发展的挑战
        (二) 社会变革加速过程中稳定发展的需要
        (三) 文化的多元化走势对大学生思想的挑战
        (四) 当代国际斗争新形势的需要
    二、实现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的需要
        (一)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 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
        (三) 大学生全面成才的自身需求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发展回顾
    一、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历史轨迹
        (一) 第一阶段:价值观教育的初步发展(1978年——1989年)
        (二) 第二阶段:价值观教育的重新重视:成为高校德育的根本目标(1989年——2002年)
        (三) 第三阶段:全球化时代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发展(2003年——至今)
    二、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做法和特点
        (一)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推动了“三观”教育的开展
        (二) 传统的价值观教育方法在创新中发展
        (三) 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把握保证了价值观教育的有序开展
        (四) 高校德育师资队伍建设不断优化,教育形式不断创新
        (五) 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得到继承和发扬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成因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 缺少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精确提炼
        (二)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实践教学的困境
        (三) 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出现短板
        (四)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还没有完全适应教育空间的变化
        (五)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素质有待提高
    二、成因分析
        (一)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整体教育理念滞后
        (二)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三) 社会多元文化形态对校园主流文化的影响
        (四) 社会道德和价值导向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五) 教育主体关系问题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制约
第四章 国外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
    一、国外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做法
        (一) 美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特点
        (二) 英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做法
        (三) 新加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做法
    二、国外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经验及启示
        (一) 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 利用通识课程强化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
        (三) 重视本国传统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
        (四) 重视学校隐性课程的作用
        (五) 注重发挥社会与家庭教育的功能与责任
        (六) 不容忽视的宗教教育作用
        (七) 重视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第五章 科学凝炼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一、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凝炼的基本原则
        (一) 与《宪法》、《教育法》的要求相统一的原则
        (二) 与当代大学生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原则
        (三) 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联系的原则
        (四)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的原则
    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凝炼的基本理论
        (一)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理论依据
        (二) 将中国优秀的传统价值观作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基础参照
        (三) 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作为核心价值观凝炼的实践根基
        (四) 社会道德规范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建立的价值原则和价值导向
        (五) 国外优秀的价值观念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建立的重要引证
    三、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一) 爱国爱党
        (二) 自强自立
        (三) 重德守信
        (四) 求真向善
第六章 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路和举措
    一、科学规定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 理想信念教育
        (二)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
        (三) 爱国主义教育
        (四) 社会主义教育
        (五) 集体主义教育
        (六) 美德教育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施中的几个关系
        (一) 教育理念: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二) 教育方法:继承与创新的融合
        (三) 教育内容:核心与非核心的统一
        (四) 价值取向:一元与多元的关系
        (五) 教育选择:理性与非理性的整合
    三、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方法
        (一) 坚持有效的正面教育方法,加强外力推动
        (二) 加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
        (三) 突出价值教育,形成价值认同
        (四) 重视隐性教育的作用,推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自发自觉
        (五) 群体教育与个体教育互为补充
        (六) 创新全媒体环境下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
第七章 着力提升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的素质
    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主体的结构分析
        (一) 教育主体的静态分析
        (二)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主体结构
    二、提高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素质的重要性
        (一) 提升教育主体的素质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出发点
        (二)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需要主体素质的提升
        (三) 提高教育主体的素质是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要求
    三、提高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素质的着力点
        (一) 坚持以人为本,走进生活世界,加强生命体验
        (二) 积极辅助大学生提升价值意识,为构建核心价值观打好基础
        (三) 鼓励自我价值实现,保持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张力与平衡
        (四) 加强学科教学,转变思维模式,是提高主体素质的媒介
        (五) 加强文化导向,弘扬先进文化,繁荣文化校园
        (六) 实践育人,搭建实践平台,提高主体的创新能力
结束语
附录: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当代越南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任务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当代越南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及意义
    第一节 理想信念与理想信念教育
        一、理想信念的内涵与本质特征
        二、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与特质
    第二节 当代越南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胡志明的理想信念教育思想
        二、越南共产党对于理想信念教育的观念
        三、理想信念教育在越南革命中的作用
    第三节 当代越南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
        一、提升大学生素质的内在要求
        二、应对时代挑战的现实需要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第二章 当代越南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当代越南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一、当代越南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
        二、当代越南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当代越南大学生理想信念影响因素
        一、市场经济负面的影响
        二、信息网络带来负面的影响
        三、全球化及文化多元化带来的影响
        四、社会主义阵营变化及西方的和平演变渗透带来负面的影响
        五、学校教育滞后性所产生的影响
        六、当代大学生自我心理特点的制约
第三章 当代越南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及胡志明思想的教育
        一、辩证唯物主义作为科学世界观的核心
        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三、时代变更以及社会主义过渡问题的正确认识
        四、胡志明思想的基本内容教育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教育
        一、俄国十月革命以及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型
        二、社会主义国家系统的出现与其成就
        三、苏联社会主义的危机、崩溃及其原因
        四、有关越南走上社会主义路线的正确认识
    第三节 爱国主义教育
        一、越南爱国主义的内涵和特征
        二、建国护国是越南民族的存在与发展的在内要求
        三、国家工业化、现代化是促进时期的越南爱国主义的内容
        四、坚定民族独立与社会主义紧密相连的目标
第四章 当代越南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导向性原则
        一、凸显政治核心意识
        二、强化主流媒介政治意识
    第二节 渗透性原则
        一、寓教于乐及教育生活化
        二、潜移默化
    第三节 人本性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
        二、全面塑造人
        三、规范化
第五章 当代越南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
    第一节 注重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
        一、强化当代越南高校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二、强化马列主义、胡志明思想的指导地位
        三、强化越共的革命路线以及越南政府的全部政策、法律
    第二节 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魅力
        一、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品格和感化力塑造
        二、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身教与言教
    第三节 注重营造富有人文气息高校校园文化环境
        一、营造富有人情味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
        二、积极开展高校校园文化活动
    第四节 注重大众转播媒介的价值引导
        一、强化网络正面教育
        二、重视大众媒介的正面宣传
    第五节 注重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一、强化大学生的自我政治意识
        二、在学习生活中磨练并增强自我理想信念
        三、未来人生航程中牢牢把握自我理想信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调查问卷
博士攻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目录
后记

(9)“中国梦”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2 “中国梦”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概述
    2.1 “中国梦”概述
        2.1.1 “中国梦”的提出
        2.1.2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2.1.3 “中国梦”的提出意义
    2.2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2.2.1 理想信念
        2.2.2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2.3 相关理论
        2.3.1 马克思恩格斯的理想信念观
        2.3.2 列宁的理想信念观
        2.3.3 历届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观
        2.3.4 习近平的理想信念观
3 “中国梦”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关系
    3.1 “中国梦”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相关性
        3.1.1 内涵的相关性
        3.1.2 特征的相关性
        3.1.3 目标的相关性
        3.1.4 实施路径的相关性
    3.2 “中国梦”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引领
        3.2.1 “中国梦”激发了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3.2.2 “中国梦”整合了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3.2.3 “中国梦”提升了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3.3 “中国梦”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出新要求
        3.3.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3.2 增强“四个自信”
        3.3.3 凝聚中国力量
        3.3.4 弘扬中国精神
4 “中国梦”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分析
    4.1 “中国梦”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的调查
        4.1.1 调查的方法与对象
        4.1.2 调查的结果
    4.2 “中国梦”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4.2.1 “中国梦”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
        4.2.2 “中国梦”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
    4.3 “中国梦”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社会环境因素
        4.3.2 学校教育因素
        4.3.3 家庭教育因素
        4.3.4 大学生主体因素
5 “中国梦”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
    5.1 社会层面
        5.1.1 构建有效的新媒体使用机制
        5.1.2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5.1.3 大力弘扬英模人物先进事迹
    5.2 学校层面
        5.2.1 发挥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课堂的主体作用
        5.2.2 强化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网络实现机制
        5.2.3 构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实践平台
        5.2.4 丰富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校园文化载体
        5.2.5 加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5.3 家庭层面
    5.4 个人层面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致谢

(10)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比较研究法
        1.3.3 问卷调查法
        1.3.4 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1.4 创新点与难点
        1.4.1 创新点
        1.4.2 难点
第2章 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之路
    2.1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概念界定
        2.1.1 “内涵式发展”概念的词源学考察
        2.1.2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概念的逻辑分析
        2.1.3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构成要素
    2.2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现实依据
        2.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立德树人”
        2.2.2 高等教育在新形势下承担的重大使命需要“立德树人”
        2.2.3 破除传统外延式教育发展模式的局限需要“立德树人”
    2.3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理论依据
        2.3.1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彰显“立德树人”
        2.3.2 科教兴国战略彰显“立德树人”
        2.3.3 “四个全面”的教育理论彰显“立德树人”
第3章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基本内涵
    3.1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提出
        3.1.1 市场经济道德困境对教育的冲击
        3.1.2 教育的工具理性局限
        3.1.3 内涵式发展是提出“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前提
    3.2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内涵分析
        3.2.1 “立德树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3.2.2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立德树人”的理论依据
        3.2.3 “立德树人”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
    3.3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基本原则
        3.3.1 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原则
        3.3.2 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3.3.3 德育优先教育原则
第4章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承担的重大使命
    4.1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培养“人才”
        4.1.1 高等教育服务社会需要“人才”
        4.1.2 科学技术是“人才”的内在规定
    4.2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培养“人”
        4.2.1 高等教育中“人是目的”
        4.2.2 人文精神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
    4.3 培养“人才”与培养“人”的关系
        4.3.1 “人”决定“人才”的价值导向
        4.3.2 “人才”是“人”的实践形态
        4.3.3 “德才兼备”是两者的统一
第5章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要素
    5.1 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文精神
        5.1.1 人文精神概念的界定
        5.1.2 内涵式教育发展的人文精神基础
        5.1.3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思想品德
        5.1.4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政治价值观
        5.1.5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审美价值观
    5.2 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科学精神
        5.2.1 科学精神概念的界定
        5.2.2 内涵式教育发展的科学精神标准
        5.2.3 培育“为真理而真理”的科学观
    5.3 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精神
        5.3.1 大学精神概念的界定
        5.3.2 内涵式教育发展的“大学精神”理想
        5.3.3 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精神的塑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四、他们的理想是什么?(论文参考文献)

  • [1]“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 ——以S大学为例[D]. 刘西华. 山东大学, 2013(10)
  • [2]教师愿景与教师发展的关系研究[D]. 贺敬雯. 东北师范大学, 2014(04)
  • [3]习近平青年观研究[D]. 张慧. 吉林大学, 2019(02)
  • [4]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D]. 张琳.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5]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D]. 吴林龙. 东北师范大学, 2015(11)
  • [6]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研究[D]. 王海霞.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7]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研究[D]. 孙建青. 山东大学, 2014(10)
  • [8]当代越南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 陈庭奉(Tran Dinh Phung).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3)
  • [9]“中国梦”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 王奕昆.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10]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研究[D]. 孙树彪. 吉林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他们的理想是什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