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服装结构设计中的人文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曹勇[1](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认为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董雪慧[2](2021)在《服装设计与书法艺术融合研究 ——基于艺术形式及精神内涵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服装不仅是人类生活中的必需品,更是物质与精神相融的艺术品。世界文化的交流和互动,为服装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们清楚地意识到传统文化以及民族历史传承的重要性。同时,书法作为独特的东方文化艺术,体现了民族智慧和审美追求,成就辉煌。将两者进行融合研究,既可以拓宽现代服装设计思路,增强品牌竞争力,又能扩大书法的影响力,促进书法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分析了服装与书法的艺术特征,探寻服装设计与书法的联系,并对两者的融合运用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同样作为视觉艺术,服装与书法有许多相通之处,从书法的角度来说,其书体结构、特征以及书家的艺术修养,都是服装设计可借鉴的灵感来源。文章结合案例对服装设计中书法的应用原则、应用形式、装饰构图、应用工艺进行分析总结。深入探讨书法线条、结构造型、章法墨韵在服装设计中运用的可能性,将书法的主次、动静、均衡、变化、连贯与服装的结构、造型、节奏相结合。除此之外,从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角度进一步论述了书法精神与服装设计的融合,为服装设计与书法艺术的结合提供了更多的思维启示。最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草书线条为灵感来源,运用其形,传达其意,以“无形之境”为设计主题,在自己的毕业设计作品中进行服装设计与书法艺术融合的创新运用与实践。服装设计与书法艺术在形式上遥相呼应、精神上互通灵犀,这为服装设计师带来全新的创造灵感,两者相得益彰的融合,提高服装艺术价值的同时也拓宽了书法艺术的传播领域,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弘扬与发展。
连曼彤[3](2021)在《天门蓝印花布植物纹样在创意女装中的设计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天门蓝印花布是手工时代的产物,是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集实用性和装饰性为一体的天门蓝印花布,曾被列为世界博览会展品盛极一时。目前天门蓝印花布纹样基本延续明清时期传承下来的风格特色,以植物纹样居多,构图讲究,形式多样,变化丰富。极具东方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情怀,反映出天门地区传统风俗、民间百姓的审美情趣以及共同追求等。时至今日,作为中部地区蓝印花布的代表,以荆楚纺织非遗蓝印花布制作的衣物和饰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追求高品味人群的目光。因此,对于天门蓝印花布纹样的深入研究,如何赋予传统元素时尚载体使之更符合当下人们的审美消费理念,正在成为很多学者和设计研究与关注的焦点。尤其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提出,以及蓝染非遗文创带动乡村振兴策略的实施,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本课题以天门蓝印花布植物纹样为研究切入点,深入了解纹样内涵和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运用纹样提取、纹样再设计的手法,挖掘天门蓝印花布植物纹样在创意女装中的设计价值。笔者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研究、纹样分析等方法,从四个方面探讨:首先是天门蓝印花布纹样的理论研究。总结并发现荆楚文化对纹样构建产生深远影响、优越的地理位置推动了纹样发展、相互融合的民俗文化丰富了纹样种类。结合实地调研和纹样分析,重点研究天门蓝印花布植物纹样的艺术特征,从植物纹样分类、色彩特征、构图形式、象征意义等4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次通过对部分残缺纹样花版的提取保存,探索植物纹样造型再设计和表现形式再设计的方法,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对纹样造型的删减、添加、设计重组以及数码印花、刺绣等表现形式实现对纹样的创新。再则分析纹样在服装中的设计原则、应用方式、通过案例分析和设计实验,总结出后续研究的理论指导和设计依据。最后以创意女装为载体进行设计实践,结合纹样设计方法及表现形式,在符合设计原则和应用方式的基础上,将创新后的植物纹样以数码印花的形式运用到服装中,证实了课题的可行性,一方面满足现代人的个性风格审美,另一方面让天门蓝印花布焕发出更迷人的风采。
刘梦林[4](2021)在《天津民间工艺三绝的图形元素提取及其衍生应用设计》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元素被应用在创意产品设计中。传统手工艺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天津因其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造就了别具一格的民族特征,形成了特有的津派文化。本文立足于地域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从设计开发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传统非遗中的文化元素,从而为设计师们提供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本次研究的重点是通过对天津地区民间工艺三绝艺术文化中特征元素的分析和提取,探究非遗元素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途径和方法,以更好地将其应用于设计实践。具体研究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首先,本文采用文献调查法、归纳整理法等资料搜集、整理方法,对具有天津民间工艺三绝之称的杨柳青木版年画、泥人张泥塑、风筝魏风筝的制作工艺和文化艺术内涵进行资料搜集,并分析了其图案、配色等特征的象征寓意。其次,构建天津民间工艺三绝特征元素特征提取与应用系统,运用图像提取算法中的K-means聚类算法和形态学算法对天津地区传统手工艺图像中图案、线条、色彩等主要特征元素进行提取。然后,采用实验对比法,将用Photoshop板绘的图案与程序提取的图案进行了T恤、半身裙、棒球服、女式西服套装4组虚拟仿真实验对比,探究了基于K-means算法提取的图案在服装三维虚拟仿真试衣软件Marvelous Designer中应用的可行性,旨在为以后传统民族元素在三维虚拟技术中的应用途径提供参考。最后,依照不同设计元素的基本特征,应用创意设计手段,对其进行趣味化、时尚化和简洁化处理,设计了13件津派系列文化创意产品,包括6件服装、3件配饰、2件家居用品、2件纪念品,以期在展现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兼具现代主流设计审美追求,探究传统与现代和谐交融的契合点,推动和传承天津地区非遗文化。
安桂叶,初晓玲,李艾真[5](2020)在《古埃及古希腊服装风格分析及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古埃及古希腊的围裹、缠绕、贯首式服装形式对现代服装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断启发设计师创新服装样式,成为服装创作的源泉。文章通过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古埃及古希腊服装风格进行了分析。古埃及古希腊服装风格款式造型简约质朴、褶纹丰富、穿着自由舒适,可以一衣多穿,形态各异,为现代服装设计在款式结构、面料肌理、服装用途与功能等方面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手法。
贾蕾蕾[6](2020)在《近代中原与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古老质朴、巧妙有序、淳朴天然的汉族传统男服是典型东方服饰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和审美意蕴,是中华优秀传统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处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又相互交融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汉族传统男服对于西方文化有吸收、有摒弃,展示出多元性、民族性、开放性共存的时代特征。汉民族人口分布广泛,各地域的传统服饰受到不同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特有的地域服饰特征,不同地域的汉族传统男服存在差异。地域差异视角下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的研究,拓展了传统男服的研究视角与领域,同时为近代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佐证。全面系统的近代汉族传统男服文献与实物研究,将丰富完善汉族传统服饰遗产宝库,助力汉族传统男服文化价值弘扬。此外,近代汉族传统男服保护与传承路径的探究,尝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与实践意义。本文以近代汉族传统男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上海纺织服装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等馆藏汉族传统男服传世品实物分析,结合近代期刊、报纸、照片、小说、地方志、着作、论文等资料的佐证,运用尺寸测量法、色度测量技术、统计分析法对近代汉族传统男服实物进行实证研究。本文揭示了历史进程中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的嬗变,勾勒出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的整体概貌。选取黄河中下游流域的中原地区和长江下游流域的吴越地区作为代表,分别从近代汉族传统男服形制、色彩、面料的物质层面挖掘地域文化差异所呈现的地域特色,运用定量分析法探寻地域差异与男服的关系及影响因素,落脚于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的保护传承,构建出近代中原与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研究体系。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通过文献检索、图文互证、实物分析的方法,梳理汉族传统男服的演变过程。发现汉族传统男服的发展呈现出与政治、经济、制度紧密联系的递进关系,由简至繁。近代时期,汉族传统男服继承清代旧制的基础上,结构、色彩、面料发生了变化,归纳为袍、褂、袄、衫、马甲、大裆裤、套裤七种类别。长袍单穿或配以马褂和马甲是最常见的礼仪场合搭配方式,短衫(袄)和长裤、马甲和短裤是最普遍的日常劳作搭配方式。(2)基于实物分析,近代汉族传统男服形制是宽松肥大的外部轮廓造型和丰富多样的内部形制结构,体现出均衡对称的造型方法、“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修旧利废的节约意识。通过定性研究发现中原和吴越地区的近代汉族传统男服形制存在地域特色与差异。中原地区呈现褒衣宽袖的服装造型和黜奢崇俭结构特点,吴越地区呈现窄衣长袖和宽腰肥臀的服装造型特点。采用尺寸测量法对实物进行测量,并将中原和吴越男服形制的数据结果运用定量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比较,佐证两个地区褒衣宽袖和窄衣长袖的形制差异。(3)我国传统天然染料独到的艺术表现和西方合成染料的逐步传入促进了近代汉族传统男服色彩的丰富。依托文献资料和对传世实物的色度测量,确证男服色彩的丰富以及黑、蓝、褐色系的高频率使用。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佐证对不同地域男服色彩的主观判断。借助HSB色彩模式分析,有效获取中原地区浓丽纯朴,吴越地区温婉雅致的色彩特征。并通过定量统计分析挖掘,得出中原地区男服色相范围广、多高饱和度和低明度色彩,吴越地区男服色相范围相对较窄、多低饱和度和高明度色彩的结论。(4)传统手工纺织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机械纺织技术的引入为近代汉族传统男服提供了物质基础,丝织物名目愈加繁多,纹样题材包罗万象,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近代汉族传统男服面料也存在地域特色与差异。中原地区的面料独具匠心,纹样庄重大方;吴越地区纺织业最为发达,面料不胜枚举,纹样优美清雅。结合文献检索与实物面料统计数据,发现中原与吴越地区男服面料品类均以棉、丝织物为主,面料纹样存在稳重大气和优美婉曲的差异。(5)地域差异对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的形制、色彩、面料产生的影响是由表及里的。中原地区山川秀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吴越地区地势低平,江河交错,气候温和,影响男性的审美观念和穿着方式。不同的文化造就了服饰审美的差异,中原地区在儒、道文化影响下呈现出古朴厚道、本分自守的“儒骨道风”,同时抵触变革,对待西方外来文化表现出龃龉难入的态度;崇文重教的吴越地区文化、经济发达,乐意尝新,对待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经济发展为男服提供物质保障,中原地区重农抑商,吴越地区重商轻农,不同的经济观念导致两地的经济状况差异显着,同时受到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中原地区步履艰辛和吴越地区日新月异的纺织经济,进而形成传统质朴和时尚雅致的地域性男服差异。(6)围绕本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三条路径展开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的保护传承研究。针对微生物对博物馆藏品的危害,通过高效的静电纺丝工艺制备抗菌效率较高的新型Ti O2/GO/CA纳米纤维抗菌材料,对近代汉族传统男服进行本真性保护。结合现代时尚元素和先进织物整理技术,探索磁控溅射方法在制备具有红外屏蔽功能的棉服装面料上的应用,实现以创造新功能为主导的创造性转化。运用现代设计的手段,将近代汉族传统男服设计元素进行设计实践,引领当代传统服饰的创新性发展。
任思霖[7](2020)在《蒸汽波艺术在青年潮牌服饰设计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蒸汽波艺术作为一种再设计艺术,它是基于互联网数字材料的音乐、视频和静态图像的交叉点上表现出来的,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媒体艺术或技术艺术的亚流派。蒸汽波艺术将互联网文化从其他媒体的拼贴设计中再现,反映了数字化在其创作、执行和复制中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也代表了其在音乐、视觉风格背后所涵盖的思想诉求与文化内涵。在审美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人们在服饰的选择上变得越发开放与自由,人们也开始追求新奇的、特立独行的服装。在服装市场更加细分化的消费社会中,人们对消费商品不再囿于服饰产品的实用价值,人们对服饰产品的消费观点也发生转变,现代的审美功能取代了保守传统的消费使用功能。青年消费群体希望借由着装风格来表现自己鲜明奇特的个性,他们所追求的是一种态度及精神的体现。在这样一个时代文化背景下,潮牌服饰成为一种新的服装品类并被正式提出。笔者通过大量收集、阅读及整理蒸汽波艺术、潮牌服饰设计的相关文献及专着,对蒸汽波艺术、“潮牌”服饰及其艺术特征、设计手法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一定程度上消化了前人在蒸汽波艺术方面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有关蒸汽波艺术在服饰设计应用上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以蒸汽波艺术的概念界定、设计作品的解读为背景,通过理论分析、案例分析法、设计实践等手段,对蒸汽波艺术的艺术特征、青年潮牌服饰设计进行分析;对蒸汽波艺术在青年潮牌服饰设计的应用手法进行系统分析、实践与总结;在理论分析和设计实践的基础上,基于蒸汽波艺术的重复、分层、破坏、拼贴的设计特点,结合审美特性的具象和抽象的转变,汲取蒸汽波艺术风格的表现形式、设计手法并将其转变并应用在青年潮牌服饰设计上。最后根据提炼的应用设计手法进行相关的服饰设计实践。通过对相关概念的梳理分析,提出蒸汽波艺术在青年潮牌服饰的应用原则、利用案例分析论证其设计手法是扭曲与破坏、无序与错置、重复与叠加、混淆与拼凑。文章最后根据蒸汽波艺术在青年潮牌服饰设计中的应用原则和应用方法为基础,通过对其应用发展趋势分析,并根据研究的内容创作出以“HELLO STRANGER”为主题,结合蒸汽波艺术的风格特征创作出系列的服装设计作品。
王豪爽[8](2020)在《宁德霍童线狮元素在潮牌服饰中的应用研究 ——以“初.触”系列女装设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田月[9](2020)在《花型设计在横机针织服装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纺织产业的不断转型升级,横机针织服装以自身独特的面料特点和舒适性得到消费者的青睐,而横机的广泛使用对针织花型设计的高质量和自动化织造广受生产者的欢迎,使得针织服装开始不断朝着潮流化和个性化发展。针织花型色彩、款式、应用特点的单—性无法满足多元化的市场,在针织行业市场大环境的影响下,花型设计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大。本课题主要针对横机针织服装的花型设计在近几年呈现的流行状况,通过研究花型设计在针织服装中的设计规律,选取横机针织基础组织花型中的平纹组织花型和罗纹组织花型,以及具有典型代表的提花组织花型,对不同组织的表现形式、织物的特点、价值体现进行分析。探索针织服装花型设计的方法、过程以及花型设计在横机针织服装中的应用研究。花型设计是解决横机针织服装单—化的关键,对提高消费市场的美学价值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通过调查访问法、观察法、资料文献收集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展开研究。针对花型设计的组织结构、应用现状和在横机针织服装的价值体现,结合国内外最新的流行趋势以及市场趋势,实现针织花型的设计创新以及在横机针织服装中进行系列化的设计应用。通过理论与实践应用、工程与艺术设计相结合,在工程和艺术相间的领域内,为设计者和消费者提供花型设计在横机针织服装中的应用的理论支持。
李潇怡[10](2020)在《传统汉剧服饰元素在女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本设计以“荆楚意象”为主题,重点对传统汉剧服饰元素在女装设计中的应用方式进行研究。本方案女装成衣中的创新,得益于遵循传统汉剧服饰程式文献梳理同时,通过荆楚地区实地调研,得出设计中延续传统汉剧服饰其基本形制,经纹样提取和创新,形成原创图案、机绣与手工汉绣结合形式,绣制在具有光泽感梭织印花面料上。运用独立性“分解”、去“繁”求“简”等设计手法,结合流行趋势将文化元素进行提取,赋予服装新老融合的地域文化特征。
二、服装结构设计中的人文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服装结构设计中的人文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
一、背景:设计育人 |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服装设计与书法艺术融合研究 ——基于艺术形式及精神内涵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及难点 |
1.5.1 研究创新点 |
1.5.2 研究难点 |
2 服装与书法的艺术特征及关联 |
2.1 服装的艺术特征 |
2.1.1 审美特征 |
2.1.2 文化属性 |
2.1.3 社会功能 |
2.2 书法的艺术特征 |
2.2.1 审美特征 |
2.2.2 语言特征 |
2.2.3 文化特征 |
2.2.4 情感特征 |
2.3 服装与书法的关联 |
3 服装设计中书法艺术的运用 |
3.1 服装设计中书法艺术的应用原则 |
3.1.1 了解源流,感悟情趣 |
3.1.2 崇尚实用,注重内涵 |
3.1.3 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
3.2 服装设计中书法艺术的应用方式 |
3.2.1 书法艺术的直接应用 |
3.2.2 书法艺术的借用再生 |
3.3 服装设计中书法艺术的装饰构图 |
3.3.1 装饰面积 |
3.3.2 装饰位置 |
3.4 服装设计中书法艺术的应用工艺 |
3.4.1 印染工艺 |
3.4.2 刺绣工艺 |
3.4.3 面料再造 |
3.4.4 综合工艺 |
4 服饰设计与书法艺术融合研究 |
4.1 艺术形式融合研究 |
4.1.1 服装线条与书法线条 |
4.1.2 服装结构与书法结构 |
4.1.3 服装效果与书法章法 |
4.1.4 服装色彩与书法墨色 |
4.2 精神融合研究 |
4.2.1 笔态中和的儒家气质 |
4.2.2 笔致清逸的道家精神 |
4.2.3 笔意超尘的佛家心性 |
4.3 融合价值前景 |
4.3.1 融合价值 |
4.3.2 传承与发展 |
5 服装设计与书法艺术融合的设计实践 |
5.1 设计灵感与主题 |
5.2 设计方案 |
5.2.1 设计草图 |
5.2.2 设计效果图 |
5.2.3 设计成衣图 |
5.3 设计作品分析 |
5.3.1 色彩与图案运用 |
5.3.2 面料与工艺选择 |
5.3.3 造型与款式设计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天门蓝印花布植物纹样在创意女装中的设计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的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的现状 |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难点 |
1.4.2 创新点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2 天门蓝印花布纹样概述 |
2.1 天门蓝印花布纹样的发展 |
2.1.1 荆楚文化对天门蓝印花布纹样的影响 |
2.1.2 地理位置对天门蓝印花布纹样的影响 |
2.1.3 民俗文化对天门蓝印花布纹样的影响 |
2.2 天门蓝印布的纹样题材 |
2.2.1 几何纹样 |
2.2.2 文字纹样 |
2.2.3 动物纹样 |
2.2.4 植物纹样 |
2.2.5 人物纹样 |
2.2.6 器物纹样 |
2.3 天门蓝印花布纹样的用途分类 |
2.3.1 被面 |
2.3.2 包袱布 |
2.3.3 帐檐、门帘 |
2.3.4 枕巾、头巾 |
2.3.5 衣裳 |
2.4 本章小结 |
3 天门蓝印花布植物纹样的艺术特征 |
3.1 天门蓝印花布纹样的色彩特征 |
3.1.1 色彩的时代特征 |
3.1.2 色彩的审美特征 |
3.2 天门蓝印花布植物纹样分类 |
3.2.1 花卉纹样 |
3.2.2 果实纹样 |
3.2.3 藤蔓纹样 |
3.2.4 综合纹样 |
3.3 天门蓝印花布植物纹样构图形式 |
3.3.1 藻井式构图 |
3.3.2 发散式构图 |
3.3.3 单独式构图 |
3.3.4 重复式构图 |
3.3.5 对称式构图 |
3.3.6 环绕式构图 |
3.4 天门蓝印花布植物纹样的象征意义 |
3.4.1 纹样象征 |
3.4.2 同音借喻 |
3.4.3 谐音隐喻 |
3.4 本章小结 |
4 天门蓝印花布传统植物纹样遗存花版的复原与再设计 |
4.1 天门蓝印花布植物纹样现存花版复原 |
4.2 天门蓝印花布植物纹样造型再设计 |
4.2.1 删繁就简 |
4.2.2 添加美化 |
4.2.3 分解重组 |
4.3 天门蓝印花布植物纹样表现形式再设计 |
4.3.1 数码印花 |
4.3.2 镂空形式 |
4.3.3 刺绣工艺 |
4.4 本章小结 |
5 天门蓝印花布植物纹样在创意女装中的应用表达 |
5.1 创意女装的概念 |
5.2 天门蓝印花布植物纹样在创意女装中的设计原则 |
5.2.1 风格一致 |
5.2.2 结构契合 |
5.2.3 合适位置 |
5.3 天门蓝印花布植物纹样在创意女装中的应用方式 |
5.3.1 整体式应用 |
5.3.2 满地式运用 |
5.3.3 边缘式运用 |
5.4 本章小结 |
6 天门蓝印花布植物纹样创意女装设计实践 |
6.1 设计实践思路的展开 |
6.2 设计灵感 |
6.3 设计实践过程分析 |
6.3.1 纹样设计 |
6.3.2 色彩设计 |
6.3.3 款式设计 |
6.3.4 面料搭配 |
6.4 天门蓝印花布植物纹样创意女装效果及成衣展示 |
6.4.1 效果图 |
6.4.2 成衣制作过程 |
6.4.3 成衣展示 |
6.4.4 细节展示 |
6.5 小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所发表的论文及获奖) |
致谢 |
(4)天津民间工艺三绝的图形元素提取及其衍生应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数据库的构建研究 |
1.2.2 图像提取算法在民间艺术资源库构建中的应用 |
1.2.3 天津民间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应用与文化传承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天津民间工艺三绝艺术图案元素分析 |
2.1 天津民间工艺三绝 |
2.1.1 杨柳青木板年画 |
2.1.2 泥人张彩塑 |
2.1.3 风筝魏风筝 |
2.2 图案元素的种类、文化内涵及其艺术特征分析 |
2.2.1 图案元素的种类 |
2.2.2 图案元素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K-means与形态学的特征元素提取 |
3.1 天津地区民间艺术特征元素提取系统 |
3.1.1 系统设计基础 |
3.1.2 提取系统各提取界面设计 |
3.2 图案与线条元素提取程序设计 |
3.2.1 服装图案提取常用算法 |
3.2.2 K-means算法原理 |
3.2.3 形态学原理介绍 |
3.3 色彩提取程序设计 |
3.3.1 程序代码理论与原理分析 |
3.3.2 色彩提取结果 |
3.4 实验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提取图案在虚拟试衣软件中的应用实验 |
4.1 服装模型制备 |
4.1.1 服装模型的制作方法比较 |
4.1.2 服装模型的建立 |
4.2 图案在虚拟试衣软件中的应用实验 |
4.2.1 图案素材绘制 |
4.2.2 实验流程 |
4.2.3 实验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天津民间艺术图案与色彩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
5.1 不同表现形式下元素在服饰中的应用 |
5.1.1 直接应用于虚拟服装 |
5.1.1.1 图案与分割线结构结合 |
5.1.1.2 图案贴图用于虚拟T恤 |
5.1.2 元素与服装工艺结合用于服装 |
5.1.2.1 色彩喷涂 |
5.1.2.2 刺绣或腰封装饰 |
5.1.3 变形重组用于服装面料纹理 |
5.1.4 配饰设计中的应用 |
5.2 图案与色彩元素在其他设计中的应用 |
5.2.1 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
5.2.2 纪念品设计中的应用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附录 |
致谢 |
(5)古埃及古希腊服装风格分析及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古埃及古希腊服装风格的特点 |
1.1 特点形成的原因 |
1.2 主要特点 |
1.2.1 简约质朴,自由舒适 |
1.2.2 褶纹丰富,形态各异 |
1.2.3 造型多变,一衣多穿 |
2 古埃及古希腊服装风格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
2.1 服装款式造型上的应用 |
2.2 服装褶纹装饰上的应用 |
2.3 服装一衣多穿多用途性上的应用 |
3 结语 |
(6)近代中原与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课题创新点 |
第二章 汉族传统男服演变 |
2.1 汉族传统男服的缘起 |
2.2 汉族传统男服史略 |
2.2.1 草创未就阶段——上衣下裳制的出现 |
2.2.2 方兴未艾阶段——上下连属制的发展 |
2.2.3 繁缛奢华阶段——多样化与时尚化并存 |
2.3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 |
2.3.1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类别 |
2.3.2 礼仪场合的男服搭配方式 |
2.3.3 日常劳作的男服搭配方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近代中原与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形制特征 |
3.1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形制 |
3.1.1 外部轮廓造型 |
3.1.2 内部形制结构 |
3.1.3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形制特点 |
3.2 近代中原地区汉族传统男服形制 |
3.2.1 褒衣宽袖的男服上衣 |
3.2.2 黜奢崇俭的男服下衣 |
3.3 近代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形制 |
3.3.1 窄衣长袖的男服上衣 |
3.3.2 宽腰肥臀的男服下衣 |
3.4 近代中原与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形制比较 |
3.4.1 样本数据采集 |
3.4.2 数据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近代中原与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色彩特征 |
4.1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色彩 |
4.1.1 染色工艺 |
4.1.2 丰富多彩的男服色彩 |
4.1.3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的色彩模式构建 |
4.2 近代中原地区汉族传统男服色彩 |
4.2.1 中原地区男服色彩测量 |
4.2.2 浓丽纯朴的色彩特征 |
4.3 近代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色彩 |
4.3.1 吴越地区男服色彩测量 |
4.3.2 温婉雅致的色彩特征 |
4.4 近代中原与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色彩比较 |
4.4.1 中原与吴越地区男服色相比较 |
4.4.2 中原与吴越地区男服饱和度比较 |
4.4.3 中原与吴越地区男服明度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近代中原与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面料特征 |
5.1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面料 |
5.1.1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面料品类 |
5.1.2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面料纹样 |
5.1.3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纹样内涵 |
5.2 近代中原地区汉族传统男服面料 |
5.2.1 独具匠心的男服面料品类 |
5.2.2 庄重大方的男服面料纹样 |
5.3 近代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面料 |
5.3.1 不胜枚举的男服面料品类 |
5.3.2 优美清雅的男服面料纹样 |
5.4 近代中原与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面料比较 |
5.4.1 中原与吴越地区的面料品类比较 |
5.4.2 中原与吴越地区的面料纹样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地域差异影响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的因素 |
6.1 地理环境因素 |
6.1.1 山川秀美与江河交错的地貌差异 |
6.1.2 寒冷干燥与云蒸础润的气候差异 |
6.2 历史文化因素 |
6.2.1 儒骨道风和崇文重教的传统文化差异 |
6.2.2 龃龉难入和兼容并蓄的外来文化差异 |
6.3 经济发展因素 |
6.3.1 重农抑商和重商轻农的经济观念差异 |
6.3.2 墨守成规和日新月异的纺织经济差异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的保护传承 |
7.1 历久弥新的保护——本真性保护 |
7.1.1 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的馆藏保护现状 |
7.1.2 现代技术手段的保护 |
7.2 推陈出新的传承——创造性转化 |
7.2.1 面料功能性转化 |
7.2.2 男服创造性设计 |
7.3 革故鼎新的实践——创新性发展 |
7.3.1 局部借鉴法:男服形制的运用 |
7.3.2 直接运用法:男服色彩的运用 |
7.3.3 艺术再造法:男服面料的运用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录B: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结构尺寸参数 |
附录C:近代汉族传统男服色彩HSB参数 |
附录D: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纹样 |
(7)蒸汽波艺术在青年潮牌服饰设计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研究背景 |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蒸汽波艺术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潮牌服饰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3 蒸汽波艺术应用于服装设计的文献研究 |
1.4 创新点与难点 |
1.4.1 创新点 |
1.4.2 难点 |
1.5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二章 蒸汽波艺术与服装设计概述 |
2.1 蒸汽波艺术的发展概述 |
2.1.1 概念 |
2.1.2 起源与发展 |
2.2 蒸汽波艺术视觉风格特征 |
2.2.1 蒸汽波艺术的未来复古主义的特征与意义 |
2.2.2 蒸汽波艺术的低保真风格特征与意义 |
2.2.3 蒸汽波艺术的故障风格特征与意义 |
2.3 蒸汽波艺术风格应用与服装设计 |
2.3.1 蒸汽波艺术风格服装设计特征 |
2.3.2 蒸汽波艺术风格服装发展倾向 |
2.3.3 蒸汽波艺术风格服装生存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青年潮牌服饰及其设计趋势 |
3.1 潮牌服饰的概述 |
3.1.1 潮牌的概述 |
3.1.2 潮牌的兴起 |
3.1.3 潮牌服饰的特点 |
3.2 潮牌服饰消费群体分析 |
3.2.1 个性化消费 |
3.2.2 趋同化消费 |
3.2.3 认知消费 |
3.3 潮牌服饰设计的发展趋势 |
3.3.1 多用化 |
3.3.2 多元化 |
3.3.3 个性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蒸汽波艺术与青年潮牌服饰 |
4.1 蒸汽波艺术与青年潮牌服饰的联系 |
4.1.1 蒸汽波艺术与青年潮牌服饰精神契合 |
4.1.2 青年潮牌服饰的多元化发展诉求 |
4.2 青年潮牌服饰消费者调研分析 |
4.2.1 本个人基本信息分析 |
4.2.2 消费行为分析 |
4.2.3 审美偏好分析 |
4.2.4 消费者对潮牌服饰设计现状分析 |
4.3 蒸汽波艺术对青年潮牌服饰设计的影响 |
4.3.1 绚丽夺目的配色组合 |
4.3.2 未来复古主义的造型设计 |
4.3.3 新兴的服装面料 |
4.3.4 标新立异的装饰图案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蒸汽波艺术元素在青年潮牌服饰设计的应用 |
5.1 蒸汽波艺术在潮牌服饰的应用原则 |
5.1.1 艺术性与实用性 |
5.1.2 设计实现与生产制造 |
5.1.3 文化传播与营销方式 |
5.2 蒸汽波艺术在潮牌服饰的应用方法 |
5.2.1 混淆与拼贴 |
5.2.2 叠加与重复 |
5.2.3 扭曲与分层 |
5.2.4 分离与破坏 |
5.3 蒸汽波艺术在潮牌服饰的应用实践 |
5.3.1 “HELLO STRANGER”设计的灵感来源 |
5.3.2 设计定位 |
5.3.3 设计构思 |
5.3.4 设计效果图呈现 |
5.3.5 设计实物呈现 |
5.3.6 设计作品的主客体评价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复古风格设计典型素材一览表 |
附录二:lo-fi设计素材一览表 |
附录三:故障效果设计素材一览表 |
附录四:“蒸汽波”服装网络调研分析 |
附录五:“蒸汽波“潮牌服饰问卷调查表 |
作品集 |
(9)花型设计在横机针织服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课题创新点 |
第二章 针织花型的发展历史与研究概述 |
2.1 针织花型的发展历史 |
2.2 已有针织花型的分类及特点 |
2.2.1 平纹组织花型的设计研究 |
2.2.2 罗纹组织花型的设计研究 |
2.2.3 提花组织花型的设计研究 |
2.3 小结 |
第三章 针织花型设计的应用现状 |
3.1 针织花型设计的实地调查研究 |
3.2 米索尼和普林格2020年秋冬系列花型设计调查研究 |
3.3 小结 |
第四章 横机针织服装的花型设计研究 |
4.1 针织花型设计的定义 |
4.2 横机针织花型的个性化因素 |
4.2.1 纱线 |
4.2.2 色彩 |
4.2.3 肌理和装饰图案 |
4.3 横机针织花型的文化因素 |
4.3.1 传统文化 |
4.3.2 民俗文化 |
4.3.3 品牌文化 |
4.4 横机针织花型的功能性因素 |
4.4.1 保暖性 |
4.4.2 流行性 |
4.4.3 其他织物性能 |
4.5 花型设计的形式美法则 |
4.5.1 平衡 |
4.5.2 比例 |
4.5.3 旋律 |
4.5.4 强调 |
4.5.5 视错觉 |
4.6 小结 |
第五章 横机针织服装中的花型设计应用实践 |
5.1 主题确立 |
5.1.1 消费者调研 |
5.1.2 灵感来源 |
5.1.3 色彩来源 |
5.2 设计构思 |
5.3 效果图展示 |
5.4 制作过程 |
5.4.1 花型应用设计一 |
5.4.2 花型应用设计二 |
5.4.3 花型应用设计三 |
5.5 配饰设计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录1: 图目录 |
附录2: 表目录 |
附录3: 横机针织花型设计问卷调查 |
致谢 |
(10)传统汉剧服饰元素在女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及内容 |
1.研究意义 |
2.研究内容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田野考察法 |
3.实物归纳、整理法 |
二、传统汉剧服饰的整体观照 |
(一)时间的纵深维度 |
1.基于荆绣基础的延续 |
2.经济复苏的蓬勃发展 |
3.因势利导的创新演变 |
4.新兴媒体的的深度融合 |
(二)空间的广博维度 |
1.具象艺术特点 |
2.抽象设计特征 |
三、传统汉剧服饰设计元素解析 |
(一)基本元素 |
1.纹样与情感的同构 |
2.“五行”观念下的色彩渗透 |
(二)实用元素 |
1.规则秩序下的款式构造 |
2.因地制宜的材质惯制 |
3.“以线寓意”的汉绣工艺 |
(三)本章小结 |
四、传统汉剧服饰元素在女装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
(一)当代女装设计吸纳传统汉剧服饰元素的条件 |
1.层次性 |
2.共通性 |
3.历史性 |
4.心理驱使 |
(二)当代女装设计吸纳传统汉剧服饰元素的方式 |
1.程式化建构 |
2.多元化“整合” |
3.独立性“分解” |
4.去“繁”求“简” |
五、《荆楚意象》女装成衣设计 |
(一)创新方案及内容 |
1.创新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
2.服饰产品的设计定位 |
3.元素的选择说明 |
(二)传统汉剧服饰元素在女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
1.色彩的创新设计 |
2.纹样的创新设计 |
3.工艺的创新设计 |
4.款式的创新设计 |
5.面料的创新设计 |
(三)设计效果图及款式图 |
(四)设计说明 |
六、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四、服装结构设计中的人文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服装设计与书法艺术融合研究 ——基于艺术形式及精神内涵的视角[D]. 董雪慧. 海南大学, 2021
- [3]天门蓝印花布植物纹样在创意女装中的设计应用[D]. 连曼彤. 武汉纺织大学, 2021
- [4]天津民间工艺三绝的图形元素提取及其衍生应用设计[D]. 刘梦林.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5]古埃及古希腊服装风格分析及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 安桂叶,初晓玲,李艾真. 纺织报告, 2020(12)
- [6]近代中原与吴越地区汉族传统男服研究[D]. 贾蕾蕾. 江南大学, 2020(04)
- [7]蒸汽波艺术在青年潮牌服饰设计的应用研究[D]. 任思霖. 大连工业大学, 2020(08)
- [8]宁德霍童线狮元素在潮牌服饰中的应用研究 ——以“初.触”系列女装设计为例[D]. 王豪爽.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9]花型设计在横机针织服装中的应用[D]. 田月. 青岛大学, 2020(01)
- [10]传统汉剧服饰元素在女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李潇怡.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