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吐鲁番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展望

新疆吐鲁番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展望

一、新疆吐鲁番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赵玉栋[1](2022)在《新疆吐鲁番市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问题分析》文中认为介绍了吐鲁番市煤炭资源赋存特点,对吐鲁番市"一区两县"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以及开发利用潜力进行了阐述,通过对吐鲁番市煤炭消费现状和消费预测进行的分析表明,吐鲁番市虽然区域优势明显、煤炭资源丰富,但却存在煤炭产销倒挂、煤炭产业内部发展不均衡不平衡、资源开发不充分、煤炭产业集中度低、先进优质产能占比低等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吐鲁番市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大力支持煤炭、电力、化工等企业共同投资开发煤炭资源,促进不同能源行业之间和上下游行业的融合发展;二是优先建成一批千万吨级示范矿井,提高集约化和优质产能占比;三是加快煤炭开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祖木热提古丽·艾比布力[2](2021)在《新疆吐鲁番市发展煤化工前景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新疆吐鲁番市的煤炭资源丰富、利用率低,煤种适宜煤炭转化,具有发展煤化工产业的基础条件。文中从发展基础、发展产业优势及存在问题等方面,对吐鲁番市发展煤化工产业的前景进行了剖析,并针对产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李雪[3](2021)在《吐鲁番市荒漠化风险评价及风险调控对策研究》文中指出

王海英[4](2021)在《新疆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及空间差异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新疆作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棉花产业的发展影响着整个地区经济。棉花产量从2000年的“三分天下有其一”到2010年的“半壁江山”再到2019年的“一枝独秀”(张杰,2019),“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的基本产业格局已经基本形成。目前国内棉花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种植品种杂乱,库存积压皮棉数量多,在国际市场上价格缺乏价格竞争优势,棉花市场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大部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作为国内最大的棉花主产区的新疆,同时,新疆高品质棉花生成的市场协调机制尚未建立、目标价格补贴面临“转箱”压力、目标价格补贴资金的质量导向作用不强、棉花品种多乱杂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新疆棉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在面临降成本和资源环境约束的双重压力下,探讨新疆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有利于提高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有利于保障我国棉花产业安全和纺织业转型升级。基于此,本研究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3个棉花种植地州为研究对象,从产前、产中、产后环节分析了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现状,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要素投入、产出指标、市场评价、棉花品质等六个维度构建了新疆棉花产业高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线性加权法测度了新疆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水平,分析新疆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时序差异性和空间分异,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总结归纳出新疆棉花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能够推进新疆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从测算的综合指数来看,2014年和2018年的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波动较大,2009年综合指数变动最小。从整体趋势来看,北疆地区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整体呈现2009年的值大于2014年大于2018年,南疆地区的整体呈现2014年大于2009年大于2018年,南疆棉花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高于北疆。(2)新疆的南部地区棉花高质量发展水平高于北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略高于东部地区,地州间的棉花高质量发展水平在东西方向上差距在缩小,南北方向上先减小后增大。(3)新疆的北疆和南疆部分地州都表现出相似的(“高-高”和“低-低”)空间关联性,由此得出,新疆南疆的部分地州高-高集聚和北疆的部分地州低-低集聚主导着新疆十三个地州的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全局空间自相关。(4)在影响新疆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中,十三个地州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要素投入、产出指标、市场评价和棉花品质指标的综合得分都不高,说明十三个地州在棉花产业高质量方面均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徐莉[5](2021)在《绿洲城市代谢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以新疆典型绿洲城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城市是人-地系统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区域。随着大规模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压力日益突出。因此,构建资源、生态、经济一体化的城市发展模式,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城市代谢为探索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城市代谢是将城市类比为有机体,从资源利用的角度探究城市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确定外部环境对城市的影响,是目前揭示城市资源利用状况及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绿洲城市是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一种典型城市类型,具有干旱性、多样性、封闭性和脆弱性等特点。绿洲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因此,从城市代谢视角,探索绿洲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对制定城市发展战略、促进城市资源的高效利用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城市代谢理论,以“规模-效率-结构-影响”为逻辑主线,构建了绿洲城市代谢研究的分析框架,以新疆典型绿洲城市为例,运用物质流分析、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投入产出分析、生态网络分析及扩展的STIRPAT模型等,研究了2002年、2007年、2012年、2017年绿洲城市代谢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分析了城市物质资源规模和结构的变化状况及污染物排放情况,探究了城市代谢效率水平及其演进模式,识别了城市代谢系统内部各部门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了影响绿洲城市代谢的主要驱动因素,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各城市物质总需求量(TMR)和物质排放量(TDO)均呈上升趋势,且本地隐藏流和直接物质投入(DMI)占TMR比重大,化石燃料、固体废弃物分别是DMI和生产过程排放(DPO)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物质消耗强度(IMC)与物质生产力(MP)均表现出增长趋势;城市人均DMI由2002年的0.52~44.67 t/人增长到2017年的2.05~89.33 t/人,增加趋势明显,且资源压力整体呈现出由东疆地区向北疆地区集聚的特征;城市资源产出率呈波动式扩大趋势,且北疆地区的城市资源产出率相对较高;各城市人均DPO差异明显,年均增长速度为13.85%,且在东疆地区、北疆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的人均DPO的规模和增长速度相对较高,如哈密市、吐鲁番市、石河子市、阜康市等;城市环境效率年均增长率低于人均DPO,为8.5%,且东疆地区的城市环境效率相对较低。(2)化石燃料占DMI比重最大,且高值多分布在克拉玛依市、库尔勒市、哈密市等矿产资源丰富区;生物质高值多集中在塔城市、乌苏市;金属矿物高值多分布在乌鲁木齐市、昌吉市和阜康市;非金属矿物分布较为广泛。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占DPO比重最大,其次是大气污染物和耗散性物质,水体污染物相对较低;北疆和东疆地区的城市污染物排放增长较为明显,其环境压力相对较大,应多给予关注。(3)绿洲城市代谢效率水平总体呈现出平稳缓慢的上升态势,且城市间代谢效率水平存在一定差异。2002年到2017年,绿洲城市代谢的综合效率平均值约上升了1.8%,纯技术效率达到DEA最优效率的城市数量最多(效率值为1),规模效率值和规模收益递减的城市数量均有所增加;城市代谢的纯技术效率变化均值呈下降趋势,其余指标均呈上升态势;多数城市属于II型和III型,即多表现出城市代谢效率水平有明显的改善趋势,且演进模式多属于稳定式和渐进式。可见,自从西部大开发以来,绿洲城市的发展已不再由廉价资源输入、高成本的资源和环境所主导,其发展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但由于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导致规模不经济明显。因此,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技术水平,形成适合的规模效应,是逐步提高城市代谢效率水平的必要条件。(4)制造业(MI)、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TSP)、建筑业(C)及其他服务业(Ser)是绿洲城市资源管理的重要节点部门,其流动路径也是资源管理的途径;城市代谢系统各部门间的相对流量存在一定差异,表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其系统内部的流动路径在不断增加;制造业(MI)和其他服务业(Ser)对城市代谢系统结构的贡献水平较高,平均值分别约为40.29%和29.66%,表明这些部门对整个系统的正常代谢具有重要作用;城市系统内部各部门间以掠夺限制关系占主导,共生指数大于1,表明城市代谢系统整体发展是朝积极的方向;建筑业(C)、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TSP)、制造业(MI)等部门对大多数部门的控制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强趋势,且2002年到2012年,与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EGW)有依赖关系的部门数量相对较多。此外,系统的上升性呈现出逐年增加态势,表明城市代谢系统仍处于不可持续发展阶段。(5)总人口和人均GDP对城市直接物质投入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且作用强度呈现出逐年增强态势,其中,2002年、2007年、2012年和2017年总人口和人均GDP分别每增加1%,城市直接物质投入将分别显着增加1.054%、1.145%、1.184%、1.257%和0.863%、0.720%、0.608%、0.950%;第三产业比重和资源产出率对城市直接物质投入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城市化率对城市直接物质投入具有正向的影响,呈减弱趋势,且估计系数均较低。因此,人口规模、经济水平是促进绿洲城市物质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推动绿洲城市物质代谢向良性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技术水平提升、资源高效利用是实现绿洲城市物质减量化的重要途径。

陈诺[6](2021)在《新疆维吾尔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研究》文中认为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传统知识是我国各族人民在数千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智慧结晶,不仅能为本民族的生存发展提供保障和经验来源,对我国民族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具有积极意义。然而,由于现代文明的全面渗透以及民族社区自身重视不足等多种因素,我国经过千百年传承已久的传统知识已流失严重,传统知识搜集抢救工作亟待完成。维吾尔族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拥有大量丰富的关于生物资源利用的传统知识,涉及到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医药卫生和文化习俗等民族发展的各个方面。搜集调查和编目维吾尔族传统知识,对于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和加快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大有裨益。本研究旨在:基于生态学、民族生态学研究方法,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关键人物访谈、数据可视化分析等方法,对维吾尔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进行调查与编目,建立维吾尔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文献化数据库;通过分析维吾尔族传统知识特征,阐明传统知识、民族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意义;并以维吾尔传统医药为案例研究,探究维吾尔传统知识发展传承现状、存在问题和受威胁因素,为生物保护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促进实现传统知识现代知识产权保护和获取与惠益分享。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共调查编目维吾尔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词条850个,其中:传统选育农业遗传资源相关知识词条数目457个(54%),传统医药知识231个(27%),传统技术及生产生活方式相关知识59个(7%),传统文化相关知识词条36个(4%),传统生物地理标志产品相关知识67个(8%)。2、在编目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传统知识特征分析,分析了维吾尔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形成、利用、发展及传承的过程与当地自然地理与资源特征、民族文化特征、经济利用特征和社会特征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以调查案例实证了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传统知识的形成特点和脉络走向。3、针对和田、吐鲁番、伊宁的维吾尔传统医药案例研究发现,不同民族社区对维吾尔传统医药知识的应用与认知有所不同,维吾尔传统医药的使用和认知目前仍局限于本民族内部;多民族共同生活和文化交融与城市化进程对传统医药而言是柄双刃剑,在对传统医药传承产生冲击的同时也能帮助传统医药突破桎梏。提出维吾尔医药的未来发展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本民族应增强文化自信,不断加强自身刻苦钻研,积极促进传统医药的科研创新;另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推广,紧跟国家战略步伐,让更多人领略到维吾尔传统医药魅力和文化内涵。4、结合调研实际及结果,提出维吾尔传统知识的传承策略,包括相关政策和法规制度的健全,用法律手段保障传统知识不受侵害;采取工程措施,用技术手段保护和保存传统知识;加强研发推广,以传统知识助力经济建设和人民健康;增强宣传力度,加强文化自信,注重社区参与传统知识的保护与惠益分享。

库德热提·艾合买提[7](2020)在《吐鲁番市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吐鲁番市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缺水、高温等气候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自2005年以来,吐鲁番市旅游产业得到持续快速发展,2018年吐鲁番市累计接待游客1606.83万人次,同比增加60.1%,国内旅游1594.06万人次,同比增长60.6%,国外旅游12.77万人次,同比增长15.6%,旅游消费150.04亿元,同比增长71.4%。旅游业的兴起极大的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针对吐鲁番市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耦合发展研究尚不充分,缺少旅游业和区域经济协调度的定量评估。本文采用文献归纳法、梳理统计分析法,将吐鲁番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产业理论、耦合协调理论,构建吐鲁番市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2005年-2017年吐鲁番市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吐鲁番市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从2005年的0.1292上升至2017年的0.9688,吐鲁番市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前后经过失调阶段以及协调阶段。其中失调阶段包括了严重、中度、轻度失调阶段;协调阶段包括了勉强、初级、中级、良好、优质协调阶段。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推动。(2)基于耦合协调度理论构建了旅游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显示三者的耦合协调度值从2005年的0.1136上升至2017年的0.5302,达到勉强协调阶段,呈逐年提升趋势。(3)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显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各影响因子无显着差异,其对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的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旅游收入>三产从业人员>第三产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旅游人数>涉旅企业导游人员。区域经济系统中各指标对发展水平的影响关联度依次为城镇居民储蓄存款>全社会从业人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邮电业务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生产总值>税收收入。(4)2005年-2017年吐鲁番市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上升态势,2005年-2007年旅游产业发展水平高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产业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2008年-2017年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高于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区域经济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持续上升,经过相关性分析,旅游产业与一产、二产在0.01水平上显着正相关。(5)吐鲁番市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显着促进作用,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推动GDP增加1.661元,旅游产业通过增加就业岗位、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总量提升等驱动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同时,吐鲁番市经济发展将带动吐鲁番市旅游产业的供给能力和需求能力提升,并在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宋建国[8](2020)在《新疆乌勇布拉克盐湖硝酸盐沉积特征及微量元素分布规律》文中研究表明硝酸盐矿产资源在工农业领域应用广泛,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的硝酸盐矿床主要分布于极度干旱的智利阿塔卡玛沙漠和新疆吐-哈盆地。国内外学者对硝酸盐矿床的地质特征、富集形成机制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展开研究,虽取得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和认识,但依旧对硝酸盐来源和富集成矿机制存有争议,尚未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硝酸盐成矿理论体系。新疆硝酸盐矿床类型多,其形成机制因矿床类型不同而存有差异性。乌勇布拉克富钾硝酸盐矿床为新疆最大的盐湖型硝酸盐矿床,前人对其地质特征、成盐阶段、物源补给、湖区微地貌形态等方面研究较多,而对盐湖型硝酸盐矿床的富集成矿机制和硝酸盐来源存有一定争议,对盐湖型硝酸盐矿床不同沉积部位盐类矿物的沉积特征和硝酸根等离子含量的分布特征与微量元素分布规律以及卤水地化特征等研究不足。故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重点对乌勇布拉克盐湖型硝酸盐矿床表层盐壳、卤水、微量元素沉积分布特征与卤水模拟蒸发实验进行分析研究,获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乌勇布拉克表层盐壳主要的盐类矿物为石膏、硬石膏、无水芒硝、钙芒硝、白钠镁矾、石盐以及钾硝石。湖区不同沉积部位表壳层盐类矿物组合变化特征与硫酸盐矿物(钙芒硝和白钠镁矾)的析出位置表明乌勇布拉克盐湖演化应属典型的牛眼式演化过程。盐湖演化过程中沉积方向主要是由西向东,由南、北两侧向中部进行的,湖区不同沉积部位盐壳和卤水样品主微量离子含量局部变化大,分析认为受局部地形地貌控制的物源补给和溶解迁移过程的影响。(2)乌勇布拉克盐湖卤水模拟蒸发实验可划分为石膏(石盐饱和)、石盐、石盐+白钠镁矾、石盐+六水泻盐、石盐+钾石盐+钾盐镁矾+钾硝石、石盐+钾石盐+光卤石、石盐+光卤石、石盐+光卤石+五水泻盐、石盐+光卤石+四水泻盐和水氯镁石十个析盐阶段,在钾硝石析出过程中各离子含量明显下降。对比盐壳层与模拟蒸发的盐类矿物组合认为干旱环境对研究区盐类矿物的组合转变、硝酸盐的富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表层盐壳中K+、Ca2+、Na+、Mg2+、Cl-、SO42-具有自冲洪积扇向湖中心迁移富集的潜在趋势,冲洪积扇中上部表壳层中NO3-含量最高达4.35%,相对扇前缘和湖中心明显偏高。(4)乌勇布拉克盐湖卤水钠氯系数约为0.45,r Ca+Mg/r HCO3+SO4在0.3~1.6之间。盐湖卤水中Na+与Cl-含量占绝对优势,钠氯系数指示盐湖卤水为蒸发沉积残余卤水,r Ca+Mg/r HCO3+SO4指示沉积体系中的Ca2+和Mg2+主要来自周缘地层硅酸盐矿物和岩盐层含钙镁矿物的溶解,说明沉积阳离子主要来源于外围岩石地层的风化淋滤。(5)乌勇布拉克盐湖型富钾硝酸盐矿床的形成机制复杂,受地形地貌、补给源、气候条件和生物作用等的综合影响。硝酸盐在富集成矿过程中主要受冲洪积扇中上部生物作用的影响,各来源硝酸盐搬运迁移至沉积区后经强烈蒸发浓缩转化为高矿化度的卤水,复经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后形成乌勇布拉克晶间卤水型富钾硝酸盐矿床。本次研究取得的认识对进一步探讨盐湖型硝酸盐矿床的形成机制与盐类资源的综合开采利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硝酸盐富集成矿理论起到一定的补充与完善作用。

钱玥希[9](2020)在《吐鲁番市“旅游产业—交通网络—空间结构”协调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镇化加快、经济水平不断提升,旅游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产业之一,而交通网络是旅游要素中的重要部分,交通环境的好坏与旅游产业息息相关,其优化升级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撑。同时,旅游产业、交通网络的发展状况会投射到城市空间结构上,产生显着作用,例如旅游配套用地的增多影响城市用地布局变化,交通方式进步引起城市空间尺度变化。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而言,多民族交融的文化背景、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具有丰厚的旅游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旅游产业和交通网络对城市空间结构会产生显着影响。而三者的发展往往是不同步的,若不能达到协调发展的局面,会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制约城市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恶化。本文基于该背景,研究吐鲁番市旅游产业、交通网络及城市空间结构的耦合关系,以期为促进三者的协调发展提供新视角与新思路。首先,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旅游产业、交通网络、城市空间结构进行概念界定,对三者相互影响作用理论及耦合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整理与分析,并对现有研究进行评述。梳理了不同时期吐鲁番市旅游产业、交通网络及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历程,总结演变特征,为进一步探究三者耦合关系提供客观事实依据。其次,搭建三者耦合关系分析框架,归纳出交通可达性、产业结构及城市用地布局等影响三者变化的根植性因素,以及国家发展政策、规划政策等政策因素,总结出旅游产业、交通网络及城市空间结构两两系统之间不间断相互影响的作用机制,再进一步得出三者复合系统内子系统间的作用机制及作用结果。然后,本文选取了表征旅游产业、交通网络及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水平的9方面、20项评价指标因子,构建综合发展指标体系,借助模型进行三者综合发展评价。之后,构建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将综合发展评价结果代入模型,得到两两系统间及三者复合系统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最后,在正确认识吐鲁番市旅游产业、交通网络及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的基础上,依据三者发展现状,总结三者协调发展的现实矛盾,矛盾主要体现在旅游产业规模发展相对落后、交通网络发展滞后于旅游产业和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土地开发有待优化等方面。针对现有矛盾,提出相应优化策略,以期促进三者协调健康发展。

田美玲[10](2020)在《新疆丝绸之路典型区域文化遗产环境质量评价与可视化重建》文中研究表明丝绸之路新疆段作为本区域最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沿线丰富的文化遗产更是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目光,但沿线的遗产多以夯土建筑为主,直接与大地相连且多半置于室外,易受自然和人为的双重干预,文化遗产存续问题日益明显,而遥感技术不仅可以实现快速、高效的文化遗产环境监测,同时亦可为文化遗址的可视化留存提供数字化资料。本研究围绕新疆丝绸之路典型区域文化遗产展开讨论,基于长时间序列的Landsat遥感数据,分析区域内近30年地表环境与景观类型变化趋势,深刻的揭示周边环境对文化遗产带来的潜在影响;其次借助遥感生态指数、层次分析法分别建立了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与遗址景观敏感度的评价体系,并厘清文化遗产周边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在环境评价的基础上对容易受环境干扰的文化遗址,采用Landsat、Sentinel-2A、高分2号以及LiDAR遥感数据分别进行文化遗址的特征分析与可视化重建;并得出以下结论:(1)从区域内NDVI、LST、TVDI指标的遥感反演结果来看,近30年NDVI表现出增长趋势,可抑制荒漠化现象,对文化遗址保护具有积极意义;LST呈波动缓慢上升趋势,呈现出“荒漠热岛”效应、“绿洲冷岛”效应。TVDI整体较高,且均值变化不明显,区域干旱程度较均一。文化遗产集中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未利用地、耕地、草地为主,建设用地、水体分布较少。其中耕地、建设用地面积逐年增加;草地变化波动明显,但整体仍呈增加态势;水体、未利用地面积整体上表现下降趋势。从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来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发生了频繁的转移。耕地、建设用地均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外围的未利用地扩张,对周边文化遗产保护带来压力;草地的增加主要来源于耕地、未利用地,以交错带分布为主,有利于绿洲内部的文化遗产存续;水体的减少主要转向未利用地及草地,且距文化遗址较远,影响较小。(2)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生态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区域内近30年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面积占比最多,达74.28%,转好面积占比仅为0.80%,呈现出整体下降、局部略有好转的趋势,且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过程较为缓慢。借助层次分析法的遗址景观敏感度评价结果表明,区域大部分的遗址景观敏感度保持不变,面积占比约为83.73%,其次为敏感度升高的区域,占比约为11.69%,整体表现出由极度敏感区和不敏感区逐渐向中、高度敏感区转移的特点,且遗址景观敏感度变化较为剧烈。综合环境评价结果来看,遗址周边生态质量变差的比例与景观敏感度上升的比例均表现出增长的趋势,环境的恶劣程度已影响到文化遗址的长期存续。(3)对比中、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下遗址特征,基于二维遥感数据只能从宏观层面上观测到遗址的变化程度,而对于精准全方位的遗址遥感监测存在短板。而三维遥感数据可通过快速、高效获取的点云数据实现遗址的真实三维模型,可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提供数字化资料。

二、新疆吐鲁番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吐鲁番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吐鲁番市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吐鲁番市煤炭资源赋存特点
2 吐鲁番市煤炭资源开发现状
    2.1 开发现状
    2.2 开发利用潜力分析
3 吐鲁番市煤炭消费结构
    3.1 消费现状
    3.2 区域需求分析
4 问题与建议
    (1)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致使煤炭供需矛盾突出,制约下游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2)煤炭产业集中度低,先进优质产能占比低。
    (3)“一区两县”煤炭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5 结语

(2)新疆吐鲁番市发展煤化工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吐鲁番市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2 发展煤化工产业的优势
    2.1 吐鲁番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2.2 煤炭资源储量巨大
    2.3 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3 煤化工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产业政策收紧
    3.2 环保压力进一步加大
    3.3 水资源相对缺乏
    3.4 产品运输成本较高
    3.5 关键技术专业人才不足
4 对策建议
    4.1 淘汰落后产能,改造升级传统煤化工产业
    4.2 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打造特色煤化工基地
    4.3 统筹布局调水,强化资源保障
    4.4 加强人才培养,强化人才保障
5 结语

(4)新疆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及空间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内容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有关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
        1.2.2 有关经济发展质量的研究
        1.2.3 有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1.2.4 有关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1.2.5 有关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1.2.6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1.2 经济高质量
        2.1.3 农业高质量
        2.1.4 棉花质量
        2.1.5 棉花产业高质量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资源禀赋理论
        2.2.2 经济增长理论
        2.2.3 产业经济学理论
        2.2.4 不平衡增长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现状
    3.1 区域概况
    3.2 新疆棉花生产环节指标变化特征分析
        3.2.1 新疆棉花单产的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3.2.2 新疆棉花播种面积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3.2.3 棉花种植成本变动分析
        3.2.4 棉花风险情况
        3.2.5 新疆棉花品质变化特征分析
    3.3 棉花加工情况
    3.4 纺织业的现状
        3.4.1 纱布的产量
        3.4.2 纺织业科技活动
        3.4.3 纺织、服装及日用品批发业销售总额
        3.4.4 纺织业利润总额
        3.4.5 纺织业亏损企业占比
        3.4.6 棉纺业主要专用设备
    3.5 棉花棉纱出口流通情况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数据来源
    4.2 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
        4.2.1 科学性原则
        4.2.2 全面性与可操作性相适应
        4.2.3 系统性和层次性相适应
        4.2.4 可比性原则
        4.2.5 指标选取的方法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3.1 指标选取的依据
        4.3.2 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的选取
        4.3.3 数据处理
    4.4 新疆棉花产业高质量评价模型构建及指标权重确定
        4.4.1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4.2 评价模型构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空间差异分析
    5.1 新疆棉花生产高质量发展整体水的变化特征分析
    5.2 新疆棉花高质量空间差异演化分析
        5.2.1 2009 年新疆棉花高质量的空间差异
        5.2.2 2014 年新疆棉花高质量的空间差异
        5.2.3 2018 年新疆棉花高质量的空间差异
        5.2.4 空间差异分类汇总
    5.3 棉花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变化趋势分析
    5.4 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自相关分析
        5.4.1 空间自相关理论及方法
        5.4.2 全局空间自相关
        5.4.3 局部空间自相关
    5.5 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六个二级指标变化趋势
        5.5.1 资源节约指标变化趋势
        5.5.2 环境友好指标变化趋势
        5.5.3 要素投入指标变化趋势
        5.5.4 产出指标指标变化趋势
        5.5.5 市场评价指标变化趋势
        5.5.6 棉花品质指标变化趋势
        5.5.7 六个二级指标平均变化趋势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北疆地区应大力提倡资源节约型生产模式
        6.2.2 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6.2.3 适度规模经营,加大植棉科技投入,创新棉花社会化服务模式
        6.2.4 加强棉花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灾害预警机制
        6.2.5 制定精品名牌战略,相关部门严厉打击掺杂掺假行为
        6.2.6 补贴政策与质量挂钩,建立棉花质量培训体系
        6.2.7 发挥高水平地区辐射带动作用
    6.3 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6.3.1 研究不足之处
        6.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绿洲城市代谢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以新疆典型绿洲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内容
        1.2.4 数据来源
    1.3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
    2.1 城市代谢理论内涵
    2.2 相关概念辨析
        2.2.1 城市代谢
        2.2.2 产业代谢
        2.2.3 家庭代谢
        2.2.4 社会代谢
    2.3 基于CiteSpace城市代谢的知识图谱分析
        2.3.1 总体情况
        2.3.2 研究热点的演化
        2.3.3 小结
    2.4 国内外城市代谢研究进展
        2.4.1 城市物质代谢
        2.4.2 城市代谢效率
        2.4.3 城市代谢结构
        2.4.4 城市代谢驱动因素
    2.5 研究述评
第3章 绿洲城市代谢研究的分析框架
    3.1 绿洲城市地域特征
    3.2 绿洲城市代谢研究的系统边界界定
        3.2.1 城市系统边界
        3.2.2 城市代谢系统边界
        3.2.3 本文的绿洲城市代谢系统边界界定
    3.3 绿洲城市代谢研究的分析框架
        3.3.1 内涵解析
        3.3.2 分析框架
    3.4 绿洲城市代谢研究的分析方法
        3.4.1 绿洲城市物质代谢核算方法
        3.4.2 绿洲城市代谢效率测度方法
        3.4.3 绿洲城市代谢结构研究方法
        3.4.4 绿洲城市代谢的驱动因素研究方法
第4章 绿洲城市物质代谢核算研究
    4.1 研究样本的选取
    4.2 研究区概况
        4.2.1 自然环境
        4.2.2 社会经济
    4.3 绿洲城市物质代谢的核算
        4.3.1 物质输入端
        4.3.2 物质输出端
        4.3.3 物质流核算全景
    4.4 绿洲城市物质代谢总体状况
        4.4.1 物质输入、输出规模分析
        4.4.2 物质输入、输出结构分析
        4.4.3 物质消耗强度
        4.4.4 物质生产力
    4.5 绿洲城市物质代谢时空差异分析
        4.5.1 物质输入端
        4.5.2 物质输出端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绿洲城市代谢效率研究
    5.1 绿洲城市代谢效率评估框架
        5.1.1 评估框架构建
        5.1.2 指标选取
    5.2 绿洲城市代谢效率分析
        5.2.1 绿洲城市代谢效率特征
        5.2.2 绿洲城市代谢效率分类特征
    5.3 基于Malmquist指数的绿洲城市代谢效率的动态分析
        5.3.1 绿洲城市代谢效率变化趋势
        5.3.2 绿洲城市代谢效率分类变化趋势
    5.4 绿洲城市代谢效率的演进特征
        5.4.1 类型特征
        5.4.2 演进模式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绿洲城市代谢结构研究
    6.1 绿洲城市代谢系统量化模型
        6.1.1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城市代谢结构划定
        6.1.2 绿洲城市代谢系统的概念模型
        6.1.3 量化结果
    6.2 绿洲城市代谢结构特征分析
        6.2.1 流量分析
        6.2.2 结构分析
        6.2.3 效用分析
        6.2.4 功能关系
    6.3 绿洲城市代谢网络的可持续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绿洲城市代谢的驱动因素研究
    7.1 STIRPAT模型构建
        7.1.1 模型的扩展
        7.1.2 模型变量的选择
    7.2 STIRPAT影响因素分析模型的检验
        7.2.1 数据转换
        7.2.2 多重共线性检验
    7.3 绿洲城市代谢的驱动因素分析
        7.3.1 相关性分析
        7.3.2 OLS回归结果分析
        7.3.3 驱动因素的影响分析
        7.3.4 驱动机制探究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可能的创新点
    8.3 讨论与展望
        8.3.1 讨论
        8.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新疆维吾尔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概念
        二、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重要性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传统知识国内外研究态势及热点
        二、维吾尔族传统知识研究热点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内容
        一、维吾尔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整理与编目
        二、维吾尔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特征分析
        三、维吾尔传统医药案例研究
        四、维吾尔传统知识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及传承策略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
        二、实地调查
        三、数据处理
    第三节 研究区域
    第四节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维吾尔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与编目
    第一节 编目概况
    第二节 传统选育农业遗传资源的相关知识
        一、维吾尔族传统农作物遗传资源
        二、维吾尔族传统家养动物和水生生物遗传资源
        三、维吾尔族传统利用动植物资源
    第三节 传统医药相关知识
        一、维吾尔族传统药用生物资源
        二、维吾尔族传统医药理论和传统方剂
    第四节 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相关的传统技术及生产生活方式
        一、维吾尔族传统农业生产技术
        二、维吾尔族传统工艺
        三、维吾尔族传统食品加工技术
        四、维吾尔族传统规划设计与建筑工艺
    第五节 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传统文化
        一、维吾尔族生态伦理与习惯法
        二、维吾尔族传统节庆与传统饮食文化
    第六节 传统生物地理标志产品相关知识
    第七节 维吾尔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特征分析
        一、自然地理与资源特征
        二、民族文化特征
        三、实践利用特征
        四、社会经济特征
第四章 维吾尔传统医药案例研究
    第一节 维吾尔传统药用植物资源特征分析
        一、药用植物资源的组成特点
        二、采集与药用部位特点分析
        三、功效特点分析
    第二节 维吾尔族社区居民对维医药认知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二、社区居民对维吾尔医药使用及评价状况
        三、社区居民对维吾尔医药认知程度
        四、社区居民对维吾尔医药的保护意愿
    第三节 维吾尔传统医药发展与传承趋势
        一、发展与利用现状
        二、传承与保护现状
        三、发展趋势
第五章 维吾尔族传统知识传承的问题、影响因素及传承策略
    第一节 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农作物种质资源日趋减少
        二、传统药用生物资源开发不当
        三、传统文化的传承遭到忽视
        四、传统工艺逐渐消失
    第二节 影响因素
        一、传统知识产权制度尚未健全
        二、传统知识的搜集整理颇有难度
        三、传统知识受到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冲击
        四、传统知识传承观念日渐淡薄
    第三节 传承策略
        一、建立惠益分享制度,用法律手段保障传统知识不受侵害
        二、采取工程措施,用技术手段保留保存传统知识
        三、加强研发推广,以传统知识应用助力经济建设
        四、增强宣传力度,注重社区参与保护传统知识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词条示例
    附录2 居民(村民)维吾尔医药认知程度调查问卷(汉语版)
    附录3 维吾尔医医院(诊所)医生半结构式访谈表
    附录4 和田药材市场药材销售商半结构式访谈表
    附录5 维吾尔传统药用植物资源表(新疆野生)
    附录6 维吾尔传统药用植物资源表(新疆多年栽培)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吐鲁番市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概念与理论
        1.2.1 相关概念
        1.2.2 相关理论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国内外研究方法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数据来源
        1.4.4 创新点
        1.4.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吐鲁番市旅游产业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
    2.1 吐鲁番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现状分析
        2.1.1 吐鲁番市旅游产业现状
        2.1.2 吐鲁番市经济发展现状
    2.2 吐鲁番市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相互影响
        2.2.1 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2.2.2 区域经济对吐鲁番市旅游产业的推动作用
第三章 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模型的构建与指标的选取
    3.1 系统发展水平评价模型
        3.1.1 系统发展水平评价模型
        3.1.2 耦合度模型
    3.2 指标的选取
    3.3 熵值赋权法
    3.4 耦合协调度模型
第四章 吐鲁番市旅游产业与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
    4.1 吐鲁番市旅游产业与经济发展综合发展水平
    4.2 吐鲁番市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各指标的关联度分析
    4.3 吐鲁番市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水平
    4.4 吐鲁番市旅游产业与一产、二产耦合协调度
        4.4.1 综合发展水平
        4.4.2 耦合协调度
        4.4.3 相关性分析
    4.5 吐鲁番市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4.5.1 旅游发展不均衡
        4.5.2 旅游季节性问题严重
        4.5.3 旅游产业抗风险能力不足
        4.5.4 旅游产品研发不足
        4.5.5 旅游基础设施薄弱
        4.5.6 全民参与不足
        4.5.7 旅游统计工作滞后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加强政府主导,挖掘旅游资源潜力
        5.2.2 多元化发展,培育旅游产业新业态
        5.2.3 加强区域合作、优化疆内旅游线路
        5.2.4 完善旅游服务能力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新疆乌勇布拉克盐湖硝酸盐沉积特征及微量元素分布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选题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区概况
        1.2.1 交通位置
        1.2.2 自然地理
        1.2.3 采样位置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成矿模式研究
    1.4 研究内容
        1)盐类矿物沉积分布特征的研究
        2)微量元素分布特征的研究
        3)卤水模拟蒸发实验的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石与水文地质
    2.4 区域矿产
    2.5 区域成矿地质条件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床地层特征
    3.2 矿床构造特征
第4章 矿床表壳矿物沉积特征
    4.1 乌勇布拉克盐壳层矿物沉积特征
    4.2 盐湖周边盐壳层矿物沉积特征
    4.3 模拟蒸发实验矿物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5.1 表壳主微量组分分布特征
        5.1.1 主量组分
        5.1.2 微量组分
    5.2 水体主微量组分分布特征
        5.2.1 东西向水样主微量组分分布特征
        5.2.2 南北向水样主微量组分分布特征
    5.3 乌勇布拉克盐湖卤水水化学特征
        5.3.1 水化学特征
        5.3.2 卤水成因
    5.4 卤水模拟蒸发离子组分特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吐鲁番市“旅游产业—交通网络—空间结构”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旅游经济发展
        1.1.2 城市交通快速发展
        1.1.3 吐鲁番城市发展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旅游产业
        2.1.2 交通网络
        2.1.3 城市空间结构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
        2.2.1 旅游产业与交通网络相关研究
        2.2.2 城市空间结构相关研究
        2.2.3 耦合理论相关研究
        2.2.4 研究评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吐鲁番市旅游产业、交通网络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历程及特点
    3.1 吐鲁番市旅游产业的演变历程及特点
        3.1.1 演变历程
        3.1.2 演变特点
    3.2 吐鲁番市交通网络的演变历程及特点
        3.2.1 演变历程
        3.2.2 演变特点
    3.3 吐鲁番市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历程及特点
        3.3.1 演变历程
        3.3.2 演变特点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吐鲁番市旅游产业、交通网络与城市空间结构的耦合关系研究
    4.1 耦合关系分析框架
    4.2 旅游产业、交通网络、空间结构耦合关系的动力因素
        4.2.1 根植性因素
        4.2.2 政策因素
    4.3 旅游产业、交通网络与空间结构两两间耦合关系的作用机制
        4.3.1 旅游产业与交通网络耦合关系的作用机制
        4.3.2 旅游产业与空间结构耦合关系的作用机制
        4.3.3 交通网络与空间结构耦合关系的作用机制
    4.4 旅游产业、交通网络与空间结构三者耦合关系的作用机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吐鲁番市旅游产业、交通网络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评价
    5.1 旅游产业、交通网络与城市空间结构综合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5.1.1 初始指标体系设计
        5.1.2 最终指标体系确定
        5.1.3 指标权重确定
        5.1.4 数据采集与整理
    5.2 旅游产业、交通网络与城市空间结构综合发展评价与分析
        5.2.1 旅游产业发展状况评价
        5.2.2 交通网络发展状况评价
        5.2.3 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状况评价
    5.3 旅游产业、交通网络与城市空间结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模型构建
        5.3.1 耦合度模型
        5.3.2 耦合协调度模型
    5.4 旅游产业、交通网络与城市空间结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测度及分析
        5.4.1 旅游产业与交通网络的耦合协调分析
        5.4.2 旅游产业与城市空间结构的耦合协调分析
        5.4.3 交通网络与城市空间结构的耦合协调分析
        5.4.4 旅游产业—交通网络—城市空间结构的耦合协调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吐鲁番市旅游产业、交通网络与城市空间结构协调发展优化建议
    6.1 吐鲁番市旅游产业、交通网络与空间结构协调发展的问题分析
        6.1.1 协调发展的基本概念
        6.1.2 旅游产业、交通网络与空间结构协调发展的矛盾分析
        6.1.3 旅游产业、交通网络与空间结构的协调发展目标
    6.2 吐鲁番市旅游产业、交通网络与空间结构协调发展优化建议
        6.2.1 旅游产业发展策略
        6.2.2 交通网络发展策略
        6.2.3 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策略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建议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主要科研工作

(10)新疆丝绸之路典型区域文化遗产环境质量评价与可视化重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丝绸之路国内外研究概况
        1.2.2 空间信息技术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中的应用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区位
        2.1.2 自然环境概况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1.4 历史文化遗产概况
    2.2 数据获取
        2.2.1 遥感影像数据
        2.2.2 野外测量数据
第3章 典型区文化遗产环境及地表遥感监测
    3.1 典型区文化遗产环境遥感监测
        3.1.1 NDVI时空变化趋势
        3.1.2 LST时空变化趋势
        3.1.3 TVDI时空变化趋势
    3.2 典型区文化遗产地表景观分析
        3.2.1 土地利用类型遥感分类
        3.2.2 土地利用类型总体分析
        3.2.3 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分析
        3.2.4 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典型区文化遗产生态质量及遗址景观评价
    4.1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典型区文化遗产生态质量评价
        4.1.1 分量指标的计算
        4.1.2 遥感生态指数模型构建
        4.1.3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典型区文化遗产生态质量分析
    4.2 基于层次分析法典型区文化遗产景观敏感度评价
        4.2.1 评价指标的确定与计算
        4.2.2 层次分析法的实现
        4.2.3 基于层次分析法典型区文化遗产景观敏感度分析
    4.3 生态质量与景观敏感度对比综合分析
        4.3.1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下遗址分布
        4.3.2 景观敏感度评价下的遗址分布
        4.3.3 生态质量与景观敏感度综合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环境变化视角下遗址遥感分析与可视化重建
    5.1 不同数据源下遗址遥感特征监测
        5.1.1 Landsat数据下遥感特征监测
        5.1.2 Sentinel-2A数据下遥感特征监测
    5.2 同源数据融合下遗址遥感特征监测
        5.2.1 高分2号遥感影像融合方法
        5.2.2 高分2号遥感影像融合效果对比
        5.2.3 最优影像融合下古遗址特征监测
    5.3 三维数据下典型遗址的可视化重建
        5.3.1 地面三维数据处理
        5.3.2 基于Geomagic Studio的遗址重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6.3 本文特色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新疆吐鲁番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吐鲁番市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问题分析[J]. 赵玉栋. 中国煤炭, 2022(01)
  • [2]新疆吐鲁番市发展煤化工前景分析[J]. 祖木热提古丽·艾比布力.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21(08)
  • [3]吐鲁番市荒漠化风险评价及风险调控对策研究[D]. 李雪.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4]新疆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及空间差异分析[D]. 王海英.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5]绿洲城市代谢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以新疆典型绿洲城市为例[D]. 徐莉. 新疆大学, 2021
  • [6]新疆维吾尔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研究[D]. 陈诺.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2)
  • [7]吐鲁番市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发展研究[D]. 库德热提·艾合买提. 新疆大学, 2020(07)
  • [8]新疆乌勇布拉克盐湖硝酸盐沉积特征及微量元素分布规律[D]. 宋建国.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20(04)
  • [9]吐鲁番市“旅游产业—交通网络—空间结构”协调发展研究[D]. 钱玥希.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10]新疆丝绸之路典型区域文化遗产环境质量评价与可视化重建[D]. 田美玲. 新疆大学, 2020(07)

标签:;  ;  ;  ;  

新疆吐鲁番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