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议付信用证中交单议付应注意的事项(论文文献综述)
赵红红[1](2021)在《出口企业防范信用证软条款的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佳恒[2](2021)在《银行信用证项下贸易融资业务风险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家统计局官网显示,2020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321,557亿元,比2019年增加5929亿元。尽管受疫情影响,但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仍保持增长态势,而信用证业务作为国际贸易中常用的融资方式,重要性与日俱增。然而,作为授信业务,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也不容小觑,主要有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多种风险类型。如何有效防范和控制每一笔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已经成为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构建合理的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以工商银行SZ分行的调研数据为基础,选择模糊综合评判分析法对工商银行SZ分行的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进行风险评估,对评估结果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这有着极为显着的意义。本文以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为研究对象,以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风险评估为研究目标,梳理关于信用证及贸易融资风险的文献,分析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流程,并结合真实的案例,初步得到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指标。接着,通过专家打分筛选出具有研究价值的风险指标,确定了进口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出口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分析法对工商银行SZ分行的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风险进行评价。本文在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角度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首先,构建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以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为依据,以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流程分析及案例分析为基础,分析得到风险指标。接着通过专家打分的方式筛选风险指标,最终构建了包含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信用证及单据风险、其他风险共五类风险的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其次,综合模糊理论以及层次分析,选用多层次评判模型研究分析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的评价问题。本文以模糊理论为出发点,结合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风险指标的特征,如多层次性、模糊性的特点,发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的优点,基于工商银行SZ分行的调研数据,对工商银行SZ分行的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风险进行模糊综合评判。最后,研究表明工商银行SZ分行进口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和出口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控制存在差异。工商银行SZ分行的进口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和出口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风险控制水平都介于较好和好之间,偏向好,并且进口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控制水平优于出口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控制水平。此外,研究结果表明,工商银行SZ分行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仍有待完善。本文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规避信用证项贸易融资风险的信用风险防范对策、操作风险防范对策和市场风险防范对策。
苏祥宸[3](2020)在《TJ银行信用证业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由于全球市场低迷,部分国家设置贸易壁垒,导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出口与进口对比2018年增速明显下降。国内近期实体企业倒闭数量增多,部分企业贸易状况不佳,频频出现倒闭清算,资金违约的情况,这使得银行的经营环境愈发严峻,这个时候谁能降低风险,抓住新的盈利增加点,就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信用证业务作为中间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银行重要的盈利增长点,并且信用证因其便捷,可靠成为国际贸易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支付方式,被国内外企业、银行普遍认可使用。不过信用证具有优势也有其特定的风险,这使得银行在取得中间业务收益的同时也要警惕其风险,加强信用证风险管理。天津银行自香港上市以来得到快速发展。其中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成为利润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信用证电子化作为当今银行智能化的重要发展方向,使得天津银行十分重视信用证业务发展并已经在开发信用证电子化配套系统。虽然天津银行信用证业务在此背景下得到快速发展,但是,近年来天津银行的信用证业务暴露出很多问题,风险事件频发,因此对信用证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对天津银行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与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文献并结合实际工作情况的方式,通过归纳法和案例法系统识别出天津银行信用证存在的风险和今后信用证电子化可能遇到的风险,并对在当前天津银行业务条线、框架和规章要求下出现的问题进行风险评估,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结合评估结果找到其原因,最后参照了国内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先进经验和一些专家学者对信用证业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建议并对今后信用证电子化风险防范给出了具体操作方法。从而帮助天津银行完善信用证业务风险管理,提升天津银行应对信用证业务风险的管理水平,本文针对信用证业务管理中的主要风险点,结合天津银行信用证风险管理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的风险应对建议,可操作性较强,有助于业务及管理人员了解掌握及运用,研究成果可能会对国内其他商业银行信用证业务风险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黄冷千[4](2020)在《信用证项下议付行追索权行使条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议付信用证项下,议付行在议付后并非必然能从开证行处取得偿付款,这时议付行往往会向受益人行使追索权追偿已付款项。就目前而言,议付信用证中议付行对受益人追索权的来源,无论是目前的国际惯例还是我国法律法规中均未明确规定。议付行对受益人追索权来源的模糊性给追索权的行使带来重大阻碍。议付行追索权应当从何处找到依据、又如何将其运用到银行业务和司法实践中的问题,本质上就是追索权如何行使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是将确认议付行与受益人的法律关系进行确认。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认为议付行最基本的法律地位是相对于受益人来说的具有担保权利的单据买方;如此一来,只要受益人违反其默示担保内容,议付行便可以要求其承担担保责任,对其进行预付款的追索。在此基础上,便能够对追索权行使的三个条件进行总结:议付行适格,议付行因受益人过错无法获得偿付,议付行未主动放弃追索权。最后,本文将对我国与追索权相关的立法和实践现状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关立法建议。
许雅静[5](2020)在《信用证欺诈例外豁免条款之“善意”标准认定》文中认为信用证欺诈例外豁免制度被规定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条中,该制度的设立旨在维护信用证交易的安全和便捷性,在促进公平的基础上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该条款中的“善意”是信用证欺诈例外豁免制度的核心,也是司法认定的重要环节。但是由于该制度相关立法规定和司法解释的缺乏,关于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善意”尚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例如:“善意”是否存在统一的司法认定逻辑?“善意”认定的构成要件是否存在一些具体的客观基础事实可供认定?本文对“信用证欺诈例外豁免制度”的相关司法案例中认定是否“善意”的裁判理由进行了梳理,并结合民法、刑法等跨学科研究的成果,探讨了应如何具体判定“善意”认定的两个构成要件:“明知”和“重大过失”。除引言和结语,本文包括如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信用证欺诈例外豁免的界定”。本部分从历史解释角度介绍了信用证欺诈例外豁免制度的定义,该制度否定了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其主要内容是在某些情形下,即使存在信用证欺诈,法院也不应中止银行对信用证的付款。该制度在各个国家的国内法中得到了确认但是规定各不相同,中国《信用证司法解释》第十条具体规定了该制度的适用主体为开证行、议付行、保兑行等进行了“善意”地付款、承兑、议付和保兑的中间行。第二部分“信用证欺诈例外豁免之‘善意’条件的立法基础”。本部分从立法解释角度探究了银行的“善意”得到保护的法理基础。从民商法理论出发,发现该制度旨在维护信用证交易安全和便捷,并且在维持利益平衡的基础上贯彻民商法“公平”的理念。与此同时,银行作为信用证交易下的“票据善意持有人”,其权利也理应得到保护。第三部分“信用证欺诈例外豁免之‘善意’条件的内涵分析”。本部分从学理解释角度出发探究了“善意”的由来和认定逻辑。善意是一种区别于诚信的主观认知状态,法律保护善意。“善意”的意思是对权利的缺乏“不知”或“不应知”,在各个制度中都有不同内涵。信用证欺诈例外豁免制度中“善意”具体内涵是指银行基于“单证相符”而确信自身有权利付款,且对于欺诈“不知”或者“不应知”,判断银行是否“善意”的具体要件包括“明知”和“重大过失”。第四部分“信用证欺诈例外豁免之‘善意’标准的已有司法认定”。本部分从司法实践角度出发对中国法院近来对“善意”的已有司法认定进行了梳理。发现法院认定“善意”从一开始较为简单且缺乏理论支撑的“议付符合规定”,逐渐统一为通过先判断是否存在“明知”欺诈,再判断是否存在“重大过失”来排除“非善意”的存在。法院的这种认定方式参照了善意取得制度和善意票据持有人理论,具有合理性、正当性和可操作性。第五部分“明知的判定:信用证欺诈例外豁免之‘善意’标准认定之一”。本部分结合了刑法和民法中关于“明知”的理论和相关认定,认为在信用证欺诈例外豁免制度下银行的“明知”需要包括欺诈的内容(包括单据欺诈和交易欺诈),且需要意识到信用证欺诈结果发生的风险。除了少数可以根据银行“共同欺诈”的情形直接认定“明知”外,“明知”难以直接认定。可以通过“推定”的方式认定“明知”,推定的依据是一些客观基础事实,推定的标准是主观标准即结合个案判断是否存在恶意。第六部分“重大过失的判定:信用证欺诈例外豁免之‘善意’标准认定之二”。本部分从民法中关于“重大过失”的理论出发,认为信用证欺诈例外豁免制度下银行的“重大过失”就是没有承担合理注意义务。银行“合理注意义务”的来源是UCP600《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和国内信用证相关金融法规的规定,其“合理注意义务”可以具体化为信用证开立、议付、审单、通知和付款过程中的义务。
毕雅婷[6](2019)在《信用证项下汇票缮制分析》文中指出在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由于在地理位置上相隔较远很难了解对方,双方在何时发货、何时付款的问题上存在分歧。卖方希望在发运货物之前就能取得货款,而买方则希望收到货物后再支付货款。信用证建立在银行信用基础之上,开证行承担第一性的付款责任。信用证的出现,为贸易双方提供了融资便利,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信用证的出现,为贸易双方提供了融资便利,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信用证项下的汇票是由出口商签发给银行的书面的无条件的命令,作为出口商支取信用证金额的凭证。它要求接受命令的银行,立即或者在可以确定的将来的时间把一定金额的货币支付给自己或其指定人。信用证业务下,
刘晨[7](2018)在《凭副本信用证交单的风险防范》文中指出对于自由议付信用证,要规避受益人重复交单的欺诈风险,不能仅靠信用证背批条款的规定和开证行的控制,而是需要申请人、受益人、开证行和议付行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并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信用证作为一种结算方式,其付款有银行信用做保证,被普遍运用到国际贸易结算中。但信用证结算的中间环节较多,涉及多家银行及贸易实体,面对操作风险、欺诈风险等诸多风险,相关银行在进行业务处理时应注意合规操
何歆[8](2018)在《G银行信用证融资业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一体化逐渐成为主流,我国国际贸易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空间,2017年,世界经济温和复苏,国内经济稳中向好,我国进出口结算量扭转了此前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但是进出口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国际贸易的结算和融资方式品种繁多,进出口双方不得不考虑到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一系列风险点。对于远隔重洋的进出口企业,特别是对于合作初期的双方来说,彼此不了解,难以掌握对方企业经营现况和资金链状况是阻碍双方交易的壁垒之一。19世纪80年代信用证由此应运而生,并在20世纪得到充分利用和发展,银行的介入使得进出口双方都有了保障,并且信用证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可观的中间业务收入,特别是信用证融资业务,更是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但由于信用证融资业务的特殊性,势必会给商业银行带来风险。近年来,提高贸易融资额,扩大中间收入是G银行拓宽自己的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达到目标,G银行业务操作人员不断降低客户准入标准,导致风险事件频发,因此对G银行的信用证融资业务进行风险管理研究迫在眉睫。本文基于商业银行风险理论和巴塞尔银行风险理论,运用案例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信用证融资方面的相关文献,以G银行为切入点,分析了G银行信用证融资业务的处理模式、发展现状,研究了业务流程、业务共性风险和特有风险,考察了 G银行信用证融资业务的风险管理现状。在研究角度上,通过G银行信用证融资业务处理的前后台两个机构,结合了 G银行买方融资和卖方融资两类反方向的融资方式的具体操作流程,找出风险点,并提出信用证融资业务风险管理的对策和建议,有利于直接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以提高信用证融资业务的风险管理水平。在研究观点上,本文针对性较强,实际操作性较高,有助于G银行的业务处理人员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对其他商业银行信用证融资业务的风险管理上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最终得出G银行信用证融资业务处理前后台的风险监管缺乏紧密的沟通与协作,面对风险事件缺乏专业指导,并指出G银行要建立完善的前后台风险监管机制,加强前后台相互制约性,增设“中台”填补风险漏洞,强化人员培训,培养专业人才,加强对共有风险和特有风险的防范工作,从而提升G银行应对信用证融资业务风险的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水平。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次研究的原因、理论与实际价值、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等内容;第二章首先引述了与本文研究相关的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并介绍了本文的理论基础;第三章简要介绍了 G银行目前对信用证融资业务的处理模式和处理现状,并提出存在的问题;第四章通过对G银行提货担保、进口押汇、打包贷款、出口押汇和福费廷五大融资业务处理流程的分析,总结出信用证融资业务中易发生的风险点和每个融资业务品种各自特有的风险点及成因,同时简要分析近年来发生的相关风险事件;第五章对前两章中发现的问题和风险点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和防范措施;第六章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总结归纳本文的研究成果。
董宇[9](2017)在《远期信用证结算风险与防范》文中认为国际货款支付是国际贸易过程的重要环节,信用证是国际贸易中重要的结算方式之一。远期信用证因其具有融资的特性受到进口商的青睐而较多地使用于进口贸易。但远期信用证结算在给进口商带来融资便利的同时,由于各方当事人的复杂关系和操作的特定流程和特点也给出口商和开证行带来了一定风险。因此,远期信用证结算风险的防范成为相关当事人必须面临的课题。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对四种远期信用证以及对进出口商和银行的利弊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对其比较分析和总结。其次,对远期信用证的风险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根据中国最新的贸易政策,以实际操作为前提,从银行以及进出口商等不同当事人的角度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提出减少风险的防范措施,以期增强信用证各方当事人在使用远期信用证结算时对风险的防范,确保交易安全,保证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有所裨益。
汪芳[10](2017)在《GS银行信用证业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大力推动下,国际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国际贸易支付结算也因此与日俱增。对于银行业来说,提升综合竞争力迫在眉睫的任务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国际结算业务。而在国际结算业务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信用证业务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信用证业务作为银行中间业务之一,因其流程的复杂性、涉及环节的多样性,给银行带来较为丰厚的中间业务收入。因此发展信用证业务成为各家银行发展的重要任务。然而风险总是与收益相伴,信用证涉及的环节较多,交易流程较为复杂,带来的风险较大。当前经济形势下,进出口企业往往从各自的利益出发,一旦遭遇贸易纠纷,就最大限度地向银行转嫁风险,试图通过银行业务人员操作上的瑕疵来保全自身利益,往往给银行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损害银行的资金安全。因此对国际结算风险进行深入探讨尤其是对其中的信用证结算风险进行管理研究,对各家银行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与意义。此外,近年来GS银行的信用证业务暴露出很多问题,风险事件频发,对GS银行信用证业务处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进行GS银行信用证业务风险管理研究既有理论需求,又有现实必要。本文以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及巴塞尔银行风险理论为基础,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文献查阅、调查研究等方法,参照了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信用证业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以GS银行为例,分析了 GS银行信用证业务的发展现状及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从进口信用证和出口信用证业务流程两个对立面对信用证业务风险进行深入探究,得出GS银行要实现信用证业务风险全面科学的管理,必须建立前后台风险管理协作机制,完善信用证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并实时监测信用证各个当事人在各环节中的资金信用状况,压降业务操作人员的实际操作风险,构建GS银行信用证业务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从而提升GS银行应对信用证业务风险的管理研究水平。本论文分为以下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重点介绍本篇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以及研究创新点;第二章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对本论文参照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并引述本论题相关的参考文献;第三章GS银行信用证业务发展现状及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对GS银行信用证业务处理模式进行简要介绍,分析GS银行信用证业务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章GS银行信用证业务风险分析,剖析GS银行进口信用证和出口信用证业务处理主要流程,找出信用证业务流程中风险点的表现形式及形成原因,并对近年发生的风险案件进行简要分析;第五章GS银行信用证业务风险管理对策,在前两章的分析基础之上,提出GS银行信用证业务风险管理的对策和应对主要风险采取的相应措施;第六章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总结归纳本文的研究成果。本文的特色及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在研究角度上,本文创新性的从GS银行前后台处理部门的角度出发,结合出口信用证和进口信用证两个相反的流程来分析,找出风险点,并提出信用证业务风险管理的策略和措施,将有利于信用证业务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二是在研究观点上,本文针对信用证流程中的主要风险点,结合GS银行信用证风险管理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的风险应对措施,可操作性较强,有助于业务人员了解掌握及运用,研究成果可能会对国内其他商业银行信用证业务风险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在议付信用证中交单议付应注意的事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议付信用证中交单议付应注意的事项(论文提纲范文)
(2)银行信用证项下贸易融资业务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1.2.1 主要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框架 |
1.3 创新与不足 |
1.3.1 可能的创新点 |
1.3.2 不足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信用证的研究综述 |
2.2 关于贸易融资风险的研究综述 |
2.2.1 国内研究综述 |
2.2.2 国外研究综述 |
2.3 关于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综述 |
2.4 文献评述 |
第3章 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分析 |
3.1 进口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 |
3.1.1 进口开证 |
3.1.2 进口押汇 |
3.2 出口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 |
3.2.1 打包贷款 |
3.2.2 出口押汇 |
第4章 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4.1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4.2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
4.2.1 进口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风险评估指标分析 |
4.2.2 出口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风险评估指标分析 |
4.2.3 贸易融资业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初步构建 |
4.3 风险评估指标对贸易融资业务影响程度初步筛选 |
4.4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5章 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
5.1 模型选择 |
5.1.1 模糊综合评判法与其他评估方法的比较 |
5.1.2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简介 |
5.1.3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步骤 |
5.1.4 模糊评判指标处理 |
5.1.5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 |
5.2 隶属度的确定 |
5.3 风险评估指标模糊综合评判 |
5.3.1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选用 |
5.3.2 确定进口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风险评价因素集和评判集 |
5.3.3 确定出口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风险评价因素集和评判集 |
第6章 银行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风险评估实证分析 |
6.1 实证对象 |
6.1.1 实证对象选择的依据 |
6.1.2 实证对象简介 |
6.2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
6.2.1 确立进口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一级评价指标权重 |
6.2.2 确立出口信用证贸易融资业务一级评价指标权重 |
6.3 模糊综合评判 |
6.3.1 数据采集 |
6.3.2 建立指标因素集与评判集间的模糊关系矩阵及模糊综合评判 |
6.4 评判结果分析 |
6.4.1 一级模糊综合评判的加权平均结果及其分析 |
6.4.2 二级模糊综合评判的加权平均结果及其分析 |
第7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风险防范对策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信用风险防范对策 |
7.3 操作风险防范对策 |
7.4 市场风险防范对策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工商银行SZ分行调查问卷 |
附录 B 专家咨询问卷 |
致谢 |
(3)TJ银行信用证业务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和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意义和目的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信用证及风险管理相关概述 |
2.1 信用证概述 |
2.1.1 信用证基本面介绍 |
2.1.2 信用证相关业务流程 |
2.1.3 信用证主要适用规则 |
2.2 风险管理相关概述 |
2.2.1 风险管理概念 |
2.2.2 风险管理步骤 |
2.2.3 风险管理方法 |
第3章 天津银行信用证业务管理现状 |
3.1 天津银行信用证业务发展现状 |
3.2 天津银行信用证业务条线架构 |
3.3 天津银行信用证业务基本操作要求 |
3.4 天津银行信用证业务风险管理优势 |
第4章 天津银行信用证业务风险管理 |
4.1 天津银行信用证业务风险识别 |
4.1.1 信用风险识别 |
4.1.2 操作风险识别 |
4.1.3 合规及法律风险识别 |
4.1.4 声誉风险识别 |
4.1.5 虚假贸易风险识别 |
4.1.6 诈骗及欺诈风险识别 |
4.1.7 信用证电子化风险识别 |
4.2 天津银行信用证业务风险评估 |
4.2.1 信用风险评估 |
4.2.2 操作风险评估 |
4.2.3 合规及法律风险评估 |
4.2.4 声誉风险评估 |
4.2.5 虚假贸易风险评估 |
4.2.6 诈骗及伪造风险评估 |
4.2.7 信用证电子化风险评估 |
4.3 天津银行信用证业务案例分析 |
4.4 天津银行信用证业务风险管理问题 |
4.4.1 天津银行信用证业务部分风险控制存在问题 |
4.4.2 天津银行信用证业务集中化处理模式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
4.4.3 天津银行员工素质参差不齐并且风险防范意识不足 |
4.4.4 操作系统运行不稳定及核验规则不完善 |
4.5 天津银行信用证业务风险管理问题原因概述 |
4.5.1 天津银行部分风险控制手段不足需要进行借鉴完善 |
4.5.2 前台部门缺乏有效监管和与单证中心的沟通 |
4.5.3 天津银行信用证从业人员流动频繁及人才储备不足 |
4.5.4 天津银行产品配套流程上线过快缺乏检验 |
4.6 天津银行信用证业务风险控制问题国内外先进经验借鉴 |
4.6.1 操作风险控制经验借鉴 |
4.6.2 虚假贸易风险控制经验借鉴 |
4.6.3 信用证电子化风险控制经验借鉴 |
第5章 天津银行信用证业务风险管理建议 |
5.1 完善内控制度建立内部评分考核机制 |
5.2 建立自我评估机制加强信用证人员管理 |
5.3 强化对客户的事前检查和单证中心对于信用证业务的管理 |
5.3.1 强化对客户的事前检查 |
5.3.2 强化单证中心对于信用证业务的管理 |
5.4 天津银行信用证电子化风险管理建议 |
5.5 增进银行内部沟通 |
5.5.1 增加部门之间的沟通 |
5.5.2 加强分支机构与总行部门之间的沟通 |
5.6 重视人才培养及减少人才流失 |
5.6.1 做好相关培训及提升人员职业素养 |
5.6.2 明确部门定位及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励政策减少人才流失 |
5.6.3 提前做好人才储备以应对今后银行转型 |
5.7 提升银行操作系统保障 |
5.7.1 维护日常系统稳定以保障信用证业务平稳开展 |
5.7.2 开发创新产品的配套系统及做好相关风险把控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信用证项下议付行追索权行使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第一章 议付行的权利义务与法律地位 |
第一节 UCP600对议付行权利义务的相关规定 |
第二节 议付行相对于受益人而言的法律地位 |
第三节 议付行相对于开证行而言的法律地位 |
第二章 主体条件——议付行适格 |
第一节 不同信用证类型下的议付行 |
第二节 议付应在开证行偿付之前进行 |
第三节 非议付业务下付款行法律地位与议付行的区别 |
第三章 基本条件——议付行因受益人过错无法获偿 |
第一节 议付行因单据不符被拒付 |
第二节 议付行因止付令被拒付 |
第三节 议付行内部遗失单据被拒付 |
第四节 议付行因开证行破产或政策原因无法获偿 |
第四章 补充条件——议付行未主动放弃或被推定放弃追索权 |
第一节 “有追索权”的约定是否必要 |
第二节 “无追索权”的约定或意思表示是否有效 |
第五章 我国对议付行追索权行使条件之实践与反思 |
第一节 我国国内法现行规定及法院司法实践 |
第二节 对我国议付行追索权行使问题的立法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信用证欺诈例外豁免条款之“善意”标准认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信用证欺诈例外豁免的界定 |
(一)信用证欺诈例外豁免的定义 |
(二)信用证欺诈例外豁免的适用主体 |
二、信用证欺诈例外豁免之“善意”条件的立法基础 |
(一)维护交易安全 |
(二)维护交易便捷 |
(三)贯彻公平理念 |
(四)票据无因性理论 |
三、信用证欺诈例外豁免之“善意”条件的内涵分析 |
(一)“善意”的历史沿革 |
(二)“善意”的涵义 |
(三)“善意”的构成要件 |
四、信用证欺诈例外豁免之“善意”标准的已有司法认定 |
(一)信用证欺诈例外豁免之“善意”的司法案例梳理 |
(二)信用证欺诈例外豁免之“善意”的已有司法认定梳理 |
五、明知的判定:信用证欺诈例外豁免之“善意”标准认定之一 |
(一)“明知”之内容 |
(二)“明知”之程度 |
(三)“明知”之法律认定 |
六、重大过失的判定:信用证欺诈例外豁免之“善意”标准认定之二 |
(一)“重大过失”之具体内涵 |
(二)“重大过失”之“合理注意义务” |
(三)“重大过失”之法律认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信用证项下汇票缮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信用证与汇票基本知识 |
1.1 信用证基本知识 |
1.1.1 含义 |
1.1.2 特点 |
1.1.3 基本当事人 |
1.2 汇票基本知识 |
1.2.1 含义 |
1.2.2 基本当事人 |
1.2.3 分类 |
2 信用证项下汇票的缮制方法分析 |
2.1 出票依据 |
2.2“汇票”字样 |
2.3 出票日期与地点 |
2.4 金额 |
2.5 付款时间 |
2.6 收款人 |
2.7 付款人 |
2.8 出票人签章 |
3 信用证项下缮制汇票时应注意的问题 |
3.1 关于付款人的填写 |
3.2 关于汇票金额的填写 |
3.3 关于汇票出票日期的填写 |
(7)凭副本信用证交单的风险防范(论文提纲范文)
案例背景 |
案例分析 |
问题一:受益人能否在未收到正本信用证的情况下向指定银行交单 |
问题二:如指定银行未收到正本信用证, 能否议付并向开证行交单 |
问题三:开证行收到此类到单应如何处理, 是否应履行承付的责任 |
案例启示 |
(8)G银行信用证融资业务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五、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一、文献综述 |
二、理论基础 |
第三章 G银行信用证融资业务发展现状及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G银行简介 |
二、G银行信用证融资业务发展现状 |
三、G银行信用证融资业务风险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G银行信用证融资业务风险分析 |
一、业务风险种类 |
二、风险成因分析 |
三、信用证融资业务流程分析 |
第五章 G银行信用证融资业务风险管理对策与建议 |
一、建立完善的前后台风险监管机制 |
二、增设“中台”填补风险漏洞 |
三、加强共性风险和特有风险防范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远期信用证结算风险与防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及创新 |
1.3.1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及创新 |
第2章 远期信用证概述 |
2.1 信用证概述及分类 |
2.1.1 信用证概述 |
2.1.2 信用证的分类 |
2.2 远期信用证 |
2.2.1 远期信用证概念 |
2.2.2 远期信用证分类及特点 |
2.2.3 四种远期信用证对比分析 |
第3章 远期信用证的风险表现及成因分析 |
3.1 远期信用证风险概述 |
3.1.1 远期信用证风险的概念 |
3.1.2 远期信用证风险的特点 |
3.1.3 远期信用证的风险分类 |
3.2 进口商远期信用证结算的风险 |
3.2.1 汇率变动风险 |
3.2.2 市场变化风险 |
3.2.3 进口产品质量及诈骗风险 |
3.3 出口商远期信用证结算的风险 |
3.3.1 进口商的资信风险 |
3.3.2 开证行的资信风险 |
3.3.3 承运人风险 |
3.3.4 国家风险 |
3.4 开证行远期信用证结算的风险 |
3.4.1 进出口商合谋套资诈骗给银行带来的风险 |
3.4.2 对外贸企业授信带来的风险 |
3.4.3 融资性贸易风险 |
第4章 远期信用证的风险防范及实例分析 |
4.1 进口商远期信用证结算风险的防范 |
4.1.1 汇率变动风险防范 |
4.1.2 市场变化风险防范 |
4.1.3 进口产品质量及诈骗风险防范 |
4.2 出口商远期信用证结算风险的防范 |
4.3 开证行远期信用证结算风险的防范 |
4.3.1 进出口商合谋套资诈骗风险防范 |
4.3.2 对外贸企业授信带来的风险的防范 |
4.3.3 融资性贸易风险的防范 |
第5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GS银行信用证业务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五、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一、理论基础 |
二、文献综述 |
第三章 GS银行信用证业务发展现状及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GS银行信用证业务处理模式 |
二、GS银行信用证业务发展现状 |
三、GS银行信用证业务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四章 GS银行信用证业务风险分析 |
一、信用证业务流程分析 |
二、信用证业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
三、信用证业务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
第五章 GS银行信用证业务风险管理对策与措施 |
一、风险管理对策 |
二、风险管理措施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在议付信用证中交单议付应注意的事项(论文参考文献)
- [1]出口企业防范信用证软条款的路径研究[D]. 赵红红.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2021
- [2]银行信用证项下贸易融资业务风险评估研究[D]. 陈佳恒.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3]TJ银行信用证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 苏祥宸.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4]信用证项下议付行追索权行使条件研究[D]. 黄冷千. 苏州大学, 2020(03)
- [5]信用证欺诈例外豁免条款之“善意”标准认定[D]. 许雅静. 南京大学, 2020(04)
- [6]信用证项下汇票缮制分析[J]. 毕雅婷. 知识文库, 2019(12)
- [7]凭副本信用证交单的风险防范[J]. 刘晨. 中国外汇, 2018(11)
- [8]G银行信用证融资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 何歆. 安徽大学, 2018(09)
- [9]远期信用证结算风险与防范[D]. 董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7(02)
- [10]GS银行信用证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 汪芳. 安徽大学,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