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护电动机的晶体管继电器(论文文献综述)
赵一凡[1](2021)在《某煤矸石2×300MW电厂一次风控制系统改造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火电厂锅炉一次风机所配备的高压电机目前大多采用工频运行液耦调节的运行模式,这种运行模式会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所以减少生产用电比率,减少生产污染排放是当今火电厂所追求的改造目标。一次风机是火电厂的主要耗电设备,而现有一次风的液耦调节控制方式不仅会造成大量电能浪费且存在着启动电流大,对电机和高压电缆造成冲击、液耦卡涩等弊端,对一次风机的控制方法急需进行改造。本文对陕西某煤矸石电厂2×300MW机组两台一次风机现有液耦控制方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采用高压变频的控制方法,对该厂一次风机进行了变频节能改造的系统设计。设计了以拓扑结构单元串联多电平的高-高电压型变频器为核心的变频调速系统,包括变频器的选型、变频器控制电源以及冷却系统等;设计了一次风变频节能控制程序,主要包括一次风压检测和恒压控制系统(在DCS上实现PID控制)、基于PLC的变频器的联锁控制和现地控制,实现了该煤矸石电厂两台一次风机的变频改造。本文对改造前后的节能效果进行了对比,对经过变频改造之后的一次风机三个月试运行数据进行了分析,不同负荷下的节电率达到30%-50%。一次风机变频改造后A侧在270MW负荷工况下,电流值降低最高为98.21A,在210MW负荷下节能率最高为49.18%;B侧电机在300MW负荷下电流值降低最高为127.28A,在150MW负荷下节能率最高为59.39%。共计节约电量315万度,节能效果显着,预计改造运行后四年可以收回成本。并且通过变频改造之后,可以实现DCS系统对变频调速系统的实时监测与控制;利用高压变频器的旁路结构,实现了工频变频之间的自动切换,提高了一次风机系统的稳定性。
陈挺[2](2021)在《一种新能源船混合动力电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为减少船舶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国家积极号召船舶运输行业要进行技术变革,促使现代船舶的技术设计逐渐朝着环境保护、减少化石燃料使用的方向发展,基于混合动力设计理念的新能源船便应运而生。目前,主流的船舶混合动力系统主要是燃料发电机供电、燃料电池驱动电机提供动力的电力推进式混合动力系统。本文在主流的混合动力系统上进一步研究探索,创新性采用更多不同类型能源作为蓄电池的动力源,进一步提高混合动力系统的可靠性和节能性,并设计出了一种可行的新能源混合动力船舶的电源管理系统。根据相关项目实际需求,本文主要研究设计一种小型五米级别的新能源船混合动力电源管理系统。首先对新能源混合动力船舶的研究现状及相关电源管理系统技术进行了简要概述,同时介绍本文研究新能源船的混合动力系统组成,并根据其实际应用需求确定对应的电源管理系统方案。然后采用模块化方法对该电源管理系统进行详细的研究设计,主要包括燃油发电机AC/DC变换器模块、新能源充电模块、以及电池供电放电双向DC/DC转换器模块等,实现充电方式多样化且统一以电能形式输出给无刷电机推进器进行驱动的工作方式。其次,通过对各个模块进行详细分析设计,得出符合实际需求的具体参数及设计后整合全部模块,设计出可行的混合动力电源管理系统。基于一种小型五米级别的新能源船混合动力系统的实际需求,本文研究设计了对应的混合动力电源管理系统,进一步提升了动力系统的可靠性和节能性,实现了蓄电池的更多新能源动力源充电,具备较好的环保性和动力表现。并且,经过最后实际测试,所设计的新能源船混合动力电源管理系统及制作的样机基本能实现新能源船舶的实际航行需求,能够通过多形式的动力源给蓄电池正常充电,到达了预期的目标。
张恒[3](2021)在《井中电磁探测信号源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在地底资源开发和地质勘探中,电磁波测井是一种重要的获取地层信息的手段;其中电磁波测井中有两种重要的探测方式,一种是在单口井中的无载波脉冲雷达体制,一种在两口井或者多口井之间的井间电磁体制,本文将针对两种系统的发射源的设计与实现进行讨论。在无载波脉冲雷达体制中使用的发射源是双极性高斯脉冲,这种脉冲具有瞬时功率高、大带宽、幅度高等特点;在本文的设计中主要是通过雪崩管来产生单极性的高斯脉冲,并通过Marx级联的方式来增大脉冲的幅度,使用反射线耦合的方式来产生双极性的高斯脉冲,并且使用开关选通的方式来设计能够产生出四种频率可调的双极性高斯脉冲源,并最终实现出宽度小于35mm,长度约为50cm,50MHz、100MHz、150MHz、230MHz四种频率可调的脉冲源,并且每一路的幅度均在800V左右,拖尾均在20%以内,带宽均在50M以上的一款脉冲源,,此款脉冲源能够实现在不需要将仪器升上地面的情况下更改其中心频率。在井间电磁领域中,由于是跨孔测井并且其距离较远,因此对于发射源的要求就是要功率足够大;本文中设计的井间电磁发射源通过PWM调制的方式将直流电逆变为正弦交流电加载到发射线圈的方式来实现大功率的发射系统的设计,并最终设计出一款具有宽度小于33mm,具有15.625Hz、125Hz、500Hz、1k Hz的4种发射频率的发射源,并且测试结果表明在频率为15.625Hz的情况下,在外加直流电为35V的时候,加载在线圈上的发射电流能够达到1A,能够满足整个系统对于井间电磁探测的要求,此款信号源首次实现了小体积的、在井下发射磁性信号。本文将从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关键元器件的选型、关键参数的确定和关键部分的仿真等方面来对两种发射源的设计进行说明,并对每种发射源进行一个最终的性能测试。
魏志豪[4](2021)在《基于PLC的摆臂型水泥袋自动套袋机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认为为了提高粉状水泥包装效率,摆脱水泥包装过程中过度依赖人工套袋的现象,本文特此以8嘴回转式包装机为基础,设计了一款与之相匹配的基于PLC控制的摆臂型水泥袋自动套袋机,明确了摆臂型自动套袋机的结构组成和工艺流程,并对其控制难点进行了分析,结合低成本、高性能、易维护等要求,制定了自动套袋机的技术参数和控制方案。摆臂型自动套袋机是融合精密机械制造、多元传感网络、复合驱动系统于一体的工业自动化生产线,它依靠多机构、多工位组合控制方式来完成各工艺环节的执行,根据摆臂型自动套袋机的工作流程特点,本文着重对其控制系统软硬件进行了设计,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对摆臂型自动套袋机的执行机构进行了详细介绍和分析,并按照工位顺序将整个工作流程划分为三个有序衔接的工作单元,分别是:包装袋输送单元、包装袋供应单元以及摆臂套袋单元,针对每个单元的工作特点,依此设计了对应的顺序逻辑控制算法;(2)根据套袋过程中的啮合特性,对摆臂套袋机构进行了运动学分析,以平面四杆机构的尺寸为基础,利用矢量法对机械臂末端机构进行了位置分析、速度分析以及加速度分析,建立了确切的运动学模型,通过仿真软件进行数值仿真,其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为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3)对设备硬件进行了选型,完成了相关电路设计,构建了完善的传感网络系统、气动与真空系统、变频驱动系统以及伺服驱动系统,最终搭建了以“PLC+HMI”为核心的层级控制系统硬件平台:工业层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为核心,搭配传感模块、驱动模块等,完成设备信号的采集和相关动作执行的控制;监控层则以触摸屏(TPC)为核心,结合报警模块、主令模块,一同构成人机交互系统(HMI),经由以太网通信与PLC设备建立通信连接,满足用户对设备的监控和操作功能;(4)利用STEP-7 Micro/WIN SMART软件对自动套袋机的PLC控制程序进行了开发,采用结构化编程方式完成了主程序和各子程序的设计,实现了PID算法指令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最后,利用MCGS嵌入版组态软件设计了触摸屏监控画面,满足实时人机交互和参数在线设定等功能。经调试和运行分析表明,本文所设计的自动套袋机控制系统稳定可靠,易于操作和维护,在高粉尘环境中可以长时间稳定运行,实现了供袋、移袋、储袋、取袋、开袋、套袋等连续动作自动化控制,套袋成功率超过98.4%,套袋速度达到有效预期值,满足了企业生产需要,该系统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实现了用户对自动套袋机的远程操控,大幅改善了工作环境,彻底地将水泥套袋工人从粉尘弥漫的包装车间解放出来,为回转式水泥包装机的自动套袋技术难题提供了有利解决方案,提升了中小型水泥企业的智能化生产管理水平,具有良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罗兆荣[5](2021)在《智能变频电动执行机构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电动执行机构在电厂、石化、市政、核电、冶金、水利和煤化工等行业的过程控制中应用广泛,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电动执行机构是工业控制系统中的重要执行单元,是将电能转换为机械位移或旋转角度的部件,工作过程为:接受来自远程或就地的控制指令(开关量、模拟量或数字量),通过对指令的解析,按照指令驱动电动机从而带动机械部件实现位移或角度变化,以达到工业控制系统对电动执行机构操作或自动调节的目的。随着自动化、信息化、可靠性技术的发展,用户对电动执行机构的的智能性、节能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等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开发智能变频电动执行机构对抢占国内高端市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电动执行机构机械部分的特点,设计完成了一种智能变频电动执行机构。系统阀门电动机使用SPWM调制技术的变频器驱动,主控制器由意法半导体32位ARM进行总体调度。系统采用变频驱动技术,实现阀门的缓开缓闭以避免锤击效应。采用在线检测技术对转矩、行程进行实时检测,实现阀门的精确控制和保护。采用故障诊断技术,对运行过程进行故障诊断和预警。采用SPI总线接口加总线板模式,实现多种总线通讯。应用静态FLASH堆栈技术,实现在线程序重载(IAP)。系统使用多圈绝对位置编码器对电动执行机构行程进行在线检测,通过ns级主循环和阀位自适应控制方法,实现高转速时的精确位置控制和断电阀位不丢失。采用拉压传感器进行阀门转矩的全行程精密测量,通过OLED显示转矩百分比。设计了 SPI软硬件通讯接口,可实现ModBus、Hart、ProfiBus、FF等多种现场总线通信。设计大数据存储模型,将电动执行机构生命周期数据记录于板载RAM。通过Bootloader程序和用户应用程序,实现远程在线程序重载。系统还设置了重力传感器、USB接口、以太网接口等智能化接口,满足物联网需求。系统硬件、软件设计完成后,进行了功能模块测试;通过基本性能、EMC试验和长期稳定性试验,验证了系统的整机功能和性能。
尹家骏[6](2020)在《基于信捷PLC电梯维修实训设备设计》文中认为电梯是整个建筑物的核心部件之一。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作为建筑物中最快捷的货物与人员运输通道,使用量亦大幅增加。经调研,关于电梯维护与保养的维修人员缺口较大,其中电气方面的维修人员缺乏非常严重。因此,开发一款用于电梯电气部分故障诊断与排除的训练的成本低、综合性强的实训设备,具备一定的研究性与实际意义。针对这一情况,本设计对电梯实训装置进行电气方面设计。本设计共分为较为独立的三个部分。基于信捷PLC的电梯模拟运行模块、基于STC12C5A60S2单片机电梯故障模拟模块以及视频监控模块。基于信捷PLC的电梯模拟运行模块设计,主要参考传统的PLC机电产品设计方法,首先参考实际电梯组件,完成了电气系统中相关装置的选型并对PLC具体型号进行选择;根据相关设备工作特点,完成电气原理图的设计以及图纸的绘制;完成了PLC程序的编写,并实现了简单的消防联动功能。在基于STC12C5A60S2单片机电梯故障模拟模块中,本文总结了电梯的常见故障现象,并总结了模块实现的功能来确定单片机的选型,并对单片机外围电路进行设计;同时,完成了对单片机相关程序的编写,在功能上,实现了单台设备中故障点的模拟,更能通过商业云平台的设备组态,实现远程设备的故障模拟控制,方便指导教师进行统一考核。
曾妍[7](2020)在《汽车USB充电器参数检测台设计》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产品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很多人在驾驶汽车时会给手机等电子产品充电,为了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越来越多的汽车配备了USB充电器。但是,市场上各种车载USB充电器的质量良莠不齐,不仅安全隐患大,还会影响电子产品电池的使用寿命,因此汽车USB接口的安全性,输出电压的稳定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设计了汽车USB充电器参数检测台,利用气动元件和夹具将汽车USB充电器固定后,通过工控机和相关板卡检测USB充电器的空载电压,满载电压,短路保护功能以及空载和满载的纹波等参数。本文首先介绍了USB的发展与车载USB的现状,然后阐述了汽车USB参数检测台的整体设计方案、检测参数、检测原理、总体结构等;其次在机械机构设计过程中,选择了合理的滚珠丝杠、滚动导轨以及进给系统部分的步进电机等;接下来是电气部分的设计,包括工控机的选择和电路部分的设计。最后是程序部分的设计,运用了LabVIEW软件进行图形编程,也介绍了设备运行时的操作面板情况,从实际的检测情况出发设计了自动循环和手动暂停以及复位等操作方式。检测台工作时通过步进电机连接丝杠带动喷码器快速在8个工位间运动,检测出的电压、电流、纹波等参数通过数据采集卡采集,经PCI处理后,系统给出合格信号和不合格信号,若是合格,喷码器给USB件喷带有其参数的QR码,检测完成,实现了检测汽车USB充电器各项参数是否合格的目的。本次设计工作,不仅提升了汽车USB充电器各项参数的检测效率,而且对各项参数的检测精度也有较大提升,总体来看该产品具有较广的市场前景。
韩广俊[8](2020)在《船用燃油辅锅炉自动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船用辅锅炉主要用于以柴油机作为动力的船舶,是船舶动力装置中最早实现自动控制的设备之一,锅炉的自动控制是锅炉发展的趋势,如何设计出一个合理、高效的自动控制系统一直是船用轮机设备及自动化技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随着世界造船业的发展,船舶将向船舶大型化、自动化、无人机舱方向的发展,对锅炉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是:系统简单、工作安全,动作要求快速准确,可靠性高。基于继电器和接触器的旧控制系统已无法满足当今船舶日益增长的高复杂控制要求,所以当今船用辅助锅炉大多数都采用PLC控制方案,来实现锅炉的自动控制运行。本文就是采用PLC技术对船舶辅锅炉自动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其内容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首先,分析了辅助锅炉的控制特性,现状,性能和原理,为船用辅助锅炉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奠定理论基础。其次,按照船舶辅锅炉的控制要求和控制任务,给出PLC在船舶辅锅炉自动控制的控制方案,并选定了PLC控制器,设计了主电路和控制系统,在输入/输出基础上给出了PLC接线图,结尾部分介绍了常规控制电器和现场仪表的选型。最后,根据锅炉的设计方案和硬件设计进行锅炉控制系统的PLC软件设计并对锅炉的调试方法和调试过程中的故障进行了叙述。
李博文[9](2020)在《给煤机系统低电压穿越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变频器以其在设备启动,调速,节能方面的优势在火力发电厂重要辅机设备中被广泛使用,但由于变频器对电压波动的敏感性,在厂用电发生电压暂降事故时,给煤机调速变频器因其缺乏低电压穿越能力而跳闸,导致炉膛主燃料跳闸,机组跳机,对电网安全和企业经济效益带来严重影响。针对重要辅机给煤机系统变频器的低电压穿越能力的研究以保证机组安全运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某火力发电厂厂用电网电压暂降事故,导致给煤机变频器跳闸、机组跳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表明目前该火力发电厂给煤机系统应对电网电压暂降的缺乏低电压穿越能力不足。对现有抑制给煤机变频器欠电压保护跳闸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给出了低电压穿越能力改造方案。以技术改造方案为基础对低电压穿越装置进行现场设备安装与调试,着重针对装置功能实现方面进行了研究,发现装置所提供的功能及保护方式完全能够满足设备正常运行的需求。通过模拟厂用电压暂降故障工况以及MFT信号动作连锁的实验,结果表明通过低电压穿越装置为给煤机变频器直流母线提供电源支撑,能够使给煤机变频器具备足够应对厂用电网电压暂降的低电压穿越能力;彻底解决了变频器因欠电压保护而跳闸的问题,保障给煤机系统能够在电压暂降的故障时段正常运行,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机组非停等事故发生,同时也为相似火力发电机组重要辅机变频器的低电压穿越能力改造研究提供了相关参考。
贾环[10](2020)在《关联理论视角下电气工程文本翻译实践报告 ——以Permanent Magnet Motor Technology’s Design and Application (Third Edition) 英汉翻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技的进步,各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的联系越来越强,科技翻译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电气工程是知识高度集成、穿插高度集成的焦点研究领域,在当前国际社会吸引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应用也涉及到工业体系中的很多阶段,因此翻译国外电气工程领域优秀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国相关领域的发展来说意义重大,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国内外科学技术的交流。本翻译实践报告是以电气工程文本《永磁电机技术的设计与应用》(第三版)为翻译材料,在翻译中以关联理论为理论基础的实践活动。作者将从从词汇、句子等层面,探讨关联理论在科技文本翻译过程中的应用以及探索在电气工程类文本在翻译过程中的问题处理方法。其内容要包括翻译任务介绍、过程、理论概述、案例分析和结论五个部分。选取的案例在词汇方面有许多术语和缩略词;在句子方面,涉及一些复杂长难句及被动句。选取的理论对翻译具有很大的阐释力和指导意义,也是认知语用学重要理论。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认知语用观、意图观和明示--推理交际观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以所选的翻译材料为例,剖析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作用,并将此应用到电气工程英语翻译实践中。通过研究,本文发现电气工程文本的翻译过程也是一个双重明示--推理的过程。译者通过对原文作者写作意图的准确把握,以及对译文读者认知语境和阅读目的的理解,从而得到通过研究,本文发现电气工程文本的翻译过程也是一个双重明示--推理的过程。译者通过对原文作者写作意图的准确把握,以及对译文读者认知语境和阅读目的的理解,从而得到一个交际效果最佳化的译文。在翻译过程中,恰当使用增译,减译,转化,倒装等多种翻译方法,以期增强语境效,减少读者推理的目的,实现译文与原文在词汇、句子等层面的最佳关联,提升译本的准确性和可读性,力求将具备最佳关联的译文传达给读者。
二、保护电动机的晶体管继电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护电动机的晶体管继电器(论文提纲范文)
(1)某煤矸石2×300MW电厂一次风控制系统改造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火电厂一次风机改造的研究背景 |
1.1.1 火电厂一次风机改造的必要性 |
1.1.2 一次风机调速改造方法的研究 |
1.2 高压变频器的发展及在火电厂的应用现状 |
1.2.1 高压变频器的发展 |
1.2.2 高压变频技术在火电厂的应用现状分析 |
1.3 本课题研究任务 |
2 一次风机的变频控制机理 |
2.1 一次风的产生机理及作用 |
2.2 一次风机液力耦合器调节原理 |
2.3 一次风机变频调节原理 |
2.4 变频器控制机理 |
2.4.1 变频器基本构成 |
2.4.2 变频器恒压频比控制结构 |
2.5 高压变频器主电路拓扑 |
2.5.1 高压隔离变压器 |
2.5.2 功率单元结构 |
2.5.3 主控制系统 |
2.6 小结 |
3 一次风机变频改造设计 |
3.1 变频器选型 |
3.2 高压变频器控制原理 |
3.3 高压变频器集成设计 |
3.4 变频/工频切换方式设计 |
3.5 变频器散热系统设计 |
3.6 小结 |
4 一次风机变频调速的DCS逻辑控制 |
4.1 一次风信号测量与滤波 |
4.2 基于DCS的PID控制 |
4.2.1 积分分离式PID算法 |
4.2.2 分离PID模块HSVPID |
4.3 DCS控制逻辑原理 |
4.4 小结 |
5 项目变频改造后的节能效果分析 |
5.1 变频改造前后不同负荷下小时耗电量 |
5.2 变频改造前后不同负荷下电机电流 |
5.3 变频改造后综合数据分析 |
5.4 一次风机变频改造后对机组的影响 |
5.5 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附录 |
参考文献 |
(2)一种新能源船混合动力电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新能源船产生背景 |
1.2 新能源动力船舶研究现状 |
1.2.1 太阳能动力船舶 |
1.2.2 风能动力船舶 |
1.2.3 氢能动力船舶 |
1.2.4 核能及海洋能动力船舶 |
1.2.5 小结 |
1.3 新能源船舶混合动力技术概述 |
1.3.1 混合动力系统概述 |
1.3.2 柴电混合动力系统 |
1.3.3 柴电-光电混合动力系统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2 五米级双体新能源船舶混合动力电源管理系统架构设计 |
2.1 混合动力系统架构概述 |
2.1.1 串联式系统架构 |
2.1.2 并联式系统架构 |
2.1.3 混联式系统架构 |
2.2 五米级双体新能源船舶混合动力电源系统设计 |
2.2.1 双体新能源船舶混合动力系统 |
2.2.2 新能源船舶混合动力电源管理系统 |
2.3 电源管理系统总体概述 |
2.3.1 系统工作模式 |
2.3.2 系统能量流动路径 |
2.3.3 蓄电池选型 |
2.3.4 发电机选型 |
2.3.5 AC/DC变换器模块 |
2.3.6 多端口DC/DC模块 |
2.3.7 控制模块 |
2.3.8 新能源充电模块 |
2.4 本章小结 |
3 五米级双体新能源船舶混合动力电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
3.1 引言 |
3.2 AC/DC模块组成概述 |
3.2.1 AC/DC模块控制芯片选型 |
3.2.2 整流滤波电路 |
3.2.3 PFC电路部分 |
3.2.4 PFC过压保护电路 |
3.2.5 增益调制器 |
3.2.6 PFC升压电路 |
3.2.7 PFC开关管驱动电路 |
3.2.8 其他器件及参数确定 |
3.2.9 DC/DC降压变换器 |
3.2.10 双管正激变换器 |
3.2.11 双管正激变换器元器件选型 |
3.2.12 双管正激变换器的变压器 |
3.2.13 输出同步整流电路 |
3.2.14 输出电压反馈电路 |
3.3 多端口DC/DC控制模块 |
3.3.1 DC/DC升压电路 |
3.3.2 升压电路的元器件选型 |
3.3.3 升压电路的辅助电源设计 |
3.3.4 DC/DC升压变换器控制电路 |
3.3.5 三端口DC/DC变换器接口隔离电路 |
3.3.6 SOC监测控制电路 |
3.4 新能源充电模块 |
3.5 本章小结 |
4 电源管理系统测试与分析 |
4.1 电源管理系统样机制作 |
4.1.1 系统PCB绘制及焊接 |
4.1.2 系统样机灌胶密封 |
4.2 系统工作测试 |
4.2.1 测试方案及相关设备 |
4.2.2 测试数据分析 |
4.3 装船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井中电磁探测信号源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井间电磁信号源 |
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瞬态脉冲雷达信号源 |
1.2.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分析及方案设计 |
2.1 井间电磁 |
2.1.1 井间电磁的工作原理 |
2.1.2 井间电磁信号传输的传输特性 |
2.1.3 井间电磁的仿真 |
2.1.4 井间源的方案设计 |
2.1.4.1 传统的信号源设计方案 |
2.1.4.2 电力设备中的交流电 |
2.1.4.3 电力设备中的直流变交流 |
2.2 脉冲雷达信号源 |
2.2.1 井中雷达基本原理 |
2.2.2 冲击脉冲信号 |
2.2.3 冲击脉冲信号的产生 |
2.2.3.1 阶跃恢复二极管脉冲发生器 |
2.2.3.2 雪崩晶体管脉冲发生器 |
2.2.3.3 雪崩管Marx级联电路 |
2.2.3.4 脉冲耦合 |
2.2.3.5 高斯脉冲的中心频率 |
2.2.3.6 四路频率输出电路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井间发射源电路的设计与调试 |
3.1 井间信号源的硬件电路设计 |
3.1.1 井间信号源电路的总体设计 |
3.1.2 控制模块部分电路设计 |
3.1.3 全桥电路 |
3.1.4 驱动电路 |
3.1.5 电源模块 |
3.1.6 谐振电路 |
3.1.9 总的电路设计 |
3.2 井间源数字电路的设计 |
3.2.1 PWM波的仿真 |
3.2.2 在FPGA内生成PWM波 |
3.3 发射源电路的调试与实验 |
3.3.1 各个模块电路的调试 |
3.3.1.1 控制模块电路的调试 |
3.3.1.2 驱动模块电路的调试 |
3.3.2 总的电路的调试 |
3.3.2.1 发射源输出正弦波信号测试 |
3.3.3 井间源电流的测试 |
3.4 井间发射源的小型化 |
3.4.1 实验中发现的问题 |
3.4.2 全桥电路的小型化 |
3.4.3 驱动电路的小型化 |
3.4.4 电源模块的小型化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脉冲源硬件电路的设计与测试 |
4.1 脉冲源的电路设计 |
4.1.1 脉冲源电路的整体设计 |
4.1.2 雪崩管的选取 |
4.1.3 触发放大电路 |
4.1.4 Marx电路的设计 |
4.1.4.1 Marx电路级数的确定 |
4.1.4.2 储能电容C的确定 |
4.1.4.3 集电极和发射极电阻RC、RE |
4.1.5 脉冲耦合电路 |
4.1.6 脉冲选通开关 |
4.1.7 电路的总体设计 |
4.2 脉冲源电路的测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基于PLC的摆臂型水泥袋自动套袋机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包装机的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
1.4.1 国内包装机的发展与研究概况 |
1.4.2 国外包装机的发展与研究概况 |
1.4.3 包装机的发展前景和未来趋势 |
1.4.4 PLC在包装机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5.1 章节安排 |
1.5.2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自动套袋机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 引言 |
2.2 自动套袋机技术设计要求与控制难点分析 |
2.2.1 回转式水泥包装机综合概述 |
2.2.2 包装机工作流程和基本参数 |
2.2.3 包装袋选型和基本参数 |
2.2.4 自动套袋机整机设计要求 |
2.2.5 自动套袋机的控制难点分析 |
2.3 自动套袋机工作流程与主要结构介绍 |
2.3.1 包装袋套袋方式的比较和选择 |
2.3.2 自动套袋机工作流程 |
2.3.3 自动套袋机主要结构 |
2.4 自动套袋机控制系统的组成 |
2.4.1 传感检测模块 |
2.4.2 驱动模块 |
2.5 自动套袋机控制系统的过程和特点 |
2.5.1 控制系统的过程 |
2.5.2 控制系统的特点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引言 |
3.2 可编程控制器及其相关模块的选型 |
3.2.1 PLC硬件组成和工作原理 |
3.2.2 PLC主模块及扩展模块的选择 |
3.3 工业触摸屏的选型 |
3.4 传感器的选型 |
3.4.1 磁性位置开关 |
3.4.2 接近开关 |
3.4.3 光电编码器 |
3.5 气动与真空系统设计 |
3.5.1 气缸驱动回路设计 |
3.5.2 真空吸盘回路设计 |
3.6 伺服驱动系统设计 |
3.6.1 伺服驱动原理 |
3.6.2 伺服电机的选型 |
3.7 变频驱动系统设计 |
3.8 控制系统I/O分配与硬件连接 |
3.8.1 PLC输入接口的分配 |
3.8.2 PLC输出接口的分配 |
3.8.3 包装机变频器硬件接线和参数设置 |
3.8.4 输送机变频器硬件接线和参数设置 |
3.8.5 三线制接近开关的硬件接线 |
3.8.6 气动真空系统的硬件接线 |
3.8.7 控制系统的硬件安装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引言 |
4.2 PLC程序开发环境简介 |
4.3 自动套袋机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
4.3.1 PLC控制系统的设计流程 |
4.3.2 PLC控制程序的框架组成 |
4.3.3 各工作单元的顺序逻辑控制算法 |
4.4 套袋机械臂的运动过程规划 |
4.4.1 摆臂机构的设计 |
4.4.2 摆臂运动学分析 |
4.4.3 摆臂套袋迹规划及运动仿真 |
4.5 回转式包装机的PID转速控制 |
4.5.1 经典PID控制算法的基本原理 |
4.5.2 包装机转速控制PID参数整定 |
4.5.3 STEP-7 环境下PID向导及控制面板的使用 |
4.6 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 |
4.6.1 触摸屏组态软件的介绍 |
4.6.2 HMI监控显示界面的设计 |
4.6.3 触摸屏与PLC之间的通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调试与运行分析 |
5.1 引言 |
5.2 控制系统调试 |
5.3 套袋系统试验 |
5.4 设备运行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科研成果 |
附录B 本论文所涉及的部分程序代码 |
(5)智能变频电动执行机构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系统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电动执行机构的技术状态 |
1.2.1 国内电动执行机构技术状态 |
1.2.2 国外电动执行机构技术状态 |
1.3 电动执行机构发展趋势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智能变频电动执行机构总体设计 |
2.1 电动执行机构结构及工作原理 |
2.2 系统总体要求 |
2.3 系统技术路线与设计原则 |
2.3.1 系统技术路线 |
2.3.2 系统功能设计原则 |
2.4 系统总体方案 |
2.4.1 主控制模块 |
2.4.2 变频和电源模块 |
2.4.3 传感器信号采集及处理模块 |
2.4.4 开关量反馈和输入模块 |
2.4.5 模拟量反馈和输入模块 |
2.4.6 人机接口模块 |
2.4.7 总线接口模块 |
2.4.8 数据存储及其他接口模块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智能变频电动执行机构的变频设计 |
3.1 阀门电动机特性及驱动需求 |
3.2 变频器控制模型与技术方案研究 |
3.2.1 变频器控制模型研究 |
3.2.2 变频器技术方案研究 |
3.3 变频器与系统控制器接口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智能变频电动执行机构的硬件设计 |
4.1 硬件总体要求及设计 |
4.1.1 硬件总体要求 |
4.1.2 硬件总体设计 |
4.2 主控制模块设计 |
4.3 电源接口设计 |
4.4 阀位在线检测模块设计 |
4.4.1 阀位精确控制方法 |
4.4.2 增量式绝对位置编码器结构及原理 |
4.4.3 阀位自适应控制 |
4.5 转矩在线检测模块设计 |
4.5.1 转矩传感器测量原理 |
4.5.2 电动执行机构转矩控制及阀门保护 |
4.6 开关量反馈和输入模块设计 |
4.6.1 开关量反馈部分 |
4.6.2 开关量输入部分 |
4.7 模拟量反馈和输入模块设计 |
4.7.1 模拟量反馈部分 |
4.7.2 模拟量输入部分 |
4.8 人机接口模块设计 |
4.8.1 就地按键输入部分电路 |
4.8.2 OLED显示屏控制部分电路 |
4.8.3 遥控器指令接收与发送部分电路 |
4.9 SPI总线通讯接口模块设计 |
4.9.1 SPI总线通讯接口数据交换过程及模型 |
4.9.2 Profibus总线模块硬件设计 |
4.9.3 SPI总线通讯接口设计 |
4.10 其他接口模块设计 |
4.10.1 调试参数及运行记录参数存储部分 |
4.10.2 对外接口与扩展接口部分 |
4.11 本章小结 |
第5章 智能变频电动执行机构的软件设计 |
5.1 软件总体要求及设计 |
5.1.1 软件总体要求 |
5.1.2 软件总体设计 |
5.2 软件详细要求及设计 |
5.2.1 显示部分软件 |
5.2.2 电源检测部分软件 |
5.2.3 主控制部分软件 |
5.3 故障诊断技术工作流程及应用 |
5.3.1 故障诊断工作流程 |
5.3.2 故障诊断方法及应用 |
5.4 SPI总线接口软件及设计 |
5.4.1 主控制器SPI总线接口软件设计 |
5.4.2 ProfiBus总线模块软件设计 |
5.5 程序重载原理及软件设计 |
5.5.1 程序重载原理 |
5.5.2 程序重载软件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智能变频电动执行机构的调试及验证 |
6.1 系统总体验证方案 |
6.2 系统功能模块调试 |
6.3 系统整机验证 |
6.3.1 基本性能 |
6.3.2 EMC试验 |
6.3.3 长期运行稳定性试验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总结 |
7.2 本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项目 |
致谢 |
(6)基于信捷PLC电梯维修实训设备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电梯发展概述 |
1.1.2 学校教学背景 |
1.2 实训设备及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内近年来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市场上相关教学设备现状 |
1.2.3 对相关资料的研究和总结 |
1.3 本章小结 |
第2章 实训装置设计总纲 |
2.1 系统具体设计内容 |
2.2 系统整体构架 |
2.2.1 常见电梯模拟运行实训装置构架 |
2.2.2 故障设置部分 |
2.2.3 本设计系统构架 |
2.3 各模块设计思路 |
2.3.1 基于PLC的电梯控制模块 |
2.3.2 单片机故障设置部分 |
2.3.3 视频监控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梯控制模块设备硬件选型 |
3.1 电梯的基本结构 |
3.2 门系统相关设备选型 |
3.2.1 门电机与限位的选择 |
3.2.2 轿厢门防夹装置的选择 |
3.3 电力拖动系统设备选型 |
3.3.1 动力来源 |
3.3.2 电机驱动和调速 |
3.3.3 速度检测装置 |
3.4 安全保护系统 |
3.5 电气控制系统 |
3.5.1 操纵装置与选层器 |
3.5.2 位置显示装置 |
3.5.3 平层装置 |
3.5.4 核心控制器件 |
3.6 PLC的选型 |
3.6.1 I/O分配 |
3.6.2 PLC输出形式的选择 |
3.6.3 供电模式的选择 |
3.6.4 PLC型号的选择 |
3.7 其他设备和导线的选择 |
3.7.1 相关参数估算 |
3.7.2 空气断路器的选择 |
3.7.3 导线的选择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梯控制模块电路设计 |
4.1 电源供电部分设计 |
4.2 PLC输入部分设计 |
4.3 PLC输出部分设计 |
4.4 其他硬件设置及外围电路设计 |
4.4.1 轿厢门电机控制电路 |
4.4.2 西门子V20变频器接线与参数设置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梯控制模块PLC程序设计 |
5.1 PLC程序整体流程设计 |
5.2 PLC控制程序 |
5.2.1 电梯正常运行模式程序编写 |
5.2.2 电梯特殊模式程序编写 |
5.2.3 电梯显示与输出部分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单片机故障设置模块设计及监控模块构架 |
6.1 电梯常见故障总结 |
6.2 单片机的选型及外围电路设计 |
6.2.1 矩阵键盘 |
6.2.2 显示部分 |
6.2.3 单片机的选型 |
6.2.4 单片机电源电路设计 |
6.2.5 单片机最小系统 |
6.2.6 继电器控制电路 |
6.3 远程控制器的选取及其通信 |
6.3.1 远程控制器的选取 |
6.3.2 上位机通讯方式 |
6.3.3 MiniGPRS模块简介 |
6.3.4 云端组态与通讯 |
6.4 视频监控模块简介 |
6.4.1 视频监控系统的组成 |
6.4.2 视频监控系统基本构架与选型 |
6.4.3 视频监控系统的图像要求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PLC及其外围电路原理图(输入部分) |
附录 B PLC及其外围电路原理图(输出部分) |
附录 C PLC及其外围电路原理图(电源部分) |
附录 D PLC及其外围电路原理图(其他部分) |
附录 E 单片机外围电路 |
附件F 云端组态换面 |
附件G miniGPRS模块原理图 |
(7)汽车USB充电器参数检测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检测台总体方案设计 |
2.1 总体方案设计原则 |
2.1.1 机械结构设计原则 |
2.1.2 电气控制部分设计原则 |
2.2 总体设计方案 |
2.3 检测主要参数的确定 |
第3章 检测台传动机构的设计 |
3.1 传动机构简介 |
3.2 滚珠丝杠的选型 |
3.2.1 载荷F_c的计算 |
3.2.2 额定动载荷C'_a的计算 |
3.2.3 滚珠丝杠的初步选型 |
3.2.4 临界转速n_K的计算 |
3.2.5 压杆稳压性的校核 |
3.3 滚动导轨的选型 |
3.3.1 导轨行程长度寿命T_s的计算 |
3.3.2 动载荷C_j的计算 |
3.4 联轴器的选型 |
3.4.1 联轴器简介 |
3.4.2 联轴器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检测台进给系统的设计 |
4.1 电动机的选择 |
4.1.1 步进电动机的分类及工作原理 |
4.1.2 步进电动机的选型原则 |
4.2 步进电机的选型计算 |
4.2.1 步距角的确定 |
4.2.2 步进电机转矩的校核 |
4.3 气缸的选择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检测台电气控制部分的设计 |
5.1 电气控制部分简介 |
5.1.1 基本介绍 |
5.1.2 工艺设计 |
5.1.3 主要功能 |
5.1.4 系统组成 |
5.2 工控设备的选择 |
5.2.1 数据采集卡 |
5.2.2 工控机IPC |
5.3 检测台的电路元件及其控制回路 |
5.3.1 电源供电回路 |
5.3.2 步进电机控制回路 |
5.3.3 气缸位置传感器的选择 |
5.3.4 电磁阀输出及传感器输入电路 |
5.3.5 按钮开关输入及指示灯控制电路 |
5.3.6 喷码控制电路 |
5.3.7 USB产品测试电路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LabVIEW软件的程序开发 |
6.1 LabVIEW简介 |
6.2 检测台软件系统简介 |
6.3 I/O口及操作界面设计 |
6.3.1 I/O口 |
6.3.2 操作界面设计 |
6.4 主程序设计 |
6.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8)船用燃油辅锅炉自动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锅炉控制的几种方式 |
1.3 国内外发展的现状 |
1.4 本文的结构 |
第2章 船用辅锅炉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2.1 船用辅锅炉简介 |
2.1.1 锅炉功能简介 |
2.2 船用辅锅炉的组成 |
2.2.1 燃油锅炉系统工艺 |
2.2.2 硬件组成 |
2.2.3 辅助锅炉本体的电气控制附件 |
2.2.4 控制系统 |
2.2.5 报警系统 |
2.3 锅炉的工作过程 |
2.3.1 燃油在炉膛中的燃烧过程 |
2.3.2 烟气向水的传热过程 |
2.3.3 补水泵补水的过程 |
2.4 辅锅炉控制原理和系统分析 |
2.4.1 船舶辅锅炉自动控制概述 |
2.4.2 船舶辅锅炉的主要控制任务 |
2.4.3 船舶辅锅炉自动控制的原理分析 |
2.5 安全保护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锅炉自动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设计要求 |
3.2 设计方案 |
3.3 系统组成 |
3.4 硬件原理设计 |
3.4.1 PLC控制器选型及配置 |
3.4.2 PLC系统配置 |
3.4.3 供电电源设计 |
3.4.4 马达主电路 |
3.4.5 控制电路设计 |
3.4.6 常规控制电器选型 |
3.4.7 控制箱设计 |
3.5 现场仪表的选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锅炉自动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软件设计的基本原则 |
4.2 燃油辅锅炉系统的软件结构 |
4.3 西门子PLC系列S7-200 smart编程软件简介 |
4.3.1 概述 |
4.3.2 西门子PLC系列S7-200 smart编程软件 |
4.4 模拟量采集 |
4.4.1 模拟量比例换算 |
4.4.2 组态模拟量输入 |
4.4.3 PID算法 |
4.4.4 PID调节控制面板 |
4.5 锅炉自动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5.1 供风机、燃油供给泵控制 |
4.5.2 点火时序控制 |
4.5.3 锅炉水位自动控制程序设计 |
4.5.4 锅炉蒸汽压力自动控制设计 |
4.5.5 燃油温度控制 |
4.5.6 锅炉启停控制 |
4.5.7 报警处理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锅炉系统的调试与故障分析 |
5.1 锅炉系统的调试 |
5.1.1 调试前的准备任务 |
5.1.2 检查锅炉系统的安装状态 |
5.1.3 检查安装方式及系统完整性 |
5.1.4 通电前检查工作 |
5.1.5 通电调试过程 |
5.1.6 调试安全保护系统 |
5.1.7 SMART_200 锅炉控制系统在线调试运行 |
5.2 锅炉调试过程中的故障分析与排除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给煤机系统低电压穿越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
2 某火电厂给煤机系统概况与低电压穿越能力研究 |
2.1 给煤机系统主要设备概况 |
2.1.1 给煤机本体 |
2.1.2 给煤机主电机变频调速系统 |
2.2 给煤机系统低电压穿越能力研究 |
2.2.1 低电压穿越能力现状分析 |
2.2.2 引发厂用电压暂降的原因分析 |
2.2.3 变频器欠电压保护跳闸原因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低电压穿越能力改造方案 |
3.1 低电压穿越改造方案确定 |
3.1.1 低电压穿越方案分析比较 |
3.1.2 某火力发电厂给煤机系统低电压穿越方案 |
3.2 低电压穿越装置设备组成及功能分析 |
3.2.1 RTM隔离性电压暂降保护装置 |
3.2.2 电力电源检测模块 |
3.2.3 不间断电源UPS |
3.3 本章小结 |
4 低电压穿越能力改造的实施 |
4.1 施工相关线路电缆敷设 |
4.1.1 电缆敷设清单 |
4.1.2 电缆敷设执行标准 |
4.2 低电压穿越装置设备安装与调试 |
4.2.1 电压暂降保护器(VSP)接线安装 |
4.2.2 电力电源检测模块(GC-Master)接线安装 |
4.2.3 远程终端单元(RTU)接线安装 |
4.2.4 UPS(1k VA)接线安装 |
4.2.5 低电压穿越装置分合闸调试 |
4.3 本章小结 |
5 给煤机系统低电压穿越能力实验 |
5.1 实验原理及步骤 |
5.2 给煤机系统低电压穿越能力实验结果 |
5.2.1 母线电压暂降至额定电压的 90%时实验结果 |
5.2.2 母线电压暂降至额定电压的 60%时实验结果 |
5.2.3 母线电压暂降至额定电压的 20%时实验结果 |
5.2.4 MFT动作连锁实验 |
5.3 实验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关联理论视角下电气工程文本翻译实践报告 ——以Permanent Magnet Motor Technology’s Design and Application (Third Edition) 英汉翻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1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Task |
1.1 Background of Translation Project |
1.2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
Chapter 2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Procedure |
2.1 Preparations before Translation Task |
2.2 Translation Plans Made |
2.3 Translation Techniques Selected |
2.4 Proof-reading |
Chapter 3 Literature Review on Translation Theory |
3.1 Overview of the Relevance Theory |
3.2 Main Ideas of the Relevance Theory |
3.2.2 Contextual Effects and the Principle of Relevance |
3.2.3 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 |
Chapter 4 Case Study |
4.1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t the Lexical Level under the Guidance of RT |
4.1.1 Literal Translation |
4.1.2 Amplification |
4.1.3 Conversion |
4.2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t the Syntactic Level under the Guidance of RT |
4.2.1 Omission |
4.2.2 Division |
4.2.3 Inversion |
4.3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t the Discourse Level under the Guidance of RT |
4.3.1 Domestication Translation |
4.3.2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
Chapter 5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
5.2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
5.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Translation Practice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s |
Appendix Ⅱ Target Texts |
Appendix Ⅲ Term List |
Achievements |
四、保护电动机的晶体管继电器(论文参考文献)
- [1]某煤矸石2×300MW电厂一次风控制系统改造设计[D]. 赵一凡.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一种新能源船混合动力电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陈挺. 海南大学, 2021(10)
- [3]井中电磁探测信号源的设计与实现[D]. 张恒.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基于PLC的摆臂型水泥袋自动套袋机控制系统设计[D]. 魏志豪.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5]智能变频电动执行机构的研究与设计[D]. 罗兆荣. 扬州大学, 2021(08)
- [6]基于信捷PLC电梯维修实训设备设计[D]. 尹家骏.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4)
- [7]汽车USB充电器参数检测台设计[D]. 曾妍.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8]船用燃油辅锅炉自动控制系统设计[D]. 韩广俊.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1)
- [9]给煤机系统低电压穿越能力研究[D]. 李博文.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10]关联理论视角下电气工程文本翻译实践报告 ——以Permanent Magnet Motor Technology’s Design and Application (Third Edition) 英汉翻译为例[D]. 贾环.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