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Voip通讯中的NAT穿透问题及一个基于代理转发的解决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刘冬冬[1](2013)在《基于电视机顶盒的VoIP实现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VoIP是建立在IP技术之上的分组化、数字化媒体传输技术,由于其有效地利用了互联网IP分组交换技术的优势,所以相较于传统PSTN网络可以显着的降低通信成本,提高通讯线路的利用率,而且可以方便的是实现新业务的添加。近年来VoIP技术已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Internet应用领域的一个热点。VoIP系统的基础是信令协议,由ITU-T和IETF先后制定的H.323和SIP协议是当前的两大主流VoIP信令协议。在系统信令选择上进行综合对比发现SIP相较于H.323协议具有以下优点:SIP协议采用文本形式,所以其结构简单灵活、方便调试和扩展,更符合NGN环境下的VoIP技术发展趋势。因此重点研究实现了一种基于事务状态机模型的SIP协议栈,解决了SIP信令的解析和控制问题。在协议栈的基础之上实现了协议栈封装,使上层模块更易于完成对常用SIP信令的控制功能。为了完成媒体数据的处理,设计并实现了媒体会话模块。主要实现了实时媒体传输子模块以完成底层媒体数据的RTP传输功能,并设计实现了抖动缓存用于解决媒体数据的抖动,并设计了媒体数据处理流程的组织和管理机制以方便对媒体数据的处理和扩展。为了解决网络地址翻译对SIP的影响,需要对NAT进行穿透,所以设计了一种结合了STUN和TURN的SIP NAT的穿透方案,并实现了客户端使用的NAT穿透模块,使得终端可以根据自身的NAT类型选择合适的NAT穿透方式。
徐韬[2](2011)在《基于Android终端的小型VoIP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VoIP是一种利用IP网络来传输话音的业务,它在为用户提供高质量通话服务的同时还能大大降低用户的通话成本。随着2010年初我国工信部宣布解除对手机Wi-Fi入网的限制,带宽将不再是阻碍移动终端发展的问题,VoIP也以其低廉的价格越来越多的受到用户的青睐。然而近两年来,智能手机平台发展的势头迅猛,由于其性能强劲,可以支持更多更复杂的多媒体业务,这就导致传统的,以单一话音业务为主的VoIP业务已经不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用户更希望能享受到一些高级的业务如视频通话,视频短信所带来的乐趣。因此,基于多领域业务的融合已成为目前VoIP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出于上述考虑,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小型的VoIP系统。该系统支持位于不同内网用户的P2P语音通话、视频通话及收发视频短信的功能。系统实现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即协议的制定,服务器的设计和移动终端功能模块的开发。本文选用Android作为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原因是Android是目前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中功能最强大,开放性最好的系统,使开发人员可以灵活的根据自己的需求而开发特定的功能。在协议方面,本文采用会话初始协议(SIP)作为呼叫信令,负责建立端到端的通话。在媒体流的传输方面,本文选用H.264作为视频编解码标准,并选用实时传输协议(RTP)负责媒体数据的传输。在防火墙的穿透问题上,本文采用STUN协议(RFC 5389)配合UDP打洞的方法完成NAT的穿透。在服务器的设计方面,本文充分考虑到实际应用中的情况,采用Windows下效率最高的完成端口(ICOP)作为服务器内核来处理大量的并发请求,同时综合使用了BOOST库,设计模式等技术来优化服务器的设计。本文首先对系统结构、用到的工具以及系统设涉及的基本知识做了简单的介绍。然后针对系统中重要环节的实现做了深入的分析并给出了实现方法,这些环节包括,高效的UDP服务器设计方法,NAT的穿透方法以及Android下H.264视频传输的方法。最后本文给出了各个功能模块的实现过程,并展示了实验结果。本文对于在Android系统上开发VoIP业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陈明[3](2011)在《SIP应用中的媒体NAT穿透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VOIP网络电话被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SIP作为NGN的核心协议,在VOIP应用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H.323的复杂性相比,SIP以其简单实用的优势越来越多地被VOIP应用开发所使用。在IP地址稀缺的国家和地区,NAT的大量部署,为VOIP应用带来了麻烦。为了让SIP应用系统能很友好地工作,保障NAT后面的SIP用户能流畅地建立媒体流会话,NAT穿透是任何SIP应用开发必不可少的功能模块。有必要对SIP应用中的NAT穿透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是SIP应用中的语音媒体流穿透NAT的技术方案和具体实现。在相关理论论述中,详细分析了SIP应用中NAT穿透问题的来源,并就当前的NAT穿透解决方案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寻找出可行性比较高的解决方案,分析其优缺点,并就其实际应用的实现方案进行了探讨,还部署了实例进行可行性测试,分析了测试结果。在传统的PSTN的电话会议系统中缺少对PC机上软电话的支持,是这种系统的一大局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开发VOIP网关来对原系统扩容升级是个很好的办法。本文在实际应用系统的设计部分,首先分析了SIP应用系统的需求和具体实现的解决方案,然后设计了支持SIP客户端穿透NAT的VOIP网关。对于会议呼叫和一般呼叫的呼叫信令分别对待,并在NAT穿透方面分别处理,设计了合理的处理流程。本文的最后部分论述了对系统所做的测试工作,测试结果表明,本文研究的解决方案能很好地应用在实际项目中。
聂朝东[4](2010)在《VoIP穿透防火墙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网络应用的迅猛发展,VoIP (Voice over IP,语音IP即网络电话)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它以其强大的功能、低廉的价格以及高度的灵活性对传统的PSTN电话提出了强大的挑战。VolP不仅支持语音传输,而且能够提供图像、数据以及传真协议等多种服务。VolP是新一代网络时代发展起来的最具代表性和发展前途的应用技术之一但是,为解决IP地址不足及网络安全问题而提出的网络地址翻译(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NAT)技术和防火墙(Firewall)技术却导致了VoIP应用不可避免地碰到一些困难和问题。FW/NAT处于网络的边缘,为内部网络提供安全保证。通常住宅ADSL用户也绑带了基于软件的FW和NAT。这样FW/NAT对商业和住宅用户都有影响。这个问题可以从两部分来看:一方面,虽然Firewall能动态地打开和关闭多个端口,有些正是VoIP信令端口,如SIP(会话发起协议)所要用到的5060端口,但一些会话消息打开的媒体流却无法到达Firewall内部。另一方面,由于客户端(如SIP电话)要把私网的地址与端口添加到消息包中,而这些私网地址在公网上是不可路由的,NAT将阻止双向的语音和多媒体通信。VOIP勺FW/NAT穿透问题严重阻碍了VoIP商用化的进程。如何有效解决信令、媒体流的防火墙/NAT穿越问题,将是VoIP业务能否广泛推广应用的关键。通过对、VoIP技术在Firewall/NAT的环境下建立通信过程进行详细研究,结合目前已有的VoIP穿透Firewall/NAT的主流解决方案进行分析,发现这些穿透方式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即都需要修改网络构架中的Firewall/NAT或者新增加服务设备,不同的VoIP协议需要实现不同的穿透方式,给Firewall/NAT穿透的部署带来了困难,而且这些穿透方式无法实现在点对点通信方式下的通信。基于对目前已有的穿透方式的缺陷分析,论文通过应用移动IP穿透NAT(RFC3519)技术的实现原理实现VoIP的Firewall/NAT穿透,RFC3519协议的核心思想是采用隧道的方式实现Firewall/NAT的穿透,同时采用隧道技术实现对高层应用进行透明传输。通过利用PC机、VoIP网关、VoIP终端、TornadoⅡ、VxWorks、Iptables等软硬件设备搭建实验平台测试证明了此穿透方案的可行性,在理论和实现两个方面对这一方案进行详细的介绍并给出了测试的结果。
陈勇[5](2010)在《基于SIP的企业统一语音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即时通信已经成为网络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业务,从个人即时通信向企业即时通信的演化是目前即时通信领域的主体方向。在技术的推动下,我国三网融合的试点工作也迅速开展,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这三大网络将最终实现物理层面的整合,我国将在几年内全面实现三网融合,普及应用融合业务。目前,很多公司都已经推出了即时通信软件,且大部分都实现了文本、语音、视频的实时通信功能,但是这些软件都普遍存在兼容性问题,彼此很难在IP网络中相互沟通,更难与传统电话网的电话终端进行交流。本文首先研究了SIP协议的实现机制和原理,探讨了三网融合的通信业务模型,接着分析了实现该模型所需的关键技术,并最终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一套终端兼容、业务融合的新型业务系统。该系统支持几乎所有的通信终端设备,包括普通电话、移动电话(手机)、IP电话、PC软电话、手机软电话等等,只要该终端设备能够通过服务器的鉴权就可以获取系统提供的服务,就可以和本系统域内的其他终端设备进行即时通信,真正意义上做到了终端兼容、业务融合的统一通信方式,大大地方便了企业用户的使用。
王松波[6](2010)在《基于SIP协议的VoIP技术在校园网络上的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互联网也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其影响已经遍及到了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很多学校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络。Voice over IP (VoIP)技术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它利用IP网络进行实时的语音传输,具有带宽小、资源利用率高、成本低等诸多优点,所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技术不但可以在广域网上应用,也可以在校园网上来实现多个层面的服务。这样可以更充分地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为学校的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但是由于VoIP技术本身的特点,音视频数据如何穿越NAT和防火墙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本文从郑州市经济贸易学校网络工程的实施出发提出了隧道穿越方案,并用此方案来实现了数据对NAT和防火墙的穿越。该工程在郑州大学和郑州市经济贸易学校校园网络内设立两个服务器:郑大Server和经贸Server,并在这两个服务器之间建立了数据传输的隧道。同时选择了LZPT协议作为隧道传输控制协议,该协议不仅提高了数据的传输速率,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经过验证,这种方案是切实可行的。论文首先分析了VoIP的原理,阐述了SIP协议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然后介绍了NAT和防火墙的概念以及它们对音视频数据传输的影响,随后讨论了各种穿越方案,并对VoIP网络面临的安全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重点论述了郑州市经济贸易学校校园网络工程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并对两个网络之间数据传输的流程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展望了VoIP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
张历卓[7](2010)在《异构网络下实时多媒体传输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并得到极大普及,然而移动互联网提供的功能却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尤其是实时多媒体通信。因此,如何保证多媒体在移动互联网上实时地通信成为了研究热点。此外,由于多种异构网络的存在及流行,如Wi-Fi网络、WiMax网络、PSTN网络、GSM网络和3G网络,使得跨网络的多媒体传输变得更加重要。然而现有的互联网音视频传输技术均未能有效地解决不同网络之间多媒体通信的瓶颈问题,尤其是IP网络中的传输质量及性能。因此,本文以多媒体传输为主线,研究了不同网络中多媒体传输的优化及控制,提高传输质量。本文首先分析了多媒体网络传输的研究现状及评价其传输质量的性能指标。然后介绍了使用端口关联分析预测算法进行TCP互联网穿透,使用了滑动平均值预测策略和坡度预测策略保证多媒体在异构网络间能够进行无缝地切换及平滑地传输。在传输中,本文结合了静音检测技术,充分利用静音帧传输视频数据提高网络带宽利用率,并使用二项式概率模型控制冗余数据大小及发送速率,高效地利用带宽及减少网络拥塞。最后,实现了多方会议原型系统,使用自适应概率决策混音方案及会议管理功能提高了异构网络多方会议的效率。这些研究对于异构网络下多媒体音视频传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的具体工作为:(1)提出了一种端口关联分析预测(PCAP)算法。由于TCP协议自身的复杂性,使得TCP穿越NAT的问题仍然存在很多挑战。本文在全面比较和分析P2P系统中用于解决NAT穿越问题的各种方法后,运用PCAP算法对建立TCP连接时NAT端口分配的规则进行预测,从而提出一种新型的穿越NAT建立TCP连接的策略。通过实验对该方法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PCAP算法对NAT行为探测和端口预测是有效的,利用PCAP算法能够获得较高的P2P连接成功率。(2)针对IEEE802.11无线切换延时过长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线接入点(AP)邻居表的滑动平均值预测策略。通过运用背景扫描机制获取AP信号强度。该策略动态地计算信号强度平均值以决策移动终端(MH)发起切换的时间点。为降低切换过程中数据传输的丢包率,该策略还结合了邻居表将数据路由至候选AP,使得MH与候选AP建立连接后接收到数据。同时,本文分析了3G到WLAN切换过程的特点,提出了坡度预测法的改进切换策略。坡度预测策略通过计算所接收信号强度的一阶导数来决策是否发起切换。这两种策略的结合使用提高了移动终端发起切换的效率,缩短了切换过程中处于无连接状态的延时。(3)结合静音检测技术,提出了基于静音帧自适应调整的音视频传输技术。使用静音帧传输带宽,将视频帧分包并通过静音帧以捎带的方式传输到目的地址。同时使用OWD策略实时检测网络带宽状况,并自适应地调整发送速率,以减少网络拥塞。为提高音视频传输质量,本文分析了现有的音视频传输的丢包恢复技术,并结合前向纠错(FEC)Reed-Solomon冗余编码技术及交织恢复丢包技术,提出了二项式概率传输模型。该模型根据接收端回馈的结果计算需要编码出的冗余包个数,使用交织技术将音讯冗余包与原始数据混合传输,有效地节省了带宽资源。(4)提出了3G324M协议中的控制协议H.245和多任务协议H.223的优化设计及实现方案,并将该方案应用于多方会议中。从而使得终端能够接受和发送多路音视频数据。为提高多方会议数据传输效率及控制效率,本文还提出了一种新颖而简单的快速实时自适应调整跨平台多方会议方案。该方案采用概率决策优先权的方式,即服务器端根据各客户端语音能量值和编码数据大小计算其语音概率值,由语音概率值决策出当前发言人,最后依据决策结果转发语音包和视频包。
陈惠红[8](2009)在《SBC助SIP穿越NAT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网络应用的迅猛发展,VoIP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为解决IP地址不足以及网络安全问题而提出的网络地址翻译(NAT)技术和防火墙技术却导致了VoIP的端到端通信问题。如何有效解决信令、媒体流的NAT/防火墙穿透问题,将是VoIP业务能否广泛推广应用的关键。本文就是基于上述背景,针对SIP信令穿越NAT/FW做了以下工作:(1)SBC穿越NAT/FW思想的提出。本文首先研究了当前信令穿越NAT/FW主要采用的几种方式,如:MidCom、ALG、PSTN网关等,研究发现它们都存在相同的问题,就是必须对现有的软件或设备升级才能支持VoIP通讯功能。针对此问题,在深入研究NAT的工作机制和网络架构的基础上,提出了SBC-CBM思想解决穿越NAT/FW的方案。SBC一般放置在网络核心交换设备侧。所有经过SBC的信令和媒体流经过SBC的协调和修改,可以在系统侧和用户侧正确传输。用户侧的NAT/Firewall可以接受这种修改后的信令和媒体流并把他们传送到用户侧内网。(2)SBC-CBM的实现。因为大多数NAT是属于非对称NAT,因此使用TURN穿越防火墙/NAT仅仅是为一种特殊情况下的方法,大多数情况使用隧道穿越(Pinhole)技术与STUN方式。所以本文的SBC-CBM采用两种方法来设计穿越技术:Pinhole方式与STUN方式。本文详细讨论基于Pinhole与STUN/TURN协议的SBC穿越解决方案,结合信令流和媒体流全面地阐述了其原理技术,详细设计集控制服务器、STUN/TURN服务器、Pinhole地址映射及SIP消息和媒体流转发功能于一身的SBC-CBM的客户端与服务端,实现了NAT穿越原型系统。(3)对系统进行了功能与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结合具有较好的穿越效果,充分反映了SBC的NAT穿越的优越,能满足信令与多媒体穿越的要求,对客户端是隐蔽的,保证了数据传递的隐蔽性。实际应用表明,本文方法操作性较强,能够运用于穿越NAT的问题,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吴昊[9](2009)在《MGCP协议NAT穿越工具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电信网、互联网、有线电视网之间的融合是大势所趋。作为传统电信网的替代技术,VoIP具有成本低廉、容易部署、升级方便、功能丰富等特点,是极具发展潜力的。由于MGCP、SIP等VoIP协议都是应用层协议且携带了IP地址、端口等信息,在穿越传统NAT设备的时,会遇到穿越失败的问题。对于已经部署或正要部署VoIP设备的企业,VoIP协议的NAT穿越问题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对VoIP技术中一种重要的协议——MGCP(媒体网关控制协议)的NAT穿越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设计实现了初步的解决方案。首先,本文详细分析了MGCP协议的数据格式、通信流程,以及在NAT穿越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其次,对MGCP协议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设计实现一个通用的MGCP协议的NAT穿越工具的原型。最后,对所实现的NAT穿越工具进行测试,通过对比MGCP协议在NAT穿越前后的数据,以及使用支持MGCP协议的网络电话软件进行测试,验证该工具的正确性。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所实现的MGCP协议NAT穿越工具,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能够有效的解决MGCP协议在穿越过程中的问题,并具有很大的继续开发价值。
贾姗姗[10](2009)在《基于SIP协议的VoIP系统中NAT穿越方案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和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数据及多媒体业务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实现网络与业务融合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但目前的网络无论是PSTN还是互联网都难以满足人们对话音、数据与多媒体融合业务的渴望,难以实现人们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能够以任何方式通信的美好愿望。在这一背景下以软交换和VoIP技术为基础的下一代网络技术应运而生。在VoIP逐步从实验走向商用的过程中,许多实际问题是不容忽视的。由于IP地址紧缺以及出于安全等各种原因,大量的企业网和驻地网都采用了NAT技术通过共用一个或少量有效IP地址的方式连接到Internet中。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的NAT仅支持HTTP/FTP等少量数据类应用协议的穿越却无法支持会话业务控制流报文与媒体流报文的穿越。SIP作为VoIP中的一个重要协议,目前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的焦点是针对SIP和NAT的特点,研究SIP协议穿越NAT的方案与实现。本文在介绍SIP及其相关协议的基础上,对NAT的工作机制进行了分析,深入研究SIP穿越NAT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比较了多种NAT穿越的解决方案:ALG方案、MIDCOM方案、服务器端RTP中继方案、STUN方案、TURN方案、ICE方案。通过比较各自的优缺点,本文决定使用STUN协议来解决SIP穿越NAT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STUN和TURN相结合的P2P模型穿越NAT方案。
二、Voip通讯中的NAT穿透问题及一个基于代理转发的解决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oip通讯中的NAT穿透问题及一个基于代理转发的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电视机顶盒的VoIP实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VoIP 技术发展概况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VoIP 终端软件的总体结构 |
2.1 VoIP 终端的工作原理 |
2.3 VoIP 终端总体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3 VoIP 终端软件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3.1 用户代理 |
3.2 媒体会话 |
3.3 应用管理 |
3.4 本章小结 |
4 NAT 穿透的设计实现 |
4.1 NAT 的原理及其对 SIP 的影响 |
4.2 几种可行的 NAT 穿透方案 |
4.3 NAT 穿透方案设计与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5 系统测试 |
5.1 测试环境说明 |
5.2 测试用例和数据 |
5.3 测试结论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课题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基于Android终端的小型VoIP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移动VoIP业务发展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2 系统设计概述 |
2.1 系统结构及模块功能简介 |
2.1.1 VoIP的基本概念 |
2.1.2 本文系统结构介绍 |
2.1.3 系统功能实现概述 |
2.2 Android开发环境配置 |
2.2.1 Android系统框架概述 |
2.2.2 Windows下部署Android开发环境 |
2.2.3 Windows下配置Android网络开发环境 |
2.2.4 Windows下部署Android NDK开发环境 |
2.3 系统采用的网络通信协议简介 |
2.3.1 会话初始协议SIP |
2.3.2 多媒体会话描述协议SDP |
2.3.3 实时流媒体协议RTSP |
2.3.4 实时传输协议RTP |
2.3.5 系统内部协议HELSON |
2.4 系统采用的视频编解码协议简介 |
2.4.1 H.264视频编解码技术简介 |
2.4.2 H.264的网络传输简介 |
2.4.3 H.264的RTP封装格式简介 |
3 基于UDP的并发登录服务器设计 |
3.1 本文服务器设计方法概述 |
3.1.1 Windows完成端口简介 |
3.1.2 基于IOCP的服务器内核设计 |
3.1.3 基于BOOST库的内存管理设计 |
3.3 本文的服务器业务层设计 |
4 NAT穿透方案的设计 |
4.1 网络地址转换NAT概述 |
4.1.1 NAT映射行为分析 |
4.1.2 NAT过滤行为分析 |
4.2 NAT穿透算法简介 |
4.2.1 常用的NAT穿透协议 |
4.2.2 三种穿透方式的总结与比较 |
4.3 本文的NAT穿透方案设计 |
4.3.1 UDP打洞技术 |
4.3.2 本文的NAT行为探测方法 |
5 Android终端关键问题研究 |
5.1 Android终端程序架构设计 |
5.1.1 Android系统Binder架构简介 |
5.1.2 本文软件的架构设计 |
5.2 Android使用MediaRecorder获取H.264编码数据的方法 |
5.2.1 MP4文件的H.264数据封装格式简介 |
5.2.2 本文实时获取H.264编码数据的方法 |
5.3 Android 2.3 SIP框架穿透NAT的方法 |
5.3.1 Android 2.3 SIP框架简介 |
5.3.2 本文解决Android 2.3 SIP框架无法穿透NAT的方法 |
6 系统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6.1 登录模块 |
6.1.1 登录过程的时序设计 |
6.1.2 登录模块的实现 |
6.2 语音电话模块 |
6.2.1 呼叫模块与应答模块的实现 |
6.2.2 SIP信令的时序图 |
6.3 视频电话模块 |
6.3.1 RTP封包拆包模块 |
6.3.2 FFmpeg解码器的移植 |
6.3.3 解码显示模块 |
6.4 视频短信模块 |
6.4.1 视频短信的发送模块 |
6.4.2 视频短信的接收模块 |
7 系统测试 |
7.1 系统测试环境 |
7.2 系统功能测试 |
7.2.1 系统综合测试 |
7.2.2 注册登录模块测试 |
7.2.3 语音呼叫模块测试 |
7.2.4 视频传输模块测试 |
7.2.5 视频短信模块测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SIP应用中的媒体NAT穿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NAT 穿透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问题的提出 |
2.1 SIP 概述 |
2.1.1 SIP 的基本功能 |
2.1.2 SIP 的组成元素 |
2.1.2.1 SIP 用户代理 |
2.1.2.2 SIP 网络服务器 |
2.1.3 基于SIP 的VOIP 会话的基本流程 |
2.2 NAT 概述 |
2.2.1 NAT 的起源 |
2.2.2 NAT 的种类 |
2.2.2.1 全椎型(Full Cone)NAT |
2.2.2.2 受限锥形(Restricted Cone)NAT |
2.2.2.3 端口受限锥型(Port Restricted Cone)NAT |
2.2.2.4 对称型(Symmetric)NAT |
2.3 问题的提出 |
2.4 STUN 协议简介 |
2.4.1 STUN 操作概览 |
2.4.2 STUN 消息概述 |
2.5 TURN 协议简介 |
2.6 已有方案的比较 |
2.6.1 STUN 方式 |
2.6.2 TURN 方式 |
2.6.3 ALG(Application Layer Gateway) |
2.6.4 隧道技术(Tunnel Techniques) |
2.6.5 MIDCOM 技术 |
2.6.6 Full Proxy |
2.6.7 ICE |
2.7 上述方法的综合比较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IP 应用中NAT 穿透具体实现及测试 |
3.1 ICE 穿越NAT 的算法流程 |
3.2 重点解决的问题 |
3.3 SIP 应用中ICE 方案实现的探讨 |
3.3.1 发送候选地址对的SIP 数据包结构 |
3.3.2 候选地址互换流程 |
3.3.3 网络结构分析 |
3.3.4 应用实例分析 |
3.3.5 应用实例测试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支持媒体穿越NAT 的VOIP 网关的设计与实现 |
4.1 VOIP 网关功能分析 |
4.1.1 VOIP 网关在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
4.1.2 VOIP 网关的功能需求 |
4.1.3 VOIP 网关的主要功能 |
4.2 VOIP 网关的设计 |
4.2.1 VOIP 网关的基本结构 |
4.2.2 VOIP 网关SIP 服务器模块设计 |
4.2.2.1 PJSIP 开源SIP 库简介 |
4.2.2.2 SIP 注册服务器设计 |
4.2.2.3 SIP 服务器的工作流程设计 |
4.2.2.4 SIP 会话的核心数据结构设计 |
4.2.3 VOIP 网关NAT 穿透服务器模块设计 |
4.2.3.1 穿越服务器工作流程 |
4.2.3.2 穿透服务器与SIP 服务器之间的耦合 |
4.2.4 VOIP 网关的会话管理模块设计 |
4.2.4.1 电话会议协议数据结构 |
4.2.4.2 VOIP 网关的IP 呼叫服务 |
4.2.4.3 VOIP 网关的工作状态设计 |
4.2.4.4 VOIP 网关资源管理功能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VOIP 网关的测试与结果分析 |
5.1 穿透测试 |
5.1.1 仿真测试 |
5.1.1.1 测试方案 |
5.1.1.2 所用的设备及网络拓扑 |
5.1.1.3 网络配置说明 |
5.1.1.4 穿透测试 |
5.1.2 现场测试 |
5.1.2.1 测试方案 |
5.1.2.2 测试网络拓扑 |
5.1.2.3 测试环境 |
5.1.2.4 穿透测试 |
5.2 压力测试 |
5.2.1 测试方案 |
5.2.2 测试拓扑 |
5.2.3 测试流程 |
5.2.4 测试结果 |
5.3 测试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进一步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VoIP穿透防火墙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VoIP技术介绍 |
1.2 VoIP关键技术 |
1.3 VoIP的信令协议 |
1.3.1 H.323协议及发展 |
1.3.2 SIP协议及其发展 |
1.3.3 SIP和H.323的关系 |
1.4 VoIP通信方式 |
1.4.1 服务器代理方式 |
1.4.2 点对点通信方式 |
1.5 本文的工作和任务 |
第二章 VoIP通信在FW/NAT环境下遇到的问题 |
2.1 防火墙 |
2.2 NAT设备 |
2.2.1 Full cone(完全模式) |
2.2.2 Restricted Cone(限制模式) |
2.2.3 Port Restricted Cone(端口限制模式) |
2.2.4 Symmetric(对称模式) |
2.3 在FW/NAT环境下VoIP通信存在的问题 |
2.3.1 VoIP FW/NAT环境下的信令问题 |
2.3.2 VoIP媒体通信问题 |
第三章 现有解决方案探讨 |
3.1 NAT/ALG方式 |
3.2 MIDCOM方式 |
3.3 STUN方式 |
3.4 TURN方式 |
3.5 FullProxy方式 |
3.6 比较分析 |
第四章 RFC3519实现原理分析 |
4.1 RFC3519的简介 |
4.2 隧道技术介绍 |
4.3 RFC3519协议消息类型 |
4.4 RFC3519实现VoIP的FW/NAT穿透原理 |
4.4.1 RFC3519实现FW/NAT穿透的流程 |
4.4.2 建立隧道检测方案 |
4.4.3 隧道配置 |
4.5 RFC3519实现FW/NAT穿透流程设计 |
4.5.1 数据发送处理流程 |
4.5.2 数据接收处理流程 |
4.5.3 RFC3519协议信令流程 |
4.6 隧道封装方式的选择 |
4.6.1 IP的IP封装 |
4.6.2 最小封装 |
4.6.3 通用路由封装 |
4.6.4 三种隧道封装方式比较 |
4.7 开发环境 |
4.7.1 硬件环境 |
4.7.2 软件平台 |
4.7.3 测试软件 |
第五章 关键问题分析、解决及优化 |
5.1 数据包获取 |
5.2 隧道配置列表和隧道会话列表 |
5.3 RFC3519隧道建立 |
5.3.1 请求隧道建立流程 |
5.3.2 接收隧道建立流程 |
5.4 隧道封装和解封装 |
5.4.1 隧道解封装流程 |
5.4.2 隧道封装流程 |
第六章 测试方案及结果分析 |
6.1 测试环境 |
6.2 测试报告及分析 |
6.2.1 隧道功能性测试 |
6.2.2 VoIP通话测试及性能评估 |
第七章 总结与技术展望 |
7.1 本论文创新之处 |
7.2 未来的研究工作 |
7.3 技术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基于SIP的企业统一语音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研究背景 |
1.2.1 VoIP 简介 |
1.2.2 EIM 简介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VoIP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统一通信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目标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SIP 协议分析 |
2.1 SIP 协议简介 |
2.1.1 SIP 产生背景 |
2.1.2 SIP 技术优势 |
2.2 SIP 会话构成 |
2.3 SIP 实现机制 |
2.4 SIP 消息 |
2.4.1 请求消息 |
2.4.2 应答消息 |
2.5 SIP 和H.323 的比较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3.1 系统设计原则 |
3.2 系统运行性能目标 |
3.3 系统架构设计 |
3.3.1 业务逻辑架构 |
3.3.2 系统网络拓扑结构 |
3.3.3 系统技术架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关键技术分析 |
4.1 数据存储技术 |
4.1.1 XML 技术 |
4.1.2 SQLite 数据库系统 |
4.1.3 MySQL 数据库系统 |
4.2 网络数据传输安全 |
4.2.1 MD5 加密算法 |
4.3 NAT 穿透 |
4.3.1 NAT 的工作原理 |
4.3.2 NAT 穿透基本方法 |
4.4 邮件传输 |
4.4.1 SMTP |
4.4.2 POP3 |
4.4.3 IMAP |
4.5 音频编解码 |
4.5.1 音频编解码器 |
4.6 QT 框架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概要设计 |
5.1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5.1.1 客户端模块 |
5.1.2 服务器端模块 |
5.1.3 管理后台模块 |
5.2 系统用例设计 |
5.2.1 客户端用户用例设计 |
5.2.2 管理后台用户用例设计 |
5.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5.3.1 客户端数据库设计 |
5.3.2 服务器端数据库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详细设计 |
6.1 服务器端设计与实现 |
6.1.1 注册认证模块 |
6.1.2 呼叫控制模块 |
6.1.3 计费模块设计 |
6.1.4 即时消息模块 |
6.1.5 文件传输模块 |
6.2 客户端设计与实现 |
6.2.1 注册认证模块 |
6.2.2 语音通信模块 |
6.2.3 即时聊天模块 |
6.2.4 文件传输模块 |
6.2.5 本地管理模块 |
6.3 管理后台设计与实现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系统实现 |
7.1 服务器端的实现 |
7.2 PC 客户端的实现 |
7.2.1 联系人管理 |
7.2.2 系统设置 |
7.2.3 问题反馈 |
7.2.4 即时聊天 |
7.3 手机客户端的实现 |
7.3.1 联系人管理 |
7.3.2 网络设置和账户配置 |
7.4 管理后台的实现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系统部署 |
8.1 硬件环境 |
8.2 软件环境 |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9.1 论文总结 |
9.2 存在的问题 |
9.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基于SIP协议的VoIP技术在校园网络上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选题的工程背景 |
1.2 项目应用的价值 |
1.3 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及论文的结构 |
1.4 个人工作总结 |
1.4.1 业务需求获取 |
1.4.2 系统技术可行性论证 |
1.4.3 参与项目的实施过程 |
2. VoIP通信 |
2.1 VoIP的产生和发展 |
2.1.1 初始阶段 |
2.1.2 发展阶段 |
2.1.3 未来的发展趋势 |
2.2 VoIP技术 |
2.2.1 VoIP信令技术 |
2.2.2 VoIP的编码技术 |
2.2.3 VoIP的服务质量保证技术 |
2.3 SIP协议 |
2.3.1 SIP发展阶段 |
2.3.2 SIP的未来发展 |
2.4 SIP协议的特点 |
2.4.1 协议的可扩展性 |
2.4.2 业务生成环境的开放性 |
2.4.3 对移动性的强大支持 |
2.5 SIP协议与H.323比较 |
2.5.1 实现难易性比较 |
2.5.2 功能性比较 |
2.5.3 灵活性的比较 |
2.5.4 第三方的通话控制 |
2.5.5 安全性考虑 |
2.6 编址方法 |
3. NAT和防火墙对VoIP的影响 |
3.1 NAT概述 |
3.2 NAT的工作原理 |
3.2.1 NAT的典型类型 |
3.2.2 使用NAT带来的问题 |
3.3 防火墙 |
3.3.1 防火墙工作原理 |
3.3.2 防火墙分类 |
3.4 基于SIP协议的VoIP应用中NAT和防火墙带来的问题 |
4 穿越NAT和防火墙的方案 |
4.1 NAT和防火墙对VoIP应用的影响 |
4.2 VoIP穿越NAT和防火墙的方案 |
4.2.1 ALG方式 |
4.2.2 MIDCOM方式 |
4.2.3 STUN方式 |
4.2.4 TURN方式 |
4.2.5 Full Proxy方式 |
4.2.6 隧道穿越方式 |
4.3 几种方案的比较 |
5 基于SIP的VoIP的基本安全策略 |
5.1 VoIP面临的安全威胁 |
5.1.1 VoIP自身的缺陷 |
5.1.2 基于开放端口的DoS攻击 |
5.1.3 身份和服务窃取 |
5.1.4 数据流的窃听 |
5.1.5 对数据网络的安全威胁 |
5.1.6 紧急呼叫问题 |
5.2 VoIP中安全的实现 |
5.2.1 鉴别(Authentication) |
5.2.2 授权(Authorization) |
5.2.3 IP安全协议(IPSec) |
5.2.4 NAT与防火墙 |
5.3 加强VoIP网络安全的其他措施 |
5.3.1 网络线路的保护 |
5.3.2 有效实现访问控制 |
5.3.3 阻挡式拒绝服务攻击 |
5.3.4 实现语音与数据分离 |
5.3.5 防止病毒传播 |
5.4 VoIP安全通信的未来发展 |
6 基于SIP协议的VoIP在校园网络中的实现 |
6.1 校园网工程项目的背景 |
6.1.1 郑州经济贸易学校与外部网络连接的需求 |
6.1.2 郑州市经济贸易学校校园网的现状分析 |
6.1.3 郑州市经济贸易学校实现VoIP通讯的需求分析 |
6.2 校园网内IP电话的组成与设备选择 |
6.2.1 IP电话系统的组成 |
6.2.2 产品设备的选择 |
6.3 项目的实施过程 |
6.3.1 项目设计 |
6.3.2 项目的实施 |
6.3.3 服务器的设计与安装 |
6.3.4 服务器的安装 |
6.3.5 信息的传输流程 |
6.3.6 测试及结果分析 |
7 总结与未来展望 |
7.1 本文的总结 |
7.2 未来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异构网络下实时多媒体传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1.3 课题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1.3.1 本文研究基本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多媒体网络传输及性能指标 |
2.1 多媒体传输基础 |
2.1.1 多媒体基本技术 |
2.1.2 多媒体网络传输 |
2.2 多媒体传输机制 |
2.2.1 音视频混合传输 |
2.2.2 防火墙穿透技术 |
2.2.3 冗余传输 |
2.3 异构网络传输模式 |
2.3.1 水平同构网络传输 |
2.3.2 垂直异构网络传输 |
2.4 传输性能指标 |
2.4.1 传输性能参数 |
2.4.2 性能参数测量方法 |
第三章 基于端到端的TCP互联网穿透方案研究 |
3.1 NAT穿越方法 |
3.1.1 UDP NAT穿越方法 |
3.1.2 TCP NAT穿越方法 |
3.2 基于端口关联分析预测的NAT TCP方法框架 |
3.2.1 TCP穿越NAT的特点 |
3.2.2 TCP穿越NAT的步骤 |
3.3 端口关联分析预测(PCAP)算法 |
3.3.1 NAT TCP类型划分 |
3.3.2 类型探测 |
3.3.3 端口信息获取 |
3.3.4 端口关联分析预测 |
3.4 模拟结果 |
3.4.1 实验设备及参数 |
3.4.2 PCAP算法及对比试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异构网络中多媒体传输的切换方案研究 |
4.1 WiFi网络之间的水平切换 |
4.1.1 背景扫描机制 |
4.1.2 MA预测策略 |
4.1.3 基于邻居表的切换决策 |
4.2 WiFi与3G网络之间的垂直切换 |
4.2.1 3G到WiFi的切换研究 |
4.2.2 WiFi到3G的切换研究 |
4.2.3 预测策略 |
4.3 切换性能分析 |
4.3.1 切换效率的指标分析 |
4.3.2 影响切换效率的瓶颈 |
4.4 模拟结果 |
4.4.1 水平切换性能比较 |
4.4.2 垂直切换性能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速多媒体混合传输策略研究 |
5.1 静音传输策略(SAVV) |
5.1.1 传输模型分析 |
5.1.2 利用静音帧传输视频数据 |
5.1.3 带宽控制策略 |
5.1.4 性能分析及实验结果 |
5.2 循环冗余传输策略 |
5.2.1 FEC Reed-Solomon循环冗余算法 |
5.2.2 冗余传输策略 |
5.2.3 视频冗余分包传输 |
5.2.4 音频冗余混合传输 |
5.2.5 性能分析及结论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异构网络多方会议的研究 |
6.1 多方会议混音策略 |
6.1.1 客户端语音分析策略 |
6.1.2 服务器端自适应调整切换策略 |
6.1.3 算法复杂度及性能分析 |
6.1.4 决策概率值比较 |
6.2 基于3G324M协议栈的多方视频会议 |
6.2.1 3G324M协议栈 |
6.2.2 H.324协议栈的优化及实现 |
6.2.3 H.223中多任务的优化 |
6.2.4 多方会议管理算法 |
6.2.5 性能分析及结果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1.1 主要研究工作 |
7.1.2 主要创新点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及发表论文情况 |
(8)SBC助SIP穿越NAT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研究 |
2.1 SIP协议相关内容 |
2.1.1 SIP协议栈及其网络架构 |
2.1.2 SIP的网络架构 |
2.2 NAT工作原理 |
2.2.1 NAT技术简介 |
2.2.2 NAT的权限策略地址映射 |
2.3 NAT对SIP通信的影响 |
2.4 NAT穿越方案比较 |
2.4.1 现有NAT穿越方案 |
2.4.2 NAT穿越方案比较 |
第三章 SBC-CBM穿越NAT方案研究 |
3.1 SBC-CBM应用环境 |
3.2 SBC-CBM架构与功能 |
3.3 Pinhole方案NAT穿越原理分析 |
3.3.1 Pinhole方案原理与架构 |
3.3.2 Pinhole的SIP消息处理 |
3.4 STUN方案NAT穿越原理分析 |
3.4.1 信令修改 |
3.4.2 算法讨论 |
3.4.3 工作过程 |
3.5 SBC-CBM穿越NAT关键技术 |
3.6 SBC-CBM系统框架 |
第四章 SBC-CBM的设计 |
4.1 SBC-CBM的工作流程 |
4.2 SBC-CBM客户端设计 |
4.2.1 SBC-CBM客户端设计 |
4.2.2 SBC-CBM主要数据结构和函数 |
4.3 SBC-CBM Client模块设计 |
4.3.1 SBC-CBM Client总体设计 |
4.3.2 SBC-CBM Client主要数据结构及函数 |
4.3.3 SBC-CBM Client主要模块设计 |
4.3.4 SBC-CBM Client I/O处理 |
4.3.5 SBC-CBM Client超时处理 |
4.4 SBC服务端简介 |
4.4.1 SBC-CBM STUN server模块设计简介 |
4.4.2 SBC-CBM管理模块设计简介 |
4.4.3 SBC-CBM数据库访问模块设计简介 |
4.4.4 SBC-CBM协议处理模块设计简介 |
4.5 SBC配置方法 |
4.5.1 Pinhole穿越配置界面 |
4.5.2 STUN配置选项及用法说明 |
第五章 测试方案与结果分析 |
5.1 测试环境 |
5.2 测试方案 |
5.3 测试结果及问题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与回顾 |
6.2 后续工作与展望 |
符号与英文缩写说明 |
参考文献 |
附件 1—SBC设备测试选项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9)MGCP协议NAT穿越工具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背景 |
1.1.1 VoIP的优势 |
1.1.2 VoIP协议NAT穿越解决方案 |
1.2 论文的意义 |
1.3 论文的结构 |
第2章 相关协议与技术 |
2.1 NAT的技术 |
2.1.1 NAT的类型 |
2.1.2 NAPT的种类 |
2.2 MGCP协议 |
2.2.1 IP电话网系统中的MGCP协议 |
2.2.2 MGCP协议常见名词 |
2.2.3 MGCP命令 |
2.2.4 MGCP命令的响应 |
2.2.5 MGCP协议呼叫流程 |
2.3 RTP协议和RTCP协议 |
2.3.1 RTP协议 |
2.3.2 RTCP协议 |
2.4 VoIP协议NAT穿越技术的研究现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MGCP协议NAT穿越工具的设计 |
3.1 MGCP协议NAT穿越场景分析 |
3.2 MGCP各命令的有效参数分析 |
3.3 MGCP协议NAT穿越工具详细设计 |
3.3.1 总体结构设计 |
3.3.2 MGCP数据包的分析 |
3.3.3 MGCP数据IP地址和端口的映射 |
3.3.4 RTP代理的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MGCP协议NAT穿越工具的实现 |
4.1 MGCP数据包分析模块的实现 |
4.1.1 MGCP协议的获取 |
4.1.2 截获的MGCP数据的存储 |
4.2 MGCP数据IP地址和端口替换模块的实现 |
4.2.1 IP地址和端口替换的流程 |
4.2.2 修改后的CRCX响应的存储和转发 |
4.3 RTP代理的实现 |
4.3.1 RTP代理的端口分配 |
4.3.2 RTP首部的修改和存储转发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MGCP协议NAT穿越工具的测试 |
5.1 测试环境 |
5.2 测试方案和测试结果 |
5.2.1 测试方案 |
5.2.2 测试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SIP协议的VoIP系统中NAT穿越方案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所在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SIP协议与NAT穿越技术 |
2.1 SIP技术简介 |
2.1.1 SIP的提出 |
2.1.2 SIP体系结构 |
2.1.3 SIP的特点和相关概念 |
2.1.4 SIP实体 |
2.1.5 SIP协议的消息格式 |
2.1.6 SIP消息体中的主要头域 |
2.1.7 SIP的呼叫流程 |
2.2 NAT技术及 NAT环境对 SIP会话的影响 |
2.2.1 NAT技术简介 |
2.2.2 常见NAT分类 |
2.2.3 正常情况下的 SIP会话流程 |
2.2.4 NAT情况下会话出现的问题 |
2.3 现有 SIP穿越 NAT方案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TUN协议的分析和实现 |
3.1 STUN协议介绍 |
3.2 STUN消息介绍 |
3.2.1 STUN消息首部 |
3.2.2 STUN属性 |
3.3 STUN工作流程 |
3.4 STUN穿越NAT的方案的实现 |
3.4.1 VOIP系统中穿越NAT方案总体设计 |
3.4.2 穿越NAT模块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P2P结构的NAT穿越方案的设计 |
4.1 现有基于P2P结构的NAT穿越方案的分析 |
4.1.1 SKYPE的NAT穿越方案 |
4.1.2 P2P-SIP中ICE的解决方案 |
4.1.3 一种P2P网络NAT穿越方案: VIP-ATT |
4.2 基于P2P结构的NAT穿越方案 |
4.2.1 方案的实现原理 |
4.2.2 拓扑结构 |
4.2.3 具体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缩略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学术论文 |
四、Voip通讯中的NAT穿透问题及一个基于代理转发的解决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电视机顶盒的VoIP实现技术研究[D]. 刘冬冬. 华中科技大学, 2013(10)
- [2]基于Android终端的小型VoIP系统设计与实现[D]. 徐韬. 大连理工大学, 2011(06)
- [3]SIP应用中的媒体NAT穿透的研究[D]. 陈明.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4]VoIP穿透防火墙技术研究[D]. 聂朝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0(03)
- [5]基于SIP的企业统一语音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D]. 陈勇.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6)
- [6]基于SIP协议的VoIP技术在校园网络上的实现[D]. 王松波. 南京理工大学, 2010(02)
- [7]异构网络下实时多媒体传输研究[D]. 张历卓. 中南大学, 2010(01)
- [8]SBC助SIP穿越NAT的研究与实现[D]. 陈惠红. 中南大学, 2009(05)
- [9]MGCP协议NAT穿越工具的设计与实现[D]. 吴昊. 东北大学, 2009(03)
- [10]基于SIP协议的VoIP系统中NAT穿越方案的研究与实现[D]. 贾姗姗.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