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胚胎心房悬液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14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杨芳媛[1](2018)在《应用PET研究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SHR海马主要神经递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高血压的发病率持续升高,并呈现低龄化趋势;高血压会对个人生活质量带来较严重影响,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身心负担和经济压力。高血压不仅会使机体外周系统的组织器官发生功能性、形态性改变,也会使机体中枢系统神经递质发生改变。本课题组在既往以高血压为平台研究针刺捻转补泻机制取得一定进展,研究发现:捻转补泻手法对应激性高血压大鼠下丘脑中NOS-1基因和蛋白表达有影响;可以通过Ach-NO-cGMP信号转导通路调控血压;对血管内皮因子一氧化氮(NO)、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ET)、5-羟色胺(5-HT)均有影响,并对大鼠颈交感神经放电也有不同的影响。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模型为研究平台,应用统一规范的针刺手法,结合生物影像学,应用小动物PET脑功能成像技术,分析探讨捻转补泻手法对SHR的海马区的效应及机制,并通过RT-PCR及ELISA方法检测海马区间乙酰胆碱(Ach)、毒蕈碱型受体(M1)、NO的含量,分析捻转补泻手法调控血压的海马区功能成像及神经递质改变为以后补泻手法的机制研究提供思路和线索,为探索新的高血压防治靶点提供理论依据,为提升高血压防治有效率提供可靠的技术方法,促进高血压研究成果及时向临床转化,进而推进针灸学科的现代化。方法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40只经筛选后,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捻转补法组、捻转泻法组,每组10只。WKY大鼠10只作为空白组对照。每日对针刺组、捻转补法组、捻转泻法组的单侧“太冲”穴进行针刺,均留针20分钟。捻转补法组施以捻转补法2分钟、捻转泻法组施以捻转泻法2分钟,针刺组不施以手法。模型组和空白组每日进行与针刺组相同的抓捉固定刺激,不予针刺。各组共治疗28d,每隔6d休息1天,每日下午治疗一次。所有针刺操作均由同一人完成。于开始针刺前1天测量血压一次,针刺治疗开始后,就是于针刺的第0、3、8、13、18、23、27天测量血压值。正式测压前训练若干次,每天测血压训练1次,连续3天。第28天进行PET检测,之后取大鼠海马组织,应用ELISA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Ach、NO,RT-PCR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M1。结果1.各组血压变化针刺前,空白组的血压与模型组、针刺组、补法组和泻法组之间有差异(P<0.05),四个由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组成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在实验干预后,空白组和模型组的收缩压均有上升(P<0.05);针刺组的收缩压也有上升(P<0.05)但是比空白组和模型组的升势缓;捻转补法组和捻转泻法组的收缩压呈下降趋势(P<0.05),且泻法组收缩压下降趋势较补法组更明显。2.PET成像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干预27天激活的SHR靶脑区主要集中于延髓、海马、小脑、顶叶皮质、嗅球、隔核、中脑、丘脑和视觉皮质等。通过观察海马区的成像发现,接受捻转泻法针刺“太冲”穴干预的SHR比单纯接受针刺留针不施行手法的SHR,其海马区代谢更加活跃。3.各组大鼠海马中NO、Ach、M1表达的分析针刺干预后,NO含量空白组与模型组、针刺组、补法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补法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泻法组与补法组、针刺组、模型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泻法组与空白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h含量空白组与模型组、针刺组、补法组、泻法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针刺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空白组、泻法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泻法组与补法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1含量空白组与模型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补法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泻法组与补法组、针刺组、模型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泻法组与空白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针刺“太冲”穴,并施加捻转泻法的干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明显降低。在PET技术观察下,针刺捻转补泻手法激活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靶脑区主要集中于延髓、海马、小脑、顶叶皮质、嗅球、隔核、中脑、丘脑和视觉皮质等。其中,海马区捻转泻法组比针刺组的代谢更为活跃。实验大鼠经过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刺激后,海马组织中NO、Ach、M1的含量均升高,针刺捻转泻法可促进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海马组织内降压神经递质及相应受体的生成,通过升高自发性高血压大鼠Ach、M1、NO的含量,可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使钙离子水平降低,导致血管紧张性降低,血压下降。
战河[2](2018)在《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功能成像及顶叶皮质重要神经递质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生活饮食习惯及社会心理因素等多维度原因的影响,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率日益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造成生命质量下降,且易引起如心脑血管意外等危急重症,对高血压的防治日益受到重视,除常规降压药物治疗外,针灸疗法由于其安全性、显着性与无副作用的优势特点也越来越受到认可,在临床的应用日益增多,对其机理的研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既往研究中以外周机理研究较多,对其起效的中枢机制仍有待研究,且不同的针刺手法的降压效应亦不尽相同,捻转补泻手法在针刺手法中占据主要地位,其机理值得深入研究,故针刺不同手法的降压效应差异,针刺取效的作用机制,复杂的中枢整合调控机制皆需要系统研究。目的:本研究为探索不同针刺手法的降压效应及其取效的部分中枢机制,采用不同针刺手法干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观测其血压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并运用微板法、ELISA、RT-PCR技术与小动物PET脑功能成像技术,检测不同针刺手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功能代谢的影响及顶叶皮质重要神经递质含量及受体水平的影响,以期探析针刺降压效应的部分中枢机理,为未来进一步阐明完整的针刺降压中枢机制、构建中枢信号整合网络做铺垫,探析在顶叶区域的皮质层面,作为中枢机制其中一环的可能机理。并为不同针刺手法降压的效应差异提供客观依据,为临床应用与未来研究提供借鉴与思路。方法:将40只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随机等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组,针刺组,捻转补法组,捻转泻法组。WKY大鼠10只作为空白组对照。除空白组、模型组外,其余各组分别用不同的手法针刺“太冲”穴;用无创血压仪测各组大鼠尾压,于针刺前1d测量1次,针刺第3、8、13、23、27日测量;针刺治疗周期为28d,在针刺治疗第28天时进行PET检测。检测前50只大鼠均需经禁食24小时,于次日早上8:00之前送达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PET实验中心进行检测,观测分析其脑代谢功能成像情况。次日,取顶叶皮质,采用微板法与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LISA)与RT-PCR技术,测定其中NO,5HT含量及与其具重要关联性的受体5HT1a和AT2R的表达水平,比较并分析各组间指标差异。结果:捻转泻法组血压明显降低,与模型组与其余各治疗组差异显着(P<0.05)。不同针刺手法对脑区的激活情况不同,其降压效应亦不同。顶叶皮质亦在本次研究的针刺治疗下PET观测到的所激活脑区之列。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顶叶皮质NO,5HT含量明显降低,有显着差异(P<0.05);捻转泻法组顶叶皮质NO,5HT含量较模型组、针刺组、捻转补法组明显升高,有显着差异(P<0.05),和空白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HT1a受体表达水平模型组与其余各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5HT1a受体表达水平明显降低;捻转泻法组与模型组、针刺组、捻转补法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捻转泻法组大鼠顶叶皮质5HT1a受体表达水平明显升高。AT2受体表达水平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AT2受体表达水平明显降低;捻转泻法组与模型组、针刺组、捻转补法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捻转泻法组大鼠顶叶皮质AT2受体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结论:1.不同针刺手法对脑区的激活情况不同,其降压效应亦不同。顶叶皮质在本次研究的针刺治疗下PET观测到的所激活脑区之列,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吻合,在针刺太冲穴调控血压过程中,顶叶皮质作为中枢重要脑区,其葡萄糖代谢增强的激活状态是介导针刺降压效应的重要中枢环节之一。2.对太冲穴施以针刺捻转泻法可显着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水平,在实验所采用的所有针刺手法中降压效果最佳。3.顶叶皮质中神经递质5HT与NO含量的降低,及5HT1a与AT2受体表达水平的降低可能是其高血压形成的中枢机制之一。4.对“太冲”穴施以针刺捻转泻法可以使顶叶皮质中降低的5HT、NO含量得到升高,使5HT1a与AT2受体表达水平上调,有效降低血压水平,中枢5HT、NO参与了针刺捻转手法对SHR的血压调节过程。
王欢[3](2017)在《Ⅱ型心肾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学特征与circRNA表达谱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分析Ⅱ型心肾综合征患者相关临床特征、主要中医证候分布及不同中医证候之间临床特征的差异情况;检测Ⅱ型心肾综合征及不同中医证候患者circRNA表达谱差异;检测Ⅱ型心肾综合征不同中医证候患者的关键调节circRNA,并对其进行RT-PCR验证,为Ⅱ型心肾综合征患者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为Ⅱ型心肾综合征诊断提供生物学基础。方法1.1 Ⅱ型心肾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收集选择2009-2016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住院的Ⅱ型心肾综合征患者267例,运用Epidata3.1数据库,建立Ⅱ型心肾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数据库,并收集健康人241人,分析比较Ⅱ型心肾综合征患者与健康人之间的相关临床特征。1.2不同GFR水平的Ⅱ型心肾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收集选择2009-2016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住院的Ⅱ型心肾综合征患者267例,根据eGFR水平,分成三组(CKD3-5期),分析比较Ⅱ型心肾综合征患者不同分期的相关临床特征。1.3 Ⅱ型心肾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学分析对267例Ⅱ型心肾综合征患者的中医症状进行归纳分析,将出现频率<10%症状剔除,筛选得到40个变量,运用聚类和因子分析等方法,得到Ⅱ型心肾综合征不同中医证候,并根据所得不同中医证候进行相关临床特征的比较分析。1.4 Ⅱ型心肾综合征患者外周血circRNA表达谱检测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选取20例Ⅱ型心肾综合征患者和5例健康人,运用CapitalBio Technology Human CircRNA Array v2芯片,筛选Ⅱ型心肾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circRNA表达谱,利用miRanda软件预测与其结合的miRNA,进而预测其转录本mRNA,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Ⅱ型心肾综合征患者差异表达mRNA进行功能分析。1.5 Ⅱ型心肾综合征不同中医证候患者外周血circRNA表达谱检测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选取Ⅱ型心肾综合征不同中医证候患者20例,每个证候5例,同时选取健康人 5 例,运用 CapitalBio Technology Human CircRNA Array v2 芯片,筛选不同中医证候以及不同中医证候与健康人的差异表达circRNA,利用miRanda软件预测与其结合的miRNA,进而预测其转录本mRNA,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上述表达差异mRNA进行功能探索。1.6 Ⅱ型心肾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学circRNA验证分别对15例Ⅱ型心肾综合征患者和12例健康人、8例Ⅱ型心肾综合征心肾不交、血瘀水停证和7例Ⅱ型心肾综合征非心肾不交、血瘀水停证患者,应用RT-PCR技术对Ⅱ型心肾综合征和Ⅱ型心肾综合征心肾不交、血瘀水停证患者的特异circRNA进行验证,分别得到Ⅱ型心肾综合征和Ⅱ型心肾综合征心肾不交、血瘀水停证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结果1.1 Ⅱ型心肾综合征患者相关临床特征结果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CRS组红细胞参数、白细胞参数、血小板参数、血清酶学、肝肾功能、血脂、血浆蛋白及HCY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Spearman相关性研究显示,红细胞参数、白细胞参数、血小板参数、血清酶学、肝肾功能、血脂、血浆蛋白与Ⅱ型心肾综合征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血清HCY水平是Ⅱ型心肾综合征发病的重要因素。1.2不同GFR水平的Ⅱ型心肾综合征患者相关临床特征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CKD3-5组患者在红细胞参数、血清酶学、血脂、肾功能、血浆蛋白、同型半胱氨酸、NT-proBNP、尿蛋白及心脏超声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1.3 Ⅱ型心肾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学特征结果通过聚类和因子分析,得到以下4个证候:脾肾阳虚、气虚血瘀证;心肾阳虚、阳损及阴证;心肾不交、血瘀水停证;阴阳两虚、血瘀痰浊证。1.4 Ⅱ型心肾综合征患者circRNA表达谱及生物信息学结果Ⅱ型心肾综合征患者与健康人比较,circRNA芯片结果显示,差异表达上调circRNA共1989个,下调circRNA共895个;差异表达的mRNA经GO分析,细胞组分方面,表达差异的mRNA显着富集于cell periphery、plasma membrane、plasma membrane part、integral component of plasma membrane、intrinsic component of plasma membrane等98条通路;分子功能方面,表达差异的mRNA显着富集于 receptor activity、molecular transducer activity、signaling receptor activity、transmembrane signaling receptor activity、signal transducer activity 等 143 条通路;生物进程方面,表达差异的mRNA显着富集于signaling、response to chemical、single organism signaling、cell communication、cell surfac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等595条通路。KEGG分析:Ⅱ型心肾综合征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差异表达 mRNA 富集于 Hematopoietic cell lineage、Cell adhesion molecules(CAMs)等2条通路。1.5 Ⅱ型心肾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学circRNA表达谱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脾肾阳虚、气虚血瘀证与健康人比较,差异表达上调circRNA共2614个,下调circRNA共516个;心肾阳虚、阳损及阴证与健康人比较,差异表达上调circRNA共847个,下调circRNA共1947个;心肾不交、血瘀水停证与健康人比较,差异表达上调circRNA共3272个,下调circRNA共2381个;阴阳两虚、血瘀痰浊证与健康人比较差异表达上调circRNA共3262个,下调circRNA共1590个;脾肾阳虚、气虚血瘀证与心肾阳虚、阳损及阴证比较,差异表达上调circRNA共1760个,下调circRNA共80个;脾肾阳虚、气虚血瘀证与心肾不交、血瘀水停证比较,差异表达上调circRNA共329个,下调circRNA共103个;心肾不交、血瘀水停证与心肾阳虚、阳损及阴证比较,差异表达上调circRNA共620个,下调circRNA共139个;阴阳两虚、血瘀痰浊证与脾肾阳虚、气虚血瘀证比较,差异表达上调circRNA共120个,下调circRNA共75个;阴阳两虚、血瘀痰浊证与心肾阳虚、阳损及阴证比较,差异表达上调circRNA共1887个,下调circRNA共224个;阴阳两虚、血瘀痰浊证与心肾不交、血瘀水停证比较,差异表达上调circRNA共202个,下调circRNA共27个。各不同中医证候与健康组比较,差异表达mRNA富集于多条生物通路,如locomotion、single organism signaling、signaling、cell communication、anatomical structure morphogenesis等通路;各中医证候之间比较,差异表达mRNA富集于多条生物通路,如 DNA repair、embryo development ending in birth or egg hatching、chordate embryonic development、cellular component organization、single-organism cellular process 等通路。1.6 Ⅱ型心肾综合征患者不同中医证候外周血circRNA实时定量PCR结果CRS组与Health组比较,hsacir0001763的ΔCT明显低于对照组,hsacirc0079598的ΔCT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极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心肾不交、血瘀水停证组(XS组)与非心肾不交、血瘀水停证组(FXS组)比较,hsacirc0025640的△CT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均与circRNA芯片结果一致。ROC曲线结果显示,hsacir0001763曲线下面积(AUC)为0.933,敏感性为86.67%,特异性为83.33%,预测Ⅱ型心肾综合征的正确率为85.18%,hsacir c0079598曲线下面积(AUC)为0.911,敏感性为73.33%,特异性为91.67%,预测Ⅱ型心肾综合征的正确率为 81.48%,hsacirc0025640 曲线下面积(AUC)为 0.875,敏感性为 87.50%,特异性为71.43%,预测Ⅱ型心肾综合征心肾不交、血瘀水停证的正确率为80.00%,提示 hsacir0001763 水平越高,hsacirc0025640 水平越低,则患 Ⅱ 型心肾综合征的可能性越大,hsacirc0025640水平越高,则患Ⅱ型心肾综合征心肾不交、血瘀水停证的可能性越大。结论1.Ⅱ型心肾综合征患者随着肾功能损伤的不断加重,其造血系统、凝血系统、免疫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系统功能障碍加重,病情恶化。2.Ⅱ型心肾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其常见证候为脾肾阳虚、气虚血瘀证,心肾不交、血瘀水停证,心肾阳虚、阳损及阴证及阴阳两虚、血瘀痰阻证。3.Ⅱ型心肾综合征患者发病机制可能与Hematopoietic cell lineage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有关。4.Ⅱ型心肾综合征患者脾肾阳虚、气虚血瘀证关键上调circRNA为hsa-circRNA14362-14、hsacirc0127021、hsacirc0117337、hsacirc0060535、hsacirc0138971,关键下调 circRNA 为 hsa-circRNA9066-1、hsacirc0136708;心肾阳虚、阳损及阴证关键下调circRNA为hsacirc0103678、hsa-circRNA6809-9、hsa-circRNAl 1277-1、hsacirc0122389;心肾不交、血瘀水停证关键上调 circRNA 为hsacirc0012956、hsacirc0100172、hsacirc0025640、hsacirc0025641、hsacirc0117312、hascirc0133589,关键下调 circRNA 为hascirc0103164、hsacirc0098592、hsa-circRNA11756-1;阴阳两虚、血瘀痰浊证关键上调 circRNA 为 hsacirc0113754、hsa-circRNA7413-12,关键下调circRNA 为 hsa circ 0106982、hsa circ 0000777、hsa-circRNA3410-17。
齐树良,张彦军,殷石,史秀琴,袁志刚,柳杰[4](1993)在《人胚胎心房悬液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14例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先对16例胎儿心肌心钠素含量做了测定,其平均含量为1690±946ng/g湿重,然后将心肌制成单细胞悬液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并在治疗前后检测各项相关指标,同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治疗前后各项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显着。
齐树良,张彦军,殷石,史秀琴,袁志刚,柳杰[5](1993)在《人胚胎心房悬液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14例临床观察》文中指出本文首先对16例胎儿心肌心钠素含量做了测定,其平均含量为1690±946ng/g湿重,然后将心肌制成单细胞悬液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并在治疗前后检测各项相关指标,同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治疗前后各项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显着。
李晶晶[6](2012)在《阿托伐他汀和过氧化氢抑制血管收缩的机理》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最终导致血管壁变硬变厚的血管损伤,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而血管功能紊乱是诱发高血压的重要因素之一。某些病理条件下,如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会促使血管平滑肌失去收缩能力,其本质是血管平滑肌细胞对血管活性物质失去正常的生理反应。长期的血管收缩功能丧失会致血管僵硬,对血压产生影响。我们的研究初步证实,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O2)能不可逆性的抑制血管收缩,导致血管僵硬;而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可以减缓此过程的发生。然而在另外一些情况,血管平滑肌对血管活性物质有比正常情况下更强的反应性,导致血管收缩过强,血管压力升高,亦对血压产生影响。我们的初步研究表明,他汀类降脂药物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ATV)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myocardin的表达来降低动脉血管收缩能力,证明ATV具有潜在的通过抑制血管收缩强度来调控血压的能力。基于我们的初步研究结果,本论文主要包括两个独立的研究:ATV和H2O2各自抑制血管收缩的分子机理。第一部分ATV通过抑制myocardin表达降低血管平滑肌收缩目的:除了降血脂效应,他汀类(statins)药物的多效性被广泛关注,特别是其对心脑血管的保护作用,但机制尚不明确。在血管平滑肌细胞,他汀类药物可抑制RhoA-ROCK信号通路抑制平滑肌的功能。Myocardin是血清反应因子(SRF)的辅助因子,能上调平滑肌特异性收缩蛋白的表达,是平滑肌细胞分化的关键因子。RhoA-ROCK信号通路的激活可直接触发平滑肌收缩,同时也诱导myocardin基因的表达。因此我们研究他汀类药物的血管保护作用是否与抑制myocardin的表达有关。方法与结果:C57小鼠腹腔内连续注射ATV(i.p.20mg/kg/天)5天后,分离心脏、胸主动脉及颈总动脉。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myocardin及其下游平滑肌特异蛋白SM α-actin和SM22的表达;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qPCR)检测myocardin及其下游靶基因SM α-actin和SM22mRNA表达。肌张力描计技术(Myography)检测去内皮的胸主动脉血管环对氯化钾(potassium chloride,KCl)、去氧肾上腺素(phenylephrine,PE)等血管活性物的反应。同时,Myography)检测未经ATV处理的C57小鼠胸主动脉血管环ATV(500μM)及ROCK抑制剂Y-27632(10μM)孵育90min前后对KCl和PE的反应。小鼠及人的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系(mSMCs和hSMCs),0%血清培养基饥饿24h后以KCl(60mM)处理细胞24h,RT-qPCR技术检测可知KCl刺激myocardin及其下游靶基因SM α-actin和SM22mRNA表达;这种刺激效应能被ATV(1μM,10μM)抑制。甲羟戊酸(Meva,300μM),香叶基香叶基焦磷酸酯(GGPP,1μM)可逆转ATV的抑制,而法尼基焦磷酸酯(FPP,1μM)不能。ROCK抑制剂Y-27632(10μM)可模拟ATV对myocardin及其下游靶基因SM α-actin和SM22mRNA表达的抑制效应,提示RhoA-ROCK通路与之有关。以Triton X-114萃取法、超速离心、Pull-down及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ATV(100μM)处理的hSMCs的RhoA的法尼基化、胞膜转位及活化均明显降低,而Meva(300μM)可逆转该作用。第二部分H2O2通过Rapa敏感机制诱导血管平滑肌收缩抑制目的:氧化应激能使血管顺应性降低,在血管老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Rapa是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the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特异性的抑制剂。而Rapa具有延长小鼠寿命、减缓衰老的作用。因此,我们通过Rapa研究H2O2对小鼠动脉血管收缩抑制的机理。方法与结果:用Myography技术检测小鼠胸主动脉及肠系膜动脉(阻力血管)血管环暴露在H2O2(200μM)3h前后KCl(50mM)和PE(1μM)诱导收缩的变化。H2O2不可逆性的完全抑制血管环的收缩功能;若提前20min加入雷帕霉素(20μM),血管环的收缩能力被部分保留;蛋白合成抑制剂放线菌素D(Act D,1μM)和基因转录抑制剂环孢素(CHX,10μM)不具有保护作用;而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CaN)的抑制剂环孢素A(CsA,1μM)和FK506(1μM)能模拟Rapa的保护作用。蛋白印迹分析法(Western blotting)显示H2O2处理动脉环的mTORC1下游底物40s核糖体蛋白S6激酶(S6K)和真核细胞启动因子4E结合蛋白(4EBP1)的磷酸化未增加,提示H2O2对mTOR通路的激活未通过mTORC1,而可能与mTORC2有关。H2O2抑制的平滑肌肌球蛋白轻链20kD亚基(MLC20)的磷酸化,而该作用能被Rapa部分阻断。CaN活性测定显示,H2O2能增加CaN的活化,该作用可被雷帕霉素所抑制。结论:基于以上两方面的研究,我们认为:(1)ATV通过抑制myocardin的表达,降低血管平滑肌收缩能力;该机制与RhoA-ROCK通路有关。该研究提示ATV通过对血管收缩能力的抑制,可能成为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血压的依据;(2)H2O2对血管收缩功能具有损伤作用,而Rapa对该损伤作用具有保护效应;其机制与mTOR通路的调节有关。该研究提示mTOR通路可能作为氧化损伤导致的血管收缩功能异常的治疗靶点。
白媛媛[7](2012)在《转化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做为心力衰竭标志物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尽管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现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的心力衰竭在全球仍然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心力衰竭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疾病,内在的分子机制还不是很清楚,但很可能与潜在的基因和蛋白质表达改变有关。本研究室前期通过对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心肌组织的基因组学筛选发现转化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Latent TGF-β binding protein2, LTBP-2)表达显着升高(7.7倍)。LTBP-2是一种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糖蛋白,属于LTBPs/fibrillins超家族,在肺、肝、脾、心脏均有表达,在胚胎发生、动脉损伤修复、细胞粘附和弹性纤维聚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T TRP-2其因敲除后导致受精卵不能着床而致小鼠流产,使得对它的功能研究开展起来相对困难,其生物学功能目前还不是很明确。为了验证前期基因芯片筛选的结果,本实验检测了34例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移植术后获得的心肌组织中LTBP-2的表达水平;检测了LTBP-2在大鼠心肌梗死不同时间点后的动态变化规律;为了进一步探讨LTBP-2在心血管疾病可能发挥的作用及其表达调控机制,预实验观察了一些与心脏疾病关系密切的因素和因子对LTBP-2的调控作用,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1, TGF-β1)的刺激作用最为明显,而TGF-β1作为一种功能广泛的重要的细胞因子,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包括心脏纤维化,心室重构等。我们推测LTBP-2可能通过TGF-β1对它的调控作用参与心室重构等病理生理过程,因此本实验研究和阐明了TGF-β1促进心肌细胞LTBP-2表达的信号转导通路;LTBP-2在心脏病理状态下表达明显升高,提示它是否可做为一种生物标志物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预测,因此我们入选了133例因呼吸困难入院的患者,检测了LTBP-2对低射血分数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 HFREF)患者的诊断能力,并与公认的标志物NT-proBNP进行了比较。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2个部分:(一) LTBP-2在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和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及TGF-β1上调LTBP-2表达的信号通路研究。1. LTBP-2在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组织中表达升高。取心脏移植术后的34例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心肌组织,其中包括19例扩张性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8例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 ICM)和7例致右室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rr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 ARVC),以8例死于意外事故的正常人的心肌组织为对照。然后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HE),用LTBP-2特异的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心肌组织中LTBP-2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HE染色后在光镜下观察,与正常心脏相比,ICM和DCM的衰竭心脏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ARVC的衰竭心脏呈现出纤维脂肪组织或脂肪替代;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LTBP-2在因ICM、DCM和ARVC的衰竭心脏呈现较强的免疫反应,而正常对照的心脏没有或只有微弱的免疫反应;ELISA进一步证明了与正常心脏相比,心肌组织的LTBP-2中位数水平显着升高(974pg/mg v.s.193pg/mg, p<0.001)。2. LTBP-2在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中表达升高。雄性SD大鼠180只随机分为两组:心肌梗死模型组和假手术对照组。通过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大鼠心梗模型,梗死后1天、3天、1周、2周、4周和8周取大鼠左心室组织,HE染色观察模型建立的情况,ELISA检测大鼠心肌梗死区LTBP-2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表明HE染色在组织学上显示随着时间推移,梗死区心肌组织逐渐坏死,取代正常心肌结构,与梗死周边区存活的心肌组织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明心梗造模成功;ELISA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LTBP-2表达升高,尤其以1天和1周最为显着。3. TGF-β1上调LTBP2表达的信号通路研究。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蛋白质印迹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不同时间和不同浓度的TGF-β1对大鼠乳鼠心肌细胞LTBP2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用TGF-β1相关信号通路阻断剂探讨TGF-β1调节LTBP2表达改变的信号传导机制。结果显示LTBP-2基因表达随着TGF-β1浓度增加(0、2、5、10ng/ml)而明显升高,在5ng/ml时刺激最强(p<0.05);5ng/ml的TGF-β1刺激下心肌细胞内LTBP-2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升高呈时间依赖性,均在12h最高,24h开始呈下降趋势(p<0.05或p<0.01);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TGF-β1明显升高LTBP-2的表达。信号传导通路研究显示TGF-β1在心肌细胞内主要通过ERK信号通路和PI3K信号通路诱导LTBP-2的表达。此部分结果小结:LTBP-2在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和心肌梗死大鼠的心肌组织中表达升高。TGF-β1在乳鼠心肌细胞内通过ERK信号通路和PI3K信号通路上调LTBP2的表达。(二) LTBP-2对低射血分数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能力评估入选了133例因呼吸困难门诊或入院的心力衰竭患者,收集患者临床和生化资料,采集外周静脉血。以来自同期行常规查体证实无心血管危险因素、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无心脏结构改变的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Normal组),共87例。以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40%为HFREF的诊断金标准,将133例患者分为HFREF组(n=67)和保守射血分数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HFPEF)组(n=66)两组,ELISA检测Normal组,HFPEF组和HFREF组血清LTBP-2和NT-proBNP的水平;对LTBP-2和NT-proBNP进行了两两相关性分析,并分别对二者与LVEF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比较LTBP-2和NT-proBNP对HFREF的诊断能力,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二者进行了联合诊断分析。结果显示ELISA结果衣明LTBP-2和NT-proBNP在Normal组,HFPEF组和HFREF组中的中位数水平逐渐升高,LTBP-2分别为365.8pg/ml,587.1pg/ml和857.6pg/ml(两两相比均为p<0.001),NT-proBNP分别为109.1pg/ml,126.5pg/ml和229.3pg/ml;相关性分析结果显不LTBP-2与NT-proBNP没有相关性(R=0.04),LTBP-2和NT-proBNP与LVEF分别都呈显着负相关(R=-0.31,p=0.001和R=-0.32,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LTBP-2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为0.67(95%CI0.58-0.75),NT-proBNP的AUC为0.68(95%CI0.59-0.77),二者没有显着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对二者进行联合诊断的AUC为0.73(95%CI0.58-0.76),与单个标志物诊断能力相比有所提高,但无统计学差异。此部分结果小结:与正常对照及HFPEF相比,HFREF组血清LTBP-2和NT-proBNP水平显着升高。LTBP-2对HFREF的诊断能力与NT-proBNP相当,二者联合诊断效果稍优于单个标志物。本研究首次阐明了LTBP-2在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以及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中表达明显升高,明确了TGF-β1促进心肌细胞LTBP-2表达的上调作用并一定程度上阐明了心肌细胞LTBP-2表达调控的信号通路。本研究更为重要的临床意义在于首次通过诊断试验发现LTBP-2与NT-proBNP对HFREF患者的诊断能力相当,可能是心力衰竭的一种新的生物标志物。考虑到LTBP-2是一种细胞外基质蛋白,可能通过TGF-β1等重要的因子调控参与心室重构等病理生理过程,明确其在心脏的表达情况及其在心肌细胞的信号转导通路,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对LTBP-2的表达和分泌进行调控,从而改善甚至逆转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引起的心室重构及心脏病的预后。另外本研究将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有效结合,允分体现了转化医学的理念,为利用生物标志物诊断、预测乃至治疗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提供新的靶点。心力衰竭是一种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综合性临床疾病。冠心病和高血压是心衰的主要病因,另外还包括原发性扩张性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和糖尿病等疾病。在心肌损伤时很难预测能否发展为心力衰竭。心脏功能的损伤会激活代偿性的神经激素释放从而在接下来的阶段促进心衰的进程。其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 RAAS)在心力衰竭的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随着RAAS的持续激活,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在衰竭的心脏表达下调,下游细胞内分子上调激活引起心脏肥厚,肾上腺素受体在心衰患者表达下调,参与相应的病理生理过程。心力衰竭发生和预后的种族差异表明遗传因素可能参与左室重建和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除了寻找心衰的致病基因,很多研究表明编码神经激素,肾上腺素等基因的多态性也在调节心衰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插入/缺失(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sertion/deletion, ACE I/D)的多态性是研究的一个重点。目前,有一些病例-对照研究探索ACE I/D多态性是否与心力衰竭相关,但由于样本少且具有异质性使得结论并不一致,仍然具有争议。在2007年一篇系统综述对ACE I/D多态性与心力衰竭的关系做了一个小的荟萃分析,发现ACEI/D多态性与心力衰竭并没有相关性。这篇荟萃分析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只评价了ACE I/D多态性与缺血性心力衰竭危险性的关系并只纳入了5篇病例-对照研究。为了进一步阐明ACE I/D多态性与心力衰竭的关系,本实验从循证医学角度应用荟萃分析,对ACE I/D多态性与不同种族的心力衰竭及不同病因导致的心力衰竭的关联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本实验的研究内容如下:以"(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or ACE) and (polymorphism or mutation) and(cardiovascular disease or heart failure)"为搜索关键词,系统检索了PUBMED, EMBASE, The Cochrane Library三大数据库以及之前发表的综述和相关引用文献,选择纳入2011年6月之前发表的ACE I/D多态性与心力衰竭危险性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提取的数据主要包括每篇纳入文献的第一作者,发表年份,国家,杂志,研究人群的种族,每个基因表型的病例和对照的人数,检测基因型的方法,心力衰竭的病因(缺血性心衰还是扩张性心衰)。如果等位基因频率没有给出,通过病例和对照的基因型频率进行相关计算。ACE I/D有四个遗传模型,分别为等位基因对比模型(Dvs.Ⅰ),隐性模型(DDvs. ID/II),显性模型(DD/IDvs.Ⅱ)和加性模型(DD vs.DI)。本研究分别分析了四种模型下ACE I/D与心衰的关联性,并基于种族和心衰病因进行了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有17个病例对照研究符合纳入标准,一共5576个参与者,其中包括2453个病例和3123个对照。纳入的17个研究之间具有明显的异质性(DD vs.ID/Ⅱ,P=0.02;DD/ID vs.Ⅱ,P=0.000and D vs.Ⅰ,P=0.01)。对四种遗传模型的分析显示ACE I/D与心力衰竭的危险性没有明显关联。病因亚组分析显示ACE I/D与缺血性心力衰竭和扩张性心肌病导致的心力衰竭均没有相关性。种族亚组分析显示ACE I/D与不同种族的心力衰竭同样没有相关性。结果小结:本实验通过荟萃分析表明ACE I/D多态性与心力衰竭没有明显的关联。这需要大型的前瞻性的病例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将来的研究应该从基因-基因和基因-环境的相互作用出发进一步阐明心力衰竭的遗传背景。
黄冰生[8](2012)在《40mg与10mg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外周血循环内皮微颗粒、内皮祖细胞、心肌能量消耗及左室功能影响的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他汀作为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能明显降低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的二级预防,虽然他汀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已被CORONA and UNIVERSE研究所证实,但目前他汀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ischemic cardiomyopathy, ICM)心功能的影响尚无定论,小样本、前瞻性临床研究显示,阿托伐他汀及辛伐他汀可改善CHF患者预后。然而,随后一些研究显示,瑞舒伐他汀不能改善缺血性及非缺血性、收缩性HF患者的预后。目前针对他汀治疗HF患者研究结论不一致,部分原因可能是各研究他汀使用种类、剂量、及研究人群不一致。并且,一些临床试验虽然显示他汀可能改善CHF患者左室功能,但其机制目前仍不完全清楚。目前研究显示,外周血循环EPCs(circulating EPCs, cEPCs)不仅与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及血管功能相关,并且能预测冠脉疾病患者未来心血管事件及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进展。近来研究显示,晚期心衰患者cEPCs水平降低,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 ICM)患者存在骨髓及外周血祖细胞选择性功能受损。内皮细胞在受到炎症刺激时能释放微颗粒,外周血循环内皮微颗粒(circulating endothelial-derived microparticles, cEMP)水平升高能见于包括冠脉疾病在内的多种病理状态,能反映内皮功能受损及不良的临床预后,稳定细胞膜降低EPMs释放被认为是血管疾病治疗的一个靶点。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存在于心肌细胞,能降解所有的心脏基质成分,是心肌基质重塑的推动力量[1-3]。MMP-9能降解凝胶,在左室重塑过程中,MMP-9的重要作用已被多个研究所证实[4-7],MMP-9的缺失能减少心肌梗塞后心室扩大的程度,因此MMP-9可能是心肌梗塞后可供选择的治疗靶点[6,14-16]。左室肥厚、重塑将导致心肌能量代谢失衡。目前认为,标准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测的心肌能量消耗(Myocardial energy expenditure, MEE)是衡量心肌生物能量消耗的有效指标,并且MEE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特别是与LVEF降低的患者心功能密切相关,既往研究证实,在CHF患者,降低的LVEF与升高的MEE独立相关。目前很少有研究探讨他汀的降脂外作用及不同剂量他汀对cEPCs、cEPMs、MEE及左室功能的影响,因此本研究拟在ICM患者中比较40mg与10mg阿托伐他汀对cEPCs、cEPMs、MEE及左室功能的影响,并探讨阿托伐他汀对ICM的作用机制。第一部分40mg与10mmg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oxLDL、hsCRP、外周血循环内皮微颗粒及内皮祖细胞影响的比较目的比较40mg与10mg阿托伐他汀对ICM患者oxLDL、hsCRP、外周血循cEMPs及cEPCs的影响,并探讨阿托伐他汀对ICM患者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07年3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确诊的ICM患者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阿托伐他汀(辉瑞)10mg/天治疗组及40mg/天治疗组,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非冠心病100例为对照组。随访期1年,所有研究对象在研究初始及随访结束时两次行肌酶、肝功能、血脂、血清尿酸、oxLDL、hsCRP、外周血cEMPs及cEPCs,并记录两组患者阿托伐他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随访结束时,10mg/天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及对照组均失访3例,40mg/天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失访2例,在随访期间,10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有2例患者因腔隙性牛脑梗塞及3例患者因心功能恶化住院治疗,40m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有1例患者因腔隙性脑梗塞及2例患者因心功能恶化住院治疗。两研究组间在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方面差异无显着性。两研究组均无横纹肌溶解症及药物性肝炎的病例出现,40mg阿托伐他汀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多;研究前后,两研究组在CK及ALT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研究开始时,两研究组间在血脂、血清oxLDL、hsCRP、BNP、MMP-9、cEMPs、cEPCs、MEE、心功能、纤维蛋白原、尿酸、ALT、CK、高血压、糖尿病、吸烟、体重指数、年龄、性别、家族史、药物及冠脉支架使用方面,差异均无显着性;两研究组在随访期间药物使用方面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两研究组间心脏彩超结果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研究结束时,与10m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比较,40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血清TC(F=11.586,P=0.001)、LDL-C(F=7.459,P=0.008) oxLDL(F=16.106,P=0.000)及hsCRP(F=29.497, P=0.000)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性;与10m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比较,40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外周血cEMPs(F=24.252,P=0.000)水平明显降低,cEPCs(F=4.969,P=0.028)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显着性。结论对ICM患者,与10mg阿托伐他汀比较,40mmg阿托伐他汀可能降低患者外周血cEMPs及升高外周血cEPCs水平,阿托伐他汀可能有降脂外的作用。第二部分40mg与10mg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肌能量消耗及左室功能影响的比较目的比较40mg与10mg阿托伐他汀对ICM患者心肌能量消耗(Myocardial energy expenditure, MEE)及左室功能的影响,并探讨阿托伐他汀在ICM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07年3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确诊的ICM患者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阿托伐他汀(辉瑞)10mg/天治疗组及40mg/天治疗组,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非冠心病100例为对照组。随访期1年,所有实验对象在研究初始及随访结束时两次行BNP(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左室收缩末周向室壁应力(Circumferential end-systolic wall stress, cESS), MEE、E/E’及心脏彩超检测。结果研究结束时,两研究组间在LVMI(F=3.014,P=0.390)方面差异无显着性,但与10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比较,40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LVMI有所降低;与10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比较,40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MEE(F=5.319,P=0.023)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性;与10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比较,40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血清BNP水平(F=4.845,P=0.032)及E/E’(F=10.330,P=0.002)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性;两研究组间在LVEF(F=0.385,P=0.536)方面比较,差异无显着性。结论对ICM患者,与10mg阿托伐他汀比较,40mg阿托伐他汀可能降低患者MEE及E/E’水平,阿托伐他汀可能有降脂外的作用。第三部分40mg与10mg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影响的比较目的比较40mmg与10mmg阿托伐他汀对ICM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影响,并探讨阿托伐他汀在ICM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07年3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确诊的ICM患者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阿托伐他汀(辉瑞)10mg/天治疗组及40mg/天治疗组,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非冠心病100例为对照组。随访期1年,所有研究对象在研究初始及随访结束时两次行血清MMP-9检测。结果研究结束时,与10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比较,40m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血清MMP-9(F=5.016,P=0.026)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性。结论对ICM患者,与10mg阿托伐他汀比较,40mg阿托伐他汀可能降低患者血清MMP-9水平。
周荣[9](2010)在《环磷酸腺苷葡胺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治疗心力衰竭大鼠的实验研究及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终末期心力衰竭的治疗尚无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能分化成心肌样细胞,为扩心病心力衰竭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然而MSCs的低分化率、低存活率阻碍和影响了MSCs移植在临床的应用。研究表明环磷酸腺苷(cAMP)对细胞的生长、分化有影响,在不同的细胞发挥不同的作用。cAMP调节细胞的分化主要是通过cAMP/PKA信号传导通路来发挥作用。研究发现cAMP/PKA信号传导通路与参与心肌细胞分化的转录因子GATA-4和参与心肌细胞间缝隙连接形成、传递信息的连接蛋白43 (Connexin43, Cx43)的激活有密切关系。环磷酸腺苷葡胺(Meglumine Cycle Adenylate Phosphate, MCA)作为正性肌力药物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MCA是cAMP类似物,具有cAMP相同的作用。那么MCA对MSCs的生长起促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MCA能否诱导MSCs分化为心肌样细胞?MSCs和MCA二者联合治疗扩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MCA是否通过cAMP/PKA信号传导通路发挥诱导分化的作用?本实验拟对此进行研究,旨在寻找一种既可以提高移植MSCs存活率和分化率,有效改善心功能,又不会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的药物,为MSCs (?)临床治疗DCM心力衰竭提供理论依据。目的:本研究将从体外和体内实验明确MCA对MSCs生长的影响;MCA诱导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的作用,以及二者联合治疗扩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及机制。给予PKA抑制剂H89观察心肌特异性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有何变化,探讨MCA经cAMP/PKA信号传导通路发挥诱导分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鉴定、标记及分化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培养MSCs,利用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面抗原CD71、CD45和CD44的表达情况;测定BrdU和DAPI的标记率;给予10μM的5-氮胞苷(5-Aza)诱导24h,培养2w、3w、4w,提取细胞总RNA,利用RT-PCR技术测定心肌特异性基因β-MHCmRNA的表达情况。第二部分:环磷酸腺苷葡胺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研究(1)MTT法测定MCA对MSCs增殖的影响。(2)以5-Aza为阳性对照,通过荧光定量RT-PCR技术比较各浓度MCA诱导MSCs表达心肌特异性基因GATA-4、β-MHC、Cx43 mRNA的情况,确定最佳诱导浓度。(3)在最佳诱导浓度的基础上,给予不同的诱导时间和培养时间,比较分析得出最佳的时效关系。(4)利用荧光定量RT-PCR和流式细胞仪技术比较MCA、MCA联合5-Aza及5-Aza的诱导分化作用。(5)利用Western Blot、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电镜技术进一步鉴定MCA诱导M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第三部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环磷酸腺苷葡胺治疗阿霉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大鼠的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采用阿霉素腹腔注射方法建立阿霉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HF组、MSC组、MCA组、MSC+MCA组和诱导MSC组,观察4周。(1)疗效观察:ELISA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清脑利钠肽(BNP)水平;超声心动图测定治疗前后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多导生理记录仪记录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压(LVDP)、左室压力上升及下降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等血流动力学参数。测定全心质量指数(HW/BW)及左室质量指数(LW/BW)。心脏标本行HE、Masson染色观察病理结构变化情况。第四部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环磷酸腺苷葡胺治疗阿霉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大鼠的机制研究采用阿霉素腹腔注射方法建立阿霉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HF组、MSC组、MCA组、MSC+MCA组和诱导MSC组,治疗4周后留取心脏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荧光染色方法鉴定各组MSCs移植后在心肌组织的存活和分化情况。Westren Blot技术测定各组心肌转录因子GATA-4和心肌特异性蛋白Cx43、cTNI的表达情况。ELISA测定给予MCA后心肌组织内cAMP水平。第五部分:环磷酸腺苷葡胺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机制研究取第3-6代MSCs,随机分为MCA组、H89+MCA组、MCA+5-Aza组、H89+MCA+5-Aza组和空白组。ELISA测定给予MCA后MSCs内cAMP水平。MTT法测定给予PKA抑制剂H89后MCA对MSCs抑制作用的改变;利用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测定给予H89后各组心肌特异性基因和蛋白GATA-4、Cx43、β-MHC的表达变化情况,探讨可能的机制。结果:1、MSCs为长梭形细胞,贴壁生长,生长曲线呈S型。第2、4、6代细胞增殖能力接近。BrdU标记率为94%,DAPI标记率达100%。细胞表面标志抗原CD44和CD71呈阳性表达,不表达CD45。经5-Aza诱导后MSCs表达心肌特异性基因β-MHCmRNA。2、(1)MCA抑制MSCs细胞增殖,表现为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其中10-2M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尤为显着。(2) GATA-4、β-MHC、Cx43mRNA在10-2M、10-3M、10-4M、10-5M的MCA组均有表达,其中GATA-4、β-MHCmRNA在10—3M组表达最多(P<0.05);Cx43mRNA在10—SM组表达最多,其次在10—3M组。(3)给予10-3M的MCA分别诱导1d、3d、5d、7d、9d, GATA-4、β-MHC、Cx43mRNA都有所表达;各诱导时间下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GATA-4、β-MHC、Cx43mRNA表达量逐渐增多,至第4周在10-3M诱导3d组表达量最高(P<0.05)。(4) GATA-4、β-MHC、Cx43mRNA基因在MCA组的表达量高于5-Aza组;而MCA联合5-Aza后的基因表达量较MCA组和5-Aza组则显着升高(P<0.05)。流式细胞术测定MCA组诱导分化率略高于5-Aza组,而MCA+5-Aza组的诱导分化则明显高于MCA组、5-Aza组(P<0.05)。(5)WB可见cTNI位于23kD附近有特异性条带,其中MCA组、MCA+5-Aza组、5-Aza组,与空白组相比表达明显增加;MCA联合5-Aza组则较MCA组、5-Aza组表达增多(P<0.05)。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可见诱导4周后部分细胞胞浆内出现棕褐色免疫复合物,心肌特异性蛋白a-actin、desmin、cTNI、Cx43染色呈阳性反应。电镜观察MCA组、5-Aza组和MCA联合5-Aza组的细胞超微结构,可见有微肌丝、线粒体、核糖体和发达的高尔基体等细胞器聚集在核周围,符合心肌细胞超微结构。MCA联合5-Aza组的肌丝排列较MCA组、5-Aza组整齐,且数量多,细胞器数量也较多。3、(1)BNP变化:各治疗组经过治疗BNP有所下降,与治疗前相比(P<0.05);其中MSC+MCA组、MSC组、诱导MSC组较MCA组相比下降明显(P<0.05)。(2)超声心动图:各治疗组治疗后LVSD、LVDD与治疗前相比有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F组相比有所改善(P<0.05);其中MSC+MCA组与MSC组、诱导MSC组相比P>0.05,但见到MSC+MCA组下降幅度较大。各治疗组治疗后LVEF、LVFS与治疗前相比有所升高(P<0.05);其中治疗后LVEF、LVFS在MSC组、MSC+MCA组与MCA组、诱导MSC组相比升高改变明显(P<0.05); MSC+MCA组与MSC组相比改变显着(P<0.05)。(3)血流动力学结果:治疗后LVSP、±dp/dtmax在MSC组、MSC+MCA组、MCA组和诱导MSC均有所升高,LVDP有所降低;其中MSC+MCA组与其他各治疗组比较改变明显(P<0.05)。(4) HW/BW、LW/BW在MSC组、MSC+MCA组、诱导MSC组有所降低(P<0.05)。HE染色可见HF组心肌组织呈心肌病样改变,各治疗组可见心肌细胞变性程度减轻。其中MSC组、MSC+MCA组、诱导MSC组可见变形程度减轻,并有毛细血管形成。Masson染色可见HF组满视野蓝色纤维,各治疗组都还有纤维化存在,但较HF组有所减轻。4、(1)免疫组化染色在3个MSCs移植组有散在分布的BrdU阳性细胞。MSC+MCA组的阳性细胞数多于MSC组和诱导MSC组(P<0.05)。(2)免疫组化双标可见3个MSCs移植组均有散在分布的、细胞核为棕黄色,胞质中有棕黄色肌原纤维结构的移植细胞。(3)心肌组织cAMP含量,在MSC+MCA组、MCA组明显高于MSC组和HF组(P<0.05)。(4)WB结果:MSC组、MSC+MCA组和诱导MSC组与HF组相比GATA-4、Cx43、cTNI表达明显增加(P<0.05); MSC+MCA组的GATA-4、Cx43、cTNI的蛋白表达量较MSC组和诱导MSCs组明显增多。5、(1)给予不同浓度MCA、不同作用时间点MSCs细胞内cAMP含量明显升高,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细胞内浓度也升高。(2)H89干预后能减轻MCA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3)荧光定量RT-PCR结果:MCA组和MCA+5-Aza组诱导MSCs表达GATA-4、MHC、Cx43mRNA;给予H89干预后,GATA-4、MHC、Cx43mRNA的表达量显着减少(4)WB结果:MCA诱导后MSCs的GATA-4、Cx43、cTNI的表达量显着增加(P<0.01);给予H89后,GATA-4、Cx43、cTNI的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1、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成功分离、培养了MSCs,通过观察细胞生物学特性、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表面抗原结果符合MSCs标准,证实该培养方法得到细胞为MSCs,且具有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能力,同时BrdU、DAPI标记MSCs的标记率高。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培养的细胞可用于MSCs的实验研究。2、MCA抑制MSCs的增殖,诱导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最佳诱导浓度为10-3M,最佳诱导时间为3天。MCA诱导分化作用略强于5-Aza,其同5-Aza联合能发挥协同作用。3、MCA不仅可以用于治疗心力衰竭,还可以与MSCs联合发挥协同作用,改善心脏病理改变,缓解心功能。4、在体给予MCA后,心肌组织内cAMP水平升高,促使MSCs表达GATA-4、Cx43增加,诱导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提高移植细胞的存活率和分化率。5、给予MCA后,升高细胞内cAMP水平,促进GATA-4基因的表达,促进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使心肌特异性蛋白表达增加;还可上调Cx43基因的表达,进一步促使M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给予PKA抑制剂H89后,这些基因和蛋白表达减少,H89可以抑制MCA诱导分化的作用,因此MCA主要通过cAMP/PKA信号通路发挥诱导作用。
王慧睿[10](2010)在《降糖三黄片干预糖尿病心肌病早期心室重构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文献研究糖尿病心肌病是糖尿病的主要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指在糖尿病状态下,排除了高血压、冠心病及其他可以引起心脏异常的因素,导致一系列结构异常,并最终导致左心室肥大,舒张和\或收缩功能减退——心室重构的病理改变。病变早期的心室重构与糖尿病患者高心力衰竭发病率和死亡率密切相关。目前,关于其发病机制还不清楚,涉及代谢紊乱、组织结构异常、局部病理生理改变等多个方面。现代医学认为多个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了糖尿病心肌病的心室重构过程,通过西药干预这些通路中的环节能够在临床上起到一定的防治心室重构的作用。中医古籍中无糖尿病心肌病的记载,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可归属于“消渴病心病”“心悸”、“怔忡”、“胸痹”、“厥心痛”等病范畴。“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临床表现以心气虚、心阴虚为主,兼夹血瘀。治疗多采用益气健脾、养阴生津、活血化瘀、温阳利水等方法。心室重构不是一种独立的中医病证,它往往与一些疾病的部分症状和阶段性表现有关,涉及“心悸”、“怔忡”、“水肿”、“喘证”、“痰饮”、“心水”、“心痹”等范畴。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阳虚为主,标实以瘀血、水饮、痰湿居多,临床表现多为虚实夹杂。中药对糖尿病心肌病心室重构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其诱发因素的预防,以改善症状,减少并发症为主。通过对其上游病因如高糖、高脂、RAS激活等进行早期干预,抑制细胞因子的分泌和表达,减轻心肌损伤程度,来阻断心室重构的过程,从而改善心功能。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心肌病具有整体调节的特色,其疗效显着,副作用少,而且远期疗效亦较稳定,具有比西药更大的优势。本学科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展了对2型糖尿病的中医防治研究,围绕气阴不足、瘀血阻络的病机,采用经方桃核承气汤为基础加味研制成降糖三黄片,在临床上治疗2型糖尿病取得显着疗效。进一步深入研究降糖三黄片对于包括糖尿病心脏病在内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疗效及作用机制对于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具有深远的意义。第二部分实验研究目的:观察中药降糖三黄片对糖尿病心肌病大鼠早期心室重构的影响,并进一步从信号转导机制入手探讨该方对糖尿病心肌病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理。方法:清洁级Wistar大鼠普通饲料适应性喂养1W后,改用高脂高热量饲料喂养一个月。造模前禁食12h,造模组按30mg/kg剂量腹腔内注射STZ,正常组腹腔内注射等量柠檬酸缓冲液。1W后,测定空腹血糖和空腹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连续两次空腹血糖≥11.1mmol/L,查尿糖++以上,胰岛素敏感指数降低,且有多饮、多尿、多食现象确认为2型糖尿病模型。2型糖尿病大鼠成模后,予高脂饲料连续喂养8W,即出现糖尿病大鼠的心肌损害(以电镜结果为证)。随机分为正常组与造模组(含模型组与治疗组)。糖尿病造模成功后造模组进一步分层,随机分为模型组、降糖三黄片干预组,卡托普利干预组。共49只大鼠完成实验,正常组10只,模型组13只,降糖三黄片干预组13只,卡托普利干预组13只(余5只或死亡或不符合条件)。降糖三黄片组药量按787.5mg/kg/d的剂量给予,卡托普利组药量按照4mg/kg/d的剂量给予,正常组及模型组灌服等量蒸馏水。①STZ注射后1周后大鼠禁食12h后空腹眼眶静脉窦采血,糖尿病大鼠造模成功后8周,处死前腹主动脉采血检测FBG、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以及胰岛素。②糖尿病大鼠造模成功后8周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各组大鼠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摘取心脏称重计算左室重量指数;③电镜观察各组心肌超微结构;④放免法检测各组心肌组织中AngⅡ含量;⑤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中ERK1/2的含量;⑥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心肌c-fos mRNA的表达。结果:①模型组大鼠较正常组欠活泼,多精神萎靡;皮毛明显缺少光泽,色灰黄。造模后24h,模型组大鼠即出现尿量明显增加,其后摄食量及饮水量较正常组大鼠逐渐增加。正常组大鼠体重逐渐增加,模型组大鼠体重在造模后24h时无明显变化,48h时体重较造模前明显减少,72h至1周大鼠体重趋于稳定,1周后模型组大鼠体重与正常组大鼠有显着差异(P<0.01);至8周实验结束时模型组和西药组体重明显低于正常组,有显着差异(P<0.01),而中药组体重明显高于西药组,两者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1周后造模各组的血糖、血脂升高、胰岛素敏感指数下降,同正常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8周后降糖三黄片组血糖、血脂水平明显下降,胰岛素敏感指数上升,同模型组和卡托普利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②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在模型组,反映左室舒张功能的指标Em/Am显着降低,反映左室收缩功能的指标LVEF和Sm显着降低,同正常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上述结果提示本研究建立的动物模型符合2型糖尿病心肌病。在此基础上发现实验末模型组大鼠左室重量、左室重量指数均显着增加,同正常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在糖尿病心肌病基础上出现了心室的重构,为今后糖尿病心肌病心室重构的实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载体。中药降糖三黄片能够改善心功能各项指标,降低左室重量指数,其作用与西药卡托普利相似,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光镜显示模型组心肌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核大小不甚规则,细胞内可见肌纤维断裂、排列紊乱心肌细胞肥大、变性、灶性坏死,坏死区纤维化;肌间小动脉血管内膜及内膜下增生、纤维化及PAS阳性物质沉积,管腔变窄,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及毛细血管瘤形成,心肌间质的明显纤维化;电镜显示模型组大鼠心肌细胞排列紊乱,肌原纤维呈灶性溶解,线粒体肿胀,外膜不完整,嵴减少与稀疏,胞核染色质凝聚,核膜不完整并呈节段性溶解消失。降糖三黄片能有效改善糖尿病心肌病大鼠的心肌超微结构,其效果与西药卡托普利相似;④模型组大鼠心肌Ang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两者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降糖三黄片组及卡托普利组心肌AngⅡ水平明显下降,且二者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⑤模型组大鼠心肌细胞胞浆ERK1/2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两者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降糖三黄片组及卡托普利组心肌的ERK1/2水平明显下降,且二者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⑥模型组大鼠心肌细胞胞浆c-fos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两者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降糖三黄片组及卡托普利组心肌的c-fos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二者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①中药降糖三黄片不仅能从客观指标上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血脂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还能够明显改善糖尿病大鼠“三多一少”的状态,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的特点。②中药降糖三黄片能够改善糖尿病心肌病大鼠的心功能,降低左心室重量指数,改善心室重构,且其作用与西药卡托普利相似。③中药降糖三黄片改善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室重构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AngⅡ/ERK/c-fos信号转导通路的活化有关。
二、人胚胎心房悬液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14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胚胎心房悬液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14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应用PET研究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SHR海马主要神经递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高血压发病机理及现代研究进展 |
1. 高血压的定义 |
2.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点 |
3. 高血压的病因及其对机体的损害 |
4. 高血压的机理研究 |
5. 现代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概述 |
1. 高血压病的中医学认识 |
2. 干预方法 |
3. 针刺在高血压病的研究现状 |
4. 目前研究问题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实验内容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功能成像及顶叶皮质重要神经递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原发性高血压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原发性高血压的定义 |
2.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概况 |
3. 高血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3.1 与高血压发病有关的因素 |
3.2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
4. 病理生理和病理 |
4.1 心脏 |
4.2 脑 |
4.3 肾脏 |
4.4 视网膜 |
5. 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
5.1 症状 |
5.2 体征 |
5.3 并发症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血压的调控研究现状 |
1. 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2. 针灸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及降压机理 |
3. 捻转补泻手法调控血压的研究 |
3.1 捻转补泻手法的效应差异 |
3.2 捻转补泻手法调控血压的效应差异 |
4. 针刺太冲穴治疗高血压的研究 |
5. 针刺对大脑顶叶皮质效应的研究 |
6. 针刺治疗高血压在脑功能成像方面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的影响 |
1 材料及方法 |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1.2 实验器材和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1.4 指标检测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各组大鼠针刺治疗前后收缩压的变化见表1与图1 |
讨论 |
实验二 运用小动物PET观测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刺激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脑功能成像 |
1. 所用器材 |
2. 主要试剂 |
3. PET扫描 |
4. 数据分析 |
5. 结果 |
讨论 |
实验三 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顶叶皮质NO、5HT含量及AT2受体、5HT1a受体表达水平的影响 |
1 材料及方法 |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1.2 实验器材和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1.4 指标检测 |
2. 实验过程 |
2.1 提取样本总RNA |
2.2 电泳 |
2.3 反转录 |
2.4 RT-PCR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各组大鼠顶叶皮质5HT、NO含量比较见表1 |
3.2 各组大鼠顶叶皮质5HT1a、AT2R表达水平比较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结论 |
创新点 |
存在问题与不足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成果 |
(3)Ⅱ型心肾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学特征与circRNA表达谱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心肾综合征的中医研究进展 |
综述二 循环系统疾病与circRNA的研究进展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试验一 Ⅱ型心肾综合征患者相关临床特征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试验二 Ⅱ型心肾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学及相关临床特征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试验三 Ⅱ型心肾综合征不同中医证候患者外周血circRNA表达谱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试验四 Ⅱ型心肾综合征不同中医证候患者外周血circRNA表达谱生物信息学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试验五 Ⅱ型心肾综合征不同中医证候患者外周血circRNA实时定量PCR验证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图 |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
(6)阿托伐他汀和过氧化氢抑制血管收缩的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一节 他汀类药物与高血压 |
第二节 氧化应激与高血压 |
第三节 科研假设与实验设计 |
第二部分 ATV 通过抑制 myocardin表达降低血管平滑肌收缩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
第二节 HMG-CoA 的代谢及其中间产物 |
第三节 血管平滑肌收缩机制及动脉血压形成 |
第四节 Myocardin 的研究进展 |
第五节 RhoA-ROCK 通路 |
第六节 Myocardin 与 RhoA-ROCK 通路 |
第七节 他汀类药物与 RhoA-ROCK 通路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一节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
第二节 主要试剂 |
第三节 主要溶液配制 |
第四节 主要试剂盒 |
第五节 实验动物、细胞系、原代细胞 |
第六节 Myography 血管张力检测 |
第七节 Western blotting 检测 |
第八节 总 RNA 提取及 RT-qPCR 检测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一节 腹腔注射 ATV 对小鼠胸主动脉收缩的抑制 |
第二节 ATV 抑制离体小鼠胸主动脉的收缩 |
第三节 ATV 抑制小鼠心脏、主动脉及颈总动脉 myocardin 的表达 |
第四节 ATV 抑制小鼠胸主动脉及颈总动脉 SM22 及 SM α-actin 的表达 |
第五节 ATV 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 myocardin 及 SM22、SM α-actin 的表达 |
第六节 Meva、GGPP 逆转 ATV 对 myocardin 及 SM22、SM α-actin 表达抑制 |
第七节 ATV 抑制 hSMCs 中 RhoA 的异戊二烯化及其转位与活化 |
第八节 ROCK 抑制剂模拟 ATV 抑制离体小鼠胸主动脉收缩 |
第九节 ROCK 抑制剂模拟 ATV 抑制 myocardin 及 SM22、SM α-actin 的表达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三部分 H_2O_2通过雷帕霉素敏感机制诱导血管平滑肌收缩抑制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活性氧家族及 H_2O_2与 mTOR 通路 |
第二节 Rapa 与 mTOR 通路 |
第三节 钙调神经磷酸酶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一节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
第二节 主要试剂 |
第三节 主要溶液配制 |
第四节 主要试剂盒 |
第五节 实验动物 |
第六节 Myography 技术血管张力检测 |
第七节 Western blotting 检测 |
第八节 钙调神经磷酸酶(CaN)活性测定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一节 H_2O_2抑制小鼠胸主动脉血管环对 KCl 和 PE 诱导的收缩 |
第二节 基因转录和蛋白合成与 H_2O_2抑制小鼠胸主动脉血管环收缩作用 |
第三节 Rapa 对 H_2O_2抑制小鼠胸主动脉血管环收缩的保护作用 |
第四节 Rapa 对 H_2O_2抑制小鼠肠系膜动脉血管环收缩的保护作用 |
第五节 PI3K/Akt 与 H_2O_2抑制小鼠胸主动脉血管环收缩作用 |
第六节 H_2O_2对 p70S6K 磷酸化的作用 |
第七节 H_2O_2对 MLC20 磷酸化的抑制 |
第八节 CsA 和 FK506 对 H_2O_2造成的血管收缩功能丧失的保护 |
第九节 H_2O_2诱导的 CaN 活化能被 CsA 和 Rapa 所抑制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四部分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7)转化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做为心力衰竭标志物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转化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做为心力衰竭标志物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LTBP-2在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和心肌梗死大鼠的表达及TGF-β1上调LTBP-2表达的信号通路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二) LTBP-2对低射血分数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能力评估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I/D多态性与心力衰竭关系的荟萃分析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个人简介及博士研究生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8)40mg与10mg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外周血循环内皮微颗粒、内皮祖细胞、心肌能量消耗及左室功能影响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40mg与10mg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oxLDLhsCRP、外周血循环内皮微颗粒及内皮祖细胞影响的比较 |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40mg与10mg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9、心肌能量消耗及左室功能影响的比较 |
引言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40mg与lOmg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影响的比较 |
引言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统计学证明 |
(9)环磷酸腺苷葡胺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治疗心力衰竭大鼠的实验研究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鉴定、标记及分化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环磷酸腺苷葡胺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环磷酸腺苷葡胺治疗阿霉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大鼠的疗效观察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四部分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环磷酸腺苷葡胺治疗心力衰竭大鼠的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五部分 环磷酸腺苷葡胺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10)降糖三黄片干预糖尿病心肌病早期心室重构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西医学对糖尿病心肌病心室重构的研究概况 |
1 糖尿病心肌病及心室重构的相关概念 |
2 糖尿病心肌病心室重构发生的信号转导机制 |
3 糖尿病心肌病心室重构发生的病因病理变化 |
4 糖尿病心肌病早期心室重构所致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诊断 |
5 糖尿病心肌病心室重构的防治 |
第二节 中医学对糖尿病心肌病心室重构的研究概况 |
1 中医药对糖尿病心脏病的认识 |
2 中医学对糖尿病心肌病的认识 |
3 中医学对心室重构的认识 |
4 加味桃核承气汤配伍原理及组方思路 |
5 加味桃核承气汤治疗糖尿病心脏病的理论依据 |
第三节 加味桃核承气汤的研究基础 |
1 降低血糖血脂和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理研究 |
2 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作用机理研究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降糖三黄片对糖尿病心肌病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糖尿病心肌病心室重构动物模型的建立及降糖三黄片对其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AngⅡ/ERK/c-fos信号转导通路对糖尿病大鼠心室重构影响及降糖三黄片干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人胚胎心房悬液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14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应用PET研究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SHR海马主要神经递质的影响[D]. 杨芳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6)
- [2]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功能成像及顶叶皮质重要神经递质影响的研究[D]. 战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6)
- [3]Ⅱ型心肾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学特征与circRNA表达谱关系研究[D]. 王欢.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12)
- [4]人胚胎心房悬液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14例临床观察[J]. 齐树良,张彦军,殷石,史秀琴,袁志刚,柳杰. 黑龙江医药, 1993(01)
- [5]人胚胎心房悬液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14例临床观察[J]. 齐树良,张彦军,殷石,史秀琴,袁志刚,柳杰. 黑龙江医学, 1993(01)
- [6]阿托伐他汀和过氧化氢抑制血管收缩的机理[D]. 李晶晶. 南开大学, 2012(07)
- [7]转化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做为心力衰竭标志物的初步研究[D]. 白媛媛.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2(11)
- [8]40mg与10mg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外周血循环内皮微颗粒、内皮祖细胞、心肌能量消耗及左室功能影响的比较[D]. 黄冰生. 南方医科大学, 2012(04)
- [9]环磷酸腺苷葡胺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治疗心力衰竭大鼠的实验研究及机制探讨[D]. 周荣. 山西医科大学, 2010(12)
- [10]降糖三黄片干预糖尿病心肌病早期心室重构的作用机理研究[D]. 王慧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