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载火控系统发射精度评价

机载火控系统发射精度评价

一、机载火力控制系统发射精确度的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杨梅梅[1](2020)在《双机协同攻击区重叠区域显示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空空导弹攻击区解算方法和双机协同作战方式在相关研究中存在的实时性及精确性问题,以及对攻击区重叠区域重点研究的需求,本文在确立攻击区解算方法的基础上,以双机协同攻击区仿真为前提,对双机协同攻击区重叠区域显示模型进行重点研究。根据目标占位情况对重叠区域的命中概率以及攻击区大小进行仿真分析。综合双机协同攻击区重叠区域的仿真以及命中概率的研究,依据三维比例导引律对导弹弹道进行三维仿真研究以及增加时间维度的四维可攻击区域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攻击区解算方法的实时性和精确性的要求,提出了基于Sec搜索算法的空空导弹攻击区解算方法,根据舵机延时性以及不同位势高度下不同大气阻力的因素影响下,对导弹和目标模型进行研究。并进行在不同位势高度下Sec搜索算法与经典的二分法关于近远边界搜索迭代次数以及运算时间的实验对比,通过仿真实验得到Sec搜索算法具有更优性。(2)针对双机协同攻击区重叠区域的重点研究的需求,根据单机攻击区模型以及目标相对载机方位角等条件,进行双机协同作战下攻击区模型和重叠区域模型的建立。针对目标与双机不同占位情况,分别构建重叠区域模型,达到对协同攻击区的重叠区域的精准描述。根据导弹瞄准方位角的不同,进行关于重叠区域命中概率的研究。并将导弹瞄准方位角进行加权对命中概率研究,通过重叠区域命中概率的仿真实验得出双机导弹瞄准方位角更小时攻击区重叠区域命中概率越高。(3)对目标不同运动状态下的协同攻击区重叠区域进行显示研究,根据双机协同攻击区的解算以及仿真流程进行攻击区计算。并按照目标机在水平面匀速直线运动,水平面等过载等速转弯运动,垂直面等过载爬升运动三种典型运动状态时对双机协同攻击区及其重叠区域仿真实验,得到目标在不同的运动状态下对双机协同攻击区及其重叠区域产生影响。(4)基于上述研究,通过三维比例导引律对弹道进行仿真以及四维可攻击区域的显示研究。根据协同攻击区重叠区域仿真以及概率模型研究,对双机导弹弹道仿真并进行分析。通过改变目标进入角研究导弹和目标运动轨迹的变化情况以及对攻击弹的选取,直观的显示攻击过程。在三维空间的基础上增加时间维度,并进行四维攻击区的显示,得到根据时间间隔为步长,关于双机协同攻击区域在时间维度上的仿真,以此提高作战任务的可靠性以及打击精确性。

陈燕云[2](2020)在《武装直升机机载制导炸弹精确投放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综合火/飞控制技术的应用可大大提高武装直升机的敏捷性与作战效能。本文鉴于武装直升机对地投弹作战的应用前景,以黑鹰MH-60K武装直升机及FT-5精确制导炸弹为研究样例,开展武装直升机机载制导炸弹精确投放控制技术的研究。首先,根据已公布的武装直升机及制导炸弹的结构参数和风洞实验数据,结合其结构特点,建立了武装直升机及精确制导炸弹的全量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并利用小扰动理论进行线性化处理,对制导炸弹数学模型进行了阶跃响应特性分析。其次,针对武装直升机模型的耦合性和控制的鲁棒性需求,设计了基于鲁棒H?的姿态内环控制器和基于经典控制理论和非线性1L制导律的轨迹外环控制器。根据炸弹毁伤力和弹道精度预设指标,通过2L性能准则和落角约束设计了制导炸弹鲁棒制导律,并利用自抗扰控制理论和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进行制导炸弹抗扰控制器的设计。然后,对武装直升机对地作战特点以及作战场景、作战剖面进行了分析,利用变步长搜索策略解算制导炸弹投放区并获得最佳投放状态,综合作战特点、场景设定以及最佳投放状态,提出了基于改进型A*算法的攻击航线规划方法。最后,设计并构建了武装直升机机载制导炸弹精确投放控制系统。建立对地攻击前置瞄准方程进行火控解算并设计火/飞耦合器,使武装直升机快速并准确地完成航向瞄准和距离瞄准,实现自动武器投放,仿真结果验证了本文所设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谢缘[3](2020)在《环境与目标实时感知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环境与目标协同实时感知是一种基于抵近测量思想的测量方法,通过在目标附近布置多个空基图像测量站以解决传统靶场光电交汇测量方法受视角、视距和在线相机数的限制,导致测量精度不足,目标状态感知数据稀疏的问题。当传感器平台不在地面且传感器视场内难以人工布置高精度的辅助合作靶标时,抵近测量平台如何确定自身的位姿成为环境与目标协同感知技术的核心问题。为此,设计了互定位姿的无人机集群协同感知测量场。考虑空基测量场合中传感器平台的机动性强,装调时间有限的条件,研究了协同传感器实时测量技术。首先,对广域测量的时空坐标统一技术中的时统技术和DGPS技术进行特征分析,针对实时感知采用参数化预解析的方法处理测量系统时空坐标统一问题;描述了静止平台的环境与目标一体化测量方法及关键技术,建立了单目测量、双目测量和多目测量的位置姿态模型,以期验证模型模拟结果与相关资料数据的统一性;搭建了仿真相机系统,模拟验证单目相机运动感知模型,并通过实验证明研究方向的正确性。其次,设计了多目无人机测量平台互为特征点的协同感知测量场,以AP3P算法解决了抵近测量平台的位姿确定问题;提出基于P3P危险圆柱问题的布站要求,为协同感知测量场的构型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建立图像传感器感测、相机参数与测速精度模型,根据精度分析结果改进了测量场构型,为研发群组目标高精度测控系统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围绕系统的实时性,规划了多目相机协同感知流程,研究了基于结构化特征下的实时目标识别技术与基于HSV色彩模型的目标感知技术,并为在线测量中的待测目标自动提取技术提供了理论支撑。最后,搭建了环境与目标实时感知测量场试验系统,进行点目标空间轨迹测量试验与多目标空间轨迹测量试验,表明环境与目标实时感知系统实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实现了广域和高带宽的多目多目标实时测量。

曹润铎[4](2020)在《某小型机载制导弹药弹道优化设计及发射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武器装备的研制过程中,由于机载平台的特殊性,机载主动防御系统一直是研究较为欠缺的领域。但是随着大型空中平台在现代战争中面临的威胁日益严峻,研究设计一种小型机载主动防御系统已经迫在眉睫。作为一款全新的武器系统,其发射过程的方案设计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以某小型机载主动防御系统为研究背景,通过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对这一新型武器装备的气动外形和发射系统内弹道参数进行了方案设计,同时开发了两种新型智能优化算法对设计方案进行了优化设计,并且通过数值仿真证明了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进一步地,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该系统发射初始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具体内容如下:a)根据本文所研究的某小型机载制导弹药总体设计要求,对其气动外形进行了理论分析,初步设计了合适的气动布局与尺寸参数。利用工程经验方法,编制了一套小型机载制导弹药气动力计算软件。同时,采用数值模拟计算的方法对气动力软件进行了评估与修正,以提高工程计算方法对气动力参数预测的准确性。进一步地,基于初始设计方案,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对不同结构的设计方案进行了模拟计算,研究了该小型机载制导弹药气动部件形状参数及安装位置对全弹气动性能的影响。b)根据本文所研究的某小型机载制导弹药总体设计要求,考虑到机载平台的特殊性,提出了一种用于机载平台的高低压垂直弹射发射方式。通过分析该发射方式过程,对高低压内弹道装填参数与结构进行了方案设计。建立了小型机载制导弹药高低压弹射经典内弹道模型,并且编制了内弹道数值计算程序,研究讨论了不同装填条件与发射系统尺寸结构对内弹道性能的影响。c)受到晶体在过饱和溶液中逐渐结晶这一物理现象的启发,提出了一种新型简便的智能优化方法。首先通过数学原理证明了该算法的收敛性和可行性,其次利用十余种不同类型的标准测试函数对算法中的关键参数进行了测试分析,并找出了最佳的参数组合方案。此外,利用测试函数对该算法与几种常见的智能优化算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编写简单、收敛速度快等优点。进一步地,基于该算法的计算原理,开发并建立了适用于复杂工程设计的多目标优化计算方法。此外,受到子母弹打击毁伤原理的启发,提出了一种新的改进型粒子群算法,通过引入新的粒子更新规则来对算法进行改进,经过与其他几种改进型粒子群算法相比较,结果证明该算法具有方便简单、计算效率高等优点。d)利用所提出的智能优化方法针对文中所建立的内弹道设计方案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得到了最优的内弹道装填参数与结构参数组合,实现了低膛压条件下的最大弹射初速。此外,利用本文建立的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对小型机载制导弹药气动外形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得到了一系列基于不同评价标准的气动外形最优方案。在此基础上,为了验证气动外形优化设计方案的有效性。文章基于制导控制一体化技术建立了载机—来袭目标—拦截弹三者的整体运动模型,通过对比外弹道飞行过程与控制面变化过程可知,当采用操纵性最佳的设计方案时,整个拦截弹道曲线较为平滑,拦截全程的需用过载最小,表明其对舵机的要求也最低。而采用稳定性最佳的设计方案时,拦截方案弹道全程用时最长,且舵机长时间处于最大舵偏角位置,在飞行过程中可用过载较需用过载有着较大的差距,导致整个过程弹道最为弯曲,不利于最终实施有效的拦截。e)对于本文所研究的垂直式高低压弹射发射装置,由于存在初始来流的影响,其膛口流场与一般发射装置的膛口流场有较大的区别。为了研究发射初始阶段膛口流场的发展过程及其对载机和小型机载制导弹药运动的影响,建立了考虑初始流场、发射筒内火药气体压力分布的模型,使用有限体积法计算了不同来流速度和不同弹出速度下膛口流场的发展过程。结果表明,由于载机运动的影响,膛口流畅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弹体迎风侧的激波强度要强于背风侧激波强度,会导致小型机载制导弹药发生俯仰运动。同时,由于高低压发射方式发射筒内压力较低,其膛口流场的火药气体对载机本身没有过大的负面作用,证明了发射初始阶段载机的安全性。f)为了研究该小型机载制导弹药在初始来流影响下垂直发射分离过程中的运动特点,建立了小型机载制导弹药发射分离过程的运动模型,利用有限体积法结合制导弹药六自由度运动模型,模拟计算了载机不同速度和不同弹出速度条件下弹体在发射初始过程的运动状态。研究结果表明载机运动速度越大时,小型机载制导弹药在发射初始过程受到侧向初始来流的影响越大;弹体初始弹出速度较小时,弹体受到膛口流场的影响更为明显,在膛口流场与侧向来流共同作用下弹体做摆动运动;当初始弹出速度较大时,弹体能够快速脱离膛口流场区域,并且在到达安全点火距离时产生更小的俯仰角与俯仰角速度,有利于发射过程的稳定性。

丁君怡[5](2019)在《防空反导体系超网络建模与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王龙[6](2019)在《联合任务环境基础模型构建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联合试验是评价武器装备联合作战能力的基本手段,能力试验是联合试验的主要目标之一。构建用于装备级、系统级及体系级的联合作战环境,是联合试验的基础工作。构建联合作战环境需要使用各种武器装备的抽象模型或具体型号模型,因此建立覆盖所有武器装备类型的抽象模型集是构建联合试验体系的重要基础工作。同时,利用武器装备抽象模型构建的联合作战环境是战场环境的逻辑表达,但该联合作战环境并不能直接运行且得到试验结果,需要进一步据此构建可运行的联合试验系统/体系。以抽象模型集为基础建立的试验资源可使得战场环境的逻辑表达能够直接映射到联合试验系统/体系。因此,研究以武器装备抽象模型为基础的试验资源构建方法对于可运行联合作战环境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所研究的联合试验基础模型构建技术为能力试验方法和联合试验平台之间提供公共的模型基础,将能力试验与联合试验平台联系在一起,可以对武器装备进行联合试验条件下的能力评价。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汇总了用于作战或试验的各种武器装备,对其进行能力特征分析,建立了以海、陆、空、天、人及子系统为类型的分类平台,并将平台进一步分级,抽象提炼出武器装备的模型,并抽象了武器装备的基础行为模型。建立了基本可覆盖各种武器装备的抽象模型集——联合试验基础模型。将联合试验基础模型,与联合试验平台的对象模型相结合,开发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联合试验平台试验资源组件。开发的组件可作为构建的联合试验环境实际运行系统的试验资源。资源组件的开发方法是各类新的资源组件开发的重要参考。搭建了联合试验验证系统,利用基础模型在试验规划软件中构建联合作战环境,通过试验方案设计软件将联合作战环境转换成联合试验平台可识别的试验方案文件。在H-JTP平台上运行该试验方案文件,运行过程使用了本课题开发的组件。运行结果表明,联合试验基础模型可支持试验设计、试验环境构建及试验系统运行的一体化。

马剑晗[7](2019)在《目标驱动的电子侦察飞机航迹规划》文中提出航迹规划技术作为任务规划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子侦察机实现智能化飞行的必要前提。目标驱动下侦察机对敌方特定目标进行侦察时,由于复杂的飞行环境和高难度的飞行任务,需要提前规划出最优或较优的飞行航迹,用来提高侦察机飞行效能,为侦察机完成飞行任务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本文对目标驱动下电子侦察机静态航迹规划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完成对电子侦察机航迹规划的建模,分析了相关的规划算法。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目标驱动下电子侦察机航迹规划问题所需满足的约束条件,建立了侦察机机动性能约束模型、威胁约束模型和机载侦察模型。其中侦察机机动性能约束模型包括最大航程约束、最小航迹段长度约束及最小转弯半径约束;威胁约束模型主要包括雷达和大气威胁模型;机载侦察模型是侦察机利用机载雷达侦察系统完成对于目标任务的侦察观测。2、针对基本蚁群算法应用到航迹规划问题中,因其考虑因素单一,不适用于具体的任务背景。基于目标驱动的任务背景下,本文改进蚁群算法,在状态转移策略中引入导引信息,设定导引信息与机载侦察模型相关。引入的导引信息可有效减小路径选择的盲目性,使航迹加速收敛于待侦察目标节点方向;同时改进启发式信息,将启发式信息与威胁约束模型相关,改进的启发式信息尽可能的保障侦察机免受威胁,将威胁代价降低。解决了基本蚁群算法因忽略威胁因素和任务因素造成的适用范围问题。3、论文将随机森林算法具体应用在航迹规划分类问题中,利用随机森林在分类精度和效率上的优点,对实际飞行任务空间进行分类,并表现出了良好的性能。现有的航迹规划技术都是从一个初始状态开始搜索,最后得到一个单一的全局或者局部最优解,不便于寻找多条航迹,运用随机森林算法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得到了一个带有飞行方向的飞行区域,该区域就是一组最优解的集合,可用于多航迹规划的研究等,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4、针对无人侦察机对地面辐射源电子侦察任务场景,建立了仿真模型,进行了计算机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蚁群算法及随机森林算法均具有良好的性能。

王程远[8](2018)在《基于小型无人机平台的通指装备战场应急保障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战争早已是多兵种联合作战的战斗样式,其作战空间更为广阔,参战装备更为复杂,战斗样式更为多元,战斗进程更为快速,这也决定了战争所需要的物资种类更多,消耗量更大,补给时间要求更为严格,传统“大锅饭”粗犷式的补给模式、补给时效和补给质量均无法满足战斗要求。同时,通信与指控装备作为信息化战争中连接各作战单元的神经,其运行状态直接影响战斗进程的发展,但在战场末端,传统通指装备保障中存在保障时间长、易受打击、运输成本高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以技术成熟的小型无人机平台为基础,进行战场末端“最后一公里”的通指装备核心部件运输保障模式,并详细分析了该保障模式的可行性,设计了保障流程,提出了保障各阶段的实现方法,分析了保障效果,并通过实装、实地、实测、实飞的方式对保障效果和可靠性进行了验证分析。论文研究表明,该保障模式具有成本低、速度快、战场适应能力强等优点,可大幅节约战场运输资源,提高作战效能,对提高装备战场保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石帅[9](2019)在《体系对抗下飞机探测与命中敏感性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军用飞机的高生存力设计是现代飞机设计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为了便于分析,生存力一般分为敏感性和易损性两大研究领域。敏感性研究侧重于研究飞机被威胁命中的特性,涉及探测、识别、跟踪、火控、制导、命中等一系列事件,与目标的信号特征、对抗设备、战术等因素相关;易损性则侧重于研究飞机被武器命中之后的毁伤特性。本文重点研究飞机被探测与命中等环节相关的敏感性内容。传统敏感性分析方法与模型主要适用于传统的小范围作战模式,可以用于分析RCS、红外、射频等自身特征信号及电子对抗措施对生存力的影响。现代战争是体系与体系之间的对抗,对信息共享程度要求很高,数据链此时作为信息共享与信息传输的载体,可以实现单个作战单元之间的信息连通,是体系对抗作战的重要支撑。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体系作战的发展需求,本文将飞机敏感性评估置于包含数据链的体系对抗战场环境中,通过建立防御方体系与进攻方体系,对现有的敏感性分析方法与模型进行改进与完善,从而形成考虑体系作战、信息共享的飞机敏感性分析流程、模型与方法,并设计仿真算例进行验证。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飞机敏感性分析评估的体系对抗框架建模为便于对飞机敏感性进行分析,首先将敏感性分为特征信号敏感性与电子对抗敏感性。其中特征信号敏感性着眼于飞机RCS信号、红外信号、射频信号等自身特征信号,电子对抗敏感性着眼于红外干扰弹、有源欺骗式干扰、无源箔条干扰等电子对抗手段。随后给出了体系的定义,将体系对抗框架模型分为四部分:作战单元模块,指挥控制模块,数据链模块和战场环境模块。其中作战单元模块实现具体的作战过程,指挥控制模块通过战场感知做出各种控制决策,数据链模块联结各战场单元实现信息的传输与分享,战场环境模块提供各作战单元作战的具体战场环境。本章阐明了飞机敏感性的研究内容,构建了体系对抗的框架,为后文在防御方体系和进攻方体系对抗过程中对特征信号敏感性与电子对抗敏感性评估打下了基础。2.防御方体系下的飞机特征信号敏感性分析模型依据前文建立的体系对抗框架,提出了涵盖探测系统、跟踪系统、防空系统、指挥控制中心、数据链等防御方体系下的飞机特征信号敏感性分析方法。探测系统利用雷达探测系统和射频探测系统对作战飞机进行联合探测;跟踪系统利用扩展Kalman滤波算法持续获取飞机的方位与坐标;防空系统根据与飞机的距离远近构成远程——中程——近程的攻击体系,由拦截飞机和防空导弹构成;指挥控制中心利用融合准则计算探测系统对飞机的联合探测概率并且在攻击阶段引导防空导弹攻击飞机。仿真算例结果表明:(1)体系对抗条件下,联合探测系统对飞机的探测概率比单雷达探测系统高10%以上。虽然飞机通过缩减特征信号可以降低被探测概率,但整个体系探测的能力已显着增强,多元雷达探测体系仍然对飞机具有较高探测概率,因此飞机需要结合电子对抗、任务航路优化及机载设备使用策略等方法来降低飞机敏感性;(2)防御方体系的数据链性能越高,攻击系统要求的红外锁定距离越远,因此降低飞机的红外信号可以减小被锁定距离从而降低被杀伤的概率;(3)在防御方体系的跟踪和攻击过程中,数据链的性能会对作战结果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当数据链时延从600ms降低到60ms,跟踪误差可以降低90%;在攻击阶段,当数据链时延从300ms增加到900ms,导弹制导时间缩短了61%;当数据链时延从0ms增加到200ms,导弹的脱靶距离从10m增加到43m。3.进攻方实施电子对抗措施的飞机敏感性分析模型在进攻方体系的框架内,依据作战场景的差异,提出了无指挥控制中心介入的编队模式、有指挥控制中心介入的体系模式等条件下的两类电子对抗评估模型。在编队内实现电子对抗情形下,由编队内友机直接通过数据链向作战飞机传递信息并由作战飞机实施有源欺骗式干扰;在体系内实现的电子对抗情形下,将由指挥控制中心的决策人员对作战飞机实施电子干扰的时刻进行控制,决策人员的决策模型根据多级影响图算法建立,同时数据链性能会影响决策人员的工作压力,进而影响决策人员最终做出的决策。仿真算例结果表明:(1)针对有源欺骗式电子干扰,作战飞机越早实施干扰,干扰效果越好,同时,数据链也会对干扰结果产生很大影响。当数据链时延从0s增加到2s,干扰距离从15km缩减到13km,导弹的最小脱靶距离也从320m降低到70m;(2)针对红外干扰弹,存在一个有效投放区间,只有在此区间内释放红外干扰弹,才能有效诱偏导弹,实现干扰目的,过早或过晚投放均不能产生有效干扰;(3)数据链对决策人员实施电子对抗的决策有较大影响,数据链的性能越好,决策人员的工作压力越小,做出的决策便更优,飞机的战场生存能力也越高。4.体系对抗下降低飞机敏感性的单元轨迹控制方法基于防御方和进攻方的体系对抗环境,提出了指挥控制中心对作战单元的作战任务分配、作战航路规划方法,实现了以高生存力为目标的飞机轨迹优化控制。首先根据飞机的特征信号敏感性建立了基于杀伤概率图谱的体系对抗战场模型,作为任务分配和航路规划的基础。然后在作战任务分配方面,利用“接受度——拒绝度”算法来实现任务的具体分配,并可以应对突发状况下的任务实时分配,在进行任务分配的过程中,考量了数据链性能和飞机电子对抗敏感性对分配结果的影响。最后在作战航路规划方面,利用基于穿越走廊的VS-SAS算法实现了作战航路的规划,并考量了飞机特征信号敏感性和飞机电子对抗敏感性对规划结果的影响。仿真算例结果表明:(1)任务分配方面,数据链的时延越小,有源欺骗式电子对抗的干扰效果越好,从而可以将突发威胁的影响降至最低,甚至可以直接抵消突发威胁的影响,无需对任务进行重新分配;当数据链性能不足,即时延较高,以消除突发威胁的影响时,需要进行实时任务规划;(2)航路规划方面,飞机的低特征信号值及电子对抗均可以显着降低航路平均杀伤概率以获取最优航路。例如:飞机RCS从20m2缩减到3m2,可以获得12%的航程缩减以及81%的航路平均探测概率的降低;箔条无源干扰的使用则会获得6%的航程缩减以及19%的航路平均探测概率的降低。5.两型飞机在体系对抗下的敏感性对比分析将飞机敏感性分为特征信号敏感性和电子对抗敏感性,同时考虑到数据链性能的影响,对两型飞机进行了体系对抗条件下的作战仿真,其中一型飞机对自身的RCS信号、红外信号、射频信号实现了抑制设计,具有多种电子对抗措施,并装备了性能较好的数据链系统,另一型飞机则未对自身特征信号进行抑制设计,只具有少量电子对抗措施且只装备了性能一般的数据链系统。通过对战场杀伤概率图谱分布、任务实时分配结果、航路规划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对飞机进行敏感性方面的设计对提高飞机的战场生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现代体系对抗战场的信息化作战特点,以数据链模型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以飞机探测和命中敏感性模型作为全文建模仿真的基础,通过建立防御方体系模型、进攻方体系模型以及指挥控制中心的单元轨迹控制模型,实现了对飞机进行敏感性分析评估的体系框架,并进一步通过多元探测系统联合探测模型、扩展Kalman滤波跟踪模型、矢量导弹制导模型、基于多级影响图的决策人员决策模型、基于“接受度——拒绝度”的任务分配模型、VS-SAS航路规划算法等模型实现了在体系对抗环境下对飞机敏感性进行分析评估,指出了飞机敏感性设计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开发了功能全面、操作简便、界面友好的飞机实时任务分配及航路规划仿真软件。

杜誉[10](2018)在《机载武器惯导系统传递对准精度评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递对准精度评估技术是评价传递对准算法精度,衡量其实际应用价值的有效手段。传递对准作为机载武器惯性系统在空中动基座条件下初始对准的主要方法,挠曲变形等诸多干扰因素造成的对准误差直接影响到机载武器的响应时间和打击精度,所以需要利用传递对准精度评估技术获取准确、可靠的对准误差参数来评价传递对准算法的精度。在利用传递对准算法完成初始对准后,载机继续携带武器飞行。利用参考系统提供的精确数据和机载武器惯导系统的相应数据做对比和匹配,可在较短时间内精确地估计传递对准的估计误差。因此,深入研究传递对准精度评估技术,对传递对准方案设计、结构优化和算法改进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对提高机载武器惯导系统的对准性能及作战能力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根据机载武器惯导系统的特点,对机载武器传递对准及其精度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分析机载武器典型运动方式并建立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基于机载武器主、子惯导系统的轨迹发生器,为之后的传递对准和精度评估算法研究提供了仿真平台。然后,在捷联惯导系统传递对准原理和误差模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轨迹发生器仿真实现机载武器两种典型的匹配方式,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引出传递对准精度评估的必要性,为精度评估方法的研究奠定基础。再后,基于机载武器传递对准技术和对准精度评估技术的关系,设计了“速度+位置”匹配的机载武器惯导系统传递对准精度评估方法,并在Matlab环境下进行了仿真研究。最后,针对复杂观测噪声条件下评估精度下降的问题,提出基于模糊自适应算法的精度评估方法,并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模糊自适应算法能够有效改善目前传递对准精度评估算法存在的适应性差的问题,使精度评估技术可以在观测噪声复杂大量多变的环境中使用,提高了机载武器捷联惯导对准评估性能。

二、机载火力控制系统发射精确度的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载火力控制系统发射精确度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双机协同攻击区重叠区域显示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弹目及相对运动数学模型
    2.1 引言
    2.2 常用坐标系
    2.3 导弹数学模型
    2.4 目标机数学模型
    2.5 相对运动数学模型
    2.6 控制方法
    2.7 本章小结
3 攻击区解算模型
    3.1 引言
    3.2 攻击区计算
    3.3 算法设计思想
    3.4 远边界解算
    3.5 近边界解算
    3.6 实验结果与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双机协同攻击区及重叠区域研究
    4.1 引言
    4.2 双机协同空战基本概念及关键技术
        4.2.1 基本概念
        4.2.2 关键技术
    4.3 双机协同作战攻击区模型
        4.3.1 双机协同作战攻击区约束条件
        4.3.2 目标在双机可攻击区域内
        4.3.3 目标仅在一机攻击区域内
        4.3.4 目标不在攻击区域内
    4.4 重叠攻击区模型
        4.4.1 双机均可攻击占位
        4.4.2 仅单机可攻击占位
    4.5 重叠攻击区概率模型
        4.5.1 双机可攻击占位重叠区
        4.5.2 仅单机可攻击占位
    4.6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协同攻击区重叠区域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5.1 引言
    5.2 仿真实验流程
    5.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弹道仿真及四维协同攻击区
    6.1 引言
    6.2 三维比例导引律
    6.3 四维协同攻击区
    6.4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6.4.1 双机弹道仿真及分析
        6.4.2 四维协同攻击区仿真实验及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7.2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武装直升机机载制导炸弹精确投放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武装直升机研究现状
    1.3 精确投放技术研究现状
        1.3.1 制导炸弹研究现状
        1.3.2 火/飞综合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
第二章 武装直升机及制导炸弹数学建模
    2.1 引言
    2.2 制导炸弹数学建模
        2.2.1 弹体所受外力和力矩
        2.2.2 弹体运动方程组
    2.3 武装直升机数学建模
        2.3.1 坐标系与坐标变换
        2.3.2 各部件动力学模型
        2.3.3 全机运动学模型
    2.4 模型配平与线性化分析
        2.4.1 武装直升机配平分析
        2.4.2 非线性微分方程线性化
    2.5 制导炸弹操纵特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武装直升机与制导炸弹鲁棒制导律及控制器设计
    3.1 引言
    3.2 武装直升机飞行控制器设计
        3.2.1 基于鲁棒H_∞的姿态控制律设计
        3.2.2 航迹飞行控制律设计
        3.2.3 仿真验证
    3.3 制导炸弹鲁棒制导律设计
        3.3.1 弹目相对运动方程
        3.3.2 基于_2L性能准则的鲁棒制导律设计
    3.4 制导炸弹鲁棒控制器设计
        3.4.1 俯仰通道自抗扰控制律设计
        3.4.2 滚转通道滑模变结构控制律设计
        3.4.3 姿态控制仿真验证
        3.4.4 弹道控制仿真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作战场景分析与投弹航线规划
    4.1 引言
    4.2 对地作战特点与攻击样式分类
    4.3 投弹作战过程与作战剖面分析
        4.3.1 投弹作战过程分析
        4.3.2 作战剖面分析
    4.4 基于搜索策略的最佳投放状态计算
        4.4.1 射面弹道模型
        4.4.2 投放区与最佳投放状态计算
        4.4.3 仿真验证
    4.5 作战任务设定与攻击航线规划
        4.5.1 作战环境设定
        4.5.2 投弹攻击航线规划
        4.5.3 仿真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武装直升机机载制导炸弹精确投放控制系统设计
    5.1 引言
    5.2 精确投放控制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5.3 投放系统设计与火控解算
        5.3.1 对地投放前置跟踪瞄准方程
        5.3.2 武装直升机期望航向确定
    5.4 火/飞耦合器设计
    5.5 仿真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3)环境与目标实时感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环境与目标一体化协同测量方法与技术
    2.1 广域测量的时空坐标统一技术
        2.1.1 时统技术
        2.1.2 DGPS技术
    2.2 基于静止平台的环境与目标一体化测量
        2.2.1 单目测量技术
        2.2.2 双目测量技术
        2.2.3 多目测量技术
    2.3 基于单目运动平台的目标定位一体化测量
        2.3.1 基于固定靶标的单目运动测量平台
        2.3.2 目标与环境协同感知仿真相机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协同感知传感器测量场设计
    3.1 环境与目标实时感知系统架构
    3.2 基于PNP算法的测量场构型设计
        3.2.1 PnP算法选用
        3.2.2 AP3P算法精度分析
    3.3 基于P3P危险圆柱问题的布站要求
        3.3.1 危险圆柱问题定义
        3.3.2 危险圆柱对P3P实解的影响
        3.3.3 危险圆柱对布站的影响
    3.4 协同感知测量场建模
        3.4.1 图像传感器感测模型
        3.4.2 图像传感器相参模型
        3.4.3 图像传感器测速精度模型
    3.5 协同感知测量场传感器平台布局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协同感知传感器实时测量技术
    4.1 多目相机协同感知流程
    4.2 基于结构化特征的实时目标识别技术
        4.2.1 结构化特征定义
        4.2.2 结构化特征辨识
    4.3 基于HSV色彩模型的目标特征实时提取技术
        4.3.1 基于HSV色彩模型的目标轮廓提取
        4.3.2 目标质心坐标提取
    4.4 基于公垂线的多目空间目标定位技术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目标协同与实时感知实验
    5.1 实验系统搭建
        5.1.1 实验目的
        5.1.2 系统组成
        5.1.3 主要器材及其性能指标
        5.1.4 试验系统主要特性分析
    5.2 主要试验内容及试验方法
        5.2.1 测量场布局及标定试验
        5.2.2 无人机试飞
        5.2.3 基于多目图像传感器平台的点目标空间轨迹测量试验
        5.2.4 基于多目图像传感器平台的多目标空间轨迹测量试验
        5.2.5 试验小结
    5.3 试验数据结果分析
        5.3.1 环境感知能力分析
        5.3.2 目标感知能力分析
        5.3.3 实时性测量能力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4)某小型机载制导弹药弹道优化设计及发射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机载防御系统研究现状
        1.2.1 机载干扰措施
        1.2.2 机载主动防御措施
    1.3 小型机载制导弹药发射过程研究现状
        1.3.1 制导弹药发射方式研究现状
        1.3.2 燃气式被动垂直弹射方式研究现状
        1.3.3 机载武器发射初始过程研究现状
    1.4 小型机载制导弹药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1.4.1 内弹道优化设计研究
        1.4.2 气动外形优化设计研究
    1.5 本文主要工作
2 某小型机载制导弹药气动外形设计研究
    2.1 引言
    2.2 小型机载制导弹药气动外形设计
        2.2.1 小型机载制导弹药气动外形设计要求
        2.2.2 小型机载制导弹药气动外形设计任务及步骤
    2.3 小型机载制导弹药气动布局方案选择
        2.3.1 气动布局的选择
        2.3.2 翼面/舵面在弹身周侧的布置形式
    2.4 小型机载制导弹药主要参数及几何外形参数设计
        2.4.1 弹体形状的选择
        2.4.2 弹头形状的选择
        2.4.3 弹翼/舵面形状设计
        2.4.4 总体设计结果
    2.5 小型机载制导弹药气动力工程计算方法
        2.5.1 坐标系介绍
        2.5.2 升力计算
        2.5.3 阻力计算
        2.5.4 压心位置计算
        2.5.5 俯仰/偏航力矩计算
    2.6 小型机载制导弹药气动力CFD计算方法
        2.6.1 湍流模型选择
        2.6.2 数值方法
        2.6.3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
        2.6.4 网格划分
    2.7 小型机载制导弹药气动力计算结果
        2.7.1 数值方法及工程计算结果验证
        2.7.2 初始设计方案计算结果
        2.7.3 弹翼对气动性能的影响
        2.7.4 舵面尺寸对气动性能的影响
    2.8 本章小结
3 某小型机载制导弹药发射系统内弹道设计研究
    3.1 引言
    3.2 小型机载制导弹药高低压发射物理过程
        3.2.1 小型机载制导弹药高低压发射系统基本结构
        3.2.2 小型机载制导弹药高低压发射过程描述
        3.2.3 小型机载制导弹药高低压发射系统内弹道特点
    3.3 小型机载制导弹药高低压发射过程经典内弹道数学模型建立
        3.3.1 基本假设
        3.3.2 基本方程组
    3.4 小型机载制导弹药高低压发射过程经典内弹道模型数值解法
    3.5 高低压发射系统计算模型验证
    3.6 小型机载制导弹药高低压发射系统内弹道设计
        3.6.1 低压室内弹道设计
        3.6.2 高压室内弹道设计
        3.6.3 高低压室结构参数及装填初步设计结果
    3.7 小型机载制导弹药高低压发射过程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3.7.1 初步设计结果模拟仿真计算
        3.7.2 装填条件对内弹道性能的影响
        3.7.3 发射系统结构对内弹道性能的影响
    3.8 本章小结
4 新型智能优化算法研究
    4.1 引言
    4.2 人工晶体生长优化算法提出与介绍
        4.2.1 算法基本思想
        4.2.2 人工晶体生长算法模型建立
        4.2.3 人工晶体生长算法流程
        4.2.4 人工晶体生长算法有效收敛性分析
    4.3 人工晶体生长优化算法中各参数对算法性能的影响分析
        4.3.1 晶体规模的大小
        4.3.2 人工晶体各部分比例选择的影响分析
    4.4 人工晶体生长法计算效果对比
        4.4.1 标准测试函数介绍
        4.4.2 人工晶体生长法与经典算法对比
        4.4.3 人工晶体生长法与几种改进的PSO算法对比
    4.5 一种基于子母弹特点的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
        4.5.1 粒子群算法简介
        4.5.2 基于子母弹原理的改进方法
        4.5.3 改进的粒子群算法计算效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某小型机载制导弹药弹道优化设计研究
    5.1 引言
    5.2 高低压发射系统内弹道优化设计
        5.2.1 内弹道过程要求及特点
        5.2.2 优化设计要素
        5.2.3 优化设计模型
        5.2.4 优化设计结果及分析
    5.3 小型机载制导弹药气动外型多目标优化设计
        5.3.1 基于人工晶体生长算法的多目标优化算法
        5.3.2 优化设计要素
        5.3.3 优化设计模型
        5.3.4 优化设计结果及分析
    5.4 小型机载制导弹药拦截飞行建模与仿真
        5.4.1 载机—来袭目标—拦截弹运动模型
        5.4.2 制导控制一体化设计
        5.4.3 拦截计算模拟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某小型机载制导弹药发射分离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6.1 引言
    6.2 小型机载制导弹药与载机分离过程数值计算模型
        6.2.1 小型机载制导弹药发射过程描述
        6.2.2 小型机载制导弹药初始运动模型
        6.2.3 高低压发射装置膛口流场计算模型
    6.3 小型机载制导弹药发射初始阶段膛口流场模型数值解法
        6.3.1 流场计算区域网格划分
        6.3.2 数值解法、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
    6.4 小型机载制导弹药发射初始阶段数值模拟结果
        6.4.1 不同来流速度下的影响
        6.4.2 不同弹射初速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工作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内容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联合任务环境基础模型构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外相关技术发展状况
        1.2.2 国内相关技术发展状况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用于联合试验武器装备模型构建
    2.1 联合任务环境基础模型的内涵
        2.1.1 基础模型的概念
        2.1.2 基础模型在联合任务环境中的作用
    2.2 武器装备的特征分析
        2.2.1 陆军装备
        2.2.2 海军装备
        2.2.3 空军装备
    2.3 基于能力特征武器装备分类
        2.3.1 一级平台分类
        2.3.2 二级平台分类
        2.3.3 按照分类标准汇总武器装备集
    2.4 平台级模型的建模
        2.4.1 一级平台模型构建
        2.4.2 二级平台模型构建
    2.5 行为模型建模
        2.5.1 移动行为
        2.5.2 攻击行为
        2.5.3 观测行为
        2.5.4 通信行为
        2.5.5 控制行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武器装备模型的试验资源构建技术
    3.1 组件开发方法
        3.1.1 平台基础类设计
        3.1.2 引用的对象模型和基础模型
    3.2 驱逐舰组件开发
    3.3 飞机目标组件开发
    3.4 舰空导弹组件开发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应用验证
    4.1 验证目标
    4.2 验证系统组成
    4.3 验证方法
    4.4 验证过程
    4.5 验证结论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目标驱动的电子侦察飞机航迹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和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目标驱动航迹规划的系统架构及理论分析
    2.1 基于目标驱动的航迹规划问题描述
    2.2 系统架构及工作流程
    2.3 航迹规划算法
        2.3.1 蚁群算法概述
        2.3.2 随机森林算法概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目标驱动航迹规划的系统建模
    3.1 规划空间分析
    3.2 机动性能约束模型
        3.2.1 最大航程约束
        3.2.2 最小航迹段长度约束
        3.2.3 最小转弯半径约束
        3.2.4 最大俯仰角约束
    3.3 威胁约束模型
        3.3.1 雷达威胁模型
        3.3.2 大气威胁模型
        3.3.3 威胁综合代价模型
    3.4 机载侦察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蚁群算法的航迹规划
    4.1 基本蚁群算法航迹规划的设计与实现
        4.1.1 蚁群算法的基本模型
        4.1.2 蚁群算法的实现流程
        4.1.3 蚁群算法的局限
    4.2 基于目标驱动的改进蚁群算法航迹规划的设计与实现
        4.2.1 导引信息的引入
        4.2.2 启发式信息的改进
        4.2.3 路径选择策略的改进
        4.2.4 目标驱动下改进蚁群算法的实现流程
    4.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4.3.1 仿真实验软硬件环境
        4.3.2 仿真实验参数
        4.3.3 仿真实验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航迹规划
    5.1 基于目标驱动的随机森林算法航迹规划的设计与实现
        5.1.1 随机森林算法的工作原理
        5.1.2 随机森林算法的关键技术研究
        5.1.3 随机森林算法的实现流程
    5.2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5.2.1 仿真实验软硬件环境
        5.2.2 仿真实验参数
        5.2.3 仿真实验结果及分析
    5.3 改进蚁群算法与随机森林算法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基于小型无人机平台的通指装备战场应急保障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结构
    1.4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通指装备战场应急保障需求分析
    2.1 通指装备战场应急保障特点
        2.1.1 保障覆盖地域广
        2.1.2 装备部件体积小、重量轻
        2.1.3 装备信息化程度高
    2.2 通指装备战场应急保障需求
        2.2.1 保障速度快
        2.2.2 保障成本低
        2.2.3 保障精确度高
    2.3 地面运输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2.3.1 保障速度慢
        2.3.2 伤亡率高
        2.3.3 人员培养周期长
        2.3.4 运输成本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型无人机通指装备战场应急保障可行性分析
    3.1 小型无人机飞行平台技术优势分析
        3.1.1 无人机技术成熟
        3.1.2 无人机效费比优
        3.1.3 无人机隐蔽性好
        3.1.4 无人机操作人员训练成本低
    3.2 小型无人机平台保障可行性分析
        3.2.1 无人机环境适应能力分析
        3.2.2 无人机载重、续航能力分析
        3.2.3 通指装备部件保障可行性分析
        3.2.4 无人机抗反制、抗打击能力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通指装备战场应急保障方法
    4.1 保障流程设计
    4.2 保障实现方法
        4.2.1 采集地理空间数据
        4.2.2 收集装备状态及补给需求
        4.2.3 选择无人机机载平台
        4.2.4 飞行航迹规划
        4.2.5 飞行状态监控
        4.2.6 任务效能评估
    4.3 保障效果分析
        4.3.1 通指装备部件抗冲击性分析
        4.3.2 无人机机载平台可靠性分析
        4.3.3 装备空中投送精准性分析
    4.4 无人机飞行故障分析处置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试验验证
    5.1 试验验证理论描述
    5.2 试验投送任务载荷、机型及试验地域选择
        5.2.1 投送载荷选择
        5.2.2 机载平台选择
        5.2.3 试验地域选择
    5.3 无人机空投实验飞行验证
        5.3.1 多旋翼无人机飞行验证
        5.3.2 固定翼无人机飞行验证
    5.4 保障可行性验证
        5.4.1 装备空投保障精度验证
        5.4.2 无人机高海拔飞行验证
        5.4.3 多旋翼无人机抗外力扰动测试
        5.4.4 多旋翼无人机自身稳定性验证
        5.4.5 无人机高速上升、下降测试
        5.4.6 低温放电性能测试
        5.4.7 装备部件伞降冲击验证
        5.4.8 小型无人机声学隐身性能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体系对抗下飞机探测与命中敏感性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存力、敏感性分析研究现状
        1.1.1 生存力分析研究现状
        1.1.2 敏感性分析研究现状
    1.2 体系对抗建模研究现状
        1.2.1 体系对抗条件下飞机特征信号敏感性研究现状
        1.2.2 体系对抗条件下飞机电子对抗敏感性研究现状
        1.2.3 体系对抗条件下作战单元轨迹控制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工作和组织框架
        1.3.1 本文的工作
        1.3.2 本文的组织架构
第二章 飞机敏感性分析评估的体系对抗框架建模
    2.1 飞机敏感性定义及研究内容
        2.1.1 飞机敏感性定义
        2.1.2 飞机敏感性研究内容
        2.1.2.1 飞机特征信号敏感性研究内容
        2.1.2.2 飞机电子对抗敏感性研究内容
    2.2 体系对抗定义及体系对抗框架
        2.2.1 体系的定义
        2.2.2 体系对抗框架模型的构建
    2.3 小结
第三章 防御方体系下的飞机特征信号敏感性分析模型
    3.1 防御方体系模型的组成
    3.2 飞机特征信号敏感性分析评估内容
    3.3 防御方体系模型建模
        3.3.1 防御方体系探测阶段建模
        3.3.1.1 多元雷达探测模型
        3.3.1.2 射频探测模型
        3.3.2 防御方体系跟踪阶段建模
        3.3.2.1 Kalman滤波模型
        3.3.2.2 数据链对体系追踪的影响
        3.3.3 防御方体系攻击阶段建模
        3.3.3.1 目标锁定模型
        3.3.3.2 导弹攻击模型
    3.4 算例
        3.4.1 探测模型算例及对RCS信号及射频信号的分析评估
        3.4.1.1 多元雷达探测模型算例
        3.4.1.2 射频探测模型算例
        3.4.2 跟踪模型算例
        3.4.3 攻击模型算例及对红外信号的分析评估
        3.4.3.1 目标锁定模型算例
        3.4.3.2 导弹攻击模型算例
    3.5 小结
第四章 进攻方实施电子对抗措施的飞机敏感性分析模型
    4.1 进攻方体系模型的组成
    4.2 飞机电子对抗敏感性分析评估内容
    4.3 进攻方体系模型建模
        4.3.1 编队内实现的电子对抗情形
        4.3.1.1 雷达告警模型
        4.3.1.2 有源欺骗式电子干扰模型
        4.3.2 体系内实现的电子对抗情形
        4.3.2.1 红外干扰弹模型
    4.4 指挥控制中心决策模型
        4.4.1 决策人员压力判定模型
        4.4.1.1 压力判定模型输入参数
        4.4.1.2 决策人员工作压力评估函数
        4.4.2 基于多级影响图的决策模型
    4.5 算例
        4.5.1 编队内实现的电子对抗情形算例
        4.5.2 体系内实现的红外干扰弹算例
        4.5.3 体系内实现的有源欺骗式干扰算例
    4.6 小结
第五章 体系对抗下降低飞机敏感性的单元轨迹控制方法
    5.1 作战单元轨迹控制研究内容
    5.2 战场杀伤概率图谱
    5.3 基于合同网算法的任务分配模型
        5.3.1 合同网算法描述
        5.3.2 买卖合同模型
        5.3.3 “接受度——拒绝度”算法
        5.3.4 数据链性能对任务分配的影响
    5.4 基于穿越走廊的VS-SAS航路规划算法
        5.4.1 A*及其扩展算法
        5.4.2 基于穿越走廊的VS-SAS航路规划算法
        5.4.3 箔条无源干扰模型
    5.5 算例
        5.5.1 作战轨迹控制之任务分配算例
        5.5.1.1 无突发情形任务分配算例
        5.5.1.2 有突发情形任务分配算例
        5.5.1.3 数据链情形任务分配算例
        5.5.2 作战轨迹控制之航路规划算例
        5.5.2.1 飞机特征信号敏感性对航路规划的影响
        5.5.2.2 飞机电子对抗敏感性对航路规划的影响
    5.6 小结
第六章 两型飞机在体系对抗下的敏感性对比分析
    6.1 战场作战模型的改进与完善
    6.2 体系对抗条件下飞机敏感性分析评估算例
        6.2.1 战场想定及飞机敏感性配置
        6.2.2 仿真结果
    6.3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工作总结
    7.2 创新点
    7.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飞机实时任务分配及航路规划软件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机载武器惯导系统传递对准精度评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机载武器传递对准及其精度评估概述
        1.1.2 课题研究背景和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机载武器传递对准技术的研究历程和发展现状
        1.2.2 传递对准精度评估技术的研究历程和发展现状
    1.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工作
第2章 机载武器主子惯导系统的轨迹发生器设计
    2.1 机载武器典型运动方式的数学模型
        2.1.1 轨迹发生器涉及的坐标系
        2.1.2 载机典型运动状态分析
    2.2 轨迹发生器生成轨迹算法
        2.2.1 轨迹发生器设计
        2.2.2 理论轨迹的生成
        2.2.3 机载武器惯导系统主、子惯导惯性器件数据解算
    2.3 轨迹发生器仿真流程设计及结果分析
        2.3.1 轨迹发生器仿真流程
        2.3.2 轨迹发生器仿真结果及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机载武器惯导系统传递对准模型分析
    3.1 机载武器传递对准方法
        3.1.1 传递对准原理
        3.1.2 传递对准误差模型和离散卡尔曼算法
        3.1.3 传递对准匹配方式
    3.2 机载武器传递对准的仿真与分析
        3.2.1 仿真流程
        3.2.2 仿真条件
        3.2.3 仿真结果及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机载武器传递对准精度评估方法
    4.1 机载武器传递对准精度评估技术
        4.1.1 精度评估方案设计
        4.1.2 参考系统及量测匹配量的选取
        4.1.3 机载武器传递对准精度评估数学模型
    4.2 机载武器传递对准精度评估算法
        4.2.1 卡尔曼固定点平滑算法
        4.2.2 卡尔曼固定区间平滑算法
    4.3 机载武器传递对准精度评估的仿真及分析
        4.3.1 仿真条件
        4.3.2 仿真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模糊自适应滤波算法的精度评估方法
    5.1 模糊自适应滤波算法
        5.1.1 自适应滤波算法
        5.1.2 模糊控制理论
        5.1.3 模糊自适应滤波算法
    5.2 基于模糊自适应算法的精度评估技术
        5.2.1 技术结构及算法实现
        5.2.2 隶属度函数和分段自适应因子的确定
    5.3 模糊自适应算法精度评估技术的仿真及分析
        5.3.1 仿真条件
        5.3.2 仿真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四、机载火力控制系统发射精确度的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双机协同攻击区重叠区域显示模型研究[D]. 杨梅梅.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2]武装直升机机载制导炸弹精确投放技术研究[D]. 陈燕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3]环境与目标实时感知技术研究[D]. 谢缘.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1)
  • [4]某小型机载制导弹药弹道优化设计及发射过程研究[D]. 曹润铎.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5]防空反导体系超网络建模与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D]. 丁君怡. 国防科技大学, 2019
  • [6]联合任务环境基础模型构建技术研究[D]. 王龙.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7]目标驱动的电子侦察飞机航迹规划[D]. 马剑晗.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8]基于小型无人机平台的通指装备战场应急保障方法研究[D]. 王程远. 国防科技大学, 2018
  • [9]体系对抗下飞机探测与命中敏感性分析方法研究[D]. 石帅. 西北工业大学, 2019(04)
  • [10]机载武器惯导系统传递对准精度评估技术研究[D]. 杜誉.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机载火控系统发射精度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