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业上微量测定石蒜科植物中加兰他敏、二氢加兰他敏等生物硷含量的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燕[1](2010)在《忽地笑植物中加兰他敏生物碱的提取和定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蒜属植物在我国分布的种类最多,约为该属的四分之一。石蒜属植物除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外,其所含丰富的生物碱也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加兰他敏生物碱,由于近年来临床用于老年痴呆病症早、中期的治疗而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主要以忽地笑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索氏提取、稀酸溶液提取、超声波辅助提取、微波辅助提取和超临界提取法对忽地笑中的加兰他敏生物碱进行提取,并对各提取方法进行了优化;比较了不同优化提取方法提取忽地笑中对加兰他敏提取效果;比较不同种源地忽地笑中加兰他敏含量的差异;分析了不同品种石蒜植物中加兰他敏的含量;对忽地笑材料进行了解剖观察;对忽地笑营养器官中的加兰他敏进行了组织化学定、荧光组织定和激光共聚焦技术的定位观察;对忽地笑进行了组织培养研究;对组织培养材料小鳞茎、愈伤组织和再生根进行了切片观察,对其加兰他敏生物碱进行了激光共聚焦定位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比较了各优化提取法提取忽地笑中加兰他敏的得率,以索氏提取最高,其次是超声波和微波辅助提取,酸性水溶液提取率最低;分析了同一植株的根、茎和叶等器官中加兰他敏的含量,其含量是根>鳞茎>叶;比较了不同地理种源地忽地笑中加兰他敏含量的差异,结果显示:湖北产忽地笑加兰他敏含量最高,安徽金寨忽地笑含量最低;对石蒜属植物不同物种加兰他敏的含量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中国石蒜中加兰他敏含量最高,其次是江西石蒜,忽地笑中含量最低。2、对忽地笑辅助提取液中加兰他敏等成分进行了GC-MS分析,经Xcalibur化学工作站,Nist2000标准质谱图库及人工图谱检索,共鉴定出8个化合物;对不同地理种源地的石蒜属植物的HPLC图谱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比较。3、对忽地笑营养器官切片进行了显微观察;以钼酸钠的浓硫酸溶液为显色剂对忽地笑的鳞叶切片进行了组织化学定位观察;选取340–360nm的范围波长为激发光,发射波长范围确定在430–500nm,对忽地笑的营养器官中的加兰他敏荧光显微观察;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对忽地笑营养器官中的加兰他敏进行了定位研究。4、对石蒜属植物的离体培养进行了初步尝试,并运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对离体培养的小鳞茎、愈伤组织中的加兰他敏进行了定性分析,检测证明离体培养技术用于生产加兰他敏提取原料的可行性。本文通过对石蒜属植物中加兰他敏进行提取、定位和离体培养物提取加兰他敏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取得的结果可以为石蒜属植物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基础和参考。
穆红梅[2](2009)在《中国石蒜(Lycoris chinensis)体内加兰他敏等生物碱积累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蒜科(Amatyllidaccae)植物以含有独特的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生物碱化合物而为人关注。在这些生物碱中研究的最多的是加兰他敏。加兰他敏是一种异喹啉生物碱,也是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研究发现其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简称AD.老年性痴呆症早期症状)方面具有特殊的疗效,是目前世界上广泛应用的治疗轻至中度AD.的药品。目前药用加兰他敏主要来源于两种途径:人工合成和从植物中提取。由于加兰他敏人工合成步骤复杂,成本很高,目前植物仍然是加兰他敏等生物碱的重要来源。但由于加兰他敏在石蒜中含量比较低,同时其市场需求量持续上升,自然资源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且长期挖掘自然资源必然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如何对濒危野生石蒜属植物资源进行资源保护,如何提高石蒜体内加兰他敏和其它生物碱含量一直是药用植物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本研究概述了世界各国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的方法来提高加兰他敏等生物碱的研究现状,研究了中国特有种——中国石蒜(Lycoris chinensis)的种子贮藏萌芽特性,以及中国石蒜不同生长时间中,不同外植体来源的愈伤组织和芽中,以及部分生物和非生物诱导因素对中国石蒜体内加兰他敏、力克拉敏、石蒜碱、总生物碱含量的变化,并探讨了加兰他敏合成途径中的重要酶——编码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的基因的表达量和加兰他敏含量之间的关系,主要结果总结如下:1.探讨了适合于中国石蒜种子贮藏的最佳方法及种子萌芽的最佳条件。将新鲜中国石蒜种子(含水量72.37%)置于-80℃,-20℃,-4℃冰箱,硅胶,室温干燥贮藏一个月,测定其萌芽率,结果表明:新鲜中国石蒜不耐贮藏,在-80℃和-20℃,硅胶干燥贮藏一个月后很快失去发芽能力,室温(10℃-30℃)湿沙层积,-4℃湿沙贮藏,均可以保持其生活力。本试验结果表明,中国石蒜种皮对发芽有抑制作用,除去种皮后的种子萌芽时间缩短,萌芽率和萌芽势均显着高于带种皮的种子。中国石蒜种子发芽需要短暂时间的低温以完成春化作用,-4℃低温层积,GA3处理能缩短萌芽时间,使萌芽整齐。光照与黑暗对萌芽率没有显着影响。中国石蒜种子属于脱水敏感型,随着种子含水量的下降,种子的生活力也随之降低,临界含水量为51.10%,低于临界含水量其生活力迅速下降。中国石蒜种子属于低度顽拗性种子。2.研究了中国石蒜生长时间中加兰他敏、力克拉敏、石蒜碱含量的变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中国石蒜未萌发的种子,10天幼苗,3个月苗,1年生苗,多年生的中国石蒜植株的生物碱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中国石蒜10天幼苗中加兰他敏、力克拉敏、石蒜碱的含量最低。随着生长时间的增加,生物碱含量增加。多年生的石蒜中生物碱含量最高。中国石蒜不同器官中生物碱含量积累规律研究表明:石蒜种仁、种皮以及根中生物碱含量较高,成熟种子中加兰他敏含量最高(671.33μg/g DW).叶片中生物碱的含量最少。3.分别以中国石蒜(Lycoris chinensis)的鳞茎、花序、种子为外植体,MS为基本培养基,比较了不同的灭菌时间,不同的取材时间,不同的激素配比,不同的蔗糖浓度对中国石蒜污染率,诱导率以及小鳞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鳞茎外植体用0.1%的氯化汞溶液灭菌12 min污染率下降为32%,外植体成活率为96%,效果最好。不同的取材时间研究表明第一次休眠期(5-7月)取材较为合适。不同的激素配比实验表明表明:MS+6-BA5.0 mg/L+NAA0.5 mg/L是最佳的不定芽诱导培养基,最高诱导率达到100%,平均再生芽数为8.5个;中国石蒜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6-BA0.15-0.18 mg/L+IBA 1.5-1.0mg/L.不同的蔗糖浓度对中国石蒜鳞茎生长的影响表明:小鳞茎的直径的生长速度随着蔗糖浓度的升高而加快,在蔗糖浓度为90 g/L时,小鳞茎的直径增加最大,为对照(蔗糖浓度为30g/L)的2.7倍;小鳞茎高度随着蔗糖浓度的增加而减小花序外植体用0.1%的氯化汞溶液灭菌13-14 min污染率下降为57%-42%,外植体成活率为66%-54%,为较适宜的灭菌时间。花序不同时期取材实验表明,在盛花期取材较为合适。不同的激素配比实验表明:MS+6-BA5.0-7.0 mg/L+NAA0.5 mg/L为比较适宜的中国石蒜花序诱导培养基。去皮后的中国石蒜种子较容易灭菌,在10 min和11 min的灭菌条件下的污染率为22%和19%,成活率为93%和94%。因此去皮后的中国石蒜种子在0.1%的氯化汞灭菌时间为10-11 min为宜。把萌芽的种子接种到诱导培养基:MS+6-BA5.0 mg/L+NAA0.5 mg/L上,诱导率达98%。4.研究了中国石蒜的组织培养的不同分化状态对植株体内加兰他敏等生物碱含量的影响。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2.0 mg/L 2,4-D+0.5 mg/L BA,诱导率为95.27%,愈伤组织鲜重达到1.72 g。分化培养基为MS+6-BA5.0 mg/L+NAA0.5 mg/L.本实验结果表明,中国石蒜组织培养的分化状态对生物碱的含量有很大影响,愈伤组织不含加兰他敏,胚状体和丛生芽中加兰他敏、石蒜碱、力克拉敏的含量都低于三个月实生无菌种子苗中的含量。本研究还探讨了由中国石蒜鳞茎、花序、种子诱导出的丛生芽的生长速度以及对植株体内加兰他敏等生物碱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外植体来源的丛生芽的生长状况不同。由中国石蒜种子诱导的小鳞茎的直径增加最大,为由鳞茎诱导的小鳞茎的1.65倍。但是由鳞茎诱导的丛生芽分化的小鳞茎的数量最多,为由种子诱导的小鳞茎数的2.7倍。来自花序的丛生芽中加兰他敏的含量高于来自鳞茎和种子中加兰他敏的含量,但都低于三个月无菌种子苗中的含量,也低于多年生植株中的含量。5.采用生物诱导子和非生物诱导子处理中国石蒜三个月的实生苗,考察其生物量和生物碱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甲基茉莉酸甲酯(MJ)在50、100、250μM处理时,以及水杨酸(SA) 0.25、0.5.1.0 mM浓度处理时,在对植物的生长有抑制作用,而酵母诱导物(YE)在0.05、0.10、0.15g/L时,一氧化氮(NO)在50、100、500μM处理时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甲基茉莉酸甲酯(MJ)、一氧化氮(NO)和酵母诱导物(YE)可以促进加兰他敏的积累。在NO浓度为100μM处理10天的时候,加兰他敏的含量提高的倍数最多为对照的1.72倍。在酵母诱导物(YE)的浓度为0.01g/L处理10天的时候,石蒜碱的含量提高最多为对照的1.38倍。6.克隆可能与加兰他敏生物合成相关的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的片段。该基因的定量RT-PCR分析表明,在花、花葶、鳞茎和根中,加兰他敏的含量与该部位COMT基因的表达量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并不完全一致。在花中COMT基因的表达量高于根及花葶,同时它的加兰他敏含量最高;而在花葶中加兰他敏含量最低,COMT基因表达丰度较高。因此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与加兰他敏生物合成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加以明确。
洪利亚[3](2016)在《石蒜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抗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文中指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传统药用植物对人类疾病和健康做出的贡献都不可忽视。石蒜属(Lycoris spp.)植物资源在我国分布最为丰富,全球约有20余种,我国有15种之多,其中12种为中国所特有,且分布相对集中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资源蕴藏量巨大,在民间有广泛的利用,具有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本研究在开展石蒜属植物民族植物学和民族生态学调查的基础上,对石蒜属植物的资源分布状况、生态环境、民间传统利用及其抗阿尔茨海默症的药理活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以明确石蒜属植物作为筛选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潜在药用植物的物质基础,科学评价有关石蒜属植物的传统药用知识,为进一步研究开发该属植物资源提供基础资料。1.多次对贵州、浙江、江苏、安徽、广西的石蒜属植物进行民族植物学及民族生态学调查,获得了不同民族和地区民间传统利用石蒜属植物的信息,记录了不同少数民族对石蒜属植物分类及应用的独特认知,主要用途集中在园艺价值和药用价值。另外,调查了我国石蒜属植物的生物学特征、分布及生境,并采集到12种石蒜属植物,包括54份凭证标本、60份研究材料。2.通过UPLC-QTOF-MS指导用于目标化合物的快速靶点式分离、纯化和鉴定红蓝石蒜(L.haywardii)鳞茎的提取物,通过对分子离子峰和离子碎片的规律理解,结合文献分析,尝试性快速鉴定了 20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利用多种色谱法分离纯化出15个化合物,通过质谱、核磁共振波谱确定了 8个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红蓝石蒜中分离纯化得到,确定了红蓝石蒜鳞茎中主要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化学成分类型。其余化合物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以发现新的化合物及其药理活性成分,为红蓝石蒜开发和应用提供基础研究及数据。3.利用代谢组学技术进行了石蒜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1)分别采集、鉴定了石蒜属植物(L.aurea,L.caldwellii,L.chinensis,L.incarnata,L.longituba,L.radiata,L.sprengeri,L.squamigera,L.straminea,L.x houdyshelii,L.haywardii,L.hybrid),获得了每个种的总生物碱提取物,通过多次测试确定分析了石蒜属植物超高液相质谱的最佳条件,为后期进行石蒜属植物的指纹图谱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2)首次利用代谢组学方法分析12种石蒜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状况。通过分析12种石蒜属植物总生物碱的UPLC-ESI-MS图谱,获得了所含生物碱化学成分以及种间化学成分差异。采用TOF-ESI-MS进行标准品和各种石蒜属植物总生物碱提取物共注射模式分析,应用MS准确记录碎片峰进而结合SciFinder及相关文献进行化学结构鉴定工作,通过标定化合物进行鉴定,最终得出5种生物碱类型的12个化合物,分别为加兰他敏型生物碱 galanthamine、lycoramine 以及 lycoranmine N-oxide;石蒜碱型生物碱 lycorine和dihydrolycorine;高石蒜碱型生物碱hippeastrine和oduline;文殊兰碱型生物碱haemanthamine、crinamidine以及vittatine;水仙环素碱型生物碱narciclasine;多花水仙碱型生物碱dihydro-latifaliumin C;(3)通过多变量分析(PCA,OPLS-DA)对12种石蒜属植物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聚类分析,将石蒜属植物分为两大簇,说明聚合为同一类的石蒜属植物具有相似的代谢成分,与传统分类学的结果具有相似性,初步说明12种石蒜属植物的代谢成分与其不同出叶期有相互关联性,也验证了化学分类学的合理性,为石蒜属植物的分类提供了一定的依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石蒜属植物中的特征化合物,即具有分类学意义的潜在特征性化合物20个,最终确定16个特征化合物用于发现和寻找种间化合物的差异性,为后期进一步分析其在不同石蒜属植物中的化学成分和含量打下基础;(4)分析了 12种石蒜属植物的石蒜碱、加兰他敏和力克拉敏的含量及变化,结果表明在同属不同种间其含量变化相差悬殊,显示出种间化合物的差异性,可为后期合理开发和利用药用植物资源提供的数据和科学依据,也可为石蒜属不同种质资源的筛选和药物开发提供重要参考。4.利用秀丽线虫CL2355模型,对石蒜属植物总生物碱提取物的抗阿尔茨海默症的分子机制进行筛选研究。分别对12种石蒜属植物总生物碱进行CL2355的5-HT敏感性分析,并针对乙酰胆碱酯酶ace-2的qRT-PCR实验来验证石蒜属不同种之间总生物碱的抗阿尔茨海默症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所有石蒜属植物提取物均具有延缓外源性5-HT作用下CL2355瘫痪的作用;采用qRT-PCR进行的研究同样表明石蒜属各种总生物碱均有降低ace-2基因表达的作用,即抗阿尔茨海默症作用。结合两种实验研究结果,说明所有石蒜属植物总生物碱提取物均具有抗阿尔茨海默症的作用,其中L.incarnata,L.chinensis,L.straminea,L.x houdyshelii以及L.radiata效果最佳,可作为重点资源开展研究。本研究构建了民族植物学、民族生态学、天然产物化学、代谢组学、药理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跨学科研究技术体系,探索现代民族植物学的研究模式,选取12种石蒜属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属内种间生物碱类化合物的成分及含量的差异性,探讨石蒜属植物中抗阿尔茨海默症有效成份的存在、分布以及含量,以及能反映其种群遗传特性的化合物类型,对石蒜属物种的鉴定、探讨石蒜属植物种内种间关系以及开发抗阿尔茨海默症的新药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并探索以民族药物学为导向的药物筛选工作,为我国石蒜属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阮龙喜,柳月珍[4](1976)在《工业上微量测定石蒜科植物中加兰他敏、二氢加兰他敏等生物硷含量的方法》文中提出本文介绍作者根据生产加兰他敏的工艺要求(石蒜中含加兰他敏万分之零点八就具有工业生产价值),结合多年来控制产品质量的方法,建立了在氧化铝薄板层析法以万分之一标准样品作对照,测定微量加兰他敏、二氢加兰他敏生物硷的含量,控制原材料质量,收到满意的效果。
令狐昱慰[5](2007)在《石蒜中加兰他敏等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含量分析》文中认为石蒜是在我国广泛分布的一种植物,它不仅有观赏价值、能作为土农药和化工原料,更重要的是它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尤其是其鳞茎中所含的加兰他敏,近年来医学研究表明它作为一种特定的、竞争性的、可逆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对于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痴呆症的中轻度认知障碍效果显着。此外,伪石蒜碱、石蒜碱、石蒜多糖、石蒜凝集素等也都已经被证实分别有抗肿瘤、降压、降血糖、抗病毒等作用。因此,对石蒜属植物的综合开发利用势在必行。在我省陕南地区生长着大面积的野生石蒜,由于当地居民和政府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到它的药用价值,所以一直没有加以利用。为了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本文以此地的野生石蒜为原料,具体研究了加兰他敏的提取、分离及检测方法,同时将伪石蒜碱和石蒜多糖作为其副产物提出,并初步探索了后两者的提取及检测方法。一旦开发成功,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首先,在加兰他敏的提取研究实验中,我们比较了6种方法的提取效果,最终选择提取率较高的热回流提取法,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加兰他敏的最佳提取工艺为5倍量95%乙醇85℃提取三次,每次2小时。此方法的提取率为68.825%,得率是0.261mg/g,纯度为0.825%。采用溶剂萃取法和上行硅胶柱层析法分离加兰他敏。前者先将热回流提取物用饱和碳酸钠调节至pH 9~10,以氯仿为萃取剂,萃取6次。萃取物用5%盐酸溶解后,碱化至pH8左右抽提目标产物。此法回收率为89.57%,纯度为14.73%。后者以氯仿:丙酮:甲醇(5:2:2)为展开剂,回收率为78.34%,纯度为62.20%。随后确定了加兰他敏的HPLC测定方法,其色谱条件是在290nm波长下,以乙腈:磷酸盐缓冲液=15:85为流动相,灵敏度为0.01AUFS。在此基础上,测定出加兰他敏含量的高低为:鳞茎>须根>叶,七月底>六月初>四月初。其次,我们摸索了伪石蒜碱的提取分离方法,并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的检测结果,初步推测用盐析法和混合溶剂法提出的产品为伪石蒜碱。最后,我们用水浸提法提取石蒜多糖,得到的粗多糖产品含量为26.28%。去脂去蛋白之后,用DEAE-纤维素层析柱和葡聚糖凝胶柱分离纯化石蒜多糖,最终的精多糖产品含量为62.51%。
杨志玲[6](2009)在《药用石蒜不同居群遗传多样性及驯化繁育技术》文中认为本研究针对能提取加兰他敏(该药用于治愈阿尔茨海默病有明显疗效)的石蒜(Lycoris radiata)进行野生种质资源收集,运用现代分子标记技术(ISSR),对来源于9个省22个不同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在不同树种套种林下进行驯化培育,引用灰色关联度评价体系分析生长、生理、生物量、营养成分和加兰他敏含量之间的关联度及其与微环境因子的关联度,建立无性繁殖技术体系,开展优质资源初步选育等工作。取得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石蒜野生居群种质资源开展基础研究,发现来自亚热带南部的居群生长节律期明显早于来自中北部居群,南部居群的繁殖系数、子鳞茎质量也均优于中北部居群,所有居群繁殖系数均值为5.81,子鳞茎质量均值为1.64 g。子鳞茎5个生物学性状相比,根系数量差异最大(3.427.98根),其次是高度差异(1.272.01 cm ),再次是质量差异(1.331.94 g ),最后是直径差异(1.031.23 cm )。初步选育YL16、YL13、YL22等3个加兰他敏接近或超过300μg·g-1居群,建议作为一类优质资源开发利用。利用石蒜叶片基因组DNA为模板,建立其ISSR分析的最优化反应体系及应用程序:25μL反应体系中,有20 ng模板DNA、0.5μmol·L-1随机引物、150μmol·L-1 dNTPs、2.0mmol·L-1 Mg2+、1.0 U Taq DNA聚合酶。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300 s ;然后45个循环:每个循环94℃变性45s,55℃退火60s,72℃延伸120s;循环结束后72℃延伸420s。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14个野生石蒜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物种遗传多样性很高,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2.31%,Shannon指数h为0.4597,Nei指数I为0.3025;居群水平遗传多样性较低,多态位点百分率平均为49.65%,Shannon指数h平均为0.2620,Nei指数I平均为0.1763;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5035,基因流Nm为0.6983。而AMOVA分子变异分析显示:居群间遗传分化程度高,46.12%的变异发生在居群内,53.88%的变异发生在居群间。生境的片段化使居群间的基因流受阻,可能是居群间高遗传分化和居群水平低遗传多样性的主要原因。(2)建立石蒜与3种落叶树种、1种杜英套种驯化培育试验。套种引起微环境中光照效应、气温效应、湿度效应、土壤水分和土壤养分等存在差异。套种林下光照强度日变化曲线为抛物线,林下东西部测点分别在11点、13点最大值,同一树种林下不同测点光照强度曲线呈U状图;气温曲线为单峰抛物线,最高值在午后1:00,同一树种林下不同测点气温曲线呈小U型;不同树种套种林下不同测点湿度日变化曲线类似于字母U型。土壤含水量差异如下:杜英(25.004%)>栾树(20.997%)>重阳木(19.469%)>桤木(18.796%);土壤养分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提升的幅度依次为:速效P(-23.53100%)>水解N(2.7356.21%)>有机质(6.5941.07%)>速效K(2.3731.62%)。微环境对石蒜生长影响相当复杂。套种林下石蒜叶片叶绿素在不同生长发育季节为动态变化过程,但不同测点值基本平稳(1.842.16 mg·g-1),叶绿素a/b的比值在1.382.05之间变化;套种构成的荫蔽程度差异表现在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均值0.793)明显高于全光照下(0.779),其中重阳木林下、栾树林下、桤木林下、杜英林下的FV/FM分别是对照的101.54%、101.71%、101.71%和102.48%。套种在栾树下干、鲜生物量最大;套种后加兰他敏比对照提高,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杜英(21.39μg·g-1)>桤木(16.61μg·g-1)>重阳(14.80μg·g-1 >栾树(13.53μg·g-1)。年度生长发育期内加兰他敏出现二个高峰(休眠中期7月97.536μg·g-1和叶旺盛生长11月51.6343μg·g-1)、二个低峰(休眠初期4月6.3277μg·g-1和花后的8月22.9554μg·g-1)。加兰他敏含量从第1年的5.6475μg·g-1上升第5年的116.2253μg·g-1,第35年含量是快速增长期,建议加强后期管理,减少鳞茎自然分蘖,在休眠中期7月进行资源采集和制药提取。通过对石蒜的生长性状、生理指标、生物量、营养成分与环境因子关联度分析,发现影响以上指标的主导环境因子存在差异性,但发现相对湿度和土壤水分是制约其生长的关键环境因子。对石蒜生长指标与环境因子回归分析,发现叶面积、鳞茎高度、根鲜重、鳞茎鲜重、鳞茎干重、蛋白质、可溶性糖、淀粉及还原糖与环境因子回归显着水平均低于0.05,相关性显着;叶鲜重、叶干重、根干重、第三年度鳞茎加兰他敏含量与环境因子回归显着水平分别均低于0.01,相关性极显着,建立的回归方程均可用;鳞茎宽度、第二年度鳞茎加兰他敏含量与环境因子回归显着水平大于0.05,相关性不显着,建立的回归方程不可用。经对石蒜性状之间的关联度分析,发现不同性状均有与其密切相关的性状,根据一个性状与其他性状关联度可推测其他性状特点,为石蒜优质资源培育提供一定技术指导。(3)田间实验设计3种施肥措施能增加石蒜的干、鲜物质。肥料种类对增加鳞茎体积由好到差排序:钾肥>复合肥>氮肥。影响石蒜生物产量构成因素效果的肥料种类排序也是钾肥>氮肥>复合肥,实践中发现钾肥连续施用导致鳞茎自然分蘖增多,可提供制药原料的鳞茎数量减少。盆栽试验发现钾肥能提高根系活力、根系CEC差异和加兰他敏含量,三者年度变化曲线十分相似。增施钾肥0.3 g·kg-1、0.6 g·kg-1,鳞茎的根系活力、根系CEC差异和加兰他敏含量比对照均有小幅增长;增施钾肥0.9 g·kg-1时,鳞茎的根系活力、根系CEC差异和加兰他敏含量均达到最大值(97.35 ug·g-1h -1、9.67 cmol·kg-1、276.4054μg·g-1);施钾肥继续增长到1.2 g·kg-1时,上述指标反而降低。(4)石蒜自然繁殖系数为2.4952.656。在不同生长发育期进行无性繁殖,繁殖系数呈现双高峰曲线图,其值则在0.806.8之间变动;欲获得较高无性繁殖系数,建议在休眠期的6月、7月及初叶期的9月繁殖;欲获得较大质量的子鳞茎宜在初叶期的9月和落叶期的4月繁殖;欲获得横径较大的子鳞茎宜在6、7、9和4月份繁殖;在37月和9月进行繁殖,获得子鳞茎的根系发育良好。中国石蒜(L.chinensis)母鳞茎个体之间繁殖系数差异从119个不等,繁殖系数均值为7.09,母鳞茎质量不能作为挑选作为获得繁殖系数较多的标志。通过对石蒜离体培养诱导胚性愈伤组织及其分化。优化培养条件后建立起高效的离体再生繁殖体系。结果表明:改良MS+BA 5 mg·L-1+NAA 3 mg·L-1组合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3个月诱导率可达100%;改良MS+BA 1.8 mg·L-1+ KT 0.7 mg·L-1+NAA 2.5 mg·L-1 +peptone 100 mg·L-1处理对胚性愈伤增殖和分化效果较好,且分化苗可再次被诱导出胚性愈伤组织;MS+BA 1.5 mg·L-1+KT 0.5 mg·L-1+NAA 2 mg·L-1 +YE 100 mg·L-1+Sugar 8%是较好的优化处理组合,能有效缓解胚性愈伤组织玻璃化严重问题以及维持相对稳定的增殖与分化速度。
朱景存[7](2010)在《石蒜生物碱分析及其生物合成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本试验研究了石蒜的组织培养的条件,优化了石蒜中生物碱加兰他敏提取的条件,建立石蒜生物碱的薄层色谱分析方法,用液体培养法研究了加兰他敏、力可拉敏、石蒜碱对石蒜生物碱生物合成的影响,固体培养法研究了在石蒜组织培养芽的诱导过程中石蒜生物碱含量的变化及加兰他敏对其生物生物碱生物合成的影响。对石蒜生物碱的生物合成途径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通过组织培养找到石蒜快速繁殖合适的条件。试验结果如下:MS+0.3 mg/LNAA +3.0 mg/L6-BA培养基是不定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MS+0.5 mg/L 6-BA+0.8 mg/LNAA是较好的生根培养基组合;加30%蛭石营养土最有利于幼苗的成活。在11月份进行组织培养最有利于石蒜鳞茎的快速繁殖。石蒜组织培养的季节性,属首次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到如下较好的提取加兰他敏的试验条件:75%乙醇、微波处理时间60 S、浸取时间1小时、固液比1:10、微波功率480 W。用此方法研究了石蒜不同部位加兰他敏的含量,结果表明鳞茎中含量最高,其次为花梗、花、叶。这种方法耗时短,效率高,有利于研究石蒜生物碱生物合成时大批材料的处理。本试验研究了石蒜生物碱的单向和双向薄层色谱(TLC)分析法,结果表明单向TLC中以氯仿、甲醇、氨水配比9:1:0.2分离效果最好,分离斑点最多,且十分清晰;建立了以乙酸乙酯、甲醇、氨水配比9:1:0.2为第一向,氯仿、甲醇、氨水配比9:1:0.2为第二向的石蒜生物碱的双向薄层色谱分析法,分离效果更好,分离出的生物碱种类多,且都十分清晰。是分析石蒜生物碱的一种快速简便耗样量少的新方法。通过液体培养石蒜鳞茎圆片,研究了加兰他敏、力可拉敏、石蒜碱对石蒜生物碱生物合成的影响,结果显示,加兰他敏、力可拉敏和石蒜碱均能明显抑制石蒜生物碱的合成。推测石蒜中生物碱都来自一种共同的前体,加兰他敏、力可拉敏同属一条合成路线,其中生物碱d和e位于加兰他敏和力可拉敏之间,石蒜碱和生物碱i处于另一分支。试验还研究了在组织培养芽的诱导过程中,石蒜中各种生物碱的变化,除加兰他敏外均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加兰他敏表现出一直增加的趋势。在培养基中加入加兰他敏后,表现出与液体培养鳞茎圆片一样的结果,生物碱的合成明显受到加兰他敏的抑制。此方法也可用于研究石蒜生物碱的生物合成。为石蒜生物碱生物合成的研究提供了另外一种方法。
刘涛[8](2006)在《加兰他敏合成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天然生物碱—加兰他敏作为一种胆碱酯酶抑制剂,原用于治疗重症肌无力和小儿麻痹后遗症等病,近年来被应用于临床治疗老年性痴呆,效果明显。传统生产加兰他敏的方法是石蒜中分离提取,操作繁琐、产率低,且资源正在逐渐减少。目前世界范围内加兰他敏的化学合成还没有实现工业化,开发其高效率、低污染的合成工艺十分必要。 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加兰他敏的全合成、半合成的工艺研究及其类似物转化。 以3,4-二甲氧基苯为原料经氯甲基化、成盐、水解三步反应合成3,4-二甲氧基苯甲醛,总收率为70.0%;再溴代得到2-溴-4,5-二甲氧基苯甲醛,收率为91.9%,并分析溴代过程中甲酰基的邻位效应及溴代产物的稳定性。然后在DL-蛋氨酸存在下,酸性水解制取2-溴-5-羟基-4-甲氧基苯甲醛,收率为85.0%,DL-蛋氨酸的回收率为50.0%。 以酪胺酸脱羧制酪胺,收率为71.2%,酪胺再与2-溴-4,5-二甲氧基苯甲醛进行缩合(采用溶剂与带水剂的方法)、还原(考察还原剂和溶剂及一锅法的工艺)、甲酰化(考察甲酰化试剂及微波条件)反应,通过对工艺的改进与优化,制得N-(4-羟基苯乙基)-N-(2-溴-5-羟基-4-甲氧基苄基)-甲酰胺,收率分别为96.5%、95.0%和87.7%。 分别采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法和间接电化学氧化法合成诺维定的衍生物—1-溴-4α,5,9,10,11,12-六氢-3-甲氧基-11-甲酰基-6H-苯并呋喃[3a,3,2-ef][2]苯并氮杂-6-酮。其中间接电化学氧化法以[Fe(CN)6]4-/[Fe(CN)6]3-为媒质,Ru-Ti(钛基钌)为阳极,Pb为阴极,聚乙二醇200为相转移催化剂,温度为40℃,电流密度为6.0A·dm-2,电解1.5hr,收率由化学法的32.8%提高到62.4%。 以氢化铝锂为还原剂,由诺维定衍生物制得外消旋加兰他敏,收率为53.6%。以(+)-2,3-二对甲苯甲酰基酒石酸为拆分剂,生成(+)-2,3-二对甲苯甲酰基酒石酸的加兰他敏的铵盐,收率42.5%,并利用D001大孔强酸性阳离子树脂中进行交换,得加兰他敏,收率为66.1%,光学纯度为97%,从而实现了加兰他敏的全合成。(+)-2,3-二对甲苯甲酰基酒石酸的回收率为83.0%。 同时以加兰他敏为晶种诱导结晶,单次拆分收率20.0%,光学纯度为30%。 加兰他敏的半合成。以提取的力可拉敏为原料,9%镧镍稀土合金(与原料质量比)催化剂存在下,二甘醇二丁醚为溶剂,240℃反应30min,半合成了加兰他敏,收率45.9
高翠云[9](2013)在《前体及诱导子对石蒜不定芽的生长和生物碱积累的影响》文中指出本试验主要研究了石蒜野外材料鳞茎、叶、根、花、花葶与组织培养材料不定芽、组培根、愈伤组织生物碱含量的差异,优化了石蒜不定芽液体培养的条件,建立了石蒜不定芽液体震荡培养体系,研究了前体化合物和诱导子及二者协同作用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和生物碱积累的影响;研究了在不同的培养时间添加前体和诱导子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和生物碱积累的影响。获得以下试验结果:1.石蒜组织生物碱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石蒜碱、力可拉敏、加兰他敏三种生物碱含量高低顺序在石蒜不同组织中不一致,石蒜碱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花>鳞茎>花葶>叶>根>不定芽>组培根>愈伤组织;力可拉敏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花>鳞茎>叶>花葶>根>不定芽>组培根>愈伤组织;加兰他敏含量从高到低为:花>叶>根>不定芽>鳞茎>花葶>组培根>愈伤组织。不定芽中三种生物碱含量高于愈伤组织和组培根,加兰他敏含量为230.197μg g-1DW,仅低于花,叶和根,是愈伤组织中加兰他敏含量的21.79倍。由于石蒜花期较短,因此花不宜用作研究材料;且与叶、根和愈伤相比,石蒜不定芽具有容易诱导,容易培养,不受季节限制的特点,因此石蒜不定芽是研究生物碱合成最适宜的试验材料。并用气质联用技术从石蒜鳞茎样品中鉴定出5个生物碱成分,分别为石蒜碱、力可拉敏、加兰他敏、多花水仙碱、普鲁维因。2.石蒜不定芽的液体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培养基形态、激素配比、蔗糖浓度、光照时间影响石蒜不定芽的生长和石蒜碱,力可拉敏,加兰他敏三种生物碱的积累。有利于石蒜不定芽生物碱积累的最佳培养条件分别为:液体培养、6-BA和NAA浓度分别为2mg L-1和0.2mg L-1、蔗糖浓度为40g L-1、光照时间为16h d-1。3.前体化合物对石蒜不定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酪胺对石蒜不定芽的生长和石蒜碱、力可拉敏、加兰他敏含量的影响不一致。添加高浓度酪胺有利于石蒜生物碱的积累,低浓度的酪胺促进石蒜不定芽的生长。综合酪胺对石蒜不定芽的生长和生物碱含量的影响,酪胺浓度为250μmol L-1时石蒜碱,力可拉敏,加兰他敏的含量增加最为明显。原儿茶醛对石蒜不定芽的生长和三种生物碱积累的影响一致。低浓度的原儿茶醛能够促进石蒜不定芽的生长,且有利于石蒜生物碱的积累。原儿茶醛浓度为50μmol L-1时石蒜不定芽生长最快,干物质积累最多,生物碱的含量增加最为明显。4.诱导子对石蒜不定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低浓度的水杨酸既能够促进石蒜不定芽的生长又有利于石蒜生物碱的积累。水杨酸浓度为50μmol L-1时,石蒜不定芽生长最快,干物质积累量最大;而水杨酸浓度为10μmol L-1石蒜生物碱含量增加最为明显,综合水杨酸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及生物碱积累的影响,能使石蒜生物碱产量显着增加的水杨酸浓度为10μmol L-1。试验结果表明添加茉莉酸甲酯组的石蒜不定芽GI和ADB均低于对照组;而当茉莉酸甲酯浓度≤200μmol L-1时均能促进石蒜碱,力可拉敏,加兰他敏的积累。综合茉莉酸甲酯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和石蒜生物碱的影响,MeJA浓度为100μmol L-1时石蒜碱含量低于对照,力可拉敏和加兰他敏的含量与对照并无明显差异。可见单独添加茉莉酸甲酯不能明显提高石蒜碱,力可拉敏和加兰他敏的含量。5.诱导子与前体协同作用对石蒜不定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杨酸、酪胺和原儿茶醛联合添加有利于石蒜不定芽的生长,促进了石蒜不定芽生物碱的积累。酪胺与原儿茶醛浓度为150μmol L-1时,不定芽的GI和ADB分别是对照的119%,115%;石蒜碱,力可拉敏,加兰他敏三种生物碱含量均达最高,分别是对照的302%,320%,388%。试验结果表明茉莉酸甲酯、酪胺和原儿茶醛联合添加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和生物碱含量的影响与单独添加茉莉酸甲酯不同。添加适宜浓度的茉莉酸甲酯、酪胺和原儿茶醛能够促进石蒜不定芽的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但是添加组的石蒜不定芽中石蒜碱,力可拉敏和加兰他敏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且对生物碱合成的抑制作用强于对石蒜不定芽生长的促进作用。因此,茉莉酸甲酯和酪胺、原儿茶醛协同作用不能促进石蒜生物碱的积累。6.诱导子和前体的时间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在培养的第12d添加酪胺,石蒜不定芽的GI和ADB最大,但是不定芽中石蒜碱和加兰他敏含量在第9d添加诱导子与前体最高。结合不同培养时间添加诱导子和前体对不定芽生长和生物碱的影响,可知第9d添加酪胺,石蒜碱和加兰他敏的含量增加最为显着,而第12d时添加酪胺,力可拉敏的含量增加最为显着;不同培养时期添加水杨酸对石蒜不定芽的影响结果表明第12d添加水杨酸,石蒜不定芽的GI和ADB最大,在第9d时添加不定芽中石蒜碱和加兰他敏含量最高;不同培养时期水杨酸,酪胺和原儿茶醛协同作用对石蒜不定芽的影响结果表明第12d联合添加水杨酸,酪胺和原儿茶醛,石蒜不定芽的GI和ADB最大,第9d添加,不定芽中石蒜碱和加兰他敏含量最高,力可拉敏含量与第12d添加无明显差异。
赵艺楠[10](2016)在《以分子筛为载体的石蒜生物碱吸附分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蒜属(Lycoris)植物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其种类繁多、花色丰富、花形优美,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石蒜属植物中富含多种天然活性成分,本论文以石蒜属植物中的两种药用价值较高的生物碱——石蒜碱和加兰他敏为主要吸附对象,采用沸石分子筛作为主要试验对象,对石蒜碱和加兰他敏进行吸附和洗脱的静态与动态试验,建立了石蒜碱及加兰他敏两种生物碱的检测方法,研究了沸石分子筛在石蒜属植物忽地笑中石蒜碱及加兰他敏的分离纯化的具体应用,以及沸石分子筛同阳离子交换树脂及大孔吸附树脂在对石蒜碱及加兰他敏的吸附、洗脱的性能对比。具体方法及结果如下:(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石蒜碱及加兰他敏。检测条件为:Syncronis C18反相柱(250 mm×4.6 mm,5μm);流速1.0 m L/min;进样体积为20μL;柱温30℃;检测波长290 nm;流动相为乙腈:磷酸盐缓冲溶液10:90(v:v),其中磷酸盐缓冲溶液为2.72 g磷酸二氢钾溶于100 m L水中,加入1.4 m L三乙胺,磷酸调节p H值到23,定容至1 L。(2)选择D001、HD-8阳离子交换树脂和D101、AB-8大孔吸附树脂,同沸石分子筛进行性能对比。静态对比了沸石分子筛同阳离子交换树脂、大孔吸附树脂的性能,动态对比了沸石分子筛同阳离子交换树脂的性能。静态试验中,沸石分子筛在石蒜碱和加兰他敏的吸附、洗脱上有明显优势,其中ZSM-5 H型沸石分子筛(Si/Al=25)的综合效果最好,吸附率均达到95.00%以上,对石蒜碱和加兰他敏的洗脱率分别有90.35%和84.84%;动态实验中,沸石分子筛层析柱的颗粒空隙较大,对其性能会有一定影响。静态试验中,沸石分子筛与大孔吸附树脂相比,其对石蒜碱和加兰他敏吸附洗脱的综合效果较好。所选用的大孔吸附树脂D101、AB-8对石蒜碱的吸附效果良好,均达到95.00%以上,洗脱效果以AB-8最佳,洗脱率达到90.28%;对于加兰他敏的吸附,两种大孔吸附树脂的吸附率分别只有17.28%和16.98%,其自身的化学性质对大孔吸附树脂的吸附效果影响比较大。(3)试验对比筛选了ZSM-5、MCM-22、13X三种沸石分子筛,分别用H型、Na型,以及不同硅铝比的分子筛进行吸附分离石蒜碱及加兰他敏的试验。所选用的忽地笑鳞茎提取工艺为酸水溶液提取,再经有机溶液萃取,获得上样液。以石蒜碱和加兰他敏的吸附率和洗脱率为指标,性能最佳的沸石分子筛为ZSM-5 H型沸石分子筛,Si/Al=25,最佳的分离纯化工艺为:上样液p H值为4,吸附载体为ZSM-5 H型沸石分子筛(Si/Al=25),以1 m L/min上样至饱和,以含1.0 mol/L氨水的70%的乙醇溶液按1 m L/min速率洗脱,洗脱干燥物中石蒜碱含量为40.09%,加兰他敏含量为19.93%,原萃取液中石蒜碱和加兰他敏的含量分别只有0.30%和0.17%,对比结果,纯化效果显着。
二、工业上微量测定石蒜科植物中加兰他敏、二氢加兰他敏等生物硷含量的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业上微量测定石蒜科植物中加兰他敏、二氢加兰他敏等生物硷含量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忽地笑植物中加兰他敏生物碱的提取和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石蒜植物概述 |
1.1 石蒜植物的资源及分布 |
1.2 石蒜植物的形态特征及分类 |
1.3 石蒜的观赏和药用价值 |
1.3.1 观赏价值 |
1.3.2 药用价值 |
1.4 石蒜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
1.4.1 生物碱类化合物 |
1.4.2 黄酮类化合物 |
1.4.3 多糖类化合物 |
1.4.4 氨基酸类、矿物质元素及重金属元素 |
1.5 石蒜生物碱加兰他敏的研究 |
1.5.1 加兰他敏的发现 |
1.5.2 加兰他敏的结构及理化性质 |
1.5.3 加兰他敏的合成 |
1.5.4 氢溴酸加兰他敏的应用 |
1.6 影响植物中加兰他敏含量的因素 |
2 生物碱的提取和测定方法 |
2.1 生物碱的溶液提取法 |
2.1.1 酸水提取 |
2.1.2 醇提取 |
2.1.3 水提取 |
2.1.4 其它溶剂提取 |
2.2 生物碱的辅助提取法 |
2.2.1 索氏提取(Soxhlet Extraction) |
2.2.2 超声波辅助提取(Ultrasonic-Assisted Extraction) |
2.2.3 微波辅助提取(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 |
2.2.4 超临界萃取(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
2.2.5 其它提取分离方法 |
2.3 生物碱加兰他敏的分析方法 |
2.3.1 分光光度法(Spectrophotometry) |
2.3.2 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GC) |
2.3.3 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
2.3.4 其它分析测定方法 |
3 石蒜属植物分类研究 |
4 石蒜属植物组织培养研究(tissue culture) |
5 荧光显微分析技术(Fluorescence Microscope) |
6 生物碱的组织化学研究(Histochemistry) |
第二章 忽地笑中加兰他敏提取方法的优化及含量比较 |
1 索氏提取 |
1.1 试验方法 |
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1.2.1 提取时间与提取率 |
1.2.2 提取溶剂与提取率 |
1.3 讨论 |
2 酸性水溶液提取 |
2.1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3 超声波辅助(Ultrasonic-Assistant Extraction) |
3.1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4 微波辅助提取(Microwave-Assistatnt Extraction) |
4.1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微波功率考察 |
4.2.2 微波时间和溶剂浓度考察 |
4.3 讨论 |
5 超临界辅助提取(Supercritical Fliud extraction) |
5.1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各提取条件交互作用 |
5.2.2 提取时间和温度对加兰他敏提取得率的影响 |
5.2.3 提取时间和压力对加兰他敏提取得率的影响 |
5.3 讨论 |
6 不同提取方法提取忽地笑中加兰他敏的比较 |
6.1 材料与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3 讨论 |
第三章 加兰他敏的含量分析 |
1 同一石蒜植物根、茎和叶中加兰他敏含量比较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与分析 |
1.3 讨论 |
2 不同种源地忽地笑中加兰他敏的比较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3 不同品种石蒜属植物加兰他敏含量的比较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4 忽地笑化学成份的GC-MS 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5 加兰他敏分析的方法学考察 |
5.1 HPLC 分析的方法学考察 |
5.2 不同产地忽地笑提取液HPLC 图谱分析 |
5.3 不同石蒜品种和来源忽地笑提取液HPLC 图谱分析 |
5.4 讨论 |
第四章 忽地笑营养器官的结构解剖及加兰他敏的定位研究(Location) |
1 忽地笑营养器官解剖结构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忽地笑营养器官解剖结构观察 |
1.2.1 鳞叶的结构观察 |
1.2.2 叶片解剖结构 |
1.2.3 成熟根解剖结构 |
1.3 小结与讨论 |
2 忽地笑营养器官中加兰他敏组织化学定位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试验结果 |
2.2.1 标准品显色观察 |
2.2.2 徒手切片的显色反应 |
2.3 讨论 |
3 忽地笑营养器官中加兰他敏荧光组织定位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试验结果 |
3.2.1 荧光分光光度计扫描结果 |
3.2.2 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 |
3.2.3 激光共聚焦显微观察结果 |
3.3 结果分析 |
3.3.1 荧光显微观察结果分析 |
3.3.2 激光共聚焦显微观察结果分析 |
3.4 讨论 |
第五章 忽地笑组织培养(Tissue Culture)及其加兰他敏含量研究 |
1 忽地笑小鳞茎诱导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试验结果 |
1.2.1 外植体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1.2.2 小鳞茎诱导与植株再生 |
1.3 讨论 |
2 忽地笑愈伤诱导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试验结果 |
2.2.1 外植体对愈伤的影响 |
2.2.2 不同种类和浓度的生长调节物质对愈伤诱导的影响 |
2.3 讨论 |
3 忽地笑生根诱导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试验结果 |
3.3 讨论 |
4 忽地笑离体培养物中加兰他敏的定性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试验结果 |
4.2.1 愈伤组织中加兰他敏的定性分析 |
4.2.2 再生小鳞茎中加兰他敏的定性分析 |
4.2.3 再生根中加兰他敏的定性分析 |
4.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创新点和问题与展望 |
1、本文主要结论 |
2、主要创新点 |
3、问题与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详细摘要 |
(2)中国石蒜(Lycoris chinensis)体内加兰他敏等生物碱积累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石蒜植物资源研究利用现状综述 |
摘要 |
1 石蒜属植物的生物学特性 |
2 石蒜属植物的系统进化研究 |
3 石蒜属植物种子特性和杂交育种的研究 |
4 石蒜属植物的栽培技术研究 |
5 石蒜属植物繁殖的研究 |
6 石蒜科植物生物碱研究现状 |
7 石蒜属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
8 存在的问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研究中应用现状 |
摘要 |
1 利用组织培养进行种质保存和植物育种 |
2 次生代谢物质的工业化生产 |
3 分子标记技术在中药鉴别和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
4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第三节 利用组织培养生产加兰他敏等生物碱研究现状 |
摘要 |
1 组培体系的建立 |
2 外植体的形态分化对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3 培养条件对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4 添加诱导物质对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5 毛状根培养对石蒜体内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6 加兰他敏生物合成途径 |
7 加兰他敏代谢途径中相关酶和基因的表达与调控 |
第二章 中国石蒜种子贮藏与萌发特性以及生物碱与生长的关系 |
第一节 中国石蒜种子贮藏与萌发特性的研究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生长时间以及不同器官对加兰他敏等生物碱含量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加兰他敏,石蒜碱,力克拉敏含量随着生长时间的变化 |
2.2 中国石蒜不同器官中加兰他敏,石蒜碱,力克拉敏的变化规律 |
3 讨论 |
第三章 外植体分化状态和不同外植体来源丛生芽对中国石蒜体内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第一节 以鳞茎为外植体的中国石蒜的组织培养研究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不同的灭菌时间对中国石蒜外植体成活率以及污染率的影响 |
2.2 不同的取材时间对中国石蒜出芽时间和分化不定芽数目的影响 |
2.3 不同的激素配比对中国石蒜出芽率的影响 |
2.4 不同的蔗糖浓度对中国石蒜鳞茎生长的影响 |
2.5 生根培养 |
2.6 移栽 |
3 讨论 |
第二节 以花序为外植体的中国石蒜的组织培养研究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结果统计及分析 |
2. 结果 |
2.1 不同的灭菌时间对中国石蒜花序外植体成活率以及污染率的影响 |
2.2 不同的取材时间对中国石蒜花序出芽率的影响 |
2.3 不同的激素配比对中国石蒜花序诱导率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三节 以种仁为外植体的中国石蒜的组织培养研究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结果统计及分析 |
2. 结果 |
2.1 不同的灭菌时间对中国石蒜种子外植体成活率以及污染率的影响 |
2.2 不同的激素配比对中国石蒜种仁出芽率的影响 |
3. 讨论 |
第四节 植株的分化状态对石蒜体内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不同外源激素组合对中国石蒜丛生芽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 |
2.2 加兰他敏,石蒜碱,力克拉敏含量随着植物组织分化状态的变化 |
3 讨论 |
第五节 不同外植体来源的丛生芽中生物碱含量的研究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不同外植体来源的丛生芽的生物量比较 |
1.3 生物碱的提取与鉴定方法 |
2 结果 |
2.1 不同外植体来源的丛生芽的生物量比较 |
2.2 不同外植体来源的丛生芽的的生物碱含量比较 |
3 讨论 |
第四章 诱导物质对中国石蒜幼苗的生长量和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诱导物的制备 |
1.3 诱导物的处理 |
1.4 生物碱的提取与鉴定方法 |
1.5 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 |
2.1 诱导物对生长量的影响 |
2.2 诱导物对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五章 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的表达量与加兰他敏含量的关系 |
第一节 中国石蒜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片段克隆 |
摘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菌株及质粒 |
1.3 总RNA提取 |
1.4 单链cDNA的合成 |
1.5 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片段的PCR扩增、克隆和测序 |
2 结果 |
2.1 总RNA提取结果 |
2.2 目标片段的获取 |
第二节 中国石蒜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表达的半定量RT-PCR分析 |
摘要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试剂 |
1.3 PCR引物序列设计 |
1.4 各部位总R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
1.5 反转录反应 |
1.6 PCR反应条件优化 |
1.7 PCR反应产物的检测 |
1.8 不同部位加兰他敏含量的测定 |
2 结果 |
2.1 中国石蒜各部位总RNA的提取 |
2.2 目的基因COMT和内参18SrRNA片段同时扩增的PCR条件优化 |
2.3 半定量PCR循环次数的确定 |
2.4 不同部位COMT基因的半定量RT-PCR结果 |
2.5 不同部位加兰他敏的含量 |
3 讨论 |
全文结论 |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中国石蒜花,种子 |
附录Ⅱ 中国石蒜组培苗 |
附录Ⅲ 中国石蒜的HPLC图谱 |
附录Ⅳ COMT基因的EST序列(NCBI下载)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
致谢 |
(3)石蒜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抗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药用民族植物学简介 |
1.2 选题的意义及依据 |
1.3 总体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石蒜属植物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2.1 石蒜属植物的生物学特征 |
2.2 石蒜属植物的观赏及药用价值 |
2.3 石蒜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活性研究 |
第三章 石蒜属植物的民族植物学调查 |
3.1 调查内容和目的 |
3.2 研究方法及调查地点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红蓝石蒜的化学成分研究 |
4.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4.2 实验材料 |
4.3 实验方法 |
4.4 结果与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UPLC-QTOF-ESI-MS的石蒜属植物代谢组学研究 |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试剂 |
5.2 石蒜属植物总生物碱的提取与分离方法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4 代谢组学的数据处理和解析 |
5.5 石蒜属中不同种之间的石蒜碱、力可拉敏和加兰他敏三种生物碱的定量分析 |
5.6 小结 |
第六章 石蒜属植物总生物碱的抗阿尔茨海默症活性研究 |
6.1 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6.2 治疗AD的新药研发方向及临床药物应用现状 |
6.3 天然产物研究在治疗AD中的作用 |
6.4 利用秀丽线虫模型进行抗阿尔茨海默症的活性研究 |
6.5 本研究的意义及作用 |
6.6 实验步骤与方法 |
6.7 利用CL2355模型进行石蒜属植物总生物碱抗AD活性筛选的结果及分析 |
6.8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结论 |
7.2 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5)石蒜中加兰他敏等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含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石蒜中的化学成分 |
1.1.1 生物碱类 |
1.1.2 多糖类 |
1.1.3 凝集素类 |
1.1.4 氨基酸类 |
1.1.5 矿质元素类 |
1.1.6 其他 |
1.2 石蒜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
1.2.1 石蒜的药理作用 |
1.2.1.1 抗胆碱酯酶作用 |
1.2.1.2 抗肿瘤 |
1.2.1.3 抗病毒 |
1.2.1.4 对中枢神经的作用 |
1.2.1.5 降压作用 |
1.2.1.6 其他作用 |
1.2.1.7 毒性反应 |
1.2.2 石蒜的临床功效 |
1.3 石蒜的其他作用 |
1.3.1 优良的观赏地被花 |
1.3.2 盆栽、切花两相宜 |
1.3.3 加工生产土农药 |
1.3.4 生产化工原料 |
1.3.5 其他 |
1.4 植物中总生物碱的提取分离方法 |
1.4.1 总生物碱的提取 |
1.4.1.1 溶剂法 |
1.4.1.2 离子交换树脂法 |
1.4.1.3 沉淀法 |
1.4.2 生物碱的分离 |
1.4.2.1 利用生物碱的碱性差异进行分离 |
1.4.2.2 利用生物碱及其盐溶解度的差异进行分离 |
1.4.2.3 色谱法 |
1.4.2.4 其他方法 |
1.5 石蒜中生物碱的研究概况 |
1.5.1 石蒜中主要生物碱成分的结构及性质 |
1.5.1.1 石蒜碱(Lycorine) |
1.5.1.2 石蒜胺碱(Lycoramine) |
1.5.1.3 石蒜伦碱(Lycorenine) |
1.5.1.4 加兰他敏(Galanthamine) |
1.5.1.5 多花水仙碱(Tazettine) |
1.5.1.6 伪石蒜碱(Pseudolycorine) |
1.5.2 石蒜中生物碱的提取纯化技术 |
1.6 石蒜中加兰他敏的研究概况 |
1.6.1 加兰他敏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理 |
1.6.2 提取分离技术 |
1.6.2.1 溶剂法 |
1.6.2.2 超临界萃取法 |
1.6.2.3 微波辅助提取法 |
1.6.3 加兰他敏的检测方法 |
1.6.3.1 紫外分光光度法 |
1.6.3.2 薄层色谱法 |
1.6.3.3 高效液相色谱法 |
1.6.3.4 气相色谱法 |
1.6.3.5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 |
1.6.3.6 免疫分析法 |
1.6.3.7 荧光法 |
1.6.4 加兰他敏的市场前景及社会效益 |
1.7 石蒜中伪石蒜碱的研究概况 |
1.8 石蒜中多糖的研究概况 |
1.9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石蒜中加兰他敏的提取、分离工艺研究 |
2.1 实验仪器及材料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材料 |
2.1.3 实验试剂和药品 |
2.2 实验方法 |
2.2.1 石蒜原料预处理 |
2.2.2 加兰他敏的提取方法 |
2.2.2.1 加兰他敏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
2.2.2.2 热回流提取的单因素考察试验 |
2.2.2.3 热回流提取条件的正交试验设计 |
2.2.2.4 最佳提取工艺的确定和验证 |
2.2.3 加兰他敏的分离方法 |
2.2.3.1 溶剂萃取法 |
2.2.3.2 氧化铝柱层析法 |
2.2.3.3 上行硅胶柱层析法 |
2.2.4 加兰他敏的检测方法 |
2.2.4.1 薄层层析法 |
2.2.4.2 高效液相法 |
2.2.5 石蒜原料比较 |
2.2.5.1 石蒜不同部位中加兰他敏含量的比较 |
2.2.5.2 不同时期采集的石蒜鳞茎中加兰他敏含量的比较 |
第三章 石蒜中伪石蒜碱的提取、分离工艺研究 |
3.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3.1.1 实验仪器 |
3.1.2 实验试剂和药品 |
3.2 伪石蒜碱的提取方法 |
3.3 伪石蒜碱的分离方法 |
3.3.1 盐析法 |
3.3.2 混合溶剂法 |
3.4 伪石蒜碱的检测方法 |
3.4.1 紫外分光光度法 |
3.4.2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四章 石蒜多糖的提取、分离工艺研究 |
4.1 实验仪器及材料 |
4.1.1 实验仪器 |
4.1.2 实验材料 |
4.1.3 实验试剂和药品 |
4.2 石蒜多糖的提取方法 |
4.3 石蒜多糖的分离方法 |
4.3.1 去脂 |
4.3.2 Sevage法除蛋白 |
4.3.3 脱色 |
4.3.4 DEAE-纤维素柱层析 |
4.3.4.1 处理 |
4.3.4.2 装柱 |
4.3.4.3 平衡 |
4.3.4.4 上样、洗脱 |
4.3.5 葡聚糖凝胶柱层析 |
4.3.5.1 处理 |
4.3.5.2 装柱 |
4.3.5.3 加样 |
4.3.5.4 洗脱与收集 |
4.4 石蒜多糖的含量测定 |
4.4.1 苯酚-硫酸法的工作原理 |
4.4.2 标准曲线的制作 |
4.4.3 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 |
第五章 结论 |
5.1 加兰他敏最佳提取工艺的研究及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5.2 确立加兰他敏分离方法 |
5.3 对伪石蒜碱的提取、分离方法的研究 |
5.4 对石蒜多糖的提取、分离方法的研究 |
5.5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 |
(6)药用石蒜不同居群遗传多样性及驯化繁育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表目录 |
图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研究评述 |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野生石蒜不同居群遗传变异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居群性状多样性 |
2.2.2 不同居群遗传多样性 |
2.3 小结与讨论 |
2.3.1 不同居群生长性状多样性 |
2.3.2 不同居群遗传多样性 |
第三章 石蒜驯化培育技术及评价 |
3.1 试验地概况与试验材料 |
3.1.1 试验地概况 |
3.1.2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和数据处理 |
3.2.1 试验方法 |
3.2.2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微环境条件差异 |
3.3.2 微环境下石蒜生长的差异性 |
3.3.3 微环境因子与石蒜生长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3.3.4 石蒜生长及其与微环境因子与的回归分析 |
3.4 小结与讨论 |
3.4.1 不同树种套种林下微环境条件差异 |
3.4.2 微环境对石蒜生长的差异 |
3.4.3 微环境对石蒜生长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3.4.4 微环境因子与石蒜生长的回归分析 |
第四章 施钾肥对石蒜生长和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
4.1 试验地概况与试验材料 |
4.1.1 大田施肥 |
4.1.2 盆栽施肥 |
4.1.3 试验方法和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大田施肥 |
4.2.2 盆栽施肥 |
4.3 小结与讨论 |
4.3.1 大田施肥 |
4.3.2 盆栽施肥 |
第五章 石蒜无性繁育技术及评价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1.1 无性繁殖 |
5.1.2 体胚培养 |
5.1.3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无性繁殖 |
5.2.2 体胚培养 |
5.3 小结与讨论 |
5.3.1 无性繁殖 |
5.3.2 体胚培养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存在问题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7)石蒜生物碱分析及其生物合成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石蒜简介 |
1.2 石蒜的系统学研究 |
1.2.1 核型 |
1.2.2 花粉形态及叶的解剖学研究 |
1.2.3 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石蒜的遗传关系 |
1.2.4 HPLC图谱分析石蒜种属间关系 |
1.3.石蒜的快速繁殖 |
1.4 石蒜生物碱提取分析方法 |
1.4.1 提取方法 |
1.4.2 分析检测 |
1.5 石蒜的药用价值及前景 |
1.6 加兰他敏的研究 |
1.6.1 加兰他敏在石蒜中分布及含量 |
1.6.2 加兰他敏高产品系研究及加兰他敏产量的提高 |
1.6.3 加兰他敏的生物合成及化学合成的研究 |
2 引言 |
2.1 石蒜研究现状 |
2.2 加兰他敏生物合成途径研究现状 |
2.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3.1 石蒜组织培养 |
2.3.2 加兰他敏提取条件的优化 |
2.3.3 石蒜生物碱薄层色谱条件的优化 |
2.3.4 加兰他敏、力可拉敏、石蒜碱对石蒜生物碱生物合成的影响 |
2.3.5 芽诱导过程中鳞片生物碱含量变化及加兰他敏对其影响的研究 |
3 材料与设备 |
3.1 材料 |
3.2 仪器设备 |
4 试验方法与试验设计 |
4.1 石蒜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的研究 |
4.1.1 材料处理 |
4.1.2 NAA和6-BA不同配比对双鳞片出芽影响的双因素实验 |
4.1.3 不同生长季节对石蒜鳞茎出芽的影响 |
4.1.4 NAA浓度对小鳞茎生根影响的单因素实验 |
4.1.5 不同土壤条件对生根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
4.1.6 培养条件 |
4.2. |
4.2.1 材料预处理 |
4.2.2 加兰他敏的提取流程 |
4.2.3 标准曲线的制作 |
4.2.4 精密度实验 |
4.2.5 重现性实验 |
4.2.6 乙醇浓度对加兰他敏提取影响的单因素试验 |
4.2.7 微波处理时间、浸取时间、固液比、微波功率对加兰他敏提取影响的正交试验 |
4.2.8 石蒜不同部位加兰他敏含量测定 |
4.3 石蒜生物碱薄层色谱条件的优化及不同部位生物碱分析 |
4.3.1 样品制备 |
4.3.2 显色剂的配制 |
4.3.3 显色及数据处理 |
4.3.4 展开剂的选择 |
4.4 加兰他敏、力可拉敏、石蒜碱对石蒜鳞茎中生物碱合成的影响 |
4.4.1 材料的处理 |
4.4.2 样品的制备 |
4.4.3 薄层板的预处理 |
4.4.4 样品的薄层色谱分析 |
4.5 石蒜组织培养诱导芽过程中各种生物碱的含量变化,及加兰他敏对其影响的研究 |
4.5.1 材料的处理 |
4.5.2 组织培养 |
4.5.3 观察取样处理 |
4.5.4 样品的薄层色谱分析 |
4.6 数据处理方法 |
5 结果与分析 |
5.1 石蒜的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 |
5.1.1 NAA和6-BA的不同浓度组合对石蒜双鳞片出芽影响的双因素实验 |
5.1.2 不同生长季节石蒜双鳞片出芽结果比较 |
5.1.3 不同浓度的NAA对石蒜小鳞茎生根的影响 |
5.1.4 不同土壤条件对石蒜幼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
5.2 加兰他敏的提取条件的优化设计及含量测定 |
5.2.1 加兰他敏最大吸收峰波长的确定 |
5.2.2 标准曲线 |
5.2.3 精密度试验 |
5.2.4 重现性试验 |
5.2.5 乙醇浓度对加兰他敏提取影响的单因素试验 |
5.2.6 微波处理时间、浸取时间、固液比、微波功率对加兰他敏提取影响的正交试验 |
5.3 石蒜生物碱薄层色谱条件的优化及不同部位生物碱分析 |
5.3.1 氯仿、甲醇不同配比对生物碱分离的影响 |
5.3.2 丙酮对生物碱分离的影响 |
5.3.3 氨水加入量的不同对石蒜生物碱分离的影响 |
5.3.4 乙酸乙酯对石蒜生物碱分离的影响 |
5.3.5 石蒜生物碱的双向薄层色谱 |
5.3.6 石蒜鳞茎、根、叶生物碱的薄层色谱分析 |
5.4 加兰他敏、力可拉敏、石蒜碱对石蒜鳞茎中生物碱合成的影响 |
5.5 石蒜组织培养诱导芽过程中各种生物碱的含量变化,及加兰他敏对其影响的研究 |
6 讨论与结论 |
6.1 讨论 |
6.1.1 石蒜的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 |
6.1.2 石蒜中加兰他敏提取条件的优化及不同部位含量测定 |
6.1.3 石蒜生物碱薄层色谱条件的优化及不同部位生物碱分析 |
6.1.4 加兰他敏、力可拉敏、石蒜碱对石蒜鳞茎中生物碱合成的影响 |
6.1.5 石蒜组织培养芽诱导过程中各种生物碱的含量变化,及加兰他敏对其影响的研究 |
6.2 结论 |
6.2.1 石蒜的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 |
6.2.2 加兰他敏提取条件的优化及含量测定 |
6.2.3 石蒜生物碱薄层色谱条件的优化及不同部位生物碱分析 |
6.2.4 加兰他敏、力可拉敏、石蒜碱对石蒜鳞茎中生物碱合成的影响 |
6.2.5 石蒜组织培养芽诱导过程中各种生物碱的含量变化,及加兰他敏对其影响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加兰他敏合成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加兰他敏的简介与应用 |
1.1.1 加兰他敏的简介 |
1.1.2 加兰他敏的应用 |
1.2 加兰他敏全合成文献综述 |
1.2.1 植物提取法 |
1.2.2 外消旋加兰他敏的制备 |
1.2.3 外消旋加兰它敏的拆分 |
1.3 加兰他敏的半合成 |
1.4 加兰他敏的检测 |
1.5 加兰他敏类似物的转化 |
1.6 选题背景与论文内容 |
1.6.1 选题背景 |
1.6.2 合成路线设计 |
1.6.3 论文内容 |
第二章 加兰他敏中间体的合成 |
2.1 引言 |
2.2 实验仪器 |
2.3 3,4-二甲氧基苯甲醛(Ⅰ)的制备 |
2.3.1 制备方法 |
2.3.2 检测方法 |
2.3.3 结果讨论 |
2.4 2-溴-4,5-二甲氧基苯甲醛(Ⅱ)的制备 |
2.4.1 制备方法 |
2.4.2 检测方法 |
2.4.3 结果与讨论 |
2.5 2-溴异香草醛(Ⅲ)的制备 |
2.5.1 制备方法 |
2.5.2 检测方法 |
2.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5.4 小结 |
2.6 酪胺的制备 |
2.6.1 制备方法 |
2.6.2 检测方法 |
2.7 N-(4-羟基苯乙基)-2-溴-5-羟基-4-甲氧基苯甲胺(Ⅴ)的制备 |
2.7.1 制备方法 |
2.7.2 检测方法 |
2.7.3 结果与讨论 |
2.8 N-(4-羟基苯乙基)-N-(2-溴-5-羟基-4-甲氧基苄基)甲酰胺(Ⅵ)的制备 |
2.8.1 制备方法 |
2.8.2 检测方法 |
2.8.3 结果与讨论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诺维定衍生物的合成 |
3.1 引言 |
3.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3.3 化学氧化 |
3.3.1 制备方法 |
3.3.2 结果与讨论 |
3.4 间接电化学法制备 |
3.4.1 制备方法 |
3.4.2 检测方法 |
3.4.4 结果与讨论 |
3.5 反应机理 |
3.5.1 氧化偶联机理 |
3.5.2 立体结构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外消旋加兰他敏的合成与拆分 |
4.1 引言 |
4.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4.3 外消旋加兰他敏的合成 |
4.3.1 实验过程 |
4.3.2 检测方法 |
4.3.3 结果与讨论 |
4.4 外消旋加兰他敏的拆分 |
4.4.1 D-2,3-二对甲基苯甲酰基酒石酸的合成 |
4.4.2 外消旋加兰他敏的拆分 |
4.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力可拉敏制取加兰他敏 |
5.1 引言 |
5.2 实验仪器 |
5.2.1 实验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4 检测方法 |
5.5 量子化学计算 |
5.6 结果与讨论 |
5.6.1 实验条件的选择 |
5.6.2 量子化学计算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加兰他敏类似物的转化 |
6.1 引言 |
6.2 诺维定与表加兰他敏的合成 |
6.2.1 制备方法 |
6.2.2 检测方法 |
6.2.3 结果与讨论 |
6.3 力可拉敏的合成 |
6.3.1 制备方法 |
6.3.2 检测方法 |
6.3.3 结果与讨论 |
6.4 去甲基加兰他敏的合成 |
6.4.1 制备方法 |
6.4.2 检测方法 |
6.4.3 结果与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加兰他敏的全合成 |
7.1.1 外消旋加兰他敏的合成 |
7.1.2 外消旋加兰他敏的拆分 |
7.2 加兰他敏的半合成 |
7.3 加兰他敏类似物的转化 |
论文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前体及诱导子对石蒜不定芽的生长和生物碱积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石蒜简介 |
1.2 石蒜生物碱概述 |
1.2.1 石蒜生物碱简介 |
1.2.2 石蒜生物碱的药理作用 |
1.2.3 石蒜生物碱的提取,分离纯化及检测 |
1.3 石蒜生物碱加兰他敏的合成 |
1.3.1 化学合成 |
1.3.2 生物合成 |
1.4 石蒜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
1.4.1 不定芽液体震荡培养的研究 |
1.5 前体物及诱导子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的影响 |
1.5.1 诱导子的概念 |
1.5.2 诱导子的种类 |
1.5.3 诱导子的作用特点 |
1.6 前体化合物的选择 |
2 引言 |
2.1 石蒜的研究现状 |
2.2 石蒜的应用前景 |
2.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4 技术路线 |
3 材料与设备 |
3.1 材料 |
3.2 设备 |
4 试验方法与试验设计 |
4.1 石蒜不定芽的诱导 |
4.2 石蒜不定芽的液体培养体系的建立 |
4.2.1 培养基类型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及生物碱合成的影响 |
4.2.2 分裂素对不定芽生长及生物碱合成的影响 |
4.2.3 蔗糖浓度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及生物碱积累的影响 |
4.2.4 光照时间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及生物碱合成的影响 |
4.2.5 石蒜不定芽中生物碱含量随培养时间的变化 |
4.3 添加前体对石蒜生长及生物碱合成的影响 |
4.3.1 添加不同浓度酪胺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及生物碱合成的影响 |
4.3.2 添加不同浓度原儿茶醛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及生物碱的影响 |
4.4 诱导子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及生物碱合成的影响 |
4.4.1 不同浓度水杨酸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及生物碱的影响 |
4.4.2 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及生物碱的影响 |
4.5 诱导子与前体的联合使用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及生物碱合成的影响 |
4.5.1 不同浓度水杨酸、酪胺和原儿茶醛的联合使用 |
4.5.2 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酪胺和原儿茶醛的联合使用 |
4.6 前体和诱导子的添加时间对石蒜的生长和生物碱的影响 |
4.6.1 酪胺的添加时间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和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4.6.2 水杨酸的添加时间对石蒜生长和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4.6.3 水杨酸、酪胺和原儿茶醛联合使用添加时间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和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4.7 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
4.8 生物碱的提取及检测 |
4.8.1 生物碱的提取 |
4.8.2 生物碱的高效液相检测 |
4.8.3 石蒜生物碱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
4.9 数据处理方法 |
5 结果与分析 |
5.1 石蒜组织生物碱分析 |
5.1.1 石蒜不同组织生物碱的含量 |
5.1.2 石蒜组织生物碱的气质联用分析 |
5.2 石蒜不定芽的液体培养体系的建立 |
5.2.1 培养基类型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及生物碱合成的影响 |
5.2.2 激素对不定芽生长及生物碱合成的影响 |
5.2.3 蔗糖浓度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及生物碱积累的影响 |
5.2.4 光照时间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及生物碱合成的影响 |
5.2.5 石蒜不定芽中生物碱含量随培养时间的变化 |
5.3 添加前体对石蒜生长及生物碱合成的影响 |
5.3.1 添加酪胺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及生物碱合成的影响 |
5.3.2 添加原儿茶醛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及生物碱的影响 |
5.4 添加诱导子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及生物碱合成的影响 |
5.4.1 添加水杨酸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及生物碱的影响 |
5.4.2 添加茉莉酸甲酯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及生物碱的影响 |
5.5 诱导子与前体的联合使用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及生物碱合成的影响 |
5.5.1 水杨酸与酪胺和原儿茶醛的联合使用对石蒜不定芽的影响 |
5.5.2 茉莉酸甲酯与酪胺和原儿茶醛的联合使用对石蒜不定芽的影响 |
5.6 前体和诱导子的添加时间对石蒜的生长和生物碱的影响 |
5.6.1 不同培养时期添加酪胺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和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5.6.2 不同培养时期添加水杨酸对石蒜生长和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5.6.3 不同培养时期添加水杨酸、酪胺和原儿茶醛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和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6 讨论与结论 |
6.1 讨论 |
6.1.1 石蒜组织生物碱的分析 |
6.1.2 石蒜不定芽液体培养体系的建立 |
6.1.3 前体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及生物碱积累的影响 |
6.1.4 诱导子对石蒜不定芽生长及生物碱积累的影响 |
6.1.5 诱导子及前体的联合使用对石蒜不定芽的影响 |
6.1.6 诱导子与前体的时间效应 |
6.2 结论 |
6.2.1 石蒜组织生物碱的分析 |
6.2.2 石蒜不定芽液体培养体系的建立 |
6.2.3 前体化合物对石蒜不定芽的影响 |
6.2.4 诱导子对石蒜不定芽的影响 |
6.2.5 前体与诱导子的协同作用对石蒜不定芽的影响 |
6.2.6 诱导子和前体的时间效应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以分子筛为载体的石蒜生物碱吸附分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石蒜属植物 |
1.1.1 石蒜属植物资源 |
1.1.2 石蒜属植物应用 |
1.1.3 石蒜属化学成分 |
1.1.4 石蒜碱及加兰他敏的结构和性质及药用价值 |
1.1.5 生物碱分离纯化方法 |
1.1.6 石蒜碱及加兰他敏检测方法 |
1.2 沸石分子筛 |
1.2.1 沸石分子筛概况 |
1.2.2 沸石分子筛的结构 |
1.2.3 沸石分子筛的应用 |
1.3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忽地笑中石蒜碱及加兰他敏的检测方法建立 |
2.1 仪器与试剂 |
2.1.1 试验仪器 |
2.1.2 试验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标准品溶液配制 |
2.2.2 检测波长的确定 |
2.2.3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石蒜碱及加兰他敏 |
2.2.4 标准曲线的制作 |
2.2.5 检测方法的方法学考察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检测波长的确定 |
2.3.2 HPLC检测石蒜碱及加兰他敏条件的优化 |
2.3.3 标准曲线 |
2.3.4 精密度试验 |
2.3.5 稳定性试验 |
2.3.6 重复性试验 |
2.3.7 加标回收率试验 |
2.4 小结 |
第3章 沸石分子筛对石蒜碱及加兰他敏的吸附洗脱研究 |
3.1 仪器材料 |
3.1.1 试验仪器 |
3.1.2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忽地笑中石蒜碱及加兰他敏提取 |
3.2.2 溶剂萃取 |
3.2.3 吸附载体预处理 |
3.2.4 沸石分子筛应用可行性 |
3.2.5 沸石分子筛与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吸附洗脱对比 |
3.2.6 沸石分子筛与大孔吸附树脂对比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忽地笑中石蒜碱及加兰他敏酸水提取 |
3.3.2 萃取 |
3.3.3 沸石分子筛应用可行性 |
3.3.4 沸石分子筛与阳离子交换树脂性能对比 |
3.3.5 沸石分子筛与大孔吸附树脂性能对比 |
3.4 小结 |
第4章 忽地笑中石蒜碱及加兰他敏的分离方法研究 |
4.1 仪器与材料 |
4.1.1 试验仪器 |
4.1.2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2.1 沸石分子筛分离纯化 |
4.2.2 沸石分子筛的筛选 |
4.2.3 上样液pH值对吸附效果的选择 |
4.2.4 上样速率考察 |
4.2.5 洗脱剂选择 |
4.2.6 洗脱速率考察 |
4.2.7 动态吸附曲线 |
4.2.8 动态洗脱曲线 |
4.2.9 静态吸附动力学研究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沸石分子筛的筛选 |
4.3.2 上样液pH值对吸附效果的选择 |
4.3.3 上样速率考察 |
4.3.4 洗脱剂的选择 |
4.3.5 洗脱速率考察 |
4.3.6 动态吸附曲线 |
4.3.7 动态洗脱曲线 |
4.3.8 静态动力学研究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不足之处 |
5.4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四、工业上微量测定石蒜科植物中加兰他敏、二氢加兰他敏等生物硷含量的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忽地笑植物中加兰他敏生物碱的提取和定位研究[D]. 王晓燕.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1)
- [2]中国石蒜(Lycoris chinensis)体内加兰他敏等生物碱积累影响因素的研究[D]. 穆红梅.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4)
- [3]石蒜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抗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D]. 洪利亚. 中央民族大学, 2016(05)
- [4]工业上微量测定石蒜科植物中加兰他敏、二氢加兰他敏等生物硷含量的方法[J]. 阮龙喜,柳月珍. 中草药通讯, 1976(02)
- [5]石蒜中加兰他敏等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含量分析[D]. 令狐昱慰. 西北大学, 2007(05)
- [6]药用石蒜不同居群遗传多样性及驯化繁育技术[D]. 杨志玲.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9(01)
- [7]石蒜生物碱分析及其生物合成的初步研究[D]. 朱景存. 安徽农业大学, 2010(06)
- [8]加兰他敏合成工艺的研究[D]. 刘涛. 浙江大学, 2006(08)
- [9]前体及诱导子对石蒜不定芽的生长和生物碱积累的影响[D]. 高翠云. 安徽农业大学, 2013(05)
- [10]以分子筛为载体的石蒜生物碱吸附分离研究[D]. 赵艺楠. 吉首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