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川地区 鼻咽癌流行病学初步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罗辉[1](2019)在《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文中指出中医体质和疾病相关性(简称“体病相关”)是中医体质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2009年4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简称“《标准》”)的发布,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公认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因此,近10年来采用该标准开展临床研究所发表的文献从无到有,迅速增长,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对于认识体质和疾病的关系,促进体质在中医治未病和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尚未见到对于现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以及临床研究方法学的全面系统研究。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如何?研究的重点病种和体质有哪些?各研究在体质和疾病的相关性方面有哪些发现?现有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如何?如何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现有文献对临床实践的价值?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未见到相关论文发表。因此,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系统评价、理论研究等方法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1研究目的(1)通过对《标准》发布以来的所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和评价,总结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体病关系结果、研究质量等,以期为读者了解体病相关研究领域的历程、现状以及各中医体质类型和疾病的相关性,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2)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选择一个特定的病种(代谢综合征),检索、纳入所有研究该疾病与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对文献中相关数据的meta分析,研究该疾病人群的体质分布特征、体质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以获得基于更大人群的体病关系结果,从而为疾病防治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为今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及时总结和应用提供示范。(3)分析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和面临的方法学挑战,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报告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今后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并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实施和报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更多高质量临床证据的产生和应用。2研究方法文献计量研究(研究一):全面系统地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和Embase数据,检索期限从2009年4月1日(《标准》的颁布日期)至2018年12月31日。纳入所有研究中医体质与疾病关联性的文献(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从各文献中提取文献计量学特征、内容、结果、方法学要点等内容。采用横断面研究AHRQ标准、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NOS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所有数据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系统评价研究(研究二):以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为例,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开展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研究,分析M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及其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与MS发病有关的危险体质因素。文献的检索数据库、研究类型、质量评价方法同研究一。采用R 3.5.2软件对各研究报告的MS患者人群中主要体质比例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er Manager 5.3软件比较MS患者和一般人群中各体质的分布差异,并用倒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方法学研究(研究三):在研究一、二的基础上,综合采用文献和理论研究、访谈循证医学和中医体质学专家等方式,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思路分析中医体质研究的特殊性,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质量评价和报告方面提出提高研究质量的相关建议。3研究结果研究一:共纳入1441篇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样本量总数达858271例。研究地域覆盖中国大陆29个省区、台湾、香港以及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法国。研究病种313个,覆盖了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的19个疾病类别,研究较多的病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失眠、痛经、乳腺癌、乙肝、脂肪肝、骨质疏松症等。研究类型以横断面研究最多,共1300篇(90.2%),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分别有81篇和60篇。各体质的疾病谱分布:(1)气虚质在糖尿病、脑梗死、艾滋病、慢阻肺、冠心病、亚健康、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乙肝、乳腺癌等疾病中分布较高。(2)阳虚质在不孕症、骨质疏松症、肠易激综合征、膝骨关节炎、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复发性流产等疾病中分布较高。(3)阴虚质在高血压、糖尿病、便秘、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干眼症、肺癌、复发性脑卒中、失眠等疾病中分布较高。(4)痰湿质在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脑卒中/梗死、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超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疾病中分布较高。(5)湿热质在痤疮、高尿酸血症、慢性胃炎、少弱畸形精子症、湿疹、乙肝、便秘、胆石症、高血压、痛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6)气郁质在乳腺增生、乳腺癌、失眠、抑郁症、卵巢早衰、偏头痛、青光眼、不孕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子宫腺肌病等疾病中分布较高。(7)血瘀质在冠心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脑卒中等疾病中分布较高。(8)特禀质在哮喘、变应性鼻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各体质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1)气虚质发生肥胖、糖尿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焦虑症等的风险较高。(2)阳虚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肥胖、颈椎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3)阴虚质发生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的风险较高。(4)痰湿质发生脑梗死、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5)湿热质发生便秘、高血压等的风险较高。(6)气郁质发生亚健康、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焦虑、乳腺癌、乳腺增生、痛经等的风险较高。(7)血瘀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脑卒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风险较高。(8)特禀质发生哮喘的风险较高。方法学质量:横断面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4.6%、90.8%和4.6%;病例对照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7.2%、51.9%和21.0%;队列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8.3%、58.3%和13.3%。各研究在体质测量的质量控制、控制混杂因素、应答率等条目的报告较差。研究二:共纳入23项研究代谢综合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总样本量21239例,其中MS患者13393例,对照组人群7846例。按研究设计分类,病例对照研究3项,横断面研究20项,无队列研究。MS患者体质类型比例最高的3种依次为痰湿质[30%(22%-39%)]、气虚质[20%(15%-26%)]和湿热质[14%(11%-18%)]。痰湿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75(95%CI:1.17-2.62),校正混杂因素后的OR值为3.46(95%CI:2.14-5.59)。气虚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39(95%CI:1.04-1.85)。男性患者的痰湿质、湿热质比例分别是女性患者的1.19和2.10倍,女性患者的气虚质比例是男性的1.32倍。45岁以下MS患者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的比例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为最高。2项横断面研究属于高质量文献;20项横断面研究均属于中等质量文献。倒漏斗图分析显示:各文献向周围分散,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提示发表偏倚和研究异质性的存在。研究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属于一种特殊的观察性研究,开展高质量研究面临各种方法学挑战:一是观察性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较少,临床方法学研究滞后;二是体病关系的研究受多种混杂因素的影响,且体质对疾病的影响贯穿从发病到预后的全过程;三是体质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包括体质的主观性对量表调查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体质的动态可变性不利于长周期研究的开展。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中各有其应用范围和作用,对揭示体质和疾病的关联或因果关系的论证强度也有差异,应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设计类型。研究实施阶段,受试者纳入尽可能选择典型体质的新发病例,并报告样本量估算依据;基线资料信息的采集做到全面、定量;体质测量应高度重视质量控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数据统计分析应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控制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谨慎客观地作出体病关系的结论。观察性研究国际公认的现有标准和规范具有普适性,大部分条目适用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评价和报告。本研究根据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点,尝试在现有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对相关条目进行完善,为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实施和报告规范提供参考。4研究结论《标准》发布10年来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验证体病相关理论的科学性,发现各体质类型与相关疾病存在的密切关联,为体质辨识在中医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有助于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分析,提供体病关系的更高级别证据,并为辨体-辨证-辨病诊疗模式提供参考。开展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在遵循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需充分考虑体质研究的特殊性,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设计类型,研究实施全过程均应重视质量控制,降低偏倚,研究的报告应遵循相关的报告规范,并体现中医体质的特色。最后,本文提出了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建议,以期为高质量研究的开展和发表提供指导,从而促进中医体质在疾病治疗和治未病中的应用。
重庆医学院[2](1977)在《四川地区 鼻咽癌流行病学初步调查》文中研究指明鼻咽癌是我省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关于鼻咽癌在我省的发病情况及地理分布情况等流行病学的调查及有关病因学的研究资料尚少,为此我们收集了有关资料,对四川地区鼻咽癌的流行病学情况,进行初步探讨。
第二次全国鼻咽癌流行病学病因学专题小组[3](1977)在《鼻咽癌流行病学病因学资料综述》文中研究表明 鼻咽癌流行病学在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光辉的《六·二六》指示指引下,自1973年第一次协作会议后,各省市、自治区都分别对鼻咽癌流行病学开展了广泛的群众性调查。目前已完成全省(区)性死亡回顾调查的省(区)有:广东、湖南、湖北、广西以及山东、上海、北京等14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湖南在进行死亡回顾性调查方面,首次应用电子计算机绘制了鼻咽癌全省分布趋势图,这一方法值得学习和推广应用。有些省份已在部分地
桂勋[4](2014)在《鼻咽癌早期诊断和治疗新型标志物的探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鼻咽癌是我国南部地区及东南亚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给人类健康及经济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由于鼻咽癌发生部位的解剖结构较复杂,不易于手术治疗,而且对化学药物不敏感,因此,当前鼻咽癌的治疗主要依赖放射治疗。目前的临床放射治疗对早期鼻咽癌治愈效果可达90%以上,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大部分鼻咽癌患者被确诊时都接近中、晚期,错过了放射治疗的最佳时机,导致了患者五年生存率的大大降低。因此,寻找适合鼻咽癌早期诊断的血清学诊断标志物已成为目前鼻咽癌临床与基础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此外,经初次放射治疗后的鼻咽癌患者,部分容易出现复发,部分容易出现远端转移,且对放射治疗不再敏感,此类复发或转移患者的预后生存率极低,因此,寻找适合易复发或易转移鼻咽癌患者个性化诊断的血清学标志物并探索适合鼻咽癌治疗的生物治疗靶标也日渐成为重要的鼻咽癌研究方向。为此,本研究针对鼻咽癌的早期诊断、个性化诊断以及治疗性抗体药物研发等三部分进行有意义的前期探索。本论文的第一部分旨在寻找高特异性的鼻咽癌诊断标志物,建立鼻咽癌的血清学早期诊断方法及组织学特异性检测工具。鼻咽癌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与EB病毒的感染密切相关,EB病毒相关标志物已被用于开发鼻咽癌临床诊断试剂,如EBNA1/IgA、VCA/IgA等,此类标志物对鼻咽癌的早期筛查有很好的检测灵敏度,但特异性尚达不到临床检测的要求。鉴于EB病毒主要以II型潜伏态的形式存在于鼻咽癌细胞中,本研究拟以EB病毒II型潜伏态特异性表达蛋白LMP1、LMP2A及BARF1为研究对象,探索此类标志物应用于鼻咽癌早期筛查的可能性。首先,利用原核表达的方式制备了 LMP1、LMP2A不同亲水区基因及BARF1全长基因的重组蛋白,并分别用于检测鼻咽癌患者及健康人血清中针对上述三种抗原的IgA及IgG抗体水平,结果发现,仅鼻咽癌患者血清中抗LMP1第3个胞外区(LMP1-EX3)的IgA抗体和抗LMP2A第5个胞外区(LMP2A-EX5)的IgA抗体水平显着高于健康人,提示LMP1-EX3/IgA和LMP2A-EX5/IgA有望成为鼻咽癌特异诊断的标志物;其次,利用LMP1羧基端重组蛋白(rLMP1-C.ter,aa187-aa386)及LMP2A氨基端重组蛋白(rLMP2A-N.ter,aal-aa119)免疫BALB/c小鼠,分别制备了抗LMP1-C.ter单抗25株和抗LMP2A-N.ter单抗16株,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的鉴定结果显示,抗LMP1-C.ter单抗14B6和5H8对过表达LMP1的293T细胞有反应,抗LMP2A-N.ter单抗13A12和12A 2对过表达LMP2A的293T细胞有反应,提示这些单抗能识别天然构象的EB病毒表达抗原,有望成为鼻咽癌检测的研究工具;最后,选取抗LMP1-C.ter单抗代表株14B6和抗LMP2A-N.ter单抗代表株13A12,分别测试它们在免疫组化实验中对临床鼻咽癌患者组织切片的检测效果,结果显示,上述两个单抗对鼻咽癌组织切片有良好的免疫组化活性和特异性,有望成为鼻咽癌临床组织学诊断工具。综上,本研究发现EB病毒的潜伏期膜蛋白LMP1和LMP2A是两个重要的鼻咽癌特异性诊断标志物,其一是证明LMP1-EX3/IgA及LMP2A-EX5/IgA可用于建立适合鼻咽癌血清学特异筛查的免疫诊断试剂,其二是证明LMPI单抗14B6及LMP2A单抗13A12可用于建立适合鼻咽癌组织学特异诊断的免疫组化检测试剂,这些发现为研究EB病毒潜伏期膜蛋白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诊断意义奠定良好的工作基础。本研究的第二部分旨在寻找适合鼻咽癌个性化诊断的标志物,探索研制易复发或易转移性鼻咽癌的早期诊断试剂的可能性。尽管当前放射治疗对原发性鼻咽癌已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但仍有15-58%的患者预后容易复发或转移,并产生放疗抗性,此类病人的再次治疗的预后很差,成为鼻咽癌临床治疗中的一个难点。因此,研究适合复发性鼻咽癌早期诊断用的诊断标志物,有助于高度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对提高复发性鼻咽癌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文献报道EB病毒II型潜伏态BARTs区的转录产物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能与鼻咽癌预后发展有关。为此,本研究拟以EB病毒II型潜伏态BARTs区的转录产物A73为研究对象,探索其作为鼻咽癌个性化诊断标志物的可能性。首先,利用原核表达方式制备了高纯度的A73重组蛋白rGST-A73-NP9,并用于检测鼻咽癌患者血清中抗A73的IgA及IgG抗体水平,结果发现,A73/IgA的检测值可以将鼻咽癌患者分成两类,提示A73/IgA是一个不同类型鼻咽癌的分类诊断靶标;其次,利用rGST-A73-NP9免疫BALB/c小鼠,制备了抗A73的特异性单抗18株,并采用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方法证明A73单抗6A2对过表达A73的293T细胞有良好反应,提示A73单抗能识别自然状态下的A73抗原,为利用A73单抗研究A73表达产物提供了有用的研究工具;然后,利用单抗6A2分别对EB病毒感染的淋巴细胞系B95-8及上皮细胞系C666-1进行了 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的检测,结果显示,在这两种传代细胞系中均未检测到A73蛋白的表达,但在部分鼻咽癌组织中检测到A73蛋白的存在,提示A73蛋白有可能作为一个鼻咽癌分类诊断用的免疫组化检测靶标;最后,通过分离鼻咽癌细胞系C666-1细胞培养上清及鼻咽癌患者血清中的外泌体,用RT-PCR检测方法首次在外泌体中发现了 A73 mRNA的存在,提示鼻咽癌细胞中高表达的A73 mRNA很可能通过外泌体的方式转运至胞外,而此种转运方式和鼻咽癌患者血清中A73 mRNA的水平可能与鼻咽癌的复发和转移有关。综上,可能存在A73高表达和低表达两种鼻咽癌类型,而此两种鼻咽癌的转归结果是否存在差异还需要进一步鉴定。本研究的第三部分是研究LMP1和LMP2A抗体治疗鼻咽癌的效果探索LMP1及LMP2A作为鼻咽癌抗体治疗靶标的可行性。抗体药物由于具有毒副作用小及特异性强等特性,在肿瘤的治疗上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LMP1及LMP2A是EB病毒在鼻咽癌细胞中表达的膜蛋白,具有很强的肿瘤组织表达特异性,而且在肿瘤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拟通过实验证明其作为鼻咽癌抗体治疗靶标的潜在可能性。首先,基于鼻咽癌细胞系CNE-2Z构建了同时表达虫荧光素酶的LMP1及LMP2A稳定表达细胞株CNE-2Z-Luc-LMP1及CNE-2Z-Luc-LMP2A;其次,通过以白喉毒素为载体的展示肽免疫BALB/c小鼠,分别制备了抗LMP1-EX3特异性单抗25株及抗LMP2A-EX5特异性单抗6株,并用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检测方法证明抗LMPI-EX3单抗14H5和12AI与过表达LMP1的293T细胞有反应,抗LMP2A-EX5单抗5E9和7H3与过表达LMP2A的293T细胞有反应,在此基础上鉴定出LMP2A-EX5单抗所识别的线性B细胞表位382SLSSTEFIP390;最后,用肿瘤细胞体外生长抑制实验评估了抗LMP1-EX3单抗及抗LMP2A-EX5单抗对鼻咽癌细胞系CNE-2Z-Luc-LMPI及CNE-2Z-Luc-LMP2A的生长抑制效果,结果显示抗LMP1-EX3单抗2B8、5D4及7G9,抗LMP2A单抗5E9及7H3在体外对鼻咽癌细胞系有很好的生长抑制活性,从而初步证明LMP1-EX3及LMP2A-EX5作为鼻咽癌抗体治疗靶标的可行性。总之,本论文针对EB病毒II型潜伏态的基因转录产物进行鼻咽癌诊断靶标及治疗靶标的的探索研究,发现LMP1-EX3及LMP2A-EX5是很好的鼻咽癌诊断及治疗靶标,还发现A73是一个潜在的鼻咽癌个性化诊断靶标,为研制鼻咽癌特异性早期诊断试剂和鼻咽癌治疗性抗体药物奠定了基础。
温雪怡[5](2019)在《变应性鼻炎和鼻咽癌的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和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两个疾病均是受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影响的疾病,广东地区是NPC和AR的高发地区,AR患者是否比非AR的患者更有可能发展成NPC,这是医患共同关心的重要临床问题。目前AR与NPC的相关性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初步探讨AR是否为NPC的致病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是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从广东省中医院住院病历系统筛选77例初次诊断或治疗的鼻咽癌患者,并根据其性别、年龄和初次诊断年份匹配非恶性肿瘤的对照组病例230例,辅助检索广东省中医院门诊系统和电话调查,了解上述患者是否有变应性鼻炎,收集病例观察表信息。通过卡方检验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AR与NPC的相关性,计算优势比(odds ratio,OR),评估AR是否为NPC的致病危险因素。结果:307名研究对象中,共有91人(29.6%)诊断为AR;病例组14例(18.2%),对照组77例(33.5%)(P<0.05)。条件logistics回归显示,与对照组相比,NPC病例组患 AR 的 OR 为 0.453(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238-0.862)。将文化程度,工作年份,暴露于粉尘或刺激性气味等环境,既往史如肝炎,家族史如恶性肿瘤家族史等因素进行调整后,病例组诊断为AR的0R是0.336(95%CI:0.130-0.868)。结论:本研究提示AR与NPC有一定的相关性。
四川省金堂县人民医院[6](1976)在《四川省金堂县福洪、赵渡两公社鼻咽癌普查报告》文中认为 鼻咽癌好发于我国南方,尤以广东省为最多,是其流行病学的最大特点。四川地区鼻咽癌的发病率亦不低,据四川医学院病理科1950~1975共26年间26,180例恶性肿瘤活检统计鼻咽癌占16.8%,居第一位。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指示,为了在我省建立农村防癌网及探索鼻咽
王雷[7](2019)在《鼻咽癌流行趋势分析和放疗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提取中国肿瘤登记年报登记的鼻咽癌数据资料,分析中国鼻咽癌的发病和死亡情况,为制定中国鼻咽癌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并系统评价调强放疗与二维常规放疗对鼻咽癌患者远期生存率的影响,为临床治疗策略提供参考依据;针对前期研究成果,制定研究方案,调研鼻咽癌高发地区的临床病例资料,探讨鼻咽癌患者放疗后急性损伤效应的影响因素。方法(1)收集整理2005-2013年中国鼻咽癌发病和死亡数据,利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鼻咽癌标化发病和死亡率的时间变化趋势,以及年龄别趋势;(2)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查找有关调强与常规放疗对鼻咽癌患者远期疗效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或观察性研究,检索时限截至2018年12月30日,由2位评价员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文献质量,运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3)收集湖南省肿瘤医院与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996例鼻咽癌放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病例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吸烟、饮酒、临床分期及T分期临床信息,同时提取患者主要的放疗损伤效应,包括急性黏膜反应、口干、皮肤损伤、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结果(1)对于发病率:整体来说呈下降趋势,鼻咽癌发病率在20092010年出现明显转折,其中城市在2009年前呈上升趋势(APC=3.0%,P=0.3),2009年后呈下降趋势(APC=-5.8%,P<0.05);而农村在2009年前鼻咽癌发病率呈快速下降趋势(APC=-17.64%,P=0.2),2009年后呈缓慢上升趋势(APC=4.24%,P=0.6),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中国男性鼻咽癌标化发病率一直高于女性,为女性人口的2.302.45倍,随时间发展男女性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APC<0,P<0.05);025岁人群鼻咽癌年龄别发病率趋势较平缓且较低,25-60岁人群随着年龄递增发病率逐渐升高,且各年份鼻咽癌发病率峰值均出现在5060岁年龄组。对于死亡率,鼻咽癌死亡率在20092010年出现明显转折,其中城市在2009年前呈上升趋势(APC=3.09%,P=0.2),2009年后呈下降趋势(APC=-7.27%,P<0.05);2009年前农村鼻咽癌死亡率呈快速下降趋势(APC=-22.81%,P=0.1),2009年后呈缓慢上升趋势(APC=3.60%,P=0.6),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中国男性鼻咽癌标化死亡率一直高于女性,为女性人口的2.543.09倍,随时间发展男女性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APC<0,P<0.05);整体而言,025岁人群鼻咽癌年龄别死亡率趋势较平缓且较低,25岁以后各年份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2)最终纳入文献18篇(5项RCT,13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共18273例鼻咽癌患者。结果显示,与常规治疗相比,鼻咽癌患者接受IMRT治疗的3年总生存率[OR=2.99,95%CI(2.12,4.21),P<0.001]、5年总生存率[OR=1.54,95%CI(1.38,1.72),P<0.001]、5年局部无复发生存率[OR=1.85,95%CI(1.38,2.47),P<0.001]、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OR=1.16,95%CI(1.03,1.30),P=0.011]均明显增加;而5年无进展生存率两者差异接近统计学意义(P=0.052),对于结果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研究予以验证。(3)不同年龄段、吸烟、饮酒、T分期的鼻咽癌放疗患者出现的急性黏膜反应、口干、皮肤损伤、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均未见明显差异;口干的发生男性高于女性,Ⅲ期/Ⅳ患者放疗后出现胃肠道反应高于Ⅰ期/Ⅱ期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次,急性黏膜反应、口干、皮肤损伤、胃肠道反应在偏瘦组、正常组与超重肥胖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骨髓抑制显示有统计学差异,随后对骨髓抑制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发现正常组与超重肥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2005-2013年间中国鼻咽癌发病和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无论是发病或死亡均存在明显的年龄、性别差异,城市农村差距逐渐缩小,25岁以后呈现增长趋势且保持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水平,需重点关注25岁以上男性的鼻咽癌防治情况。(2)NPC患者接受调强治疗能够有效提高3年总生存率、5年总生存率、局部无复发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而对于5年无进展生存率尚未见明显改善。(3)对于鼻咽癌调强放疗患者应重点关注男性放疗后出现的口干症状、晚期患者出现的胃肠道反应、以及体质指数正常的患者骨髓抑制出现的情况。
周世平[8](2013)在《广西桂平平南鼻咽癌的高发现场建立及发病率的初步探讨》文中提出背景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区不常见,但在我国广东、广西、香港地区高发。由于鼻咽癌发生部位隐蔽,早期症状不明显,且恶性程度高(在我国病理类型大多数属于未分化癌),易早期转移,故很多鼻咽癌患者就诊时已处于中晚期阶段。目前治疗鼻咽癌的方法主要是放疗和化疗,放化疗所需要高昂的费用对国家和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T1及T2期患者控制率可高达90%,中晚期患者总生存率为60%,而发生远处转移的晚期患者生存率为15-20%。由于目前鼻咽癌的治疗已接近瓶颈,开展鼻咽癌的三级预防对于提高高危人群的意识、患者的生存率,并降低死亡率具有现实意义。为了发现并治疗早期鼻咽癌患者,开展鼻咽癌流行病学调查、探讨致病因素、筛查高危人群,对于鼻咽癌早期防治、减轻国家与家庭的负担具有重要意义。建立鼻咽癌高发研究现场具有了解鼻咽癌分布的特点、研究危险因素以及采取预防措施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已在部分鼻咽癌高发地区如广西苍梧县以及广东四会市建立了癌症登记机构,并普及鼻咽癌高危人群的EB病毒血清学筛查,致力于对鼻咽癌患者早发现、早治疗。目前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供资金支持,从2010年3月开始,多家科研单位联合在中国南部(广东肇庆、广西梧州、广西桂平平南)开展为期5年的基于人群的鼻咽癌病例对照研究,研究样本病例及对照各为2000例。广西桂平平南以人群为基础的鼻咽癌病例对照研究作为该研究项目的一部分,为鼻咽癌病因学研究创造良好的基础。目的(1)初步建立广西桂平平南地区以人群为基础的鼻咽癌病例对照研究现场;(2)回顾性分析2009-2011年广西桂平平南鼻咽癌新发病例,初步了解该地区鼻咽癌流行病学的特点;(3)建立生物样本库。方法从2010年3月至2011年12月,在桂平市人民医院、平南县人民医院、平南县第二人民医院、梧州红十字医院、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等医院收集桂平平南籍20-75岁鼻咽癌新发病例,于2011年2月至2012年3月按照病例对照匹配原则收集以人群为基础的相应对照,并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如家族史、既往史、居住史、职业史、饮食史等方面的问卷调查,并收集研究对象血液、唾液、指趾甲、头发、病理切片(病例)标本。问卷调查由专职调查员通过直接询问的方式进行。获得的调查问卷数据由专人专用的软件录入。所获得的标本运送到广西医科大学医学科学实验中心并建立生物标本库。为了保证更多的病例纳入本研究,我们同时进行回顾性补充调查2011年流失的病例。为了解研究现场人群新发鼻咽癌的流行病学特点,收集调查桂平市人民医院、平南县人民医院、平南县第二人民医院、梧州红十字医院、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以及广西医科大学肿瘤医院8家单位2009-2011年桂平平南籍鼻咽癌新发病例。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性别比率、性别发病率、年龄别发病率、桂平发病率、平南发病率、桂平平南发病粗率、中国标化发病率和世界标化率。人口资料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上公布的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和世界标准人口数据。结果在2010年3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共收集桂平平南籍鼻咽癌新发病例229例(含18例回顾性调查病例),其中2010年92例,2011年119例。桂平138例,平南为91例。收集病例最多的医院依次为桂平市人民医院、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平南县人民医院。每个月收集到的鼻咽癌病例数差别不大,总体是平稳的,符合鼻咽癌的发病规律。我们同时对2011年病例回顾性分析,发现2011年流失的46例病例分布在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以及广西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并回顾性补充调查了其中18例。应答率从补充前的70.83%提高到补充后的81.55%。从2011年2月至2012年3月,总共收集到对照57例,其中桂平34例,平南23例。对23例平南的对照分析,平南县城应答率为7.7%,乡镇应答率为81.5%,总应答率为57.5%。进一步对平南第一次抽样对照进行分析,41例对照中同意调查的只有23例,高达11例对照无法找到,3例拒绝调查,3例长期外出打工,1例已死亡。除了收集到2010-2011年211例病例(不含完成调查问卷的18例回顾性调查)外,我们还回顾性调查2009-2011鼻咽癌新发病例310例,2009-2011年总共521例桂平平南籍鼻咽癌病例。其中男性患者为361例,女性为160例,男女比例为2.26:1。2009-2011年桂平平南鼻咽癌各年发病率男性分别为9.63/10万、9.24/10万、9.16/10万,年平均发病率为9.34/10万;鼻咽癌发病率女性分别为4.88/10万、4.88/10万、4.44/10万,年平均发病率为4.73/10万。鼻咽癌发病率男女比例为1.97:1。桂平平南鼻咽癌患者发病高峰在40-49岁。2009-2011年广西桂平各年发病粗率分别为7.21/10万,7.13/10万,7.65/10万,三年平均发病率为7.34/10万;平南发病粗率分别为7.71/10万,7.33/10万,6.10/10万,三年平南平均发病率为7.05/10万。桂平平南鼻咽癌平均发病率为7.21/10万,平均中国标化率为8.48/10万,平均世界标化率为8.31/10万。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广西桂平平南鼻咽癌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现场,并获得一定规模的鼻咽癌病例对照研究人群、基本信息资料库和生物标本库。形成了鼻咽癌现场的生物样本采集、处理与保存、运输等规范化技术标准。广西桂平平南地区鼻咽癌发病率较高,粗发病率为7.21/10万,中国标化发病率为8.48/10万,世界标化率为8.31/10万,多发于男性,40-49岁为鼻咽癌发病高峰期。2009-2011年桂平平南地区鼻咽癌发病率分别为7.43/10万、7.22/10万、6.97/10万,提示该地区人群发病率相对稳定。
曹素梅,郭翔,李宁炜,向燕群,洪明晃,闵华庆[9](2006)在《1 142例住院广东籍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近20年来,鼻咽癌高发区广东省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较少,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近年来该高发区鼻咽癌的发病特点,本研究以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为基础,总结了一批近年来广东籍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为更准确反映广东高发区鼻咽癌的发病规律提供资料及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98年1月至2000年8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住院治疗的全部广东籍初诊鼻咽癌患者共1142例的病例资料。按照事先制定的调查表,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广东籍患者中,鼻咽癌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21.9%的患者具有肿瘤家族史,12.3%的患者有鼻咽癌家族史,并且,鼻咽癌越高发的地区其家族聚集性越明显;VCA/IgA的抗体阳性率为90.0%,EA/IgA的抗体阳性率为74.5%,抗体滴度与肿瘤负荷呈正相关;鼻咽癌的早诊率在30%左右。结论:广东籍鼻咽癌患者的发病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区域聚集性;VCA/IgA、EA/IgA抗体阳性率高,有助于早期诊断。
刘秀丽[10](2017)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性癌症生态地球化学研究》文中指出医学界认为,目前全球性癌症高发,80-90%与环境及职业接触有关。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指出“癌症发病和死亡率的地域性特征明显”。因此研究环境因素与癌症之间的关系对防治癌症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选取珠江三角洲地区肝癌和鼻咽癌发病率较高的区域作为研究区,本区域多年来环境因素的对癌症的影响作用颇受关注。本文在1:5万土壤生态地球化学详查的基础上,分别从土壤中重金属异常、环境水与饮用水中氨氮特征、亚硝胺的含量等方面分析了研究区内地球化学致癌因子的人为源和自然源,以及地球化学致癌因子行为的影响因素,最后通过与研究区内癌症发病率分布情况相结合,追踪研究区癌症高发的主要地球化学致癌因子。论文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首次在顺德、四会、中山、佛山等珠江三角洲地区癌症高发区的环境水和饮水中发现普遍存在的直接致癌物质N-亚硝胺化合物。顺德测区水体中亚硝胺的含量最高。15件水样中总N-亚硝胺化合物平均含量为62.9ng/L;其中亚硝基二甲胺(NDMA)平均含量为35.1ng/L,超过国际参考饮水卫生标准(10ng/L)3.5倍。2)NDMA为珠三角地区水体中普遍存在的且含量较高的亚硝胺化合物。其在自来水中含量水平较稳定为2230ng/L,认为与生产过程加入的含氯消毒剂有关。在自然水体中含量水平差异较大,范围为2.1114.0ng/L。3)顺德测区地下高铵-胺涌水与人为污染叠加,致N-亚硝胺化合物含量最高,中山、佛山情况类似,显示高铵-污染型亚硝胺组合特征;四会测区工业发展程度相对较低,亚硝胺组合显示为地下水原生型亚硝胺组合特征。4)广西扶绥与珠江三角洲比较,有相似的亚硝胺形成自然条件,但是水体总体污染程度较轻,N-亚硝胺化合物含量较低,其组合接近于地下水原生型亚硝胺组合。5)顺德地区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呈强异常富集,形成三个强异常富集区,其富集受到人为污染源和自然源共同影响;其他测区土壤中重金属也有不同程度的富集异常。6)研究区内重金属元素在水土系统中的异常与癌症空间分布没有明显关联;高铵地下水中NH4+、NO2-、NO3-浓度高,为N-亚硝胺的前体物,造成环境及饮用水中直接致癌物质N-亚硝胺化合物的高含量,被认为是研究区内癌症高发的主要地球化学致癌因子。
二、四川地区 鼻咽癌流行病学初步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地区 鼻咽癌流行病学初步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理论综述 |
1 体病相关理论的渊源 |
2 体病相关理论的内涵 |
综述二 体病相关理论的临床研究进展 |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开展的背景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综述 |
综述三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
1 适用于研究体病相关的临床研究方法概述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设计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现状 |
前言 |
第二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研究与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排除标准 |
1.2 文献检索和筛选 |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
1.4 数据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
2.2 文献计量学特征 |
2.3 研究设计基本信息 |
2.4 各体质类型的疾病谱分布 |
2.5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 |
2.6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低的疾病 |
2.7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8 纳入研究的体质测量方法信息 |
3 讨论 |
3.1 近10 年来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
3.2 各体质与疾病的关联性及其对临床和公共卫生的意义 |
3.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分析 |
3.4 与其他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 |
3.5 对今后体病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启示 |
3.6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以代谢综合征为例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排除标准 |
1.2 检索策略 |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
1.5 数据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中医体质分布的meta分析 |
2.4 代谢综合征患者与一般人群体质类型比较的meta分析 |
2.5 中医体质在不同性别、年龄的分布比较 |
2.6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2.7 倒漏斗图分析 |
3 讨论 |
3.1 代谢综合征与体质的关联性分析 |
3.2 纳入研究存在的方法学问题 |
3.3 对临床和科研的启示 |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结论 |
第四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研究 |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 |
1.1 中医药领域观察性研究应用和方法学的相对滞后 |
1.2 体病关系的全过程均易受到混杂因素影响 |
1.3 体质自身的特殊性对体病关系研究的影响 |
1.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相对其他观察性研究的优势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
2.1 研究设计类型的选择与比较 |
2.2 受试者纳入和基线资料采集 |
2.3 体质测量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
2.4 研究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 |
3.1 现有标准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 |
3.2 根据现有标准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标准的建议 |
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报告规范 |
4.1 现有报告规范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报告的适用性分析 |
4.2 在STROBE声明基础上完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报告质量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鼻咽癌早期诊断和治疗新型标志物的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前言 |
1.1 鼻咽癌概述 |
1.1.1 鼻咽癌的流行病学 |
1.1.2 鼻咽癌的致病因子 |
1.1.3 鼻咽癌的临床特征 |
1.1.4 鼻咽癌的诊断 |
1.1.5 鼻咽癌的治疗 |
1.2 EB病毒概述 |
1.2.1 EB病毒的发现 |
1.2.2 EB病毒的分类 |
1.2.3 EB病毒的形态学和生物学特征 |
1.2.4 EB病毒的生活周期 |
1.2.5 EB病毒的流行病学 |
1.2.6 EB病毒的治疗 |
1.2.7 EB病毒潜伏态的主要转录产物 |
1.2.8 EB病毒相关肿瘤 |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思路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仪器 |
2.2 主要耗材 |
2.3 主要试剂及实验动物 |
2.3.1 E.coli菌株 |
2.3.2 质粒 |
2.3.3 细胞株 |
2.3.4 实验动物 |
2.3.5 分子及细胞生物学实验用常规试剂 |
2.3.6 其他常规试剂 |
2.3.7 临床标本 |
2.4 实验用溶液及培养基配制 |
2.4.1 常规分子生物学实验溶液的配制 |
2.4.2 细胞培养/转染用溶液的配制 |
2.4.3 病毒抗原及抗体检测用溶液的配置 |
2.5 实验方法 |
2.5.1 常规分子克隆实验方法 |
2.5.2 常规细胞生物学实验方法 |
2.5.3 稳定细胞株的构建 |
2.5.4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纯化 |
2.5.5 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实验 |
2.5.6 免疫学相关实验方法 |
2.5.7 本研究中用到的其他实验方法 |
2.6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一部分: 鼻咽癌特异性诊断试剂的研发探索 |
3.1 三种鼻咽癌血清诊断试剂的研发探索 |
3.1.1 鼻咽癌LMP1/IgA检测试剂雏形的初步建立 |
3.1.2 鼻咽癌LMP2A/IgA检测试剂雏形的初步建立 |
3.1.3 鼻咽癌BARFI/IgA及BARF1/IgG检测试剂的研发探索 |
3.2 鼻咽癌免疫组化检测试剂的建立 |
3.2.1 LMP1免疫组化检测试剂的初步建立 |
3.2.2 LMP2A免疫组化检测试剂的初步建立 |
3.3 第一部分小结 |
第二部分: 鼻咽癌个性化诊断靶标的探索 |
3.4 A73蛋白的鉴定及其作为鼻咽癌个性化诊断靶标的探索 |
3.4.1 血清中抗A73的抗体作为鼻咽癌个性诊断靶标的评估 |
3.4.2 细胞或组织中A73蛋白作为鼻咽癌个性诊断靶标的评估 |
3.4.3 血清中A73 mRNA作为鼻咽癌个性诊断靶标的探索 |
3.5 第二部分小结 |
第三部分: 鼻咽癌免疫治疗靶标的探索 |
3.6 基于EB病毒蛋白靶标的治疗性抗体探索 |
3.6.1 以LMPI为靶标的鼻咽癌治疗性抗体研发探索 |
3.6.2 以LMP2A为靶标的鼻咽癌治疗性抗体研发探索 |
3.7 第三部分小结 |
第四章 讨论 |
4.1 鼻咽癌的血清学早期诊断极为重要 |
4.2 EB病毒II型潜伏态的基因转录产物为鼻咽癌提供了很好的早期诊断靶标 |
4.3 鼻咽癌个性化诊断试剂研发的必要性 |
4.4 抗体药物治疗是鼻咽癌治疗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变应性鼻炎和鼻咽癌的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中医学研究概况 |
1.1.1 中医对变应性鼻炎的认识 |
1.1.2 变应性鼻炎的病因病机 |
1.1.3 中医对鼻咽癌的认识 |
1.1.4 鼻咽癌的病因病机 |
1.2 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2.1 变应性鼻炎的概念 |
1.2.2 变应性鼻炎流行病学概况 |
1.2.3 变应性鼻炎的致病因素 |
1.2.4 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 |
1.2.5 变应性鼻炎的诊断和分类 |
1.2.6 鼻咽癌的概念 |
1.2.7 鼻咽癌的流行病学概况 |
1.2.8 鼻咽癌的发病因素 |
1.2.9 鼻咽癌的发病机制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剔除标准 |
2.2 研究方案 |
2.2.1 样本量的确定 |
2.2.2 研究方法 |
2.2.3 病例观察表内容 |
2.3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
2.4 研究结果 |
2.4.1 基线比较 |
2.4.2 相关性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3.1 结果分析 |
3.2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7)鼻咽癌流行趋势分析和放疗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资助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鼻咽癌概述及研究现状 |
1.1.1 鼻咽癌流行病学特征 |
1.1.2 鼻咽癌的病因 |
1.1.3 鼻咽癌放射治疗 |
1.2 Joinpoint软件和Meta分析特点 |
第2章 2005-2013 年中国肿瘤登记地区鼻咽癌发病和死亡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资料来源 |
2.1.2 基本指标 |
2.1.3 数据分析 |
2.2 结果 |
2.2.1 中国鼻咽癌发病率情况 |
2.2.2 不同地区鼻咽癌标化发病率情况 |
2.2.3 不同性别鼻咽癌标化发病率情况 |
2.2.4 鼻咽癌年龄别发病率情况 |
2.2.5 中国鼻咽癌死亡率情况 |
2.2.6 不同地区鼻咽癌标化死亡率情况 |
2.2.7 不同性别鼻咽癌标化死亡率情况 |
2.2.8 鼻咽癌年龄别死亡率情况 |
2.3 讨论 |
第3章 调强与常规放疗对鼻咽癌患者远期生存率影响的meta分析 |
3.1 资料与方法 |
3.1.1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3.1.2 文献检索策略 |
3.1.3 文献质量评价及资料提取 |
3.1.4 统计学分析 |
3.2 结果 |
3.2.1 检索结果和基线特征 |
3.2.2 Meta分析结果 |
3.2.3 敏感性分析与发表偏倚 |
3.3 讨论 |
第4章 鼻咽癌调强放疗损伤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 |
4.1 资料与方法 |
4.1.1 基础资料 |
4.1.2 信息提取 |
4.1.3 统计学方法 |
4.2 结果 |
4.2.1 鼻咽癌调强放疗损伤影响因素分析 |
4.3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广西桂平平南鼻咽癌的高发现场建立及发病率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一节 广西桂平平南鼻咽癌的高发现场建立 |
1 研究人群的确立 |
2 问卷调查 |
3 生物样本的收集及处理、运输与储存 |
4 回顾性调查的方法 |
第二节 广西桂平平南鼻咽癌发病率的初步探讨 |
第三章 结果 |
第一节 广西桂平平南鼻咽癌的高发现场建立 |
1 桂平平南病例的情况 |
2 桂平平南对照的情况 |
第二节 广西桂平平南鼻咽癌发病率的初步探讨 |
1 性别分布 |
2 年龄别分布 |
3 区域分布 |
第四章 讨论 |
第一节 广西桂平平南鼻咽癌的高发现场建立 |
第二节 广西桂平平南鼻咽癌发病率的初步探讨 |
第三节 未来工作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鼻咽癌流行病学和病因学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珠江三角洲地区性癌症生态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两广地区鼻咽癌及肝癌致癌因子研究现状 |
1.2.1 鼻咽癌致癌因子研究现状 |
1.2.2 肝癌致癌因子研究现状 |
1.2.3 珠江三角洲自然环境因素与癌症的关系研究 |
1.3 存在的问题与深入方向 |
1.4 项目来源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6 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区区域概况及野外工作方法 |
2.1 珠江三角洲区域背景 |
2.1.1 自然地理特征 |
2.1.2 区域地质背景 |
2.1.3 地质演化过程 |
2.1.4 水文地质背景 |
2.1.5 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状况 |
2.1.6 顺德和四会研究区概况 |
2.2 扶绥区域背景概况 |
2.3 野外工作方法及质量控制 |
2.3.1 1:5 万生态地球化学详查土壤样品采集 |
2.3.2 地表及地下水样品采集 |
2.3.3 生态系统调查其他样品的采集 |
2.3.4 癌症高发区生态系统地球化学调查 |
2.3.5 野外工作质量控制 |
第三章 分析测试及数据质量评述 |
3.1 水样中亚硝胺测定试验优化及质量评述 |
3.2 土壤、常规水样及其他样品的检测方法与质量控制 |
3.2.1 土壤样品分析与质量控制 |
3.2.2 水常规及重金属分析与质量控制 |
3.2.3 生物样品分析与质量控制 |
第四章 癌症高发区生态系统调查数据分析及评价 |
4.1 流行病学与地质环境调查结果 |
4.2 环境水及饮用水中三氮异常与评价 |
4.2.1 环境水及饮用水中三氮异常 |
4.2.2 环境水及饮用水中三氮异常与癌症的关系 |
4.3 生态系统多介质采样重金属元素调查与评价 |
4.3.1 环境水及饮用水中重金属异常分析 |
4.3.2 土壤中的重金属异常分析 |
4.3.3 生物样品重金属异常分析 |
4.3.4 癌症与重金属元素之间的关系 |
4.4 土壤重金属的地球化学特征及与癌症的关系 |
4.4.1 顺德详查区土壤样品数据分析 |
4.4.2 顺德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 |
4.4.3 土壤重金属异常与癌症之间的关系 |
第五章 水体中N-亚硝胺化合物的地球化学特征 |
5.1 不同产状水体中N-亚硝胺的地球化学特征 |
5.1.1 不同产状水体中N-亚硝胺的含量特征 |
5.1.2 不同产状水体中N-亚硝胺化合物组合特征 |
5.2 各测区水体亚硝胺组合特征 |
5.3 水体中亚硝胺地球化学特征小结 |
第六章 地区性癌症病区水土氮富营养化与氮来源 |
6.1 水体中N-亚硝胺化合物来源解析 |
6.2 珠江三角洲水体中的N-亚硝胺化合物的来源 |
6.2.1 顺德地区不同水体中亚硝胺化合物的来源 |
6.2.2 四会地区不同水体中亚硝胺类化合物的来源 |
6.2.3 广西扶绥地区不同水体中亚硝胺类化合物的来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要结论和认识 |
7.1 主要结论与成果 |
7.2 存在问题与进一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四、四川地区 鼻咽癌流行病学初步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D]. 罗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2]四川地区 鼻咽癌流行病学初步调查[J]. 重庆医学院. 重庆医药, 1977(S1)
- [3]鼻咽癌流行病学病因学资料综述[J]. 第二次全国鼻咽癌流行病学病因学专题小组. 医学研究通讯, 1977(05)
- [4]鼻咽癌早期诊断和治疗新型标志物的探索研究[D]. 桂勋. 厦门大学, 2014(04)
- [5]变应性鼻炎和鼻咽癌的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D]. 温雪怡.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四川省金堂县福洪、赵渡两公社鼻咽癌普查报告[J]. 四川省金堂县人民医院. 四川医学院学报, 1976(02)
- [7]鼻咽癌流行趋势分析和放疗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雷. 南华大学, 2019
- [8]广西桂平平南鼻咽癌的高发现场建立及发病率的初步探讨[D]. 周世平. 广西医科大学, 2013(01)
- [9]1 142例住院广东籍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J]. 曹素梅,郭翔,李宁炜,向燕群,洪明晃,闵华庆. 癌症, 2006(02)
- [10]珠江三角洲地区性癌症生态地球化学研究[D]. 刘秀丽.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