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实施‘双证’制培养‘综合’职业教师”研究成果获199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实施‘双证’制培养‘综合’职业教师”研究成果获199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一、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实行‘双证书’制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研究成果荣获1997年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论文文献综述)

张小梨[1](2020)在《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文中认为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的追求与梦想,也是今天我们汲汲以求的奋斗目标和时代主题。职业教育现代化作为国家整体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与作用十分重大。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国现代化走了一条不寻常的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道路,中国教育现代化裹挟在社会整体现代化浪潮中瞄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书写出浓墨重彩的篇章。职业教育因在教育整体系统中与经济社会直接而又紧密的关系,其现代化历程更具丰富、多彩与艰难,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时代课题。研究职业教育现代化,有多种视角,多种核心议题,但是基于中国幅员广阔、发展模式与发展道路的复杂性,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无疑是透视现代化发展的的重要观察点。可以说,没有区域的率先职业教育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全国的职业教育现代化。我国区域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深圳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已然成为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辉煌成就的缩影和体现,对深圳这一研究对象的选择无疑最具典型性和可借鉴性。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肩负着时代的使命,深圳的教育现代化任重道远,一个原本典型的农村教育在深圳实现现代化伟大历程中走了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作为教育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又经历了怎样的一种变迁?本文在分析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城市特点,包括发展的动力、发展的速度、模式等发展道路、特色的基础上,以区域发展理论和现代化理论为分析的理论基础框架,综合运用历史的、调查的、比较的等研究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首先,“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从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中,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定位十分特殊。将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历程置于中国社会背景下分析,本研究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历程和区域化发展,研究分析职业教育在政策规范治理下的应然状态,分析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发展阶段水平和我国职业现代化区域化建设路径,从而为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证研究提供支撑和依据。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还重点对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总结概括出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回答了职业教育现代化与深圳经济社会的关系问题。即从与区域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到适度超前发展、科学发展、自主发展、跨越发展再到国际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其次,经过40多年的探索,深圳作为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模式,本研究将之概括为:工学结合的“宝安模式”;职普衔接的“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协同治理的“职教集团”模式;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模式。第三,论文从人的现代化、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以及信息化、国际化等方面描绘了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尤其重要的是揭示出这些目标实现的路径,如通过深圳城市精神的形成促进人的现代化;通过制度的创新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制度;通过产教深入融合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能力;通过学习借鉴促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现代化、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和国际化等。最后,论文在结语部分总结概括出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经验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郑英[2](2020)在《走向书台之路 ——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苏州评弹是发源于苏州地区的、有着400余年历史的曲艺说唱艺术,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苏州评弹的生存环境恶化,面临着长篇失传、书目紧缺、后继乏人、市场萎缩的困境,“出人”即苏州评弹艺术表演人才的培养,成为解决以上四大困境的根本对策。在人才培养方面,苏州评弹自产生以来就采用了师徒制,目前,这一制度同样受到市场经济的严重冲击。1962年苏州评弹学校的出现标志着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开启。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与传统艺徒制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因为现代职业学校的介入发生了显着的变化。本文遵循现代艺徒制展开的自然过程、按照学生真实的学习和发展进程,对以小D和小M为代表的现代艺徒的学习和成长过程进行了深描,呈现了他们考取评弹学校成为学生后的校园生活与学习、课外专业活动,考取“传预班”成为“准艺徒”,升入“传承班”并拜师后成为艺徒,破口出道成为演员的发展历程。并从这个历程中分析现代艺徒制与传统艺徒制、与现代学徒制的联系与区别,最后从中归纳概括出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理论。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由现代职业学校教育和现代师徒制教育构成,是一种政府介入、艺术职业院校和艺术表演团体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校团深层密切合作的现代非遗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它是一种完整的、持续性的终身教育过程,是一个以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为旨归的政、行、团、校合作育人的教育传承生态系统。与此同时,本研究还发现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如教育主体及其关系不明确、相关系统要素缺位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立现代艺徒制教育共同体,完善各类法规,市场参与、鼓励发展商业性书场与私营艺术表演团体,重兴光裕社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促进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发展与完善,促进苏州评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而最终促进人的发展,实现现代艺徒制的教育学价值。

张洪华,曹晔[3](2019)在《职教师资培养40年:从本科到博士——庆祝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建校40周年》文中认为40年来,职教师资培养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40年办学历程来看,本科层次职教师资培养经历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发展过程,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硕士研究生层次职教师资培养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表现出强劲发展势头;博士研究生层次职教教师培养顺应时势,引领示范作用逐渐彰显。在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经验,也存在一些问题,应在专业认证、层次提升、引领示范、和谐共生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理论提升与实践探索。

陈沛酉[4](2019)在《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组织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环境的急剧变迁导致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日益严峻。这一情形使得“转型”成为各类组织解决危机、谋求生存的不二法则。高等职业院校组织亦是如此。但转型不是对未来的空想式建构,须是站在已有积淀上的优化与完善。因此,亟待从组织的视角和历史的眼光来审视改革开放40年来高职院校转型的过程、要素及逻辑。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考察法、历史研究法以及延伸个案法等质性研究方法和基于新制度主义学派的“组织场域”、“制度逻辑”以及伯顿·克拉克创业型大学组织转型理论搭建的分析框架,深入考察了围绕着高职院校组织的诞生与转型所形成的场域关系、转型要素及其中的多重制度逻辑。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首先,本研究基于国家(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以及受教育者及其家庭等多方行动体的核心利益考量,本研究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发生、变化及解决作为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核心议题”,从而确立了高职院校组织从升本导向到就业导向再到生涯导向的转型历程:(1)升本导向阶段(1980年~2003年)。1980年,“收费、走读、短学期、不包分配”的短期职业大学的相继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蹒跚起步。而后经由1996年“三改一补”、1997年规范命名、1998年“三教统筹”、1999年高校扩招以及2000年管理权下放等等正式制度供给,以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科为组织形式的高职院校组织种群获得了数量上的跨越式发展。(2)就业导向阶段(2003年~2010年)。2003年,在扩招后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就业之际,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爆发。基于此,中央政府部门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转型目标,并综合运用择优项目引领示范与人才培养评估等举措,引导建立“地方政府主责、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实施”的组织转型场域关系。高职院校组织场域行动体对“高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高职应该如何办”达成多项规范性共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顶岗实习等等办学观念深入人心。(3)生涯导向阶段(2010年至今)。就业导向组织转型带来了就业率显着提升,但以数字为单一表征方式的一次就业率并不能完全、真正地反映各高校的就业情况。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质量和职业生涯发展等指标上的表现却不尽如意。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新危机引起高职院校组织场域中的行动体围绕着“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为主要内容的内涵式转型策略。在《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顶层设计推动下,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组织间的互动关系得以制度化,高职院校组织亦与四年制大学重新建立起合作交流。同时,高职院校组织自身开始强调职业素养教育。其次,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在升本导向阶段,受国家政策分层歧视与升格诱导、市场生源选择偏好以及大学理性神话的规范性和模仿性力量等多重逻辑制约下的高职院校选择了模仿本科院校学科教育,即把升为本科院校当做规划目标,把大学课程进行“压缩饼干式”删减、把毕业生“专升本”率高低当做招生噱头的“漂移性”组织生存策略。在就业导向阶段,支配组织场域行动体实现就业导向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有:“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就业是民生之本”的国家逻辑,“项目驱动”的科层制逻辑,“生源充盈”、“满足企业需求”的市场逻辑以及“职业主义”的教育逻辑。在生涯导向阶段,高职院校组织场域行动体受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国家逻辑、“国家推动、地方创新”的科层制逻辑以及“生源危机”、“产业转型升级下的企业新需求”的市场逻辑和教育“成人”逻辑的共同支配。

张航[5](2019)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浙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1978-2018)》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将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口红利使其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浙江高等职业教育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高职教育不仅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逐渐得到了肯定,也为构建浙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做出了突出贡献。值此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对浙江高等职业教育四十年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一方面能够以史为鉴,为未来浙江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经验教训;另一方面还能为国家其他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优越的浙江实践、浙江经验和浙江样板。为此,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浙江高等职业教育四十年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以每个阶段的重点发展领域为立脚点力图客观、准确、全面的分析各个不同历史阶段浙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梳理出浙江高等职业教育四十年发展脉络,展现高等职业教育在不断壮大的过程中波澜壮阔的画面,并结合发展现状探索新时期浙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法、因素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以浙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标志性重大教育政策为分段依据,将其发展历程分为初步发展期(1978-1997)、跨越突破期(1998-2005)、转型升级期(2006-2013)、创新发展期(2014-2018)四个阶段,以每个阶段影响浙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背景为切入点,着重考察该时段浙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此外,在查阅整理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政策变迁及相关经济社会背景,概括总结出四十年来浙江高职教育经历了从初露锋芒到渐成规模、从注重数量到优质提升的历史性转变,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推动浙江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据此本文还提炼凝结了浙江高职四十年来的发展成就与经验,包括依靠政策落实高职战略地位、多元融合健全院校管理体制、搭建中高职教育“直通车”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以及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育质量等五个方面。但在当前国际国内人才竞争对高职教育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发现浙江高等职业教育依然存在高职院校间质量发展不平衡、高职教育与浙江产业转型发展匹配度不高、经费投入问题依然严峻、师资水平有待提高、国际化外向型人才培养不够重视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加强宏观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育服务力、保证经费投入提升办学条件、推进“双师”教师队伍建设、拓宽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等方面提出了未来浙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应该努力的方向。

查诗晨[6](2018)在《全日制职教领域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职教领域教育硕士以培养素质全面、基础扎实、技能娴熟的高层次“双师型”中职专业课教师为目标,具体而言,要求所培养的学生既掌握扎实的教育教学知识和专业知识,又具备精湛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及较强科研能力。其培养远非某一个单一培养主体能够独立完成,但目前全日制职教领域教育硕士仍采用较为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人才培养不能完全满足中等职业院校对专业课教师素质的需求。为探索构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所需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法,从“供”和“需”两个层面开展研究。一是从“供”的层面,对首批开展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培养工作的试点院校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对试点院校培养现状的调查,深入分析了全日制职教领域教育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二是从“需”的层面,通过对部分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的调查,分析探究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素质需求。为借鉴国外职教师资培养的先进经验,对发达国家硕士层次职教师资培养进行研究,深入分析了对我国全日制职教领域教育硕士培养的启示。基于以上研究构建了全日制职教领域教育硕士“四·三”人才培养模式。全日制职教领域教育硕士“四·三”人才培养模式是由高校、企业和中职学校共同作为培养主体,采取高校导师、中职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作为培养指导导师,设置教育教学模块、专业模块和综合素质课程模块,通过理论教学、专业实践和教育教学实践的培养过程来培养全日制职教领域教育硕士。本文主要包括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了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与思路、创新点以及核心概念的界定,梳理分析了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二章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素质现状,分析了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素质需求。第三章采用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调查了全日制职教领域教育硕士培养现状,分析了其培养存在的问题。第四章采用文献法和对比分析法深入研究了国外硕士层次职教师资培养,分析了其对我国培养的启示。第五章从培养三主体、课程设置三模块、培养过程三阶段、培养指导三导师详细介绍了全日制职教领域教育硕士“四·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

申文缙[7](2017)在《教师专业发展视域下德国职教师资培训体系研究》文中指出在工业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力资源需求量大幅度增长,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建设成为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与重要保障。同时,职教师资培训体系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内在需求驱动下建立终身化学习组织的必然选择。德国职教师资培训事业发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建立了较为科学完备的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其理论精髓与实践经验对我国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研究遵循“梳理分析—反思建构”的总体思路,按照“理论基础—建设背景—体系解析—经验总结—启示借鉴”的逻辑主线,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及系统分析法,对德国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建设体制机制进行系统剖析,在总结德国成功经验基础上对我国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建设“瓶颈”进行反思,尝试构建满足我国职教师资专业发展需求的教师培训体系。首先,论文建立了德国职教师资培训体系研究的理论框架。论文主要运用教师专业发展、社会共生、协同学及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分别对培训体系的建设目标、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及质量保障四个组成部分进行深入分析。上述理论对探究培训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具有适切性。其次,明确指出德国职教师资培训体系的建设动力及发展方向。欧洲一体化为目标导向的教育政策,“工业4.0”为代表的德国制造业发展趋势以及德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色成为推动培训体系建设的外部环境,德国传统培训体系弊端及其变革为培训体系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再次,通过解析德国职教师资培训体系揭示其构建机理,从四个方面提炼体系建设的主要经验:第一,以职教师资专业发展为核心的体系建设目标;第二,基于多元培训主体及主客体共生关系的体系组织结构;第三,培训层级间纵向协同机制与培训组织机构间横向协同运行机制;第四,彰显全面性与民主化特点的培训质量保障系统。最后,探索我国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发展模式。论文立足我国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建设现状,针对体系建设目标模糊、培训主体各自为政、体系组织结构分散、运行机制不畅、质量保障不到位等突出问题,以德国经验为借鉴,从四个方面提出我国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发展策略:树立人本思想的培训体系建设目标、构建多元共生的培训集团化组织结构、采取协同共赢的市场化培训运行模式、建立科学全面的培训质量保障系统。

孟庆国,曹晔[8](2016)在《中国特色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与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为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系统地梳理了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八种模式,并对八种模式的产生、发展与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以及比较分析,在微观层面能够指导培养机构有效选择培养模式,在宏观层面推动我国建立起适合国情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汤霓[9](2016)在《英、美、德三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逐渐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质量均有令人瞩目的表现。随着职业教育发展外部环境的日趋改善,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教师质量仍然是近几十年来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尽管我国在职教师资培养方面做出了诸多改革尝试,但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仍不完善,既缺乏培养高层次职教教师的渠道,又大多复制普通师范教育模式,无法彰显职教教师的特色。而当我们放眼国际,发现发达国家的师资培养或教师教育都经历了一个从非组织化到组织化的过程,组织化的教师教育发展同样也影响着各国职教师资培养的改革进程。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职教教师培养已逐渐体现了专业化的态势,形成了不同的职教教师培养模式,基本实现了职教师资培养的外在形式专业化;与此同时,促进专业教学论等职业教育基础学科的教学与研究的发展,也成为了许多国家推进职教师资培养内在实质专业化进程的共识。综上,基于对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困境的思考,使得本研究投向了国际视野,并聚焦在了发达国家职教师资培养专业化的外在形态和内在功能上,力图找寻对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改革有益的借鉴与启示。具体而言,本研究的研究问题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各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专业化的基本形态是什么,是如何促进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二是各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专业化的基本经验及对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借鉴与启示是什么?聚焦于上述核心问题,本研究着眼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现实困境,以探寻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外在形式专业化和内在实质专业化的发展路径为逻辑起点,以VPCK(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知识)为理论工具,以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为主要方法手段,并遵循“由演绎到归纳”的研究路线,展开了四个模块、七个章节的研究内容。第一模块以本研究的意涵解读和分析框架构建为核心主题,具体包括第一章“绪论”以及第二章“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分析框架”两个章节。随着教师专业化的概念逐渐从社会学意义过渡到教育学意义,其中心议题亦从关注教师外在社会地位的提升转向关注教师内在的专业发展,这也使得师资培养从职业定向型转向了专业化的师资培养。因此,专业化也成为了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必然取向。然而,从世界各国教师教育的改革来看,师资培养在外在形式上逐步走向了“专业化”的道路,而较易忽略教师内在的专业发展。而20世纪80年代舒尔曼针对普通教育领域提出的PCK(学科教学知识),从知识论的角度为师资培养内在专业化提供了一种新视角。鉴于此,该模块将普通教育教师研究领域的PCK相关理论应用于职业教育领域,并对其进行再概念化为VPCK(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知识),以作为考察职教师资培养内在专业化的理论工具。基于上述分析,该模块最后选取英国、美国和德国作为本研究的比较单位;确立历史分析和剖面分析两·条研究线索;从外在结构和内在功能两大维度上选取专业标准、资格认证、课程设置三大基本要素以及VPCK的培养作为本研究比较分析的参照项;并最终构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比较分析框架与分析模型。第二模块以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历史演变、基本要素和主要特点分析为核心主题,具体包括第三章“英国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第四章“美国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以及第五章“德国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三个章节。为了较为全面系统地展现各国职教师资培养的情况,首先,该模块围绕专业标准、资格认证、课程设置三个变量分别对各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历史资料进行梳理并对历史阶段进行划分,发现各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均呈现出组织化和专业化的发展态势。接着,该模块分别对三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三大基本要素——专业标准、资格认证、课程设置进行了剖面呈现,并运用VPCK理论工具对三大基本要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各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形式专业化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与此同时,各国也在采用各种策略围绕职教教师的VPCK促进职教师资培养的内在实质专业化。最后,该模块基于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分析模型中的维度,分别对各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各国在该模型中的不同维度上均有不同形式的体现。基于不同特点的呈现,该模块分别对三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型进行了构建。第三模块以三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异同分析和经验总结为核心主题,包括第六章“三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比较分析”这一章节。该模块运用第二章所构建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比较分析框架,对英国、美国和德国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横向比较。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三国在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同,具体包括:专业主义与国家主义的培养模式、开放性与封闭性的培养途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专业标准、基于能力与基于资历的资格证书、综合性与专业性的课程设置。与此同时,三国在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共性,具体包括:管理权力的下放、师资培养的专业化、关注教师的VPCK、重视教师的教学实践。而基于对英国、美国和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差异与共性的分析,可以发现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一般规律:一是协调各方利益相关者;二是构建制度化培养框架;三是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第四模块以基于国际经验提出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改进对策为核心主题,包括第七章“对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借鉴”这一章节。该模块首先对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历史演变做简单回顾,接着对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专业标准、资格认证、课程设置三个基本要素进行剖面呈现,发现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政府的主导作用、项目化的培养体系、基本要素的相互独立。然而,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中央集权缺乏配套措施、专业教育的开放性较低、专业标准的操作性不强、资格认证忽视培训过程、师资培养课程体系的割裂。最后,本模块基于VPCK视角,借鉴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国际经验,提出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改进对策,具体包括:建立“政府-市场”的管理机制、确立职后培养为主要途径、完善职教教师专业标准、建立“过程导向”的资格认证制度、改革职教师资培养课程体系,并试图构建了理想状态下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模型。总而言之,本研究从理论和方法层面在职教师资培养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理论层面上,本研究将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专业化划分为外在形式专业化和内在实质专业化两个维度;同时提出VPCK,以作为考察职教师资培养内在实质专业化的理论工具。方法层面上,本研究运用比较研究法对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进行比较分析,构建了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比较分析框架和分析模型。最后,本研究得出了主要结论:西方国家职教师资培养体现了从形式专业化到实质专业化的转向,而促进职教师资培养实质专业化的工具是VPCK理论;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我国职教师资培养长期以来走的是实质专业化道路,但该实质专业化道路与西方国家有着本质区别;今后我国要向西方国家学习通过形式专业化提高职教师资培养专业化的普及性,同时也要保留实质专业化的“优良传统”,形成形式专业化与实质专业化相辅相成的局面。

孟庆国[10](2014)在《历史、唯物、辩证地认识、发展、提升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兼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建校35周年办学实践》文中研究表明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为背景,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35年办学实践为例,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系统分析认为,我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对职业技术师范教师必须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来认识它和发展它,它的存在和发展也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其进一步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充分认识面临的新问题,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大招生制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层次。

二、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实行‘双证书’制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研究成果荣获1997年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实行‘双证书’制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研究成果荣获1997年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核心概念解析
        一、职业教育及其特征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及其特性
        三、深圳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实施方案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实施方案
第二章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职业教育
        一、区域发展理论及深圳“国际性城市”的探索
        二、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理论
        一、现代化的理论与深圳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二、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第三节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分析框架
        一、宏观层面:体制机制的建设
        二、中观层面:职教文化的建构
        三、微观方面:产教融合的深化
第三章 国家整体视野中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
    第一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调整结构扩张式发展阶段(1978 年至1990 年)
        二、调整规模稳健式发展阶段(1991 年至1999 年)
        三、转型改革内涵式发展阶段(2000 年至2009 年)
        四、创新驱动质量提升发展阶段(2010 年至今)
    第二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突出特点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要素逐步形成
        二、职业教育规模和结构更加合理
        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显着增强
        四、职业教育法制机制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第三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化发展
        一、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经济社会现代化为基础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职业教育信息化为推进手段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职业教育本土性为特色亮点
第四章 区域视野中的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
    第一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
        一、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适度超前
        二、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协同发展
        三、社会需求催生职业培训、技能培训
    第二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体系构建
        一、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结构体系
        二、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质量体系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的特点
    第三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品牌的打造
        一、打造职业教育的“深圳质量”
        二、打造深圳高等职业教育品牌
        三、打造面向市场的成人教育品牌
    第四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形成
        一、职业教育国际化在借鉴、创新、超越中实现
        二、职业教育法治化建设在特区立法优势中体现
        三、职业教育区域化发展在开放性发展中凸显
第五章 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模式分析
    第一节 多层次推进工学结合的“宝安模式”
        一、产业发展情况
        二、“宝安模式”内容
        三、“宝安模式”成效
    第二节 职普衔接的“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
        一、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二、“中职电大直通车”内容
        三、“中职电大直通车”成效
    第三节 协同治理的“职教集团”模式
        一、“职教集团”背景
        二、“职教集团”特点
        三、“职教集团”成效
    第四节 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校企合作”现状
        二、“校企合作”内容
        三、“校企合作”成效
第六章 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及实现路径
    第一节 以城市精神促进人的现代化
        一、深圳城市精神的内涵
        二、强化思想引领的价值
        三、强化道德规范的作用
        四、职业素养人才的培养
    第二节 以制度创新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
        一、完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
        二、完善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结构
        三、完善地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四、完善校地合作办学机制
    第三节 以产教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
        一、强化产教的深度融合力度
        二、加大产教合作的制度建设
        三、推动职业教育集群化发展
        四、促进职教集团全面发展
    第四节 以学习借鉴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
        一、深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代化建设
        二、加速推进职业教育的信息化
        三、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建设
结语: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经验与问题
    一、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
    二、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经验
    三、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深入推进存在的问题
    四、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走向书台之路 ——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对苏州评弹传承与发展的关注
        (二)对现代苏州评弹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注
        (三)对研究对象未来发展的关注
    二、核心概念
        (一)学徒制
        (二)现代学徒制
        (三)艺徒制
        (四)现代艺徒制
        (五)苏州评弹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对现代学徒制主题的研究比较充分
        (二)对现代艺徒制主题的研究未涉及曲艺表演行业及学校实际
        (三)对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主题的研究凸显完善现代艺徒制之必要性
        (四)以上研究的成果不足及本研究的逻辑起点与空间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过程
        (四)研究方法
        (五)数据收集、处理与呈现
    五、理论基础
        (一)现代学徒制理论
        (二)活态传承理论
第一章 “寻求发展”:进入学校
    第一节 选择:报考原因
        一、自我
        二、选择
    第二节 考试:闯三关
        一、第二关:专业复试
        二、第三关:文化考试
    第三节 录取:考试结果
        一、意料之中
        二、意料之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学堂学艺”:学生的校园生活
    第一节 校园环境:生长与抑制
    第二节 “长功夫”:技能学习与文化增长
        一、“观看与表演”:前台的专业学习
        (一)专业学习的过程
        (二)专业学习的特点
        (三)专业学习的媒介
        (四)专业学习的形式
        (五)专业学习的指导者
        二、“自练与个辅”:后台的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与练习
        (二)个别练习与辅导
        三、“回课与考核”:总结评价
        四、“文化与应试”:公共基础课的学习
    第三节 :制度保障:人情中心的管理惯习
        一、缺位的课堂规范
        二、虚设的监督反馈
        三、自发的班级规范
        四、繁碎的德育规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观摩实践:学生的课外专业学习
    第一节 专业观摩活动
        一、示范与仿效:书场观摩
        二、任务与超越:评弹艺术节观摩
    第二节 专业实践演出活动
        一、自我的狂欢:校园艺术节
        二、从民间到官方:高低年级交流会
        三、收获与失去:校外大型舞台演出
    第三节 技能大赛
    第四节 综合艺术素质培养活动
        一、五四歌会
        二、寻师问道
    第五节 其他活动
        一、被遗弃的社团活动
        二、理想化的青年志愿者活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走向书场”:现代艺徒的专业发展
    第一节 从“传预班”到“传承班”
        一、考取“传预班”
        二、升入“传承班”
    第二节 进入边缘:观摩与技艺打磨
        一、抄脚本
        二、背书
        三、跟码头
        四、毕业公演
        五、毕业考核
    第三节 走进中心:拜师
        一、拜师仪式
        二、师徒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破口出道”:成为演员
    第一节 开码头
    第二节 独做
    第三节 夫妻档
    第四节 老听客
        一、三类听客
        二、听客的影响
    第五节 评弹团体
    第六节 行会组织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传承与创新: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发展
    第一节 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与特征
        一、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二、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第二节 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困境
        一、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主体及其关系不明确
        二、人才培养生态环境中利益相关者要素的缺位
        三、人才培养主体之苏州评弹学校发展的困境
    第三节 苏州评弹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一、构建学校、团体、自我教育的人才培养共同体
        二、完善教育传承生态系统机制规范
        三、市场参与,发展商业性书场与私营艺术表演团体
        四、重兴光裕社,引领完善行业规范标准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后记:因其而来,为其而往

(3)职教师资培养40年:从本科到博士——庆祝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建校4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程与模式
    (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本科层次职教师资培养
    (二)担负重任不断壮大的硕士层次职教师资培养
    (三)引领示范高端的博士层次职教师资培养
二、经验与问题
    (一)基本经验
        1. 坚持学术性、职业性与师范性融合
        2. 服务国家战略,满足职业院校需求
        3. 注重改革创新,突出实践教学
        4. 适应多样化需求,加强培养体系建设
    (二)主要问题
        1. 本科层次职教师资培养面临严峻挑战
        2. 研究生层次职教师资培养规模不足
        3. 培养标准提高与职业吸引力不足
        4. 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模式受到严重挑战
三、趋势与建议
    (一)专业认证,健全本科师范生培养标准体系
    (二)层次提升,加强硕士研究生阶段职教师资培养
    (三)引领示范,加强跨学科博士培养
    (四)和谐共生,促进职业教育、专业教育与师范教育有机融合

(4)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组织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高校组织转型”相关研究
        二、国外“高校组织转型”相关研究
        三、“高职转型”相关研究
        四、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高等职业院校
        二、组织转型
        三、就业导向与生涯导向
    第二节 研究方法的选取
        一、文献考察法
        二、历史研究法
        三、延伸个案法
    第三节 分析框架的建立
        一、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场域互动与要素变化
        二、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
    第四节 篇章结构的安排
        一、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关键节点”:就业问题的变化
        二、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阶段划分:从升本到就业再到生涯
第三章 升本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漂移性”诞生
    第一节 改革开放带来的高校与环境矛盾
        一、数量供给不足造成的人才浪费
        二、结构供给矛盾造成的人才缺失
    第二节 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混乱“前世”
        一、高职院校的雏形:职业大学的兴起、扩散与分流
        二、“三教统筹”: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形成与缓慢发展
        三、1999 年扩招后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激增
    第三节 案例院校“升本导向”组织要素的建构
        一、“专升本”目标的形成
        二、领导管理理念与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运行
        三、学科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组织文化整合
    第四节 “漂移性诞生”的制度逻辑
        一、高职院校组织诞生与扩散的逻辑
        二、高职院校组织漂移的逻辑
第四章 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规范化”转型
    第一节 “就业难”与“技工荒”的吊诡
        一、“难中之难”: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二、悖论:“中国制造”下的“技工荒”
    第二节 国家引导下的高职院校转型历程分析
        一、转型目标的生成:“以就业为导向”
        二、转型项目的启动:“示范校”建设
        三、转型成果的扩散
    第三节 案例院校“就业导向”组织要素的转型
        一、目标使命调整:安心做职教
        二、领导“职教”办学理念形成与组织结构调整
        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四、组织文化:新公共管理主义盛行与企业文化融入
    第四节 “规范化转型”的制度逻辑
        一、国家的逻辑
        二、科层制的逻辑
        三、市场的逻辑
        四、教育的逻辑
第五章 生涯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内涵式”转型
    第一节 “好就业”与“就好业”的新矛盾
        一、目标替代:就业导向异化为就业率导向
        二、就业率导向形成的根源
    第二节 质量观变化与高职院校转型分析
        一、“服务社会需求”的高职院校质量提升运动
        二、“服务学生需求”的精英高职院校实践探索
        三、后示范期组织场域行动体满足双需求的举措
    第三节 案例院校“生涯导向”组织要素的转型
        一、目标使命调整:从“示范”到“优质”
        二、领导办学理念更新与组织结构优化
        三、“促进学生生涯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四、组织文化:自主发展的开放型文化模式
    第四节 “内涵式转型”的制度逻辑
        一、国家的逻辑
        二、科层制的逻辑
        三、市场的逻辑
        四、教育的逻辑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第一节 总结
        一、场域互动关系: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脉络”
        二、自主发展探索: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特色”
        三、多重制度逻辑: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指南”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改革开放四十年浙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
        2.实践价值
    (三)核心概念
        1.职业教育
        2.高等职业教育
        3.发展
    (四)研究综述
        1.有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回顾的研究
        (1)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研究
        (2)关于区域性高职教育发展历程回顾研究
        (3)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回顾研究
        2.有关浙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研究
        (1)关于浙江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研究
        (2)关于浙江高职教育历史回顾性研究
        (3)关于浙江高职教育政策的研究
        3.文献述评
        (1)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2)本研究的不足
    (五)研究思路
    (六)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因素分析法
        3.案例分析法
一、改革开放四十年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历程
    (一)恢复重建期(1978-1997):浙江高职教育“起步探索”
        1.发展背景
        (1)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兴起
        (2)国家“三教统筹”和“三改一补”政策的推动
        (3)浙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发展实践
        (1)恢复专科学校招生
        (2)创办短期职业大学
        (3)试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二)跨越突破期(1998-2005):浙江高职教育“渐成规模”
        1.发展背景
        (1)产业调整强力驱动高职发展
        (2)素质提升高职资源需求强烈
        (3)政策出台引导推动高职改革
        2.发展实践
        (1)成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2)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3)批办民办职业学校
    (三)转型升级期(2006-2013):浙江高职教育“‘质’‘量’兼顾”
        1.发展背景
        (1)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向
        (2)政策突破优化发展环境
        (3)办学质量问题亟待解决
        2.发展实践
        (1)建设示范院校
        (2)加强专业建设
        (3)改革培养模式
        (4)推进课程改革
        (5)强化队伍建设
    (四)创新发展期(2014-至今):浙江高职教育“优质提升”
        1.发展背景
        (1)战略推进急需新型高技能人才
        (2)政策引导建设优质高职院校
        (3)基础雄厚转向实力提升
        2.发展实践
        (1)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
        (2)开展现代学徒制度
        (3)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4)多元探索国际交流与合作
二、改革开放四十年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就与经验
    (一)形成较为完备的发展政策
    (二)着力内涵建设的发展战略
    (三)形成多方联动的管理体制
    (四)构建中高职衔接的教育体系
    (五)制定合理的财政投入标准
三、改革开放四十年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的问题与不足
    (一)教育质量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二)高职教育与浙江产业转型匹配度不高
    (三)经费投入不足问题亟待解决
    (四)师资水平不能有效适应教育质量发展需要
    (五)国际化外向型人才培养相对滞后
四、新时代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高职均衡发展
    (二)加强内涵建设满足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三)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全面提升办学实力
    (四)深入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五)提升高职院校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全日制职教领域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图
    1.4 创新点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6 核心概念的界定
        1.6.1 教育硕士
        1.6.2 全日制职教领域教育硕士
        1.6.3 人才培养模式
第2章 中等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素质需求
    2.1 调查工具
        2.1.1 问卷的基本内容及效度检测
    2.2 实施情况
    2.3 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素质现状
        2.3.1 学历层次及综合素质
        2.3.2 教育教学知识及专业知识
        2.3.3 教育教学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
        2.3.4 科研能力
    2.4 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素质需求分析
        2.4.1 学历层次及综合素质需求
        2.4.2 专业知识及教育教学知识需求
        2.4.3 专业实践能力及教育教学能力需求
        2.4.4 科研能力需求
第3章 全日制职教领域教育硕士人才培养现状
    3.1 职教领域教育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3.2 调查工具
        3.2.1 问卷的基本内容及效度检测
    3.3 问卷调查的实施情况
    3.4 全日制职教领域教育硕士培养现状
        3.4.1 培养主体
        3.4.2 课程设置
        3.4.3 培养过程
        3.4.4 导师队伍
        3.4.5 考核方式
    3.5 全日制职教领域教育硕士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3.5.1 培养主体间协同培养程度不高
        3.5.2 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
        3.5.3 培养过程实践性不足
        3.5.4 导师队伍发挥作用不足
        3.5.5 考核方式单一
第4章 国外职教师资培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4.1 发达国家职教师资培养
        4.1.1 德国硕士层次职教师资培养
        4.1.2 美国硕士层次职教师资培养
        4.1.3 日本硕士层次职教师资培养
        4.1.4 芬兰硕士层次职教师资培养
    4.2 发达国家职教师资培养启示
        4.2.1 多主体协同培养
        4.2.2 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性和师范性
        4.2.3 建立理实一体化培养过程
        4.2.4 导师队伍团队化
        4.2.5 考核方式综合化
第5章 全日制职教领域教育硕士“四·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5.1 全日制职教领域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依据
        5.1.1 教师专业化发展
        5.1.2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
        5.1.3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5.2 职教领域教育硕士“四·三”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目标要素
        5.2.1 培养目标
        5.2.2 培养规格
    5.3 全日制职教领域教育硕士“四·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5.3.1 培养三主体
        5.3.2 课程设置三模块
        5.3.3 培养过程三阶段
        5.3.4 培养指导三导师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7)教师专业发展视域下德国职教师资培训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规格提升要求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
        二、健全教师培训体系成为职教师资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德国经验对我国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发展具有借鉴价值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问题、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三、核心概念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第五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视域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内容及框架
        五、研究方法
    第六节 研究创新
        一、进一步明晰职教师资专业发展内涵及发展路径
        二、揭示德国职教师资培训体系构建机理
        三、提出我国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发展策略
第二章 德国职教师资培训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主要观点
        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对培训体系目标研究的适切性
    第二节 社会共生论
        一、社会共生论主要观点
        二、社会共生论对培训体系组织结构研究的重要性
    第三节 协同学
        一、协同学主要观点
        二、协同学对培训体系运行机制研究的合理性
    第四节 全面质量管理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主要观点
        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对培训体系质量保障研究的可行性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德国职教师资培训体系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培训体系建设的外部环境
        一、欧盟教育政策的积极影响
        二、德国制造业发展诉求
        三、德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求
    第二节 培训体系发展的内在需求
        一、传统培训体系弊端
        二、培训体系变革趋势
        三、培训体系构建模式创新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德国职教师资培训体系的解析
    第一节 培训体系建设目标
        一、培训体系目标制定依据及构成要素
        二、培训体系目标层级与内容
    第二节 培训体系组织结构
        一、培训体系的构成要素
        二、培训体系要素间共生关系与层次结构
    第三节 培训体系运行机制
        一、培训体系运行框架
        二、培训体系运行方式及运行内容
        三、培训项目运行流程
    第四节 培训体系质量保障
        一、质量评价
        二、制度建设
        三、师资保障
        四、成本投入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德国职教师资培训体系的主要经验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培训体系目标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
        二、明晰职教师资专业发展内涵及发展路径
        三、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统领培训体系建设
    第二节 基于共生关系的培训体系组织结构
        一、建立培训主体共生关系
        二、构建系统合理的培训体系层次结构
    第三节 以协同为宗旨的培训体系运行机制
        一、形成培训层级纵向协同机制
        二、强化组织机构横向协同机制
    第四节 彰显全面性与民主化特点的质量保障措施
        一、实施培训全面质量管理
        二、培育民主的培训质量评价文化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德国职教师资培训体系的借鉴价值
    第一节 中德两国培训体系建设背景比较
        一、德国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发展历程
        二、中国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发展历程
        三、两国比较
    第二节 我国培训体系现状及问题
        一、培训体系建设现状
        二、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德国经验对我国培训体系的启示
        一、树立人本思想的体系建设目标
        二、构建多元共生的集团化组织结构
        三、采取协同共赢的市场化运行模式
        四、建立全面的培训质量保障系统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中国特色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与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本科+技师”培养模式
二、“3+2”本专科衔接培养模式
三、高职院校培养模式
四、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
五、“3+4”贯通培养模式
六、技师学院培养准技师模式
七、高级技工学校培养模式
八、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模式

(9)英、美、德三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职教教师专业化的研究
        二、关于职教师资培养的研究
        三、关于职教师资培养比较的研究
        四、研究文献的总体评价
    第三节 研究方案
        一、主要概念界定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
        五、技术路线
        六、论文框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必然取向:专业化
        一、专业、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化
        二、教师专业化的中心议题是教师专业发展
        三、职教教师专业发展要求职教师资培养专业化
    第二节 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专业化的知识观照
        一、师资培养专业化要关注教师实践知识
        二、师资培养专业化的新视角:PCK
        三、VPCK:职教师资培养专业化的核心
    第三节 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分析框架的构建
        一、比较单位的选择
        二、分析框架的构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英国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
    第一节 英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历史演变
        一、地方自发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
        二、强制性规范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2011年)
        三、专业化自觉阶段(2012年至今)
    第二节 英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基本要素
        一、英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专业标准
        二、英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资格认证
        三、英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课程设置
    第三节 英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主要特点
        一、以雇主为导向
        二、成熟的授权体系
        三、开放式的职后培养途径
        四、宽泛、通用的专业标准
        五、分层级的资格证书体系
        六、螺旋式的课程体系设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国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
    第一节 美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历史演变
        一、萌芽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
        二、制度正规化阶段(20世纪20年代-80年代)
        三、质量提升和标准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
    第二节 美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基本要素
        一、美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专业标准
        二、美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资格认证
        三、美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课程设置
    第三节 美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主要特点
        一、专业组织与州政府的并行管理
        二、“双元制”的培养模式
        三、普遍性与特殊性并重的专业标准
        四、定期更新与升级的资格证书
        五、“双路径”的课程体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德国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
    第一节 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历史演变
        一、学术性教育的肇始阶段(19世纪-20世纪初)
        二、专业化培养的确立阶段(20世纪20年代-20世纪70年代)
        三、专业化的科学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第二节 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基本要素
        一、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专业标准
        二、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资格认证
        三、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课程设置
    第三节 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主要特点
        一、国家政府的主导地位
        二、专业化的职前培养途径
        三、综合职业能力观的专业标准
        四、严格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五、“三性融合”的课程体系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三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英、美、德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比较
        一、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比较分析框架的应用
        二、英、美、德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差异
        三、英、美、德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共性
    第二节 英、美、德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经验
        一、协调各方利益相关者
        二、构建制度化培养框架
        三、关注教师专业发展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对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借鉴
    第一节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
        一、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历史演变
        二、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基本要素
        三、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问题
        一、中央集权缺乏配套措施
        二、专业教育的开放性较低
        三、专业标准的操作性不强
        四、资格认证忽视培训过程
        五、师资培养课程体系的割裂
    第三节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改进对策——基于VPCK视角
        一、建立“政府-市场”的管理机制
        二、确立职后培养为主要途径
        三、完善职教教师专业标准
        四、建立“过程导向”的资格认证制度
        五、改革职教师资培养课程体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10)历史、唯物、辩证地认识、发展、提升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兼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建校35周年办学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实事求是地认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
二、践行“三个代表”发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
    (一)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二)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三)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按照科学发展观改革提升职业技术师范教育
    (一) 服务好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二) 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三) 统筹协调好现代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和应用工程技术类人才培养工作
    (四) 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制度改革

四、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实行‘双证书’制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研究成果荣获1997年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论文参考文献)

  • [1]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D]. 张小梨. 天津大学, 2020(01)
  • [2]走向书台之路 ——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个案研究[D]. 郑英.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2)
  • [3]职教师资培养40年:从本科到博士——庆祝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建校40周年[J]. 张洪华,曹晔. 职业教育研究, 2019(10)
  • [4]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组织转型研究[D]. 陈沛酉. 天津大学, 2019(01)
  • [5]改革开放四十年浙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1978-2018)[D]. 张航.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6]全日制职教领域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查诗晨.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8(02)
  • [7]教师专业发展视域下德国职教师资培训体系研究[D]. 申文缙. 天津大学, 2017(09)
  • [8]中国特色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与模式研究[J]. 孟庆国,曹晔. 职教论坛, 2016(13)
  • [9]英、美、德三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比较研究[D]. 汤霓.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8)
  • [10]历史、唯物、辩证地认识、发展、提升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兼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建校35周年办学实践[J]. 孟庆国. 职业技术教育, 2014(34)

标签:;  ;  ;  ;  ;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实施‘双证’制培养‘综合’职业教师”研究成果获199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