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国统一问题问答(论文文献综述)
蒙锦贤[1](2021)在《非遗传承人访谈方法论反思》文中认为民俗学的"交流"概念旨在提倡人与人之间平等、互相尊重地互动、对话与沟通。虽然"交流"被广泛运用于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的讨论中,但尚缺乏对"交流何以可能"的思考,而且关系视域下的交流理论忽视了交流的基本结构,因此,如何深化代表性传承人研究的交流方法论研究,成为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德国结构现象学家海因里希·罗姆巴赫别开生面地剖析了交流的多重维度与层次,并提出超越交互模式的内在交流理论,对民俗学反思和构建代表性传承人研究的交流理论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有利于推动交流的方法论向具体化、精细化、体系化和理论化的方向发展。
赵永平[2](2022)在《案件事实语言建构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以“语言”为统领和切入点,以“事实建构”为主线,采用跨学科的“综观”视角,理论论述和实体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思路,综合使用文献法、理论阐释、个案分析、话语分析、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从法学、语言学、叙事学、修辞学等跨学科视角系统研究案件事实的建构,分析案件事实建构的本质、过程、特点、影响因素、有效性等。案件事实的语言建构观。案件事实主要不是“证明”或“发现”的“客观真实”,而是不同法律主体在特定语境下,根据既定规则,通过协商与沟通共同建构的结果。语言是建构案件事实的根本手段,叙事与修辞是案件事实存在的基本方式。案件事实的语言建构过程。案件事实的语言建构有三个阶段:基于证据将客观事实陈述为证据事实,基于法律规范将证据事实重述为法律事实,基于规范事实和个案裁判需求将法律事实重构为裁判事实。每个阶段的案件事实都是各诉讼主体以语言为媒介对客观事件进行诠释与解读的产物,其本质都是主体间性的语言建构。案件事实的叙事建构。叙事或讲故事是事实建构的基本方式,故事模型是事实建构的基本图式。案件事实的形成是各诉讼主体围绕事件展开的语言建构过程,是基于客观事实对证据进行叙事建构的结果,其间经历了从证据演化为事件、再由事件演变为事实。叙事者通过叙事策略和修辞技巧将碎片化的证据信息整合成为完整而融贯的故事范型,挑选、解释、附加等叙事策略贯穿于这一语言建构活动之中。案件事实的修辞建构。案件事实的形成过程是各诉讼主体借助语言对客观事件进行修辞建构的过程,修辞在此过程中既在微观层面起到装饰与强化语言表达效果的工具性作用,而更重要的是在宏观层面起到了建构案件事实本身的本体性作用。宏观本体层面的建构主要包括故事情节建构、人物形象建构和情境建构,微观工具层面的建构包括策略性问话、重述、元话语评论、预设、诱导性问话等控制策略,以及反重述、反预设、反诱导等反控制策略。案件事实语言建构的影响因素。案件事实的建构是不同诉讼主体借助语言手段进行理性沟通以达成共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案件事实的形成受到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观因素主要指事实建构者的诸多个体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指法律和社会因素。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这种借助语言手段建构的案件事实是一种裁剪和过滤了的事实,是加工和处理后的事实,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与客观事实的出入。案件事实语言建构的有效性。案件事实语言建构的有效性评价标准包括真实性、合法性(法律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可接受性)三个维度,其中真实性对应客观世界的真理性要求,合法性对应规范世界(法律规范)的正当性要求,合理性对应社会世界(逻辑经验)的可接受性要求。案件事实建构的有效性特征包括证据的覆盖性、情节的完整性、叙事的连贯性、叙事的逻辑性、故事版本的唯一性、故事的合法性。通过系统分析,本论文旨在论证和诠释案件事实并不主要是“证明”或“发现”的,而是不同法律关系主体通过主体间性的协商与沟通逐渐建构的,语言是案件事实建构的基本手段,叙事与修辞是其建构的基本方式。以这种方式建构的案件事实,其有效性除了“真实”之外,同样重要的是“合法”“合理”“可接受”。
姚云帆[3](2021)在《从起源逻辑到起源—历史:本雅明《认识—批判序言》对柯亨“起源”概念的批评》文中研究说明本雅明的《认识—批判序言》中,对"起源"的论述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些论述不仅决定了本雅明早期文论思想的核心关切,并对其历史哲学有着重要影响。在国内外相关研究,尤其是国内研究中,对"起源"概念的思想史起源的研究较为稀少。德国犹太哲学家柯亨在《纯粹认识逻辑》中将"起源"看作重要的范畴加以论述。柯亨认为,"起源"范畴发端于纯粹思维的起源判断,以"一"这一先验的数量规定性为中介,起源判断沟通处于"前存在"状态的"存在(Sein)"和可被思维和度量的最基础存在者"现在(Seinde)",从而规定了让一切存在者可被思维所把握的基础范畴,进而将"前存在(Vor-Sein)""一"和"现在"的关系转化为可被数学—逻辑方法所把握的不定存在、作为数量一的限定存在和连续性之间的关系。本雅明认为,柯亨试图通过数学—逻辑方法来认识和理解存在的方法忽略了存在和其表征形式之间的差异与否定关系。他指出,只有区分设置和起源的关系,并将起源概念理解为不断运动的起源—历史,才能真正把握起源概念的实质。但是,本雅明保留了柯亨将"起源"看作"一"的判断在认识论领域的意义,并依托此将存在的单一性和认识形式统一性之间张力结构呈现出来,构造了一种基于"一"的差异存在论。
柳燕,李舒萌,李碧霞,李坚玮,蔡拓,刘耀琳,张铄[4](2021)在《追溯诗哲对话》文中认为"诗与哲之争"滥觞于古希腊而持续至今,是人文研究领域的不朽命题。本辑书评所选书目聚焦于历代西方学者对诗哲关系的阐述,研究视域上溯至哲学方兴未艾、人类理性之光初现的前苏格拉底时期,下至人类被信息化、智能化裹挟而有逐渐退场之患的"后人类时代"。研究者以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从哲学、诗学、历史以及自然科学的角度审视神话、戏剧与经典哲学文本通过语言媒介产生的交互作用,及其对人类灵魂培育、生存状态的深刻影响,追溯、反思诗哲对话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李金洋,杨能,陈奥林,陈文斌[5](2021)在《基于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因子选股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投资者关系管理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市公司运用信息披露和与投资者沟通交流等方式来实现公司价值和投资者利益最大化,高水平的投资者关系管理能对公司价值产生正向影响。本文通过构建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评价体系,从信息披露管理水平、线下调研管理水平、线上问答管理水平和董事会秘书个人特征四个方面选取9个具有可获取、可量化、满足线性逻辑特征的预测变量并合成综合因子,指出投资者关系管理综合因子具有较强的择股能力,能够带来较显着的超额收益,且在小市值股票、科技创新行业股票和非国有企业股票中表现更佳。同时,本文基于综合因子构建创业板优选策略和中证1000指数增强策略,并编制投资者关系管理绩优公司指数。
陈子睿,王鑫,王林,徐大为,贾勇哲[6](2021)在《开放领域知识图谱问答研究综述》文中认为知识图谱问答是通过处理用户提出的自然语言问题,基于知识图谱的某种形式,从中获取相关答案的过程。由于知识规模、计算能力及自然语言处理能力的制约,早期知识库问答系统被应用于限定领域。近年来,随着知识图谱的发展,以及开放领域问答数据集的陆续提出,知识图谱已用于开放领域问答研究与实践。以技术发展为主线,对开放领域知识图谱问答进行综述。首先,介绍五种基于规则模板的开放领域知识图谱问答方法:传统语义解析、传统信息检索、三元组匹配、话语模板和查询模板,这类方法主要依赖人工定义的规则模板完成问答工作。其次,描述五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这类方法采用神经网络模型完成问答过程的各类子任务,包括知识图谱嵌入、记忆网络、基于神经网络的语义解析、基于神经网络的查询图、基于神经网络的信息检索。接着,介绍开放领域知识图谱问答常用的4个通用领域知识图谱和11个开放领域问答数据集。随后,按照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3个经典问答数据集比较各问答系统的性能指标,对比不同方法间的性能差异并进行分析。最后,展望开放领域知识图谱问答的未来研究方向。
高亮[7](2020)在《两晋南北朝隋唐义疏研究》文中认为义疏是中国古典诠释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诠释体裁之一。一切中国古典诠释体裁所使用的诠释方法,所具备的诠释功能,所经历的诠释演变过程,均体现於义疏之中。可以説,义疏是中国古典诠释体裁之集大成者。研究、理解义疏文本,发掘藴藏於文本之中的观念、文化,剖析古代思想历时变化,即能理解以古典给释文本为核心的整个中国古典诠释史,进而从诠释向度重新反思学术史、思想史,观照人类思维向度及其趋势。本文旨在综理既有研究基础上,探讨义疏研究中的重难点问题,并经由义疏研究,尝试创建义疏学适用方法论,为後续研究提供范式支撑。基於新见从详,无则从略的原则,概述如下。绪论部分,厘清与义疏相关的学术概念,分析义疏含义,确定义疏研究范畴。在义疏研究领域,首次明确区分义疏、义疏研究、义疏学、义疏之学、义疏学研究、义疏之学研究六种概念,纠正了以往学界混称义疏、义疏学的问题,为义疏学在学术意义上,成为一个中国古典诠释学下的研究分支,确定了研究范畴。本章首次全面梳理义疏研究史,为学科分支意义上的义疏学,奠定了学史基础。第一章,首先,明确义疏的概念与范畴,解决了义疏研究长期存在的义疏含义及判断标准问题,从而与其他“疏”体有效区分,完成了义疏研究的概念准备。其次,归纳义疏具有的七种基本文本体式,分析其诠释意义与学史价值。第二章,基於既有研究,进一步探讨义疏起源问题。义疏最早出现年代,可能不晚於四世纪中後期,确定不晚於五世纪前期。佛疏出现最早,在五世纪前期以前;其次为道疏,在五世纪前期;最後为儒疏,在五世纪中後期。促成义疏起源的因素有三类。第一,物质载体,即基於纸写本便利性的因素。第二,思想渊源。主要源於魏晋时期流行的玄学与清谈辩论。第三,体裁渊源。对义疏起源有显着影响的诠释体裁有二。其一为集解体。其二为问答体。与义疏起源有关的问答体有二。一为魏晋时期以“问答”为主要内容的议论体裁。二为印度传统的“释论”(奢萨咀罗、优婆提舍)中的问答体裁。另外,两晋时期出现的“合本子注”,在题名与行文方式上,对有些义疏,如《丧服小记子本疏义》,有一定影响。因而也可视为义疏起源的一个相关因素。第三章讨论义疏的诠释层级,并在全面总结注、疏诠释关系既有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检视“疏不破注”问题。首先,分析义疏诠释层级。义疏诠释层级十分多样。过去作为学界常识的兼解经、注即为义疏,是片面的刻板印象。义疏兼解经、注,只适合儒疏、律疏,不包括佛疏、道疏。其次,重新反思疏不破注问题。“疏不破注”原为“疏不可破注”之义,是一种诠释原则,而非“疏不会破注”,即一种诠释现象。前者正式确立於初唐《五经正义》,後者为清代以来学者的误解。作为一种诠释原则,“疏不破注”的形成,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南北朝隋代。此时尚无明确、统一“不破注”的原则。时人虽有守注之意愿,乃至设立遵注之体例,但在实际诠释中,仍以实事求是之理念,时或破注。初唐《五经正义》以前,义疏在处理注、疏关系的问题上,实则无“破”与“不破”的明确概念,更无具体原则。破注与否,皆取决於编撰者个人学术意志。不过,总体上看,义疏仍以不破注为多,破注并非主流。第二阶段:唐代至宋初。以《五经正义》为代表的初唐儒疏,明确提出“疏不可破注”的原则。在实际诠释中,虽因沿承旧疏或参与修疏者学术习惯等,仍不免有破注现象,但从总体上看,此种现象已大为减少,不破注乃至明显守注、护注的现象更常见。从初唐儒疏破注情况看,破注分为破注文与破注义两种形式。破注文相当於校勘注文,非但不是破注,反为注之功臣。破注义即反驳注释之义理另立新义,此为真正的破注。不破注有两种情况,即守注与参注。若只怀疑注义而非反驳,另立新説,在初唐疏家看来,均非破注。疏不破注的理据渊源,在於义疏对注解经传时所述义理、情理是否认可。若是其义,则疏不破注;若非其理,则疏破注。对“理”的追求,体现了义疏的诠释活力与独立的诠释品格。将义疏完全视为经典文本的附庸,不利於正确认识义疏学术意义。将求“理”,替代为从“注”,即完全不破注,至唐玄宗御注、御疏才实现。然而这种从“注”而非求“理”的诠释标准,受到一些中唐学者的反拨。碍於御注、御疏的权威压力,他们只能在义疏之外,另辟蹊径,最终发展为北宋新《春秋》学与理学,即义理思辨性经学,代替了南北朝以来,以义疏为重要学术载体的考证诠释性经学。可见,义疏之衰,即源於割断自身求“理”之传统。第四章,探究注、疏合会问题。在文本组织类型上,义疏可分为单疏本与合会本合会本系由单疏本与经:注本结合融会而成然而单疏本与合会本之关系,未必是前者单向融入後者,二者之关系,比学界以往认为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更复杂,只能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义疏从单行到合会,不只是文本外在形式的较大变动,还改变了读者的閲读方式与习惯,影响其閲读体验,进而改变读者对义疏诠释地位与功能的认知。义疏文本组织类型的改变,如“蝴蝶效应”,通过层层传导,最终造成义疏学术层次的变动。而层次的变动,产生反作用力,促使组织类型的改变更加固化。在此意义上,注、疏单行与合会,不仅仅是文本形式结构的排列组合问题,更是一种探索学术史的新维度。儒典注、疏合会时代,不始於宋,宋代只是注、疏合刻之始。早在宋代以前,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合会本存在。从义疏文本发展角度看,南宋以前义疏,虽以单疏本为主,但合会本亦不容忽视,从而纠正了以往根据刻本经验谈注、疏合会,忽视八行本、十行本之前注、疏合会本的问题。儒典注、疏合会有五种模式。第一,分散模式甲类,指义疏分别列於经、注之下,分别疏解经、注的合会模式。第二,分散模式乙类,指义疏分别列於一节经文或传文之後,其间无注,亦不释注文合会模式。第三,聚集模式指义疏列於一个较完整经、注文本单位(句、节、章等)之後,集中诠释此单位之经、注的合会模式第四集散模式指在某一合会本中,兼有分散甲类与聚集两种模式者。第五,分栏模式指经、注与义疏分栏列出的合会模式。合会的历史动因有二。第一,便於閲读、参考、记诵。第二,便於查询经、注、疏具体内容。合会的学术史影响有三。第一,加剧文本结构的碎片化,造成义疏实际学术地位下降。第二,加重异文问题。第三,促进注的经典化。第四,凸显义疏繁琐之弊,间接引起经典研究范式转变,在学理上宣告了汉唐之间,以经典诠释为主要成果的经学研究范式的终结。在有合会本的情况下,隋唐宋初新修儒疏,仍采用单疏本,其原因有四。第一,佛疏影响。第二,讲读习惯。第三,写钞本流传之局限。第四,古人观念上的经、注与义疏的诠释地位、诠释风格差异。合会本与单疏本长期并存之原因有二。第一,官学精英对提升士子经学素养的要求。第二,文本复制方式限制与应试需求之间的互动。第五章,探究义疏科段问题。首先,分析科段含义,与章句相区分。其次分析科段特徵。科段必须同时满足三大特徵,缺一即非科段,亦即三大特徵为判定科段之充要条件。其次,考察科段演变历程。中土佛典科段可能始於四世纪中後期的释道安,最迟不晚於五世纪前期。印度佛典科段当以世亲等为最早,约在四至五世纪之际。中土佛典科段被纳入佛疏,就现存可考文本来看,当以南朝宋道生《法华经疏》为最早。科段被义疏吸收之後,经历了先由简入繁,而後分化演变的过程,分为四大阶段。第一,渐兴阶段,即五世纪前期至六世纪初。第二,兴盛阶段,即六世纪初至七世纪中期。第三,分立阶段,即七世纪中期至十二世纪初。第四,衰变阶段,即十二世纪以後。最後,选取南北朝隋唐佛、道、儒三疏,整理科文,分析各自逻辑结构与诠释特点。在此意义上,科段成为中古以来,儒、佛、道“兴替治忽”的新綫索。科段的学术史价值,即在此矣。
张佳[8](2020)在《近代体育期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体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而产生,与人的身体、精神等内容紧密相关,是不可忽视的基本内容之一。期刊作为体育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以不同的出版方式和内容向大众传达着最新的信息,对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积极的舆论宣传作用。体育期刊不仅记录着近代体育发展的过程,还是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体育运动只有通过媒介进行宣传报道,才会有生命力,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才会为人类所共享。体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进身体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本文以近代体育期刊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近代体育期刊进行分类,以时空分布、创刊单位和主创人员为指标进行研究;其次探讨近代体育期刊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近代体育期刊的内容在传播体育理论知识、讨论体育研究方法、宣传体育运动卫生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从民族和国家方面看,近代社会中军事体育、民族体育的发展都在体育期刊中有不同方面的讨论和报道;再次以广告为另一个着眼点,对近代体育期刊上刊载的广告内容进行剖析,解读广告对于刊物及社会的影响,展现近代体育期刊在近代历史中的立体感。从体育期刊的内容来看,近代体育期刊的发展呈现出刊载内容庞杂、政治色彩浓厚、发行时间短暂、编辑身份双重性等特征,从这些特征可以看出近代体育期刊在服务社会体育实践、再现地方体育概况、培养高尚运动精神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近代社会是中国历史进程中最为动荡、变化最快的一个阶段,体育思想文化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只有将体育运动置于社会和媒介交织的背景下去重新审视,才能从体育期刊中找到近代体育发展的轨迹,有助于人们对近代体育发展的历史状态、对时人的体育认识、对近代体育发展的社会环境有一定的了解,还可以丰富史学界关于近代体育研究的资料,增强人们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唐超[9](2020)在《从个人实验到国家主导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世纪是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学校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普及的发展历程,实现了从个人实验到政府主导的转变,奠定了现代英国幼儿教育的基础。19世纪也是英国社会剧变的时期。经过工业革命,英国从一个偏于一隅的岛国成为日不落帝国,初步实现工业化。同时,大量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英国最早实现了城市化,伴随而来的是持续的教派冲突和阶级斗争。经济的腾飞与复杂的利益关系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着社会的改革进程。幼儿学校的迅猛发展与社会剧变在历史时空上的重叠,赋予了本研究独特的意义。研究这一时期幼儿学校的发展历程,可以深化我们对英国幼儿教育史的认识,理清教育发展与社会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为对象,在宏观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借助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理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等,对相关史料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为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一段教育史,本研究在纵向维度以幼儿学校的办学主体为切入点,将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新拉纳克幼儿学校的实验(1800-1823);民间幼儿学校运动的兴起(1824-1838);民办公助下幼儿学校的推进(1839-1869)及政府主导下幼儿学校的普及(1870-1900)。在横向维度主要考察了不同阶段幼儿学校的教学实践及其发展特点。通过分析发现:幼儿学校从个人实验走向政府主导,是英国为解决学校数量不足问题的必然之路。这条道路符合英国人的文化传统和英国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一条自下而上、荆棘丛生、充满斗争的道路,带有明显的中产阶级特性。中上层社会对幼儿学校的需求、经济的发展和法律的保障是推动幼儿学校普及的主要原因。在幼儿学校体系方面,英国幼儿学校呈现出一种“进化”而非“进步”模式。怀尔德斯平的体系很好地应对了各种挑战,最终发展成为国家幼儿学校体系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幼儿教育观的转变和幼儿学校事业的发展相互影响,致使幼儿学校的性质实现了从民间慈善到国家福利的转变,教育场所经历了从家庭、教会到社会的转移,教育的内容也逐渐世俗化。论文共7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明研究的缘起,明晰研究意义,厘清研究对象的内涵,以及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明确研究的核心问题和内容,确定研究思路,选择适合本研究的方法。第一章追溯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历史渊源,重点阐述济贫院、育婴堂、主日学校等慈善机构中的贫困幼儿教育。通过对这些机构创办宗旨、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内容等方面的分析发现:这些慈善机构主要致力于保育而非教育;由于缺乏成熟的模式和专业的教师,教学质量也比较低下。第二章考察欧文在新拉纳克的幼儿学校实验。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从欧文所生活的环境出发,描述当时英国的社会背景;二是阐述新拉纳克幼儿学校实验的创办宗旨、理论基础、教学与管理;三是分析新拉纳克幼儿学校实验的影响。第三章探讨英国民间幼儿学校运动的兴起。幼儿学校运动期间,民间成立了一些幼儿学校组织,它们推动了幼儿学校在英国的传播,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怀尔德斯平作为幼儿学校运动的主要推动者,完整地阐述了幼儿学校的理念,创造性地改进了幼儿学校的环境,并在全国建立了幼儿学校网络,奠定了英国幼儿学校体系的基础。第四章研究民办公助下英国幼儿学校的推进。本章从国家资助幼儿学校的方式出发,把幼儿学校发展分为“申请资助”和“结果支付”两部分,分析了不同资助制度的产生、内容及其对幼儿学校的影响。在“申请资助”制度下,幼儿学校的补助金逐年上升,国教派开始主导幼儿学校,幼儿学校的数量得到提升,教学条件获得改善,幼儿学校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地位得到提升。在“结果支付”下,幼儿学校的补助金急剧缩减,入学率逐渐提升,教学内容向读、写、算倾斜。第五章论述一系列教育法案影响下英国幼儿学校的发展。本章选取1870年、1876年、1891年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法案,论述了英国政府是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推动幼儿学校的普及;同时探讨了在幼儿学校普及的过程中学校规模及其内部体系的变化。第六章对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历程进行反思。分析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动因、特征与影响。结语部分对绪论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了解答。
齐世文[10](2020)在《论菲利普·梅兰希顿的神学思想及其对宗教改革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菲利普·梅兰希顿(1497-1560)出生于德意志,是宗教改革时期着名的改革者、神学家和人文主义者。在1518年,他凭借自己的人文主义和语言能力参与到宗教改革之中,和马丁·路德等人一起成为路德宗的开创者,并在路德神学思想的启发下发展了自己的神学思想,在宗教改革之中有很大影响。梅兰希顿的神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具有独特的风格。一方面,他从马丁·路德那里学到了新的神学观点;另一方面,他以人文主义为基础进行解读并建立了属于他自己的神学思想,他和路德彼此互相影响,共同发展。梅兰希顿的新教神学以人文主义为方法论,教义上也带有明显的人文主义特征。梅兰希顿对宗教改革有重要影响。他撰写了宗教改革之中第一部成系统的新教神学着作《神学要义》,起草了《奥格斯堡信纲》等一系列重要教义文件,他还长期担任路德宗对外联系人和代表的职务,作为路德宗的代表出席了宗教改革中许多重要会议。在路德死后,梅兰希顿成为路德宗的领导人,他在神学教义上不同于路德的观点受到路德宗内部许多人的反对,最终导致路德宗内部的论战和分裂。梅兰希顿死后,他的神学思想被路德宗从教义中删除。在路德宗之外,梅兰希顿与欧洲各地的改革者都有联系。他影响了约翰·加尔文的神学思想,还对英国宗教改革产生了较大影响,尤其是对伊丽莎白一世和她早期的宗教政策。菲利普·梅兰希顿在宗教改革中始终试图建立一个新教徒共同的神学立场并追求基督徒的和谐,这是他最大的成就,也是他最终失败的原因。
二、德国统一问题问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德国统一问题问答(论文提纲范文)
(1)非遗传承人访谈方法论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倒退”的方法论:“交流”概念的引入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研究 |
二、“外在的交流”:代表性传承人访谈维度与层次的多重性 |
三、“内在的交流”:超越交互模式的代表性传承人访谈路径 |
(2)案件事实语言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 |
三、研究内容与框架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相关文献综述 |
六、重要术语界定 |
第一章 案件事实的语言建构观 |
一、案件事实形成的“真实”进路 |
(一)客观真实说 |
(二)法律真实说 |
(三)“真实”进路的反思 |
二、案件事实形成的建构观 |
(一)交往理性与事实的共识论 |
(二)案件事实的建构观 |
三、案件事实的语言建构本性 |
(一)语言哲学及其对法学的影响 |
(二)语言在案件事实建构中的本体性作用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案件事实的语言建构过程 |
一、证据事实的语言建构 |
(一)从客观事实到证据事实 |
(二)证据事实建构的本质及特点 |
(三)基于实际案例的证据事实建构分析 |
二、法律事实的语言建构 |
(一)从证据事实到法律事实 |
(二)法律事实建构的本质及特点 |
(三)基于实际案例的法律事实建构分析 |
三、裁判事实的语言建构 |
(一)从法律事实到裁判事实 |
(二)裁判事实建构的本质及特点 |
(三)基于实际案例的裁判事实建构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案件事实的叙事建构 |
一、案件事实叙事建构的理论基础 |
(一)故事模型 |
(二)历史叙事学 |
二、案件事实的叙事建构过程 |
(一)起诉阶段的叙事建构 |
(二)庭审过程的叙事建构 |
(三)判决书的叙事建构 |
三、案件事实的叙事演化 |
(一)历史叙事学与案件事实的叙事建构 |
(二)案件事实的叙事演变 |
四、案件事实建构的叙事冲突与叙事策略 |
(一)叙事冲突 |
(二)叙事策略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案件事实的修辞建构 |
一、法律修辞及其对司法实践的积极意义 |
(一)修辞的含义及其演变 |
(二)法律修辞及其发展历程 |
(三)法律修辞对司法实践的积极意义 |
二、案件事实的修辞建构进路 |
(一)案件事实的修辞建构本性 |
(二)案件事实的修辞建构方式 |
三、案件事实修辞建构的语言策略 |
(一)语言策略对案件事实建构的影响 |
(二)案件事实建构中的语言策略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案件事实语言建构的影响因素 |
一、事实调查者因素 |
(一)机构性权力 |
(二)语言转换 |
二、事实陈述者因素 |
(一)自然特征 |
(二)案件情况 |
三、法律因素 |
(一)法律规范 |
(二)诉讼程序与证据规则 |
四、社会因素 |
(一)司法实践中的法律修辞与非法律修辞 |
(二)案件事实形成中的非法律修辞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案件事实语言建构的有效性 |
一、案件事实语言建构的有效性评价标准 |
(一)案件事实语言建构的有效性评价理据 |
(二)案件事实语言建构的有效性评价维度 |
二、案件事实语言建构的有效性特征 |
(一)证据的覆盖性 |
(二)情节的完整性 |
(三)叙事的连贯性 |
(四)叙事的逻辑性 |
(五)故事的唯一性 |
(六)故事的合法性 |
三、案件事实有效建构的语言特征 |
(一)表达内容的规范性 |
(二)表达手段的艺术性 |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启示 |
一、主要结论 |
二、对司法实践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从起源逻辑到起源—历史:本雅明《认识—批判序言》对柯亨“起源”概念的批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起源”概念的起源:柯亨对本雅明影响简述 |
二、柯亨的“起源逻辑”和“起源判断” |
三、“起源—历史”:本雅明对柯亨“起源”概念的批评 |
四、“一”的差异存在论 |
(4)追溯诗哲对话(论文提纲范文)
凯瑟琳·摩根:《从前苏格拉底到柏拉图时代的神话与哲学》(Myth and Philosophy from the Presocratics to Plato,Kathryn Morgan,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2000) |
G.R.F.费拉里:《且听蝉吟:柏拉图〈斐德若〉研究》(Listening to the Cicadas:A Study of Plato's Phaedrus,G.R.F.Ferrari,Cambridge:University of CambridgePress,1987) |
冉·帕托卡:《柏拉图与欧洲》(Plato and Europe,Jan Patocka,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
安格斯·尼科尔斯:《神话与人文科学:汉斯·布鲁门伯格的神话理论》(Myth and the Human Sciences:Hans Blumenberg'sTheory of Myth,Angus Nicholls,New York:Routledge Press,2015) |
安德戴耶·沃敏斯基:《阐释中的阅读:荷尔德林、黑格尔、海德格尔》(Readings in Interpretation:H?lderlin,Hegel,Heidegger,Andrzej Warminski,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7) |
戴维·法雷尔·克雷尔:《悲剧的绝对性:德国唯心主义与神的衰颓》(The Tragic Absolute:German Idealism and the Languishing of God,David Farrell Krell,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5) |
凯瑟琳·海尔斯:《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文学、信息科学和控制论中的虚拟身体》(How We Became Posthuman:Virtual Bodies inCybernetics,Literature,and Informatics,N.KatherineHayle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9) |
(5)基于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因子选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一)国内外投资者关系管理发展历史 |
(二)投资者关系管理研究回顾 |
(三)投资者关系管理与因子化投资 |
二、投资者关系管理评价体系的构建及检验 |
(一)信息披露管理水平 |
(二)线下调研管理水平 |
(三)线上问答管理水平 |
(四)董事会秘书个人特征 |
1. 董事会秘书人口特征 |
2. 董事会秘书公司治理特征 |
3. 董事会秘书外部评价 |
(五)预测变量相关性 |
三、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评价综合因子合成及策略构建 |
(一)综合因子的合成及检验 |
1. 分组检验 |
2. 预测能力检验 |
3. 盈利能力检验 |
4. 分域检验 |
(二)基于综合因子的选股策略构建 |
1. 创业板优选策略 |
四、结论 |
(6)开放领域知识图谱问答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预备知识 |
2 基于规则模板的方法 |
2.1 传统语义解析 |
2.1.1 直接映射 |
2.1.2 复述 |
2.2 传统信息检索 |
2.3 三元组匹配 |
2.3.1 问题拆分+翻译+三元组排序流水线 |
2.3.2 问题复述+翻译+三元组排序流水线 |
2.4 话语模板 |
2.4.1 语义结构模板 |
2.4.2 查询图 |
2.5 查询模板 |
2.5.1 模板匹配流水线+候选排序 |
2.5.2 模板匹配流水线+候选排序+外部知识 |
3 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 |
3.1 知识图谱嵌入 |
3.2 记忆网络 |
3.3 基于神经网络的语义解析 |
3.3.1 神经网络+知识图谱嵌入 |
3.3.2 神经网络+候选排序 |
3.3.3 神经网络+复述+候选排序 |
3.3.4 程序归纳 |
3.3.5 神经网络模块组合 |
3.4 基于神经网络的查询图 |
3.4.1 神经网络+答案特征 |
3.4.2 神经网络+问题特征+图特征 |
3.4.3 剪枝+集束搜索 |
3.5 基于神经网络的信息检索 |
3.5.1 神经网络+候选排序 |
3.5.2 神经网络+关系匹配 |
3.5.3 神经网络+候选排序+外部信息 |
4 知识图谱问答相关资源 |
4.1 通用领域知识图谱 |
4.2 开放领域问答数据集 |
5 知识图谱问答方法评测 |
5.1 评测指标 |
5.1.1 准确率 |
5.1.2 精度 |
5.1.3 召回率 |
5.1.4 F1 |
5.1.5 mAP |
5.1.6 MRR |
5.2 指标分析 |
5.2.1 SimpleQuestions |
5.2.2 WebQuestions |
5.2.3 ComplexQuestions |
6 未来研究方向 |
6.1 解决知识图谱不完整问题 |
6.2 结合知识图谱推理 |
6.3 精确提取语义信息 |
6.4 利用预训练模型 |
6.5 有效处理复杂问题 |
7 总结 |
(7)两晋南北朝隋唐义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解题 |
一 义疏研究与义疏学研究概念辨析 |
二 儒、释、道、律义疏之名义 |
第二节 研究回顾 |
一 清中期以前:自在阶段 |
二 清中期至清末:自觉阶段 |
三 民国时期:差异阶段 |
四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至今:分化与繁荣阶段 |
第三节 选题意义、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一 选题意义 |
二 研究思路 |
三 创新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 写本学方法 |
二 诠释学方法 |
第一章 义疏含义、文本组织类型及体例 |
第一节 义疏含义探析 |
一 基於文字学的“义”与“疏”含义解析 |
二 义疏的历史语义分析 |
三 其他以“疏”为名的非义疏体裁 |
四 义疏含义小结 |
第二节 义疏的文本组织类型 |
一 单疏本 |
二 合会本 |
三 两种类型之关系 |
第三节 义疏文本体式 |
一 出文 |
二 科段 |
三 诠释结构 |
四 问答 |
五 诠释表徵 |
六 总序 |
七 小序 |
小结 |
第二章 义疏起源研究 |
第一节 义疏起源研究新思路 |
一 义疏起源研究前提条件 |
二 基於早期义疏文本分析的义疏起源考索 |
第二节 义疏起源相关因素 |
一 纸写本的普及 |
二 玄学与清误辩论 |
三 既有诠释体裁之启发 |
小结 |
第三章 义疏诠释层级与“疏不破注”新论 |
第一节 义疏的诠释层级 |
一 律疏 |
二 儒疏 |
三 佛疏 |
四 道疏 |
第二节“疏不破注”新论 |
一 学术史梳理 |
二 “疏不破注”的历史面相 |
三 “疏不破注”的理据渊源 |
小结 |
第四章 儒典注、疏合会研究 |
第一节 合会术语与合会时代 |
一 合会术语辨析 |
二 合会时代 |
第二节 儒典注、疏的合会方式 |
一 分散模式甲类 |
二 分散模式乙类 |
三 聚集模式 |
四 集散模式 |
五 分栏模式 |
第三节 合会的历史动因与合会的学术史影响 |
一 合会的历史动因 |
二 注、疏合会的学术史影响 |
三 合会本与单疏本的博弈 |
小结 |
第五章 义疏科段研究 |
第一节 科段之概念、特徵 |
一 科段之概念 |
二 科段之特徴 |
第二节 义疏科段之源流 |
一 义疏科段之绿起 |
二 义疏科段之兴盛 |
三 义疏科段之衰变 |
第三节 佛、道、儒三疏科段研究 |
一 佛疏科段 |
二 道、儒二疏科段 |
小结 |
结语 |
附录一 三种义疏科文 |
一 隋智顗《仁王护国般若经疏》科文 |
二 初唐成玄英《老子道德经义疏》科文 |
三 南朝梁皇侃《礼记·乐记》疏、《论语义疏》科文 |
附录二 义疏研究相关理论初探 |
一 场域论视域中的文本及其诠释 |
二 文本与社会互动关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後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近代体育期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关于体育期刊史的研究 |
(二)关于近代体育传播主体的研究 |
(三)关于近代体育期刊发展阶段的研究 |
(四)关于近代体育期刊的个案研究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近代体育期刊的创办 |
一、近代体育期刊的分布情况 |
(一)时间分布 |
(二)空间分布 |
二、近代体育期刊的主办单位 |
(一)体育行政机构 |
(二)体育学校 |
(三)民间体育组织 |
(四)专业出版机构与报社 |
(五)个人与民营商业公司 |
三、近代体育期刊的出版方式 |
(一)综合类体育刊物 |
(二)民族类体育刊物 |
(三)画报类体育刊物 |
(四)专业类体育刊物 |
(五)体育特刊与专号 |
小结 |
第二章 近代体育期刊的出版 |
一、近代体育期刊的编辑 |
(一)近代体育期刊的编者 |
(二)近代体育期刊的作者 |
二、近代体育期刊的栏目设置 |
(一)评论性栏目 |
(二)信息介绍栏目 |
(三)通讯报道栏目 |
(四)答疑解惑栏目 |
小结 |
第三章 近代体育期刊与体育文化传播 |
一、传播体育理论知识 |
(一)探讨体育的含义 |
(二)研究近代体育发展路径 |
(三)普及体育项目的练习方法 |
二、介绍各国体育发展状况 |
(一)体育发达国家的情况介绍 |
(二)相同经历国家的体育发展介绍 |
三、提高对女子体育的认识 |
(一)女子体育之重要性 |
(一)女子体育之特殊性 |
四、宣传体育运动卫生 |
(一)规范运动饮食 |
(二)增进运动生理学知识 |
(三)预防与治疗运动中的疾病 |
小结 |
第四章 近代体育期刊与国族振兴 |
一、展现“体育救国”思潮 |
(一)“体育救国”思潮下的社会舆论 |
(二)“军事体育化”思想 |
(三)滑翔运动的开展 |
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 |
(一)国术的重要性 |
(二)国术发展的基本内容 |
(三)国术发展的前途 |
三、普及社会体育活动 |
(一)社会体育理论之讨论 |
(二)强化儿童体育 |
(三)普及社会体育 |
小结 |
第五章 近代体育期刊中的广告业 |
一、体育产品广告 |
(一)体育知识广告 |
(二)体育器材用具广告 |
(三)体育学校招生广告 |
二、非体育产品广告 |
(一)生活用品广告 |
(二)保健医疗广告 |
(三)奢侈品广告 |
三、近代体育期刊中广告的特点及影响 |
(一)体育期刊中广告的特点 |
(二)体育期刊广告的影响 |
小结 |
第六章 近代体育期刊的特点与影响 |
一、近代体育期刊的发展特征 |
(一)内容庞杂 |
(二)政治色彩浓厚 |
(三)发行时间短暂 |
(四)编辑身份的多重性 |
二、近代体育期刊的社会影响 |
(一)促进了近代体育的发展 |
(二)推动了社会体育实践的深入 |
(三)强化了民众体育的开展 |
(四)养成了高尚的运动精神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从个人实验到国家主导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幼儿学校与幼儿园 |
(二)幼儿教育与学前教育 |
(三)英国与英格兰 |
四、文献综述 |
(一)关于19世纪英国幼儿教育研究 |
(二)关于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研究 |
(三)关于19世纪英国其他幼儿教育机构研究 |
(四)研究述评 |
五、研究问题与内容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内容 |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历史渊源 |
第一节 幼儿慈善机构发展的背景 |
一、中上层社会热衷于慈善事业 |
二、中上层社会对贫困问题的关注 |
三、中上层社会幼儿教育观的改变 |
第二节 济贫院中的幼儿教育 |
一、济贫院的生源 |
二、济贫院的管理 |
三、济贫院的教学 |
第三节 育婴堂中的幼儿教育 |
一、育婴堂的创办 |
二、育婴堂的生源 |
三、育婴堂的教学 |
四、育婴堂的经费 |
第四节 主日学校中的幼儿教育 |
一、主日学校的创办 |
二、主日学校的发展 |
三、主日学校的教学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新拉纳克幼儿学校的实验(1800-1823) |
第一节 新拉纳克幼儿学校创办的背景 |
一、工人阶级生活悲惨 |
二、童工现象十分严重 |
三、贫困幼儿入学率很低 |
第二节 新拉纳克幼儿学校的实验 |
一、幼儿学校的创办宗旨 |
二、幼儿学校的理论基础 |
三、幼儿学校的教学与管理 |
第三节 新拉纳克幼儿学校的影响 |
一、促进英国一批幼儿学校的诞生 |
二、推动其他国家幼儿学校的创办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民间幼儿学校运动的兴起(1824-1838) |
第一节 民间幼儿学校运动兴起的背景 |
一、贫困幼儿教育问题的凸显 |
二、政府对贫困幼儿教育的放任 |
三、国教派与非国教派冲突加剧 |
第二节 民间幼儿学校组织的成立 |
一、幼儿学校协会 |
二、格拉斯哥幼儿协会 |
三、本土及殖民地幼儿学校协会 |
第三节 怀尔德斯平对幼儿学校运动的贡献 |
一、创建幼儿学校体系 |
二、建立幼儿学校网络 |
三、改变社会幼儿教育观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民办公助下幼儿学校的推进(1839-1869) |
第一节 民办公助下幼儿学校推进的背景 |
一、英国社会结构的改变 |
二、英国资产阶级力量的崛起 |
三、福禄贝尔幼儿园在英国的传播 |
第二节 “申请资助”制度下的幼儿学校 |
一、“申请资助”制度的产生 |
二、政府对幼儿学校的督查 |
三、“申请资助”制度对幼儿学校的影响 |
第三节 “结果支付”制度下的幼儿学校 |
一、“结果支付”制度的产生 |
二、“结果支付”制度的内容 |
三、“结果支付”制度对幼儿学校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政府主导下幼儿学校的普及(1870-1900) |
第一节 政府主导下幼儿学校普及的背景 |
一、基础教育的落后 |
二、政府政策的支持 |
三、社会财富的激增 |
第二节 法律推动下幼儿学校教育的普及 |
一、普及入学的启动:1870年《福斯特法案》 |
二、强制入学的推动:1876年《桑登法案》 |
三、免费入学的实现:1891年《免费初等教育法》 |
第三节 幼儿学校普及过程中学校的改革 |
一、大力开办婴幼儿班 |
二、逐渐去“国教化” |
三、借鉴福禄贝尔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历史反思 |
第一节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动因 |
一、上层社会需要推动幼儿学校发展 |
二、经济发展为幼儿学校提供了条件 |
三、法律为政府主导幼儿学校提供保障 |
第二节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特征 |
一、幼儿学校的发展历程跌宕起伏 |
二、幼儿学校的发展模式自下而上 |
三、幼儿学校发展带有明显的阶级特性 |
四、幼儿学校发展延续怀尔德斯平体系 |
第三节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影响 |
一、促进了幼儿学校从慈善到福利的转变 |
二、推动了教育场所从家庭到社会的转移 |
三、实现了幼儿教育从宗教性走向世俗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参考文献 |
二、英文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10)论菲利普·梅兰希顿的神学思想及其对宗教改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学术史梳理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1、研究的主要内容 |
2、创新点 |
第一章、梅兰希顿神学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
第一节、时代因素:宗教改革的前夜 |
一、罗马天主教对德意志的压榨 |
二、德意志诸侯林立的政治局势 |
三、基督教历史中的改革行动 |
四、人文主义在北方的发展 |
第二节、梅兰希顿的个人因素 |
一、梅兰希顿的人文主义教育背景 |
二、梅兰希顿的性格 |
第二章、梅兰希顿神学思想的特点 |
第一节、基于辩证法和修辞学的神学方法论 |
一、对辩证法的重视 |
二、对修辞学的运用 |
第二节、将人文主义与神学思想相结合 |
一、梅兰希顿早年以人文主义为基础的神学思想 |
二、梅兰希顿晚年的“人文主义神学” |
第三章、梅兰希顿神学思想的影响 |
第一节、梅兰希顿对路德宗的影响 |
一、梅兰希顿对路德神学思想的影响 |
二、梅兰希顿对路德宗的影响 |
第二节、梅兰希顿对加尔文神学思想的影响:《基督教原理》 |
一、加尔文1536-1539年版《基督教原理》的发展 |
二、加尔文《基督教原理》中的梅兰希顿式特征 |
第三节、梅兰希顿对英国宗教改革的影响 |
一、对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影响 |
二、对伊丽莎白一世宗教改革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德国统一问题问答(论文参考文献)
- [1]非遗传承人访谈方法论反思[J]. 蒙锦贤. 非遗传承研究, 2021(04)
- [2]案件事实语言建构研究[D]. 赵永平. 中国政法大学, 2022
- [3]从起源逻辑到起源—历史:本雅明《认识—批判序言》对柯亨“起源”概念的批评[J]. 姚云帆. 人文杂志, 2021(10)
- [4]追溯诗哲对话[J]. 柳燕,李舒萌,李碧霞,李坚玮,蔡拓,刘耀琳,张铄. 跨文化研究, 2021(02)
- [5]基于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因子选股策略研究[J]. 李金洋,杨能,陈奥林,陈文斌. 金融经济, 2021
- [6]开放领域知识图谱问答研究综述[J]. 陈子睿,王鑫,王林,徐大为,贾勇哲.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2021(10)
- [7]两晋南北朝隋唐义疏研究[D]. 高亮. 山东大学, 2020(10)
- [8]近代体育期刊研究[D]. 张佳.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从个人实验到国家主导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的发展研究[D]. 唐超.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论菲利普·梅兰希顿的神学思想及其对宗教改革的影响[D]. 齐世文.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