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党的思想理论与政策

抗战时期党的思想理论与政策

一、抗日战争时期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与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唐沙沙[1](2020)在《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为了适应革命形势的变化发展,补充革命队伍,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团结教育青年知识分子的新政策,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在延安革命的大熔炉里,在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下,纷纷克服了价值观多元、理想信念动摇、实践经验不足等缺点,自觉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承担起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新中国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发展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深入挖掘和总结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成功经验,以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以及开展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理论借鉴和方向指引。本篇论文在搜集和阅读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首先结合延安时期特定的历史环境和青年知识分子的特点,深入分析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背景和理论依据。其次围绕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以及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成才要求,阐述了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及其展现出的目标明确、内容少而精、重视实用的显着特点。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延安时期党在开展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的求实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等基本原则,论述了党在实践中运用的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启发式教学与榜样示范相联系、个体自我教育与集体互助学习相联结等主要方法和学校教学载体、实践活动载体、文艺活动载体等有效载体。最后分析了延安时期党开展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中国革命胜利、革命根据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青年知识分子成长成才等方面的历史价值以及对当前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启示,以期能够为新时期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高校程改革及青年的全面发展提供可借鉴之处。

肖华平[2](2014)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从小到大并实现从局部执政向全国范围执政转换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革命力量由弱至强并实现局部胜利向全面胜利转换的重要时期。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推动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新世纪新阶段,客观审视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实践,全面总结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对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的政治、理论和实践意义。客观、全面地把握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条件,是研究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独特的历史条件:前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从领导核心、依靠力量、基本途径、价值目标等方面,为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时代主题,为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艰巨的历史使命,也为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马克思主义在陕甘宁地区的早期传播,为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准备了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成熟的稳定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是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政治保障;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关系的优化,也为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样具有明显的阶段性: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成为延安时期马克思大众化的先导,是初始时期;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是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体实践的全面展开时期;党的七大至新中国建立的时期,是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解放战争新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发展的时期。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每一个阶段,都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实践内容和实现方式,形成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起着不同的历史作用。研究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要历史地分析、客观地把握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力量形成、结构和特质,即要准确把握“谁来化”的问题。延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组织下,形成了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巨大合力。其中,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在延安时期上升为大众化意义上的主体,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决定性力量;来自于人民大众的先进分子,能够代表中华民族和人民大众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承担着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领导和组织作用,是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力量;知识分子在与工农兵相结合的实践中,转变为无产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的阐发者和宣传者,是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骨干力量。研究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要历史地分析、客观地把握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用什么样的理论和政策来统一、提高和武装广大人民群众,即要准确把握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化什么”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自创立以来至延安时期的全部理论成果,是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容。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理论支撑,是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内容;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内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正确的政策、策略和方针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内容。研究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要历史地分析、客观地把握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途径,即要准确把握“如何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途径是联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大众化的桥梁;延安时期异常丰富而有效的实现形式,是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形成辉煌成就的重要条件。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系统编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为延安时期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文本;中国共产党通过创建多层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平台,实现了对包括党员干部在内的不同层次的人民大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共产党通过架构全方位的马克思主义宣传体系,有效地宣传了马克思主义,解读了党的政策方针,教育、组织和发动了最为广大的人民群众。研究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中心任务,就是要总结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本文认为,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的历史经验有:通过批判和清算教条主义错误,确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通过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人民大众;着力于构建大众话语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形式的通俗化转变;大力构建多层次的教育渠道,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务实推动马克思主义融入实践,实现理论与大众的情感交流,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研究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旨归,就是要指出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启示。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功实践表明: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坚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就是要坚持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社会思潮;就是要坚持通过关注和改善民生来落实人民大众在马克思主义中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坚持推动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形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创新发展。

朱保东[3](2015)在《抗战时期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共产党人》为中心》文中认为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由弱到强,由小到大逐渐发展壮大的重要时期。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数量和党组织规模都得到快速扩大。但在迅速发展过程中,党的建设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在这期间,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党内刊物——《共产党人》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弱小的,区域性的政党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广大群众性,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无产阶级政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抗战救国”这一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逐渐摆脱共产国际的影响,探索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无产阶级政党。而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是这一时期党的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为此,党积极探索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文化理论水平的途径和方法,对知识分子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教育,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水平,达到了从思想上巩固党的目的。在抓好党的思想建设的同时,党在党内法规体系、干部队伍和党支部建设等方面也进行了探索,促进了党的组织建设中国化的深入发展。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党在宣传工作中国化方面也进行了探讨和实践。党的宣传工作质量和水平逐渐得到提高,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为鼓舞全国军民坚持长期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党把群众工作和改进党风,大生产运动紧密相结合,把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作为群众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为夺取抗战胜利奠定了扎实的群众基础。

张栗娟[4](2019)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与实践研究(1935-1945)》文中研究表明知识分子问题始终与党的事业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知识分子既是党的人才,也是国家的人才,既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对有关知识分子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不仅影响知识分子自身的前途命运,也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尤其在延安时期,随着“左”倾错误的逐步纠正,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与实践也恢复了正确的方向。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为指导,深刻总结以往党在知识分子理论与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结合严峻的社会矛盾,从革命实际出发,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有关知识分子的理论与实践,并根据时局变化不断进行调整。本文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系统地阐释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与实践:首先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知识分子思想着手深入分析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理论渊源,再从全民抗战的大环境出发,描绘出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社会背景。其次,根据党的重要文献,总结概括了延安时期党关于知识分子阶级属性、地位作用的认识,同时系统梳理延安时期党对知识分子政策内容,主要包括团结吸收政策、提拔使用政策和教育改造政策。再次,通过深入挖掘有关史料,在本章穿插部分案例,重点整理知识分子在边区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容,彰显知识分子在边区发展中的独特地位,进一步阐述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实践创新。在此基础上,本文客观分析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与实践产生的积极效应和存在的不足之处。虽然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党在知识分子问题方面仍存在一定“左”的倾向,但党在延安时期的知识分子理论与实践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汇聚了巨大的革命力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为之后各个历史时期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与实践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孙明增[5](2016)在《中国共产党的入党条件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的入党条件是党组织吸纳党员的标准和要求,是规范和约束党员行为的基本尺度。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和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它制定入党条件的目的,就是筛选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先进分子。严格按照入党条件将社会中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是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重要保障,是发展党员工作的基本遵循。入党条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90余年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根据自身地位和任务的变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严格入党条件,切实提高党员质量,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当前,学术界关于中共入党条件的研究,不能充分展现入党条件变迁的整个过程。所以,本文把中共入党条件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对入党条件变迁的基本脉络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因素、总结历史启示。本文总共分为九章。第一章主要论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入党条件的观点。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入党条件的观点,为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入党条件提供了思想内核。由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处的时代不同,关注的焦点不同,因而入党条件问题在他们视野中所占的地位和分量也不相同。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入党条件的基本内涵,并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处理入党条件问题的一般原则。列宁则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相关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布尔什维克政党建设、苏俄革命和政权建设的实践,提出了关于入党条件的一套理论和策略,这为日后的无产阶级政党处理该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入党条件的观点成为影响中国共产党制定、修改入党条件不可或缺的理论因素。第二章至第五章主要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入党条件的演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1921年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就对入党条件作了基本规定。1921年7月,一大党纲明确规定,愿忠诚于党者只要不跨党做官就可入党。1923年6月,三大党章取消了党员不能跨党和做官的限制,为非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加入党的组织,打开了大门。1927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党章,对入党资格增加了“服从党的决议,参加在党的一定组织中工作并缴纳党费”以及“党员年龄须在十八岁以上”的内容。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党员标准出现“唯成分论”倾向。八七会议把大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归咎为“党的指导机关的知识分子化”,因而确立了党员成分要工农化的政策。1929年11月,古田会议打破“唯成分论”倾向,提出着重从思想上建党。会议通过的决议案,提出入党的五条标准。1935年华北事变之后,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的任务随之发生改变,党的大门开始向社会各个阶层开放。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明确指出“能否为党所提出的主张而坚决奋斗,是党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在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吸收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先进分子,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并成为全国第一大党。第六章至第七章主要论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共入党条件的变迁。早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就已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开始严格入党条件。中国共产党在广大解放区实行土地革命,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开始将存在剥削行为的人清除出党,重点在工人阶级中发展党员。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发生根本变化,入党条件更加严格。1951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提出,申请入党的对象不能存在剥削行为,必须是成分好的。1956年9月,八大党章明确规定“剥削他人劳动”者不得入党。“文化大革命”时期,入党条件“唯成分论”倾向死灰复燃。九大党章把上中农和中农排除在申请入党的对象之外。十大党章沿袭九大的规定,仍然强调“唯成分论”。而且实际发展党员工作中,另立党员标准,搞“突击入党”,使一些投机分子和坏分子混入党内。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员队伍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第八章主要论述改革开放时期中共入党条件的变迁。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在入党条件上逐渐恢复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先进分子的入党资格。1982年9月,十二大党章恢复了知识分子的入党资格,提出了党员的基本要求,并在党员义务中补充了“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等的内容。2001年7月,江泽民在建党80周年大会上指出“应该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2002年11月,十六大党章在将“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纳入申请入党的对象。2012年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党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强调要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2013年6月,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发展党员工作,“党组织要严格把关,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确保政治合格”。截至2014年底,全国党员总数达到了8779.3万名。第九章是总结和启示。回顾中共入党条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可知,中共入党条件的演变过程是多重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有益于加强党的建设的规律性的启示。一方面,中共入党条件变迁的影响因素主要包含以下几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入党条件的观点、国际局势和中国国情的不断变化、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制定的政治路线。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几点启示:入党条件应该重视社会成分,但不能“唯成分论”;入党条件应该同时坚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标准;中国共产党应该不断吸纳新社会阶层先进分子,以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黄家周[6](2015)在《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文中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同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完成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体现和生命力所在。遵循恰当的路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精神文化生产理论、文化领导权思想、文化软实力思想是我们理解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地位,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则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我们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过程中应重视文化建设的视域,关注不同地区的“人文特点”,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加强对该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轫期。“五四”运动前后,广西籍进步知识分子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在本地区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红七军、红八军和根据地苏维埃政府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政策和措施,深受民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牢固掌握了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领导权,向各阶层广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鼓舞了广西民族群众的抗战斗志。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根据新的工作方针,发动群众开展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为配合解放军南下解放广西创造了必要的舆论氛围和群众条件。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拓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的文化艺术事业全面振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建立体现了中共灵活运用马列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又一次成功实践。“文革”十年却使广西文化艺术事业惨遭破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亦历经曲折。随着拨乱反正、思想解放运动的推进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广西文化建设事业重现新的曙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呈现新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全面推进期。广西通过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工程、建设千里文化长廊工程、推进知识共享工程等活动,实现了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双学”活动的开展、“四个广西”建设理念的提出、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广西精神”的凝练、“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生态乡村)”活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中国梦”理念和“四个全面”思想在广西的广泛宣传,彰显了新时期广西马克思大众化的新特征。我们通过对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程的系统考察和分析,概括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六条基本路径:一是积极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活动增强其引领群众的能力;二是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是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四是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参与马克思主义宣传的作用;五是发扬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六是在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推进本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创新。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过程中蕴含着以下特点:首先,围绕实现群众利益需求而确定目标任务;其次,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点;再次,采取了多层面的保障措施;最后,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代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选择和实现过程中依然有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尚存在某些路径不够顺畅、不够明晰、不够完备和适用性欠强等问题,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成效。新时期新形势下广西仍然需要继续探索、创新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第一,大力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围绕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充实民族教育的内容;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丰富民族教育的形式。第二,改善民族地区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第三,充分利用广西民族地区优秀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特别是要着力促进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提升民族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程度。第四,建立和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我们应遵循统筹兼顾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健全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才、经费和奖惩等方面的保障制度,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反馈和辅助等方面的实践机制。

崔延力[7](2019)在《延安时期中共领袖群体理论创新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做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党的历史证明,理论创新的关键在于党的领袖群体。众所周知,延安时期是中共领袖群体从幼稚不断走向成熟稳定的时期,也是党的理论创新取得重大成果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历史时期。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新时代,全面总结与概括延安时期中共领袖群体理论创新的宝贵经验,对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促进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多次改选和调整,从遵义会议到党的七大,最终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领袖群体。期间中共领袖群体逐渐从一个不够健全、不够成熟和不够稳定的群体,逐渐发展成为党的历史上最优秀、最杰出和最成熟的领袖群体之一,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实践主体。延安时期党的领袖群体具有显着的历史特点,他们不仅拥有丰富的革命经验、卓越的领导才能以及很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而且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有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这些历史特征彰显了他们已经具备了理论创新的基本能力。延安时期中共领袖群体开展理论创新面临着复杂的时代背景:第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全国性的大党,因此,党的使命与责任要求党的领袖群体必须开展理论创新,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第二,中共处于复杂的矛盾斗争当中,迫切需要党的领袖群体开展理论创新,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第三,中共面临着严重的理论挑战,既要揭露国民党“假三民主义”的威胁,也要清除党内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因此,党的领袖群体必须通过开展理论创新,应对党内外出现的理论挑战;第四,党内生动活泼的理论研究为党的领袖群体的理论创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理论氛围;第五,陕甘宁边区相对安定的和平环境为党的领袖群体开展理论创新创造了一个稳定的环境。延安时期中共领袖群体的理论创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方面,坚持古为中用,立足于民族自身,继承与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党的领袖群体理论创新的文化之根;另一方面,坚持世界眼光,立足于时代,在反复分析、比较和研究的基础上,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党的领袖群体理论创新的文化之魂。延安时期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共领袖群体通过四个方面举措开展理论创新:第一,以广泛深入的学习运动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第二,通过调查研究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第三,将中国革命的经验上升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第四,重视大批理论工作者的“智囊”作用。延安时期,党的领袖群体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历史文化,根据不断变化的革命实践,通过多种途径,最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新民主主义理论、武装斗争理论、统一战线理论、群众路线理论以及党的建设理论,这些理论成果是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凝结了党的领袖群体的智慧结晶,是真正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通过系统考察延安时期中共领袖群体开展理论创新的历史发展脉络,全面总结与概括延安时期中共领袖群体开展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与启示,得出:第一,坚持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理论创新的主导;第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和抵制错误文化思潮;第三,坚持把理论创新继承性和时代性有机结合;第四,坚持把实践作为理论创新成果正确与否的唯一原则;第五,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智慧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增强党的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

赵兴银[8](2019)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由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的政治地位、中心任务和面对的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面对这一重大的历史转折,党主动适应社会变革带来的新任务新要求,积极领导和推动了全国范围的社会变革。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引下,主动适应国内外形势发生的新变化,抓住历史发展的潮流,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中努力探索执政条件下党的群众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在七年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在没有全面执政经验的前提下,短时间内取得了一系列伟大的建设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各项事业的发展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在经济社会发展极为落后的条件下,党始终能把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紧紧依靠人民,作为战胜一切困难、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先决条件,并为此作出了持续的、不间断的努力。在初建政权的特殊时代背景中,中国共产党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不动摇、不走样,明确了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后的历史方位,在此基础上成功实现了工作任务的转型和工作方式的转变,并在艰难的转型中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为推动新中国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本文立足1949年至1956年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从多个层面、多个视角探究和分析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工作实践,并结合相关问题的研究,分析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巩固政权、化解危险、领导建设和发展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为开辟新的历史条件下群众工作的新境界,做好群众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本文共分七部分,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绪论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内容,分别为:一、论文选题的背景与依据,包括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二、目前研究现状分析,包括国内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分析以及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和评价;三、相关概念界定,主要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时间界定、“群众”内涵的界定、“群众工作”“群众运动”、“党群关系”等概念的界定;四、主要研究方法;五、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等。正文部分分六章进行了详细阐述,具体如下:第一章论述了党的群众工作的理论依据。一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关于“人民群众”的论述,确立了党的群众工作的理论基础;二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明确了执政党建设与群众工作之间的关系,为党的群众工作的开展明确了方向;三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奠定了群众工作的社会理论基础。第二章对民主革命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历史进行了考察。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依靠各阶级、阶层的广大人民群众成长、发展、壮大起来的政党,其群众工作的好与坏、成与败,直接影响并决定了这个政党的生命力的存续与发展。本章通过对民主革命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具体实践的历史考察,对各个历史时期党在开展群众工作方面的经验和有效做法的系统总结,进一步明确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与民主革命时期党的群众工作之间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进一步为当前如何做好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提供了思路借鉴和方法指导。这一章共分五个部分,分别是: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的初步探索;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积极发展;抗日战争时期的有力推进;解放战争时期的全面收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经验与启示。第三章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的社会背景。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思路和举措,其内在的逻辑思维和工作方式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密切的联系。因此,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的实践,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这一时期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各个阶层社会心理发生的变化。这一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立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客观的条件,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进程实现了有机融合。党的群众工作的对象是一个复杂的群体,这个群体在几千年的传统封建社会中形成了较为稳定和牢固的社会心理。这种复杂的社会心理带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即使在社会发生重大转型后,群众对社会的认识水平和认可度仍然会用传统的视角来看待新事物、新现象。因此,本章首先对不同社会群体,包括工农群众、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心理变化进行了具体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党围绕不同社会群体社会心理的变化,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对群众工作政策进行了调整,实现了群众工作方式方法上的转变。第四章重点回顾并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实践进程。群众工作的开展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条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群众工作是在相对比较特殊的时代条件下推进的。处理好执政党与各阶级阶层的关系,反映到群众工作的目标和要求上来,就要通过具体的工作实践在党的政策层面进行调整。本章通过党的群众工作的内在运行机制、内在监督机制、内在长效机制三个方面对党的群众工作实践机制建设进行了具体阐述。在此基础上,党的群众工作方法围绕机制的建设也随着发生相应的变化。第五章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的价值意蕴。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一个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实践为党完成执政任务、实现执政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体而言,本章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的研究,认为这一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实践为执政条件下完成党的工作任务、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践行党的宗旨意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动力保障、建设思路、实践标准,并在此基础上积累了经验,明确了目标和要求。第六章论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的现实启示。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关键要为当前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启示。本章前三部分分别从群众工作应探索其规律性,把握特点,研究方法,做到因时因势而异;群众工作的实践应在丰富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中体现时代性;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应成为党的群众工作始终秉持的核心价值理念,三个方面论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的历史经验。第四部分论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的当代启示,通过对党的群众工作的时代背景、具体举措、历史价值和实践经验的分析,指出对当前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启示。结语部分主要总结了本文研究成果,并为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提出思路及方向。

刘栋[9](2020)在《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研究》文中提出政党是政治组织,政治属性是政党第一位的属性。加强自身政治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着标志。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自我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诞生以来,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都十分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形成了讲政治的优良传统。运用马克思的“从后思索法”,结合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框架,追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历史,梳理和总结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能够深刻认识党的政治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政治建设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特殊的历史条件。通过对延安时期党的历史资料的挖掘,重点挖掘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三位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政治建设的思想,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治建设思想,总结延安时期以前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政治建设的经验,以求“研之有理”。厘清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条件和实践要求,是实现“研之有据”的重要前提。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既肩负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又面临着异常复杂的社会环境,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现实所需。从党面临的外部环境来看,既有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又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必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以提高战斗力。从我们党领导社会革命的角度来看,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处于局部执政阶段,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边区经济和民生建设的需要。从党的自我革命的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组织内部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是一种复杂的系统性存在,中国共产党这一时期围绕自身政治建设进行了丰富实践,主要包括夯实思想根基以坚定政治信仰,完善党的领导机制加强政治领导,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能力,依托局部执政着力净化政治生态等。延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保证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方向和效果,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党员干部,营造了一个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推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进程。这一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特点在于,残酷的革命战争环境凸显了党的政治建设任务的艰巨性,斗争中突出了理论指导的创新性,出于革命的需要党的政治建设在军队方面表现尤其突出,价值追求方面凸显人民性。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是一个政党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法宝。循着历史逻辑,回顾和总结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中国共产党在方向引领、核心领导、路线遵循、示范引领、整风运动、纪律约束等方面积累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宝贵经验。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坚持党的初心和使命不动摇;把坚决维护党的领导核心、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重中之重;密切结合复杂环境,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加强党员党性修养,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强化制度保障,不断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制度化;推动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其他各项建设协调共进。历史发展表明,只有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才能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党组织战斗力,促进党的事业顺利发展。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永恒课题,无论党的建设推进到什么阶段,政治建设这个根本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焦金波[10](2012)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卓有成效的推进,既助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也为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留下许多宝贵借鉴。研究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学术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包括绪论、正文等内容,共计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就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研究对象的界定和研究意义,基本思路和方法,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等问题展开论述。第二章主要考察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提出。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需求,历史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教训,抗日救亡,高度整合的社会,共产国际与中共关系在互动中改善,分别作为现实根据、历史依据、时代主题、组织基础、外部条件,催生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科学命题的提出。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群众的行动指南,就是人民群众对党的政策的广泛认同,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简约化。本章最后还对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的研究阐述了三点认识。第三章主要考察延安时期党的领导群体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延安时期,党的领导群体日渐形成。其自身具备的特质,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需的主体资质。党的领导群体根据不同社会群体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展学习运动和整风运动,推动广大干部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确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保证农民在民主政权中的地位,寓教于利,寓教于乐,满足农民利益诉求,增进农民对党领导的事业的认同。构建新的知识话语体系,推动知识分子深入社会实践,与工农结合,引导知识分子在学术研究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第四章主要考察延安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整风前后延安知识分子经历了由启蒙者到现实中的被改造者,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潜在主体到大众化对象的身份变迁与角色转换。这是当时农民为主体的政治力量崛起和文化期待旺盛的政治生态和文化生态使然,也是知识分子借助革命诉求弥补自身文化人格缺失的艰难的心路历程。经过身份变迁与角色转换,知识分子最终具有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需资质。知识分子利用自身的文化知识优势,以出版机构为依托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着作,以各类学校为阵地宣讲马克思主义,以学术团体为平台研究马克思主义,以文化艺术为载体传播马克思主义。他们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和“毛泽东思想”的提出做出了贡献,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和“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和研究,则推动了全党的理解和接受。第五章主要考察延安报刊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延安时期,中共扩大政治宣传与加强理论建设的现实需要,报纸在传播中的强势地位,党对报纸宣传绩效的重视,使得延安报刊积极宣传延安整风,促进大生产运动,推进社会建设,普及无产阶级新闻学理论,推动毛泽东思想形成和指导地位的最终确立,促进民主政权建设。准确的媒体性质与办报方针定位,密切联系群众的传播内容、风格与组织体系,议程设置的产品生产方式与显性方式与隐形路径并存的多元传播渠道,规避同质竞争的新闻生态环境优化策略,是延安报刊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第六章主要是对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评价。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被广泛认同和信仰,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中国革命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基本框架初步建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常态化向运动式畸变的萌芽,从工农与知识分子的双向结合到单向度的知识分子工农化,把翻译、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同教条主义的倾向,缺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学理分析,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所出现的缺陷与不足。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启示我们: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取向为前提,要以协调有序的组织体系为保障,要以与各社会思潮对话交锋为动力,要以与民族文化良性互动为依托。

二、抗日战争时期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与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日战争时期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与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1)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研究的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背景及理论基础
    一、延安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基本概况
        (一)延安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内涵
        (二)延安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特点
    二、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背景
        (一)革命形势发展和革命任务变化的现实需要
        (二)补充革命队伍和提高党员素质的客观需要
        (三)团结和改造青年知识分子的实践需要
    三、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
        (二)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
第二章 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及特征
    一、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
        (一)克服小资产阶级意识,树立无产阶级思想
        (二)激发革命斗志,宣传鼓动群众
        (三)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四)培养人才干部,壮大革命力量
    二、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
        (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时局形势教育
        (三)群众观和劳动观教育
        (四)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教育
    三、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显着特点
        (一)目标明确
        (二)内容少而精
        (三)重视实用
第三章 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及载体
    一、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求实性原则
        (二)民主性原则
        (三)层次性原则
        (四)激励原则
    二、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一)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方法
        (二)启发式教学与榜样示范相联系的方法
        (三)个体自我教育与集体互助学习相联结的方法
        (四)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补充的方法
    三、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一)学校教学载体
        (二)实践活动载体
        (三)文艺活动载体
        (四)大众传播载体
第四章 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启示
    一、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价值
        (一)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二)促进了革命根据地繁荣发展
        (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四)促进了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成才
    二、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启示
        (一)高度重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与时俱进地设置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三)因时而变地创新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2)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二、范畴界定
        (一)延安时期
        (二)陕甘宁边区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研究现状
        (一)研究现状的总体分析
        (二)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分析
        (三)对“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分析
        (四)对“延安时期党的理论学习和宣传研究”的分析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之处
第二章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条件
    一、前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
        (一)五四时期:开始确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方向
        (二)建党和国民革命时期:初步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模式
        (三)土地革命时期:艰难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发展
    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赋予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特质
        (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艰巨的时代使命
        (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提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广阔的实践平台
    三、马克思主义在陕甘宁地区的早期传播提供了较好的发展基础
        (一)为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准备了思想基础
        (二)为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准备了组织基础
        (三)为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准备了群众基础
    四、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
        (一)稳定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力量
        (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生命线
    五、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关系的优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共产国际与中共的互动关系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
        (二)共产国际“七大”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造了发展条件
        (三)共产国际的解散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发展契机
第三章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
    一、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初始时期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了相对稳定的环境和良好的基础
        (二)哲学大众化成为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先导
    二、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展开时期
        (一)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
        (二)全面展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实践
    三、党的七大至新中国的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化时期
        (一)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中心任务
        (二)不断发展的革命形势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深化发展
第四章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
    一、人民群众: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力量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的科学内涵
        (二)延安时期“大众”主体的生成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走向高潮
    二、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力量
        (一)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核心主体的形成
        (三)中国共产党是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力量
    三、知识分子: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骨干力量
        (一)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及其特征
        (二)知识分子群体从“化大众”主体向“大众化”主体的嬗变
第五章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容
    一、全面把握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着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内容的结构分析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理论支撑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内容
    三、毛泽东思想是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内容
        (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二)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内容
    四、党的政策策略是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内容
        (一)党的政策策略是马克思主义的具体体现
        (三)党的政策策略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内容
第六章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途径
    一、系统编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编译的基本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编译工作取得巨大成就
        (三)经典着作编译工作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辩证互动
    二、创建多层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平台
        (一)干部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
        (二)社会教育:马克思主义普及教育的主阵地
        (三)国民教育:马克思主义基础教育的主阵地
    三、构架全方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体系
        (一)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主导渠道
        (二)文艺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重要载体
第七章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与启示
    一、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
        (一)批判和清算教条主义错误,确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来指导革命实践
        (三)构建大众话语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形式的通俗化转变
        (四)创建多层次的教育渠道,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
        (五)融入实践,实现情感交流,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
    二、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启示
        (一)要坚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
        (二)要坚持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社会思潮
        (三)要坚持通过关注和改善民生来落实人民大众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主体地位
        (四)要坚持推动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形式的创新发展
        (五)要坚持对社会不同阶层和群体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博期间科研情况
附表

(3)抗战时期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共产党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1.2.2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1.3 选题的界定
        1.3.1 研究时间的界定
        1.3.2 党的建设内容的界定
    1.4 研究资料来源、研究方法
        1.4.1 研究资料来源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抗战时期中共党内的新变化与《共产党人》创刊
    2.1 逐步摆脱共产国际的影响,探索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无产阶级政党
    2.2 党内面临反对王明右倾投降主义的任务
    2.3 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和规模在抗战初期得到迅速增加和扩大
    2.4 党的巩固和发展从注重党员数量向质量转变
第3章 《共产党人》和抗战时期党的思想建设
    3.1 加强干部学习,提升党员干部的文化理论水平
    3.2 加强对知识分子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教育
    3.3 提升党员理论修养,加强党员党性教育
    3.4 注重增强新党员、党的青年工作者的党性修养
第4章《共产党人》和抗战时期党的组织建设
    4.1 完善和发展:党的组织机构和党员队伍迅速发展和壮大
        4.1.1 中共中央领导机构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而调整
        4.1.2 党中央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工作机构的发展完善
        4.1.3 开辟抗日根据地,奠定党大量发展的基础
    4.2 培养与巩固:党的组织建设中国化的深入发展
        4.2.1 开始注重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党内法规文件
        4.2.2 党积极探索培养适合抗战形势和了解中国国情的人才队伍
        4.2.3 正确处理好新老干部的关系,加强干部的身体保健工作
        4.2.4 认真审查干部党员,保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4.2.5 用铁的纪律巩固党的发展
        4.2.6 加强党的支部建设,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
    4.3 积蓄力量,以待时机:大后方党的组织工作基本方针
        4.3.1 建立和恢复在国民党军队中的秘密党组织
        4.3.2 彻底改组大后方的党组织和扩大党外的活动
        4.3.3 根据革命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敌后抗日根据地党的组织形式
第5章 《共产党人》和抗战时期党的作风建设
    5.1“抗战救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背景下党的群众工作的根本目标
        5.1.1 抗日战争爆发初期,党领导的群众团体组织蓬勃发展
        5.1.2 组织和武装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革命根据地
    5.2 扩大与巩固:党的群众工作在各抗日根据地深入发展
        5.2.1 在抗日根据地内帮助农民解决部分土地问题
        5.2.2 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
        5.2.3 广泛开展群众的社会文化教育工作
        5.2.4 广泛发动青年、妇女和工人等群团开展群众运动
    5.3 生产与整风:党的群众工作与大生产运动和党风建设紧密相结合
        5.3.1 群众运动的开展和大生产运动相结合
        5.3.2 党的群众工作和改进党的作风密切相结合
第6章《共产党人》与抗战时期党的宣传工作
    6.1 注重宣传抗战到底,激发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6.2 侧重于提高宣传工作质量和水平
        6.2.1 健全党的宣传机构
        6.2.2 注重党的宣传干部的培养
        6.2.3 重视党报、党刊的喉舌作用
    6.3 开展对敌伪军宣传战,加强对抗日军民的宣传鼓动工作
        6.3.1 党加强对敌军的宣传战
        6.3.2 党注重对伪军的宣传战
        6.3.3 党开展对国民党的宣传战
        6.3.4 党加强对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宣传鼓动工作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与实践研究(1935-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相关概念分析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可能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背景
    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思想渊源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知识分子思想
        (二) 列宁的知识分子思想
        (三) 早期共产党人对知识分子的理论认知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社会背景
        (一) 全民族抗战的诉求凸显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
        (二) 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理论与实践的总结与反思
        (三) 国共对比下知识分子对中国共产党的初步认同
第二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与政策
    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认识
        (一) 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
        (二) 知识分子属于小资产阶级范畴
        (三) 知识分子属于脑力劳动者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一) 知识分子是抗日民族战争的先锋和喉舌
        (二) 知识分子是民主和自由的不懈追求者
        (三) 知识分子是战时民族文化的保护者
    三、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一) 团结吸收政策
        (二) 提拔使用政策
        (三) 教育改造政策
第三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实践创新
    一、积极发挥知识分子在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一) 广泛吸收知识分子入党参军
        (二) 发挥知识分子在“三三制”政权建设中的作用
        (三) 发挥知识分子在选举制度和参议会制中的作用
    二、发挥知识分子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一) 以自然科学研究服务边区经济建设
        (二) 以科技知识推动农业大生产运动发展
        (三) 以科技知识推动工业大生产运动发展
    三、发挥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一) 发挥知识分子在国民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 发挥知识分子在文艺大众化中的重要作用
        (三) 发挥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与实践的评析和现实启示
    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理论与实践的积极效应
        (一)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汇聚了巨大的革命力量
        (二)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理论与实践的不足之处
        (一) 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认识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二) 延安整风运动和“审干”运动对知识分子有所伤害
    三、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理论与实践的现实启示
        (一) 高度重视知识分子群体的特点和需求
        (二) 完善科学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
        (三) 营造健康和谐的知识分子生态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5)中国共产党的入党条件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一)专门以入党条件为对象的研究
        (二)关于发展党员工作的研究
        (三)关于党员标准与发展对象的研究
        (四)关于党员条件的研究
        (五)关于党员成分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材料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材料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难点与创新
        (一)研究难点
        (二)研究创新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入党条件的观点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入党条件的观点
        (一)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观念和实际表现必须符合共产主义
        (二)制定入党条件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
        (三)革命视角下各个阶级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地位
        (四)同其他民主党派合作和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独立性问题
    二、列宁关于入党条件的观点
        (一)凡入党者必须对党思想上认同、物质上支持、组织上服从
        (二)欢迎真正拥护共产主义的工人和劳动农民入党
        (三)列宁对旧知识分子的政治定性和对策
        (四)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掌握同其他阶层联盟中的领导权
第二章 愿忠诚于党者只要不跨党即可入党
    一、中共入党条件的影响因素
    二、建党前夕几乎“清一色的知识分子”
    三、中共一大:愿忠诚于党者只要不跨党即可入党
    四、从广州会议到西湖会议:“不跨党”逐渐取消
    五、党员发展状况与入党条件中党员成分问题
第三章 有阶级觉悟且忠于革命者可以入党
    一、取消不跨党限制,把优秀的国民党员吸收到我们党里来
    二、吸收工农知识分子等劳动群众中有阶级觉悟的革命分子入党
    三、吸收社会一切革命分子,扩大自己的党为群众的党
    四、国共联合战线的危机和对工农等群众运动的压制
    五、入党条件与党员发展状况
第四章 重点吸收工农等劳苦群众入党
    一、将大革命失败的主观因素归为“党的指导机关知识分子化”
    二、八七会议:党的灵魂和躯壳都要换
    三、白区:党员要工农化,排斥、反对知识分子入党
    四、苏区:吸收革命的农民和知识分子入党,党员要从思想上入党
    五、重点吸收工农等劳苦群众入党政策下党员队伍发展状况
第五章 愿为党的主张而坚决奋斗是入党的主要条件
    一、瓦窑堡会议: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都可加入共产党
    二、党内关于民族革命领导权的争论与解决
    三、抗战初期发展和壮大党组织任务下发展党员工作的多途径展开
    四、大力发展党组织之后对党的审查和整顿
    五、“团结、教育、改造”政策下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入党
    六、党的七大正确处理了社会成分与党的性质关系:有成分但不唯成分论
第六章 入党积极分子要成分好且不能存在剥削行为
    一、将地主、富农和流氓分子清除党内,重点吸收工人入党
    二、入党积极分子必须成分好,不能剥削他人劳动
    三、中共八大:剥削他人劳动的人不能入党
    四、反右派斗争扩大后,中共对知识分子的认识起变化
    五、重新登记党员工作的十大标准
第七章 大量吸收造反派分子
    一、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
    二、“踢开党委闹革命”并酝酿“整党建党”
    三、整党建党的典型:“六厂二校”的“一学二批三吐四纳”
    四、“批林批孔”运动中的“突击入党”、“突击提干”
第八章 恢复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入党资格
    一、对知识分子进行重新定位和政策调整
    二、大量吸收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入党
    三、向其他社会阶层先进分子打开党的大门
    四、十八大以来: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
第九章 总结与启示
    一、中共入党条件变迁的影响因素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入党条件的认识构成入党条件的思想内核
        (二)国际局势的不断变动构成入党条件变迁的宏观背景
        (三)中国国情是构成入党条件变迁的直接的客观因素
        (四)党的政治路线成入党条件变迁的重要政治因素
    二、中共入党条件的历史演变的启示
        (一)入党条件应重视社会成分但不能“唯成分论”
        (二)入党条件要同时坚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标准
        (三)吸纳新社会阶层先进分子以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后记

(6)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选题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本课题研究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本课题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
第2章 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关系相关问题探析
    2.1 有关概念阐释
        2.1.1 文化和文化建设
        2.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2.1.3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2.2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
        2.2.1 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
        2.2.2 精神文化生产理论
        2.2.3 文化领导权思想
        2.2.4 文化软实力思想
    2.3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2.3.1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2.3.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
    2.4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助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
        2.4.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2 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3 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和氛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5 民族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相辅相成
        2.5.1 民族文化建设过程中开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2.5.2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以民族文化建设为条件
第3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
    3.1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1.1 广西民族地区的总体概况
        3.1.2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2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的发轫期
        3.2.1 广西对“五四”运动的声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2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3 桂林抗战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4 解放战争时期广西爱国民主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3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开拓期
        3.3.1 新中国成立开始了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征程
        3.3.2 “文革”十年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经曲折
        3.3.3 思想大解放开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局面
    3.4 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全面推进期
        3.4.1 广西系列文化建设工程与转型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4.2 广西“双学”活动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桂宣传
        3.4.3 “四个广西”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
        3.4.4 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与“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
        3.4.5 “广西精神”的凝练与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提出
        3.4.6 党的十八大后广西的理论宣传与“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系列活动
第4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
    4.1 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增强引领群众能力
        4.1.1 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贯穿于广西革命和建设的始终
        4.1.2 多渠道培养民族干部增强其引领民族群众的能力
    4.2 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4.2.1 重视有民族特点的报刊图书的宣传功能
        4.2.2 发挥民族文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作用
        4.2.3 善用传统大众媒体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效果
        4.2.4 发挥现代传媒打造理论传播新模式的作用
    4.3 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
        4.3.1 新民主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4.3.2 社会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4.4 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作用
        4.4.1 广西先进人物教育示范功能的发挥
        4.4.2 广西妇女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4.4.3 广西青年学生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4.5 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
        4.5.1 民族团结教育是广西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法宝
        4.5.2 新世纪新阶段广西强化民族团结教育的新举措
    4.6 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推进自身实践创新
        4.6.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4.6.2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第5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主要特点
    5.1 明确的目标任务
        5.1.1 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宣传马克思主义
        5.1.2 结合满足民族群众利益需求选择科学理论大众化的路径
    5.2 鲜明的民族特点
        5.2.1 以民族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为宣传重点对象
        5.2.2 以普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为重要内容
        5.2.3 运用民族文化资源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载体
    5.3 多层面的保障措施
        5.3.1 物质保障
        5.3.2 组织保障
        5.3.3 人力保障
        5.3.4 制度保障
    5.4 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
        5.4.1 多样化态势
        5.4.2 综合化态势
第6章 完善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思考
    6.1 阻碍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6.1.1 主要问题
        6.1.2 制约因素
    6.2 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
        6.2.1 发展民族教育提升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效
        6.2.2 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并充实民族教育内容
        6.2.3 根据民族地区特点丰富民族教育形式
    6.3 改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6.3.1 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6.3.2 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
        6.3.3 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
        6.3.4 维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及培育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体意识
    6.4 利用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6.4.1 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优秀因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
        6.4.2 深入挖掘和弘扬广西红色文化
        6.4.3 广泛宣传和践行广西精神
    6.5 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
        6.5.1 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
        6.5.2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障制度
        6.5.3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机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着及科研情况

(7)延安时期中共领袖群体理论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其研究价值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价值
    1.2 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思路及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延安时期中共领袖群体的形成与巩固
    2.1 遵义会议后中共领袖群体的变化
    2.2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与新的领袖群体形成
    2.3 1943年3 月中共领袖群体的新变化
    2.4 中共七大中共领袖群体的最后形成
    2.5 延安时期中共领袖群体的历史特点
第三章 延安时期中共领袖群体理论创新的时代环境
    3.1 中国共产党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大党
    3.2 中共处于错综复杂的矛盾与斗争之中
    3.3 中共党内生动活泼的理论研究
    3.4 中共的理论面临严重的挑战
    3.5 陕甘宁边区相对安定的和平环境
第四章 延安时期中共领袖群体理论创新的文化意蕴
    4.1 深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蕴含
    4.2 在中西文化交融中的启蒙与教化
    4.3 科学与民主新文化的直接洗礼
    4.4 接受马克思主义并为之坚信不疑
第五章 延安时期中共领袖群体理论创新的途径与方法
    5.1 以广泛深入的学习运动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5.2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关键在于调查研究
    5.3 将中国革命的经验上升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5.4 重视大批理论工作者的“智囊”作用
第六章 延安时期中共领袖群体理论创新的主要成果
    6.1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创新
    6.2 武装斗争理论的创新
    6.3 统一战线理论的创新
    6.4 群众路线理论的创新
    6.5 党的建设理论的创新
第七章 延安时期中共领袖群体理论创新的经验与启示
    7.1 坚持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理论创新的主导
    7.2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和抵制错误文化思潮
    7.3 坚持把理论创新的继承性与时代性有机结合
    7.4 坚持把实践作为理论创新成果正确与否的唯一原则
    7.5 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智慧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8)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二、目前研究现状分析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党的群众工作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第二章 党的群众工作的历史借鉴
    一、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的初步探索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积极发展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有力推进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全面发展
    五、民主革命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第三章 党的群众工作的社会背景
    一、党的群众工作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党的群众工作与群众复杂多变的社会心理
    三、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
第四章 党的群众工作的实践推进
    一、以任务为导向明确群众工作的新使命
    二、党的群众工作的实践机制
    三、党的群众工作方式方法的转变
    四、党的群众工作的实践创新
第五章 党的群众工作的价值意蕴
    一、群众工作为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发挥了保障作用
    二、群众工作为执政条件下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供了思路
    三、群众工作为践行党的宗旨意识拓宽了实践路径
    四、群众工作为执政条件下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积累了经验
    五、群众工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明确了新任务
第六章 党的群众工作的现实启示
    一、群众工作应遵循其内在的规律性,做到因时因势而异
    二、群众工作应在丰富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中体现时代性
    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党的群众工作始终秉持的核心价值理念
    四、做好群众工作需要厘清的几个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情况
        (三)对国内外研究状况的评析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
    一、延安时期和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
        (一)延安时期
        (二)党的政治建设
        (三)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
    二、政治和讲政治
        (一)政治
        (二)讲政治
    三、党的建设与政治建设
        (一)党的建设
        (二)党的建设层面的政治建设
        (三)国家建设层面的政治建设
    四、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党的政治建设
第二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思想来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的政治建设思想
        (一)无产阶级政党发展必须坚定政治信仰
        (二)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对革命事业的政治领导
        (三)政治能力的提高是共产党发展的重要条件
        (四)无产阶级政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政治生态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政治思想
        (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精华
        (二)中国传统政治忠诚观涵养政德
        (三)中国传统大局观给予历史启迪
        (四)中国传统廉洁文化的养料滋养
    三、中国共产党自身政治建设积累的经验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员思想政治化的要求
        (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三)提高政治能力是从政治上建设党的着眼点
        (四)良好的政治生态是政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第三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条件和实践要求
    一、历史条件:相对稳固的根据地得以创建
        (一)根据地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
        (二)局部执政奠定了较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共产国际的变化增强了党的自主性
    二、实践需要:应对复杂的革命形势的迫切要求
        (一)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可靠保证
        (二)应对外部困境和危机的内在要求
        (三)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必然结果
    三、党建要求: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内在逻辑使然
        (一)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影响党员政治信仰
        (二)党的政治领导弱化的状况需要及时扭转
        (三)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亟待提高
        (四)保持党的自身肌体健康需净化政治生态
第四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具体实践
    一、夯实思想根基以坚定政治信仰
        (一)加强理论武装以提高党的战斗力
        (二)实事求是地制定和执行党的路线
        (三)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立场
    二、完善党的领导机制加强政治领导
        (一)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二)建立中国共产党一元化领导体制
        (三)坚持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领导制度
        (四)坚持群众路线这一基本领导方法
    三、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能力
        (一)增强各级党组织政治功能
        (二)彰显边区各机关政治属性
        (三)发挥群团组织桥梁和纽带作用
        (四)在政治历练中提高党员干部政治能力
    四、依托局部执政着力净化政治生态
        (一)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内生活政治性
        (二)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以促进全党团结统一
        (三)突出政治标准选拔干部以确保德才兼备
        (四)建设廉洁政治以保持党员干部清正廉洁
第五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成就及特点
    一、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成就
        (一)保证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方向和效果
        (二)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三)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党员领导干部
        (四)营造了一个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
        (五)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进程
    二、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特点
        (一)形势严峻彰显任务艰巨性
        (二)理论指导方面创新性突出
        (三)具体实践方面侧重于军队
        (四)价值追求方面凸显人民性
第六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经验及当代启示
    一、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灵魂
        (二)保证全党服从中央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三)坚持正确政治路线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遵循
        (四)党员干部示范引领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
        (五)延安时期以整风形式加强政治建设是党的伟大创举
        (六)严明党的政治纪律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保障
    二、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对当代的启示
        (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党的历史使命
        (二)将维护党的核心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重中之重
        (三)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四)加强党员党性修养,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五)强化制度保障,不断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制度化
        (六)推动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其他各项建设协调共进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和研究意义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提出
    第一节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需求是现实依据
        二、前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教训是历史依据
        三、抗日救亡是时代主题
        四、高度整合的社会是组织基础
        五、共产国际与中共关系在互动中改善是外部条件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命题的提出及基本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命题的提出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命题的基本内涵
        三、对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研究的几点认识
第三章 延安时期党的领导群体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一节 延安时期党的领导群体概况
        一、党的第一代领导群体的界定
        二、党的第一代领导群体的形成
        三、党的领导群体的特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资质的生成
    第二节 党的领导群体与以干部为对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学习运动与以干部为对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整风运动与以干部为对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三节 党的领导群体与以农民为对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党的领导群体对农民在革命中作用的认识
        二、以农民为对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起始语境分析
        三、以农民为对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
    第四节 党的领导群体与以知识分子为对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政治取向与革命作用的判定
        二、党的领导群体与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
        三、引导知识分子运用马克思主义
第四章 延安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一节 整风前后从化大众到大众化的身份角色转换
        一、延安知识分子概况
        二、整风前化大众的潜在主体与启蒙者的身份角色
        三、整风中大众化对象的身份角色
        四、整风前后知识分子身份变迁与角色转换的成因分析
        五、身份角色转换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资质的生成
    第二节 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运用
        一、以出版机构为依托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着作
        二、以各类学校为阵地宣讲马克思主义
        三、以学术团体为平台研究马克思主义
        四、以文化艺术为载体传播马克思主义
    第三节 延安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与普及
        一、“中国化”命题的溯源
        二、“中国化”命题性质从学术到政治的演进脉络
        三、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学理论证与宣传普及
    第四节 延安知识分子与毛泽东思想的大众化
        一、知识分子与“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
        二、知识分子与“毛泽东思想”的研究
        三、知识分子与“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宣传
第五章 延安报刊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一节 延安时期报刊媒介概述
        一、陕甘宁边区报刊概况
        二、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报刊概况
        三、报刊媒介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缘起
    第二节 延安报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
        一、宣传延安整风
        二、促进大生产运动
        三、推进社会建设
        四、普及无产阶级新闻学理论
        五、推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指导地位的最终确立
        六、促进民主政权建设
    第三节 延安报刊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
        一、准确的媒体性质与办报方针定位
        二、密切联系群众的传播内容、风格与组织体系
        三、独特高效的产品生产与传播
        四、规避同质竞争的新闻生态环境优化策略
第六章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评价
    第一节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成就
        一、马克思主义被广泛认同和信仰
        二、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三、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壮大
        四、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基本框架的初步建构
    第二节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缺陷与不足
        一、常态化向运动式畸变的萌芽
        二、从工农与知识分子的双向结合到单向度的知识分子工农化
        三、把翻译、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同教条主义的倾向
        四、缺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学理分析
    第三节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取向为前提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以协调有序的组织体系为实施保障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以与各社会思潮对话交锋为发展动力
        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以与民族文化良性互动为文化依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四、抗日战争时期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与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D]. 唐沙沙.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2]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 肖华平. 江西师范大学, 2014(02)
  • [3]抗战时期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共产党人》为中心[D]. 朱保东. 清华大学, 2015(03)
  • [4]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与实践研究(1935-1945)[D]. 张栗娟.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5]中国共产党的入党条件变迁研究[D]. 孙明增. 中共中央党校, 2016(08)
  • [6]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D]. 黄家周.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8)
  • [7]延安时期中共领袖群体理论创新研究[D]. 崔延力. 西北大学, 2019(01)
  • [8]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研究[D]. 赵兴银. 扬州大学, 2019(06)
  • [9]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研究[D]. 刘栋. 兰州大学, 2020(01)
  • [10]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 焦金波. 陕西师范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抗战时期党的思想理论与政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